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十篇

时间:2023-04-10 12:13:14

散文随笔

散文随笔篇1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随笔篇【1】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随笔篇【2】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随笔篇【3】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散文随笔篇2

你伴着鸟儿的歌曲

押着韵

来到我身旁

苦我是那多情的狼

只眷顾那皎洁的圆月

无暇揽你的

芬芳

冷落了你

春不再

鸟儿南飞

花枯黄

秋风卷走了落叶与你的身影

茶已凉

圆月已缺

脱离了地球的轨道

绕着彷徨

回转头

你的背影

夕阳下

散文随笔篇3

春日的窗外,阳光尚好,微风不噪。

一直觉得窗是一种很好的姿态。宋代张继先《咏窗》里说:无意殷勤遮皓月,有心特地隔红尘;从兹虚室长生白,占得桃源洞里春。无意也好,有心也罢,任尔门楣间如何进进出出,熙来攘往,窗只是在那里,若即若离地隔开或者连接着两个世界,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云静观山,旁若无人的一如既往。

这样一扇窗,四季的景致轮番登台。春来推开北面窗,暖风徐徐柳芽黄,乳燕掠飞好轻狂;夏至蚊虫霭纱窗,萤火点点绕屋梁,一枕深深到梦乡;而秋风乍起,碧云天,黄叶地,山远天高烟水寒,一窗风月闲;等到了冬季,一壶烫热的薄酒,半句温好的热词,任窗外晚来风急,不问明朝醒来何处。季节的更迭,被窗子定格成一幅幅色彩丰盈的水彩,在岁月里温柔舒卷,一派的闲雅。

这样一扇窗,人间的情事纷繁交集。《木兰辞》里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仿见从军归来的女子,长发轻挽,淡修娥眉,再现昔日娇颜;而此时,苏轼的眼中,一位深闺妇人,小轩窗,正梳妆,怀想旧游携手处,却到鸳鸯两字凉;再如异乡游子,斜月半窗还少睡,聚散匆匆,今年花胜去年红,知与谁同。一段段沁心沁骨的光阴故事,似窗下石阶上年复一年的苔痕,从岁月深处低徊着蔓延而来,蒙了层有点暗淡而鲜活的期待。

这样一扇窗,一生的穿行常伴左右。从儿时的窗前破万卷,朗朗读书人,到“推窗见北斗,反觉太行低”的轻狂;再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独自凭栏,是把酒东风的无限江山;而经历了千回百转,独立南窗下,悠然五六旬,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一路上,或风或雨,总有一扇窗不离不弃,像明明灭灭烛火下母亲安详的脸庞,温暖着缱绻的旅程。

同是一扇窗,不同时间,亦有着迥异的景致,又因被赋予不同的寄望与怀想,便有了不同的心境。任光阴怎样荏苒,任流年如何更迭,这扇窗,阅遍四季景色,一样从容的不动声色,看尽聚散浮萍,依旧安静的守口如瓶。就像一位浮华过后的安静女子,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光鲜着一种绝色的姿态,不自赏,也不撩人,就是一种存在,一种必须。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扇窗,窗外浮光暖腻,窗内尘事隐忍。这窗子很少打开,以至于蒙了尘、结了网,许多的心事,变成了故事,就有了不去打开它的理由。而勇气的匮乏,总被诿过于时间,那些黯然的、妥协的别无选择,却被叫做生活本身。可是山长水阔,生命必须有缝隙,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生长的葳蕤和蓬勃,如同雨过云破的天空,因为透泻了阳光,大地才斑斓的光鲜朗朗,温厚而充满质感。

散文随笔篇4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也许生活就是一方包容另一方,一方迁就另一方,然后不计较的把日子过下去。生活没有完美,只有包容、理解、不计较。

婚姻,需要努力经营;但态度,最终决定了婚姻的高度。

从爱情过度到婚姻,有三样东西不可少:爱的感受,爱的能力,爱的智慧。

婚姻如一所房子,是让它住满阳光,装满温暖,还是让它空空如也,凄凉寒冷,要看你往里面放的是爱心还是冷漠。如果两人都努力爱对方,给对方爱的包容呵护,给对方爱的理解,这房子里就会长出爱的种子,房子里的每个物件、每个角落都会充满爱的样子。

