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启蒙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7 17:17:17

幼儿园启蒙教育

幼儿园启蒙教育范文篇1

(一)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文化背景下,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园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尽管国学启蒙教育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进步,但还是会有一部分幼儿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仍旧不按照国学启蒙教育的思想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得幼儿无法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不能激发幼儿对知识的渴望,这样既对幼儿不利,同样也无法真正地将国学启蒙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教育中。(二)幼儿园的教学环境。现阶段,在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中,在为幼儿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方面,幼儿园及教师并没有做到完善,不能给幼儿缔造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环境,未能利用现代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为幼儿创设环境,幼儿不能学习到有效的国学启蒙教育,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幼儿园进行一些环境创设工作,把与国学启蒙教育相关的图片或文字,做成展览板报贴在教室的墙上,使幼儿能够在充满国学的氛围中学习。幼儿园应向家长和社区大力宣传国学启蒙教育,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三向合力,促进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发展。

二、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应进行完善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长河中,教育理念始终占历史的主流。在国学这一经典传统文化中,我们要坚信,乐教这一教育形式从始至终是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支撑。由古时的四书五经,到现代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即已从私塾或家庭中学习四书五经到现代课堂上学习一篇古文。现代教学采取幼儿的生活与教学的内容完美结合,让幼儿在熟悉、有趣、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国学经典。教师可布置一次有关国学启蒙的作业,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在一周之内完成。教师可给幼儿布置一周一首诗,一个四字成语的作业,让幼儿一周内在父母的帮助下熟读甚至背诵一首简单的小诗,了解一个四字成语的含义等,将国学启蒙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利用幼儿父母的资源,帮助幼儿学习国学,引导幼儿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使幼儿牢记中国的传统国学文化。(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幼儿国学启蒙教育过程中,学校及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应把国学启蒙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重点教育,为幼儿今后学习国学启蒙教育奠定基础。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来渗透国学教育,教师可在幼儿休闲娱乐的时候,午睡起床的时候,播放古典音乐,为幼儿营造一个既舒适又高雅的日常环境,让幼儿能够爱上古典音乐,爱学国学,激发幼儿对学习国学知识的渴望,让幼儿以独立的个体身份加入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中。

三、结语

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在幼儿园已经有了一定的教育位置,通过分析当今时代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完善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的措施,我们可以发现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价值。在国学启蒙教育中,我们要首先对幼儿的德行进行培养,然后再培养幼儿的智育,使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探究和学习国学知识。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对幼儿的国学学习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不利于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遵循教育规律,组织和引导幼儿学习国学,提高幼儿对国学的兴趣,将国学启蒙教育发扬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德艳.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及策略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幼儿园启蒙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幼儿园;思政启蒙教育;创新途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更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从幼儿启蒙教育开始,就要落实“立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促使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一、营造育人环境,渗透思政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因此,幼儿园在环境建设中要积极渗透思政教育元素,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更好地培育幼儿的卓越品质。

(一)创建优美的自然环境

只有“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孩子们才能亲近自然,放松自我,身心愉悦,健康成长”[2]。这就要求幼儿园拓展绿化面积,种植花草树木,给幼儿提供一个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优美环境,让幼儿开心地参与一日活动,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是教师要结合自然季节变化和幼儿课程内容,创设与幼儿认知能力比较接近的人文环境,如互幼儿园思政启蒙教育创新途径柳向红(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三幼儿园)动墙、主题墙等,让幼儿园的一景一物都成为幼儿的无声教材,使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逐步接受养成教育,进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其具备优秀的品质。二是教师要做好榜样和示范。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并且对于教师具有崇拜心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一定要做到仪表整洁、举止优雅、语言规范,从知识、品德、修养、思维诸多方面,对幼儿起到示范作用。三是加强幼儿园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渗透思政启蒙教育的有效的途径,要求幼儿园要提炼有自身特色的园风、园貌,形成良好的教风,并通过制度约束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重视文化建设,渗透思政教育

“幼儿园文化是进行思政启蒙教育的有力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园文化建设,落实思政教育的目标。”[3]幼儿园要立足自身办园理念,创造性地进行园文化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园文化氛围,让幼儿沉浸其中,并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进而提升品德修养,逐步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化差异。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这种差异,尊重幼儿的个体特点,顺应幼儿的天性,寻找其快乐生活的落脚点,并结合孩子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快乐成长的家园。通过接受幼儿园的科学规范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爱和温暖,进而促进幼儿个体的主动发展。

(二)实施好“启”和“润”的教育策略

幼儿教育是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更需要教师实施“融合爱的教育”,让幼儿在“玩中启智”,在“乐中润品”。在幼儿教育中,只有幼儿感到快乐,才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换句话说,“玩”是形式,“乐”是目标,有了“乐”“趣”,幼儿才会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才会有动力和效果。也就是说,“玩”是幼儿园教学形式,幼儿只有玩得快乐,才会在“玩”中产生体悟,在“乐”中得到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策略,将“启”和“润”的教学目标有机融入“玩”和“乐”中,以“保证幼儿的教育实效性,使幼儿教育取得春风化雨的效果,进而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4]。

三、借助主题活动,渗透思政教育

(一)借助节日活动渗透思政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利用好每一次节日活动,提升思政教育的效力,培育幼儿的优秀品质。比如“端午节”主题活动,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来幼儿园与幼儿开展亲子活动,一起做荷包、包粽子,讲一讲端午节的来历和屈原的故事。通过这样的节日活动,让幼儿在玩乐中体会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逐步培养起家国情怀。

(二)借助手工制作锻炼幼儿动手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5]。也就是说,幼儿园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实践操作水平。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和主题活动中,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开展美工活动、家务劳动等。如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捻制彩线,制作粽子、绿豆糕等,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利用传统节日、节气培养幼儿仪式感

仪式感是一个人修养内涵的重要体现。幼儿教育要重视传统节日的育人功用,组织开展好园文化活动,以此来培养幼儿的仪式感,提升其自身修养,从而全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四、借助实践活动,渗透思政教育

幼儿教育注重在实践中增强情感的体悟。因此,借助实践活动渗透思政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劳动教育

幼儿园可以为每个班级布置一片特色种植园区,让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尝试种植活动,体会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的完整种植过程。在劳动实践中,“亲身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进而增强孩子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真正在劳动中落实德育的目标”[6]。

(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思想需要从小开始培养,教师可以借助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在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清明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活动,以此让幼儿了解革命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从内心生发出对今天和平生活的珍惜之情,进而逐步树立起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既是教育目标的执行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育的成败与教师的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幼儿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还需教师拥有过硬的思想水平。因此,幼儿园可借助思政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教职工的思政教育,进而提升幼儿园思政教育的效力。这就要求幼儿园各基层党组织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把思政学习的宣传工作做到实处,积极向全体职工全面渗透思政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激发教师育人的积极性,把幼儿思政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五、借助科学管理,渗透思政教育

