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十篇

时间:2023-04-03 01:51:51

散文鉴赏

散文鉴赏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

散文的鉴赏与教学是整个文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不再简单的注重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积累,很多时候学生文化素养与文化品读能力的提升成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因此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以在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之上开展散文鉴赏教学,进而保障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得文化知识的综合拓展,并借助语文散文鉴赏课程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品读以及鉴赏能力,最终实现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发展,凸显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感受散文创作形式,从散文的整体结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

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从散文的整体结构或者是文章的基本形式入手,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点之一,就其形散来说,是指散文题材广泛、写作手法多样,同时文章的结构自由、不拘一格。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鉴赏时一定要让学生抓住文章这一特点结构,防止学生因为对散文的特征理解不清楚而失去了对散文阅读的兴趣或者是混乱了对散文品读的方向。

以余秋雨先生的《都江堰》这篇散文的鉴赏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整体结构分三个部分进行结构特点的把握,以指导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第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实际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文章以长城为参照物来表现对都江堰独特感悟的基本内容;而第二部分对于都江堰壮丽景色的描绘,教师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的阅读进行体会。最后,在作者抒情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重点的朗读或者是写作背景的介绍来让学生初步的了解文章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精神风采的写作手法。进而通过对文章的整体结构的分部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完成了指导学生从形入手感受散文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以为散文的整体鉴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二、体味散文的优美语句,借助散文的阅读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

散文的艺术性和美感往往是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来展现出来的,因此在散文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文章中的主要段落或者是相关的语句,来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进而指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基本结构后再从文章的语句层面体味散文的独特之处,保障散文鉴赏教学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学生对于散文品读的有效探究。

仍然以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为例,文章对于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描写“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息息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段。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知识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这部分内容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虽然是寥寥数语,但是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已经完全将都江堰节节延伸、灵动自然的特点展露无遗。如果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些内容方面来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充分了解散文的美文之意,则整个散文鉴赏教学的又能够获得深层次的推动。

三、领会散文的情感,保障散文鉴赏教学的深入开展

散文品读的最终目的在于体味散文的内在情感,意境深邃是散文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因此在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前期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对于散文内在情感的挖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灵魂。在《都江堰》这篇散文的品读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所展现的情感变化。一方面是作者在游览之前简单评述,与作者在游览之后的高度赞美,进而以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对都江堰魅力的难以抗拒。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文章的写景来抒发对人的赞美之情,进而感悟余秋雨先生对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动机。通过对文章深层次背景的挖掘,散文的鉴赏教学才算略有成效,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也才初见效果。

高中散文鉴赏的教学对于学生文化知识储备的提升以及文学素养的强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保障散文教学的有效时间,同时对散文的鉴赏教学做深入的探究,以从散文的基本形式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品读;从散文的优美语句切入,强化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最终再带领学生体味散文表达的情感,以保障散文鉴赏教学的深入开展。从而通过高中语文课程散文鉴赏教学的层层深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散文知识有一个深入的把握,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也保障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与应用能力方面的综合进步。

参考文献:

散文鉴赏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散文教学 教学效果

一、转变师生教学观念,认清学习中的主客体。

对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就当前小学散文鉴赏课堂来看,传统教育思想及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小学散文鉴赏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首先需要转变老师与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认识,认清小学学习中的主客体,只有对小学散文教学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接受新型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小学散文鉴赏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主要依靠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老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老师认为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给学生灌输需要学习的内容,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束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不利于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对散文鉴赏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而言散文鉴赏课堂主要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主要依靠老师的讲授,通过老师的整节课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然而,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起阻碍作用的。“探究式教学”是新型教育理念指引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小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主要指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老师用抛砖引玉的方式提出散文中讲述的内容,但是不用过细地讲授课程,而要在充分引起学生兴趣的前提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散文感兴趣。探究式教学应该注意的是老师的指引作用,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交由老师解答。只有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正确进行问题探究,从而不断促进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提升散文鉴赏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三、注重课堂情景化的设置,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散文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难以理解的,老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情景化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进入到散文情景中,在散文鉴赏课堂教学中,实行情景化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化设置。在课堂中给学生设置恰当的场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会对课堂教学感到枯燥,融入散文情景中。另外,应用语文课堂情景化教学法能够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便于师生进行沟通交流,这能有效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一味讲课带来的跟学生沟通不畅的问题。老师在对散文进行鉴赏分析时,可以根据散文中的意境给学生一次实际模拟,让他们体会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及描述的意境,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

