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3 17:52: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环境监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环境监管论文

环境监管论文:环境监管的法律责任诠释

本文作者:赵美珍郭华茹工作单位:江西九江学院

2011年12月20日在京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这一观点再次明确了保护环境是各级地方政府重要职责。作为公共物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和分配者,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利用行为进行监督、管理,预防环境违法事件的产生,处理环境违法行为。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强调地方政府的环境监管职责,地方政府在环境监管中处于主导地位。事实证明,依靠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固然重要,但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监管更为关键。地方政府作为所辖区域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代表者,拥有支配社会各方资源的权力,可以运用政府公权力,通过制定政策、引导产业、分配资源、培育市场、经济刺激、提供服务等监管方式,协调本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2]可以建立引导环境政策和社会行动的基础数据系统、建设和管理无法通过市场提供的环境基础设施,对企业等经济主体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禁止不利于环境质量的行为,纠正市场失灵;[3]还可以依据法律授权,制定法规或规章、设定许可、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对社会经济个体利用环境的行为进行直接控制。“我国已将环境保护定为一项关系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把加强政府环境监管作为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即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设定环境质量指标、立法、行政等刚性手段对环境问题进行直接干预”。[4]尽管保护地方环境不被污染和破坏是各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但从不断发生的重大环境事故来看,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履行法定监管职责,频频充当违法企业的保护伞。主要表现为四方面:第一,一些地方政府在“把企业当财神”、“GDP高于一切”思想指导下,无视国家上位环境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地方法规降低环保准入门槛、限制监督污染企业,阻碍国家环境法律的实施。第二,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政绩,出台各种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甚至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进行挂牌保护。一些被“挂牌保护”的企业,对正当的环境执法检查、监督,不配合、拒绝甚至抵制,有恃无恐地违法排污。第三,有的地方政府领导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政绩,盲目上项目引投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引进了大批发达地区落后淘汰的、污染严重的项目,为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大开方便之门。第四,有的地方政府在环境执法中不作为、乱作为,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该查不查、该报不报、该测不测、该罚不罚、该责令整改关停不责令、该公开处理不公开处理、环境行政处罚不按规定办理,包庇、纵容环境违法企业。上述情形下,地方政府环境监管形同虚设,相关人员严重失职,导致辖区或相邻地区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可见,尽管立法赋予了地方政府环境监管职责,客观上地方政府有能力、有优势履行辖区内环境监管职责,但事实上有些地方环境监管效果并不如人意,地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环境监管失职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害现象不容忽视。

地方政府承担环境监管法律责任的理论依据

根据权责统一原则,法律赋予地方政府环境监管的义务和责任,地方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擅自放弃、不履行其法定职责或违法、不当行使其职权,均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地方政府承担环境监管法律责任的理论依据包括:1、委托理论委托理论由罗斯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创,后经詹姆斯•米尔利斯等人的发展逐步完善。“在现代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共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和认可,政府理所当然地应为人民的利益而负责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人民与政府之间的这种授权与被授权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委托关系。委托理论认为,人民与政府的委托关系,存在着使政府失责的可能。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关于人行为的信息不对称,人在最大程度上增加自身效用的同时会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5]正因为在委托授权之后,政府不但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执行者,是享有权力的政府,而且也应该是责任政府,应该更好地履行人民交给的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为了有效地促使政府尽职尽责,在运行中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人给予激励和约束,当人违背委托人的利益而谋求自己的利益时,就应当受到法律制约与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的概念是由休谟最早(1739)提出并由萨缪尔逊(1954)加以规范的。萨缪尔逊认为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判断一个物品是否是公共物品,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看其是否严格满足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环境产品和环境服务由于具有“供给的普遍性”与“消费的非排他性”特点,使其成为典型的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只能是政府,因为私人对公共物品存在不愿提供、不能提供和提供成本过高等情况。“作为地方利益总代表的地方政府,既要严格依法对自然资源和社会利益进行权威性、公正性的分配,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髓———公平、正义,[6]也要对环境这种“公共物品”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避免“公地的悲剧”发生,保证辖区内的环境质量。地方政府作为良好生态环境的第一生产者、提供者、分配者和监管者,当出现监管失职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环境法律责任。3、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并于50、60年代形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其领袖人物詹姆斯•布坎南提出的经济人同样适用于政治领域的公共选择活动。政府以及政府官员在社会活动和市场交易过程中同样也反映出“经济人”理性的特征。“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也具有自身的利益目标,其中不但包括政府本身应当追求的公共利益,也包括政府内部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此外还有以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为代表的小集团利益等等。政府部门及其人也存在追求自身权益最大化的问题。当政府利益与包括环境资源保护在内的公共利益内容相悖或者冲突时,政府就有可能为谋求其自身利益而忽略甚至侵犯公共利益,背离政府行为的最初目标”。[7]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导致各种责任缺失问题的出现。尽管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本地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在某些经济利益上存在一致性,地方政府限制企业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就意味着自身利益的减少,[8]如果不能对监管者进行有效的制约和制裁,监管者就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制定出一些不合理的政策,行使一些不公正的监管。只有强化政府的环境监管法律责任,才能遏制政府及主要官员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环境保护的原动力。4、环境法治理论环境法治是法治在环境领域的具体体现。英国学者莱兹认为法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治指一切人都应服从法律并受法律统治,狭义的法治表示政府应由法律来统治并服从法律。莱兹的狭义法治实际上指出了法治的根本主旨就是要控制政府行为,使政府服从并接受法律的统治。我国著名学者郭道晖教授认为法治(RuleofLaw)是指法的统治,即法居于国家和社会之上的统治地位,而不只是国家用法来治(RulebyLaw),更不能说国家用法制来统治社会与人民。法治作为与人治相对的范畴,其首先就是为了通过法律遏制政府权力而不是为了通过法律管治普通民众而提出来的。政府是法治的客体而非主体。环境法治就是将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纳入环境法律规范的统治。“环境法治的主旨是把政府作为环境法治客体,使政府行为接受环境法律规范的约束。环境法治之所以要约束政府影响环境的行为,原因在于环境质量的不断退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进一步加剧、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激化、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的严重环境挑战,其根本责任在于政府”。[9]当地方环境监管失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环境法律责任。从政府权力的来源、环境公共物品的特性、地方政府的利益、环境法治的主旨可以看出,其所关联的委托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环境法治理论,逐一递进地成为地方政府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理论依据。

