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十篇

时间:2023-03-26 11:20:01

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

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篇1

关键词:食品生产许可制度;QS认证;建议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45.01

食品生产准入制度又称“QS认证”,是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规范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加工条件,由国家质监总局制定并实施的一项行政许可制度。包括三项具体制度:(1)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2)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3)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准入标志制度。

该项制度经过近十年的推行,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1食品市场准入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证前审查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审查细则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细则中对生产条件和设备的要求描述模糊,不明确,容易造成一些误判,而且各地对细则的理解不同,审查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甚至产品分类都有所不同。细则对企业厂房面积,厂区周边环境,生产设备等未作具体规定,措辞含糊不清,使得审查时无法以标准为准绳,只能依靠审查人员的主观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人情交易等行为。

此外,审查细则覆盖不全面,除开有具体审查细则的27大类食品外,对于第28大类“其他食品类”则没有具体的审查要求。使得审查只能按照通则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来执行,缺乏对特定产品、特殊生产条件和设备的具体要求。

1.2 证后监管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数量庞大的食品生产企业,基层质监部门监管力度有所不足。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在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往往擅自更改发证时的生产条件,甚至做一个样版间申证,真实生产地址另外设置。此外,在部分中小型食品企业中,由于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差,人员流动性大,企业负责人只重生产销售,不重检验,出厂检验工作仅仅是为应付检查,未起到严格把关的作用。

《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具备相应的生产条件,合理的工艺布局,完善的管理制度,独立的出厂检验能力。国家质监总局为此还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明确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从原料采购到产品出厂整个过程、各个环节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具体措施。但企业不当回事者居多,实际实施情况并不好。

1.3食品生产企业人员文化素质差,质量意识淡薄

由于食品行业技术含量低,前期投入少,个体经营户、组成形式为家庭经营的情况居多。从食品生产准入的要求来看,人员要求是最重要的因素,管理人员数量和素质是企业规范管理的基础。而实际上,以家庭经营形式的小规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有限、缺乏管理能力、法人代表和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差的情况相当普遍,所制定的有关食品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及人员管理制度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所以,这部分企业将是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2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几点建议

(1) 修订实施细则,尽量细化具体考核指标,可以借鉴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食品卫生监督时运用的“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方式。以量化评分表来体现,细化审查内容,根据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程度,设置相应分值。评分标准只有满分和零分两种,只要有不符合的现象,就是零分,没有中间分。如此将审查评定量化以后,和细化的、确定的审查内容相结合,能够大大减轻审查过程中审查人员的主观判断程度,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门槛。

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组织、部门负责、各方联动、业主实施的工作方针,坚持治理整顿与提升服务水平相结合、集中整治与建设长效机制相结合、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强化措施,分类指导,实现全区公共经营场所卫生状况根本好转。

二、专项整治的范围、重点和内容

(一)整治范围和重点

对全区所有公共经营场所(餐饮店、副食店、超市、食品作坊、旅店、理发店、美容店、洗浴场所、夜市摊点、化妆品店、诊所、药店)开展卫生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拉僧仲地区餐饮业开展集中整治,其他地区按照要求,结合实际,自行组织开展专项整治。

(二)整治内容

1、加强对中小型餐饮店食品卫生检查。严格落实餐饮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重点检查餐饮单位餐厅、后厨、操作间、库房卫生、防蝇防尘防鼠设施、通风设施、餐饮具消毒设施配备情况等。

2、加强餐饮单位溯源监管,落实食品及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制度,以熟食卤味、盒饭、凉菜等高风险食品为重点品种,以餐具和食品清洗消毒为重点环节,加强规范管理,防控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全面推进小餐饮规范经营。

3、加强各类公共经营场所内部环境卫生检查。各类公共经营场所内部墙壁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要重新粉刷,墙壁上的装饰物和宣传物按照相关部门要求统一张贴;地面保持干净整洁,无污水,无油腻;餐饮场所消毒用具、留样冰箱按照相关部门要求统一摆放;餐巾纸一律使用符合《消毒管理办法》规定的抽纸;中等规模(100平方米以上经营面积)的餐饮营业场所必须设置有独立卫生间;从业人员需保持着装整洁,并佩戴规范的工作帽、口罩等。

4、加强对各类公共经营场所有关证件的监督检查。检查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办理情况,卫生制度健全和落实情况。

