影响因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4:19:20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范文篇1

一、审计专业判断的涵义及其特征

审计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依据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标准,在审计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客观审计对象和主观审计行为作出的合理的专业认定、评价和决策。它是审计人员能力、意识、经验、道德等主观要素的有机统一和外在表现。它具有如下特征;

1、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专业胜任能力。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八条规定,承办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和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专业判断能力是审计人员职业关注、专业修养、技术能力集中体现出来的对审计线索的敏感意识和发现能力,能帮助审计人员迅速引起职业警觉,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直接切入审计重点、难点、疑点,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敏锐地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专业判新具有指导性特征。

2、审计专业判断是一种专业思维活动。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当对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进行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明智公允的专业判断是审计人员对重要审计事项在合理认知预测基础上作出的准确而科学的审计决策,意味着审计人员所决定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所选择的审计方法,能节约审计成本,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反之,专业判断失误,意味着审计风险剧增,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反映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乃至性格、习惯、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带到审计专业判断过程中,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断的结果。审计专业判断具有主观性特征,这也是它的本质属性。

3、审计专业判断是与审计事项结论密切相关的认定、评价和决策过程。

审计专业判断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的始终。审计人员完成审计项目,需要运用多方面的专业判断:确定重要性水平;识别重要的审计目标;评价审计风险;选择审计程序;评价审计证据;评价分析性程序的结果;评估相关责任主体所做出的陈述或说明;发表审计意见。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新,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在审计实施阶段,需要更多地运用专业判断,如审计抽样的样本选择,抽样结果的可信赖程度,审计程序是否能实现审计目标,以及已获取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等等。在审计终结阶段,实施最后的质量控制,在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定性、处理、处罚等等环节,尤其需要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审计专业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事项结论、审计意见及审计决定的正确与否。审计专业判断具有相关性特征。

4、审计专业判断是现代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下实现审计目标的核心手段。

现代风险基础审计中抽样技术和方法被广泛应用,审计对象样本的覆盖面缩小,审计抽样风险增大,非抽样风险依然存在,审计已不可能对审计对象的真实面貌作出完整的评价,需要审计人员更多地运用专业判断。为了规范在审计过程中运用审计抽样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我国制定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以及多项审计具体准则都规定审计人员应当运用专业判断。可以说,运用抽样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时,审计专业判断是保证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核心手段。审计专业判断具有重要性特征。

5、审计环境对审计专业判断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审计活动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完成的,审计环境的发展总是对审计专业判断产生深刻的影响,审计环境的演进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判断的产生,并使得审计专业判断在审计活动中日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审计专业判断具有随着审计环境的演进而不断与时俱进的特征。

二、审计专业判断的影响因素分析

按照美国学者科尔文等人提出的标准,作为专业的职业应具备以下条件:(1)为公众服务,成为可终身投入的事业;(2)具有非一般人能够轻易掌握的专门知识和技能;(3)能够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4)需要足够长的专业受训时间;(5)对服务对象负责,注重服务质量。

对照上述标准和条件,笔者认为,审计专业判断构成审计职业的必备要件,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立身之本。换而言之,审计专业判断是一项源于审计实践而又高于审计实践、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专业技能。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专业学习、专业培训和专业实践,才能被审计人员熟练掌握和合理运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运用审计专业判断功效如何,能否达到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实现审计目标的目的,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1、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高度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它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保持组织独立、经济独立和工作独立等形式上的独立,同时也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从而实现实质上的独立。尤其是实质上的独立,使得审计专业判断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有利于审计评价保持客观和审慎,审计决策做到公正和合法。

2、审计机关内部重要岗位的准入制度。审计机关内部重要岗位如审计组长或重大项目的主审要由具备一定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和专业经历的人员担任。审计组长或项目主审是审计组的灵魂,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并在审计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在审计过程中指挥若定,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目标。

影响因素范文篇2

关键词:网购;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我国网购规模及其影响因素

2007年我国网购规模为0.056亿元,2016这一数字已增长至4.969亿元,十年增幅高达8773%。因此,对网购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我国网络营销发展。通过互联网发展报告查询及专家访谈,本文提出了我国网购规模的一些影响因素,具体如表-1所示:Y为网购规模(万亿元);X1为网民规模(亿人);X2为互联网普及率;X3为手机网民规模(亿人);X4为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人);X5为GDP(万亿元);X6为居民消费水平(万元)。

二、数据分析

1.信度及效度分析。本研究中八个变量的克朗巴哈α系数为0.734,其标准化后的α系数为0.994,说明量表信度较好;效度分析所得KMO值为0.757,说明效度较好,可以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2.相关分析。由表-2可知我国网购规模与手机网民规模、GDP及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7、0.940、0.958,高于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及移动电话普及率三项影响因素。3.回归分析。由表-3可知,t统计量对应的相伴概率均在0.05以下显著的为模型1。因此,本文所建回归方程如下。

三、结论

结合数据分析,本文所得结论有以下两点:1.我国网购规模与手机网民规模、GDP及居民消费水平高度相关;2.居民消费水平对我国网购规模预测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四、展望

本文对我国网购规模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对网购规模及其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所得结论为我国网络营销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将进一步丰富网络营销领域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影响因素范文篇3

关键词:湖南省;稻谷生产;稻谷产量;主成分分析;影响因素

1湖南省稻谷生产基本情况

我国是稻谷生产大国,其产量占到世界的三成,但我国也是稻谷的消费大国,超过六成的国民将稻谷作为主要口粮,年消耗量达到1.9亿t左右。稻谷是我国的重要农产品之一,稻谷的有效供给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近两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反复指出要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底线要求。湖南省是我国的稻谷主产区之一,其播种面积居于全国榜首,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因此研究湖南省稻谷产量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前对于湖南省稻谷产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郭恬等(2020)指出湖南省当前稻谷种植存在比较效益不高、种植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1];刘潇耀等(2021)从稻谷生产实际收益角度出发,建议政府要优化最低价格收购政策,以此抵消种植户因成本上升带来的种植意愿降低现象[2];黄振国等(2020)认为可以通过稻田综合种养来提高种粮收益[3]。不少学者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提高农民收入[4]、提升农业生产效率[5]、优化粮食生产规模[6]等优势,而戴力等(2019)研究发现尽管湖南省稻谷生产尽管机械化程度较高,但粮农采用外包模式较少,其原因在于成本过高[7]。此外刘远昇等(2018)利用计量模型对湖南粮食产量增长与各主要投入要素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没有考虑病虫害发生对其粮食产量产生的影响,且研究时间段为1997年—2015年,与当下对粮食安全提出的要求紧密度还不够[8]。基于此,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各因素对湖南省稻谷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和提高湖南省粮食总产量提供参考。走势来看,可将湖南省2011年—2020年稻谷产量分为三个阶段:2011年—2015年为增产阶段,在这一时期湖南省稻谷产量尽管在2013年有回落,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产30.64万t;2015年—2019年为减产阶段,在这一时期湖南省稻谷产量急剧下降,年均减产36.3万t,并在2019年达到最低点;而2019年—2020年,湖南省的稻谷播种面积及产量均开始回升。

2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和国家发改委、全国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公示数据。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基于粮食产出视角对湖南省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根据指标选取的可获取性和代表性等原则,选取水稻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病虫害发生面积、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地膜使用量、乡村从业人员数、种植成本共8个变量为解释变量,分别用X1~X8表示。截取2011年—2019年的数据建模,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湖南省水稻生产影响因素主成分计算分析

由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可知KMO值为0.706,显著性p值为0.000(见表2),表明各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PCA模型运用SPSS软件对所选取的解释变量指标进行计算后得到各因子特征值、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3所示。由表3可见,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为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且两个成分变量解释的贡献率也达到94.109%,表明这两个主成分能够充分解释8个变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因此提取这两个主成分,得出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经营、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的特点。相较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9],并且受生育观念改变、城乡收入差异、城镇化建设等因素影响,农村人口逐年减少。2011年—2019年湖南省农村从业人数从2596.12万人锐减至1725.54万人,减幅达33.34%。农村人口“又老又少”现象必将导致土地无人耕种,并进一步影响土地种植结构,最终影响水稻生产,威胁粮食安全供给。因此,应当继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水稻生产受到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的影响,为提高湖南省稻谷生产效率,必须提高基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质量与数量,同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来抵消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流失带来的水稻生产效率下降。

