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2:28:37

环境设计论文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篇1

低碳居住环境具有经济实用、节能环保的特点,强调空间的艺术性与思想内涵,突出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和低功耗,是绿色、健康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以低碳生活理念为指导的居住环境设计中,设计师结合建筑本身的结构特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由内而外对建筑进行组织创造,力求打造出舒适、美观、低能耗、低排放的空间环境,满足居住者的各项生活需求、提升其生活品质与精神追求。

2低碳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2.1节能环保与整体性原则

当下,国内居住环境设计普遍存在环境污染大、材料资源浪费等问题。节能环保,就是要摈弃高排放、高消费的居住环境设计思想,以低能耗、环保节约的基本理念指导设计工作的展开。建筑空间包括室内、室外和过渡空间,其中室内空间是建筑价值的主要体现,但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室外空间与过渡空间的设计同等重要。居住环境设计是对已有建筑环境的深化与再造,通过对各空间的统一组织协调,能够实现室内外空间的有机互渗、达到与城市大环境融合协调的目的。在居住环境设计中,不能单纯追求视觉协调,还应尽量避免生活垃圾,如污水、噪声、油烟等对外部环境的干扰破坏。

2.2以人为本原则

住房是人类生存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其安居乐业的前提和基础。在居住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在节能环保、爱护自然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为居住者提供便利与关怀,满足居住者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独特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以人为本”不代表人的需求凌驾一切,人类的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必须与自然环境中的人事物平等共处,为追逐物质享受而牺牲环境、破坏整体和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3动态发展与科学创新原则

空间是一种非固定的开放系统,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和不断完善调整的过程中。受时代和地域的影响,空间环境会不断新旧更替、持续发展。动态发展原则就是要在设计中保留充分的发展更新空间,以顺应社会活动、时代审美理念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并在设计中延续多层次多风格的多样化理念。同时,要在居住环境设计中采用科学的表现手法,突出设计和环境本身的科技含量,系统、合理地展开整体设计,明确空间的分割与利用。科学创新原则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它是设计本身时代感的来源,同时能有效提升设计效率,在突出空间感染力的同时彰显设计的文化内涵,带来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3低碳居住环境设计的具体措施

3.1合理展开空间布局和植物配置

合理展开空间布局,让室内外空间在位置、形状、流通等问题上构成一个丰富统一的整体。结合住区的风向、日照,以及住宅本身的噪声源、污染源及空间分布,科学开展采光、通风、隔热等设计。借助植物、结构设施等构建自然风道,扩大住宅绿化率,降低室内外热辐射,改善居住环境。尊重住宅所在地的地域环境特征,优化植物配置,减少对场地自然环境的干扰。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科学构筑室内外动植物、水资源微生态格局。合理搭配植物和景观元素,以室内植物、盆景等方式美化环境,提升室内植物汇碳系统的整体汇碳能力。

3.2采用先进技术,倡导能源的开发、优化和循环利用

选用安全、环保、低能耗的家居材料和家具,结合人体工学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减少厨房、浴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倡导节约、理性、低排放的消费风尚,摈弃高消费、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倡导能源的循环使用,尽可能使用再生资源、复合材料,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利用二手配件、设备、家具等“旧元素”,将“旧元素”巧妙融合到新的环境空间中。尽可能在住宅区内实现能源集中供给,结合住宅区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环境,借助先进的节能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新能源的普及率。尽量不使用碳基能源,逐步降低碳基能源在总能耗中的使用比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大水资源循环利用;深化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的运用;逐步实现风力提水、致热;建立社区污水循环利用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3.3在空间设计和材料选用上坚持低碳原则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篇2

西方学者将艺术定义为自然形态在大脑中的具体反映,是人脑对自然的加工产物。传统的手绘艺术是指在手工绘画的基础上,传递设计理念的艺术手法,在数字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绘艺术承载了更加多元化的内容,主要是指设计者通过脑、手、眼之间的结合,并完成了可视化的设计作品。现代手绘艺术与传统手绘艺术相比,更加的注重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是人类现代精神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二、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1.弥补数字化设计的单一性。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图像具有的高清晰度和模拟真实性等优点,机械化的环境设计缺少了手绘艺术中个性化的特点,数字媒体技术大量对设计内容的大量产出,严重的影响着人类的审美情趣,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视觉疲劳。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弥补数字化设计的单一性,在环境设计上更加具有时代气息与艺术价值。与此同时,在一些环境设计的过程之中,手绘艺术的创造性更具有美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民族特征的设计理念。所以,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展现多元化的设计理念,有效的弥补数字化设计中的不足。2.强化手绘艺术的艺术特征。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社会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虚拟性大量的充斥在设计的作品之中。大量的环境设计复制品无法彰显时代的美感,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手绘艺术在虚拟设计的时代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艺术特征。手工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完整的将设计艺术观念表达出而来,具有虚拟设计技术中没有的美学本质,所以,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完美的表现出设计对象的艺术特征,并提高设计作品的艺术高度。3.市场竞争的差异性。手绘艺术基于手工艺术而表现,能够给手工艺术设计者带来身心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手工的设计作品相比较数字化作品而言更加的具有深度,能够给私人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手绘艺术能够实现作品的个性化,并能够强化与大众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会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具有更加高端的市场,符合大众个性化审美的需求。除此之外,手绘艺术更能提高设计作品与同类作品之间的竞争能力,提高手绘艺术环境设计的商业价值。所以,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满足市场的差异性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手绘艺术是我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贯穿于手工社会到信息社会发展的始终。手绘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传承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简而言之,手绘艺术的应用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推动着我国文化的向前发展。

三、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思维构图的应用。在环境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环境的构图,要求环境的构图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和艺术性。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构图的要求特别高,首先要具有十分先进和规范的设计理念,并具有十分高超的绘画技术和精确完美的设计图纸,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完美应用。手绘艺术在构图上的应用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体验、并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的感观需求。在手绘艺术设计的环境之中,环境中的受众会在其中感受到大量的艺术气息。与此同时,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手绘艺术是设计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可以利用图式等记录着设计人员的思考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设计者思维的记载,从而帮助环境设计者捋清设计的思路,强化设计的思维。另外,在手绘艺术的构图过程中,要保障环境设计的内容能够有效的节省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进而保障环境设计可以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除此之外,基于思维的动态性特征,利用手绘艺术进行环境的设计,可以强化设计者的构思,并在一定程度上将环境设计的空间艺术性扩大。2.环境结构的应用。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摆设的物品,以增强环境空间结构的和谐与美观。手绘艺术在环境结构的应用过程之中,很多情况下会涉及到绿色的植被以及建筑的结构,这些可以通过手绘艺术充分的表达出来。手绘艺术的环境设计,需要一定的绘画技巧,能够将环境中的陈设物以一种新型的形式展现出来。设计者需要对环境结构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思熟虑,并对设计环境周围的环境进行细致的研究,将环境中的陈设物与环境完美的进行融合,并展现出手绘艺术中的结构美。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要求设计者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并具有很强的手绘技巧,这样才能保障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性。与此同时,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将环境工程的程序与艺术性的思维进行完美的结合,能够保障环境工程呈现螺旋式的发展,并非一种线性的设计工程。简而言之,手绘艺术在环境结构中的设计能够体现体现环境工程的施工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环境设计结构的艺术特征。3.环境设计色彩搭配的应用。手绘艺术之中需要包含构图、结构、内容、色彩等内容,其中色彩在环境中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实现传递感情的重要价值。与此同时,在环境的设计过程之中,也需要注重环境之间的色彩搭配,能够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红色可以使人烦躁、蓝色可以使人冷静,不同的手绘艺术的颜色在环境设计中的不同应用具有不同的效果。颜色不仅能够使受众在视觉上得到满足。还在环境之中制造出一些其他的氛围。如果想要保障设计环境之中的激情,可以选择以红色为主的环境、如果是设计工作的环境,可以适当的在设计的过程中增加一些绿色的气息。总而言之,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环境颜色给受众带来的各种情绪上的影响,进而保障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完美应用。4.设计理念的具体应用。将手绘艺术与环境设计进行完美的整合,需要坚持手绘艺术中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将设计者的主观思维完美的呈现出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结合小区周围的环境,并在设计之中融入生态环保的理念。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设计要保障建筑物之间的协调性,最大程度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另外,手绘技术在设计理念中的应用,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周围环境人员对环境的具体需求,并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一些地方特色,从而为受众提供一个情景交融的空间环境。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应用手绘艺术的理念,要尊重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实现完美的环境设计。

四、结论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设计的模式,但是在数字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手绘艺术仍然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包含了深厚的美学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和手绘艺术的创造性。手绘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实践应用符合我国环境设计的主流理念,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帆.手绘艺术在服装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1):122-123.

[2]储可可,曹青,黄妍.手绘艺术表现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浅析[J].居业,2017,(08):72-73.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篇3

1.进一步走“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发展永恒的话题,它“所涉及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环境逐渐变得丰富多元,并且朝向平衡状态演变的过程。”然而当下,我国乡村正在面临这个过程中所迸发出的各种“干扰”元素。乡村,原本有着丰富多样的资源能源,但却因为发展不平衡、开发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生态平衡受损,以至于不能长久应对未来的发展。当代乡村环境设计,应当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可持续的环境氛围,以保证其在空间与时间中持续发展。除了必须要掌握的:对土地和植物的理解;对气候条件的掌握;对水流的通晓;对能源资源的节约方式;等等。之外,还要发展文化可持续,将建筑景观中注入可持续文化,例如:利用乡村景观设计带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利用废弃材料通过科学技术再创新。

2.城乡一体化、互补化

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在发展中本应是互补的,而非矛盾的。乡村拥有城市所没有的:广阔的土地、富足的农渔产品、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间技艺,等。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策与措施,确定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策略。但是,政策的主题只强调了城市对于乡村的作用,而忽视了乡村本身的优势同样可以优化城市。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就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可见,在未来的乡村景观建设中,只有实现城乡的优劣互补才能够真正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上海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院长娄永琪则将乡土景观与创意文化品牌相融合,带领学生下到农村,组建“设计丰收”团队,将新鲜血液注入到农村,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意识引导农民利用地域特色创建属于自己的乡村文化,不仅提高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城市人回归农村,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3.乡土地域性资源的整合与“再利用”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并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应该顺应时下发展潮流,突显本土化的同时敢于创新。乡村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文化,还应该极力发展创意、创新产业,将乡村的乡土地域优势通过跨文化设计的力量注入当代乡村景观设计中去,资源整合,将集结村民的智慧、政府的政策、城市的互助、产业的改造升级、品牌的打造、网络的推广,等方式,充分保护乡村乡土地域景观特点,传承乡土精神。

二、当代乡村环境设计的意义

1.传承土地文脉,传递场所精神

传递当地“扁担精神”,进行大峡谷传送,通过美术馆及周边景观的设计提高石板岩乡的地域识别性。

2.推动生态可持续建设

对地域资源能源进行保护和创新性利用,保护传统技术工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开发类型。

3.丰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提高乡村生活适应性

置入展览、教育、休闲等体系,改善和丰富村民和游客的生活娱乐空间,将农田与景观同时纳入公共活动空间之中,将传统乡村中晒场、集会地公共空间融和现代设计和现代人需求,使之成为新乡村环境的新景观。

4.整合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创立文化品牌,确定衍生产业。吸引外出移民回乡置业,进一步解决乡村社会遗留问题;农村产业置入文化整合之后进入城市市场,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结语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篇4

1、序

作为一个设计者,想必每个人都曾经思考过怎样更合理、客观、全面、科学地完成一个设计。一般来说,设计过程的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存在着多方面的相关因素,例如:施工业主(目的、资金力、信用力的综合判断),利用者(积极参与、要求、合理性),出资者(依赖要领书、关心度),设计者(价值观,要求的满足、目标的达成),专家(交流、行动分析、综合评价),经营业主(财政能力、管理能力)……等。其中,利用一些数理统计模型进行最合理最优化选择的方法已经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应用了,最常见的方法有线性规划(Linearprogramming)和AHP(AnalyticHierachgProcess)。前者的优点在于其精度高,但设定的范围狭,后者的优点在于设定范围广,但精度较低。上述的方法,一般都只局限在设计者怎样去达成设计过程的最终目标上。然而,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设计者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消弱,人们更注重利用者的要求和愿望,因为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工作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或称利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也就是说为每位利用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正因为如此,环境设计的服务对象就是利用者,设计的全过程都应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以公众参与为主的环境设计,并很快地波及世界各地,作为拥有13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无论从利用者人数还是国土面积来说,“公众参与”设计具有其绝对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简要介绍日本在“公众参与”方面的概况。

2、“公众参与”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公众参与”一词的英文原意为“Workshop”,日本把它译为“住民参加”,作者在译成中文时,曾经征求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最终认为还是“公众参与”最为贴切,故笔者就引用“公众参与”作为本文标题。

