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随笔十篇

时间:2023-04-03 04:49:31

幼儿教育随笔

幼儿教育随笔篇1

幼儿园教育随笔 :

1、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把身边真实的世界移到自己的笔下,移到自己的手指间,移到自己的硬盘中即可,不必过分强调逻缉,不必十分讲究文采,而是你自然感受的流淌,心灵的私语,智慧的沉淀。 有些幼师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写东西,抑或是想起写文章就头痛,认为这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其实不然。很多幼师都可以讲很多精彩的教育故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从口头的变成书面文字,就是很好的随笔。

2、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即随便,随时,随手,随心等。 自由是每个生命具有的特质,儿童必须借助自由的环境表现其内在天赋的本能,以便建构自我和形成自我。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给儿童充分的自由,只有自由才会让儿童成为有个性的人。而自由不是绝对的,它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规则是自由的边界,规则对于自由不是限制而是保障。”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幼儿教育随笔篇2

Kevin

幼儿园体育活动指导模式的结构,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针对这三大部分的结构,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师指导的基本策略:

一、调动身心

这可称为幼儿身体活动的启动部分。

这部分教师的指导策略着重于幼儿心理和生理的两方面。心理方面指在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来激起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愉快的情绪,激起幼儿内在活动的动力,把幼儿引入到活动的情景中去。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语言的刺激、角色的分配和选择、活动场景和情节的设计、材料的提供等。如语言的刺激可以是这样的:“今天请小朋友们来做黑猫警长,老师做白猫警长。我们听着音乐,跨过小沟,钻过山洞,走过独木桥,去捉老鼠,好吗?”

生理方面,就是教师要运用音乐律动、模仿操、小游戏等一些活动量小、强度低的活动来引导幼儿一起做热身运动,使幼儿的身体从原来的安静状态转入一个较兴奋的运动状态,为进行较大活动量和活动强度的身体运动做准备。

二、活动练习

这是体育活动的基本部分,也是教师指导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幼儿身体的活动量和活动强度处于较大的状态。

这一部分有两种教学形式存在:分散活动和集中活动。分散活动主要是指以器械活动为主的个别和小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幼儿同时可以在几种运动器具里挑选自己喜欢玩的材料、选择自己的玩伴、用自己决定的方式进行身体活动。教师的指导相对宽松和随机,只是在幼儿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集中活动主要是指体育游戏、体操以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指导的体育活动。在这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意向比较明确、有重点,旨在促进幼儿身体运动能力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分散活动和集中活动在具体教学中有时并不是那么界限分明的,是相互联系和互为补充的。

教师在设计和运作这一活动过程中,主要要把握好这四方面的教育指导策略。

(一)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幼儿体育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是幼儿自发的好动性。幼儿生活中,情感是占主导地位的,情绪性和趣味性对他们的身体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设置情景,激发、调动幼儿对获得运动能力的积极愿望,鼓励幼儿去大胆尝试,获取经验。在他们身体活动的同时,运动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例如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从高处跳下的体育活动时,可以用一个游戏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开始,幼儿扮小麻雀跟着老师(扮妈妈)听音乐在场地中央飞——每位幼儿自由选择一棵树作为自己的家——全体幼儿摸索怎样又轻又稳地从树上跳下来——选择个别幼儿讲述如何跳得又轻又稳的感受——教师示范讲解——全体幼儿继续探索练习——全体幼儿自由选择他人的树学习高跳下(活动路线不限)可以选择跳高矮不一的树——跳下树找食,躲避二至三种动物(增加兴趣和练习密度)——找到小虫,听音乐回家。

在这类活动中,幼儿扮演一定的角色,在音乐、儿歌和游戏中进行身体活动,沉浸在一种愉快的活动体验中。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自始至终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情绪。在这种快乐和谐的气氛中幼儿会产生快乐感,从而促使他们在心理上接近活动对象,激发他们活动的欲望、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的行为更为积极、活泼和自然。

(二)在活动中体验完成动作的学习

教师在指导幼儿学习新的行为动作时,要创设丰富多样、生动变化的体育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此环境中,运用观察、模仿、相互学习、探究、发现和相互纠正等方式去进行学习。教师则根据每个幼儿的活动水平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合理安排体育活动中幼儿身体运动的生理负荷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上升—稳定—下降的一般规律和幼儿生理机能的特点:上升快,最高阶段延续时间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荷能力较低的情况,必须合理安排幼儿体育活动中的练习密度和活动量。因为幼儿体育活动的性质基本上是一种有氧代谢活动,所以我们在幼儿身体运动的生理负荷安排上,要做到高密度、低强度,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在活动量的调控上做到由小到大,逐步上升,活动结束前再逐步下降。

(四)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1.要全面发挥幼儿体育活动的多种教育功能,满足幼儿发展的多种需要。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促进其各种功能的发展。特别要注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运动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发展的指导,要防止和克服单纯健身或娱乐的观点。

2.要注意幼儿身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协调、灵敏、平衡、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肢体的均衡发展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3.注意安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教师既要注意不断地改善活动的条件,给幼儿以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勇敢地去参加各类活动;又要保证活动场地、器械的清洁、平整、稳固;对幼儿活动时的方向、路线的选择,服装、裤子的合适;擦汗、喝水的适时适量都要进行指导和调控,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幼儿的体育活动能有序、安全地开展。