5、严格规范各类公共经营场所服务许可范围,严厉查处无证照经营、超期限经营和超范围经营行为。

三、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我区公共经营场所卫生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取得实效,成立公共经营场所卫生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工作分工及具体职责

(一)餐饮店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具体职责: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食品卫生监督信誉度等级公示、许可证、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店内环境卫生、平面布局、防蝇防尘防鼠卫生设施、标识标志、生熟分开及采购索证制度的执行、食品加工用具及餐饮具消毒等专项整治。

(二)副食店、超市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工商分局

配合单位:区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工商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食品安全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副食店、超市开展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店内环境卫生、平面布局、防蝇防尘防鼠卫生设施、标识标志、“三无”过期食品、生熟分开及采购索证制度的执行等开展专项整治。

(三)食品作坊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海南质量技术监督分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区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工商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对前店后作坊(从采购原料至成品)、食品加工及销售场所卫生,开展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平面布局、防蝇防尘防鼠卫生设施、标识标志、“三无”过期食品、生熟分开及采购索证制度的执行等开展专项整治。

(四)旅店、诊所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海南工商分局、海南公安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对小旅店、小招待所开展公共场所监督信誉度等级公示、卫生许可证、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消毒设施及记录、床上用品、用具标识、卫生间的清洗、室内外环境卫生、卫生制度落实等专项整治。

(五)理发美容店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工商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条例》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对小理发店、小美容店开展卫生许可证、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消毒设施及记录、用品用具更换、专用工具标识、室内外环境卫生、卫生制度落实等专项整治。

(六)洗浴场所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海南工商分局、海

南公安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对小浴室开展卫生许可证、消毒设施及记录、用品用具更换、禁浴标识、室内外环境卫生、卫生制度落实等专项整治。

(七)夜市摊点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配合单位:区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工商分局、海南公安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和《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要求,对夜市摊点开展指定区域、卫生设施、环境卫生等开展专项整治。

(八)药店、化妆品店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配合单位: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卫生局、海南工商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条例》和《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的要求,对小药店、化妆品店开展卫生许可证、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消毒设施及记录、用品用具更换、室内外环境卫生、防蝇防尘设施、卫生制度落实等专项整治。

(九)学校、企业、建筑工地食堂专项整治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配合单位:区住建局、教体局、安监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海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海南工商分局、海南质量技术监督分局

具体职责: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人员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卫生、食堂环境卫生、平面布局、防蝇防尘防鼠卫生设施、标识标志、生熟分开及采购索证制度的执行、食品加工用具及餐饮具消毒等专项整治。

五、工作步骤

本次餐饮卫生整治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和培训教育阶段(2012年7月7日—年7月11日)。制定全区公共经营场所卫生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各相关部门结合实际,对各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7月12日—8月7日)。各相关部门按照本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全面开展公共经营场所卫生专项整治工作,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8月8日—8月10日)。各相关部门及时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将对此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第四阶段:表彰奖励阶段(8月11日—8月12日)。活动结束后,领导小组将对此次专项整治效果突出、综合考评成绩优异的单位予以表彰,同时,由卫生监督部门统一制作荣誉牌匾,以流动挂牌的形式奖励各先进业主。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要把公共经营场所卫生整治工作做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要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督查和考核,积极落实各项任务和职责。

(二)严格规范标准,加大整治力度。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变化情况,全面、准确掌握公共经营单位的底数、分布及基本卫生状况,切实抓好卫生标准规范的宣传培训。积极主动投入整治工作,对不达标、不符合要求的各类公共场所该停业整顿的要及时停业整顿,该取缔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对整治工作中碰到的难点问题,由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篇3

1.逐步实现以《食品安全法》为基本法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2009年《食品安全法》实施后,与之配套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仍未出台,多数产品仍执行原有标准,而这些原有标准存在许多重叠和冲突,存在相关法律的滞后性。我国的产品标准十分繁杂,同一产品存在多个标准,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等。这些不同的标准分别对应着多重要求和多方监管。这不仅使食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混乱,阻碍消费者维权,也影响相关部门的监管效果。此外,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缺乏协调性和完整性。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虽然庞杂,但是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多部法律法规存在上位法与下位法的衔接不良、重叠或盲区等现象。《食品安全法》颁布时间不久,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产品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依据其建立的一整套监管法律法规并未建立起来。2.加快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的食品标准与国际上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食品标准水平较低,许多指标低于国际标准,这也是我国食品企业在出口贸易中遭遇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例如我国食品标准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蔬菜、水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291个允许的残留标准,而国际食品法典CAC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第二,国际上,食品安全标准都是按照产品划分标准,而我国则是按照类别划分。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较发达国家滞后。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应与行业发展相辅相成,而我国大部分食品法律和标准的制定和修改滞后,这种情况也影响了我国食品监管的实效。例如,《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了食品生产者和食品经营者的责任,但是对其具体责任详细的划分并无说明,权利与义务不对等。这使得相关法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

