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21:55:34

环境监测论文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篇1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因此,环境监测正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除了常见的各类污染因子外,由于人为因素影响,灾害性天气增加,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漠化加剧,洪水泛滥,沙尘暴、泥石流频发,酸沉降等,使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这促使人们重新审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上看,环境保护是以减少或避免生态系统的破坏为终极目标。对环境监测,目前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弥补传统环境监测的不足。因此前者强调“局部剖析”,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而后者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基础差,底子薄,相对落后,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家尚未制定技术规范。本文主要结合国内情况拟对生态环境监测作一全面介绍,以期大家共同努力来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的开展。

2生态监测

所谓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评价环境质量。因而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极强。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的定义不很一致。美国环保局Hirsch把生态监测解释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改变。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似乎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如近年来积极开展的福建省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河南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南极中山站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在我国开展生态环境监测较早,近几年又做了大量工作的新疆荒漠生态环境监测。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应当看到,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了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必是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本保证。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水文学、环境经济学、人文物理学等的理论和实践对生态监测更是大有裨益。

3生态监测的类型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这类划分突出了生态监测对象的价值尺度,旨在通过生态监测获得关于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的现状资料、受干扰(特别指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承受影响的能力、发展趋势等。根据生态监测两个基本的空间尺度,生态监测可分为两大类:

3.1宏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3.2微观生态监测

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

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

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4生态监测的任务与特点

4.1生态监测的基本任务

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4.2生态监测的特点

4.2.1综合性

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

4.2.2长期性

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如北美酸雨的发现就是典型的例子。

4.2.3复杂性

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ecologicalprocess)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4.2.4分散性

生态监测站点的选取往往相隔较远,监测网的分散性很大。同时由于生态过程的缓慢性,生态监测的时间跨度也很大,所以通常采取周期性的间断监测。

5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5.1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人文景观、人文因素等)、一般监测指标(常规生态监测指标、重点生态监测指标等)和应急监测指标(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性生态问题)。

包头市环境监测站将包头生态监测指标的设计拟分为三个层次和三个要素。三个层次为:优先指标—-目前的必测项目;常规指标—-应开展的项目;选择指标—-应完善、充实的项目。三大要素为环境、生物、社会。环境要素包括气象、水文和土壤;生物要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社会要素包括人口和经济。并按照自然状况及其生态功能将包头市由北向南划分为五大景观系统,即草原牧业景观;低山、丘陵、农牧交错景观;山地景观生态系统有其对应的指标体系以及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例如,低山、丘陵、农牧交错景观生态系统以旱作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是其主要生态问题,监测内容为土层厚度,表层土壤颗粒组成;山前平原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包头市粮食和蔬菜生产区,突然的问题是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工业污染,相应的土壤指标监测内容为有机质含量、pH值、含盐量、化肥有机肥施用量、重金属、氟化物含量。

湖南省环境保护监测站的陆强国主要依据湿地功能原则和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对环洞庭湖区域面积为18720km2(包括湖北部分)的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进行了功能区划,即淹没区、湿地农业区和台地山岗区,针对各生态功能区的结构特点、生态目标和社会经济因子,拟出了湖泊湿地生态监测整体指标体系和优先监测项目。虽然作者是从研究洞庭湖出发,但由于其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具有广泛适用性,并且出发点是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区的特点,因而我们认为该指标体系对湿地生态监测具有广泛借鉴价值。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的王洪庆等从与以往农业环境监测的比较着手,提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特征,制定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框架和具体指标。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的高怀友等以条件指标和压力指标划分,提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具体参评因子。

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付运芝等人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从宏观角度划分为陆地、海洋两大生态系统,对这两大系统又进行细分类,提出陆地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八个部分,即气象要素、水文要素、土壤要素、植物要素、动物要素、微生物要素、地质要素、人类活动要素。建议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如下十个部分构成,即水文气象要素、水质要素、底质要素、浮游植物要素、浮游动物要素、底栖生物要素、微生物要素、底质要素、人类活动要素。并给出了每一种指标体系要素的具体监测内容,监测工作者实际应用时可适当增删。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生态监测本身能否揭示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变化和趋势。因此生态监测指标选择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功能及不同生态类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对环境质量和价值的要求和评价也是不一样的。从生态资源的环境价值、评价问题、所受的环境压力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间关系的角度出发,生态监测指标可分为条件指标和环境压力指标,其中条件指标又可分为反映指标、暴露指标和生态指标。反映指标是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在各层次上(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组合状况的环境特征的指标;暴露指标是关于反映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压力大小的环境特征指标;生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应当看到,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变性,生态监测内容涉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目前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显得太多,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尚未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指标和方法路线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另外,笔者认为在制订指标体系的同时,应多在为达到生态系统目标,各指标内容的优化目标的确立上做工作。

5.2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选择与确定是进行生态监测的前提。生态监测指标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可作为监测指标的众多要素中,科学性、实用性、代表性、可行性尤为重要。我们认为,选择与确定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5.2.1代表性

确定的指标体系应能反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5.2.2敏感性

要确定那些对特定环境敏感的生态因子,并以结构和功能指标为主,以此反映生态过程的变化。

5.2.3综合性

要真实反映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多种指标体系。

5.2.4可行性

指标体系的确定要因地制宜,同时要便于操作,并尽量和生态环境考核指标挂钩。

5.2.5简易化

从大量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的指标进行研究。

5.2.6可比性

不同监测台站间同种生态类型的监测应按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

5.2.7灵活性

哪怕对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应用时指标体系也应作相应调整。

5.2.8经济性

尽可能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

5.2.9阶段性

根据现有水平和能力,先考虑优先监测指标,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已确定的指标体系也可分阶段实施。

5.2.10协调性

多数生态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尽量和“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相协调,以便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提出的各种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如荒漠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四原则,洞庭湖湿地生态监测指标四原则和农业生态监测指标五原则,与上述原则都是一致的。当然,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除受技术条件和人力、财力因素制约外,对已确定的指标体系,仍需在实践中考察和检验。

5.3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

优先监测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对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进行评价的最大的要求。优先监测指标的确定原则是:当前受外力影响最大、可能改变最快的指标;反映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有综合代表意义的指标。

