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10 23:53:51

汉字调查报告

汉字调查报告篇1

作者/华紫薇

一、调查目的: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生活中天天要和汉字接触。但是有多少人能正确运用呢?让我们一起走上街头巷尾,寻找错别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尽点微薄之力吧!

二、调查范围:街头小巷的店名或招牌。

三、调查方法:分为两小队分头调查,将见到的街头错别字用照相机拍下来。

四、调查人员:华紫薇,吴安琪、叶禾、曾丽雯,杨晓琦,付情雨。

五、调查时问:2009年11月15日

六、调查结果:请看我们收集的部分图片——

七、调查分析:

(一)为了“美观”而将一些字写成繁体,不利于人们生活中的交流。(如图1的“鲜鸡蛋”)

(二)为r吸引人而将一些给孩子看的文字变体,对刚接触文字的小孩子是一种误导。(如图4的“幼儿”)

(三)为了“方便”而将一砦字任意简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如图5的“对面”)

(四)曲解成语,标新立异,对汉字的运用很不严肃。(如图2的“十全十美”和图3的“世界”)

八、建议和措施:

(一)利用电视、报纸.标语等媒体大力宣传,增强人们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

(二)希望有关部门对不合标准的店名或招牌进行拆除和更换。

(三)希望有关部门进行有力的监督,杜绝不规范的汉字在公共场合出现。

【杨老师的话】

写调查报告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它是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并一定要有实践为前提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华紫薇同学能从“街头错别字”入手,切口小,调查却很有意义。 (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的几个要素完整有条理,一目了然,思路清晰,尤其是通过图片展示,有力地说明了错别字的常见和危害,新颖而有效。

不过杨老师还有两个建议:

一、从调查的内容与范围来看,小作者显然将这次调点放在“街头错别字”上,如果对照题目——《关于汉字错别字的调查报告》,那调查的广度就不够了。所以,建议将题目改成《关于街头错别字的调查报告》,就确切了。

二、如果调查的结果中能先以数据形式总体汇报这次调查结果,再以图片形式展示街头错别字,会更有说服力,增强调查的深度和可信度,对吗?

汉字调查报告篇2

问卷调查显示95.6%的家长认为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孩子写一手好字还是十分必要的,64.7%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执笔姿势不好,只有24.9%的家长多次对孩子的写字姿势、方法进行指导。为什么意识到写字问题却缺少指导呢?因为只有11.3%的家长认为自己有能力指导好自己的孩子写好字。其他一些调查信息显示大部分家长自身对写字的一般常识了解不够,对正确的执笔姿势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书写水平不满意,导致他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指导自己的孩子写好字。64.9%的家长认为学生写好字主要取决于学校老师的指导。

二、学生对写字重视情况

通过对调查的材料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到95%的学生是想把字写好,70%的学生认为练不好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练字,30%学生认为写字常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45%的学生认为写好字作文能得高分,37%的学生认为写好字能提高自身的能力,77% 的学生认为要想练好字必须要求老师和学生制定详细的计划,做到持之一恒,常组织一些写字活动,老师越严越好,23%的学生认为靠自学较好。

抽查结果显年级学生执笔姿势错误率高达77.3%,学生错误执笔姿势的主要表现形式依次是手指屈卷掌心、执笔太低、手指抓抱笔杆、手腕扭曲、执笔太竖。学生执笔的错误姿势表现形式往往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几种一起出现的。

调查中还发现学生执笔的正确率并未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提高。这说明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注重写字姿势的教育,没有一贯的要求去指导学生的执笔姿势。而学生由于要写大量的作业,为了追求速度,无暇顾及执笔姿势正确与否,以致有些正确的姿势也开始慢慢变型。据笔者的跟踪调查,小学生要养成正确的执笔姿势至少要两年以上的时间,且需老师、家长、学生共同的努力。

三、应对策略:

1、重视正确执笔姿势的养成

在八年级的学生中,有一大部分已经形成了错误的执笔姿势和书写姿势,要纠正这一错误是很困难的。这时教师应强化这方面的训练,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写字的姿势,让学生记住顺口溜,头正,肩平,臂张,脚分开,“三个一”要求记心上。这里的“三个一”是指笔尖离手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子离桌一拳。利用教学挂图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姿势,逐渐形成习惯。正确的姿势一旦形成,会使学生受益一生。我们还让学生牢记“执笔歌”,利用指托规范学生的执笔姿势。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正确的执笔与书写姿势。同时,学生也做到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用认真的态度去练字,使学生能树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

2、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和教学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师”,勿庸质疑,教师的写字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写字好的老师也往往会更加注意学生正确写字姿势的培养。学校要请书法老师对其他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语文教研组可将正确的执笔姿势的养成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提高教师重要性的认识,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3、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督促子女养成正确的执笔姿势

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向家长讲明执笔姿势和写好字的关系,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要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一对一的优势,学生在家中要写作业时,家长要密切配合,时常提醒子女注意执笔姿势的正确性,手把手纠正其错误姿势。

汉字调查报告篇3

关于街头错别字的调查报告

当我看了书上“裤(库)存小商品”的招牌后,就想:杭州街头会有多少错别字呢?于是我就在上周日上街寻找。

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个错别字——臣信房屋。我以前也看到过这个招牌,认为只是一个店名而已。但今天我不这么认为了,因为它有可能把一些学龄前儿童引入歧途。接着我又在“臣信房屋”附近发现了未莱——一个家居馆。它里面卖的东西可能先进,取的名跟代表以后这个意思的“未来”只多一个草字头;再过去一段路,就是一家名叫“铭品鞋”的店。这个店名跟之前两个不同,既误导儿童,又关公打喷嚏——自我吹嘘,让人误认为这是“名品(牌)”鞋店;还有一个海报写了几个大字:年终“聚”惠。这个海报的错别字比前几个更严重——究竟是“聚会”呢,还是“巨惠”?让人琢磨不透。一个个错别字招牌如小精灵般接二连三地在我眼前闪过。

是什么造就了这些错别字呢?当然是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眼球从而大捞一笔的心态。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会影响多少儿童接受正确的汉字文化教育啊!

在此,我建议商家能在错别字后写出正确的汉字。这不仅仅为了一些学龄儿童,更是为了保护我们中华汉字的纯洁。

街头错别字调查报告一:

一、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1日上午

二、调查地点:中原路

三、调查对象:路两边的商店

四、调查方法:实地观察

五、调查人:董镇源

六、调查报告: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错别字,乱用错别字的现象真的是五花八门。比如:某热水器专卖店门头上写着“随心所浴”;服装店门前写着“衣衣不舍”;往前走,我又发现了一个小餐馆叫“开心食刻”;理发店门头上写着“今日说发”;药店里的广告更让人哭笑不得,明明是刻不容缓,被他们说成了“咳不容缓”。

我觉得:虽然浴和欲、衣和依、时和食、法和发、刻和咳是同音,但意思完全不同,用错了说不定就会闹出一个大笑话,让人笑掉大牙,可是一些商家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谋取私利,还是在写的时候故意滥用,这样给我们小孩子带来很多误解和麻烦。

汉字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调查法 主动学习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除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性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现象的能力。

近几年来,现代汉语教材建设不断出现新成果,先后出版了一批既新又实用的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二版、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欲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钱乃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江苏教育出版社);邵敬编的《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等。相对于现代汉语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步伐,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却是基本停滞不前、一成不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对语言学课程的兴趣不及文学类课程,究其原因,一是语言学理论色彩浓重,学生不易掌握运用;其次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其三是教学方法滞后,没有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将乏味的理论演绎地生动。如何将教材更好地通过教学途径,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效地掌握现代汉语这门专业基础课,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1 将现代汉语教学最大限度地延伸到课堂之外

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知识的系统讲授,使学生了解语言规范化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正确使用语言,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高等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计划周时数一般是3:3或3:2,对这一门既要讲授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基本技能的课程来说,课时远远不够。一般教师们只能根据经验侧重重点、难点教学,忽视语言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周密性,基本技能的训练只能停留在可数的几次作业上,即使是讲解作业也常常以贴答案或精选典型实例讲解草草解决。即便如此,课程经常还处在赶进度状态(如词汇和语法部分),学生们也只能囫囵吞枣,对概念、定义似懂非懂,基础不扎实,一触及具体语言实例分析,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不知如何下手或应付了事,这样不仅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更不利于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经常处在半知半解的状态下,而汉语的自身的结构特点决定汉语的学习经常是一环扣一环的,这样造成的不良循环,使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难以较好完成,还影响学生对语言学后续课程的学习。

目前,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通过分析练习达到巩固课堂讲授内容的目的,课堂讲授一般要占总课时量的70%-90%。这种方法使用较为普遍。一种则是只讲授基本原因,布置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原理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实践又促进学生提高这种能力。后一种方法更为先进,但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分析思辨能力的基础上,这对现在刚从中学走入大学的大多数大一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也易使他们产生厌烦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一种就显得稳妥得多。总的来看,目前这两种方法都还是很好地完成了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任务,但对课堂之外的空间都重视不够。

我们认为,除了紧张的课堂学习,大学生课后的语言学习也是很关键的。相对于广泛的文学阅读而言,大学生课余主动学习或关注语言学的时间是很少的。往往一个学期可以阅读几本或十几本文学作品,却很难看完一部语言学专著,图书馆中语言学方面的杂志、报刊也少有人问津。即使有些愿意学习的,也只是通过课余语言学专著和语言学类期刊杂志了解语言学的发展动态,很少参与实践活动,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去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可以说除了课后布置的练习外,学生几乎没有实践能力的机会,而且这种课后练习往往还处在被动的应付之中,即为了完成作业才上图书馆查阅一些资料。

2 将调查法应用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之中

调查法是对某一社会现象通过访问、座谈、测验或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调查指标,以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调查法在汉语言文字学科中应用的比较成功的是在汉语方言研究方面。自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语言调查会,开始运用现代汉语言调查方法进行方言调查,至今已有80个年头了。这期间从1928年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著作――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出版以来,陆续出版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汉语方言的专著,如《湖北方言调查报告》(1948)、《云南方言调查报告》(1968)、《湖南方言调查报告》(1974)、《四川方言调查报告》(1984)、《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三卷(1987、1988、1990)、《云南方言志》(1989)、《闽语研究》(1991)等,乃至一些只是记录、描写一县一市一村一镇方言土语的研究专著。调查法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成果是引人注目的。

