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工作要点十篇

时间:2023-04-05 22:21:06

美术馆工作要点

美术馆工作要点篇1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全国博物馆登记著录专业委员会主任游庆桥,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钱林祥,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安远远,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成员,以及来自全国45家公立与民营美术馆的馆长等共计一百二十余人。

王文章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共9家,即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授牌并发表讲话。他强调了国家实施美术馆免费开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美术馆建设的管理和扶持力度;他还高度评价了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在过去一年里的工作成效,并指示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和美术馆界要抓住机遇,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不断开创美术馆事业的新局面。

其后,范迪安做了工作报告,对201 1年全国美术馆专委会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工作报告”全文刊载于本文后)。

诸迪在发言中提到政府有关部门为推动加强美术馆建设正在或即将出台的措施,令美术馆界的同仁振奋。他的发言主要包括如下内容:2011年,在“国家美术发展工程”中列入并实施了全国美术馆发展工作计划,重点对美术馆优秀学术研究成果和公共教育推广项目给予了奖励性的扶持;2012年,文化部有关部门将按计划实现各级美术馆的全部免费开放,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重点美术馆的扶持和推广力度,完成‘‘全国重点美术馆丛书”的编写与出版工作,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和立法工作,制订美术馆专业工作规范;开展民营美术馆发展专题调研,制订促进民营美术馆发展和规范化管理的方针政策;有关部门将加强对美术馆收藏的管理,开展实施国家美术收藏工程,加大国家美术收藏力度,完善美术收藏体系;文化部有关部门将正式启动美术馆藏品的普查工作,加强对中国近现代美术代表作的抢救性收藏,加大对藏品的研究与利用力度,开展全国重点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活动,推动美术馆实现藏品的长期陈列和藏品资源共享,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国家美术收藏的成果,充分发挥经典作品在推动创作、贡献社会和服务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2012年,文化部将继续推动美术馆的建设,加大中西部地区美术馆的建设力度,尽快完善美术馆的合理布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化发展;启动实施美术馆专业人员培训计划,将分别举办美术馆馆长培训、美术馆专业人员专题培训各两期。

随后会议进入主题发言环节。与会代表的发言内容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以各美术馆的年度工作回顾为主题的发言。

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的发言题目是《以高昂的热情、忘我的精神,迎接上海美术馆的新发展》,重点介绍了上海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新馆,拟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建而成)的筹建工作。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赵治平发言说,免费开放后,江苏省美术馆出现三个显著变化,即参观人数多、展览数量多和展览规模大。根据新形势,该馆实行了“三免费”举措,即由原来的免费参观、为青少年提供免费培训,延伸到为老艺术家免费办展览。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着重介绍了“第四届广东美术馆三年展”的概况,总结了广东美术馆大剧院当代馆与正佳广场分馆以及人文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同时阐述了许多新的思维,包括打造立体的品牌展览模式等。

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在发言中谈到该馆结合展览,在公共教育方面所做的许多有益尝试。

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从馆藏策划、组织实施和藏品征集等几方面发表感想。他说,展览的策划只有把“一体性”和“综合性”相结合,才更具影响力。他以“鲁迅的面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暨鲁迅诞生130周年的纪念特展”为例,谈了展览的学术高度与社会影响力的有效互动。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谈到该馆的学术定位及发展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发言的题目是《做高、做强、做精,做实,发挥美术馆知识生产能力和社会影响》。他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立和提升学术品牌,提高知识生产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二是提升藏品意识,包括藏品的发现、征集、整理、研究和保护意识;三是拓宽视野和领域,向着大文化、大艺术、大服务的方向努力;四是学术独立与社会合作支持并重。

主题发言环节的第二方面是专题类发言,涉及专业化管理、布展技术、媒介管理、策展推广等事项,本次会议的学术触角因此伸向更细致的层面。

潘公凯说,现在国内美术馆的水平普遍提高,成绩有目共睹。不过毋庸讳言,我国美术馆的“专”“精”程度不够,高端欠缺。对此,我们特别需要加强管理上的专业性和策展上的专业性。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就民营美术馆的专业化、社会化、商业化等问题发言。他说,在国际上民营美术馆的运作模式很多,但都是围绕整个人性化的体验过程来实现的。倘若民营美术馆只把商业利益作为目标,它注定要失败。

中国美术馆公共关系部副主任于歌发言的题目是《从媒体传播看社会对美术馆的期待与要求》。她说,去年以来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以美术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媒体传播的新热点。其成因有二:一方面,整个美术界注重提高公共文化的水平,各种活动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媒体更加主动密切地关注美术馆的新变化、新举措,而且站在公众代言人的角度对美术馆的工作进行观察分析。在此情况下,与媒体良性互动,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把握好因媒体传播而形成的有关美术馆的舆情,就成为我们的重要工作。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罗宁发言的题目是《通过自主办展,彰显办馆特色》,他结合该馆在2011年策划举办的“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重点阐述了相关工作思路。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介绍了基于该馆的学术研究而策划的不同类型的展览,以及他们对于密切艺术家、美术馆关系所做的探索与实践。

在自由发言讨论环节,福建美术馆馆长游光霖、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珠海古元美术馆馆长包泽伟、黑龙江省美术馆馆长张玉杰、东莞市莞城美术馆馆长谢钧、岭南美术馆馆长黄泽森、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张维萍、山东美术馆副馆长姜宏伟等纷纷发言,或介绍所在美术馆特色与定位,或坦陈问题与困难,或提供好的建议,均颇有价值。多家民营美术馆的参与也是本次会议的亮点。其中,上海民生当代美术馆副馆长李峰、北京炎黄艺术馆副馆长周旭君、元典美术馆馆长古燕、北京寺上美术馆馆长刘凤洲等人的发言,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到民营美术馆的现状。

美术馆工作要点篇2

关键词:艺术馆;美术辅导;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422-1

引言

文化馆是国家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主要承担着宣传教育、辅导基层业余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及搜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等职能,并且还担负着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责任,这可以通过群众美术辅导工作实现。群众艺术馆美术辅导的开展为艺术馆的未来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如果艺术馆能够牢牢地把握这次机遇,并对自身的工作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一定能够在未来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一、群众艺术馆美术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经费短缺

文化馆的经费都是由地方政府拨出的,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馆的重视不够,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资金支出,而文化馆又难以支撑免费对外开放而吸引来的参观人数增多所产生的运营成本,最终导致文化馆难以支撑美术辅导相关工作[1]。

(二)辅导队伍专业素质较低

文化馆美术辅导工作应该是面向公众的,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核心理念的,然而现阶段文化馆的辅导工作中出现了只为自己考虑,将其当做个人文艺作品的创作,只顾完成自己的创作,并且在文化馆的设备方面也多为便于个人创作的配置,这与文化馆的工作宗旨不相符。

二、进一步完善群众艺术馆美术辅导工作措施分析

(一)充分认识群众艺术馆美术辅导的重要性

艺术馆美术辅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更加密切,尤其是在现代美育方面,具有迫切的需求。美术辅导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它不仅仅是向公众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辅导,帮助公众形成审美精神,培训和提高其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活价值,为实现美好的生活目标奠定基础;二是,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近年来,随着老一代民间艺术家的逝世以及专业辅导干部的严重流失,群众美术创作的质量大大下降,画的创新性逐渐下降,出现了模仿、复制、僵化、雷同的严重倾向,并且其原生性也逐渐消失,商业性特点更加突出,缺失了美术艺术的本真性、原始性和情感特点[2]。在这种情况下,群众艺术馆美术辅导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资金投入

资金是艺术馆开展美术辅导工作的基础,必须要对其进行落实,否则将会对辅导工作造成耽误。在这个问题上,单纯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是不现实的,艺术馆可以通过将政府、地方以及企业等结合在一起,举办艺术馆美术干部创作、采风以及辅导培训班等,来筹集资金。在实际工作中,艺术馆可以招收一部分专业辅导人员来对有兴趣的群众开展辅导,以促进美术创作的繁衍,与此同时,还要鼓励那些已经扔下画笔的画家重新进行美术创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其一边辅导,一边创作,积极创作新的作品,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然后艺术馆对这些作品进行展览或者通过个人介绍和交流等将作品推荐出去[3]。

(三)对辅导队伍进行强化管理

艺术馆要对美术辅导的队伍和功能进行完善和强化,在辅导人员的选择中可优先选择那些有多年从事美术创作经验的人员、专业从事美术辅导工作的人员以及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人员等。除此之外,还要对艺术馆的辅导设施进行完善,为辅导队伍提供一个可施展的平台,使其为艺术馆顺利开展美术辅导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采用多元化的辅导方法

艺术馆美术辅导是帮助群众了解艺术领域,并加深对其研究和探讨的一个桥梁。由于群众的闲余时间有限,因此就要求辅导人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向群众传递更多的美术知识,这就要求辅导人员要选择最佳的辅导方法。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书面传授。这种方法应用比较广泛,具有系统性、广泛性和通俗性,主要是按照辅导目标,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写教材,然后将其传递给群众;二是交流接受。主要是辅导人员与群众面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方式主要可以通过采风、画展、艺术研讨会等活动实现;三是观摩感受。这种方式主要是群众在辅导人员的引导下对美术作品进行观摩,使其对如何画有一定的了解和启发,从而提高文化艺术才能,这种方式辅导效果良好[4]。

三、总语

总的来说,群众艺术馆美术辅导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辅导干部与创作队伍、作品质量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在今后的工作中,艺术馆,要以群众的需求为指导,通过美术辅导工作,为群众提供美术知识和创作技能培训和指导,为群众文娱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来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崔联平.河北省“农村文艺辅导基地”建设的作用和成果[J].大众文艺(理论),2008,(09).

[2]刘玉喜.试论群众美术创作及辅导中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2).

[3]赖小军.试谈如何做好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和辅导工作[J].大众文艺,2011,(18).

[4]张慧敏.文化馆美术辅导浅议[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4).

