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电工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7 17:10:52

船舶电工知识

船舶电工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课程体系船舶电气工程技术工作过程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专业技术知识强调职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在部级和市级示范院校中,各重点建设专业都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这为我们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目标与思路

按照“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训到位”的理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岗位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平台课程的实训课题;在专业基础知识适度、够用的前提下,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拓宽和增强专业发展后劲。

1.1职业岗位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对的工种有4大类,岗位11种,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对的工种有4大类,岗位11种,其中船舶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船舶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船舶电气设备技术管理、船舶电气施工管理、船舶机电设备质量管理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

通过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分析研究,参考了劳动部《船舶电气职业标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以及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等,归纳出船舶电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出学习领域。

以教师顶岗及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企业调研,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船舶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船舶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船舶电气施工管理、船舶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等,及毕业生应该掌握的核心关键能力,确定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2课程体系重构通过对船舶电气专业所需要的核心专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并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对其进行归纳整合,进行学习领域概括,学习情境设计,重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创新

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该体系中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以行动为导向,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为能力,即综合能力。公务员之家: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较好,模仿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和记忆力不是很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使其更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结束语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行业形势,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合理构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适应船舶建造行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课程体系将不断完善,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从而为船舶建造行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建设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船舶电工知识范文篇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人均GDP由1978年的332元上升为2007年的16206元,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0.5%下降为2007年的15.5%,下降了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2.2%上升为2007年的44.8%,上升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7.3%上升为2007年的39.7%,上升了22.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致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但是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太慢,30年中年均只上升了0.08个百分点,这说明了湖北省的工业化速度还比较慢;从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看,湖北省的工业化呈现了重工业化的趋势,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52.7%上升为2007年的70.5%。

在第二产业中,2007年湖北省39个工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超过60亿元的行业有14个,这14个工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的总和接近70%。14个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8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过百亿,比重达到了53.19%,因此这8个行业是第二产业的支柱。

湖北省的电力产业、钢铁产业、船舶业、汽车制造业、桥梁建筑业、化工业等是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湖北省工业化的主要任务。要提升和改造这些产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科技存量与经济增量的有效衔接。除此之外,工业设计是目前推动技术创新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力量。

二、工业设计与产业竞争力

1、工业设计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工业设计的不断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日新月异的设计产品。现代的工业设计公司追求一种叫做“技术爆炸”的创新战略,将旧的创意用新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建立强有力的社会网络的内部和外部的团体,并广泛的从现行的工作中汲取经验(Hargadon2002)。事实上,无论是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工业设计公司都会提供以各种知识为资本的服务来帮助他们的客户进行创新。不论是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还是组织结构创新上,工业设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产品创新推动整个产业创新升级;通过对技术进行创意、构思、创造,赋予技术新的功能,设计出新产品;以设计活动为核心,对企业管理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协调能力;工业设计以其专业化、国际化的特点引导消费,从而促进市场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是包括像波音、卡特彼勒、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ReinaandTulacz2001,HoechtandTrott2006)等现代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要的生存和成功的经验。

2、工业设计推动产业产品档次的提高

首先是工业设计能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包括产品外观、包装、品牌等。其次,工业设计能够增加产品品种,改善产品结构,拉长产品链条,对资源进行市场导向的深加工。再次,工业设计通过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塑造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最后,工业设计能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文化层次,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经济效益。

3、工业设计推动产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工业设计是公司内部一个战略资源,正确的设计可能是产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新产品进入市场,最重要的是能否令顾客感到该产品更切合他们的需要,而工业设计侧重于改进产品的功能或特性来迎合顾客。很多时候,为获得最佳组合,工业设计对各种矛盾因素进行权衡,产品的优雅性与使用的便利性;产品价格与质量;技术上的最优化与用户的使用习惯等,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在协调复杂的矛盾之间发挥重要作用。

三、工业设计与湖北支柱产业竞争力提升

1、工业设计与湖北电力产业

湖北省拥有国家电力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事务所、荆门电力设计院、荆门电力勘测设计院、咸宁市电力勘测设计院和竹山县水利电力设计院等竞争力较强的设计院所。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中南电力设计院在电力勘测设计领域屡开先河,写就了我国电力设计史上的诸多“第一”:我国第一座国产化引进型30万千瓦机组的电厂工程、第一座10万千瓦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工程、第一个220千伏、500千伏长江大跨越、第一条交流500千伏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第一座±500千伏换流站、第一条数字微波通讯工程、第一条500千伏绿色环保线路、第一个电力系统BOT项目、第一个超高压跨海交流联网工程等,为发展新中国的电力事业做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

湖北省提出的“两型社会”建设方案,将面临着不同层面的环境问题,对于电力工业来讲,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电力设计提倡绿色设计,依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如提高电力行业的环保水平。随着有关环保政策的出台,火电厂的发展前景显得越发暗淡,对从事火力发电设计的企业造成了很大影响,而提高设计水平是面临这一困境的有效方法。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湖北省的电力设计在技术、经营、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技术进步是我国电力工业从数量速度型发展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2、工业设计与湖北钢铁产业