四、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小学散文鉴赏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不同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在散文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注意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固定的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的散文学习,并在长期的学习和鉴赏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提升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散文鉴赏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困难的。对于老师而言,为了不断提高小学散文鉴赏课的教学质量,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小学语文散文鉴赏教学。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对散文鉴赏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探究,首先应该认清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及时革新教学方式,并采取情景化教学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长期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散文鉴赏习惯。

参考文献:

[1]李虹.辩论,探究“两难”的钥匙――《道士塔》案例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2]阮晓丰.《汉家寨》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1(06).

散文鉴赏篇3

一、读懂:把文学话语准确地转换成日常话语

情韵丰赡的散文语言,大多经过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力度小于诗歌),为了追求情感的真实感人,作者在语言运用中可能会有意识地违背生活逻辑,因此,读者在理解、还原的时候,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熟悉常见的语言变形技巧(或修辞技巧),从艺术逻辑的角度还原语言;二是要从作品的思想情感(或主旨)出发,始终围绕“情”字来还原语言(这一点与诗歌的语言鉴赏是相通的)。下面试以2010年高考天津卷所选的散文《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迟子建)的阅读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该卷第20题是这样命制的:

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意?请概括回答。(5分)

这道试题是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作者在文章末尾说的这句话,的确是情真辞巧。从作者的生活逻辑来分析,她成年以后所了解的那个世界,在地理意义上,显然是远远大于童年所生活的“小小的北极村”的;但是,现在作者偏偏要说“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便是故意违背生活逻辑以求得艺术逻辑的真实,从艺术逻辑来看,作者原来是想表达出这样一个意思:小小的北极村占据了“我”的整个情感世界。这就是我们从作品中还原出来的日常话语,若真要这么表达,将会显得直露而了无情趣。作者既然强调小小的北极村占据了整个的情感世界,那么,北极村究竟给予了作者哪些方面的影响呢?或者说,作者从故乡那儿获得了哪些精神上的营养?对故乡的认识是怎样的?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便意味着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着眼于全文,逐条概括,即可形成答案。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要始终围绕“情”字还原文学语言。

【参考答案】(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二、审美:从鉴赏层面品析语言的节奏美

散文的语言也是非常讲究节奏的,有一种特有的闲散之美。其节奏,有情感起伏的内节奏,也有语言文字外部运动形式的外节奏。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散文语言的外节奏。欣赏散文语言的外节奏,可以从语音修辞、句式修辞的角度切入。

从语音修辞的角度来说,散文语言追求一种读之琅琅上口、听之声声悦耳的音韵和谐之美。要形成这种音韵美,就得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音节停顿(一字顿、二字顿、三字顿、四字顿等)以及押韵等问题。作家对语音的锤炼,当做到以声传情,即一切声调、音韵、停顿节奏的安排都得有利于情感的传达和情韵的形成。

从句式修辞的角度来说,散文语言追求一种整散搭配、长短交错、文白杂糅的参差错落之美。散文的句式本是“散体”形式的(相对于骈体而言),其句子结构,形态各异,有散漫之姿。但是,高明的作家往往会考虑如何在散句中配上整句(语言形式比较整齐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回环句等),如何在结构复杂、形体较长的长句中配上短句(结构简单、形体较短的句子),如何在白话中配上文言以增强庄重典雅的色彩等问题。

目前,考查考生欣赏散文语言节奏美的试题有上升的趋势,其综合性较强,能较好地检测考生对文学语言的欣赏能力,湖北省的语文高考试题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下面试举两例。