三、放松活动

幼儿教育随笔篇3

活动培养幼儿感恩意识

现在大多数家庭是“6+1”的模式,以“孩子”为中心,以“孩子需求”为主要任务。正因为孩子们受到的关心和爱太多,已经习惯于有求必应的生活,而引导他们去付出关心和爱的机会、措施又少,所以他们的性格较自私、冷漠,很少想到别人的需要。比如,有孩子乱扔垃圾,还认为“反正有环卫工人扫地的”;有祖母为孩子做了一切,孩子反过来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有孩子看到好看的花采摘下来,说“反正它还会再长的”……要让幼儿学会感恩,那首先得从培养感恩意识开始。为此,笔者通过开展各类阅读活动,逐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通过感恩系列的绘本阅读活动,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绘本阅读活动,是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它能够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理解绘本,从而理解绘本的深层含义。为了能够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笔者在图书角里增添了有关感恩方面的绘本图书,如《逃家小兔》《每天都说我爱你》《世界真好》等。这些故事中,多多少少都存在着有关的感恩意识。但是,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通过自由阅读培养感恩意识还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为了能够让幼儿看懂这些图书,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笔者大都是利用在集体的绘本阅读活动中和他们一起阅读。如在《逃家小兔》中,笔者和他们一起通过看图片来理解故事内容之后,幼儿能够感受到妈妈对小兔的爱,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联系自己,感受自己妈妈对自己的爱,从而引导幼儿去感恩妈妈。同例,笔者带领着幼儿共同阅读完了图书角里的感恩系列的绘本。而之后的各种自由阅读活动中,笔者发现幼儿会再次拿起我们共同阅读的绘本继续翻看起来,再次感受绘本里的“爱”,幼儿也就初步具有了感恩意识。

通过具有感恩情感的教学阅读活动,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有语言、社会等,这些学科中都会多多少少地涉及到感恩方面的情感。因此,每次上到有涉及到感恩方面的课程时,虽然说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理解了故事内容后,不会去感受到深一层的含义,但笔者都会刻意去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比如,语言领域中的童话欣赏《许多许多刺》,幼儿在故事中看到小刺猬帮助了大家,笔者就引导幼儿想其余小动物会说什么,幼儿回答“谢谢小刺猬”,这就是大家感恩小刺猬。在故事结尾,大家成了好朋友,笔者引导幼儿理解了小刺猬的心情肯定是很开心,那么它也会感恩大家把它当成好朋友。此类能够培养幼儿感恩意识的语言活动,还有《七彩象》《小蛇多多》等。又如,社会领域中的活动《老师爱我我爱她》,活动中幼儿了解了教师的工作,也体验到了教师对小朋友的关心和爱护,所以要感恩教师。此类能够培养幼儿感恩意识的社会活动,还有《生日快乐》等。在这些集体教学活动中,虽然这些活动中的“感恩”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但笔者都会有意识地去利用这些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通过随机教育结合阅读活动,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幼儿园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还有随机教育活动。即在教师计划之外的,随客观提供的教育情境而临时组织的教育。随机教育中,笔者都能抓住幼儿的表现结合看过的图片、学过的故事甚至于马上现找的故事等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比如,一次午后散步,有一幼儿看到校园里漂亮的花朵,就采摘了下来。当带领大家回到教室后,笔者针对这件事情与他们进行了一场谈话。大多数幼儿一致告诉笔者:“不能采小花。”笔者问:“为什么呢?”有的幼儿说:“小花会哭的。”有的幼儿说:“小花是给我们看的。”……于是,笔者利用网上查找的绘本故事《花婆婆》,和幼儿们一起阅读了这个故事:花婆婆播下了很多种子,种子变成了很多漂亮的花朵,大家的周围变得很漂亮。笔者引导着幼儿去感恩“花婆婆”,因为“花婆婆”种下了很漂亮的花;笔者也引导幼儿去感恩“大自然”,是大自然给了人类美丽的景色……

通过阅读活动延伸到一日活动,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每次笔者都通过各类阅读活动,让幼儿具有感恩意识。但是,如果在一日活动中不具体实施,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就会过后就忘。于是,在每一日的活动中,笔者都会引导幼儿常说“谢谢”“请帮……”等礼貌用语,提醒和引导让他们时刻去感恩别人,从而更好加强和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结束语

幼儿教育随笔篇4

关键词:蜡笔画兴趣;教学应用;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18-01

古人云:绘画具有“成教化、且人伦”之功能。现在许多教育家和幼儿教育者也都认为幼儿的美术活动是一种有着多种功能、多种作用的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美术活动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萌发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以及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蜡笔画是美术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长期以来,蜡笔画以其绘画工具的简便性、色彩的丰富性、使用的简单性和无外溢性的涂染等优势,而备受幼儿美术教育的青睐。可以说蜡笔画在我国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父辈、祖辈常常是从蜡笔画开始绘画学习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绘画工具、绘画材料、绘画技巧的不断创新,蜡笔画在绘画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受到一定影响。这对幼儿的美术教育是极其不利的。为了全面达成绘画上述之功能,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充分发挥蜡笔画的诸多优势,不断加强幼儿蜡笔画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能把幼儿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增强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主动将精力用于学习活动,自学地记忆、想象和思考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的内容。那么,在蜡笔画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呢?