4湖南省稻谷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稻农老龄化严重且不足,需继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一主成分中乡村从业人员数影响程度最大,而农用机械总动力却呈负相关,表明湖南省水稻种植呈现出小农经营、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的特点。相较于城市人口,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9],并且受生育观念改变、城乡收入差异、城镇化建设等因素影响,农村人口逐年减少。2011年—2019年湖南省农村从业人数从2596.12万人锐减至1725.54万人,减幅达33.34%。农村人口“又老又少”现象必将导致土地无人耕种,并进一步影响土地种植结构,最终影响水稻生产,威胁粮食安全供给。因此,应当继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水稻生产受到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的影响,为提高湖南省稻谷生产效率,必须提高基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质量与数量,同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加快农业生产现代化来抵消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流失带来的水稻生产效率下降。

4.2各类病虫害频繁发生,需进一步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第一主成分中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农药使用量因子载荷系数分别为0.957、0.926,是稻谷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湖南省稻谷产量总体保持稳定,病虫害发生面积也在不断下降,但病虫害种类却在增多。目前湖南省水稻病虫害以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褐飞虱、白背飞虱为主,其防治手段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而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绿色农业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湖南省农药施用量也在逐年下降。但对病虫害危害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警惕,一旦大面积暴发对湖南省稻谷产量的危害是不可预估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确保重大病虫害防控责有人负、活有人干、事有人管。同时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从严打击制售假劣农药的行为。

4.3水稻种植成本不断增加,净利润微薄,需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及财政补贴力度

种植成本是第二主成分中因子载荷系数最大的指标。如图2所示,湖南省水稻种植成本由2011年的804.34元/亩增长至2019年的1080元/亩,种植成本不断增加。我国自2014年起水稻最低收购价保持不变,2016年起水稻最低收购价开始下调,粮食市场价格在2014年和2015年达到高点后逐年下跌,使得粮农净利润也随之下降,盈利空间非常窄。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湖南省2019年水稻种植户的净利润呈负数,每亩净利润为-10.64元,长此以往将严重挫伤种植户生产积极性。而种植成本中又以物质与服务费用及人工成本占比最大,粮食生产各项原材料价格及人力成本上涨是无法依靠粮农来扭转的。因此,需要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及财政补贴力度,根据国情适当提高水稻最低收购价,提高种植户种粮补贴,让稻农有利可图,提高其粮食生产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此外,对农业原材料生产商也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化肥、农药等原材料的生产,优化农产品原材料市场供需关系,以此来调整农产品生产原材料价格。图2湖南省2011年—2019年稻谷种植成本收益

4.4水稻播种面积减小,需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水稻播种面积因子载荷系数虽然不高,但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可忽视。2011年—2019年湖南水稻播种面积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2015年以前播种面积呈递增趋势,而自2016年开始急剧下降,并在2019年达到最低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为保证水稻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并有所增加,应当在激发稻农种植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对抛荒耕地、限制土地进行承包以实现规模化经营。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加强农业基础性设施的建设,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并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适当的金融支持。

5结语

湖南省粮食产量波动较大,产量上行压力明显。湖南省水稻产量2011年—2015年增速为4.65%,而2015年—2019年却有5.27%的减幅,尽管2020年水稻产量出现增产拐点,但受农村从业人口老龄化、农资成本不断提高、水稻种植效益降低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水稻产量增产压力较大。本文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确立了湖南省水稻产量的两个主成分,其中乡村从业人员数、病虫害发生面积、农药使用量对湖南省水稻的产量有很大影响。湖南省应针对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并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控等,以促进湖南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郭恬,卢俊玮.湖南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展望,2020,16(10):55-59.

[2]刘潇耀,肖少香.湖南省稻谷生产收益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6(1):36-40,59.

[3]黄振国,陈俊宇,肖景峰,等.湖南水稻生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20(4):88-90.

[4]亢志华.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问题分析及构建策略:基于农民增收视角[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5):56-59.

[5]李慧琴,窦学诚,孙文文.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内在逻辑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22(2):58-62.

[6]钟真,蒋维扬,李丁.社会化服务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吗:来自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粮食生产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21(12):109-130.

[7]戴力,赵杨,唐善军,等.湖南水稻生产作业方式及成本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9(8):26-33.

[8]刘远昇,罗建兵,贺亚.农业生产要素对湖南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8(5):92-95,99.

影响因素范文篇4

1.农村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农村文化消费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与总结,我们认为能够对农村文化消费产生影响的因素归根结底来自供求两个层面。首先,农村文化消费受需求因素制约。一般来说,由文化教育程度、消费观念与习惯、收入水平、文化消费支出水平、消费结构和社会保障状况所决定的需求意愿和需求能力是制约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最为重要的需求因素。文化消费是精神层面的消费,其需求强度与认知程度、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文化程度高且已形成一定消费习惯的农村居民,其认知力、理解力越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就越多,需求意愿也就越旺盛。由于文化消费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且文化消费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表现在以前与现在的消费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未来文化消费水平是建立在当前消费水平基础之上,因而,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大小不但受农村居民当前收入水平的影响,而且还受预期收入的影响,以及农村居民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的直接影响。其次,农村文化消费受供给因素制约。在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过程中,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和文化消费价格所决定的供给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文化产品的供给,而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必然影响到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价格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而且影响着文化产品供给者的供给积极性,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数据选择与变量处理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均来源于1991-2010年历年《河南统计年鉴》。并且用各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各项文教支出除以1990年的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分类价格指数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实用性,在不改变原有性质的前提下,对部分变量数据进行了以下处理:用以1990年为基期的历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代表价格因素;用居民消费支出中前三位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代表消费结构;用人均农村文化教育固定资产投资额代表文化基础设施;用人均农村社会福利救济费代表医疗和社会保障;借鉴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以居民消费倾向替代消费观念、教育程度、消费习惯等无法具体量化的影响因素,其中,居民消费倾向可用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代表[5]。

3.模型建立在建立文化消费模型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消除异方差,并减少变量的波动,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可对各经济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分析与实证检验

1.序列平稳性检验对时间序列变量直接进行回归有可能导致伪回归的发生,因此,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必须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借助E-views6.0软件,运用ADF检验方法对变量的单位根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时间序列数据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稳序列,无法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而经过一阶差分后,这些新的时间序列均变成平稳序列,且单整阶数相同,均是一阶单整,可用于进行协整分析。

2.协整关系检验从对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来看,各时间序列均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他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就是协整关系,通常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于检验两个变量间协整关系的检验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回归残差平稳性的检验方法,称之为EG检验;另一种是用于多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的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通常称为Johensen检验,或JJ检验[6]。由于本文涉及多个变量,因此,运用Johansen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法对多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根据极大似然函数(Logl)、AIC信息准则和SC准则,我们选取无约束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JJ协整检验的VAR模型滞后阶数确定为1。通过模型选择的联合检验,确定常数项约束在协整空间内且协整方程有截距的模型为最合适的协整检验模型。JJ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只有一个检验统计量大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因而只有第一个原假设被拒绝,即变量间有且只有一个协整关系。根据检验结果,对变量进行OLS回归。通过协整回归可以发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χ1t),居民消费价格指数(χ2t),消费结构(χ3t),居民消费倾向(χ4t)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人均社会福利救济费(χ5t),人均文教娱乐固定资产投资额(χ6t)回归系数不够显著,从回归结果中剔除,协整方程的回归结果与经验判断基本一致。对协整方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收入是影响文化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文化消费对收入的反应并不敏感。通过协整方程我们可以看出,收入是影响文化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收入的提高对文化消费的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收入的回归系数并不高,仅为0.709,小于1,与我们经验认定的文化消费的高收入弹性并不吻合,这主要与该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有关。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还没有完全提上日程,在此情况下,即使收入水平增长也不能促使文化消费支出的明显甚至同步变动,可见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总体收入水平是导致文化消费支出反应迟钝的重要原因。第二,价格对文化消费的影响较大,弹性较高。这主要基于文化消费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需求,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尤其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对价格的涨幅反应敏感,当价格水平上涨一个百分点,文化消费支出就下降1.818个百分点。第三,消费结构对农村文化消费的影响较为明显。在居民收入总体有限的情况下,某些方面占有资源越多,对文化消费支出影响也就越重,当前,河南省文化消费支出的消费结构弹性较大,一方面说明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农民的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某些方面的过度开支,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产生了排挤效应。第四,消费倾向仍然是文化消费支出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消费受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影响较深,虽然,随着我国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跟外界的交流不断增多,传统文化观念受到较大的冲击,但是目前,总体开放程度仍然较低,农村仍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地方。第五,人均社会福利救济费,人均文教娱乐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小。从变量检验结果看,人均社会福利救济费,人均文教娱乐固定资产投资额没有通过检验,这并不能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文化消费支出没有影响,而是因为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及文化娱乐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仍然较低,即使此类投入有所增长,但是由于增长的幅度有限,农民不会感受到生存环境的明显变化,因此,反映到具体的消费行为上,也就比较微弱。