“公众参与”最初是由美国建筑师HenrySanoff(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设计学部教授)提出的DESIGNGAMES一词演变过来的,那是在70年代后期,HenrySanoff教授花了5年时间,利用DESIGNGAMES的概念和理论,与地区居民一起尝试共同完成设计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并把它写成书,于1984年出版,同时又先后出版了《SeeingtheEnvironment》、《MethodofArchitecturalPrograming》、《DesigningwithCommunityParticipation》等书。日本也在80年代的中期开始这方面的普及工作。其中林泰义先生的规划技术研究所成绩十分显著,日本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会、造园学会、农村规划学会、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等的论文集上有很多与“公众参与”有关的文章,而且各地也相应地成立了“公众参与”的组织和机构,其中世田谷市街创造中心就是其中一个历史较长的机构,并在机构的所在地:日本东京都世田谷区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尝试,在1993年编写出版《参加设计的工具箱》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公众参与”的手法和应用实例。最近几年有关“公众参与”的书已经非常多了,而且大部分的设计事务所,特别是景观设计方面的事务所已经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应用这种方法。日本造园学会也在每年的全国大会上专题研讨这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并且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书,其中评价较高的有延藤安弘的《环境创造的读本──理想中的市街》。书中通过日本国内12个城市及海外2个城市的市民利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和创造生活和工作的空间环境;羽根本playpark会编写的《冒险的游乐场》,书中详细地介绍、分析了在东京都中心地带的住宅区中建立户外游乐空间的经过及地区住民12年间“公众参与”的全过程。总而言之,“公众参与”作为设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已经被广泛地得到应用。

3、“公众参与”的过程(以日本的参与方法为例)

(1)准备活动

将参加者分成若干小组,进行问答测试,通过个人回答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2)自我介绍

通过自我介绍可以增进理解,并为下一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3)畅谈理想中的风景

让参加者回想童年时代的憧憬和自己理想中的风景,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并记录下来。

(4)新场景的描述

从反映某个景点的20余幅图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及最不喜欢的场景,然后对喜欢的场景进行再加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新场景的描述。再选择一个公园,请参与者对该公园一天24小时的活动提出建议和描述。并进行小组交流。

(5)实地采访

准备几台一次性照相机,贴上调查用标志,请参与者以小组为单位外出进行实地采访。并进行包括采访记录、照片、素描画等内容的整理工作。

(6)讨论

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讨论,然后归纳出争论的要点。

(7)问卷及投票调查

根据讨论的要点归纳出简练易懂的问卷,请参与者书面回答,然后再进行投票,请参与者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答案。

(8)体验

请参与者在1:2000的规划地上观察水路、河流、道路、铁道的现状及十几年前或几十年前的情况,讨论那里变化的原因。到现场体验观察,回来后,进行小组交流。

(9)模拟预算分配

首先确定预算总金额,然后让大家每人按自己最需要的预算项目自行选择,每人一项。讨论无人选择的项目未被选中的原因。

(10)统计(kj法)

针对某个主题,请参与者把自己的看法、想法做成卡片,组织者进行整理,最后根据各种类型的卡片归纳出此次环境设计的内容、要点和设计目标。

(11)设计图面上的体验

请参与者在预先准备好的图纸上,根据平面图上的位置设想具体使用的方式、时间。把图中不合适的地方标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的具体对策。

(12)设计方案的评价

在介绍设计方案后,请参与者展开讨论。把讨论意见综合后做成模型,让设计者、行政管理者、居民、专家等进行充分讨论以寻求一个比较完美的方案。

(13)现场确认

到现场去确认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尺度感;选择方案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场所,实地说明设计意图和预期效果,并请大家展开讨论。以期得出最终的确认和决策。

4、结束语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篇5

一、室内环境设计概述

室内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较大分支,在有限的客观条件下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对美的追求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用性和科学性,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合理的生活空间,另外还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营造出和谐的氛围,给人舒适度的心理体验。室内设计如今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它涉及到材料、家具选择、材料性能、建筑结构、园林建设以及美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设计师们也致力于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宜居的室内环境。室内环境的设计手法有多种多样,以美术手法中的点、线、面为基础、再综合利用光影效果、晕染、反射、透视、对比多个美学原理优化空间的整体效果,再添加植物、摆件等景观元素使空间显得更加和谐、自然,增加视觉美感,营造出和谐、悠闲的氛围。

二、景观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的应用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室内环境设计有以下的发展趋势,人们更加注重生态、绿色和环保,设计更加人性化、满足人们生活、审美等各方面的需求,设计方式及设计成果呈多元化发展等。因此在进行设计时需要秉持以下的原则。

1、保证景观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无论是大型建筑设计还是室内环境设计都需要保证设计的统计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指加入景观元素的室内环境需要是一个完整且和谐的整体,在有序的空间内,室内所有的色彩、家具、材质、光影、景观元素等共同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空间,且它们的摆设、搭配等必须科学、合理。景观元素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植物的多样性,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首先要熟悉了解这些植物的生态特征,根据它们的物理特性和美学特性进行合理搭配,既能有效维持室内空间的生态平衡,又能使植物功能的互补,有利于保证室内生物的性,营造出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室内景观氛围。

2、具有地方特色性和传统性

目前而言,我国的室内设计已经发展到新高度,这得益于在传统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而各个区域的室内设计可以将区域特色、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宗教、建筑习惯相融合,将地域特色加入到建筑设计中,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地域特点。室内设计需要富含地方特色性和传统性主要体现在选取适宜的植物,进行好的室内环境设计首先要熟悉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文化,促使设计师更好的得到设计灵感,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元素添加到室内设计中,这样既符合了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又能保持室内环境的和谐。

3、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类所有劳动的最终目的,也是室内景观设计的宗旨。因此在进行室内景观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出的室内环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生活、家居的基本需求,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比如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植物景观对人们健康的影响程度,尽量选择有益于人们健康的植物,与此同时考虑到植物的安放位置,在不影响家具使用的基础上摆放在最佳视线处,而且要使景观小品的大小、植物的造型、组合搭配的造型与整体空间相和谐,通过科学、合理的添加植物、摆件、景观小品等景观要素设计出宜居的室内空间。

三、景观元素引入室内环境计的重要意义

1、有美学功能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有效运用植物、摆设等景观元素能达到美学的效果,同时形成空间美、色彩美、形态美等效果。景观元素中的植物主要包括单株、丛植等,将它们进行合理的组合搭配后便是室内装饰的一景,甚至于是室内的主景。而人为的景观小品能为室内增添一丝文化气息,使室内更加典雅。另外,多数空间以植物为背景,为整个空间增添绿色的气息,能够柔化钢筋混凝土、金属色彩等造成的单调、空旷、生硬的感觉,有效的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使室内环境增添生命力和富有生机盎然的感觉,美化了室内环境。

2、优化室内生态环境

多数绿色植物都能不同程度的优化室内环境,一般能够调节室内湿度,因其绿色调整视觉神经、缓解视觉疲劳,吸收室内的二氧化碳、甲醛、二氧化硫等不好的气体,释放新鲜空气,从而提高空气质量,优化室内环境。

3、促进人们心情愉悦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植物、摆件等景观能营造良好的室内氛围,从而有益于人们人体健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室内环境不仅需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还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室内环境中增加景观元素,能使人们的大脑产生一种兴奋的信号,刺激大脑皮层,使脑细胞活跃,从而使观赏者从视觉到心理感觉到舒适感,而优美的景观设计达到人们的审美意境,通过神经刺激消除心理疲劳,从而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促使人们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

4、营造空间方面的功能

在室内环境中增加景观元素,通过多种手段比如过渡、柔化、分割等分割手法能有效的改造空间。比如在进门处,可以使用植物来代替金属或木板等作为屏风,顾可以直接使用悬垂的植物进行立体分割,能有效增添空间的通透感,丰富空间的层次性。比如在室内环境的小走廊处,可以使用植物等缠绕的方式进行空间过渡,使室内空间富有序列性。

四、结语

室内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进行室内景观设计时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合理的将植物、景观小品等景观要素等添加到室内环境中,使室内景观设计满足统一性和多样性,根据植物特性进行合理设计来维持室内环境的生态平衡,最终建造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绿色环保的、有益于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适宜人们居住的室内环境。

作者:刘舒静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第二篇:医院室内环境设计

一、国内医院室内环境的发展状况

国内医院室内环境的发展演变我国,医院的形成在初始时期时,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到奴隶社会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医疗活动主要有两种:为上层阶层服务的太医院;为底层老百姓服务的郎中。而除了这里说的两种主要的医疗活动外,当时还有两大类医疗机构: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医疗组织;为大众百姓服务的医疗组织。虽然,当时已经分了两大类的医疗活动、组织,但是相对应的医疗环境还是比较差的,病房没有分门别类,光线也比较暗。最早出现医院的朝代是唐朝,那时的医院建筑已经出现了庭院式,宋平江府,就是当时被正式命名的医院。1840年,我国进入近代时,逐渐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建立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医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根据人体的不同器官而分成了不同的各种科室。到了九十年代,建成了更多的大型医院,开始注重了医院内部的景观设计。

二、国内医院室内环境设计中的问题

我们在对许多医院室内设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这其中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

1门诊大厅的空间不够,缺乏应有的绿色设计。门诊大厅,应该是整个医院中人流量最多的地方,挂号、缴费、取药,都在这一空间内完成。但是,现有的室内环境设计对空间的划分并不明确,造成人流量集中。在室内设计时,应该对空间的划分比较明显,并减少噪音。

2缺乏合理的色彩设计。我们大多数医院对空间的色彩设计还是比较单一、保守的。例如,在儿科,没有用色彩鲜艳的图案去装饰。

3忽视了界面间的整体统一性,界面装饰语言缺少艺术特色。医院的室内设计也与其它建筑的室内设计一样,不能孤立于其它的设计而单独存在。但是,我们现在的医院室内设计过于单一,没有艺术特色。

4缺乏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关注。医院的人流量很大的情况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使病人在这样的拥挤的环境下感觉更累。

三、结语

现代医院室内环境设计,在当代其实没有得到非常充分地发展。本文先介绍了一些有关医院室内设计的理论,提出了设计的原则,更注重了互动性。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当今,我们医院的室内设计存在很多的缺陷,医院环境普遍存在噪音大、秩序混乱、空气差等缺点,而我们的医院却没有对此有专门的设计,利用色彩、空间及摆放一些艺术品来改善。这样一来,医院不再只是一个看病的机构,没有人情味,也不再是冷冰冰的形象。另外,医院的室内设计,往往会忽视对空气品质的关注。人们在就诊的同时,也是需要有良好的空气环境的,这样对患者拥有良好心态、放松心情,都是很有好处的。

作者:吕建峰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三篇:校园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一、校园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校园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应体现学校教育“面向现代、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体现“美化与净化育人环境”的特点,以艺术景观、绿化、文化宣传、名人画像与警言语录等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突出学校教育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有意识创造和感染的行为,充分展示学校教育的现代学校形象,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想象的翅膀和创造的活力。

二、校园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独特构思

1、出入口绿化配置的操作

①现场察看:对校园内建筑物的出入口进行绿化布置时,首先要对现场进行察看。不仅要确认出入口建筑物的位置、宽度、高度、质地、造型及周围的环境条件,还要从出入口的正面、侧面及其他不同的角度对出入口进行观察,以便制定出最佳的摆放方案。②材料准备:配置方案决定后,要对方案所需花卉进行准备。在挑选出颜色、大小、质地都合适的花盆后,要对冠茎、色调、高矮等方面符合方案要求的花卉进行保洁操作。首先清除残花黄叶,并将叶片及花盆擦拭干净,然后用杀菌剂对植物的叶片及枝干进行消杀处理,最后在盆土中适量埋人杀虫剂,以备装车运输。③花卉运输:出人口摆放的花卉一般株型较大,不宜单人搬运。在装车的过程中,为确保人员及花卉的安全。应1-2人站在车槽内,2-4人在车下协同操作将花卉装车。花卉装上车后,株型较大的应摆放于车的前部,株型较小的摆放于车的中后部,花卉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避免造成枝条损伤。如果运输路程较远可用绳索对花盆或花卉枝干进行捆缚。运输途中应缓慢行驶,避免车辆颠簸造成花盆的损坏和植株的倒伏。④现场摆放:先将大型的主景植物按照方案进行定位,然后从人员经常行走的位置对其进行观察,调整位置及冠型,使其摆放均匀,冠型优美。主景植物确定后,再对其下部衬托的植物逐层进行围摆。待所有植物摆放完毕,从远处对摆放效果进行观察,对不合适的地方进行局部调整,力求做到完美。花卉运至指定地点后,根据设计方案及花卉的颜色、高矮进行操作,操作时要遵循先里后外、先上后下的原则。浅色调的花卉应摆放于花坛的上部或内部,深色调的摆放于花坛的下部或外部,深色调花卉的数量不宜超过花卉总量的1/2。花坛造型及颜色搭配完毕后,在其最外圈用带有下垂效果的小型盆花进行圈边操作,对花盆进行遮挡,以增加观赏效果。花坛摆好后要全面检查,并进行局部调整,力求做到完美无缺。