婚姻必须切实平淡似细水长流,平淡才能长久,细水才能长流,但平淡不等于无味,细水不等于完全波澜不惊,否则就是走入婚姻的另一个极端,也是婚姻的另一个死角,淡而无味毫无新鲜感才是婚姻最大的致命伤。

在婚姻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仪式感,寻找一些浪漫的东西,制造浪漫,短暂的人生,就需要有仪式感,两夫妻年轻时做过的事,年老也要去做,该送花送花,该逛公园逛公园,该一起旅游就一起旅游,这样才能长久为爱保鲜。

真正相爱的人是不需要无时不刻在一起的,他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沟通和默契,是对彼此心灵的助长和赞许。他们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宽容以待;他们同时拥有自己的人格和世界,不容破坏。他们相容,并且相让。

叶萱在小说《纸婚》中说道:“决定嫁给一个人,只需一时的勇气;守护一场婚姻,却需要一辈的倾尽心力。因为,从一开始,爱情就是一件浪漫的事,而婚姻,却是一件庄严的事。”

当时光荏苒,当年华不再,当最初的激情回归平淡,恍然发觉,最稳妥的感情不是海誓山盟,不是千回百转,而是彼此间相濡以沫,结伴,直至终老。

如果爱对方,就要珍惜对方,珍惜对方的一切,无论是缺点还是优点,这样的态度才是开启婚姻生活的金钥匙。

婚姻就是一场两个人的修行。两个因爱而走到一起的人,要彼此慰藉、彼此滋养、彼此成就。两个不同环境成长的人,生活的习惯、兴趣、爱好、成就都会有差异,要付出,包容,理解,关爱。在琐碎红尘中过生活,难免有分歧和烦心的事,要冷静处理,不迁怒、不指责,其实这也才是真生活,天天花前月下的浪漫是不存在的。

婚姻是经营,不是,只有让对方感受到你对她的爱,才能让婚姻更甜蜜、走得更远。

让婚姻生活得以保鲜的爱的表达,并不需要你煞费苦心的准备、大张旗鼓的浪费,它不一定非是一顿奢侈的法国大餐,一件特别昂贵的礼物。

它可以是:冰箱上的暖心小贴士;吵架后的先低头认错;对方饿的时候帮他煮的一碗面;清晨的一个吻,出门的一个拥抱;洗完澡后,为她擦干湿漉漉的头发;平常生活里的一点一滴,小路上手牵手的漫步……是俗事缠身的间隙,朝九晚五的空闲,给对方的那份独一无二的专属用心。

散文随笔篇5

易水寒,伤心泪,凭栏意珊泪阑干,日日黯伤神。

柳色秋,宫花红,寂寞开尽冷霜后,落红池塘中。

西楼阁,东风吹,暝色高楼月泣泪,萧萧枫叶悲。

少年郎,青丝长,日暮苍苍白茫茫,缘愁似个长。

慨叹人生命短,喜怒无常,天荒地老愁难消。

莫若今宵珍足,共饮琼浆,放笑沧桑人不老!

天地苍茫,莺歌燕舞,花草飘香;风月无情,悲欢离合,醉倒天亮!人生路上总不平,如大海般有时风平浪静,水如碧涛;有时翻云覆雨,怒涛难消。人之有七情六欲,因以心泛涟漪,胸生波涛。或忧国伤民,恨怀才不遇;或感伤春去,悲逢秋寂寥;或思乡情切,叹家人离别。

是故人心难顺,每每流露哀叹不满。更有甚者,日日登高望远,凭栏目断,黄昏时候,故国晚秋,看杜鹃啼血,大雁南飞,柳絮吹落,宫花寂寞红透,便心中波澜翻涌。面对淡烟流水的幽幽花屏,临晚镜,伤流景,叹少年青丝如今已两鬓星星。不禁怅恨天地为何如此无情,作弄人生。于是乎大叹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叹罢,只借酒消愁,了此孤寂一生。“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既然一切已定,何不坦然接受,“偷得浮生半日闲”?乘此良时,享受人生,在不快中纵情欢乐。珍惜现在的日子,好好对待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不亦乐乎?岂不胜日日醉酒悲歌?放下忧伤,忘记哀愁,走出高高的西楼阁,听悦耳的夜莺声,看流连忘返的化蝶,不要把小雨看得哀伤凄凉,当作是人生的新开始又如何?