2009年湖北卷所选杨振声的散文《书房的窗子》的第二段是这样的:

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个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这段文字,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作者追求朴素淡雅、灵动含蓄之美的审美情怀,里边蕴涵着作者的人生观、艺术观。无论是作者的情感,还是笔端的文字,都是古色古香的,极富典雅、庄重之美。

从语音修辞的角度看,这段文字锤炼了一些简练、古拙的单音词,如,“虽是到处一样”的“虽”,“我独喜欢北窗”的“独”,这两个词分别换成双音词“虽然”“唯独”,亦无不可;但,冲淡了全文语言典雅的风格。再者,这段文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韵的和谐,作者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押韵的字眼,如,“虽是到处一样”的“样”,“我独喜欢北窗”的“窗”,“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的“光” “向”,“我不爱中午的骄阳”的“阳”,其韵脚是“ang”,此类韵脚散落于前半段中,读之响亮、自然。

从句式修辞的角度看,这段文字,或短句,或长句,长短错落有致。如,“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前面是两个短句,后面则是三个长句了。这样的句式锤炼,还有多处。此外,本段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亦更见风致,作者把“不喜欢……而喜欢……”这样的排比句镶嵌在散句之中,透出一种工稳、整饬之美,又不失语言的灵动。最后,作者在语体色彩的调配上,也极有匠心,运用了一些文言色彩浓郁的词语,如,“隐翳”“清虚”“清晖”“山阴水曲”“枝叶扶疏”等,还多处引用古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等,这样便有了“文白杂糅”的古典韵味。

命题人为了考查学生品味、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在该卷第17题是这样命制的: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二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复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稳、典雅。(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2010年的湖北卷仍保留了这种题型,只是增强了其综合性,将语言鉴赏与表达技巧的鉴赏糅合在一块来命题。命题人选取了熊召政的散文《烟花三月下扬州》,该卷第18题是这样的:

作者在描述扬州景物时切入的角度及语言的运用都很独特,请结合第④段和第⑤段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从“小秦淮”与“瘦西湖”的命名方式切入,揭示了扬州景物“尺水玲珑”“小家碧玉”的诗化意味。②多用古诗和四字词语,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典雅。

由该答案的第二点可知,命题人将散文语言鉴赏的考点细分为语音(用四字词语实际是语音修辞的问题)、句式和风格三个内容。

散文鉴赏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鉴赏;作用;加强;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119-01

文学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具有重要作用。要有效地发挥鉴赏的作用,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鉴赏方法的引导。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 文学鉴赏的意义与层次

有人指出,当代世界语文教学的共同趋向之一是:在教学观念上,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熏陶并重,这是现代化进程向人们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高尚道德情操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优秀公民,这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人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这样四个层面:(1)认知性阅读;(2)理解性阅读;(3)鉴赏性阅读;(4)研究性阅读。由此构成阅读能力发展的基本序列,序列中的四个层面,尽管具有质的不同, 却又是先后相连,不可分割的。比如埋解性阅读要以认知性阅读为基础性前提,同时,它又成了鉴赏性阅读 的基础。它们之间构成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序列关系。一般地说,认知性阅读大体相当于小学初年级的阅读水平,理解性阅读基本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水平,鉴赏性阅读则大概相当于高中及大学低年级的水准,而研究性阅读由于已经进入学术性研究的范畴,则与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程度相适应。可见,在高中阶段及时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二 高中文学鉴赏的与内容特点

高中文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进行文学阅读训练,它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就整个训练来说,应该把培养鉴赏能力放在首位。

培养鉴赏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广泛阅读和深入钻研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鉴赏必须尊重文学自身的规律,根据各种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和具体作家作品的独特风格,因文施教,披文入情,以至情通理达。

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现代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诸体,尤以散文和小说为主,现以散文为例说说应该在教学中抓住哪些内容和特点来进行鉴赏。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五四”精神推动下发展的,它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和人民性传统。

