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19 03:48:00

思想品德教案

思想品德教案篇1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案例教学 反思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很密切,有利于教师从社会生活中选取案例进行教学,再加上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枯燥无味、新课改的实施等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所以,案例教学成为近年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虽然广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使用案例教学,但是笔者在平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上使用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的情况,教师有必要进行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新课改真正取得成效。

1.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反思

笔者在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并不明白什么是案例教学,其中绝大多数不知道案例教学的定义是什么,甚至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应用举例形式教学阶段。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教给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举例是一种比较单纯而直接地提取信息的辅助教学形式,其作用是通过举例来说明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通过案例开展“研究式”学习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从两者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比举例更高级,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合理地使用案例教学,首先就必须明白案例教学的真实含义,其次还要明白案例教学的关键。一般来说,案例教学的关键是真实性,把真实典型的案例结合教材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展开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2.对案例选择的反思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要想让课堂生动有趣,案例的选择与编写非常重要。只有选择好的案例,才能让学生感兴趣,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这一点在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教学中很少看到。有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所使用的案例僵化,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对案例不明白,出现了课堂教学进行不下去的情况,最终教师被迫舍弃了案例教学,重新走上了传统教学的老路。

还有的教师所选案例针对性不强,达不到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择那些具有针对性、广泛性、真实性、实践性、启发性强的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生活有趣的,没有那么多的抽象、复杂的概念、理论,而更多是人物、环境等合理情境牵挂着每一位学生的案例。同时,案例还要符合实际,发人深思,内容不要过长,要简明扼要,以达到使学生合作研究、掌握知识、发展思维、适时适量地讨论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发现选择案例的时候还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选择案例。

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与社会现实相近的特点,其教材内容大都来自社会现实,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因此,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要选择那些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案例,从而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和激情,让学生乐意学习、自主学习。案例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合作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案例教学要求把学习的知识置于鲜活具体的案例情境中,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多角度的理解和扩展,让学生能从以往的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高级思维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其次,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担负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的重任。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选择那些能够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的案例。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的“三维目标”。

另外,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与修饰,将一些案例进行一些简单的修饰,要根据不同教材内容,在调查的基础上精心加工、编写,以达到传承知识和训练思维的育人功能。

3.对案例作用的反思

思想品德教案篇2

【关 键 词】 初中教育;思想品德;案例运用

对于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是他们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以及世界观念的重要时期,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模式仍然处于懵懂的状态,并且在自我行为的控制上也表现得比较欠缺,如果稍不留神就很有可能朝向不正确的方向而越走越远。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学生展开正面的引导与积极的帮助,让他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且正确的发展道路。基于此,选择一种初中生比较容易接受且效率较高的教学方法是笔者乃至所有思想品德教育者都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一项重要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深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理解

初中阶段思想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很多学生虽然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重点,但是却也只是停留于表面上的“记住”,并没有学会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则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学生在接触真实案例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将课程知识牢牢地记在自己的脑海中。

(二)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次数变得更加频繁,一方面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而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在日后迈入社会时可以表现得更加优秀。而案例教学法就如同是联结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一般,让学生可以透过各种类型的真实事件来透彻解读社会现象,为他们日后的发展与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的有趣案例

教育者在选择案例时要对案例的内容进行仔细的筛选和研究,不仅要同初中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要保证案例内容所具备的时代特色,尽可能选用当下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来作为教学事例。此外,在针对案例内容展开深度剖析时,教育者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思考,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来将那些比较晦涩难懂的深奥道理诠释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案例内容的认识。

(二)选择可信度高的真实案例

选择案例的另外一个参考标准即为符合思想道德课程中的教学知识,教育者要确保在课堂中所引用的案例能够同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之间产生密切的关联,从而帮助他们更加透彻的理解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此外,教育者还要确保所举的案例内容真实可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知识百分百的信服,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选择带有内涵的典型案例

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教育者要保证自己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拥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十分明显地找到案例中的比对点,从而更加顺利的将教学案例中所阐述的道德与文化内涵进行准确理解,在深入剖析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自身日常行为的思索与审视。