柳永,北宋词人,善填词,对生活愁绪的独特体验入木三分。少年时期文才满腹,壮志雄心,青春蓬勃。来到美丽的杭州,看到况世盛景,写下成名之作。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成为了西湖绝唱!然而年龄的增长,对腐败官场,腐朽朝廷的日益失望,加之被?一个偏远的小邑,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使他毅然辞官反乡。“归去来,平生况有云泉约”,这也是当时最好的出路吧?在家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与妻儿再续前缘,那寒蝉的鸣叫怕也悦耳了吧!

散文随笔篇6

[论文摘要]在新潮散文作家中,钟鸣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实验意识。这种实验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具有清醒的文体意识。他主张随笔从散文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二,较为鲜明的文化批判色彩;三,想象力的驰骋和语言狂欢色彩。

在新潮散文作家中,钟鸣的创作是最具实验意识的。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城堡的寓言》《畜界·人界》《徒步者随录》《旁观者》《秋天的戏剧》等多部散文集,并引起较大反响。北京大学的佘树森、陈旭光在《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中就曾给予高度评价:“钟鸣的随笔体散文异军突起,融贯中西散文随笔传统而又有 自己独特的发挥与创造。他为随笔作为独立文体所作的理论思考和努力实践,在散文史上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川但也有的评论者认为这样的评价过高,并认为其作品无异于“天马行空的语言自恋”。这种各持己见而又相去甚远的评价,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钟鸣散文的某种意义和价值。本文拟就钟鸣散文的特点做出简要分析。

一、清醒的文体意识

所谓文体意识,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对于文体特征的或明确或朦胧的心理把握。钟鸣的散文创作一开始就具有清醒的文体意识。他极力主张将“随笔”当作一种独立的文体,从散文中分离出来,并且认为“随笔已由于它传统的使命感和在现实中逐渐成为‘一种非语言的反论符号’而成熟起来,以至于成为知识分子的文体或知识分子的写作风格”川。这种清醒的文体意识使得钟鸣的散文创作一开始就不同于那些处于僧懂或自在状态的写作活动。

作为一切文章的母体,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分崩离析:通讯、报告文学、自传、回忆录等等陆续分解了出去,而随笔,作为一种亚文体,目前正处于即将走向成熟并脱离母体的状态。而“知识分子写作”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由一群年轻诗人提出的与“民间写作”相对立的创作口号。他们认为诗歌的创作首先是一种对艺术负责的写作态度,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精密处理,充分发挥各种写作技术的艺术效果,从而准确地表达诗歌的主题。作为诗人的钟鸣,将诗歌界出现的“知识分子写作”这一概念平移到散文界,主张以知识分子的姿态进行散文创作,并进一步以自己的散文—或随笔创作实践这一主张。

对于自己的随笔创作,钟鸣曾经明确地指出其创作意图:即使做不成“由英雄们的不同心性和冥想构成的、既是英雄的向往所在,也是英雄挞伐旧秩序和宿弊所在的……英雄城堡”,也要“给那鹊立在陡峭山岩上的城堡,送去自己的一丝呼吸,几块惨痛、但却灼人的石头”——这也就是说,从文体的角度看,钟鸣认为自己写作的是与抒情、叙事散文有所不同的随笔;从思想内容的角度看,其随笔创作又担负有某种不无艰难的社会责任,或者说具有某种启蒙性或文化批判倾向。

钟鸣散文—随笔的创作就是在如此清醒的文体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二、文化批判

钟鸣20世纪70年代服过兵役,并曾到越南参加过战争,改革高考制度后又进人大学读书。丰富的人生经历使钟鸣较早获得了个体和文化意识的觉醒。在他的随笔创作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不无深刻的文化批判。《关于曼德尔斯塔姆的黑太阳》一文,大致记叙了作者对俄国诗人曼德尔斯塔姆及其诗作的理解与评价。

曼德尔斯塔姆是表达“对世界文化的眷念”的阿克梅诗派的重要成员,他“透过历史文化的比较和联想,对各个文化历史时代、对现代及其前景进行思索”。“曼德尔斯塔姆虽然理智上理解革命到来的必然性,却不能接受其破坏性的方面。”因而“不为新的现实所需要,为新的现实所抛弃。”在《关于曼德尔斯塔姆的黑太阳》中,钟鸣对诗人曼德尔斯塔姆和其诗作历史价值的理解是深刻而令人回味的:“当一个时代,借助社会的本能和权利的惯性,放肆营造文化平面气氛时,诗人便会处于非常危险的边缘,他的死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证明了诗的有效性。