(一)做好思想引领

幼儿园管理者是幼儿思政教育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因此,幼儿园各级领导干部要虚心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自身的思政教育知识,以更好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比如,定期召开职工代表会议,商讨幼儿园的未来发展;制订各项有利于幼儿园长远发展的工作制度,把思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落实安全保障制度,明确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将安全目标和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二)民主管理,科学保教

民主、公平、公开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幼儿园管理必须基于“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让幼教工作者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教师做到科学保教,落实思政教育的目标,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

六、构建家园同盟,落实思政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必须构建家园同盟,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政教育目标。

(一)构建家园沟通平台

家园共育是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的重要保障。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庭教育奠定了孩子养成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风能够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提升孩子的思想品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可以说,家庭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幼儿园本着思政教育长远发展的目的,建立健全家园沟通的有效渠道,借助家委会、家园栏、家长会,实现家园协同育人的目标。幼儿园要及时开设讲座,提高家长的思政教育意识,家园通力合作,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即时交流工具,让教师和家长随时了解幼儿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实现对幼儿的动态化管理。

(二)通过亲子活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亲子活动是一项增加父母与孩子感情的有益的活动。幼儿园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并把思政教育渗透其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从而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幼儿的品德修养,实现活动育人的教学目标。

七、结语

幼儿园启蒙教育范文篇3

开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更好的历史名人故事,能够为幼儿输送高质量的人文营养和思想精华,加之历史名人故事具有较高的趣味性、适宜性和思想性,非常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其次,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能够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清晰地指明发展方向,提醒教师将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作为自己的教科研任务,专心致志地探究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与幼儿教育的科学结合策略,以此优化幼儿教学环境。最后,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可以成为教师践行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可行性途径,为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教育走向多元化、趣味化、主体化和实效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现状虽然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但是现阶段幼儿园内开展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却难以令人满意,其还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过程简单,缺乏师生互动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中,教师仅注重为幼儿提供具有一定趣味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绘本素材、挂图材料、趣味故事和视频信息等,而忽视了过程指导和启迪教育。虽然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在开端表现得形式多样、质量较高,但过程简单浪费了这个良好的开端。

(二)目的缺失,忽略主体需求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忽视了过程指导和启迪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目的不清晰的问题。教师没有依据传统文化素材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从而导致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毫无目的。这种问题也说明教师课下准备工作不深入,致使教学目标不明确。

(三)效果低下,主体发展滞后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粗心大意导致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徒有其表”,使得活动效果非常低下。且幼儿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等主体素养较差,还不能完全“胜任”独立自主的主体认知,这就需要教师的实时帮助和精心指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四)范围狭小,限于园内开展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视野较窄,不注重积极拓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范围,仅仅是自己设计和实施,而忽视了幼儿身边的另一个教育主体——家长。因此,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由于缺乏家长的支持而陷入尴尬处境,难以快速推动幼儿健康成长。

开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有效路径

教师是幼儿快乐接受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设计者、实施者和促进者,因而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幼儿的知识积累和主体成长的效益。

(一)丰富活动过程优化主体感受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准备好足量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素材,并确保其趣味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还要实时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发展诉求。幼儿的主体状态和心理情绪直接决定着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效果,因此,教师要丰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过程,满足幼儿的主体诉求。例如,幼儿以直观思维和直观认知为主,因而教师可以为其提供视频版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以腾讯视频中的“德育故事”为例,腾讯视频中的“德育故事”一共为幼儿提供了12个趣味性、直观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较强的经典故事,而且都与传统文化知识息息相关,因而能够成为教师开展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宝贵资源库。教师可以自己先观看一遍德育视频故事,精心选择一些质量较好且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德育视频资源,以适宜性、针对性和文化性都非常强的德育视频资料为幼儿创设一场赏心悦目的视觉盛宴,以良好的认知体验和感官刺激帮助幼儿获得高质量的主体学习效果。

(二)明确活动目的激发主观能动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专心致志地探究幼儿在思想意识、道德觉悟、品质修养等方面循序渐进提升的方法。为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过程中的认知积极性和思考主动性,引导幼儿顺利地配合教师预设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尽情释放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孝”是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德育板块,也是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主体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在角色游戏中着重培养幼儿的孝道意识、关爱意识和感恩意识,借助幼儿快乐的游戏体验增强对“孝道”“关爱”以及“感恩”的认知和感知效果。角色游戏是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积累信息和习惯养成的塑造空间,也是幼儿之间交流信息、传递情感、心理沟通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可以将角色游戏进行加工升级,为其加装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借助幼儿的积极参加与主观能动性提升教育效果。

(三)提高活动效果实现习惯养成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教师还要提升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从而对幼儿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有所裨益。所以教师要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善于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表现其中和享受其中,帮助幼儿留下深刻的认知效果,借助幼儿的主体参与,有效促进幼儿的习惯养成,产生实效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纳入区域活动,并建立一个专属活动区域,让幼儿在积极参与中全方位地感知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其中,教师可以投放绘本素材、展示挂图、语音信息和视频形式等有效载体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让幼儿自主选择认知素材、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还可以自主选择认知伙伴,为其打造一个“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自助餐”。这样,幼儿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参与、快快乐乐地认知、高高兴兴地消化,非常有助于提升幼儿对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的探究兴趣。

(四)拓展活动范畴实现家园共育

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教师还要善于开发家庭生活这一教育平台,使幼儿园与家庭都成为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实施基地,加速幼儿的信息积累和主体成长。为此,教师应与家长利用微信群或QQ群实时联系,将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作为“接力棒”,与家长一起助力幼儿的素质发展和品德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将幼儿已经接触过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整理成文字材料,或分门别类地汇总成区域小标题,如爱国类、集体教育类、社会公德类、孝道教育类、关爱教育类等等。这样,家长可以根据教师的活动内容以及孩子的具体情况自主决定亲子活动过程中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向。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语言都与教师不一样,因而能够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信息,非常有助于幼儿高效吸收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信息。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具有故事性、趣味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能够成为幼儿启蒙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教师要注重科学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并为幼儿创设出有步骤、有目的、有实效的认知阶梯,借助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能力,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为幼儿的知识学习、主体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从月,陶金玲.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建设[J].早期教育,1(04):-4.

[2]董亚力.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思考和探索实践[J].山西教育(幼教),0(12):4-6.

[3]周爱萍.幼儿园传统文化活动的发展与反思[J].河南教育(幼教),0(01):15-1.