从题材看,中国现代散文继承了古代散文注重纪实性的传统,在取材上始终坚持“决不能仰仗虚构”的 原则。这种纪实性特点就形成散文内涵的自在之美。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及其姊妹篇《记念刘和珍君》,就具备信史的意义和价值。唯其叙事真实与撰史相同,文章里的血才愈见其殷红,泪才愈觉其炽热,爱与憎、歌与哭也才愈显其强烈深沉。如果我们以面对着历史的严肃心态接受这类作品,那么所得就会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美的享受。即使像《荷塘月色》这样的抒情之作,所抒发的情感也决非无本之华。只要留意一下第三段里看似平和却深含着内心矛盾的那些话语,再联系文末所附“一九二七年七月”(正值“四·一二”大屠杀后不久)那样的时间,以及作家本人曾倾向进步的经历,就不难体会其中的忧愤和苦闷都隐约在描写月色荷塘的有如梦境的字里行间了。以致景的优美是那样朦胧,情的沉痛却那样真灼。而唯其真情根植于现实 ,这传世的美文才同时不失为特定时代里,一名暂处于彷徨中的正直知识分子的一页心灵史。这种史传化的品格经得起人们对它付以极大的信赖,使它能在读者心里引发共鸣,达到一种相当完整与美妙的审美过程。

从内容看,具有丰富性。旧时代的散文,内容难脱“纲常伦理”的旧套。而“五四”以来的散文,却从 国耻民仇到亲情乡恋,从哲人勇士到工匠农夫,从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直到断笺残陶、片风丝雨,举凡人 间百态、世事万端,无一不可以信手拈来,形诸笔墨。只要饱含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就无一不可斐然成篇 ,动人以至传世。这种种的丰富多样,构成了散文在内容上博大精深的容纳力。

从结构看,具有“随意”性。鲁迅就曾感概于中国做文章的有规范,而主张“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 以随便的”。鲁迅的散文名作《朝花夕拾》,大多是不台起承转合之说的篇章。宗璞的《西湖漫笔》看似漫不经心,而层层 都以草木湖山的“绿”为着眼点,从容里见谨严。这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 ,看似闲笔交错,仿佛言不及义,但却句句情真意切的结构特色,实际上是一个作家艺术成熟和心态从容的表现,仍然是我们理想中的美文佳作。

从表现看,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其中。茅盾笔谈“风景”,却意在大西北戈壁滩和黄土高原怀抱中的“ 特别的气氛”,钟情于那比之伟大山川“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的抗日军民,通篇洋溢着热情。吴伯箫 写三个猎户,也饱含向往、怀念、敬慕之情,虚实相映,情境并美,这命笔含情、追求意境的艺术特点,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在语言的运用上,散文更以本色为重,具有个性。尽管中国现代散文有着非常丰富多样的内容和风格,但只要我们能由表及里地抓住这样的一些基本特点,把握它内在的带规律性的精神实质,我们就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披文入情、入理。

三 文学鉴赏的引导方法

散文鉴赏篇5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诗歌与散文”这一系列中,有五项具体的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散文鉴赏篇6

关键词: 求异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性

1.引言

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中。求异思维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破旧出新的能力,提升交流水平。本文从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角度出发,详细介绍求异思维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求异思维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2.1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教师需从求异角度出发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设置部分带有启发性和逻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2.2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时候,不能将问题设置得过难或者过于简单,当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时,教师需激发其求异意识,让其在求异过程中发现创新的乐趣。

2.3营造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时,需改变传统教学中严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需将自己置于学生的朋友、引路人等角色中,加强师生互动,留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学习空间。

2.4突破思维定势

教师需带领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无需拘泥于常规思维,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并对课文学习带着存疑、探索的求知心,养成求异思考习惯[1]。