(二)政府执政能力落实的载体,应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

1.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发展美国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中,对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职能、责任、机构改革等方面影响深远。在应对市场失灵方面,1906年,为将行业中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纳入政府监管范围,总统正式签署《纯净食品和药品法案》。此后,美国政府又设立了食品安全与监督局(FSIS)、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美国《信息自由法案》的修正推广和消费者权益运动,历任总统开始了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改革。1978年,美国食品安全问题风险评估制度开始实施:当年一月,美国政府设立了监管分析和评估小组(RARG),该小组每年只通过监管机构的10-20项规则。同时,总统签署行政命令,提出了行政机关制定规制前需要“规制影响分析报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国认识到要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控制,应发挥市场本身的调控作用,克林顿政府实施了改革,形成了规则程序简约化和顾客导向的企业型有效型的政府。监管机构不再是一个只会处罚和单方面强制的家长,而是与药品业、食品加工业、消费者团体形成交互合作的关系,在条例和行政执法前必须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1998年美国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商业部部长、农业部部长、环境保护署署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健康与人口部部长、总统科技助理、总统国内政策助理等。该委员会负责建立国家食品安全计划和战略、指导政府部门优先投资重要食品安全领域和食品安全研究所的工作,并协调全国食品安全检查措施。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组织框架逐步形成。2.我国食品安全在地方以多部门分段管理的模式监管种、养殖环节由农业、畜牧兽医、海洋水产部门监管。生产环节由质量技术监督。流通环节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食堂、餐饮消费环节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综合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参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执行,由各级农业部门全程质量安全机关监管。多部门管理造成了权力分散、权责不统一、协调困难的局面。并且国务院设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定位模糊,《食品安全法》中虽然规定了食品安全委员会这个议事协调机构,但并未对其具体职责做出明确规定,这使得该机构名存实亡,不能肩负起它应有的职责。我国目前食品行业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端,但是鉴于我国食品监管机构存在合并困难、人员配置不对称等方面因素,食品监管集于某一部门仍不现实。

(三)食品监管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多部门合作,并应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监管权限

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篇4

关键词:食品安全 政府职能 改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如今,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命健康和饮食安全。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不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信心,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因此,政府履行保障食品安全职能,对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以及推进政府的有效运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原有各部门职能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形成的,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分段式监管体制。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能交叉、多头执法检查现象大量存在。由于缺乏协调机构,多部门组织开展食品监督检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好处的各相关部门争相邀功发证,出了事又都说与自己无关,浪费了国家有限的公共资源,无端增加了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引起了很多不满。

归纳起来,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头共管导致监管缺失

政府监管组织的多头与空白,导致监管的内耗严重。我国在食品监管部门权力分配上不科学,组织结构上混乱具体表现为:一是部门间的职责权限不清;二是机构改革后的组织体系仍不能适应执法的需要,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各管理机构的职责交叉,权力界定不清,各部门的食品监管力量并没有全面沟通和协调,总体上出现了卫生监督执法资源的重置和浪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的部门众多,但却是齐抓不管,食品安全各行政部门的职能边界不够清晰,职能分散和重叠交叉并存。这既是对行政资源的浪费,也是各部门间互相推诿的直接原因。其结果是各管理机构行使权力必然以利益为中心,担负责任的机构相互推诱以致监管组织的空白,获利事情的监管则是多头。可以说,这种体制性的弊端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难以根治。

2.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法律法规有《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最近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等,这些法律存在交叉、重叠、矛盾、空白,对同一食品违法行为,法律又有不同的规定,有些规定甚至是矛盾的,但对有些违法行为,却出现法律的空白,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导致执法上的混乱,从而引发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3.政府腐败