美术馆工作要点篇3

中国美术馆迄今已举办过八届“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活动,一批批小画家在此平台上脱颖而出。本次活动既是“我在中国美术馆画画儿”活动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中国美术馆与兄弟美术馆在少儿教育领域合作的尝试。

展出作品精彩,展览形式活泼

2012年6月4日上午,“童心·创想——全国少儿绘画大赛获奖作品展”暨“共赏·共识——少儿美术作品交流展”在郑州美术馆开幕,展期为6月1日至13日,共有230件少儿美术作品参展。展品中不仅有中国画、油画、色粉画和水彩画,还有陶塑、泥塑、折纸、拼贴等手工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马国强在开幕致词中强调,孩子们的作品生动活泼,是艺术天分的自然表达。儿童画的某些因素最接近艺术的本体精神,因而我们要善待孩子们的创造性,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天性,展示艺术才华。

研讨会上发言踊跃,内容丰富

展览开幕式后,主办方召开了为期一天的“美术馆与少儿教育研讨会”,由郑州美术馆馆长朱广健担任主持。来自中国美术馆、郑州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福建省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等国内十余家美术馆从事公共教育的业内人士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广州市少年宫等多家少儿美术教育机构的专家教师都做了精彩的发言。与会专家围绕主题,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切入。有的专家从宏观视角出发,阐述国内公共美术教育现状并对未来发展作出计划与展望,有的则从教育从业者的身份思考美术与教育的关系及它们与社会资源之间的结合,还有专家将少儿公共教育的普及上升至人文理念的传达,等等。虽然角度各不相同,但共同表达出对这一教育事业的热切期待与美好祝愿。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徐沛君首先转达了中国美术馆领导对本次研讨活动的美好祝愿。他随后指出,美术馆不仅是艺术作品的保护单位和研究机构,还是美术课堂,并进一步举例说明公共教育部工作的重要性。他还解释到,由于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因素,目前国内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虽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但相关的工作一直在积极地开展。未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将是整个美术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关系未来发展的少儿美术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北京画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陈倩表示,画院的宗旨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和艺术精神,画院所属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也定位在保护和弘扬传统艺术方面,将如何传承中国传统艺术作为公共教育活动中始终贯彻的一个目标。为达此目的,制订出了一系列恢复传统艺术的教育项目,让孩子们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强民族自信心,了解自身的传统文化。河南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姜珊谈到河南省美术馆的少儿活动项目时表示,在儿童作品的收集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作品,似乎不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画得出来的。艺术的普及是美术馆的任务之一,今后会更多地从美术馆的特点出发,积极地探索美术馆公共教育更多的活动方式和智育开发点。郑州美术馆公共文教部主任张阳丽也对郑州美术馆获得2011年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项目作出活动介绍,并跟大家分享了他们在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石家庄市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陈磊希望美术馆能够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平台。以上发言多是以宏观架构,论及到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现状、意义及未来展望,进而强调少儿美术教育在公共教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关于“美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作了题为《“散点透视”少儿美术教育》的主题发言。他分析道,首先,美术教育的框架是由美术主义和教育主义构成的。美术主义的立足点是美术,它通过技法学习把专业的东西通俗化一点,然后传授给孩子;教育主义的立足点是教育,它主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心智的成长与自我认知。“美术”为心智成长和社会关注提供了媒介和技术,“教育”为美术提供了素材与表现的目的,两者兼顾才能引发少儿身心发生良性的变化。其次,做少儿美术教育要有终身发展的眼光。少儿的身心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个阶段,因此少儿美术教育是具有“未来学”意义的教育,它的战略是着力当下,放眼未来。无论他们将来是否以美术为职业,它已融入他们的素质中。第三,美术教育的表现内容与方法。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少儿唤起记忆、丰富观察,通过讲故事、扮演、回忆、讨论,甚至观摩视频、参观游览等多种方式唤起自身的体验。第四,绘画能力的发展是少儿美术教育关注的焦点。少儿绘画能力的发展模式通常是表示(用图式来代表),写实,再进入到一种具有个性的图式阶段,因此少儿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的客观细节,逐渐地渗透技法。最后,他总结道,少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达到能够代表人类的美术水平,提高综合素质,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少儿美术。何香凝美术馆策划部的汪海以《美术馆与少儿美术教育的结合》为题进行发言。她指出,美术馆与少儿美术教育的结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展览与少儿教育的结合,其二则是艺术与实践的结合。何香凝美术馆少儿画苑鼓励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激发出孩子们的艺术创造力。

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庞桂馨强调了人文理念对少儿教育的重要性,为此她作了题为《美术馆儿童教育的人文化理念和策划》的主题发言。发言中,她以实际案例阐述了中国美术馆的儿童教育项目,指出美术馆对于儿童的吸引和教育是一个培养潜在观众的长远战略。在美术馆儿童教育的人文性关怀主题之下,她谈及四个方面:第一,善待儿童的天性{第二,尊重儿童的精神;第三,呵护儿童的文化;第四,珍视儿童的创造根基。她还呼吁美术馆、博物馆通过理论建设来丰富儿童教育策略,指出美术馆教育的优势在于实物性、经典性、现场感等,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把儿童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她认为应该将人文理念更多地融入少儿教育项目的策划中:首先,要提供专属的儿童教育空间。儿童专属的教育空间不仅为儿童提供游戏的场所,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可以有效地吸引儿童。其次,结合多元智能的理论,不断地推出多样、跨界的儿童教育活动,有助于发挥儿童不同的潜能,促进儿童全方位的发展。第三,策划有针对性的儿童教育展,通过展览让家长和孩子在一种最自然的氛围中实现美术馆规划的一个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使艺术性、知识性、游戏性、互动性融为一体,从而体现美术馆对儿童的人文关怀,也拉近了美术和孩子们的距离。第四,搭建网络平台,引入线上学习的新理念。教育作为美术馆的灵魂,通过一系列符合儿童心智和兴趣需求的教育举措,让儿童与美术馆发生更多有意义的联系,让美术馆能够成为儿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外,许多专家还在发言中强调互动性对于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秘书长龙念南从教师的角度指出,美术馆不仅仅有助于课堂学习,也是儿童对生活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馆的美术教育核心应围绕着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作品的导入把孩子的体验扩展。他指出:第一,希望美术馆不要局限在对作品的研究、理论的诠释上,应该让孩子们进行体验和交流。美术馆在公共教育上应该更多地考虑观众接受的形式和方法,通过教育活动让观众感受到艺术氛围。第二,目前大多数美术馆中,从事公共教育的人数极为有限,而教育从业者如果可以发挥能量帮助我们,美术馆教育会做得更好。他还进一步指出,在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特殊的群体——志愿者,如果美术馆能够形成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受众,不同年龄段,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将成为美术馆资源和社会受众之间最好的黏合剂。武汉美术馆教育推广部的负责人王南以及答璇在发言中介绍了武汉美术馆公共教育的互动模式,即主动邀请老师共同参与活动的规划,然后帮助参与活动的老师成为活动规划的主导者之一,这种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广州市少年宫特教中心美术教研员陈君君在讲到少年宫在和美术馆(博物馆)合作时,认为应该从教师、孩子以及家长三个层面去做工作,进而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和规范化的操作模式。根据参观的内容设计有导向性的问卷,并通过问卷使参观画展的学生进入到清晰的文化脉络中。少儿美术教育的理念就是人人都能接受和享受艺术,能够享受教育资源的服务,把艺术教育和文化资源提高到人权的高度,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美术教育的受益者。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推广教育部副主任黄丽萍的发言则论及儿童观展礼仪的培养问题。她谈到,良好的观展礼仪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展览文化氛围,为达到此目标,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强成年观众的礼仪意识,因为成人是儿童的榜样。其次,良好的观展礼仪培育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从业人员要有耐心。福建省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丁旭明认为孩子们的作品自由活泼,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让观众感触很深。山东省美术馆教育推广部的胡亚利认为,本次活动通过形象的讲解和生动的图文资料,恰当地阐述了少儿教育的一些较为抽象的理念。此外还有多家美术馆和教育机构的代表也在会上进行了发言,一再强调美术馆在少儿美术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和广阔的合作前景。整个研讨会气氛热烈,大家就各自的工作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并就以后的工作方向达成共识。

专家讲座深入浅出,重在促进实践

6月5日上午,今日美术馆启想儿童艺术中心主任罗珍举办了题为《美术馆的儿童教育与主题式儿童美术教学》的讲座。她以多个具体的美术馆教学案例为切入点,以生动直观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使大家认识到艺术对儿童启迪之重要性,并了解到主题式儿童美术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她指出,美术是影响孩子未来生活的一个品质,他们的幸福指数、生活品质都与艺术有直接的关系。

关于美术馆教育,她总结出五点意见:第一,美术馆要尽可能利用展览资源,开发出儿童工作坊,有个性化地引导孩子。第二,根据孩子们的特点编排系列课程,把绘本和艺术、艺术家结合起来。第三,在相关的教育活动里做一些大型的儿童艺术活动,例如展览等。第四,对家长们的美育讲座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第五,美术馆与博物馆拥有着丰富的艺术资源,对于一个艺术主题的阐释,艺术家们采用的角度和表现手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有助于开阔孩子的视野。

美术馆工作要点篇4

笔者在吸收和借鉴他的观点基础上,结合美术馆艺术教育特质,构思适宜导览义工教育的整体规划模式,其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及环节:

1.教育环境和资源的考察

美术馆不仅是一个汇集多元文化信息的艺术资源会所,还是一个环境优雅、现代设施齐备的、可自主学习的场域。美术馆以视觉艺术品为沟通媒介,为学习者提供直接体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的机会;并运用现代科技和媒体设备,将单纯的展示空间拓展为公众教育信息的立体网络。例如在200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展”,策展人采用高新科学技术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为观众营造出一个空间立体的、动态的艺术体验环境。展厅中央设计了一条斜形通道,一眼望去透视感极强,该设计立体的展示“透视”,这一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欧洲人发现并使用的艺术手段,帮助观众直观感受这一人类文明的魅力。而且在展厅现场,美术馆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其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的影音资料,使观众对展览的概况、主旨,及其对后世艺术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有一个系统和框架性地了解。美术馆内免费开放的电子浏览室和艺术图书室资源、为观众提供了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美术馆的网站和工坊也是大家汇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人们在这里不仅学习到新的知识、交流想法,也增进了人际关系,增强了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2.学习者综合情况的了解和分析

学习者情况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情况两个部分。了解学习者综合情况有助于教育者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教学策略。教育者可专门开设一堂自由交流课,增进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相互间的了解。还可以通过给学员发放调查问卷表,了解学员的知识背景和水平等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课程安排和内容设置提供参考。综合分析导览义工的角色可发现,他们集受教者和施教者双重角色于一身。当他们接受美术馆教育培训时,是一个孜孜以求、谦虚好学的学习者;当他们在展厅为观众作导览讲解时,则是一个孜孜不倦、妙语连生的教育者。他们接受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培训,并把所学回馈于观众。因此,对导览员义工的教育具有多米诺效应般的影响力。美术馆应该将义工的导览水平,当作映射美术馆教育综合水准的一面镜子,以提高导览义工专业成长与发展,作为美术馆社会教育不断努力的方向。

3.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

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具体指导,并提供评量教育活动成效的尺度。开展导览义工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培育美术馆导览生力军,因此,他们要具备美术馆教育人员的相关知识和能力。那么,美术馆教育人员要具备哪些方面的学识和能力呢?早在1987年的丹佛会议以“博物馆教育中的博物馆教育人员”为题展开讨论,[3]对美术馆教育人员所必须具备特质达成以下共识:(1)具备推动博物馆及艺术教育的热忱;(2)从事以艺术品为主题的教学;(3)能够直接回应参观者的兴趣,成为一个好听众;(4)具有对参观者学习能力与需求的了解与敏感度;(5)能够示范视觉感受与思考的技巧去领会艺术品精髓;(6)提供机会给观众去领会这些技巧;(7)依据观众的理解力选择性地提供资讯;(8)使观众更易于领会博物馆经验与艺术接触;(9)以观众的角度欣赏,扮演一个学习者的角色;(10)懂得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技巧:如发问及提供讯息、引导讨论;(11)激励观众发现新意。可从三个方面概括这些特质:即怀有对美术馆事业及其教育推广的热诚;具备在艺术品及艺术相关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具有灵活的导览技巧和一定的教育方法。因此,这些特质的培养是导览义工教学方案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4.教学方案的设计

