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岗位行政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7:41:15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篇1

“岗位式教学”(或企业)场景植入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养为本位,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为目标,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思

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岗位式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实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关键词]岗位式教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郭君(1971-),女,广东中山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广东

中山52843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85-02

一、岗位式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目的。所谓“岗位式教学”,

是指通过将行业(或企业)岗位职业的要求、场景植入教学过程,

选用真实项目,让学生在“企业”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

位”上学习。将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既是一个“学生”

又是一个“准员工”。岗位式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职业性。岗位式教学以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

强调“学中有工”,“参与”“体验”把工作

“工中有学”学生直接与,

过程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凸显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

第二,真实性。岗位式教学通过将行业(或企业)岗位职业

的要求、场景植入教学过程,选用真实项目,让学生在“企业”里

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知识与

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与学习。

第三,实践性。岗位式教学强调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组织

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活

动中,通过融入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触摸工作流程,体验职业生

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勇担责

任、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第四,开放性。岗位式教学强调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工作任

务的结合,围绕职业岗位的要求,在课前的准备、主题的选择、研

究的视角、思路的确定、框架的设计、目标的定位等有较大的自

由度,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留有足够的空间,促使

学生去关注生活、观察社会、认识岗位、体验职场,积累更丰富的

人生经验和实践知识。

二、对岗位式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契合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若干意

见》指出:开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性和职业性。”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使之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

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并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的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当前所面临

的紧迫问题。

岗位式教学以“岗位”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

“企业”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岗位”上学习,在做中学会

学习、获得经验、学会合作共事,提高了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合

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学习的内容就是工

作,在工作中来学习。因此,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衡量的标准不是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干。现代社会对人

的工作素质要求在变化,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

院校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

好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心理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

实践能力等职业素质。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

就业为导向,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和素质要求创新教学模式,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按照基于

岗位式教学的教学理念设计教与学情境,通过自由讨论、完成任

务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关

注他们情商的健康发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

创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自学能力、探究意识、创新能

力等,为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学生成长成

才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计

通过将岗位式教学纳入课程改革,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

学生职业能力,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通过完善课程体系,配合专业课程。一方面使学生掌握

较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追求积极的人生意义、正确的

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劳动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在

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做人。依据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课程体系改革可作如下设计:

(一)课程理念方面

理念是行为的指导,教育理念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内

容与方法。以“知行统一、理实一体、适应岗位、服务专业、培养

能力、提升素养”为理念,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规划,探索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努力谋求思想政治教育新突破,全面培

养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增强认识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合

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方面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

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立足行业(或企业)岗位职责的要求,着

力打造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铸造优良思想品德,培养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围绕职

业岗位要求选取、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在“企业”里学习,学生就

是一个“企业人”。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法律观、劳动观和职业观,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与工作

者角色的统一,做到“知”与“行”相统一。

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

学习和实践。围绕职业岗位要求选取、组织教学内容,选用真实

项目,使理论知识内化为行动指南,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运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

生成长为合格的职业人才奠定基础。

4.“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开阔视

野,审时度势,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认识、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

理解、拥护、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领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宏伟目标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方面

1.情境式体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

授的知识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情境式体验教学的基

本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

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讨论、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

新颖、别致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

乐于发现问题、创新学习。在解决问题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

生掌握明辨是非的尺度,认识道德判断的标准,在“企业与岗位”

情境中,体验工作过程,领悟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

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2.现场式探究,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教学,要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突出职业性;与

高职学生的现实需求相结合,突出实践性;与时展的社会实

际相结合,突出开放性;因此,在岗位式教学中,要以突出生产、

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现场进行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寻

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教学中主要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参观活动,获得感性认识。为获得某些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感性知识,充分利用中山的历史与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实

践基地参观的机会。通过参观企业(如中山咀香园),让学生零

距离触摸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了解企业文化,认知职业

道德,提升关键能力等,使学生对道德素质修养与企业文化的内

在统一性有了正确认识,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

观念、职业定位都起到重要作用,为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发挥个

人的技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起到重要的保证。通过参观,将企业

文化的理念、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指导学生树立高尚的

职业精神,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相

结合,端正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把能够胜任企业岗位要求作

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

的理解,又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使“知”

与“行”达到统一。

还可以通过参观伟人故居(如孙中山故居)、博物馆、纪念馆

等实践基地,全面了解革命者的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切身感受

到他们伟大的爱国热情,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的重任,审时度

势,顺应历史主潮,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

要的人才。通过参观南朗崖口村,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农村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第二,社会调查,提升理性思维。做过了才会明白,大学生

唯有体会到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所在,才能真正地掌握、理解和接受。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所

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和调查方法就某些实际问题进行调查,

理论联系实际,并提出自己的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政治理论加深

理解,能够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如“社会实践搭舞台,城市乡

村做文章——我眼中的家乡”使

的大学

的调查,“80后”“90后”

生真正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的意义,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第三,课外制作,实现学以致用。岗位式教学将“岗位”作为

中心,把“用”与“学”整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融“教、学、

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在

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从教学

的课前准备、框架思路的确定、材料的收集与选择、课件的制作

等多方面入手,创设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行动

中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如笔者所在学校制作“火炬人精神”简

报,学生小组在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加深对学院发展历程、火

炬模式、校规校训、人才培养等认识,结合课程内容,展示成果,

小组互评,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演讲能力、大学生的情

感和责任意识,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

一做法有利于学生从问题、现象的分析入手,以完成任务为结

果,引发对教学中理论问题的系统思考。

3.组织职业实践活动,端正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职业实

践活动包括实践基地的参观考察、校内外的实训实习等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基地的参观考察、校内外的实训实习等活动,

观察企业员工是用怎样的职业素养从事本职工作的,感悟企业

的职业要求,亲身体会到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重要

意义。同时,通过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端正

学生务实的择业态度。

4.举办岗位教育专题报告会,确立学生正确的职业定位。

邀请行业企业先进人物、模范员工、管理人员、知名校友等到学

校来讲座与交流,立足自身经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社会

用人单位选拔大学生时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角度,对学生

的大学生活与学习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引导学生认识到

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感知敬业精神、责任

心、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必要性,认同职业岗位的重要价值,确

立正确的职业定位。

(四)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重要功能。基于岗位式教学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的发展为指导,并从评价目的、主体、内容、过程等方面创新评

价体系。

1.评价目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

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

立足学科特点,适应岗位需求,体现课程特色,注重学生对实际

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和提高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的

培育,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

2.评价主体多元化。基于岗位式教学的课程改革要求将工

作过程融入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中,由此,评价主体不再仅仅是

学校的任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团队、企业中

指导实习的师傅和员工、行业专家,甚至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对

学生的学习、成长进行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内容立体化。课程教学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准员工。因此,评价的内容也

从平面式的理论考试转化为以立体化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养成为

主。考核的内容涵盖学生在教学中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行

为等多方面,尤其是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情

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适应社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等,成

绩考评和能力养成融为一体。

4.评价过程开放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阶段性

教育,而是一种全程性教育,这个特点决定了教育和考核的开放

式。因此,岗位式教学的评价可以延伸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

实训的表现,由企业、指导教师给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

德素质评价,并存入学生档案,真正将阶段性考核与全程性考核

相结合、课程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

先”的教育思想。

综上所述,基于岗位式教学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

革,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组织教

学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适应岗位需要,

升华职业理想,强化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智慧,坚定人生信念,促

进全面发展,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因此,积极开展“岗

位式教学”,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岗位式教学的

契合,是今后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

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允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DB/OL].省略/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10040665.nh&dbname=CMZD

2011,2009-11-25.

