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5 04:47:59

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

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篇1

一、学生在第一轮复习后的学习状况分析和复习建议

在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大多数学生对本来相对生疏的世界史知识已有模糊的总体映像,但对确定具体知识的位置,仍觉得非常难;在此情况下,回归基础、依据考纲,重组教材,清晰知识结构,成为我们当下重点。

尽管第二轮专题复习也是在重过教材,但是应当清楚地看到复习不能代替学生知识的过手,为此,我们建议学生在跟着教师做好第二阶段复习的同时,回归教材,重构教材,进行针对自己情况的个性复习,包括要求学生自己设立一周或一月阶段复习计划,在一段时间内重新系统地总结和归纳知识,这样可以把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的时候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而产生厌烦情绪;要求学生将简单、重复的教材以新视角、新角度重组,掌握教材的总体结构和主线,以克服“视觉疲劳”等。

1.宏观上把握教材

第一阶段已经复习结束,教材中究竟讲了些什么?不去回忆细小知识点,不去回忆章节知识结构,只求以最简短的语言从宏观上、总体上把握教材。例如:

世界近代史:三个历史时期。①工场手工业时期(第一章近代的序幕;第二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②蒸汽时代(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主义运动兴起);③电气时代(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制度成熟,世界体系形成)。

这种结构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形成文本,要做到滚瓜烂熟,在进入每一本教材前,先概览总体结构,画上“知识树”最粗的那一条主干。

2.总体上把握每单元的知识结构

世界近代史三条线索,三个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在此我们以蒸汽时代为例加以说明:

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世界近现代史上第三章:两种方式建立知识框架体系。

按标题所示的两个内容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形成的物质基础――第一节工业革命

建立对世界的统治――第四节19世纪里七十年代的革命改革潮流

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五节

②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③亚洲革命风暴

这一步就好比在画好的树干上添上枝叶,一棵完整的知识树出现了。

二、教师的专题复习策略

在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考试大纲,并认真研究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高考的发展趋势,精心划分设计专题,我们建议注意以下专题:

1.主干知识专题。

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复习应以主干知识为主。传统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大专题: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史、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及国际关系

大的专题中还可以划出小的专题,并注意学科内综合,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设计一个中外近现代史上土地政策调整的专题,涉及的内容包括: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圈地运动

②法国大革命的土地政策

③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土地政策

④美国内战中的《宅第法》

⑤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土地政策

⑥中国民族资产阶的土地政策

⑦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后1917年宪法规定的土地政策

⑧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2.关注热点。

2007年各地文综试卷充分体现了不回避热点的命题特点,例如全国卷Ⅰ中材料题第38题从美国在二战中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政策,对英、对华进行援助的有关史实,考查了大国崛起问题,揭示了战争崛起的教训、合作崛起的经验。如全国卷Ⅱ中第38题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考查”,2006年是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是高考重大的周年纪念热点。同时热点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自然渗透学科间热点。因此第二轮复习时,上课讲学科知识时就要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学习,养成思考习惯。

3.以政治、地理术语组织复习,变换重组教材的角度。

2007年高考在考查热点问题的设计上又体现了自然渗透学科间热点。如全国卷Ⅰ中材料题第40题把环渤海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北京和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关注结合起来,进行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间的自然渗透考查。在专题复习中我们也可以有这样的尝试,例如:以两次工业革命产业结构的变化考察中古今中外的经济史,并以政治地理中的“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三大内容分析组织。当然,这需要我们加强文综各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配合。

4.适当关注新课程。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例如高考全国卷Ⅰ选择题19中关于赫德路,只提供一个外文路牌要求学生判断此路牌设立的时间,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中这些探究性试题的出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为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必须顺应这一潮流。

5.新观念专题。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Ⅱ历史试题命制体现了利用近代化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三种学术观点来整合基础知识。文科综合考试命题人员大多为高等学校历史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某些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在命题的过程中,必然渗透他们关于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学术观点。在2007年高考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趋势。例如全国卷Ⅰ第16题,此题考查清末新军的主要特点,新军是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仿效近代西方军制编练的,是近代化在军事方面的表现,此题的设计就体现了近代化视角。又如第40题关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问题,迁都原因之一是“燕京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影响之一是“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发展进程”,问题的设计及参考答案都体现了以文明史视角考查、阐释历史这一特点。

三、复习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培养能力与夯实基础知识的关系

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绝大多数试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尤其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Ⅰ、Ⅱ历史试题选择题采取了非主题结合的考查方式,拓宽了知识覆盖范围。针对这种选择题考查呈现方式的变化,在二轮专题复习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也不能放弃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熟悉与掌握。

2.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在二轮复习中,教学内容跨度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感觉时间不够,整堂灌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导地位。二轮是知识的整合,教师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应在二轮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3.学与练的关系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适当辅助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经过一轮复习的训练,在二轮复习中应要求学生以掌握知识的内在网络为主。

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篇2

我们看到,在辞书事业欣欣向荣,许多创新开拓、编校精良的优秀辞书不断涌现的同时,也有一些抄袭剽窃、胡编乱造的劣质辞书进入了市场。尽管这些劣质辞书不是主流,但它们败坏风气、误人子弟,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极坏的。为了纠正这一严重情况,保证辞书事业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总署于2003年组织了辞书编辑出版质量的专项检查,李长春为此做出了明确批示;2006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又了《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明确辞书出版的必备资质,其中之一是出版社必须成立辞书编辑室,辞书编辑不得少于5人,拥有高级职称的不得少于1人,而且均须经过专门培训,取得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证书。

为落实《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精神,2006年7-8月,受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人事司委托,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国辞书学会联合承办第一期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培训班(简称“辞书编辑培训班”)。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主要负责招生和管理,中国辞书学会主要负责教学和考试。此后,辞书编辑培训班每年一度,至2012年,已经举办了七期。由于办班地点在北京的大兴区黄村镇,第一期学员仿照“黄埔军校”的说法,戏称自己为“黄村一期”,以后各期学员援例,分别称自己为“黄村二期”、“黄村三期”……如今一、辞书编辑培训班学员概况(一)各期辞书编辑培训班的举办时间及学员人数