地方政府环境监管法律责任的立法不足与完善建议

目前我国立法虽然规定了地方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但具体到如何负责、负责到何种程度、因监管失职导致环境质量损坏后地方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人应承担何种责任并没有明文规定。为此,笔者认为应当从环境行政责任、环境民事责任、环境刑事责任三方面来完善地方政府环境监管法律责任。(一)提高立法层次,明确地方政府的环境行政责任《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行政主体的环境行政责任定位于各级政府的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而非各级政府,导致地方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在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决策面前出现“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此消彼涨。政府的环境行政责任,是指环境监管机关及其公务员因违反环境法律规范所赋予的环境保护监管职责而由相关国家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分和其他不利的处理,这是政府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最主要形式。当前,对环境保护享有职权承担职责的各级政府、各级政府所属机构及公务员的环境监管违法行为追究行政责任的法律依据是《公务员法》、《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但前者针对性不强,后者法律位阶不高,应通过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法》,规范、制约地方政府在环境监管中的不作为、迟延作为或者不当作为,主动防范地方政府滥用环境监管职权或懈怠环境监管职责,遏制环境监管失职行为的发生,对在环境监管中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行政官员直接追究行政责任。此外,从过去许多性质非常严重的环境案件处理结果看,最后受到责任追究的多是基层环保部门的领导,充其量不过是地方政府分管环保的领导,而作为地方环境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追究。事实上,从地方政府首长负责制的角度看,地方政府环境立法、环境决策、环境执法中的监管失职行为多半与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密切相关。为此,应当明确地方环境质量第一责任人的相应行政责任。(二)更新观念,确立地方政府的侵权赔偿责任学术界对政府能否承担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存在争议。民法理论界将国家权力引起的侵权赔偿界定为民事责任,行政法论者又将其界定为公法责任,行政侵权责任是在公法领域中发生的私法责任,是行政机关基于其实施的具有侵权行为性质的违法行政行为,造成了行政相对人的民事权利损害,构成了对私权利的侵害,依照私法的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10]法律规定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意味着政府承担环境安全保障义务。政府违反该义务,不仅应承担行政责任而且应承担民事责任①,民事责任类型包括直接责任和补充责任。若因政府决策失误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发生或加剧时,政府应该与排污者一起对受害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若因政府未尽安全保障义务,致使排污者造成公民人身或财产损害的,政府应当承担补充责任,即排污者无力承担或者找不到责任人时由政府承担赔偿责任,之后政府则享有对排污者的追偿权。若因本辖区的环境质量不达标而造成邻近地区的居民遭受损失的,当地政府作为环境质量责任主体,更应该对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11]。目前《侵权责任法》没有涉及行政侵权赔偿问题,而《国家赔偿法》对行政不作为侵权赔偿也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需要尽快修订《环境保护法》,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三)通过司法解释,扩大环境监管失职罪主体范围根据环境法及刑法的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公务人员在环境方面的刑事责任主要是渎职犯罪,包括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12]其中对环境污染和破坏最有针对性和关联度的罪名是环境监管失职罪,其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在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从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人员。从司法实践看,被判处环境监管失职罪的基本是具体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而对地方环境质量负责的地方政府领导,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包庇、纵容、放任环境违法行为导致辖区环境恶化的行为却逃避了严肃的刑事追究。笔者认为,凡有环境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事件发生,都是环境监管失职,失职行为引起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故,达到刑法规定的“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就构成监管失职罪。因此,应通过司法解释,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纳入环境监管失职罪主体承担刑责。理由至少有两点:第一,法律法规有相应规定。《环境保护法》第45条规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干部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法规,擅自批准建设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凡违反规定的,必须追究有关审批机关和审批人员的责任”。该规定虽然没有明确具体责任形式,但从犯罪本质上看,因环境监管失职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就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第二,社会现实有相应需求。为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悲剧不断上演,只有严厉追究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的环境刑事责任,才能遏止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追求本地区短期经济利益甚至是个别领导人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忽视乃至牺牲长远环境利益的行为,才能杜绝一些领导干部即使因环境监管失职造成严重后果受到行政处分乃至被免职,等风头过后照样可以复职甚至升迁的现象发生。