2、室内色彩的搭配

色彩是最能打动人心和表现人的情感的因素,教室内各表面色彩应使视觉感官上舒适,并有利于增加远窗座位桌面照度。室内采用淡而明快的色彩,主要是为加强室内各表面的综合反射作用,如远窗处桌面照度经多次综合反射作用比天空散射光直接照射到该桌面的照度约提高近3倍。教室应采用浅色装修,如天棚和墙壁宜刷成白色,使反射系数达最高值;桌椅颜色宜中性,太暗易与白色纸书形成强烈亮度对比不利于视力保护,太浅会使得注意时间相对缩短;采光窗外如有建筑物遮挡,该遮挡物也宜应刷成浅色;为使放黑板的前墙颜色与黑板颜色相差不太远,前墙面应设置与黑板颜色相协调的浅色,黑板的边框最好为墨绿或深色,以减少亮度比,形成较好的视觉环境;教室墙裙应刷成便于视觉放松的绿色或淡蓝色。注意墙壁的定期清扫和粉刷。

3、室内环境文化规划设计

1)走廊文化设计。走廊文化是学校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一个突破口。“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应该成为策划的目标。设计走廊文化,可以国学经典、读书方法、诗书画廊、文明礼仪、美育知识、励志故事等为主题进行,突出走廊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融教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做到文化性与装饰性的有机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2)教室文化设计。教室文化设计应适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年龄特点,与教风、学风、班风相适应,突出教室的文化教育功能。教室布置要风格鲜明、美观大方,标语口号要醒目、图画要精美、装饰要得体、色彩搭配要适宜。3)办公室文化设计。办公室文化设计要与规划、装修、室内色彩、灯光音响的设计,以及办公用品及装饰品的配备等相结合,以经济实用、美观大方、独具品格为目标,并且要符合学校实际、办公室特点、使用要求、教学性质等,营造干净、明亮、舒适的办公环境,并反映学校的特色和形象。4)功能室文化设计。学校功能室主要有美术室、舞蹈室、少先队室、音乐室、实验室、阅览室、微机室、语音室等,对这些功能室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其特殊的功能和教育作用。

三、结论

随着校园建筑室内环境的日益高档化,建筑装修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日趋显著,研究者的注意力有所转移,视野也放得更广,不单是对源的产生与致病结果之间单纯划线,也开始在室内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方面着眼。更进一步的研究还顾及作为校园师生本身的主观感受,强调人、建筑环境、自然环境的整体的和谐统一。

作者:陈丹 单位: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

第四篇: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装饰材料可持续应用概述

装饰材料的可持续应用即是在可持续环境设计理念引导下,将装饰材料的作为可持续设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充分考虑装饰材料的功能、环保、质量以及成本,设计者将这些装饰要素进行整合、优化处理,以达到使用者在环保健康的室内环境中生活。通常来讲,可持续装饰材料须具备无毒性、环保性,这要求设计者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考虑到装饰材料对室内环境的作用,促使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达到功能性与自然性有机统一,经济性与生态性充分实现,进而使设计者在选取装饰材料过程中达到环保、经济、科学、实用等要素的可持续性。

二、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应用

装饰材料的可持续应用不仅能够节约室内环境设计经济成本,还具有生态审美性、低碳环保性以及创意趣味性等特点,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装饰材料功能性与生态性相结合。设计者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着重可持续装饰材料美学价值的不断提升,为使用者营造出具有创意以及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室内空间,同时达到室内空间内人、自然、空间的协调可持续。笔者认为,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应用,可以从材料重组与置换、废弃材质重构、原生态材料对比使用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

1、传统材料的重组与置换

设计者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应打破对传统材料的常规运用,对传统材料所能实现的功能进行重组与置换。设计者在规划室内空间环境方案时,要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生活材料方面,根据不同的材料肌理与特征来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应用,从而使得这些千差万别的装饰材料能够营造出风格迥异的空间韵味。比如说,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墙面装饰时,就可以把一些纸质的材料运用上去,创造出一片钢筋混凝土环境下的温暖特质。这些生活材料将给予原本冰冷的墙面以原创设计的亮点,还可以把一些生活材料进行错位性的功能设计,不仅可以开拓设计师的设计灵感,还可以开拓出装饰材料的新设计空间,通过这些生活材料的置换与重组,营造出不同凡响的室内氛围。传统材料的重组与置换亦可将生活材料的功能进行错位设计,例如铜锅和瓷盘是一种餐具,传统意义上不被认为是装饰材料,但如果将其用于墙面装饰就具有了材料的特质,其功能是材料而不是餐具了,只要能够充分地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开拓材料的新空间,将这些生活材料重新定位和设计,在经过重塑之后都能营造出很好的室内氛围和活力。

2、废弃材质的拼贴与重构

废弃材质的再次利用有助于降低装饰材料的浪费及污染从而实现绿色低碳的环保目标,同时避免室内环境设计中过度奢华装饰的设计取向,对于引领健康环保的室内设计风尚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废弃材质的再次利用已能够形成装饰空间的怀旧感以及特殊的美感意境。装饰材料的可持续应用通过对部分废弃装饰材质的二次拼贴及重构,能够赋予废弃材质新的生命意义,重新激发材质活力。以木质装饰材质为例,设计者可以废旧木材以及软木来进行单个形体的重复、拼贴或重构,可以按照这些材料在不同方向或长短方面的变化进行一定的规律组合,利用这些材料的视觉特性差异来给人们表达出一种不同的图形效果,让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不同的形式美感。因此,设计者需要将一些废旧的木材块进行细节中的深加工,让它们具有天然肌理和色彩等,并对它们进行独特的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一种丰富多彩的表面质感,营造出新颖的视觉体验。敢于打破材料固有的图形$色彩以及规格因素,运用拼接、镶嵌、重复等等图形构成手法,以及切割、压制、打磨、染色等人工化的处理手法,对材料进行重组,使材料图形构成更加丰富、更有层次,呈现出手工的质感,也会形成不同的视觉表情。

3、原生态材料的对比使用

装饰材料的可持续应用还需注意到原生态材料的充分利用。如使用那些诸如石、砖、土、木等原生态材料来再现室内设计的自然形态。这就是说室内环境设计者应该把一些具有不同质感的原生态材料进行对比使用,让它们通过自身的表面肌理来形成一些复杂且奇特的自然纹样,从而使得室内设计过程中有着依托于这些原生态材质的表现手法,无论是细腻还是粗糙的可持续装饰材料,室内设计师都应该进行硬与软、冷与暖、光泽与透明的不同对比性设计,让室内空间环境里表现出可以模拟性的自然形态,并不断丰富室内空间的视觉感受,让处于其中的人们可以获得不同的室内空间精神享受。此外,设计者还可以对一些诸如植物、竹、木等可持续装饰材料进行空间置换重组与材料“运动”性体现,让这些材料在室内空间里产生一种强烈的动感,并使用枯枝等材料进行解构与转换,让人们形成一种不同的视觉感知例如,通过秸秆等材料进行可持续材料的创新设计,传统秸秆通过加入新的设计元素,对其纹理和肌理进行深加工,用于室内装饰,不仅解决了因秸秆的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秸秆不仅再生生命周期短,还可实现材料的循环使用,对原生态材料的二次开发,可以让室内设计体现出不同的氛围,保护了环境的绿色环保。

三、总结

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应用已成为现代流行设计语言,协调好人、空间、自然环境三者关系是未来室内环境设计发展趋势。设计者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尊重设计趋势,顺应符合时代需要的设计理念,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科学合理的布置可持续装饰元素,在营造低碳环保的室内环境的同时,亦能充分显现出装饰元素的设计独特性与创新性,使室内环境达到使用功能、生态功能与设计美感的有机统一。

作者:李春郁 扬帆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第五篇:老年人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1研究目的及意义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的严峻。随着老年人占总人口数比重的不断增加,解决老年人对室内居住环境的生理、心理障碍是本课题研究的重大任务。老年人涉及千家万户,老年住宅室内环境艺术的设计,必将提高和改善老年人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故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解决社会老龄化现状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篇论文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有利于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真正做到养老所养,不但为老年人提供方便,也减轻了子女的养老负担,进而更好的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2研究现状及水平

2.1国内研究现状

亚洲国家的思想观念与四方国家的思想观念不同,在亚洲更重视家庭养老模式的发展,我国也是如此。但是随着老年人的生活观念的转变以及经济的制约,如今社会养老已经逐渐被我国老年人所接受与认可,如何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十分关键。我国大量学者对于老年人居住的室内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为老年人获取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不少学者对于老年人建筑学进行研究分析。例如,元育岱(1996)通过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发表了《老年人建筑设计图说》一书,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老年人的建筑设计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1999年的时候哈尔滨大学的学者们出版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在该书中详细具体地介绍了老年人建筑设计中的规范,为老年人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指导的作用。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问题。例如,朱亮(2012)从老年人的心理出发,对老年人居住环境安全性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主要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对于居住环境进行设计分析;田静(2014)详细地对老年人室内设计进行了分析,主要对室内门、窗、卫生间、厨房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的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4]潘禹成(2014)对老年人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分析,他认为在确保安全、舒适、方便的前提下,还应加强环保理论的应用[5]等等。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为了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安享舒适的生活环境,我国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老年人住宅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进而给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安全、舒服的居住条件。

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养老问题的研究要比国内早很多,并且相关规定也比较成熟,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也比较完善,大量学者对于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我国老年人居住环境的中国城镇老年人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研究陈 道(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设计提供了借鉴作用。N.R.霍曼(1992)对美国老年人的养老居住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在美国不同的老年人的居住条件是不一样的,美国政府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以及老年人的需求设计了不同居住条件的住房,他认为对美国老年人的住房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五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属于独立式住宅,这种住宅适合经济能力强以及身体状况好的老年人居住,为老年人提供别墅式的住宅或者是独立的公寓,老年人可以单独的居住,但是在整体的环境中有一些公用设施。例如,一些休息长廊、健身器材、洗衣房等等;第二种类型属于老年公寓,也就是集合住宅,老年人居住在同一个楼内,但是老年人拥有独立的套房,在这里公用设施比较完整,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相关设备;第三种类型属于养老院,主要是用来自理能力比较差的老年人,在那里为其提供日常的照料;第四种类型是护理院,具有比较完整的医疗护理设施;第五种类型是养生社区,这里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病的不同,为老年人制定营养的饮食习惯。长谷川和夫认为在日本等亚洲国家更重视传统家庭观念,应大力开发供几代人合住的住房,以改善家庭养老环境,鼓励老年人同子女或亲属共同居住。同时也重视各类社会养老设施的建设。荒木兵一郎(2000)对日本老年人住宅以及居住条件的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在日本为了照顾老年人的日常起居,设计了一些老年人专用的住宅用品。例如,厨具、卫生间用具等等,日本的老年人对于住宅的要求比较高,已经将其当作后半生的最佳的伴侣来选择。他在研究过程中,对日本的无障碍住宅实验也进行了研究分析,这种无障碍住宅主要就是针对残疾的老年人设计的,在住宅的居住室内没有台阶,房子的装饰也比较简单,多数都是环保的设施,卫生间、厨房的高度适合坐轮椅的老年人使用,这种无障碍住房的设计能够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一个生活条件,方便老年人的日常活动。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国外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比较重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更愿意聆听老年人的诉求,进而更好地创设生活环境。

3老年人室内设计的总体要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上逐渐退化,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那么在老年人居住的室内环境上,我们必须就要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这种室内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安全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生活,老年人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当中,能够把老年人生理上丧失的能力在室内环境中得到弥补。营造一个对老年人有利而又不离谱的生活环境。能够激励老年人独立自主健朗向上的性格。具体要求大致如下:

3.1私密性

所谓的私密性就是要保护老年人的隐私,每个人都享有隐私权,老年人也是如此。在老年人居住的环境中应当有老人自己的独立空间。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当然这空间指的是舒适而温暖的房间而不是封闭的密室。首先,老年人都比较固执。不喜欢别人随意改变其生活空间,所以老年人独立的房间即使小一点也没关系。一定不要有其他人与其合住。以免生活习惯的不通引发摩擦,是老年人不开心。其次,老年人都有念旧情节,即使搬到新地方也不要什么都换成新的。一定要根据老人的意愿选择曾经老人使用多的家具。窗帘。生活用品等。这样可以给老人以归属感、亲切感。即便老人真的老到需要人陪护的时候,不得不与其他人合住的时候也要在二人中间设置一道隔帘。不要让自己暴露在老人面前。保护老人的尊严。

3.2社会交往

随着通讯设施的迅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不再需要面对面才能看见人,才能说说话,所以很多年轻人教会了老人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这样就可以通过视频跟老人聊天,然而这并不是老人所需要的。天下任何一个父母老的时候都希望有儿女在自己的身边陪着自己说话,无不希望看着自己的孩子。试问那个父母喜欢对着冷冰冰的显示器。所以家厅内部儿女的交往对老年人来讲尤其重要。能够减少老人孤独感。对老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当今社会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儿女上完大学后便留在外地工作的占绝大多数人。由于工作不能时刻回家陪父母。所以在给老人选择居住的地方的时候一定要选一个有利于老人交朋友的地方。最好是同龄人。熟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老人能够在万年交到知己这对老人的情绪起重要的影响。老人觉得身边有朋友便不会感到孤独。因此,居住在一个适合社交的地方很重要。