近几年来,调查法的应用已不局限在汉语方言语音上,还涉及方言词汇、语法;其次,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数理统计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科的兴起,为调查法在汉语文字学研究中的广泛运用打开了大门。我们认为将调查法应用于现代汉语教学,是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首先,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调查法在汉语言学研究中都已成熟,完全适宜而且能够为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提供丰富语料。其次,调查法运用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只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它可以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提供经验和素材,其本质还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语言现象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目、或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置调查研究专题,让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选择、判断解释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的积极欲望。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接近生活实际,让生活中活生生的语料去激发学生分析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基础知识,以满足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需要,从而提高实践能力。这时这种学习方法也有利于学生边探索边学习边积累,弥补现代汉语课堂教学的不足,以课外促课内,提高学习效率。

3 现代汉语教学如何应用调查法

3.1 注意与方言调查的区别

应用于现代汉语教学的调查法,其调查的目的、范围,都不同于方言调查。方言调查的目的是对某一地区或民族的语言进行诘音、词汇、语法全方面的记录,达到描写、分析和比较目的。其调查的范围一般设定为某一特定的地域,和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而应用于现代汉语教学的调查法,则是以收集语料,应用课堂所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达到更好地消化课堂教学内容为目的的,对大一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问题,其调查范围会随着调查的目的、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有时甚至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一些同学、家长,对调查对象的选择没有很高的要求。

3.2 注意把握语言调查的原则

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学习理论很薄弱,自主的调查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无法自己设计调查的内容,也缺乏调查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先讲清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基本原理,讲深讲透。课堂中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是调查的实战培训。这种练习也可以先从同学之间的相互调查开始,先使他们有所发现,进而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简单讨论或是写一些评论性的总结,几句话或是体会都可以,主要是激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有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才会将问题带入课堂,引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那些亲身体会也可以作为课堂例证的有力补充,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很快地应用到实践中,让他们领略现代汉语课程学以致用的实质。因而调查的原则应把握:①重过程,即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成果。调查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其本质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并获取知识,积累语料;②重体验,即让学生自主参与调查分析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在日常生活中乐于观察、捕捉,并分析和研究语言现象的学习习惯,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③重参与,即强调学生集中参与,相互探讨、相互促进;④重思考,即注重学生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培养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发现自方言语法使用调查、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3 注意语言调查形式的多样化

语言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示等方面,也可以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学生们关注的角度入手,如规范用字调查、语音规范调查、方言词汇使用调查,招牌店名用字调查、中小学生错别字调查等。调查的时间主要是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周末或节假日,可以组织3-5人的小组,分区调查,如进行招牌店名的用字调查时分成若干个小组,对城区、近郊、远郊、县城的不同情况,各小组讨论后写出总结报告;也可以个人进行家族内方言词汇使用情况的调查等等。调查报告的设计要简洁,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调查内容和调查总结。调查内容必须详细记录调查的时间、地点、被调查人的具体情况;调查总结包括调查的心得、遇到的问题、自己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今后学习方向。对指导教师而言,应强调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理论性,防止学生将之作为个人调查;在学生需要时给予适当的建议,引导他们认真细致地完成调查。当然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主设计调查内容,调查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

总之,调查法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科学道德。在他们丰富的感性认识下,主动构建起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基本认识,并把认识应用到本学科和语言学后续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并为将来从事语言学教学和研究积累丰富的材料。课外的语言调查既能培养兴趣又能培养基本技能,变课堂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又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2002.

[2]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 现代汉语(重排本)[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04.

汉字调查报告篇5

摘要:在山西方言中,对“子”缀的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作了重点研究,其不足主要是缺少将山西省境内各方言间的“子”缀进行整体的比较研究,以及较少将山西方言的“子”缀与其他周边方言的“子”缀进行比较,更少将其放到北方汉语方言等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研究;山西省境内晋语区的“子”缀的语音形式多有塞音尾,目前对其促化原因有一定探讨,但结论纷繁,仍没有统一认识。本文对“子”缀现象在近现代汉语和山西方言中的研究现状作了简单概述。

关键词:“子”缀 研究 现状 成果 不足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汉语里的“子”由实语素逐渐演变为虚语素并成为一个附缀,而“子”缀在中古时期已经成熟了。“子”缀现象以其特殊性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将对近现代汉语和山西方言中的“子”缀的研究进行简述。

一 近现代汉语中“子”缀的研究现状

近现代汉语中“子”缀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子”缀的语法问题早已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近现代汉语中对“子”缀的性质、功能、构词规律等都有研究,“子”缀在近现代汉语(共同语)中的研究现状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 “子”性质的研究。李荣在《北京口语语法》中提出了“子”是名词后加成分。吕叔湘认为“子”是语缀中的后缀。王福霞认为“子”是一种形态构词成分。蒋宗许在《汉语词缀研究》中认为“子”是最无争议的后缀之一等。

2 功能方面的研究。李琦认为后缀“子”能够区分词义、转换词性,可以表微小、表蔑称、表爱称等。杨秋玲的《现代汉语中“子”的作用》一文将后缀“子”的作用主要归纳为:构成词形、区分词义、转换词性等。秦坚认为后缀“子”的意义有:表示词的某一意义类属;表示词的语法标记意义;构成复音词等。

3 类型方面的研究。陆志韦的《汉语的构词法》中把“单音节成分+子”分为:“名字+子”、“量字+子”、“形容字+子”和“动字+子”四类;把“双音或多音节成分+子”分为:向心、并立和动宾三种类型。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从词根上分类将“子”缀词分成“N一子一N”、“M一子一M”、“V一子一N”、“A一子一N”等十几类,并对词缀“子”进行了分类描写。李琦《现代汉语名词后缀“子”的用法探析》中依据“子”的不同用法将“子”分为作名词词尾的“子”、作动词词尾的“子”等类。秦坚《后缀“子”的类型和意义》一文则根据所附词根的属性将带后缀“子”的词分为:“名词+子”、“动词+子”等类型。

4 构词规律方面的研究。兰清在《现代汉语后缀“子”构词规律研究》中指出现代汉语“子”缀的构词规律:音节方面,能够构成真正的纯粹的“子”缀名词的词根大都是单音节的;词类方面,“子”缀只与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和量词性的语素结合构成新词;语义方面,词的特定的语义特征是词能否与“子”结合成新词的重要条件等。

5 语法化方面的研究。王力《汉语史稿》中提出:

“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得早,至少可以说在上古时代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魏晋以后,到了中古期,词尾‘子’字逐渐普遍应用起来了……在中古时期,名词词尾‘子’字已经很发达了,并且它有构成新词的能力。”

朱茂汉《名词后缀“子”、“儿”、“头”》中认为“子”从上古萌芽、中古正式形成、近古急速发展。蒋宗许在《古代汉语词尾纵横谈》中提出“子”作为后缀产生在东汉,发展于魏晋,唐代开始大量使用,2009年在《汉语词缀研究》中进一步指出“子”作后缀成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六朝,在唐代以降已比比皆是。

6 语源方面的研究。王力认为小称是“子”缀化的基础;蒋宗许认为“子”作为后缀是从表示对人的尊称逐渐虚化而来。2009年蒋宗许在《汉语词缀研究》中进一步指出:

“‘子’作后缀,当是由其本义逐渐虚化而来,子,甲文即为生子,像一始生儿形,故可兼指男女。因为有子为可喜可贺,故引申出尊称义,如先秦之诸子,第二人称敬词等;又因为‘子’本义指小儿,于是乎引申而有‘小’义,从专指表小儿而到泛指其它动植物之子;又因小则不足道,不足道则自然微贱。”

7 方言方面的研究。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对全国主要方言区的“子”进行了描述和总结;侯精一、温端政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对山西方言的“子”做了较为详细的报告;研究各地方言的“子”缀的论文也很多,主要是对当地方言中的“子”缀进行了分类描写和论述。如:辛永芳的《河南浚县方言的子变韵》、吴继章的《魏县方言的“子”尾词》等。

近现代汉语中的“子”缀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不足之处是: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时平面,历时性的研究较薄弱,近现代汉语方言中“子”的历时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很薄弱,近现代汉语方言中“子”缀大面积的系统的共时描写和研究也较缺乏等。另外,对“子”的语源及语法化过程等的研究有待深入,如语法化的研究中已有研究多以“子”的整体语法化过程为研究对象,较少从“子”附缀化后它所能结合的成分及所能构成的“子”缀词语的性质等方面来进行微观方面的详细考察等。

二 山西方言中“子”缀的研究现状

总结山西方言“子”缀研究的现状,首先要提及的是侯精一、温端政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除了在各方言音系的后面对“子”缀现象作了报告外,还在第九章的“山西方言的语法特点”中对山西方言的“子”缀、“子”变韵母和“子”变调作了专门的报告和研究,其中对“子”缀的语音形式、语法功能及“子”缀词语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报告,并将山西方言的“子”缀与普通话的“子”缀作了比较研究等。可以说,《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是研究山西方言“子”缀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山西省方言志丛书41种如《大同方言志》、《平陆方言志》、《定襄方言志》等,以及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已出版16种)如《应县方言研究》、《静乐方言研究》、《娄烦方言研究》等,都对山西方言的“子”缀有较为详细的描写。乔全生的《晋方言语法研究》、侯精一的《现代晋语的研究》、王利的《晋东南晋语语音研究》等,也都对山西方言的“子”缀现象作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描写与研究。

侯精一的《晋东南地区的子变韵母》(1989)、辛菊的《翼城方言“子”尾的特点》(1999)、吴建生的《万荣方言的“子”尾语文研究》(1997)、田希诚的《和顺方言的子变韵母》(1989)、檀栋的《五台方言的“子”尾》(2002)、沈慧云的《晋城方言的“子尾”变调》(1983)、王希哲的《昔阳话的子变韵母和长元音》(1997)等,用专题的形式对单点方言中的“子”缀现象作了研究。