教学方案包含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制定三方面。美国博物馆界学者EllieBourdonCaston提出博物馆教育应视为由博物馆、教育及专业学科三部分统整与结合的教育观点。以此观点推导可得出下面的教学模式:要推动美术馆教育就必须全盘考量美术馆、美术以及美术馆教育的原理原则与方法三个方面。因此,导览义工教学课程应打破以往导览培训课程“就展说展”的、只涉及专场展览和作品内容的惯例,还应增加艺术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例如中西美术简史、艺术概论、美学概论等内容,以扩大义工的艺术知识面。课程内容还应包括具有美术馆教育涵义的导览知识和方法,以及实践这些导览知识和方法的导览演练。要培养一个优秀称职的导览工作者,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训练,所以,在制定导览义工的教育培训方案时,理论学习和实务训练两者要同时兼顾。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采用“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策略。

5.制定教育活动的评鉴计划

美术馆工作要点篇5

兴建:剩余材料修成“十大建筑”之一

1898年,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理想社会“太平世”。在其大同世界里,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将成为“美妙博异”、“奇精新妙”的社会新事物。但同属博物馆系统,同样有着“以开民智而悦民心”功能的美术馆在国内起步却很晚。国内第一家美术馆要属在民国时期成立的江苏南京美术馆。由此,“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国家文化建设重要议程,美术馆建设提到20世纪50年代首都北京十大建筑项目中,”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告诉记者。

追溯到1958年,当时中央确定了国庆十周年工程的建设任务——“十大建筑”中包括了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中央美术展览馆”项目也被列入其中。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指出,美术馆项目列入十大建筑说明了国家的重视,“从国际惯例而言,任何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国家、有文明史的国家,都有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这些是标志性的建筑。所以当时尽管中央财力并不宽裕,却也把博物馆、美术馆列入其中。”

作为当时北京市庆祝国庆十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美术馆本应该在1959年建成,但最后却是在1961年11月15日建成。这也引发了日后对中国美术馆是否列为十大建筑的争议。

对此,范迪安提到,“首都国庆十大建筑简报”1958年第四期美术工作会议上讨论的十大建筑意见中,人民大会堂是第一个,其后还有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宫、美术馆、军事博物馆,还有农展馆和科学馆,“当时也有歌剧院,只是后来没盖起来。从当年的会议纪要简报里明确显示,美术馆纳入了十大建筑规划和建设工程项目。”

对于没能按时完工的原因,梁江解释,这主要是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的经济实力还没有那么雄厚,财力不够。

这样的解释在中国美术馆公布的《美术馆建馆工作报告》中得到验证。该报告指出,1958年11月21日动工以来,“工程进行基本是顺利的。至今年(1959年)一月底,因建筑材料中之钢筋、木材供应紧张和施工力量不足,为了保证首都国庆工程之重点工程按期完成,国庆工程办公室在本年第一季度内,不再供应美术馆所得各项材料,并将美术馆大部分施工力量分批调往侨联大厦工地。截至目前,美术馆工地虽未全部停工,实已陷入大停小做状态中。”

中国美术馆再度复工是在1960年国庆庆典活动之后,北京市政府决定用国庆竣工工程的剩余物资材料和款项,继续完成美术馆工程主体项目,并于下半年全面恢复施工。“后来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建成后,就把它们的剩余建筑材料给了中国美术馆,所以我们和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的建筑材料好多都是一样的”,梁江告诉记者。

1960年4月美术馆再度复工还专门成立了建馆小组,成员有周巍峙、蔡若虹、吴仲超、刘开渠、叶浅予、吴作人、王朝闻、华君武、陈半丁等。小组任务为确定建馆方针任务、解决机构编制、调集干部、审核陈列计划和经费预算。

美术馆复建工程至1963年3月23日正式竣工验收,此前文化部已任命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开渠兼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张谔任副馆长。1963年6月1日,亲自题词“中国美术馆”,就此确定了其作为国家美术博物馆的地位。

设计:造型参考敦煌“九层楼”

中国美术馆的主楼馆舍为古典阁楼回廊式建筑,高檐飞脊,金色的琉璃瓦配以玻璃花饰和乳白色面砖突显民族风格。

这一颇具民族风格的建筑是由老一辈建筑师戴念慈完成。尽管此前他从未设计过美术馆建筑,“但他的理念和实际探索,直到现在来看都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范迪安指出,戴念慈当时考虑美术馆被称为艺术宝库,那就在设计上将宝库这个词形象化,“他想到了敦煌,莫高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代表。”

由此,戴念慈汲取莫高窟96号窟“九层楼”飞檐古典形式,正门廊及廊榭采用大屋顶式,略作点缀,与中间顶部的阁楼相呼应,其他部分则设计成平顶以解决展厅顶部采光。

在中国建筑传统中,从汉代起就有九层塔式建筑,莫高窟“九层楼”高45米。中国美术馆前馆长杨力舟告诉记者,戴念慈借鉴了塔式造型,但又不可能做成莫高窟那么高,为此他把飞檐压缩重叠在塔顶上,做了七层。

可贵的是,如此富有民族气息和传统审美的建筑设计,同时也考虑到了现代功能。范迪安说,上世纪50年代国际上很多博物馆,类似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都是从皇家宫殿转成博物馆,很多现代美术馆建筑都未问世,“戴老的设计既具备美术馆展览作品需要的宽敞、光线明亮,也注意到观众的欣赏、交流、需要公共交往空间。所以这个设计在功能上是比较先进的,很有先见之明。”

插曲:补充长廊和竹子

在戴念慈的设计方案实施中也发生过小插曲。中国美术馆前馆长杨力舟回忆,当时在民族化的理念之下,美术家们都觉得这个方案很吻合国家美术馆和国家艺术宝库的定位,美术家投票选中了这个方案。不过,总理还是有一点不满意,“说这是城市的建筑,还应该有城市园林的特点,是能让观众、人民休闲的环境。因此他建议加上长廊,种上竹林。”

为此,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张谔特意到青岛买来竹子种下。杨力舟清楚地记得,由于竹子扎根很深,破坏地基,唐山大地震时美术馆损坏严重,大修时,有人建议把竹子去掉,把长廊地面建成商店,张谔听闻非常气愤,“他说那可不行啊,那是种的竹子,可不能弄掉!”

除此,在画家黄永玉的回忆里,中国美术馆三楼的栏杆也是设计的。此外,当时还提议在回廊底下应该有水围绕。“不过受到客观条件制约,引水较困难,这一方案未能实现”梁江透露。

1963年中国美术馆整体完工正式亮相,此后的半个世纪里也经历了两次大修。也曾有意见希望将中国美术馆“推倒重建”。

杨力舟回忆,美术馆施工正好在1959年到1962年期间,是国家的经济困难时期,因此施工的质量不够好,“多数在冬季施工,在洋灰里面,掺杂了很多咸盐。而咸盐对钢筋是有腐蚀作用的。因此,在1976年唐山地震的时候,当时在北京的各建筑损害最大的就是中国美术馆,横梁断裂,地基下陷,主楼向东倾斜。”

为此,1990年中国美术馆主楼实施了第一次大修,主要目的是抗震加固。12年后,国家又投资1.4亿元对美术馆主体建筑进行改造和内外装修,使展出条件、设施标准得到了很大提升。2003年主楼改造装修完成后,建筑形象、展厅设施、灯光照明、楼宇自控、恒温恒湿、消防报警等均达到当时国内领先水平。

花絮

画库“迟到”三十多年

当年戴念慈根据使用功能,将美术馆分成了展览部分、供应服务部分、办公部分、公共活动部分等。在设计蓝图中,除了取意于敦煌的主楼外,美术馆西有画库、东有放映厅,北有陈列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最后压缩只建了主楼。

这栋主楼30年来既是展览主体,也是办公室,楼顶的小房间成为藏品存放室。随着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不断增加,缺少画库的矛盾日渐突出。

美术馆工作要点篇6

1995年前后,艺术策展人开始在中国文化现实中出现。那时,一些年轻的批评家、艺术家开始在他们组织或加盟的艺术展览中公开自称为策划人或策展人,虽然这一新兴角色的“自封”,属于国内本土美术圈的“醒目”人士对欧美当代艺术体制下策展人职业的刻意模仿和主观搬用,但是在此之后,当代艺术展览越来越活跃,并日益走向公开、走向公众社会。展览总量的放大,客观产生了大量策展事务。于是,以做艺术展览为惟一职业选择的独立策展人群体开始登场。到1999年,策展人群体已成为艺术圈内外引人注意的焦点。他们带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活力投入社会性的当代艺术推进工作,并逐渐走上当代艺术语境的话语权平台。他们的“鲇鱼”效应,搅动了艺术圈,让上下左右的艺术家和艺术人士都从沉寂中活动起来。2000年,国际策展人空降上海,参与了“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工作。国内土生土长的策展人也空前活跃,参与了当年几乎所有重大艺术展览和一些引人注目的艺术事件。

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纯粹公的活动在总体艺术机会中的比例有所减少,社会力量对艺术的支持变得越来越重要。活跃的策展人往往主动在社会力量与艺术家之间、社会愿望与艺术行为之间起到沟通、融汇、整合的作用,而且通过有意识的筹资开源工作把规模越来越大的社会资金导入到艺术活动之中。筹集展览资金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策展人在展览中的现实地位。2000年,中国艺术展览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所谓的策展人中心制在投资方、艺术家的多向选择中应运而生,成为新展览体制的核心。计划经济时代艺术体制的遗留物如展览组委会委员和主任、评委会委员和主任、秘书长等头衔,经济转型初期临时出现的艺术主持、艺术总监等职位统统被策展人的角色囊括、取代。除了展览的经营之外,展览筹办、运作的几乎所有权力和责任都高度集中到策展人身上。2000年之后的当代艺术实践表明,许多展览的主办单位不仅认同而且也接受了这种策展模式。

2003年,继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之后,拥有中国美术圈正统、主流话语权的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也采纳了策展人机制,无疑是策展人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的一个缩影。

策展人

策展人的全部工作就是为艺术家的作品提供最优秀的展出条件。这是策展的原则和态度。具体来说,策展工作几乎包罗了展览中的万象。从确立展览主题、立项申报与预算论证、遴选艺术家到选择展览规模与形式、把握展场设计与布展工程、落实展览保持和作品安全,从撰写展览前言与学术主题阐述文本到主持展览的学术研讨,从编辑展览画册、作品导读、文献资料到展览推广、媒体、社会宣传工作,从展览资金的分配到总体负责艺术家材料费的审核与发放,甚至作品的包装、运输、保险、报关、仓储,都由策展人来承担并统筹。在策展人的服务意识中有一条准则,即艺术家是对的。首先要努力把艺术家异想天开的创意实现出来。

当代艺术事关原创,具有较为特殊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有别于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理逻辑,有别于当代社会其他领域约定俗成的法度和规则,有别于流行的价值观。策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为了让社会更多地认同当代艺术的操作方式、游戏规则和价值观。当代艺术的策展,指涉的是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建构。所以,策展无小事,策展要求策展人适应一种事无巨细、周密细致的工作。大到让展览意义如何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小到把一颗钉子如何准确地钉在墙面上,都是策展人所要关心和落实的事。一个展览是否有意义,关键是看它能否打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卓越的精神产品。