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 明确目标,精选案例。在思想品德课程中选入科学有效的案例内容是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标准,教育者应当做到的是保证案例信息是完全的来源于社会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深入的调查走访过程中来找到一些内容生动且真实具体的资料信息。

2. 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引入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材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案例可供教育者来选择引用,这是一种最为直接且高效的案例教学方法。

3. 在日常生活中搜集案例。在日常的生活中来搜集案例信息也是很多教育者都比较常用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心思来细心观察生活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并且通过读报纸杂志、浏览网络资源、收看电视节目等方式来积累大量的信息资料。

4. 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获取案例资源。在信息时代中,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教育行业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教育者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来经常性的浏览一些新闻网站,并且利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来获取与授课内容相匹配的案例信息,在大大提高案例收集效率的同时,让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

5. 分组学习,自学案例。分组学习是案例教学课堂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教育者要为学生创建出一个更加宽松且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学习程度来自主选择学习重点,在同其他同学展开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倾诉与聆听,逐渐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6. 教学评价,升华案例。在分组学习的基础之上,教育者还要以班级为单位来展开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首先,教育者应当让每个小组都派出一名代表来阐述自己的想法与讨论结果,而其他小组成员则需要在仔细聆听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在接下来的发言中说出对上个学习小组所持观念的看法和解读;其次,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育者所要完成的任务即为对学生展开正确的观念引导,让他们明确认识到哪些观念是正确的、哪些观念存在着一定的瑕疵和错误;最后,在小组讨论完成后,教育者要针对表现优异的学习小组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长时间的保存下去。

【参考文献】

[1] 楼江红.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思想品德教案篇3

案例教学是应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引入,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在实践中,教师可以进行选择与呈现案例、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三个环节的构建。

关键词:

案例教学;初中思想品德;价值;实践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劳伦斯把案例视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师生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学习;理查德认为案例就是实践的一个环节,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呈现与知识相关的行为故事;余凯成以案例为对生活素材的描写,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这些描写予以分析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虽然学者对于案例的概念予以不同的定义,但是可以总结出相同之处:案例使典型的实践情境,案例教学即通过把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熟练程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案例必须带有启发性,即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使用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和事实进行思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架构;其二,案例需要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案例教学是在拉近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距离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所以,必然是相关案例才具有效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价值

1.形象化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旨在塑造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不是重点,只是涉及到了不多的部分,集中于九年级。然而,即使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涉及较少,在其他方面,也满是概括性知识的条条框框,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方面定会遇到不小的问题。此时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形象化这些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对社会事实的是非以及程度的辨别能力。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中具体阐释了违法与犯罪的定义以及下辖条规,学生在记忆时常常出现缺漏,在分析时混淆二者是常事,于此,可以应用案例教学法,深化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强制带违规物品进站未造成事故的属于违法,强制带违规物品进站造成严重事故的属于犯罪。

2.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的关键阶段,所以,思想品德课程集中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是纯粹地理论宣讲可能无益于这一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甚至由于学生的青春逆反心理走上相悖之路。案例教学的引入,可以在无形中熏陶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助于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八年级上学期教学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时,为避免学生陷入到竞争的不择手段以及误解合作的无利认知中,教师可以引入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获得诺贝尔数学奖分却无益的例子,彰显合作的重要性。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实践

案例教学想要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有合理的程序设计,否则,便只能逗个趣儿而已。具体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课堂构建。

1.选择与呈现案例

无论是用于课前导入,还是用于课中辅助理解,亦或是用于课后训练与观察,教师选择与呈现案例是第一步。案例选择恰当,呈现得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则降低了案例教学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筛选出合适的案例,利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不能随手拈来即用。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注意案例与生活以及知识的相关性,不应远离学生的生活之外,也不应无关于教学目标。以七年级上学期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为例,在教学不能调节情绪的弊端时:教师可以选择河豚撞桥一意孤行最后为鹰所食的寓言故事或者是讲述考试中不能调节紧张情绪所导致的结果这些材料,或者是学生耳熟能详,或者是贴近学生生活,且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若是选择一些名人轶事,或者发火打架之类的案例,怕是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语言需要简洁生动,啰嗦死板的语言难以引起学生对案例的高度关注,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调动自身进行分析与认知,以前面河豚的故事为例,一位教师在进行了篇幅性的阐释,甚至比一则寓言故事都多,在冗余的描述中,学生头昏脑涨;其二,如果辅助以多媒体的呈现手段,是文字需要注意大小与间距,学生看得清晰方可,是图片需要注意中心,不能用无关情节带偏学生。

