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十篇

时间:2023-04-09 17:56:59

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

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篇1

[关键词] 恐怖袭击特征成因缺失对策

所谓恐怖袭击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公共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2.事故灾难。3.公共卫生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的一种。具体到大型商场来说,近来一段时间在我国各地大型商场多发的爆炸、投毒等事件就属于典型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恐怖袭击事件。短时间内各地爆发如此高密度的恐怖袭击事件,不仅给商场自身带来了极坏的影响,而且还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一、大型商场恐怖袭击事件的成因

大型商场恐怖袭击事件的成因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1.报复泄愤型。即不法分子因某事对某人不满,为发泄个人私愤而制造爆炸、投毒等事件;2.恶作剧型。个别人制造爆炸、投毒等恐怖袭击就是乐于看到警察和社会各相关部门忙得焦头烂额的情景,以消解他们的心头之“恨”,得到些许心理安慰。3.谋取非法利益型。即谋财型。不法分子通过制造爆炸投毒等事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4.破坏社会安定型。即当事人出于对自己前途以及面临困境的绝望,有的则是因为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行为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注意,并解决其长期未能解决的一些不公正现象。

总体来看,以上直接成因都是源于一种失衡心理的宣泄,仅仅是一种表象,是问题的外部特征,而不是问题的实质和根源。社会矛盾的聚集和激化以及发现解决矛盾机制的欠缺和无力等才是恐怖袭击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

二、大型商场应对恐怖袭击事件的工作缺失

我们的社会长期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不断产生并积累,与此同时,社会又缺少比较有效的途径来疏导消除这些矛盾,当遇到比较激烈的冲突时,这些矛盾就会通过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大型商场作为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极易成为形形的人员以极端形式表达愤怒绝望等种种复杂心理的首选场所。而大型商场在应对恐怖袭击方面又存在许多工作缺失。

1.机构设置不力。近年来,一些城市内以投毒、爆炸、恐吓等方式对大型商场进行敲诈的犯罪活动明显增多,社会危害加剧。但是许多商场只强调经济效益,疏于安全防范,存在安全保卫制度不健全,保卫力量不落实的情况;有不少单位技防设施不全甚至形同虚设,有的电视监控没图像,防盗报警无声音,这些在人防、物防以及技防方面的工作缺失或不足极易引发恶性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

目前在我国除公安部门设立有反恐的专业部门外,其他部门都没有专业反恐机构。当然,这并不表明只有公安机关一家就可以承担起反恐的重任,仅靠公安机关一家,也难以在全社会建立起系统高效的反恐网络。所以,大型商场作为反恐重点部位,应该高度重视应对恐怖袭击的机构设置。

2.对于恐怖袭击认识不足。许多商场片面强调经济效益,疏于安全防范的心理来源于侥幸心理,总觉得恐怖袭击离自己很遥远,不至于这么巧合被恐怖袭击分子选为袭击目标。有了侥幸心理,制度上自然就会有漏洞或停留在表面,设备上就更不愿意投入。有些大型商场的负责人认为反恐那是公安机关的事情,和商场无关,出了事情只要及时报警就行了。于是,一旦接到了恐怖袭击分子的电话,马上就把警察请到现场,结果给商场的经营和公众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缺乏有效预案,难以积极有效地防范。爆炸、投毒等恐怖袭击的实施者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常人不一样,容易在常人疏于关注疏于管理的地方下手,干出出乎常人意料的事。他们对社会或充满仇视或充满对金钱的欲望,在正常的渠道又满足不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只能通过这些不寻常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畸形心理。再加上商场作为人口流动频繁的场所,难以作到限制嫌疑人员出入,所以自然危险系数极大。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商场缺乏针对恐怖袭击的有效预案,防范恐怖袭击的难度就更大了。

4.很少举办预案演练,公众承受心理较差。由于恐怖袭击事件对社会的危害性远远超过其他一些普通刑事案件。它主要发生在公共场所,针对的是不特定的人群,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性非常大,很容易造成公众的心理恐慌。这些年来,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加强,但总体来说还是很脆弱的。恐怖袭击事件一旦发生,不仅可能造成商场内的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主要的是对民众心理和社会安全带来的恐慌气氛很难消除,商场自身的经营状况可能也会一蹶不振。

5.物业管理混乱。商场的物业管理涉及到商场内部的监控设备安装维护、卫生保洁,保安人员的配置、安全巡防,垃圾桶的打扫,等等。爆炸、投毒、纵火等是当前中国最为常见的恐怖犯罪手段。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爆炸实施的。这些爆炸物品带到商场一定会有专人实施安装,也一定会有可疑之处,但混乱的物业管理很难把恐怖袭击消灭在萌芽状态。

6.内部矛盾解决机制欠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不够。当前炸弹恐怖袭击日趋活跃的趋势,也是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反抗的表现。冲突是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对于一个大型商场来说,员工数百甚至上千,这些人员中难免会有各自的需求,各种利益需求也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如果一个大型商场不做好商场员工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忽略处在弱势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使得这些个体孤注一掷,采取恐怖袭击方式进行报复或引起关注。

三、大型商场应对恐怖袭击事件的对策

面对恐怖袭击犯罪,我们不必过于恐慌,也不能任其发展。如何有效地防范恐怖袭击,是包括大型商场在内的全社会面临的挑战。我们在强调严厉打击此类犯罪的前提下,商场自身一定要有相应的对策。

1.明确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责。明确规定商场、超市安全防范的管理机构。强调“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商场、超市的法人代表应是本单位的安全防范责任人,对本单位的防范工作全面负责。扎实抓好保安队伍建设,严格情况信息报告制度。负责人在抓安全工作中,要注意突出工作重点,形成工作合力。要联合公安机关、消防部门及综合治理部门,切实抓好商场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消除不安定因素,净化经营环境。联合广电、工商、文化和新闻出版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商场名誉的正面报道力度,及时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净化商场的舆论环境。

2.认识到恐怖袭击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而且会有变化。恐怖袭击作为一种刑事犯罪,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根治消除,这里既有来自于商场内部的矛盾、商场经营过程中与其他商场间的矛盾,国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等国内的因素,更重要地是来自于国际的恐怖犯罪的影响。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是长期的,同时也就决定着恐怖袭击仍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不仅如此,恐怖袭击分子还可能变换方式,改头换面来逃避防范打击。

3.制定针对性预案。预案应涉及领导部门、执行部门,责任人员,同时预案还应该涉及大型商场的人防、物防、技防等内容。预案还应关注到商场财务室、营业款结算中心、金银珠宝柜台、收银台、中控电视监控室等重点部位。同时可借鉴2006年北京市各商场制定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的做法,根据事件实际情况分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级预案,其中红色为最高级别,发生爆炸、投毒、纵火等恐怖袭击情况时启动;而黄色是最低一级,发现可疑爆炸物,接到恐吓电话,有可能造成局面失控时的预警。橙色为中间级别。

只有做好应急预案。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才能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保障应急处理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4.对预案积极组织演练,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大型商场对提高员工顾客公共安全意识负有责任。一方面,大型商场要对目前各级政府所采取的种种管理措施、预警制度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解,予以配合并积极遵守;另一方面,大型商场还要对预案实施中的防范、救护、避难、灾难恢复等措施积极组织员工演练,并对顾客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和演练。总之,要想解决和应对大型商场面对的恐怖袭击犯罪,除了加大打击力度外,更应当加强防范,把科学严谨的预案落到实处。

5.要加大对公共安全建设的投入,从经费、编制、装备各方面予以保障。恐怖袭击不仅对大型商场的人员素质能力提出了考验,而且对大型商场的硬件设施也提出了要求。比如: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必须设置控制中心,对商场进行实时影像监控,并在黄金柜、贵重物品柜、收银台、寄存处、食品柜、出入口等重点部位安装可视探头等监控设施及紧急报警装置;营业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应比照执行。只有加大对商场公共安全建设的投入,从经费、编制、装备各方面予以保障,才能树起防范恐怖袭击的技术堤坝。

6.改变物业管理方式。商场物业管理方式近几年变化较快,早已从以往夜晚有人值班的要求提升到了夜晚有人巡防,出了事故有人承担责任的要求上来。而且商场经营的特点,也要求改变以往人防为主的模式,实现以技防为主,人防物防相结合的模式上来。比如1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如按要求安装了摄像探头等安全技术防范设施后,可大大节省人力,并且能够为打击恐怖袭击犯罪提供有利有力证据。先进的物业管理方式之下,要求物业管理部门制定完善严密的预案,平时做好深入细致的安全大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隐患和问题,要逐一拉出账单,以书面形式提出改进的措施或者建议,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商场负责人,并协助抓好落实工作。发生恐怖袭击能够按案件性质启动不同级别的预案,充分发挥了人防、技防、物防的作用,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7.建立有效的内部矛盾处理机制和纠纷解决系统,关注弱势群体。虽然社会上目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处理机制和纠纷解决系统,但是这些机构的改革远远落后于社会矛盾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程度。因此必须根据商场自身情况,关注弱势群体,改革纠纷解决机制,把个体之间的矛盾隐患及早消除。因此我们必须把消除恐怖袭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采取“打防结合”的原则,把工作做在平时,做到各个方面,切实防止一面打击恐怖袭击,一面“制造”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正如专家所分析的那样,警方迅速破案,严厉打击只是治标,社会的协调发展,及时发现和消解矛盾,才是治本之策。

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篇2

为了及时、高效、妥善发生在我镇区域内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指导和规范对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的处置工作,维护全镇社会政治稳定,保护公众生命和国家,公民的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在镇政府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作战,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及其指挥权限。以派出所为主战单位,充分依靠和发挥联防队伍、人武部、民兵、预备役的突出作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国防惯例,维护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境内外恐怖组织和在我镇边区实施大规模恐怖袭击,给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国家省、市、区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指令或镇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认为需要直接指挥处置的重大恐怖袭击事件。

三、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反恐怖和安全防范工作的领导,镇成立反恐怖和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

(人员名单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城西派出所,办公室主任由城西派出所所长XXX兼任,联系人:XXX,电话:XXXXXXXX,手机:XXXXXXXX,日常工作由城西派出所负责。

四、责任分工

(一)领导小组职责:判明恐怖事件的性质,决定启动反恐怖工作程序,指导和督促各有关部门做好预防备勤工作,组织指挥全镇预防和处置突发性暴力恐怖事件的演练。完成区大规模恐怖袭击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收集、分析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的情报信息,随时了解掌握社会动态苗头,拟定具体工作预案,处置措施和演练方案、检查、督促做好预防工作,协调与各有关单位开展工作,及时传达指挥部的指示和命令,完成领导小组交界的其他工作。