在21世纪的中国,随着当代艺术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对策展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艺术家鲜活的艺术实践的及时了解、对视觉经验的丰富积累、对艺术动向的敏锐判断、对艺术问题的深入把握、对艺术社会内外各种规则的洞察都是策展人必备的素质。此外,筹集资金、商务谈判、艺术管理和学理思维的能力以及中英文的书面、口头表达与交流能力,也成为对一个当下国际艺术交流大环境中的本土策展人自然而然的要求。一个独立的策展人,就有条件成为一个务实敬业、实践中出真知的知识者。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使策展人难以因循守旧,受限于既有的艺术标准和规则。策展人时时面对突发问题、不得不挑战的是自身极限。当代艺术的创新,就要求策展人不断打破审美定势,跳出路径依赖,摆脱思维惯性。策展人不得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通才,需要将人文科学的各种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否则难以应对艺术家千差万别的艺术方案及其语境。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有卓越。

中国的当代美术馆

当代美术馆一般是公立或私立的非营利机构,宗旨是推动国际和本地的现、当代艺术。国际上的当代美术馆大多采用“白盒子”模式,场地简单大方、朴实无华,简单要素就是白墙、水泥地、色彩低调的天花板、专业灯光。许多现、当代美术馆还打造一些挑高空间,以应对当代艺术多样化的实验特性。

其实在美术馆整体的运作规范中,这一切并不简单。白墙需要能钉上钉子挂画,需要每次展览以后重新粉刷、维护。水泥地面必要时可以改造、开掘,以营造新的空间条件。天花板横梁必要时可以悬挂一定重量的重物。专业灯光必须可以调节、重新定位。

美术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一直是国内外基金会和赞助机构、公司追捧的对象。美术馆的形象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其软件中的重要一环,是保持其形象、学术品位、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一旦展览质量、学术水准不到位,美术馆的形象建设则无从谈起。

当代美术馆既是一个社会与时俱进的思想前沿,又是一个追究文化问题、进行文化反省和批评的现场。美术馆自身学术形象是否鲜明,在于其独到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文化洞察力。而这一切又是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和个性化并重的制度建设来体现,其中以确立自身的学术架构为要务。

当下中国的一些开放城市,各种背景的中小型美术馆不断在浮出水面。2003年起,在上海,有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徐汇艺术馆等相继成立:在北京,有今日美术馆、北京皇城艺术馆、尤伦斯艺术中心、宋庄美术馆等不断登场。其中,既有各级政府设立或间接支持的美术馆,也有诸多企业和私人创办的美术馆,也还有一些由外资作主要后盾的非赢利艺术空间。中小型美术馆的建筑物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盖起来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维持、如何管理、如何运作就成了所有美术馆热情创立者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其中的瓶颈往往是资金、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三大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美术馆,这种自我认识有助于中国的许多美术馆找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继续按国际规范加强美术馆的专业性,使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在行政运作、展览策划、学术研究、典藏教育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向国际优秀的美术馆规范化运作的水准看齐。同时,中国的现、当代美术馆必须确立自己的文化立场

和态度,在本土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语境中形成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地位,身段灵活地与本土社会互动,以历史的眼光建设打造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文化平台。

中国新兴的美术馆策展机制

今天国内试图按国际惯例操作的美术馆,一般都实行正规化的策展人机制。设专业策展人,长年从事策展工作。美术馆的策展工作是日常性、持续性的。

美术馆的整体展览策划与管理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艺术行政管理的学科建设中的重点,是美术馆之为现、当代美术馆的核心要素之一。现、当代美术馆不是展览馆,自身场地的展览须有学术规划,规划须有学理思考和文化建设的思路。一年或多年的策展思路不同于单一展览的策展思路,必须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和思想理论建设的标杆。以量取胜,频繁展出,无助于展览水准的保持和提高。而且美术馆团队疲劳应战,美术馆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也无助于自身的充电、调养、整顿提高。运筹帷幄,有张有弛,固然是美术馆展览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的要义。但更重要的是,在策展的学术架构中推进并提升展览,让展览独具建设性。以学术理性规划全年或多年的展览,让展览少而精,不断地减少展览数量、提高展览质量,不仅是美术馆策展规划的重要理念和长远思路,而且也是在相对艰难的条件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当代美术馆能够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美术馆的主流展览大致可分为自创展、合作展,引进展、交换展、征件展等几种。这样的分类便于策展人在行政操作实践中建构宏观思路和架构。经过梳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展览,采取一整套相应的应对机制和解决方案。美术馆展览的整体决策、管理思路一旦明晰,就能抓住重点,把握比重,精简具体的策展流程,提高效率。

美术馆的这几种展览都需要美术馆专业策展人不同程度的工作投入。策展人员必须制订全年展览计划。首先要策划原创展览,其次要审核合作、引进展览的申请报告,并负责实施所有展览。策展人员必须根据展览程序和国际惯例操作展览,包括签订协议、准备展览文案、全程落实展览布置和展览保持、人员接待和撤展。

自创展是指美术馆自己发起、组织、策划的学术性的原创展及具有一些其他功能特性的展览。这是美术馆确立自身学术个性的关键,美术馆必须重视的首要的创造性工作。自创展是一个推崇文化原创精神的美术馆的立馆之本,往往倾美术馆之力,把它们打造成美术馆全年展览的学术标杆和龙头。自创展一年至少应确定数个,数量可以逐年递升。也可以在两至三年之间发起一个重中之重、具备较大学术容量、但绝非国际双年展模式的展览。自创展必须有文化针对性,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原创性。但强调典藏性、教育性、文献性等功能特性的自创展也是可以超乎常规,策划出新意,让美术馆成为当地社区文化生活乃至本土社会文化需求的一部分。自创展由美术馆自身的策展团队独立策划,是但凡国际著名美术馆走向成功、树立独特学术形象的必经之路。纽约的MoMA、PS1、新美术馆如此,巴黎的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宫如此,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更是如此,泰特甚至有一个人数庞大的策展团队。

客席策展人制度也是一些美术馆营造自创展的有效补充。自创展邀请客席策展人譬如独立策展人、来自其他美术馆的策展人联合策划,或加盟策展团队,利在整合学术资源、开放多元视野、交换不同经验。只邀请客席策展人联合策展,同时又不邀请客席策展人独立、完全地策划美术馆自创展,是一些坚持主导立场的美术馆的学术机制。这样的美术馆往往十分注重自身的发言权和独立文化形象。

自创展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美术馆自身策展团队仅履行策展行政的配合和服务之职,是中国中小型美术馆强调艺术行政的一种常规打法,这种打法的诉求主要在于艺术的教育推广、典藏和社区服务。然而,致力于自身学术个性建构的美术馆,往往会慎用客席策展人以及完全由客席策展人策划的自创展。

引进展也是现代美术馆的常规展览之一。由于美术馆自身策展资源不足,引进其他美术馆的优秀展览和独立策展人策划的展览,仍不失为美术馆拓展并借力外部资源、学习并借鉴他者经验的一种方式。引进展分两种:被动引进,主动引进。

被动引进的展览俗称“接活”展,坐地观望,等待人家的展览项目打上门来,从中仔细选择质量、意义、价值超群的展览进行立项、磋商、谈判。条件成熟,即加以引进。这是发展中国家美术馆最常规、最有惰性的展览形式之一,是以往场租展的惯性延续。在操作上具有不稳定性。展览的质量、时段、策划与运作方式深受展览提供方制约。几乎每个追求卓越的专业性美术馆,都以不断削减这类展览项目为荣。以开放的、不拘一格的心态、面对全球艺术圈主动出击,遴选那种可以整体打包、移师再展的现行展览,整体移入,或精选其中一部分引进门来。这种引进展就与守株待兔的“接活”展有本质不同。这种引进展的规划由于出于主动,预设条件可以较高,挑选余地可以较大,合作的空间可以较宽,酝酿时间可以较长。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首先可以锁定国际艺术社会和展览供求市场的高端。用“猎头”的方式在国际、国内争取学术资源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优的展览

当下,中国国内的中小型美术馆安排引进展较多,有的美术馆往往全年要引进多次展览。在自创展资源不足的情形下,变主动为被动,主动引进优秀展览,是美术馆提升展览质量、确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的必要举措。

交换展是引进展的特殊方式。不仅引进,同时涉及输出。美术馆与国际上优秀的美术馆形成合作、展览交换的关系,可以用共同策划、两地交换展出的自创展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常规条件下直接交换各自的自创展。国内、国外的优秀美术馆都预设在交换合作的意向之内。交换展是不同美术馆资源和经验的互补,由此,一个新美术馆在自身提升、锻炼过程中可以大得裨益。但美术馆一旦成长起来,就会回避这类容易流于形式的学术交流。因此,一个中小型美术馆安排交换展,应着力加以递减。

征件展可以强调实验性和美术馆特色。美术馆拿出一定的空间上网征求展览提案。在一定时段内,召开美术馆策展部学术会议或艺术委员会成员的评审会,选出适合展出的优秀提案,由美术馆本着指导、支持、制约的原则辅助实施。征件展应该是一个发现、推举年轻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舞台。征件展的频率和预算应有所控制,中,J、型美术馆应以全年安排不超过六个为宜,展览预算积极寻求国内外基金会和民间赞助的支持。

巡回展可以是美术馆的自创展,在美术馆首展后出去巡回,也可以是引进展、交换展和征件展,在展出后到其他城市的美术馆或其他空间展出;也可以打包出口,到其他国家展出。巡回展既可以获得更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可以均摊展览成本、降低预算压力和资源浪费。当然美术馆作为展览原创单位的品牌行销,也会取得放大效果。巡回展必须视美术馆自身能力和馆外资源整合的能力而行,适合从一年作一次开始起跑,积累经验,再作发展。

展览的行政分类法特别有助于展览管理制度的建设。在统一管理的理念下,什么样的展览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来对待,配合什么样的处理方式,什么样的展览应该侧重,

什么样的展览应该缩减,应该清清楚楚。方针既定,就要贯彻到制度层面的具体建设和执行。这样,策展管理才能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中国首家现,当代美术馆的策展实践

2003年12月28日至今,作为中国首家政府背景的专业性当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Shanghai Duolun MoMA)已成功运行五年多时间。五年多来,这家中小型美术馆硬件、软件建设初具特色。特别是由于一系列定位准确、文化针对性鲜明的当代艺术展览的举办,让美术馆获得了人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美术馆自创的《打开天空》、《上海酷》等注重本土平台视觉文化建设的展览,推出的《两个亚洲、两个欧洲》、《无人之境》、《Hexa计划:闪现》等较高学术定位的国际展,在国际与国内艺术圈中备受瞩目,国际媒体《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和专业媒体《Art in America》、《Art Press》、《ArtNews》、《Artlink》等纷纷以专题多次报道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展览和学术倾向。这一系列以全球本土化模式举办的展览,通过本土社会视觉经验的不断刷新,致力于在纷繁复杂的艺术生态中,引导出塑造中国当代艺术主体性的全新语境。在国际视野中,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中国自立、自为的一家成长中的小MoMA。在发展中国家的独特语境下,它不得不面对独创性、建设性乃至挑战性的美术馆工作。然而,它所打破的许多国内纪录,探索的许多前人未涉及的领域,都对中国其他中小型美术馆的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既然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已经积累了五年多的经验,以分析、总结的方式看待美术馆自身的制度建设问题,从实际经验出发探讨完善中小型美术馆制度建设的可能性,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还可提供了许多可参考的经验。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的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在一年多的摸索中逐渐确立了以原创思想为文化目标、以原创展为主打展览的学术定位。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有利条件、经验的积累可以视为美术馆推进自己,创立自己文化个性的前提。但是,如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继续从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入手,调整在制度建设上的心理结构,确立一个可持续推进的、深具潜质的现代美术馆学术架构,是美术馆的当务之急。这也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再次起跳,以卓越的文化建设形象真正跻身于世界美术馆之林的根本大计。

