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运算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6 18:00:21

四则运算教案

四则运算教案篇1

[案例1]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例3的《没有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

一.学习同级运算

1.出示主题图

师:想进滑冰场玩吗?那同学生们必须先解决滑冰场负责人提出的问题。

2.出示例题

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要求列出分步式和综合式)。

3.反馈(师板书学生的各个综合算式并要求学生说明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列式情况如下:

72-44+8572+85-44987÷3×66÷3×987

4.观察

师:这些算式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72-44+85”“72+85-44”这两个算式中只有加减,“987÷3×6”“6÷3×987”这两个算式中只有乘除。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算的?

生1:72-44+85先算72-44,再算它们的差再加上85。72+85-44先算72+85的和,再算它们的和再减去44。

师:谁能像他这样说说987÷3×66÷3×987的计算顺序。

生2:987÷3×6先算983÷3的商,再乘6。6÷3×987先算6÷3的商再乘987。

生3: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

小结:如果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法,减法或只有乘法,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学习两级运算

1.出示

师:请跟着负责人进入冰雪天地吧!进入大门先买票,你和你的爸爸,妈妈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你会怎样算?

学生独立解决,并说说解题思路。

2.反馈

所有学生列式:24×2+24÷2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爸爸和妈妈各买一张,每人需要24元。再加上我自己只要成人的一半,所以用24÷2=12元,一共需要24×2+24÷2=60元。

3.对比学习

师:这道算式与前面四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生:前面四道要么只有加法与减法,要么只有乘法与除法,而这一道是乘法,除法,加法都有。

师:那这道算式还能从左往右按顺序算吗?

生1:不能,要先算乘法,再算除法,再算加法。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1:先再爸爸和妈妈共需要的钱,所以先算24×2。再算我需要的钱,所以再算24÷2,最后加起来就是60元。

生2:我觉得这里的乘法与除法可以一起算,因为可以同时算出爸爸和妈妈的共需要的钱,和我需要的钱,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4.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时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想这一个算式中乘法,除法同时在加法的两边时,可以同时计算。

三、巩固练习(略)

[案例2]

一、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四则运算”。你对这个内容知道哪些知识?

生1:我知道,四则指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生2:我知道四则运算就是加、减、乘、除法都有的运算。

生3:我知道四则运算就是一个有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的算式。

生4:我知道加法与减法是属于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属于第二级运算。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确什么叫四则运算。

二、出示例1

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分步解决的学生列成综合题式)。

板书:72-44+8572+85-44987÷3×66÷3×987

小结:像这些不需要加、减、乘、除全部用上,只要用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运算符号,与数合并成一个算式。就是一个四则运算的算式。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叫同级运算,加、减法叫第一级运算,乘、除法叫第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算。

三、学生自己编题

出示用+、-、×、÷、78、2、和56编题。

要求:

(1)每人编2道

(2)用上2或2个以上的运算符号及合适的数编题。

反馈:收集学生作品。(学生会出现同级运算和两级运算的算式。)

四、学习没有括号同级运算与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1、板书将学生编的题目

板书:78+2-5678-2+5678×56÷278+2×562×56-7878-56÷256÷2+78

师: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叫做两级运算。运算顺序谁知道?

生: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法。

2、学生分类,然后选其中一道算一算。

3、小结同级与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按顺序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反思]

1.对教学进度进行“缩”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例3的《没有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教材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分别进行教学。因此,对比两个案例后发现,笔者在例1、例2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顺序的教学中,基于学生对同级运算顺序已有较好的知识基础,笔者采用了简化教学过程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将例1、例2合为一节课,并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实现了课时量上的“缩”。以便将更多的时间留给没有括号的两级运算顺序的教学。

2.对学习方式采用了“放”

四则运算教案篇2

关键词:数据结构;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1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和信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4]。现阶段国内数据结构课程受主流数据结构教材影响,多以传授知识、利用伪代码描述数据结构及其算法为主,辅以一定的编程实践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于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高等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掌握数据结构课程,根据实际问题动手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并能付诸实践成为一个难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在国内主流的数据结构教材普遍采用伪代码的形式来描述算法,没有源程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亲眼看见”算法执行流程,从而造成对算法理解的困难。

2) 算法描述过于抽象,不够直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黑板+粉笔”或者PPT都很难形象直观地演示算法,不利于学生理解算法。

3)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不够,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会考试能做题,却看不懂实现算法的程序,更别说自己动手编程实现算法。“数据结构”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的真正价值无法得到体现。

就以上问题笔者对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驱动的立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作了初步研究。