说明:以上数字是根据辞书编辑培训班花名册统计的。其中第四期有2名学员、第五期有1名学员因不能坚持学习而退学;第四期有1名学员因成绩没有通过而在第五期复读,另有1名第一期学员在课程调整后于第六期再次入学。学员所属出版社数的总数已剔除重复者,另外,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不属于出版单位,也统计在内。

(二)派员参加辞书编辑培训班的出版社及所派学员人数

(一)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必修课

第一单元辞书出版的任务、要求和相关政策法规

第二单元辞书编纂工作的语文基础知识

第三单元辞书编纂的基本工作和要求

第四单元关于辞书编纂现状和评价标准

第三部分作业

以上教学安排是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人事司和中国辞书学会、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共同商定的。中国辞书学会按照这个安排,确定了大部分的授课内容及授课老师。第一期后,每期都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略做调整。总的思路是:以促进我国辞书事业健康发展为宗旨,以培养一支合格的辞书编辑出版队伍为中心,选择最合适的老师讲授最合适的内容,帮助学员扎实地掌握辞书编辑的基本功,及时介绍国内外辞书学研究和出版的新成果,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二)授课老师及授课内容

担任授课老师的主管部门领导有: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邬书林(《辞书编辑出版的意义、要求和质量保证》)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 吴尚之(《辞书出版政策法规》)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 王英利(《图书出版政策法规》)

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司长 李宇明(《辞书与语言文字规范和关于辞书现代化的思考》)担任授课老师的中国辞书学会负责人有:

名誉会长、《辞海》常务副主编 巢峰(《辞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面貌和思想作风》)

名誉会长 曹先擢(《中文辞书发展述略》)

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主任 江蓝生(《(新华字典)第11版的修订》、《(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修订》)

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韩敬体(《语文辞书的编纂出版现状和评价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和修订》、《语文辞书的正误讨论》)

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宝荣(《专科辞典释义的两个层次》、《语文辞书释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 龚莉(《百科全书编纂现状和评价标准》)

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章宜华(《西方辞典学研究与词典编纂出版的质量保证》)

副会长、上海辞书出版社总编辑 潘涛(《(辞海)编修之道:学·术·法》)

副会长、中国教育出版集团总裁 李朋义(《数字辞书的编纂及发展前景》)

学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宁(《辞书评论》、《(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汉字规范与辞书用字问题》)

学会顾问、科学出版社编审 周明鉴(《辞书的历史、现代和前景》)

学会顾问、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 徐庆凯(《专科辞书编纂现状和评价标准》、《(辞海)编辑工作程序》)

学会顾问、鲁东大学教授 张志毅(《理念演绎辞书》、《世界语文辞书的思潮》)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李红印(《学习辞典的编纂理论及实践》)

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编审 李志江(《辞书的通读和质量检查》)

副秘书长、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 徐祖友(《辞书评论漫议》)

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晁继周(《语文词典的收词与释义》)

常务理事、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潘书祥(《辞书编辑工作中科学名词术语规范问题》)

常务理事、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刘青(《科技名词规范化与辞书编纂》)

专科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 彭卫国(《辞书的选题策划》)

辞书现代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 乐嘉民(《辞书编辑工作中“量和单位”的正确使用》、《的质量保障系统》)

编辑与出版专业委员会主任、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 周洪波(《语文辞书的百科性问题》、《辞书编纂与语言生活》)

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谭景春(《语文辞书的词类标注和释义精细化》)担任授课的其他专家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董琨(《语文基础知识》一)

商务印书馆编审 刘一玲(《语文基础知识》二)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厉兵(《辞书编纂与语言文字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程荣(《汉语辞书的框架结构和总体设计》、《的编纂与修订》)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 孙关龙(《辞书的索引、参见、配图、附件》、《辞书编纂中的几个问题》)

外交学院教授 潘绍中(《双语辞书编纂历史经验、现状和评价标准》)

复旦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高永伟(《英汉词典的编写传统和创新》)

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 艾尔肯(《民族辞书的编写和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 韩知更(《精心打造精品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 孙述学(《辞书数字化的探索》)

民族出版社编审 松布尔(《蒙汉词典的编纂》)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编审 马静(《(中国茶叶大辞典)的编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 刘杭(《全面规范严谨前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管理工作探讨》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 程立华(《学生系列百科全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陈浩元(《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及其在辞书中的常见问题》)

以上所列课程,“必修课”每课4学时,“我国优秀辞书编辑、出版经验介绍”每课2学时。大部分是各期辞书编辑培训班都要讲授的基本课程,授课老师在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每年都要补充新的观点、新的材料,题目也有少许变化,常讲常新;少部分是考虑当年的具体情况调整补充的,从第六期开始,新闻出版总署要求以培训参加“十二五规划”及“出版基金”项目的辞书编辑为主,课程中增加了专科辞书的内容,同时加大了实际操作的考核力度。

辞书编辑培训班的作业实际上是参加培训的汇报和总结,也是成绩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习结束回到本单位后1个月内完成,完成后交给培训班的老师评阅。第一期的作业是撰写学习汇报或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第二期是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辞书质量检查”,第三期因故没有布置,第四期以后均为一部辞书的“总体设计”。

第一期学员作业完成后由评阅老师进行评选,优秀作业有:

略论辞书工作者的品格(中国青年出版社 庄志霞)

论辞书编辑的服务意识与市场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明节)

试谈《现代汉语词典》湾词语收词的意义和原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乔树雄)

浅议语料库在汉语辞书编纂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华春荣)

从小型语文辞书的市场需求看该类辞书编纂的总体设计(中华书局 侯笑如)

如何以用户为中心开展辞书工作(浙江教育出版社 冯傲雪)