美术馆的制度建设中,自身学术架构的确立十分重要。就展览策划而言,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一反国内美术馆的常态,在开馆之初,率先设立总策展人职位和机制,并设策展部为美术馆的核心部门,就是重视策展在一个美术馆制度建设与学术架构中的重要性。通过策展的规范化管理,一个当代美术馆才能实现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所不容替代的文化建构作用和不容推卸的文化反省角色,并由此体现出一种基于发展中国家之后发优势的文化原创的特色。

策展与媒体传播

中国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与媒体传播的互动机制,在美术馆公共推广、营销方面十分关键。原创层面的当代艺术,在生成方式上往往先拒绝商业性,仅仅依赖于传播存在。这是实验艺术能保持它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精神性的可能条件。实验艺术如果不传播,作用还是体现不出来,纸上和网络媒体的放大成为它传播的最重要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口口相传的“口碑”。恰当地处理好实验艺术与媒体的关系,实验艺术就有可能保存它的敏锐性与前瞻性。

公共传播一旦生效,美术馆动员社会赞助的号召力方能立竿见影,因此,美术馆推广、营销的这一市场环节往往在展览展出并传播之后发挥功效。公共推广、营销的成功应该是一系列优秀展览的结果,而不是动因。

当代艺术在中国国内的本土化进程中,除北京、上海以外,当代艺术也形成了对广州、深圳、南京、成都、重庆等几个媒体中心的依赖,在这几个非主流的信息传播中心,已经形成一种媒体惯性的行为力量。这种行为力量由港台地区开始,在国内得以实用,而且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再就是,网络化的存在。以前在北京、上海做艺术活动才可能形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辐射。现在,把好的艺术活动在成都、南京、广州等地的美术馆或替代空间做,同样可以取得在北京、上海的效果。原因之一是当地媒体的主动参与,之二是通过网络的继续放大和媒体信息的自我克隆,自身繁殖,使当代艺术信息得到更多的传播。

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有以下三个点:学术性批评:局限于艺术圈;报道式批评更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尽量强调通俗易懂;媒体活动报道:兴奋热点在于新闻性,可能会造成对某个艺术事件的误导,但其对新闻的捕捉是最敏感的。在艺术策展时要考虑到这三个点,考虑到和大众的关系。

当代艺术活动的公众互动方式大体可以分几种:>中击型、灌输型和互动型。冲击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在一个公共空间里突然发生的行为艺术展,由于纸上和网络媒体的集团化操作,一下子辐射到全国上百家报纸。一个艺术行为,通过国内媒体竞相报道的方式进行传播,至少让公众知道有当代艺术这码事,有行为艺术这码事。他们可能会批评,但至少人们开始谈论当代艺术、行为艺术。在谈论过程中,当代艺术可以进行传递。

灌输型的当代艺术活动,如雕塑公园请艺术家在城市市区或市郊做雕塑作品和户外的装置作品。公园形成后,几乎每天有许多市民和游人参观。无论是上海张江公共艺术计划“现场张江”,还是桂林的愚自乐园等等,都以亲民的姿态,形成了当代艺术对民众灌输式的艺术教育。

美术馆工作要点篇7

关键词:美术馆;建筑设计;陈列展览;藏品收集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08-2广州美术馆新馆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以下简称“艺博院”)负责参与筹建,笔者是艺博院的一名工作者,曾经见证和亲历了艺博院的筹建过程。艺博院的建成,凝聚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原广州美术馆全体员工的心血和汗水,它的建成,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它是广州建国以后兴建的第二个大型博物馆,开馆13年来,它已被打造成为华南地区集中展示岭南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名片。13年后,广州美术馆新馆又将在广州的新中轴线上拔地而起,这无不令人感叹和振奋。目前,广州美术馆新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全面铺开,笔者愿意抛砖引玉,以国内外某些享有声誉的博物馆(美术馆)为例,艺海撷珍,博采众美,就广州美术馆新馆的建筑设计、陈列展览、藏品收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畅谈一家之言,有些观点可能略显稚拙,仅供同行参考,愿与同行共勉前行。

一、 美术馆的建筑设计要创新形式,更要注重功能定位和精神内涵

美术馆不同其它建筑,建一座美术馆,首先要充分考虑美术馆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负责馆舍建设的建筑设计师们在确定设计方案之前,要切实做好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不能一味追求建筑设计的标新立异,而是应该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美术馆的陈列展览、收藏研究、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宣传教育和综合运营等功能,此外,还要考虑建筑本身的独特魅力和地域文化内涵。现在不少新建的博物馆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陈列展览,都缺少个性和特色,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建筑设计师们对博物馆(美术馆)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缺乏整体研究和论证,导致有些博物馆建成后“中看不实用”或者“实用不耐看”。一个吸引观众的博物馆(美术馆),不但要有建筑设计的美丽外观,而更应该具有完善的功能设施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笔者参观过国内不少博物馆,其中不乏独具匠心和饶有新意的博物馆,令人流连忘返,赏心悦目。如笔者参观过的苏州博物馆(图1),它就是一座具有苏州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它是由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精心设计的,这不单是他众多设计精品当中的得意之作,也是他的收官之作,堪称艺术博物馆的精品建筑。

图1苏州博物馆

目前,广州市政府已向社会公布了若干个广州美术馆新馆的设计方案,最终方案还在进行最后论证和研究。在功能定位上,已明确广州美术馆新馆的建设将立足岭南,作为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以国家重点美术馆为目标,建成一个集收藏、研究、展览、教育、交流等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国际化、数字化的综合美术馆,并成为广州的门户美术平台。

二、 美术馆的陈列展览要有长远的文化战略眼光和策展理念

中国的美术馆基本上起步都比较晚,基础较差,藏品数量不能形成展览系列或陈列主题。没有藏品的美术馆,很难在同行中占有学术高度和学术地位。广州美术馆新馆的优势在于承接了1957年以来原广州美术馆直至广州艺术博物院(图2)半个多世纪的沉淀和积累。从原广州美术馆到艺博院2000年开馆至今,先后接受了海内外文物收藏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大量书画精品,目前,已经拥有了宋、元、明、清、近现代绘画藏品数万件。艺博院现在常设馆就有12个,如“高剑父艺术馆”、“陈树人艺术馆”、“赖少其艺术馆”、“关山月艺术馆”、 “马思聪音乐艺术馆”等12个常设馆,作为艺博院的“特色”和“主打派”,常设馆的陈列主题和陈列内容具有精确的学术研究和定位。

图2广州艺术博物院

在陈列的辅助手段方面,现在比较时兴借助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衬托展览的视觉效果,笔者认为,作为陈列形式,不管采用什么辅助手段,既要创新形式,但是也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在展示创意手段上,笔者有一大胆设想:在广州美术馆新馆某一展馆内设置实景厅,用具有岭南文化元素的广东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烘托岭南书画作品,从而达到唯美效果。如以广东音乐《鸟投林》作为背景音乐,运用多媒体空间成像技术展现明代著名画家林良的《秋树聚禽图》。林良是广东画坛第一位在全国画坛享有声誉的花鸟画家。这种陈列手段糅合了多种岭南文化元素,不但充满新意,而且具有如诗般的意境,这种陈列手段,观众会更易接受和受感染。当然,这只是一种畅想,相信未来的新广州美术馆的展览,呈现给观众的将是充满创意和革新的展陈技术,带给大家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三、 以筑巢引凤、引凤筑巢的思路推进美术馆的藏品征集

博物馆(美术馆)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藏品征集,典藏对于美术馆而言,就好比一个人的心脏,是美术馆生存和发展的主因。藏品的征集的方向与体系决定于美术馆的定位和方向,同时也直接反映美术馆的特点和风格。每座享有声誉的美术馆必然都有其独具特色的藏品,一个完整而有系统的美术馆藏品往往能凸显它的地域性、独特性和国际性。如果一个美术馆不能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持续性的审美和教育活动,即使是举办再多的特展,也是空中楼阁。

广州美术馆新馆在藏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很多藏于“深闺”的珍藏将得以在广州美术馆新馆展示。在藏品的征集上如果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话,对美术馆的发展显然不利,我们现在就应该思考和树立美术馆新馆今后的典藏理念,在方向和定位上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和开拓性。美术馆的藏品一般都是通过捐赠和购置获得,也有借展和托管等方式。目前,国内的美术馆每年都会有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购置典藏,但是经费有限,很难购置到较好的藏品,如果仅靠政府有限的拨款购置藏品,无疑是杯水车薪。因此最理想也是最实际的收藏方式就是依靠艺术家、收藏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如美国的大都会美术馆现有的300多万件藏品中,有90%的藏品就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广州美术馆新馆虽然拥有丰富的藏品,但是要进一步提升美术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举办特展等是一种手段,而最有效的途径是争取得到艺术家、收藏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四、 美术馆的宣传教育要注重两化:以美感化,潜移默化

教育是美术馆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使命之一,美术馆的教育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观众从客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带有自己的审美需求和愿望的主动学习者,这种转变决定了美术馆教育功能上的转变,所以,这也决定了新时期观众在美术馆的审美感受和体验,重点不是教导而在于引导。笔者认为,美术馆的教育功能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开展不同类型的项目活动。美术馆在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之前,应该对美术馆的受众群进行追踪以得到反馈,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想法,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美术馆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他们提供服务?例如在陈列展览、导览讲解、学术讲座、网站建设、宣传资料、亲子活动、艺术工作坊及志愿者服务方面,都要有详尽而缜密的方案。

笔者认为,广州美术馆新馆在宣教工作上要达到两个效果,一是以美感化,二是潜移默化。在以美感化方面,笔者认为一定要改变过去美术馆严肃呆板的面孔,比如在美术馆的导览和讲解方面,涉及到专业化、术语化的阐述不需要太深刻,面对一般的受众群,讲解方面更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艺术的美不应该让观众感觉到很深奥,很晦涩,而是应该让人们在美术馆轻松自由的氛围当中获得美的启发和感受。导览员在讲解的语气、语速、语调方面,要做到让美术馆的语言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和丰富,美术馆的讲解员首先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这样的美术馆才更加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艺术的熏陶和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在欧美一些国家,美术馆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公共艺术文化教育机构,具有其它艺术类院校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我们希望建成后的广州美术馆新馆,在广州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生活中发挥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五、 结束语

总之,美术馆作为一个涉及美术创作美术收藏、美术评论和研究、审美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社会文化传播、传承与建设载体的美术馆,将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形象的象征。

美术馆工作要点篇8

身为王兰若之子的王璜生,出自书香门第。在广东美术馆之前,王璜生曾供职于一份艺术类杂志和广东画院。

吴冠中先生曾大肆批评画院是衙门,养了许多官僚,这不能不说是画院的普遍现状。王璜生出画院进广东美术馆,并在和广东美术馆首任馆长林抗生的“接力”工作中,逐渐将广东美术馆打造成一家被艺术界和知识界公认的“中国最好的美术馆之一”,其迅速进行角色转换及整和各方资源的能力,应该是任何一位继任者都不得不学习的经验。

