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1:01:32

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范文篇1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同时受多种因素制约,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1机构和制度不健全,基础能力建设滞后

健全的机构、完善的制度,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我国许多环境监测单位的质量管理部门人员较少,与整体监测业务的工作量不匹配,监督检查和质控力度比较薄弱。除实验分析的质量管理体系比较健全外,其他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工作尚属起步阶段,质控项目有限,质控措施单一,整个管理制度亟待完善。我国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环境监测能力的发展,质量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相对不足,相关设备、物资的支持力度不够,基础技术理论研究缺乏,标准样品等相关技术研发投入较少,质控指标体系不健全,这些因素均限制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1.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监测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随着国家环保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环境管理者对监测数据的需求逐步增多,监测站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确保完成监测任务与加强质量管理之间,站领导往往忽视后者,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失去了既提高监测水平又保障监测数据可信度的有力抓手。在领导不重视的情况下,监测人员极易表现出质量意识淡薄,缺乏学习和贯彻质量体系的自觉性,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不愿配合或存在抵触情绪,致使质量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缺少执行力。

1.3质量管理人员缺乏经验,质量控制技术发展缓慢

承担质量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应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内容,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工作经验。部分质量管理人员从未参与过现场监测或实验室分析等基础性工作,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开展监督检查或质控工作比较机械,不利于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近些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推动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技术向前发展,与监测方法相配套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却相对落后,质控手段仍仅限于平行样、加标回收、数据比对等,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极大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4现场监测质量管理薄弱,全程序质量管理存在空白

现场监测工作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较多,每一个监测现场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监测环境比较复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易受到严重影响[4]。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程度远落后于实验室质量管理,且随着现场监测项目不断增多,便携、快速的分析仪器被广泛应用,很多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还未涉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很难获得保证。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包括现场调研、制定方案、现场采样、样品保存与运输、样品交接、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或编写报告等,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监测结果。而质量管理工作还未覆盖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在制定方案、样品交接、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环节依然存在空白,极大制约着监测数据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提高。

2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关注和探讨。本研究针对以上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

建立完备、可行的体系文件是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的根本依据,与监测技术和质量相关的各项要求、保证工作质量的管理规定都应编入到体系文件之中,并通过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5]。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依托于体系文件的不断完善,作业指导12环境管理书和记录的及时修订可极大促进监测水平的提高,各科室主任可将责任落实到人,内审员在年度内审中监督体系文件的实施情况。随着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监测领域的不断扩展,质量管理工作还需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以及必要的考核制度。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是规范监测工作的有力抓手,国家总站可不断变换考核形式,组织省际之间互考,建立彼此学习的机会,削减地区水平差距。持证上岗考核制度还需不断增加例如生态监测、应急监测等考核类别和科目,保证这项制度贯穿于监测工作的每个角落,以适应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确保监测水平的迅速提高。

2.2转变质量管理工作方式

质量管理工作应挑选有一定工作经验,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质量管理工作有热情,为人谦虚谨慎的技术人员承担[6]。质量管理人员在对其他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本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工作态度,转变以往“专挑毛病”的工作方式,认真分析、总结检查结果,充分肯定他人工作中的优点,耐心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协助制定整改措施。平易近人的工作态度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质量管理工作氛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则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有力保障。

2.3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员的作用

质量监督工作是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质量监督员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7]。质量监督员应选择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熟悉质量体系文件以及具备一定管理水平的人员担任,每个科室应按照技术人员的数量,以一定比例选出足够数量的质量监督员,以保证有充足的力量完成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监督员应充分了解工作的职责和权利,定期地、有效地对技术人员的监测工作全过程实施监督和检查,尤其要充分保证在培人员的监测过程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质量监督员还应针对检查内容认真总结存在问题,制定相关纠正措施,持续监督问题整改情况,确保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2.4重点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

为保证现场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现场监测的规范性,科室主任应带领监测人员加强对相关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的学习,尤其应注重实际操作的培训,讲解不同行业现场环境的区别,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名现场监测人员要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熟悉监测环境及点位布设,清楚监测方法和样品保存要求,认真准备监测设备,并确保在检定期限内按照监测方法规范操作,及时填写原始记录,将质量管理工作融入现场监测工作的每个环节。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应根据监测内容,明确监督检查的依据,制定科学详细的检查方案,设计信息完整的检查记录,配备业务能力突出的质控人员,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整改制度。监督检查人员还应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熟悉监测方案的内容,清楚监测方法及操作步骤,认真记录现场情况,及时汇总并反馈监督检查结果,充分发挥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对提高数据质量的关键作用。

2.5拓展质量管理工作的范围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领域的发展壮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地表水自动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应急监测、有机污染物监测、重金属监测、土壤监测以及生态监测等一些新的监测技术,急需建立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测技术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措施,研发可溯源至国家标准的环境标准样品,以保证质量管理工作能够紧跟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步伐。国家总站可通过组织座谈、技术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总结各监测领域的质量管理工作方法和技术,广泛听取各地方站和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将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切实可行。

2.6加强环境标准样品的研发力度

环境标准样品作为量值传递的载体,是环境监测质量考核的手段,也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保障之一。我国还需继续加大研发环境标准样品的投入和力度,增加生产批号和浓度变化,开发更多种类污染物的标准样品,研制更加复杂的标准样品基体,使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质控考核、技术仲裁、方法验证等质量管理工作具有更加丰富的物质保障。为加快环境标准样品的研发进程,可考虑与国外技术水平先进的同类实验室进行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交流工作经验,充分拓展技术研发思路。

2.7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

负责质量管理的科室可每年对各科室的监督检查情况和质控考核结果进行一次系统的综合评价,其考核结果可作为单位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对表现突出的技术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对在监测任务中出现重大工作失误的取消当年评选优秀的资格。还可制定评选优秀监测工作者、优秀质量监督员、优秀原始记录填写人、优秀报告编写人等多个奖励办法,以多种手段激励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

3结语

环境质量范文篇2

关键词:耕地;环境质量;污染;防治;环境监管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从全国经济发展实践来看,重视耕地的保护有突出的现实价值[1]。就目前的耕地资料研究分析来看,全国的耕地面积在减少,而且耕地的质量在不断的下降,其中耕地面积的减少与各类工程设施建设有关,耕地质量的下降则和耕地污染有显著的关系。总的来讲,耕地污染造成了土壤酸碱失衡、营养元素流失或者是有毒元素含量增多等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土壤的产出能力,所以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耕地的环境质量进行控制,并采取措施积极的防治耕地土壤的污染情况现实价值显著。

一、耕地环境质量

从现阶段的资料整理来看,所谓的耕地环境质量具体指的是从环境角度出发对耕地所做的质量评估结果。就具体的环境要素来看,包括了水文特点、土壤营养特点、土壤的酸碱性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土壤的耕地环境质量是对耕地综合产出表现的一种评价。对目前的耕地环境质量做具体的分析,影响耕地环境质量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在质量评估中需要对各个要素进行把握,同时还要掌握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这样,最终的耕地环境质量确定才会更具真实性和有效性[2]。