食品安全领域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而政府干预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腐败问题。当食品生产厂商和底层政府官员之间发生腐败交易之后,底层官员需要向高层官员寻求庇护和获得提升,他要贿赂高层官员,而食品行业由于贿赂政府官员的厂商采用恶性手段进行竞争而产生行业“潜规则”,这样,腐败和食品安全问题深化了。向上深化到政府高层官员,在政府内部形成腐败生态;向下深化到整个食品行业,行业内的食品生产厂商进行恶性竞争,造成市场上的食品供应质量低下,形成食品行业的“潜规则”。最终造成重大食品安全危机和大批官员腐败。

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职能的建议

1.建立统一协调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无法得到根本转变,但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应克服其管理重叠和分割的弊端,必须保证无缝监督和管理。

第一,加强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一是对目标事件进行常规检测,对事件的状态及其变动进行风险评估和判断。在获取不安全信息后,要迅速调整相关监测计划;二是目标事件因风险积累或放大或是突发事件引发危机,要立即依法进行检测、追踪、分析、预报和控制等。

第二,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当对不安全的食品信息检测到后,迅速将信息给公众并进行必要的解释以免引起恐慌,并接受广大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而不是隐瞒不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损害公共利益。

第三,建立食品溯源机制和食品召回机制。

2.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法典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逐步加强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制定实施细则,再根据这些细则制定配套的规章。将《食品安全法》中已经确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失职责任的追究机制等制度加以细化,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指导相关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

3.缩减政府控制范围,减少政府腐败现象

我国政府的力量过于强大,包括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媒体等都受政府控制,甚至是政府的延伸。希望政府能够将控制范围缩减,给予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媒体以完全的自由和权利,完全的言论自由和消费者监督就会和政府力量形成抗衡,解决政府高层官员监督不足的问题,赋予消费者利益诉求渠道,增加他们的话语权,惟有如此才会形成食品安全领域内的健康均衡,消除食品安全危机这颗“定时炸弹”。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管,加大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使得整个政府成为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篇5

1、为加大酒店卫生管理的力度,酒店专门成立了质监部,对酒店在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创建绿色酒店方面提供了有效的保障。酒店所设定的卫生四级检查,包括了:员工自查、领班/主管必查、部门经理抽查(要求抽查率不低于40%)和质监部每日的例查(要求抽查率不低于20%)。对于班组必查项目中所查出的问题,均要求限时整改,达到卫生所要求的标准,对于部门经理抽查中所检查出的问题,除要求责任人限时整改外,由部门内部对责任员工和基层管理人员分别按制度予以处罚,对于质监部例查中所检查出的问题,除要求部门限时整改外,将按照制度予以处罚。通过以上的行政手段,使酒店无论在环境或食品安全及卫生管理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保障;

2、为确保食品卫生的绝对安全,酒店根据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制定了一系列的卫生管理制度,从采购、验收、到生产加工及销售,形成了上一环节不符、下一环节不收的相互监督机制。质监部每周定期对采购部的采购台账及食品索证进行检查,财务部库房及个生产加工厨房案板主厨对本工序所使用的各种食品原材料共同进行验收,炉灶厨师对各种烹饪的半成品进行颜色、气味、口感方面的鉴定,传菜员对所出成品严格按照“颜色不对不端、气味不对不端、有异物不端”等的“十不端”和服务员上菜前对成品的最后把关,都确保的食品的安全;

3、为使新员工能够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进行操作,酒店在每周二、四下午的定期培训中,专门组织员工学习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食品从业人员卫生常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厨房和餐厅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4、我酒店在餐具消毒方面,实行了谁清洗、谁消毒,谁消毒、谁记录,谁管理、谁负责的餐具消毒责任制,并在每一个消毒点设立了餐具消毒的详细记录,质监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餐具消毒记录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餐具的卫生和消毒合格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5、酒店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老师的指导下,建立并完善了食品留样制度。要求餐饮部委派专人,对市级领导出席宴会、会议用餐、婚喜寿宴、重要接待或50人以上的多桌宴席进行食品留样,保证食品留样专用冷藏,样品不少于100g,留样时间48小时,保持温度在2-8℃,标签清晰,并认真做好相关的记录;

6、酒店还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了健康检查,对于新进店员工,要求先持证,后上岗;凡不符合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员工,采取了调往公司其它非酒店类企业工作的措施;

7、为保证食品的绝对安全,酒店要求各生产加工厨房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和药品,规定了采购部不得采购、仓库不得验收、厨房不得加工、财务不得报销,从源头上堵塞了食品使用添加剂和药品漏洞;