2.设置问题

思维源于质疑,有问题才会有创新。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必须保证有问且有好问。鉴于初中学生的认知局限以及课堂组织的时间局限,问题多由教师设置。在设置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问题的难度需要合适,即学生必须经过思考,但在思考之后可以有所得,以前面所举河豚为鹰所食为例,教师可以设问“河豚为什么被鹰所食?据此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而不是“河豚被鹰吃掉了,是吗?”等简单的问题亦或是“在情绪之因素外,还可以学到什么?”等拓展过度的问题;其二,设计问题需要层层递进,问题一般分为显而易见、分析、应用三个层次,依次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提高,针对案例进行提问时,教师依据问题层次逐渐拔高,以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案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的问题是“成功是因为什么?合作的价值在哪儿?这些启示可以用于学习中的哪些方面?”

3.组织学生讨论

提问之后,对于显而易见的问题,学生个人做出答案,对于分析和应用层次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实现有效学习。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合理分配小组,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之中,又可以互相带动,每个人的优势不同,有的擅长分析,有的在联想方面专长,有的则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这些不同的专长可以在讨论中实现优势互补;其二,鼓励学生的质疑与创新,在讨论中,常常会有突发奇想,对于这些,教师的态度应该是肯定的,不能因为可能影响课堂顺利进行或者是自以为不着边际便打击学生的思维价值;其三,在学生讨论完成之后,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建构知识系统,这是案例教学的完美结束,比如,在完成对杨振宁与李政道案例的相关讨论后,教师需要点出合作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价值以及其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致性。

作者:马玉英 单位:宁夏西吉县教育体育局研训中心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案篇4

一、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讲授理论为主,学生虽然能够记住所讲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上,没有被真正的吸收,是极易被遗忘的抽象认识。案例教学法却能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真正理解会和深刻的接受。

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自己参与对案例的探究过程,这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例如:对“环保”问题,以北京受到沙尘暴袭击为例,提出疑问:(1)案例反映环境存在什么问题?(2)遭受沙尘暴袭击的原因是什么?(3)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4)青年学生能做些什么?大家就围绕这些问题探究与评价,最终提出大胆的构想和独特的见解。

3.拉近理论与实践距离 案例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如果能把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引进课堂,通过展现真实的典型问题,使学生进入到案例情景中去,并亲自体验其中的问题,从而大大的缩短了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距离。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二、恰当灵活的设计案例为教学服务

1.从课本中选取案例 课本中的案例很多,并且方便适用。例如:在学习《平等的真谛》一课中,以教材中的案例教学:一小青年去某饭店吃饭,被饭店工作人员以“面容不太好怕影响店中生意”为由而拒绝。后来经过法庭诉讼,这个青年获3000元精神损失费。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

2.从资料中收集案例 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时,结合资料收集来的案例教学:某人夜间到公用电话亭打长途电话,结果被多收了1.2元。这个人通过多种途径维权,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最后通过法院调解才最终获赔。对这个案例,有的同学认为,“1.2元”的官司不值得打,浪费时间、浪费精力。那么1.2元的权利究竟值不值得维护呢?让学生通过这一案例去讨论分析,从中能了解到维护权益的途径,同时也增强了维权的意识。

3.从媒体中搜集案例 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最受学生欢迎。把大家爱看小品《打工奇遇》搬进课堂,和《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结合起来,学生立即兴趣大增,此时点拨学生:“在赵老太打工的酒楼里,那180元一杯的所谓“宫廷玉液酒”其实就是80元一盘的“群英荟萃”,其实这是消费者被蒙蔽了的原因啊”。通过这个小品弥补了思想品德课内容和形式单一的缺陷,也调动了学生的其它感官,从而很有兴致的学习。