五、监测、预警与报告

(一)监测:城西派出所、联防中队要加强反恐怖情报工作,不断提高恐怖活动情报的搜集和分析处理能力,加强情报沟通和合作,及时反馈,广辟信息渠道,加强隐蔽力量的建设,准确获取情报信息,重点收集暴力、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境内敌对分子、“”分子和国际恐怖组织等可能在我辖区实施的恐怖破坏活动的情报,及时向镇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监测信息。

(二)预警:根据提供的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对社会安全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及时提出预警建议供镇领导小组决策参考,由镇应急领导小组向区反大规模恐怖袭击工作指挥部决定预警等级。

(三)报告:1、任何社会组织、单位和公民都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小组和各级公安部门报告正在或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报警电话为:110。2、派出所、联防中队和镇人武部为责任报告单位。3、监测机构判断可能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时应立即上报镇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责任报告单位接到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大规模恐怖怖事件信息后,应立即进行判断和核实,并按规定程序处置。已经发生的应将时间、地点、类型及造成人员伤亡、损坏情况迅速上报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处置措施

(一)及时判明事件性质,启动工作预案。

大规模恐怖事件发生后,或者确有证据显示将要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镇反大规模恐怖袭击应急领导小组及时判明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迅速启动相应反恐怖预案程序,启动镇反大规模恐怖袭击工作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果断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二)视情况对相关地区进行管制。

镇反大规模恐怖袭击工作指挥部可根据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以及法律规定,实施局部地区的现场管制或交通管制,防止事态及其危害进一步扩大。

(三)迅速开展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

镇反大规模恐怖袭击工作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要组织指挥公安、人武部、卫生、民政、城管、联防中队等联支响应部门依照职责分工,立即开展抢救伤员,疏散人群,安置群众,封锁和隔离相关区域,防止建筑物坍塌、水电气泄漏,排除爆炸装置、辐射源,控制核辐射、疫情扩散等工作,及时组织实施现场勘查或人质谈判、解救工作。

(四)边处置边取证,快速侦查,严重。

镇反大规模恐怖袭击工作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在指挥救援工作的同时,组织、协调派出所等部门和武装部的力量立即开展全面侦查和调查工作、及时收集证据,依法从重从快惩处制造事端的。根据需要,可利用各种媒体公布案情和举报专线,启发群众积极提供恐怖事件的有关线索,发动群众参与打击和防范恐怖犯罪活动。

(五)全力维护事发地的社会稳定。

指挥部要根据恐怖袭击事件的具体情况,组织强大力量,采取各种预防性紧急措施,严防发动新一轮或连环式的恐怖袭击。

必要时可采取下列措施:1、关闭、封锁或保卫码头、车站、港口、城市水源地、生要水利工程、桥梁、海关、邮局等场所和省市首脑机关及重要场所,必要时停止供电、供水、供气、供油;2、加强对重点、敏感人员、部位、设施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安全保护;3、加大社会检查、巡逻、控制力度,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趁机抢劫、盗窃、制造恐怖气氛、煽动骚乱等犯罪活动、全力维护整改地及周边地区社会稳定。

七、工作要求

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广泛开展防范大规模恐怖袭击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反恐意识,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相互促进,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篇3

一、现状:恐怖主义犯罪与反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与实践同步发展

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的存在和蔓延,不仅造成广大无辜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且严重威胁国际和平与安全。因而,随着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加剧,如何有效惩治与防范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段的反恐怖措施随之出台。可以说,恐怖主义犯罪和反恐怖主义犯罪是相伴发展的。这样,关于惩治与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现状的评述,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日趋猖獗,不断给惩治与防范恐怖主义犯罪提出新的要求恐怖活动是一种古老的现象,它的历史同海盗、绑架和抢劫一样久远。但作为世界范围内的恐怖主义犯罪横行,则是20世纪以后的事。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恐怖主义开始形成一股狂潮,并一直呈趋重态势。

首先,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发生频繁。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在60年代兴起之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泛滥成灾。明显表现之一是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发生频率急剧上升。据统计,在1968—1997年三十年时间内,全球至少发生国际恐怖主义事件13600起,平均每年约453起,造成的人身伤亡与财产损失难以数计。仅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发生5431个国际恐怖事件,造成4684人死亡;90年代,发生国际恐怖事件3824件,死亡2468人。美国在过去20年中,死于恐怖主义活动的人数为856人,“9.11事件”死亡人数将大大超过过去20年的总和。 英国社会学者米。詹金斯统计,目前恐怖活动的持续增长率为10-12%;如此下去,10年后的每一年我们都会目睹到800起这类事件的发生。 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的频繁发生无疑会强化恐怖主义氛围,加剧人们的恐慌心理。

其次,恐怖组织繁多。作为一种国际现象,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往往表现为有组织、有目的的暴力。由于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民族与宗教的矛盾,民族与种族的冲突以及国内矛盾的激化,各色各类的恐怖组织不断增多。根据一些学者的统计,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各类恐怖主义组织数以千计,分布在欧洲、中东、北美、拉美、非洲、亚洲等世界各国。这些恐怖组织组织紧密,纪律严格,经济基础丰厚,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再次,行为手段复杂多变,危险性日增。20世纪60年代的恐怖主义通常有某种特定目标,为了赢得人们的支持,他们往往最低限度地使用武力,有意识地限制造成伤亡的人数。进入80年代后,随着客观情势的变化,恐怖主义组织和也改变了指导思想。为了扩大影响,增强恐怖效果,他们不惜采用残忍、血腥的手段。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也向高智能、高科技方向发展,以致传统的暗杀、爆炸、绑架、劫机、施毒等手段不断被使用的同时,利用生物、化学武器、利用核武器、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恐怖活动也渐露苗头,且有进一步发展之势。恐怖手段的繁多及恐怖手段的现代化和科技化,使得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更大,防范也更困难。

第四,恐怖主义活动的攻击对象与目标泛化。随着现代交通、通讯媒介的发展,我们生活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这种现状也为跨国犯罪的实施带来方便的条件。表现在恐怖主义活动方面,就是恐怖组织的成员、活动地点和袭击对象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随之而来的就是攻击目标趋于多元化、广泛化。也就是说,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不仅将攻击的目标指向政府首脑、外交官员、新闻记者和无辜群众或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目标,而且无限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几乎世界各地都留下了恐怖主义活动的印迹。攻击目标的泛化无疑会造成更具灾难性的后果,带来更严重的恐怖效应。

恐怖主义活动的趋重和蔓延,向国际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必须不断完善惩治与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的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对日趋严重的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作出回应。

(二)反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与实践适应客观需要不断发展

在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日益猖獗、危害不断加重的情势下,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也加大了反恐怖的力度,各种惩治与防范措施也日趋完善。虽然旨在全面制止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普遍公约并不存在,但联合国及有关组织已制订并通过了一些针对特别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多边公约,在美洲国家组织、欧洲委员会和南亚国家联盟主持下通过了一些区域性公约,各国亦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制止国内恐怖主义犯罪和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基本形成涵盖国家层面、双边合作和地区性合作层面及超国家层面的遏制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的系统。

1.各国国内反恐怖立法与举措

恐怖主义犯罪是社会的痼疾,世界各国针对本国国内的恐怖主义犯罪的特点相应地采取了各式的反恐怖主义立法与反恐怖主义措施。

首先,从立法方面看,有些国家制定专门的打击恐怖活动的法律,如西班牙1984年制定的《惩治武装组织和恐怖主义分子基本法》;有些国家在刑法典中专设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条款,如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205条、第277条分别规定了恐怖主义罪、故意虚假报道有关恐怖活动罪、谋害国家要员或社会要员的生命罪,并规定相应的刑罚;有的国家则在刑法中未将恐怖主义犯罪规定为独立的犯罪,而是根据行为的性质和手段分别将各种恐怖主义犯罪规定在不同的章节中,如我国刑法中将爆炸、放火、决水、劫持航空器等犯罪归类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并明确规定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尽管各国法律对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规定方式不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

进入70年代后,反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又呈现出新的动向。其中主要是一些国家,特别是深受恐怖主义犯罪侵害的国家进一步强化了针对恐怖主义活动的立法措施,完善了反恐怖主义的法律手段。如美国,1983年,里根总统颁布了《关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总统特别指令》,明确将立法、军事手段及对支持和进行恐怖活动的国家实行制裁作为反恐怖斗争的三大支柱。1984年,里根又提出或签署了《人质 拘禁之防止及处罚法案》、《反破坏飞机法案》、《禁止支援恐怖主义活动法案》、《提供恐怖主义活动情报奖励法》和《138号国家安全指令》,加大对恐怖主义活动的打击力度。1984年10月,美国专门制定了反恐怖活动的《1984年犯罪法》。1985年,美国修订了犯人引渡条约,把只对劫机杀害人质的判死刑的规定扩大到杀害人质的任何。1986年,美国通过《外交安全与反恐怖主义法》,旨在加强对外的反恐怖效果,加强对外交官员的保护。1995年6月,在俄克拉荷马市爆炸案发生后,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克林顿总统提出的《反恐怖主义法案》,主要是增加拨款,增加专门反恐怖工作人员,扩大联邦特工对嫌疑犯调查的权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反恐怖中心等等。 2001年10月,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一项新的反恐怖法案,给予联邦调查局和其他执法机构更多的权力,如执法部门可以对恐怖活动嫌疑人采用游离式搭线窃听手段,允许司法部一旦认定外国人涉嫌恐怖主义活动,在对嫌疑人提出犯罪指控和驱逐之前可将他们拘留15天,加大对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处罚力度,等等。

其他一些国家也纷纷加强反恐怖主义立法,修正或增加了相关问题的规定。如法国参议院1996年12月通过了一项有关“夜间搜查”的法律修正案,通过立法授予侦查机关更大的反恐怖权力;英国的北爱尔兰1973年制定了无需陪审员即可对进行审判的法律制度;联邦德国1977年制定了禁止律师在法庭上滥用特权、破坏法律程序、禁止律师利用到监狱的机会为判刑的传送情报等法律制度;意大利1978年增加了加强情报工作、有利于预防与打击蓄意破坏审判程序的行为等一系列法律规章。 严格刑事立法,制定法令赋予司法部门相当的权力,增加和完善保护证人和“线人”安全、防止律师滥用特权、加强情报工作等方面的规定,对便利侦查与控制、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打击恐怖犯罪的活动及有效制裁恐怖主义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从实践角度看,各国反恐怖措施丰富具体。一是建有专门的应对重大危机事件的机制和专门的反恐怖特种部队。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反恐怖工作,在政府部门或军事部门设立强有力的反恐怖主义活动的核心部门。如美国不仅设有反恐怖主义联邦委员会,还有设于中央情报局的反恐怖主义中心及设于联邦调查局的反恐怖联合行动中心和反恐怖主义处;俄罗斯有反恐怖主义活动局;法国有反恐怖斗争中心;德国有联邦危机委员会等。不仅如此,许多国家为了有效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纷纷组建了专门处理恐怖主义犯罪的特种部队,例如,美国的“三角洲”部队、法国的宪兵干预部队、德国的边防警察第九部队、英国特别空勤团、埃及的冲锋队、荷兰特种突击队、瑞士老虎队以及我国的“中国特警大队”等。这些特殊机构和特种部队能在恐怖主义犯罪发生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从而减少恐怖主义犯罪造成的损失和尽快捕获恐怖主义分子。