[2]占建青.论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金华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0(18).

[3]郭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探析[J].赤峰学

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0(6).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篇2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有的疏导不及时,往往会导致极端行为事件的发生。有鉴于此,提出了新时期如何改进和加强企业岗位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以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

论文关键词:岗位培训;职工;思想政治

新时期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和改进。如何加强和改进?作为组织严密,以经济和效益为中心的各类企业,必须作出符合社会需求和时展,符合自身特点的探索和尝试。电力企业担负着向社会,向用户提供合格电能的重任,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必须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对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尤其重要和迫切。企业的岗位培训是一种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为目标的培训方式,它有着最广泛的培训对象,最直接地面对各个岗位和职工个人,因此紧密结合各种岗位培训活动,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企业岗位培训现状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的岗位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指对从职人员进行岗前、在岗、转岗的职业性训练,是职业培训中一种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具体地说,岗位培训是按岗位工作的需要和岗位规范的要求,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从业人员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或生产技能为目标的定向培训。因此,岗位培训不单单是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或技术业务能力,它还必须以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前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确实提高,认清了为谁工作、如何工作的问题,解除了思想疙瘩,才能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自觉地提高岗位技能,从而胜任岗位工作,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是,目前不少企业把岗位培训等同于生产技术培训,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重业务轻政治、重技术轻思想的倾向,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误区,也给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在生产培训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党的教育方针是要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对企业岗位培训来说,就是要培养和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

其次,是社会政治思想发展和形势发展变化对人的塑造的需要。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一个孤立、纯粹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必然和必须受到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约束和规范。从这一点出发,在企业岗位培训中必须持之以恒地对职工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形势教育,培养和塑造职工正确的思想政治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抵制腐朽、没落、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政治思想的侵蚀,否则,就可能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贻误青年一代的成长,这是对社会、对企业、对职工个人的极端不负责任。

第三,是加强职工职业道德修养的需要。就电力企业来说,它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服务社会、“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和“电力生产,安全第一”的原则。这种特点必然要求把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到重要的高度,把加强职业道德培养作为企业岗位培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是职工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岗位培训应促使职工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知识能力、体质体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对任一方面的偏颇,都容易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相当一部分人道德滑坡。有识之士指出:“一个人不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即便工作勤勤恳恳,也很容易陷入到事务主义之中去,日计有余,岁计不足,把过去学习的知识当作老本来吃,慢慢消耗殆尽,不仅产生本领的恐慌,而且会造成思想的迟钝和判断力的丧失,这是非常危险的。”

第五,是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的必然要求。首先,要促使企业职工不断自我学习,提高岗位技能,必须先做通职工思想工作。一个职工如果政治思想素质不高,对企业和自身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爱岗敬业,可以想象其对岗位培训是如何的消极和抵触。其次,企业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知识能力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人文素质对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 转贴于

二、企业岗位培训的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的要求

企业岗位培训具有规范性、直接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同时,对岗位培训的对象在职职工来说,他们不同于青少年儿童,其知识文化,政治思想和社会阅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即具有自我教育为主的特点。因此,在企业岗位培训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以上特点,要在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形势的需要、企业本身的需要、职工个体的需要和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做文章,切忌空洞说教,无的放矢。在突出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使职工加强社会责任感、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从而以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二是在方式、方法和形式上要力求生动活泼,为职工所喜闻乐见,应当像春风化雨般沁人肺腑,如润物无声般潜移默化,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僵化刻板的方式,简单生硬的作风,否则,只能使职工反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一方面,要利用岗位培训灵活多样,“短、平、快”的特征,发挥教学实践环节的特殊作用,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见缝插针,三言两语、画龙点睛,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岗位培训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职工良好的、朴素的思想政治情感,加强理论教学,发挥理论灌输的领悟作用,逐步将先进的政治和思想观念植入职工的心灵之中。再一方面,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职工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提高职工的认识水平,消除职工的顾虑和包袱,使他们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岗位工作中去。

三、紧密结合企业岗位培训,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电力企业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电能的重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性,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同时又是一个以国家投资、国有控股为主的企业,具有很重要的社会职能。电力企业的职工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必须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多年来,电力行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培训教育体系,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积累了许多岗位培训经验。目前,电力企业的人才需求,正向全能型、一专多能型、一岗多责型和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各企业突出地加强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工作,同时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工作。

针对职工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和引导,使其安心和胜任岗位工作,是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电力企业的职工尚存在不少思想方面的问题,比如有的职工受社会上不健康文化的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滋生;有的职工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行业失去信心,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有的职工业务素质可能很不错,但是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安全意识淡薄;有的职工工作中违反操作规程,随意蛮干,习惯性违章,导致工作中出问题;也有个别职工是由于临时性的思想障碍,如家庭问题、同事关系、劳动报酬等,使身心健康受损,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如此等等思想问题,都将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职工本身的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企业的职教人员和政工人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善于抓住这类问题,及时发现这类问题,在平时培训、学习和工作中,及时正确地对职工加以引导、教育和转化。

目前,电力企业普遍进行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全员竞聘和绩效考核。在这一过程中,岗位的动态升降和变迁已不是新生事物,在岗、转岗、待岗三岗并存的竞争机制业已形成。因此,强化企业岗位培训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是确保改革正常、健康进行的有效保证。在在岗、转岗、待岗培训中,应破除一些职工习惯吃大锅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陈旧思想,增加压力,并把压力转变成动力,使职工自觉地学习,主动参与竞争。要加强持证上岗对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训、提高和考核,达不到要求的不予发给岗位资格证书,不予上岗,打破岗位培训考核中对职工思想、道德等方面考核的形式主义,真正给职工以思想触动。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篇3

关键词:岗位培训 ; 职工; 思想政治

企业的岗位培训是一种以提高人的素质和技能为目标的培训方式,它有着最广泛的培训对象,最直接地面对各个岗位和职工个人,因此紧密结合各种岗位培训活动,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企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企业岗位培训现状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的岗位培训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指对从职人员进行岗前、在岗、转岗的职业性训练,是职业培训中一种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具体地说,岗位培训是按岗位工作的需要和岗位规范的要求,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从业人员进行的以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或生产技能为目标的定向培训。因此,岗位培训不单单是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或技术业务能力,它还必须以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前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确实提高,认清了为谁工作、如何工作的问题,解除了思想疙瘩,才能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去,自觉地提高岗位技能,从而胜任岗位工作,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是,目前不少企业把岗位培训等同于生产技术培训,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重业务轻政治、重技术轻思想的倾向,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误区,也给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后果,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在生产培训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党的教育方针是要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对企业岗位培训来说,就是要培养和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业务素质、管理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