3.3安全感和舒适性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并且没有工作能力,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保,所以老年人在内心深处比较缺乏安全感和舒适感的。因此,在住房建设规划设计中,要以安全感以及舒适感为主。

3.4无障碍和易操作

随着老年人的年纪的逐渐增大,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弱,所以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在室内住房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可达性,也就是指无障碍的设计,并且还要保证易操作性。例如,很多老年人都无法自理,需要轮椅还代步。因此,在室内设计时要保证无障碍性,并且房屋内的各种开关、手柄也要保证容易操作,老年人能够触手可得,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3.5环境的熟悉性和连续性

老年人住房在环境设计过程中要保持着当地的传统,不要一味地只是追求高端,要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来设计居住环境,这样才能够增强老年人对环境的熟悉感,使其不再感觉到陌生。除此之外,老年人住房在设计过程中还要保证一定的连续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4老年人居住室内环境设计需求与基础设施

对于老年人来讲,居住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老年人居住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室内环境的设置以及基础设施的布置。室内居住环境主要是包括室内阳光采集、室内的装饰品布置以及通风情况等等,而室内的居住的基础实施也就是指供暖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等等,下面笔者对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希望能够为老年人室内设计提供一定的帮助,进而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4.1老年人室内环境要求

随着老年人身体和心理的不断改变,对于室内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地在发生着变化,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室内环境设计要更多考虑老年人的情趣爱好,老年人不喜欢太过张扬的装饰物。因此,室内装饰物在选择的时候主要突出温馨的感觉。(2)注重室内绿色设计应用,在室内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环保,多放置一些花草植物,这样不但环保,还能够丰富老年人的视野。(3)室内照明也是美化老人居室的重要因素,在老年人室内的照明设施的选择时,要以明亮温暖为主,不要选择昏暗的灯光效果。(4)室内应通风良好,阳光充沛,老年人不喜欢潮湿的环境,尤其是很多老年人都有关节炎、风湿病,潮湿的环境会引起老年人这类疾病的复发,因此室内的通风效果一定要好。(5)居住四周一定要保持安静的生活环境,很多老年人的心脏都不是很好,受不了周围吵吵闹闹的环境,喜欢安静。因此,室内的隔音效果一定要好,给老年人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4.2老年人室内基础设施的要求

对于老年人来讲,其室内一些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有所讲究。例如,需要在走廊内设置标识、浴室内配套设施、厨房内配套设施以及居室内配套设施等,下面对其进行剖析。(1)走廊内的标识设计。对于老年人来讲,视力越来越不好,记忆力越来越不好,走丢、磕碰十分的平常,为了避免这些事件的产生,建议在公共走廊内设置相关的标识,进而更好的提醒老年人,以免发生事故。走廊标记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注意两点:一是标识材料和颜色的选择,要选择那种醒目的,并且不反光的材料,以免反光刺激到老年人的眼睛。二是标识位置的选择,不能太高,以免老年人看不清楚,也不能在太,以免磕碰,还有注意坐轮椅的老年人的高度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建议走廊内的标识的高度应为1.4m到1.8m之间,而对于使用轮椅的高度应该在1m到1.1m之间。(2)供暖设施和热水设施。老年人不同于年轻人体抗力强,耐寒。因此,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障一定的供暖设施以及热水设施,房间内的温度不能低于20℃,并且在洗手间、厨房都应该热水,供老年人使用。(3)噪音控制。室内的墙壁的隔音效果一定要好,老年人室内的噪音指数不能超出45dB,撞击的声音不能超过75dB。(4)燃气泄露报警装置。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记忆力逐渐下降,在做饭的时候很容易忘记关掉阀门。因此,在燃气管道中一定要安装燃气泄漏报警装置,这样一旦发生事故,好及时处理,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5)老人床前设备。由于老年人的身体越来越差,他们的睡眠质量并不是很好,在夜间上厕所等其他活动或相对频繁一些。因此,建议在老人床前要安装安全电源插座,以免老年人开灯过程中造成磕碰。(6)建筑入口、阳台及交通照明。老年人的住宅出入口必须具有照明装置,并且楼道处也必须要有声控灯,以免因为看不清楚而发生意外。(7)电源开关及插座的选用。老年人室内的开关以及插座必须采用防漏电的装置,并且开关的位置一定要合理,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还要保障老年人能够随手够得到,尤其是总开关的位置一定要显眼,老年人随手可以碰触到,以免发生事故不能及时断电。(8)老年人用床的大小。老年人床的选择十分的关键,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以及睡眠质量,建议老年人床不要选择海绵床,要选择草垫床,因为海绵床不透气,并且容易产生颈椎病。因此,建议老年人用草垫床,床的大小分为单人床和双人床,这个如下所示就好,只要能够保证老年人的睡眠就好。其中对于床的高度建议应该在0.4m~0.45m之间,而单人床的尺寸不能小于2.0m×1.1m,双人床不能小于2.0m×1.6m。

5结论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篇6

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一般南北两边建筑大多底层为商业、上面为住宅,由于年代较久,街道与建筑都较为破旧。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街道附近路网密度较大,街道尺度不能满足商住混合区周边的商业需求,中间无绿化分割,街道过于拥挤,其防卫安全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街道空间领域感问题

在曾丹的硕士论文“城市生活性街道安全设计策略研究”中写到“空间需要边界来围合形成,边界越少或越薄弱,空间的限定感就越弱,人们对空间的认同感和控制力也就越差”。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街道布局大多数属于行列式布局空间,空间的边界围合仅仅靠街道两侧的住宅和底层商铺进行限定,具有较弱的围合感和较低的归属感。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街道空间尺度过小使该地区居民无法在空间内进行自由的活动和交流,居民处于一种局促、紧张的氛围之下,弱化了居民的交往深度,使居民在空间中觉得无所适从,毫无领域感可言,丧失了空间的活力,使其逐渐变成一种负面的交往空间。

1.2街道自然监视问题

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中的街道环境欠缺监视管理,会使得空间缺少自然监视。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中所形成的建筑与街道之间的视觉空间狭小,视线单一、刻板且没有灵活性,容易产生视线的死角,犯罪分子在此时容易去实施犯罪行为,使空间成为易于犯罪的场所。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的建筑形体由于功能布置和基地环境等因素,本身也会形成遮挡,使得视线不足,形成空间盲区。空间无法受到足够的视线监视,犯罪主体会利用这样的空间使得该区域成为危险区域。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街道上没有行人和机动车的隔离设施,人车混杂是常态,街道尺度拥挤而混乱的状况使得行人、司机没有足够的视域空间,极易形成视觉空间的盲区。街道的通达性过高,交叉口过少,路线中道路畅通,犯罪分子利用机动车作为逃跑工具,毫无阻碍,案发几乎没有自然监视。

1.3环境意象感知程度问题

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街道两侧的违章搭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侵占了街道空间,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挤,也往往是人们发生矛盾冲突的导火索。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周边环境意象较差,如:街道巷口垃圾成堆,缺少管理和维护;建筑形象较为平庸,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街道上存在着摆摊的现象导致产生环境意象较差。街道两旁的绿化带、临街建筑与其他设施等影响了空间的通透性,阻碍了公众的监管视线,也为犯罪人隐藏行迹、接近目标乃至案后逃匿提供了条件。夜晚时商住混合区中的居民对街道的熟悉仍会导致人们防控意识的淡薄,光环境的恶化叠加了空间盲区的负面效应。街道上防范路灯设备过少区域防范能力及监视能力弱,存在防卫安全隐患。

2长春市商住混合区街道周边防卫安全环境设计对策

2.1增强空间领域性的设计对策

街道与建筑物或者其他空间的交界处容易出现防卫安全隐患,街道的防卫设计应通过设置树木、花池或通过地面不同的铺装来作为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的空间过渡手段改变街道无归属状态,强化沿街居民对街道的空间领域感,街道空间领域感的形成可以在住宅楼前面空间依靠非完全隔断的边界方式设置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实现从住宅到街道的空间过渡。街道空间边界的限定围合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体的限定和心理的暗示。实体的限定,可以通过围栏、树木、花池、座椅等形式限定围合,形成的是一种物理的空间边界;心理的暗示,可以采用景观绿化的变化、地面材质的区别、地势起伏的变化等形成围合感,通过视觉感受的不同形成心理边界。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街道与建筑为行列式布局,可以在住宅楼的入口处种植低矮的绿篱,强化空间实体边界的围合,再通过不同材质的铺地和道路区分开,形成心理边界的围合。

2.2提升自然监视的设计对策

视线的通透性对街道上人们的自然监视是有重要的影响,干线道路率越高犯罪密度就越大,对于犯罪分子来讲,可以接近犯罪客体的道路和逃走的道路越多越好;犯罪密度与小道路率的关系刚好相反,小道路率越高犯罪率就越低,通行性较高的栅格型道路路网结构的犯罪率较高。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路网密度较大的步行街可以作为全路段步行街,人车分流,增加街上行人对其他人的自然监视,在路上设置休息设施,增加人们在街道上驻足的时间,以提升街道的可防卫性。街道绿化要注意不宜用遮挡视线的做行道树,避免形成的绿化环境阻碍四周住宅内居民视线,有碍自然监视。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街道不应有随意穿行,减少不必要街道的穿插冗余,这样可使犯罪主体在行动的过程中无所遁形。商住混合区中街道环境的破败形象会给潜在犯罪分子传达此地治安状况不佳的信号,从而鼓励犯罪活动的实施,这是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破窗理论所支持的观点。对于建筑形象有设计要保证创造一种场合感,能够使人们对环境形象有认同感,由于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沿街建筑已建成,建筑外观的改造手段有限,所以对建筑外墙装饰画做一种软装手段,这样对建筑本身的影响较小,并且具有经济性、文化性、高效性等特点。长春市某些商住混合区内植物杂乱,缺乏管理,应对形象不佳的、长势不好的并且对住户窗户造成遮挡的植物进行修剪或移除,形成有人关注及维护的环境意象,同时保证视线的通透。垃圾桶的位置也比较明显,容易给人造成脏乱差的环境意象。建议将垃圾桶设置于比较隐蔽的位置,并通过景观手段予以遮挡,而产生的各类垃圾应该及时清理,同时保证垃圾桶附近的环境卫生。街道环境还有其他的防卫安全设计策略,例如良好的光照环境,照明度低的地方给潜在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与此同时降低了被害人对即将发生的犯罪行为的发现和抵抗的能力。光亮也会诱使人监视街道,良好的照明的价值在于能提升街道上的人的心理安全感,当然“有人监视”是街道防卫安全的充分必要条件。

3结语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篇7

[摘要]通过机器设备的引进、教师对于机器雕刻技法的传授、木工师傅专业的制作指导,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然而忽略设计实践与设计思维的训练,只注重于雕刻机的学习与家具的制作,在笔者看来与培养工匠无异。环境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教学课程在教学中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为学生的设计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环境设计;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思考

设计教育这门课程一般都是一个学期,学生学习到的东西也就是初步了解了一下家具的大概知识,一般的设计与制作方法。在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像家具造型设计中具体设计经典案例的分析、整个设计程序,参与团队设计课题等,有些学校却没有。学生家具制作所用材料一般是木材,其余材料最多再用到布料,例如做坐垫就是用的布料,别的材料基本上没有用在家具制作中。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实务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家具造型设计的程序、规律与要点等等都没有。(二)教学中轻理论重制作任课老师要求学生做家具实物,相比理论学习,学生更愿意动手做。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前年修建了家具实训室,购置了一些木工机器设备,还买了一台精雕牌雕刻机,这对家具设计、模型制作与工艺等课程教学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从此,学生们能像模像样做出自己设计的家具、模型制作课程的模型等。后来的家具设计课,学生就是用这些设备完成他们的作业。不过,有一个班的学生从9月开学直到12月都在做家具,而该课程上课时间安排在连续1个多月内,可是许多学生除了上其他课外,晚上加班加点地做家具,几乎用了一学期的空余时间完成了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图1、2)。这些木质家具做工看起来还比较粗糙,但是整体上还是可以,毕竟这些学生不是学了几年出师的木匠,他们能做出来已经十分不错了。学生的家具作品会在家具作业展览上被贴上价格进行销售,这让参与制作家具实体作业的同学获得成就感。此外,他们还把家具作业送到学校旁边的市场进行销售,获得经济效益。正是有任课教师的教学功劳,特别是能教他们使用雕刻机的老该专业主要传授室外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内容;有些学校设有单独的景观设计专业和单独的室内设计专业,其所学内容又与环境设计专业所学内容相差无几。这些专业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室外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的能力。这些专业都有家具设计课,而且是必修课程之一,这是因为家具是室内外环境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尤其是在室内设计中。这些专业的学生以后也可从事家具设计,但是有些学校家具设计课教学过于重视制作,不重视理论教学和创意设计,以致个别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会问家具设计课教师会不会使用精雕机,如果得知老师不会操作就认为老师没水平。还有一位学生非常热衷于机器操作,说毕业后自己准备去应聘精雕机操作的工作,所以他一有空就去操作机器,对其他课程学习不太认真,其他设计课程作业也做得并不好。这些事反映出学生对技术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对老师水平优劣不正确的评判尺度,以及反映出学生对设计专业综合能力形成的肤浅认识,同时从客观上可以说家具设计课教学中还存在问题,即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那么,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究竟应该怎样教学?这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课教学现状