3.误差修正模型上边的分析显示了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长期稳定关系背后也隐含着短期的波动,误差修正模型就是反映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我们用滞后一期的残差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检验各变量间的短期均衡关系。我们用Eviews6.0计算得到误差修正模型。

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村文化消费各项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表明,农村文化消费的支出主要受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文化产品价格、居民消费结构及消费倾向等四因素影响,而由于农村人均社会保障情况和农村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其投入的微量增长对农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不能形成明显的影响。而对农村文化消费支出影响较为明显的四个因素中,除了消费倾向与消费文化、消费习惯等思想观念有关外,其余三个因素均与收入水平有关。基于以上分析,对于农村文化消费的启动与升级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要实现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文化消费,是比物质消费更高层次的消费,其消费水平的提高更离不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只有衣食无忧之后才能去考虑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发展农村文化消费最根本的就是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和货币支付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加强他们的消费欲望,最终把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2.引导转变消费观念,抑制消费结构的偏倚现象当前,在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中,部分消费支出的比重过大,消费结构过度偏倚,这其中又以建房和婚嫁两项支出的增长最为显著,也最为浪费。先看建房,农村居民建房攀比心理比较严重,盲目地求大、求高,既不美观又造成巨大的浪费,不少地方农民拿出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全部积蓄用来建房的事比比皆是,据我们调查,实际上许多农民本身也不愿意如此,无奈受农村不健康的风气所迫,被动跟风。另外婚嫁也是农民的一大重要支出,不少地方,农民一生的花费都主要集中在建房和为孩子娶媳妇上。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过度偏倚对农民的文化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导致文化消费水平低下,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对此农民本身也抱怨很多,无奈大势所趋,形势使然。压缩这样的消费支出显然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引导,消除农村消费中的盲目攀比,求高求大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消除农村消费结构中的过度偏倚现象。比如在建房上,利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正在实施的村庄规划,以“够用”为原则,统一面积、高度等建房标准。而对于婚嫁,要在人口政策上,大力宣传引导,优化农村的男女比例结构,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改善不健康的婚嫁习俗,提倡节俭、庄重的婚俗礼仪。

影响因素范文篇5

传统的贸易理论分析其实是把贸易政策当成了国家追求福利最大化的工具,是外生的,而新政治经济学在分析贸易理论时,考虑到公众等方面的因素,其实根本上来说是内生的。因此我们在做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时候要考虑到公共选择,也就是要从政府自身的目标,利益集团等方面着手。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公共的利益表达相对于以前更加突出,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集中制,和西方国家的分权制是不一样的。贸易政治决策主要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在发达国家各种利益集团游说要进行注册登记,是合法的行为,是一个很庞大的团体,对政策的制定实施很有影响力。虽然有各种利益团体存在,利益表达并不是非常明显,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和中央之间进行联系。相对来说中央政府在服务贸易的决策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关于政治决策对贸易政策影响的模型有阿兰•希尔曼(ALHillman)构建了政治支持模型,以斯蒂格勒(Stigler)与皮斯曼(Peltzman)提出的经济管制理论为基础,将关税税率视为政府在政策抉择上的最优化问题。政府需选定一个均衡关税水平,使来自于利益集团与消费者的总体政治支持最大化[1]。芬德利(Findlay)与威尔士(Wellisz)提出游说支出模型,构造了一个对立利益集团之间的游说竞争模型。格罗斯曼(Grossman)与赫尔普曼(Helpman)提出了影响当权政府的政治捐献模型——“保护待售”模型,认为利益集团的政治捐献应集中于已胜出的当权政府,其目的与动机便是通过捐献直接影响当权政府的贸易政策,政府为实现其自身福利最大化,依赖于获得的总的捐助和选民的福利。许多经济学家基于上述模型对利益集团对政府政策制定的影响做了研究。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通过1995年的游说揭露法案第一个收集了关于利益集团联合游说花费的数据,建立数据系统来来记录美国行业部门政治性组织游说的程度。指出行业竞争越激烈,更倾向于一起游说。有更高集中度和产品差别的行业则倾向于独立游说。在最近文献中,特定利益集团也被用来加入模型中,作为一个影响因素使模型更全面。莫妮卡•兴法尔(MonicaSinghal)关于财政联邦主义提出了一个新的理性模型[2],加入了特定利益集团的潜在作用来影响公共基金的分配。巴勃罗•斯皮勒和桑尼•廖)(PabloT.Spiller,SannyLiao(2006)在调查中提供一个框架来理解特定利益集团参加公共政策决定。发现立法者有重要政策制定角色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发展更多明显和直接的利益集团行为。竞争贡献,游说和诉讼之间的权衡也被体制环境的性质影响。强调公共机构环境的作用来理解利益集团策略。我国的许多经济学者运用了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对许多国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合理和全面的分析。高建从小布什上台执政后美国现行贸易政策的特点入手,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指出美国贸易政策带有重商主义,针对美国的贸易政策中国采取的相应对策,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3]。胡海波在《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综述了贸易政策决定的政治经济学模型,并对国内进行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文献进行概括[4],仝娜利用中点选民模型对产生保护贸易政治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数学化推导[5]。

以上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符合现实情况,但是在模型设立上有很大缺陷,他们没有考虑到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西方国家的分权制是不同的,他们把地方政府作为分析的目标,地方政府高度自治。而且把中国内部市场按地区划分,但是中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国家,中央政府在政策决策过程中占的绝对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选取变量的时候都是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综合做出判断,并且在选取的也是按服务贸易部门来分类的,而不是按照地区来划分。

二、中国服务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从国内外形势来看,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于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下面分析影响我国政府制定服务贸易各部门开放度的具体影响因素,这里我们考虑比较重要的和服务贸易关系比较大的因素,按照服务贸易中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影响方面来分析。

(一)国家自身利益,实现经济和产业发展

1.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首先体现在该国的GDP上,因此反过来说对GDP贡献度比较大的服务贸易部门开放度也会比较大,这是相互促进的。

2.服务贸易各部门发展。竞争力越高的部门,在国际中占据市场份额越大,其抗风险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国家对这些部门开放度都比较高。

(二)各方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

1.因为我国是民主集中制的国家,在研究服务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时候,国家的目标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会被放在第一位,并且占有比较重的比例,因此各种利益团体对我国服务贸易政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考察国家层面上会考虑的对服务贸易整个产业来说比较有利的因素,进行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收支平衡,充分就业等目标[6]。

2.投资水平。一国的投资水平首先代表着一国的繁荣程度,而且里面也涉及到了外企在中国的利益,因此外商对各服务部门的投资数也是国家会考虑的因素,同GDP相似,投资水平和开放度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

(三)国家经济安全因素

1.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对一国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影响分为两方面。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国家利用外汇储备保持汇率稳定,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外汇储备对维护一国金融和币值的稳定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国家出于安全考虑会控制外汇。

2.保护政治敏感行业中国对涉及健康,娱乐服务贸易领域,采取抵制开放,因为西方国家的企业进入本国的媒体、娱乐和等服务业后,会带来诸多社会文化、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影响,有可能损害本国利益,所以一定要保护,这些行业都是服务贸易的敏感行业。

三、中国服务贸易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服务贸易部门的选取和变量的设定

本文选取服务贸易开放度作为因变量来进行衡量,因为货物贸易的保护或者开放程度可以用关税来衡量,但是服务贸易有很多是不受关税限制的。所以现在通用的检验服务贸易壁垒的指标就是服务贸易的开放度。服务贸易开放也可称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一种服务贸易政策。服务贸易开放水平一般用服务贸易壁垒的削减程度来衡量。也就是说服务贸易壁垒水平较高,则开放水平较低。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频度指标法、数量指标法、价格指标法和财务指标法。由于本文探讨的是服务贸易而非整个服务产业,所以在定量分析上以有贸易的服务行业数据为基础的评价指标和中国服务贸易保护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根据郭浑仪的研究可知中国对通讯,金融商务,旅游等都作出了减让承诺。所以本文选取了通信,旅游,金融,运输这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实证分析[7]。根据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选取下面的变量作为因变量。1.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一国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市场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竞争比较,其核心是国际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8]。一个行业的竞争力与这个行业的开放水平应该是正相关的关系。服务贸易竞争力用cop表示。2.中国服务贸易对GDP的贡献率。它代表了我国服务贸易部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如果撇开贸易结构问题,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肯定。胡日东利用中国1985年~2004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论是长期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而进口则产生抑制作用,但二者净效应为正;而短期服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很小。潘爱民采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服务贸易进口的短期波动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变化比较明显。服务贸易对GDP的贡献率越大,国家出于对经济发展的考虑,应该对此行业的开放水平越高,所以二者之间应该是正相关的关系。这里用excontr表示[9]。3.中国服务贸易部分行业用汇集中度。一个行业的进口额与总服务贸易总进口额的比率即是用汇集中度。出于对国际收支平衡和节约外汇资源的考虑,国家会进行进口限制。所以用汇集中度和行业开放水平应该是负相关。用汇集中度用yhjzhd表示。4.中国服务贸易部分行业外商直接投资数。外商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所以国家应对外商直接投资多的行业提高开放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数与开放水平应该是正相关。这里用wsh表示。变量关系如下图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郭浑仪和盛斌通过利用国外学者的研究方法(赫克曼在1995年提出的“频度指标”),根据中国的入世协议书和相关附件,对中国入世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进行量化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国际横向比较,从中探究中国服务贸易壁垒的有效程度。以我国制造业为基准的,可以直接从Wind数据库中获得各行业的算术平均销售毛利率,用open表示。因为频度数据比较广泛的应用于某些研究估计数量或者价格的工具,也经常作为服务自由化分析的投入数据[10]。