一、循序渐进,提高幼儿学蜡笔画的兴趣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手部肌肉动作协调性、灵活性较差,因此,幼儿蜡笔画教学中必须要先简后繁,先易后难,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要让幼儿感到学蜡笔画并不难而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然后再逐步深入。而上好第一课是非常重要的。

如小班幼儿必须先从练习点开始,如在画好的圆饼、方饼、椭圆形饼上用蜡笔添画芝麻点,幼儿不但都能完成,且感到有趣好玩。反之,幼儿则会产生畏难情绪,第二次就会不愿动笔作画。

二、寓教于乐,从游戏开始,激发幼儿的蜡笔画兴趣

游戏是幼儿各类活动赖以进行的最好载体,游戏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直言不讳地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工具。例如,在一次让幼儿用蜡笔画动物头像时,我们采用“五个好伙伴”形式进行,让幼儿将五个手指头变成熊猫、兔子、小猫、狗、喜鹊的头,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掌握了这些动物头像的大致轮廓,由于幼儿大体把握了动物头像的特点,再用蜡笔作画时就饶有趣味。将蜡笔画活动寓于游戏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启发孩子们对美的感知和领悟。

因此,我们在指导幼儿用蜡笔作画前,应尽可能根据作画内容设计好相应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首先对蜡笔画内容产生兴趣,并进行初步感知,继而产生用手中多彩画笔予以表达的欲望。因为,幼儿蜡笔画教学并不仅仅是单纯培养儿童感知美、认识美的能力,还应开发其潜在的才能和心智,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和发展。

三、在教学中应用多种形式,保持幼儿的蜡笔画兴趣

由于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单一的、长时间的刺激易使幼儿产生抑制和疲劳,只有新颖有趣的刺激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在蜡笔画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根据幼儿骨骼发育特点和蜡笔使用特点。不断更换作业练习,变换教学形式和改进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蜡笔作画手不要用力,如果练习形式过于单一,幼儿手部就会感到劳累,绘画兴趣就会锐减。另外,蜡笔色彩比较丰富,如果老师把幼儿圈在园内作画,就无法发挥其“色彩丰富性”的优势,因此,我们就要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区,让他们观赏盛开的桃花、嫩绿的小草、发芽的柳树、落山的夕阳、夜晚的繁星、丰收的果园、飘落的树叶、飞舞的雪花等。使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感知其“五彩缤纷”,从而知道手中的哪支蜡笔可以描绘哪种景色。让他们手中蜡笔的色彩和内心中的自然美景“挂起钩来”,形成色彩上的“共鸣”,并迸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

四、了解蜡笔画,正确评价蜡笔画,巩固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教师必须要尊重幼儿,关爱幼儿,真正从幼儿的角度了解幼儿的画,审视幼儿的画,因为幼儿绘画,不是成人意义上的绘画,幼儿蜡笔作画从一定层面上来讲可以说是一种游戏,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流露,很多幼儿认为小小蜡笔能画出五颜六色,很好玩、很有趣,一边画画,一边自言自语。所以在评价幼儿蜡笔画时,我们应透过画面,要看出儿童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只要有特色,运笔得法,色彩搭配,画得生动、感人、有特点,我们都可以认为是好画,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在评价中可让幼儿说说自己是如何使用蜡笔的,还可让幼儿说说自己的蜡笔画好在哪里。这样,既可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巩固幼儿兴趣。

五、给幼儿以自由作画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感到情趣盎然

蜡笔携带方便,可以随时作画。幼儿一般喜欢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这是由幼儿的天性决定的,所以,我们要给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想画就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充分让其展开想象的翅膀。如在画未来的房子时,有的幼儿画了“汽车房子”,有的幼儿画的房子还有带有翅膀,对于这些,我们都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要知道,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个性品质的培养与创造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在各项蜡笔画绘画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专注力、灵活性等品质。

幼儿教育随笔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创造力培养

注:编号15SB0244,项目名称:以藏羌音乐舞蹈元素为主创编幼儿体操的实践研究,项目类别:一般项目。编号JY13-13,名称:藏羌地区幼儿童话音乐舞蹈教材研发,项目类别:教育科学研究专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培养,不再仅仅满足于孩子吃饱穿暖,也不再是满足于孩子文化课成绩好,而是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比如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各种兴趣培训班,都是家长对孩子全面发展寄予的深厚的期望,而音乐教育则一直是受家长的追捧,如何在当前形势下通过音乐教育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笔者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探讨,以期为我国幼儿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一点启发。

一、音乐教育和幼儿创造力培养概述

音乐教育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主要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学校教育一般可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自从 20 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传统艺术门类,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音乐教育,以此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价值

音乐教育对于儿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的作用是巨大的,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的,笔者在分析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价值时,从三个方面论述,分别是音乐教育对幼儿的生理价值,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塑造价值,音乐教育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价值。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的生理价值

音乐对于幼儿的生理价值,体现在音乐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知道,幼儿使用自己的身体探索世界,认识有趣的物体。而且,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我们把这个好奇心加以引导,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音乐是幼儿可以从听觉感知到的有趣的事物,当把音乐的世界展现给幼儿的时候,幼儿能以新的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音乐生动的音符结合幼儿充满想象力的头脑,会给幼儿创造力产生长远的影响,幼儿在创造性和想象性的音乐表征活动中,也能够体现自己的身体能力。

(二)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塑造价值

我们知道,幼儿心理塑造非常重要,而通过音乐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幼儿心理塑造的一部分。有关学者提出的“幼儿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世界的理解”的思想,受到理论界的推崇。该学者就是皮亚杰,他把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心理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幼儿的心理结构会相应的发生一些变化。幼儿先后经历了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创造和想象能力才得以提高。反过来,想象活动也提高了幼儿理性思考抽象思维能力,这个复杂的过程使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到最高的阶段。

(三)音乐教育对幼儿人际交往的影响

音乐给予幼儿性格的塑造,使得幼儿可以在思想成熟过程中,学会沟通交流。如果说人的思想影响着人的外在表现,那么,人际交往作为一种人必须的外在交流方式也受着思想、性格的支配,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思想不断成熟,沟通交流能力也在不断地往更高的水平迈进。受音乐教育的影响,幼儿慢慢的就可以用具体复杂的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渴望与他人交流,音乐教育给予孩子交流打开了一扇大门,通过音乐教育的塑造,幼儿的性格更加平缓,处事更加稳重,行为更加从容,随着日渐成长,不仅自己可以进行表达,而且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在与别人进行合作时表达,让别人可以懂得自己的意愿,这都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音乐教育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