二、耕地环境质量问题以及评价分析

1、污染水的利用。污染水利用具体指的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地区农业用水多为污染水。现阶段,全国各地在积极的发展各类型工业,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如果废水处理不达标,水中会含有较多的污染物。这些废水排入到江河中后会造成水体污染,利用污染的水体进行灌溉,污染元素会在耕地土壤中进行沉淀,久而久之,污染元素会影响土壤的营养结构,造成土壤产出能力的下降,此时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会明显降低。2、农业生产不合理。就目前的耕地利用分析来看,不合理的农业耕种也会造成严重的耕地质量问题。就此问题的分析来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产资料的不合理使用地膜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利用普遍,其对于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地区使用的地膜塑料是不可降解的。这地膜塑料在耕地中普遍存在会影响到耕地的具体利用,造成耕地实际价值的减弱。(2)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化肥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显著,可以实现增产增收,而农药的利用可以有效的处理农作物生产中的病虫害,这于农业生产质量保证有重要的意义。不过目前的农业生产,存在着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的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了土壤的污染,对于耕地环境质量有显著的影响。3、全面评价耕地质量。耕地环境质量问题对于耕地的具体利用有重要影响,所以做好耕地的质量评价现实意义显著。就耕地质量评价分析来看,要全面的评价耕地的质量,需要做好两项工作:(1)确定评价指标耕地环境质量评价涉及的内容要素比较多,任何评价内容的缺少都会导致质量评价结果的失真,所以在评价工作实践中,必须要针对土地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指标建设。(2)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让评价效率提升,质量提高,所以重视方法的利用现实价值显著[3]。

三、耕地环境污染防治

耕地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国的农业生产,所以必须要对耕地环境污染做控制。就现阶段的工作分析来看,要实现耕地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必须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原则,需要做好如下工作。1、要做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就此措施的具体执行来看,需要实现各机构的联合,所以宝鸡市农业农村系统机构需要积极实现与相关行业机构的联合,加强对宝鸡市各个区域农业用地土壤采样与分析。通过土壤检测与分析确定宝鸡市境内农业用地的污染现状,进行土壤污染程度和类型的划分,这对于土壤污染的分类控制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调查,获取真实的土壤污染结果,这对于土壤污染控制措施的具体利用有突出的现实效果。2、加强环境监管。就环境监管来看,主要的内容有:对农业用水进行检测和管理。宝鸡市农业耕地污染防治方面要想取得显著的效果,需要加强对灌溉用水的监督和管理,具体的监管可以设置多个监测点,周期性的进行水质监测结果获取,从获取数据分析水质,进而确定水源是否具备污染性。基于水源测试结果对水源污染要素做排查,并联系相关部门对污染源进行整治,水源污染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当全市农业灌溉用水污染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构建后,耕地环境污染问题会得到有效的控制。3、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就现代化农业发展来看,农业生产实践更加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所以宝鸡市在农业土地污染防治实践中,积极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提升污染防控能力也有重要价值。就宝鸡市农业耕地污染防控现状来讲,可以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等研究。基于研究讨论开发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土壤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这样可以有效的推进宝鸡市农用耕地的污染修复,耕地环境质量随之显著提升。积极研制分析测试方法和标准样品,开发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装备,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水平,这对于宝鸡市土壤污染防治整体效果提升来讲现实意义显著[4]。4、加强宣传培训。要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土壤污染防治的积极意义。从现实分析来看,宝鸡市的土壤污染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污染,其二是不合理耕作。通过土壤污染防治宣传、修复技术推广,让广大劳动者了解了污染的来源以及影响,改良生产技术和方法,对以往的生产行为进行控制,使耕地污染会得到有效的缓解。总之,在农业耕地污染防治实践中,扩大污染防治宣传工作对目前宝鸡市的耕地环境质量控制有显著的效果。5、加强示范引领和结构调整。当前在耕地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突出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建立重点的工程示范区,在示范区当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1)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由于各地区土地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并不相同,所以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当中也需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及科学合理规划。示范区建设的过程当中要形成完善规划体系,同时要对于不同阶段工作重点加以精细的谋划,还需要在相关规划引领之下实现各示范区统筹推进。(2)做好示范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切实的做好示范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有效解决污染问题,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在示范区,要转变传统耕地管理保护模式,提高耕地管理水平,实现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还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3)经验交流与推广要开展示范区交流活动,定期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各个区域。推进示范区建设,能够给其他区域提供成功的经验,还可以给管理人员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示范区建设可以提升耕地保护质量以及效果,促进农业健康稳定以及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土地的质量对农业生产有显著的影响,而农业生产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提升农业生产效果,必须要对农业用地质量进行控制。文章对当前农业生产实践中造成耕地环境质量下降的具体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就耕地污染控制措施做讨论和研究,目的是要为当前的农业耕地环境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华,赵宏霞,文承志,等.桃源县耕地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8,390(03):65-70.

[2]张培超.平顶山局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J].资源导刊,2018,327(5):22.

[3]马中,徐湘博,赵航,等.论“土十条”污染耕地修复资金需求及实现机制[J].环境保护,2017,45(16):43-46.

环境质量范文篇3

一、环境质量总体情况

(一)大气环境质量状况。2021年省市下达我区细颗粒物(PM2.5)考核目标为49.5微克/立方米。截至11月22日,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8%;优良天数比例为76.9%,同比上升7个百分点。秸秆禁烧已连续七年实现“零火点”,我区总体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水环境质量状况。2021年,辖区主要河流水质状况良好,其中纳入市级考核的6个水生态补偿考核断面水质改善明显,均达到地表水水质考核标准;市级地表断面水生态补偿资金已拨付我区450万元;乡镇污水处理站获得“以奖代补”考核资金19.2万元;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区塌陷水域水质良好,南湖及华家湖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初步显现。

(三)土壤环境状况。我区农用地暂无污染点位,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情况较好,工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污染地块相对较少,整体土壤环境情况在可控范围内。

二、生态环保工作开展情况

(一)稳步推进重点领域突出环境问题治理。一是压实政治责任,提升整改实效。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期间,全区坚持把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区上下狠抓整改落实,主要领导亲自密集调度,成立6个专项工作组,先后12次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督察整改工作,制定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信访交办件整改方案,建立了问题、任务、标准、责任“四项清单”,区环委办、区生态环境分局将督查问题整改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推动问题整改销号。截至11月22日,涉及我区信访投诉件17批次25件问题(其中共性问题5件)已全部完成区级初验,通过市级验收并完成公示销号16件;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14个问题,其中应于2021年底完成整改的7个共性问题,现已全部办结并将在11月底完成销号,督查挂号、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严格属地责任,密切协作整改。2020年12月,中央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孟沟水质恶化问题,我区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职责,主动认领,我局按照职能分工积极协调对接,配合指导督促整改,先后拆除32处违章建筑、清理垃圾100余吨、修复排水口3处,投资240万元提标改造临海童生活污水处理厂,改造并网周边居民污水管网,规范群众生活污水排放。目前孟沟水质已消除劣Ⅴ类,并于11月初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省水利厅组织开展的联合验收。三是强化督导机制,严肃追责问责。督察整改工作以来,通过建立定期调度机制,协调推进整改工作,并按要求及时向市报送进展情况。针对久拖不改、集中举报、环境损害后果严重的问题及时进行查处,区纪委监委对3起问题开展追责问责,共处理6人。