4.自己学会编写案例 在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一课时,编写案例:一个15岁的留守儿童,上学不遵守纪律,也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多次批评无效果,接着经常迟到旷课,于是父亲让他外出打工,但他却沉迷于玩电子游戏,甚至结识一些游手好闲的“哥们”,并多次在学校附近抢劫小学生的钱物,最后被公安机关拘留。报社的记者已经把他的姓名、年龄、学校等情况在报纸上进行了报道。 自编的这一案例,把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关爱和自我保护连在了一起,使学生先讨论后分析,从而学习了未成年人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三、恰当的运用案例教学法使教学有实效

1.创设和谐的互动平台 交流互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全班学生参与的活动,为了创设这个平台,教师要作好课前准备。如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等,还要注意其中蕴涵的原理,以便于学生概括。此外,还要把握这样的问题:希望课堂上发生什么样的情景?时间如何把握?等等。并对课堂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

思想品德教案篇5

一、“案例式”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当前初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关注程度较低,学习的热情不高,许多专家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罪魁祸首”,因此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去探究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而“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主动性恰恰具有解决上述问题的“天然优势”,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成了扭转以往局面的有效可能和有益尝试。

二、“案例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合作学习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它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构建出全班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学习的教学动态组织系统,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让学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案例式”教学的课前准备。

(1)确立教育教学目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这三项教育教学目标既是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教学活动所进行的一切选择都需要与此紧密关联,依此为本。

(2)精心挑选案例。一般来说,案例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案例中必须要有有趣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按一定结构展示出来。②案例应是真实和通俗的,学生能对案例所反映的情景感同身受。③案例的选择还必须考虑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澄清理论上的是非,解决认识上的迷惑;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素。

(3)精心设置问题。有了好的案例并不一定就能够成功实施“案例式”教学,只有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悬念、有逻辑、有梯度,案例才会被学生接纳。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讨论要难易适度,所设置的问题太简单则没有讨论价值,太难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问题的设置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提出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的中心和案例的主题,防止漫无边际的争论。

(4)课堂教学预设。教师应对整个教学过程作细致的预设,其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包括: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探索性自学,做必要的理论准备;第二,在课堂教学阶段以什么方式来呈现案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第三,在案例讨论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偏差及如何引导使其“重新归位”。

2.“案例式”教学的课堂实施阶段。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堂上,教师通过案例的呈现,创设出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达到调动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的目的,并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节以及问题设计中的合理悬念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对案例保持高度的注意,并对此进行思考、探索和分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分析案例问题时抓住热点信息、疑难信息、模糊信息等,为接下来小组有目的的讨论做必要的内容准备。

(2)小组讨论,分享借鉴。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是每4人一个小组,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小组讨论。小组中每个成员可以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质疑供同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力争实现信息共享。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普遍困难,以便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课堂发言,全班交流。课堂发言的具体做法是各小组选派1―2名学生展示他们所属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发言充分进行,让各种观点在课堂中碰撞,让学生共享各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对所有观点进行初步筛选。

(4)总结升华,落实教材。讨论结束后,教师需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的方面,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较大偏差,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教师在总结时还应注意案例与理论知识的联系问题,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案例研讨与系统的知识学习统一起来,将感性认识、具体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一般认识。

3.“案例式”教学的课后巩固阶段。

案例教学的课后巩固阶段,可以运用“案例―理论―案例”的检查模式,通过全新案例与相似问题的设置,来检验学生是否牢固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四、“案例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1.“案例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向学生提供真实、趣味性的社会实例,有效缩短了理论和实际之间的距离,使得刚一开始就能“抓人眼球”。另外,案例分析过程中,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使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不追求标准答案的教学特点,使得学生能够在没有压力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保持。

2.“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沟通和合作。

思想品德教案篇6

【关键词】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用案例有效性

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间力量,是社会竞争取得胜利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标准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优秀的思想素质。六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做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提出正是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学策略,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采用有助于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切实了解如何完善自我,从而培养自身的道德素质。

一、 案例教学的含义及其应用的重要意义

顾名思义,案例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例子的方法实施教学的对策。具体而言,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将实践中真实的情境进行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策的案例,并经过学习者独立研究或互相探讨的方法来有效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于1870年提出的教学策略,将其应用到我国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往的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造成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脱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将课本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生活化处理,使其更加贴近学生,促进了德育教学效率的提升;其次,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单一模式,转变了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样式,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推动学生良好发展。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将学生置于主要位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进而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二、 如何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方法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学的组织运用,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 编制教学案例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编制完善的、适宜学生学习的案例是保证该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教学的前提,在案例的编制过程中也要符合如下特点。