在《侏儒野史》中,钟鸣用真真假假的叙述表达了对中国数千年以来的封建集权制度及其衍生物的反讽:“他们从不承认自己是矮子。确实,当你周围尽是和自己一样高的人时,你又怎么能知道自己就是那闻名的侏儒呢。所以哲学家尼采说,有种侏濡就踩在我们的肩上,它是一个精灵,但却像一个侦察兵,随时都可能跳下来。当他跳下来,蹲伏在你面前时,它会告诉你,所有的真理都是弯曲的。当然,也并非全部是。”

需要指出的是,钟鸣的文化批判并不是用传统的方式、从正面直接进行的,而是夹杂在大量类似寓言加想象的“奇文”之中,人们常常会在貌似荒诞不经的行文中突然感觉到思想的光芒,明亮耀眼,但随即又尘埃落定,仿佛什么也不曾有过。或者说这种批判带有比较明显的诗性特征,它曲折含蓄,同时又尖刻犀利,隐含着的锋芒既令人捉摸不定,又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两者所形成的巨大张力,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给人以某种意味深长的启示。

应该说,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继承并发展了鲁迅杂文的某些特点,在思想上也与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主题和“国民性批判”有着承续关系。由于市场经济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新潮散文作家片面追求后现代主义的所谓“削平深度”,有意无意地放弃了作家应该勇敢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启蒙意识,使散文的整体思想品质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钟鸣的写作表现了对人类现实生存状况和精神生活的深刻批判。钟鸣的视野是广阔的,立足于此的思考也是严肃而认真的。他用艺术形式上的种种尝试,成功地打破了某种话语空间的密闭性,使自己的随笔创作向着更为广阔的意义空间敞开、向着更白由的精神境界冲刺。

三、想象力的驰骋和语言狂欢色彩

钟鸣的随笔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力的驰骋和语言狂欢色彩。林贤治认为:“钟鸣的随笔也有着自己的叙述语言,典雅、跳宕,不乏想象力和幽默感;其中最突出的,也最为人看重的是‘引书以助文’。

所谓“引书助文”,就是频率很高地引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文献资料,或讲述事件,或印证自己的观点,并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文风,颇有点当年周作人“文抄公”式的文体特征。但是,与周作人引用大量古书有所不同的是,钟鸣的引用常常以想象为桥梁,语意由此及彼,跳跃而曲折多变,就此形成一种使人真假难辨的艺术效果。他似乎是充分地沉浸于古旧的书本和自己的想象中,由此构筑起令人耳目一新确有将信将疑的文本。《鼠王》是钟鸣散文中的“名篇”,其中引经据典地记叙了唐鼠、香鼠、隐鼠、红飞鼠、土拨鼠等,简直就是一个老鼠的文字世界。然而,他并未涉及任何一种老鼠的生物特性,而是仅仅是梳理它们在文字世界里作为符号的意义,其中有许多种老鼠也许只是在文字记载里才存在过的。如他写鼠王:“大地有乌合之众,土里有乌合老鼠,统称‘鼠王’。这是加斯卡尔对‘鼠王’性质形而上学的限定”。这样,“鼠王”似乎就成了和人类社会有着某种对应意义的符号,但是人们又无法像对号人座那样丝丝人扣地将两者联系起来。—因为,这个文本世界说到底是作者钟鸣驰骋个人想象力的即兴之作,就在这种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之间,读者所得到的根本不是关于老鼠的认知,而是一种极为新奇的艺术感受。或者可以说,《鼠王》是钟鸣以各种支离破碎、或者干脆就是杜撰的所谓“经典”为材料,以自己的想象为蓝本搭建起的一座文学迷宫,其中某个局部可能具有某种象征和隐喻意义,但说到底,象征和隐喻并非文本的主要目的,而建筑(对于作者而言)或走过(对于读者而言)迷宫本身才是其基本意义和价值所在。

应该说,这样的随笔作品和上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一样,都是在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具有某种实验意义的文学作品。相对于80年代盛行的带有“伤痕”色彩和乡土色彩的两类主流散文,90年代的新潮散文特别是钟鸣的随笔具有明显的超越意义。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其价值首先并不在于建构了什么,而在于继巴金和贾平凹之后,再度解构了某些早已成为束缚的陈规戒律,为散文随笔的创作清理出一片曾经人所不知的空间。

