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22:05:34

叙事作文

叙事作文篇1

关键词: 中学语文叙事作品 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 视角的综合

叙事视角又称观察点、叙事视点、叙事聚焦,是叙述者观察故事的角度[1]。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将叙事视角分为外视角和内视角,外视角又称全知视角,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视角;内视角又分为固定内视角、不定内视角和多重内视角[2]。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知识短文《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则将叙事视角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又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3]。由于第二人称视角存在争议[4],笔者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以下简称《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叙事作品为例,分析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的运用: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视角的综合。

一、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第一人称视角的运用

《高中语文》(必修二)《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认摘 要: 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的运用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和视角的综合。第一人称视角都是有限视角,可分为童年视角和主人公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视角的综合分为视角的交替、视角的叠合和视角的结合。

关键词: 中学语文叙事作品 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 视角的综合为第一人称视角都是有限视角,真实而有感染力,下面仅以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为例略作分析[5]。笔者认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并非对事件的全面交代,只是从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故称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结合《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中的叙事作品,中学语文叙事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可以分为童年视角和主人公视角两种方式。

其一,中学语文叙事作品中的童年视角。童年视角是指以童年经验看待外界事物,它单纯洁净,对外界事物充满感情,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正如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6]童年视角可以描写“我”的童年快乐生活,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及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等作品都运用了童年视角,表现了童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社戏》重点回忆了“我”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在江南水乡看戏的快乐生活:“我”和双喜、阿发等十几个少年一起划船到赵庄,在路上将船划得飞快,在远处看戏台上打仗,看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上鞭打,看老旦在台上踱来踱去地唱,“我们”看戏回村时意犹未尽,又跳到岸上偷田里的罗汉豆吃。

童年视角可以以“我”的童年眼光刻画其他主人公,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鲁迅的《孔乙己》、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等都以“我”的童年眼光描绘其他主人公。《我的老师》从“我”的童年角度描绘了“我”小学时蔡芸芝先生教导我们的场景,这些记忆片段从“我”的角度刻画了蔡老师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蔡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其二,中学语文叙事作品中的主人公视角。主人公视角可以重点刻画“我”的心灵成长,如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最后一课》、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作品。《背影》中的“我”作为正在上学的大学生,在坐火车北上读书之前,对“我”的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嘱“我”路上小心、夜里不要受凉等感到不悦,觉得父亲说话唆,做事不漂亮;可是在父亲不顾年老体胖,蹒跚地跨过铁道,艰难地攀上月台给“我”买橘子时,“我”禁不住受到感动,深深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慈爱。

主人公视角可以将“我”作为主人公之一,与其他人物性格构成映衬关系,试以茹志鹃的《百合花》为例。《百合花》中的“我”是小战士和新媳妇这两位人物的联络人:“我”主动要求到前线服务,与小战士是同乡,这将“我”与小战士联系;“我”向农村新媳妇借被子,与新媳妇一起在包扎所工作,这将“我”与新媳妇联系。“我”与小战士和农村媳妇的性格形成映衬关系:“我”与小战士一样觉悟较高,但作为女工作人员比小战士容易做新媳妇的工作;“我”与新媳妇都是女性,都被未婚小战士的牺牲深受感动。

二、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第三人称视角的运用

《高中语文》(必修二)《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中认为第三人称叙事可以是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它灵活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全景式地表现生活,如《边城》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但论述不够详细[7]。笔者以《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中的叙事作品为例,同样将中学语文叙事作品中的第三人称视角分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更详细的论述。

其一,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从多个角度叙事,可以自由移动位置;可以纵观前后,也可以环顾四周;可以俯瞰纷繁复杂的群体生活,也可以窥视各类人物的心理活动[8]。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沈从文的《边城》、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吴承恩的《西游》、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都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范进中举》刻画了范进本人和胡屠户、邻居和张乡绅等人在其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范进在中举前备受岳父胡屠户羞辱和社会歧视,因而在中举后因极度高兴而发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骂他“尖嘴猴腮”,在其中举后称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视角灵活,生动描绘了封建社会末期江南地区广泛丰富的社会生活,讥讽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范进本人的毒害和对社会关系的扭曲。

《边城(节选)》描绘了边城的自然山水和社会风俗习惯,如端午的划龙舟比赛、民风的重义轻利;叙述了翠翠和船总的二儿子傩送巧遇而对他萌生爱意的心理,交代了船总的大儿子天保与翠翠的相见,翠翠的祖父对天保的好感。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视角多变,社会内容丰富:既洋溢着湘西地区浓郁的风土人情气息,又刻画了翠翠的祖父的重义达观,还细致描绘了女主人公翠翠对船总的二儿傩送的感情,具有丰富的社会和人文内涵。

其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第三人称限制视角通过“他”的视角了解外部事件,以符合“他”的身份与其他人物交往,对其他人物进行猜度和臆测[9]。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秦文君的《伟人细胞》、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契诃夫的《变色龙》等作品都运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林黛玉进贾府》通过林黛玉的眼睛来观察贾府的环境和人物,通过林黛玉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既交代了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又写出了林黛玉的知书识礼和小心谨慎,还初步刻画了林黛玉、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热爱生命》从“他”的角度刻画了“他”与一条病狼进行生死搏斗的过程:“他”饥饿难忍,两天没有吃东西,只能靠摘沼泽地的浆果和灯芯草为生,而且身体受伤,可是在途中却遇到了一条想吃掉他的病狼。他一路跌跌栽栽地走着,与病狼比赛谁能坚持到最后;他用全身的重量压在了狼的身上,用嘴咬破狼的咽喉,终于异常艰难战胜了这条病狼。小说以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描绘了“他”在这一过程中的行动和心理,表现了“他”的坚持、忍耐和生命力的顽强。

三、中学语文叙事作品视角的综合运用

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可以采用某一单一视角,也可以通过转换视角综合运用多种视角。视角的综合运用可以加快文学作品叙事的节奏,丰富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表现更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化文学作品的主题,正如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所说:“一个小说家可以更换他的角度,如果结果是成功的话。”[10]《高中语文》(必修二)《恰当选用叙述的角度》中认为叙事作品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视角,如《祝福》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结合,《最后的常春藤叶》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结合,但语焉未详[11]。笔者以《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叙事作品为例,将中学语文叙事作品视角的综合运用分为视角的交替、视角的叠合和视角的结合三种方式。

其一,视角的交替。视角的交替是指叙事作品交替运用多种类型的视角,如王安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薛涛的《黄纱巾》、泰格特的《窗》、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等作品都运用了视角的交替。《我们家的男子汉》交替写“我”对“我们家的男子汉”、“他”的教导及“他”越来越独立的生活:作为孩子的“他”不爱吃青菜,“我”说不吃青菜会死,“他”便吃青菜;“他”要自己独立买东西,“我”悄悄跟随着“他”,“他”发现了便示意“我”回去;“他”要与“他”外婆一起去安徽,但火车很拥挤,“我”把“他”抱起来,“他”抓住窗口边旅客的一双手跳进车厢。小说通过交替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他”,加快叙事节奏,将“他”的成长表现得富有动态感和生活情趣。《黄纱巾》交替运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女孩“她”和卖纱巾的中年人“他”,小说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她”和“他”交替运用,叙事节奏明快,表现了女孩的懂事和卖纱巾的中年人的美好情怀。

其二,视角的叠合。视角的叠合是指叙事作品将指称不同对象的同类视角结合,如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和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等作品运用了视角的叠合。《甜甜的泥土》将两个不同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她”和“他”叠合:小说前半部分的“她”是“他”的x异生母,“她”把一包包裹得很紧还带着体温的糖交给传达室的老头,让传达室的老头转交给她的儿子王小亮,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爱;小说后半部分的“他”是“她”的儿子王小亮,“他”接到传达室老头送来的糖后,将糖发给老师和同学们吃,可是又害怕还没有吃完的糖被父亲和后母发现。小说将两个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她”和“他”叠合,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深思离异家庭父母与子女的“爱”的问题:生母“她”关心“他”,可是却不能与“他”在一起;父亲和后母与“他”在一起,可是却不关心“他”。《一个人的遭遇》将两个不同的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叠合,使小说产生复调的效果,表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期间遭受的巨大灾难和在艰难生活中对未来的希望。

其三,视角的结合。视角的结合是指叙事作品将不同类型的视角结合,如鲁迅的《祝福》、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和比尔博姆的《送行》等作品运用了视角的结合。《祝福》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和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结合: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描写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对祥林嫂的“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问题无法回答,小说主体部分则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小说将两种视角相结合,表明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和个人不觉悟的双重悲剧,而且通过“我”对祥林嫂命运的无能为力暗示具有启蒙意识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的隔膜。《品质》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他”相结合,结尾通过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他”指出格拉斯兄弟失败的原因。小说将两种视角相结合,表达了“我”对资本主义不择手段竞争的反思和对格拉斯兄弟的深深同情。

叙事视角是叙事作品的重要技巧之一,正如美国小说家路伯克所说:“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12]通过分析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叙事视角的运用,可以加深对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理解,更好地体会中学语文叙事作品的艺术技巧,还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益的启示,使学生的写作新颖别致而又简洁含蓄。

参考文献:

[1][8][9]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19,27.

[2][法]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5][7][11]丁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59.

[4]刘锡庆.写作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58.

[6][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著.戴骢,译.金蔷薇[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2.

叙事作文篇2

一种体裁

只写记叙文,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

两个原则

1、真实才能动情。真正能打动读者的,还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身边小事;

2、妙语才能煽情。只有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语言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读之使人不断点头默叹。

三字要求

1、稳:写好事,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稳定的发挥好自己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不要强求自己必须写出“惊世之作”来,考试作文能够发挥自己80%的写作水平就很了不起了。

2、细:不要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的简单叙述,中间要加入环境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能力好的同学再来些远近相衬、动静相映、侧面烘托、环境渲染、五觉描写,是文章细腻、动人。

3、精:对于一般的同学来说,“精”体现在:(1)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内容;(2)写出自己最好的字;(3)采用自己最顺手的结构(总分结构或顺叙方式),力求发挥好自己的水平。 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精”应体现在:(1)选择较有新意的、又是自己有把握写好的内容;(2)有漂亮的书写;(3)精心的安排好开头和结尾,适当的采用倒叙、衬托、联想、象征、描写、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以物喻人的方法方式结构文章;(4)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特别是运用比喻、反复、排比、反问等手法,恰当的运用成语、引用格言名句,增添文采。

四个流程(保住基本分)

1、审清题意:千万注意,题意审不好,来个文不对题,哪就??应该先花2-3分钟看看作文题,然后在开始答基础知识题目。

2、立好中心:至少指导自己想说什么,是喜欢、是厌恶?是感动、是反对?是快乐,是痛苦?是哲理、是深情?是赞扬、是批评???用一句话把它写在草稿纸上。

3、选好材料: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1)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2)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3)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写作文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结尾、段落开头的稿子打得好,一气呵成事不难做到的,思路顺畅了20分钟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五项技巧(赢得感情分)

1、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造句法、筛选法、换题法。

- 1 -

2、有一张可爱的脸蛋:书写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3、有一双闪亮的眼睛:好的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参见《话题作文的拟题方法》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装:(1)一个最拿手的题材(适合自己);(2)一个好故事(好布料);(3)一个好结构(好设计);(4)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好花纹、好色彩)。

5、有几件精美的饰品:(1)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2)结尾:议论反问式、含蓄余味式、赞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决心号召式(名鞋);(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点缀(钻石哟);(4)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梦的纱巾)。

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过短过长: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三忌开头议论: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的好,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四忌分段太少:4-6段为好,千万别少于3段。

五忌文不对题:不说也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六忌选材太俗:别总是玩呀、救落水儿童呀、猫啊狗啊??