(三)模型的建立和回归实证结果

影响因素范文篇6

(一)东道国的市场规模。东道国市场规模是对外直接投资(FDI)的显著决定因素,这一结论在实证研究中比较一致。20世纪90年代一些研究者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表明真实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市场规模的变量是FDI的显著决定因素。朱津津(2001)认为,GDP总量的规模较大,反映地区消费市场容量较大,就是市场需求较大。项本武(2006)在其研究中得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接受投资的东道国GDP是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双边贸易联系。出口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FDI与出口之间被认为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企业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的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口活动的增加,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此外,出口水平也是东道国市场的一个间接指示器。因此,用对东道国的出口作为反映双边贸易联系和经济联系的变量,反映了产品在东道国市场的竞争力,是FDI的决定因素之一。

(三)东道国的汇率水平。国际投资从货币相对强势国家流向货币相对弱势国家,主要因为强势货币具有购买力的优势,可以在货币相对弱势的国家获得较低的资本成本。在一个低资本成本的东道国,外国公司能够以一个比其母国国内公司低的贴现率来资本化其在外国市场上的未来收益,这样就刺激相对强势货币国家的公司更多地对外直接投资。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东道国货币相对于母国价值越高,那么母国货币在东道国的购买力越弱,从而对其直接投资越少;反之,则投资越多。

(四)东道国的税收政策。大部分研究将税收作为FDI的决定因素,理论上,高公司税减少了公司净收益,从而阻碍FDI。实证结果却表现为两种倾向:一部分研究并没有发现东道国公司税对FDI有显著影响。Mutti&Grubert(2002)的实证研究发现对出口市场的投资对当地的税收政策十分敏感。Egger&Loretz(2006)的研究证明母国的公司税将促进其对外投资,东道国公司税的保留则与母国对其直接投资有消极影响。

(五)投资环境。一个国家的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其政治、制度和法律环境。一个国家的治理基础形成其投资环境,从而为其经济增长创造有利的环境。因此,投资环境建设对FDI流入与流出来说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这里,一国投资环境的好坏主要体现为产业增长潜力的大小和一国综合治理基础的高低。我们考虑用工业生产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来合成该变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本文对相关变量的选择具有可计量性的特点,以便引入后来的计量模型。参考国内外实证研究规范,本研究主要考察东道国市场规模、中国对东道国出口、东道国汇率和东道国的投资环境等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OFDI表示中国外向的对外直接投资,GDP指接受中国投资的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东道国的市场规模;EXPO指中国对东道国的出口量,是中国与东道国双边贸易联系的变量;EXCH表示东道国货币兑人民币的汇率;IE代表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即考察以上四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本研究使用的是时间序列的横截面数据,因此用合成数据(Paneldata)的估计方法是合适的。合成数据(Paneldata)是指不同时刻对截面个体做连续观测所得到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能够综合利用样本信息,使研究更深入,同时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问题。模型假定时间序列参数齐性,参数值不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使用变截距模型,将斜率系数假定为个体和时期恒量,也就是因变量对自变量的相关系数在时期和截面上一致。(二)回归检验

本研究选择了接受中国投资的17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样本期为2004年和2005年。样本国家每个样本的被解释变量为2004年和2005年中国对给定东道国的FDI年度流量,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6年版,单位为亿美元。解释变量GDP使用17个东道国2004年和2005年的真实GDP,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IMF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单位为亿美元。解释变量EXPO为中国对该17个东道国的年度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6年版,单位为亿美元。解释变量EXCH,本文使用各东道国货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作为变量,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数据库(Unit-edNationsDatabase)。解释变量IE代表的是一国投资环境情况,我们采用工业生产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加权(各占50%)来做变量。工业生产指数体现了按美元不变价计算的主要产业增加值的变化,代表了一国主要产业的发展趋势。人类发展指数是人类发展的一项综合指标,用以上两个指标合成可以代表一国的投资环境。数据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2006年版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2006年版。

三、结论

从以上模型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如下:

第一,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各国的GDP显著负相关,说明接受投资的东道国的市场规模越大,我国对其直接投资越少。由此可以得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并非市场导向型,东道国所具有的大的市场规模对我国的投资并无吸引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不足,理论也不成熟,因此我国企业不太愿意进入发达国家的大市场。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小市场,由于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有些国家经济及技术发展水平还不及中国,中国企业进入后会拥有相对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因此会被其市场吸引。

第二,对东道国的出口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正的显著的决定因素,且边际影响程度较大我国对某个东道国的出口越多,对其直接投资也越大。从这一结论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导向不明显,更可能是出口导向型。由于先期对某个东道国的出口,使我国的企业在该东道国市场积累了更多地经营及管理经验,对该东道国市场及相关经济政策更了解,由于熟悉程度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投资的风险,因此更愿意对其进行直接投资。

影响因素范文篇7

1.变量和数据的选取影响进口贸易主要有以下因素(表1):①人均GDP。该因素与人口有高度相关性,而且有的文献检验结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其实对于安徽省来说,进口贸易如果只是发生在特定产业,那么计算经济规模时引入人口是不合理的,但是安徽省作为一个省份,单纯仅用GDP同其他国家比较更是不现实的,所以本文依旧选取人均GDP作为指标。②消费。以2011年为例,安徽省进口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和饮料及烟类总额27755万美元,占总进口的1.94%,该数据说明两个问题:安徽省进口贸易不是以消费为主,消费可能不是进口的动力因素;进口既然不是用于广大的消费,那么可能用于生产领域。③双边贸易成本。贸易成本分为销售成本、技术成本、关税成本,在实物贸易的方式下,贸易不可能达到没有成本,此外以往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多边阻力的影响,引入双边贸易成本,可以弥补这一计量缺憾。④出口贸易。安徽省作为发展中地区,进口原材料用于工业生产,最终为了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在理论上与进口贸易有间接影响,因为外商直接投资是按支出法核算国民经济的指标,在这里假设外商直接投资最终会以目标国进口的方式来收回资金。⑤汇率。本币对外币汇率降低,本币升值,不利于进口。⑥本地区的开放程度。理论上本地区越开放,进口额越大。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2—2012年安徽省统计数据,其中人均GDP采用GDP平价指数进行调整,进口来源国的人均GDP、各年的进口额、出口额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s(WEO)和中文版的世界银行网站,其中世界银行的“经济政策与外债”指标有各国经过购买力平价指数处理过的人均GDP。为了防止虚拟变量陷阱,对距离无量纲化处理,即用GDP数据对距离进行非线性处理,避免多重共线性。在选择出口、进口名义数据时,为了剔除汇率和价格波动的影响,采用GDP平减指数对名义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实际数据。选择进口来源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日本、韩国、南非、德国、俄罗斯、巴西、智利、秘鲁、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1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占到安徽省总进口额的81%以上,超过75%。计算得到各国家及地区双边贸易成本,前文阐述可贸易份额取值不影响双边贸易成本的测算,而且安徽省是生产大省,进口的货物多是实物而非服务,所以S取0.8是合适的。2.建立模型安徽省是一个工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省份,有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比如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政府政策影响、区位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制约对外贸易的隐形成本,而且这些成本难以估量。随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为了数据处理方便,线性化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lnMij,t=lnF(βXij,t)+ε(1)式中,ε是随机测量误差或者随机性因素,服从标准正态分布;Mij,t代表t年一国对另一国进口贸易总额;Xij,t代表t年贸易引力模型的参数设定,此为k×1阶向量。引入上述分析的影响因素,最终模型设定为:lnMij,t=β0+β1lnYi,t+β2lnYj,t+β3lnEXij,t+β4lnCij,t+β5lnDij,t+β6lnFi,t+β7lnht+β8lndt+ε(2)式中,Yi,t为t年安徽省和各个贸易伙伴人均GDP;EXij,t为t年出口;Cij,t为t年双边贸易成本;Dij,t为t年距离;Fi,t为t年外商直接投资;ht为t年的汇率;dt为t年的对外依存度,β0是与自变量无关的影响量,β1,β2,…β8为系数。