[4]姜丽娜.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初探[J].新教育,(17):87-88.

幼儿园启蒙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园;良好品德;启蒙教育

高尚的品德、良好的生活行为,不仅是保证幼儿身心茁壮成长的关键,也是支撑其个体未来走向成功的核心。笔者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在幼儿阶段,大部分幼儿的心智尚未成熟,加之当前家长对幼儿较为溺爱,使得其行为品德受到影响。虽然幼儿的自我控制与自主约束能力较弱,但在此生命阶段中,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会在生活中模仿家长、幼师的言行,所以父母与其教师的社会行为与言语表达方式,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幼儿的认知造成干预。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当不断强化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始终遵循“一以贯之”的原则,无论在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时,或其在家庭中,都应当以相同的标准要求幼儿。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家庭和幼儿园通常是以合作教育的关系存在的,因此家园合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地位。当前,由于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家庭与幼儿园之间无法完全融合,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十分深入的研究。为了能够在家园合作中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幼儿时期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养,本文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策略进行分析。

一、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的重要意义

良好品德的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品德的养成是早期教育的核心任务。曾有一位记者采访过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记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回答说:“在幼儿园。”记者又问:“那您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情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出来一个真理:分享、诚实、责任、尊重、爱心等良好品德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忽视了对这些好习惯的培养,认为这些都是小事情,幼儿长大了再要求也不迟。可是,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从小养成。一旦错过了黄金养成时期,而让幼儿有了错误的认识和不好的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过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当中,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能够让人们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环境,并更快地融入到集体当中。此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品德高尚或懂得约束自我的社会群体,更加懂得珍惜与他人的交往机会,并清楚地知道出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因此,幼儿阶段是对群体进行专项教育的最好阶段,而幼儿主要的活动场所便是家庭和幼儿园。但目前仍然有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幼儿是教师的责任,这种观念是十分错误的。每个社会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其社会行为、心理认知,均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其中包括教育环境的干扰、先天遗传、后天教育指导等),而父母要想树立幼儿对人生正确的认知,不能将教育幼儿的责任完全交由幼儿园的教师。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共同关注幼儿的方方面面,例如,培养幼儿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能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他人分享的习惯等。只有在双方明白在教育幼儿过程中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后,才能够建立教师与家长的有效联系,以便更容易地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目的。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只有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通力合作,才能够促进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

二、目前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存在行为习惯脱节

当前,在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过程中,存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脱节的问题。以幼儿进餐为例,幼儿在幼儿园进餐时,会表现出较强的自立性,会自主进餐。而在家庭中,幼儿却对父母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不愿意自主进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在幼儿园中做任何事情都有规范的制度约束,幼儿园中幼儿的各项活动都有更加科学的流程安排作为依托。而在家庭当中,家长对幼儿的言行要求更加宽松,没有相应的流程制度作为支撑,因此导致幼儿在幼儿园中刚刚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在家庭中被逐渐淡化,进而出现上述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仅仅在幼儿园保持良好品德行为是无法实现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应当要求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始终坚持相同的行为习惯,并以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协作、共同促进和共同监督的方式实现对幼儿教育的不断创新。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行为的过程中,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第一,部分教师自认为自己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而大部分家长不懂教育,二者地位不平等。第二,部分家长不重视,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到幼儿教育中去。第三,部分家长认为家长和教师应该各司其职,幼儿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教师管。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脱节的问题。

(二)家长对幼儿启蒙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老旧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幼儿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幼儿家长通常会忽视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启蒙教育,存在对启蒙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部分家长将幼儿教育的时间更多地分配到对各类兴趣班的学习上,部分幼儿的周末比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安排还要紧凑,但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不理想的,不仅没有达到家长预期要求,同时耽误了幼儿启蒙教育的时间,使其无法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此外,除了“望子成龙”类型的家长,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幼儿溺爱,这不仅会对幼儿的身体和心灵造成隐患和伤害,同时更会带来各种负面因素对幼儿的品德和行为造成影响,使其养成陋习,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5+2=0”这种现象意味着家园合作中,家长没有做到自己应尽的职责。例如在幼儿园,教师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好看的书,分享美食;幼儿回到家,分享被独享代替;在幼儿园,幼儿不小心碰了别人,会说对不起,回到家,不小心摔倒了,部分家长会用脚跺踩地面,责怪地面跌倒了幼儿。

(三)幼儿园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除了上述两个问题之外,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幼儿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的关键因素。目前部分幼师没有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及时与家长进行信息对接。同时,部分幼师还存在不擅交际的问题,不愿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导致家长无法实时获知子女在幼儿园的表现,因此无法及时、有效地帮助幼儿解决其在幼儿园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当前幼儿园组织的活动较少,缺少丰富的家园互动活动也使得家长对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各项情况无法及时掌握。家园合作还不够深入,较多停留在表面,家长虽然进入了幼儿园,但是参观的多,参与的少;间接参与的多,直接参与的少,家园合作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家园合作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策略

(一)消除脱节现象

针对上述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存在行为习惯脱节问题,首先,应当从消除这一脱节现象的角度出发,构建家庭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使教师能够与家长勤沟通,双方都能及时发现幼儿在其养成良好品德行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双方应将幼儿在幼儿园以及在家庭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向对方通报,共同商议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解决方案实施后,应当将教育结果进行及时向对方反馈。现在教师和家长之间通过微信相互联系,教师把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通过微信告诉家长,家长第一时间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其次,幼儿园应当多举办开展各类亲子活动,通过活动让家长更加清晰地掌握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情况,并在对其他幼儿观察的过程中,明确幼儿与其他孩子的差距。让家长由参观转为参与。同时,通过亲子活动的开展,拉近幼儿与其父母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针对家长会的形式也应当进行合理的创新,针对不同家长的需求,为其针对性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还有最主要的一点是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沟通能力,教师要坦然面对自身的不足、及时反思、审视自己,尽快和家长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还可将科学育儿知识教授给家长,并根据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实现家庭与幼儿园的密切联系。家园合作有利于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父母是幼儿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刻的。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过程中,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了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参与幼教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与教师合作,共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家园合作还有助于家园两方面在认知上得到互补,在教育上达成相互的合作支持。幼师有处理幼儿各种问题的经验,有专业的见解,能为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习品德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家庭成员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家庭环境的质量将直接对幼儿身心造成影响。父母有义务为幼儿创建更加和谐、相互尊重、平等与愉快的良好家庭环境,以此让幼儿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并使其具备自信心和上进心。同时,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幼师也应当根据家长的实际需求,形成家庭与幼儿园相互协商、互补的教育模式,让家长从原本的被动教育逐渐转变为主动教育,提高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父母应当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不能将一切教育责任推卸给幼儿园教师,要时时刻刻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三)创新幼儿园的启蒙教育方式

幼儿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应当在幼儿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为其提供更加健康和丰富的环境,并使其能够在这一环境当中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经验。同时,良好的启蒙教育环境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幼儿生活中实现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同时,在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教师应当克服自身胆怯的心理,重视起自身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中的桥梁作用。通过教师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能够让家长更加充分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进一步影响到家长自身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家园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本文从多个方面明确了幼儿品德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时,教师不仅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工作,同时还应当结合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具体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分析,为幼儿制订出更具针对性的培养模式,使幼儿能够在更融洽、和谐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日后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苏艳红.建构乐融融,合作美与共——浅谈建构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行为[J].才智,2019(16):50.