(二)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一是压实责任,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我局推动全年召开区环委会5次、区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会3次,研究部署生态环境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实施《区2021年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层层压实区直部门、镇(办)、经开区、网格员和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责任;严格落实《市大气污染防治量化考核办法》,实施日调度、周通报、月考核制度,分级分类约谈,推动大气污染防治责任落到实处;出台《2021年区秸秆禁烧工作方案》,突出夏、秋季重点时段包保值守,抓好监管巡查,实现全年全域“零火点”目标。二是齐抓共管,着力减少污染排放。以“五控”(即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措施和四个专项行动(扬尘治理、车辆污染治理、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散乱污”及餐饮油烟)为抓手,进一步压实镇(街道)属地责任及部门主管职责,优化整合城管、住建、农水、应急、市场、商务、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等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定期督察通报存在问题与整改情况,推动部门联动、资源共享和责任落实。今年以来,开展“零点行动”和综合执法60余次,出动各类执法人员794人次,检查各类涉气污染源367家次;施工现场日常扬尘巡查管控287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1份、停工通知10份,消除扬尘问题226条;全面推进“一冲三吸扫”的湿扫机械化作业,加大监管第三方保洁公司对建成区主干道的湿扫保洁力度,并适时进行主干道和绿化带清洗;持续开展餐饮油烟整治行动,集中整治40余次,对91家餐饮店摸排建档,要求规模以上餐饮店安装油烟净化器,并建立“餐饮油烟治理微信群”对餐饮业主进行集中普法宣传和问题整改调度。三是精准治污,夯实长治长效基础。全区已布设空气自动监控微观站点42个,选优配齐监控站点大气网格员42名,制定实施大气网格员误工补贴政策,实现动态、立体、全覆盖监管,及时有效发现各类污染源,完善了大气污染治理的“神经末梢”。截止目前,累计上报各类生态环境自查事件822件,且已全部整改到位,对全区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显著作用。

(三)水、土壤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一是着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全面建立区、镇、村三级河(湖)长制体系,共设立河(湖)长108名,今年以来巡查暗访2000余次,发现并清理整治问题30个;全方位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认真排查境内七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污染源,完成“一河一图一单一策”方案编制,精准施策整改,累计完成整治河湖违法乱建、乱堆、乱占23处,清理渔网、地笼等非法捕鱼鱼网150余处2300余米,打捞清运垃圾、废弃物、漂浮物130余吨;全面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抓实抓细新北沱河流域建设,谋划萧濉新河、王引河、闸河生态廊道建设。强化源头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快邱家沟、长符沟、小黄河等13条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项目落地实施,治理黄营村水土流失面积2平方公里;着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完成古饶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站提质增效项目和农民创业文化园沿线污水管网建设,新增污水管网1.6公里。二是全力管控土壤环境质量。强化对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的监督管理,更新调整2021年辖区内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开展涉镉等重金属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排查表明我区现无涉镉等重金属企业;加大固体废物管理力度,积极开展《新固废法》推广宣传,固体废物申报系统内工业企业、机动车维修及卫生医疗行业已完成危险废物和一般固废的申报,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已备案;配合市级部门积极推进长源焦化污染地块风险管控项目实施,目前风险管控工程已完工,已启动为期1年的效果评估工作。

(四)加强能力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一是推深做实生态环保专项监督长制度。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试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指导谋划,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实际迅速制定了工作方案,并在全域范围内铺开建设。目前全区划分镇网格5处、社区网格54处,一级监督长3人、二级监督长10人、三级监督长54人,并充分发挥环境专项监督员作用,强化现场巡查摸排,发现上报辖区内各类生态环境问题487件且已全部整改到位,有力促进了环境质量改善和群众满意度的提升。二是深化环评审批管理和排污许可证办理。强化“三线一单”约束作用,严格把关,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间。截至目前,共受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28个,均挂网公示,上传省厅环评申报系统;排污许可证申报完成延续审核2家,新增简化管理3家,变更2家,同时加强排污许可事后监管,对已发证企业要求完善污染防治设施,规范管理运行。

(五)环境执法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一是抓规范严格依法行政。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依法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出动执法人员870余人次、组织开展70次“双随机”检查;开展“零点”行动15次,突击检查企业46余家次;排查整治“散乱污”点位121处,其中整顿规范43家,关停取缔78家;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件,罚款138万元,查封扣押案件7起,移交公安机关环境违法案件1件。二是重服务提升监管水平。开展“我为企业解难题”专题实践活动,问需于企、助企解难,共计指导帮扶企业60余家次,解决企业环保问题80余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三是抓信访促进纠纷化解。进一步理顺信访事项办理流程,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依法办理每一件投诉。截至11月22日,共受理各类生态环境信访件57件并全部办结,及时解决了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存在问题

当前全区已较好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但目前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一是环境质量形势仍较严峻。大气环境方面,产业结构偏重,全市火力发电70%装机容量位于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偏低,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大;工业高架源排放、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等污染问题仍是我区短板,这些问题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再加上我区地理位置特殊,秋冬季易形成静稳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水环境方面,片区污水管网近年虽有根本性推进,但覆盖面仍有限,监管机制仍未理顺,监管能力较薄弱;镇(街道)虽建设污水处理站,但农村污水处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彻底治理任重道远;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禽养殖废水等形成了复合型水污染,加之辖区河流和水库较多,个别河段水质不稳定。土壤环境方面,土壤治理刚起步,污染地块的治理和修复存在成本高、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的情况。

二是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尽管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电力、煤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企业污染排放总量依然较大。未来一段时间,高耗能产业仍将是我区支柱产业,资源型、能源型结构性矛盾带来的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

三是环境管理水平还需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已基本形成,但在确定区域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时,对环境保护考虑的不够全面细致,绿色发展的理念仍需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整体联动机制还未形成,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还未形成常态,缺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监管网络格局,环境管理方式亟需适应新时代形势和要求。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坚定不移的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工作重心,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和综合整治,加大生态环保治理修复投入,强化生态环保能力建设,不断开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保持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以“五控”措施为抓手,加大科技支撑,提升精准治理水平,统筹兼顾,严管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重点行业,压实镇(街道)属地责任,强化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一以贯之巩固大气治理成效。着力打好碧水攻坚战,严格落实河(湖、林)长制,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涉水企业环境监管。加快推进城市及农村垃圾、改水改厕及农村污水整治。以市水污染补偿机制为着力点,确保出界断面特别是新北沱河等市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扎实推动净土修复战,以农用地、农业面源污染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整治重点,逐步扩大城区垃圾分类试点,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监管处置。

环境质量范文篇4

主要工作成效

一、以推进区域经济成长为重点。

1提高环境审批和验收门槛。拒批重污染项目10余个,对登记申请验收54家企业完成验收32家,对不具备验收条件的20多个建设项目提出整改要求,很好地执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积极推进重点工程项目。经过不懈努力,克服资金筹备等各种困难,于本年11月份顺利完成日处理4.8万吨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主干管网建设,现已进行进水调试。城北污水处理厂的顺利投产,较好地完成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任务,也为我区全面完成“十一五”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强化饮用水源庇护。加大对辖区内尤其是饮用水源庇护区内20多家重点污染源的监察、监测频次,全年累计到通榆河城东水厂取水口采样230余人次,对全区110个农村地表水断面进行监测,最大程度上掌握水源隐患的最新情况,消除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同时,成立健全饮用水源庇护区的日常监测和监管机制,重新修订了区环境污染变乱应急预案》加强长效办理,鞭策伍佑工业集中区规划功能调整,对饮用水源地一级、二级庇护区内的重金属排放企业,一律取缔关闭。对通榆河庇护区以及通榆河沿线饮用水源庇护区内的工业、农业、生活、船舶等污染源开展全面整治,坚决消除通榆河水环境污染隐患。整治了非化工污染源12家,对市毕华丽有限公司养猪场(150头)实施关闭,对市鼎天实业有限公司酸洗车间实施取缔。