3.求异思维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1求异思维应用于阅读鉴赏的有效性

3.1.1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阅读鉴赏是体现高中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包括书写能力、分析能力、洞察力和写作水平等)的最佳测试手段,其在高考语文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鉴赏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平台,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味文学作品的美感。在阅读鉴赏中,教师需激发学生的求异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文学作品的内涵,领悟别样的美感,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如在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鉴赏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徐志摩对康桥的细腻感情,除了体味作者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对待康桥如情人般的依恋之情外,还能体会到作者对读书时代的美好追忆。

3.1.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其主要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但高中语文阅读鉴赏中也可运用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遨游。如在《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选段的鉴赏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性格进行分析,还可让学生将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个人物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学习。

3.1.3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因此,在高中阅读鉴赏课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能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引领到更高阶段[2]。创新精神源于求异思维,因此,教师需多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过程中发现新的知识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教师可让学生将“林黛玉”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相比较,领悟我国古典小说和戏剧的美。

3.2求异思维应用于表达交流的有效性

3.2.1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反向思维是一种在遵循思维运行具体逻辑顺序的基础上,依据逻辑顺序相反方向推理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反向思维也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反向思维常用于数学教学中。将反向思维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依据事物的正反两面性颠覆生活中正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反面发现、思考问题,为逆向求异思维开拓广阔的领地。如在写作中,逆向求异思维可让学生从相反角度思考题目,对于“介绍自己”这样的作文题目,学生可从“第三人称”角度出发,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写出的文章会使评阅教师有耳目一新之感。

3.2.3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试考试,而是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求异思维,不但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交际能力提升空间,而且能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突破的思维能力。

4.结语

求异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思维方式,其要求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敢于打破原有思维习惯,多角度出发,发散地、逆向地思考问题,并在求异思维中成功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目前,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比较狭窄,如教师只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会限制求异思维的有效性。因此,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从而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作用。

参考文献:

散文鉴赏篇7

一、读可以培养语感

诵读时遵循“字头咬准要有劲,字腹延伸不变形,字尾收音要分明,声调抑扬要念准”的基本原则,可选雄壮激昂的诗歌或抒情浓郁的散文,再练读一般散文、文言文和其它文体文,通过苦练诵读,可以使普通话纯正,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读的过程可以体味语言文字内涵,体味内容、情感及与之相适应的语速、语调,把握说话技巧,感知词汇的词法结构和语句的语法规则,感知题材、情节、主题思想,感知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等等。每年高考试卷中关于词语的辨析、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析、句式的选用、仿句等考题,其实质就是考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运用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重阅读、重感悟比起以题的方式来训练这些考点要有效的多。事实上,生活中一些人并不十分准确地知道某些词语的含义,但他们能准确地运用在口语和写作中。从写作的角度讲,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小狗包弟》《记念刘和珍君》,可以悟到记叙文选材、结构、立意、详略等技法;熟读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可以体味到散文景与情的关系;熟读了《谈骨气》《敬业与乐业》,写议论文也便不会畏难了。读可以增强语感,学习表达技巧,学会说话作文,新教材教学要求之一“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是非常有道理的。

二、读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可以积累词汇,吸收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这些词汇、语句识记存储得多了,在语言运用时,自然就有“源头活水来”。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演讲家、作家他们妙语连珠,谈吐自如,而生活中的一些人说话结结巴巴,无话可说,原因是前者语言材料丰富,后者语言材料贫乏。私塾教育有许多批判的地方,但我认为有一点值得提倡,那就是趁年轻的黄金时段,大量地背诵了一些典籍,大凡接受私塾教育的人都会作对联、写文章。现在新教材除了必修课本外,还有选修教材,教师如何教?我认为要提倡读,恢复古今人称“上学”为“读书”的文化内涵:多种形式地读,广泛地读,积累词汇,背诵诗词名言锦句,背诵名家名篇,大量摘抄说话作文有用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而且有助于提高说写能力。