叙事作文篇3

身边的人

柴 静

十年前,在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回到北京。下了飞机,下着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发生了什么。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教师。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他的面前说:“你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擦眼睛。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大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分配机制极不合理,这个问题的根源不仅出在土地管理法,还出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就算说得再尖锐,我们也能播。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特别真诚。这个人叫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他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听是想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选自《身边的人》)

写作借鉴

柴静的这次演讲确实有理由获得特等奖。不必听她的声音,只读她的演讲稿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柴静的这篇叙事散文稿对于中学生写作而言,大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一、精心选材,用典型激励人

柴静此文精心挑选了四则典型素材。从三十年中走遍各地的有姓无名的中学女教师,到敢于挑战体制陋习的普通律师郝劲松,到真诚为民鼓与呼的政府官员陈锡文,到执着亲民为民的大国总理,选材角度不同,人物身份不同,但他们对待生命、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典型故事和认真态度相同。这样典型的写作素材,本身就有一种激励读者的强大力量。

二、凸显细节,用真情打动人

要让典型的材料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就要善于捕捉、打磨、凸显人物的某些闪光的细节。文学动人的魅力就存在于细节中。上述四个典型素材中,柴静都用到了语言细节的描写,让人物自道其事,自述其志,一句话就让人物丰满了起来。在写陈锡文时,柴静写他用“皱皱巴巴的蓝布手绢”擦眼睛的这个细节,虽是简短的一句话,却大大增加了表现“真实、真诚、真情”的效果。

三、巧卖关子,用悬念吸引人

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常常写在纸面上的时候就觉得平淡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卖关子。柴静的关子卖得好。试想,如果柴静直接先写“七年前,我采访过总理”,则这个故事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柴静没这样写,她先说故事,说一个老人捐助一个卖棺材的农民五百元钱来治病的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已经相当吸引人了。然后,柴静才平静地说:“这个人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这个悬念的设置,让读者更深地琢磨那个看似普通的故事背后的意义。

四、推敲结构,用合力震撼人

作文不能是材料的简单堆砌,即便材料本身很精彩。相同的材料,不同的语段顺序,会产生很不相同的表达效果。柴静文中四则材料的前后顺序显然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从前三则材料来看,柴静似乎是要按时间顺序来排列,但是关于总理的素材却偏偏放在最后而不是第二的位置上。现在这样的语段排序自然构成了由小人物到大人物、由小我到他人及天下的逻辑顺序,浑然一体,形成合力,震撼人心。

五、深入议论,用思想启迪人

柴静的演讲稿一共五段,前四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抒情。无前四段的叙述,当然无后一段的议论抒情;但是,如果没有最后一段的议论抒情,那么,前四段的叙述就没有了落脚点。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以议论为叙述作结,画龙点睛,精辟深刻,高屋建瓴,升华文意。反之,如果删掉最后的议论段,此文几乎就只成了材料的堆砌,其价值就大打折扣。

【习作展示】

尺 度

王耕耘

有这样一只小船,船尾有两名船夫。躺在船板上的那位左手搭在横木上,右手扳着自己的右脚趾,好像着急地对另一个船夫喊:“快看茶壶烧开了吧!”另一个船夫停下右手摇晃着的大蒲扇,左手轻抚着眼前的小火炉,凝神静气地看着茶壶,像是专心在听壶水烧开了没有。这是明人魏学ァ逗酥塾》中匠人王叔远用桃核所刻的小舟一角。

有这样一位重度瘫痪者,除了他那还能眨动的眼皮和右手上那三根勉强还能轻点键盘的手指外,他既不能转动一下自己的脖子,也不能动一动他的嘴唇。他生活的全部空间似乎就是身下整天斜靠着的狭小的轮椅,但他却时刻在思考无比浩瀚的宇宙。他说:“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他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有这样一位诗人,吃不饱、穿不暖是他和家人的生活常态,颠沛流离、四处漂泊是他和家人的无奈。无情的秋风吹走了他那简陋茅屋上的茅草,冰冷的秋雨透过屋顶的缝隙,打湿了床头他那破旧的被子。一夜无眠,诗人在心中吟咏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是千秋诗圣杜甫。

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前后14年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传播他的仁爱思想。他一辈子献身“有教无类”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有一天,也许是某个夏日的黄昏,这位智者有了片刻的悠闲时光,他带着几个得意弟子站在滔滔不息的河水边,沉思良久后,他深沉地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就是万代师表孔夫子。

短暂的生命可以各有奇异的光彩,用了不同的尺度去衡量,不同的生命便会展示出不同的精彩。精湛的技艺会化腐朽为神奇,这是艺术的尺度;对宇宙苍穹深入思考,会给思考者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这是思想的尺度;对社稷苍生满怀忘我的关爱,会让一个脆弱的生命释放出无穷的力量,这是心胸的尺度;时光流逝,能让短暂的生命超越自我、死而永生,这是时间的尺度。不妨问问自己:我要带着哪种尺度前行呢?

叙事作文篇4

友情,喝的是功夫茶,品的是茶道!朋友像香茗,让人沉淀,使人坚强;朋友是生-命中永久的财富,真诚不可亵渎。适量的茶碰到适合自己的水,茶水又碰到适合自己的人,这茶、水、人因缘而得以相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友谊叙事作文800字,供大家学习。

初一友谊叙事作文800字1春风日丽,邀三五佳友聚集一堂,畅抒襟怀,不失为一乐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一个人不曾拥有过朋友,却有人不曾品味过友谊,视其为手中交换的筹码;自私者躲避友谊,视之为感情的累赘;冷漠者不肯付出,始终品尝不到友谊;真诚者珍惜友谊,用来扬起人生的的风帆。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茫茫人海,环目四望,何人可引为知己?何人堪称知音?知己者,意趣相投,志向相近,知心知肝也。由此可知,寻觅一个真心相待的朋友,绝非易事。不但有着共同的志趣、理想,还能敞开肺腑,真心以待。管鲍之谊,互相信任,互相扶持,留下千古佳话。当然,没必要按众多的条条框框去选择朋友,你在选择别人的同时也正被别人挑选,关键在于能否心灵相通若心有灵犀,一面之缘也会成为生死之交,一句相投也会成为故友。伯牙逢子期,跨越了门第之见,只因律而成为挚交,千古流传。

寻觅朋友是一难,维系朋友就是二难。马克思说:“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如果把朋友当成任你驱使的工具,那么你将与友谊无缘。忠诚又是友谊的根基,古人将其浓缩为一个“义”字。一个“义”字提炼出“肝胆相照”;一个“义”字,浓缩出“同舟共济”。这些铮铮的词语中,无不渗透着一个厚重的“义”字。热情是友谊的营养液,任何一种情感的付出都伴随着心跳加速,血液的涌动。

正如大仲马说:“友谊也像花朵,一旦任性或冷淡,这朵心灵盛开的花朵,便会顷刻萎谢。”原则是友谊的标尺,微系的纽带。无原则的友谊是危险的,如一把达摩克利斯宝剑。友谊是脆弱的,如一颗晶莹的水晶,一不小心就会香消玉殒,即使修复,也难光洁如新。友谊的真谛是付出,而不是索取,古有刎颈之交,用生命去换取友谊,视之高于一切。

得当的寻觅、经营、维护友谊,不亚于撑起人生第三大支柱。

友谊是美好的、珍贵的。对于其得注释莫过于鲁迅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友谊地久天长。

初一友谊叙事作文800字2“晚风吹动着竹林,月光拉长的身影,萤火虫,一闪闪……”

她爱唱歌,就那么喜欢。下了课,她一边发呆一边唱歌,我一边发呆一边听。世界似乎静止了,时间的马车也停住了步伐,大脑不再思考,就这么一直静静地坐着,音乐让心灵如此安详,又感到无形的线谱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午后的斜阳透过明亮干净的玻璃洒在她柔软的淡淡的头发上,遮住了脸庞,还有那无神地望着远方的眼睛。我一直静静地望着她,我的同桌。

雪花纷飞,她一边哼着歌一边拉着我冲进那洁白的世界。雪花围成一道屏障,这里只有我们两个人静静地闲聊。她总会为我分担忧愁,如姐姐一般。她本来就比我大。我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我们也有发疯的时候。为了一个不怎么可笑的事笑个不停。剧烈的颤动通过桌子引来了左邻右舍奇怪的目光。可怕的笑声止不住地在教室里飞窜……

如一支玉箫,和她在一起,有如听到清幽婉转的箫声,轻得如纱,柔得如水。朦胧月色下,我们两人并排行走在雪地上,寒风吹动我们的大衣猎猎作响,她的长发飘飞,我的短发乱舞,雪地上却没有脚印。雪花随着那箫声起舞,似乎永远也不会落下……

不同于我的同桌,她总是沉默寡言,缩在墙角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个人简单地生活。也许是巧合,成绩不好的她竟然会和我这个耀眼的学习尖子是朋友!不,这不是巧合,是必然。她是我的老朋友,三年来和我一起上下学。她是一口我可以诉苦的井,命运多劫的我总得有个肩头靠靠。她总是那么静静地听,但更多是两个人的沉默。虽然沉默,但我知道她很专心,无声中似乎有一曲箫声回荡,从她心中传出,胜过千言万语,让我伤痕累累的心灵得到抚慰。有一种平静而巨大的力量让我有勇气去面对生活。

和她在一起,我永远不会感到自卑,她也应该是。我们很少谈学习的事,这似乎成了我们的默契。这是两个平等的灵魂,习惯于掌声和夸奖的我很喜欢她这样平淡而沉默的生活。哪天,我也要体验以下这样的生活。她是幸运的,我总羡慕地想。我们会在帮别人干了好事之后不约而同地笑起来;会出奇一致地蹬着车子;会总把车子放在同一个地方;会在人群中挥起手来找到另一只激动的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我有更多呢?虽死无憾。

耳边又响起了音乐,噢,那时友情的律动……

初一友谊叙事作文800字3真诚的友谊是雨露,清甜、爽心,滋润着彼此的心田;它是和煦的春风,温馨、醉人,吹拂着彼此的梦幻;它是欢乐的歌声,美妙、动听,驱散了彼此的悲伤。真诚的友谊没有地位,年龄的界限。不会因为你的富有而加深;也不会因为你的贫困而褪色;相反,越是贫困中越能体会出友谊的温情,真诚的友谊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过年的时候我用压岁钱买了一个储蓄罐,我每天都往里面存钱,渐渐地,储蓄罐满了,沉甸甸的。一天,妈妈摇了摇储蓄罐,哑了;爸爸掂了掂储蓄罐,轻了.钱到哪里去了呢?

爸爸妈妈都不动声色的天天观察我,只见我每天都拿一元钱上学去,奇怪呀,我平时不是爱花零钱的孩子啊!怎么回事呢,原来我的同学田文丽每天上第三节课的时候都捂着胃,开始我以为她生病了,便问她:“你不舒服吗?”田文丽说:"没事,我是饿的,下了课我喝点热水就好了。"我很惊讶:"你早晨为什么不吃饭呢?