2选择设计适当的案例以驱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2.1案例的设计与选择

案例选编是数据结构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选择或设计适合学生、难易得当、繁简相宜的案例,应包含学生已经学过的和即将学到的知识,并以此案例作为驱动进行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摸索了一系列案例作为各数据结构教学模块的驱动,主要包括:以“一元多项式的四则运算”作为线性表结构特别是链表结构教学的驱动案例、以“迷宫路径搜索”作为栈结构教学模块的驱动案例、以“井字棋游戏”和“霍夫曼树及霍夫曼编码”作为树结构教学模块的驱动案例、以“校园导游咨询”作为图结构模块的驱动案例,等等,如图1~图3所示。下面以较为简单的链表结构为例阐述“一元多项式四则运算”案例如何驱动教学。

2.2一元多项式四则案例驱动链表结构的教学

一元多项式四则运算是清华大学严蔚敏教授编写的经典教材中有关链表的应用的一个章节,但是在该章节中数据结构及算法由伪代码构成,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如何利用链表来实现一元多项式的四则运算。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可视化的多项式四则运算程序[5],可以利用该应用程序进行课堂、课后的教学与学习。

2.2.1案例驱动链表中结点的教学

“结点”作为链表乃至树和图等各类数据结构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对于初学数据结构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只掌握了基本数据类型的运算,“结点”概念过于抽象,往往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从而影响整个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

通过教师讲解一元多项式中的单项式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即由系数(浮点型)、指数(整型)两种基本数据类型构成一个复杂数据类型;一个单项式就是一个多项式的一个结点,利用这种方式使“链表中结点”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描述和实现这样一个非简单类型的“结点”,需要用C++中的类或者结构体来实现。

2.2.2案例驱动链表基本操作的教学

多个单项式“串成一串”便成为多项式,可以用“数组”来串联这些单项式,也可以用“链条”来串联这些单项式,教师可以一起与学生讨论顺序表和链表的各自的特点。这个案例主要体现链表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实现串联,即链表的初始化操作、结点插入链表以及从链表中删除某个结点等一系列链表操作。

多项式的四则运算特别是加、减法本质上是链表的合并过程,而链表的合并过程也就是结点的插入操作。因此学生们在理解链表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学习其具体的应用。

2.2.3案例驱动下链表实践教学的改革

只有理论学习而没有实践,这样的学习成效是不完整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利用案例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对于理论理解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上述图形化界面的应用程序“亲眼看到”结点在链表中的变化,该程序是可操作的、互动式的,通过输入数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升序的一元多项式中插入一个任意单项式仍然要保持其升序状态,需要在在链表适当的位置插入结点或者修改结点或者删除结点,等等;对于算法可以理解但是无法读懂源程序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调试源代码,达到从理论理解到实践应用的过渡;对于可以理解源代码的学生,可以让其尝试编写、添加一些具体的函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上述一元多项式四则运算应用程序即为笔者的学生开发完成。

对于这样一个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仅仅有案例是不够的,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课程组织方式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改革。

3教学模式与考试模式的改革

3.1在教学方式上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学生上机实践以及课后做习题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这样就容易造成前文中提到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低,会考试却看不懂程序,不会动手编程这样的局面,达不到应用型高等工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有将教师讲解、课堂讨论、汇报或答辩、教师或学生总结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才可以发挥案例驱动教学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

3.2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利用演示系统、精品课程网站等资源

一些演示系统和部级精品课程网站的资源可以帮助教学进行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课后学习,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数据结构为部级精品课程,在该课程网站(/CourseShare/DataStructure/ Index.aspx )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约瑟夫环问题、汉诺塔问题、迷宫问题、火车车厢重排、四皇后问题等算法的动态演示过程、解决思路、算法描述、参考代码等;另外,该网站还提供了一些数据结构中常用算法的动态交互操作实验,如链表的插入和删除、二叉树遍历、霍夫曼树和霍夫曼编码、联通网的最小生成树等。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非传统的、动态交互式的应用程序实现使数据结构的学习不再单一化、抽象化。

3.3在考试模式上改变“一考定输赢”的方式

我们借鉴国外Assignment形式,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期末大作业、撰写课程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考核。期末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相结合,让学生们模仿完成类似的、难易得当的应用程序的开发。为避免学生们从网上下载源代码等非诚信的方式来完成期末作业,还要求他们撰写课程报告并进行汇报答辩。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组成小组时应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化,有的小组成员擅长整体分析,有的小组成员擅长程序辨析,有的小组成员擅长总结报告,等等,学生们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期末作业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发挥各自的优点和特长。

利用这种开放式的考试方式可以改变学生只在期末前夕用功学习就可以完成学业的现象,改变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