学校培养学生是按自己制定的培养方式与教学计划,虽然国内环境设计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模式与教学大纲各有不同,但总的看来是大同小异。(一)教学内容单一在教学内容上,家具设计课基本上都是先讲家具概述,然后是中外家具风格,再讲家具结构、材料、造型形式美等,最后做点纸上的手绘设计或用电脑设计、实物制作。师,才有这些学生不错的成品。当然,还有学校请的专业木工实地指导的功劳。通过整个教学和学生的实物作业反映出家具设计课教学中,理论教学不够重视,非常注重制作。(三)教学没有突出设计训练学生在校学习的几年时间内,有大量的课程需要学习,多数课程就是使他们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或学会基本的技能操作,家具设计课程也不例外。由于与专门的家具设计专业不同,环境设计专业(包括室内设计专业)的家具上谈兵,没有实用意义。(一)设计思维教学比制作更重要从学生作业中可以看到,有些人的作业是从网上或参考资料上找一种家具样式制作出来,或“设计”出来,其实,真正的设计含量不多,甚至根本算不上设计。设计应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从事室外环境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家具设计,设计师或设计人员贵在创新,而不是一味照抄照搬。抄袭或者模仿的制作不是设计,这样培养的学生最多算是工匠。设计对形式美的参与,是在有用性前提下,把美的因素赋予形式。像坐椅的设计,是现代设计中十分重视的项目。根据人体工学的测定,椅面原型根据坐姿有五种,但现设计课程学习时间很短,不可能深度掌握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更不可能对机器设备的操作全面精通。即使有机器的学校,在课堂上也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完全学会机器的操作,原因是机器数量少,有一台精雕机已属不易。但是,学生的家具设计课作业实物制作,多是找资料上比较好看的款式加工出来,很难看到独创性的设计。这也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设计训练。

二、家具设计课理论与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家具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都很重要,没有理论的制作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不用于设计实践又是纸代坐椅的设计却有数不清的种类,除了材料革新以外,形状的变化,也是设计师主观感情的倾注。现代设计的严密分工,往往使工程师和艺术设计师担负着不同的设计任务。工程师解决内部的功能设计,艺术设计师解决外部的形式设计。[1]家具设计对于环境设计(或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今后的专业设计中主要运用于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家装设计。特别是展示设计中必定要设计新颖的展示柜家具,公装设计中因客户需要而制作的个性家具。一般客户都是去家具城、家具店购买现成的家具。这主要是专业家具生产商有多年生产制作经验,还有大量设备与成熟的技术,他们生产的家具多数做工精良,品种与材质考究,在家具卖场可供客户选择的家具非常多,而且价格比装饰装修公司新设计制作得低。但是,目前在家庭装饰装修中,定制家具因能充分合理利用室内空间的大小与位置,需求量开始变大,这就需要室内设计师或家具设计师现场测量重新设计家具,最后由家具厂工人或设计公司木工完成制作。由此可见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设计思维教学比制作更重要,制作只是更好地实现设计构想,加深对工艺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二)用人单位需要的家具人才学生在学校短暂的学习时间中,即使有会操作雕刻机的老师与木工师傅的指导学习,也不可能全面掌握家具制作技术,更不可能对家具设计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因为学生对许多家具生产的材料与制作工艺还不熟悉,只是初步对家具设计与制作知识了解,制作经验获得也并不多,自身积累的各方面知识能力还有限。多年来,还未听说过环境设计专业或其他设计专业毕业生应聘时,用人单位通过要求做一件家具实物做为入职考核标准。从环境设计(或室内设计)毕业生反馈回的信息,以及网上招聘、现场招聘、其他渠道的信息所知,他们基本应聘公装设计、家装设计、效果图制作、CAD绘图、家装营销等岗位,个别学生做了中小学教师、平面设计人员,没有用人单位进人考查要求做实物家具。从报纸、网络、现场等招聘家具设计师或设计人员的信息看到,也只是要求应聘者会AutoCAD、Photoshop、3dMax或其它三维软件,也有些单位或公司要求应聘者手绘功底好,有家具设计经验。笔者一位同学毕业应聘于某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时,考试题目要求用设计素描方式设计5把不同的椅子,可以看出,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创意设计,而不是制作。所以,家具设计这门课不应花位多是广告美工,模型制作工。而设计的价值是无限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大于只会操作雕刻机的人。(一)设计创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设计创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国外家具设计师设计的仿生飞鱼椅创意家具设计(图3),它可以是一把躺椅,放一只枕头,人躺在上面休息很舒服。由于这件飞鱼椅连接上下两面的中轴有一定高度,它展开放平于地面后,人可以像坐在地面一样,并且有一个靠背,放一个枕头后人感觉更加舒服。这把椅子两端向相反的方向展开,两末端着地后,又成为可以坐人的櫈子。此外,将这把椅子向地面的那一端向上扳,与另一端呈摇摆椅形状时,又有摇摆椅的功能特点。这款家具外形酷似一条鱼,拥有躺、坐、靠、趴等多种使用功能,流线型造型可以给人视觉上舒服感。这把椅子坐与躺或趴在上面,过多时间在机器操作与制作上。(三)设计就是创新凭心而论,请木工师傅,购买木工机械设备和雕刻机进行家具设计课程教学,无疑是学校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用心良苦和明智之举,同以前的家具设计课程相比,现在的教学效果更好,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技能。虽然会操作机器与制作,多制作会给家具设计带来更深刻的体会和好处,但毕竟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不是培养木工,更何况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其他课程也要占用大量时间。大部分学生毕业就业方向是设计类,即当设计师或设计人员。创新对于设计,是个永恒的课题。它是人类改造自然,同时改造自己的创造活动中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失去创造性,设计就失去了生命[2]。所以,学校即使在家具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时间与重点也应多放在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上,其中也包含理论的学习,机器操作只是做为一般要求。否则,只会操作机器制作简单的家具,那只能算往工匠方向培养,而设计师或设计人员没有理论知识,很难设计创新。有没有理论知识,能不能创新,正是设计师或设计人员与工匠的区别。

三、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设计师的综合知识素养

本文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学生,他说以后想从事木工的工作,并说有个地方会操作雕刻机的工人雕木门月薪7000多元,刚毕业去搞室内设计的工资很低,学好雕刻机技术十分不错。但是,会操作雕刻机又有多少这样的职位机会呢?从互联网、报纸招聘上能看到招从事雕刻机操作的岗志,上面说到的那位学生的想法也无可厚非,个别学生今后想从事家具设计,自己就在课后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向会操作机器的老师多请教学习,但是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不可偏废设计思维,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如果培养学生成为工匠,那些学生去技工学校就可以了,没必要到大学学习。况且,环境设计专业不只是从事家具设计。学生有综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设计能力就不会弱,教学中还应引入实地调研、设计竞赛等环节,弥补现有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拥有理论与实践能力,为设计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2]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96.[3]古皓东.中国家具经营智慧[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16.[4]吴增义.论开放式多样性书籍装帧设计课程的教与学[J].装饰,2012:11.无论高度还是长度也适合人的尺度,体现出设计师的奇妙创意,使人观后深深叹服。又如创意猫桌设计,这款家具设计是为猫专门设计的,由一些相同大小的正方体木块上,以倒圆角的镂空三角形或镂空圆形为主,组合成类似博古架的形状。实际上这款猫桌可以组合成一套带櫈的方桌,即每个倒圆角的镂空三角形、镂空圆形的正方体木块,就是一个单独的方櫈子,无数个这种正立方体木块堆积在一起就成了方桌。猫桌就有了更多使用组合变化,它的构思创意就体现了又一种巧妙的设计(图4、5)。时代的发展促使更多人更喜欢新颖的家具,功能合理又新颖才会让人愿意购买。人们常说创新,而设计的核心即在于创新与创意。如果这两款家具没有独特的使用功能与独特的造型,就没有设计可言,可见设计在现代家具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企业对设计的观点及启示中国著名家具公司城市之窗公司董事长王东升在培养引进研发设计人员时,除考虑个人悟性、品德等方面的因素外,还尽量选聘绘图知识、美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综合知识相对丰富的人才。王东升认为,“德”是人才的核心基础,但搞家具设计,仅会画图或开发出款式,而不能把各种文化、艺术元素融在作品里,家具的品位就上不去,因而设计师必须“厚积”才能“薄发”。[3]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思维是打开一切宝库的钥匙。”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思维是进行联想、比较、想象、分析、抽象等而产生的新观点和新思想。[4]曲美是中国非常知名的家具公司,笔者认为曲美品牌的内在基因永远是“设计”,用设计创造生活是曲美家具的核心价值观,即曲美用设计打造不同的生活方式。“八个子品牌,八种生活”是曲美品牌定位原则,“创造生活”是曲美采用的路径,反映了设计能创造当今人们的生活品质。我国有些地方提出过“设计立县,设计立市”的理念。木马设计集团董事长丁伟是该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政府牵头、优化结构、设计引领、打造地域特色品牌,以行业优势产业做产业基础的计划,以国际化的视野和运营模式,经过社会资源再配置的顶层设计,既能够整合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优势产业,又服务于高增长性的生产型企业。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设计具有非常的重要作用,家具设计亦然。由此可见,在家具设计课中应该让学生多做设计练习的实践,引导他们在课余时尽可能地接触和吸收其他方面知识,把时间多花在设计思维训练上,做多了后,设计能力自然会提高。因为想有更好的创造性思维,脑子里一定要储存大量各种原型素材,才能受到启发,以便于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同时也使设计使用功能与形式美观密切结合,以让人们能接受和喜爱。

作者:叶俊东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第二篇: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重视实践教育与应用教育的专业,如何在转型大潮中继续深化改革以完成专业的应用型转变,是值得相关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特点

环境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解决人与生存环境之间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要设计出舒适宜人、时尚环保、和谐统一,符合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室内外生活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室内外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追求有品质的生活环境,由此催生出大量的室内外设计公司。该行业的兴起有着旺盛的人才需求,这使环境设计专业成为国内各大院校的热门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性强,行业发展相当迅速,新材料、新工艺、新的流行趋势日新月异,市场需要马上能形成战斗力、能在短时间内创造经济效益并且在设计上有较大上升空间的毕业生,这就对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相应的专业教师也应当具备相当的专业实践水平,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指导思想上必须紧跟市场。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实践的特点是高要求、能实战、能紧跟市场需求。

二、注重课程单项实践训练,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有学者提出,高校可以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将实践作为主要载体,贯穿在理论教学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该贯穿理论教学始终,并提出了课程单项训练,即在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如,在家居设计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每次课留出30分钟组织学生结合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然后,其他学生对刚才学生提出的设计想法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在模式制作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边进行理论讲解,一边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室内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选典型室内设计案例,通过多媒体形式播放给学生观摩,辅助完成理论教学任务。

三、充分运用几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实训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几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实训。如,在学生相继学完制图基础、材料与施工、建筑装饰施工、室内设计等一些专业课程后,要集中4周时间到社会上的一些装饰装潢公司或者设计院进行综合实训锻炼。综合实训严格按照综合实训大纲和实训计划的要求实施,由专业教师和公司技术人员联合进行指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几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应用,从室内建筑测量到绘制成图,这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同时,要求学生每天撰写实训日志和实训体会。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始终亲临实训现场指导。通过综合实训,教师更加明确了教学目的,学生学会了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既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拓展了个性发展的空间,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此外,还加深了师生的感情,产生了良好的双向互动效果。

四、增加课外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空间,环境设计专业拟定了操作性较强的详细课外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利用假期自行到建筑装饰装潢公司或者设计院挂职锻炼,或者参观一些名胜古迹等。学生按照要求,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实习结束后,学生要上交实习作品、实习心得、实习单位评语鉴定。学生根据课外培养计划各项学分标准获得相应成绩。

五、实行工作室式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一批专业拔尖人才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其依据在于大学教学的研究性和科学研究的育人性。环境设计专业一直探寻如何将教学、科研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自2012年初,笔者所在学校就开始了工作室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实验。设计界的先驱德国包豪斯学校世界闻名,包豪斯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使用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直面市场,增加了学生的设计作品转换为实际项目的可能性。所以,为了提高专业实践课程的效果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引入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作室模式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变化。工作室教学模式对师资、制度、硬件设施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建设方面需要不断加大力度。

六、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近年来,环境设计专业将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本专业虽然有课外实习基地,但是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他们在实习基地主要学习设计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规范要求,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协作、竞争意识,对形成良好性格和就业心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针对已经确立了毕业去向的学生,环境设计专业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岗位工作选择毕业论题和作品创作。半年的时间,学生一边实习一边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创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到固定岗位顶岗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并培养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作者:王子桐 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宏轩.艺术设计教育中感知的重要性.艺术百家,2009(7).

[2]梁燕敏.知觉特性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大舞台,2014(2).