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生态监测主要限于污染性生态监测,现有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生态监测评价经验不多,对生态系统规律认识不够,因此确定当前优先监测指标必须从实际出发,属于污染的生态指标仍为当前优先监测指标。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影响的指标的监测,在当前亦显得十分迫切,需尽快列入优先监测指标。我们高兴地看到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适应,一些地区已经将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生态环境监测有直接服务于生产的趋势。

下列指标在我国当前开展生态监测时可列入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中: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或植物区系位移的监测;珍惜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的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沙漠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监测;生态脆弱带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农田和荒漠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水体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水库、河流和海洋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主要污染物(农药、化肥、有机物、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的监测;水土流失、沙漠化及草原退化地优化治理模式的生态平衡的监测;各生态系统中为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的监测等。

6生态监测的技术方法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确定最佳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内容、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及图象数据),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编制生态监测项目报表,针对提出的生态问题建立模型、预测预报、评价和规划、政策规定)。

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若干国家标准或相关的操作规范,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

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必须以三S技术作支持,并要具备容量足够大的计算机和宇航信息处理装置。三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三项技术形成了对地球进行空间观测、空间定位及空间分析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它能反映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提供全球或大区域精确定位的高频度宏观资源与环境影像,揭示岩石圈、水圈、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在RS和GIS基础上建立的数学模型,能促进以定性描述为主到定量分析为主的过渡,实行时空的转移,在空间上由野外转入室内,在时间上从过去、现在的研究发展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预测未来。

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

传统监测手段,只能解决局部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三S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7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2001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学术交流会上,提交的158篇论文中,有关生态监测的论文仅16篇,约占10%,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由于人口和资源的压力,过去长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使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已十分严重,特别是占国土总面积1/3的广大干旱半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对荒漠生态监测的研究在国内开展最早,做的工作也最多。新疆环保科研所1984年接受“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工作。中科院在新疆建立了阜康、策勒、吐鲁番等生态实验站,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其所属的53个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袁国应等自1987年起开展了荒漠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定位观测研究,历经5年建立了荒漠生态系统指标体系。陆强国根据洞庭湖湿地功能区特点及生态目标,拟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优先监测项目。张建辉等对农业监测目标与监测指标体系选择进行了探讨。宋国利等提出了北方森林、农业、矿业开发生态监测指标。沈志介绍了物候学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的特点注重生态过程的研究,生态监测覆盖范围较小,属微观监测范畴。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宏观生态监测有了一定的进步,3S技术成为近几年来生态监测工作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并显示出其快速准确的明显优点,是宏观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六五”期间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调查,“七五”期间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黄土高原遥感调查均包括生态监测内容。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利用全区气象卫星NOAA-12五个波段影象数据,完成了全区土地荒漠现状的评价工作。利用遥感技术对热带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森林火灾后生态变化遥感监测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中国北方沙尘灾害特点及其下垫面状况、金衢盆地土地退化、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内蒙古土地盐渍化典型区域动态监测、广州珠江口、太湖水体污染、大连湾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利用GIS系统预测预报模型对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等重点侵蚀区域进行土地退化预报、景观生态退化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测和应用国土资源卫星数据对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初步建立了生态环境的遥感识别标志等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牧场产量、农作物产量、资源调查、水土保持状况和灾害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宏观生态监测积累了经验。其中热带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遥感监测课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原称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西双版纳自然保护资助合作项目,由中方和比利时遥感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利用多时相遥感图象判读,系统分析了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其结果经地面实况验证基本属实,为结构极为复杂的热带森林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探索了一条新路。笔者认为利用3S技术解决生态环境监测问题要注意GPS,GIS,RS三相技术的结合,利用任一技术要想对环境进行综合监测评价是不可能的。RS象片应用进一步提高判读和分类精度,涉及计算机分类精度的提高,需利用已有信息资料辅助区划,利用技术人员协助判读,利用GIS产生辅助判读因子,同时加强地面调查工作。

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8结语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作用

1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各个地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没有重视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日趋严重。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更好地解决环境保护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为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更加舒适美好,也是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全面实行可持续发展,就要进行严格的环境监测,从而对环境进行保护。

2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环境监测的定义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其作为环境保护的一大利器,对环境进行监测的目的主要是准确、及时而又全面地呈现给大家当前环境质量情况,合理预测其将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下一步的控制污染源和环境规划等环保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基础[1]。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数据,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依据,也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离开环境监测数据,就没办法开展好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技术扶助角色。进行环境监测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个地区有哪些污染物和每种污染物的浓度情况、总量情况、变化情况。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环境监测涉及化学、物理、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是为环境保护工作服务的,通过环境监测数据掌握有哪些污染物、那些污染物的浓度、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在进行环境监测时,有时通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直接对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测定,有时通过采集环境中的大气、水等样本,然后把样本进行现场分析或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通过仪器设备和规定的操作方法来测定样本的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物数量,环境污染情况也就一目了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保护的规划、计划、各种政策的制定和各级党政领导对环境保护的重要决策,都要以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环境管理、环境污染事件处理、环境执法等,都要以环境监测数据为依据;综合整治、区域限批、污染减排等各类环境保护实施的效果,最终都体现在流域、区域或行政辖区的地表水、噪声、大气环境质量改良上,这就需要环境监测单位用环境监测数据来体现说明。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拥有不可或缺的技术撑持作用。