4与其他专业课程结合,真正发挥其核心作用

在计算机专业或信息类学科专业中基本上都开设了C语言(或者C++)、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等课程,数据结构课程应与这些课程相结合。

4.1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中体现数据结构思想

而对于数据结构而言,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外已经逐步采用用C++或Java描述的数据结构教材,用C不能很好地描述数据结构中的抽象数据类型,只有使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中的类才能很自然地实现抽象数据类型的思想[1]。另外,目前软件开发的主流方式仍然是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因此笔者建议在计算机等专业中应开设C++课程,并以此作为计算机专业程序开发的主线语言,该课程应先于数据结构课程开设。

在学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时,“类”和“对象”等概念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数据结构中的一些简单化的案例作为这些抽象概念的具体化。例如在初学“类”时可以以前文中所提到的多项式为例学习如何构造一个“多项式类”,有了一般的“多项式类”,那么具体的某个特定的参与运算的多项式就是这个类的对象。以此达到抽象概念形象化的目的,使得这样的重要概念变得容易理解。

4.2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利用C++等语言实现算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如果在数据结构课程中使用伪代码作为算法描述的代码,学生理解算法困难,难以动手实现。因此在学习了C++等语言的基础上,在数据结构课程中所有数据结构及算法应以C++等语言作为描述语言,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完成各种作业,提高动手能力。

4.3在可视化程序设计、信息论与编码等其他专业课中体现数据结构的应用性

在面向对象与可视化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数据结构中学习过程中的各案例,让学生在可视化编程环境中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这些案例的图形化界面应用程序。如前文中提到的各种案例的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应用程序的开发,信息论中霍夫曼编码的实现,等等;从而提高学生对数据结构的理解以及开发能力,并使课程设计变得言之有物。

5结语

案例教学能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对案例课题的分析、讨论和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论及其实际应用[3],以案例驱动整个数据课程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等立体化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殷人昆,邓俊辉. 清华大学数据结构精品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5):20-22.

[2]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C语言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39-43.

[3] 李克清. “数据结构”案例教学初探[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135-136.

[4] 徐勇,朱张斌,胡艨. “数据结构”辅助教学软件设计与实现[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3-56.

[5] 陈晓霞. 图形化用户界面的一元多项式运算[J]. 计算机时代,2008(11):70-71.

Case Teaching in Data Structure

CHEN Xiao-xia

(Science Institut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

四则运算教案篇3

一、重视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重视口算题目的训练,我觉得就是加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提高学生运算能力,首先要加强口算训练。我采取每节课前5分钟进行口算练习,训练形式多样化,比如:各合作小组比赛,男生和女生的比赛,学生和老师的比赛等方法,口算题是以小组为单位作为预习作业,上课前一天出好,第二天上课交流。口算时人人参与,形式多样。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注重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思考的过程。通过坚持口算训练,提高了学生们的计算速度,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就不断提高,但要贵在坚持。

二、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所谓估算,我觉得就是让学生看到一道题目,在没有笔算之前先初步估算一下题目的答案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答案肯定是不正确的。举个例子,老师们都遇到过这种类型的题目:630÷6,本题的特点是被除数中十位上的“3”不够除,应该先添“0”补足,但由于同学们运算能力的问题,有部分学生都得到答案“15”或“150”。如果学生在这之前先行估算一下,本题的答案应该在100左右,当得到15或150这个答案时,肯定是知道自己算错了。在乘法算式中,我要求学生看到一道乘法算式估算时,首先看得出的答案在什么范围内,然后确定答案的尾数。再去进行笔算。例如在计算3062×2时,先估计答案比6000大,尾数是2×6=12中的2。笔算时看结果是否符合。当然估算只能初步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有时还要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估算。

三、联系生活,找模型,让计算简单化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模型,对于一些算式的简便计算,当有同学算理不太清楚时,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这样一类的简便计算题:258+102、258+98、258-102、258-98,在进行简便计算时,老师们都经历过学生对上面四种题目所出现的错误。订正一次,错一次。后来我想到同学们花钱买学习用品的情景。利用买东西给钱这个模型,本人又重新跟同学们解释了一下简便计算的过程,效果非常好。例如对258+102、258-98这两题的教学,事先约定“+”号表示收入,理解为别人给你钱;“-”号表示支出,理解为你给别人钱。那么计算“258-98”就可以这样理解:要给别人98元,应该怎么给呢?首先得给100元,这时就多给了别人2元钱,别人需要找回2元给我。简便计算的方法出来了;同样的道理,计算“258+102”时,就可以这样理解:“+”表示收入,别人要给我102元,首先给我100元,还要再给2元就行了。列式为:

258+102 258-98

=258+100+2 =258-100+2

=358+2 =158+2

=360 =160

后来我统计学生正确率的情况,这种类型的题目,同学们的正确率非常高。当然,自己心里也有点欣慰。

四、加强算理,重在理解

计算过程中,加强算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对于学生提出的不正确的解法也要善于引导,爱护他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具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样改变条件和问题会使错误的答案变成正确的答案。讲评不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体现了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巧妙地利用计算法则,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辨别知识点之间的差异,防止知识的负迁移。理解计算法则,理解式子的意思,教会学生正确的运算顺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则运算教案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把抽象、复杂的数学表达式转换成数值的能力,它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又是衡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准。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对数学表达式的计算结果并不注重,使得很多学生出现知道做题方法却计算不对习题结果的尴尬现象,学生成绩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深入钻研新课改理念,创新教学思路,加强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多少采用“题海战术”法加强学生计算的演练,这种形式僵化、内容枯燥的方法不仅取得不了预期中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很多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抵触心理,造成学生讨厌繁琐的计算。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喜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达到训练学生计算技能的目的。

例如:教学简单的行程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创设童话故事情境:白雪公主在早上6:00逃离了皇后的监狱,她逃跑了40分钟后皇后发现白雪公主逃离监狱并派官兵进行追捕,白雪公主在中午11:00的时候到达了七个小矮人的住处,同时,官兵停止追捕,问:“官兵追捕白雪公主的时间是多少?”这时,学生就会在担忧白雪公主是否被抓住的同时,投入到计算白雪公主逃跑的时间以及官兵追捕的时间中,主动地计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把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文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能激发小学生计算的兴趣,促使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计算,增强小学生主动计算的动机。

二、精讲运算法则,提高学生计算技能

运算法则是为解决某个数学计算而明确定义的规则,它是学生正确运算的依据,对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讲解教材中出现的运算法则,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计算思路。

例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在教学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然后向学生讲解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一级运算和二级运算的定义和区别:加减法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为第二级运算,在只有一级运算或二级运算时,可以采用从左向右以此运算,在两种运算混合出现时,应先计算二级运算再计算一级运算等,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方式。这样,学生在计算5+6×3=( )时,就会按照先算6×3=18然后再算5+18=23这个步骤计算答案,从而避免给出33这一错误答案,能有效提高自身计算的正确率。做好运算法则的讲解,既可以巩固学生计算的基础知识,深化学生对数学计算过程的理解,又可以规范学生计算方式,提高学生计算技能。

三、注重方法指导,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小学数学计算都很简单,学生计算错误并不是由于学生不懂计算规则,不会计算造成的,而是由于学生粗心大意,没有形成良好计算习惯导致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讲解算理和运算法则,教师还应注重计算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例如:教学“93-5×(2+8)=( )”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蕴含的几个隐藏条件:这个数学式属于混合计算,各个运算不是同一类型,不能简单地从左向右计算,应先计算括号里的数值2+8=10,然后再算乘法5×10=50,最后计算减法93-50=43等。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采用逆运算或估算的方法进行检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严格规范学生数字公式的书写,极力减少由于学生粗心大意造成数学式计算错误的现象出现。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可以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能有效防止学生计算错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四、精选训练习题,巩固计算效果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很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学生日积月累地实践锻炼。受新课程改革“减轻学生压力”要求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讲完理论知识后不布置针对性的作业锻炼学生新技能,一些学生总会感觉刚掌握的计算方法,过两天就忘记了,教学效果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正确找到“减压减负”和“题海战术”的平衡点,精选例题,巩固教学效果。

四则运算教案篇5

首先应该明确,这是一项重大的教材修订任务,但并不是新编一套教材。所以,教材总体的指导思想、主体结构和主要特点没有大的变化,而是在实验教材十年使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认真解决以往的疑难问题,细致地体现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所积累的有效措施。因此,本次教材修订是对实验教材的完善和质量的全面提升。第二,本次教材修订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清晰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数学教育教学新理念、新要求,设计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落实新理念,实现新要求。例如,如何使学生获得“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如何增强“四能”等。第三,本次教材修订,要使教材更加细致地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突出关键点和启发性,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发展等规律。在实验教材使用的十年里,广大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应该对这些鲜活的经验进行提炼并融入新教材中。

新教材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内容呈现、结构安排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概括地讲,下面几方面的变化是广大教师应该认真理解、明确意义的。

一、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使教学内容的编排更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根据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的变化和教材实验的结果,以及相关的教材修订研究,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了调整,使教材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修订后的教材,数学知识的出现、教学的顺序更具逻辑性,更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顺序。