早饭在一天三餐中是很重要的啊!"田文丽笑了笑说:"没事,我能坚持".我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于是放了学便悄悄的跟在田文丽后面去她家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我来到田文丽的家里,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她家十分的简陋,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她妈妈躺在床上脸色十分难看,不断的咳嗽,看上去病的很厉害。原来她家庭生活困难啊,我要帮助她!

从这以后我用自已攒下的本想用来买自已喜爱书的钱不断的去帮助田文丽,每天用一元钱给她买一份早点,开始田文丽不好意思接受,对我说:"你把你的零用钱都给了我,你怎么买书呢?"我便对她说:"田文丽,你吃吧,因为你更需要这份早点。

我如果想看喜欢的书可以星期天去书店看,这样就不用花钱买了."田文丽很激动的说:"杜勤,谢谢你,我不会忘记你对我的这份真诚的友谊."我高兴的说"我爸爸常对我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学校就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家庭,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帮助和关爱,所以我要用我的行动来付出一份爱心,我也会得到快乐."说完我们彼此都笑了.

事后我的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情,赞赏地对我说:"你真是个既懂事又有爱心的好孩子,我们支持你."

结交一个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三种好朋友,叫友直、友谅、友多闻。友谊是真诚的花,友谊是幸福的桥,大家伸出双手献出真诚的友谊,这世界会更美好!

初一友谊叙事作文800字4友情,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谈论颂誉的一个话题!人们都在赞美她,颂扬她,讴歌她!之所以如此,是因了她的魅力、她的美好、她的伟大!是因为她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人们赞美友情,称颂她是严冬里的炭火,是酷暑里的浓荫!是啊,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荆棘,有坎坷,有艰辛,有困苦,然而,朋友,唯有朋友,才会在你陷入困境和苦闷之时,伸出援助的手,为你披荆斩棘;伸出温暖的手,为你融化坚冰;伸出亲切的手,为你遮挡住炙人的炎炎烈日。

人们讴歌友情,称誉她是沙漠里的绿洲,是大海里的航标灯。是啊,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有风和日丽艳阳高照之日,也有烟雾弥漫颓废迷茫痛苦之时,而这时,朋友,唯有朋友,才能给你安慰,给你鼓励,为你拨开浓雾,为你指点迷津。所以,友情,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能使陷入困境的人们感到人间的温暖;友情,就像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友情,好似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我珍惜友情,我珍爱朋友,因为———朋友是我生命的绿洲,是我心灵歇脚的驿站,也是我收藏心事的寓所,更是我储蓄感情的行囊!朋友,就像是生命中的一盏灯,在你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你送来温暖;就像是你的精神支柱,在你最颓废的时候给你勇气。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朋友的一个问候、一条祝福的短信就会给你带来莫大的感动;在单调枯燥的生活中,朋友的一通电话会给你带来无比的欣喜;在郁闷烦恼的生活中,朋友的一句“你好吗”,就会使你热泪盈眶。

孤独的时候,仰望满天繁星,我会想起朋友;寂寞的时刻,低眉敛首,我会想起朋友;难过的时候,泪痕满面,我会想起朋友;伤心的时刻,忧郁无助,我会想起朋友;快乐的时候,畅怀大笑,我会想起朋友;开心的时刻,微笑凝望,我会想起朋友!

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就因为有众多朋友的支持和关怀,有众多朋友的帮助和理解,所以,我才走得这么从容,走得这么安定,我才生活的这么充实,这么安静,这么坚强!

博客,最初的我根本不知是何许东西,我以为它只是一个独属于我的封闭的小小的世界,所以,我就把它当成是我——心情郁闷时倾诉的对象;痛苦烦恼时述说的场所;开心快乐时共享的朋友。然而,却原来它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一个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的世界,南来北往的朋友都可以在这里浏览、观光,都可以在这里停留、驻足、歇息。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人们相互交流,彼此探讨,加深了解,增进友情。

也正因为这,我才有缘结识了众多的朋友;也正因为这,我才有幸得到了诸多朋友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有这么多朋友的理解和帮助——我将不会再孤独,不会再寂寞,我将不再是人世间的一个孤独的过客,我将不再是昔日的那个孤寂的我。从今往后,我希望我能是人世间的——一个能给他人带来开心带来快乐带来欢欣的天使!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我不由想起大学时我教同学们唱过的一首歌——友情,人人都需要友情,不能孤独走上人生旅程。要珍惜友情可贵,失去的友情难追,诚恳,相互勉励,闪耀着友情的光辉,永远永远让那友情温暖你我心胸!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世间最难得的是朋友!最可贵的是朋友!不管人生路上有几多风雨,朋友们,你们将是我心灵永恒的守候!永远是我心中那道亮丽的风景!

相逢是首歌!遇见你将是我的缘!淡淡想念起的是朋友的你,淡淡的牵挂的是朋友的你!淡淡的温暖将友情的灯光点亮,温馨地照耀这人生的旅途!拥有朋友的人生不再孤单!

初一友谊叙事作文800字5友谊是一个扬帆,承载着我们无数的欢乐。友谊是一座心灵的桥,在到达彼此彼岸之时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友谊是一首歌,唱出了我们学生时代的无穷乐趣。

因为友谊,使我更加活泼。长期一个人待在家里,使我习惯了寂寞,面对的总是电视或电脑。失去了交友的能力,在别人面前总是寡言无语。因此时常被朋友所忽略,使我常常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生长,即使知道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雨露,但我还是依旧在生长着。直到高一的开学,我认识了几个同学,她们个个活泼好动,总是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着喜悦的气息。她们努力的把我拉向一个活泼的人,她们给予我鼓励,给予我勇气,使我渐渐的从忧郁中走出来。

因为友谊,是我拾起了自信。常说只有先相信自己,才有可能会取得成功。在困难面前首先要相信自己。因为一次次的打击,使我在面对困难时失去了自信。当在参加一项活动时,我总是不觉得我会成功,而造成结果是我真的没有成功。

对此使我越来越对自己失去信心。但是因为朋友,她们鼓励我参加各种活动,当我想退缩时,拉我一把,叫我在参加活动时什么都不去想,只把它当做是一种娱乐。所以在每次参加活动时我总是这样提醒自己,不再把它当做是一种任务,渐渐的我从活动中找到了许多的了乐趣,并慢慢的拾起我的自信。所以真的要感谢我的好朋友。

因为友谊,使我不会再因为一次考试而难过、自责。高中是一个很累的阶段,我们要时常面对着成绩差,成绩上不去的心理。可我确没有如此大的承受压力的心理能力。一次物理考试我才考二十几分,看着这个分数,我的眼泪不受我的控制,哗啦啦的下来了。

叙事作文篇5

[关键词]隐喻;叙事隐喻,文学作品

一、引言

隐喻传统上一贯被认为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当代语义学认为隐喻是语义选择限制和语义变异的结果。但语义学解释不了没有发生语义变异的隐喻意义。GriceTM从语用学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解释,认为隐喻意义的产生是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因此听话人要考虑其隐含意义。LevinsonTM则提出隐喻的使用和理解牵涉到语境因素。不管是从语义学角度解释还是从语用学角度解释,隐喻都可以看做是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反常的语言运用现象。简言之,隐喻是一种非常规性的语言表述。按照这样一种观点,在文学作品的叙事方法上出现的非常规性的叙事形式可以称为叙事隐喻。

二、隐喻的识别

语言形式是意义的载体,当一个表述从字面上无法解释时,这个表述就是有缺陷的。这时,就要去寻找不同于语句意义的表述意义。对表述意义,即隐喻意义的识别首先在于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这是识别隐喻的第一个条件。例如:

例一:Tom is a fox,

例一无论是从语义学的角度还是从语用学的角度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从语义学角度来说,这句话在字面上不可能是真的,因而是有缺陷的,其隐喻意义体现在Tom和fox的语义相似性上。从语用学角度来说,人们一般认为fox具备聪明和狡猾的典型性特征,即背景知识。如果信息的接受者没有这一背景知识,便无法理解例一中的隐含意义。这是识别隐喻的第二个条件。

例二:We were on the same boat,

语义学对例二中的隐喻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这一句话在字面上是没有缺陷的。对它的识别只能从语用学的角度,借助于具体的语境来实现。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这句话既可以表达其字面意义,也可以表达其隐喻意义。这是识别隐喻的第三个条件。

在文学作品中,文本内容体现在文本的叙述形式之中。叙事的本质是信息的单方向传递,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阅读的是作者的直接表述。但是,作品呈现在读者心目中的实际意义,并不一定是作者给定的原意。这时我们可以透过作者的直接表述,体味可能隐含的曲折意义。从这样的理论视角来审视凯瑟琳・安・波特的《魔法》,可以发现其叙事方法具有显著的隐喻性特征。《魔法》叙述的是一个厨师帮助残忍的老鸨实施了一种魔法,把被她逐出门的尼内特召唤了回来。故事描述了尼内特对老鸨的刻骨仇恨以及她离开妓院的决心。最终她离开了,并且是被逐出去的,这说明她从此获得了自由,再也不会与妓院有什么瓜葛。但为了老鸨的需要,她的懂魔法的厨师实施了一个魔法,把尼内特召唤了回来,并使其彻底地屈服于老鸨。从表面上看,作者是在叙述一种魔法的奇异力量,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隐喻的叙述,因为尼内特所屈服的不可能是所谓的魔法,而是反对她的社会力量。当她回到妓院时,“看上去非常虚弱,还是那身打扮”。在外面漂流了七天,她找不到生存之路,正如厨师的魔法所预言的那样,她只好“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变异的叙事形式使读者不得不寻找其中包含的隐喻意义。因此,对叙事隐喻的识别是要透过直接表述,体味隐含的曲折意义。

三、叙事隐喻的解读

能识别叙事隐喻只是解读文学作品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解释这种现象的实质。对叙事隐喻的解读不但要考虑相关背景知识和具体环境,还要考虑施喻者本人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态度。隐喻的施喻者是隐喻及其意义构建的主体,其重要性不容漠视。在这里,作者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其实,无论是哪一类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融合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历史也一样,纯粹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作为一种叙事策略的文学史仍然是一种不能走出主观虚构性的叙事文本。以历史事实为依据的文学作品为作者提供了更大的主观虚构的空间,作者的思想观念往往就体现在这种主观虚构之中。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指出,不论小说家怎样想做到客观、中立,他也无法不在小说中显示自己的情感态度……小说总是具有叙述性和评价色彩的,总是具有主观性的。杨绛也接受布斯的观点,认为作者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现实,也不可能在作品里完全隐蔽自己。

当客观叙述与作者的主观态度发生冲突时,作者便把主观态度隐含在客观叙述之中,而采用隐喻的叙事手法。在《魔法》中,女佣向有权有势的雇主布兰查德夫人讲述尼内特的故事,目的是要施加魔法,抓住布兰查德夫人的注意力,隐喻性地向她发出警告。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叙述了格列佛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小人国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地自命为顶天立地的宇宙统治者,官吏们也无需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会得到高官厚禄;两个党派以鞋跟高低为区分标志;巫人岛上的科学家研究从黄瓜里面提取阳光、从粪便里面提取营养、把数学公式写在饼干上吃下去。这种荒诞的构思显然是非常规性的,必然包含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对这类隐喻的解读必须依赖作者本人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社会的态度。

叙事隐喻在中国历史小说中也有较成功的应用。《水浒传》第六十回讲述了晁盖率军攻打曾头市,半夜三更劫寨时被一枝刻有“史文恭”字样的毒箭射中面门,不久毒发而死。但是清代金圣叹指出,杀害晁盖的其实并不是史文恭,而是宋江。