语言狂欢色彩。巴赫金在谈到狂欢理论时曾说:“如果文学直接地或通过一些中介环节间接地接受这种或那种狂欢节民间文学(古希腊罗马时期或中世纪的民间文学)的影响,那么这种文学我们拟成为狂欢化文学。”“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也具有具体感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转化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散文相对于小说而言,“没有较多的技巧可以凭借,因此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上,主要就得依靠语言本身的光泽了。”

散文随笔篇7

【关键词】引导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课改

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

如这几年,散文写作在中考中大行其道。

一议论性散文写作

1.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渗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WWw.133229.cOm

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3.目前中考议论性散文存在的问题

从内容上看,或回到古代,或罗列名人,贪多求全,臃肿庞杂,看不到鲜活的现实,闻不到时代的气息。从感情看,或缺乏真情,或矫揉造作,用成人的体验代替自己的心声,用美丽的词句掩饰自己的浅薄。从语言看,堆砌辞藻,追求虚美,用名言警句撑门面。

二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记叙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

散文是情感的载体,应十分重视个性化的体验,以叩击心弦的强烈感情打动人心。

2.联想丰富

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线索的主要类型有:(1)以具有象征意义或有深刻含义的某个物件为线索。(2)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3)以某句深刻意义的话为线索。(4)以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如:勤劳、勇敢、谦和、豪爽等)为线索。

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5.几种散文的写作模式

第一,写人散文模式。开头: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中间: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几件事。每件事即每个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结尾:重申特质,照应开头;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散文随笔篇8

劳燕

地书者,凭大地为纸,汲清水为墨,以特制巨笔,蘸水练字于地上者也。

地书者,多为老龄人。天天早晨,吸纳着清新空气,相聚在公园、石道、阶下、广场。

清水一瓮,巨笔饱蘸,轻点凡尘。方便、节能、环保,写意城市低碳生活。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养性益智,健康体魄。提高习者书法水平,推动中国书法艺术普及。雕汉字之大观,奏文明之旋律。

叙不完的殷商遗韵,写不尽的洹河之仁。

地书者,手握笔杆,脚分肩宽,抬手伸肘,眼神随笔,气息笔运,身动自如,心无他用。提笔起笔呼吸深长,落笔行笔屏声息气,节奏舒缓,柔中带劲,着笔见功,妙趣横生,笔行水过字显,心思亦与笔动。舒畅潇洒自然,俨然仙风道骨。气定神闲,不紧不慢,已入忘我境界。

观者驻足颌首,目随笔走,陶醉于中。一字一观,由衷赞叹。淡看人生写意,让四季心情,得以片刻宁静。

嗟! 大地走笔,字随水生,写就的,笔力雅趣彰显功力。

噫! 水随风去,斑斑字痕,消散的,竟全在稍纵即逝间。

地书者,人人有汉字情结。

华夏文明,汉字为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龟甲牛肩,铜彝宝鼎,石勒碑刻,绢写锦书,简册竹帛,纸帖笔书,活字印刷,互联网络,数码炎黄。文明之递进,山高水长,甲金篆隶草楷行,历史之见证,智慧结晶,五千年历史长河,星光韬映,闪烁不熄。

地书者,个个諳汉字之风骨。

或飘逸,或沉稳,或缓笔,或急走。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陈云,点捺撇折间,大块赋文章,包揽不尽雅兴。

地书者,各怀书法之绝技。

甲骨文字,古拙稚趣;大篆朴俊,圆润堂皇;秦书一统,小篆秀逸;隶书八分,简约横竖;草书九转,凤舞龙翔;行书潇洒,风流倜傥;楷书规范,雍容大度;隶书碑刻,方正沉厚,肃括宏深,秀美飞动,骨肉雄浑。草书作品,淋漓酣畅,古淡柔和,满地云烟,磅礴大气。楷书定制,雍容浑厚,瘦硬清寒,圆融遒丽,健劲通神,笔势开阔,气势恢宏。

咦!羲之兰亭,潇洒飘逸,行书小楷之神韵,化为硕大之行楷。

嚯!尤见宋以降风韵长卷:苏东坡韵味天成,黄山谷古拙诘拗,米南宫俊拔豪放,蔡君谟婉美柔和,赵孟頫风神潇洒,祝允明古雅奔放,文征明苍润秀雅,董其昌流畅空灵,郑板桥古朴奇崛,邓石如非凡气度,邓散木篆,形散神不散,林散草体,秀于外而健于中。