(一)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教师与学生的载体,理应承担起更多的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责任,具体到音乐教育方面,笔者认为,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学校各领导首先应该在意识上对于音乐教育重视起来,在学校传统的音乐教育中,主要是以音乐课的形式存在的,而音乐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可以随意挤占的课程,一周只有一节课,却经常被语数外等所谓的“主课”所挤占,这使得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幼儿教育中,形同虚设。因此,学校应该首先在意识上重视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应当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此外,学校在意识上重视音乐教育的作用之后,还要进一步付出行动,在课程设置、师资引进以及教材设计上有所突破。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过去教师上课应付、学生上课随意的状态,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形成一定的连贯性,并且学校要努力吸引优秀的音乐教师来任课,在教材方面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选定教材,在软件设施与硬件设施都到位的情况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对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方面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中最主要的一环,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幼儿音乐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格外重视音乐教师在幼儿创造力培养方面的工作,笔者认为,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幼儿,每个人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度的,有关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20分钟,幼儿的注意力时间更短,因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吸引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就需要教师注意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感受,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

2、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基础的孩子,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选用能够充分吸引幼儿学习音乐的教材,应该以儿童的特点和兴趣为切入点,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该是幼儿,从幼儿生活、幼儿娱乐、幼儿学习等题材,才是幼儿感兴趣的音乐。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开展理论创新,积极学习发达地区、西方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把知识性、艺术性与趣味性融合于教学方法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的幼儿有较好的音乐素养,有很强的领悟能力,在当前小班制的有利形势下,音乐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幼儿,适当的深化音乐教育的内容,通过因材施教,充分的发掘幼儿的音乐素质,全面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3、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人人都渴望快乐,幼儿是人之初最纯净的阶段,天性使然,如果有一件事情让他们快乐,他们就会积极的去做这些事情,而音乐教育,完全可以以这种形式,寓教于乐。音乐可以给人来快乐,尤其是一些有节奏感的音乐,此外还可以给人带来美感和一定的鉴别能力的提升。音乐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并接受、喜欢上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歌唱活动或者友谊比赛等方式,或者利用当今先进的硬件设施,吸引幼儿对于音乐的关注。

(三)家长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父母开始了我们人生的第一笔色彩,音乐教育成为当前新时代的父母越来越重视的形式,从胎教开始,就以轻音乐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身体成长进行有益的培养。在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也可以进行刻意的引导,比如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可以乐器吸引幼儿,比如钢琴、吉他等等常见的乐器,引起孩子的兴趣以后,可以视幼儿的意愿,继续培养。父母还可以在与幼儿的游戏、亲子教育中进行一定的引导,比如听歌曲猜歌名,音乐知识竞赛,了解一些世界名曲的作者经历与创造名曲的背景,或者在孩子玩耍时加入一些背景音乐,让他们进行感知和联想,通过这样的方法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四、结语

以音乐教育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教师一定不要功利,否则只能是揠苗助长,无益于幼儿,这个过程需要家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因材施教、创新教学理念,父母的合理引导,那么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可以得到很好的开发,从而促进其成长。

参考文献:

[1] 董霞.《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5月。

幼儿教育随笔篇6

关键词:体育游戏;内容;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67-01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但目前很多教师组织自由经典的游戏较少,教师心中游戏储备量缺少,内容随意,一些传统游戏、民间乡土游戏、课程游戏等缺少解读,缺乏对游戏内容的收集与整合。有些看似游戏但实际上是假游戏或者是异化了的游戏,缺乏拓展与创新。很多时候晨间活动的内容是教师选定的,幼儿单调机械地重复动作,表面"自主",实则"高控"。为真正有效落实《指南》精神,笔者大胆尝试,多渠道多广度收集纯碎用无器械形式以玩为主的低结构体育游戏,在传承本地区优秀文化游戏资源的同时,愉悦幼儿的身心,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的一天从快乐的游戏中开始,在游戏中培养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陈鹤琴提出:“解放双手,解放头脑”,笔者在实践户外体育游戏中选择一些组织方便,操作百样的游戏素材,让幼儿时时处处有游戏,随时随地会玩游戏。《指南》中各年龄阶段的典型表现是笔者选择游戏内容的参照。

1.群w收集游戏,让游戏库满仓

为了拓展户外游戏内容,笔者广泛发动家长收集民间游戏,如《打荞麦》、《挤油渣》;通过网络收集热门游戏,如《龟兔赛跑》、《袋鼠跳跳》;教师自发搜寻课程游戏,捕捉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等,按动作发展、运动量大小等分类编印,丰富教师游戏资源库。

2.分类呈现游戏,精选配成套餐

体育游戏和其他领域的活动一样,是多种形式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在提高游戏技能、发展能力的同时,要使幼儿心情愉悦,采用多个游戏组成套餐的形式,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游戏。幼儿在每天的体育游戏时间里,采用自主点餐翻牌的形式开展,达到快乐运动我做主的目标。

为了使幼儿能自主、快乐、有效地开展体育游戏,游戏套餐的组合是首要条件。笔者从游戏的内容、目标、运动量、难易程度等方面入手,按照动静交替、整体运动量等原则进行组合。

2.1目标引领,科学分支。每一个游戏都有发展目标,笔者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运动目标,将游戏按照平衡、走、跑、跳等多项技能目标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按照动静结合的原则将三个游戏组合成一个套餐。