3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哪些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细节,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实施提供数据支持,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两者关系紧密,环境监测作用于环境保护,推动国家向环境友好型方向不断前进、发展。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1)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执法提供数据依据。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进行环境监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真实、全面、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并对这些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得到有用的信息,随之准确掌握环境的情况,为环境保护执法指明道路,为环境保护执法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提高环境保护执法工作效率。(2)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数据资料。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环境保护部门也不例外,想要确定水、空气、噪声等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就要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来对照。如果环境遭受破坏,也要依据这些来划分污染的等级。在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的时候,就需要对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时间都进行环境监测,把收集的环境监测数据拿来做比较,进行分析。(3)环境监测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在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都需要进行环境监测。环评单位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步就必须委托环境监测部门对项目建设地的周边环境进行监测,掌握项目周围环境概况,然后对照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区划及执行标准,根据项目建设地点的水环境质量现状、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声环境质量现状等,提出拟建设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然后对拟建设项目的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的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污染源和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这当中也需要环境监测的支持,然后提出施工期和运营期关于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提出拟建设项目在各个时期要进行环境监测的计划和建议,然后还要对项目选址可行性、产业政策符合性、清洁生产、总量控制因子、总量控制指标和区域调配等进行分析,最后对拟建设项目提出对策、建议和总结论。拟建设项目运营后还要进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监测,以保证和确定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对策和建议是否做到、是否可行。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施工期、运营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的监测数据。(4)环境监测为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提供重要数据资料。现在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发,造成人心惶惶。出现环境污染事故时,首先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环境监测,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次环境污染事故有哪些污染物和受污染的范围有哪些。然后才能制定出及时、准确、科学、符合实际的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方案。(5)环境监测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经济、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监测数据作为决策依据。(6)环境监测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提供重要数据资料。(7)环境监测为排污单位的排污申报提供重要数据资料。(8)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普查工作提供重要数据资料。(9)环境监测为排污单位在线监测数据比对提供重要数据资料。(10)环境监测为环境污染纠纷处理提供重要数据资料。(11)环境监测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重要数据资料。(12)环境监测为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提供重要数据资料。(13)环境监测为环境统计工作提供重要数据资料。(14)环境监测为总量控制工作提供重要数据资料。(15)环境监测为环境质量信息提供重要数据资料。(16)环境监测为征收环境保护税提供重要数据资料。(17)环境监测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提供重要数据资料。(18)环境监测为发放排污许可证工作提供重要数据资料。(19)环境监测为制定环境标准工作提供重要数据资料。(20)环境监测为反映一个地区的环境状况提供重要数据资料。(21)环境监测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数据资料。(22)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重要数据资料。要进行环境治理就必须准确了解环境的质量和污染程度,只有用环境监测采集来的数据作为依据,才能有重点、方向准确地制定出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加重环境的污染。

4如何发挥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撑持作用

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有力作用:(1)完善环境监测的日常管理制度。环境监测工作应该严格按照环境监测的有关规定落实执行,按照环境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全面的要求,建设现代化、全国性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为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和解决全国各地环境污染问题服务。(2)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明确环境监测各岗位职责,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环境监测行为。积极关心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和聘任,增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有关环境监测高级工程师和环境监测工程师的职称聘任职数,鼓励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热情。坚决杜绝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乱改数据、谎报瞒报和弄虚作假现象,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及时、真实、全面和准确。坚决打击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乱改数据、谎报瞒报和弄虚作假的失职渎职行为。(3)要投入足够的环境监测资金,采购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保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及时维修、保养和更新。(4)加大对环境监测技术的改进和创新,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监测方法技术。加强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先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5)积极培养和吸收优秀的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建立一支能吃苦耐劳、反应迅速、作风优良、工作负责的环境监测队伍。(6)提升环境监测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尽快改善环境监测体制。要完善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规章,提升环境监测单位的政治地位和级别,转变环境监测部门不够独立的局面。(7)健全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要求与其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也相应地提高质量和水平,而且必须要执行落实到位、监督管理到位。(8)建立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执法联动体制。(9)环境监测机构要配备建设仪器设备齐全的优良实验室,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水平。(10)排污单位的委托性环境监测全部由社会上的环境监测中介单位承担,并对社会上的环境监测中介单位加大监督和管理。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进行环境监测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要在环境保护中全面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我国应该立足国情,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和环境监测应急体系,提高环境监测能力,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客观、准确、真实和及时的数据服务,继续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篇3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环境却变得越来越恶劣,自然环境被污染和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各国一直在不断努力,其中,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便是努力的重点。而不论是在生态环境改善还是绿色产业发展中,都离不开环境监测评价。本文以有效解决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为主要目的,对环境监测评价在改善生态环境与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

2环境监测评价在生态环境改善中具有的主要作用

2.1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2.1.1土地资源被破坏

当前,由于受到植被被破坏、土地沙化严重以及矿业过度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土地资源破坏情况比较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比如,在对煤炭进行开采的过程中,由于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所以经常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土地的土壤成分结构失衡,不再适合植被生长,进而造成破坏。在对林木进行砍伐的过程中同样如此,大部分人员只重视眼前利益而不重视长远、持续发展,滥砍滥伐,最终导致植被被大量破坏,土地沙化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

2.1.2水资源被污染

水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环境污染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水污染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导致水污染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药残留,二是生产企业废水不达标排放。

2.1.3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近年来空气PM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其不仅会对生物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危害比较大,是当前全球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而导致大气污染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是生产企业的废气不达标排放,另一方面是因为汽车数量增多,尾气排放量增加。

2.2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2.2.1对土地资源破坏区域进行综合治理

为了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就需要对土地资源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在控制土地资源破坏情况恶化的同时通过综合治理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比如,在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逐渐提升绿化面积和逐步改善土壤成分的方式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在对矿业污染区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修建地下污水沉淀处理池和提高绿化铺盖面积的方式对矿业开采,尤其是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有效改善。

2.2.2对废气、废水排放进行控制

当前水资源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就需要对作为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生产企业的废水和废气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在生产企业废水废气排放的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企业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如果发现违规排放企业,则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判罚,并要求其对自身所造成影响进行挽回,以此对废水废气的排放量进行严格控制。

2.2.3做好绿化和废弃土地再利用

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实施封山育林政策,采取植草、人工造林等方式不断提高我国的绿化面积,提高地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以此来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沙化土地和矿区土地的再利用效率,通过重新开垦和覆盖生命力旺盛的植被等方式不断改善土地土壤,最终达到提高植被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环境监测评价在绿色产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在对绿色产业进行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监测评价是其基础保障,只有做好环境监测评价工作,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3.1环境监测评价是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