[2]陈亚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及改进策略[J].华夏教师,2020(6):4—5.

[3]叶雅静.幼儿品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究[J].才智,2020(16):82—83.

[4]胡仙娥.铁杵成针之功,滴水穿石之效——谈幼儿阶段毅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8):226.

幼儿园启蒙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大班;科学启蒙教育

对幼儿园大班学生开展启蒙教育教学,能够使他们在幼儿阶段就对科学具备初步的认识,了解基本的科学现象,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幼儿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让幼儿能够进行全方面发展。同时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具体活动当中,除了能够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外,还能实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更新和提升,使教师和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

1.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使教学便利化,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大大提升了教育教学的便利化,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因为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幼儿园大班科学启蒙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将所用资料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再在启蒙课堂中上利用多媒体等工具呈现给幼儿即可,相对以往必须带书本和工具的传统教学,信息化的方法让教学用具更加简易化,让启蒙教学更加轻松。除此之外,教学便利化还体现在教师为幼儿做科学教育启蒙教学的课前计划上。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整理一系列资料,使教育教学更加科学、有效。同时教师在做计划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多种因素,比如,课程主题、幼儿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兴趣等,并以此筛查出相关的资料,从而提高启蒙教学的教育质量。

(2)使教学丰富化,满足幼儿的不同学习需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兴起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分享和传播,无论是课程资源,还是开展课程教育所需资源,都能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分享和查询,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资料平台。教师通过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源,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幼儿启蒙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幼儿园大班当中开展科学启蒙教育,首先要对幼儿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的启蒙教育,这样才能使启蒙教育事半功倍。幼儿因为好奇心旺盛,对任何事物都有探索的欲望,因此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也是教师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事项,而且事实证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学开展得更加顺利。因而,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当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学内容锦上添花,满足幼儿的启蒙需求。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启蒙教育体裁并适当利用信息技术,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让启蒙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多彩。在互联网上,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方式进行查找,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或者观察其他教师的整体思路进行借鉴并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而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知识吸收效率。当然,教师也可以从视频学习中找出不合适的地方,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改正,从而让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质量能够有所提升。

(3)使教学趣味化,符合幼儿园儿童身心阶段发展特征

信息化教学还有一项优势,便是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趣味化,让教学内容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找出更多幼儿喜爱的内容,满足幼儿园大班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分析汇总出幼儿对事物的喜爱情况,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以年龄阶段发展作为基础,找出幼儿普遍的兴趣点。比如,丰富色彩的事物,还有小动物在他们的眼中是可爱灵动的存在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在准备科学教育教材上也可以实现趣味化,了解幼儿感兴趣的人或事,通过网络手段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呈现在教学课堂中,比如用小动物模拟人进行对话等,让教学更加有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意识不强

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年龄普遍偏低,这就导致幼儿的专注力不够,很容易就被外界事物所吸引,从而导致教育效率低下。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各不相同。一些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在教导幼儿不注重知识的吸收,反而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性,使幼儿分不清楚知识和信息之间的区别,从而使学到的东西太过繁杂,大大拉低了幼儿的学习速度。而有些教师则对信息技术抱有消极的观念,依旧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才是最适合幼儿的,在教学过程中使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一知半解,完全无法让幼儿对这个世界有正确的认知,而这些都是由教师本身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意识不强所造成的。

(2)师生交流互动不足

幼儿园大班都是一些小朋友,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并不全面,认识交流的人也不多,而教师是除了家长和幼儿相处时间最长的成年人,他们和幼儿的交流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幼儿产生不小的影响。而幼儿期的孩子因为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所以他们学习的速度也很快,适当的交流能够帮助幼儿更快地吸收知识。然而,仍旧有些教师无法和幼儿正确相处,而这不仅会对幼儿的知识接受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降低幼儿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和幼儿进行交流时,除了可以适当地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思维逻辑能力外,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实践,让幼儿在不断的实践中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无法和知识良好融合

信息技术毕竟是新兴的技术,许多教师因为没有受到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所以无法正确应用信息技术。在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幼儿学习或者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时,一些教师常常会将信息技术和知识脱轨,使信息技术和知识能力无法正确融合起来,而幼儿又会因为认知不足,无法正确地将知识和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无法在幼儿大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但是事实上,想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逻辑思维能力,教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而想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那么应用正确的工具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想要启蒙幼儿,就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将知识和技术完美地融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3.如何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启蒙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1)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教学环境创设,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幼儿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教育的内容,自然形成个人倾向,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动力。首先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作为课前引导,将本课科学教育主题以合适的方式引出来,信息技术上可以包含各种动态演示图、视频等,让幼儿对学习的主体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向幼儿深入地介绍本课科学教育主题,并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看待知识,从而产生思考。最后,教师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解答,让幼儿对知识有一个全新认识。而这不仅能为本次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前环境氛围,还拓展了幼儿的眼界,让他们能够真正了解到知识,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除此之外,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幼儿演示生活不常见的科学现象来实现。比如,宇宙当中星体运行轨迹、宇宙中实际的景象,这些本来不能轻易实现的东西,通过互联网方式为幼儿演示之后,既能弥补幼儿不能真实看见宇宙的科学教育缺憾,又将他们带入其中,让他们感受到宇宙浩瀚、神奇的景象,从而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欲望,起到科学启蒙效果。

(2)从班级学生出发,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要做到从幼儿自身发展水平,从知识的接受能力、学习需求等出发,将满足幼儿需求作为最终目标。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教师要了解班级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这个事物可以从日常观察中得出,也可以与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得出。其次,要做好幼儿个人情况的收集调查工作,为教育教学准备所需资料。最后,在安排具体授课内容时,便可以从幼儿兴趣点进行内容选择,在课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就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想要对幼儿有提升效果,让幼儿能够有所发展,教师就应该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幼儿产生亲切感。而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工作选择教育内容时,也需要从幼儿需求出发,要学会从繁杂的网络资源当中挑选出有效信息,为幼儿准备充足、合适的教学内容。