三、读可以提高鉴赏、探究、评价能力

从新教材必修目录看,每一册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五大板块,突出了语文的文学性、人文性。教材关于阅读教学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培养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研讨和评价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研讨、探究、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高考卷上诗歌、现代文、文言文阅读均有此考查题,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赏析、探究、评价的活动要加强,再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参与,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现行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就是学生阅读―感悟―探究―评价。学生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价呢?一是读作品,感知作品。感知情节、人物活动环境、人物思想性格、作品的主题;感知语言、结构、表达手法。感知作品的过程就是学生读的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学生缺乏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为理性评价。二是读鉴赏材料,学习鉴赏评价方法。选修教材,每单元都有相应的关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鉴赏的知识文;选修教材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而编排的课本,是学习鉴赏、探究、评价的教科书,几乎每篇作品后面都有探究、讨论题,课前或后有鉴赏提示或鉴赏要点;学生手中与课文配套的课辅资料,大都有课前诗词背诵热身、课前美文阅读欣赏、课后拓展阅读,诗词一般都附有赏析,试卷上阅读文题型设计体现赏析与评价的思想。学生认真阅读这些作品和鉴赏材料,不仅可以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修养、文学品位。

散文鉴赏篇8

关键词:初中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建议

初中散文阅读要求学生学会欣赏散文作品,并且有自己的切身情感体验,能够深刻领悟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感悟。学生要联系当时的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对作品呈现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感知,对作品中感动的情景和人物的形象有一个自己的认识,认真品读作品中富有特色和表现力的语言。为达到以上效果,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初中散文阅读理解

我觉得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就是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欣赏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就要培养学生有创意地、多角度地阅读,通过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出来的内容来开拓思维,提升阅读质量。

散文之所以这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喜爱,它的魅力在于对人、事、物的情感体验背后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领悟。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它没有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像诗歌那么牵动人心、一唱三叹的韵律节调。它不过是作者平常生活里的所见所闻,随想随感,只是它的结构与想法不拘一格,行文随意而又巧妙。很多学生都欣赏作者的文笔,但是往往因为诸多负面因素而止步于对它的兴趣。但是散文的作用又决定着散文不可被忽视的地位。

二、提高初中散文阅读理解能力

要提高初中生在散文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给出建议:

1.从老师的角度。教师对散文整体的理解与把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散文的内容理解和情感倾向。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充分理解、钻研散文作品,在这基础上再对该文的文本及作者的背景和情感认真解读和领悟。这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苏教版初一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济南的冬天》,首先教师要反复诵读这篇课文,理解文本后,再结合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老练的文笔,来感悟这篇写景散文。他所写的山、水、城、雪都会给人以独特的美的感受。老舍先生紧抓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虽然济南位于北方,但是冬天却独有显著的“温晴”,接着,后面的景物处处跟“温晴”紧紧相联,使整篇文章呈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山水画。全文的基调一致,色彩和谐。教师要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在感知整体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欣赏文章的设计

思路。

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有三种意识:(1)独特意识,散文的基本特征是文思独特,情感唯一。学生在学习时要潜心领会作者所呈现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深掘作品独有的情思,悟出作者的个性特点。(2)鉴赏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随着理解―感受―鉴赏的步骤循序渐进。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的相关课件图片,同时配备音乐朗诵,让学生理解感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与奇思妙想,然后让学生自己讲述观赏和欣赏后的感悟,这就是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深化。(3)语言意识,教师要抓住作品中有欣赏价值、教学价值的语言让学生加以咀嚼,最有代表性的朱自清先生的《春》,文中的“让”“赶趟儿”“眨”“逼”等词很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春天百花争艳的繁盛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等不仅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还紧紧抓住事物的特征,突出“春”这一主题,熟练运用鉴赏语言,表达抒情。

2.从学生的角度。初中生刚刚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水平还不是很高,虽然他们的思维在独立性和批判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会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来设计教学,要抓好文章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与文章描写的景象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共鸣,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如《济南的冬天》,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问题:冬天是怎样的季节?我们这里的冬天有什么特色?你对冬天有什么样的感觉?这样的问题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引入课文。把本地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对比,感受老舍笔下济南冬天别样的美。