2.社会政治思想发展和形势发展变化对人的塑造的需要。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一个孤立、纯粹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必然和必须受到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约束和规范。从这一点出发,在企业岗位培训中必须持之以恒地对职工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形势教育,培养和塑造职工正确的思想政治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抵制腐朽、没落、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政治思想的侵蚀,否则,就可能影响职工的身心健康,贻误青年一代的成长,这是对社会、对企业、对职工个人的极端不负责任。

3.职工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岗位培训应促使职工的思想道德、精神人格、知识能力、体质体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对任一方面的偏颇,都容易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相当一部分人道德滑坡。

4.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的必然要求。首先,要促使企业职工不断自我学习,提高岗位技能,必须先做通职工思想工作。一个职工如果政治思想素质不高,对企业和自身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爱岗敬业,可以想象其对岗位培训是如何的消极和抵触。其次,企业职工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知识能力的提高起着引导作用,人文素质对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

二、企业岗位培训的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的要求

企业岗位培训具有规范性、直接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同时,对岗位培训的对象在职职工来说,他们不同于青少年儿童,其知识文化,政治思想和社会阅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即具有自我教育为主的特点。因此,在企业岗位培训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紧密结合以上特点,要在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形势的需要、企业本身的需要、职工个体的需要和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实际情况做文章,切忌空洞说教,无的放矢。在突出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教育、企业文化教育,使职工加强社会责任感、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从而以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2.在方式、方法和形式上要力求生动活泼,为职工所喜闻乐见,应当像春风化雨般沁人肺腑,如润物无声般潜移默化,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僵化刻板的方式,简单生硬的作风,否则,只能使职工反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一方面,要利用岗位培训灵活多样,“短、平、快”的特征,发挥教学实践环节的特殊作用,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见缝插针,三言两语、画龙点睛,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岗位培训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职工良好的、朴素的思想政治情感,加强理论教学,发挥理论灌输的领悟作用,逐步将先进的政治和思想观念植入职工的心灵之中。再一方面,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职工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和教育,提高职工的认识水平,消除职工的顾虑和包袱,使他们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岗位工作中去。

三、紧密结合企业岗位培训,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篇4

关键词 人岗匹配 岗位管理 “毛巾理论” 供给侧改革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带动了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被称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我国中小企业在受到经济环境、政策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等多方冲击下,行业整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自2016年下半年起,各种原材料成本费用持续上涨,从石油、钢铁到纸张,无不价格飙升。不仅是国内企业受到严重的影响,国外各类企业也遭遇了业绩的大幅下滑。在政策与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大多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在谋求转型时,通过提高自身人才利用效能,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和能力,满足企业岗位工作,从而突破当前的困境,是当前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

另一方面,自2015年开始,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新常态”的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将向分工更为复杂且结构更合理的新常态经济模型转变。同时,从2016年开始,去产能与供给侧改革也是当前经济改革的两个主要方向。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内的中小企业如何能够适应新常态环境,需要增强意识,转变观念,加快梳理经济和管理的思路。虽然当前大部分企业对岗位管理都十分重视,但新常态经济环境下,人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对于企业岗位管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特别是供给侧改革,要求企业自身提高需求和服务的水平,充分使用科学、完整的岗位分析及人才测评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当前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经济形势不好且受到国内其他因素冲击的不利背景下,能够切实提高效益,走出新局面的根本措施。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供给侧改革下的人才岗位优化,是本文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已经步入2017年。因此,如何在这个紧要关头,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自身特点,走出一条企业人力成本提升、人岗匹配的新路线,以彻底解决在当下供给侧改革以及面对新常态经济环境下的挑战,是无数中小企业的巨大课题。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和研究背景,提出了“毛巾理论”模型。同时,结合理论,以公司为案例,充分阐述了“毛巾理论”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对岗位匹配的模型进行了论述,采用数据分析的相关方法和理论,为公司提供理论和数据依据以及分析结果,从而为其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以充分满足人力资源与岗位匹配的需要。

二、相关概念与支撑理论

(一)基础概念

1.人岗匹配。人岗匹配就是根据个体间不同的素质及特点,将人员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为岗位挑选最合适的人选。具体有两层含义:第一,岗需其才,即该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素质及能力的员工;第二,人适其岗,即员工可以完全胜任该岗位。其核心是使人岗的匹配达到最合理的状态,即员工在该岗位上能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该岗位也能给员工以最大的满足,从而获得绩效最优、双方满意的结果。

2.岗位管理。岗位管理是以企业战略、员工素质、企业环境、企业规模、技术含量、企业发展等因素为依据,通过对岗位的分析、设计、配置、培训、规划、考评、激励与约束、调整等一系列的过程控制与监督,实现因岗择人,并在人员与岗位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员工与岗位、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最佳配合,以发挥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毛巾原理”理论及应用

1.“毛巾原理”的概念。所谓“毛巾原理”,其引入的现象是平常人们在洗脸时,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用大号毛巾,儿童用小号毛巾,这样毛巾和使用者的脸型的大小是对应的。如果不按这个要求,使成年人用小号毛巾,其就要翻来覆去地擦很多遍才能全面擦完;而儿童如果用大毛巾,就会费过多的水把毛巾拧湿,而且其力气小,无法将毛巾拧干,时间上和力气上都要花大量成本。因此,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这样反常规地使用都会造成不佳的使用体验和结果。

这反映在企业管理中,就是高级人才要分配到高级岗位中。对于学历高,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如果放在基层,从事体力劳动,可能几年的锤炼也不如一线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效率高;而能力较差或者经验不够丰富的劳动者,如果要硬生生地推向高级领导岗位,可能位置到了,思路和视野都跟不上,这就是人岗不匹配的现象。因此,“毛巾原理”本质上就是企业人岗不匹配情况下,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改正完善到人岗匹配的高效状态下。

2.“毛巾原理”中反映的位匹配。对于“毛巾原理”中反映的问题,在管理学中就是人岗匹配的问题。其给我们在管理上的启示:合适的岗位用合适的人,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岗位上,避免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的资源不匹配情况。从供给侧上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去生产,合理、精准地使用社会资源,避免需求小而供给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在企业管理中,人岗匹配应处于所有岗位管理活动的中心,岗位管理的活动都应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而“毛巾原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人岗匹配应当既是岗位管理的起点,又是岗位管理的终点,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员工与岗位的匹配,提升组织的整体效能与竞争力。

(三)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

1.供给侧改革的提出。2015年,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对于经济实行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显示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提法正逐渐淡化,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

2.外延和内涵。主席在前段时间召开了重要领导小组会议,在会议上提出要提供高质量的供给产品,同时供给速度也要提高,要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上,重点提升供给的品质和速度。在当前“供需错位”的现象下,供给侧改革有两个目标需要实现:一是有些行业的生产要素并不能完全地被有效利用,要试图将未能利用的要素变为生产动力;二是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行业提供充足的资本、劳动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3.能级对应原理。能级对应原理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组织成员的能力强弱情况对其岗位和工作进行安排,使员工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组织工作得以最好的完成。

组织机构中不同环节与层次的员工所处的地位是有差别的,不同环节和层次的员工对组织目标完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但所有环节和层次的人员对整个管理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都是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必需的组织结构元素,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能力的差别是必然、客观存在的。因此,管理者必须根据员工能力的差别,设置不同的管理层次,制定不同的工作任务和职责,配置不同的薪酬和权力范围,使所有不同能力的员工在所适合的岗位上展现自身最大的能力与价值。