4着力解决热点难点。成立专项步履领导小组,联合公安、城管、水利、交通、工商等部门,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步履,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成长的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大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势头,进一步加大对污染减排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督促重金属排放企业成立特征污染物产生、排放台帐和日常监测制度,规范原料、产物、废弃物堆放场和排放口,成立和完善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新界电镀厂和一剑印染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开展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电镀厂、新界电镀厂存放的电镀污泥,督促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加强印染企业监管,督促市一剑印染有限公司、市曜源染整有限公司整治排污口,安装自动监控设备。

二、以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为根本。

1以环境法制建设为出发点。通过下基层走访调研、邀请区人大、政协有关领导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本年承办并圆满答复人大、

2以行政权力网上公开为重点。依法整理126项行政权力事项,编制内部及外部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加快推进《市区环境庇护局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办理规定》市区环境庇护局行政权力网上监察内部办理规定》等配套制度建设,不竭总结完善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各个环节的工作。把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区网上政务大厅上及时公布。同时,法制、审批、环境监察条线的权力运行情况都能及时受到局纪检组的监督,并在第一时间上网公布。机关、环境监察局、监测站别离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公示牌,便利缴费者了解收费情况和收费依据。

3以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为安身点。局进一步完善信访调处机制,加大了调处力度。开展环境信访”金桥步履“和环保局长大接访活动,对热点难点环境信访实行领导包案和带案下访。全年共受理信访投诉242件,查处结案233件,其中市长热线和政风热线9件,查处结案率达95%由于查处及时,重复信访大大减少,信访投诉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20%调处过程中,下发整改通知45份,对拒不履行环保义务,且对市民强烈反映噪声扰民的市南洋自应力管厂、市大洋农机厂别离实施了关闭、搬迁。

4以挖掘新费源为冲破点。再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并寻找新的增长点,三产、建筑噪声等方面挖掘新费源,查抄漏征户和征收不足户,本年来累计完成收费额322万元,为完成全年征收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以各类创建和宣传活动为载体。

1以绿色为目标。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生态创建活动,实现50%以上村建成生态村,部级生态村实现零冲破。年初,村和村通过了省级生态村验收,永丰镇通过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目前,村、村、村的省级生态村申报工作已经完成,伍佑街道、新城街道、五星街道的省级优美乡镇(生态街道)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镇创建市级优美乡镇也已完成,全区实现了优美乡镇全覆盖。五星村、同心村等24个行政村已完成市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同时,还邀请有关专家举办了生态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培训班”有力地提高各地创建程度。

2以改善农村环境为根本。特别是加快成立“清水走廊”沿线的镇(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和装置。村、村、村、村、村等5村建成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村、村和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月29日的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互查中,区排名全市第一(整治办[]2号)10月9日,区村和三里获得度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称号,顺利通过查核验收。每村获得20万元的专项整治资金。别的为推进全区农村综合整治再上新台阶,7月24日,举办了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村创建工作培训班,聘请了市局领导和农口专家作了专题讲座,重点对各镇(街道、园区)环保员、农业中心主任和全区152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8月,局还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市区、市学习考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镇建设及在线监控平台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创建办法,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再掀热潮。

3以提高市民环保意识为依托。加强居民的环境意识和文明本质,召开了环科学会年会,开展学术交流和咨询活动,按期编制了环境学会季刊《生态组织了全区中小学生环保作文竞赛活动,快讯》和环保网上及时更新环保工作信息300余条,刊登了环保常识竞赛题,全区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印发了11期《环保要情专报》组织开展了65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全面开展了绿色创建活动,本年成功创建1家省级、2家市级绿色社区,2家省级、4家市级绿色学校。

四、以优化环保部门自身本能机能为目标。

1强化相关办理。编印了区环保局“机关效能提升年”制度汇编》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查摆自身问题,制定强化办法加以整改,并通过有关载体向社会作出了整改的公开承诺。同时,全局工作人员别离向党组作出工作效能和工作职责承诺,全面改进机关作风,提升办事效能。召开科级干部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邀请30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行风评议员,召开了创先争优行风评议会。通过民主保举程序,对局系统三名同志的职务进行了调整。通过一系列办法,提高了干部步队的整体本质和干事、创业、为民的能力。

2推进园区办事和招商引资。积极协调省环保厅与市政府签订了共同推进环保财富园建设合作协议》全面打造提升环保财富园国际、国内影响力,进一步办事和推进环保财富成长。将招商引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多次带队奔赴上海、成都等地外出招商,积极推介我区环保财富园基础设施、政策优势。成功招引6500万元的荣华国际大酒店项目、2400万元的餐饮项目、5000万的大山塑业和3000万元的正华电子项目,超额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

环境质量范文篇5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用实践研究

水作为我们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保护其不受污染。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导致地表水,如江河湖海,遭到严重的破坏,地表水的面积逐年减少,同时,现存的地表水也时刻遭受着污染的袭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环境部颁布关于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系统管理措施,在其中详细的提出了几种方法,以便我们能够将其应用在实践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保护中。由于我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晚,造成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缺乏经验,所以我们的评价标准也不能够准确核实地表水质量是否达标,所以我们要在原有的方法上进行总结,得出一套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1现阶段我国地表水质量评价方法水平较低。由于我国地表水质量评价需要检测多项指标,其中包括水温,水体基本感官指标,还有测其化学中PH值,氨基等,物理指标中有像大肠杆菌这样的病毒或者是像铅,砷这样的有毒金属,可以说,我们的质量检测是一项庞大工作量的任务,一旦我们的在地表水质量评价中出现失误或者漏洞,那么将会给饮用地表水的人和动物带来健康危害,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而我国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对于地表水中的有害物质检测不出来,导致质量评价不能作为参考依据。比如说,我国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往往会用到水质的物理化学参事的实际的测量值为参考依据的评价方法,由于所取的目标较为单一,忽视了地域的差异性,与其他的环境不能形成统一的条件,使得我们的评价标准不具备科学性与客观性。总而言之,我国的地表水质量评价方法过于单一,评价水平较低,在实际的参考中发挥不了重要的作用。1.2我国地表水分类不同,造成质量评价也不相同。尽管根据我国颁布的相关条例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适用于全国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但是针对我国的地表分类不同,导致质量评价标准也随之而改变。比如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以及特定项目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所划分的保护区,这些都需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地表水水质特点和环境管理的需要进行选择,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选择确定的特定项目作为基本项目的补充指标。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根据某个地区地表水周围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地表水的水量分布,如河流与湖泊在制定标准时就会有所差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为了减少监测的范围和次数,导致质量标准统一化,不利于我们对质量评价进行参考。同时,在进行质量评价标准时,根据不同的水体及水域环境,取个平均值就直接作为时候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我们常称这种方法为“一刀切”最后却使这个标准不具有参考价值。1.3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次数少,质量标准评价达不到参考目的。要想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质量评价系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通过对地表水质量进行实时监督,比如说,我们在测量湖泊的含氮量与含磷量,需要对我国境内的多处湖泊都需要进行一个阶段性的监测,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来判断,我们所制定的质量评价标准是否可作为参考内容,对以后湖泊含磷与氮的数量有一个清楚科学的分析。所以,增加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次数,使得我们的质量监测更加准确,可以为我们的质量评价标准提供一个有效的模版,让我们可以有效的保护地表水环境。