论专业辞书的读者定位和编撰体例

——从《中国旅游景区景点大词典》的编撰工作谈起(旅游出版社付蓉)就市场和我社当前状况谈小型查考类体育专科词典的出版

——附《简明运动解剖学辞典》设计方案(北京体育大学孙宇辉)把握定位勇于创新精益求精

——在编辑《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辞典》工作中运用专科辞典编纂理论的思考(党史出版社韩冬梅)

辞书通读和质量检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某出版社《新华字典》与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第10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之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邵宇彤)

试论双语学习词典例证的评价标准(商务印书馆刘军怀)

现代汉英词典中释文的“实用性”浅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吴文智)

第二期学员作业是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规范要求,检查了市场上销售的50部辞书(每人或两人检查1部,主要是语文辞书)。他们的检查结果成为后来专家检查的基础材料。

第四期学员所做的辞书“总体设计”,分成市场调查情况、总则、编写体例、编写成员、资料收集、审稿程序等几个部分进行。有的学员结合自己手上正在编辑的辞书重新架构,有的结合本社的发展规划提前设想。学员的优秀设计有:

《3-6岁中国儿童亲子阅读大百科》总体设计方案(甘肃教育出版社 冯莉)

《吐鲁番旅游文化辞典》总体设计(新疆人民出版社 李维青)

《中国民族建筑图典》总体设计(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陶志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总体设计(开明出版社 魏红岩)

关于《大连大辞典》的总体设计(大连出版社 魏悦)

《中国古代建筑词典》总体设计(开明出版社 支颖)

《世界知名品牌词典》总体设计(甘肃教育出版社朱黎明)

《新编常用同(近)义词反义词别义词词典》总体设计方案(新疆人民出版社钟鸣)

辞书编辑培训班在新闻出版总署所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班中,是办班时间长、授课内容多的一个。不仅要完成培训任务,还要通过考核,为合格学员颁发“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证书”,责任重大。因此在“愉快教学”的同时,加强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措施有:

(一)配备班主任

从第一期起,中国辞书学会就为培训班配备了驻班老师,一直由副秘书长李志江担任班主任(前两期分别与培训中心的刘轶群老师、尤广巽老师任双班主任),第五期班主任增加了副秘书长徐祖友。周明鉴作为学会的副会长和顾问,除第五期外,一直驻班参加教学管理。

(二)成立班委会

每期培训班都成立班委会,由班长1人,班委3-4人组成。班长多由参加本期培训的出版社领导担任,班委兼任组长,其产生主要考虑学员的分布和代表性。班委会和班主任一起处理培训期间的日常学习、生活,成为授课老师与学员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三)严格考勤制度

为了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也便于考勤记录,每个学员的座位固定,而且桌上都有桌签;学员因事不能上课的必须事先请假,不请假的或请假超过两天的不予结业。第5期就有1名学员因同时参加两个培训班,缺课超过两天而自动申请退学。

(四)严肃考场纪律

培训期间,学员要经过两次考试。第一次考试在入学的第二天,是摸底考试(闭卷),时间1小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使老师对学员的学习基础有一个普遍的了解,以利于调整讲课的内容及深度,另一方面也使学员对日后结业考试的题型及解题思路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利于听课过程中的理解和总结。第二次考试即结业考试(闭卷),时间2.5小时。培训班的考试纪律严格,尤其结业考试参考了高考的要求,座位临时调换,课桌距离拉开,等等。至今没有出现作弊现象。

(五)确保判卷公正

结业考试的成绩是否及格,直接关系到学员能否获取“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证书”。为了保证判卷公正,每次判卷都在考试当天进行,由图书司的有关领导、授课老师、培训中心老师和未参与授课的辞书专家组成的小组集体批改,每人只负责一道大题或其中的一部分,由专门人员统计每道大题的分数,然后相加计为总分。对接近及格分数线的试卷,都要求再次复核,避免失误。每期考试的及格率大体在90%左右,未及格者可于下一期结业时参加补考。

(六)作业必须完成

培训班的作业是培训结束后一个月才交回的,但它仍是考核的一项内容,不完成、不合格,即便考试通过也不能颁发证书。第一期有1名学员就属于这种情况;第二期有2名学员经多次催促仍不交回作业,培训班即以未完成考核拒发证书,直到第三年,在图书司领导批评了该社领导以后,他们补交了作业,才拿到了证书。

辞书编辑培训班的教学管理是严格的,但学习生活也充满了欢乐。每期培训总要跨三个星期,每个星期有一次聚餐,聚餐后有一次卡拉OK,学员们在彼此交流中敞开胸怀,一展才艺,增进了感情,加深了友谊。

四、辞书编辑培训班的收获及成功经验

辞书编辑培训班至今已开办了七期,学员人数572人,遍及154家出版社和相关单位,这是我国辞书编辑出版事业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学员们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于思考,遵守纪律,经过20天或将近20天的集中学习,不仅对我国辞书事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全面的了解,还对辞书编辑出版操作规程的基本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收获颇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明确了辞书是具有典范性质的工具书,它在传承民族文明、传播中华文化,在解疑释惑、普及科学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辞书编纂是国家文化建设事业中的基础性工程。因此,作为辞书编辑必须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学术修养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二,进一步了解到辞书是一个信息密集的有机整体,其内容必须准确,其表达要求精当。辞书编辑应该熟悉辞书学理论,尽量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判别真伪优劣的能力。老师讲授的课程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今后继续学习提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进一步拓展对发展辞书事业的认识。只要具有创新意识,就能够设计出适合不同读者对象的、特色鲜明的辞书选题和框架体系,尤其是在专科辞书和地方特色辞书以及各类学习型辞书的领域里更是大有可为。要出版好的辞书,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根据辞书编辑出版的特殊规律,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培训班的学员中,令人感动的事情很多,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对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李维青提出表扬。李维青是该社的党委书记、总编辑,是办班以来学员中领导职务最高的,她又是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员中职称最高的。参加第四期培训班后,她不仅自己认真听讲,保持全勤,而且将社里的汉族学员和少数民族学员组成了互助小组,效果十分显著。该社分别操五种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编辑,第一次接受这么长时间的培训,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非常不容易。他们的收获之大,远远超过了试卷上的分数。培训期间,维吾尔族编辑拜克提亚尔的亲人去世,他匆匆赶回乌鲁木齐安排后事,又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赶回北京参加结业考试,这种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扬。如今,新疆人民出版社已先后4期派出31人次参加了辞书编辑培训,在全国出版社中该社参加培训班的人数最多。