二、计量分析

采用eviews7.2中的pool模版处理随机效应模型,具体结果如下:1.模型分析通过序列图分析,单位根检验应该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通过level检测,在10%以及5%显著水平下,变量均未通过LLC以及IPS检验,进一步进行一阶差分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安徽省出口总量和外商直接投资没有通过单位根检验,因为此模型已经取对数做线性化处理,故不通过检验的变量可以直接舍去,模型变化为①:lnMij,t=β0+β1lnYi,t+β2lnYj,t+β3lnCij,t+β4lnDij,t+β5lnht+β6lndt+vit-μit(3)在level水平下,变量均未通过IPS检验,同样使用一阶差分检验,变量通过单位根检验。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变量之间为同阶单整关系,接下来进行变量的协整检验,建立的模型形式为: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变量滞后阶数为1。协整检验的零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Pedrom检验、Kao检验、Johansen检验三种方法,对面板数据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除了Panelv-Statistic统计量p值为:0.0860,在10%显著水平下才通过检验外,其余变量p值都接近于0。同时Granger检验中,p值均显著低于5%,所以解释变量是被解释变量的Granger原因。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通过Hausman检验,得到p值为1.000,接受原假设,建立随机效应模型。2.回归结果解释在回归结果中,lnYj的系数为负,说明进口来源国家与地区经济越发达,越不会向安徽省出口。Lnh系数结果不显著,说明汇率对安徽省进口贸易影响甚微,因为安徽省与一些国家与地区有长期的合作关系,重点进口这类国家的可贸易物品,不开放的对外贸易环境使一部分国家不会向安徽出口;其次,安徽省的对外贸易受到政府调控的影响严重,进口主要集中特殊部门,这也佐证了前文安徽省进口物品用于消费不足2%的事实;最后,安徽省是内陆省份,运输不便,构成对进口贸易的限制。双边贸易成本LnC结果显著,而且符号为负,说明双边贸易成本成为制约安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安徽通往港口的运输成本决定了贸易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一种隐形消耗,众多的学者把这种成本看作价格的内生函数,如今把它们两者区分开,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三、结论

影响因素范文篇8

关键词:汽车安全驾驶,影响因素,措施分析

为了能有效保证汽车在行车过程中足够安全,应该不断加强对各项防范措施的重视力度,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在后期行车时频繁出现各种危险问题,从而有效保证行车安全,这也会对驾驶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1汽车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1.1检查是否到位

经过研究和调查可以得知,在汽车实际驾驶的过程中,大部分驾驶人员只是一味注重提高汽车的行驶速度。但是对汽车安全检查工作的重视力度不足,驾驶人员在开车之前并不会检查汽车的各个零部件,不能及时发现零部件存在老化和破损的情况,只是一味注重提高汽车驾驶的效率,这样则会导致汽车在后期行驶中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会严重影响驾驶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不能有效提高驾驶汽车的科学性。对此,在今后汽车驾驶时,相关驾驶人原则应该不断加强对汽车安全检查工作的重视力度。例如,在汽车驾驶之前,应该对汽车轮胎进行科学有效化的检查,如果一旦发现轮胎出现质量问题,则应该及时更换轮胎,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对驾驶人员和周围其他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次,在汽车驾驶之前,也应该定期做好刮水器出水量的检查工作,储水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够促使刮水器能够有相对较多的水分进行清理杂质,为驾驶人员提供一个较为明亮的驾驶视野。总而言之,在今后汽车驾驶时,驾驶员不仅仅要注重提高汽车行驶速度,更应该不断加强对前期检查工作的重视力度,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从而有效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性,有效防止在后期频繁出现各种汽车驾驶安全问题,不断提高驾驶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1.2车速不确定

通过对汽车驾驶的基本情况研究可以得知,影响汽车安全驾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车速,只有驾驶人员能够科学有序化的控制车速,这样能有效防止在后期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但是在汽车实际驾驶时,大部分驾驶人员对车速的控制是相对较低的,对车速控制的重视力度不足,这样会造成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也会严重影响驾驶人员后期汽车驾驶的安全性。此外,在汽车安全驾驶时,有一部分新手并不熟悉不同路段的车速情况,这样便会造成交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驾驶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最后,汽车驾驶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驾龄比较长的驾驶者,在具体驾驶汽车时只是一位注重提高车速,认为自己的技术相对老练不会出现各种安全事故,但是由于这部分司机对车速的重视力度不足,也会在后期频繁出现各种安全驾驶事故。总而言之,在今后汽车安全驾驶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对车速的重视力度,这样能促使车速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在后期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驾驶安全问题。

1.3驾驶过程习惯

在汽车驾驶的过程中,只有驾驶人员保持一个相对较好的驾驶习惯,才能有效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性,有效防止在后期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危险事故,但是有一部分驾驶人员的习惯是相对较差的,这样会增加驾驶过程的危险性,在后期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例如,在汽车驾驶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驾驶人员在开车时是不喜欢系安全带的,认为安全带会有一定的束缚作用。但是在这种行为习惯的影响下,即便车辆发生了轻微的事故,也会对驾驶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此外,还有一部分驾驶者在实际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周围环境进行良好的观察,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在下车时不能及时观察后方来车,这会造成各种安全事故。最后,在汽车驾驶人员行车的过程中也会存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比如驾驶人员会接听电话,看手机看电影等,驾驶人员认为这些行为并不会对行车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驾驶人员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不能及时了解周围的路况信息,心理也会存在放松情况,这样不能有效应对各种异常情况,难以有效提高驾驶安全,不能有效保证驾驶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1.4驾驶中车距是否安全

经过研究和调查可以得知,在汽车驾驶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避免追尾事件频繁发生,应该将前后两辆车的距离控制在合理有效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在后期频繁出现汽车追尾的情况。但是在驾驶着时机驾驶汽车的过程中,大部分驾驶着指示语为注重提高车速,并没有很好的把握车距,这样会导致追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逐渐增多。例如,在汽车驾驶的过程中,如果汽车之间的车距较小,如果前方车辆突然停车,后面的车辆便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刹车,这样会出现追尾事故,不仅仅会对车辆造成影响,还会对驾驶人员的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对此,在今后车辆驾驶的过程中,驾驶人员应该将车辆之间的距离保持在安全距离的范围内。同时,在夜晚驾驶时,由于光线较少,更应该不断延长安全距离,从而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刹车,防止在后期频繁出现各种危险事故,这样也能有效保证驾驶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1.5驾驶者的驾驶技术

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驾驶者的驾驶技术也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如果驾驶者的驾驶技术是相对较高的,便会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如果驾驶者的驾驶技术相对较低变,不能科学有序化的应对各项危险事故,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逐渐增强,也会严重影响驾驶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对此,在今后驾驶人员时机驾驶汽车时,应该不断加强对汽车内不同档位的了解力度,这样能够对汽车进行灵活的操作,有效防止在后期出现档位不明确的情况。

2提高驾驶安全的有效措施

2.1不断加强对汽车日常检查工作的重视力度

在驾驶者驾驶汽车时,应该对汽车的各个细节问题进行合理有效化的检查,这样能有效保证汽车能够保持在相对较好的状态下行驶,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在后期驾驶汽车时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主要检查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汽车驾驶之前应该对汽车的照明系统进行科学有序的检查,一旦发现照明系统存在故障和异常情况,则应该在第一时间内进行解决,这样汽车在后期夜间行驶时才能有相对较好的照明系统,有效防止驾驶员在后期驾驶汽车时出现看不清路面的情况。第二,驾驶者应该不断加强对汽车刹车系统的检查力度。在传统汽车驾驶的过程中,由于刹车系统失灵,经常会出现各种危险事故,威胁到了驾驶者的生命安全。对此,在今后驾驶汽车之前,驾驶者应该对汽车的刹车系统进行有序的检查,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在后期频繁出现汽车刹车失灵的情况,促使汽车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刹车。