8、酒店总经理办公会针对消防、食品安全,在每次会议中都有着重强调,多次重申安全工作无小事,要求各部门对于安全工作,特别是消防和食品安全要实行一票否决。规定执行总经理每天必须亲自前往厨房,查看所有的食品原材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篇6

餐厅废弃物处置管理细则一为规范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保障公众餐饮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与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服务企业签订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经营协议。

二、安排专人负责餐厨废弃物的处置、收运、台账管理工作。

三、餐厨废弃物分类放置,做到日产日清。

四、禁止乱堆餐厨废弃物,禁止将餐厨废弃物直接排入公共水域或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五、废弃物应当实行密闭化运输,运输设备和容器应当具有餐厨废弃物标识,整洁完好,运输中不得泄漏、撒落;

六、禁止将餐厨废弃物交给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

七、不得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

八、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收运、处置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并定期向餐饮监督部门及环保部门报告。

九、发现餐饮服务环节违法违规处置餐厨废弃物的,应第一时间向当地餐饮监督部门及环保部门举报。

十、企业负责人应实时监测单位餐厨废弃的处置管理,并对处置行为负责。

餐厅废弃物处置管理细则二为加强我校食堂餐厨废弃物的管理,规范餐厨废弃物处置,杜绝食品安全隐患,保障广大师生的食品安全,特别制定贺州高级中学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制度。

一、食堂管理人员要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直接责任人职责,严格执行学校餐厨废弃物处置管理规定。

二、食堂必须按要求将餐厨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将餐厨废弃物直接排入下水道、倒入公共厕所和其他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三、餐厨废弃物实行分类管理,分别处理。食品原料粗加工产生的垃圾(菜叶、根须、动物内脏、毛皮等垃圾物)按生活垃圾处理,即倒入垃圾桶加上盖子,运往学校垃圾站,由环卫工人转运处置;泔水类垃圾(食物残渣、饭、菜、汤水、锅底、留样处理物等)按规定倒入专用泔水桶,回收给养殖户。

四、泔水类垃圾按要求要与回收方签订回收协议书,注明泔水类垃圾回收仅限于养殖用,不得另作他用。

五、餐厨废弃物处置安排专人负责,建立完整处置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定期报告总务处,并接受监督检查。

六、总务处加强对食堂餐厨废弃物处置工作的检查监督,对不按规定处理餐厨垃圾的食堂,责令立即改正,并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处罚。

中学

20xx年2月8日

餐厅废弃物处置管理细则三1、餐厨废弃物分类放置,做到日产日清。

2、设置符合标准的餐厨废弃物收集容器。

3、餐厨废弃物与非餐厨废弃物分类收集、单独存放,并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设置油水分离器或者隔油池等污染防治设施。

4、餐厨废弃物由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餐饮服务提供者应与处置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并索取其经营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

5、保证餐厨废弃物收集容器、污染防治设施完好、密闭和整洁,并保持周边环境干净、整洁。

6、建立《餐厨废弃物处置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由餐厅设置专人负责,餐厅负责人监督执行效果,并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

7、在餐厨废弃物产生后24小时内将餐厨废弃物交给与其签订协议的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服务企业;

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检验内容;检测技术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要求

1、操作人员和操作细节

实验室应当聘请具有一定微生物学资质的人来操作,并且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要求其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强烈的质量意识,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困扰。

操作要求:操作人员牢记无菌观念,整个过程要求无菌操作,严格按照GB/T4789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操作。用无菌工具无菌操作取样。按照 GB/T4789标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

2、检测环境和设施设备

实验室应当具有适宜微生物检验进行的设施设备条件,包括检测设施及辅助设施,并且要特别注意特殊的设备要在特殊的环境下放置和操作。无菌实验室的建设应符合GB19489的规定,符合无回路的原则。设有人流和物流通道。在时问和空间上有效隔离各种检测活动。为保证检测样品的完整性,操作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并采取预处理措施。

(1)紫外线消毒:在室温下,220V,30W紫外灯下方垂直位置lm处的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应≥70μW/cm2,低于此值时应更换,适当数量紫外灯,确保平均每立方米应不少于1.5W。