已有文献对山西方言“子”缀的语法研究主要从其语法功能入手,而“子”缀的语法功能则集中由“子”缀的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体现出来。简单总结山西方言“子”缀词语的语法结构:(1)从音节多少分析有单音节加“子”的形式,如太原方言“席子、桌子”;双音节加“子”的形式,如洪洞方言“下巴子、地窨子”;多音节加“子”的形式,如长治方言“水圪洼子、晚西黑子”;重叠加“子”的形式,如临汾方言“桌桌子、盆盆子”;还有A子B子的形式,如洪洞方言“马子虎子”;四字格中嵌入“子”缀的形式,如洪洞方言“贼眉子鼠眼(的)”等。(2)从“子”缀所附成分的词性分析有名词性成分加“子”的形式,如娄烦方言“桌子、凳子”;动词性成分加“子”的形式,如文水方言“剪子、推子”;形容词性成分加“子”的形式,如大同方言“冷子、秃子”;量词性成分加“子”的形式,如万荣方言“条子、朵子”等。

山西方言“子”缀的语法意义丰富,可构成名词、改变词性、辨别意义,还可表一定的附加意义等。如:太原方言中的“桌、椅”不附缀“子”不能单说;动词“推、擦”附缀“子”后变成名词“推子、擦子”;洪洞方言中的形容词“酸、坏”附缀“子”后,变成名词“酸酸子、坏坏子”,且具有了贬义色彩。

侯精一、温端政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及乔全生的《晋方言语法研究》和《山西方言“子尾”研究》等还对山西方言的“子”缀与“儿”缀、重叠等构词手段作了比较研究,如太原方言的“子”缀与“儿”缀、重叠“一并作为不同的构词手段来区别意义,如刀子泛指一般的刀,多指凶器、兵器一类刀。刀刀指小刀。刀儿指家用切菜刀。非常明显,这里的‘子尾’词,有特定的含义,儿尾词并不表‘小称’。‘小称’让位给‘重叠’了。子尾、儿尾、重叠成鼎立之势”。

山西方言“子”缀的语音研究主要是对其进行共时描写,总结其语音形式声母方面有塞擦音、擦音、塞音和鼻音、边音等,韵母方面有塞尾韵、无尾韵和元音尾韵等。有的方言还有“子”变现象,目前报告有“子”变韵母的方言点为和顺、昔阳、运城、晋城等。“子”变韵母的特点是主要元音(有的是介音)读长元音,有喉塞尾的一律读开尾舒声韵。王福堂专著《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中专门设了一章对“子”变韵母作了个案研究,介绍了“子”变韵母的分布、语音形式和合音方式,并探索了其发展规律;王洪君专著《汉语非线性音系学》第九章综合非线性音系学的理论,则专门分析了“子”变韵母的演化,是目前最有价值的理论探讨;而王洪君的《从山西闻喜的小方言差异看Z变音的衰变》(2004)更为山西方言的“子”变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中对“子”变衰变方式和演变路径的探讨,对所有研究“子”变现象的后辈都有重大的启发作用。

山西方言中对“子”缀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也必须看到,山西方言“子”缀的研究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具体如:

1 目前有关山西方言“子”缀的语法功能、语音类型等的文献主要是对其进行了共时平面上的静态描写,甚至有些文献相互间还有矛盾之处,如《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记录了昔阳方言“没有子尾,韵母、声调也无变化”,王希哲的《昔阳话的子变韵母和长元音》一文报告了昔阳话有“子”变韵母现象,“且数量多,每个基本韵母都有相应的子变韵母”,并已有文献资料需要调查核实。

2 对“子”缀词语作比较研究时,只与普通话比较,且只限于“普通话能加子,本方言也能加子”、“普通话能加子,本方言不能加子”、“普通话不能加子,本方言能加子”这样的简单比较,缺乏对山西方言和普通话“子”缀词语的功能类型方面的比较,山西方言内部“子”缀词语的比较薄弱,对“子”缀词语的功能类型也缺少深入挖掘和比较研究。

3 目前还没有对山西省境内所有县市方言的“子”缀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一些边缘地区方言点的调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 已有研究对山西方言“子”缀进行共时静态的描写,且多为孤立方言点的描写,对山西省境内各方言间的“子”缀进行整体的比较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关注山西省境内代表性方言点之间的比较,很少将山西方言的“子”缀与其他周边方言的“子”缀进行比较,更少将其放到北方汉语方言等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

5 山西省境内方言尤其是晋语区“子”缀的语音形式多有塞音尾,目前对山西方言“子”缀韵母的促化原因等有一定探讨,但研究结论纷繁,说服力不强,对其仍没有统一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子”缀现象在近现代汉语和山西方言中的研究已取得较大成就,“子”缀现象以其特殊性应予重视,但其研究仍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通过梳理其研究现状,可以启迪我们在研究“子”缀时选择新的视角做出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年版。

[2] 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

[3] 乔全生:《山西方言子尾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4] 王希哲:《昔阳话的子变韵母和长元音》,《语文研究》,1997年第2期。

汉字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曲阜街头用字 汉字规范 繁体字 汉字简化 汉字整形

一、曲阜街头用字调查概述

汉字规范工作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进行一切文化建设的基础性的工作。近来汉字规范问题在社会上引起的一系列的讨论值得我们深思,而了解社会用字的真实情况,对于汉字规范化工作意义重大。笔者对曲阜市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市郊包括静轩路、大同路、大成路、逵泉路、有朋路、秉礼路、延恩路、西宾路、鼓楼路、半壁街、五马祠街、林道路、圣阳路、书院街办、苗孔社区、大庄、薛村、罗汉村等在内的44条(个)街道、社区的街头用字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上述街道、社区的商铺招牌、广告、街头海报、通知、企事业单位招牌、口号标语等,共计6972处。其中出现用字不规范的有180处,约占2.58%;不计重复,共统计不规范用字197个[1]。

(一)不规范用字的主要表现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曲阜街头用字的不规范现象主要集中在繁体字的不规范使用、使用二简字、错别字、异体字和生造字等方面。具体来看:

1.繁体字的不适当使用

关于繁体字的使用是否规范,社会上一直存在争议,繁体字能不能用,什么场合下用,怎么用才算规范……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依据的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章第十七条的有关规定:“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简化字的推行并没有把人们使用繁体字的习惯彻底改掉,社会上繁体字的不适当使用的情况也主要是集中在繁简混用上,具体看有以下几种情形:

(1)繁简字混用

调查发现,繁体字的使用频率很高,广泛出现在手写的广告、美工制作的招牌、匾额和海报中。除了不分场合地随意使用,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繁简混用。比如“曲阜市崇聖宾馆”,“圣”写成“聖”,而“宾”“馆”却没有写成相应的繁体字。又如“有朋自遠方来”“歡迎选购”“电動車维修”“旧貨交易”“广發酒店”“開业大吉”等等。

(2)字形错误

除繁简字混用之外,繁体字字形也不都是完全正确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繁体偏旁和简体偏旁的随意拼凑,如“上岗”,“证”的繁体字字形是“證”而不是“”;又如“米綫”写成“米”等。除此之外,还有生造的繁体字,如“紅公鷄”写成“公”,“金農卡”写成“金卡”,“麵點”的“麵”写成“”或“”等等。

(3)不同繁体字混用

汉字简化时,本来意义不同的两个同音字可能简化成了同一个简体字形。由于人们弄不清到底哪一个是现行简体字的原型繁体,因而出现意义不同的繁体字混用的现象。比如说“理发”的“发”的繁体是“髮”,但有的招牌却写成“發”,“發”的意思是“發也”(《说文·弓部》),是弓箭射出去的意思,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

2.书写错别字

错别字有两类。一是由于类化影响而造成的字形错误。其中,有因草书连笔、旧体俗体或者二简字的干扰造成整个字形与原字相近但似是而非,比如“杂志”的“志”写成“”,心字底上的“士”写成“土”;又如“流感”的“感”写成“”,“炮”写成“”,“卸”写成“”,“出”写成“”,“第”写成“”等;也有用字者生造的字,如“结婚志喜”的“志喜”写成“禧”,“志喜”可以写作“志禧”,如:

(1)“两个人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新婚志禧’的广告……”(《天津日报》专副刊-文艺周刊,2004-3-25-12)

(2)“贺青岛龙智抵押贷款有限公司开业志禧万事如意……”(《青岛财经日报》,2005-9-17-B4)

在各大工具书上并没有找到有“”这个字,可能是追求统一由“禧”类推而生造的;又如“欢迎品尝”的“尝”写成了“”。

二是书写的缺笔和多笔,如“修车”的“修”写成“”,少了中间的小短竖;“开业”的“开”写成“”,多加三笔;其他如“疆”写成“”;“典”写成“”;“所”写成“”;“迎”写成“”等等。

3.使用二简字

二简字虽然早在1986年就被废止,但社会上对它的应用却从没有间断,一些常用字的二简字字形仍然出现在大街小巷的餐馆、商店的手写字招牌、广告上。比如说“免费停车”写成“免费车”;“快餐”写成“快”;“花篮”写成“花兰”;“欢迎光临”写成“欢光临”等。

4.使用异体字

调查中,异体字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且大多出现在非手写字的招牌和广告中。如曲阜有名的餐馆“犇羴鱻”,三个字全部是异体(“羴”和“鱻”并未在异体字表中出现,“羴”是“膻”的初文,“鱻”是“鲜”的本字,这里处理为异体),换成现代规范汉字就是“奔膻鲜”,但由于商家追求的是字体结构的美感并未考虑实在的意义,这里没有必要要求其改正。其他如“花圈”的“花”写成“芲”;“大众”的“众”写成“眾”;“麻辣”的“辣”写成“辢”等则需要改正。