2.2动静交替,机动调时。在任何体育游戏中,幼儿的运动量总是有一个科学的变化过程,且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由活动能力低 逐渐上升 最高水平 保持一定时间 出现疲劳 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是一个上升 稳定 下降的规律。笔者在组合游戏套餐时,遵循运动量"从小到大,再到小"的原则。

2.3随季而动,灵活机动。针对不同季节,套餐游戏也会适量地进行调整。一方面结合季节主题活动来选择游戏内容,一方面根据季节冷暖调整游戏的重点项目。如冬天气比较冷,我们尽量投放活动量大的游戏套餐;夏天天气热,尽量减少的运动"量",建议选择一些以走、跑、平衡类的游戏。如果在夏季有大活动量的游戏,笔者尽量选择在室内开展,缩短其游戏时间,延长低运动量的游戏时间,使之趋于平衡。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能够做到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丰富的体育游戏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增长智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

[2]张平.《晨间活动的思考》.学前教育幼教版.2009年

幼儿教育随笔篇7

1.教育观念有待提高对幼儿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全面普及越来越大,公办、私立等幼儿美术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纵观幼儿美术班中的幼儿美术教学,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很难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因此,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提高,与时俱进。

2.对幼儿情感的培养常常被忽视对幼儿进行美术方面的教学并不仅仅是教授画画的技能和审美的视角,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既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也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对幼儿进行情感方面的引导和培养,能够使幼儿不仅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同时能够使幼儿全面发展,形成全面的人格等。

二、提高幼儿美术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幼儿美术教学逐渐形成新观念、新意识,出现了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传统美术教学相比,幼儿美术教学目标逐渐由知识技能型向审美型、实用型目标转变;教学内容也逐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幼儿形成美从实际中发现并作用于实际、美化实际的美术思维;教学活动多样化趋势明显。结合教学经验及相关理论知识为依据,现提出如下幼儿美术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以供幼儿美术教育同仁共同探讨研究。

1.拓宽幼儿视野,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去积累素材、积累内容,学会擅于捕捉生活中一点一滴值得珍藏的闪光点,从而丰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同时也能够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生活之美的熏陶和美的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多关注电视上播放的内容,并以留作业的形式实现亲子活动,展开讨论和资料收集,从而拓宽幼儿的视野,与社会相联系。这也是幼儿逐渐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对幼儿的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更能够将幼儿美术教学的矛头指向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的目标上,突破单一的以美术知识技能教授目的,从而真正培养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为幼儿今后在美术领域能够更深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尝试开放式教学的运用传统美术教学在教室中进行,离不开各种画笔和画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阻碍了他们想象的空间。随着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可以尝试走出课堂,在课堂以外的广阔空间带领幼儿尽情翱翔、随意驰骋。以蓝天白云为背景,让幼儿在美术的独特课堂中亲身去体验、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好,对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促进作用。同时,并不是只有传统意义上的水彩笔、蜡笔、铅笔等才是幼儿创造美术作品时的画笔,现实生活中的树叶、棉签等都可以作为手中的画笔创造美好的作品。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到生活中去主动发现工具,充分展开想象并打开思维的禁锢,真正体验艺术的魅力。

幼儿教育随笔篇8

关键词:科学教育;幼儿;生活化;兴趣;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016

“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运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这就更要求我们倡导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其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品行的发展。

一、内容选择“生活化”

科学源于生活,起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植根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就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事和物来组织活动。如幼儿园、社区、小超市、学校、工厂等等,这些社会自然环境都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极好场所。秋天,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树叶的变化,看落叶飞舞,看小草枯黄,看开放;可以让孩子观察自行车的修理、商品的加工、商品的运输等等,孩子在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多种能力。活动室的环境也是科学教育的资源,门上的锁、墙壁上的涂料、窗户上的纱窗、室内的空调、电扇,甚至活动场地上的塑胶跑道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素材,这些来自幼儿生活的活动,都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因为它们亲近自然,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吸引着幼儿参与。

记得有一次,笔者带领幼儿户外活动时,来到一片旧楼改造的工地,有许多拆下来的废旧钢筋摆得到处都是。我们班的小朋友在参观时,对地上拆下来的弯弯曲曲的钢筋很感兴趣,有些小朋友就问笔者:“老师,这是什么呀?”笔者便将这个问题问旁边的小朋友。涛涛小朋友说:“是绳子吧。”佳佳小朋友忙说:“不是绳子,是棍子。”笔者说:“小朋友们摸摸看,看看到底是什么?”“咦,怎么这么硬!”“还有花纹!”“这是铁吧!”小朋友们议论不休。笔者说:“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平时见过它吗?”“见过。”幼儿一起说。“你们在哪儿见过它呢?”齐齐小朋友说:“我们楼下的窗户上就有它。”笔者说:“小朋友们今天回家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看看这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一早,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告诉笔者:“老师,我爸爸说了,那是钢筋,盖房子时要用它。”他们互相传递着自己的信息,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知道了答案。

二、活动导入“生活化”

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言”。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幼儿,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找准活动内容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活动,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和幼儿认识“左”、“右”的时候,活动一开始就直接问:“小朋友,你们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吗?请举起你的小手。”(小朋友很坚定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此时,教师不动声色,马上直奔主题,问:“你知道你举起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吗?”幼儿兴趣盎然,很自然地集中了注意力。然后引导小朋友做左右的游戏,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能从自己身上找出像这样的好朋友吗?(左耳、右耳,左眼、右眼……)这样的引入,贴近幼儿的生活,沟通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环境因素的刺激下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拓展了幼儿的思路,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三、过程组织“生活化”