浩浩史册,翩翩华章,汉字铸就;硕硕鸿儒,煌煌伟业,汉字垒成。

汉字兮,华夏精神,中华之魅,国之魂也。

思美人也,过度必痴,写汉字也,入情必狂。

汉字如诗如画,地书者如醉如痴,观书者如梦如幻。

汉字如谜如乐,地书者如蹈如舞,观书者如歌如吟。

都市地书,挥就笔底龙蛇之烟云。

都市地书,演成天上人间之舞蹈。

散文随笔篇9

无解的散热难题

我的Y470买了已近两年,起初觉得散热效果还不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机器在玩游戏时的温度已经越来越让我难以忍受。当然,我也根据CFan以前的文章推荐,用书本将笔记本屁股垫高、买过大扇叶的散热底座,甚至自己给散热风扇和鳍片除过灰尘,但玩游戏时CPU温度还是会轻松突破90℃大关,鲁大师“嗷嗷”报警,好不头痛。

抽风散热器出马

记得以前CFan还介绍过自己DIY抽风式散热器的方法,但我亲手尝试了一番,发现凭自己的三脚猫功夫根本搞不定,所以只好通过淘宝购买现成的产品了。为了避免广告嫌疑,在这里我只介绍下散热效果和选购经验。

传统散热底座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内置的风扇,向笔记本底部通风口内部吹风,增加进入笔记本的空气量以及速度,达到增加空气流通的目的。而抽风式散热器则是依靠内部的风扇,像吸尘器一样从笔记本侧面的散热孔抽出内部空气。此种方式充分利用了笔记本外部特点及利用大气压,集中在一点将空气吸出,笔记本其余的散热点(孔)由大气压将空气压入,极大地提高了散热效率。由于其直接作用于散热鳍片,所以散热效率远远超过传统的散热底座,理论上至少可以为笔记本降温15℃以上。

就拿我自己的Y470为例,在玩《使命召唤7》时,CPU和GPU的最高温度分别达到了93℃和83℃,最终稳定在83℃和78℃左右(图1)。此时接上抽风式散热器继续游戏,几分钟后CPU和GPU分别下降到64℃和61℃并稳定下来(图2),效果非常惊人!

选购过程并不轻松

CFan在2012年曾推荐过几款抽风式散热器,本以为选起来会很轻松,没想到近一年这种散热器的发展太快,无论是品类还是功能都远非当年的产品可比(图3)。先说说品牌,目前抽风式散热器的市场认知度有限,所以普遍为DIY工作者或者工作室所经营,而且只限网络销售渠道(个人推荐淘宝),能模具化量产的品牌有徐氏父子、凉伴、ETS和OZF等品牌,所以你不要指望能买到太过知名品牌的产品。

此外,我在挑选抽风式散热器时最关注三个参数:

1.和笔记本散热孔的匹配性

如果抽风式散热器的吸风口与笔记本散热孔处有缝隙(你可以想象吸尘器的管子中间有个破洞),散热效果会大打折扣。为了更好地和笔记本贴合,目前抽风式散热器新出现了几种结合方式。

比如ETS散热器采用了多种硅胶导风套,可以匹配不同类型的笔记本散热孔(图4)。该散热器底部还有调节高度的支架,可以通过延伸到笔记本底部的小吸盘固定,通用性还不错。

而类似凉伴散热器则依靠可以伸缩滑动调整位置的VGA接口固定,散热器和笔记本接触的部分配有海绵套,防止贴合时透气。而VGA固定板可以根据笔记本的VGA接口位置移动,非常适合散热孔和VGA接口都位于机身左侧的笔记本(图5~6)。由于联想Y470的散热孔和VGA接口很近,所以我最终选择了这种结合方式的散热器。

2.散热风扇的功率

抽风式散热器效果取决于风扇转速,风量越大,理论降温效果越好。建议大家选择采用12V供电(笔记本USB接口带不动,需要外接电源)的散热器,而那些靠USB供电(5V)的散热器的风量太小,效果普遍不佳。需要注意的是,抽风式散热器的工作原理仅是辅助散热,降温有个极限值(15℃~30℃),不会因电流和功率增加而无限加大。

我们都知道,功率=电压×电流,但对散热风扇自身而言,功率和噪音也是正比的关系。我在淘宝上也看到了不少号称功率在10W以上(最大转速)的产品,想想也知道这类设备工作时的噪音也可媲美“飞机引擎”了。