环境监测评价是确保绿色产业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在发展绿色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环境监测评价引起足够重视。首先,在绿色产业开始进行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应该通过环境监测评价对产业基地以及产业自身发展的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精确判断,判断其是否符合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对绿色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进行有效制定。其次,在绿色产业发展和生产过程中,也需要合理利用环境监测评价对产业的生产过程是否符合绿色产业发展需求,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进行判断;同时,在此过程中利用环境监测评价,还能够对产品原料的来源地和来源途径进行有效分析,对其是否满足绿色产业生产要求进行判断,避免因为生产原料问题而对绿色产业的发展造成影响,确保绿色产品的生产质量。

3.2有效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在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环境监测评价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环境监测评价,能够对绿色产业中的基地管理和原料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使其能够满足绿色产业发展需求,而不会出现污染环境等问题。在此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评价能够对基地管理方的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约束,使其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制定切实有效的绿色发展计划,对农药、肥料以及兽药等可能影响绿色产业发展的药物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其还能进一步促进生物防治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的发展,全面推动绿色产业的进步和完善。

(2)在绿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评价能够对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有效控制。在绿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生产无公害、健康产品,持续拉动经济的增长,还应该担负起恢复自然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任。因此,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比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扩大地方绿色植被覆盖面积,要对地方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维护,要对地方的自然环境和空气环境进行有效改善等。而以上这些,对环境监测评价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3)确保绿色产业的产品质量。确保绿色产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能够满足绿色产业发展需求,是绿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要想对绿色产品的质量进行有效保障,最佳方式就是在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监测评价进行合理利用。首先,通过绿色评价对绿色产业基地和原料质量进行严格监测,确保其能够满足绿色产业发展需求,尤其是原料质量,务必确保其达标之后方能投入生产。其次,通过环境监测评价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严格要求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生产,不能对环境造成破坏,也不能使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4结语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

0引言

监测监控系统是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自动化产品,当将其作为一种安全预防技术设施应用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时,就称其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我国的工业安全事故中,煤炭工业的安全事故较为频发且性质严重,尤其以生产矿井瓦斯爆炸事故最为突出。为此,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专门制定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指导方针,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组成

根据所述及概念,监测监控系统的功能一是“测”,即检测各种环境安全参数、设备工况参数、过程控制参数等;二是“控”,即根据检测参数去控制安全装置、报警装置、生产设备、执行机构等。若系统仅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测,当安全参数达到极限值时产生显示及声、光报警等输出,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系统;除监测外还参与一些简单的开关量控制,如断电、闭锁等,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控系统层次上一般是分为两级或三级管理的计算机集散系统,一般包含测控分站级和中心站级。每个测控分站负责某几路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某个执行机构的控制,实现了采集、控制分散;中心站负责数据的处理、储存、传输,实现了管理的集中。中心站与分站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通信、传感器到测控分站的数据传输、测控分站到执行或控制装置信号的传输,是通过传输信道实现的。

监测系统一般由地面中心站,井下工作站,传输系统三部分组成。地面中心站一般有传输接口装置和若干台计算机,电源,数据处理及系统运行软件,存贮、打印、显示等装置组成。为了计算机稳定工作,一般还配备了机房恒温调节,不间断电源等辅助设施。

井下分站和传感器构成井下工作站。井下分站的作用是,一方面对传感器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使其转换成便于传输的信号送到地面中心站;另一方面,将地面中心站发来的指令或从传感器送来应由分站处理的有关信号经处理后送至指定执行部件,以完成预定的处理任务,如报警、断电、控制局扇开启等;并向传感器提供电源。

传输系统是用来将井下信息传输至地面和将地面中心站监控指令传输至井下分站的信息媒介。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监测系统大多采用专用通讯电缆作为信道。

传感器与分站之间一般采用直接传输方式。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应满足以下几种信号:模拟量信号有三种,频率输出(5~15HZ);电流输出为0~5mA;电压输出为0~100mV;开关量信号输出一般有±0.1mA、±5mA和200~1000HZ等。

2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根据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其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是以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技术指标为特征。

2.1测控分站容量:是输入、输出量的个数及类型。例如,模入8,开入4个接点信号、4个电流形式信号等;开出4个TTL电平、4个继电器触点输出等。

接配传感器:是指所接配传感器的种类、型号、测量范围、输出信号形式、供电电压、精度等。

检测精度:是反映分站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用满量程的相对误差来表示。数值越小,则检测精度越高。

另外,还有分辨率、转换时间、传输距离等指标。

2.2中心站主机型号及配置:CPU型号,内存容量,硬盘容量,软驱数量、规格,配置外设的种类、型号、数量等,另外,还有备用主机的情况。

容量:即系统可带分站的数量,例如,井下100个分站,地面10个分站。

传输速率:数字传输的波特率,例如,600bit/s,1200bit/s。波特率越高,传输效率越高。

另外,还有传输距离、可靠性等指标。

2.3系统信息管理软件开放性好:组态软件数据库提供了开放数据访问接口,可以实现数据库的二次开发。

安全性良好:所有的设计方案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使用采集系统对监控系统的影响达到最小。

数据容量大:采用虚拟内存管理技术,理论上数据存储是无限制的(受硬盘空间和内存大小的影响)。

另外,还有响应速度、运行是否稳定、扩展性是否强、兼容性好等衡量指标。

2.4防爆及防爆标志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爆炸危险环境用电设备分为2类。有瓦斯爆炸危险的矿井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类,除瓦斯矿井以外的爆炸危险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I类。II类电气设备又分为A、B、C三级,这是根据使用场所的爆炸性混合物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来分的。II类电气设备还按最高表面温度的不同,分为T1-T6共6组。防爆型设备在外壳上的总标志为:“Ex”。

防爆型电气设备按防爆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增安型、隔爆型、本质安全型、通风充气型、充油型、无火花型、特殊型等等。

3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种类

监测系统按工作侧重点分为环境监测系统和工况监测系统两大类。每种系统又可能包含若干子系统。如环境监测系统可能配备瓦斯突出预报子系统、顶板监测子系统;工况监测系统可能配有综采监控、胶带监控等各类子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采区主要进回风道等自然环境的参数,其主要功能为监测低浓度沼气(4%以下)、高浓度沼气(4%~100%)、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温度、风量、风速、负压、矿压、地下水、通风设施、煤尘、烟雾等参数,除实时显示检测数据外,还应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及各矿井实际情况,在一定地点及工作场所设置报警(灯光、音响)和执行装置,以便防止和预报灾害。