提高初中生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还有很多,如多媒体的运用、测评手段的运用等。在此,我们只就这两个角度来讨论,如果能够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在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必然不难。

参考文献:

散文鉴赏篇9

一、深入发掘教材,激发鉴赏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材料,多数篇章闪耀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之光和对人生的认识之光。善教者应从教材入手,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引导学生踏上鉴赏之路。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组织富于美感的作品去鉴赏自然美与人性美、人情美,如《边城》《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的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正如沈从文在抽象的抒情中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惟转化的文字,为形象,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态,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生存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外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二是重视发掘教材中蕴涵求异、创新意蕴的文本,并引发学生头脑中的旧有观念的激烈碰撞,使之在对新与旧的观念的质疑,思索中进入鉴赏的境地。三是注意通过教材的比较阅读,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主动地去鉴赏。

需要指出的是,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自主学习是“本”,教师的点拨是“火种”,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和辨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围绕问题教学,培养鉴赏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鉴赏是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要切合语文学习的目的性、特征和规律,让学生学会品味学习材料中所负载的信息,学会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获取与人实践能力。事实鉴赏学习的策略,主要是要立足于问题教学。在这里,“问题”是教学的重点,需倾注极大的热情。

首先,要精心设计鉴赏性的问题,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鉴赏性学习是可以将问题作为落脚点的,因此,能够寻求到富有鉴赏意味的问题是教学的第一步。评价“问题”质量的标准,一是能否激发学生鉴赏兴趣和热情,二是是否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三是是否符合“知人论世”的原则。在问题提出方面,应努力从教师设疑布阵的“要我鉴赏”到学生自发释疑的“我要鉴赏”。其次,要精心组织鉴赏性的讨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内容。教学中,应极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一直处于自主鉴赏的积极状态之中。第三,要恰倒好处地惊醒总结,并留有余地,把鉴赏的热忱延续到课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对教师讨论的问题进行评判,看看孰是孰非。不评判固然不对,但不把握好评判的"度"也不利于鉴赏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鉴赏的良性发展。比较理想的评判,应是在肯定鉴赏行为的基础上,对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进行扼要的剖析,对一些还需作进一步透视的问题进行思路、方法或角度的点拨,或将鉴赏要点深入浅出地处理,同时勉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探其精髓。

三、培养创新思维,提高鉴赏水平。

阅读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被阅读对象分析、理解并进而把握其要点或主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要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质疑问难法。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的基本条件,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质疑的材料,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某些内容重新进行审视思考,以激发学生独到的见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具有明显效果的。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贾母和宝玉先后都曾问黛玉读的什么书,黛玉的回答却截然不同。阅读时提出疑问:为什么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提出这些疑问,讨论这些问题,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作出更确切更合理的评价,而且对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二)辐射发散法。辐射发散法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围绕某一问题,从多方面展开,从多角度着眼,分多层次研读,进行思考、探索、创新。对同一事物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求其全、得其真。

(三)集中聚敛法 。集中聚敛法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集中思维的方式,把各种信息集中起来,通过整理、分析、比较,选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佳角度,产生具有独创性的真知灼见、富有创新价值的奇思妙想。在语文的单元教学中,这种方式相当重要。阅读单篇的课文,学生很难把握文章的特点,把一个单元同一文体课文放到一起分析、比较,其文体特点、语言特色就显而易见了。运用这种方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效果更为明显。

(四)逆向求异法 逆向求异法是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正中求反,逆向求异。运用这种方法,并不是对常规现象的否定,而是对正面道理的补充,给司空见惯的现象、老生常谈的话题、陈旧传统的定论增添新意。有意识地对某些问题唱唱反调,找找岔子,可使学生不满足于已学过的知识,已获得的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推想“补白”法 。推想“补白”法是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空白”艺术,进行合理想象,把课文中常有的那些写得含蓄、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内容推想出来。例如,在《雷雨》中,鲁待萍和周朴园的对话,具有丰富的“潜台词”,阅读时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运用独白的形式把人物没说出的话补上。这既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挖掘,又是对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具体训练。