查看全文

我国环境监管论文

1我国的环境监管现状

1.1我国对环境的监管方式

我国对环境的监管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环境监督检查;二是环境行政许可;三是环境行政处罚。

1.2我国环境监管的法律体系

我国环境监管的法律体系由以下各部分组成: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第1款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二是环境保护基本法,即198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三是环境保护单行法和相关法,数量有几十部;四是环境保护行政法规,数量有25个;五是数百个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六是700多个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七是1300多项环境标准;八是50多个我国加入或签署的环境保护国际公约[2]。上述部分构成了我国环境监管的法律体系。

2我国环境监管中的问题

查看全文

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监管论文

1中国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中国畜禽养殖污染呈现量大面广、点面共存、多要素叠加、区域差异等特征,污染防治与环境监管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污染物产排量大、比重高,2012年环统数据显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分别为1099和63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和25%。二是污染区域差异明显,山东、黑龙江、河北、辽宁、河南、内蒙古等6个省份养殖业COD排放量占到全国的50%以上。三是污染点源面源共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和污水的有组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粪便长期过量还田对农田土壤造成面源污染。四是多要素综合污染,畜禽养殖造成了水体、大气和土壤的立体综合环境污染,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2中国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基础与问题

一是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快,但执行力普遍较弱。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条例》为核心,覆盖行政、财税、经济、产业等各个方面的法规体系,然而执行力普遍较弱,畜禽养殖环境监察执法手段单一、能力不足、执法不严。二是技术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但指导性、指导性不足。国家层面建立了涵盖环境标准基准、环境技术政策和环境工程规范三大体系,然而地方政府更具操作层面的技术管理文件较为缺失,技术可适性分析、技术应用研究、技术推广机制等配套工作滞后。三是环境监管基础不断夯实,但引导性政策缺失。中国探索实施了污染源普查及更新、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专项执法检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禁养区划定管理制度等环境监管手段,但都偏向于管理,缺乏投融资政策、产业激励政策、市场化引导政策等偏向于引导性的政策。四是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但造血机制仍未建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名录广泛,“输血型”政策仍占据主导地位,尚未建立以“造血型”产业投融资机制为主的政策体系。