习惯的幼儿科学活动,教师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反复地观察和讲解,做到先声夺人,幼儿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各种常规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随心所欲地想。过程组织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为核心,从创设情景中入手,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搭建幼儿内心体验的新平台,以深刻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

一次户外活动中,笔者有意让幼儿玩得很痛快,回到活动室第一需要便是洗手、喝水,可是打开水龙头却一滴水也没有(教师事先关了总闸)。这引起了孩子们的焦虑与思考:“水怎么会没有了?是不是被我们用完了?”他们互相猜测着。过了好一会儿,笔者才打开总闸,让孩子洗了手,喝了水。之后提出了讨论问题:没有了水会怎么样?让孩子们热烈地交流并暗示节约用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缺水的危害,笔者请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没有水会怎么样,第二天,孩子们便把和爸爸妈妈一起画的画儿、剪的画报拿来讲给大家听,这次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科学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例如:在孩子们用点心时,发给每个幼儿一块正方形的面包,用来制作三明治娃娃,教师请幼儿说说面包是用什么做成的?想一想:三明治是什么形状的?怎么样把正方形的面包变成三角形的呢?在进行“糖果”的专题活动时,请幼儿收集糖果,然后把收集的糖果进行分类游戏,孩子们有的按软硬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大小分,还有的按味道分,然后教师又带着孩子进行点数,请孩子寻找剥糖纸的最佳方法,品尝各种糖果的味道,用剥下的糖纸进行手工制作,把幼儿的作品按幼儿的提议粘贴在活动室的墙壁上,一系列的过程自然而和谐。

四、活动时间“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备课、制作教具、准备材料,可教育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课堂上再生动的教学方法也比不上泥土里一条蚯蚓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突破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笼子里解放出来。在生活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尽量给他们“活”的教育,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对幼儿进行随机引导。例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笔者去挂窗帘时,发现窗帘后有个身影在晃动,过去掀开窗帘一看,青青正趴在窗边,用手指在窗户上比划着什么,“青青,在干什么?”“老师,你看窗户上能写字。”其他小朋友也围了过来,“你知道为什么窗户上能写字?”“有水呗!”“那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有哪个小朋友知道?”笔者又问其他小朋友,活动室里,像炸了锅似地讨论开了,虽然起床活动的时间比平时晚了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认识了一种现象,而这些东西并不是教师强塞给他们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获得的。

教育原本就在儿童的生活之中,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为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了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索动机,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供了前提和实际背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幼儿最关心或与幼儿有直接联系的现实生活,采用观察、探究、实验和操作的方法,激发幼儿广泛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幼儿教育随笔篇9

关键词:幼儿;美术常规;整理常规;操作常规;学习品质

幼儿美术常规是指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与要求,建立幼儿美术常规一方面能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培养幼儿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也能使美术活动更有序,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此外,还有利于教师从维持常规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全面地考虑活动目标的实现[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开展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良好的常规是保证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良好的美术常规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不仅使活动井然有序,更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质量、目标的达成和作品的效果,而且还能为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美术常规的培养,是极为必要的。那么美术常规包括哪些内容,又将如何开展?下面,笔者主要从整理常规和操作常规两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提出教育建议。

一、整理常规

幼儿美术活动,尤其是美工活动涉及的材料、工具种类和数量繁多,我们经常看到一节美工活动后,桌上、地上到处都是各种材料、工具和废弃纸屑,究其原因是幼儿没有良好的活动常规,不知道应将用过的材料和工具分类整理、物归原处,应将废弃的纸屑随手放到纸篓里,更没有整理的习惯。活动后,教师往往要收拾整理大量的材料和工具,不仅耽误下一个活动的开展,还不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幼儿的表现来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由于美术常规不在教育目标之中,更没有系统的培养体系,教师往往把关注点放在了教学任务的达成,而忽略了幼儿美术常规这一基本学习品质的培养,致使幼儿缺失此方面的教育,没有良好的常规。因此,我们应将美术常规的培养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在每次活动中融入常规教育内容,使幼儿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美术常规。美术常规包括整理常规和操作常规。整理常规是最基本的常规,是指在创作完成后能收拾整理材料和工具,包括将用完的笔放回笔盒,将棉签、胶棒、剪刀等材料和工具放回原处,将废弃的纸屑放到纸篓里。由于小班的美术活动材料和工具相对比较单一,在开展美术活动的初始就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可以使幼儿在循序渐进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小班幼儿来说,整理常规主要是物归原处,将废弃的材料放到纸篓里;对中大班幼儿来说,整理常规是将未用和废弃的材料分类整理后,再物归原处。常规建立后,教师要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可采用示范法、游戏法、榜样法、鼓励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会具体的整理常规。如:在小班,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提醒幼儿每个棉签、油画棒、水彩笔都有自己的家,用完后要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在刚接触水彩笔时,让幼儿为笔帽和笔配对“找朋友”,来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使用水彩笔时,提醒幼儿将笔帽插在笔上,以防笔帽丢失;用笔后,为笔带上帽子再送回家;在用笔初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用一支拿一支,这样不仅能保持桌面整洁,也便于幼儿下次取用,节省作画时间;在美工活动中,可采用示范法引导幼儿把废弃的材料放到纸篓里,将用完的胶棒盖好盖放进托盘,养成随手整理物品的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班的美术活动材料和工具越来越多,在物归原处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培养幼儿分类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如:针对美工活动材料、工具的种类和数量的繁多,教师可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自制的美工材料箱,并分出若干区域,在每次活动前,根据活动内容在不同的区域投放剪刀、胶棒、双面胶、记号笔、彩纸、扭扭棒等材料或工具。活动时,教师重点介绍今天的材料箱里有什么,在哪个区域,以及废纸区域在哪儿,提醒幼儿在操作时将废弃的材料放到废纸区域,操作后将材料或工具分类整理放在相应的区域,这样不仅便于幼儿取用和学习分类整理,还能有效避免桌面材料混乱的现象。活动后,通过请值日生监督检查、评选优秀小组和整理小明星等措施,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其养成分类整理、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其次,环境的秩序感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重为幼儿创设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身作则,在为幼儿提供区域材料和美术用品时,也要将不同的材料分类摆放和物归原处。如:(1)采用环境暗示法或图卡对应法培养幼儿的材料取放常规,在活动区柜和装有画笔、胶棒、剪刀等材料或工具的容器上分别贴上实物、动物或水果的图卡,让幼儿依据图卡将装有材料或工具的容器一一对应放在活动区固定的位置。(2)中大班美术活动对色彩的使用更为细致,为便于幼儿取用和感知色彩,引导幼儿将美工区里的画笔按颜色进行细致分类,装入贴有相应颜色标识的笔筒里,再将笔筒按色系从浅到深排列摆放,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分类整理能力,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初步的秩序感,还实现了环境的隐性教育价值。