3.其他特色功能

抽风式散热器不是什么新鲜事物,除了一些廉价产品,或一些仿造相对知名品牌的“山寨”产品,大家的散热原理和最终效果其实相差不会很大。为了差异化竞争,现在很多散热器都加入了类似无级变速的功能,即可以手动调节电机电流实现不同档位的风量,在散热效率和噪音上取得平衡。

我在使用抽风散热器时还遇到过一个问题,就是开关时好时坏,有时散热器会自己无故运行,或是想关闭时关不掉。跟卖家沟通后才发现,原来包括我购买的这款散热器在内,很多产品内部都集成了测温元件,可以随时监测笔记本散热孔位置的温度,当超过预设的阀值(通常为45℃~50℃,此时对应的CPU温度在70℃以上)就会自动启动,直至降到安全温度才会自动停止。这个功能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没事把散热器和笔记本一直连着就成,不要只有玩游戏时才想着需要安装。

散文随笔篇10

摘要:随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简要分析了新随笔繁荣的原因,结合新随笔作品着重从题材分类、艺术风格、审美特征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对新随笔的创作特征进行探索性论述。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随笔至今尚无一个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定义,但这并未妨碍随笔在黯淡多年之后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一股热热闹闹的“随笔”潮占据了各类报刊,蔚为壮观。面对这种悄然而至的“随笔”热,人们与二三十年代的随笔相对应。称之为“新随笔”。目前,与新随笔引人注目的创作实绩相比,随笔的理论建设却贫乏得几近空白。由于缺乏应有的理论关注和研究,使得新随笔这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在基本特征、创作特色、思想深度、创作意识、发展趋向等方面的论述多是片言只字,散见于创作谈一类的文字中,没有多少真正令人欣慰的理论成果。固然,理论常常是灰色的,随笔的创作者也会说“走自己的路,不被形形色色的规范设计所羁绊”;或者说“还不如索性让‘随笔精神’氤氲于混沌之中,不可捉摸又无所不在。时或从作者心底流露笔端的好”。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真正的理论探讨,除却能帮助引导读者更好地“接受”新随笔之外,对随笔自身的创作和发展也是大有意义的。有鉴于此,本文作者拟就新随笔的创作特征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和评述。

首先,有必要对新随笔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文学原因加以简要剖析。与新时期曾经出现的“诗歌热”、“报告文学热”等相类似。新随笔的兴旺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与随笔自身独特的文体特性密切相关。首先,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有别于社会随笔直接关注“问题”,思想文化随笔则主要抒写当代社会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思考,更多地偏重于“形而上”的思辨。对此,三联书店《读书》的编辑们将其称之为“后学术”或学术性随笔,颇为传神和精当。思想文化随笔展现的是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呼唤和交流,反映着对人生、生命、理想和价值等重大问题的独立思考,因此,本质上思想文化随笔更近似于西方哲人帕斯卡尔等的“随想录”,从而更具有思想、文化价值和个性意义。如韩少功的《性而上的迷失》、叶秀山的《没有时尚的时代》及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系列作品等均是近年来思想文化随笔中的力作。需要指出的是,此类随笔主要展现的是作者的独立思考和个性见解,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譬如在《性而上的迷失》里,作者以文化人类学、哲学的眼光,对自古至今形形色色的性现象、性迷失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剖与辨析,表达了作者对“性”的形而上思考。四是生活随笔。生活随笔似随手拈来的抒情性散文,或记人,或写事,或抒写个人喜怒哀乐,常常从我们身边的生活小事入手,主要袒露人生的心灵,诉说生活的感慨。生活随笔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以情入理,浅入而深出,向读者毫不遮掩地展示那个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我”。唐达成《头发的悲喜剧)、王蒙(我的饮酒)和韩小惠(体验自卑》等便是生活随笔的成功之作。