二是建立起综合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的系统。如美国在联邦政府建立最先进的现代化监控系统,主要加强对那些暗地里支持与纵恿恐怖活动的国家或组织进行防范;在国务院增设全新的电脑化“警戒网”,主要对付潜在的国内外的破坏活动。与此同时,其还设立高额的反恐怖“悬赏奖金”,鼓励与促进民间的情报收集;加强对机场、驻外使馆等重点目标的保护,做好安全防范和防卫工作;加强反计算机恐怖主义活动和反生化恐怖活动的科技研究与开发,防范先进生化武器扩散等等。 再如法国的全方位打击和预防恐怖主义犯罪的措施也很有特色:实施“红色应急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抢救;制定“警惕海盗计划”-出动大批警察、兵力对恐怖主义分子实施镇压和威慑,并加强对一切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和私人场所的检查和控制;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杜绝给恐怖主义分子以可乘之机,如在地铁装设摄像机,并在车站内悬挂和张贴提醒乘客如何发现可疑物品、如何立即报案的宣传标语和告示等等。

其他许多国家,如英国、德国、土耳其,也十分重视加强对恐怖主义犯罪的预防。这些国家在预防恐怖主义犯罪发生方面,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些国家重视对恐怖组织的情报、信息收集工作,力求能准确、全面地掌握恐怖组织的人员情况、资金来源、活动动向等内部情报;有些国家重视对反恐怖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安全检查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能力;有些国家注意切断恐怖组织的经济来源,注重打击恐怖组织利用各种违法或掩护方式筹措活动资金的行为;有些国家则从加强枪支、爆炸物品和各类武器管理及加强对重点目标的保护上下功夫。各国的种种反恐怖措施不仅打击了恐怖主义犯罪,而且为国际社会打击和制止恐怖活动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 国家间反恐怖主义犯罪的联合行动

愈演愈烈的恐怖主义犯罪不仅给各国立法与实践提出新的要求,也彰显了国家之间加强司法合作、共同抵御恐怖主义犯罪对国家利益和国际共同利益侵害的必要性。正是适应这种客观要求,国家间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合作在20世纪末叶得到了迅速发展。具体而言,国家间反恐怖主义犯罪的联合行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性法律文献的制定

借助立法形式,特别是通过地区性立法将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原则、措施明确化、具体化,是国家间进行反恐怖主义合作的重要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地区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文献。如1971年美洲国家组织通过关于防止和惩治以犯罪形式违反人道和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与抢劫有关的恐怖活动的《美洲国家组织关于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行为的公约》;1976年欧洲理事会通过关于惩治恐怖活动的《欧洲制止恐怖主义公约》;南盟通过的《制止恐怖主义区域公约》;1993年在阿拉伯内政部长理事会第15次会议上通过的《阿拉伯反恐怖主义斗争协议》。 “9.11”恐怖事件发生后,地区范围内协调行动、共同采取反恐怖主义行动的必要性进一步为人们所关注,一些地区纷纷拟定新的法案,制定新的共同政策。如欧盟及欧洲安全合作组织都拟订了联合对付恐怖主义的基本政策和具体行动计划。这些区域性文件的通过,为国家之间联合反恐 怖主义犯罪提供了依据,也有助于各国在反恐怖活动中制订共同的安全战略和具体的实施计划。

(2)国家间的联合行动

对于纯粹的国内恐怖主义犯罪,如何追诉、如何惩处,完全是一国范围内的事,别国不应也不会轻易过问。但是,对于许多恐怖主义犯罪来说,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外因素,单靠某个国家的努力难以奏效。因此,与其他国家一起采取联合行动也成为惩治与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的必要途径。例如,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沙特于1993年建立了反恐怖统一战线以协调行动;西方各国领导人于1996年的西方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上一致表示将对恐怖主义犯罪进行无情打击,并与俄罗斯的安全事务部长在巴黎举行会议,制定了打击恐怖活动的具体措施。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地中海委员会国家也表示加强反恐怖斗争合作。

(3)国际刑警组织的举措

国际刑警组织全称国际刑事警察组织,是各成员国政府间在侦查跨国性刑事案件、缉捕国际罪犯等警察事务上进行合作的国际性组织 .国际刑警组织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刑事合作,并在同国际犯罪及跨国犯罪做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88年10月26日,在开罗举行的国际刑警组织第67届大会上通过了《反恐怖开罗宣言》。宣言指出,国际刑警组织坚决谴责形形的恐怖主义行为,视一切恐怖主义行径为非法行径,并支持在联合国主持下召开国际反恐怖大会,制订共同的国际反恐怖战略。国际刑警组织强调成员国应该分享被通缉的恐怖主义分子的有关信息,并发展诸如世界海关组织等国际反犯罪组织或监管机构的联系。国际刑警组织在侦查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与通缉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等事务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国家间的情报信息的交流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3. 超国家层次上的反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与实践

超国家层次上的反恐怖主义犯罪的最早立法实践是1937年在国际联盟主持下,由27 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举行的旨在更有效地防止和惩治具有国际性质的恐怖主义的正式外交会议上签署的《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该公约规定了各国不仅国家本身要避免作出旨在鼓励反对另一国家的恐怖活动的任何事实之义务,而且要承担防止和惩处此类活动并为此目的相互协助的义务。缔约国应在各国国内刑法中把该公约确认的恐怖行为规定为犯罪。各国应按照国际公约或国际惯例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实行“或或引渡”。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该公约未能生效,但其某些内容和原则为以后的反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专门公约所吸收、采纳,因此该公约奠定了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的基础。

应该说,联合国在反对和制止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联合国大会于1972年成立了国际反恐怖主义特设委员会,专门研究防止和消除恐怖主义,并于1973年12月14日通过了《预防和惩处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约》,1979年12月17日通过了《反对劫持人质国际公约》。这两个公约明确规定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的行为和劫持人质的行为都是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应当予以惩处。联合国对90年代恐怖主义犯罪日趋严重的客观情势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分别主持草拟了《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和《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并分别于1999年1月和2000年1月提交各成员国加入或签署。与此同时,联合国大会还多次通过决定,谴责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行为,呼吁各国共同采取有效措施。1996年2月,在菲律宾首次召开了国际反恐怖主义会议,3月又在埃及举行了国际反恐怖主义大会。后在各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由俄罗斯起草的反恐怖主义决议案,坚决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呼吁所有国家全面履行一系列反恐怖公约。该决议还要求各国采取相关具体措施,如通过双边与多边合作来防止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不予庇护所有策划、筹资支持或从事恐怖活动的人,确保将他们逮捕、或引渡;开展司法合作和情报交流等。

此外,有关国际组织也致力于制止恐怖主义犯罪的目标,制定了许多有针对性的专门公约。如国际民用航空组织针对威胁国际民航安全的恐怖主义行为主持制订了1944年的关于国际民用航空的《芝加哥公约》、1963年的关于在航空器内实施犯罪的《东京公约》、1970年的关于惩治非法劫持航空器的《海牙公约》、1971年的关于惩治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蒙特利尔公约》、1988年的《禁止在国际民用航空机场进行非法暴力行为的议定书》(蒙特利尔议定书)作为《蒙特利尔公约》的补充。1991年通过预防使用塑料炸弹从事恐怖行为的《关于在可塑炸药中添加识别剂以便侦测的公约》。

国际海事组织主持制订了1988年的《禁止危害航海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和《禁止危害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的非法行为的议定书》。为防止、测知和惩处与核材料有关的恐怖行为,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76年10月26日在维也纳通过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为防止利用国际邮政系统或国内邮政系统邮寄易燃、易爆或危险物品或其他可能危及邮政安全物品,伤害传递或接受邮件者的身体,危及邮政安全的行为,万国邮政联盟也签定了《万国邮政公约》。

所有上述国际性法律文献,对统一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的行为准则,敦促各国共同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问题:尚存在削弱惩治与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的因素

在过去几十年中,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努力抵御恐怖主义犯罪,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的迅速反应和各国立法的修改完善,大大强化了反恐怖的能力。然而,就目前惩治与防范恐怖主义犯罪的现状而言,尚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影响着反恐怖主义立法与实践的运行与效果。

(一)缺少对恐怖主义的权威定义

恐怖主义日益增长和破坏性不断增大的现状,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谴责和反抗,也促使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态度渐趋一致。然而,关于什么是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范围如何,却始终没有形成定论。尽管恐怖主义问题已经成为联合国有关会议的重要议题,联合国也成立了“国际恐怖主义特设委员会”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恐怖主义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宗教、道德等多种深层次因素,产生了诸多不同的认识。如恐怖主义是以刑事暴力形式指向公民,对其恐吓施加压力;采取恐吓或施加压力作用于政府的行为;采取谋害或劫持人质作用于政府的行为;恐怖主义是对个人或集团使用暴力行动或威胁以改变某一政治进程结局的策略; 恐怖主义是指为了制造害怕和恐慌的气氛而使用暴力或采取暴力相威胁的行为; 恐怖主义是指运用犯罪引起人们心理恐惧或者胁迫恫吓他人,并由此企图达到犯罪分子预期的运用任何手段争取实现的目标 等等。由于分歧难以弥合,特设委员会未能对恐怖主义作出任何定义,亦没能形成一个全面的、一般意义的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因而也就没有制订出一部全面制止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公约。为了制止国际上的恐怖主义犯罪,又避开恐怖主义定义上的纠缠,长时间以来,国际上一直采用一行为一公约的做法。对特定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进行界定当然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但这种做法会使得公约的制定落后于犯罪行为的发生,进而使国际社会在反恐怖主义方面处于被动地位。应该说,对恐怖主义一词作出权威定义并宣布其为严重犯罪行为,是有效开展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国际合作的前提,是有效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基础。由于缺少对恐怖主义的权威定义,使得具体的反恐怖主义合作失去具体的对象,导致在制止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某些方面不能采取统一行动,从而抵消了制止恐怖主义犯罪的合力。

(二)国家间的反恐怖主义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在惩治与防范恐怖主义犯罪方面国家之间已经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也应该注意到其间暴露出的问题。