(3)教师做好课前准备,确保教学有效性

教师在做科学启蒙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确保教学过程能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班级环境、资源、幼儿的情况出发,设置合适的教育目标,根据教育目标、课程标准,安排具体教学进程,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同时,做好课程实施评估工作。教师要在幼儿园大班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做好课前准备,就要先明确科学启蒙的教育目标,让大班幼儿对科学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同时还能知晓最基本的科学知识。而想要达成这个目标,那么教师在做课前计划时,就需要收集有效的资源,从幼儿阶段发展特点出发,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准备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科学启蒙的内容,选择一个合适的教育主题,不能太过晦涩难懂,要从浅显的知识开始,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加深幼儿的记忆,从而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4)将科学教育与生活相关联,提升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

教师想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就要做到科学教育同生活相关联,以此提升幼儿学习的生活科学性。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不仅需要幼儿拥有科学的知识,还需要幼儿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自己生活中,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独立性。想要科学教育同生活相关联,那么教师就要从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事物入手,因为这些场景和事物对于幼儿来说是生活常见的,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些事物还能通过科学角度进行探究,从而使科学与生活相结合,达到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从生活中选取的主题,应该是幼儿常见的内容,这样才不会产生太多陌生感,那么幼儿才能在学习时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原理,思考生活现象发生的运转方式,知道其科学性,用正确角度思考认识问题,从而加深幼儿的个人理解。

(5)采取适宜的评价方式,做好教学评价反馈工作

评价方式在教育教学当中使用一定的标准,评估某段时间幼儿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教学情况,从而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基本反馈。是否达到相关目标要求,是评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幼儿园大班科学启蒙教学中,需要选取合适的评价方式并做好教学监督评估工作和实时考查教学进度和有效性,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对于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来说,评估方式的要求必须更加灵活、有效,这不是用传统评估方式就能实现的。教师评估内容可以包括幼儿课上表现、课后活动等。而教师在课堂上选取一个教学主题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进来,并按照教师的引导,有序地开展科学知识的初步接触。除此之外,科学启蒙还需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将教师教授内容内化,而且教师按照幼儿的课上表现进行评估,能够发现幼儿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之后进行因材施教,才能让幼儿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观察幼儿的课后活动是否运用过科学教育内容以及是否用科学的思维开展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也是一项重要评估手段。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该从其优势出发,避免不良影响。比如,对于幼儿来说,长时间观看电子产品不利于身体健康,在准备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时,不能让学生注意力完全被吸引过去,而不关注教师教学内容,这将不利于教学开展,降低教学效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做好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工作,能够让幼儿从小生活在科学的氛围中,拥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4.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不断地发展和探索,找到最为适合的方法,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让幼儿启蒙教育不单是教会幼儿学习知识,还能培养幼儿的世界观,让幼儿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优秀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郭小娜.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分析[J].智力,2020(21).

幼儿园启蒙教育范文篇6

一、对幼儿教育现状的思考

1.幼儿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理念。虽然几十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提升幼儿教育的诸多政策,但幼儿教育环境实质上的改变甚微。一是如今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幼儿的健康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但所处人际环境过度中心化。从“四老”到新生代的父母,幼儿总是处于“中心”地带,他(她)的一举一动受到了过度关注,最重要的是安全关注。在启蒙教育方面,年轻父母缺少专业的幼儿启蒙教育培训,愿意给孩子“最好”(注意:并不是最优)的启蒙教育。我们暂且不论幼儿教育机构是否具备相当资质,但这些启蒙如同“蜻蜓点水”,孩子每周只训练一节课,每节课时间2个小时,上课时不允许家长陪在身边(大多数是这种情况)。这种环境是否能够达到启蒙教育的要求,缺少专业机构的评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容易受到意外吸引,专注力与集中力不高,孩子对于教师印象不深刻,容易忘记,学伴关系很难建立起来。二是如今的年轻父母从未接受过专业辅导幼儿教育训练(发达国家在孕期就要接受达标课节数的专业培训),对于传统的启蒙教育抱有排斥心理,受新生事物影响大,在孩子的教育中也爱“赶时髦”。意大利“蒙氏教育”、英国“游戏”启蒙、美国“儿童多元智能教育”……各种机构打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旗号,让没有育儿经验的家长盲目跟随“潮流”,收效甚微。当明白自身才是幼儿最好的学伴,再想建立和谐独特的关系时已不可能。2.幼儿园教育存在发展不均的问题。幼儿园是为了更好地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但这不是全部原因。我国的幼儿教育一直采用的都是小班制或大班制教学,虽然这给幼儿提供了更多集体生活机会,但公立幼儿园(普惠性)与民办园存在着发展不均等的情况。无论是园区的硬件环境建设,还是师资的软件层次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一是普惠性幼儿园更多是为了解放父母,家长减少后顾之忧,对于幼儿教育就退而次之。经调查发现,大多数普惠性幼儿园没能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甚至有的园根本就没有风格,对幼儿的教育纯粹按照国家的幼儿教育大纲要求,采取的是与学校风格类似的方式。与其说孩子来到幼儿园,不如说年纪更小的学生来到了规模更小的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幼儿,往往过早地建立了学伴关系,或者是与教师形成了“尊师重道”的早期师生关系,或者是与小伙伴形成了幼稚的同学关系,而这两种学伴关系都不符合幼儿教育的发展环境。二是一些规模较大的私立园有比较不错的硬件环境,但师资并不能与之形成等同配套。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虽有资质(学前专业),但往往刚走出大学校门便走进幼儿园大门,不仅缺少育儿经验,更缺少将理论化为实践的能力。他们在幼儿园的工作方向是受幼儿园的办学观念影响的,幼儿园的办学方向又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可惜的是我国除了部分一二线城市有一定的幼儿教育指导作用外,绝大多数城市的幼儿教育都是盲从状态,农村的幼儿教育更不用说。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很难说幼儿是否建立了良好的、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伴关系。

二、人工智能带来建立学伴关系的优势

幼儿园启蒙教育范文篇7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影响

(一)对幼儿的身体发展不利。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幼儿的大脑就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不良症状。(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不利。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孩子心理发育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三)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化”教育,实际上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成果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因此其结果是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他教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这样会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四)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如果在幼儿园阶段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很容易使这些儿童养成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就不能适应,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改进策略

幼儿园启蒙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幼儿启蒙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研究

多元文化教育是21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与实践活动,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中的音乐”以及“音乐中的文化”同样影响了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即“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包含民族音乐及其他的文化内容”等[1],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当前许多国家已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列入幼儿园音乐教育课程中,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在世界音乐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指导纲要。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因此,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开展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师既引导幼儿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又适当学习其他民族以及世界民族音乐文化,让幼儿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健康快乐成长。