例如,数与代数部分,在二年级下册增加“混合运算”单元;将“有余数的除法”迁移至“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等等。图形与几何部分,在直观认识平面图形时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三年级安排的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性的认识。在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后,接着让学生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观察物体的内容安排了三个层次,等等。统计与概率部分,第一学段调整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只分别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安排“统计”的教学。第二学段才开始让学生系统学习统计图表的知识,形成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判断、预测去解决问题。“可能性”的教学后移至五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部分,调整或重新设计了主题活动。中低年级每册一般只编排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提高了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了对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高年级每册一般编排两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重在体现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完整过程。新设计了“量一量,比一比”“小小设计师”“探索图形”等主题活动;将“数字编码”从“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为“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能较好地综合运用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机会。

二、系统处理“解决问题”教学的编排,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

案例

从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研中我们认识到,原实验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排上未能形成促进学生“四能”发展的清晰线索,也未能为教学提供丰富而有效的案例。为此,本次教材修订,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四能”落到实处作为重要的修订内容之一,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基本思路。在修订后的教材中体现如下:

1.结合各部分知识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

在第一学段各册教材的主要教学单元,都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第二学段各册教材的大多数教学单元,也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这些丰富的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不仅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探索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的经验。

2.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逐步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在教材中的体现是:在低年级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从三年级开始采用“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提示。在解决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问题时,往往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提示语。例如,中间一步采用“分析与操作”或“分析与画图”等提示。

3.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修订的教材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内容。对此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让学生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表内乘法(一)”例7呈现的是画图的策略;“测量”例9呈现的是列表的策略,“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例9呈现的是画线段图的策略;“四则运算”例5呈现的是先假设尝试再调整的策略;等等。二是许多例题呈现了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了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也展示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注意题材广泛、联系实际,同时要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服务,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修订教材“解决问题”的内容结合了各部分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安排。数的运算部分仍保留传统应用题内容中合理的部分,但又注意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如前所述,修订教材在大多数教学单元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水平,选择学生将会面对并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例题,这样的安排更能体现出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特征。例如,“有余数的除法”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例5是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6则是让学生学习用有余数除法去解决以前用按规律操作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安排的例4是教学在什么情况下要用精确计算解决问题、什么情况下应用估算解决问题。“三角形”的例7是教学用所学的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还有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安排了关于货币兑换问题的例题,“小数乘法”的例9是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等等。

5.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体现培养学生“四能”是本次修订的重要目标之一。怎样使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这对于教材的编者来说极具挑战性。此次修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努力体现这一理念。从低年级开始就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且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更多的机会,努力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得到落实

本次教材修订注重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课程目标,特别是加强了对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落实。关于“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本套教材采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二是在二至六年级的各册教材中单独设置“数学广角”单元,利用操作直观等手段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修订后的教材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对一些数学思想有所感受和体会。例如,计算教学都让学生经历探究方法―明确算理―总结算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具体题目的计算到一般方法的抽象概括是由对算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对方法的理性认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运用规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正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起来的。各册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注意展示简洁、合理、巧妙的解题策略,体现了奇妙的数学方法。这些都是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想的丰富素材,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稳定的探索数学的爱好。

在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方面,除了以前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等)外,修订教材中还设计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希望以此提示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编排了活动让学生从两个方面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一是拉动一个用吸管做成的四边形的对角,向相反方向拉来体会;二是通过用吸管摆平行四边形,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但平行四边形不唯一。增加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在习题中还设计了一些活动性比较强的活动。如把两支铅笔绑在一起,先画一组平行线,再画一组平行线,由交叉部分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如,将长方形、三角形随意交叉重叠,看重叠部分是什么形状,等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

四、各部分具体教学内容的编排,均根据实验教学经验和学生数学学习规律,对教学顺序和节奏做了一定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1.对计算法则的归纳和呈现方式进行了改进,更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理解

根据教材实验过程中教师和教研员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我们的研究分析,本次教材修订对笔算计算法则的归纳和呈现方式进行了一定改进。一是随着某一计算内容教学的进展,紧密结合算式,分步出现所学习笔算的计算法则;二是对于较为复杂的计算法则,在让学生归纳讨论的基础上,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全的计算法则文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叙述或填写计算法则的关键词语。这样处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法则的来源,理解其含义,防止死记硬背法则条文,又起到促进学生对具体计算案例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作用,教给学生探索、总结规律的数学学习方法。

2.对估算的教学内容和编排进行了调整,体现好学习估算的意义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加强估算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理念之一。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和经验不足,在实验教材中估算教学的安排比较粗糙,未能体现好学习估算的意义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同时,在实验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在估算教学中存在诸多困惑与误区。为此,我们对估算教学的编排问题进行了研究,调整了估算内容的编排思想,重新设计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和教材结构。