3欧盟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经验

3.1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查看全文

项目建设环境监管论文

一、实现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全覆盖存在的问题

2009年重庆市环保局机构改革,将环评审批及监管职责从原建管处剥离出去,确定新建管处担负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职责。自此以来,通过建立机制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强化过程监管,加大工作力度,促使市和区县审批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率分别由2009年的50%和30%左右提升至现在的90%和70%左右。可以说,全市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取得了长足进展,这归结于我们始终致力于在管理机制、制度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并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瓶颈:一是观念落后。不少环保部门建设项目“重审批、轻监管”的观点没有根本改变,对建设项目环评一批了之,缺乏事后监管;即使日常监管也范围小频次少质量差,且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和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性,存在“坐等办事”的现象。二是机制欠缺。现在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的日常监管的任务往往是由环保局的主管部门一肩独挑,一方面造成主管部门任务繁重,不堪重负,同时也导致监管不到位,情况不出主管部门之门,造成环保系统相关部门配合不好,执行力差。三是能力不足。环保局主管部门人员数量不合理,其事多人少,与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管理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与管理的要求存在差距,业务不熟悉的人员占较大比重;监管装备水平普遍较差,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要突破目前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瓶颈,改变不适应发展要求的被动局面,迫切需要改革创新的观念意识和身体力行的真抓实干。“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全覆盖”要求必须创新管理机制,将执法关口前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变消极管理为积极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即环保局各相关部门,在对辖区建设项目状况说得清、道得明的基础上,强化执法意识,找准监管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问题苗头,积极指导、督促、处罚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加快实现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全覆盖的思路和举措

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型监管理念一是转变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观念,强化全过程监管的理念。增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防范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监管执行力。二是转变建设项目环保主管部门“单打独斗”的观念,推行联动大执法的理念。加强建设项目环保主管部门与环境监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长效联动机制,强化逆向执法及其对正向监管的反馈作用,努力构建环保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执法模式。三是转变偏重工业项目、大型项目,忽视其他项目监管的观念,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加大对非工业项目和有环境风险隐患的中小项目的监管力度,适当增加这些项目的监管频次,防止顾此失彼,出现监管盲区。

三、强化制度建设,增强监管执行力和有效性

第一,完善“环保告知”制度。完善现行的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告知制度,补充有关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备案及程序等内容,促使建设单位真正做到变“事后整改”为“事前知晓”,变被动接受监管为主动履责。

查看全文

县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论文

一、探析县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现状

(一)环境影响评价缺失规范性与客观性

1)没有对县级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就一味依据书本上的知识,对环境评价进行编制。虽然由此制定出来的环保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是不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的。如此一来,也就大大降低了环保措施的执行效率,从而直接性的影响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聘用委托单位,将环境评价全权交由该单位去进行。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委托单位在执行环境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为了降低委托方的环保投资额,会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缩小化,从而导致委托方不能够依照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建设项目施工后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二)未全面落实环境监管工作

环境监管的周期与建设项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建设项目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之时,环境监管工作便正式开始了,直至整个建设项目完全竣工之后,其才能够真正的得以结束。由此可见,环境监管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比较广的,比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监管、施工材料的检验、试生产的审批、成品的验收、施工环节的监管与环境保护的验收等方面。然而,在大多数建设项目中,由于环境监管部门不具备较高的监管资质,再加上有些监管人员的个人素质偏低,使得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未能严格依照环境监管的要求及目标去进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行,不能够与建设项目实现一体化。如此一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效率。

查看全文

立体化环境监管论文

1当前我国采用的环境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1.1运行不顺畅缺乏监管效力。

根据多年实践表明规有的环境监管体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l各地方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国家环保部以及当地政府两个方面的限制致使很多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2)各级政府在采取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将责任分给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关系并不明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无法提高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中,对于环境监管工作中如何处置不履行职责的部分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再加上还有一些规定制度与分管部门的职责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严重影响到环保部门的统一管理不利于环境监管的质量与效率。

1.2环境监管体系过于僵化缺乏监管活力。

一般来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在立法确认过程中应该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环境监管体系的健全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在实施环境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群众的意见进行充分考虑致使其管理处于一个垄断的状态这就导致其监管成本过高达不到理想的监管效果。从整体上看肖前现行的监管体系过于呆板缺乏人民群众的参与致使其缺乏一定的活力。

1.3环境监管主体庞杂缺乏监管合力。

查看全文

环境监管建设项目论文

一、探析县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现状

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97.4%的县级建设项目,都普遍存在着下述三个问题。

(一)环境影响评价缺失规范性与客观性

虽然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顺利开展提供主要依据,但是由于该体系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按照当时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与法律、法规建立的。所以,对于现当代的建设项目而言,其已经不具备较高的时效性与执法效力了,这就使得我们在利用该评价体系,对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的时候,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从而导致评价规范性与客观性的缺失。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则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它们分别是:1)没有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就一味依据书本上的知识,对环境评价进行编制。虽然由此制定出来的环保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当中,是不具备较高的可行性的。如此一来,也就大大降低了环保措施的执行效率,从而直接性的影响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2)聘用委托单位,将环境评价全权交由该单位去进行。通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委托单位在执行环境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为了降低委托方的环保投资额,会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缩小化,从而导致委托方不能够依照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建设项目施工后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二)未全面落实环境监管工作