对于这一叙事隐喻的解读,我们可以从相关背景知识、作者的价值取向及其对人物或社会的态度三方面予以分析。

《宋史・侯蒙传》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陈泰《江南曲序》说“宋之为人,勇悍狂侠”。历史文献对宋江的记载虽然有出入,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历史上的宋江是一个勇猛凶悍的强盗。

在《水浒传》中,宋江被作者描绘为一个仗义疏财的忠义之士。虽然被逼上梁山,却一心谋求招安,以图报效国家。这种对历史事实的歪曲是与作者所遵守的儒学道德思想分不开的。作者把自己的这种儒学理想物化在宋江身上,极力把宋江刻画成一个忠义双全的完人。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没有刻意地回避历史,而是通过对宋江性格的刻画在历史与理想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思想矛盾。这才使得宋江的形象成了人们长期争论的话题。

读者可以从科学叙事和艺术叙事两个方面来体味宋江的形象和作者对宋江的态度。从科学叙事方面来说,宋江仗义疏财、忠孝双全,颇得众兄弟爱戴,虽然实际上文不及吴用,武不及武松,忠不及李逵,义不及晁盖,即便是乐善好施,也远不及柴进,但这恰好是作者所推崇的儒家 “寡为”“无为“思想的反映。从艺术叙事方面来讲,作品通篇在讲宋江的自私、阴险、狡诈。为了逼秦明上山而杀了秦明妻小,为了逼朱仝上山而杀了县衙的儿子,为了报私仇而对黄文炳剖腹挖心,煎吃其肉,但却为了投降朝廷而阻止林冲杀死自己的仇人高俅,为了招安而害死生死弟兄晁盖。虽然口口声声说为了梁山众兄弟的出路,但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并且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任何兄弟的生命。通过这些叙述,我们可以较客观地把握宋江的形象:虽然作者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宋江身上,但总的来说作者对宋江这一形象是持否定态度的。金圣叹在批点《水浒》时说:“独恨宋江,视为狡诈奸猾之徒。”

晁盖之死是必然的,因为他是宋江投降朝廷的最大障碍。问题是该由谁来让晁盖去死。作者巧妙地把宋江杀害晁盖的曲折描述隐藏在史文恭杀害晁盖的直接描述之中。

晁盖临死时对宋江的嘱托也是一段颇耐人回味的隐喻性叙述:

晁益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这段话的字面意义背后显然隐含着更深层的意义:晁盖知道宋江有投降朝廷的愿望,不希望把寨主的位子让给他,他量宋江才能平庸,不可能捉得“射死我的”。另外,“射死我的”也隐约地表明晁盖知道射死他的人并不是史文恭。

根据同名小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把上述隐喻性叙述内容全部删除了,把“射死我的”隐含所指直接指向了史文恭,使宋江成了名副其实的正人君子,并更加夸大了原著中科学叙事内容所表现的宋江的平庸、无能、忠孝、仁义,彻底歪曲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其文学价值也大打折扣。

同样受宋明理学影响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面临着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刘备身上。也试图把刘备刻画为有德而无能的正人君子。作者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尽管进行了主观方面的自由虚构,在叙事聚焦中尊崇刘备,但是,《三国演义》的文学叙事毕竟是以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史传叙事为基础的。作者虽然以褒扬的笔调刻画刘备,但也通过隐喻的叙事手法叙述了历史事实中虚伪、阴险的刘备。据《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等四种》记载,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义”时,刘备说:“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为了去牵挂,绝“回心”,关羽与张飞商议回家“杀了老小”然后再“结义”,刘备是满口肯定。虽然作者在《三国演义》中没有提到这一史实,却不缺乏对这类事件的隐喻性叙述。刘备口口声声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但据荆州、杀刘璋、吃刘安妻子的肉,并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仁义标准I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取名刘封、刘禅,足以表明他争霸天下,封禅称帝的野心。读者可以从《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中刘备永安托孤的场面体会到作者采用的叙事隐喻:

叙事作文篇6

关键词:钟肇政文学作品;叙述视角;悲剧;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2)02-0254-13

台湾著名作家钟肇政(1925一)的作品总字数超过两千万,其中绝大部分是叙述性文字,叙述是他的强项。然而,关于钟肇政的叙述学研究很少,没有专门的学位论文,就我所见也没有完整的单篇论文。详细考察钟肇政长达一个甲子的写作历程,可以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轨迹,清楚地看到其叙述技巧发生、发展直至成熟的过程。

一、单一视角的顺叙:从沉溺于自我之中逐步蜕变

钟肇政文学创作是从朴实的写实起步,处女作《婚后》(《自由谈》,1951年)就是平平实实地从自己身上的故事写起。自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钟肇政写作的主要内容,如《浊流》三部曲(《中央日报》副刊、《文坛》,1960-1965年)、《初恋》(《今日世界》,1963年10月)、《八角塔下》(《文坛》,1967年)、《大肚山风云》(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青春行》(《台湾日报》副刊,1971年8月27日至1972年1月11日),其中大部分为长篇小说。自传性作品的长处在于能够周详深入地剖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缺陷在于视角单一,且大多采用顺叙,因而剪裁不够灵活,容易趋于冗长沉闷。叶石涛说:“我以为在小说里,写自己是‘旁门左道’,我很讨厌在小说里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看到自传式的小说,不是叫我作呕,就是叫我觉得这作家黔驴技穷了。”作为钟肇政的好朋友,叶石涛这话即使不是针对钟肇政,但也主要是对钟肇政痛下针砭,是苦口良心的诤言。“顺叙最易拖沓,必言简而意尽乃佳。”钟肇政自传性作品的弊端在于意尽则尽矣,其言甚繁。何欣在分析《浊流》的主人公陆志龙的形象时,把他拆分为行动者和批判者二身,“行动者陆志龙每逢做过一件事或做一个什么决定之后,批判者陆志龙便站出来,说出一番道理以为这些行动辩护,或是予以批判,这些都是近乎内心独语的自我表白。陆志龙对自己的批评常常是今天的陆志龙回头看昨日的陆志龙所作所为的批评,所以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如果把这一部该删除的删除该修订的修订,这部小说在艺术的完整性上就完美得多了”。反反复复,犹犹豫豫,过于详尽的心理分析使得钟肇政笔下的男主人公欠缺几分阳刚之气。

在钟肇政早期一些非自传性作品中,也仍然能够影影绰绰地看到“我”的身影,如《老人――记我的一位外省朋友》(《自由谈》,1954年1月)、《苦儿求学记》(《教育辅导月刊》,1954年)、《林弟》(《新生报》,1957年7月29日)、《祝福》(《新生报》,1957年9月22日)等。又如《石门花》(《自由谈》,1955年6月),原本写的是他人的故事,可是作者还是要加个“楔子”,把故事转换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似乎非如此故事就无法顺畅讲下去。要自如地进行视角转换,娴熟地娓娓道来,对初入门者实非易事。在《友谊与爱情》里,作者让男女主人公分别使用了书信这种方式,总算解决了人称转换的难题――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用多了就会成为模式化。钟肇政第一批成熟的非自传性作品,当数1957年发表于《台湾新生报》的一组风俗简笔画(《偷看》、《过定》、《接脚》、《上轿后》),这组小品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了富有乡土气息的风俗和人物。而早在1952年12月发表于《自由谈》的《青春的呼啸》,钟肇政就已经能够以一位女主人公的限定视角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了;1958年发表于《联合报》副刊的《投票》和《柑子》,都成功运用了儿童视角来观察社会现象,使得看去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显得风生水起,文势起伏。妇女和儿童,甚至是一头牛、一棵草等弱势群体,常常成为钟肇政采用的叙事立场,这一方面磨砺了钟肇政的写作技艺,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他为一名人道主义作家,技与道共进。妇女、儿童等视角,通篇看来也是单一视角,但作者已经学会“化身”,这就向叙述视角的自然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锤炼,1960年钟肇政终于推出了《鲁冰花》,一举成名。

二、散点透视法式的叙述流转:《鲁冰花》的悲剧解读

经过近十年的练笔,钟肇政已能一身化作千万身,各摹其声口,揣其心思,体贴入微,无不惟妙性肖。《鲁冰花》里,既有温婉宁静的林雪芬,又有快人快语的翁秀子;既有退缩忍让的郭云天,又有霸气十足的林长寿;既有精灵古怪的古阿明,又有苍白孱弱的林志鸿;连那软弱可怜的校长也因满口“这个,这个”口头禅而令人莞尔……各色人物,汇于一炉,演出一出人间悲喜剧:美术专业的大学生郭云天来到一个乡村小学代课,如同一块石头扔进一口池塘,荡起一圈圈涟漪。两个女青年教师林雪芬和翁秀子同时爱上他,惹得正在追求翁秀子的训导课长徐大木的嫉恨,而他爱的其实是林雪芬。他以纯专业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发现绘画神童古阿明,力举古阿明到县里参赛;而原来的美术教师徐大木过去都是推举林志鸿,林志鸿是县议员林长寿的独子、林雪芬的弟弟……矛盾就这样纠结在一起,不断地激荡、发展,直至高潮郭云天被迫仓促辞职,古阿明病逝。

小说人物大致可分为正反两方,正方是郭云天、古茶妹、古阿明、林雪芬、古石松;反方是林长寿、徐大木、李金杉、翁秀子。之所以能如此泾渭分明地划分,就在于小说的叙述视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同情往往与对其内心的了解成正比;他越跟你交心,你就可能越同情他。同样,全知叙述者对某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示得越多,读者与此人物之间的距离就可能会越短,反之则有可能会越宽。”《鲁冰花》的叙述视角,除作者全知全觉视角之外,采用的就是前述正方的视角,这些人物似乎与作者站在同一立场,成为正义的代表;而反方人物则只给予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成为被看的对象,不知不觉与读者拉开心理距离,成为邪恶的象征。由此,小说成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造成“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最后以神童死亡告终,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论者认为,《鲁冰花》“提出了发现和保护少年人才的社会问题,揭露了摧残少年人才的社会根源,批判了的台湾现实的教育制度”。这是皮相之论。实际上,小说写的是邪正之战,贫富之争,是深刻的社会问题。正方的代表是郭云天,反方的代表是林长寿。林长寿是县议员,且最终竞选上乡长,富甲一方,是个锋头主义者,凡事非争第一不可,女儿林雪芬是乡里最美的少女,儿子林志鸿是班级长,成绩一直排第一,这都给他增添无比的光彩。他放出风声,女儿要嫁个大

学生,而且家财要比他家更富。这回,郭云天要把推荐上县参加美术比赛的三年级唯一名额给古阿明,让他焦虑万分,他想方设法要扳回这一局。郭云天是个初涉社会的愣头青,考虑问题只从自己的专业目光出发,罔顾其余。林郭的唯一一次交锋,是在林志鸿获得亚军归来,林长寿特意来校迎接凯旋的队伍,点名要见指导教师郭,并盛情邀请校长等人到家里宴请,还把郭奉为主宾,特地嘱咐他一定要到场。校长再三拉郭去,可是郭就是不肯给面子。这里,郭除了因为力荐的古阿明被刷下来而赌气之外,还因为校长无意中的一句话:“跟林家的人混熟些不是更好吗?”林家权势炙手可热,是徐大木等争权夺利之人极力巴结的“有力人士”,这反而激起郭作为知识人的清高,下决心不去赴会,让林丢面子。郭敢与林抗争,凭借的是他的文化资产。如果说郭与林是暗中较劲,郭与徐大木倒是有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那就是在推荐赴县参赛选手的教师代表会上。郭借以抗争的资本也是他的文化资产,这回他输了,在知识人的圈子里,他孤军奋战,文化资产倒起不了作用。这成了一种反讽。