首先,对原实验教材估算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形成修订后教材估算教学内容的结构。(1)估算教学的起点后移。正式的估算教学从原来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后移至“万以内数的认识”,先结合具体情境引入“近似数”概念,再利用已学的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通过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改变了估算教学的主要载体。由主要结合数的四则运算(口算、笔算)教学进行估算教学,改为结合运用计算解决问题进行教学,从而将估算当作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3)在计算以外的教学单元,仍然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估算的应用。例如,“测量”单元中安排了估计距离的例题,在“多边形的面积”中安排了对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等等。

第二,重视估算方法多样化和估算策略的渗透。估算即是“近似计算”,也就是将算式中的数据看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近似数进行口算。当然,这个近似数的选取,通常是用四舍五入法,有时也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具体的方法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的情境灵活选择。修订后教材在估算编排中注意渗透估算的策略,让学生初步体会估算策略中蕴含的不等式的性质。

五、系统调整“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使所出现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数学学习特点,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是原实验教材尝试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受到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充分肯定,但在内容选取、教学顺序等方面都需加以完善。为此,我们对数学广角内容的编排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本次教材修订中关于“数学广角”内容选择和教学顺序的基本方案。修订后教材的主要变化如下:

内容有所增减。修订后,教材在六年级上册新编了“数形结合”的内容,即分别根据图形的变化规律来计算有限数列之和、无限数列之和,完美地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和极限思想。同时,将五年级上册不易体现数学探索过程的“数字编码”改为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教学顺序有所调整。考虑到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每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及数学学习的具体内容,并根据实验教学的反馈意见,我们对“数学广角”内容的教学顺序进行了调整。例如,植树问题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后移到五年级;“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经历尝试的方法,渗透归纳推理思想,而这些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挑战性不足,因此由六年级前移到四年级。

四则运算教案篇6

首先,要对症下药.只有弄清楚为什么会错,错在哪里,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有所改进.据笔者多方观察与了解,发现有四大普遍“症状”:第一,基本的加减乘除之类的运算不过关;第二,运算过快,字迹潦草,粗心大意;第三,眼高手低,思路会的题目就懒得动手,不去把解答演练一遍,长此以往,计算能力下降;第四,遇到稍微复杂难算的题目,没有信心,浅尝辄止,草草算几步就放弃.

下面针对这四大症状,分别制订有效的策略.

第一种,主要是基础不过关.学生方面,建议每天多练习,草稿也要认真打,一旦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回过头来检查草稿纸,或者叫同学帮忙检查,注重细节,在出错的地方多注意.有的学生,常常记错乘法口诀,比如有的人常常记9×9=61,14×3=52,每次一用到这个就出错,自己还不知道.所以一旦算错,要回到草稿上检查,或者叫同学帮忙检查,力求以后不会犯同样错误.教师方面,要认真分析和钻研教材,设计细致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尤其注意新旧运算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讲授对数运算时,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把指数运算与对数运算的区别与关系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另外运算时常常要对一些式子进行变形,变形时必须保证等价转化,有些学生这方面意识不强,教师应及时指出.

第二种,男生常常犯.一味求快,很多都是口算或心算,另外打草稿时为了快不好好写或者简写,导致誊结果到卷子上时自己都认不出过程是什么.比如4写得像9,把6和b混淆,数据漏抄等等.对于这种学生,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审题,养成良好的运算书写习惯.具体来讲,审题时静下心来,看清每个条件、数据和符号,并做到阅读的同时思考,思考的同时阅读;跳步解答易出错的地方一定不要跳步;关键步骤要查验后再进入下一步;草稿纸也要有条理,便于查找步骤;克服潦草习惯,宁慢勿快,立足一次性做对.

第三种,通常出现在聪明学生身上.自己以为自己会了,所以就懒得算,或者想节约时间多做点难题.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典型的眼高手低,容易得不偿失.以为自己会了,离真正会是有很大差距的,只有自己亲自演算过程,算到标准答案才能叫会,否则免谈.另外,这些思路会的题目不做,导致自己的基本运算量减少,对运算感到陌生吃力,这将直接影响考试时的发挥.所以,建议眼高手低的学生,一定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实践中提高运算“进行到底”的能力.