在广东美术馆快速发展的十余年间,美术史出身的王璜生以其“史学意识”办馆的思路,一再被反复提及,在主政美术馆期间,攻读了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的王璜生,被美术史家郎绍君称之为“拥有美术史背景的美术馆馆长第一人”。而实际上,广东美术馆快速成为国际和国内重要当代艺术展览和活动的首选之一,更为关键的一面存于他们的开放胸怀和强烈的“引智”意识,忽略了这些,不能不说是对广东美术馆的误读。

在以“广州三年展”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展览的组织和策划中,大量学者及专家的介入成为王璜生团队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面,王璜生和他的团队一直充当亲力亲为的“服务生”角色,为学者服务,为艺术家服务。在“广州三年展”上,巫鸿、侯瀚如的受邀介入,作为青年策划人高士明的加入,王璜生团队“放手做事”的意识,体现得尤为明显――同样的策划人也曾为“上海双年展”服务,两大双年展受外界的评价迥异,足可见两家美术馆对展览的领导力、执行力和把控力。而无论是对摄影师沙飞、庄学本的挖掘,还是作为广东美术馆王牌展览的“中国人本”大展,学者专家的大量参与,使~家原本没有配备相关摄影史论人员的美术馆,对中国的摄影史有了拓荒式的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个小奇迹。

王璜生的继任者,能否继承这优良传统,尚不可知。更为关键的是直到目前为止,广东美术馆还是处于无馆长的“空窗期”,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空窗期”,相关的“话事人”在其中有怎样的纷争?公众从公开报道中,尚无法获知更多的内情。只是当王璜生卸任成为新司,继任者的能力将会面临业界及公众的直接拷问。

观察同处一个城市的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学城美术馆和广东画院美术馆的运作,我们不难发现广东美术馆的突围作用和个案意义相当明显。至于这样的个案为何仅限二沙岛,在分析中国的美术馆无法自我成长时,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在王璜生离任后的一则访谈中,于璜生曾极其坦诚地谈到了广东美术馆陈旧的人事制度对其发展形成的制约,我想这或许是珠三角地区美术馆发展中的症结,感染此症,美术馆就有成为美术的殡仪馆的可能。

颇有意味的是在现有的美术馆格局中,广东画院和广州画院机构都计划在白云新城新建两座规模可观的美术馆,他们对广东美术会发生怎样的效用,是加号效应还是减号效应?是一颗酵母,还是一颗糖?我想如果在体制机制的症结未解的前提下,他们只会成为给各流画家加冕的礼堂。好在广东已吹响了建设文化强者的号角,对于广东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唯有充满期待。

自觉/自主

编者按:

广东美术馆走过了十年的路程,十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从无到有的新美术馆来说,对于一个美术馆的事业在筚路篮缕中刚刚起步的中国情境来说,广东美术馆开馆起步的这十年,无论从广东馆自身,还是对于中国的美术馆事业,都有着特别的意义和值得拿出来与同行和社会交流的经验,

在一个美术馆建设起步阶段,明确自身美术馆的功能性质、学术定位和服务指向,这是极为根本性和关键性的。广东美术馆定性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按照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建设的当代国家美术博物馆,是一个面向社会全体公民和国内外专业人士,以提供视觉文化资讯和研究成果为目的,为繁荣区域文化建设、向广大公民提供社会终身教育服务的文化机构。担负着对国家艺术珍品的收藏、研究、展示以及公民素质教育、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当代美术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广东美术馆以研究、典藏、展览陈列、教育、交流、服务等为六大主要功能,以“近现代沿海美术,海外华人美术,中国当代艺术”为学术研究和收藏的定位,突出强调学术建设的意识和公共服务的意识,

但是,作为一个面对历史的学术机构,美术馆自有对历史负责的责任,美术馆需要以丰富的内容来为社会奢众服务,来使广泛的公众参与到美术馆之中来,而关键是“丰富的内容”所应具的精神高度和人文质量达到何种的程度,一个美术馆在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关怀又是如何,一个美术馆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能力来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文的高度和质量,什么样的方式来凸现一个真正的美术馆的特点和责任所在。这也就是说,一个为历史自责的美术馆,其关键在于它必须具有属于这个美术馆的研究向度和学术高度,必须具有这样的学术自觉的意识和学术自主的能量。

广东美术馆开馆之初,扶展览策划到研究、收藏,以及编辑出版,逐渐形成和明确了这样的共识和目标,我们走过了一条由逐渐的学术自觉到逐渐的学术自主的路,我们在一种学术和独立的意识基础上,逐渐地开展我们的美术馆建设工作,意识到一切展览和活动的策划工作必须也可能纳入自觉和自主的范畴里,从美术馆本身的学术定位和立场出发,建构自己的学术形象,作用及影响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学术建设。

在广东美术馆的开馆的展览策划中,我们重点于两个美术史研宄和关怀的展览,一个是“现实关怀与语言变革;20世纪前半期一个普遍关注的美术课题”,一个是“主流的召唤,1976―1996,广东”,前者着眼于对20世纪早中期发生在中国美术中的最突出的现象――现实关怀――艺术语言变革――作一定的描述、呈现和研究;后者则关注到“主流”的力量和方式在新时期中国美术中的影响力和召唤作用,而这两个展览的策划都是主要以广东这两个时间段的美术现象及作品作为研究和呈现的切入点。随后,从1998年起,“蒙德里安在中国――蒙德里安文献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汉斯为策展人)、“南方语境――中国当代艺术家八人展”(王璜生为策展人)、“进入都市――当代水墨实验展”(鲁虹,王璜生为 策展人)“艺术中的个人与社会”(王南溟为策展人),“后生代与新世纪”(王璜生,孙晓枫为策展人),“虚拟未来”(顾振清为策展人)等展览开始了广东美术馆自觉运用策展人制度切入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展活动。这样,初步形成了广东美术馆学术活动的两大取向:注重历史性研究和梳理的现代美术策展方式及学术诉求,和注重当下性参与和建构的当代艺术策展方式及学术理念。

沿着历史性的研究梳理和当下性的参与建构这样的学术理念开展工作,我们一方面坚持以强烈的史学意识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挖掘历史或重新面对由于种种原因被遮蔽的历史,我们策划、研究、整理了诸如“谭华牧:‘失踪者’的踪迹”、“梁锡鸿:遗失的路程”、“符罗飞:关于人民的素描”、“黄少强:走向民间”、“陈卓坤:苍凉的天真”等个案专题展览和课题,重点在于还被历史遮蔽的人与艺术以真实的面目:而同时也组织策划了“时代美术文献展”(邹跃进、李公明、王璜生为策展人)、“抗战中的文化责任

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六十周年纪念展”(罗宏才,王璜生、卢夏为策展人)、“漂游的前卫――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与1930年代的广州、上海、东京”(黎涛匀策展人)、“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胡武功、王璜生、安哥为蓑展人)等大型历史性研究专题展览活动,体现了广东美术馆在普遍浮躁和追逐功利及现效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自觉的历史意识和所具的学术坚持和文化理想同时也表现出应具的学术判断力、历史责任感及总体的综合素质!

而另一方面,广东美术馆以富于敏感和胆识的参与性和建构性,积极推功中国当代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国际国内建构起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呈现和交流的平台,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了属于广东美术馆自主学术品牌的系列项目,如“广州三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当代水圣实验空间”系列展、“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新状态”系列展等,尤其是“广州三年展”和“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经过第一届、第二届的艰难努力,像第一届广州三年展的“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巫鸿、王璜生、黄专、冯博一为策展人)和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驯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侯瀚如、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郭晓彦为策展人),其学术主题和策展影响力,以及整个展览和研讨活动(三角洲实验室DLP)等,都得到了国内国际文化界及社会各界的极大热情的关注、参与和评价,从而产生7极大的影响。即将到来的2008年第三届广州三年展(高士明、萨拉特、张颂仁为策展人),我们提出了“与后殖民说再见”的理论话题,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广东美术馆关注当代文化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学术界艺术界前沿的理论思考和实验表述,从而这一理论话题成为了当下文化界普遍关注和期待的热点。

作为国内第一家有计划、系统而专业地收藏和策划中国现当代摄影作品和展览的美术馆,“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展为广东美术馆在国内国际摄影界和博物馆界赢得了突出的声誉,其突出的人文关怀思想和专业策展精神凸现了广东美术馆自觉和自主的学术理念,随后,通过“城市/重视――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顾铮、安哥、王璜生、阿兰朱利安为策展人)和“左右视线;2007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司苏实、冯汉纪,蔡涛、阿兰萨亚格为策展人)等大型展览及学术活动,及沙飞摄影作品的收藏和“沙飞摄影奖”的设立,使广东美术馆在摄影及影像方面的学术影响力和收藏工作都占有突出的位置。

而同时,在中国的美术馆的具体操作和实践中,我们深感到与国际美术馆博物馆的差距,与规范化的美术馆管理和操作的差距,以及与国内国际艺术发展及学术理论前沿的差距,因此,我们自觉地创办T《美术馆》学术刊物,以大文化的视野关注和探讨当代美术馆规范化建设与社会化发展的相关学术问题,并与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刊物《生产》,持续和敏感地推介国际学术界前沿的文化理论,构成了广东美术馆的一个前沿学术平台。

美术馆工作要点篇9

在周围的同学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展览展的是什么?一点也看不懂,有时甚至感到不安和恐惧”。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不管是学生还是业界人士,或多或少都会对展览看不懂,不知道该如何参观展览,更为出奇的是展览似乎就是给圈内人士看的,而圈外人则毫无头绪。尽管很多的美术馆美术馆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了相关教育活动,但根据笔者所看到的资料以及对多数美术馆的网上查询,还有一些美术馆在目前还没有建立美术馆公共教育相关部门,没有将公共教育与展览、收藏等事项放在同等的重要位置,美术馆公共教育相关工作处于被动、滞后的状态,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无论是作为展示、交流等对外功能,还是收藏、保护、研究等自身建设,美术馆的核心功能应该是教育性。但是对于当代艺术该如何实施公共教育,怎么才能让大众接受展览,让展览贴近生活,是美术馆公共教育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1.美术馆公共教育中的挑战与问题

就针对中国大陆的美术馆而言,虽然我国各地拥有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数目众多的美术馆,但是这些美术馆无论其内容、类型如何,无疑都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研究、展览、收藏上,而忽视了公共教育等其它方面的考虑;一些地方为提升其文化层次,一味地在“量”上对美术馆进行建设,而忽视了美术馆的“质”,导致美术馆收藏品文化、教育价值不强,公共教育无法开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美术馆这个公共空间的意涵开始异化,它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并从历史、知识、艺术、美学、休闲娱乐等传统结构中衍生出新的时代较色。很多现代美术馆的展览与典藏目录不再是汇集一个时代的美学经验火社会经验,在研究与推广内容上也因为日益复杂化与快速更替而渐渐失去它的教育功能”。①除此之外美术馆的讲解人员的讲解也过于专业化,使得没有相关美术基础的大众不知所云。

2.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公共性”