第一,案例内容要符合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不能脱离基础。例如,在《积极进取》这一课的案例编制中就可以提出当学生自己在考试中没有取得好成绩时,该如何继续进取;第二,案例内容要满足学生的实际,不能背离学生的学习特点;第三,案例的编制要具有精炼性、启发性和引导性,要能够发挥案例运用的重要意义。

(二) 运用案例教学

如何将编制出的案例进行有效应用是该教学方法顺利实施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案例的具体特点,准备好与案例有关的问题,如“从该案例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在课堂具有运用过程中还要掌握好具体实施情况,把握应用的时间、方法、对策等内容,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谈论。在教学后,还要对案例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三) 对学生案例分析情况进行准确测评

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是任何教学法都必须进行的步骤,它能够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结合实际改正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后也要进行科学的评定,对学生在接受教育后的思想素质、认识水平、态度认知等多方面进行考核,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接下来的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想要切实提升其教学质量,就要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其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为了切实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一定要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予以完善,做好案例编制、案例运用、案例测评等步骤,从而切实发挥其功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殿卿.案例教学在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2]卢春霞.浅谈案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05:28-29.

思想品德教案篇7

案例教学法;思想品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86-0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老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化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的能力。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认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以灌输道德理论为主,很空洞抽象,学生也觉得很枯燥,无法达到很深的情感体验。如今,我们的政治课程设置已经非常的贴近生活,学生学习起来明显要轻松许多,因为都是在与学生一起探讨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问题、实际事例作为主要素材进行教学尤为重要。通过几年来对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我对案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概述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指教师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设置一个个案例,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质疑、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领悟知识,陶冶情感意志,开启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目的,过对案例的选择性使用,组织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案例”,真正意图在于帮助学生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充分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在心灵深处认可容纳某种良好品德。既落实了“以生活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宗旨”的学科教育理念,又提升了学生反思、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文明礼仪等综合素质。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实施方法与步骤

想要使用案例教学方法达到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案例使用的有效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是充分开发和研究利用每一个案例,采用最佳的呈现形式和方法;学生是案例教学法的参与主体,也是案例教学法的服务对象,学生对案例的探究和分析情况决定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要想使用案例教学法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1、准备案例

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组织应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来组织教学。案例的准备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案例的选择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教学所用的案例要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特别是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的案例,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二是案例的选择应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需要具备针对性、实效性和强烈的时代性。三是按照教学的需要有效的整合利用所选择的案例,案例编选要短小精悍。总之,案例的选择和设计要做到:“例”“理”“德”相结合,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

2、呈现和展示案例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案例的呈现和展示形式灵活多样,不同的呈现形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比如可以将准备好的案例在课前印发给学生,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接触到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案例,从而在上课时节约阅读案例所用的时间。这种形式适用于理论知识较强的课程内容,如:法律常识;也可以使用媒体呈现和展示案例,这种呈现案例的方法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可以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案例编成剧本,贯穿整个课堂,也可通过辨论会、小品、模拟法庭、记者采访等形式展现。

在呈现展示案例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要做好展示案例前的准备工作,要吃透教材和案例,设计好案例的展示方式,确定案例的焦点或主题,以便上课时能详尽描述给学生。

(2)课前教师要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或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去感悟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有针对性。

3、探究分析案例

案例的探究和分析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将案例的运用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掌握探究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技能。首先,教师应按照课堂教学和案例的形式确定好探究和分析案例的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竞赛等形式;其次,教师要发挥好案例教学的引导作用,以合适的语言,在合适的时机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问题。最后,注重对案例教学的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同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