三、基于“毛巾原理”的人岗匹配的问题与解决

(一)人岗匹配的意义

企业岗位管理中的人岗匹配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岗匹配是企业顺利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企业只有达到人与岗位的合理配置,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更好地落实企业的各项发展战略,最终顺利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人岗匹配是促进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的强大动力。企业会不断增加新的岗位或者对原有的岗位要求进行调整,进而对岗位所在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实现了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3.人岗匹配是企业内部竞争公平的有效途径。人岗匹配将竞争的起点公平、规则公平与结果公平这三者进行统筹考虑,有助于实现组织内部的公平竞争,提高组织的效率,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基于“毛巾原理”的企业员工岗位管理模型设计与计算

1.企业人岗匹配度的计算公式。设员工能力为A(各个要素为Ai),对应的岗位要求为B(各个要素为Bi),xi是根据岗位要求Bi的情况对于员工能力Ai评价的分数。其中,i=1,2,…,m。具体如表1所示:

设员工的职业期望为C(各个要素为Cj),对应的工作满意度为D(各个要素为Dj),yj是根据职业期望Cj的情况对于工作满意度D1评价的分数。其中,j=l,2,…n,具体如下表2所示:

设员工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权重为P,员工的职业期望与工作满意度相匹配的权重为Q,并有P+Q=1

设xi对应的权重为Wi(i=1,2,……,m),并且:

设yj对应的权重为Wj(j=1,2,……,n),并且:

由此得出,该岗位的人岗匹配度为:+

2.基于“毛巾原理”的模型设计。根据“毛巾原理”的基本思想,本文设计了岗位匹配的模型,如图左边相当于毛巾的使用者,右侧相当于毛巾本身,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人岗匹配。员工方面包括员工素质和职业期望两方面的因素;岗位方面包括岗位要求和工作满意度两种因素。其匹配模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对使用者(员工)和毛巾(岗位)分别而言,员工素质的情况决定其职业期望,不同素质的员工对于自己业的理性期望是不同的;而职业期望也会督促员工向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从而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岗位要求的合理程度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高低;而工作满意度及时反馈给企业,企业通过分析具体情况,会对工作要求内容作出一定的调整,从而使员工和岗位都能不断努力,逐渐提高。

从员工和岗位的匹配角度来看,员工的素质应符合岗位的具体要求,通过达到岗位的具体要求体现出员工的素质,达到员工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匹配;工作满意度应满足员工的职业期望,通过满足职业期望体现出岗位的价值,达到职业期望与工作满意度的匹配。通过这两组匹配达到员工与岗位的全面匹配,从而最终实现人岗匹配。

3.人员配置。通过对岗位要求和员工素质的分析以及员工职业期望与岗位可提供条件的比较,然后结合人岗匹配度计算方法,对各个应聘者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行计算,并将结果进行排序,最后通过结果进行人员配置。

四、结论与展望

(一)本文总结

2014年底,主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明确的新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将向分工更为复杂且结构更合理的供给侧改革以及新常态经济模型转变。而在这个大背景下,人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带动了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被称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在受到经济环境、政策变化以及人才、市场等多方冲击和政策与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大多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在谋求转型时,通过提高自身人才利用效能,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和能力,满足企业岗位工作要求,提高人岗匹配程度,从而突破当前的困境,是当前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研究内容为理论与案例并重,首先根据人岗匹配的需求提出了“毛巾理论”,然后根据这个理论对于当前人岗匹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对于人岗匹配程度的计算、模型设计和人员配置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再根据这个理论模型,结合企业公司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公司的岗位管理问题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给出了解决思路以及结果验证,并结合当前的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对于优化给出对策。

(二)研究展望

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资料的有限,本论文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未来的研究可将文化差异、经济水平、国家政策等因素放在一起构建模型,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考察这种差异性的本质。最后,未来的研究还要围绕企业、公司服务市场的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盈利模式创新等全方位的创新。

(作者单位为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邢渊.国际企业人岗匹配管理模式――设计与营建[国信][J].建筑,2012(12):49+51.

[2] 陈春玉.浅谈建设项目企业岗位匹配动态管理和控制[国信][J].福建建设科技,2015(4):88-91.

[3] 裴惠宁,孙敬涛.我国企业岗位管理制度[国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7):56-58.

[4] 徐大图.企业岗位的确定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5] 董士波.对全生命周期企业岗位管理的思考[国信][J].商业经济,2014

(1):

[6] 邢志刚.浅谈企业岗位管理方式[国信][J].山西建筑,2017(11):268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篇5

【关键词】岗位培训 企业 战略目标 环节

一、岗位培训的涵义以及内容

1、岗位培训的涵义

岗位培训是企业对其员工所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旨在优化员工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简单地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就对象而言,岗位培训针对企业员工。通常不包括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也就是说,在员工招录以前的各种培训,有些是直接针对将来的岗位需要而进行的。下岗失业人员为了再就业而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无论是政府部门组织的还是个人自主参加的,都不能称为岗位培训。

(2)就组织者而言,岗位培训的组织实施者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员工出于自身职业发展需要而参加的培训,如一个不需要财会专门知识的技术人员参加会计师资格考试培训,不能称为岗位培训。员工因自身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各种娱乐性活动的学习,尽管有益于员工的精神需要,但也不能称为岗位培训。同时,员工完全自主选择的、在企业之外进行的、有益于现行岗位的各种技能培训,从狭义上讲不是岗位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以员工独立付出为代价而进行的,不是企业行为。

(3)岗位培训的目的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培训的组织者和对象的特殊性,岗位培训必然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优化员工工作以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岗位培训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2、岗位培训的内容

(1)技能培训。一般包括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但对时下许多企业而言,被聘用的员工大都已经具备了基本文化知识和技术理论。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自身所需要的专业操作能力的培训,是岗位要求必须掌握的技术技能培训。这是夯实员工基本功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员工在招录之前都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能,进行过学校教育。岗位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弥补学校教育在生产实践中的某些不足,填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是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

(2)职业道德规范的培训。在对职工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员工的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和操守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员工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成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员工,最终也会成就一个了不起的企业。社会公德、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等是职业道德规范培训的主要内容。

(3)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培训。传统的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强调立竿见影的短期效用,对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培训并不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大,企业文化软实力在竞争中突显其重要性。打造一种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是许多现代企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企业文化不但体现在企业制度当中,也体现在企业员工的个人素养和作风上。一个好的企业,并不仅仅好在其生产的物质产品的质量上,而是能够创造一个舒适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联想”自有联想的气派、“海尔”自有海尔的作风,而体现这种气派和作风的,正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岗位培训中不能缺少对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培训。

(4)职业规划。在很多场合下,我们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岗位培训均当成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子项目。可是,在岗位培训中如果缺少了职业规划,就将达不到培训所预期的效果,其原因是岗位培训的眼前作用是优化工作、提高效率,而员工的职业规划将使员工的心理担忧释然。岗位培训的结果是更优质、更高效的工作,而这种工作,将会使员工因更高的贡献而相应获得更高的回报,即薪酬的增加或职位的提升。