1.国家间的合作尚缺少广泛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间反恐怖主义合作主要表现为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两个方面。从双边合作情况看,法国与西班牙、土耳其与希 腊、埃及与苏丹、美国与以色列等国家都已达成形式各异的反恐怖合作协议、协定,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从多边合作的情况看,开展较有声色的主要是西欧国家、阿拉伯国家、南亚联盟、地中海委员会和非洲一些国家。有些国家刚刚加大合作的力度,如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成员国签署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界定了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定义,阐述了公约缔约国多边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国家间的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在给反恐怖主义犯罪提供有益经验的同时,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在看到国家间反恐怖主义合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部分国家没有参与到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合作中来。而当今的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瘟疫”,活跃于世界各地,带有明显的跨国性和跨地区性。因而,单靠某些国家或地区控制与打击,难以摧毁其活动和发展的基础。

2.合作方式还有待突破和创新

从目前国家间的合作方式和途径来看,一方面是在公约、协议或宣言中确立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原则和政策,明确缔约国的义务,另一方面是制定一些供各国共同采取的具体措施。虽然在一些合作公约、协议中包含一些较有特色的内容,如一国司法机构对某一个或多个涉嫌恐怖主义犯罪的人发出通缉令,其将在其他所有成员国自动生效;堵塞可能被利用的金融漏洞;在公约框架内设立专门的反恐怖力量等,但许多国家间的合作还局限在共享信息情报资料、引渡罪犯等传统的司法合作模式。这种状况不仅使得反恐怖主义合作因没有特殊的针对性而影响合作效果,也会因现代恐怖主义犯罪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活动范围日益广泛,犯罪形式复杂多变而穷于应付。

3.国家间的具体合作实践还需进一步落实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间的反恐怖主义合作虽然声势较大,但有些方面还停留在观念层次上,而没有贯彻到具体行动上。在实际进行反恐怖主义合作时,有些国家出于不同利益的考虑犹豫、观望;有些国家则以种种名义支持披着民族、宗教外衣在他国从事恐怖活动的第三势力;有的国家则借反恐怖为名干涉他国内政。另外,公约、协议中规定的预防恐怖主义犯罪的措施也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在预防犯罪过程中尚没有真正的国际合作” .这种种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反恐怖主义合作实际作用的发挥。

(三)国内立法对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的义务有待全面贯彻

虽然国际上还没有一部全面制止恐怖主义犯罪的公约,但是《联合国》及其所倡导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大会关于制止恐怖主义犯罪所作出的各项决议、其他针对特定恐怖主义犯罪的专门公约及地区性公约中,都有很多规定国家义务的内容。作为联合国成员国,作为公约的缔约国,各国应该承担公约所确定的义务,并将其贯彻、吸收在国内立法中。然而,从目前的运行实践看,国内立法对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的义务的贯彻情况不容乐观。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中尚无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条款,如欧盟国家在联合行动,共同对付恐怖主义犯罪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目前在欧盟15国中,只有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7个国家制定了有关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而其他国家,如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还没有制定相关国内立法。这种状况,使得欧盟国家在联手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方面存在各自为政、缺乏协调和效率低下等弊端,也为恐怖主义和提供了逃避打击的空间。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中虽有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方面的规定,但规定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如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与反恐怖主义犯罪直接有关的只有第120条、第121条,其他条款中,虽然也涉及到恐怖主义犯罪的行为方式,但规定不明确,与一般刑事犯罪在构成条件及处罚上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于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通过了旨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活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该修正案主要是将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性病原体等物质的行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以及盗窃、抢夺、抢劫毒害性、放射性、传染性病原体等物质的行为纳入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扩大了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范围;加重了对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的处罚;明确规定了资助恐怖活动组织或个人的行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构成犯罪。刑法修正案(三)主要增补完善的内容是反恐怖条款,因而,其公布及施行,对于贯彻有关国际公约精神,履行我国应承担的国际义务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该修正案并没有改变我国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规定的模式,也没有理清一般刑事犯罪与恐怖主义犯罪的区别,因而,在参与国际合作时可能会出现一定问题。比如,我国已经加入了《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很显然,我国要承担该条约所规定的义务。但在我国刑法中,爆炸罪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其既可能是一般刑事犯罪,也可能是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这样,在确定刑事管辖权、对恐怖主义犯罪加以处罚时,容易发生分歧。

三、应对:惩治与完善恐怖主义犯罪的若干思考

恐怖主义犯罪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导致恐怖主义犯罪发生的诸多因素不可能一下子消除,恐怖主义犯罪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国家层面、双边合作和地区性合作层面及超国家层面的遏制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与实践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犯罪的蔓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增进国家制止恐怖主义犯罪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一)致力于制定一部统一的反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公约

在当今世界,国家仍是国际社会的基本主体,国家利益仍是各国考虑问题、制定其内外政策的决定因素。因此,在恐怖主义理解上产生分歧,以致在20世纪没能制定一部普遍、统一的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公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恐怖主义犯罪的趋重和蔓延,使得联合国在反恐怖主义斗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制定统一的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公约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事实上,制定统一的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公约条件已经具备。

1.和平与发展的共同目标是建立统一公约的思想基础

现代国际社会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不再是各国国内的事情,也不只是涉及某一或某几个国家的问题,而是现代国际社会公共秩序的共同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恐怖主义犯罪是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威胁之一,要高扬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就必须在国际范围内采取一致行动,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犯罪的发展势头。尽管在恐怖主义和恐怖主义犯罪的认识上尚存在不同意见,但将恐怖主义看作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视为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则没有太大的分歧。这样,为了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应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努力在反恐怖主义犯罪中达成一致意见。

2.各国国内反恐怖措施以及国家间的反恐怖联合行动为建立统一公约提供了实践基础

从各国的反恐怖立法与实践以及各国家之间的联合行动中,可以看到各国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某些问题已达成共识。如欧盟国家关于反恐怖主义基本框架的决议、我国与俄、哈、吉、塔、乌五国签订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中都对恐怖主义作出了明确的界定。随着国际社会法律趋同化趋势的发展,各国法律将进一步融合与渗透,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认识也会逐渐趋于一致。这一影响统一公约制定的因素解决后,制定一部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国际公约也就势在必然。

3.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广受谴责为建立统一公约提供了客观基础

恐怖活动,特别是涉及政治、宗教、道德等深层次因素的政治性恐怖主义犯罪行为,大多是基于某种偏激认识而进行的反抗,如以本。拉丹为首的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针对的是美国,认为美国是不公正、罪恶、专横的象征,从而制造多起恐怖事件。有时,如果只从恐怖活动的目的和动机来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也正因为这样,当民族矛盾处于武装力量对比悬殊、政治解决又提不上日程的状态时,恐怖活动一度得到居于劣势一方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并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但是,恐怖活动的行为和结果严重侵害无辜人们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的现实使人们对恐怖事件日渐反感,要求以 政治对话解决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可见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正失去群众基础。因此,在恐怖主义犯罪的问题上国际社会正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恐怖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如何,只要实施了恐怖活动即构成恐怖主义犯罪。正如联合国大会六委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一个事业之合法性并不意味着使用某些方式的暴力也是合法的,对无辜者更是如此。”

需要指出,在统一的反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公约未出台之前,有必要确立一些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原则以指导各国以及国际社会的反恐怖主义犯罪实践。尽管对此尚存争议,但有罪必罚原则、优先保护面临危险人的权利原则及最低限度宣扬原则应该得到首肯并遵循。这些原则对统一各国认识,排除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中的障碍,减少恐怖主义犯罪的负面效应都有重要意义。

(二)进一步加强国家间的合作

恐怖主义犯罪国际化趋势的增强和危害性加大,使各国进一步认识到国家间联合行动的必要性,各国也已经开始多方合作。但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国家间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方面的合作还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进一步加强。首先,各国应达成观念上的共识,即尽管某些恐怖主义者的行为动机和希望实现的目标可以理解,但恐怖主义滥杀无辜、滥用暴力本身是对人类尊严和生存价值的粗暴践踏,是一种严重的反人类罪行。因此,一旦将恐怖活动付诸实施,就应该给予严厉的惩治,绝不能姑息。否则,将会给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日趋严重的影响。各国也应树立起合作精神,改变唯原则的本位意识,恪守联合国和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求同存异,不为一己之利而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制止恐怖主义犯罪的大局。其次,国际社会要敦促各国积极加入到反恐怖主义犯罪的行列中来,展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国家间的合作除了采用传统的有关文书送达、调查取证、情报交换与共享、搜查扣押、引渡等方式外,还要针对现代恐怖主义犯罪分布范围广、随意性强、技术手段先进及国际化趋势增强等方面的特点,拓宽合作渠道,增加合作形式,如代为进行反恐怖主义培训,进行反恐怖联合行动,寻求预防恐怖主义犯罪的合作措施等等。

(三)重视发挥超国家机构的作用

恐怖主义犯罪的跨国性和国际性增强,使得国家间联合行动成为必需。而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双边合作因两国遭受同一威胁,容易因具有更广泛的共同利益而取得实效。但这种合作范围相对狭窄,通常只能解决局部性的恐怖主义犯罪问题。多边合作虽然弥补了双边合作打击范围的局限,却由于涉及多方利益而难于协调行动,进而影响合作效果。借助于超国家机构进行反恐怖合作,并获得联合国的支持,会有利于全球性的反恐怖合作,并加大惩治与防范的力度。这一点在“9.11”事件发生后,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认识。如俄罗斯总统普京强调,俄罗斯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问题上,仍然主张加强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作用;9月24日,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向联合国支付拖欠的5.8亿美元会费;法国、德国领导人也表示应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加强超国家机构在反恐怖主义犯罪中的作用,可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1. 建立专门的超国家机构以弥补现存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方式的不力

打击与预防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重要方面是有关信息与情报的交流。然而,“由于恐怖组织的结构和国内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例如对个人资料的保护等原则,使这项工作开展起来很困难。” 国际刑警组织的出现虽缓解了这一问题,但由于国际刑警组织是个国际性网络,一些国家担心自己所提供的信息与情报有关国家不能充分利用而不愿提供有关情报。加之《国际刑警组织章程》严禁本组织进行政治、军事、宗教或种族等性质的干预或活动,许多恐怖主义行为被排除在国际刑警组织的视野之外。因此,有必要在联合国大会设置一个反恐怖特别机构,以协调和保障有关各国及时传递、交换和共享有关恐怖活动的信息资料。同时,该机构也可以对各国、各地区反恐怖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各国、各地区反恐怖实践进行技术支持与指导。国际刑法学会第16次大会曾提出要建立联络官、混合的调查队以及超国家警察机关,发展新的调查模式,如通过卫星的越界观察,建立自动操作系统和联合调查团等。这些建议实际上也反映出增设超国家机构和增大超国家机构权能的意向。