第四种,经常发生在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遇到运算量大的题目,容易退缩,此时应该树立信心,自己觉得难,别人肯定也觉得难,这样一想,心情就能放松下来.接下来,就冷静想想如何解决问题吧.个人认为,解决运算偏繁的题目,应熟练掌握以下四点:1.先理清题目意思,把本质搞清楚; 2.要先巧算再死算,先进行最大化的巧算,比如能约分的先约分,能合并同类项的先合并同类项,总之能化简的尽量先化简,然后再一步一步计算;3.头脑要清醒,把中间量与最后要求的目标区分开,千万不要把中间算的一个量当成最后的结果;4.平时强记一些数学小规律小结论,关键时刻说不定能用到.以上四点若能严格执行下来,难算的题可以变简单些.

四则运算教案篇7

关键词:有理数 加法 教学

“有理数的加法”在“有理数及其运算”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在引人正数、负数之后,数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即有理数范围。那么有理数范围内如何进行加法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借助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讨论、整理有理数加法的情形及其运算方法并加以应用,让学生体验法则的探索、发现、应用的过程,过渡自然、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面谈谈我们对有理数加法教学的体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前后联系:有理数运算是代数式的运算、实数的运算,以及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基础。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知识。有理数运算又是本大节内容的重点之一,是有理数减法的基础,所以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2.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共分两个课时完成。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状况,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发展思维,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初步渗透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得出结论的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根据本节知识所处的地位、内容及目标要求,重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难点是异号数相加;关键是符号的确定。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讨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究生活情境,以教师适当点拨、启发的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她位,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形象、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亲身参加演练,动手操作,从而获取知识。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活动和相互出题,来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利用课件、教具和卡片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通过范例讲解、学有所思、快速反应和挑战性的作业计学生体验“数学来源干生活”。

1.以现实问题为情境,体验数学知识发生的源泉

“没有问题的数学教学,不会有火热的思考”(张奠宙).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大多是以结论的形式给出,但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应当是脱离学生生活的“外来物”,不应当是封闭的知识体系,更不应当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因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常识找到数学知识的实体模型,通过自主活动来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自主探索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

例如: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2.探索规律

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我发现学生所回答的答案中包括了全部可能的答案,这时我趁势提问回答出答案的同学是如何想出来的,并把他们的回答一一写在黑板上,用1、2、3、……来区分出不同的分类情况。

①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

②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

③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

④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

还有同学补充说这个同学没说全,还有好多种呢,比如先向东走30米,在向西走20米,马上同学就反驳说,不对,刚刚题目都说啦,先走的是20米,后走的是30米,马上那名同学恍然大悟说,哦,我搞错啦,你已经说全了!(我们认为这样的更有方向性的讨论,可赢得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讨论效率,又不是那么刻板,学生容易想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

再次提出问题:你能把刚才四种可能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吗?(能)在写之前咱们还有什么事没做呢?因为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所以马上就有学生回答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用到正负数,得规定正方向,比如向东的方向为正。我又引导说,光有正方向就够了吗?又有一个同学补充说还要规定一下出发点为原点,这样就可以把朝哪个方向走表示成有理数了。(是一个建模的过程)

提问:求两次运动的结果,应该用那种运算?学生们在小学就知道要用加法,找同学在黑板上列出算式,根据实际意义写出算式的结果,分别等到四个等式:

(+20)+(+30)=+50

(+20)+(-30)=-10

(-20)+(+30)=+10

(-20)+(-30)=-50

指出:这几个同学所列的式子就是两个有理数相加求和的问题,当然它们的答案是从实际生活意义出发考虑得到的,但是我们不能碰到任何一个有理数加法算式都从生活中的实例来推答案呀,(同学们笑)所以找到有理数的加法规律看来很必要.

列出算式根据实际意思写出这个问题的结果,分别得到四个等式,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最先有同学发现的规律就是同号相加符号的取法,又有其他组的同学补充,或者是提出不同意见,有个同学说异号相加时,取大数的符号,马上就有人反驳说,是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

最后学生总结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四则运算教案篇8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设问 技巧

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精心设计的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中,总是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先看一个例子,这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提问。问题是这样的,在讲北北师大版九年级第四章视图与投影的第一节视图课堂的教学提问的过程,教师带了桔子罐头瓶,师问:“同学们,大家观察一下,这是什么?”同学说:“是个罐头瓶。”师说:“不对,仔细观察”同学答到:“是桔子罐头瓶”,师说:“不对,再认真观察”同学说:“是XX产生产的桔子罐头瓶”最后引来了哄堂大笑,显不能达到所要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前准备这就是一个有力的反例。因此提问难度应控的制在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与已学知识的衔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实现学科知识体系内在顺序与学生认识心理发展顺序的有机结合,所设计的问题要起到检查学生对新课所需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学知识的作用,并尽可能地做到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例如,在讲授导无理数的四则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复习已学知识的提问: ①学习有理数四则运算规律是什么? ②运用有理数运算法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有理数“数和、差、积、商”是怎样计算的,通过对有理数“数和、差、积、商”的回忆,推导出新课无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同样,联想到“有理数四则运算法则分母不为零等”,就会得到无理数运算的相应条件。从而,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怎样提问设计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我看过孙志祥是这样写的:“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一)置境阶段。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问题有所准备。(二)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三)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四)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它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的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由此可见,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提问有如下作用:(一)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获得新知识。(三)通过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四)提问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为学生提供机会、激励他们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我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他写出了我的想法。