工况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机电设备,其主要监测参数有采区产量、井下煤仓煤位、采煤机机组位置、运输机械、提升机械监控、设备故障监测及效率监测等等。但生产工况监测信息并非全部要传输到集中监控系统之中。

一些大的监控系统通常包括环境监测与工况监测两大功能,适应性更为广泛。

4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结构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

4.1集中式集中式控制是一种中心计算机直接控制被控对象的系统。其特点是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信道管理,控制功能均由地面中心站计算机完成。数据传输量大、负担繁重,中心站计算机是系统关键性节点,当中心站和传输通道发生故障时,将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公务员之家:

集中式控制系统大多为星型结构,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将多个节点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即可;增加、扩展节点十分方便。中心节点是整个系统的“瓶颈”,该系统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心节点。

4.2分布式分布式多级计算机控制系统,简称DSSC系统,是实时控制系统中广为采用的一种控制系统。所谓分布式多级计算机系统,就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点,以协作方式互相配合进行工作的多计算机系统。一般在几个地方设置执行简单任务的低档计算机,而较复杂的任务则集中由中、高档计算机去执行。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篇5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环境监测网络,除在部级层面设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之外,还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区(县)三级监测站网,从事环境监测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队伍的专业素质也越来越高,环境监测的硬件设备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在空气质量、地表水和城市噪声等三大常规监测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体系已成为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三大支撑体系之一,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出巨大的前沿性和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为,这是由环境监测工作本质属性、社会效应和监测工作的效能所决定的,在污染减排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是通过环境监测及时将环境质量状况尤其是污染物排放量现状向社会及时公告,让公众及时了解污染现状;其次是环境监测可以为相关职能部门执法提供依据,因此,环境监测也是执法取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是环境监测能够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质量也就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影响环境质量、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发挥环境监测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对策

准确的污染减排监测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一项基础性贵州,环境监测作为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切实发挥其在推动节能减排中的功能作用。

2.1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环境监测作为节能减排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只有高质量的环境监测才能为节能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环境监测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保证各个环境质量才能最终保证监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为此,应从监测布点、采样、现场测试、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评价和综合报告、数据传输等全过程均应实施质量控制管理。通过高质量的环境监测结果为节能减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2严格执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环境决策执行的效果好坏离不开环境监测结果的验证,只有严格执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规范环境监测行为,增强环境监测的法律属性、规范性,提升环境监测结果的公信力,并将其运用到指导节能减排措施的制定,从而充分发挥其在污染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2.3强化环境监测重点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篇6

1.1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水平不断的提高,相关的环境部门在环境监测方面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对于空气质量、土壤环境、水体环境、放射物、固体废弃物等环境的监测工作中便充分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这样一来就使得复杂的监测工作变得简单起来;不仅如此,我国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因此可以方便的解决复杂而又艰巨的监测任务。

1.2使用技术越来越先进

我国的相关部门已经将网络技术、管理软件以及地理资讯等技术综合的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作当中,这些先进的技术使得监测工作能够有效、精准的进行;不仅如此,相关的环境部门还利用了精确定位以及影像资料等遥感技术,保证了检测部门能够获得准确的图像资料和数据信息,全球范围内的定位系统则能够为检测部门提供最新的海洋和陆地环境的相关信息,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时的负担。

2计算机技术的具体作用

监测部门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环境数据进行第一阶段的监测,然后对具体的环境进行模拟与分析,并将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将这些整理好了的信息提供给主要的监测工作人员,让管理人员对有毒、有害的物质怎样进行处理作出恰当的决策,并且对相关的技术风险、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替代方案的选择作出正确的规划和决策,使其能够最充分的保护相关部门的利益。

3如何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质量

提高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能够为相关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提高对环境进行评价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加强对于污染物的监察与控制,能够保证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还能够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要充分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检测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3.1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在进行实际的监测工作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工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正确的操作才能够保证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也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我国的相关监测部门要加大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培训,要将工作人员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使他们能够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对新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就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并且还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3.2增加监测部门对于监测工作的资金使用

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要想进一步的将监测的范围扩大,并且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的话,就需要进一步的加大自身的资金投入,在第一时间内将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相应的更新,学习国外先进的对于环境监测所使用的方法,以此来将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的提高,促进其更好地为环境监测的工作进行服务。

3.3加强监测部门对于工作的管理

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于相关工作的管理,要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等价挂钩,同时还要能够执行相对应的奖赏和惩罚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责任心;并且还要将管理工作进行改善,从根本上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使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结语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思考

众所周知,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更是环境质量控制的重要构成要素。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内容,监测质量控制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更好的开展环境监测质量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精确、可靠,当地环保部门必须全面展开研究。以下主要是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展开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合理化分析。

1环境监测工作所具备的特征

所谓环境监测是指运用先进技术,并借助专业设备,对环境污染因子的成分及浓度进行分析和监测,等过经消减期以后,就对其变化、影响等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如下:起初,明确好目标的基本特性,为方便日后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为开展环保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还必须明确环境监测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时效性等;其次,将监测目的划分为多个,比如,监测目的:监督性监测、委托性监测、例行监测等;再次,必须明环境监测的整体性[1]。由于环境监测是一项繁琐系统的工作,其涉及多个方面,例如,采样、存储、运输、数据分析等,在此过程中,环境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是保障监测数据真实有效的关键,所以,必须要保证环境管理工作的合理性、高效性;再加上,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具有动态性,且还会随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就需要不断做出调整,以便可以尽快满足监测工作的要求。