2.扩大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范围

由于国际刑法现有执行模式具有权威性差、差异性大及稳定性小等诸多弱点,设立国际刑事法院一直是国际社会由来已久的追求目标。1998年罗马外交会议通过《国际刑事法院规约》,预示着国际刑事法院将最终建立。毫无疑问,国际刑事法院设立并启动之后,必将大大增加国际刑法的刚性,进一步强化国际刑法的效能,增大对国际性犯罪和跨国性犯罪的打击力度,更好地保护国际共同利益。不过,根据《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国际刑事法院只对侵略罪、灭绝种族罪、危害人类罪和战争罪这四种最为严重的国际犯罪享有管辖权,而恐怖主义犯罪没有纳入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范围。应该说,这是十分遗憾的,也会直接影响超国家机构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方面的作用发挥。事实上,许多国家力促设立常设国际刑事法院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国际刑事法院当作国际反恐怖主义措施的基本武器。 国际刑事法院将恐怖主义犯罪排除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设立国际刑事法院的意义。因此,在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日趋严重的客观情势下,在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犯罪认识日趋相同的潮流中,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范围也应适时而变。目前,《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尚未生效,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其中的一些缺陷能在签署和批准之前得以弥补,有关国际恐怖主义犯罪能尽快明确地列入国际刑事法院管辖范围。

(四)完善国内相关立法

恐怖主义犯罪的特殊性表明,只依靠一般的刑事法规和只采取一般性地惩处和预防措施,难以有效地同恐怖主义犯罪做斗争。因而,许多国家,如美国、古巴,因时而变,制定或增加了反恐怖主义犯罪的专门立法。这对有效防止恐怖主义犯罪的扩张和渗透当然十分重要。同时,恐怖主义犯罪频生的现实也要求各国高度重视国内反恐怖主义犯罪的立法。各国应该在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公约的框架内,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反恐怖主义犯罪专门法或专门条款,以缩小各国刑事立法的差异,夯实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的基础,减少反恐怖主义犯罪实践中的阻力。

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篇4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党的和系列重要讲讲话精神为指导,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牢固树立稳定重于一切的思想,通过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打击力度,以“重点管控、从严从紧、以面保点、以点促面”为原则,切实做好我镇的反恐防暴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社会面上的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严防发生恐怖暴力事件、危害国家安全事件和重特大安全事故,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我镇境内发生的恐怖分子为实现其政治、经济目的,利用爆炸、劫持人质等恶性暴力恐怖手段,给公众人身安全和国家、公民财产造成重大危害,需要由镇反恐防暴工作领导小组直接指挥处置的各类恐怖暴力事件。主要包括:

(一)犯罪分子利用爆炸手段袭击全镇涉及民生的供水、供电、供气、油库等重点要害部位的;

(二)犯罪分子利用爆炸手段袭击全镇化学危险品和加油站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三)犯罪分子利用爆炸手段袭击党委政府、医院、学校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

(四)犯罪分子在全镇居民小区、学校、集市、超市等公众场所或其他人员聚集场所实施爆炸的;

(五)犯罪分子在全镇举办的各项大型活动中实施爆炸危害公众安全的;

(六)犯罪分子使用暴力手段,大规模劫持社会公众作为人质的;

(七)犯罪分子持枪和使用爆炸装置武装劫持人质的;

(八)犯罪分子劫持党政机关重要领导或者其亲属的;

(九)犯罪分子劫持国内外知名人士及其亲属的;

(十)其他需要直接指挥处置的爆炸、劫持人质事件。

三、处置原则

反恐防暴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级指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快速反应,高效处置;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的原则。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镇反恐防暴工作的领导,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全镇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特成立新惠镇反恐防暴工作领导小组(见附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综治办,负责日常反恐防暴工作。

五、工作任务分解

一旦发生恐怖暴力犯罪事件,镇反恐防暴工作领导小组立即进入应战状态,迅速成立处置恐怖事件总指挥部,并在事发地建立现场指挥部,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实行总指挥负责制,统一指挥。

(一)成立处置恐怖暴力犯罪事件总指挥部

1、设立总指挥部。镇反恐防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党委书记任总指挥,镇人民政府镇长任常务总指挥,镇党委政府其他成员任副总指挥,综治办、派出所、安办、供电所、卫生院、学校、财政、民政、电信、移动等单位负责人为总指挥部成员。根据处置工作需要,视情况调动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总指挥部。一般情况下,总指挥部设在派出所。

2、总指挥部的职责。根据发生的恐怖案件情况,迅速做出是否立即启动镇反恐防暴应急预案的决定;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负责处置恐怖事件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决策;协调调动全镇反恐怖力量和资源;决定采取处置恐怖暴力事件的重大措施;确定对外报道口径,适时对外信息。

(二)建立处置恐怖暴力犯罪事件现场指挥部

1、设立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一般在事发地附近选择有利地形设置,由镇政府镇长任指挥长,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长、派出所长任副指挥长,镇、村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现场指挥部的职责。现场指挥部要按照镇总指挥部的指令,具体组织落实相关处置措施,并根据事件发生的紧急情况临机决断、有效处置。

3、现场指挥部下设机构人员组成及职责。一般情况下现场指挥部下设现场警戒组、交通管制组、医疗救治组、抢险救灾组、通信保障组、后勤保障组等若干专门工作组。

(1)现场警戒组

组长:吴浩

职责:负责封锁现场,维护现场秩序,疏散群众。由派出所民警、镇应急分队队员组成,配备相应车辆。

(2)交通管制组

组长:张洪亮

职责:负责封锁公路、管制交通、路面围堵和协助各卡点查控车辆,由派出所民警、应急分队成员组成。应急队负责全镇范围恐怖袭击活动的防范和处置,每个队员在本镇范围内发生恐怖袭击事件3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3)搜爆排爆组

组长:吴浩

职责:负责搜查、排除现场爆炸物。由5名民警组成。

(4)医疗救治组

组长:庞卫东

职责:镇卫生院负责恐怖袭击活动中受伤人员的救治工作。根据医院的医疗技术条件,做好医务人员分工,救护车辆安排,医疗设备的配置,确保恐怖袭击发生时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

(5)抢险救灾组

组长:李成新

职责:负责现场抢险救护、扑灭火险、排除建筑物坍塌险情及其它需要处置工作。视险情需要,组织消防中队、应急分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需配消防车。另外,供电部门也要派出抢险队伍,负责检查现场的电力线路和电力设施,消除现场爆炸隐患。

(6)通信保障组

组长:杨志华

职责:负责保障处置恐怖事件时的通讯联络畅通。由移动、电信配合派出所快速布建现场通讯网络,出动通讯联络人员6人,并配备通信指挥车1辆。

(7)攻心谈判组

组长:吴浩

职责:负责与恐怖分子建立通话、谈判渠道,通过攻心谈判,力争劝降恐怖分子,安全解救人质,最大限度将恐怖事件危害降到最低。由公安机关派出谈判人员。

(8)侦查破案组

组长:吴浩

职责:负责现场技术勘察,搜集固定证据,开展调查访问工作,及时抓获犯罪嫌疑人、破获案件。由5名民警组成,调配警车2辆。

(9)宣传教育和后勤保障组

组长:孙希光

职责:负责组织开展群众的反恐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家庭防范能力。各村一旦发现本村有不明身份的外来人员和不明可疑物品及现象要及时向镇政府汇报,做到防患于未然。党政办负责传达上级及反恐防暴工作领导小组的命令与相关部门沟通情况,及时掌握最新消息、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及时掌握事情发展和救援情况。负责现场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工作。

(三)先期处置

1、公安机关应急力量出动。恐怖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派出所先期赶赴现场,执行封锁现场、维护秩序、疏散人群和抢救伤员等紧急任务,并立即向公安局指挥中心报告;公安机关处置恐怖事件的应急队伍出动。

2、镇领导赶赴现场。派出所要在第一时间内报告镇党委、政府。接到报告后,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反恐防暴工作领导小组及有关成员单位领导要迅速赶赴事发地,组建现场指挥部。

3、抢险救灾队伍赶赴现场。现场指挥部判明情况后,立即启动反恐防暴应急机制,调动有关单位应急力量赶赴现场。到达现场的各支队伍负责人要立即赶到现场指挥部接受任务,确定联络方式,组织好本部门的抢救队伍,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并视情调动本部门力量增援。

(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恐怖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要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要加强社会面以及要害部位、重要单位的控制和保卫,防止不法分子乘机捣乱,扰乱社会治安,确保全镇治安大局的稳定。

(五)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恐怖事件中心现场处置工作结束后,在总指挥部的组织协调下,一是要采取措施,消除恐怖事件的消极影响,稳定受害群众的情绪,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二是对恐怖事件进行侦破,查清恐怖事件的内幕,缉捕在逃的恐怖分子;三是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反恐怖工作,提高反恐怖能力。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舆论宣传

通过电视、墙报、会议等多种方式让全镇干部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反恐防暴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镇党委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内紧外松,既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又要提高警惕,切实增强全镇干部职工反恐防暴工作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使全镇应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加强安全防范

各村和相关部门要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要求,全面加强治安巡逻和防火、防盗,严抓治安、灾害事故、安全生产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防范检查工作,严防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三)加强信息报送

各部门、村要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对调查了解到的重大情况要第一时间及时报告镇反恐防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而及时采取措施,争取将矛盾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篇5

【关键词】反洗钱;FATF;国际合作

一、国际反洗钱标准的演变

1989年7月,西方七国集团首脑巴黎经济会议决定成立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评估在防止利用金融系统洗钱方面的合作成果,改进反洗钱领域的法律和规则以及通过多边司法协助加强反洗钱预防措施。FATF在1990年2月了最初的反洗钱40条标准,防止犯罪分子滥用金融系统清洗交易资金。1996年,为应对不断变化更新的洗钱趋势和手段,FATF对标准进行了修订,将打击范围扩大到清洗毒资外的其他犯罪领域。2001年,反恐融资成为反洗钱工作的重要领域。2003-2004年,FATF在《40项标准》之外,专门制定了针对恐怖融资的9条反恐融资特别标准,简称《40+9条标准》,该标准作为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的国际标准被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普遍承认。2012年2月16日,FATF对原来《40+9条标准》进行了修订,通过了《新标准》,全面阐述了反洗钱反恐怖和扩散融资面临的新威胁,在保持原标准延续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反洗钱标准的主要变化

1.全面推行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理念

新标准全面推行反洗钱为本的反洗钱理念,将风险为本的反洗钱方法作为反洗钱工作的核心贯穿于反洗钱反恐怖和扩散融资的所有工作 要求世界各国建立权威机构或有效的机制分析识别和评估国家面临的洗钱风险,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按照风险为本的反洗钱方法合理分配反洗钱资源,保证对高风险领域采取更复杂的反洗钱措施,保证预防和减轻已存在的洗钱风险,对低风险的反洗钱领域采取更简便的预防方法。