《鲁冰花》的悲剧,正义的失败没有白白的牺牲,因为它唤醒了林雪芬主体精神,在一封还没有寄出去的信中,林雪芬写道:“我有个奇异的感觉,自从看了你的信后,我仿佛已逐渐地寻回了自我。我在想着我以前不敢想的事情。我是父亲的女儿,但更是我自己。单单这个发现,在我已是多么了不得,也许不是任何人所能想像的。过去,我只是个父亲的女儿。你说我傻吗?的确的。不过那也不能全怪我。我被蒙着眼,看不见另一个自我。我甚至连她的存在都懵然不知。……我要设法保持住父亲的女儿的身份,同时还要确认我自己的存在。如果两者不可得兼,我宁可舍前者而取后者。我隐约觉察到那需要一番勇力与艰辛的奋斗,可是我不怕,我自信我有这种力量坚持到底……”这段内心独白,好像时光倒流四十年,是“五四”女青年的宣言。叛逆成为自我发现的欣喜;自我的觉醒,化作成长的力量,滔滔汩汩,势不可挡,挣脱父权的枷锁胜利在望。悲剧还唤醒了另一个人――古茶妹。剧痛中的古茶妹,“那泪水模糊的眼光里,隐含着一股反拨的光芒……那股光芒加上一份热力射将出来”。由此作者借着郭云天的心理发表议论:“有时,小小心灵仍会容纳一个大道理的,正和一粒沙里仍可装进天地的道理一样。然而,它的代价又是多么沉重啊!”相比之下,郭云天作为抗争英雄,轰然倒塌;作为启蒙者,一片迷惘,显得苍白乏力。因为,他只是个知识人,专业精英,无法担当起领袖的重任。

作者是故意要让古阿明这个天才死去的,非如此大的刺激,不足于起到悲剧对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因了给空气以一些什么刺激动摇,我们才感到空气一般,我们也须受了艺术作品的象征的刺激,这才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内生命”。实际上古阿明原本是可以不必死去的,因为,虽然他被郭发现、培养和抬爱之后,承受县赛出局的沉重打击,但郭又举荐他参加国际大赛;虽然郭提早辞职,但已经决定两年后回到乡村初中任教,再来培养他,而且他的现任老师林雪芬也正认真地学习美术教育,要好好地来教导他,总之,环境正向好的方向转化。然而,作者终究让古阿明死去了,这是一曲“童真”的悼亡曲!古阿明是小说中最无功利、最葆有“童真”的人。作为一个绘画天才,他的优长在于能够以纯粹的“童真”来观察世界,感受世界,从而来表达他的爱与恨,他爱猫,爱狗,甚至爱脏兮兮的猪,他恨咬死小鸡的老鼠,恨吞下月亮的天狗,恨吃去人们衣服和米饭的茶虫;他爱擅长画画的郭老师,恨不得整日粘着他嬉戏玩闹,而当他知道郭老师不推荐他赴县参赛时,他连扭一下头去看他都不肯。这就是郭云天所说的“古阿明还有三、四岁的眼光,这正好证明他有特殊的观察能力”,而这恰恰成了古阿明遭受徐大木攻击的弱点:“我想三、四岁小孩的眼光是幼稚园小朋友所需要的。我们是选拔学校三年级的代表,而不是选幼稚园的代表啊。”“童真”是人类所宝贵的,但是,作为个体,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却不得不把“童真”让位于世俗的功利,直至被功利蒙蔽了双眼而不自知。作为艺术家,郭云天是尚存“童真”的第二人,但是,他毕竟必须涉世,于是他不得不时时警告自己要丢掉大学校园里同学间自由随意的作风,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实际上他为了某些利益,已经在不自觉学习妥协,言行已无法纯然出乎本心。作为崇尚“童真”的人,郭云天出乎本能地爱上文静的林雪芬,而排斥老于世故的翁秀子。假设以校长这个没有主见的好好先生为原点,我们可以画出这样一个数轴:与坐标轴正方极点古阿明相对应的,反方极点是林长寿。在林长寿眼里,世界是纯粹功利的,他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最极端的是,在他的安排下,演出了一场怪异的古阿明葬礼,“乡长亲临主祭,许多乡内机关首长都到了。还有水城国民学校的全体老师和五、六年级的全部小朋友,加上三年乙班的全班同学。村子里也来了很多看热闹的人”。按照闽台民间风俗,古阿明作为一个未成年人死亡,叫“天寿”,是不能以棺板埋葬的,只能以草席收裹,悄无声息地埋掉。然而,古阿明捧回了一个国际金奖,一下子升为乡村的英雄,因此乡长林长寿为他破例举办了一个隆重的葬礼,目的就在于掩藏罪孽,收买人心。葬礼上,他声泪俱下地发表了演讲,作出承诺,而且让自己的儿子林志鸿手捧代替亡者相片的金奖镜框,紧随在灵柩后面。“林乡长为了表示特别郑重的意思,让自己的儿子来取代死者的姊姊。不管此举是不是合情合理,但人们都敬佩乡长这种不寻常的热心”;作为这场表演的大导演,“今天,他该是流了最多汗的人。由这一场丧事的表现,乡人们都可承认他是不折不扣的好乡长”。在全知全觉叙述者的视角下,林长寿的伎俩丝毫毕现,千方百计榨取古阿明身上仅剩的一点利用价值,“伟大的人物”之所以成就其“伟大”,其“精彩”表演一面让人瞠目结舌,另一面成为了他自身最大的讽刺。

在“童真”与功利的较量中,前者败下阵来,这就是《鲁冰花》所咏叹的主题。不过,《鲁冰花》算不上大悲剧。首先,如前所述,古阿明没有一定要死的逻辑必然。其次,冷眼看去,林长寿不是造成古阿明死亡的直接罪魁,他也并非十恶不赦的恶魔。林长寿的恶,第一,是通过其佃农古石松的眼睛折射出来的。古的茶树患虫,急需喷药,古妻建议其向林求援,而古闻之变色,因为已吃过闭门羹,知其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第二,扬言女儿非大学生且大富户不嫁,给女儿以很大的心理压力。第三,暗中给校长施加压力,逼其辞退郭云天。如果跳出叙述者的视角,林长寿在小说的叙述时间内,似乎干的都是好事呢。知道郭云天有意要以古阿明换下林志鸿,他立即要求林雪芬加强对林志鸿的绘画指导,力争从实力上赶上,也是为林志鸿夺得县里亚军助了威的;得知林志鸿等凯旋,他马上赶到学校迎接,并表示真诚的感谢,诚挚地邀请校长和指导教师等人到家里宴请;当徐大木凑上前献殷勤并诋毁郭云天时,“林议员脸上掠过一抹不悦的色彩,但他到底是见过世面的人,巧妙地掩饰过去,深思地说:‘我非常感谢各位,不过,我想见见那位郭老师。”这表明他是个明白人,也是个善决断的人;当古石松上门

来求助时,林还在睡觉,“昨天晚上,林长寿趁一年一度的大拜拜的机会,在街路上大肆活动,喝得酩酊大醉,午夜过后才雇一辆小包车回到家。他睡意正浓,忽然被叫醒,心中老大不高兴,当他听到一大早来找他的是一个穷佃人,禁不住无名火起,几乎要把女儿痛骂一顿。然而他忍住了。这时正是紧要关头,不但任何一个人――就是在他心目中卑微到不值一顾的穷佃人也不例外一不能得罪,而且还必须表现出所谓的‘民主风度’,以及慈悲为怀的做人态度。//他下了床,一把抓了案上的烟盒朝那身大话大绿的睡衣口袋一塞,连揩一把脸漱一下口都似乎太耽搁似地跑到客厅,仿佛非如此就不足以表示他对任何人的关切。”当知道古石松的诉求时,他立即装出十分大度的样子,拿出一小叠钱借他买药,还慷慨地把喷雾器借给他;在古阿明的葬礼上,他作了悔恨的检讨,并承诺成立一个天才儿童教育基金委员会。而小说多处描写到林长寿虚胖、容易疲乏、手心多汗,暗示他忙于社会应酬,身体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可以说,林长寿之恶,很大成分上是仇富心理的想像。马克斯・韦伯说:“观念创造的世界观常常以扳道工身份规定着轨道,在这些轨道上,利益的动力驱动着行动。”在世俗社会里,人是趋利的动物,而民主选举这个观念所设计的轨道,能使坏人、能人也做一些好事,毕竟有利于现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这就是《鲁冰花》之所以让人不觉得前途一片黑暗的原因之一。

《鲁冰花》的结局,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悲而不让人悲痛欲绝。以灰暗的悲为底色,在这层底色上透露些许的亮色,这是文章一开始就预设好的――这既是作者出于现实的考量,也是作者的艺术追求。开篇,郭云天在春天的茶园里写生,笔下就出现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绿色的忧郁”;郭之所以爱上林雪芬,是因为“他觉得她实在跟他所熟悉的一般年轻女性不同。到底如何不同,他也说不上来。不过自从他开始憧憬异性以来在中学里,大学里,以及其他为数并不能算多的场合里所接触过的异性已不少,可就没有一个具有像她那种风韵的。也许,那就叫宁静的美了。不过他也觉得在那宁静里,仿佛含蕴着一股淡淡的感伤意味”;在描写古石松遭遇严重虫灾时的家庭氛围时,作者更是夫子自道:“油盏在发射着昏黄微弱的光线,屋里就有如伦布兰的一副画光线的画面,一片黑黝黝的背景上,只有几个物体和几张脸清晰地浮上来;寂寞里,仍有着欢乐,凄苦里,仍有着温馨。只是这欢乐,正如那油盏灯光,太微弱,太软弱。”伦布兰又译伦布朗,是17世纪荷兰画家,他对灯光的应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能使对象产生明多暗少的效果,能很好地表现出画面的层次,增强对象的立体感和质感,故享有“光和影的画家”美誉。后来他这种顺侧光的用光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摄影,又叫伦布朗光。作者以世界著名画家为心追手摩的榜样,力求作品的厚重感,从整体看是达到了预期目标的――神童古阿明死了,但燃起了林雪芬和古茶妹这两股幽幽的火苗。这和作品的叙述视角密切相关,在结尾,当送葬的行列远去了,才用古茶妹的视角引出郭云天,以两人的对话做一个留有微弱希望的收煞,哀而不伤。作品中亡者的母亲成为“在场的缺席者”,试想,如果以她为视角来叙述,必将浓重地渲染悲剧的氛围,让人沉浸在悲痛之中而不能自拔。