(六)联想迁移法 联想迁移法是引导学生把课文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课外的某一个情境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游褒禅山记》的阅读教学中,讨论了王安石关于达到某种境界所需的“志、力、物”三项条件及其关系的心得以后,随即进行迁移,把它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分析自身的学习情况,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散文鉴赏篇10

4、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

5、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

6、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

7、审美接受不单是视觉接受,也不只是大脑接受,而是整个身心的接受

关键词:形式分析意蕴解释价值判断

在常人眼里,画画远比看画难,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所以有许多儿童画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家也是文盲;但绝无儿童鉴赏家和文盲艺术家。可见,绘画艺术鉴赏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一种特殊能力。

绘画艺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育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我们的绘画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应将绘画鉴赏作为其基本内容,单纯靠学校每周一、二节课的课堂教学来训练来练就绘画赋形表现能力,无疑是不自量力的。而培养绘画鉴赏能力无疑是美育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可以实施见效的。这在西方许多国家都曾达到验证。

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这种特殊努力呢?

“观千剑而识其器”,最重要的是大量接触艺术作品。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读画”,进而接受。这种接受非观赏接受。象在展览馆看画展,随意遛一遛,大体看一看,有赏心悦目之感即可。我们追求的是鉴赏性接受。在以往的美术鉴赏中,有被戏称为“三段论”的欣赏模式,即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的评析。实际上重点放在前两项,后一项是总结、尾声。如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这样的革命历史画,往往把重点放在德育性接受上,就是把绘画当作一种德育媒介和手段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而对艺术特点只略作评判,甚至忽略不计。对绘画这种视觉艺术来说,这样的模式恰恰本末倒置。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绘画奖赏能力的“鉴赏四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简单描述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以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夏加尔的《散步》为例,开始学生只注意到画面里突出的人物及夸张的动作,房屋,地面较特殊的绿色。经提示,学生会注意到画面里突出人物的面部表情,画面中只有绿、红、紫三色,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等等。在学生叙述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鉴赏情操:面对作品,它给了你什么直观感受,教师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实现审美共享。这阶段不可批评学生所讲的见解,鼓励学生直率地描述直观感受。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分析,来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夏加尔的《散步》,学生通常能感受到画面中的快乐气氛,通过教师诱导和提示,学生会发现原来这种氛围是画家刻意营造的,夏加尔所追求的单纯的形、色、人物动态都体现了天真和童趣,欢乐和喜悦的气氛来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红色衬布上的花、酒瓶、酒杯也起了很强的烘托作用。

>形式分析是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分析时切忌繁琐和硬性解剖,破坏作品的整体生命。

第三步:意蕴解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当然,我们不能只中循迹而求。

>意蕴解释的成败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共鸣。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蕴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蕴在可喻不可喻之间,有时教师很难将超越作品的意蕴揭示出来。加之学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体验,如明代沈颢所言:“看画以林泉之心则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卑”,要很好地领悟和体会作品意蕴,这就需要教育来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浸润和弥散。

美术欣赏课教学

>仍以《散步》为例,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幅画表现的是夏加尔自己和他的妻子。他把自己画在中间,举手托起婚后刚刚生了第一个儿子的妻子,让她在空中自由回旋,以庆祝他们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再通过对个性、思想、艺术观的介绍,学生就能够理解画家为什么会画出这样的人物动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达方式,进而领会画家的意图,分享画家的喜悦之情,欣赏他富有儿童般幻想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夏加尔的作品,我们着重于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我在评价达.芬奇《梦娜丽莎》时,除了指出它的“优”外,还有意指出它的“劣”,如:人物与背景的处理不自然,似剪贴一般;边缘线的处理过于生硬;受当时材料的限制,色彩单调;现在的色彩也灰暗了等。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明白对绘画作品的判断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