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环境监管论文

时间:2022-07-24 02:48:42

项目建设环境监管论文

一、实现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全覆盖存在的问题

2009年重庆市环保局机构改革,将环评审批及监管职责从原建管处剥离出去,确定新建管处担负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职责。自此以来,通过建立机制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强化过程监管,加大工作力度,促使市和区县审批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率分别由2009年的50%和30%左右提升至现在的90%和70%左右。可以说,全市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管理取得了长足进展,这归结于我们始终致力于在管理机制、制度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并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瓶颈:一是观念落后。不少环保部门建设项目“重审批、轻监管”的观点没有根本改变,对建设项目环评一批了之,缺乏事后监管;即使日常监管也范围小频次少质量差,且缺乏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和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性,存在“坐等办事”的现象。二是机制欠缺。现在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的日常监管的任务往往是由环保局的主管部门一肩独挑,一方面造成主管部门任务繁重,不堪重负,同时也导致监管不到位,情况不出主管部门之门,造成环保系统相关部门配合不好,执行力差。三是能力不足。环保局主管部门人员数量不合理,其事多人少,与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管理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与管理的要求存在差距,业务不熟悉的人员占较大比重;监管装备水平普遍较差,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要突破目前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瓶颈,改变不适应发展要求的被动局面,迫切需要改革创新的观念意识和身体力行的真抓实干。“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全覆盖”要求必须创新管理机制,将执法关口前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变消极管理为积极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即环保局各相关部门,在对辖区建设项目状况说得清、道得明的基础上,强化执法意识,找准监管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问题苗头,积极指导、督促、处罚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加快实现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全覆盖的思路和举措

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型监管理念一是转变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观念,强化全过程监管的理念。增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防范性,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监管执行力。二是转变建设项目环保主管部门“单打独斗”的观念,推行联动大执法的理念。加强建设项目环保主管部门与环境监察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长效联动机制,强化逆向执法及其对正向监管的反馈作用,努力构建环保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执法模式。三是转变偏重工业项目、大型项目,忽视其他项目监管的观念,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加大对非工业项目和有环境风险隐患的中小项目的监管力度,适当增加这些项目的监管频次,防止顾此失彼,出现监管盲区。

三、强化制度建设,增强监管执行力和有效性

第一,完善“环保告知”制度。完善现行的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告知制度,补充有关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备案及程序等内容,促使建设单位真正做到变“事后整改”为“事前知晓”,变被动接受监管为主动履责。

第二,深化现场检查制度。准确把握轻重缓急,完善对建设项目分类监管的规定。对重点监管行业和企业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日常检查督促其落实环保要求;对发现的问题提早介入,查得清楚,处罚到位,确保每一次检查的成效;对未纳入重点监管的一般项目,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计划并付诸实施。

第三,细化环保设计备案制度。结合实际,对现行的环保设计方案备案项目的名录和设计方案编制技术规定进行修改,该强化的强化,简化的应简化,能豁免的就豁免,提高环保设计备案制度的可操作性。

第四,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对已建立的协调机制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分析,查找并解决不沟通、不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增强与环评、监察等部门以及市和区县及镇街三级环保部门之间的合力,形成各自履责、相互协调、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五,强化检查督查机制。加强区县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的检查频次,有针对性地对区县进行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指导和解决,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

四、积极探索管理创新,着力实现五大突破

第一,在立法建制上有所突破。抓住制定《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时机,全面理顺和规范管理行为,使其成为闭合完整的链,强化建设、监管及技术服务等单位的主体责任并真正落到实处,切实做到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建设项目施工期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日常监督管理前移,给建设项目施工期发放排污许可证;把握重庆市环境监理全国试点的契机,探索环境监理的模式体系、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制定环境监理的管理办法并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技术规定规范,将环境监理作为技术监督纳入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的全过程;推行全市环保系统建设项目行政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凡是从事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行政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方可持证上岗。

第二,在监管模式上有所突破。要探索监管职责到位,企业主体责任明确,社会监督充分的“三元一体”的监管体系,以此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即市和区县及镇街环保部门要按照“联动式执法,全方位覆盖、网络化定位、高标准绩效”的要求把管辖区域范围的建设项目划分为若干网络,按级分别将工作任务和具体责任要求分解到各相关部门,细化到每个岗位,量化到每个项目,使所监管的建设项目执行环保法律和要求的情况能够随时掌握,存在的环保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违法违规行为能够得到应有惩处。

第三,在能力建设上有所突破。要加快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通过两、三年的努力,市和区县及镇街三级环保部门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在机构设置、人员素质、机制制度及装备水平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标准化体系,打造一支人员素质高、业务技术强、监管绩效好的监管队伍。

第四,在评价标准体系机制上有所突破。将建设单位自觉守法意识、污染防治情况及对社会贡献率和环保部门履行职责、环境监管水平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等方面作为评价考核指标,并进行量化,综合评定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促使其持续改进。与此同时,将评价的结果作为考核及奖惩的依据。

第五,在技术手段上有所突破。要注重技术手段在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全过程的应用,建立建设项目环境监管数据库和动态网络化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电子化的“一项目一档”,并适时更新,实现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借助先进的监控手段和仪器设备,及时掌握建设项目变化和污染产排情况,降低违法开工建设、违规试生产及久试不验等行为的发生概率,提高日常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借助技术单位和专家的力量,让其参与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及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技术问题,把好技术审查和核查关。

作者:高晓渝工作单位:重庆市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