学员们普遍反映,据他们所知,在新闻出版总署所有的培训班中,辞书编辑培训班是时间最长、要求最严的。老师很权威,讲课很精彩,学习后再编辑辞书就上了一个层次,即便不编辑辞书,对于提高语言文字水平也很有帮助。许多学员结业后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我们了解到,他们大致有三种去向:一是成为本社辞书编辑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有的还被提升为社领导;二是虽未从事辞书编辑,却成为本社审读室的负责人或语言文字规范方面的小专家;三是认识到编辑辞书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能力有限,从此不再轻易涉足。第一种去向的学员经常参加辞书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给辞书学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后几期的学员在培训期间或培训后建立了QQ群,通过互联网保持联络。其中以第六期的QQ群最为活跃,他们编辑加工辞书稿件时一旦遇到疑难问题,立刻发到网上求助,一定有人帮助解答,成为一个很有活力的群体。

一些出版社的领导对辞书编辑培训班也表示非常满意,他们从学员培训回社后的工作表现中发现了学员的进步——学和不学就是不一样。有的出版社(如新疆人民出版社)决定,凡辞书班培训考试通过的可以在本社的编辑考试中免考;有的出版社(如吉林大学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甚至把辞书编辑培训作为本社编辑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出版社(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在领受国家重点辞书项目后,有针对性地分批选派编辑参加培训,社领导成员中大部分已经取得了辞书编辑的“上岗”资格。现在,不少本身具有辞书编辑资质的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华书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都积极参加辞书培训,就连不属于出版系统的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也派送了学员。

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篇3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大学辅导员工作总结【二】

转眼间第一学期就结束了,作为互联网应用的辅导员,我可以非常自信的说,我这学期的工作不比学校任何辅导员差,尽可能的花了时间在学生们身上,还好我这学期的付出跟回报是达成正比的。以下就是我这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学习上带动他们

作为辅导员,提起学生们的兴趣也是应该做的,我首先是了解了学生这学期所学的专业课,我告诉他们我们将在这学期的最后一个月挑选一周进行计算机技能比赛,就按照他们专业课的课程来出题,班上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并且这次是奖励制,并且都是我个人自掏腰包,第一名能拿到一百五十块,第二名五十,第三名二十,我这么分配的原因就是想让他们尽可能的去追第一名,不要退而求其次。有了这个约定之后,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至少在上专业课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是不愿意听的,都想在学期末的时候,证明自己。

现如今比赛也瞬间的结束了,他们让我看到了非常多极为出色的作品,最后在我和他们专业课的老师一同作出评选,最终以__同学获得了第一名,要知道他一直在班上默默无闻,行事非常的低调,没想到认真起来能给我这个意想不到的结局。我觉得能花这么点钱,让他们在学习上有突飞猛进的的进展,是非常值得的,这也是我的策略之一。

二、生活上帮助他们

这学期,我坚持每天晚上跟班助一起去寝室检查,跟同学们闲聊,尽可能的解决他们的困难,比如说寝室空调功效太低,寝室的锁需要更换,床板有断裂的迹象等等,我作为辅导员也是会尽自己所能的帮他们解决。我也会偶尔跟他们一起玩游戏,前提下是不耽误学习,我跟他们的年纪差不了多少,也比较能聊得到一起去,亦师亦友的关系才更好的有助于我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上严格要求他们

为了班级能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进发,光靠我一个辅导员是不够的,所以这学期刚开始,我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选举班干部,我不同于常见的投票制,而是由我个人决定,但是我会让想上的人,自己写一份自我鉴定给我,然后我再从自我鉴定中分析出谁更适合,一学期下来,事实证明我的这个方法是可行的,至少班干部学生之前从来没出过矛盾,并且大家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的非常好。

这一学期是我认为,我这么就工作以来,最为尽职尽责的一学期,主要还是班上的这群学生们比较懂事听话,这也让我有了管教下去的动力,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在他们身上,我将继续努力,争取当一个人人称赞的好辅导员,争取让我们班学生做到全部不挂科,能有更好的成绩!

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

近年来,河南职业教育重视专业内涵与人才类型、层次相适应,遵循“经济发展需要驱动”规则。着力专业结构调整,加快培养专科以上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部分学校根据岗位群、技术水平设置专业,注重针对性与适应性向结合,教育效益与稳定性得到了统一。然而,从实际的调研结果来看,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还是存在于产业数量结构不协调的问题。

一、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数量结构不协调

河南省高职(大专)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之间匹配情况:

从以上表格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目前高职专业设置的分布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并不协调。具体表现如下:

1.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和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发展变动不相协调。虽然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高职专业百分比逐年上升,但其专业设置未能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来调整。2009年,我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4.3%,而同期高职专业百分比仅为5.1%,低9.2个百分点。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明显不协调,导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多但素质不高。

2.专业设置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与两大产业产值比例不相协调。河南省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在连续三年中的变化较慢,其中,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在三大产业中最多,然而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数量却偏少,明显与该产业的发展和在河南省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并不大,然而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设置数量却偏大,因受经济发展变动所带来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毕业生数已经超过了该产业在河南省能够容纳的数量,这造成目前河南省人才供需不均衡、结构失调,最终导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不足,结构也不够合理,第三产业人才集中于教育、卫生、经济等专业,出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偏差,不能满足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新材料、新能源等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满足需要,高新技术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缺乏。

在调研的109所高职院校中,有26所工科类院校,仅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3.9%,与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为56.8%的比重相比,比例偏少。这表明我省现阶段面向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不足,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这与我省作为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不符。