我认为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还要注意要点。

(一)整体性。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上报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情晰、具有内逻辑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体现教师教学的思路,打通学生学习的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

(二)量力性。第一要适度。提问应以实际现象和日常生活或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第二要适时。提问的时机要适当。第三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教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

(三)启发性。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机会,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怎样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呢?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要揭示矛盾,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趣味性。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教师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艺术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预见性。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可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思想方法上的缺陷。

(六)灵活性。提问要灵活运用。的讲、练、读、议诸环节可都可以回答问题或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的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可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的“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孙志祥《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 》孙志祥

四则运算教案篇9

一、趣味性的表内乘法教学

传统表内乘法教学以背诵为主,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丧失学习兴趣。我们的表内乘法优化教学,以背诵为基础,结合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趣味性方法进行,使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对表内乘法知识的掌握自然也更加牢固。例如多媒体教学,教师课前制作动画课件,在课堂进行播放。动画中有三只小鸭子和两头小牛在一起,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加法,算一算画面中的小动物一共有几条腿,学生根据2+2+2+4+4=14的算式计算出答案。随着教师鼠标一点,画面中的小鸭子和小牛分别站成了两队,教师启发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对题目进行简化计算。学生们通过分析题目,根据“二三得六”和“二四得八”的口诀,再计算6+8得出答案,使他们体会到了乘法是加法简算概念的意义。

二、生活化的表内除法教学

表内除法是表内乘法的逆向思维,所以教学应该更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具体教学的优化策略中,我们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重点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在表内除法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小龙一家三口,妈妈买了12个橘子,如果平均分配,每个家庭成员能够分到几个橘子?学生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很快就根据“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判断出每人可以分到四个橘子。接着教师修改问题:要是壮壮到家里做客,将橘子平均分配,每人可以分到几个?学生们通过总结,虽然人数变成了4个,但是橘子总数还是12个,仍然可以用“三四十二”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只不过每人分到的数目成了3个。这样的教学通过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了乘除法间的关系,对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混合运算的解题训练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能力,需要通过解题训练来进行培养。单纯的计算题只是对学生养成运算能力具有训练作用,而通过解答应用题的训练,可以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所以我们在解题训练的优化教学策略中,以应用题为主,力求使学生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如例题:妈妈在超市买了一条2斤的鱼,每斤8元。还买了4斤芹菜,每斤2元。她给了收银员100元钱,问收银员应该找回多少钱。教师先引导学生,这道题可以用付款的总数减去消费总价得出答案;也可以用付款的总数减去鱼的价格,再减去芹菜的价格得出答案。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解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通过100-(2×8+4×2);100-2×8-4×2两种计算方法完成解题。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题中芹菜的总价为8元,相当1斤鱼的价格,可以进行简算。学生受到启发,通过100-3×8的方法完成解题。这道题本身很普通,但是教师根据题目,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有效发展了解题能力。

四、有余数的除法应用探究

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应用范围很广,因此我们在此项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具体应用途径,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有34名学生,分成6排站队。要保证前面五排的学生数目一致,前五排每排应有多少人,最后一排应有多少人”。之后引导学生观察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生们开始利用34÷6=5…4的方法进行計算,但是发现站成了7排。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可以将前面五排和最后一排分开考虑。学生受到启发,用5当除数,通过34÷5=6…4的计算过程,计算出前五排每排应有6人,最后一排应有4人的答案。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总之,通过注重趣味性与生活化的教学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知识,养成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引导为主的解题训练,带领学生广泛参与,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探究学习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快乐。这些教学优化,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方法,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张帆

四则运算教案篇10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师: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127+308-246 36÷18×200。开始!

学生们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教师在黑板上解答。(2分钟后,先做完的学生坐不住了,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师:(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你们在自备本上解答时,教师也在黑板上解答。与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写完后,纷纷举起了手)

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很好,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对照小结语,修改自己的答案)

……

教学反思:

这是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的片段。在教学时试图通过“提问——思考——发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但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喜忧参半!

一、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地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本片段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立即转入闯关游戏之中,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的节奏,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奈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提醒”,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