近代以来,博物馆、美术馆被看做是非常具有公共性的机构。而在所谓的“公共性”中,公共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在目前,美术馆的文化功能不断的拓展,随着人们受教育需求程度的日益加强,国内外美术馆所举办的与教育相关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因此,这些活动也极大满足了社会大众对艺术文化的需求。在美术馆进入到公众视野中时,它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娱乐、学习等活动的一部分。也正是由此,教育成为了组成美术馆众多要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美术馆教育长时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从单纯的在头脑中意识到了美术馆教育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到开始与学校教育以及一些专业教育机构相联系,进而再扩展到更大范围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美术馆公共教育逐渐得到了美术馆界、教育界研究的共同关注。同时借助于美术馆公共教育,参观者对馆内的展览、陈列、收藏等内容得以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在理解中获取体验与知识。依据美术馆办馆理念、展览、藏品等不同,在开展公共教育方式上博物馆会采取网上在线教育、文化活动、出版物、社会讲座、导览讲解服务等方式,这些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3.美术馆实施公共教育的措施:(以台湾美术馆为例)

对于当代艺术,用灵活的形式鼓励观众自己对艺术作出诠释,用更宽容的心态去评价作品。鼓励观众说出自己为什么看不懂展览,并邀请专家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使观众参与其中。同时组织艺术家专场导览,跟观众近身交流。在扩大公众接触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上,美术馆公共教育人员充当的不是由上而下的教育的角色,我们对于艺术品的认识只是个人的感受,没有唯一的标准可以教与观众。我们除了尽可能的为公众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为他们举行更多趣味性的活动,将公众吸引到美术馆来,同时也要走出美术馆,将艺术带到社区去。艺术公共教育更是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如学校教育加大艺术比重,政府给予美术馆博物馆更多的支持,引入更多形式各样的优秀艺术作品。公众的审美不会骤然提高,多看多了解才是最基本的方法。

3.1、国立美术馆教育活动的规划

除展览展示之外,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人力、物力等),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此外,美术馆还应当主动加强与附近学校或社区的沟通联系,增加双方的互动性,使双方互为一体,让社会公众真正感受到美术馆是他们可以在休憩、娱乐中提升自我艺术修养的一块宝地。国美馆的教育活动多元,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美术馆展览中所搭配规划的教育活动方案,另一类是不同教育空间中的教育活动方案。

不同教育空间中的教育活动方案分别是教师资源室、儿童游戏室、儿童廊坊、而通过工坊,儿童绘本区等。儿童游戏室是针对12岁以下的儿童以及亲子所规划的教育活动空间,国美馆依据馆内的典藏品,开发出各种不同的小游戏组成,目的在于,提供孩童藉由游戏的方式,动手操作学习艺术相关基础原理,并认识国美馆的典藏品,儿童艺廊是以国美馆的典藏品作为延伸,每次以一次典藏品为主题。艺术工坊是国美馆举办艺术教育展的空间,规划高互动性,高教育性的展示,主要目标对象为家庭观众,最后是儿童绘本区――纸风车绘本馆,绘本馆与纸风车剧团合作,针对不同的绘本主题,绘画情景式的空间设计。

3.2、国立美术馆对教育活动进行行销规划:多元活动类型设计,利用媒体。

国美馆的教育活动行销主要有一下方式,通过人际网络的建立,多元活动的类型的设计,利用媒体等行销管道。首先在通过人际网络建立的部分,通过某些小部分的观众群,拉拢其周围的观众群,例如:向小学或者中学的老师介绍国美馆的设备与活动,吸引更多学校的观众。国美馆与学校合作,针对学生规划假日的参观活动,这样也可以吸引学生的家长进入美术馆。国美馆的儿童绘本区也因媒体、新闻的报道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结语

目前美术馆越来越多的被大众所认知。具体表现为大众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高,国家相关美术课程资源政策化,以及部分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等等。这一现象对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美术馆要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利用资源和优势,精心组织活动,拉近与公众距离,营造和谐氛围。

参考资料:

[1]杨应时.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新探索.东方艺术,2011(19).

[2]安万青.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艺术广角,2007(3).

[3]公共教育_让美术馆贴近观众_访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王安,中国美术馆,2006

[4]《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美]亚瑟・丹托著,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术馆工作要点篇1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馆的建立开启了我国美术馆事业的新篇章。中国美术馆1963年开始对公众开放,是伴随着新政权对自身形象的巩固而建立的。杨应时介绍说:“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北京评选了十大建筑,中国美术馆就是其中之一。这说明中国美术馆代表了新政权的文化姿态,具有一种树立国家的形象、展示国家文化建设成果的使命。中国美术馆最初的建设者很多是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过来的,而中国美术馆第一任馆长、中国雕塑事业的开创者刘开渠先生同时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副院长,他们都具有非常强的教育使命。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美术馆把主要的功能定位在展览上,是为艺术专业圈服务的。比如中国美术馆在建设之初就是按照展览馆设计的,没有更多地考虑其他功用,甚至没有像样的报告厅,更谈不上专门的教育的空间。再比如,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美术馆曾经隶属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其定位主要是服务艺术家,服务专业人群,服务展览需求,而且当时的美术馆具有很强的政治宣传功能。”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平台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以中国美术馆为例,中国当代的艺术史上很多重要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事件,包括像现代艺术大展、罗丹雕塑回顾展等,都在中国美术馆发生。比如198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油画人体艺术展,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中国美术馆外排队等待参观的观众排了好几里。杨应时称:“这说明,美术馆开始成为重要文化事件的发生地,并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成为社会普通人关注的点。美术馆在悄悄地转身,美术馆的功用在逐渐发生变化,它与社会的普通观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其公共性越来越凸显。这个变化的悄然发生是跟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源于人们意识的变化、自我精神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民主化程度的增强。一方面,社会的需求在增加,但是另一方面,美术馆没有做好准备,其专业储备、对自身功能的认识,以及硬件条件等方方面面都没有跟上。”

 

2002年至2003年,中国美术馆闭馆一年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改造。改造后的中国美术馆不仅是腾出一层楼作为报告厅,举办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家讲座,更为重要的是在2004年底正式设立了“公共教育部”。“公共教育部’的名称强调了公共性、公益性。从1963年到2004年,40年过去了,中国美术馆开始有了教育部门。而在国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1907年就有了专门的教育部门。中国在这个领域比国外晚了将近100年。通过简单梳理美术馆的几十年的历史,可以看出美术馆角色与功能的变化,社会观众对于美术馆的认识以及期待的变化。这也是跟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社会的需求密切关联的。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美术馆之一,广东美术馆是国内率先提出公共教育概念的机构。早在1997年建馆之初,林抗生馆长就将教育作为美术馆的六大功能之一进行建设,时任副馆长王璜生有了公共教育的意识。2003年11月,广东美术馆正式成立了公共教育部。公共教育部主任刘端玲介绍:“广东美术馆是国内最早使用公共教育部名称的美术馆,王璜生馆长最早将公共教育作为美术馆的一个重要概念提出。过去国内美术馆大多用‘推广’‘宣传’的概念。那时欧美的美术馆已经从‘以物为主’发展到‘以人为主’。广东美术馆在成立之初,曾到国外很多知名博物馆考察,按照欧美的模式,以收藏、研究、展览、教育、交流、服务六大功能为主的美术馆发展框架。”

 

美术馆精彩纷呈的

 

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和背后深厚的价值观

 

在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后,关于美术馆如何承担公共教育职能的问题,全国美术馆界已基本达成两个共识:一是由“展览陈列”向“展览研究与展览教育”转变;二是丰富教育推广的形式。目前,我国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形式早已突破最早的导览阶段,呈现出丰富的形式。比如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讨论会;以社会普及为主的专家讲座;结合特定主题在展厅现场举办的轻松活泼的艺术沙龙活动和与艺术家、策展人对话活动;将展厅欣赏与动手创作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演示和体验工作坊;从大师名家作品获得灵感启发的少儿艺术作品展或针对青少年的专题教育展;结合展览内容和特定知识点开发的展厅导赏手册、儿童教育手册、亲子手册、教师资源手册;利用新技术手段,就艺术创作、欣赏、教育相关主题开展的多媒体语音导览、互联网交流体验等。然而对于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些形式,而是背后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价值观。

 

中国美术馆:“旋律之美”跨界体验工作坊

 

此次2015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的美术馆之夜活动中,中国美术馆“旋律之美”跨界体验工作坊作为成果展示项目之一,引起了众多参与者的兴趣。该项目引导观众用主观绘画元素—点、线、面和色彩,共同表现所听到的乐曲旋律,旨在让参与者体验旋律与色彩的共通性。

 

杨应时介绍:“跨界体验教育方式是中国美术馆最近一直在推广的理念。通常人们来美术馆首先想到的是美术,并容易局限于美术。其实美术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和狭义的概念,美术可以和很多事情产生关系,比如美术可以和音乐、舞蹈、戏剧产生关系,还可以和文学、历史、政治等产生关系。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本身具有跨界的可能性,把艺术创作与欣赏中通感、联想的理念发展起来,会得到非同寻常的收获。”这一理念源于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具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9个方面的才能,不同才能之间可以互相打通。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公共艺术教育里面,可以把听觉、视觉、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联系起来,发展无限的可能性。基于这样的理念做教育,就会很开放,很有互动性,很多人都可以参与。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核心理念的支撑,有了核心的理念,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不拘一格。

 

今日美术馆:今日艺术夜校

 

今日美术馆从2016年3月开始,在每个周四晚上的六点到八点,将推出“今日艺术夜校——中西人文史共修”的课程。中西人文史共修的课程在第一次上课会先有一个概论,给大家一个大的学习线索和学习方法,然后再带着大家一点一点完成学习。活动的形式和氛围既类似于读书会,有比读书会更有一个中心的灵魂,希望大家多去讨论和研究,多去思考和调查。

 

“今日艺术夜校——中西人文史共修”的理念是把艺术放在人文发展的大范畴中,同时还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陈鑫认为,不同的土壤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又有同源性。一个人的成长的过程和历史的发展是暗合的,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从极简的造型一点点开始完整化、繁复化,最后又有一个简化。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可以暗合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西人文史之后开设的课程是对艺术家和文本的精读。我们想通过阅读来引导观众发现自己阅读文献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信息的‘碎片化’和知识学习的‘百度化’,令人们对外在的知识缺少内化的过程。而知识只有经过内化才能转变为创新的动力。今日艺术夜校的活动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建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对艺术的评价体系,既是基于一定的学识,也是基于自己对文化、艺术和二者之间关系的深刻了解,以及基于对当下世界的体察。”在针对各个年龄的活动中,他们会告诉大家,哪些相关的知识可以去看查阅哪些文献资料,希望大家走出美术馆仍能自主进行深入研究。他们认为,踏踏实实深入研究问题的人越多,整个国家和社会确实会更好,这样做的原因正是基于美术馆的文化属性和承担的社会责任。

 

浙江美术馆:“艺游乡里”系列活动

 

2014年,浙江美术馆深化“艺术共同体项目”,增设“艺游乡里品牌项目”,并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等相应院校美术馆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深度合作。让乡村的社会空间进入到人们对艺术的思考范围里来中,是“艺游乡里”项目的重要目的。“乡”指的是最基本的人际连接,无论是进入城市还是进入乡村,都是“艺游乡里”。所以“艺游乡里”这个项目的主旨就是为了找到艺术与社会空间、社会机制之间的连接方法,让观众能够对自己的生活之地产生丰富的联想,并随时保持思考。