第三篇: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现状的分析及呈现问题的思考,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着手,分析和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性质。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提出了“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阐释了将“多元性”与“开放性”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将有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多元性;开放性;实践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属于2012年新增艺术学科中设计学下的一个学科,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设计的专业,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属于一门交叉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在于传授公共和私人空间的设计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是如何使室内外空间所共同组成的人居环境具有科学性、宜居性、艺术性等特征。目前,因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飞速扩充,环境设计专业已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生源最多的专业之一。如何跟进人类对生存空间环境的发展需求,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开创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环境设计教育新局面的时代需要,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人居空间文化的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深化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预期目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呈现问题的思考,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着手,分析和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性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角度提出了“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急剧上涨但其就业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现象;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人数虽然很多但是优秀的设计人才却难觅踪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则与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教学上侧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是分不开的。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脱离实践,在专业方案设计上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表现,而非着眼于功能上的艺术性考虑。此外,它也从侧面反映了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教育上存在教学认识的片面性,致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专业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形式性、固定模式性,注重理论知识的空泛讲授而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使专业实践课程流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形成惯性思维,无法按专业培养目标的预期设定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科学认识与发展观出发,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而言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其实践教学中更为凸显。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它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觉创新意识和自主实践能力,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则是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专业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宽泛性、立体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宽泛性、立体性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整个教学计划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整个教学计划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设定为必修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性的自主实地调查使学生同时获得感性和理性的专业知识积累,并呈现出“四性”特点:学科的交叉性、现实的针对性、考察的目的性和研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设计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挖掘……这些丰富而多元的设计素材及设计内容融入其中,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观察、测量、绘制……加深对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极大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决定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放性”现代社会是集物质与经济高度发展于一体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多元化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仅要从本专业获取信息,更要从其他各门类、各行业的艺术中广泛汲取丰富营养。因此,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赋予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求。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可以促进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重视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接轨,以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开放全局的的视野积极与社会各界相互交流、相互推进,其目的是汇聚合力,协同育人。此举不仅符合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亦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期望,在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下共同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已学理论与现实进行相关联,在调查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理论分析现实的洞察能力,培养摸索与探讨改造现实环境不足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其获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则将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拥有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课堂转向实践,领略知识的延伸性和实践的功能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三、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多元性”与“开放性”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将有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元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切实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应用动手能力,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作者:邹航英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粤闽.艺术设计专业采风与考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容华明.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大家,2012(12).

[3]陈静敏.环艺专业艺术考察教学[J].文艺争鸣,2010(8).

[4]许丽.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7(5).

[5]曹国章.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百家,2007(5).

第四篇: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1.Workshop介绍

Workshop是一种基于团队合作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约束群体内的每个成员,让他们在短期内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以满足小组配合的需要;同时他们也会在短期内得到高强度的训练机会,在频繁的沟通与交流中提升自身能力。早在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就诞生了Workshop模式教学,它提倡情景化教学,实行“工厂学徒制”的教育方式,建立了以车间为教学中心的教育体系,用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分教学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每个环节所表达的内容;突出个人主张,便于全方位地评价和考核学生,最终实现“知识向经验转化,创意向呈现转化”的目的。直到现在魏玛包豪斯大学依然保留了最原始Workshop模式的访学课程。从诞生至今Workshop模式也在不断演化升级,对现代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中,Workshop模式已渐成主流,尤其在建筑学专业、设计学专业中已被普遍应用。而在环境设计专业中,部分创新意识较强的院校也已开始尝试引入和推广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2.Workshop教学模式的作用

2.1强调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学习

Workshop建立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围绕项目多思考、多讨论,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另外Workshop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以项目为导向的综合性群体,教师会根据项目的需求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同时需要定期与企业进行沟通。其主要设置在项目研发阶段,学生可以向企业提出很多有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遇到的困难向企业专人或者教师请教,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无障碍。

2.2强调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Workshop中,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沟通会不间断的进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视野开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团队协作,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充分的了解企业设计部门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方式。在项目的带动下,学生也会学习主动分析问题,相互讨论问题,积极向专家及教师请教,为他们毕业后进入公司做好准备。

2.3给学生完整的实践机会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离不开学生实践参与,而理论的学习只是实践的基础,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养成,而环境教学中理论课程较多,学生实践机会较少,对于一些设计理论无法深层次理解,纸上谈兵是无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Workshop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基础,以实际项目为支撑,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同时让其真正参与到整个规划与施工过程之中,给学生从设计到施工的完整实践体验,有效弥补专业知识不足。

3.存在的问题

3.1通过竞赛建立校企合作桥梁

这种方式的常见形式是企业与学校一起举办大型的竞赛。这些竞赛多以企业的需求和项目目标为内容,同时面向设计类多专业学生,使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性参赛。这种方式一般覆盖面很广,操作性也很强,企业可以短时间内获取很多优秀创意思路。但是这种方式一般是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之间很少交流,同时教师指导也较为分散,企业参与度低,功利性强,并没有太多先进教学策略的融入。因此学生只是在短时间内提升了动手能力,对其设计方法的学习及创意的提升帮助不大。

3.2教师将项目引入课堂

很多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在校外都有自己的校企合作项目,同时也会有自己的课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会将自己的课题项目带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及科研压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这种方式相对而言针对性强,且训练与讲解也比较集中,但是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师的单向组织与学生的被动参与。企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基本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容易忽略过程而单纯追求成果。

3.3将学生带入个人工作室

许多高校都会给优秀教师配备独立的工作室,有些教师也会根据教学的需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他们会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科研活动,参与社会实践,这种工作室结构类似于一个小型的设计公司。工作室模式与Workshop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进入工作室的人员会经过导师的严格筛选,一般只有其带的研究生团队和少量极为优秀的本科生。这种方式的覆盖面过于狭窄,无法满足大多数本科生的需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校及任课教师对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高度认同的,而且他们也通过很多途径进行了尝试。但是目前很多校企合作的项目实施功利性较强,双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简化了实施步骤,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作用并不高。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更有效、操作性更强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还能提高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同时也能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建立起校企共赢的模式。经过不断尝试,Workshop开始逐渐被引入。

4.高校环境设计专业Workshop联合设计教学模式探究

4.1项目的介入

项目的介入是Workshop实践教学的基础,必须选择企业真实的项目进行引入,不可捏造项目。至于项目的来源,一般是在设计一线的教师从其社会关系中引入,也有些企业会带着项目来到学校寻求合作。企业的目的无外乎有两个:其一,通过学校实践的方式提前挖掘、储备人才;其二,希望从中获取一些创意元素,通过更优质的方法解决环境设计中的一些特殊问题。毕竟企业直接聘用的设计师数量是有限的,而如果将项目注入学校,其设计将更加地细致,也更加地可行。这种校企合作,学校应当是占在引导地位的,校企之间平等相处、各取所需,而学生可以在其中得到锻炼,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还能够解决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

4.2项目的展开

环境设计项目有大有小,其展开程度也各有特点。因此,各个项目的展开方式、参与人数及规划周期也各不相同,但是其整体的流程是一致的。文章以某一个中型常规景观设计项目规划为例,对Workshop教学活动进行分析。(1)首先公布项目的主题及计划项目主题的公布主要包含项目名称、项目地点、项目涉及到的面积、项目提供商、项目参与人员、项目公司直接指导人员人数、项目周期、项目规划轮廓等等信息。原则上,一个班级在20-50人之间,学校应当按照每10人左右一个指导老师的方式配备。公司对于中小型项目至少配备1-2名专业设计师,大型项目至少配备3-5名;设计的周期则根据公司的合同要求适当提前,从而给公司以充足的汇总分析时间。(2)项目方对项目内容进行首次宣讲项目应当设置专门的启动课程,主要是由项目方宣讲项目的详细内容及设计要求,同时对甲方的要求进行详细讲述;之后由学生提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彻底搞清楚项目的设计背景及诉求。同时根据项目的公开程度,教师和设计师共同编制印发一个基本的项目任务书,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3)景观设计调研与创意提出景观设计离不开调研分析,调研分析包括对已有资料的分析与总结,项目相关的网络信息调研,项目相关的实地调研三个部分。这部分需要占用整体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因为只有充分调研,才能更好地设计。在调研完成后,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预设计,绘制景观的设计草图,确定基本的设计风格等等。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习惯在这个阶段根据参与人数量不同划分为几个小组,一般10人左右一组,设置小组长一职进行集中管理与组织。同时进行定期的交流、讨论与汇报,激发小组中不同成员对此项目不同角度的关注,而教师主要是站在宏观的角度进行引导。在调研阶段,要求学生首先对网上资料及已有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分批次带领学生去实地进行参观、考察。小组内部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然后编纂成调研报告,严格审查,同时与专业设计师讨论后,对调研报告进行审核分析,提出一些意见,同时小组之间相互传阅。在之后的设计草图规划环节,笔者会要求学生首先通过手绘的方式绘制草图,同时要求组内每个成员必须独立完成一份。然后小组长汇总,通过讨论分析,选择优秀方法,绘制小组一致性草图。小组一致性草图一般在3份左右为宜,交由设计师审核。在笔者与设计师提出必要的可行性修改意见后,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绘制电脑效果草图,这个过程也要求每个学生务必参与,小组长组织讨论,在10个效果草图中优选2个作为本组备用方案。在整个过程中,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教师与设计师会随时跟踪各小组进度,同时指出一些可行性意见,供各小组参考。(4)方案的汇总讨论这一阶段需要占用大约一半的时间,首先需要以项目方为核心进行讨论汇报。每个小组派学生代表以PPT的方式进行陈述,总结其小组最终决定方案的创意来源及设计亮点,同时进行效果草图展示。项目的参与方可以在汇报过程中随时打断提问,而小组有专人负责记录问题,最终通过讨论的方式,项目方提出修改意见,并指出可深入的方案。在讨论会之后,进行方案和人员的整合,根据最终方案数量及基础参与情况重新分组。一般全班分1-3个小组,在教师的辅助下,分别进行修改,之后再重复讨论修改过程,最终全班形成1-2个可行性方案,移交给公司。

4.3项目的评价与反馈

项目评价与反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围绕项目的全组评价,第二部分为项目的总结与课程考核。(1)项目的全组评价。本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发言,对自己组的最终合议进行展示分析。各小组提出意见,同时根据项目的进展进行必要的分析总结,总结小组合作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次小组合作做好准备。(2)项目的总结与课程考核。本部分以个体为单位,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在设计中担当的角色与任务进行总结,同时进行自我评价,各组组长与教师参与考核,给出差异性成绩。

5.案例说明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实施Workshop联合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学院调整了原有的工作室工作模式,从校企合作单位中挑选出真实案例,根据案例编写设计要求,再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己调研实践,最后根据课程安排评定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推广之后,工作室利用率被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作者:陈岩 胡沈健 唐建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瑞,郑先友.基于Workshop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3):137-139.

[2]周潮.Workshop—法国设计教学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3]吴继辉.澳大利亚高校服装教学与科研情况介绍[J].纺织服装教育,2015;(1):84.

[4]谢亮,阳巧.高校环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中Workshop工作法的引入[J].兰州大学学报,2012;(3):176-178.

第五篇:环境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与市场接轨也非常密切。为了提高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与大中型企业实施了合作办学方案。针对环境设计系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漏洞,并及时进行了意见反馈,这有利于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效率。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艺术设计

2012年,教育部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式更名为“环境设计专业”,并将“生态化、绿色环保”等新理念引入教学和研究中,体现了国家对此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2012年以前,湖北工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一直是艺术设计中的一门专业,没有专门成立环境设计系。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和我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2012年,环境设计系从艺术设计中脱离出来,成立了正式的环境设计系部。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具有的特点,考虑到环境的重要性,2013年,环境系除了室内设计专业外,开始招收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2个专业共6个班,每个班20多人。其中,4个班为室内设计专业,2个班为景观设计专业。根据对于艺术类专业的要求,2014级、2015级、2016级环境设计专业减少到4个班。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教师的辛勤劳动,面对人才市场发展的要求,我们做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适时进行了总结,希望能为我校和其他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6-06,针对我校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的问题召开了一系列研讨会,在会议讨论中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1.1教学大纲的滞后性“环境设计专业”所在学院的名称是美术与设计学院,在建校初期是以美术教育为主,着力培养初、高中美术教师,一直重视基础教育。而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社会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只有与市场接轨,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由于长期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导致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束缚,教学和研究活动脱离了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教学大纲已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1.2实践经验不足,就业困难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具有特殊性,需要与市场、企业紧密联系。而在现有教学大纲中,大多数是假定课题,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但学生在前期没有进行足够的市场调研、现场分析,也不了解甲方的需求、现场状况等实际问题,与真正设计师的标准相差甚远。企业优先考虑的是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1.3实践型教师不足近年来,高校招聘主要考虑的是应届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大多数没有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在职教师也没有太多机会获得校外深造和学习的机会,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知识。而教学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工作室形式,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不明确,团队精神不能充分体现。1.4缺乏通才教育我院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美术教育,而设计系成立以来,逐渐转变到更加重视软件知识的培养,学生注重对电脑知识的学习,认为设计是“画东西”,而对文化素质的培养未予以重视。