环境监管的周期与建设项目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当建设项目在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之时,环境监管工作便正式开始了,直至整个建设项目完全竣工之后,其才能够真正的得以结束。由此可见,环境监管涉及到的内容也是比较广的,比如: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监管、施工材料的检验、试生产的审批、成品的验收、施工环节的监管与环境保护的验收等方面。然而,在大多数建设项目中,由于环境监管部门不具备较高的监管资质,再加上有些监管人员的个人素质偏低,使得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未能严格依照环境监管的要求及目标去进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的实行,不能够与建设项目实现一体化。如此一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效率。

查看全文

安监局论坛通告

按照20*年北京市安全生产月活动安排,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定于20*年11月在京举办第二届北京安全文化论坛。

论坛以“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为主题,围绕如何推动安全生产理念创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建设都市、行业和企业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届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安全生产科研领域的专家、学者,部分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及部分国际安全生产领域专家等400余人将出席会议。

一、论坛时间:20*年11月

二、论坛地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报告厅

三、论坛主题: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四、主要议题:

查看全文

安全生产活动通知

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有关部门:

为深化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促进我区安全生产工作创新发展,区安全监管局决定,在全区镇乡街道、区级部门和企业单位中开展安全生产十大重要问题调研论文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围绕“平安余杭”建设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指导原则,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安全生产工作部署,深入分析我区安全生产工作中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课题,通过开展深入调研,理性思考,把握特点,探索规律,建立安全监管监察长效机制,促进全区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

二、调研和论文选题的参考范围

1、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如何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才能保持高压态势,并使安全生产工作常抓常新。

查看全文

中文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质量分析

摘要:中文期刊英文摘要是体现中文刊国际化水平和能力的关键要素,但当前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中英文摘要不一致、词类误用、语法表达不规范等。其原因在于学生论文撰写者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期刊编辑部不够重视、相关规范不明确。因而,应当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作者的英文水平、编辑部要把关好英文摘要质量,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监管,以切实提升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质量。

关键词: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质量控制

摘要是学术论文的概括性内容摘取,是读者迅速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窗口。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英文摘要既是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体现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中英文摘要不一致。从国际学术惯例来看,摘要是体现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核心段落。中英文摘要的区别仅在于语言形式的区别,在内容上应当保持一致,以防止因信息增减导致的认知差异。然而,通过对中文期刊英文摘要案例分析,中文期刊学术论文仍然存在着大量中英文摘要不一致的情况。其中,篇幅过短是最为突出的一类问题,即英文摘要的字数和内容并没有完全展示与中文摘要同等的意思,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概念性的字句,简要翻译了中文摘要,缺乏对结论、过程的准确阐述。如中文摘要中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内容的案例实证过程,在英文摘要中往往不被重视。此外,英文摘要也存在内容过长的现象,有些英文摘要没有忠于中文摘要,而是增添了一些辅助理解的“简单句”——由于中英文语法差异,英文摘要使用简单句过多而带来的篇幅过长问题较为普遍。(二)词类误用。与中文一样,英文作为一种讲究语境、语气和语法的语言,同样需要考虑词类使用的场景、状态和顺序。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作者虽然是具有一定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者,但是其在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学术写作方面还较为薄弱,用词不准确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作者往往通过翻译软件或者基于个人词汇储备进行直译,忽视了其实际使用语境,因而极容易导致读者的误解。如在我刊录用的某论文摘要中,有“经费保障机制”一词,作者原稿译为“financialsupportmechanism”,但是根据语境,“mechanism”常用来表达实体的机械装置,并不适用于管理学中的“体制”“机制”。最终建议作者将“mechanism”修改为“policy”,这样就能够较为贴切地表达出中文的含义。又如英文中有大量的形容词,在翻译中需要选择最为准确的词汇才能实现有效表达,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在中文中常用的“解释力”一词,许多作者翻译为“interactive”,意在体现能够有效交互,但是这一词汇常用于社交场合,而在学术领域,则常用“responsive”来表示较强的解释力。(三)语法表达不规范英文表达有一套完整的语法表达体系,不恰当的语法表达会产生病句,会大大影响读者的理解。在摘要翻译中,最常见的是双谓语的语法错误。在英文语法中,一句话只能出现一个谓语,或者通过连词连接,其余的动词可通过伴随状语或不定式的形式出现。但是,由于中文摘要中常常存在单句话多个动词的现象,就容易导致英文直译过程中的双谓语或多个动词的现象。

二、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