一、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文化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幼儿启蒙的音乐教育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思想,幼儿通过接触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开阔孩子的视野,认识到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独具特色。通过感受世界各区域的音乐,增强自身的鉴赏能力,达到更好地发挥多元潜能,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帮助幼儿在多元文化中达到开发多元智能的目的。

(一)空间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理念在空间上不仅包括我国的民族音乐,同时还包括其他国家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群体,每个区域以及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地域性音乐文化,让幼儿在启蒙阶段了解我国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多元文化视野开发幼儿多元化潜能。此外,空间上的多元文化还应让幼儿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当前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化方向发展,幼儿对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接触比较多,对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了解甚少,受到传播渠道的限制。在幼儿启蒙阶段教育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能够使幼儿以尊重、接纳的态度适应不同的文化,避免偏执理念。

(二)时间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音乐是人类起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21世纪多元文化的兴起,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幼儿启蒙阶段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学不仅是教会孩子们认知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而是包括从古到今的所有时期的音乐。当前的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大多还停留在经典的古典音乐和几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上,对于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匮乏。随着时代的改革,音乐文化也有着飞速的发展,所谓音乐是不分时间和国界的,对于各个时期音乐都应介绍。在幼儿启蒙阶段中探索时间上多元音乐文化理念,能够使幼儿在多元音乐文化中懂得音乐。

(三)形式上的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理念

多元音乐文化不仅包括优秀的传统音乐,还包括时下流行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随着多元文化理念的不断渗透,人们开始关注原生态的音乐形式,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被广泛地挖掘出来。社会的转变势必影响教育的改革,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把“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列入总目标,指出“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2]。同样,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了多元的形式要多样,教师在挖掘多元化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几个熟知的少数民族音乐上,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音乐教学的形式上应将我国以及外国的原生态音乐文化都纳入教学基本理念中。

二、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途径

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喜爱各种趣味游戏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活动大多在游戏中获得。在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中,幼儿能初步的感知多样的世界,通过多元的音乐体验发展幼儿认知、情感等多元潜能,初步形成多元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认知打下基础。

(一)丰富的多元文化主题音乐活动

在幼儿启蒙阶段的教育中,教师在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时,不能单一地让幼儿感知作品的节奏、强弱、速度、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而应从幼儿的情感、生活入手体验音乐。多元文化下的主题音乐活动并不局限于音乐学科的知识技能,而是涉及与音乐相关更广泛的内容领域。例:音乐活动设计《认识世界各民族的乐器》的有关片段:1.播放有关大自然的音乐,如:流水声、鸟叫声,让幼儿感受大自然万物的美妙,然后让幼儿说出音乐中出现的自然声;2.教师告诉幼儿,在远古时代,世界各民族的人们都靠采集大自然的物品来制作乐器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每个区域民族的音乐文化和这些原始乐器都有密切的关系;3.教师可出示搜集的典型的民族乐器图片资料,如:中国的笛子、欧洲的风笛、非洲的马林巴琴和鼓等;4.教师帮助幼儿理解这些独特乐器代表着各个民族的音乐特点。如:听到风笛就想到了苏格兰音乐文化等;5.教师引导幼儿了解这些乐器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等;6.教师引导幼儿组建乐队,用不同民族的乐器尝试表演,感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上述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主题活动,其目的是使幼儿了解世界各地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音乐文化,各民族相互之间用各自独特的音乐文化进行情感的交流。在幼儿启蒙阶段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使幼儿开阔视野的同时,对于发掘幼儿的多元潜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来强化幼儿的多重能力的培养,在理解音乐的同时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文化,使得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创设多元文化的音乐情境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多元文化开发其自身的潜能,在《多彩光谱》项目的教室里,儿童每天都接触大量用于启发其运用多元智能的素材,还有其他十几个各式各样的活动“角”,有时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儿童置身于某种日常情境之中,这种模拟情境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3]。创设多元文化的情境来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和探索音乐的兴趣,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教师根据音乐的故事及情感,提供有关的素材进行角色的扮演,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体验感悟音乐。教师在创设多元的音乐情境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幼儿的情感体验与多元文化的理解结合起来,使幼儿通过情境的创设达到了解背景文化,同时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音乐文化。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情境创设,综合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引导幼儿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感知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在选择授课手段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去关注幼儿的兴趣,充分使幼儿自主学习,获得充分的体验。例如:在非洲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教师就可以举行一个“非洲之旅”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从语言、服饰、食物、风土人情等入手,探究非洲与我国不同的文化民俗,在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教师将幼儿的兴趣引导到感受音乐上,请幼儿欣赏世界杯足球赛主题曲《哇卡哇卡》,思考与我国歌曲的风格是否相同,然后欣赏非洲黑人手拿非洲鼓,载歌载舞的音乐。最后,教师创设情境给幼儿提供相应的非洲服饰,乐器引导幼儿边歌边舞,进一步通过创设的情境感受非洲的音乐文化特色。

(三)开发多元文化的音乐环境

在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多元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以提高幼儿感受音乐文化的审美能力。教师可设立音乐专用教室,放置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乐器,也可选择制作一些乐器模型或者提供一些实物图片等方法扩大幼儿的视野。此外,教师还可搜集有关音像资料,如电影、纪录片等让幼儿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在教室的音乐角放置不同肤色的玩具娃娃,陈列不同民族的表演服装,以便幼儿从视觉上产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环境相互结合,丰富情感体验,产生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音乐的感受力。教师还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播放各种风格的歌曲,包括不同民族的民歌的播放以供幼儿欣赏,创设一种多元音乐文化萦绕的环境,丰富幼儿的听觉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幼儿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教师也可通过举办“音乐会”以及节日晚会,搜集编排不同风格的作品,让幼儿去表现音乐,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此环境下,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纳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多元音乐文化,由此发挥幼儿的多元潜能。除了幼儿园环境可利用开发外,还可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家长方面,可带幼儿多参加一些音乐会演出,感受直接的现场音乐氛围,也可利用互联网信息,引导幼儿接触多元音乐文化。有的家庭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旅游时,家长也可搜集异国他乡的风俗文化,给孩子进行讲解,这无疑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在欣赏异国风情的美景的同时,也了解了其特色的本土民俗音乐文化,让孩子们有兴趣去欣赏多元的音乐作品。如果有的家长恰好是其他民族,教师可邀请这些家长来幼儿园介绍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样能极大地激起幼儿对多元文化了解的兴趣。社会资源方面,当前互联网的发达,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如:社会中经常有世界各地民族音乐专题音乐会或讲座,教师可鼓励家长带孩子去观看欣赏,让幼儿感知各民族各区域音乐的特点,了解其乐器的外形特征、音色、代表曲目以及演奏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接纳多元音乐文化,家长和教师还可邀请音乐爱好者到幼儿园进行讲解演示,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现场演奏曲目,激发幼儿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民族乐器,并指挥幼儿用这些乐器进行演奏,充分调动幼儿对于多元音乐文化学习的主动性。