三、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思考、活动的空间,而且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单纯地告诉学生一些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运用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则可以生动形象地诠释教材内容, 教师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 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 学生会积极思考, 相互启发、讨论, 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 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 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教学以其多样的呈现和展示形式,将教材中抽象的、枯燥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对案例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讨论和评价,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和掌握所学知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施展个人才华魅力,体现人生价值的直接舞台。教师积累每一个案例,研究每一个问题,就是在自己的成功路途上搭建一个个台阶,由此通向教育事业成功的彼岸和理想的境界。教师在撰写每一个案例的时候,都对课程目标的设立、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学习背景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在对案例搜集、整理、加工、运用、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总之,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转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必须掌握实施要领,案例教学法只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以一种教法替代另一种教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经验,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辅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2011

思想品德教案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五环节;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党领导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能力目标: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归纳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

预习内容

为什么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明确目标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自查、互查学案预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呈现“小平,你好”的照片。

教师:在共和国40周年庆典的游行中,北大学生队伍中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改革开放究竟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呢?

学生研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

(三)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

1.探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师: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较低。

展示一组反映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图片(略)

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什么?( 自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说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料一:农业:我国拥有的农业劳动力大约是美国的100倍,但每年生产的粮食总量却与美国差不多。在我国一些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花钱”) 工业: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一些乡镇企业还进行着手工作坊式的生产。

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资料二:从人均GDP来看,1978年我国东西部地区分别为457.4元、254元,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55.5%。2003年,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32%。总的来讲,1978年至2003年间,东西部地区人均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

2.探究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文化素质发展水平。

资料三: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据统计,我国每100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据统计,在136个国家中,每1万人中大学生的人数,我国排130多位!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教师:总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四)师生互动 拓展延伸

教师: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生讨论:根据我国的国情你认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教师: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财富还不够丰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个矛盾贯穿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经济建设搞上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五)达标测评 巩固提高

1.为什么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由 决定的.

教学札记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高效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以生为本,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使知识结构浑然一体。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逻辑性很强。情景导入的环节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1984年邓小平阅兵视频,一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效果较好。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服务于课堂。我在课前设计了“学生访问家长”这一活动方式,并将访谈录音链接在课件中,辅助效果很不错。提现了教学的实践性这一特点,也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具有个性化和实用性。 “拓展延伸”环节是一个补充课外知识的设计,如党和政府为实现全面小康,促进东西部平衡与社会的公平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例举“西部大开发、中部大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有助于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富有吸引力,切中主题目标,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4.从课堂效果来看教学设计比较成功。设计的问题能够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相互探讨中掌握知识点,充分体现师生主体与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互动活动有序,课堂氛围和谐融洽。

5.教学效果很明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反馈效果较好。

6.有效的贯彻了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比如认识我国的国情你准备怎么做?

7.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学生自编口诀,如沿海最早开放的14个城市口诀,学生家庭生活变化口诀,不同年代房屋变化口诀歌。“五十年代住草房、六十年代住土房、七十年代住瓦房、八十年代住砖房、九十年代住楼房、新世纪住洋房”。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学生的体验。

8.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如举例“二牛抬杠农耕方式始于战国,现在仍在使用,这说明生产力水平低。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部开奔驰,中部骑摩托,西部踏着自行车”,说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这种类似的举例贴近现实的国情、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体现了“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的人文化。

9.点拨精炼到位。国家的战略,体现了政府和国家的“有情”,我引用刘禹锡的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进行点拨,渗透了情感教育,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不足之处:

1.课件制作还停留在一般水平上。

2.多功能机的利用还不是很充分。可以将一个班上课的内容包括板书保存,在其它班上课直接运用就可以了。

3.课堂开放度还不够。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比较多,一旦放开讨论,就肯定完不成预定任务,所以,学生的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4.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调控运用的技巧性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反思,使思想品德教学更符合新课标要求,使教学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说明

[2]《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作者简介:

代秀林:中学一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

思想品德教案篇9

关键词:导学案 分组讨论 展示成果 课后反思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改模式下,老师与学生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新一轮的课改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定位,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是学生知识荒漠中的独行者,辛勤地传授知识,学生却不认可。往往抛出一个问题却应者寥寥,课堂没有激情。在新课改模式下,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者”变成了主动的“教者”,师亦生,生亦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合作中,实现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相互解放。在这个“华丽转身”的背后,导学案就是强有力的幕后推手,成为学生主宰课堂的媒介。