2.2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经过研究和调查可以得知,想要有效降低汽车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则应该不断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促使驾驶员能够养成正确的驾驶习惯。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在汽车驾驶的过程中,大部分驾驶者只是一味注重提高汽车整体行驶效率,对安全驾驶的重视力度不足,并没有形成相对较好的安全意识,这样会使汽车在后期驾驶时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对此,在今后驾驶证驾驶汽车时,应该不断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驾驶人员不仅仅要注重提高自身驾驶速度,更应该不断加强对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促使驾驶人员能够对日常交通出行的各个法规内容有一个更加清晰化的认知和理解,这样驾驶人员在后期实际驾驶汽车时,能够以相关理论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有效防止在后期驾驶时出现不文明的驾驶情况。第二,在驾驶人员学习相关安全规范时,也应该和自身驾驶行为相互结合,这样能促使驾驶人员发现自身传统驾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并根据各种驾驶问题采用相应解决措施,从而有效降低后期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3做好安全驾驶的宣传

想要有效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性,则应该不断加强对安全驾驶宣传工作的重视力度,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在后期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交通出行管理问题,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渐明确交通管理的规则,并且对违反交通法规的驾驶者进行惩罚,这样能促使驾驶者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威慑,有效防止在后期频繁出现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第二,不断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这样能促使驾驶人员能够逐渐明确交通法规建设的意义,不断提高驾驶人员在后期驾驶中的自觉意识,驾驶人员出现违犯交通规则的情况也能逐渐降低对后期各项安全驾驶工作的开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总而言之,在今后交通出行管理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对安全驾驶宣传工作的重视力度,促使每个驾驶人员都能够对安全驾驶的相关内容有更加清晰化的认知和理解,有效防止在后期频繁出现各种交通出行事故。

2.4减少在危险路段的行驶

经过研究和调查可以得知,汽车行驶的具体路况对汽车的安全有较大的影响。如果行驶路段的危险性相对较高,便会在具体行驶时出现各种各样的交通出行事故,而如果行驶路段的危险性是相对较低的,这样便能有效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今后驾驶者交通出行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在危险路段行驶的时间,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驾驶者在行驶之前可以通过各个交通出行软件对各个地区的路况信息进行有效的排查,这样驾驶者能够有效避免在危险路段驾驶促使驾驶者能够进入安全的路段行驶。第二,在传统驾驶人员实际驾驶时,由于工作人员对基本路况的了解力度不足,不能及时了解到驾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在实际驾驶汽车时经常会出现各种危险事故。因此,在今后驾驶汽车的过程中,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向驾驶人员宣传各个路况的基本状况,促使驾驶者能够对基本路况信息有更加清晰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相关交通部门也应该不断加强对道路养护和安全排查工作的重视力度,通过对各个地区的情况也就可以得知,在山路地区经常会出现各种交通危险事故。

2.5减少在恶劣环境下的行车

在汽车安全驾驶的过程中,驾驶者汽车环境这三个因素一直是相对较为重要的,只有不断加强对这几个因素的重视力度,才能有效防止汽车在后期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危险事故。对此,在今后汽车驾驶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危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驾驶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着恶劣环境中行驶,这样驾驶者能够更好的控制车辆,有效防止在后期频繁出现各种危险事故。此外,在驾驶汽车之前,驾驶者也应该不断加强对周围情况的排查力度,尽可能的选择在安全道路中行驶,这样能够有效保证行车安全。

2.6提高驾驶者的综合素质

想要真正有效促使汽车能够更加安全的驾驶驾驶者的综合素质一直是相对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只有驾驶者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才能有效降低危险事故发生的频率,提高驾驶者综合素质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断提高驾驶者的心理素质测试,驾驶者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有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防止驾驶者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情绪混乱的情况,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他们的行车安全。第二,不断提升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驾驶人员学习驾驶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司机的性格是比较冲动的,经常会在道路上做出不合理的行为,这样会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逐渐增强。对此,应该不断提高驾驶人员的个性和品格,促使驾驶人员能够保持一个相对较好的情绪,并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第三,驾驶者应该不断摒弃不良习惯。在今后汽车驾驶的过程中,驾驶人员应该拒绝接听电话,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外界因素对驾驶者驾驶机车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集中注意力也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汽车驾驶的过程中,影响安全驾驶的不良因素是相对较多的,交通安全事故出现的可能性也是相对较高的。对此,在今后汽车驾驶时,应该不断加强对各个不良因素的重视力度,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汽车驾驶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金亭.我国汽车安全驾驶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分析[J].时代汽车,2019(02):54-55.

[2]张大龙.浅析汽车修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与防范措施[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05):9-18.

影响因素范文篇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不断追求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但同时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由于参与国繁多,各国经济利益难以得到全方面的协调,因此只包括相对少数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成为热点。而自由贸易区(FTA)由于组建成本相对较小而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青睐。FTA的迅猛发展的确给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而持久的血液,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三个方面。关于FTA的传统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贸易效应上(包括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对其投资效应的研究相对来说涉猎较少。而对于以吸引外资为主要目的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FTA投资效应的相关问题却更为重要。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将就“FTA的组建会对成员国的投资情况产生怎样的影响”展开系统研究。

二、计量模型以及数据来源

根据相关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国的投资主要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①FTA成员对外的贸易成本;②本国的建厂成本;③本国与FTA潜在伙伴国经济规模的相似程度;④本国的一体化程度。因此参考现有的实证文献,设定如下的基本计量模型:log(inveit+fdiit)=λi+α1inteit+α2gdpit+α3tariit*dum-myijt+α4dpgdpijt*dummyijt+α5dpgdpijt2*dummyijt+α6polityit+α7polityit*dummyijt+α8gdpit-1+α9gdpit-1*dummyijt+α10dummyijt+uit其中,i表示东道国家,t表示年份,j表示外资投入国的母国即潜在成员国,uit表示误差项,λ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效应。下面看一下各个变量的含义以及相应的数据来源。

1、inveit和fdiit。这两个变量分别表示i国t年的国内投资总额和i国t年的外资流入总值。因为我们考虑的是某个国家在与该国成立自贸区前后变化对该国总投资的影响,投资包括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外资数据来源于IMF中的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而内资数据则由BVD数据库中ratioofGrossnationalsavingtoinvestment和Currentac-countbalance两个指标计算得来。这两个被解释变量的单位都为十亿美元。

2、inteit。该变量表示i国的一体化程度。跨国公司的位置选择不仅考虑了当地的市场需求,也考虑到所在国加入的FTA地区的需求。如果一个国家加入的FTA越多,一体化程度越高,则跨国公司通过他所实现的利润水平就越高,也希望在这样的国家建立工厂。这个国家就成为一个轮轴国,所吸引的FDI与其一体化程度正相关。因此预期该变量符号为正。但同时考虑到投资者对本国市场规模程度以及该国所加入的FTA所有成员国市场规模之和所赋予的投资参考权重有所不同,所以该指标剔除了该国的市场规模,即选取是t年内该国加入的所有的FTA的成员国以2005年不变价格为基准的实际GDP之和。因为有些年份该指标为0,所以并没有取对数。实际GDP数据来源于BVD数据库,单位为十亿美元。

3、polityit。该指标表示该国t时期的制度因素,这个制度因素应该是与建厂成本有关的制度,由于WorldBank中关于建厂成本的数据只有2004年以后的,样本区间过短,所以只有采用很多研究常用的民主指标来表示制度。民主指标来源于polityIV,该指标取值范围为[-10,10],数值越大表示该国越民主,数值越小表示该国越专制跨国公司总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利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的建厂成本越低,越是能够吸引跨国公司的FDI,同时本国国内的投资也可能更多。这里投资可以来自于一体化集团外部,也可能来自于集团内部甚至本国内部。因此FDI流量或国内投资与建厂成本可能会成反向关系,又因为本文选取的制度因素数值越大,表明该国越民主,越是民主的国家建立工厂的自由度也越大,因此建厂受到的阻碍就会相对小(如没有繁琐的审批手续、各项指标限制较小等等),因此投资可能会与该指标成正向关系。

4、tariit。该变量表示t时期i国对潜在成员国j之外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平均关税水平,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中的TRAINS数据库,单位为%。由于在该数据库中没有具体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税水平,只有一国对世界的平均关税水平,所以只有用该国对世界平均关税来替代。根据理论可知,FTA成员的对外贸易成本越高,集团外企业以贸易的形式开发目标市场的成本也越高。如果采用FDI的形式在FTA成员内建立工厂,就可以绕开贸易壁垒。因此投资流量与FTA成员对外的贸易成本正相关。

5、gdpit。该变量表示i国t时期的实际GDP,用来表示该国的经济规模。数据来源于BVD数据库,单位为十亿美元。由于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客观存在,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投资建厂,以获得规模经济和靠近市场所带来的利益。所以,本国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区内和区外投资。一体化指标实际GDP之所以没有取对数,是考虑到有的年份一体化指标值为0,同时为了与该指标进行对比,所以GDP也没有取对数。