 

据浙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主任李雯介绍,这个活动是基于之前的活动经验而策划的。之前,浙江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为希望小学打造艺术教室,以浙江美术馆特色馆藏—吴冠中的新水墨为主题,给乡村学校上了两堂公开课,但是这个课没办法再进行下去。因为那里的教师对吴冠中非常陌生,大多数师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毛笔。于是他们开始转变思路,挑选了80个浙江省的‘非遗’项目,并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招募了20名硕士、博士作为志愿者。“因为志愿者中有很多是浙江本地人,我们就让他们先去对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进行采访,采访项目包括温州地区的骨瓷、舟山地区的古船制作技艺等。之后,从这80个项目中选择50位传承人拍摄了影像档案,再从中选取了20个适合向青少年推广的‘非遗’项目。我们在传承人所在村子的文化礼堂开设了20场艺术公开课,希望能够引起当地年轻人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活动非常受欢迎。”李雯称。

 

广东美术馆:通过艺术“看”自己

 

2015年9月20日,在广东美术馆七号展厅,公共教育项目“通过艺术‘看’自己——与仰民一起游走‘迷宫’”开幕。该项目由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策划,旨在沟通参观者与艺术家,打破观看过程中身份的隔离,使观者在此过程中透过艺术品进行自我观照。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一个人如何界定自我?如何认知自己、他人、社会这一相互连接并且彼此通达的世界谱系?由广东美术馆提供平台,在艺术家的构思与参与者的搭建下,一座自我与他者、个人与社会的认知装置在此次活动中被建构起来。

 

通过这个公共教育项目,希望艺术家通过一种新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一种深入的互动。这个项目的目的在于探讨艺术在人们观照自己的过程中,能否使人们看见一些其他的可能性。刘端玲称:“‘通过艺术看自己’项目起源于我跟艺术家朋友曾忆城聊天的时候,他提到在创作的过程中,在通过相机观看世界的同时,也在反观自己的内心,创作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善自己的过程。因为觉得这个是有很益的一种体验,于是我们策划了‘通过艺术看自己摄影篇——与曾忆城一起观看世界’项目,通过分享、小游戏、讨论会、创作实践、展览等形式分享艺术家的心得,希望传递给观众一个理念,即普通人也可以尝试通过艺术去观看自己、完善自己。第二期‘通过艺术看自己装置篇——与仰民一起游走迷宫’则是让观众在体验艺术家的创作方式的同时,思考自己与他人和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我国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事业

 

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近年来,我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成为美术馆工作中体现国家文化惠民政策的主要工作面和社会公众的直接受益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面对很多发展变化中的现实问题,我国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探索和研究。

 

分众开展: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如何有效?

 

在此次2015年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上,与会专家经过讨论和总结,认为美术馆公共教育在未来的发展工作中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要注重受众的分析研究,美术馆公共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开展观众研究,了解观众,服务观众,教育观众。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是否有效,美术馆都经历过从看重参与人数到追求活动效果的过程。刘端玲介绍说:“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也经历过这个时期,早期很看重能来多少人,至于这些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来,是否在活动中有所得,有时候不太追究。其实如果一个讲座来了很多被组织的观众,他们在下面看手机或是打瞌睡,那么这些观众都不是目标观众,这样的公共教育活动也是无效的。现在我们做项目的时候,就会先研究观众的兴趣、需求和接受程度,针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活动,包括活动方式、规模和时间等细节。所以现在基本上来参加项目的每个受众都是目标人群。有位讲座嘉宾曾感慨,周六早上9点钟能来这么多人听这么学术的讲座,并且没有人看手机,提的问题都是有质量的,这么好的效果很难得。”

 

今日美术馆作为当代艺术的典藏及展览为鲜明特色的美术馆,近年来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异军突起,在很多方面做得非常有特色和成果。陈鑫认为,公共艺术教育首先一定要面对大众,而不是面对小众,在面对大众的基础上再有观众的细分。今日美术馆的展讯上有一句话生动地体现了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大众性——“不论年龄、背景、学历、工资、颜值……大家都可以到这来”。今日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会把艺术解构到最浅,令观众都可以入门,然后再参与到最深。陈鑫称:“今日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磁力很强,用很浅的东西把大家吸引过来之后,然后会吸着大家往纵深的方向走。很多活动看起来好像很接地气,但是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大家会感觉自己可以走得很深、很远。”

 

对于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分众化,目前全国各大美术馆有一个共性,即大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是面向儿童的。对此,李雯认为,其实艺术教育的目标受众不应仅仅局限于儿童,她说:“从大众审美的角度来看,艺术教育对成年人的影响最大,可能他们参加一次活动就能够茅塞顿开。中国的成年人比较忙碌,只有项目足够吸引人,他们才会来参加。大家经常听到一个声音说中国的老百姓不重视艺术,其实不是这样的。当美术馆与电影院、歌剧院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时候,美术馆提供的项目是否真的具有吸引力,才是赢得观众的关键。”

 

在“分众”之后,2015年,今日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今日艺术工作坊”活动走向了观众混龄的尝试。“年龄在艺术上不见得成为一个问题,不同年龄段的人也是有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的。很多时候儿童纯粹的表达对成年人是非常可贵的启发,同时儿童面对思维层次较高的成年人也会收获很多。因为社会不是由同样年龄段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在各方面和自己不尽相同的人。今日美术馆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汇聚的场,能把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汇聚到这里来。所谓‘和而不同’在艺术上的体现得是最突出的。在尊重共性规律的同时,也兼容个性的发挥,这是艺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陈鑫认为。

 

院馆合作:艺术院校与美术馆相得益彰

 

事实上,全国很多美术馆和专业艺术院校的联系都是十分紧密的,尤其体现在志愿者的参与程度上。李雯介绍道:“志愿者像是我们的分身一样,主要做活动策划,而不是展览导览服务。我们对于艺术院校志愿者的选拔非常严格,淘汰率很高,平均二三十人选一人。浙江美术馆有大约十个品牌活动项目,每个项目招募一两个志愿者。与嘉宾联系、现场主持等工作都是志愿者在做。我们非常正式地给他们一个美术馆的工作邮箱,并给他们非常大的权限,使他们能够代表浙江美术馆去跟嘉宾联系。志愿者们之所以这么热情,还是因为觉得公共教育有意义。”

 

 

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精英。从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上来看,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确实不同于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观众可以根据自身已受教育的背景、个人的意愿和需要,通过自主的方式在博物馆从展览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在日本等一些国家中,有不少艺术家认为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受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相对滞后的教材的束缚,学院艺术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在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因为不受教学大纲和传统教材观的影响,教学效果非常好。

 

公共艺术教育由于不需受到既有教育体制的束缚,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确实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今日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做的比较好的一点是哪怕我们只讲美术,也要讲它的外延性,让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产生联系,让艺术和文化产生联系,让艺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联系,包括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等。艺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有意义的,它除了让人们去观察与思考世界,还涉及到人面对自己内心的方式。”当前,我国美术教育强调技法的准确性大于艺术在精神上的特质,美术教学也是以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在陈鑫看来,艺术应该作为一门基础课,应该与语文、数学、英语一样获得同样的地位,并充分与其他学科关联,这种通识教育的理念可以在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中率先实践。

 

回到美术馆:

 

关于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本体性的讨论

 

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历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丰富的形式。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为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思考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本体性?是应该乘着技术发展之便继续走多向数字化?还是应该更多地强调一种走进美术馆的体验?对此,多数专家还是持较理性的态度,认为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应该更加强调一种走进美术馆的体验。

 

关于美术馆公共教育的本体性,陈鑫介绍了一个的例子:“某次,某个年长的志愿者在做公共艺术教育时,故事讲得很精彩,很多小朋友连续两周去听。但最后我们问小朋友记住这个作品了吗?小朋友说没记住,光记住故事了。那么我们认为这个教育活动是不成功的。因为基于美术馆的本体性,首先要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本体美在哪里。对于一个展览来讲,观众不可能记住所有作品,但是如果能有几件甚至一件作品触动了内心,就达到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其实,观众来美术馆的意义就在于此——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那一点感动。”

 

人才瓶颈:

 

高等艺术院校亟需完善博物馆专业教育

 

2016年,今日美术馆要推出一种自助式的公共教育形式。具体地说,他们会准备一些小卡片,在卡片上做一些提示观众如何欣赏作品的文字和一些艺术类的游戏。观众拿到卡片后,可以一边看展览,一边完成艺术游戏,从而使观众对展览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自助看展这种新颖的种做法,一方面可以看到今日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创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一种无奈,因为面对踊跃报名的观众,美术馆没有足够的人力带领观众看展,反应出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瓶颈。据介绍,今日美术馆2015年公举办公共艺术教育活动428场,而公共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是全馆最少的。

 

然而,关于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内目前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作为人才的输出方,我国高校的博物馆、美术馆教育比较滞后。全国范围内开始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教育方向课程的高校非常有限。杨应时介绍:“相比于国外,我国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教育起步较晚。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艺术类博物馆专业博士的时候,我的导师已经培养了数十名博士了。而我国艺术类博物馆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起步比较晚,我2009年回国以后才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这方面的研究生课程。所以在博物馆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和国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还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

 

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要满载情怀,做好文化发展的守望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一方面要致力于面对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发挥艺术对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独特作用;另一方还要有作为教育者所必须具有的持续的坚守精神。陈鑫有一句话说道出了公共艺术教育者的心声,他说,“做教育,要有大情怀,要有小方法;要有新的思路,要有勇于开创的精神;要有理想主义者的心态,现实主义者的脚步。在公共艺术教育领域这个年轻的领域,大家互相推动着不断进步。”

 

“曾经有人问我,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影响力能有多大?我说我们在做活动的时候不会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只知道一个个项目慢慢去做,能够影响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但是我们要坚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还有人问我,如果一个活动报名的人数很少,还去做吗?我说当然要去做,因为活动的意义不是靠参加的人数多少来判定的,而是要看参与者是否真正有所得。我们要用专业的眼光设定一个标准,让公众来适应我们的标准,而不是我们去迎合公众的标准。美术馆不应该迎合大众,而应有一种引领的作用。因为美术馆公共教育跟娱乐产业不一样,娱乐产业只要让大家开心就行,而美术馆是社会文化定位的引领。美术馆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并坚持自己的标准。至于这个标准现在有多少人喜欢、有多少人能够跟上,都不是问题。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就会看到成绩。”刘端玲说。

 

随着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国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在大众美育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并且面临诸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仍是一个新兴领域。一方面,应正视我国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与国外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和差异,理性借鉴;另一方面,也应遵循我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找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本土道路。当前我国社会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而广大公众的精神需求还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术馆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实际上肩负了重要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希望在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引领和陪伴下,公众能够成为美术馆的常客,去那里安静欣赏作品,享受艺术的浸染,而当离开的时候,可以带走艺术给予的一切美好。现实的美术馆是有围墙的,而艺术带给人们内心的触动、滋养和希望却是没有隔断的。通过美术馆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希望艺术能够真正走进公众的心里,并对国家的发展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