2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2.1合理使用均值法和断面法,选择有效的单因子评价法。在我国所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检测的指标有100多种,有些地表水域超过了其中某些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并不会对水域中生物动物生存会产生影响,比如说氮或者磷,但是有些指标例如汞,铅这样的重金属,一旦超出水体自我净化的能力,就会造成水体的修复等功能遭受到破坏,一旦被人和动物误饮,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计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质量评价过程中,不能将单因子作为我们参考标准,而是要采取均值法,将不同水域下的平均指标含量作为单因子评价法中有效的测量方法,这样会大大的提高我们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参考价值。同时,我们针对一些较长的地表水流域和也可以采用断面法,区别于之前的“一刀切”,而是在同一片水域中,将几个不同的位置划分区域,随机抽样,对每个区域都进行质量检测,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或者是在不同的水域建立比例法,在统一的数据下,根据不同的比例求得我们所要的指标规定数据。从而得出我们一个有效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可以科学的去保护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2.2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尽管我国的地表水分布的范围较广,种类较多,但是,我们在其中也发现,在不同的水域中也有着共同点,将不同水域的因素以及发展的趋势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得出相同点或者不同点,以便我们进行参考,所以我们根据这种相关因素的联系得出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于两个不同水域的水体质量,随着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产生量度,称为关联度。在进行水域质量评价时,如果两个指标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就是二者的相同点较多,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因此,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亦即“灰色关联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2.3提高地表水质量监测标准,实施多次监测,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地表水在我国的分布范围较广,同时涉及的流域可以横跨两到三个省,所以,我们就更需要实施监测工作,对于不同区域的地表水的水体特征进行分析,采取一个大数据统计的方法,可以保证我们的监测结果更加准确,这样一来,我们建立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就有了科学的支持,作为具有说服力的参考依据,让我们的其他水域可以进行比对,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地域性的分析,避免出现地表水环境污染的问题。

3结语

地表水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资源,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尤其,我国还处于水资源不丰富的阶段。所以,做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构建与完善对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尽管我们通过多年经验与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措施,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需要面对许多问题,所以,针对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研究,我们要坚持根据实际水域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用一个标准来量化我们的质量标准。同时,要对不同的水域及时进行监测工作,一旦发现有物质超标,就要立刻解决,避免造成我国地表水环境的污染,防止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险。最后,我们要坚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水资源更是要爱惜,可以真正的保护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干净的水源环境。

参考文献:

[1]姜明岑王业耀姚志鹏刘延良孙宗光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6,32(4).

[2]毕媛媛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与进展[J].低碳地产,2016,2(17).

环境质量范文篇6

[关键词]县域;生态环境;时间;空间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基础,是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鉴于区域内各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不均质,本研究从全国农业生态环境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影响进行一个南北,东西的划分,结合县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等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价。

1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概述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组成的庞大复杂的多因素系统,为了评价其质量高低,首先必须遵循一定原则筛选建立一套满足研究需要并符合研究区实际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2]。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一个动态评价就要从时间,空间上进行立体分析。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北纬4°-55°,东经73°-135°,东西、南北在气温、降雨量、农业生产上差距较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各地也呈现不同的现象,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生态环境质量也略有不同,导致农业生态出现土地荒芜,水土流失,水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2县域农业生态环境时间变化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迁移呈现由好变坏再到变好的一个过程。第一,由好变坏的一个过程。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们生活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中,还没有使用大量的化肥,人们也没有过度的砍伐树木,大自然的生物循环链还没有断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随之也相对很好。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东南部地区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滥伐森林,无节制的抽取地下水,向县城周边地区排放有害物质,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降低,西北地区县城地区的人们开始往沿海大城市迁移,导致农业产地的荒芜,东南地区的县域城市为了增加产量,无节制的使用高化学含量的化肥,致使水土流失,土壤不断贫瘠。第二,由坏变好的一个过程。当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环境变得尤为异常时,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到了生态环境,西北部地区土地的荒凉,东南部地区土地的不断贫瘠都让我们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的严重性。

3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空间变化

中国的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由水资源、气候、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水资源主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气候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的种类与产量,经济状况决定了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所以在研究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时候可以根据以上三点在空间上进行评价。第一,水资源和气候的分布情况。中国其实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是人均和地均拥有量缺极少,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不均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的含沙量较大;此外中国共有五大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三类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热带季风气候仅分布于台湾海南岛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我国的西北。第二,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在近十年来加快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差距,还体现在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在整体布局上就呈现一种自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弱的一种趋势。经济条件较好的东南地区能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请到更好的专家来因地制宜,去保护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而相对与经济较差的西北部地区在县域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上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关注到农业生态环境这个问题。

4结语

目前国内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针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在内的多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发展仍是中国的头等任务[3],国内的指标体系也多为经济,社会效益等指标,弱化了生态环境的指标。通过以上动态评价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农业自然环境状况是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受到水资源分布情况,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限制,而且短时间内又无法显著改变。县域农业生态环境应当看做是在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导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的状况。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全国各个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整治措施,相对于西北地区可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可以防止风沙的入侵又能保持土壤水分不被流失,对于水资源较多的东南部地区可以进行多样化农作物种植,科学的进行施肥,既保证了土壤的质量又提高的土地的利用率。针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且经济有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央应当提出整改措施,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帮助这些地区改善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作者:张琦 单位:文水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张从.环境评价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25-232.

环境质量范文篇7

能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急剧的增加,同时不断增加的能源消耗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加上工业发展的“高资源投入,高污染排放”,大量的工业能源消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1]。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核算结果显示:2004年总环境退化成本为5118.2亿元,占地方合计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1.1亿元,占当年GDP的1.8%,其中工业污染治理成本为1790.3亿元,占虚拟治理总成本的62.4%[2],可见我国的环境形式十分严峻。因此,如何协调能源消费与环境的关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量的短期单向因果关系,且两者之间保持长期均衡的发展关系[3]。1985-2007年,甘肃省经济增长年均增速为15.2%,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为5.0%,2004年,高达15.78%。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拉动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加。在甘肃省加快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工业能源消费量的增加,环境质量将承受巨大压力。通过分析甘肃省能源消费最重要的特征,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甘肃省环境质量变化态势的综合评价指标,来研究甘肃省工业主要能源消费量与环境质量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揭示环境质量变化和甘肃省工业能源消费的趋势,以建立适合甘肃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政策体系,在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省能源消费特征及态势