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监测质量控制措施没有落实到位。(1)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健全。因为有些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部分甚至还认为环境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本,致使所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尽管相关监测工作已明确规定,并建立健全认证制度,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少关注,导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还停留在表面[2]。再加上,质量控制制度还没有明确将责任落实到位。大部分地区的工作人员只关注年度验证,却忽视日常质量控制工作。此外,质量控制人员的工作经验也不足,而且,质控方法简单、单一,打个比方,空白试验、标准实验、加标回收试验等。(2)环境质量控制没有贯穿整个监测过程。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过程中,会涉及多个环节,比如,设备、材料、工作人员、环境因素、监测方式、采集样本、储存、运输、分析以及报告形式等都会影响监测结果。当前阶段,当开展质量控制工作时,大多数工作人员只关注实验室内部质控,忽视了实验室外部质控。由此可见,环境质量控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不仅如此,当进行分析时,由于采集样品会引发其他问题。因而,就有必要制定好质量控制措施。(3)受技术人员监测能力大小的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还会影响环境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旦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低,就无法将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位,甚至还会影响监测工作[3]。另外,有些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受到限制,致使监测结果不精确。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假如不能灵活应用新技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质量控制结果的误差。2.2投入的资金不够。由于许多环境保护局对环境监测认识不足,外加政府取消了中小型企业的监测收费,致使所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监测场所面积不足,很多些三级站监测设备维护得不到保障,导致仪器老化。针对上述情况,各地环境质量监测部门必须对质量监测引起重视,目的是为提高监测水平。

3开展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3.1不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监督管理体系。目前管理体系完整,因而,就需要将质量控制体系纳入到环境质量管理过程中。当然,一个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不光包含工作人员、设备,还包括监测方式、数据处理和分析等一系列过程。所以,就认真执行质量体系文件中所要求的,质量监测体系,并定期进行巡查、考核等,等完成一年两次的内部质量审核以后,还应在实验室对其展开分析,或是检查管理体系是否正常运行,以便可以顺利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监测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执行质量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对于环境监测人员而言,要求其必须持证上岗,并熟练掌握各种操作,进一步将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好[4]。而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必须要负责任,并严格制定出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目标。尤其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更应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目的是为提高管理监测工作的管理水平,并发挥其独有的优势。3.2将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好。创建质量控制体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正常发挥其重要作用,以免监测工作和质量控制体系相脱节。(1)现场监测质量控制。由于现场监测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现场人员的工作经验还不足,进而致使监测数据不符合要求。现场监测作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重视。(2)采样布点。起初,必须明确采样点的位置,也就是排污口的位置。同时,还应了解排污口四周的环境,比如,天气状况、布点等,重点是,采集的样品是否具有特殊性。其次是采样的时间以及频率等。之所以明确采样的时间,就是因为有些监测人员大多只进行一次采样。这表明,样品不具代表性。所以,在采样过程中,还必须全面掌握排污规律,以免采样时间影响到样品。再次,依照规范要求进行采样,也就是在采样之前将仪器校准好,并做好记录。重点是视频的拍摄,便于以后开展环境监测工作。(3)样品的保存。防止采集到的样品被污染,就应尽可能将采样容器清理干净;根据样品所要监测的污染因子加入相应的保护剂,并按照时效按时完成监测,必要时,还应将容器的瓶盖保管好;等采样结束以后,防止样品发生化学变化,就应将不一样的样品分开放置,尤其是样品的运输,必须轻拿轻放,以免出现碰撞。当然,必须要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才能将样品保存好。(4)对现场采样加大质量控制力度。如果质量控制人员不定期对现场展开监督,就必须要查阅采样记载表或是采样视频等,尤其是容器的材质、样品的运输等,更需要展开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应立即解决。(5)对监测样品进行采测分离制度。采测分离是指国家考核断面水样采集和分析测试工作交由不同单位承担,改变现行属地监测模式,从机制上与利益相关方脱钩。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统一制定实施计划,第三方机构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进行采样,对水样加密混合后随机分送至各分析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对水样进行集中分析,原始监测数据直传监测总站,并对监测全流程各环节留痕质控,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监测总站完成数据汇总审核后,及时与地方共享。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更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其次是质量监测体系的完善。当然为尽快适应时展要求,必须灵活应用多种先进技术,并不断发展质量控制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最终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田治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思考[J].中国高新区,2017,(2):8.

[2]黎珊珊.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若干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5):145-146.

[3]李国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指南[D].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篇8

1.1项目规模增长迅速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掌握环境质量现状,预警污染发生的可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供政府部门管理决策所需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第一要务。目前环境污染因子正向着复合型发展,成分复杂[3]。为了弄清污染来源,提升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在国家、省级和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下,全国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实施了各类能力建设项目,通过引进大量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和技术,大力提升监测分析水平。以江苏省为例,2008年至今重大能力建设项目投资额超过10亿元。项目内容涉及水质、大气、噪声、土壤、底泥等各方面,从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至自动监测、应急监测,项目种类繁多,数量众多;资金来源复杂,包含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财政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等;地域跨越大,涉及省内县市多。总之,随着环境监测事业的高速发展,能力建设项目规模也迅速增长,实施任务日益繁重。

1.2项目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通过各类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大幅提升了环境监测系统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遥感监测等方面的装备能力,推动了从单一的手工监测到实验室分析、自动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监测方式转变。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琐碎且庞杂的系统工程,通常分为立项批复—资金到位—组织采购—合同审核签订—验收付款等多个环节。但目前项目的实施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各类文件材料的登记、审核等流程多以手工方式为主,一方面耗费人力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匮乏,导致项目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无法详细记录实施过程并及时跟踪项目实施情况,且一旦出现管理人员岗位变更,项目延续性管理便得不到保障。

1.3项目监督需求迫在眉睫

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属于基本建设项目,由各级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或主管部门审批立项,资金来源通常为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根据2011年国家审计署颁布实施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各级政府及其发展改革部门审批的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应当作为政府投资的审计重点。近几年,政府投资审计越来越全面,从过去的资金投入支出转变为资金、实施程序、绩效产出等全方位深入审计,这对如何科学规范化管理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能力建设项目往往涉及资金量大,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数量多,整个实施过程必须公平公正透明,做到实施全过程的监督。这是廉政建设的需要,更是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的前提。在这样的背景下,粗放的项目管理模式必须改变。