     其次,不求雕琢、自然天成是新随笔突出的风格特征。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序文中说:“意之所至,随即记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固目之日随笔”。新随笔尽管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但这种“意之所至”的自然风格却未完全改变。当然,不求雕琢、随意自然决不意味信马由缰,随意而为,优秀的随笔离不开厚实的思想和文学修养,古人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对于随笔的这种风格特征,日本作家石原正明也曾揭示道:“随笔是将所见所闻的事、所言所思的事随心所至而述下……然因其无修饰之故,能见作者的才华与气量,实为很有兴味的作品。”纵观近年来的新随笔作品,其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从心所欲,不蹈袭,不做作的创作特征可以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新随笔自然天成的特点除了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外,还反映在思想内容上不受制于某些“条条框框”的约束,正如随笔名家舒展所指出的:“随笔的天敌是禁锢和做作,随笔的灵感源泉是自由与自然。”如张中行先生的随笔集《顺生论》,以娓娓道来的笔法,绵密自然的论证,条分缕析,推本溯源,运用自己厚实的人生经验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教科书式”的人生见解,既没有虚张声势,也绝无教条色彩,从文风到意蕴都充满了自然和率性,开人眼界,启人胸襟。与随意自然的风格相伴,新随笔作品也充分展露了作者的性情和写作风格,真正可谓文如其人,绝少干人一面现象。如汪曾祺的平实自然、张中行的严谨古朴、周涛的雄浑崇高、舒展的大胆泼辣等等,既无掩饰,也无矫情做作,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作者完全的本色、真实、自然的灵魂,这也是新随笔所以受到读者厚爱的原因之一。

知性感性交融、理趣情趣并生是新随笔鲜明的审美感受特征。随笔的文体特点不易确定,但在仔细品评过新随笔作品后,我们便不难发现,知性感性交融、理趣情趣并生是成功的新随笔作品突出的审美感受特征,也是新随笔艺术魅力的奥秘之所在。余光中先生在分析散文的知性和感性时曾形象地描述道:“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其实,我们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新随笔的创作特征,也仍是颇为妥贴的。近年来,文学界一方面有人刻意追求“纯粹”散文,一味抒情,陷入感情的沼泽,媚而无骨;另一方面,一些散文以载道说教自居,矜博炫学,读来每每寡淡无味。在这种创作背景下,新随笔摒弃了上述偏颇之弊,达到了感性和知性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理趣和情趣的互不偏废效果。当然,在新随笔的具体作品中,感性和知性决不是人为的搭配、生硬的焊接,每篇文章到底是以感性抑或知性为重,还得取决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总体而论,多数随笔作品以理为重,以情济理;也有部分随笔作品以情为重,以理显情正是与这种重于知性而又不废感性的创作特征相一致,新随笔作品自然达到了既有理趣也不乏情趣的审美效果。当然,新随笔所表现出的丰富而深刻的“知性”(理),往往不是依靠长篇大论,或学术论文般的逻辑、推理来加以揭示,而是在夹叙夹议中自然点出,完全是作者思想智慧的自然流露。同时,随笔中的“情趣”与诗歌、抒情散文所抒写的单纯情感也不相同,随笔的“情趣”每每和“理趣”相交融,它所抒发或蕴含的感情常常也不是直露的,而是经过升华或折射的,情难以割裂开理而独立存在。如周涛的《塔里木河》方方的《和平日子的恐惧》等就是新随笔中以情济理的佳作。另外,对于不同秉性的作者来说,其作品知性、感性的重心,情趣、理趣的追求也直接呈现了个性色彩。如周国平的随笔常显哲学的思考,而史铁生的随笔则展露的是人生的精神深处和心灵空间。

最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是新随笔的个性品格中越来越凸现和强化的创作特征。就篇幅而论,新随笔作品属于文学大军中的“小人物”。但是,由于适合于表达创作者“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或者说新随笔易于展现知识分子“精神自治”的特点,故而,一批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也自觉地加入到了新随笔的创作队伍之中,加上当代文坛的一批中青年佼佼者,就使得新随笔创作较好地克服了自身的“小气”现象,不仅具有出神入化的文字功力、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了沧桑的生命感悟和独特的思想品格,成为一种“智者文学”。如金克木先生的《告别词》,面对日渐老去的生命,以智者的从容达观地吟唱了一曲挽歌。值得我们思考并学习的是这批前辈以耄耋之年,在信手拈来、直抒性灵的同时,却没有因对传统经旗烂熟于心所带来的陈腐之气,相反,作品中时时闪烁的是科学、理性的光芒,是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剖析。在他们的笔下,康德、罗素和孔子、老庄均是活灵活现可亲可敬的人物,绝无陈腐老朽气,只现老辣醇厚味,突出体现了新随笔的价值精髓和思想要义,这从张中行先生的《顺生论》等作品中能得到充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