1.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快、消费结构单一从能源消费总量看,1985-2007年能源消费绝对量逐年上升,从1985年的1790.12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07年的5109.29万吨标准煤,翻了2.85番。从能源消费相对量看,1985-2001年,能源消费保持平稳增长,16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3.19%。到2003年开始,随着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的提出和大力投资石油、化工和资源型行业的发展,能源消费速度加快,年增长率高达11.14%。从图2显示的能源消费结构看,20世纪中期至今,甘肃省以煤炭为绝对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仍未得到有效改善,所占比重在66%左右(见表2)。天然气、水电和风电这些比较清洁的能源所占比重年均为15.6%,远低于煤炭和石油。近年来,天然气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在增加,2007年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3%,但是天然气的增加补偿了水电、风电的减少,这种清洁能源之间的相互替代,加上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对甘肃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工业部门是能源消费大户,且能源利用效率低工业部门始终是甘肃省能源消费第一大户,且能源利用效率低下。1985-2003年,工业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年均保持在66%左右,2004-2007年,工业耗能所占比重在72%以上,2007年,其他部门能源消费状况为:农业4.8%,建筑业1.28%,交通运输和邮电业6.28%,生活能9.9%,其他第三产业2.61%。由于节能意识和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开展,甘肃省工业总产值能耗逐年降低,从1985年的9.97吨标准煤/万元降到2007年的1.19吨标准煤/万元(见图3)。与全国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但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说明工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潜力较大。一定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不同行业的技术水平、能源利用率决定了环境污染的程度[5]。甘肃省以煤为主单一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低效率的工业能源消费特征导致了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单位工业产值能耗高。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进步在工业中的贡献能力不强,工业设备落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三废”排放量较高,导致甘肃省生态环境恶化,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了昂贵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

三、甘肃省环境质量综合测算评价

1.环境综合指标的选取工业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工业“三废”的排放上,本文用工业废气排放量(X1)、燃料燃烧中废气排放量(X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3)、工业烟尘排放量(X4)、工业粉尘排放量(X5)、工业废水排放量(X6)、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X7)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X8)八个指标反映环境质量恶化的程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根据历年《甘肃年鉴》[4]、《中国能源统计年鉴》[6]和《甘肃环境状况公报》[7]相关统计资料整理,得到1991-2007年八个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动态分析。

2.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甘肃省环境质量(1)主成分的确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环境质量指标进行处理,调用SPSS16.0对8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应对原始样本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之间变化趋势、量纲的不一致和数量级的差异等现象。用标准化数据进行分析得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及其旋转后的因子载荷,根据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选取两个主成分因子,这两个成分包含的信息占原始信息的84.295%,其余6个成分对方差的影响见表。根据旋转后的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中工业废气排放量(X1)、燃料燃烧中废气排放量(X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X3)、工业烟尘排放量(X4)、工业废水排放量(X6)、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X7)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X8)具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可以作为反映甘肃省工业“三废”排放总体水平因子,第二主成分中工业粉尘排放量(X5)载荷较大,可以作为反应甘肃省粉尘污染程度的因子。(2)计算主成分特征向量和综合得分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计算得到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将得到的主成分特征矩阵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可得到主成分得分,其线性组合为:F1=0.41X1+0.41X2+0.36X3-0.29X4+0.01X5-0.39X6+0.40X7-0.37X8F2=0.01X1+0.16X2+0.24X3+0.37X4+0.82X5+0.04X6+0.10X7+0.32X8将各变量的标准化数据带入方程,计算出两个主成分得分F1、F2(见表2)。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F=0.812F1+0.188F2.体环境质量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尤其在2001-2007年,环境质量恶化速度加快。

3.甘肃省环境质量恶化的原因分析甘肃省环境质量总体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经济增长速度较快,1991-2007年,甘肃省工业每年以16.45%的速度递增。二是污染排放强度较高,2007年,甘肃省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分别为18003.93标准立方米、4.91吨、0.93吨。三是工业发展的“高消耗、高产出、高污染”模式。甘肃省工业结构目前仍然以污染密集型行业为主,2007年甘肃省13类污染密集型行业中仅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排放的废气总量高达4390.15亿标准立方米,占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75.46%。同期,甘肃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001.46万吨,综合利用率仅为36.07%[4、7]。四是企业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取得超额利润的主要方式,导致企业的过度排放,而企业过度排放行为的根源又在于现行的政策体制缺陷。可见,甘肃省能源依赖型的工业发展模式是造成甘肃省环境质量总体恶化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有必要详细分析工业主要能源消费品与环境质量的关联性。

四、甘肃省工业能源消费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

甘肃省工业能源消费不断增加的同时,环境质量也在逐渐的恶化。为了定量分析甘肃省工业能源消费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目前理论成熟且运用较为广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是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分析对象时序数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8],以分析和确定因子间的影响程度或因子对行为的贡献测度。

环境质量范文篇8

关键词:居民消费;环境质量;污染损失;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回归分析

消费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通过刺激消费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消费实际上又是一把双刃剑。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消费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正在加剧[1~2],消费污染正在由过去的“配角”逐渐成为“主角”,正成为中国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关键性阻碍和风险[3]。消费污染及其治理问题迫切需要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4]。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的国家中心城市,具有悠久的工业发展历史,目前正在建设国际知名的美丽宜居城市,其环境问题既为城市居民所关注,也是政府精心治理的重要领域。那么,常住人口超千万的武汉市,是否也存在消费污染呢?又该如何治理呢?本文拟对此进行检验并提出治理建议。

1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消费污染的文献较少,但近年来研究逐渐增多。在已有的文献中,李晓壮认为,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将从以往的“边缘角色”成为“时代主角”[1]。卢泉、文虎的研究发现,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对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生活垃圾清运量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居住类、食品类消费对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影响最大[5]。丁翠翠基于1999—201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基础上,考察现阶段中国城镇化、居民消费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发现居民消费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亦存在着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6]。林秀清(2017)结合福建省实际,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镇居民的各项生活消费支出与生活“三废”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与生活“三废”之间有着十分显著的关系[2]。毛克贞等基于我国31个省市(区)2003—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验证了不同条件下城镇居民消费与生活污染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城镇居民消费不仅具有显著的直接污染效应,还会透过生产环节对生活环境带来间接的污染[7]。综合来看,上述研究从宏观层面论述或检验了居民消费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模型假设、数据描述与回归分析

2.1模型假设。早在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首次实证研究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污染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上随GDP增长而下降。后来,有学者借用库兹涅茨曲线,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由于收入增长会带来居民消费的增加,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描述的污染与人均收入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亦可以用来揭示环境质量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因此,本文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环境污染与居民消费正相关,并提出如下模型:Y=a0+a1CPC+ε式中,CPC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Y为污染物排放量,a0为常数项,a1为系数项,ε为残差项。2.2数据描述。查阅《武汉市统计年鉴2018》[8],获取了武汉市2003—2017年的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固体废物产生量、人均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废水排放量等相关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2.3回归分析。根据假设模型和表1中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SPSS20分别以人均固体废物产生量、人均废气排放量、人均废水排放量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三个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均与居民人均消费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武汉市居民消费的增加使得污染物排放量增加,从而使得环境质量下降,即武汉市环境质量与居民消费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