相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二三一”的特征,我省高职专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的特征。专业结构与我国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适应,却难以适应我省产业结构的现状。由于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我省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重化工业化中的高加工度产业主导阶段。而我省高职专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特征,明显超前于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另外,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导致招生规模不大,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这无论对全省还是对于每个职业院校来说,都不利于形成特色优势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以产业总量特征为依据,调整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总量与产业总量结构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人才结构与产业总量结构的适应性上。针对河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总量结构很不协调的现状,试图以产业总量特征为依据,提出以下调整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建议。

1.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大现有农林院校与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设置的比例,推进农业院校数量和专业布点总量增长。二是推进现有农林类院校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河南省有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比如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省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漯河食品职业学院、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等,这些学校在专业领域优势突出,适应了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在目前形势下,应以他们为龙头进一步发挥其专业优势,2009年12月5日,依托郑州牧专成立的河南牧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揭牌,这标志着以郑州牧专为主的信阳农专、商丘职院、周口职院、河南农业职院、漯河食品职院等高校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参与全国农牧专业的教育优势竞争。如果这些学校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取长补短,那么在未来,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就能与普通院校本科生甚至硕士生一较高下。要考虑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增设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整合相关专业小类,提高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紧密结合产业需要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内部的科类结构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部分工科类高等专科学校可以改办职业教育,经国家教委批准也可利用少数具有条件的重点工科类职业中专通过改制等方式作为补充。

各职业院校也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专业建设要从数量增长型向专业内涵发展型转变,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逐渐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优势专业,建立学校的学科优势,形成各职业院校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结构。例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可以进行区域内教学设备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整合,也可以考虑学校和学科专业的整合,重点要提高与附加值高的高新产业相关的专业质量。

另外,针对目前河南省许多院校均在办同一专业,发展中面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可以考虑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学校和专业在总体数量上进行压缩,并考虑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集中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应推广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的定向、定点、订单培养与高职院校自主培养相结合的形式,使专业设置、规模与全省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地方需求相适应,避免盲目设置专业,盲目扩大规模,造成招生竞争、就业竞争的加剧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宋海涛.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4

[2]杜锐,王庆锋.宁夏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5):181~183

[3]李艳红,曹晔.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13~16

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篇5

一学期来,我们在区科研部的指导下,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规范管理,加强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规范管理。教科学习经常化。注重引导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及新课程理论。为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课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拓宽教师理论学习的渠道,组织教师“走出去”认真学习,同时坚持“请进来”的方略,邀请教育科研的行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校本研究制度化。校本研讨校级活动形式多样,结合课改要求,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每周有活动、有研讨。有以增强课题研究实效为目标的课题研讨活动,有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全校性教育科研活动四次,每月各级各类课题组至少活动一次。教科室与教导处协作,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学校开展“集体备课”“创建研讨课”等活动,教师的教研活动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领导以身作则,带领全员参与。姜校长科研意识强。尽管工作繁忙,他带头搞课改、做研究、写体会文章。他结合本校实际主持市级“十三五”规划课题。老师们在他的带领下,结合教学实践将本校承担的研究课题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联系课堂教学写出了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科研室在校长领导下积极工作,发挥了研究和管理的职能。学校将教育科研列入了整个学校工作计划并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制定并实施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奖励条例,学校有比较完备的科研档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抓立项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功效的创新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该研究课题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主要在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探索:第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的目标;第二,结合新课程标准,将课组织得新颖有趣;第三,激发学生的成功感,要使全班学生包括待进步生都能获得成功;第四,开展学习竞赛;第五,及时反馈、正确评价、适时进行表扬和奖励。把这些探索分解到了各个年级中的学科之中,收到了成效。另外,我们还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提供书目,要求老师自学,并写读书笔记;请专家来校讲课,学习课改理论,使教师改变教研观念;提供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机会,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和分科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培训的内容倾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引导教师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制定自我发展规划和每年学习计划;帮助教师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三、做好了常规性的业务工作

1、做好了全校教师的组稿和推荐工作。本学期,全校老师在市级以上投稿科研论文20篇。

2、为总结提炼教师的研究成果,分别编辑了校科研探索报、教师论文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专集等。

3、加强了科研室的自身建设。一是加强了自身的理论学习,带头学理论、写文章;二是网上交流探索学习;三是做好了相关资料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篇6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o,01),二阶段与三阶段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一阶段与’二阶段仅2009届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操作成绩各阶段无统计学差异。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学习怠倦;大一学期;认可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66-02

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和消极学习心理的两个重要的综合指标。专业承诺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刚入学大一的学生中。他们刚刚进入大学,而所选择的专业绝大部分为自己认可的专业,所以其对专业的承诺认可和热情,往往表现得特别热烈,转化为学习动力,自然学习成绩普遍较好,不及格现象常为少数。然后,随着他们对大学生活的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难度的加大,他们的热情也随之降低,表现在学业上,即为学习倦怠,成绩随之大幅度下降,不及格人数也随之增多。针对这种较为“怪异”的现象,笔者通过亲身调研,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大一学生逐步表现出的学习倦怠现象进行研究。

一、研究方法

笔者先期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不同专业中,大二学生中(调查时间为9月份,正好研究其大一下学期真实的状态),随机抽取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回实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为307人;女生为143人。笔者运用的研究工具为笔者制定的学习倦怠量表。该表把学习倦怠的表现:情绪低落、行为失当和挫败感低列为三个可参照的因子。情绪低落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因学习中的某种困境,而表现出的诸如沮丧、悲观等低落的情况;行为失当则能反映出由于对学业失去兴趣而表现出的自怨自艾、早退迟到、旷课逃学等;挫败感低则反映出因为学习上怠倦,而导致的心理上落差和自尊的挫败感。因此,以这三个指标作为定量因素,具有可信度和可效度。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13.0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及总分上的T检验。(见表1)。

二、原因分析

由学习承诺转变为学习倦怠,原因为多方面的。从专业的统计分析数据中,笔者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学生自身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