(二)不规范用字情况表现出来的特点

首先,繁体字方面,繁简混用现象严重,繁体字字形出错率高,且出错的大多是简单的常用字。调查结果显示,不规范用字中,繁体字占了约48.2%,而其中书写有错误的占到了所有繁体字的约19%。而且越靠近景区(三孔、六艺城等),招牌广告上的繁体字越多。在孔子故里,人们在为自己的店铺设计广告招牌时,难免会出现“尚古”的心理倾向,但是,如果不懂相关法规,兼之自身对繁体字字形和字源不求甚解,就很容易出现上述问题。

其次,不规范用字出现地点集中,多在市郊和城乡结合部;书写方式大多是手写字或喷涂字。本次调查共涉及商家广告、标语等共计6972处(市区4688处,城乡结合部和市郊2284处),其中,出现不规范字的有180处,平均出错率是2.58%。而在这180处中,有89处出现在市区,其他的都在市区周边的乡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社区,这两个地带的“出错率”占到了大约4%,高于平均数。在所有的不规范字中,手写字占了绝大多数,原因大概是因为相比起印刷体和美工制作的标牌,手写字和喷涂字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如,把“出”写成“”;把“点”写成“”等。

再次,部分不规范字重复出现的频率极高。在调查中共发现不规范用字180处,不规范字共计294个,不计重复,共有197个。有些字的重复数很大,像“(开)”字,在调查到的44条(个)街道社区中,竟有42处重复;而像“(迎)”字,也达到了11处重复,在延恩路的一家饭馆的横额上,竟有“歡光临”字样的横批,而且是印刷字。

最后,生造字的产生大多“有理有据”。不管是繁简偏旁的随意拼凑还是使用错别字,又或者单纯是用字者自造的字,都不是凭空任意产生的,都有规范字体笔形笔画的“理据”。像前面提到的“顾客第一”的“第”写成“”,可能是由于受二简字“”的影响;又比如重复率极高的“”字,其实这个字本来曾一度流行于解放前的中共苏区,学界称为“解放字”,同样的还有“”“”等。

二、社会用字情况思考

(一)繁简之争

社会上对繁体字的兴废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在两会上曾有政协委员提议要废除简体字,恢复繁体字,使得这一问题的争论更加激烈。但因为国家教育部尚无恢复繁体字计划的回应,社会上的口水战也逐渐偃旗息鼓。但就我们本次调查得知的繁体字的使用情况而言,这个问题仍然值得思考。

调查中,繁体字的使用占了将近一半。把繁体字叫做“不规范汉字”实在有些不妥,“不规范繁体字”的提法更是显得不伦不类。毋庸置疑,繁体字在记载中华民族辉煌文明史、体现汉民族认识方式和审美情趣上功莫大焉。在表意上,繁体字有时也更加精确。比如说一个“后”字,在简化之前实际上是两个字:当表示“皇后、太后”含义时使用的是“后”;在表示“前后”之义时用的是“後”。简体字则不容易区分,干脆成了多义字。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繁体字在社会上的地位是相当尴尬的,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我们搞正字法,规范书写习惯,规范字形,首先的要求就是不写繁体字,因为现行汉字的正字是规范的简体字,之所以对古籍整理、书法创作、海外人士或外籍人士题字等情况不作规定,是照顾到现实情况。但现实的用字情况就是存在着繁简并立、各行其是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常敬宇先生提出要实行“繁简并存、用繁识简”,就是对现行的繁体和简体实行并存和互通,这样做确有道理,但难免会加重社会上用字混乱的情况。对此,苏培成先生则认为,“现行的汉字政策是以简代繁,不是繁简并用”,而“识繁写简”“用简识繁”等想法也是行不通的。

其实,对繁体和简体到底谁是正统这一问题的争论,笔者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并不是两种截然对立的文字体系,只是汉字发展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汉字简化以来,简体字已经渐渐深入人心,但是凭几十年的功夫就想把通行了两千多年繁体字从生活中彻底抹去,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繁体字在沉寂了几十年后又在我们的社会中引起广泛争论,不是思想的复古和倒退,而是因为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与海峡和国外的联系愈加频繁,两种目前在世界上并行的汉字体系的矛盾显现。笔者认为,为了所谓与国际接轨而恢复繁体字的提法是行不通的,要实行两种汉字体系并存,就目前来看,其可行性不大,就长远来看,是对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政策一个很大的冲击,毕竟汉字简化的方向并没有错,是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

(二)汉字简化

汉字简化工作自古就有,且一直在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失误频频发生,但总体看来,简化工作仍是卓有成效的。周有光先生说:“四十年来,大陆做了一些错事,但是简化汉字的方针不错。”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拼音、普通话和简化字,成为新中国语文生活的三大特点,也是三大优点”。

但是,“汉字简化”这种提法到底好不好,笔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虽然简化符合汉字发展方向,但一味求简,势必会产生大量形近字和多义字,从而降低汉字表意的明确性。相比起来,笔者认为“汉字简明化”的提法更为合适。以往的简化工作,往往简有余而明不足,违背汉字发展的规律,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失误,二简字的继续流行就是这个失误对当今造成的负面影响之一。

周有光先生在谈到二简字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两点,一是“技术性错误”,忽视了“约定俗成”的规律,以偏概全;二是“时间性的错误”,70年代末人们经过“”动乱后“人心思定”,谈改革色变,改革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但笔者认为这个总结是不能公允的。1975年5月15日文字改革委员会拟订出二简字草案,这算是一个特殊时代中的特殊产物,简化中的失误主要有五个表现:一是为简化而简化,甚至不惜大开倒车,起用原始字形和民间自造异体俗字;二是对部分字另造新字,结果减少笔画,而字量增加,得不偿失;三是破坏形声字声旁和形旁功能,使一部分字失去形旁标义作用,产生歧义,并造成声旁注音的混乱;四是破坏汉字构字规律,甚至无故制造混乱,随意简化,增加识字教育的难度;五是大量运用同音假借进行简化,使很多字失去由形显义的优越功能。总结产生失误的原因,笔者认为同样有五个方面难逃其咎:一是改革由行政命令强行推动,不顾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二是急于实现拼音化,迎合时代风气;三是搞不清“繁”和“简”的辩证关系,为简化而简化;四是忽视文字的主要职能,强调“易写”而造成“难用”和“难学”;五是未做事前实验就公布实施,该方案连文改会内部意见都不统一就公布,忙于“改革”而忽视“研究”。汉字的规范化是科学的工作,不能背离汉字的发展规律,不能一味屈从于政治干预和意识形态,否则,改革注定会失败。

(三)汉字整形

2009年8月12日,《通用规范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从而引发了另一场语言文字的大波澜。社会争议的焦点主要在《通用规范字表》对44个汉字字形进行的微调上。

调查发现,错别字在不规范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错别字书写的一个方面就是字形的错误。除了说明用字者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外,也说明现行汉字在字形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在《通用规范字表》之前,很多学者撰文讨论新字形存在的问题。比如有些应该统一的地方还不统一,像“辱”是上下结构,而在“褥、溽、缛”中则成了包围结构;又如有的字应该避重捺而没有避,像“籴、众、森、蹇”等。除此之外还有笔形归并等其他方面的缺陷。在《通用规范字表》中,我们看到这些问题得到了部分的解决,算是“众望所归”,但征求意见的结果却是反对声四起,根据网络调查,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瞎折腾”。这一据说先后召开学术会、审议会、征求意见会等大型会议80余次,参与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学者3000多人次,前后修改90余稿的工作最终不了了之。

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曹先擢表示:“44个汉字的微调宜取消”,“‘规范’应是对于字的应用的范围,这次的问题在于,‘规范’延伸到了书写的笔形上;笔形是书写单位,不是独立的应用单位,操作上有很多困难,过细了,可能给大家书写带来不便。”的确,《通用规范字表》说明的第二条说到该字表是“现代记录汉语的通用规范字符集,体现现代汉字的字量、字级和宋体字形的规范”,本来是对印刷体字形的规范,况且现代信息工具、激光照排印刷已经推广,修改少量用字不可能引起多大的震动,但因未顾忌与手写体的关系,成了“通用”的、“规范”的标准,自然妨碍到人们的用字习惯,引起众怒。

《通用规范字表》并不是不科学,但汉字规范要照顾到政策性、专家性和群众性三个标准。汉字规范的重点要使现代汉字趋简和趋明,在这一方面,整形其实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戍、戊、戌”等形近字的区分工作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美容”上。汉字规范工作本来就是要把不规范的东西理清,使其变得条理,所以要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新的人为的混乱,并且应该保持现行汉字系统的基本稳定,根据实际,分层次制定适应不同需要的新的汉字规范,而不能把不同层次的标准混在一起讨论,否则只能是改了一个,乱了一片。

三、小结

通过对曲阜街道用字的调查,结合学者们针对类似问题在全国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来看,不规范用字情况在全国来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街道用字只是社会用字的一个小的方面,可见汉字规范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庞杂的工程,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是,以往的规范化工作在某些方面是不尽人意的,以致很多“遗留性问题”亟待解决,这样也无疑增加了这一工作的难度。城市的文化建设更不能忽视如用字规范等的细节问题。所以,必须要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政策,通过教育、宣传和适度强制等手段全面提高用字者用字水平,以改变社会用字不规范的现状。汉字规范工作要遵循汉字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走,并在相当的时间段内保持规范汉字系统的稳定性,多听听用字大众的意见,而不能搞政策和专家的一言堂。这样,社会用字混乱的情况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语言文字工作才能健康、长足地发展。

注释:

[1]调查主要针对汉字的不规范使用,有的招牌、广告语混用外文(如:“流行e族”)以及不符合语法规范等情况不列为本次不规范汉字的调查对象。

参考文献:

[1]唐晋先.绵阳城区街道用字状况的调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1).

[2]常敬宇.汉字应实行“繁简并存、用繁识简”[J].汉字文化,2009,(2).

[3]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的学科建设[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4]周有光.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高更生.现行汉字规范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

[7]段生农.关于文字改革的反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8]苏培成.有关新字形的三个问题[A].汉字字形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苏培成.贯彻国家语文政策,正确对待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J].现代语文,2004,(1).