3结论与应对策略建议

3.1研究结论。本文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理论假设,并利用《武汉市统计年鉴2018》中2003—2017年的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固体废物产生量、人均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废水排放量等统计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污染物排放量指标与居民人均消费显著正相关,即武汉市环境质量与居民消费水平负相关。这一结论不仅印证了居民消费影响环境质量的判断,还使人们能够推测,武汉市未来几年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还会随着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而增长。因此,治理和改善武汉市环境质量,必须考虑居民消费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3.2相关建议。(1)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的行为,居民是消费的主体,而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各有高低。提高武汉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各种途径,如广播、报纸、媒体、网络等,多方位、长时间加强对不当消费行为会致环境污染的宣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注重日常积累,使其在居民的潜意识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义务教育中加增环保课程,孩子拥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会成为未来的社会主力,从小接受环保教育,可以让环保意识成为一种本能,更好达成可持续发展。(2)倡导绿色消费观念,节制享乐主义。消费是商品生产的目的,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是刺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动力基础,但追求享乐却是人性的最大弱点,也是促使人类过度掠夺各种自然资源恶化生态环境的经济根源。如人人都追求住宅豪华装修豪华、衣食住行都豪华,便必须消耗更多的资源,必定会产生更多的垃圾或废物,必定会对现有的环境产生更严重的危害。同时对于那些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商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适当、有选择地加征消费税,充分发挥消费税的特殊调节功能和环境保护功能。(3)推动生产技术改造,加强环境污染监管。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武汉市是一个工业大省,工业产值占GDP的43%,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决不能忽视。企业应提高设备性能,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从源头减少生产相同单位的环境污染量,同时加强社会责任感,牺牲一部分经济利益购置环保设备,处理本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政府作为社会角色中相当重要的一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武汉市加重对与环境破坏相关的不合法行为的处罚,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同时加强对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监督,发现环境问题及时溯源。(4)建立健全废弃物品处理制度。商品的最终结局通常是丢弃,但商品丢弃只是对拥有者效用为零,但并不意味物品本身的价值等于零。将尚有利用价值的商品变垃圾,不仅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庞大的未分类的垃圾堆放,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充分发挥二手平台、旧货市场等的作用,将商品从无用的地方转移到需要的人手中。同时武汉市可以将垃圾分类更加细致和彻底,实行奖励政策来激励居民。厨余垃圾可收集用于堆肥;增加废品回收处的数量,能循环使用的资源尽量循环使用,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中,针对快递包裹回收问题,有64.37%的人不知道哪里可以回收,同时17.81%的认为回收点太远而选择直接丢弃;对环境污染大的垃圾如旧电池等集中妥善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减少占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污染等。

参考文献

[1]李晓壮.北京市消费污染与环境治理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3).

[2]林秀清.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消费污染的灰色关联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7(9).

[3]卢洪友,杜亦譞,祁毓.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与消费型环境污染: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0).

[4]李玲.消费型污染: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生态经济,2012(3).

[5]卢泉,文虎.我国省域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0(19).

[6]丁翠翠.中国城镇化、居民消费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

[7]毛克贞,孙菁靖,宋长健.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加剧了生活污染吗[J].华东经济管理,2018(4).

环境质量范文篇9

1.1国外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基于单项污染的技术治理已难以有效阻止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从20世纪40年代起,许多国家的学者在环境质量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领域开展了诸多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始应用到环境科学领域。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以荷兰、捷克、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和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等都很重视生态环境质量的调查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景观生态的设计、规划和管理,例如荷兰实行的景观对策计划、德国对农村景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研究、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土地生态分类调查、美国对新泽西州海岸平原松林景观和对西部山地花旗松景观的研究等。总的来讲,国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起步早,手段先进,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定量化特征比较明显。

1.2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城市环境污染现状调查评价和工程建设项目影响评价。之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领域逐步由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发展到水体、农田、旅游等诸多领域,研究内容及研究深度则由单要素评价向区域环境的综合评价过渡,由污染环境评价发展到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综合或整体环境评价,逐步涉及到土地可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进而到县域尺度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从总体上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多是全国性、大区域的定性描述,依然处于初始探索阶段,表现为环境问题的简单罗列,或者环境问题没有考虑区域分异规律。

2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由于云南省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各种类型生态系统千差万别,为充分体现云南省特点,开展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建立更适合西部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能为国家和其他省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考核提供借鉴。

2.1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1)云南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云南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和云贵高原,为高原山区省份。境内河谷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差异很大,类型多样复杂,生态环境和自然禀赋良好。地处长江、珠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江河上游或源头,是世界10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核心区域,生态区位重要、生物区系关键、生物种类丰富。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生态建设具有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重要地位。

(2)云南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4%为山地高原,约40%的土地坡度在25°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7.8%,岩溶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8.1%。石漠化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坡地过度开垦、草地超载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局部地区生态退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污染问题突出,治理任务依然繁重。云南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初期,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和任务。云南省经济成分中低端资源输出型和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技术水平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状况,仍在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

2.2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

(1)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反映云南省生态环境的真实情况。“县域生态环境”即以县的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生态环境,县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基本单元。由于云南省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各地生态环境质量基底不一,以县域为单位,通过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能够较为科学真实地反映云南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2)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实践。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地区所提供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进行经济补偿的依据。补偿县域由于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导致的财政收入减少,同时为地方政府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可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会由于生态环境保护而受到影响,保持当地社会经济与国家整体发展一致,避免出现由于过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而限制或阻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

(3)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能够为财政转移支付提供技术支持。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挂钩,调动当地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地方政府明白保护环境不仅关乎国家或者全省整体利益,而且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做出贡献,会得到相应的财力补偿。可从生态补偿性转移支付、生态保护性转移支付、区域引导性转移支付、政策性补助等方面施行以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争取国家对云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

(4)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作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估的依据。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可以作为资源环境统计和核算的依据,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能够识别生态环境问题,体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效果。一方面能够评估资金使用的效果,另一方面能为下一步财政转移支付测算提供依据,调节县域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同时,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结果还可以用于以生态保护、环境要素质量等指标为主的政绩考核。

(5)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有利于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外溢价值。开展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能够督促县级政府加强县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大环境监测投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水平,保护好生态系统,维护国家及区域生态安全,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3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指标体系设置的几点思考

(1)指标体系设置要符合云南省实际,体现区域差异性。由于生态环境自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表征生态环境的指标非常多,所选指标要具有代表性,使用最能反映云南生态环境特征的指标。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要重点关注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饮用水安全、大气和水体质量等生态环境问题。

(2)指标的设置要与生态环境质量紧密相关,不涉及经济类和社会类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农产品生产、工业、投资、财政收入、城镇化率等指标不应纳入评价体系。不设置经济社会类指标,可以让地方政府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避免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生态环境,起到较为明确的导向作用。

(3)指标的设置要能体现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既是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年度的现状评价,又是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年度间的变化评价。由于云南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县域之间的生态环境质量本底有一定的差异,甚至差异较大,因此,体现变化情况很重要。以不同年份或年际间的动态变化来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是科学合理的,能通过变化值来反映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

(4)指标体系要体现县域环境管理方面的成效或措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不仅仅是质量评价,同时也是管理考核,是对生态环境绩效的管理考核。其考核县级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是否真正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制度和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是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基于增强环境管理的需要和对地方政府的引导性,指标的设置要将技术指标与管理指标相结合。