1.从学生自身方面上来看。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承诺的逐渐缺失。大学生刚入学时,往往表现出对大学的新鲜感和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因自身学习承诺度较高,所以在学习上会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即便是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因专业的兴趣性和环境的影响力,也会在学习方面投入一定的精力,整体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自身学习的热情,势必会使不及格率很低。然后,当学生逐步熟悉大学环境,专业课的难度增大、人际关系的相应改变,随之而来的表现为我们调查中所涉及到的研究因素情绪低落、行为失当和挫败感低,最终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另外,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女生的专业承诺水平高于男生,而男生的学习倦怠水平较高。在专业承诺的各个水平上,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这说明男、女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学习心理,女生的学习心理较男生更为积极一些。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即便是上课时,也会用智能手机玩网络游戏。这对于自制力稍差的学生,势必会影响到学习,这一现象在男生中尤甚。从专业上看,一般理科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略高于文科学生,而文科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较高。究其原因,无外乎专业的选择和以后的职业息息相关,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讲,要求理科的职位相对于文科要多一些文科专业的学习最主要的是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理科专业的学习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上的差别,难免会使文科学生为自己以后的担忧,从而影响其学习心理和情绪。

2.从学校自身来看。各个学院的专业思想教育力度都很大,从新生进校开始,各种形式的专业思想教育都不断进行,一直持续到学期末,第二学期力度则相对不够,而由于环境适应、转专业等原因,学生在第二学期往往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的情况。虽然有的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效果不太显著。第二学期学习倦怠人数的增多,也与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有很大关系。第一学期,考虑到学生刚入大学,在学习方面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因此管理力度相对较大,进入第二学期后,无论是学生上课情况,还是晚自习情况,管理力度就会相对减小,这也造成了学生不及格情况的加重。

三、对策与建议

学习投入作为学生真实的学习精神和状态反映,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一下学期的学习投入总体呈中等偏下水平,不过有非常大的提升潜力。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投入非常有必要。根据调查结果,将从学生学习投入在各方面的差异来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1.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授课老师和学院都关心的问题,但无论评教还是调研,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以至于不能对症下药。因此,学校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通过学生会学习咨询中心,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发的反映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从而真实掌握他们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的去解决他们学习方面的问题。

2.针对性别差异特征的对策建议。根据数据的结果显示,女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整体水平高于男大学生。对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提高男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整体水平。从分析的原因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教师可以提高对男生的学习期待并给与积极鼓励和支持,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有学者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期待会对学生的学习投入产生一定的影响。适当的鼓励和期待有利于增强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兴趣是内部学习的动机之一,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这是提高学习投入的最佳办法。

3.加强新生第二学期专业思想教育。新生第二学期的专业思想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要继续加强新生第二学期日常教育管理,在第二学期保持第一学期的日常教育管理力度,在学生会层面,加强对于学生上课情况的查处;在辅导员层面,严格执行新生晚自习制度,多进自习室,保证新生的晚自习效果;在学院层面,在坚持走访宿舍的基础上,加强对于新生的关注,走访过程中多与新生就学习问题进行沟通,督促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清生.评“受教育消费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26-28.

[2]杨丽.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4-58.

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篇8

大二时早已从大一刚进大学的迷茫中走出来,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计划。经过自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弱项—英语,有了新的突破,大二上学期我通过了英语四级等级考试,同时也通过了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平时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课后也尽量多浏览专业书刊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上课时我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记,积极配合老师、同学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并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好评。

在实践上,我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特别是专业实践活动。我积极投入到每一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当中,每一场团辅之前我都会与同学讨论交流然后制定活动方案,活动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并与同伴交流活动心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主持活动的能力。大二上学期去东环小学见习,通过与小学生亲自接触,使我对小学生的心理有了新的认识。下学期玉林第四人民医院一行,通过认真聆听黄院长的讲座,面对面近距离地与精神病患者接触,使我对精神病者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同时也为我今后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供了帮助。在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我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并被评为了寒暑假社会实践积极分子。

大二一学年里我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热爱班集体,在学习和生活上为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与同学关系十分融洽。平时常常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总结专业实践经验。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如烧烤、班级晚会、联谊等等,这不仅增进了我与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提高了我的交际能力,为我今后走入社会打下基础。

在修养方面,通过阅读各类科学书刊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修养,此外我还参加了拉丁舞培训班。在思想上,我积极进取,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大二上学期我参加了党课培训,并顺利结业,大二下学期我还被评为了“优秀团员”。生活上,我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铺张浪费。

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篇9

[关键词]高校特色专业;结构布局;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3-0170-05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自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工程,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启动了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点建设。教育部旨在通过这项工作,通过加强部分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鼓励高校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各高校有效地促进了各特色专业的培育与建设,在优化高校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序、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高校特色专业概况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的总体安排,2007年教育部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我国高效特色专业的申报工作。自2007年到2010年8月,我国高校特色专业经过六次评选,第一次共评选出420个特色专业,第二次共评选出707个特色专业,第三次共评选出691个特色专业,第四次共评选出671个特色专业,第五次共评选出83个特色专业,第六次共评选出804个特色专业。经过六轮评选,共评选出3376个高校特色专业,包含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8年版)(以下简称《目录》)中全部11个学科门类、72个二级类、321个专业,覆盖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涉及695所高校。

二、高校特色专业结构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376个,按学科门类的分布统计,共覆盖了《目录》内全部11个学科门类。如表1所示,其中工学(39.69%)、理学(13.24%)和文学(12.06%)分布比例超过10%,分布比例最低的是哲学(0.50%),其次是历史学(1.45%)、教育学(3.08%)和法学(3.29%)。从高校特色专业评选结果可以看中,工学门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心所在,所占比例最大,超过30%,这反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也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所决定。

按二级类的分布统计,覆盖了《目录》中所设73个二级类的72个,覆盖率达到98.63%,仅有理学门类中系统科学类未涉及。按专业结构统计,覆盖了《目录》中所设535种专业中的321个,覆盖率为60%,尚有214个专业为空白。