汉字调查报告篇7

在汉语汉字的语境下,汉字字频常常简称为字频,汉字字频是汉字使用的一个重要属性。冯志伟指出:“传统的文字学认为,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但是,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它必须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而存在,在交际过程中,有的汉字使用得多些,有的使用的少些,呈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性。因此,从使用的角度来看,汉字还具有第四个要素——字频。”①顾名思义,字频就是字的使用频度。苏培成在《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给字频下的定义是:“字频就是汉字的使用频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经抽样取得的文字资料里,每一个汉字的使用次数与抽样资料总字数的比例。”②他所说的“字频”,就是指汉字字频。沙宗元在《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中收了“字频”这个词条,他给出的定义是:“某个汉字在一定语料中使用(出现)的次数与样本总字数(又叫样本容量)之比。”③这个“字频”也指汉字字频。两家的定义大体不错,但表述不够严密。第一,用来作为字频统计的文字资料不一定是经抽样取得的,如《史记》的字频统计这类专书字频统计是根据特定目的选取的,而非“经抽样取得”的。“经抽样取得”不能作为字频统计的必要条件。第二,“总字数”的说法比较含混,应该改作“总字次”。第三,“样本总字数”的“样本”表意不明确。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汉字字频可以定义为:个体汉字字符在按特定原则选定的文本中出现的次数与选定文本总字次之比。

对使用中的汉字进行字频统计,并按字频的高低排列汉字的顺序即可以得出汉字的频序,依据频序给汉字分级可以划分出汉字的频级,汉字的频级是对使用中的汉字进行分级的主要依据,对汉字规范、汉字教学及汉字信息处理有重要意义。汉字字频统计是汉字研究中的一项具有实用意义的重要工作。

二、汉字字频统计的主要成果

以往的汉字字频统计与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汉字的研究与应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字频统计一般分综合字频统计及分类字频统计两类。其代表性成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现代汉字综合字频统计的主要成果有:1.《汉字频度表》,此表于1976年12月由“七四八”工程查频组完成。本次字频统计使用的语料时间范围为1973-1975年,语料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政治理论和新闻通讯四类,统计方式为手工操作。备选语料3亿多字次,选用语料2160多万字次,统计得出6376个字种。2.《汉字频率表》,此表包含在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频率辞典》中,1986年6月由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出版。本次字频统计使用的语料时间范围较多选用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作品,语料内容包括报刊政论文章及专著、科普书刊材料、剧本和日常口语材料和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四类,统计方式采用人工和计算机相结合。选用语料180万字次,统计得出“不同汉字4574个”。(参考该书“前言”和编纂说明)3.《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此表由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汉字处研制,于1992年1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出版署名单位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局。本次字频统计使用的语料时间范围为1977-1982年,语料内容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统计方式完全采用计算机自动统计,选用语料13800万字次,抽取出的统计样本语料11873029字次,统计得出汉字7754个。(参考该书说明)4.《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本表收录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中,《报告》于2006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是由国家语委首次向社会的年度语言生活报告,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是2005年年度用字字频统计表。该表语料时间范围为2005年,语料介质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统计手段采用计算机,共选择892034个文本文件,包括732143010字次,统计得出字种数8128个。(该书把字种界定为“这里的字种,指字形不同的汉字。”④)

古代文献使用汉字的综合字频统计成果主要有《古籍汉字字频统计》,该书由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编写,2008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统计的语料为电子版《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统计方式完全采用计算机自动统计,使用语料8亿字次,统计得出汉字30127个。(在该书收录的“大规模古籍汉字用字统计报告”中“统计结果汇总与初步分析”一节中介绍该书统计出的总字数时说:“1.文渊阁《四库全书》汉字总字数:29088字;2.《四部丛刊》汉字用字总字数:27606字;3.《四库全书》与《四部丛刊》汉字用字合计:30127字。”⑤但是该书《古籍字频统计表》的顺序号的最后一号是30136,比30127多出9个数字。查《古籍字频统计表》中含有部分空格和非汉字符号,如八卦卦符、古琴书中的指符等,甚至有新式标点和网址符@。因此,本书给出的总字数并不准确,只是个大致的数字。)

古代文献专书使用汉字字频统计的成果主要有《史记字频研究》,李波著《史记字频研究》,2006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的字频统计以汉代司马迁所撰《史记》一书的全部文字为对象,选择中华书局标点本130卷《史记》三家注本作底本,统计方式采用计算机手段。全书计572864字次,统计得出4932个字。

上述字频统计的成果在汉字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理论研究方面,如周有光在字频统计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汉字效用递减率⑥。王凤阳在字频统计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汉字常用字笔画递减率⑦。社会应用方面,如1980年由国家标准总局,1981年5月1日实施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是在《汉字频度表》的基础上研制完成的。1988年1月26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研制参考了《汉字频度表》(常用字部分4152字)、《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汉字频度表》(常用字部分3500字)和《汉字频率表》(4574字)⑧。1988年3月25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也参考了上述字频统计成果。这些字频统计的结果和在字频统计成果基础上研制的《字表》对汉字教学、汉字水平测试、汉字识别、汉字信息处理、汉字字典编纂、汉字规范等工作都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汉字字频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汉字字频统计取得了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受汉字自身的复杂性以及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汉字字频统计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字频统计的质量。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近些年来多数汉字字频统计依据的是电子语料库,这些电子语料库建库目标主要是为语言研究服务的,加之计算机字库收字的限制,在把纸质文本转换成电子文本的过程中未能保持文字使用的原始状态,影响到统计结果的客观性。比如,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在此之前报刊图书主要使用繁体字(偶尔也用简体字)。1955年12月文化部和文改会联合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以下简称《一异表》),要求从1956年2月起在全国实施,这之前异体字未经整理。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及各省、市、自治区一级报纸发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2月21日《人民日报》开始试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简化字,1978年7月停止试用这批简化字,1977年12月21日至1978年7月之间《人民日报》等曾经用过“二简”的字。而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6年编的《汉字频率表》使用了1956年1月31日前的资料,如1951年1月31日的《人民日报》、1955年出版的《田汉剧作选》、1954年至1955年在《独幕剧选》上发表的何求的《新局长到来之前》、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的《子夜》的第五、第十九章、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老舍的《骆驼祥子》第十六章、195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巴金的《家》第一、第三十八章、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的《春》第一章等,却没有出现繁体字⑨。使用了1956年2月《一异表》实施前的大量资料,却没有出现异体字。以1951年1月31日的《人民日报》为例,该日报原版中有繁体字“對”、“装”、“數”、“會”等,而《汉字频率表》有“对(频序60、频次5138)”、“装(频序435、频次841)”、“数(频序286、频次1325)”、“会(频序32、频次7075)”,而没有“對”、“装”、“數”、“會”等。该日报纸中有《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淘汰的异体“遊(旧字形)”、“鎻”、“週(旧字形)”、“誌”等,而《汉字频率表》有“游”、“周”、“志”等正体,有“鎻”的正体“鎖”的简化字“锁”,而没有“遊”、“鎻”、“週”、“誌”等。该日报原版中文字有旧字形,而《汉字频率表》中的字均为新字形。推测《汉字频率表》的研制者在测查文本时按当时的规范修改了原始文本,用规范字替换了不规范的字。这种测查结果显然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用字的实际情况。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下编)的《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报纸文本是从网络下载的,没有与纸质版本作比较。”又说:“本次统计不包括以下两种字符:(1)汉字部件。共有25个,计529字次,主要出现在报纸语料或网络语料中。包含以下两类情况中:①讲解汉字中用到的偏旁部首,如‘言语的“语”这个字旁边是个“讠”字旁’。这种部件共出现四个:亻、辶、宀、讠。②拼字,大部分出现于人名、地名,如‘讲述人刘亻思亻思,14岁,树德试验中学’、‘本市宝坻区林亭口镇帐房瞿阝村农民’、‘广东中山南(艹朗)(上下结构)镇横门港码头彩旗飞扬’、‘20岁的广西姑娘小(崩刂)昨天回广州了’。(2)乱码和无法显示的字符。这些字符共出现765个,计23221字符次,占整个语料字符数的0.0026%。”⑩根据作者的自述,本次统计不是依据原始的纸质文本,而是依据电子文本,并且电子文本并未与纸质文本校对,因此,电子文本转录错误的未加改正。受转录者使用的计算机编码字库的限制,字库中没有的字,在电子文本中或用拼字表示,或用替代符号,或根本无法显示,均不能统计。(举例中出现的偲、、蓈、剻四个字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中也都未收录。)

2.未能严格规定统计单位,或规定的统计单位不一致,影响到统计结果的科学性,不同的统计结果也无法进行比较。前面提到的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的《汉字频度表》、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汉字处研制的《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李波著《史记字频研究》以及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编写的《古籍汉字字频统计》均未明确界定统计单位。只有收录在《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的调查报告中对统计单位有粗略的说明:“字种数:8128个。这里的字种,指字形不同的汉字。”(11)这里无论是用的“字种”这个术语,还是“字形不同的汉字”,这样对字种的解释,表意都不够明确。首先,使用的字种这个术语与学术界一般的用法不同。周有光在《现代汉字学发凡》一文中曾用具体实例区别“字次”、“字种”和“字形”三个术语,他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羣衆中去,是一条群众路线的原理’。这个句子里有几个字?甲答:20个字。乙答16个字。丙答:18个字。为什么答案不同?甲讲的是‘总字次’,有一个算一个。乙讲的是‘字种数’,同字异形合并计算。丙讲的是‘字形数’,同字异形分别计算。”(12)他在《现代汉语用字的定量问题》一文中又指出:“‘定量’是定‘字种’的总量。一个汉字可以繁简不同,形体不同,但是属于同一‘字种’,以‘正字’为标准。”(13)沙宗元在《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一书中根据周有光的研究设立了“字形数”和“字种”两个术语,并分别给出了定义,他给“字形数”下的定义是:“根据汉字字形而不考虑其繁简、正异等字际关系进行统计所得出的汉字数量。”给“字种”下的定义是:“一个汉字即使有多个繁简体、异体字,也只作为一个来计算的汉字统计单位。”(14)该文中所定义的两个术语也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跟“字种”匹配的术语是“字形”,跟“字形数”匹配的术语应是“字种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中用的字种大致相当于周有光所说的字形。在实际操作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繁简字、异体字、新旧字形都作为不同的统计单位来统计的。在该表统计的8128个统计单位中包括繁体字361个,异体字193个,旧印刷字形47个,另有不合现行规范的类推简化字7个。