6、dpgdpijt。该变量表示j国和i国在t时期的人均实际GDP差异,表示两国的经济相似程度。该指标的具体算法是j国人均实际GDP与i国人均实际GDP之比再减去1,加入该指标的平方项,是想看一下该指标是否存在所谓的“门槛效应”,即非单纯的线性关系。人均实际GDP的数据来源是BVD的人口与实际GDP之比得到。如果两个国家的经济比较相似,则两国建立FTA后会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开发对方的市场。FDI流量与两国的经济规模相似程度成正比,但由于考虑到了FDI的集聚效应,投资与两国经济规模相似程度不一定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

7、gdPit-1。该变量表示i国t-1时期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因为投资不只是看一国的总体经济规模,还要看其规模的增长速度,如去年该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那么今年投资者就可能继续追加更多的投资。该指标是用t-1年的实际GDP的对数值与t-2年实际GDP对数值之差来表示。

8、dummyijt。该变量为表示j国和i国是否为自贸区成员的虚拟变量。当t时期,两国为自贸区成员时,该变量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判断两国是否成为自贸区成员的标准时,按照签订日期而非生效期,当签订日期在12月份时,我们往下推迟一年,如果签订日期为1999年12月,则认为2000两国才正式组成自贸区。同样,之所以按照签订日期而非生效日期,我们认为人们的行为是根据预期做调整的,即所谓的预期效应。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88~2006年。由于自由贸易区的效应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我们根据估计的样本区间,选择在1992~2002这11年之内成立的自由贸易区。计算下来一共包括24个自由贸易区,另外我们分别把一个自贸区内的两个国家位置互换可以得到两对数据,因此有226个样本对。

三、计量结果及分析

1、总投资方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对于面板数据的回归,一般来说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回归和随机效应回归。首先进行混合估计和固定效应的F检验,如果检验结果表明应该采取固定效应,然后再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选择的Hausman检验。由于某些数据某些年份缺失,我们采用插值法进行处理。另外采取cross-section加权方式来消除截面数据带来的异方差。回归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显示,应该采取固定效应。一体化的估计结果的系数为2.89E-05,并且在统计上显著。数值很小的原因是没有取对数所致。该回归结果与理论预期和直觉相符。总投资的增加可以是外资增加的结果,当然也可能是内资增加的结果,或者是二者都增加的结果。东道国的一体化程度越高,表明以该国为轮轴的总的市场规模越大,并且这些市场之间的各种壁垒都相对较小,市场规模扩大一般来说需求就扩大,而需求扩大必然导致投资的追加,即表现为投资增加。本国市场规模指标回归结果也为正显著,也与理论预期相符。其系数大于一体化的系数,也非常好理解,因为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必然绝大部分主要考虑的是该国本身的市场规模,通过对建立FTA减少贸易壁垒、扩大市场益处的考虑必然处于次要的。即便是FDI的进入主要考虑总的市场需求,但是对于内资来说,主要还是为本国居民服务的,是以本国居民的消费为中心的,所以本国市场规模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市场规模来说更为重要。对于两国经济相似程度指标与表示FTA成立前后变化的虚拟变量相乘得到的交叉项,我们发现对于一次项和二次项回归结果也都显著,表明在成立自贸区之后该指标确实对东道国的投资情况产生影响。并且二次项系数为正,一次项回归结果为负,其顶点值约为6,即当投资国的人均实际GDP是该国的人均实际GDP的7倍左右时,在两国成立FTA之后,东道国所获得的投资效应最小。当两国人均实际GDP之比在其未成立FTA之前比较大(超过7倍),在成立FTA之后母国人均实际GDP相对于东道国越大,即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越大东道国所获得的投资效应就越大;另外一方面,当两国人均实际GDP之比初始较小时(小于7倍),成立FTA之后母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本国越小,则本国获得的投资效应也就越大。总之,两国经济水平相差越大,本国所获得的投资效应就越强。这很可能是因为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很大,一方面导致互补性或者垂直型的FDI投入增加,另一方面可能是两国贸易或者是总市场规模增加,导致产品需求增加,进而国内投资也产生追加。对于政策变量,其独立项和交叉项回归结果都为正显著,并且也与预期相符,表明越民主的国家所得到的投资越多,独立项表明在i国和j国未成立FTA之前,越是民主的国家获得的投资越多。因为民主增加就意味着自由增强,投资者通过建厂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其机会成本也越小,因此投资增加。当两国形成FTA时,其民主对投资的正向效果被强化了。说明加入FTA后,民主对投资的作用得到显著提高。一国如果想增加投资,尤其是在加入FTA后使其投资效应得到更多的改善,可以通过提高该国的民主程度,即政府对投资者的干预减少,降低建厂的固定成本。上一年的经济增长越快,投资者可能认为本年的经济增长也越快,需求增加也越快,因此也会追加投资,估计结果发现经济增长的独立项和交叉项系数都为正显著,当i、j两国未加入FTA时,本国的经济增长率增加1%,导致本国的投资增加1.003%,而成立FTA后,本国经济增长率增加1%,导致本国投资增加1.003%+3.10%=4.103%,显然在加入FTA之后本国经济增长率对投资的正贡献提高了,说明加入FTA之后,伙伴国更加看重本国的经济增长。本年的经济增长越快,由于惯性作用下一年的经济增长也会很快,当然越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关税的估计结果为负但是却不显著,说明关税对总投资的影响不明显。虚拟变量的独立项估计结果仍然为正并且显著,这与Yeyati,steinandDaude(2003)结果也相符,表明加入自贸区不仅在斜率上增强投资效应,而且在截距上也会增强投资的正效应。

2、国内投资方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对国内投资的实证结果见表1。我们发现该回归结果与总投资结果类似。一体化指标和国内市场规模都显著为正,并且国内市场规模的作用也要大于其外部成员国总市场规模。两国经济相似程度对国内投资的影响仍然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其拐点也约为5,即外国j与本国i的人均GDP之比为6,这与总投资方程的拐点也类似。有关政策指标的结果,独立项系数变化不大,为0.0033。而交叉项系数则明显变小并且不再显著,说明在成立FTA之前,政策指标对国内投资的影响为正很多并且显著,在成立FTA之后,政策对国内投资的影响则变得不那么明显,而这点是与总投资的影响效果不同的。另外发现,本国经济增长对总投资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对国内投资的作用,在成立FTA之后同样经济增长对国内投资的作用也小于对总投资的作用(0.2102+0.3253<1.0039+3.1031)。关税的回归结果仍然为正,关税的提高一方面使得本国对外国封闭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本国对外国关税提高可能导致外国采取报复性措施,即也制定对本国较高的关税,使得本国与外国经济来往成本增加,因此国内投资者尤其是进行跨国投资的投资者可能会抽走在外国的资金,进而转向国内供应本国消费行为。同样对于哑变量的估计系数为0.0392并且显著,说明加入FTA也会对国内投资的截距发生水平影响。

3、国外投资方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仔细观察回归结果,我们发现总体回归结果变化不大,并且各个系数也都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总投资、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来说,一体化指标中国外投资的系数最大,表明外资相比内资更看重一国所处的整体环境,这点也与直觉相符,因为外资可能更注重的是跨国的生产经营,它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全球范围,而不仅仅局限在投资国。外资对国内看重程度也比内资高,其回归系数为0.000644。虽然外资对一国的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看重程度都相对较高,但是外资对国内外市场的相对看重程度要比内资的高(2.80E-06/2.85E-056<8.03E-05/0.000644),这仍与直觉相符,内资更看重国内市场,而外资相对更看重国外市场。对于两国经济相似程度,仍为非线性关系(开口向上二次曲线),其拐点仍然为7左右,即外国j对本国i人均实际GDP之比为8,这与总投资结果和内资回归结果基本上保持一致。与内资不同,政策指标的独立项和交叉项均显著为正,与总投资类似。在成立FTA前一国的政策制度对FDI的进入影响很大(0.038),要明显大于内资和总投资。在成立FTA之前,本国的政策环境对外资的吸引作用最大,而在加入FTA之后影响强度基本上翻了一倍多(0.048+0.045=0.093),而政策对总投资的效应在FTA成立之前为正显著,主要是因为政策制度对FDI有一个强烈的正效应所致,政策对国内投资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在成立FTA之前,本国经济增长对FDI的影响系数最大,为4.192,在成立FTA之后,本国经济增长对FDI的作用也最大(4.192+4.244=8.436)。所以外资对本国的规模以及其一体化伙伴的市场规模都要比内资赋予的权重高,无论是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值(实际GDP)还是变化值(GDP增长)来说,都是一样。关税的估计结果为负显著。对于垂直型FDI,跨国利用一国较低的生产成本,在该国进行生产组装,然后在运回本国或者其他国家消费。此时如果关税越高,运回成本就越高,必然导致在当地投资减少,进而关税越高,投资反而越少。在样本范围内垂直型FDI所占的比重,相对水平FDI可能较高,导致关税回归结果为负。虚拟变量的独立项回归结果同样为正且显著,说明加入FTA在截距上也会增强外商直接投资的正效应,而且较内资比这个效应更强,为0.2606。因为国际环境的改善必然会对国际资本流动带来更大的作用。