三、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评价

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评价制定应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以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发展为目的,评价内容应多元化,评价与幼儿的学习密切联系。教师应把握以下几个评价环节:

(一)立足本土音乐文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随着社会的飞速开展,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立足世界之本,民族音乐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评价体系上,我们应紧扣本土音乐文化,通过接触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扩宽听赏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审美意识,达到对祖国的热爱,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传承中西合璧的音乐文化

优秀的音乐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的,在评价幼儿启蒙音乐教育中,更应该立足世界,中西合璧汲取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精华。在意识上要培养幼儿认识到世界各地区的音乐文化和本民族、本地区的一样优秀,通过感受全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增强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音乐文化风格和特点,反映其生活的内涵,在评价幼儿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对幼儿多元文化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如非洲音乐的介绍中,其民族特有的节奏特点表现出了民族精神,节奏是民族的灵魂,在其背后表现出了民族的坚强与不屈的精神,这正是幼儿启蒙教育中多元音乐教学中寻找的内容。

(三)定位多元的音乐文化

在评价幼儿园多元文化音乐教学中,幼儿面对的世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定位多元必不可少。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长期让幼儿接触单调的音乐形式,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在音乐教学评价中应时刻把握多元文化的标准,考核教师是否选取各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包括歌曲、舞曲、器乐曲等多种类的介绍,感受并体验不同音乐文化所特有的内涵,体会其中的差别,用对比与比较的眼光提高幼儿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标准。对于一些健康的流行音乐,我们也应不排斥,在多元音乐教学中给幼儿以介绍和讲授,充分在教学中体现多元这一标准。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幼儿能很快地融入整个多元音乐中,发挥幼儿的多元潜能,在这一标准下进行评价,教师也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幼儿的真实感受和审美体现。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多元音乐文化教学,在让幼儿感知多元音乐多姿多彩的同时,幼儿认知、情感以及能力多元潜能也得到了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培养幼儿的音乐才能上,也体现在促进幼儿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发展多项思维,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等方面。世界是多元的,音乐文化也是多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风格,幼儿在认知多元音乐文化,积极参与了解不同音乐文化所特有的音乐形象和情感,表达自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感受与体验。只有深入了解感知才能弘扬多元音乐文化,才能为全人类保护和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做出贡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区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特色,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教师既引导幼儿认识了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也引导幼儿了解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世界。

作者:李笑珂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特里斯.M.沃里克.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M].田林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幼儿园启蒙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化学小实验;幼儿科学教育;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科学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阐述,目标要求,要“保护并发展每个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教育慢慢融入大多数幼儿园的幼儿启蒙教育中。幼儿科学教育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比我国要早很多,与我国相比,他们把化学小实验融入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中有着很久的历史。20世纪初期,法国的居里夫人就开始将特有的实验引入儿童教育中,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儿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在美国,有很多社团和机构以多样的形式开展各类化学小实验活动,以此来让儿童接触化学、初识化学、融入化学、享受化学带来的乐趣。如:“ChemistryAbounds”[1]“Chemistryforkids”和“SuperSaturday”等课外活动[2],他们还针对科学教师进行了“ScienceisFun”等培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美国在化学启蒙教育中所做的努力[3]。1997年,德国也开始将化学实验引入儿童教育中。如巴斯夫(BASF)创建了第一个互动式“小小化学家”儿童化学实验室[4]。国外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并为化学小实验融入幼儿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开展化学小实验启蒙主题的工作。如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已经联合相应的幼儿机构开始了化学小实验的实践研究[5,6],这些课题组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设计了一些有趣的、益智性较强的化学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深受儿童喜爱,教学效果显著,成效可观。幼儿科学教育与化学小实验间接地促进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对提升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幼儿的成长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1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提升幼儿的多方面能力

化学小实验具有安全、卫生、环保、贴近生活、易于感知、操作简单等特点,并在其中加入了“魔术”的元素,使得化学这门学科更富有神秘色彩,易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幼儿在直接观察、亲自操作的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化学小实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感官性、智慧性,符合儿童生长和思维特征。小实验的“魔术”要素满足了儿童对新事物强烈的认知感,让他们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获得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与要求,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观看小实验的过程中,幼儿既提高了观察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老师可以在可乐中放入曼妥思薄荷糖,形成“小喷泉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小朋友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等实验结束后,再让小朋友们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有趣的实验一定会让小朋友们大开眼界,他们也会对实验过程有不同的想法,这时,老师可以鼓励幼儿踊跃发言,这样既可以培养儿童观察事物的能力,又能提升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达到了幼儿的培养目标,又为幼儿科学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化学小实验中含有大量的趣味性元素,生动有趣且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幼儿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从而形成化学基本观念,为幼儿将来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亲近化学,认识化学,激发幼儿的学习情趣

将化学小实验融入幼儿科学教育中,能帮助更多的幼儿亲近化学。化学小实验中直观的化学反应会立即引起幼儿的关注,在正常情况下,幼儿会产生多样的情感效应,化学小实验中事物和现象的变化都是比较直观的变化,很容易被幼儿感知到,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例如,我们可以为儿童设计“魔法水吹气球”小魔术。首先,要将醋灌入水瓶中,迅速把苏打粉倒入瓶中,再将气球套在水瓶上,这时气球就会慢慢吹起来。这样直观、安全的小实验会激起儿童的求知欲,他们应该很想知道为什么气球会慢慢吹起来,这时老师可以告知幼儿这个“魔术”的秘密,告诉他们其实是产生的二氧化碳将气球吹起来的。这样的小实验能够激起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早早爱上化学和科学学科。我们还可以为幼儿设计“泡泡龙”魔术,事先准备好柠檬酸、色素、苏打粉、洗洁精,接着将柠檬酸溶解在透明的小瓶中,再加入各种水果、蔬菜的色素和洗洁精,最后快速地加入苏打粉,这时五颜六色的泡泡就会蜂拥而出,此时可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泡泡的涌出,以此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幼儿融入实验中,亲身体会实验过程。在幼儿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后,老师再告诉他们,这么好玩的泡泡也是化学反应在起作用,从而加深化学这门学科在幼儿心中的神秘感,从而激发他们对化学、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以及对知识探究的欲望。