2项目管理思路与实现

2.1转变项目管理模式,明确职责分工

随着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规模快速增长,项目管理要求逐步向精细化转变。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项目进行全面了解,充分认识项目的性质、内容,可能产生的效益、资金分配、涉及哪些相关地区,为项目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分解项目建设任务,明确项目实施涉及单位或部门的职责分工。以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为例,项目管理部门牵头组织项目实施,主要职责为项目整体推进、跟踪与调度,办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政府采购委托手续,项目备案等;业务部门负责实施中的技术把关,如自动监测站点的选址、仪器设备技术参数的确定、仪器设备的到货安装验收、试运行期满后的验收以及固定资产登记等[4];财务部门负责审核项目管理部门经办人员递交的合同、验收等材料相符后支付合同款项和项目相关管理等费用的支出,并同时做好项目款项专款专用,合理分配。

2.2强化信息支撑手段,实现自动化管理

在充分了解能力建设项目性质、内容、资金、社会效益等建设背景下,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优化项目业务流程,设计建立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的科学化、自动化管理[5]。2.2.1实现项目基础信息管理建立项目基本概况、仪器设备资料、采购厂商等基础信息库。基本概况包括项目立项信息、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和来源,实施单位、使用单位与部门等内容;仪器设备和采购厂商信息库根据最终合同签订的仪器设备型号、采购价格收集汇总,为将来申请新项目提供参考依据。2.2.2实现项目进度实时跟踪对照项目的批复方案,实现项目已实施内容和批复内容的纵向或横向实时比较,包括使用资金是否在预算范围内,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单笔合同执行进度等,有利于规范和掌握项目实施情况。2.2.3实现项目资金记录管理项目资金的使用贯穿整个项目实施过程,通过系统流转,从项目资金预算、实际到位资金、资金来源、支付情况、入固定资产情况等方面,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由项目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业务技术人员共同协作登记详细情况,使项目资金的使用留下重要记录,互相合作的同时又互相监督,达到规范科学使用项目资金的目的。2.2.4实现项目信息快速查询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及时了解项目的有关信息。同时,项目信息查询系统可以解决项目管理人员岗位变动带来的问题,帮助新项目管理人员缩短对项目了解的时间,快速熟悉项目操作业务流程,最大程度减少由于工作交接带来的各类问题。

2.3引入监督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近几年因招投标出现的腐败贪污案例逐年上升,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针对重大能力建设项目的管理,必须引入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项目实施的规范性。首先要完善制度建设。确立重大能力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明确立项报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资金管理、项目验收、绩效评估等环节的工作内容,建立逐级审批流程,分权协作,避免权力集中。应根据国家和各地政府采购规定制定相关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细化项目采购细节,分解职责,杜绝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不规范、不公平行为。其次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参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在能力建设项目实施中可引入项目监理和跟踪审计单位作为第三方监督。项目监理主要负责监督项目建设或施工单位的工作,核算项目资金、监督项目建设进度,把控项目建设质量。跟踪审计单位重点在于将事后审计变为过程性跟踪审计,保障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均符合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第三方监督机构不仅能够促进项目招投标采购、预算执行等环节的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借助其专业性,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2.4培养项目管理人才,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重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过程涉及基本建设管理、政府采购、招投标、财务和合同管理等多方面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对项目管理人才要求较高。必须加大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3结语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探究式教学法;教学改革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不仅涵盖了大量有关环境监测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提出问题或案例,学生经过查阅相关资料、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等过程后,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1]。具体来说,它是指在实际的环境监测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教材为理论基础,老师或学院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科研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尝试性解答。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自我创新意识及能力。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到环境监测的教学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创新教学理念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大学生思想的不断变化,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促使教学效率的有效推进。要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授课内容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1.1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教师要率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不能仅仅局限在纯理论的教学里,而要结合实际的案例向学生传输知[2]。在授课的过程中利用实际案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设定探究的情境,从而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醒自己用新的理念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强调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监测方面的实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真实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代入感,有利于他们熟悉这种过程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在讲水质监测的时候,可以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1)水质的好坏与色度有无关系;(2)水的味道是不是体现其水质的一个指标;(3)究竟该如何取水样,以此来激发他们对环境监测的学习兴趣。1.2促进教学与实践相融合。高校可以在课后组织老师及学生进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目前环境监测相关的新概念及技术,利用进厂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多接触实际的操作,通过学习工人的操作方法,了解工厂里的器材,熟悉常用的环境监测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强环境监测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减少进入企业工作的磨合时间,促进学生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回归课堂之后,教师结合工厂实践过程布置与环境监测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设计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各自方案并加以完善,最终由教师点评学生得到的结论。以此过程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1.3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授课前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完全围绕学生进行,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授课内容围绕学生展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和发挥其引导作用,又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培养。将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

2改进教学模式

为促进学生的自我主动学习,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改进环境监测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程序、教学任务及教学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去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2.1教学程序。探究式教学法的程序就是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及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提供新的课题及素材,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已学的知识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进行实践探究,教师对最终的结果做出评价,并与学生一起交流探究性学习的收获。整个学习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不参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大胆尝试的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其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2.2教学任务。探究式教学法以增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主要任务,强调学生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要主动的探索,结合理性的质疑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学习。“探究”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这种学习方式的乐趣,而且能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探究式教学法注重自主学习及自我创新,使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但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为主要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4]。2.3教学目的。探究式教学法特别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它以教师为指导中心,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1]。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3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较广,囊括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环境、仪器分析和数学等,知识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极强,并且与生产实践联系比较密切。从监测对象和方法讲,它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先进并存;从教学要求讲,它既要求讲授监测理论,又要讲授相关的综合技术,是一门将理论与具体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因此教学内容的优化建设十分重要。3.1教材选择。采用奚旦立等合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环境监测》(第三版)进行教学,这本教材综合并补充了《环境监测新技术》和《环境分析》等参考教材,知识点较为丰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课程内容对《环境监测》原有章节进行组合优化,删减繁杂无用的部分,精简重点知识,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环境监测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在《环境监测》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赋予其新时代的特性,在发展中创新,将最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成果与理论知识完美结合。3.2教学重点。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整体性、先进性和实践性,而且要体现研究性能力培养的及时、突破、实践、综合、潜在性。环境监测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熟悉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等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环境监测相关法规、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独自制订监测方案、监测布点、采集及保存样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合理选择样品测定方法等。培养学生独立收集、整理和评价监测数据、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5]。

4结论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它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通过启发和诱导的方式帮学生开拓视野,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课题供学生们在课后能够自主探究。其次,教师要在学生探究式学习之后,帮助学生总结他们的得失,进一步提高其学习能力。通过这种新型的教学法提升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的兴趣,提高这门课程的开设意义,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学习到环境监测方面的理论知识,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将进一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全玉莲,吴举,刘军,等.探究式教学法在高职环境监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3):97-99.