二、操作常规

不同的美术材料或工具有其不同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求,让幼儿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则不仅能提高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效率,还能使作品的效果得以更好地呈现。在开展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最初使用固体胶时,掌握不好力度和用量,不是拧得过多,把胶弄断,就是用力过大,涂了厚厚的一层胶,大块的固体胶把画面弄得很脏,直接影响了作品的效果。中班幼儿对色彩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用水粉笔蘸颜色时,总是多蘸多涂,在一个地方涂来涂去,致使丙烯涂得过厚,干得较慢,一不小心画笔、衣袖就会碰到颜料,使整个画面失去了整洁和美感。或是在换色的过程中不知道洗笔、舔笔,直接蘸其他颜色,致使颜色混杂,画面脏乱、色调灰暗;或是知道洗笔,不知道舔笔,致使画面的水分过多,颜色的饱和度不高,画面的整体性受到了影响。从幼儿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当幼儿对材料或工具的使用方法、要求和规则不清楚时,操作活动就会混乱,影响作品的呈现。操作常规更偏重于美术专业常规,对教师的要求相对也比较高,需要教师具备观察反思能力和一定的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表现和作品中发现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还要加强对幼儿进行美术材料和工具操作常规的培养,让幼儿在操作之前,明确规则,教师交代得越清楚,幼儿的操作活动就越有序,活动效果也就越好。操作常规包括工具的使用方法、操作要求和规则,如:小班有换色常规、平涂常规、舔笔常规、印画常规、换笔作画常规、手掌印画常规、对印画常规、棉签作画常规和胶棒使用常规等。换色常规里又有木珠滚画换色常规、蔬菜印画换色常规、手掌印画换色常规、水粉平涂换色常规、棉签换色常规、吹画换色常规、手指点画换色常规和油画棒换色常规等。由于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比较弱,相对于中大班的常规来说,小班的常规比较初浅,除手掌印画和手指点画换色常规需要将手上的颜料用毛巾擦干净、蘸取其他颜色外,其他工具在换色时只要求把工具放回原处,再换其他颜色的工具进行创作,不涉及到洗涮工具,更多的是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和规则。中大班操作常规在小班的基础上加大了难度和细节要求,对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有了整体的规划,从活动前的准备,到活动中的取、放、用材料,以及活动后的洗涮工具都有了明确的要求。还增加了水粉笔蘸颜料常规、洗笔常规,增加了剪刀、双面胶、乳白胶、美纹纸等材料和工具的操作常规,并对平涂有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如:(1)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小班的平涂常规“在颜料里蘸一蘸,在盘子边上舔一舔,从左到右在纸上涂刷”对平涂的步骤进行了明确的指示,但对平涂的动作没做细致的要求,而中班的平涂常规却对动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即“蘸满颜料舔一舔,从左到右慢慢刷,一排一排接着刷,直至涂满整张纸。”(2)小班水粉笔的使用只涉及平涂、舔笔和换色,没有涉及洗笔和用笔的常规,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我们在中班对水粉笔的使用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增加了水粉笔蘸颜料常规和洗笔常规。在开展《花越开越大》活动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一味追求渐变的过程,每次蘸颜料时都把笔在瓶里“狠狠”挖一下,无论蘸多少都直接抹在花瓣上,经过几次反复,画面上出现了一堆堆的颜料包。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水粉笔蘸颜料常规即“颜料只能蘸到笔毛的一半,蘸完颜料在瓶口舔一舔,笔尖顺畅不分叉,颜料均匀才能涂色。”中班幼儿刚接触水粉笔换色时,经常出现洗笔后直接甩干,弄脏画面和周围环境的情况。还有的幼儿直接用手去捋笔毛上的水,水滴到画面或衣服上,既不卫生,也影响了画面的整体性。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把握笔毛的含水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吸水性较好的棉质毛巾,提出了洗笔常规,即“用过颜料后要及时洗笔,洗笔后在抹布上蘸一蘸”,告诉幼儿“洗笔后,笔毛要在瓶口舔一舔,然后将笔毛的正反两面在抹布上轻轻蘸一下,顺着笔的方向向上拉起”。这些看似简单的常规,却对幼儿日后作品的呈现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需要幼儿在不断探索操作的过程逐渐习得。