3在生活中寻找化学,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化学小实验一旦融入幼儿科学教育中,小实验的神奇“魔力”将会引发幼儿的一系列疑问和思考,促使孩子进行探究,同时也可以将知识进行迁移。例如,老师可以设计名为“神奇的魔力水”的实验。老师将蓝莓汁倒进透明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然后将小苏打加入其中,此时溶液立即由紫红色变为绿色,这时小朋友们肯定感到很神奇,接着,老师再向容器中加入白醋,溶液很快又会变为原来的颜色。老师可以让幼儿说出整个溶液的变化过程,提问幼儿是不是感觉很神奇以及是否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变化,幼儿回答“很神奇且想知道变化原因”,这时老师可以进行解释,这种“魔力水”是小朋友们喜欢吃的蓝莓挤出来的汁,蓝莓中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花青素遇到碱会变成蓝色,但是由于蓝莓汁里面还含有其他色素,这样多色素的混合就会使蓝莓汁变成绿汁。当加入酸后,碱与酸发生了中和反应,此时魔力水就会由绿色再变成紫红色。在幼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可以让他们回家后讲给家人听,并向家人普及这些常识。还可以让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找一找与花青素有关的水果、蔬菜,并与家长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达到知识的迁移。与此同时,也能让幼儿感知到原来身边处处有化学。

4在大自然中寻找化学,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化学小实验的融入,能启发幼儿将自己所知的科学知识与周围的生活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激发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寻找和解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能够鼓励幼儿用自己现已掌握的科学经验和技术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续在科学探求领域的不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在幼儿对花青素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老师可以带小朋友到大自然中探索花青素不为人知的一面,揭开它更神秘的面纱。秋季的时候,老师可以带幼儿到外面观赏自然风景,火红火红的枫叶肯定能吸引幼儿的眼球,这时老师可以问:枫叶为什么在秋天的时候会变得火红?可以让大家各自发言,老师最后再给出答案:原来枫叶里含有花青素这种物质,秋天的时候树叶中的细胞呈酸性,在酸性的条件下,花青素显示为红色,那么叶子就会变为红色,而且树叶颜色的深浅和花青素的含量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样既可帮助幼儿体会到大自然、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适时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初步的环保意识。

5结语

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开发幼儿潜能和思维模式、培养幼儿创造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最直接的一个途径。科学启蒙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起来,化学小实验在启蒙教育领域的融入,是彰显科学技术普及的科学手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儿童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己成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最关注的方面之一。

参考文献

[1]TRACYHJ,COLLINSC,LABGEVINP.ChemistryAbounds:AnEducationalOutreachProgramDesignedforElementarySchoolAudiences[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95(72):1111-1112.

[2]KOELHERBG,PARKLY,KAPLANLJ.ScienceforKidsOut-reachPrograms:CollegeStudentsTeachingSciencetoElementaryStudentsandTheirParents[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9(76):1505-1509.

[3]陈凯,陈博,赵钧若.基于趣味化学实验的小学生化学启蒙教育[J].化学教育,2010,31(9):38-41.

[4]王炜祺,陈凯,张凤.儿童科学教育的典范:德国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实验案例介绍[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23(8):56-57.

[5]陈晓娟,杨燕.幼儿化学小实验的实践与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104-106.

幼儿园启蒙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道德启蒙;幼儿教育;家庭德育;感官教育;社区教育

一、关注生活细节,渗透道德教育

幼儿教育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幼儿的年龄性格特征,从生活细节出发,将道德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应从幼儿的衣食住行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举止习惯,让幼儿意识到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做到勇敢、诚实、不畏艰难,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讲礼貌、懂文明、守纪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品质[1],让他们以乐观、活泼的心态面对每一天,为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从生活细节中挖掘道德启蒙教育元素,对于学生良好行为意识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教师在指导幼儿穿衣服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互相帮忙系扣子等,培养他们互相帮助的意识;在游戏活动中,组织合作类的游戏,培养他们主动分享、合作的意识,并习惯使用礼貌用语等等。教师应积极表扬幼儿的日常行为,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赞美教育。另外,对于一些经常抢他人东西和打架的行为,教师应温和地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确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明辩是非、懂得相互谦让,这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孩子的心灵。在日常典型的小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幼儿亲身经历、耳濡目染,这样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所谓的道德行为。因此,生活细节是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流露,教师应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家庭德育环境,促进幼儿道德品质发展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家庭作为孩子一出生就接触的第一环境,为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对幼儿的长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正所谓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家长行为意识的一面镜子,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也曾提到母亲是他性格养成的最重要的老师,是对其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蒙者。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孩子进行道德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首先,家长应起到榜样作用,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相互尊重,注重邻里之间和谐关系的养成,主动关心他们,为孩子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其次,对于孩子的行为,家长应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明确真善美和假恶丑;最后,家长最好能够带孩子定期旅游,让他们见识历史深厚的名胜古迹,领略世间的奇妙景观,使其感受风景的优美和祖国的浩大,激发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2]。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道德品质形成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三、融合感官教育,促进道德习惯养成

感官教育的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通过观看动画片、阅读绘本、讲故事等活动,调动幼儿的多重感官,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幼儿感官的多个方面。在幼儿聆听故事、观看动画片、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建立他们内在的道德界限,懂得分辨道德的标准,从而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形成完善的人格。具体来说,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讲述情节冲突并引人深思的幼儿故事,通过故事中对人物的描写,促使幼儿进行模仿和学习。介绍小伙伴之间相互帮助的故事,渗透合作意识教育,让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懂得乐于助人。让幼儿在听、读、写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做出恰当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幼儿教师和家庭都应积极为孩子搜集相关资料,因材施教,针对幼儿的感官特点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确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感官教育作为道德启蒙教育的辅助手段,是最直观的教育,也是最为感性的教育,符合幼儿的行为特点,能够起到极佳的道德教育效果。

四、突出社区教育,做好德育教育衔接

社区环境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做好社区教育对于幼儿社会化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幼儿园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上,还应突出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道德启蒙教育的全面渗透。幼儿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一起商讨家园联系的具体策略,充分运用社区资源,从社区层面逐步培养幼儿的社会化。譬如,幼儿园可以带领孩子们为社区的老人们表演节目,对他们进行尊老、敬老教育,家长在这一过程中应积极配合,教师也应为孩子树立榜样,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

总之,幼儿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道德启蒙教育不可或缺。通过关注生活细节,渗透道德教育;创设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发展;融合感官教育,培养道德习惯;突出社区教育,做好教育衔接,才能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道德启蒙教育需要在幼儿教师的带领下,发挥家长和社区的作用,全方面渗透道德教育,共同为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孟秀云,薛桂荣.道德启蒙教育——幼儿期常抓不懈的主题[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