[2]何立芳,张夏红,章汝平.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5):101-103.

[3]张华影.基于创新原则的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探析[J].外语与翻译,2014(4):294-295.

[4]付翠彦,郑轶荣,刘建秋.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教育专业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3):72-73.

环境监测论文范文篇10

1.1质量监督员的职责和任职条件

实验室的质量监督活动是由质量监督员来实施完成的。质量监督人员的职责是对检测的现场和操作过程、某些重点环节和步骤、重要的检测任务以及新上岗及转岗人员进行重点监督,当发现检测工作出现偏离,可能影响检测数据和结果时,质量监督员应中止正在进行的检测工作。只有熟悉检测目的、方法和程序,并能对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的在职人员才能担任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监督员。

1.2质量监督员的权利

质量监督员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进行任命,应赋予其足够的监督权利:在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当场予以制止和纠正,责令被监督人员改正;发现有问题的报告可以扣发;若出现不符合工作,对采取的纠正、纠正措施或结果不满意时,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提出整改建议等;还应保证监督员有直接与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乃至最高管理者进行沟通的渠道。

1.3质量监督员的数量

为了满足监督工作的需要,实验室质量监督人员的数量应保持恰当的比例(一般为员工数量的10%左右),质量监督员的设置应覆盖本实验室所有的专业、所有的领域。

2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程序

2.1做好质量监督计划

作为实验室一种重要的质量管理手段,质量监督工作必须提前策划,并形成计划,然后依据计划开展监督活动。一般建议归口于实验室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实施监督工作,收集、汇总、分析监督结果并形成监督报告。

2.2确定质量监督对象

从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630-2011)相关条款可以看出,质量监督的对象是实验室人员,包括检测人员、合同制人员、关键支持人员、被投诉人员,尤其要注意针对新进人员、在培人员和转岗人员的监督。

2.3选择质量监督时机

准确把握好质量监督时机是实验室做好监督工作的关键所在,一般在下列情况下,质量监督员应考虑及时介入开展监督工作:方法出现偏离时;开展首次分包时;新标准、新方法(包括标准变更后)开始实施时;检测难度大的样品、参数时;新设备或修复后的设备初期投入使用时;新项目开展检测时;出现临界值时;质量仲裁或鉴定时;发生顾客申诉或投诉时。

2.4明确质量监督方式和内容

实验室质量监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检查被监督人员的原始记录和结果报告,另一种是目击现场过程,即由质量监督员在检测工作现场看着被监督人员操作,相对而言,后一种方式更为重要。质量监督的内容主要有:人员持证资格及资格保持;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检验规程或规范的符合性;设备操作情况;环境、设施的符合性;样品标识情况;样品制备及试剂和消耗性材料的配置情况;抽样计划及执行情况;原始记录及数据的核查情况;数据处理及判定;不确定度评审情况;结果报告的出具情况等。

2.5做好质量监督记录

和实验室其它工作的要求一样,质量监督也应做到当时予以记录。质量监督记录包括被监督人员、监督的内容或范围、相应的依据、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以及结果评价等,其格式以固定表格与文字报告相结合的形式为宜,来源于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必须是受控的。监督过程中也可以出具不符合项报告或预防改进措施报告。若需要采取纠正,必须要求被监督人员现场纠正,并对纠正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做好记录。若需要采取纠正措施,必须出具不符合项报告,相关责任部门督促被监督人员分析不符合原因,制订纠正措施计划,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完成后由质量监督员实施跟踪验证,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若纠正措施得当,实施有效,则关闭不符合项,同时做好记录;若纠正措施不当,实施无效,则相关部门需要重新分析不符合原因,再次采取纠正措施,直至关闭不符合项。

2.6形成质量监督报告

实验室质量监督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⑴概述本年度监督工作实际完成的情况;⑵总结监督工作成效,如人员能力的提高,实验室数据和结果质量的提高等;⑶总结质量监督发现的主要问题,采取的措施及整改的效果;⑷对下一年度质量监督工作提出建议,如人员培训计划的侧重点、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重点对象等。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质量监督工作无计划

质量监督计划是实验室年初需要制定的若干工作计划的其中之一,目前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往往忽视了质量监督计划,监督工作有应付检查之嫌疑,没有落到实处,这种情况下,想要切实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往往无从谈起,必须认识到质量监督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部门质量监督员应通过所积累的工作经验来确定监督的频次,明确监督对象,于每年年初做好质量监督工作计划。

3.2质量监督工作的职能划分、质量监督员的选择不得当

有些环境监测实验室但凡看到“质量”两个字就认为该项工作应划入质量负责人的职责范围,事实上实验室的质量监督针对的是人员的能力,监督的对象是检测人员,应该属于技术负责人的职责之一,因此质量监督工作在技术负责人领导下开展更为合理。一般来说应由资深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来担任质量监督员,保证由高一层次的人员,至少是同一层次的人员来实施监督。部分实验室监督员数量不够,不能覆盖所有技术领域,个别实验室甚至任命了尚未转正的实习生、部分行政或财务管理人员担任质量监督员是非常不合适的,无法保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

3.3质量监督对象、监督时机概念模糊

实验室质量监督是为了保证实验室人员自始至终具备符合要求的能力,因此需要准确把握质量监督的时机,部分环境监测实验室存在着监督工作概念不清、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建议每年年初根据监测工作要点,切实做好质量监督计划。

3.4质量监督记录、质量监督报告不规范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于记录的基本要求,少数环境监测实验室存在着事后补记或检查前临时突击补记的现象,质量监督报告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建议各部门质量监督员应严格按照监督计划开展监督工作,同时做好相关记录。质量管理部门应及时收集、汇总、分析所有监督记录,编制质量监督报告,作为实验室管理评审的输入和日常改进的重要手段。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