作品不甚浓重的悲剧的氛围与其轻快的叙述节奏也有关联。小说叙述视角的转换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变幻莫测的心理变化使文势波澜起伏。比如第一节,首先是古茶妹的视角,她兴奋地发现新来的美术老师是昨天碰上在茶园里画画的人,赶忙跑去告诉弟弟,于是姐弟俩热烈地议论起来。再倒叙弟弟酷爱画画且画法怪异的往事。下午第三堂美术选手集训,她欣喜地发现弟弟也被选上了,然后是上课的情形。上课中间,林雪芬老师悄悄走进来,“林老师站着向郭老师微笑点头。茶妹觉得林老师的面颊微微红了一下。茶妹把眼光收回,仰起脖子看了一眼郭老师。她又发见到郭老师的脸上也泛起了淡淡的红晕,点点头”。叙述视角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移交给一对一见钟情的男女了。又如第九节,从古阿明在家里和猫玩绳子写起,时值五谷爷生,家里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可是爸爸却很迟才从地里回来,原来茶园遭到虫灾,愁眉苦脸的,不识愁滋味的古阿明却惦记着到镇上看戏,后来在妈妈的解围下终于和姐姐一起上路了。路上,姐弟俩碰巧遇上郭云天和林雪芬两位老师在一起散步,四个人搭讪起来,林雪芬得知古家的困难,许诺给予帮忙,两组人马就此分开,叙述视角也从古家悄悄地转移到一对恋人了。叙述视角的自然流转,针脚细密,不露痕迹,使整部小说如一幅由散点透视法构成的中国画长卷,实现无缝连接。

然而,不管是哪个人物的视角,到底都是作者的视角。比如,林长寿第一次正式出场,是透过林雪芬的视角来呈现的:当时,林雪芬正为指导弟弟画画不得法而苦恼,沮丧地把身子埋在沙发上,父亲突然出现了,“回头一看,父亲林长寿那凸出的肚子首先映进她眼里。她仰头看了眼父亲圆大的面孔。他那厚而大的嘴唇微微翘着,唇毛蹙成八字”。这是仰角又是陌生化的写法,用在女儿看父亲的角度上是少见的,反映的是作者对富人敬畏的微妙心理。

时年三十五岁的钟肇政,已淌入社会的浑水有些年,很有心得,因此在文中时不时发表一些哲理性的言论,如:

光明:这儿并不缺少;但唯其有光明,相对地也就免不了有黑暗。光明与黑暗,原是永远同在的啊……(第91页)

世上有不少心地善良的人,往往因个性软弱,而使事情功败垂成。而软弱之于善良,又常常如同影之于形,永不可分。许多人间的悲剧便由此而生。(第155页)

一个自卑而懦弱的人,永远把失败归罪于环境的客观情势,或者说:命运。而在这种人,这些想法又总是唯一的自我安慰之道。(第185页)

这些漂亮的议论,恰当地镶嵌在文中,散发熠熠发亮的光芒,颇能惹人喜爱,也能引人遐思。年青作者的才思,使小说通体散发青春的气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小说的悲剧氛围。

三、聚焦透视法:从内视角向意识流深化、探索

美具有三个特点:形象性、情感性和超越性。因此,离开情感,文学就远离了美。而情感是从人的内心生成的,也就是说,小说叙述,如果脱离人的视角,把情感拧干,就会变成不属于文学的文字。在钟肇政创作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浊流三部曲・流云》,叙述的是台湾光复后陆志龙返乡,起初莫知所从,随后立志当作家,苦心孤诣地学习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后来搜罗到一本《唐诗三百首新释》,由此对中文的感受由“奥”转“妙”,为阐明此书之“妙”,小说花了四个页码对这本书作了详细介绍。这完全脱离小说的人物、情节,因此成了累赘。作者在“后记”里说:“走笔至此,倒又觉得,如果有仁人君子帮我大刀阔斧删节,另以更简练的方式印行节本,那就值得我顶礼膜拜了”。上例就属于该删之列。又如,《战火》叙述台湾原住民被招募至南洋岛上为日本人打仗,战争快结束时,日本兵节节败退,逃入深林。森林里树木遮天蔽日,与外界完全隔绝。为介绍战况,小说离开人物视角,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变成了客观报道。这突兀地游离于情节,破坏了小说的整体氛围。作为传统现实主义作家,

钟肇政常常把故事讲得完完整整,太过实在,使其整体意象浮不起来。

然而,钟肇政勇于艺术探索,除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之外,更善于深入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原子的核裂变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人的瞬间神情恍惚深入挖掘也会爆发巨大的情感力量。《水母娘》(《台湾新生报》,1957年1月)是钟肇政作品中最早以叙述视角产生诡异的审美效果的作品。林太太的孩子生病了,久治不好,在一个雨夜她瞒着丈夫悄悄乞灵于神明。她第三次来到巫医家门口,可是欲进又退,远远望去,那巫医鼻子尖而高,上排牙齿奇特地突出在胡子外。她趁四下无人哆哆嗦嗦地上前,巫医问过生辰,一声“不妙”唬得她心跳到嗓口,“你的孩子遇到水母娘和打猎将军。”病情报告又恰中她的胸口,更是惊惧万分。一张神神道道制成的符咒犹如救命稻草,她遵嘱恭行如仪,可是孩子的哭声依然是那么凄厉……一位母亲的哀哀无告揪痛着读者的心。

《檐滴》(《联合报》副刊,1959年11月25日)写的是一位成功商人在悠闲的雨天里,躺在沙发上享受着后妻挠脚底时瞬间的走神。二十年前,在父母的逼迫下他与童养媳“送作堆”,因为厌恶她,他坚决不理她。可是,在一个醉酒的夜晚,他回家路上被雨淋了,缩在被里发抖,她抱着他的脚轻轻地摩挲,终于感动了他。但是,两年后他还是逃到台北。他发迹了,邻家的屋脊还没用他的窗子高,这让他引以为豪。而今,这檐滴,在脚底的暖意,让他忆起前妻。面对后妻的温存,他想朝她笑笑,可是不晓得怎的,竟笑不出来。为了掩饰,他转过了身,干咳几声――本来要笑笑的,可是恰巧咳嗽来了。这时,却重重地叹了口长气。在后妻的关心和追问下,他欲言又止。乡下的女人和一对孪生儿子,比起这里的女人和五个儿女,真是太可怜了。“该不该告诉她把乡下的女人和儿子叫来的事呢。每年回去一次,每月多汇一千元,这些是不是也该跟她商量?不,我得再细心考虑。这些事关系可不小哩……”幽幽的檐滴,如呜咽的琴弦,在无人知晓的心底里鸣响。

《云翳》(《联合报》副刊,1961年1月9日)写的是一个泥瓦匠与以前的恋人相遇的故事。十九岁的泥水小学徒与小他两岁的打零工的小女工相恋,为了筹集办婚事的钱,小学徒进城打工,不料一年后返乡她已经他嫁。他不止一次到她家周边徘徊,有一次醉酒时还曾想杀死她,还有一次弄到一瓶硫酸,但没下手,因为太爱她了。接到为她家修屋顶的活儿,他蹲坐在屋瓦上。冬日里,他的胸腹部都很寒冷,手指头僵麻麻的;背部虽也冷,在太阳的烘烤下却渗着一丝丝暖意。这是种很奇异的感觉,说不明也道不清,就像他想看到她又不想见到她的激烈矛盾心理,他抖得牙齿格格相碰。她那个年老的丈夫出门了,嘱咐她监工。她出来了,两个冤家一个在屋脊上一个在院子里碰面了……小说设置了一个特殊的场景,纯粹从男主人公的视角来叙述,过去与现在,欢乐与痛苦,寒冷与暖和,统统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别有滋味的人生交响曲,爱与恨交替频繁出现,甚至冒出了趁她丈夫不在可以畅所欲为的猥亵念头。内视角使他的情绪得以充分发酵。她几次三番招呼他,可是他化作一尊石像,一动也不动。“‘你不睬我了!看都不看我了!’//他在这一瞬间,好像从噩梦醒来一般地,视线就自顾地移过去了。飞入他眼帘的,是一张熟悉的,幽幽的面孔。嘴唇痛苦地扭搐着。两行清泪倏地从眼角溢下。再一刹那,那张面孔就不见了。”此刻,看与被看的关系突然作了逆转,内热外冷的俯视为哀怨的仰视所替代,一厢情愿的种种想像遭遇坚硬的现实,叙述者的情绪膨胀到顶点,突然被对方锥子般的目光戳破,一切尽在不言中,他像个泄了气的皮球颓然让屁股掉在屋瓦上。

“此情可待追成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生有多少悲苦,无人诉说,无处诉说,唯有作家能洞察其中的幽微。作家出于本心,类乎“天谴”(叶石涛语)一般,自愿担当起代言人的角色。

1960年代,台湾文学在文学、怀乡文学、闺秀文学几股势力之外,潜滋暗长出现代文学。钟肇政作为乡土文学的中流砥柱,并不画地为牢,而是自觉地向现代文学学习、借鉴。陈芳明在剖析钟肇政现代文学实践的源头时说:“钟肇政与现代主义的接触,也许不同于六。年代其他新小说作家所遵循的途径。以《现代文学》的白先勇、王文兴为主的小说创作者,都是透过英美思潮与接收而投入现代主义运动。钟肇政显然是透过日本文学的嫁接而衔接现代主义的思潮。”这种条分缕析的剥离,是十分可疑的。据钟肇政自述,他爱上文学,是始于淡水中学就学期间,第一本读的是卢梭的《忏悔录》,此后还大量阅读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叶石涛则认为他的短篇小说深受海明威影响;而他一辈子痴迷歌德,翻译了《歌德自传》(志文出版社,1975年),且以歌德为主人公创作了《歌德激情书》;他还说:“战后初期,台湾读书界确实泛滥过1930年代如鲁迅、巴金、老舍等人的作品,我自然也涉猎过”。当然,他后来也读了很多日本文学作品,尤其是光复后,他翻译了日本作家安部公房、三岛由纪夫等人的作品,不可能不受日本文学的影响。这诸多的影响必然地糅合在一起。陈芳明作如此的分析,显然为他的后殖民台湾文学史张目。不过,陈芳明娴熟地运用叙事学理论剖析了《道路・哲人・夏之夜》,通过分析弟弟、哥哥和嫂嫂三个叙述视角中的语法和意象的缝隙,来检验钟肇政的现代主义文学实践,是颇有说服力的。

钟肇政的现代主义文学实践,要到1964年《台湾文艺》创刊,乡土派有了自己的“自留地”之后,才放胆来写的。从《道路・哲人・夏之夜》(《台湾文艺》,1964年6月)开始,钟肇政有一批作品进入癫狂痴迷的状态,发出不为常人所能懂的呓语,如《暗夜,迷失在宇宙中》、《骷髅与没有数字板的钟》、《中元的构图》、《大机里潭畔》、《长夜行》、《在那林立里》等等,单是这些篇名就很怪异,而其内容有弟弟的情人变成嫂子,弟弟、哥哥、嫂嫂三人内心的相互猜疑;有患上绝症丧失的男子破罐子破摔到妓院去寻欢;有因学习差而受父亲冷眼,高考落第变成无业游民的弟弟与一向学习好而受宠爱,工作体面受乡人尊敬的哥哥面对父亲的尸骨时迥异的心态与表现;有从战火中苟存返乡后发现妻子已变成别人老婆的悲哀……作品深入人物的潜意识层,其意象跳跃、闪回,夸张、怪诞,用词奇崛,给读者猜谜一般的阅读困难,以极力表现人物的非理性意识流。如《骷髅与没有数字板的钟》的开头:“夕阳照着这没有肉的街道,我的灵魂又在饮泣//东北风刮着那不毛的卵石马路,而我的灵魂灵魂饮泣不停了。我知道……//农会的铝质谷仓――它在反射这贫血的夕阳之光。头里,我敢打赌,一定是空的,否则它不会看来那样轻似地。有那么一阵飓风把它吹倒了,我必定会看到那里蹲着几个呈着人形的米蛀虫。我要捏死它们。然后……”1960年代的中后期,钟肇政的短制有很大一部分表现的是非人间的惨剧,使用的表现手法亦是荒诞的。这是受当时文坛风气的影响,也是钟肇政叙述视角内化、深化的探索结果,留下一批颇有意味的作品和宝贵的艺术经验。