(2)臭氧消毒:封闭无菌室内,无人条件下,采用20mg/m3浓度的臭氧作用时间应≥30min,消毒后室内臭氧浓度≤0.2mg/m2时方可人内作业。

(3)无菌室空气灭菌效果验证方法(沉降法):一般情况下无菌室面积≤30m2时从所设定的一条对角线上选取3点,即中心l点、两端各距墙1米处各取一点;无菌室面积≥30m2时选取东、南、西、北、中点均距墙lm各取一点。

3、检测设备和检测药品

(1)培养箱、水浴锅、于热灭菌箱和高压灭菌锅的安装要求:在首次安装时要校对温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记录以上设施其温度稳定性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定期对以上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最好是使用感应器来对运转循环情况进行控制和监控。

(2)药品配置:培养基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121℃灭菌15分钟。部分培养基如胆硫乳培养基则需采用煮沸灭菌法。对于热敏感的培养基采用膜过滤法。

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并且样品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以防止样品受到外源性污染和细菌的生长。采样用具及包装物必须是灭菌的。在样品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防止外来物的污染。采样后,应将样品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运输时应保持样品完整。一般不应超过3小时。如不能及时运送,应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贮存。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和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

1、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验。细菌总数又被称为菌落总数,指食品及生活饮用水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培养后,所得1g或1mc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个数,是判断食品及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h后能发酵乳糖、产配、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其主要来源于人和牲畜的粪便,所以研究中经常采用粪便污染指标菌来评价生活饮用水及食品的卫生质量。

2、对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在GB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中,已明确规定某些微生物的数量,所以我们除要检测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MPN)的测定外,还有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

多年以来,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通常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共需2―3d才能完成。近几年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致力于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已改进和开发了一些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中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电阻抗法。其原理是细菌在培养基内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将会使培养基中的火分电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其能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从而使阻抗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的电阻抗变化情况来判定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特性,即可检测出相应的细菌。该法已用于霉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检测。

2、采用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所以根据其特性来选用相对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并记录反应的结果。如美国3MPetiffilmTM微生物测试片可分别快速测定细菌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其又包括两种技术:(1)核酸探针技术。根据碱基互补的原则,用特定的方法测定标记物。(2)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其原理为通过加热使双链DNA经裂解成两条单链,成为引物和DNA聚合酶的模板;然后降低温度,使寡聚核苷酸引物与DNA分子上的互补序列退火。一般情况下退火温度越高,扩增特异性越好。

4、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的技术。其有三种技术:(1)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是在检样上直接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经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间接法是在检样上滴加已知细菌特异性抗血清,待作用后经洗涤,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2)免疫酶技术(EIA),其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结合,是一种新颖且实用的免疫学分析技术。通过共价结合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酶标抗原或抗体,或通过免疫方法使酶与抗酶抗体结合,形成酶抗体复合物。(3)免疫磁珠分离法 (IMS),即应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用一个磁场装置收集铁珠。

5、采用仪器法。(1)微型全自动荧光酶标分析仪(Mini―VIDAS),其主要采用具有优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酶联荧光技术(ELFA),所测的荧光与抗体中抗原的含量成正比。(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 (Vietk―AMS)。其可以同时对60-~480个样品进行分析,并且鉴定时间只需2~3h,这是效率非常高的一个检验系统,并且也是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结束语

近年来,食物中毒事件逐年增多,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和卫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际卫生组织非常关注食品微生物污染问题,食品微生物检验成为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加强食品的安全检测就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篇8

一、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开学初,我处针对学校食堂具体情况,制定了《西湖中学食堂职工工作量化评价细则》、《清洁卫生制度》、《夜间值班制度》、《安全责任制度》、《食品采买制度》、《食品保管制度》、《食堂卫生安全制度》等,这些制度进一步明确炊事班长和职工的职责,提高全体职工的认识,增强全体职工的责任感。用制度约束职工,杜绝了以前职工普遍存在的迟到、早退、包裹等不良现象。

学校食堂是学校卫生安全的窗口,为了尽最大努力避免或减少各类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严把“八关”,即严把上岗职工健康关,严把统一着装关,严把食品采买关,严把食品存放关,严把加工操作关,严把“四防”落实关,严把食堂安全关。由于我们辛勤的工作,在九月份省市食品卫生安全检查中被评为卫生安全先进单位。