三、高校特色专业布局

(一)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布局

高校特色专业评选共涉及695所高校(如表2所示),高校特色专业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分布情况为:“985工程”高校有729个,占总量的21.59%,平均每所高校18.69个;“211工程”建设高校73家有611个,占总量的18.10%,平均每所高校8.37个;其他583家高校有2036个,占总量的60.31%,平均每所高校3.49个。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一般高校特色专业总量数超过了重点建设高校数,一般高校特色专业所占比例(60.31%)超过“985工程”高校(21.59%)和“211工程”高校(18.10%)。从各层次高校特色专业平均数来看,“985工程”高校为18.69个,“211工程”高校为8.73个,一般高校为3.49个,高校特色专业在“985工程”高校、“21l工程”高校及其他一般高校平均数有明显的级差,“985工程”高校明显高7:“211工程”高校,而“211工程”高校明显高于一般高校。这主要是由于高校特色专业反映的是我国相关学科、专业的最高水平,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积累,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在实施分层次建设过程中,对各层次高校专业建设也有较大影响。

(二)在不同主管部门的布局

评选出的三千多个高效特色专业(如表3所示),部委所属高校113家有1250个,占总量的37.03%,平均每所高校11.06个,其中教育部直属的高校79家有1058个,占总量的31.34%,平均每所高校13.39个,其他部委属的34家高校有192个,占总量的5.69%,平均每所高校5.65个;地方所属高校582家有2126个,占总量的62.97%,平均每所高校3.65个。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高校特色专业大部分集中在地方所属高校中,其所占比例远远超过部属高校,这与地方高校的数量远高于部属高校有很大的关系。教育部直属高校平均数(13.69个)大于其他部属高校平均数(5.65个),其他部委高校平均数又明显高校地.方院校平均数(3.65个),这主要是不同层次高校办学实力有差异,而在特色专业评选上的体现与反映。

(三)按行政区分划的布局

全国3376个高校特色专业分布在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每个省市、自治区)平均有108.90个高校特色专业。高等教育发达的省、市有明显优势(如表4所示),北京、江苏、湖北、上海、陕西、山东等13个省(市)的高校特色专业数超过平均数,优势较为突出,它们集中了全国高校特色专业的68.98%。其中,北京市达到401个,占总量的11.88%,绝对优势十分明显。部分西部省(自治区)与高等教育发达省、市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青海、宁夏、和海南4个地区,特色专业数均不足20个。高校特色专业省(市、自治区)间分布不平衡性较明显。

(四)按大的区域分划的布局

东北地区高校特色专业为412个,占总量的12.20%;华北地区为698个,占总量的20.68%;中南地区为651个,占总量的19.28%;华东地区为965个,占总量的28.59%;西北地区为306个,占总量的9.06%;西南地区为344个,占总量的10.19%。具体情况见表5所示。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华东地区略占优势,其次是华北和中南地区,西北和西南地区所占最少,这主要是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国家也没有刻意在地域区划上进行结构调整,在特色专业的评选上,总体上坚持了择优的原则。

四、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特色专业评选从2007年启动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办学条件和科研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国际交流日益活跃,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整

体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但不可否认,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我国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问题

我国目前已评选出3376个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数量庞大,管理问题相对突出。如此大量的特色专业统一由教育部进行管理,教育部很难有如此多的精力和时间对所有特色专业进行管理。特色专业作为高校特色办学和特色发展的关键所在,且对其他相同专业发展起示范作用,在管理体制上,需要进行思考,在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下,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其他部委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将教育部批设的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好,首先要解决好管理体制的问题。

(二)建设经费问题

从我国特色专业建设经费的现状来看,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中央政府的专项建设经费,二是高校自筹的建设经费。在三千多个高校特色专业中,有少部分特色专业完全由高校自筹解决,其他大部分特色专业建设经费由中央专项建设资金和高校自筹资金解决。由于布点数量较多,中央专项经费相对于高校特色专业所需的经费而言,相对较少,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如何发挥高校的积极主动性,多渠道筹措特色专业建设经费,包括地方政府投入、社会投人,如何保证高校对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投入?这些都是高校特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问题

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是保证特色专业按照预期建设目标顺利推进的重要举措。现设有特色专业点的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建设进度安排、学校的支持和保障、预期成果等方面,没有明确而详尽的安排和保障。这些都可能会造成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对目标把握不准、路线出现偏差,进而对特色专业的建设造成消极的影响。在全国六百多所高校中评选出的三千多个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如何对各个高校、各个特色专业进行考核和审查,以便了解和掌握各个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情况?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评审周期、流程和制度,以实现既有利于监督和管理,又不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对现有的三千多个特色专业点是实行终身制,还是实行考核淘汰制度,如果实行淘汰制又该如何进行具体操作和实施?等等问题,这都需要在过程管理中,予以规范。

(四)特色专业结构优化问题

在高校特色专业的评选中,省域间、地域间分布很不均衡。当然,这主要是各地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主要是由于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一。但是,这种不均衡或多或少会对各地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均衡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需要在今后的特色专业调整工作中予以考虑。

五、对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培育与

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现有特色专业管理体制

要实现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教育部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和不同特色专业的情况,实行教育部直属管理、其他部委管理、地方教育部门管理三种方案。即对于特色专业的管理,保持现有高校的管理体制,各高校主管部门对所属高校的特色专业进行管理。教育部除对特色专业进行宏观管理外,主要对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特色专业进行管理与监控;其他部委所属高校下所设的特色专业,由该所属部委进行管理;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就由地方教育部门管理。这样既减轻了教育部的管理负担,又能对高校特色专业进行更细致、更全面的管理,以便充分发挥各高校主管部门的职责,及时发现特色专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适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建设所属各高校的特色专业,保证其建设成效。

(二)构建特色专业建设保障体系

高校要多渠道筹措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保证特色专业的建设投入。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教育部要加大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投人,保证国家专项经费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加强对特色专业的建设投入,地方政府对特色专业建设,也要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投入。根据各地区经济情况,分流部分特色专业建设经费到地方财政,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高校是特色专业的建设主体,高校要切实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投入,并有相应的增长。同时,要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对特色专业的建设投入。总之,在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资金投入上,要构建中央政府专项投入、地方政府配套、高校自筹、吸纳社会投入的特色专业建设资金多元化的筹措渠道,保证特色专业的建设投入。