三、教育建议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明确常规背后的教育意义,将常规培养自然地渗透、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无论是整理常规还是操作常规,都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在引导幼儿体验、理解规则意义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避免简单的说教。要采用示范法、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儿歌引导法、个别指导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激发幼儿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美术常规。还要在美术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更多探索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不断探索操作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与常规。由于美术活动是一种个体活动,幼儿的操作能力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除整体要求外,教师还要加强个别指导,对能力弱的幼儿给予更多的帮助。如:针对不会使用胶棒的幼儿,可采用儿歌“小小胶棒手中拿,用前先把帽脱下,探出头来抹一抹,缩回头来戴上帽,擦擦小手真干净”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对能力弱的幼儿,要及时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甚至要手把手引导他们怎样正确操作,让他们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各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与常规。要鼓励中大班幼儿自主探索、尝试各种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再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总结梳理经验。如:在中班美工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胶棒、双面胶、乳白胶和美纹纸等多种胶类工具供其选择,让他们自主探索、感知不同胶的使用方法和特性,以及用哪种胶更省时省力。再引导幼儿讨论,将不同的经验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制成直观的操作规则步骤图,或以照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既便于幼儿掌握正确的操作常规和步骤,还培养了幼儿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家园同步教育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价值,将美术常规的培养延伸到幼儿的家庭教育中,通过微信平台和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美术常规的重要性,及时将美术常规的内容与方法告知家长,指导家长协助教师对幼儿进行整理常规和操作常规的培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美术常规,进而促进其自理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

幼儿教育随笔篇10

关键词 幼儿园 幼儿 教育机会均等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应有下列三种涵义: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适龄幼儿的入园率显著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入园率的要求,各地方也顺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新建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幼儿园提上了日程。因此学前教育起点的公平,已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然而注重起点公平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幼儿在入园后接受学前教育过程的公平。

1 大班额教学情境下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现存问题

班级规模是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因素之一,关系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的多少以及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然而虽然国家对幼儿园班额有明确的规定,由于种种原因,班额过大却已成为很多幼儿园面临的现实问题。有人曾在学前班做过一次实验,结果发现,随着班内儿童人数的增加,儿童表现出好动、注意力分散、攻击明显增加。因此在班额过大孩子过多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使所有孩子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实现幼儿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近日笔者对一所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了持续观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座位距离教师近的孩子更容易融入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情境,表现相对更为积极,注意力和对教学活动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相对较高,这些孩子也更容易吸引教师的注意力,从而导致老师的关注点也更多的倾向于前半部分孩子,不管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对孩子的有效回应都显著高于后半部分孩子。

问题二:虽然幼儿园并没有固定幼儿的座位,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坐在什么位置。可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虽然座位可以自由选择,可很多孩子倾向于坐在同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当被问及为什么总坐在同一个位置时,大部分孩子的回答是“我喜欢坐这里”。那些长期坐在离老师较远位置的孩子,对老师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得到的关注及有效回应也相对较少。

问题三:不同的教师在同样的大班额情境下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幼儿教师在促进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综合近日的观察及对部分教师的随机访谈,发现教师的以下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班额教学情境中幼儿机会均等的实现,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师的提问及表扬方式等方面。

2 促进大班额情境下幼儿教育机会均等实现的策略

基于对以上观察结果的思考,笔者认为促进大班额教学情境下幼儿教育机会均等实现的关键在于幼儿教师,因此幼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机智,提高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益,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1)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魅力,有效运用生动的言语、表情和夸张的身体动作等,吸引孩子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活跃教学活动的氛围。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那些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生动、表情和身体动作夸张的教师,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能保持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虽然班额大、孩子多,但整个班级氛围很活跃,距离老师较远的孩子也能够被吸引从而融入教学活动之中。相反,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语言相对平淡,表情和身体动作较少的教师所组织的活动内容对孩子的吸引力相对较小,从而导致与老师积极互动的大部分是前半部分孩子,距离老师较远的孩子“自己玩”的更多一些。因此,教师可以从教学语言、表情和身体动作等几个方面来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魅力,从而更好的活跃教学氛围,充分吸引距离教师较远的孩子的注意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机会均等。

(2)掌握提问的技巧,有意识的用提问的方式把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孩子融入教学活动之中,有效调动整个班级的积极性。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那些有意识的多提问座位离自己较远的孩子的教师,在引导被提问孩子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让后半部分孩子们体会到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直关注着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促成了整个集体的活跃氛围。相反,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只是关注前半部分孩子的反应,以致对整个班级后半部分孩子的关注程度不够,使部分原本注意力就不是很集中的孩子倾向于“自己玩”。因此,教师在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时,可以从提问的技巧入手,有意识的多提问距离自己较远的孩子,使他们在与教师和教学内容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发展。

(3)采用游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寓教于乐。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采用游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吸引幼儿融入到活动之中,使其在轻松、自由、愉悦的氛围中享受教育。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即使距离教师较远的孩子也能够融入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积极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发展。相反,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内容时,相对枯燥乏味,更多倾向于向幼儿灌输,而很少顾及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兴趣点,因此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导致距离教师相对较近的孩子,由于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互动的机会,融入教学内容的几率更大一些。而那些距离教师较远的孩子,则更多的表现出好动,注意力分散的特点,从而更容易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因此可以看出采用游戏化的方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因此幼儿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入手,在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适合于幼儿的游戏化的组织形式来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充分调动班级孩子的积极性,吸引距离自己较远的孩子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有效减少甚至避免距离远较远的孩子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进而保证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因此在大班额教学情境下,要实现幼儿的教育机会均等,除了幼儿园方面采取一定措施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幼儿教师在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多一份爱心与责任心,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努力促进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