影响因素范文篇10

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还相当落后,如果说过去封闭的国内服务市场把我们与国际竞争隔离开来,使我们不能深切地感受到这种落后,那么加入WTO之后,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如果我们的服务业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必将感受到市场拱手让人的切肤之痛。本文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决定因素进行,试图解释服务贸易是如何随着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扩张而发展的。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分析框架

对国际服务贸易有不同的理解。按照传统的观点,国际服务贸易被视为服务的进出口,这是一种跨境贸易的概念。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观点,国际服务贸易还应包括由商业存在——简单地说,就是属于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所完成的贸易。由于目前除美国外各国尚未公布关于服务贸易定义的数据,因此本文所采用的仍是传统的跨境贸易的概念。

出口方是服务的供给者,进口方是服务的需求者。因此,服务贸易的发展是由对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而决定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分析框架就是识别国际服务贸易的供给和需求的宏观变量。

(一)影响国际服务贸易供给的宏观变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直接受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服务区别于货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有很大程度的互动,换言之,服务生产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最终结果的评价。因此,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生产经验,能够高效率地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较强。

根据波特的“国家钻石”,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还受国内服务需求的影响。国内服务需求较高,越能推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也越强。但是,国内服务需求大也可能导致另一个结果,即服务对象主要在国内,出口动机受到抑制,尤其是国内经济规模大的国家更可能以内需为主。

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国际市场提供服务的能力还受其自身货物贸易能力的影响。一方面,许多服务贸易是伴随着货物贸易而发生的,如国际货运服务、保险服务、进出口信贷服务和维修服务等;另一方面,根据波特的理论,跨国商务活动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货物出口市场上领先的国家或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商务经验,有助于顺利开展国际服务贸易。

(二)影响国际服务贸易需求的宏观变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服务的需求直接受国内服务需求的影响。服务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生产的需求,即生产者需求;二是来自消费的需求,即消费者需求。生产者服务需求受国内经济规模的影响,国内经济规模越大,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越大;后者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收入越高,对服务的消费需求越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服务的需求还受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如果国内服务生产足以满足国内需求,则对国外服务的需求就低。

同样,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国外服务的需求还受它对国外货物的需求的影响,原因在于许多货物进口会引致相应的服务进口。

二、服务贸易宏观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

选取如下宏观变量对服务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用国内生产总值(GDP,10亿美元)反映国内经济规模;用人均国民收入(GNIPC,美元)反映收入水平;用服务业增加值(VAS,亿美元)及其年增长率(AGS,%)反映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此外,还包括两个货物贸易指标,即商品出口(EXG,亿美元)和商品进口(IMG,亿美元)。

分析所用的样本数据是1982-1998年17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这17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国家的选取上尽可能多样化,即样本国家既包含发达国家,又包含发展中国家。其中,尽管美国的服务贸易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由于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故样本中不包括美国。这17个国家或地区为: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韩国、荷兰、加拿大、马来西亚、墨西哥、日本、瑞典、泰国、中国香港、意大利、印度、英国和中国。数据取自中经网。

在分析上,鉴于数据为时间序列与截面数据的混合数据,采用PanelData回归分析方法。考虑到时间序列可能存在自相关,且样本国家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故采用有同代相关的一阶自回归模型。利用SAS软件的TSCSREG程序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可以看到,5个变量与服务出口的关系都很显著,可以解释服务出口变动的99.68%。具体来看:(1)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国内规模对服务出口的净为负,GDP每增加10亿美元,服务出口就会减少130万美元。这意味着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或地区的服务生产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而一些服务业发达但国内市场有限的国家或地区则注重开拓国际市场,这也正是香港和比利时-卢森堡出现在服务出口前10名的原因。(2)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收入水平对服务出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GNIPC每提高1美元,服务出口就会增加40万美元,其t值仅次于商品出口。这个关系解释了服务出口领先国家几乎全部是发达国家的现象。(3)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国内服务业水平对服务出口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服务业增加值每提高1亿美元,服务出口就增加20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服务出口就增加2510万美元。相对而言,服务业增长率对服务出口的影响更为显著,这意味着服务业发展迅速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比服务业成熟的国家或地区更倾向于拓展国际市场。(4)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商品出口对服务出口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商品出口每增加1亿美元,就会导致服务出口增加1800万美元。商品出口的t值最大,表明它是5个变量中对服务出口影响最为显著的变量。由此启示我们,尽管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贸易形式,但在货物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蕴含着服务贸易的巨大机会,发展中国家应当善于主动把握这些机会,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共同发展。

由表2可以看到,5个变量与服务进口的关系都很显著,可以解释服务进口变动的99.56%。具体来看:(1)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国内服务需求对服务进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GDP每增加10亿美元,服务进口就会增加1000万美元;GNIPC每提高1美元,服务进口就会增加30万美元。GNIPC的t值大于GDP的t值,表明服务的消费需求比生产需求对服务进口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消费结构服务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对国际服务需求也较大。(2)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口的影响是双向的,服务业增加值每提高1亿美元,服务进口就增加30万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服务进口就减少1.148亿美元。这种现象表明国内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口的净影响有阶段性。一般地,服务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增长速度为负相关,利用样本数据这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22,p-value为0.0001。当服务业增加值处于某一临界值以下时,服务业增长较快,快速扩张的国内服务业能够满足国内服务需求的增加,因此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口的净影响为负;当服务业增加值超过临界值时,服务业增长放缓,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国内服务需求的膨胀,因此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口的净影响为正。(3)在其他变量得到控制的条件下,商品进口对服务进口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商品进口每增加1亿美元,就会导致服务进口增加1590万美元。商品进口的t值最大,表明它是5个变量中对服务进口影响最大的变量,再一次揭示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

综上,宏观变量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可用图1表示。图中,虚线表示负向影响,实线表示正向影响。

附图

图1宏观变量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2000年,中国商业性服务出口总额为301亿美元,占世界商业性服务出口总额的2.1%,排在第12位;商业性服务进口总额为359亿美元,占世界商业性服务出口总额的2.5%,排在第10位。可以说,中国的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尽管如此,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并不协调,有明显的滞后。中国服务贸易的实际值远低于按上述回归模型计算的拟合值,尤其是服务出口与拟合值的差距逐步扩大(见图2和图3),表明中国的服务贸易远未达到理想的水平。

附图

图2服务出口实际值与拟合值的差距

附图

图3服务进口实际值与拟合值的差距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特点在于:(1)经济规模很大,但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因此对化的生产者服务需求不足;收入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不足。服务需求不足既抑制了进口需求,也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削弱了服务出口能力。(2)服务业发展滞后,但增长迅速。中国产业结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服务业比重偏低,不到GDP的1/3,而且服务业素质较低,不利于服务出口;而根据前面对服务业发展水平对进口的净影响的可知,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对服务进口的影响尚不到转折点。(3)商品进出口规模都较大,但中国不注重发掘货物贸易蕴含的服务贸易的机会,因此尽管商品出口规模较大,但没有充分带动服务出口;相反,发达国家善于利用这一机会,在向中国输出商品的同时,也大量输出服务。

加入WTO之后,中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将不断提高,面临的国际竞争将空前激烈,短期内服务出口不太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服务进口则很可能会有很大的增长,从而加剧服务贸易逆差。为了尽可能减轻这种负面影响,并积极利用国际服务市场,中国今后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进一步推进企业制度改革,深化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国内生产者服务的大市场,以需求带动生产,同时,内部服务市场化还可以加强服务市场的竞争,从而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第二,顺应消费结构的演变,大力发展消费者服务,使消费者服务多样化、高级化,增强抵御国外竞争的能力;第三,制定的产业政策,建设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扶持服务业的发展,尤其要注重改善服务业内部结构,使服务业的发展符合化和信息化趋势,在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新型的服务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最后,鼓励企业在促进货物出口的同时积极寻找配套与派生服务出口的机会,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

正如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成功地融入国际服务贸易体系的关键在于更多地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开放市场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服务贸易才能繁荣,中国的服务业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国际市场上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中国的服务企业能正确把握市场脉搏,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1]WTO.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2000[Z].

[2]UNCTAD.AssessmentofTradeinServicesofDevelopingCountries:SummaryofFindings[R].1999.

[3]petitiveAdvantagesofNations[M].1990.

[4]陈宪.国际服务贸易[M].上海:立信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