2.反恐怖和扩散融资成为反洗钱的核心任务

应对反恐怖和扩散融资的挑战要求世界各国根据联合国反恐怖融资公约,将恐怖融资行为和资助恐怖组织和单个的行为规定为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建立定向金融制裁机制,以遵守联合国安理会关于防范制止恐怖主义和恐怖融资和防范制止瓦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及扩散融资的决议,毫不迟延地冻结被指定个人或实体的资金或其他资产,并确保没有任何资金或其他资产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给被指定的个人或实体,或者使其受益;对于可能被恐怖融资滥用的实体,各国应当审查有关法律法规是否完备,对于特别容易被滥用的非营利性组织,各国应当确保不会以各种方式被滥用。

3.更加强调反洗钱的国家战略和国际合作

新标准更加突出反洗钱国家战略,要求世界各国准确评价本国的洗钱风险并根据已经识别出的洗钱风险,制定并定期审查本国反洗钱与反恐怖反扩散融资政策,指定某一部门或者建立协调机制或其他机制负责该政策的实施。由于洗钱恐怖和扩散融资的国际化特点,新标准更加强调国际协作和共同的国家制裁措施,在涉及洗钱相关上游犯罪以及恐怖扩散融资调查和有关诉讼过程中,世界各国应当迅速有效并富有建设性地提供最大范围的司法协助,确保不为被指控参与恐怖融资恐怖活动或恐怖组织的个人提供庇护所;确保其主管部门在洗钱有关上游犯罪和恐怖融资方面能够迅速有效和富有建设性地提供最广泛的国际合作,提供合作的法律基础,授权其主管部门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开展合作,如果主管部门需签订谅解备忘录等双边或多边协议或约定,各国则应及时与最广泛的国外对口部门协商并签订这些协议或约定。

三、我国适应《新标准》的相关制度建议

(一)完善国家反洗钱工作机制

洗钱具有很强的行业选择性,洗钱分子会考虑成本和风险,尽量利用监管薄弱成本较低的行业实施洗钱,一旦某一行业防范和控制洗钱的力度加大,则转移至其他行业。这就要求各个行业特别是易于为洗钱利用的行业,在统一的预防和控制洗钱原则的要求下,按照行业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反洗钱策略和措施,从总体上遏制洗钱势头,有效预防和打击洗钱。司法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洗钱案件的侦破与打击力度,争取更多的案件成果,提升反洗钱工作的成效,金融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反洗钱合规监管责任,在审批新设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新设分支机构时要审查新设机构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方案,加强反洗钱准入监管。

(二)金融机构应按照风险为本的方法全面履行反洗钱义务

金融机构是反洗钱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新标准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任务。做好反洗钱工作是我国反洗钱法赋予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履行法律职责的高度重新审视反洗钱工作,增强做好反洗钱工作的责任感。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由于反洗钱工作的敏感性和重要性,世界各国都将反洗钱义务的有效履行作为设立机构和合规运营的必要条件,违规者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制裁,特别是已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更应认真研究美国司法实践中长臂管辖原则在爱国者法案中的应用,规避反洗钱的司法风险。

(三)转变反洗钱监管模式

反洗钱监管要适应新标准的变化,以金融机构法人为监管单位,对法人金融机构全系统的反洗钱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以金融机构反洗钱档案为依据,以交易报告数据分析为基础,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行业特点,按银行证券保险分别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估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科学合理地确定被监管机构的风险等级。

【参考文献】

[1]JRichardK.Gordon. On the Use and Abuse of Standards for Law: Global Governance and Offshore Centers[J].North Crolina Law Review,2010(9).

[2]RichardK.Gordon.Losing the war against dirty money: rethinking global standards on preventing money laundering And terrorism financing[J].Du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international law,2011(3).

[3]师永彦.对中国可疑交易报告数量增长过快的分析[J].中国金融,2007(19).

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篇6

关键词:国际恐怖主义;警务改革

中图分类号:DF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99-0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警方掀起警务改革的浪潮,警方采取一些警务改革措施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认同。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类型都有重大变化。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化、大型化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重要犯罪,并已成为重大国际问题。这就促使西方国家警方重新思考警察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方面的作用问题。本文重点研究西方国家警方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中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西方国家警方在反对恐怖活动中警务改革的新举措

西方国家警方针对反恐斗争新形势,采取以下警务改革措施:

1.警力配置要适应反恐斗争需要。警力指警察队伍的综合战斗力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包括编制、装备、训练、战术、策略、素质与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综合所表现的综合能力。合理的警力配置能够实现警察的效能。20世纪中期以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犯罪率下降,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警察的大量职能转向公共服务系统。

2.改善警民关系是反恐斗争的重要一环。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国家警察装备不断现代化,但刑事案件发案率不断上升,破案率逐渐下降。特别是恐怖活动并没有随警察装备现代化而停止活动。反过来是,恐怖活动的手段和方式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愈来愈现代化。出路在哪儿?西方国家警方认识到,片面追求装备现代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警察必须从追逐装备现代化转向注重改善警民关系。西方国家针对反恐斗争需要改善警民关系主要措施有:①重树社区警务观念。抑制恐怖活动关键在社区,在公众,而不是在警察。近年来发生恐怖袭击活动的实践证明,就生活在民众中,警方要利用民众的信息和觉悟,震慑。警方必须同公众和社会建立最为密切的联系和接触,警民合作,创造良好的反恐环境和秩序。②改被动快速反应警务为主动警务。调查研究,依靠公众,吸引公众,警民一体,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反恐斗争预防是治本,打击是治标。例如,西方国家普及社区登记和户籍清查制度都是主动警务一种反应。③改革警察业绩评价机制。进入21世纪以后,西方国家政府和社会评价警察工作业绩的方式有所改变,改变单纯地以破案率作为衡量警察工作业绩质量的片面价值准则,而把评价的重头放在警察预防恐怖活动的能力和为公众服务的实际能力上来。

3.加强国际合作是反恐活动的重要措施。西方国家警方认识到,21世纪的恐怖主义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恐怖活动的不确定化,如本・拉登虽被打死,但袭击的对象主要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冷战结束以后,某些恐怖主义组织或个人开始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要袭击目标。其二,恐怖手段日益高科技化。其三,恐怖主义触角的全球化。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恐怖主义运营网络已经深入全世界。某些恐怖主义组织在传统势力范围外组建新的分支机构,以筹措资金、招兵买马或鼓动宣传,配合总部在传统势力范围内的活动;还有一些不同地区的恐怖主义组织联手经营,共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新的全球性恐怖主义组织。其四,恐怖组织的扩散化。近年来极端宗教组织的恐怖活动进一步扩散,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一些反政府力量借助极端宗教思想进行恐怖暴力活动,以达到政治目的,并把恐怖活动扩散到本国政府的国际支持者身上。

恐怖主义最大特点是跨国性,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彻底根除。在全球社会对恐怖主义危害的认识越来越真切,越来越深刻的今天,各国警方,不分民族与宗教,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充分认识恐怖势力的本质极其所造成的严重危害,识破恐怖势力的各种假面具,共同打击恐怖暴力活动,不给恐怖势力以任何可乘之机。中国人民在反恐问题上的立场值得西方国家警方借鉴。中国政府一再重申:①我国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危害无辜人民的生命、尊严和安全,中国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②我国反对在反恐怖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出发,无论恐怖主义以何种方式出现在何时、何地、针对何人,国际社会都应采取一致立场,坚决打击,不能搞双重标准。③我国主张反恐怖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打击恐怖主义需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安理会的主导作用,一切行动应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④我国主张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恐怖主义活动的一大特点,是它的跨国性。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彻底根除,反恐怖必须要有世界各国的参与与合作。⑤我国主张反恐怖要标本兼治。标本兼治,应努力铲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既要考虑解决当前的问题,也要着长远的根治方法,找出问题的症结,标本兼治,方能最终战胜恐怖主义。⑥我国主张要把恐怖势力同正常的民族和宗教活动相区别。恐怖主义属于极少数极端邪恶势力,绝不代表任何民族或宗教,不能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相联系。

二、西方国家警方打击恐怖犯罪的新招法

西方国家警方把努力提高预防、侦破效能作为方向,主要招法如下:

1.培养优秀侦察人员。针对恐怖犯罪技术性、智能性、专业性的特点,鉴于警察专业知识和反恐经验的欠缺,西方国家警方把培养侦查恐怖犯罪懂行的侦查员,作为首要措施。培养方法是:收集恐怖活动的案例,掌握预防、打击恐怖活动的方法;研究并制定侦查恐怖犯罪侦查要领;组织专业侦查官员国际会议,交流经验;交换情报;力图形成世界范围内的警方反恐网络。

2.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西方国家警方在中心城市建立“刑警信息数据中心”,对刑事案件情报资料、档案集中管理,扩充了处理犯罪情报装置;努力开发检索装置,把包括未破案件在内的有关重要案件资料存储在计算机中。诸如:利用计算机图象识别技术、研制指纹自动识别装置。把从现场提取的指纹逐个同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指纹比对,使用这一装置,使确认罪犯的数量大幅度提高。可以通过辨认指纹,推断犯罪嫌疑人是谁,通过DNA资料,确认恐怖成员的国籍来源。

3.应用多功能侦查手段对付。反恐活动中应用多种侦查手段是重要措施,为此,西方国家警方采取以下应急手段。强化涉外刑事案件侦察体制;对易于遭受恐怖侵害的行业,进行防范指导;加强边防检查,防止国内嫌疑犯逃离出境,不使国际惯犯出境或入境;健全空港、海港刑事案件迅速通报制度,力争尽快投入警力予以侦破;密切注意和掌握黑社会暴力团人员出入国境情况;加强国际刑事机构的合作等。

参考文献:

[1]李敏.关于警务改革的理性思考[J].公安研究,2008,(10).

[2]熊一新.国外、境外警察勤务改革对我国巡警工作的启示[N].人民公安报,2002-12-02.