四、复调叙述:以时空的交错、重叠营造意境

1970年代之后,钟肇政作品又向写实风格回归,不再一味地玄之又玄。不过,看山是山,经过看山不是山之后,看山还是山,这否定之否定后的山已不是原来的山了。这一时期的钟肇政作品,已臻于至境。

在时间、地点、人物等诸叙述要素之中,时间是排在第一位的,“时间意识一头连着宇宙意识,另一头连着生命意识。时间由此成为一种具有排山倒海之势的,极为动人心弦的东西,成为叙述作品不可回避的,反而津津乐道的东西。叙述由此成为时间的艺术”。以时间为顺序来叙述,是最简便的方法,但容易流于平铺直叙。其实,所有的人、事,不止是此时的存在,同时是历史的存在。因此,文学家在裁剪现实的时候,不止是顺着时间矢向这一种方法,也可以把时间进行交错、重叠,这说不定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真实。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才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

钟肇政1970年代之后的作品,很多不再作单线叙述,而是把两条线索粘连在一起,掣响过去,以推进现在情节的发展。如《重逢》(《大同》,1973年8月)的开头:“……大概错不了……//我不自觉地又低声反复了一下这句司机告诉我的话。有点儿气喘喘的。//陡地感觉到,‘大概错不了’这种说法,显得那样地含混,甚至还有些可笑……”以女主人公的限知视角来叙述,她那种“含混”又“可笑”的感觉,其实就是过去在内心引起的反应,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又如《零雁》的开头,写“我”蓦然面对的是“一张熟悉的面孔,却带着一抹鲜明的陌生――不,是一张陌生的面孔,带着鲜明的似曾相识”,“熟悉”与“陌生”在瞬间构成极具矛盾的张力,过去与现在重叠在一起,变成含混不清的一片。

过去与现在相互激荡、推进直至生成高潮,营造唯美的意境的代表作,要数《樱村残梦》(《自由时报》,1981年12月13-19日)。“我”到日本某大学做短期研究,因旅途寂寞,便去拜访一位儿时爱慕过的日本女性春子,不意先遇上了其女梨惠,于是同她聊起三十五年前她的姨妈秋子和他的堂哥钟肇鹏的一段恋情,这引起梨惠的极大兴趣。梨惠在妈妈的帮助下找到姨妈的日记,而“我”也带来了堂哥的日记,两厢对照,于是尘烟里的那段恋情逐渐清晰起来,梨惠被它迷住了,如痴如醉,几次三番来到“我”的住所“求证”:秋子与钟肇鹏是同一学校的同事,他们在那个令人疯狂的年代因为共同的理想和憧憬而互相吸引。秋子是文学少女,原本喜爱日本古典文学,钟肇鹏把她引向中国文学,尤其是汉诗中邈远的意境;而秋子常为他弹奏西洋音乐,使他为之惊异、佩服。两情相知,相惜,相悦,追求情感的共鸣而不是肉体的结合成为作品的中心意象。两个人被恋情燃烧得滚烫,也只是隔着玻璃接了个想像中温热的吻。然而,日据时期,台湾人与日本人(尤其是台湾男子与日本女子)的恋情是不被允许的,为拆散这对恋人,钟肇鹏被征召入伍,很快被敌军炸死;而秋子也在一次空袭中为抢救日记本遇难。这对恋人在最后分手之前,也曾有过单独相聚的机会,但是,纯洁的爱情,使得他们只是两心相许,并无肉体的结合。在秋子的日记中记载着:“秋子,秋子。他在我身边喃喃地喊着。我是你的,啊,是你的。我在心中拼命地叫,可就是叫不出来。好懊悔,我有脱去衣服,溜进铺盖里的勇气,却没有说出这话的勇气。//他在榻榻米上跪在我身边,我感受得到他温热的气息。但他就只能那样喃喃地重复着我的名字。然后,他深深地垂下头,让大颗大颗的眼泪卜卜地落在榻榻米上。谢谢你,秋子,谢谢你,这,这比什么都崇高珍贵啊。比什么都神圣啊。他还是这么喃喃地说。//我伸出手,执起他的一只手,放到我的胸上。他在微颤着。噢,可怜的人。我容得下你的,难道你不懂吗?我们溶为一体,也是对那些人的报复啊。可是,他毕竟还是缩回了手。//秋子……秋子……他依然喃喃地。//……”这个情节让梨惠无比怅然。在“我”的住所里,梨惠和“我”一边念着姨妈和堂哥的日记,一边完成了前人没有完成的事情:

我在床畔跪下,掀开了棉被一角。

――“维纳斯――不一,简直就是天女……”是堂哥的声音。不,是梨惠在念着。嗓音从遥远的地方传来。

――“谁能冒犯你呢?那是对神的亵渎啊……”

不……不……

我的手伸出去了,轻轻地放在梨惠的胸上,就像有人执起了我的手一般。

――“我容得下你的。难道你不懂吗?”

懂。我吞了一口口水。呃,那不是秋子在说吗?

――“可是他缩回了手……”伊集院秋子老师在说。

我的另一只手却伸出来了,放在她的另一边胸上。我的双手轻柔地各攫住了满满一掌的花朵。

天哪!这满满一掌的柔软。是伊集院秋子吗?我是我的堂哥吗?鹏哥,你握住了吗?不,你没有。你颤抖着。你缩回了手。是春子。是春子。拖到脚踝的长长的袖口和长长的衣摆。她从浴室里出来了。那和服就在我眼前咫尺之处,整齐地摺叠着,在枕边不远处。白底,红色的疏疏落落的花草。“哇……”不。不。错了。全错了。这是梨……我迷失了。

两组时空,两组人物,交叠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也不想分清彼此,同一个旋律,在轻轻地回放、吟唱,共同营造一个醉人的意境。美好的意境,感动着秋子与钟肇鹏,迷醉了梨惠与“我”,也陶醉了读者。

叙事作文篇7

叙事类文章要想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就要尽量地展现出它形象与生动的一面,写出生活味。说白了,就是需要扣住细节,选择好角度,描摹好场景,刻画好人物,描述好过程。然后,通过你的笔端,将丰富多彩的生活表现出来,经过巧妙构思和合理加工,使叙事类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情致。下面以不同层级的考场作文为例,来品读叙事类文章的“形象与生动”。

一、勾勒点染,形象生动地还原生活画面

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画面,是指有人物活动以及一定情境构成的生活图景。形象生动地还原生活画面,既要注意观察,善于抓住情景特征,勾勒点染,包括人物的活动、背景和自我感受的来描写概括全景,就能达到渲染气氛、还原形象生动的生活画面的效果。

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我和妈妈拎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走在林荫下。明媚的阳光穿过树叶的间隙,在地面上投下一小块一小块的光斑,一阵微风吹过,光斑变换着形状,摩挲着,舞蹈着,耳边传来了细碎的阳光搓揉叶子的声音,温暖入怀。

选自本班学情调研作文《记录微笑》

这一小段文字,描写的是阳光透过叶间投射在林荫道上的情景。作者从母女俩的视角,紧紧扣住阳光投射在地面后随风吹动的变化这一主要特征,巧妙地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还原了生活中美的画面。启发我们,只要留心观察,美的素材,无处不在。

再如:

鸡吃饱了蹲在架子上打盹,猪挺着滚圆的肚子窝在一角直哼哼;太阳还恋在山头,天边一抹酡红,里面幸福满满的。

村口一阵闹腾,驴子唱起了戏,是半瞎卖瓜回来了。

半瞎卸下驴车,喝尽丑儿递过的凉茶,没套驴就拉上板车下地摘瓜了。

选自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

文章的开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一位普通瓜农忙碌的情景,这是一个典型的傍晚时分乡村特写镜头:这个场景来自于生活,源于细致的观察,精心地选择,生动地还原。为下文故事的起始营造了美丽的原生态的生活背景。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真实感强,极富感染力。

二、点面结合,形象生动地描绘生活细节

作文过程中在描绘生活细节时,多种方法结合着描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行为、事情的发展以及生活的场景都是在不停的变化和转换,在写人叙事的作文中,也要注意选取具体、典型的某一个点,点块结合,有面有点,并注重采用动态的思想和发展的眼光来描写对象、表现情感。

办公室里,三五成群的同学围着老师,热烈地讨论着一道题目。只有我,没有底气地在一旁来回踱着,心里很忐忑。“贝贝,来,过来啊,老师喊你呢。”一个同学边说边拽着我走向老师。“题目这样解能看懂吗?”老师说道。我用力掐紧自己冰凉的指头,指甲好像已嵌入了肉,上齿磨搓着下嘴唇。“老师问你话呢,贝贝!”旁边的同学提醒着我。“呃……应该能懂吧!”我没有一点底气的回答,根本不敢抬头看大家的表情,小腿肚子好像有什么东西敲打似的,心里嘀咕着:我连这道题都不会解,你们开心了?

选自本班统测作文《不要将爱看作伤害》

上文写的是在办公室里,同学们围着老师在讨论问题。叙述了老师和同学想为“我”寻求一种更为简捷易懂的解题方法而做出的努力,而此刻的“我”,却恶意的曲解了大家的一番好意。文中热烈讨论的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情状和站在一旁底气不足的孤零零的“我”形成强烈的对比,都是通过刻画“我”的心里、动作和神态等细节来描写和表现的,也由这样一个细节点的描写,表现出了老师和同学身上普遍具有的那一份真诚和友爱。再如:

陵园里……孩子们的尖叫声欢笑声早已打破了陵园内原有的宁静,大人们互道的恭喜声、祝福声早已驱赶了陵园内应有的肃穆……一位中年男子身着早已褪了色的皮夹克,缓缓地弯曲着膝盖,又好像一下子丧失了所有力气,重重地跪在坟头。然后,举起早已冻得通红的粗糙的手仔细地擦拭着墓碑,轻轻掸去每一寸灰尘,又沉沉地将头扣下,久久不肯抬起,浑身微微颤动着,传来一声声低沉的抽泣。

选自“中学生与社会”优秀作文《是果实,也是种子》

文章开始描绘了陵园里欢乐且热闹的场景,这样写本身是与陵园的肃穆、庄严、宁静的氛围极不协调的,自然也会引起读者的疑问和追思。而后面的一组特写镜头,应该为细节描写,就与上文的喧闹构成强烈的反差。后面的一连串特写镜头,毫无疑问的震撼着作者的心灵,也打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让人印象深刻。到此,我们不难明白,上文描绘陵园的欢乐与喧闹,就是为了反衬下文这一特写镜头作铺垫的,最能让作者心潮翻腾的是文中的男子在怀想和思念母亲的过程中,他所做出的一连串动作:“弯曲着膝盖,重重地跪……举起……擦拭……轻轻掸去……又沉沉地将头扣下,久久不肯抬起”。