二、加强学习,形成共识

在每周职工例会上,反复学习宣传《沙洋县食堂管理实施细则》、《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食品卫生法》等有关安全卫生的法律法规,把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工作当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多次组织开展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大检查,使一批安全隐患得到了及时整改。今年我们完善了小宗货品的正规采购,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规范了榨菜、酱、酱油、醋等的采购渠道,确保了食品卫生安全。目前,我校饮食卫生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日常安全卫生管理日益得到加强,安全卫生环境逐渐变化。本学期未发生任何饮食卫生安全事故。

三、开源节流,增收节支

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篇9

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食品和食品原料,粮食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本保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局等七部门制定的《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国粮发[2004]266号)明确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粮食质量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既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维护好城乡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粮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既是《条例》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更是各级粮食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粮食质量安全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各级粮食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抓好全市粮食质量监管工作。

二、强化措施,依法推进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必须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认真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和《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升依法监管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

为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和《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对粮食质量监管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粮食部门要认真落实好这些制度,确保本辖区内流通环节的原粮和粮食系统经营的粮油及其制品符合国家原粮卫生质量标准。具体要落实好以下制度和措施:

(一)严格落实出、入库质量检验制度,把好入库和出库粮食的质量关,把责任明确到具体岗位和人员。

(二)各收储企业认真执行“一三七”粮情检查制度,严格落实储备粮每半年一次粮油品质检测制度。

(三)加强粮油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各县(市、区)粮食局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质检机构,并争取财政支持,购置必要的监测设备,以适应本辖区粮油质量监测需要。市粮食粮油质量检测中心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配齐检测设备,加强检测人员培训,尽快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

(四)认真执行粮食质量档案管理制度和索证索票制度,对发现的问题原粮做到有源可溯,有据可查。

(五)积极开展新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及时掌握新收获粮食质量信息,为全面掌握粮食质量打好基础。

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篇10

[关键词] 餐饮服务;监管;建议

【中图分类号】 F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041-1

一、餐饮服务单位监管现状

(一)赤壁市的情况。自2013年6月3日起,按照赤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赤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赤政办发[2013]20号)要求,赤壁市食药监局正式履行餐饮服务监管职能。目前,全市共有餐饮服务单位1680家,其中200平方米以上且就餐场所安装有空调设施的餐饮服务单位134家。这134家2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服务单位均需同时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均需接受食品药品管理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管。

(二)全国各地餐饮服务单位监管现状。在正式履行餐饮服务食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职能后,赤壁市食药监局多次到兄弟市、县考察学习,目前湖北省有部分市、州、县对2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服务单位同时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交叉监管问题。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已经下发文件规定,除咖啡厅等特殊场所外,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企业,其经营场所无需再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

二、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一)餐饮服务单位监管

1.监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条:县级以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卫生部71号令《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三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工作,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餐饮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2.许可依据:卫生部70号令《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

(二)餐饮服务单位发放《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依据

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本条例适用于下列公共场所:宾馆、饭馆、旅店、招待所等。

2.卫生部80号令《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公共场所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守有关卫生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相关的卫生标准、规范,为顾客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第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3.省厅文件:《湖北省卫生厅关于公布湖北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范围的通知》(鄂卫规【2012】4号)规定,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以上餐饮服务单位应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

三、问题分析

《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目的都是要求为顾客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因此,卫生部门再对餐饮服务单位的公共场所进行监管,并发放《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已经没有必要,而且存在下列法律问题:

(一)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并未明文规定200平方米以上且就餐场所安装有空调设施的餐饮服务单位必须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

(二)《湖北省卫生厅关于公布湖北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范围的通知》关于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以上餐饮服务单位应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之规定,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第十四条关于只有法律、行政法规才能设立行政许可事项的立法宗旨。

(三)按照法律优先原则,法律优于行政法规。既然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条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按照法律优于行政法规的原则,《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就不应对餐饮服务单位监管作出新的规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也不适用于餐饮服务单位的管理。

四、工作建议

本着一个主体以一个部门为主监管和方便相对人的原则,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结合餐饮服务监管工作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一)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建议国务院组织相关部门对食品药品法规再次进行梳理,对与现行人大制定的法律规定相抵触的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进行修订,切实推进依法行政。

(二)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按照分段监管、职责相近、方便相对人的工作方针,本着依法行政、服务民生的原则,各级政府应研究制定并明确监管交叉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并负责抓好落实,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

(三)相关部门制定并出台相关规定,明确餐饮服务单位由食品药品监管一个部门监管,今后餐饮服务单位不用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这样,既理顺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许可等问题,又有利于树立良好政府部门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J].新疆农垦科技,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