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篇7

关键词:应对 费太因 恐怖袭击 方法

费太因(阿拉伯语)式恐怖袭击是指以人体或人驾驶的运载工具为爆炸装置的载体并依靠人的自主性实施机动,贴近或接触目标后引爆携带的爆炸装置或以撞击目标的方法直接摧毁目标的袭击方式,即自杀式恐怖袭击。例如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就是恐怖分子驾驶民用航空器撞击美国的世贸大楼,把航空器当做“导弹”使用,造成3000多人死亡,这一惨案震惊了世界。近年以来,这种恐怖袭击方式始于中东巴以对峙,却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被频频使用,造成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已成为破坏国家或地区安全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前不久在新疆7.5时间后,9月16日新疆警方在阿克苏市市郊破获并制止一起恐怖爆炸袭击案件,抓获嫌疑人6名,捣毁制作窝点3处。因此,研究制止和防范此类恐怖袭击的方法和手段已是当务之急,下面就制止和防范“费太因”式恐怖袭击谈几点应对的方法和手段。

一、“费太因”式恐怖袭击方式及特点

“费太因”式恐怖袭击主要采用的方法一是用“人体炸弹”方式贴近目标实施袭击。恐怖分子用人体作载体,将炸药捆绑在身上,贴近目标后引爆携带的炸药摧毁目标;二是驾驶运输工具携带炸药靠近或强行撞击目标实施袭击。恐怖分子驾驶大、中或小型车辆载运爆炸物,当靠近目标或目标防卫较严时采用强行冲撞方法靠近目标后引爆炸药摧毁目标,这种手段在伊拉克和巴基斯坦都多次出现过;三是驾驶大型航空运载工具强行撞击目标实施袭击。例如“911”事件,就是恐怖分子驾驶民用航空器对目标实施的强行撞击,利用航空器的速度和质量产生的动能摧毁目标。四是驾驶小型船只撞击目标。例如2000年10月12日在也门亚亚丁港附近海域,美国“科尔”号驱逐舰被一艘恐怖分子驾驶的装有爆炸物的小橡皮艇撞击。美军死亡5人 ,伤30人,军舰严重受损。

以上袭击方法的共同特点一是以恐怖分子的生命为代价。“费太因”式恐怖袭击行动一旦实施,其结果是恐怖分子必死无疑;二是形式多样防范难度高。恐怖分子多采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多见而疏于防范的运载工具运载爆炸物,依赖其隐蔽和灵活的机动性实施袭击;三是隐蔽突然,欺骗性强。利用单个人体或驾驶民用车辆、小型船只或民用航空器靠近目标,充分利用其隐蔽性、欺骗性和突然性强这一特点实施袭击,由于袭击症侯显现时间极短,所以袭击成功率高,危害也最大,“911”事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容易受到“费太因”式恐怖袭击的场合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反恐力量占绝对优势的地区,二是在社会影响较为明显的部位。由于我国对恐怖活动一直采取高压态势,恐怖势力受到了有效的遏制,所以,在我国不可能形成类似于“阿富汗塔利班”那样大规模的恐怖武装组织和政府军直接对峙的局面,反观近几年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孟买发生的几次自杀式恐怖袭击,恐怖分子越来越倾向于采用“费太因”式恐怖袭击方式。例如,在奥运会开幕前夕新疆警方在乌鲁本齐天山区幸福花园破获的预谋恐怖袭击案件,十几名东突恐怖组织成员就是在策划自杀式恐怖袭击。类似于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这种重大活动,以及政府机关所在地、部队驻地等部位,我国都采取了严密的反恐怖措施,一旦恐怖分子采用自杀式袭击方式达成恐怖目的,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也会在社会上形成强烈的影响。

二、应对“费太因”式恐怖袭击的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费太因”式恐怖袭击都是针对人或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标志性建筑作为袭击对象,恐怖分子通常不会针对财产采用这种袭击方式,所以,一旦恐怖袭击得逞,必然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目的是造成尽可能大的事件影响力,捞取政治资本。“911”恐怖事件针对的是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的美国地标性建筑双塔世贸大厦,使恐怖组织“塔利班”在世界上一举成名,赢得所谓最大的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利益和该组织的政治筹码。为此,要针对“费太因”式恐怖袭击的特点和行动规律,形成一套预防和制止这种恐怖袭击的方法和手段,严防严打,使这类恐怖袭击的企图难以得逞。

(一)以防为主,打防结合

首先是要从防恐怖袭击的方面入手。防恐怖袭击的主要方:一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严密的监视报告机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于宣传和教育群众,明确恐怖袭击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干扰、破坏和危害,提高人民群众防(反)恐怖袭击的意识,形成一种全社会打击恐怖主义的氛围,使恐怖分子无处藏身,依靠人民群众的眼睛先于恐怖袭击前发现恐怖分子,从而及时制止袭击事件的发生;二是提高积极防护的意识。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恐怖分子采用的袭击手段越来越隐蔽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群众个人防护更加困难,例如今年八月份新疆乌鲁木齐出现的“针扎事件”就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其危害性胜过单纯的爆炸事件,为此,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警惕,在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的同时提高积极的协助打击犯罪分子的互帮意识,能够使罪犯及时得到惩治;三是警民结合打击恐怖分子。做到报警渠道畅通,出警及时,处置果断。报警渠道畅通是及时出警的关键,也是第一时间抓捕恐怖分子的基础。因此,确保报警渠道畅通在打击恐怖分子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警民密切配合就能起到震慑或预先制止恐怖袭击的强大社会作用。四是公安武警加强对执勤路线和片区的管控和巡逻,使每一个执勤分队成为流动的接警站点,便于迅速反应及时准确高效地处置突发事件。

(二)提高警惕,多种手段制止恐怖袭击

恐怖分子往往装扮成普通百姓的模样,伪装性很强不易排查,我国反恐力量很难将恐怖分子和普通群众直观地区别开来。随着恐怖分子知识能力的提高,他们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小型化甚至微型化的爆炸装置,给排查和探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在使用探测手段的同时还要结合强制性的手段和措施制止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一是对靠近重要目标的人员要强制其在安全警戒距离外停止前进,用探测仪器进行检查后放行;二是对不听警告,强行靠近目标的人员,使用非致命性武器给予制止;三是不听警告,使用承载工具强行冲(撞)击的人员,必须首先击毙人员,而后截停承载工具;四是当安全警戒线以外出现异常情况时,安保或警卫人员更要提高警惕,坚守岗位,禁止任何人员以任何借口靠近重要目标,如有借机靠近或冲击目标的人员出现,必须果断运用所有手段予以制止。

(三)设立安全通道,严查细排

安全通道是根据安全防范的需要设立的强制性进出重要目标的路线。设立安全通道可以将预防和制止恐怖袭击的各种手段运用到安全通道的线路上,安全通道较宽时各种手段可以一线配置,通道较窄时可以纵深配置,必要时可以混合配置,也可以针对某一袭击方式集中配置。在人员进出安全通道时,发挥各种探测手段的特点,严查细排,务必将“费太因”式恐怖袭击者拒之重要目标安全区域之外。

三、强化识别自卫意识训练,力争危害最小化

“费太因”式恐怖袭击和其他恐怖袭击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发展进程很短,由隐蔽企图到企图显现的转换过程极短,往往是我防守人员认识到袭击即将发生的时侯,也是恐怖袭击发生的时刻,因此,我防守人员几乎没有反应和反制的时间,不存在先期的对抗性。针对这一特点,我防守人员要强化识别恐怖分子和自卫意识的训练,力争使危害最小化。一是我防守人员要通过训练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擒拿格斗技术及配备的各种装备,做到眼明手快,一招制敌;二是强化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眼睛是心灵之窗,通过对方眼神所折射出的内心活动,敏锐准确地判断出对方可能的行为,先敌制胜。行为是思想意识的反映,通过对方举手投足的身形变化,判断对方的想法和可能的行动,出其不意,先敌出手制止其一切行动和企图的实现。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训练,做到“三要”,即一要自我保全二要力求生擒三要力争危害最小化。自我保全是指我警卫人员面对袭击者,要冷静应对,充分运用智慧和各种技能延后爆发点的时间,以时间换空间,做到即能保全自己生命又能制止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力求生檎是指在有效制止恐怖袭击发生的同时能够制服恐怖分子,为抓捕幕后的组织者创造有利条件;力争危害最小化是指利用各种特种装备使袭击后果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造成的危害越小越好。

参考文献

[1]李伟,《2004年的国际恐怖与反恐斗争形势综述》,载《国际资料信息》2005年第2期.

[2]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3]刘汉锦、张玉璞,从别斯兰市人质事件看反恐怖作战指挥决策应把握的问题载《国际资料信息》2005年第2期国防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篇8

关键词 暴恐案件 刑事判决 定位

作者简介: 姜昱同,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2012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

一、近年公开判决的暴恐案件概述

二、案件判决中主要罪名研究

(一)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本罪是上述判决中均被引用的罪名。有学者认为,本罪的犯罪客体应当是国家安全,因为在现实发生的许多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的具体案件,在犯罪的进行过程中往往出于不同的政治意见、宗教倾向而策划犯罪,意图颠覆政权。而笔者认为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因为其所侵害的是一个复杂客体,恐怖分子犯罪手段的暴力性和破坏性的特征,虽会对国家安全、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等法益造成多层次的侵害,但主要客体仍是公共安全,若将所有恐怖事件定义为国家安全,反而会不利于打击现阶段诸多“独狼式”的恐怖袭击事件。原因并不是它对哪个国家的内外部的安全造成危害或威胁,而是它的实施将所有无辜群众的合法权益置于可能受到侵犯的境地。所以我国刑法立足于对恐怖事件的全面防范,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归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中。

(二)资助恐怖活动罪

上文6起案件的判决中仅有1起引用了本罪,但不代表着本罪名不重要,而是很多资助行为具有高度的隐密性,且即使抓住相关嫌疑人也通常无法获得足够的证据佐以罪名。我国《刑法修正案(三)》中所以明确规定:“惩治恐怖活动犯罪,是为了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两高一部“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知是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人员而为其提供经费,或者提供器材、设备、交通工具、武器装备等物质条件,或者提供场所以及其他物质便利的,以资助恐怖活动罪定罪处罚。”就想说明,恐怖活动犯罪的客体除公共安全之外还应当包括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因此,资助恐怖活动罪的客体也必须涵盖公共安全,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这样才能确保在发生类似案件时,能及时纳入罪名中来,不至遗漏。 (三)以恐怖手段实施的其它犯罪

三、暴恐案件审判特征与法律定位研究

近年来,暴力恐怖活动在地点的选择上与以往有所不同,呈现出由南疆转移至新疆其它地区、由新疆转移至内地的趋势。具体特征如下:第一,在公开平台上搜集到近几年关于新疆暴力恐怖活动的案例,虽然仍主要集中在喀什、和田等南疆传统区域,但已出现趋向于向其他重点县镇及偏处内地的北疆扩散。例如巴楚地区的色力布亚镇、巴州库尔勒市、鄯善县等。第二,暴恐犯罪主体趋于“独狼化”。近年来,“暴恐”组织不断蛊惑、影响平民发动、参与事件,暴恐活动“独狼化”趋势明显加强。这一趋势的产生除了与当代网络信息传播不受国界所限之外,还与当前极端宗教势力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其中以“伊吉拉特”最为典型,又有“迁徙圣战组织”之称,其实就是一群流动的狂热分子,他们为进行“圣战”远离居所,抛弃所有财产,集中迁徙到一个地方发动暴力活动。第三,暴恐袭击目标针对性增强。我国西部地区素来作为境内外暴恐事件的“中枢站”,在境外暴力恐怖组织的支持下,主要体现在:其一,攻击对象直指军警系统、政府部门,以及具有政府和汉族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场所。在收集的案例中,攻击政府等标志性场所的案例占到了五成左右;其二,攻击地点多为人流量较大的公共领域。例如,喀什“7・31”参与者在商业街制造爆炸;其三,受害者中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人数增加,暴恐分子对于阻碍“暴恐”活动的实施者,不论族别,一律大开杀戒。