(三)完善特色专业建设的管理机制

要完善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要规范对高校特色专业申请立项的管理。高校在申报特色专业时要提出具体、完善、科学的建设方案,包括现有基础、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进度安排、学校的支持和保障和预期成果等。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要认真贯彻、实施建设方案,合理安排进度,保证建设方向正确,取得的成果不走样。二是要强化对高校特色专业的评审管理。高校特色专业评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审和考核制度,对现有高校特色专业进行周期性的评估和审查,实行高校特色专业的优胜劣汰。高校特色专业评审是一件关乎高校自身、高等教育整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必须认真研究,科学确立评审主体。适应时展,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应当建立以中介评估为主导的多元化评审体系,努力实现政府行为由集权模式向宏观指导模式的转变,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各学术团体、专业协会、民间组织等民间评估机构积极参与,促进独立、权威的中介机构健康发展,以减少评审过程和结果中的非学术性人为干扰因素,增强评审工作的科学性。三是要加强对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在改革现有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各高校主管部门要发挥自身的监控职能,强化对所属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要实行定期的检查与考核制度,结合各高校特色专业制订的建设方案,检查不同阶段的建设情况与完成情况,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保证特色专业建设有序、稳步推进。

(四)优化特色专业布局

在以后的高校特色专业评选与调整中,在注重办学优势、强化办学特色、择优选取的基础上,适当照顾高等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在少数高等教育落后的省市适当增设特色专业点,促进高校特色专业均衡分布。由于政治、社会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陕西等地高等教育相对发达,新疆、、海南、青海和宁夏等地比较落后。高校特色专业点在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分布比例远远超过落后地区,长此以往,不利于高等教育在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国家可以在上述高等教育较落后的省区择优评出少量特色专业点,进行扶持、培育,促进其吸引人才,多出成果,带动高校发展,进而促进高校利用人才和科研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实现各

省域、地域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

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EB/OL].,

2008-09-28/2010-11-1-5.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rles/

business/htmlf'fies/moe/s3842/201010/xxgk.109579.html.

2009-09-04/2010-11-15.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d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 1034/201006/xxgk.88576.

html,2009-12-08/2010-11-15.

[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点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中专第一学期自我总结篇10

西南大学教务处教学档案管理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规范》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学档案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反映教学管理、教学运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载体等重要材料。

第三条 教务处应落实一名处领导主管教学档案工作,贯彻有关档案工作的政策和法规,做好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四条 教务处应确定一名档案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对档案材料进行整理、组卷和移交,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第五条 教务处各科室要指定人员负责档案材料的收集、归类、装订、移交及保管工作。各科室均要设置专用档案资料柜,使教学档案材料保管做到集中、妥善、安全。

第六条 综合类档案

(一)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教学工作的文件。

(二)学校及教务处有关教学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办法、规定及有关教学文件。

(三)学校关于教学工作的计划、总结及教学工作的各种统计报表。

(四)学校向上级主管部门递交的有关教学、教务工作的汇报、请示和批复。

(五)教务处及其科室职责、岗位责任制、机构沿革材料。

(六)教务处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的相关资料。

(七)教务处及各科室的工作计划(要点)、工作总结等。

第七条 教学基本建设

(一)专业建设

1.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调整及特色品牌专业的有关材料。

2.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及课程计划的有关文件。

(二)课程建设

各级重点课程、课程建设规划、管理有关材料,各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材料。

(三)教材建设

1.教材建设规划及管理的系列材料。

2.本科教材使用及优秀教材、CAI课件评选材料。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实验室建设及评估系列材料。

2.实习基地建设相关材料。

第八条 教学运行管理

(一)教学常规

1.培养方案、学期教学工作执行计划,培养方案变动申请表。

2.教学任务书、授课进度计划表。

3.课程表、调课、停课、代课申请表。

4.关于考试和成绩管理的文件和有关规定。学生期末考试卷、评分标准、试卷分析及学生原始成绩单、学生成绩总册、考试通报、总结、分析和处理情况。

(二)学籍管理

1.学籍管理、学籍异动的有关文件及其相应的附件材料。

2.毕业生资格审查的规定及历届毕业生资格审查材料,毕业生名册、结业生名单及有关审批材料,学位授予审查材料、授予名册。

3.新生登记表、学生学籍卡片、学生名册。

4.专升本有关文件与材料,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有关材料。

(三)实践教学环节

1.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生优秀设计(论文)评审资料,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集。

2.实验课程、实验项目一览表,实验教学大纲汇编,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汇编。

3.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及其相关材料。

第九条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一)办学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督导等资料。

(二)教学检查、各类教学情况调查总结材料,教学评价总结,优秀教学奖评奖办法、评奖结果与记录。

(三)各级各类听课记录、学生评教、教学竞赛、示范课或公开课资料。

(四)各类技能竞赛组织、参赛、获奖等资料。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相关资料。

(五)教师培训有关材料。

第十条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一)各级教学研究文件。

(二)历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各种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等系列资料。

(三)部级、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申报及其系列材料。

(四)学校优秀教学成果评奖办法、申报与评审材料、获奖名单。教师的教学研究论文、教学研究成果等。

第十一条 教务处和各科室要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年度及日常工作计划。凡以本处行文的文件,必须由处办公室归档管理,每年定期汇总、整理、保存。凡与岗位相关的通知文件,除交处办公室一份外,各岗位必须存档保存。

第十二条 教学档案实行按教学年度立卷归档。每年9月至11月,各部门应将上一个学年度形成的教学文件材料进行整理、立卷和向档案室移交。

第十三条 综合类档案由办公室集中统一收存、立卷;其它属各岗位业务档案的由各岗位集中整理立卷。如需交综合档案室长期保存,各岗位需保留交存档案目录。

第十四条 档案管理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七年六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