3.2指标体系构建

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质量的背景;二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三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宜度需求。生态环境是由环境要素(如水、空气)与生物要素(如植物群落)经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因此表征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既需要环境要素指标,又需要生物要素指标。同时还应加入污染物排放、污水垃圾处理等指标综合体现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或污染治理的效果,采用环境管理类指标评价地方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和做出的贡献。指标体系应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以定量指标为主的方法,全面、科学、合理反映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特征。

3.2.1生态环境质量

云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森林面积1818万hm2,居全国第3位;活立木总蓄积量17.12亿m3,居全国第2位;森林碳汇量居全国前列。空气环境质量好或较好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湿地众多,云南省国际重要湿地占全国国际重要湿地数量的10%。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62个,其中部级21个,省级38个,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云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要关注以下方面: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植被恢复,推进“森林云南”建设,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促进草原植被的休养生息,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推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改善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六大江河流域为主的水环境质量;对自然湿地和重要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因此,云南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可以通过自然生态和环境状况来表征。自然生态情况可重点采用林地、草地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水域湿地覆盖率,受保护地面积比例等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能够指示县域生态系统整体的服务功能状况以及具备的绿色生态空间。环境状况主要考量县域水体和空气质量,重点评价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地表水水质达标情况、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情况等。

3.2.2环境保护

云南省工业结构不尽合理,过度依赖矿产、冶金、化工、电力等资源型产业,能耗强度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万元GDP综合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实现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做好工业企业、农业面源等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电力行业烟气脱硝,冶金、建材、有色、焦化等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污染物排放强度及污染源排放达标情况能够体现县域产业结构以及环境治理成效,指示县域是否建立生态友好的产业结构。因此,云南省县域环境保护状况重点考量节能减排情况和环境污染治理情况。可采用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重金属排放强度、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单位GDP能耗、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指标来表征。

3.2.3环境管理

环境质量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环境;调查评价;质量;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现代化的小康国家,并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而这些成就均离不开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现代经济建设仍是我国发展的第一要务。近几年,随着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不断发展[1],废水、废气、废渣等乱排放、采矿业的无序发展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安全,导致经济的发展常站在生态保护的对立面,出现“要经济就不要生态系统”的情况,进一步加重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党的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决策做出重大部署,提升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刻不容缓。这也就说明了,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放弃生态[2],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本,发展绿色经济,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基础,以自然资源的可再生速率作为经济的发展前提,以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手段,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法律保障为着力点,才能实现经济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迅猛、稳定发展,不仅提升了综合国力,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迅猛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当今,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不断的破坏,并在许多区域呈现出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得到全球的关注。虽然党中央以及各级政府正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但是因行政管理和地域差别等因素导致保护和恢复效果不尽人意,甚至治理的速度远不及恶化的速度。近年来,云南绿孔雀、深圳湾、广西红树林、响水“3•21”特大爆炸事故等生态热点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群众的关注。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5年之后,生态环境问题会更加突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公园、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等新兴自然保护区域的保护措施正在有序落实。如上内容说明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并且快速摸清全国范围的生态质量,明确生态保护方向,整理生态环境治理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化的建议[3],以最终确定生态环境的基本路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2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主要问题

2.1经济增长模式问题。对待生态环境问题,每个国家的看法不同,目前“先污染破坏、后恢复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存在,而正是这种思想导致较多的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造成工业污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最终治理起来,饱经苦难。例如:伦敦的泰晤士河、美国的多诺拉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污染、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还有现在最为常见的雾霾现象,都是因生态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而诱发的现象[4-5]。2.2环境污染造成的不可逆破坏。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导致沙漠化加重、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加上工业、农业、交通业的发展,农药污染、噪声污染、地表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地下水资源枯竭等问题不断恶化,并成为我们需要正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的问题,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即使将垃圾转送到别的国家或者是无人生存的地方,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目前,我国已经落实了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的控制措施,严防进口固体废物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破坏。2.3监管不力。我国设有较多的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监管部门,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较弱,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监管不到位。同时,人们对生态环境缺乏重视程度,影响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的人才培养,最终造成监管不力、环境保护不佳的情况。此外,我国南北差异大、人口密度不同、东西经济落差大,加上无人区较多,所以统一监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分别监管则需要结合实际地方提出不同的监管政策和方式,提升监管需求,最终影响执行力。

3调查评价内容和方法建议

3.1调查评价内容。3.1.1城镇区域。城镇主要发展工业、建筑业、交通业等,所以环境调查应该重点放在工业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上,并评估周边的绿化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现阶段水平。3.1.2农村区域。除了农村自身的农业发展外,乡村旅游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环境调查应该重点放在养殖业污染、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上,并充分依托农用地土壤普查、全国土壤调查成果评估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3.1.3无人区较多的采矿行业会在无人山区进行,所以山区部分的环境调查应该重点放在地质破坏、生态破坏、水污染、废渣处置等问题上,并结合实际的企业情况和自然灾害进行评定,并明确生态环境现阶段水平。3.1.4特殊保护地区。我国从古至今发展以来,存在较多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址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应该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调查、评估。3.2调查评价方法建议。3.2.1依托现有大数据完善调查成果。生态环境部已经制定并颁布了生态调查的技术规范,生态环境调查应严格遵循相应的技术规范,并充分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近年来构建的动植物资源数据库、动植物资源普查报告、有害生物普查报告、土壤普查报告、污染源普查、地方志等进行大数据校核和历史资料调查。充分运用全国生态状况遥感调查评估成果数据库,全面掌握全国和区域生态状况变化及趋势。3.2.2构建生态调查大数据资源。为了充分利用和共享调查成果,应着力构建生态调查信息系统,将调查中发现的保护物种、重要生境等信息与生态保护红线信息系统形成联动机制,构建生态保护目标、生态保护红线一张图地理信息系统。为此,需要将农业部门的土壤调查报告、土种志,林草部门特殊生态保护区域调查报告、古树名录调查报告,生态环境部门的污染源普查报告、生态专项调查报告、城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区域环境质量监测成果等,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地质调查报告、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将生境、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等信息整合为生态环境的综合信息系统,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建议

4.1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在20世纪,较多的国家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美国、德国、日本以及中国。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已经明确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于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重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制,优先保护重点区域和流域。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针已经从“先污染后治理”转变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创造更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美好的生活需要。4.2提升污染控制能力。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为了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多方面的角度入手,避免环境污染。例如:调整工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以最新的菌肥等有机肥料替代传统化肥、优化升级污染防治设施、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率、做好垃圾分类,以减低工业化、城市化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改善能源结构的合理性。

5结语

人类和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人类的文明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遭到破坏,进一步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目前很多国家在尝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是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举措中,虽然补充了经济发展资源的不足,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但是却对西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想经济持续发展,则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如今,国家第十四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正在有序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林草管理部门都在职责范围内谋划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任务,保障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涵香,谷志云,张妍,等.浙江温州山地丘陵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态环境评价[J].矿产勘查,2020,77(5):174-186.

[2]孙涛,周华川.虚拟经济视角产业排污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9,10(1):8-17.

[3]周钰婷.基于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山地城乡空间优化: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J].重庆山地城乡规划,2019(2):11-17.

[4]李浩,袁晓玲,李毓.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对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2):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