依据上述现实态势,从法院判决中,分析所得如下:

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篇9

 

过去几年来,日益增多的世界范围内的恐怖袭击事件,反恐压力与日俱增,国内的反恐形势也越来越显得不容乐观。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2014年4月30日爆炸、持刀砍杀平民的恐怖事件,2014年5月6日,广州火车站再次发生暴力恐怖事件,2014年5月22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公园西侧的公园北街早市发生的严重暴力恐怖案件等等。中国大地上一时危机伺服,人心惶惶,作为一名21世纪的青年,对我们来说紧贴实事地去学习、去思考尤为重要,那么首先让我们看看恐怖活动的产生根源吧。

 

1恐怖活动产生的根源研究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当然恐怖活动也不能除外,总结概括世界各国的恐怖主义活动产生根源,无外乎以下几点:

1.1当代恐怖主义的政治根源

 

政治影响着世界的格局,而往往在个别国家的政治体系中,专制与腐败相互交织影响,而在这种国家往往是恐怖主义盛行的地方。民族主义情绪蔓延,20世纪 60年代以后,民族主义进入当代民族主义阶段,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民族分裂主义,并且带来民族分裂主义恐怖活动,现在新疆的主要恐怖活动就是源于此。同时政治根源还包括;殖民主义影响、冷战体制影响和冷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充当世界警察而引起的矛盾。

 

1.2当代恐怖主义的经济根源

 

马克思曾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恐怖活动也源于此,因为绝对贫困的存在,为恐怖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最佳土壤,同时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依然存在激化了这种矛盾,同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一直扮演着被剥削、被欺辱的角色,自然也增强了这种负面影响。

 

 

1.3当代恐怖主义的宗教根源

 

宗教成为恐怖主义的借口和“旗帜”,以宗教为外在形式利用人们心中的迷信思想藏独、疆独都使用过。西方媒体、民众对异教的曲解和欧美国家对异教的打击也激化了这一因素。

 

2爆炸恐怖活动的方式、特点及发展趋势[1]

 

2.1爆炸恐怖活动方式

 

2.1.1汽车炸弹

 

汽车炸弹袭击具有行动隐蔽、发起突然、破坏性强、影响面广的特点。

 

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行进的汽车炸弹战术,恐怖分子驾驶装有炸药的车辆直接撞向目标并引爆炸药实施攻击,常表现为正常行驶的车辆突然加速冲向目标,是一种自杀性的攻击;二是停放的汽车炸弹战术,恐怖分子将将一辆装载炸药的小汽车或卡车停在建筑物附近,然后用延时器或遥控装置引爆炸药。

2.1.2自杀性人体炸弹

 

恐怖分子将TNT炸药或易于成形的塑性炸弹缠在身上,用外套隐蔽起来,然后来到建筑物的内部或外部,或接近受害人,在适当的时机引爆身上所携带的炸药。

 

2.1.3固定箱包炸弹

 

恐怖分子直接将炸弹(药)放置在建筑物的内部或临近建筑物的外部,并采用简单的措施隐蔽炸弹或炸药,然后用延时起爆或遥控装置引爆炸药,杀伤人员或炸毁建筑。

 

 

2.1.4邮件(包)炸弹

 

恐怖分子用信件或包裹把炸弹或燃烧装置送达目标,炸弹的破坏威力相对较小,其目的是伤害人员和引起人们精神层面的不安定。

 

2.2恐怖活动的特点

 

2.2.1手段残忍、危害性大

 

炸药、炸弹爆炸比枪击的威力大,杀伤力强,破坏性大。恐怖分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制造社会恐慌,引起人们的关注,爆炸恐怖袭击的目标常选为政府机关、人流密集处、军事等目标,其性质往往极其残忍,危害性极大。

2.2.2突发性强,防范难度大

 

爆炸物制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微型炸药、塑胶炸药和液体炸药的出现,使得这种爆炸物的藏匿和携带非常方便。同时引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恐怖主义团伙的反检测,高科技能力的提升也为防范带来难度。

 

2.2.3便于学习,易得原料

 

恐怖分子从书店里,从邮购出版物中,从因特网上都不难学习到爆炸的手段和方法。同时,犯罪分子可以方便地购买到原料,因而更便于制造炸弹。

 

   

3我国恐怖活动的发展趋势分析

 

3.1受境外势力资助甚至操控

 

我国的主要恐怖组织“东突”不但得到本·拉登的大力支持,同时又是本·拉登恐怖组织的重要力量。大量证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境内发生的大多数恐怖暴力事件是由境外恐怖组织直接策划、指挥,与境内一小撮人相互勾结、共同制造的,只是其组织形式更加隐秘。

 

3.2以分裂国家为目的的恐怖活动日益突出

 

在我国,由于复杂的周边国际环境和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未曾停息。东突”、“藏独”、“台独”等分裂势力和一些极端宗教势力将是我国未来主要的恐怖组织,与其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和尖锐的。

 

3.3恐怖组织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以前垂直式的领导模式逐渐被分权式的领导模式所替代,组织结构向网络化组织体系演变,组织成员的自主性明显提高,使得整体组织体系不易被摧毁。

 

3.4恐怖组织更加严密和隐蔽

 

为制造恐慌和逃避打击,恐怖组织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护体系。现代化的通信、网络技术使其行动更加周密、隐蔽。正是因其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恐怖活动才会在侦查手段日益先进、安全防范日益严密的形势下屡屡得手。

 

4爆炸恐怖袭击防范对策分析

 

4.1加强国际反恐怖合作

 

爆炸犯罪是恐怖分子最重要的犯罪手段,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是有力打击爆炸恐怖犯罪的基础。恐怖活动日益呈现出全球化态势,单靠哪一国对付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才能取得成效。

 

4.2构建好处置爆炸恐怖犯罪的科学应急机制[2]

 

首先,必须建立好爆炸恐怖犯罪防控预警机制,从爆炸物的生产、使用、管理到安全检查制度、器材研制、人员培训,都应有完整的法规制度。并且爆炸物品,从生产、储存、销售、购买、运输到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严密监察,组建好情报网络、安检网络。然后,构建出高效的临战指挥系统,在爆炸恐怖活动发生前,如何避免其发生,在爆炸恐怖活动发生时,如何正确应对,在爆炸恐怖活动发生后,如何做好善后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并确保尽快恢复。

 

最后,构建好高效的区域、部门间防爆协作机制,不仅是跨省、跨市,甚至会存在很多跨国的大案,因此,一定要事先做好协作预案,包括各区域区域、部门间防爆协作安排。

 

4.3提高公安民警的防爆意识和防爆能力

 

基层民警作为公安机关的一线警力,是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主要战斗力量,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防爆意识,严防爆炸事故发生。

 

基层民警在处置爆炸恐怖犯罪时要杜绝麻痹大意的思想,切实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2)积极开展防爆培训教育,提高基层民警的防爆能力。

 

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基层民警对各种可疑爆炸物的辨别能力、安全防护能力及处置能力。

 

3)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基本的防爆应急器材。

 

根据爆炸恐怖犯罪案件日趋增多的实际情况,为公安基层单位配置最基本的应急防爆器材,以利于基层民警面对突发的爆炸险情时,能迅速开展前期的紧急处置工作,保护周围群众及自身的生命安全。

 

4.4加强对基层民众的防爆知识教育

 

注重对基层民众的的防爆知识安全教育,提高基层民众识爆防爆能力,并训练和培养民众在爆炸等恐怖活动中的自救和互助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出人民群众的力量,把恐怖分子拖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总结

国家需要更完善的爆炸恐怖袭击防范机制,而人们也要有面对危险,临危不惧的精神,和敏锐的危险嗅觉。 

 

【参考文献】

 

[1]谢川豫,熊一新.当代恐饰活动的特点、形态与成展趋势[J].公安研究,1998(1).

反恐怖防范工作方案篇10

“9.11”之后恐怖主义行动的新手段

“9.11”事件发生没过几天,达州美国媒体公司下属《太阳报》的一名编辑即死于吸人性炭疽热。有人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生物武器库,其杀伤效能将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顿60万人口中的一半死亡。"此外,用作生物武器的细菌或病毒,还可在短时期内大量增殖,只需少量施放就可造成严重后果。生化专家说:"生物武器攻击产生的严重后果有时令人难以想象,人口数量会大幅度下降。除此之外,生物武器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容易实施,

施放突然,难以防治。只要把100公斤的炭疽菌用轻型飞机散播在一个大城市,300万市民就会立即感染以至毙命。

国际刑警组织的对策

构建反恐网络体系

作为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专业组织,融合行动力量(FTF)(融合专责行动组)共由六组分支力量组成,分别针对不同地域反恐形势开展工作,旨在识别确认参与国际恐怖活动的相关组织,并构建信息数据库。截至2009年年底,共有121个成员国参与国际反恐事务,各国指派218名专职联络官组建全球反恐网络。

打击核威胁及生化恐怖活动

“盖革”项目旨在收集分析涉及核原料及其他放射性物质非法贩运及其相关违法行为。迄今"盖革"项目数据库所载案例共计2200件,2009年最新录入133件例案信息,从而为犯罪模式、趋势、潜在威胁及走私贩卖路径及方法等情报分析提供重要的信息数据。此外,该项目中的相关培训对跨部门及跨境合作应对生化恐怖袭击(例如运用细菌、病毒或真菌生物介质)亦有重要意义。

9月,多名高级执法警官、公共卫生专家及国际组织代表在波兰共同参与国际反生化恐怖袭击虚拟演练。该培训演练模拟全球生化恐怖袭击场景,以明确各方在应对此类恐怖袭击事件的职责及相互协调关系。来自中东欧六个国家的27名执法人员参与了此次培训演练。

2002年成立的融合行动力量(FTF,the Fusion Task Force)已在140多个国家建立分支机构以构建全球联系网络。各国工作人员相互交换恐怖组织相关情报并存储嫌疑人员信息以组建信息情报数据库。

中国在“9.11”之后所签订的国际条约

“9.11”事件后,中国及时加入了《关于制止恐怖主义爆炸的国际公约》,签署了《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2001年,我国与俄、哈、吉、塔、乌五国元首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这些国际公约充分发挥了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效能。这些静态的国际性法律规范或宣言为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打下基础。然而,要想有效地遏制和打击恐怖主义犯罪,还必须建立完整的国家之间的动态协作体系,动静结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惩治对策。

“9.11”中国与各国进行的反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