在我国,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还包括社会主义理想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教育。因此,岗位培训并非是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而是一种内容丰富、环环相扣的职业培训,其意义十分重大。

二、岗位培训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适应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

在企业运营中,环境显得十分重要。企业的生存环境包括时间环境、地域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等。时间环境是指企业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趋势、企业隶属产业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等。地域环境又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特色。制度环境是指当地政府在经济发展、产业支持、项目规划、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规定等。市场环境包括市场化程度、市场法制化程度、供求状态等要素。由此可见,环境可以决定某些产业的兴衰,却并不能够完全掌控个别企业的存亡。企业试图改变环境,但更大程度上只能去适应环境。上述任一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环境的变迁中,岗位培训能够使企业“迎挑战、抓机遇、促发展”。先哲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即是环境。天变,自然道亦变。环境变迁引发战略调整,而战略调整必然要求员工技术技能的更新,甚至职业理念的变换。岗位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能够抓住天机,顺应变化。

2、适应企业角色的转变

企业,作为永恒不变的角色——市场的主体,永远都朝着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奋进。对企业来讲,真理就是利益。因此,不同的企业其差异性不在于是否追逐利益,而在于追逐什么样的利益和怎样追逐利益。对利益本身的认识不同,会导致企业角色的定位不同,这里面包括了企业的使命、价值取向、战略目标等。企业的使命,就是企业对自身的一种社会角色定位,它是企业存在的原初动力,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取向,即以什么东西作为自己最大的利益,而这种价值取舍又会决定着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目标。职工是企业的生命力,就目前的生产力水平而言,企业未尝不是一个群体,一个由多人构成的有组织的团体。这里面的任何一员都会对企业角色的定位产生影响,最终形成企业角色的是所有员工角色意识和行动的合力。企业角色的定位和转变,依赖于整个员工角色意识的定位和转变。岗位培训对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重视,正体现着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岗位培训增强的不仅是企业的硬实力,还包括软实力。

3、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这么强调的,而西方一些国家也正在这样努力。岗位培训不但发展了人的生活技能、生存本领,还为员工提供了一种归属感。员工因被重视而把企业的兴盛当作自己的事业追求。岗位培训使员工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同时又成为企业整体规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离开员工的向心力则不能发展,而员工离开企业的感召力则失去温情。岗位培训给了企业和员工相互沟通的一个平台,有了这个平台,企业的战略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三、岗位培训中常见的失误及修正

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进行有效的岗位培训就成为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但是,很多企业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弊病或失误,大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

员工岗位培训需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实际就是说培训本身要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实际出发,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方案。实用,就是要在实际的基础上,缺什么补什么,培训内容要让员工在岗位工作中用得上。实效,就是企业为员工的培训付出代价后要能有所回报,经济效用和社会效用一个都不能缺。因而,岗位培训“不能离岗”,即不能离开岗位所需,国外有“换位代职”的培训项目,国内也有一些企业效仿。对人员流动较大的企业来说,“换位代职”未尝不是一种实惠的行为,这使企业避免了因雇用临时工作人员而付出更多代价。这种培训形式在本质上依然属于“不离岗”的培训。

2、岗位培训在很多企业有“完成任务”、“交差”的嫌疑,形式过于简单

对企业来讲,永远不能离开效益讲培训,因为企业不是公益教育机构,那么,从培训成本的角度考虑,更要精打细算、统筹兼顾。在培训形式上,传统的导师带徒的做法并不值得过多地批判,这是一种有效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的好方法,但导师带徒的培训内容仅适应企业新聘员工,并使某些不良因素代代相传。以岗位培训授课方式来讲,函授、面授、网络远程教育都可以,总体来看,应以函授、远程教育为主,面授为辅。就函授和远程教育来说,当以案例教学为主,重点讲授工作中常遇到的难题,个案分析,专题讲授;就面授而言,研讨会、交流考察等都是较好的培训形式,同时面授还得把“送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把员工送到专门机构培训,或是请专家到企业授课,两者各有特色,要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另外,整个岗位培训在时间上都应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

3、很多培训内容空洞,形式花哨,不讲实际

培训内容固然要从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出发酌情取舍,但员工个性发展也不能因而受到挫伤。因材施教这句老话在岗位培训中一点都不老。有些单位制定了“双向选择”的培训方案,“双向选择”就是人力资源部制定出一系列的培训课程,除少量课程是必修的外,员工可以自主选择一些课程参加培训。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一群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的员工,对企业来说还不如一些管用的机器。岗位培训不是走过场的事情,应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直接与晋级、评优、定岗、薪酬等联系起来。

规范、实用、经济的岗位培训,能够使企业迅速提高生产效率、改良员工素质、塑造企业文化,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继萍:新形势下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作初探[J].中国冶金教育,2001(1).

[2] 胡孝政:宝钢如何做好岗位培训[J].人才资源开发,2005(7).

[3] 马安强:浅谈新形势下对职工岗位培训的认识[J].交通企业管理,2005(1).

[4] 张同省、田晓昀:走宽走实新型人才队伍教育培训之路[J].现代企业教育,2006(4).

[5] 杨建伟、刘韶峰:岗位转换:复合型人才培训模式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8(1).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篇6

企业政工干部队伍在企业中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为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管理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本文针对如何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政工干部队伍;基本条件;管理;解决措施

1 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要求

政工干部作为企业中一支特殊而优秀的队伍,他们是企业发展思想的引导者,又是组织保证者。随着改革的开放,在新的形式下,企业对政工干部队伍有了新的要求。

1.1具备敏捷的洞察能力。企业政工干部队伍主要工作的内容就是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不仅要求政工企业干部对他工作对象要有全面的了解,如:生活环境、工作状况、个人特点等,还要求他们实时的做好引导企业发展的思想工作,面对思想问题,必须要及时解决处理,并加强企业政治思想的宣传,这就要求政工干部需要具备敏捷的洞察能力。

1.2具备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政工干部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通过书面,利用文字的魅力宣传培训思想政治,另外一种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考虑怎么说才最合适,才能引起工作对象的共鸣,赞同他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政工干部需要具备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

1.3具备丰富的知识能力。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领域非常宽广,不仅仅有思想文化领域,还有科学领域、经济领域、管理领域等众多领域,目的在于提高政工干部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政工干部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能力。

1.4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政工干部是企业思想的组织者,例如,组织企业员工学习新的思想政治、协调问题、统筹全局等,这就要求企业政工干部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

2 企业政工干部的工作意义

2.1是思想政治文化传播的承载体。一个优秀的企业思想政治文化精神需要传播,而政工干部就在这过程中扮演“承载体”,通过他们的宣传,引导了企业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文化精神,为企业的良好发展了提供正确的引导思想。

2.2是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推动者。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出现了新的趋势,政工干部展开调研,全面的了解每个工作者的思想问题,并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以及解决措施,同时又大力的宣传改革的成功,从而推动了社会,企业的发展。

2.3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纽带”。因为政治思想工作的目的在于让政工干部全面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如果员工对企业有什么建议,政工干部会上传到相关领导者,企业对员工的关心,政工干部也会随时的传达从而加强了企业与员工的联系。