前面提到的那些未对统计单位作出明确规定的统计,在实际操作中所用的统计单位各不相同。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汉字频度表》的统计单位大致是按照周有光定义的字种来操作的,统计的语料中包含繁简字、异体字和新旧字形,统计结果中有个别异体字和错误类推简化字,但未见繁体字和旧字形,应该是用简化字替代了繁体字,用新字形替代了旧字形。统计出的异体字,包括《一异表》收录的异体字,如,並(276)、并(1766);黏(1719)、粘(2495);渺(2321)、淼(4336)等;《一异表》未收的异体字,如,沙(649)、砂1756;衖(1901)、巷(2034)等;错误类推简化字,如,4475号“垅”(2189垄);4174号飚(当是技术错误)。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中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用字总表》的统计单位近似于周有光的字形,繁简字、异体字、新旧字形均作为不同的统计单位进行统计。表中收录繁体字361个(15),异体字193个(16),旧字形47个(17)。

统计单位的不明确、不统一,不仅影响到字频统计的科学性,也不利于统计结果的正确、有效使用。

四、汉字字频统计的改进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必须加强字频统计的理论研究,完善统计原则,改进统计方法,提高字频统计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首先,要实现字频统计的客观性,必须建设满足文字学研究需要的字料库。所谓字料库“是指以文字的整理和文字学的研究为目标,按照语言学和文字学的原则,收集实际使用中能够代表特定文字或文字变体的真实出现过的文字书写形态,运用计算机技术建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电子文字资源库。字料库是在大规模真实文本的基础上生成的真实的文字书写形态的有序集合,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形体进行各种分类、统计、检索、综合、比较等研究的基础。”(18)只有根据字料库的原则建设字料库,基于字料库进行汉字的字频统计,改变以往基于语料库进行字频统计的做法,才能解决以往字频统计客观性不足的问题,实现字频统计的客观性,使得字频统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用字的实际状况。

其次,汉字字频统计必须明确界定统计单位,划分不同层级的汉字统计单位,根据不同需要对汉字的不同层级的统计单位进行分类分层的字频统计。

汉字统计单位的界定与划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必须专门研究,不是本文能够全面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以印刷楷书为例,以字频统计为目标,示范性地讨论字的概念界定与划分方法。

学术界不少学者曾经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汉字中字的单位做过区分,但是,着眼点又有所不同,有的是着眼于汉字规范对字的单位进行界定,有的是着眼于对汉字使用实际状况的调查对字的单位进行界定。前者,如前文所述周有光在《现代汉字学发凡》一文中曾区别“字种”和“字形”。后者,如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构形学系列研究,从文本提取字形进行归纳,实际上也涉及汉字单位。王贵元的《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是最早从文本中提取字进行构形分析的专著。该书第二章“单字整理”,专门讨论从文本中提取字制作字表和进行统计的单位问题。文中先讨论了异写字、异构字、同形字三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字样认同与别异、通行体与变体、单字统计原则等问题(19)。李运富在《楚国简帛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一书中,也在第二章设立了“单字整理”一章,并进一步把单字整理程序化,专门讨论了字样的提取与辨认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字样群的处理,设立了字位与符位等概念,把字的单位区别为同体字样与异写字样、同符位异构字、异符位同形字等,已经有了字单位的层级性的思想(20)。到陈淑梅的《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和齐元涛的《隋唐五代碑志楷书构形系统研究》,字样提取及不同层次单位的归纳程序基本成熟。王宁先生在为《汉字构形史丛书》写的总序中对此作了理论总结,她说:“对文本中的汉字加以整理,也就是必须对写在文本上实际使用的汉字进行三种性质不同的归纳:(1)字样的归纳。这是将重复出现的汉字字样归纳到一起并进行统计的工作,是将一切文本形式的汉字改变为字库形式第一步要做的工作。(2)字组的归纳,也就是对结构、功能相同书写略有变化的异写字的归纳。这些字属于同字异写,或称同构异写的关系。(3)字种的归纳,也就是对功能相同结构不同的异构字的归纳。这些字或因构件的选择不同,或因构件的增减不同而异形,因而有着不同的构意,但记词的功能是相同的。它们的关系属于同职异字,或称同词异字。”(21)王宁先生所说的“三种性质不同的归纳”如果都把它定义为字的话,也就是三个不同层次的“字单位”。

从规定的角度可以采纳周有光先生的界定,把字的单位划分为字种、字形两级。

字的单位确定了,字频统计则可以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规定统计单位,可以以字型为统计单位统计型频,也可以以字样为单位统计样频,可以以字式为单位统计式频,可以以字种为单位统计种频。这样,不仅统计单位明确、清晰,而且每次特定的统计,统计单位统一、等质,便于统计数据的使用,以及不同统计数据的比较,使得字频统计的科学性得到保障。

注释:

①冯志伟:《现代汉字和计算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页。

②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③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页。

④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页。

⑤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古籍汉字字频统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4-15页。

⑥周有光:《中国语文纵横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⑦王凤阳:《汉字频率与汉字简化》,载《语文现代化丛刊》,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3辑,第92页。

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联合通知》,1988年版。

⑨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编辑说明》,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⑩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第6页。

(11)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第6页。

(12)周有光:《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6页。原载于《语文现代化》丛刊第2辑,1980版。

(13)周有光:《周有光语言学论文集》,第339页。原载于《辞书研究》,1984年第4期。

(14)沙宗元:《文字学术语规范研究》,第401页。

(15)(16)(17)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第257-261、262-264、266页。

(18)李国英、周晓文:《字料库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9)王贵元:《马王堆帛书汉字构形系统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4页。

汉字调查报告篇8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调查报告一

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祖先智慧的象征。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但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吗?为此,我和同学们展开了调查。

调查、分析与研究

在一个周末,我来到菜市场。这可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大跳,猪肉摇身一变成了猪内,鸡蛋来了个华丽转身成了鸡旦,而芹菜竟也七十二变变成了斤菜。这菜市场的东西可真实五花八门呀。而更令人吃惊的是,在我离开菜市场时,看见一个小摊上写着糖抄板栗。板栗也可以抄吗?真是不可思议。

接下来,我又来到一条街上,街道两边有许多商店,在那儿,我也发现了许多错别字:文具店的具少了一横,精品店也成了青品店,而一家服装店的招牌上竟写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服装圭。而街道旁的一些提示更令人吃惊:严禁停车成了严禁示车,请不要乱丢垃圾写成请不要乱丢拉圾。看来出现这些情况的人真不少。

我又回想同学们的作业,荆棘的荆头上少了一个草字头,伐写少了一撇,蜿蜒也变成了碗蜒。

出现错别字的人群大多是农民、学生和文化不高的商贩。而他们写错别字的原因大多是小时候没怎么读书,而小学生出错则是没认真学习写字。

解决的方案

出门时多注意这些错字,要热心地帮助那些人。另外有关部门可以多关注这些人,多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帮助他们纠正错字。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调查报告二

问题的提出

当我们走上街头、打开电视、翻开书报、上网查找资料时,总能发现一些常用的字词被错用、滥用、误用;在我们自己的语文学习中,各种误读字和语病也屡见不鲜。为了让我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我展开了研究。

调查、分析、与研究

我把从街上、同学的作业本中以及电视里面找出来的错别字、误读字进行了分类。

1误读字

把角色读成jiaose把冼读成洗把冶读成治把皿读成血。

2错别字、词

把餐写成歺把停写成仃把锻炼写成锻练把举行写成举形

对于这些错别字和误读字,我分析出以下原因:

(1对于比较少见的多音字,不去查字典辨认这字该读什么音;一些少见的字也一样。

(2有些字是以前简化过的,但是写在不能简成那样了。

(3些店主,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故意把写错,自作聪明的改写。

改进措施

为了让大家都能正确、规范的使用祖国文字,我向大家提出一点建议:

1) 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

2)不要写不规范的字,一切字都要按照字典里写。

3)多写字。现在就是因为我们少写字,说以一提笔,就写错别字。

身为中国人,就应该规范、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连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多不会写,那你还是中国人吗?

从自己做起,写规范、正确的祖国语言文字!