一、课前精心编写导学案

编制导学案要求老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吃透新课标。条件具备的,可以集思广益,发挥学科教研组的功能,集体备导学案,导学案的质量决定了课堂学习的质量。课堂上由学生来展示,老师来概括、总结、延伸,这就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效果显著的课前预习。只有导学案精练、完美,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学生预习才会充分、深入。导学案的“导”是关键,预习的材料尽可能选取具有时政特色的。学生关注的。能突出课程重难点的材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明确、有一定梯度、环环紧扣,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的过程。这样,不仅课堂举重若轻,各层次的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

二、课堂高效利用导学案

课堂上导学案应用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成员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把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五至八人,教师把学习任务明确到各小组,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各小组在教师指引下,能够做出快速反应,这样既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部分学生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快乐,又能让部分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较轻松地接受新的知识。

学生要先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进行学习,以自主学习和互相交流为主。

在预习时,要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有疑难问题的,同学间可以互相交流。

要培养学生在预习时能用符号对自己所预习的内容进行分类标记的好习惯,这样在听课时就会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

分组合作时,教师可以将不同梯次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内,便于发挥优生的辐射带动效应。可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对于表现优异的学习小组,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各小组要结合其他组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三、导学案的课堂评价

转课堂上,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各小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预习心得,从中发现问题。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高度关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个小组协助解决,仍有困难的,教师再集中讲解。课堂上要积极引导,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给预习好的小组展示加分、将他们的导学案放在板报上展览等,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

导学案的使用给学生搭建了平等竞争的平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检测完成后,教师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让小组成员自查,然后组织小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课堂检测做得最完美,哪个小组还有待改进。竞争是一剂课堂兴奋剂,这种好胜心理会驱使学生乐于参与比赛活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无论是参赛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个个都十分投入,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会看到平时不太喜欢思想品德课的学生也表现得很积极,组员之间更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团队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

四、导学案的课后反思

教师要精益求精,要对导学案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反思、总结,使导学案不断完善,让导学案的设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更能显著提高课堂效益。

为了使用好导学案,学生也要完成导学案归纳小结,主要由学生来总结所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心得、体会或提出疑难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并整理在导学案上。

思想品德教案篇10

思想品德课的“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典型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进入角色,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受升学考试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坚持的还是以传递知识为主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昏昏欲睡。而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教学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探讨氛围,使得学生敢想敢说,许多创造性灵感就会不断地闪现,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不断被激发。

2.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没有根基而悬浮在空中的东西。而案例教学呈现视觉材料,经过分析讨论,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3.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

4.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社会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亲自体验感受,从而缩短理论和实践间的距离。

二、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步骤与方法

1.精选案例

虽然案例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案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品德课上成“故事会”课,学生会迷失方向,只顾听案例而忽视了案例所反映的道理。教学中所引的案例应有的放矢,能与所授知识点紧密结合,而不能只停留在事例的简单堆砌上,我认为选用案例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尽量选择最近最新的材料,特别是当年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相关材料,这样才能更接近生活,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我国的科技发展时,可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的事,而不能老是列举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事,只有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切中学生的关注点,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习任务。

注重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举案例应形象、生动,生活化、通俗化,适合学生的口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注重真实性。材料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切不可胡编乱造,这样会没有信度,我们选取的材料应该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生动可靠的材料。

注重正面性。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

2.展示案例

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呈现,要生动具体,丰富多样,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

⑴让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教材或教师印发的案例。

⑵教师口述或表达,它适用于情节比较简单的案例。

⑶利用多媒体动画手段呈现案例,模拟再现实际情景。

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辨论会、小品、热线节目、模拟法庭、记者采访等)形式,真正让学生在“动中活”,在“活中学”。

3.理论“提示”

在案例教学中“提示”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案例教学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典型案例来实现的,它不能离开基本理论知识的指导,否则学生只会就事论事。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仍需进行理论讲授,对于典型案例仍需启发提示。但这种讲授和提示必须是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

4.讨论案例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组织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一般4-6人一组,小组讨论时学生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设有小组发言人,记录发言要点、解题思路及小组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并积极发言。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或是反对意见,也可从其他方面另行分析。

5.总结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