3 目前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形势对企业政工干部有不同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对政工干部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他们担负的责任更加的重大,因此对他们的要求有了提高,从而在政工干部队伍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1)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偏低。很多政工干部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工作岗位的价值,因此存在着换岗的现象,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工干部队伍人数匮乏,一般都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比较低等,总的来说,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偏低,有待提高。

(2)政工岗位的“门槛低”,入行易。企业在挑选政工人才的时候,标准偏低,进入政工岗位很轻易,很多人都是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相背离,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都不高。这也是造成了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偏低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3)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强。政工岗位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岗位,它涉及的知识领域是非常宽广的,而现在的政工干部队伍专业理论知识不强,缺乏创新能力,习惯性的墨守成规,甚至面对新的形势,没有办法及时适应。

3.2原因分析。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归纳以下几点原因。

(1)工作环境的影响。现在很多企业认为政工工作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甚至有的还认为政工岗位可有可无,在工作环境中,政工干部得不到重视。

(2)政工岗位机制不完善。很多企业政工干部在工作中,竞争意识不强没有危机感,那主要是因为政工岗位机制不完善,工作考核没有合理量化。

(3)忽视政工干部的培训。许多政工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墨守成规,在工作总是利用老办法、老思路,但是这些都已经不能适应于新的形式了。而企业又忽视政工干部的培训,导致政工干部队伍素质低,知识面不宽。

(4)出现思想误差。很多政工干部不能适应新的形式新的发展,对于公工作的认识还存在片面狭隘的看法,在思想观念上产生可许多误差。

4 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管理的措施

4.1健全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工作培训体制。针对现在的政工干部素质偏低、理论知识不强的现象,企业首先第一点就必须要做到健全政工干部队伍的工作培训体制。要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从各方面来对政工干部进行培训,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使政工干部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而且政工干部的培训工作是一项长远的任务,企业必须得引起重视。

4.2改善企业政工干部的工作环境。企业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政工岗位的价值,从全方位的角度充分肯定政工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感谢他们为企业的奉献,使政工干部觉得自己受到尊重,自己的工作对企业还是有利益的。企业改善了政工干部的工作环境,心理得到了满足,从而才工作上有了动力和积极性。

4.3提高选拔政工人才的标准。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综合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企业政治思想的水平和思想文明建设的成果,各级党组织和企业因此必须要重视政工人才的选拔,提高选拔标准。标准的高低关系着政工人才的优秀与否,并大胆的尝试选拔一些朝气蓬勃的优秀人才到政工岗位上来,积极培养政工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萍.关于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管理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12,(3):33-34.

[2] 刘涛.浅谈企业政工干部匮乏的原因及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23(1):20-22,26.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篇7

Abstract: Internship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teaching link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current government, educational circle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make clear the laborer identity of internship students, establish and sign a unified national internship agreement according with laws, and construct and improve the internship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red responsibility mechanism of schools, students and internship units, optimizing enterprise incentive mechanism, clearing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of school and internship units for the students, and so on.

关键词:构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制度

Key words: construction;vocational colleges;internship;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2-0256-02

0 引言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是高职教育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提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因此,当前政府、教育界和企业应该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的构建与完善,确保更多企业愿意接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使顶岗实习效益最大化。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群体利益,而且也是国计民生问题。所以,积极构建与完善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势在必行。

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顶岗实习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有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法律法规,这是导致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合法权益无法保障的根本原因。一旦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只能通过《侵权法》和《合同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致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尽快出台关于大学生顶岗实习合法权益保障的法律迫在眉睫。鉴于此,借鉴德国等先进职业教育国家学生实习的做法,制订一部专门调整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法律来保障实习学生的各种权益,如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资待遇、保险、休假、学习时间等,这样就能有效保障顶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另外,为了推动高职学生实习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考虑政府、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各自利益诉求,从立法上明确规定他们的责权利,逐步完善并规范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2 依法明确顶岗实习学生的劳动者身份,有效保障其合法权益

由于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身份,即学生身份和劳动者身份。针对顶岗实习学生身份的界定,学术界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学生身份,这是主流观点,司法实践中基本上是根据学生身份裁判顶岗实习纠纷,从而导致学生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第二种是劳动者身份,当前,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受伤害事件频繁上演,受伤学生权益得不到彻底解决,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尽快将顶岗实习学生纳入劳动者保护范围。顶岗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学生身份界定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德国等西方国家做法,将顶岗实习学生视为特殊劳动者,明确规定顶岗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并享有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者应具有的相关权利,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定将顶岗实习生的人身伤害事故纳入工伤保险的调整范围。法国、挪威、匈牙利、德国、意大利、卢森堡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均以立法的形式把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归到工伤保险范畴,同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1]由此可见,将顶岗实习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纳入工伤保险范畴顺应了职业教育时展,也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合法权益,让他们远离伤害。

3 依法制订并强制签署全国统一顶岗实习协议,建立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责任共担机制

政府应该借鉴德国等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做法,召集并主持学校代表、学生代表、实习单位代表和法学专家讨论制定全国统一版本的顶岗实习协议,协议必须明确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权利义务,这就可以避免学校和实习单位相互推卸责任的发生,另外,还要约定劳动报酬、工作时间、意外伤害保险、损害赔偿、纠纷处理等,并规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是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对顶岗实习签订进行监督,违者必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权益。

4 优化企业激励机制

顶岗实习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职教育重要环节,很多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其加以保护,致使企业积极主动乐意接纳学生实习,形成了企业积极“抢占”实习生市场的良性氛围。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德国、英国等国外的先进经验优化企业激励机制,使企业由“被动”到“主动”接纳实习生,实现“企业育人”的角色转变,从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

①立法规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是企事业单位一项法定义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实习岗位,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全国企业进行考察评估,可从岗位与专业吻合程度、企业生产条件、安全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只有具备相关条件才能被确定为顶岗实习单位,并以法的形式要求这些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一定规模的培训中心,从而保障实习生能得到良好的锻炼。②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成立大学生实习专项基金。根据我国实际并借鉴德国做法,大学生实习专项基金通过公共财政、社会捐款、学生学费提留等方式筹集,实习基金专管专用,主要用在大学生实习新酬、保险、企事业单位奖励等开支。[2]③依法确立优惠制度。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动物”,有利润才会有动力。因此,笔者认为可借鉴德国做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凡是接受顶岗实习生,享受丰厚优惠政策。如:实习企业税收减免、奖金、社会保险金等等。另外,还可借鉴日本的做法,依法规定凡是接收实习生的企业,政府将对实习企业进行拨款、补助、建议等扶持工作。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各种优惠政策,企业才会积极主动接收实习生,这才有利于促使企业主动优化实习环境。

5 依法明确学校和实习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责任

从国外顶岗实习管理来看,企业和学校共同协商合作对学生进行管理,让学生的实习取得圆满成功,也使企业得到了所需人才,最终达到共赢。因此,应该借鉴国外顶岗实习先进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让实习单位与学校共同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双方的责任。