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调查报告三

在当今热闹繁华的社会中,有许多商家为了提高营利,不断地将祖国的语言文字错用、滥用、误用;而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的误读字和语病更是屡见不鲜。为了对这种社会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

星期六早上,我们的调查小组出发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滥用字是三。这是一家卖服装的店,店名叫做衫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的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历史名着。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本书怎么就变成了衣服国里的演义,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我们继续往前调查,却碰到了一家店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店。这家商店是一家专营幼儿摄影机构的店,店名叫做北京爱你宝贝。这句话没有任何的标点符号,读起来自然会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直到要离开时,我才猜想是不是北京爱你的宝贝呢?但茂名和北京没多大联系吧,天南地北的,真是匪夷所思。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一间早餐店,准备、填饱肚子后继续调查。没想到在这里,我们就找出了一个错别字--。这是我们从小菜单上找到的。这是什么字呢?我拿出本子写写画画。这时,陈力华大声叫了起来:这是餐字,早餐的餐!我时恍然大悟。这个字原来是餐字左上角的那个部分。可是,大家无法把这个像夕的字与复杂的餐挂上钩。

我们在街上走了一上午,看到了许多的错用字和误用字。我们将调查后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1、店主为了商业效应,将成语滥改滥用。2、店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字简化而为。

汉字调查报告篇9

[关键词]景区语言;外观语言;语言文字规范化;人文和谐

[DOI]10.13939/ki.zgsc.2017.08.121

城市旅游景区建设中,其硬件和软件共同决定景区旅游品质和形象,而作为景区建设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外观语言彰显景区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旅游景区外观语言指的是存在于旅游景区户外环境的语言文字,是对景区形象的塑造具有直接作用和影响的语言文字形式总和,包括景区外在的导游解说词及文物古迹、景区标志牌、门店招牌、户外宣传广告等语言文字。城市外观语言也是城市人文景观的一部分,能够直观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作为中国著名的沿海旅游城区,其景区语言环境对城市和谐语言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针对山海关景区外观语言状况的调查中,调查组重点通过对“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孟姜女庙”及“长城博物馆”四个景点及古城内的实地考察,掌握了景区用字现状,分析归纳了景区外观语言的文化特征及不规范用字情况,并为景区外观语言规范化建设提出了策略。

1山海关旅游景区外观语言的文化性

山海关,地处中国北方长城文化带。它历史悠久,名胜荟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山海关景区(老龙头、天下第一关・古城、孟姜女庙)是国家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于1979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也是2007年国家首批66家5A级景区之一,其外观语言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性特征。

1.1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山海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走进山海关景区,长城文化、军事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本土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汇集,每一处语言文字都铭记着一段悠远的历史,每一处文物古迹都记述着一串动人的传说。

矗立在镇东门城楼上的“天下第一关”巨匾,为民国九年(1920)杨宝清所摹刻,见证了山海关6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一”字一笔1.09米,繁的“关”一竖1.45米,五个大字结构合理,精神贯通,与这座建筑浑然一体。迎恩楼上悬有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祥蔼_桑”,是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皇帝去东北拜谒祖陵,途经山海关,来到西门迎恩楼,见此处霞光普照,瑞气东来,乃亲题赐额。

老龙头地势险峻,天容海色,澄海楼更是居高临下,吞波吐浪。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即兴赋诗,一首首名篇佳句记录下老龙头长城的优美风光和历史变迁。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在此留下了御书墨宝。老龙头碑林亭旁立有10通卧碑,刻有明清时期文臣武将所作有关老龙头诗词。碑林内还保存有明代“一勺之多”碑、清乾隆御制碑、清道光御制碑及明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杨琚所作《观海亭记》。其中,“一勺之多”碑是明天启五年(1625)山石道刘永基题写,天启六年(1626)海运同知王应豫勒石立。把浩瀚的大海说成只有“一勺之多”,足见题者的宽阔胸怀和非凡的气魄。

1.2多元的国际化风范

景区对外开放以来,始终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化,着力推进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使用和普及,并兼顾国际交往接待需求,为满足国际化需求,招聘日、俄、韩、英等6个语种的政务导游,配备到景区一线开展导游和翻译服务。景区标志牌、导引牌全部实现了中英文对照。在公共场合和宣传中需要配合使用英语或汉语拼音的,均按照以规范汉字为主、英语或汉语拼音为辅的形式,规范汉字的字体当大于外国文字,加注的汉语拼音应书写在规范汉字的下方,拼音符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范》的规定及要求。

1.3规范的外观语言风貌

据调查,山海关景区导游词历经三轮次的修订和完善,目前已编辑形成8个篇章、8万余字的《山海关导游词汇编》。景区导览标识系统较为完备,各类标识牌、指示牌、导引图、全景图的设计与制作上,不仅注重规范汉字的使用,还充分考虑了与周边环境、风貌的协调一致。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目前有导游员243名,其中,政务导游9名,普通话水平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景区导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1.4和谐的景区人文生态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随处都可以感受得到独特的关城文化和质朴的关城民风,透过一个个承载着历史印痕的人文典故,游客能够充分感受景区的人文风貌。山海关城东6公里的孟姜女庙,演绎着“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和“姜女寻夫”的动人故事。殿前的抱柱联就是那副誉为“天下第一奇联”的著名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相传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1521―1593)所作。它巧妙地运用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及谐音等特点,进行重叠组合,意趣无穷。“朝”通“潮”,“长”通“涨”、谐“常”,从而形成了如下的读法: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多年来,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和许多游客朋友的努力,这副对联已有了近20种读法,表面看虽是文字游戏,却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2山海关旅游景区外观语言的不和谐现象

和谐、规范的语言是游客获取精准的旅游景区文化信息和服务信息的主要工具,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景区和古城范围内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2.1景区用语层面

本次在对景区周边从事餐饮及商业服务的人员进行调查时发现,从业人员用语存在一定不规范现象。调查对象多源于本市各县区(冀鲁官话方言区),也有对象来源于东北地区(东北方言区),个别商户存在一定的方言乡音,交谈时发现有舌尖前后音不分或“r”“l”不分的;有声调调值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的;有使用方言词的等。

2.2景区用字层面

一是存在不规范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和说明性文字、广告中的错别字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四条、第十七条及《河北省实施〈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精神,公共场所的设施、招牌、广告用字、企事业组织名称用字等,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文物古迹、题词和牌匾、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等,允许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但应当在明显位置配放规范汉字的招牌。调查发现,在景区内一些介绍性文字及周边店面有使用繁体字现象,在不规范字中占有绝对比重。其中一部分为建设开发时间较早(即1987年前后所立)。手书繁体字、异体字招牌,没在明显位置配放规范汉字的副牌的情况比较普遍;另外就是印刷体繁体字直接作为店铺名招牌和部分介绍性文字,这些既缺少名人书写的艺术美感,也不利于游客辨认。个别错别字情况主要出现在说明性文字和广告中。二是有误用标点符号、序号现象和阿拉伯数字纪年写法不规范情况。按照“规范使用序号、标点符号、汉语拼音”中的要求,文字材料中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第五层为“①”。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在介绍性文字中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后面的圆点符号“.”被用作了顿号“、”及介绍文字中涉及书名号和引号的使用有不妥之处等现象。1995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中规定:“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应在同一行中,避免被断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介绍文字中,公元纪年“1987年”的千位数“1987”被分割成“198”“7年”,以两行呈现,有违上述规定,属于不规范情况。三是景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精细化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多年来,虽然山海关景区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景区用语用字越来越规范,导游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但对于山海关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来说,景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需在制度化等细节上进一步提升,更上一层楼。

3构建和谐的景区外观语言

和谐、规范的语言是游客获取精准的旅游景区文化信息和服务信息的主要工具,它不仅对公众起着重要引导和帮助作用,而且能有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进一步搭建旅游城市与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理解的桥梁,应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

3.1提高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和谐意识

语言文明、规范是人们的文化修养在语言上的反映,作为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人”对于语言文明、规范化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景区及周边单位或商家管理者要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切实贯彻《语言文字规划纲要》,应充分认识到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共识。

3.2重视普法宣传教育

法纪是文明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保障,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可以有效避免语言违法、违规现象,有利于城市的和谐与稳定。

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群众中的知晓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应广泛利用包括传统纸质和声像媒体以及现代网络和电子媒体在内的各种旅游语言资源,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3.3强化景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管理

景区用字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重点领域和人群的作用,各部门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

3.3.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龙头作用

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过程中应起带动作用,管理者要主动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测试和培训。

目前,基层管理者使用方言较多。因此,今后一段时期,要加大对普通话水平未达标管理人员的培训,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见《河北省实施〈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条)完成《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所提目标。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培训。

3.3.2充分发挥媒体的榜样示范作用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媒体对受众语言文字规范化应用能力起到示范、促进和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媒体语言的科学研究,加快这一领域相关条例规章建设,根据新情况科学规划媒体语言。

3.3.3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作用

要对旅游服务行业相关从业人员尤其是景区周边餐饮及商业服务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科学地制定出完整评测要求,有效地提高其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景区周边餐饮及商业服务人员,多来自城郊或县级以下地方,具有流动性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常以方言作为服务用语。因此,应积极协调并推动用人单位、劳动就业服务部门和进城务工人员输出地相关部门对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增强规范意识,提高用语用字规范化能力,从而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3.4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开展对景区不规范字的集中整治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规定:“地方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企业名称、商品名称以及广告的用语用字进行管理和监督。”据此,地方文化、工商、民政等相关部门应严格履行法律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用字的监管执法力度,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在企业名称登记、商标注册、户外广告审批上严格把关,决不让一个不规范用字蒙混过关。对已有的景区及周边不规范用字,一经发现,立即责令改正,该换的换,该加副牌的加副牌。同时将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作为一项群众性事业,还需公众积极参与,可广泛开展公众有奖举报等活动。设立不规范社会用字举报电话,使不规范社会用字再无藏身之所。

4结论

语言文字是一种社会性极强的社会现象,其文明、规范程度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社会、整个时代。

山海关,作为地处中国北方长城文化带上的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其景区语言文字,一方面承续着中华历史文明的乐章,另一方面又残存着语言文字变革发展中个别有悖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不和谐音符。对此,本文重点针对体现长城文化的“老龙头”“第一关”“孟姜女庙”及“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景区及周边临近区域语言文字规范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原因,以期从源头上,为该区域管理者治理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提供决策参考。

由于采集的语料主要源自“老龙头”“第一关”“姜女庙”和“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等重点景区及周边语言文字现象,并只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因此此次调查有明显不足之处:首先,调查的范围比较狭窄,只列举了重点景区的一些典型例子,所分析的语料具有一定局限性;其次,调查的领域不够全面,文中重点调查了景区及周边店面牌匾、招牌、广告等语言文字,而没涉及网络媒体语言文字;最后,限于调查队伍专业结构和调查时间不足等因素,未能涉及拼音和外语问题。因此,调查结论必然带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王玉.漫谈规范语言文字与提高城市形象[J].咸宁学报,2009(5).

[2]张先亮,谢枝文.生态观视野中的汉语言和谐[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3]程展.新型城市化建设中的城市外观语言考察[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3.