2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是一种高效的办学模式,既培养了企业所需的人才,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率。但目前我校环境设计系的产学结合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问题。2.1校企合作办学缺乏评价系统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最主要的是培养了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准备后备力量。但目前评价学生还是以学生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忽略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学生也在学习中只注重分数,缺乏创新意识。2.2校企合作办学教学计划方案不完善在我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教学计划中,学生一般是集中时间进行专业课程的实践工作,在企业实习阶段没有配合进行相关文化课的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3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由于经费问题,不少项目被缩减了时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掌握皮毛,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各项能力达不到企业所要求的标准,创新能力也受到了限制。

3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改进见意

针对以上问题,学院领导和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其核心思想是一定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可实施性方案,成立工作室,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进去。3.1构建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评价方案应从目的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出发,学生通过专业培训灵活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应该从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着手,而不仅仅以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来评价和考查学生。3.2依托实验室教学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2016-11,环境设计系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工作室,使学生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设计制作。在《模型设计》这门课的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图纸后,使用实验室的专门机器,选择不同的材质就可打印出相关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掌握了实际操作流程。3.3教师到企业工作和学习校企合作办学中,可以送教师到企业工作和学习,企业提供教学场地和相关教学设备。教师到企业工作和学习,可以促进教师了解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工作过程,使教师更加熟悉企业相关岗位的岗位职责、用人标准。当教师回到学校后,能结合企业的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作者:聂丹 李君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第六篇: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中国急需国际化人才是不争事实,环境设计专业亦是如此。主要探索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法,突出专业特色,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实现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环境设计;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新方向。1993年11月和1995年11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召开了两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学术讨论会,会议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从边缘地位逐渐成为高等学校管理、规划、培养目标和课程的中心。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韩国“21世界委员会”则提出:努力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制定系统的国际问题研究计划。澳大利亚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国际性课程,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使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状况。中国急需国际化人才是不争事实。而当前国内高校本土优势尚未形成,国际竞争力略显不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培养的传统产业人才多,新技术领域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专业型人才多,综合型人才少;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才多,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才少;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

一、环境设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内外环境设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基础弱、口径窄、实践少、创新差,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社会适应性不强,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院校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国际化课程缺失,并对“互联网+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认知不足,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在国外,环境设计专业口径很宽,人才培养一方面细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又强调学科交叉,在专业发展上强调多样化,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个性与特色,在发展思路上强调国际化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非常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提高学生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日、韩、欧洲等国也明确提出通过吸纳留学生、注入国际化教学内容、与国外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开展国际网络教学等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二)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形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本土人才国际化的迫切性,并以此为契机,以全球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层次和机制,融入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环境设计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内涵与培养目标

(一)内涵何为“国际化人才”?是具有国际著名大学学历、在跨国企业就职或工作经历的人才?或是熟悉国际惯例,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才?还是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很多学者总结了国际化人才的六大特征: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模式;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学习积极主动,对新情况、新事物的刺激反映敏感;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运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和经验。笔者认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设计项目的投标惯例和规则,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同时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并能运用外语熟练交流。(二)培养目标环境设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为助推剂,具体目标包含六个方面:其一,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满足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新课题。我们要力争做到以创新求发展,以加强内涵建设和增强服务能力为重点,尽精微而致广大,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实现国际化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教育体制内部应全面开放,要打破院校间的专业壁垒,突出国际特色,强化国内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专业课程,创新教学内容,以模块化、项目制等教学方式,助推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其次,教育应面向社会,要强化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根据市场需求,搭建国际化实践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最后,教育应面向世界,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重组、调整专业和课程,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三、环境设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环境设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深化教养要强化国内外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渠道,创造越来越多的境外学习机会,以此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学生更多的参与国际交流搭建平台。8.健全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为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可借鉴国外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服务体制,建立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匹配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图4),并尽可能执行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通用标准。

当前,人才国际化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正在逐步扩大,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是使我国在人才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从而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竞争实力的有效手段。高等教育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我们应该在强化本民族教育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强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我国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图5、6)。

四、环境设计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构建

1.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国际前沿设计理念和交叉学科的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基础扎实、兼容并蓄、专业面宽、适应性强,改变那种分得过多、过细、过窄而淡化基础的现象,按照拓宽基础课,强化实践,淡化专业的要求,设置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体系。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推行适用于国际化教育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授课对象和课程内容开展双语教学,助推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3.优化教学设计。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特点,构建以“理论知识+设计方法+技能训练+实践操作+设计竞争”五大模块为核心的“1+N+4”教学模式,即指“一个目标+若干教学模块+四种教学方法”(图1),强化对学生理论素养、设计能力、表现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革传统教育模式,以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并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构建一套教育支持系统(图2),以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为基本特征,通过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建立新型教育教学体系,推行以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一套有利于启迪学生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新机制;其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吸取国外先进教育资源精华,形成开放、包容、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三,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理念,构建“模块+课群”的立体课程体系与项目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管理与评价相呼应、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其四,探索多种形式的因材施教及交叉复合人才的培养方法,赋予人才培养目标以鲜明的国际化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及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其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并善于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及信息处理;其六,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整合中外院校教育资源,助推专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

作者:白鹏 刘斯佳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颖.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5).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篇8

论文内容摘要:如何建立用户的参与机制始终是环境设计工作过程中应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着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该机制的工作要点,接着探讨了以强化用户参与性为目的的几种参与组织方式,并阐述其工作特点与使用逻辑。

一、用户参与机制的理论基础

认知科学领域探索人捷克岛夫的模型理论可以被用来说明参与机制中的工作要点。模型强调3个模块,即“语言、空间和概念再现”。该模型又被称为“再现模块”或“界面模块”,大致是用以解释人是如何用语言来描述空间的,而语言和空间认知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这个再现模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某一设计方案的认知,从设计师内部模块的设计语言输出到用户内部模块的再建,要借助概念模块的语言描述;概念模块可由设计师与用户共建,但更应取决于用户;用户概念模块构建的基础是空间再现模型,其表达形式通常为文字、图形、立体模型。因此,最终语言输出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在用户概念模块的协助下,通过设计师提供的空间,再现模型表达形式的丰富性与易读性。

二、用户参与机制的组织

1.参与性设计软件的使用和开发建议

参与性设计软件是一种有价值的沟通工具,与专业性设计软件的开发相比,要求操作界面简单,最好能具备游戏娱乐的特点。Flexa3D设计软件符合了这样的使用要求,该软件主要用于青少年、儿童房的家具购置。其直观性与简单性源于Flexa3D交互界面的四个工作模块——基本房型、家具布置、三维展示和物品清单,配合了一个可扩展的分类原料库。由于物品清单同时提供了报价,用户对最终投资情况亦能一目了然。尽管它限于行业工作的基础性而设计简单,其功能容量与设计师通常开展工作所采用的高级专业软件无法相比,但由于操作主体转移,提供了销售人员与购买用户实现充分交流的有效形式,从而方便了用户对未来空间布局与多种可能活动方式的深入认识。除了拖曳,没有任何多余的操作命令和技巧,这种让用户亲手设计,获得乐趣的功能是其它专业设计软件提供不了的。由设计师指导,用户短时间内就可以自己动手安排出几种直观的解决方案;方案的实时比较使用户很快就能理解设计师的指导意图,并确认符合自己要求的空间安排方式,整个设计过程由此获得了更好的解读。因此,开发并使用具备上述特色的小型软件作为设计交流工具,可以有效地强化用户概念模块。

2.树型系统图形法

树型系统图形法是由图解语言构成的图形思维分析方法之一。用类似于细胞分裂或原子裂变运动样式的树型结构,手绘草图描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性,并分析系统与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在室内设计领域可用于设计系统分类、空间系统分类或概念方案的发展,通过简单勾勒的草图,可快速整理问题的要点与次要点,及时获得用户的反馈信息。树型系统图形分析法能够通过刻画不同环节相互联系的疏密程度,使设计师能很快把握用户的需求倾向性和投资分配的重点。而用户也能及时了解设计方案的发展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设计师还可以通过附加各种形式的图解分析符号,即时而方便地与用户讨论户外景观采光、室内隔声、色彩对比与协调等问题。

3.图像分类库法

已经有不少学者在用户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图像分类库法。图片是一种非常直观的交流解释工具,用户很容易对图片作出“是”或“否”的判断。为了把握用户的真实倾向,设计人员会采集大量图片资料,提供给用户阅读、选择,同时还会结合到资料勘探法、语义差别量表、多元分析法等多种分析工具作为开展用户研究的工作方法。一张图片不容易反映用户的真实想法,但它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因此要防止图片过多所导致的信息传输混乱。有一个问题目前为止还没有获得确切答案,那就是对于用户的深层感性需要,结合问答记录,图像分类库法的应用是倾向于经验把握还是理性分析与技术测量?哪一种会更具使用效力?根据作者查阅的资料,在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及服装设计等领域,尤其是对色彩部分的研究,从他们采用的一系列分析方法与过程上看,显然是倾向于后者,并且这种研究倾向还在不断强化。而在室内设计领域,由于许多设计人员没能结合相应的技术分析工具,基本是凭借个人的经验来揣摩、比较用户的深层感性来指导设计工作。设计师们习惯用“风格”作为面对客户的通行交流语言就是显见的一例,简洁、大方的词汇频频抛出。家装设计师更习惯于用“风格图片”与住户沟通众多设计问题,以制定装修方案。所谓“风格”,解说的背后其实暗含了对某种“生活精神”的认同,虽然“风格”中存在不少可以被定性描述的元素或设计法则,但毕竟用户最终期望的不是孤立的元素与法则,而是元素与法则累积所描绘的“生活精神”,这就需要设计师去关注用户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活动事件,包括他们对生活意义的看法。

采用风格系列作为图像分类库的工作形式以加强用户的参与性是有益、可行的,但前提是一定要讲明分类的依据与目的,要方便用户确认图片的意义表达。同时,图像分类库的系统性要求分类依据与工作目的具体、清晰,要尽量结合用户的生活实态开展技术分析,并且最好是一组图片只讨论一个问题,将问题细致化,而不是用一组图片解决一系列问题。

结语

无论每位设计师如何组建自己的用户参与机制,这种机制的运作思路都是以削弱设计交流语言障碍、促成用户概念模块的组建为目的的。用户的积极参与很重要,参与形式要注重趣味性、易用性与可识别性。对于组织理想的用户参与机制,上述方式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见到更多有类似效能的工作形式。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空间;环境心理学;领地性;建筑;环境设计

Abstract:Thispaperontheenvironmentandhumanpsychologyofspaceconceptssuchasthedemandforananalysisoftheenvironmentalpsychologyexpoundedontheterritoryoftherelevanttheoriesof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ldesigninanumberofapplications.AndHunanUniversityasanexample,thetheoreticalanalysisandcasestudies,thecombinationoftheterritoryoftherelevanttheoryinarchitectureandenvironmentaldesignoftheembodimentofthedesignanddrawtheattentionofthecorrespondingprinciples.

Keywords:space;environmentpsychology;territory;architecture;environmentdesign

1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及环境设计之间的学科渗透

1.1人的行为心理及其对于空间的需求

在人类的生活当中,空间可以被称为场所,时间则可以被称为场合。人们通过一些行为去创造空间(如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当其处于不同场所和场合则会有不同的体会。人们通过对外界的不断感知,追求适宜的空间。而人类感知外界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本能、认知、意动和技能,当他们身处空间中时就需要该空间有刺激性、需要有安全感,需要有识别性。由于人的心理是先天本能和后天学习的行为的综合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对人类的行为及其对外界的意象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对空间的感知。

1.2环境心理学

人类可以创造和改造空间环境,同时空间环境也反过来会影响人类,它们可以组织人们的生活,行为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特别是人的行为心理。而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就是环境心理学,其研究范围涉及到了社会行为和人的心理,它属于一门交叉学科。

建筑和环境是承载人行为的场所,在设计时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的考虑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知觉心理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所以其研究成果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筑与环境设计当中来,例如通常在步行街的设计中结合人的心理因素设计流线、景观及空间形态;凯文·林奇通过认知地图作为其调查研究的手段提出了城市的五要素……而环境心理学中有关领地性的理论目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下面就以环境心理学中的领地性这方面的理论为例探讨其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人类的领地性及其功能

领地性主要是指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要求占有和控制特定空间范围的一套行为习性。人们通过一些细致的行为或简单直接的方式,如放置一些标志,划分一些区域等,使领地个人化。当前的理论将人类领地性的种类分为三种:(表1)

而领地性对于人类的功能有很多,主要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2.1私密性的需求

人们都是希望能生活在有一定私密性的地方,以此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拥有一个可以自己调节私密性和自由控制支配的地方,对人们维持身心健康和正常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们发现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私密性,可能自身会产生压力和其他严重的心理问题。而领地正是人类对于私密性追求的体现,比如有了家,人们就感觉有了坚实的后盾,生活中有了安定;有了公司人们就不会顾及其他因素对其工作的影响等等;

2.2组织功能: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组织日常生活,提供稳定的社会组织,维持和发展社会组织,比如学校、医院、工厂、火车站、机场等等,将人类各种不同的生活组织起来;

2.3优先居住效应: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体育比赛上所体现出来的。比如在自己的运动场或国家进行比赛,要比在其他地方比赛发挥更好,即通常所说的主场优势。