5.1 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责任

①实习前的劳动安全教育、相关法律教育等培训。学校应该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劳动安全教育和相关法律的培训,让学生知道在实习过程中注意的安全问题,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②学校负有考察实习单位资质之责。无论是学校统一确定还是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学校必须对实习单位资质进行考察,从实习单位的生产技术、管理、经营、社会声誉等方面进行考察,要让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的实习单位实习。与此同时,学校还要考察实习岗位的对口性、先进性和实效性。③安排专业老师进驻实习单位直接管理学生。学校选派专业老师进驻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老师应该与实习单位师傅进行不断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一些学生地域相对集中的合作企业,专业导师针对学生在生产性顶岗实习过程中所缺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的补充和拓展,或对已有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加深、细化和熟练,结合企事业单位和学生实习岗位的实际,联合企业导师共同开展校外授课活动。[3]④对顶岗实习的考核与评价。教育需要评价,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4]因此,只有通过考核与评价才知道顶岗实习的效果,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主体,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与评价主要通过学校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依据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顶岗实习方案,结合日常的寻访记录、学生《顶岗实习小结》完成情况以及《顶岗实习报告》完成情况、职业技能形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5]

5.2 实习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责任

①根据实习计划安排顶岗实习内容。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实习单位应该根据学校制定的项岗实习计划,合理安排学生项岗实习内容。实习单位在安排学生实习岗位内容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专业性。实习单位安排的实习岗位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这才能促使学生技能有所提升,也是顶岗实习的意义所在。第二、技术性。实习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学生才能把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习当中,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的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第三、安全性。除了考虑实习内容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以外,还要考虑安全性,这关系到学生生命健康问题。作为实习单位,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实习之前,就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让学生知道如何操作才是最安全的。②安排实习单位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一位优秀的企事业单位指导师傅领着学生参加生产实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因此,实习单位必须安排专业老师管理学生,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只有少许时间进行校内实训,但是对于实践操作还是知之甚少。所以,实习单位老师必须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全程指导,告知学生技能操作的相关知识、操作要领、操作步骤及安全事项,将自己好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很快步入角色。③参与顶岗实习的考核与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情况最为了解,因此,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最有发言权的,实习单位必须与学校对学生进行共同考核。关于考核内容的范围,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考核的先进经验,除了考核工作态度、实习纪律和职业道德以外,就是让学生单独完成一项技能操作任务,这可看出学生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扶廷凤.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人身伤害的法律救济[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2]陈秀君,韩世强.顶岗实习的国际比较及制度完善建议[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2011(4).

[3]齐文春,王云.工科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锦宏.教育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篇8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标准划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此成为了我国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高的专业。不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外贸环境日渐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变成了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低的专业。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就业岗位。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得多种多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是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岗位?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主要与该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密切相关,但由于个人、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部分相关甚至完全无关。因此,要想搞清楚以上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专业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排自然是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等六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据库应用、微积分上、微积分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英语精读高级上、英语听说高级上、英语精读高级下、英语听说高级下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实验、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国际金融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包括中级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支付与结算、服务外包、国际企业经营、国际投资学、跨国公司、现代期货贸易、商务网站经营、统计软件、经济法等课程,公共限选课包括世界文化史、汉字文化、欧洲音乐史、广告作品欣赏、中国财政史、会计史、外国经济史、创业经营、商业机会识别等二百多门课程,公共任选课包括合同法、劳动法、法律与生活、网站建设、地方财政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企业文化、证券投资基金等几百门课程。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肯定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就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是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为了便于调查和分析,本文选取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和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6个班,共265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63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5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人;另外有28人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7个班级,共316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0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4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1人。另外有51人攻读硕士研究生。

通过上述的调查统计,可以明显得出,真正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因此,可以说,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适应这种就业现状。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培养目标。前面已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是从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个培养目标显然需要调整。在培养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有广泛经济、金融、物流、证券、营销等理论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广泛涉猎,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日常工作和涉外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创新和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的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课程设置。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能够拓宽理论知识和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比如金融投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管理心理学等课程。通过以经济学为主,金融学、管理学和人文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培养,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较为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3、加强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训炼,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而这与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来说,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在提升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要加大实践训练,改革考核方式,把实践训练纳入考核内容当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学习。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篇9

一、加强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高职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对企业有较快的适应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顶岗实习不仅要求在教学、实训等环节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样需要双方共同参与,走出以往一贯的学院式的教育形式,因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有所创新。学生通过实习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接受教育,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特别是对生产过程、企业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念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和加强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紧密融合,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平台。因此,研究、把握和利用顶岗实习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必将有力推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主体、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机制创新,并极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2.有利于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所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体系,在这开放的体系中,学生可以受到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熏陶,可以直接感受企业发展的脉搏,可以吸纳经济发展前沿的信息。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实践舞台。开展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还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地完成顶岗实习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培养和提高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3.有利于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优秀高素质人才

顶岗实习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是职业教育丰富内涵、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补充技能人才、开展技术研发、提升企业形象的主要选择。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学校的努力,还需要企业的配合。在人才需求上,企业都青睐于对自己企业文化有认同感、忠诚于企业、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人才。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劳动,全面了解企业生产运作,培养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走出校门,在实际工作岗位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生产实践,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全面提升职业索养,有利于实现由“学生”向“员工”身份的转变,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校企双方在遵循“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原则基础上,提高对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找准各自目标,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校企互动教育机制,有助于全面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当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存在的突出问题

1.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难题

第一,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凸显。顶岗实习学生走出校门来到企业生产岗位后,育人环境和育人主体都发生了变化。顶岗实习使企业增加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学生萌生了追逐经济权益的冲动。两个主体在根本利益上可以趋同,但也存在矛盾。如果对顶岗实习过程中双方基本权益的认识不正确,利益调节方式不妥当,必然引起相互之间的冲突,甚至影响顶岗实习的成败。因此,科学地理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着力处理好主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及时化解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深入推进顶岗实习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第二,新环境中各种诱导性因素明显增加。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加强正面教育的力度,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2]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持续加大。由于顶岗实习学生地理位置分散,致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交错、地点分散,教育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大大增强,这对原有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构建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一般教育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就容易产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

2.有效的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顶岗实习是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身份,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监督和管理存在的真空地带,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周密的安排,没能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在顶岗实习方案中一般都没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学生群团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甚至有些学生无法参加正常的党团组织生活,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难以实现;此外,企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学校“自己的事”,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配合力度不够。[3]所以目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亟须进行精心设计和科学架构。

三、改进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措施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第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价值取向上实现由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转变,实现为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的统一。要真正将这种理念贯穿于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全方位,做到既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发展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意识,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此外,还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大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积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第二,树立“动态服务”的教育理念。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工学结合的实施要求,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学生职能为现代意义上的“服务”学生职能,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和发展目标出发,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现场指导、思想引导和心理咨询等服务,做到深入教室、寝室、企业、车间,深入学生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把服务工作落实到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和实际效果。[4]

第三,树立“开放协同”的教育理念。顶岗实习背景下,高职学生的活动空间已经由课堂与宿舍过渡到企业和社会。这种空间与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过去单一、封闭的“墙院式”教育模式,树立校企合作的开放意识和协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与企业密切配合,正确处理顶岗实习学生产生的各类问题。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构