三、巧转穿插,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精彩

叙述中,内容巧转穿插,可以使得原本平淡的生活场景精彩呈现。在自然的叙述中,将故事的变化作巧妙的穿插,用简洁的语言来将预设的情节灵活穿新生成的故事中,甚至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很好的铺垫。如将抽象的叙述与具体的生活的真实结合起来,通过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想象与回忆,来表达情意。

奶奶系着围裙在灶台上忙碌,一手握着勺子,一手掀开锅盖,不停地翻动着。原本就不怎么高的奶奶,加之越来越佝偻的背,此时却要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睁大眼睛,才能看清锅中的情况。“……乖孙子,起来吃饭嘞!”一阵清脆的叫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揉着惺忪的睡眼,说道:“奶奶,我梦到了您下饺子给我吃的”。奶奶提高嗓门道:“臭小子,你出来看看嗨!”果然,堂屋的桌子上,一大碗饺子早已盛放好了,我赶忙狼吞虎咽地吃开,猛然想起奶奶还没吃,就起身给她拿了双筷子,回头间,她奶奶一只手正举着勺子停在了半空,贼兮兮地笑着。原来,我是家中的“老一碗”,不管吃什么,总之一碗,奶奶怕我还照例,遂有此动作。两大碗下肚后,美美地打了个饱嗝,嘴中有饺子味,也有爱的味道。

选自本班周练定时作文《留有余味》

本段落的梦境与饭桌上的情境衔接很自然、流畅。虚写起到了为实写服务的目的,实写也带动了虚写。文段以实续虚,虚中有实。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具体的场景,个性化的语言,形象、生动化的描述,借助电影艺术中的慢动作技法,将现实生活中奶奶对自己的一切的爱,都定格在了“她一只手正举着勺子停在了半空,贼兮兮地笑着”的温情画面。再如: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选自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

前一小节,描写了自己的心理活动,由于“好奇”,所以有了下文“我”的所见,也因此向我们读者展现了一个颇受震撼的感人的画面。文中描写“她”在捡香蕉皮的过程清楚,运用“抱”“放”“蹲”“捡”等一连串动词,细腻、真切地表现出了一名肢体虽有残疾但内心世界无比高尚、坚韧、美丽的中学生形象。

叙事作文篇8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98―01

叙事类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叙事类阅读教学上花费了大部分时间,而对叙事类作文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要想克服当前的弊端,真正提高学生叙事类作文的水平,专题小练笔无疑是其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强化扩句练习,丰富作文内容

所谓“扩句法”,就是通过扩展句子中的修饰成分,把一句话写得具体、生动、细致,运用“扩句法”来解决作文不具体这一现象。

1.概括性句子扩展具体化练习。如,概括性句子:爸爸在看电视。具体化后的句子:爸爸坐在沙发上,嘴里叼着烟,一动不动地看电视。通过对这种概括性句子的练习,学生学会了如何将干巴巴的句子写得具体、生动、吸引人。通过这种专题小练笔,一些写作困难的学生,其作文在字数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且文章也生动了许多。

2.概括性事件扩展具体化练习。如,概括性、片面性事件:妈妈进来了。扩展、具体化后的事件:我正在家里看电视,忽然听见“嗒嗒”的轻轻敲门声。我心里一高兴,这是妈妈经常敲门的声音。我从沙发上“蹭”地跳下来,飞快地跑到门前将门打开,一看,果然是妈妈,她一脸的微笑,跨进了家门,手里提着一个购物袋,里面装着我爱吃的红富士苹果。它们的红色是那么的鲜艳,淡淡的清香已经飘进了我的鼻子,我的口水快要流出来了。这种专题小练笔是在概括性句子练习后的一个提高练习,通过这样的专题练习,教会了学生如何将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描述得具体、引人入胜。

3.想象扩展具体化练习。想象扩展化专题小练笔就是给学生一些事件词,通过学生对事件词的想象,想象出一个特定的事件环境,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描述,描述出一件完整的事件。通过想象扩展化练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写叙事类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从上面的例子看,不论是概括性句子的扩写,概括性事件的扩写,还是想象扩展练习,都是将内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使得习作看起来不再空洞,使叙事类的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二、加强方法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1.写作顺序的练习。叙事类的文章,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小学生常用的顺序为顺叙和倒叙。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例如,上完叙事类作文教学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专题小练笔的训练,利用叙事类作文的顺序,“描述一件事情,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来叙述”,通过两个星期的训练,学生在顺序的描写上不再存在问题。

2.心理描写的训练。在叙事类文章中,心理描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如,学生的小练笔: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低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袋像过电影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可是,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三、利用教材内容,进行语言积累

习作要想生动、吸引人,离不开丰富的语言,所以学生要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在教学时,督促学生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精彩片段多背多记,并以多种手段促使学生将课本语言化,然后将这些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活学活用。例如,《尊严》中有大量的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的片段,根据这个笔者设计了专题小练笔,来练习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效果很不错。

四、注重评价指导,升华写作兴趣

叙事作文篇9

每个人生下来就应有一种情怀——感恩,我们要感恩生命,感恩生活,感恩社会……更因该感恩父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初中学生感恩父母叙事主题作文600字,欢迎借鉴参考。

感恩父母作文600字感恩父母父母教会我们说第一句话;教会我们写第一个字;教会我们怎样迈出人生第一步……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中,父母呵护着我们、鼓励着我们、陪伴着我们……

在初一军训时,我们参加过一次拔草活动。当教官叫我们休息时,我们个个都累得半死,听到教官这么一说,高兴得就往地下坐。

可是,屁股还没坐热就不得不站起来——被教官的命令而起。教官问我们累不累,我们都说很累。但是教官说:“你们拔这么一点草就说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的父母,他们从早上工作到晚上,有说过累吗?”是的,父母们每天从天亮工作到天黑没有说过累,我们拔这么一点草有什么资格说累呢?夏天,父亲在炎热的太阳底下插秧;秋天,收割时,父母为了省点钱,没有叫收割机割自己割,一干就是好多天,他们有说过累吗?

晒稻谷时,妈妈叫我帮忙看一下稻谷,不要让鸟吃,我就闲麻烦……我是否有想过父母的感受呢?军训时,我们还上了一节“感恩·立志”课,我被选为小领袖,只要有同学出错,我就要接受惩罚,从第一圈开始我就不断的奔跑——以为不断有同学出错。当我第一次从同学们面前跑过时,我看见同学们个个哭得泪流满面,还有许多同学要求替我奔跑,但是我没有。这使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每天总是那么辛苦的工作,没事从来不请假,没有真正的休息过。我跟他们说休息一下,不要累坏身体,可是父母们没有。有些人说长大后要买一座大房子来报答父母;有些人说将来要买一辆小汽车给父母;有些人说将来要赚很多的钱,父母要什么,就买给父母什么,让高兴……总是忽略了身边的许多事情。

其实父母真正要的是我们的爱。当父母生病时,我们端上一杯水,关心一下,父母就会高兴;当父母辛辛苦苦工作回来,我们帮父母做一些家务,父母也就会高兴;当我们考出理想的成绩时,告诉父母,父母就会更高兴。

感恩父母作文600字左右父亲,就如一颗绿色的大树,一个顶天立地的柱子,妈妈如一个大大的雨伞,让我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开心的长大。

一天下午放学时,忽然乌云滚滚,下起了倾盆大雨。那时我才六岁我想:“爸爸妈妈一点回来接我的。”于是,我在校门口等呀等呀,等得学校要关门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我眼前走过去,我仔细的瞧,一看,是爸爸!我大吃一惊,连忙喊道:“爸爸,来啊!我在这呢!”爸爸注意到了我,气喘吁吁的跑来,又马不停蹄的送我回了家,爸爸说:“儿子,我今天约了我小学同学聊天,没看时间忘了接你哈。”我又说:“爸爸,妈妈今天下午不是放假吗?怎么没来接我回家呀?”妈妈回答说:“我以为你可以自己回来的呢’’我听了这句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我就更爱我的爸爸了。后来,我知道妈妈是为了锻炼我的独立能力才这样做的。我知道后心里很惭愧。

有一次,晚上九点半了,妈妈开完会后回家来,首先说的一句话是:“儿子你的作业做没有,给我检查啊。”这使我很高兴,因为妈妈很注重我的学习。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这句话让我明白了该怎么回报父母,我小的时候一定尽力而为地做家务活!因为爸爸妈妈上班已经很累了,我要为他们减轻一点负担。长大成家立业时,一定给他们一定的资金,让他们安安心心度晚年。每个月也要回来看他们一次。让爸爸妈妈和平相处,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让爸爸妈妈因为有我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啊!我亲爱的父母,我永远爱你们,永永远远记住你们对我的苦心!

感恩父母作文600字精选从我记事时起,我就能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从小我爷爷抚养长大,父母工作很忙,每周给我带好多好吃的东西,带我出去玩,分别的时候,我哭了,父母也眼含着泪。这时我想说: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

小的时候,我总把这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走入学校的大门,开始了新的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我们学校英语考试,我本以为能够考好的,可是却因为我的粗心大意,只得了80多分,当我垂头丧气地回家的时候,父母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安慰我,只是对我说:“没关系,下次好好考就行了。”但是说这句话时的语气是沉重的。于是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取得好成绩,为父母争口气,果然,第二次考试我就得了高分。我好想说:感谢父母给了我学习的帮助!

当我放学回来,写完作业,打开电视,吃着零食,享受着青春的美好。仔细一想,这一切不都是父母赐给我的吗?这是,妈妈在做饭,爸爸在洗菜。父母现在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我吗?我真想说: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

叙事作文篇10

三年级秋季叙事记叙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当你在成功的阳光中沐浴着,你的心情是无比自豪;当你被失败的月色包围时,你是以泪洗面,还是振作起来?用信心,一颗坚持到底的心让成功的阳光重新照耀在你的身上。生活,一波三折……

有一次,我去上素描课,老师让我画风景—石头屋。我瞟了瞟图画,心想:“哼,这么简单的画谁都会画,小儿科。我拿起笔,大笔一挥开始画起来。经过一小时多一分,我的得意作品诞生了。这时,老师的目光落在我的画卷上生气地说:“什么?!石头画成马铃薯,树林画成大西瓜?!重画!!”听了老师的批评,我的心像被火焚烧着一样,辣得直跳。“哈哈哈……”全班哄堂大笑,还说我画上的石头是大便,树林是一层屎。迎着他们轻蔑的目光,奚落的眼神,我的肚里翻江倒海,呀,眼泪在眼圈里打转转,心里酸酸的。这时,我的耳畔边响起了一句谚语: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我一定要重振军威,让我的下一张画画得更好!

我又取了一张白纸,仔细地观察着图画上的每一个景物。我聚精会神地描绘着一栋栋石头屋。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正细心画着一个景物,头上大滴大滴的汗珠往下掉,这时,我感觉到手臂酸痛,口中有种淡淡的咸苦之味。再抬起头,觉得脑袋特别的沉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画一幅好画真不容易呀!两小时过去了,我终于画好了。这时候,老师的目光又落在我的画卷上。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想:不知道老师还会不会批评我啊!想不到老师拿起我的画卷,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滔滔不绝地说:“你们看,育灵画的线条多流畅,立体度多强……,这一次迎接我的不再是冷嘲热讽,而是一声声诚心的赞扬。赞扬声一阵接一阵,我心潮澎湃,心身仿佛浸在了蜜罐里。我激动地想:这甜蜜是经历多少次辛苦才得来的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各有各的魅力,不是吗?

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需要你去战胜它,克服它,画画如此,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