3领地性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从领地性的功能来看,其有保护私密性和社会组织作用,体现建筑设计上就是通过空间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组织及对空间尺度的把握,形成通常所说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空间的变化体现了空间的趣味性(刺激性);领域性则形成了一种心理的安全感,使空间成为一个场所,产生归属感(安全性);而空间的变化同时使各个部分产生不同的特征,体现可识别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当前的居住区设计当中,像“社区”,“组团”等流行的概念,都体现了领域性的特点。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说到:“建立起一种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有不同层次空间的物质结构,形成了从小组团和小空间到较大组团与空间,从较私密的空间到逐渐具有更强公共性空间的过渡,从而能在私有住宅之外形成一种更强的安全感和更强的从属于这一区域的意识。”①在设计中通过把住宅区划分为更小的单元(私密),更明确的单元(识别性),并用综合性的分级系统联系起来,通过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的过渡,在住宅周围形成一些亲密熟悉的空间,使居民能更快地相互了解,这样就加强了归属感。如果空间的规模过大或是边界不够清晰,人们会对此产生陌生感,自然无法在那里呆下去。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例子:如医院中病人能够拥有一个可自由支配的空间,有利于其身体的康复;在别墅设计通常设计了会客的客厅和供家庭内部人员使用的起居室,不希望外人进入私人领域,而且两者的装饰风格通常会不一样,客厅相对正式一些,而起居室则相对随意一些;在开敞式办公空间中,座位成组成团的布置,写字台的隔板等都体现了领地性的特点……

在湖南大学复邻舍交往空间的设计当中就可以体现出某些关于领地性的理论。在复邻舍的交往空间中都设置了供人休息的坐椅,但是不同地方的上座率却是不一样的。位于边庭的座椅(图1)虽然比较醒目,但是真正愿意在那坐的人却不多,而位于东南角休息空间(图2)的座位虽然位置隐蔽,但是不少同学都喜欢在那里坐。究其原因是由于位于边庭座椅的区域形成的领域感很弱,虽然通过矮墙划分空间,但是整体比较通透,座椅虽靠矮墙布置,坐在上面背部未受到充分保护,由于处于交通核心区,背后总是感到有人走来走去,难以使人产生安全感,人在那里会显得比较局促。东南角处的休息空间则好一些,只有一个入口,领域划分明确,虽然没有坐椅,但是呆在那里受到的干扰要少得多,所以不时会有人在那里聊天、看书,人气较边庭处旺。而位于半地下室的展厅(图3)则由于基面下沉,四周围合形成了领域,再加上组织了一定的功能,所以经常会有人停留,所以对于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在保证其开放的前提下,仍要明确领域的范围,增强人在空间中的安全感。

4领地性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就室外环境而言,领地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即边界和核心地带。志水英树在其所著的《建筑外部空间》一书中,将外部空间的构成元素分为边界、场所、出入口、通道、标志、周边六项。②室外环境除了应有以上的六项元素之外,更应该有人的参与,应该得到人们的认可,使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被称为好的环境。而通过对各种要素的形态进行改变,空间所产生的领地性的强弱感觉也会不一样,从而影响人对其所处空间环境的感知。

例如对边界要素进行改变。用墙来划分领域的北京的紫禁城、用列柱来划分的圣彼得广场、通过高差来划分的北京天坛、通过记号来分隔的毛利家族墓地的灯笼群等等。在这几种类型中无疑以紫禁城的领域性最强,私密性最强,给人感觉是封闭、压抑,而天坛则是相对领域性较弱,给人的感觉则是开敞、通透;再例如对场所要素进行改变。如平地型的圣马可广场与凹型的法国协和广场、凸型的卡比多罗马市政广场、坡型的罗马西班牙广场,无疑圣马可广场与周边空间的接触更容易,也更容易进入,领域感则更弱一些。

领地性除了在空间形态的变化中体现之外,在其他一些小的细节方面也有体现。例如在公共空间中对于座位的选择,人们喜欢坐在边上,而不是被人夹着坐;人们在行走时喜欢靠着旁边有防护物的地方走;比如人们通常喜欢呆在比较隐蔽的地方观察别人而不是被人看……

如果观察湖南大学中北楼之间的开放空间(图4),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北楼、中楼、复邻舍和工业设计系四栋建筑围合而成一个宽敞的院子,加上廊、乔灌木等要素对空间进行再次分隔,其尺度与场所感是好的。院子中央是一块抬高的平台,平台的东面和南面(图5)有一圈依靠灌木布置的休息椅,上面经常有学生在聊天、休息等等。东南面的平台下面由于有平台高差和灌木的围合,比较私密,这是看书学习的地方;而中央平台的空地则是供学生平时举行活动的,比如“英语角”。通过边界、场所等要素的改变,不同环境要素形成了不同领域,也适合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身处其中,各得其所。不过中央平台过大,人站在中心缺乏凝聚力,或许通过雕塑或标志再分隔一下可能好一些。平台北面的几个跌落平台(图6)由于高差比较大导致人的可达性太差,容易使人产生畏惧感,难以形成领域,导致无人问津。所以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切实考虑各要素的改变对人的行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以人为本,切实地考虑各种问题和矛盾,营造宜人的空间场所,舍弃以往的环境设计中只重美学重“图案”的作法。

5结束语

透过领域性在建筑和环境设计当中的应用,可以认识到在建筑和环境设计当中归根到底还是设计人的行为心理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创造环境、改变环境过程当中应时时考虑到人的心理和行为,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矛盾,塑造舒适宜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韩效,卢芳,李翔译.空间的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3]志水英树著,张丽丽译,慕春暖校.建筑外部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4

环境设计论文范文篇10

水景住区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带给人们无穷的趣味,毋庸置疑是源于水自身的特性。

流动性:地球的重力使水从高向低不停地流动,这种位移的变化使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充分体现出水柔美、活泼的特性。而瀑布、海浪、激流、涌泉等不同程度的激烈状态带给人强烈的视听感受。此外,风这一时令要素也促成水的流动,在平静的湖面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派诗情画意。

倒影和反射:水的倒影能增加景深,扩大景面,产生虚实对比、交相辉映的画面。阳光下,水面波光粼粼,新绿、晴空和建筑交织变幻,视野收放开合;倒影、逆光、反射,波光晶莹,色彩缤纷,将建筑环境衬托得如诗如画。

可塑性:水是一种连续的物质,无形而消极,本身没有固定形状,但通过容器或喷头,却能塑造成多种形态。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欲环绕,欲肥腻,欲喷薄……”,就极为详尽地描绘了水的多种多样的形态。

声、色特性:水本没有自己的声音,基底的不同,上部剩余空气的多少决定了水的声音。涓涓细流发出的悦耳动听的水声,瀑布、海浪发出的轰鸣都有益于营造空灵超脱的意境;水虽然没有颜色,是透明的液体,但自然界中的浮游生物和光线中青蓝色的反射作用赋予它丰富的颜色;周围环境颜色的映射,也使得水面可以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

二、水景的开发和利用

亲水是人们的天性,水体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营造“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并且也能运用一定手段去拓展空间,延伸、引导空间,用设计师的创意理念去多样化地丰富景观环境内容,达到活化空间、创造情意。

空间的拓展:规模较大的面状空间,在环境空间中有一定的控制和空间拓展作用。一方面,水虚无的形态弱化了空间界限,延展了空间范围,有助于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水中的倒影,不仅给水面带来光波的动感,使水面产生虚空间,产生开阔、深远之感。

空间的延伸引导:小规模的水面或点式水景,在环境中起着点景作用,构成空间的视觉焦点,从而起到引导作用,其布置较为灵活;并且这样的水景与水面大面积不同,更易与人直接产生戏水活动,不仅增强了对景观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也满足了人们亲水的心理。

空间的层次:水景作为视觉对象,具有丰富的视觉层次。其多样的形态和可塑性,可以灵活组织成各种点、线、面式的水景,通过不同叠合的方式形成三维立体空间;并利用周围的环境,建筑掩映、分割和充实空间,起到点景、对景、背景的作用,获得丰富的空间层次。

三、实例分析(深圳华侨城波托菲诺二期纯水岸景观设计)

深圳华侨城波托菲诺二期纯水岸是深圳现代住区水环境设计的成功范例之一。

该项目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二期纯水岸位于波托菲诺的腹地,地形绵延起伏,7万平方米的天然湖泊燕栖湖穿越其中,对面环以苍翠浓郁的荔枝林、高尔夫球场,北侧是已经建成的天鹅堡一期,西侧紧靠主题公园欢乐谷。区内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原始环境条件得天独厚。

设计理念:

以意大利海滨小镇PORTOFINO为蓝本,设计中融合了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社区的特色,根据原有的自然特色,以尽量减少人工对原创的干扰为原则,创造了一个以水为媒体的主题水岸住区—享受自然,回归质朴。

水景设计:

基于对基地自然环境的充分了解,遵循开发的策划理念,设计上注重利用水景、硬质铺装、植物等多种造景元素,通过不同的水景处理方式既表达了东方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体现了有趣味的西方人的“维理”观念的特征。

入口广场的线状水景:住区的中部设计了一条轻松而令人陶醉的景观轴线:入口广场—休闲步行街—圣菲诺钟楼—水岸广场和码头,构图上反映出纯粹的意大利广场式布局和建筑装饰风格。入口处拾级跌落而下,顺着缓缓而下的休闲步行商业街,一缕水带在广场中部集结,黑色石材汀步交错浮于水面,细雨落下,溅起圈圈涟漪,是整个住宅小区的焦点和精华所在;尽端高大的钟楼偏向一侧,形成整个景观轴线的高度控制,与远端开阔的湖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燕栖湖的自然式水景:燕栖湖与天鹅湖水脉相通,设计中为了有效利用燕栖湖水面资源,

一方面尊重其自然式布景;另一方面结合建筑形式对水面轮廓进行了部分梳理改造,局部拓宽和挖进,整理邻水界面。这不但加大了湖岸线总长度,并且增加了水面的空间节奏感,消解了两岸较为硬质的景观物质;湖岸由叠石砌成,被各种自然植被覆盖,野趣横生,水面上根据高差设计了两处叠水瀑布,为止水如镜的湖面增加了无限的动感;湖水边缘自然延伸到了的TOWNHOUS的四组水庭、会所和泳池,沿着湖边或绿树成荫的小码头,以缓坡形式慢慢淹没深入湖面的入口广场,长长的木栈道顺着湖岸向水面延伸……湖水、建筑、植物融为了一个整体。

点状几何式水景:除却以上较大的水景以外,住区中还有分布于建筑组团内部的点状几何式水景。这些水景或是用麻石雕琢而成的吐水石面,或是由弧形水台形成的瀑布,或是刻有精致花纹的圆形铜质水钵与八角形的水池的组合体布置在各轴线的交汇处,甚或与燕栖湖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中心视觉焦点。

水景与人工要素的和谐处理:

人具有亲水性,喜欢和水保持近距离接触,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受它的气味、水雾和湿润。设计中在宽达5米的木栈道上面设置了木凳和木台基,可作休息之用,使人们长时间亲近湖面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水岸广场延伸入湖水的缓坡,以及由青石板和鹅卵石铺砌而成泊船码头,即强化了港湾效果又让人们与水产生了直接的联系;湖畔步道满铺方砖,临水设置休闲咖啡座,漫步湖畔,湖水的静谧和智慧沁人心肺;凭栏远眺,广阔的水面延伸远处;极目燕含山的翠绿葱茏,涤荡胸怀;临街品茗,舒雅惬意,轻快灵透。

为了渲染地中海风情,使水面与周围环境协调起来,设计中注意人工要素的选材和色彩的匹配。铺地以青石板、鹅卵石、亚光面花岗石、砂岩为主,水池的池底则以小块的花岗石与鹅卵石拼砌而成,栏杆、灯柱、花盆等配件多以铸铁、原木、陶土等原始材料做成;色彩上为了表现热烈的海滨气氛,采用了一些强烈的对比色,远远望去,在青山绿水的烘托之下显出油画般的效果。

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也充分考虑水景的引入。布局上采用“中央低,周边高”的形式,邻湖位置布置Townhouse和低层公建,以减少对湖面的压迫感,基地北侧布置较高层数的住宅建筑,以使在不影响湖景的前提下可以欣赏到湖景,同时在成为小区中心的屏风;水岸广场转角处布置弧形的建筑组合,达到视线上的通透;组团之间采用了“Z”字形的建筑拼接手法,形成较为完整,具有亲和力的内部空间。

立面造型上联排式别墅体量较小,以小四坡顶为主要形式,造型丰富多彩,提供了良好的湖面边界景观效果。多层住宅因体量相对较大,在保持坡顶形式的同时,又融合了部分现代设计元素,色调以明黄为主,线条简洁明快,配合丰富的门窗和阳台古典元素的细部,立面十分简洁和整齐。户型设计考虑以湖面为主要景观元素,强调舒适性和景观面,270°超宽双层观景阳台使得温柔宁静的湖水成为日常居家风景。

四、结语

总的来说,水景的设计要注重美学感受的营造,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注重水景的开发利用,尺度节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建立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增强邻里交往,营造诗意、画意、情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园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