建立统一领导的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明确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局面,是确保教育效果的重要组织保障。因此,在学校,要建立起学院党政领导直接领导、教务处统筹安排、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系各教研室层层落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在顶岗实习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制订出具体可行的考评奖惩制度。同时,学校与企业还应成立教育领导小组,形成学校(企业)―带队教师―企业班组长―学生干部四级联动的教育管理网络,共同制定教育管理方案,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方式。只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才能确保整个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能力发展。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对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不仅要继续进行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法律教育等,还要根据企业顶岗实习的特点以及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来丰富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地促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具体要加强如下几方面教育: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职业追求、职业纪律、职业行为和劳动品质等是高职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大力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劳动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观,遵规守纪、严格自律的纪律观,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观,以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

第二,加强职业导向教育。要按照工学结合的内在要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并根据“大一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目标,大二进行素质拓展和职业技能提升,大三开展求职能力培训和鼓励创新”的职业导向规划,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兴趣、专业素养和生存与发展技能,全方位地加强学生职业导向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学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第三,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是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它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将校园文化的理念、精神和良好风气融入到顶岗实习的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和方法,通过举办企业文化讲座、参观企业现场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提高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与理想之间能够找到一个契合点,在学生与工人之间较为自由地转换自身的角色,为培养其较高的职业素质、制定切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今后顺利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5]

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第一,构建校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实际上就是给顶岗实习学生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由学校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或辅导员担任。要求深入到实习单位,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同吃住。通过座谈讨论,了解实习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企业;企业导师由实习基地选派思想品质优秀、能力强的技术骨干指导学生的实习。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双导师要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习、生活、工作和思想等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双导师还应当与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等密切联系,协助做好实习组织、学生的操行评定、奖惩处理、解决学生生活问题等,实现顶岗实习过程“教”和“管”的结合,保证顶岗实习工作顺利进行。[6]

企业岗位行政论文篇10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方法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已经慢慢由功能性管理向集成化管理改变,集成化管理能够高效的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能最大程度的发掘企业员工的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许多中小型企业在岗位设置上开始侧重于行政管理岗位的设置,对行政管理岗位进行优化,使各行政管理岗位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1、企业行政管理的特征和内涵

1.1企业行政管理的特征

企业行政管理具有三大特征,即权威性、及时性以及纵向性。(1)权威性体现在上级行政机构能够对下级行政机构下达相应的指示,下级部门要能够有效的执行上级下发的指令。(2)及时性即企业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可能产生或是已经产生的一些问题,并且能够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对问题进行解决。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对企业员工、企业设施以及财务等方面进行管理,对于不同的管理层面需要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不同的环节要做出及时的调整。企业行政管理的及时性能够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让企业各部门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职能。(3)纵向性即明确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明确做到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上级能够对各项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对各项工作进行协调,从而对下级下发各种指令和命令,下级成员要能够执行上级下发的指令或者命令,高效的完成工作。

1.2企业行政管理的内涵

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根据一定的方法和渠道对企业进行制度化管理。企业内部的行政机构代表着行政管理机构上下级之间的纵向关系。比如企业内企业总经理和隶属部门的总经理之间的关系就属于纵向关系,企业总经理通过对下级部门经理发出指令,这也是上级对下级的约束以及下级的执行力。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命脉,是公司运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有效维护企业内部的公平和谐。企业内行政管理岗位正在企业中所起到的是一种辅助效应,类似于公司的后勤部门,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盈利,创造盈利价值,但是它为企业各经营环节服务,如果企业经营的各环节离开了行政管理,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必定发生紊乱。

2、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的重要性

企业行政管理岗位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行政管理和政府的行政管理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企业行政管理也不同于企业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结合了政府行政管理以及企业管理的特点,是根据法规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组织管理,能够推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组成,所以要做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要拥有一批优秀的企业管理岗位人才。对企业行政管理岗位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能够让企业各部门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

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存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战略性目标实现的难度。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会存在战略性目标,这些战略性目标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战略性目标的实现都是相对理想化的。对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进行合理的设置能够对企业战略性目标的实现带来新的动力,将这些战略性目标分成很多个小部分,每个部分由不同的行政管理岗位来完成,使各部门高效的完成自身工作,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战略性目标的实现难度,提升企业发展实力。

3、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1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脱离实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企业的行政管理岗位的设置也更加的规范性、科学性。但同时在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大部分企业在行政管理岗位中都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机关作风严重,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不规范等问题。尤其是很多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导致企业行政管理充斥着形式主义,脱离实际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不合理。

3.2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制度不完善

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是岗位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部门分工不够明确,处理事情的主观性太强,很多决策未经过科学的考量以及严谨的分析,通常只是根据某一上级的个人意愿作出决定,很多决策的处理都太过于草率,很多行政管理岗位的设置都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3.3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

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设置大多参照政府机关的岗位进行设置,而很少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导致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员工对行政业务不够了解,甚至对自身业务都不够熟悉,在行政管理上也常常和企业其他部门的工作相脱离,与其他业务部门的联系不够紧密。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自身定位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很多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将自己定位为办公后勤性质的部门,导致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对公司业务不了解,脱离企业的发展,不能发挥企业行政管理的作用。

4、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的方法

4.1遵循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原则

企业的行政管理和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遵循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的原则。企业行政管理的几大原则是: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责权对应、信息互享等。分工合作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行政管理中各部门的职能,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行政管理部门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之一就是协调,协调领导、员工、部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各部门各层次协调发展,才能使企业高效、长久发展运营。在岗位设置上,要做到责权明确,要明确每一个行政管理岗位的职能作用,对每一个岗位都要赋予相应的职权,同时,要让各岗位相互制衡,让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具有目的性。在岗位设置上,还要保持管理控制幅度,管理层级要与管理幅度呈负相关的关系,管理层级太多会降低决策效率,对决策产生影响;管理层级太少会导致企业行政管理出现集权情况。所以,在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上,要严格把控好管理幅度。行政管理岗位设置还要遵从的一大原则是统一指挥,避免出现一个岗位受多人指挥的情况发生。每个人都只受一个上级领导的指挥,并且只接受一个上级领导的指挥命令。在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时,要盡可能的遵从这些原则,以确保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正常进行。

4.2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的注意事项

在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上,要先设置行政管理岗位数量,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各岗位进行人员安排,可以一个岗位设置多名人员,也可以一个人负责多个岗位。在岗位设置时,要注意岗位设置的饱和度,如果岗位饱和度过高会削弱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要根据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合理改变岗位设置,比如当今时代电脑的广泛使用,企业文员岗位就可以相对削减。在岗位设置时,要充分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能,工作范围和工作权限,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自身能力。

4.3提升企业职员素质水平

人员是企业中的一个能动因素,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成正比,只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岗位的人员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人员和对应岗位的适配性,一个优秀的人才如果没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即不能把这个岗位的工作做好,也不能发挥他的能力。这有把每个人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避免大材小用的情况,或是出现不能做好岗位工作的情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应急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行政管理上要尊重每个员工的个性,这样才能最好的发挥人员的效应,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推动企业发展。

结语

企业行政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企业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能够结合企业发展状况和实际情况,对行政管理岗位人员进行合理设置,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合理设置企业行政管理岗位能够高效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综合能力,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碧卿.关于提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第01期. 

[2]阚洪欣.浅谈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几点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