[4]苏培成,尹斌庸.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王铁昆.汉字规范通俗讲话[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6]郝铭鉴.文字的味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汉字调查报告篇10

【关键词】广告用语;偏误;应对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告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了解商品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广告经过市场的考验已经成为品牌价值的体现,给品牌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好地诠释了企业和品牌的核心价值。但是,在广告中使用不规范用语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尤其是广告的用字不规范,乱用谐音,混淆概念等现象,由于广告借助于电视、网络、电台、报纸等媒体,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很容易对人们进行误导。特别是那些正在求知的中小学生,他们接受性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弱,一旦接受,很容易导致以讹传讹。本文就以广告用语偏误进行分析,以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2006年6月12日,深圳市语委联合文化局和工商局,经过三个月的调查取证,对全市广告进行整治,拆除用语不规范广告牌700多块。其中,滥用繁体字占15%,滥用谐音成语占50%,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广告管理法规占25%。2007年1月18日,针对北京市人大代表张毅在2006年两会期间提出的“尊重汉字、尊重母语”的建议,北京市有关部门进行了回复——诸如“百衣百顺”、“食全食美”、“与食俱进”这样在广告中故意用谐音篡改成语的现象,工商部门将一律不予核准登记。由此可见,广告用语偏误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亟需加以规范。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偏误类型

(一)繁体字:泛滥成灾

近年来繁体字不断凸显,严重影响了广告信息传播的畅通有效性。如好馬配好鞭,好工配好電器(松本電工);萬基人參人人有禮 大贈送!(萬基人参系列);人性化的房型設計(壟辰公寓)。

文字历来都是朝着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文字工作,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并于1964年总结、归纳成《简化字总表》,对现代汉语用字进行简化。“40多年的实践证明,简化字有利于人民群众,特别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扫盲工作,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1]。

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部分商家热衷于使用繁体字,特别是在电影、电视、商标、牌匾中,繁体字更是层出不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的思维走入了误区,极力迎合西方社会的结果。因为他们认为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只认识繁体字。于是,某些企业广告就随风倒,热衷于用繁体字,甚至连厂名、商品名称都改成繁体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例,它的订户中90%左右是年轻留学生,这些人恰恰并没有多少人认识繁体字。即使是在繁体字使用较多的港、澳、台,也不像有人臆想的那样拒而不纳简体字。其实,早在1985年,台湾的《自立晚报》就发表专论,盛赞我们的简体字,简得合理,简得妙,是“大胆地采用了笔划很少的同音字,但又无碍于字义,兼取了简繁体的优点”。历史的实践己经证明,汉字的简化是历史的进步,繁体字的回潮是历史的倒退。

(二)错别字、生造字:五花八门

由于网络媒体和影视广告日益侵占消费者的接受领域,所以包含错别字的广告借助媒介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严重冲击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发展,特别是贻害处于求知阶段的中小学生。如:(1)消费者化几千元(福达家具);(2)与阳光相约享金彩人生(阳光小区 金荣苑);(3)主、付出入口设无线微波监控系统(碧水庄园);(4)丰盛你的人生。(洋参冲剂广告)。

例1、例3是误用错别字的偏误,“花”错用于“化”,“副”错用于“付”。据《现代汉语词典》可知,“化”与“花”作动词讲时,“化”是“变化”、“感化”、“融化”、“消化”、“化学的简称”等义;“花”是“用”、“耗费”之义,由此可见,表耗费了“几千元”之意的是“花”而不是“化”。据《现代汉语词典》可知,“付”是一个动词,而这个句子需要一个形容词,并且是“主”的反义词,所以只有用“副”了。

例2是生造词语的偏误。把“精彩”生造为“金彩”,取“金”财富义,这违背了现代汉语规范。(4)句中,“丰富”和“丰盛”表示的概念意义基本相同,但它们的词性和句法功能有所不同:“丰富”是一个兼类词,既可以做形容词,也可以作动词接使动宾语;“丰盛”只能作动词,不能接宾语,所以应改为“丰富你的人生。”

(三)成语谐音的滥用:惨不忍睹

“‘谐音双关’是利用语言文字同音不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涉及到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种修辞手法。”[1]但是,广告用语只求“同音”忽视“同义”,存在滥用谐音字的现象。例如:“咳”不容缓(药品广告)、“骑”乐无穷(山地车广告)、“鳖”来无恙(补品广告)、一“明”惊人(眼镜广告)、默默无“蚊”(驱蚊器广告)、无可替“带”(透明胶带广告)一“网”情深(网吧广告)、一见钟“琴”(钢琴广告)、随心所“浴”(热水器广告)、终生无“汗”(空调广告)、“衣帽”取人(服装店广告)、“衣衣”不舍(某洗衣店广告)、步步“糕”升(某蛋糕广告)、一步到“胃”(胃药广告)、百“衣”百顺(电熨斗广告)、“烧”胜一筹(快餐店广告)、“闲”妻良母(洗衣机广告)、大“石”化小(治结石病广告)、百闻不如一“键”(打印机广告)、好色之“涂”(涂料广告)、有“痔”无恐(痔疮药广告)、领“鲜”一步(海鲜广告)、“快治”人口(口腔门诊广告)、“礼”所当然(礼品店广告)……

滥用谐音字是一种破坏语言规范的行为,容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而受伤害最大的则是中小学生,会导致以讹传讹,把汉字引向毁灭道路。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三条规定:“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服务用字。因公共服务需要,招牌、广告、告示、标志牌等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规范汉字。”[2]由此可见,不恰当的使用谐音字属于违法行为。广大广告主顾和经营者不要一味追求广告效益滥用谐音字而违法,对于以往曾使用过的要加以整改,以规范用语取代不规范用语。

(四)不合语法规范

部分广告不遵循汉语语法,出现了诸如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模糊歧义等语法错误,这些错误通过媒体消解着受众已有的语法模式,久而久之,有颠覆传统语法的危险。

一是搭配不当在广告中有逻辑上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缺漏等。如:(1)让你热焰红唇,与春争俏(奇士美化妆品);(2)蚊子死光光(雷达水性蚊子喷杀剂);(3)虽然是夏季,也应当当心着凉(新麦肯华丽空调);(4)体积虽小,总是高人一筹(海尔空调);(5)无论是书信、签合同、下订单,您只要交给欧普2106S,保证一切OK!(欧普传真机);(6)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

例1、2是逻辑上词语搭配不当。例3~5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或关联词语缺漏。其中例3是转折句,“虽然……也”构不成转折关系。应改为“虽然是夏季,但是要当心着凉。”例4也是转折关系,“虽……总是”构不成转折关系,应改为“体积虽小,却高人一筹。”例5偏误是关联词缺漏,这样就无法构成“只要……就”的条件关系。所以在“保证”前面加上“就”构成完成的条件关系。例6这句广告违背了逻辑学矛盾律的原则,“矛盾律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不允许相互矛盾,以保证思维的一致性。”[3]第一句说“不收礼”,第二句又说“收礼”,这种矛盾用语难以得到消费者认可。

二是现代汉语的构词造句严谨整饬、结构平稳,韵味悠长,但是有些广告抛弃规范,只是一味标新立异,违背了汉语的构词造句规则。下面以“又”字为例分析这一现象。如:(1) “豪华型双门双温风冷式冷柜,对社会又一贡献。”(冷柜广告);(2)“在炎热的夏日穿上它稳重又不流汗。”(夏装广告);(3)“冬天的蔬菜,价格又便宜。”(蔬菜广告)。

例1中的“对社会又一贡献”应该是“对社会的又一贡献”的简写,还原全句就是“豪华型双门双温风冷式冷柜是对社会的又一贡献!”这是一个包含“是”字的判断句,其构成是:“名词性结构+是+名词性结构”;而把“对社会的又一贡献”中的“的”字省掉后,“对社会又一贡献”就不是名词性结构了。这样一来,“名词性结构”与“名词性结构”相对称的判断语义关系就无法构成,即句子存在语法错误。

例2 据《现代汉语八百词》可知,广告语中的“A又B”相当于“形1+而+又+形2”结构,即“A而又B”。其中“而” 用来连接并列的形容词时表互相补充的语义。如:“少而精”、“严肃而认真”。同时已知“A而又B”中“又”表“累积”义,这说明,在“A而又B”格式中,A、B的语义还要能相互补充。但是由常识可知:“稳重”与“汗流浃背”似乎没有什么补充关系。因为并非“流汗了”就显得“不稳重”,并且,从“A而又B”中“A”与“B”的语义相关性可推知,“A而又不B“中“不B”与“A”也应具有语义相关关系。可是,“稳重”与“流汗与否”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因此,无论是“稳重而又汗流浃背”还是“稳重而又不汗流浃背”都显得不那么规范。[4]

例3可有两种不同理解。第一种理解,由《现代汉语八百词》可知,“又”可表“另外”,若把此用例中的“又”解释为“另外”义就讲不通了。第二种理解,还原广告语为:“冬天你不仅能吃到蔬菜而且蔬菜的价格也便宜”,这里就出现了“又”与“而且”的混用问题。

二、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五种偏误类型,本人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1.广告用语用字应遵守国家的语言政策,以《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指针,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一是广告中不得单独使用汉语拼音。广告中如需使用汉语拼音时,应当正确、规范,并与规范汉字同时使用。广告中不得单独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广告中如因特殊需要配合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时,应当采用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主、外国语言文字为辅的形式,不得在同一广告语句中夹杂使用外国语言文字。广告中的外国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与中文意思不一致的,以中文意思为准。

二是广告用语应当清晰、准确,用字应当规范、标准,包括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使用繁体字,不得使用国家已废止的异体字和简化字,不得使用国家已废止的印刷字形,不得故意使用错别字,不得故意用谐音乱改成语,广告中因创意等需要使用的手书体字、美术字、变体字、古字, 应采用易于辨认的,不得引起误导。

2.广告用语应维护社会伦理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不得使用“部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不得利用或篡改领袖人物名言作为商业广告用语,不得含有不良文化内容。

3.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广告语言使用的审查力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广告审查监督,不合格的不予审批;另一方面也要对广告创作者进行语言文字培训,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素养。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遵循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正确运用谐音双关、比喻拟人、历史典故、成语熟语,以规范的广告语言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避免不健康的思想和错误的语言对社会精神生活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2]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M].语文出版社,2000.

[3]李行健主编.汉语新词词典[M].语文出版社,198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