工业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企业为满足市场需要,刺激市场需求,使企业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升级换代的过程,更是产业升级换代、实现产业高级化的必经之路,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更是如此。NilsHenrikSolum(1996)对钢铁行业的工业设计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是:在所有行业中,钢铁行业是拥有设计部门最多的行业;钢铁行业的产品设计占整个创新成本的比重是50%左右;钢铁行业产品设计的强度与产品的销售额的相关系数为0.46(显著度为0.01);产品设计强度与新产品在销售额中的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52(显著度为0.01)。

2006年湖北省生产钢材1689万吨,铁合金10万吨,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但是钢铁工业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如武钢集团虽然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实业基础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再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些客观的事实与未来的挑战,要求武钢必须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的核心竞争能力。2006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和旗下分立出去的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申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7项,在湖北省的工矿企业中名列前茅。该公司以研发、设计为基础,以工程总承包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成套及制造为核心业务,其营业额2007已经达到40亿,2008年预计突破100亿。优秀的设计行业将为钢铁行业升级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工程设计最大炉容逾5000m3,工程总承包最大炉容3200m3,涟钢2200m3高炉等多项工程设计获国家、省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奖。2007年,设计了国内最大并完全实现国产化的320t转炉工程——马钢三炼钢建成投产,其年设计能力为70万吨。这是武钢依靠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吨钢利润差距,提高市场占有率,走精品名牌之路取得的卓越成绩。

3、工业设计与湖北船舶产业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船舶制造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具有较雄厚的基础。我省是内陆最大的船舶产品生产省份,是国内军民两用船舶的科研设计开发中心,船舶生产能力及配套产品供给能力,在全国仅次于上海、江苏、辽宁、广东之后,排名第五。461厂的焊条、471厂的铸锻件、宜昌403厂的生产主机和武钢的部分钢材,都是全国船舶制造厂的主要供货商,可以说,湖北省船舶制造及船舶配套产品已初步具有完整产业链的雏形。建造新型船舶,采取新工艺技术和采用现代造船模式是造船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船舶制造模式的发展,船舶产品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船舶的研发设计技术攻关对于造船而言变得愈加重要。湖北省拥有全国较为先进的船舶研究机构以及人才、地理等优势,其船舶科研技术一直走在中国造船业的前沿,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方面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领军力量。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第七〇一研究所)是我国一流的舰船总体研究设计单位,该所利用军工技术从事医用高压氧舱领域的设计研制已有四十余年历史,开发研制了婴儿氧舱、安全型医用高压氧舱、氧舱专用空调、计算机操舱系统和氧舱水消防系统等氧舱相关的配套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并获得多项该领域的国家专利。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第七〇九研究所)是以舰船总体研究、设计为主,兼顾民用开发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大型总体研究所。长江船舶设计院是交通系统最大的船舶设计研究单位,主要从事各类海洋及内河的民用船舶、军辅船舶和港口起重机械的研究与设计。另外还有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设计能力的增强能够提高船舶产品技术含量和在国际造船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有利于生产更多的高端产品。船舶制造的最终目的是出口创汇,想要开发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就应大力研究和推广造船新技术、新工艺,发挥自我优势,争取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高额利润。因此,湖北省要实现从造船大省转向造船强省的目标,工业设计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4、工业设计与湖北汽车产业

湖北省早在2003年就将汽车产业列为本省的支柱产业。2006年汽车行业的销售收入过千亿,但是,汽车产业不等于汽车制造,湖北要引领“汽车创造”,产业导向要逐渐转变,把研发中心变为扶持的对象。2006至2007年间,33家中外汽车及零部件研发机构云集武汉沌口区,100多项技术专利和创新产品在湖北诞生。

工业设计是制造业竞争之源泉和核心推动力之一,它对生产技术的发挥以及品牌建设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先取决于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工业设计的高级阶段,汽车设计尤其如此。多年以来,技术的外溢令汽车质量上的差距愈来愈小,评判汽车性能的指标已悄然发生变化,能让消费者明显感觉到的差异就是设计,设计的好坏成为竞争中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汽车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美国权威汽车质量调查机构J.DPower&Associaties的调查研究显示:美国汽车的新车质量在过去5年内提高了24%。1998年随机抽查100辆汽车,最好质量的与最差质量车之间的技术差距有212处,目前这个数字已经减少到了53处。所以,要继续在质量上取得竞争优势明显面临困难。与此同时,车型的变化及推出却在加速。根据《汽车新闻》报道:1995年美国共有910种不同车型上市;到2002年这个数字增长了44%,达到了1314种。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重要的就是设计,要令自己的车与众不同,形成独特强烈的个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我省汽车产业链尚未形成,大量的OEM(定牌生产合作)使汽车保有量大幅上升,但自主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能力上形成了对国外的依赖。近两年来各大汽车主机厂都开始创造自主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但由于机制原因,主机厂对设计投入不足,更缺乏对设计师队伍的再培养,核心设计仍然是从国外购买的。因此,工业设计的投入成了新时期汽车产业竞争力优势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5、工业设计与湖北建筑产业

湖北省的建筑设计机构在朝着公司化、专业化、规模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截止2007年底,湖北拥有48家建筑设计院所,最著名的有中南建筑设计院,2008年该院共承担海外工程设计项目8个,工程项目管理2个,完成合同额3000万美元,超过该院前5年海外工程合同额的总和,该院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足迹已遍及欧洲、美洲、非洲等15个国家和地区。另外还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社会对建筑设计的需要都比较单一,对建筑师而言,在其设计生涯中可能从事过各类建筑设计,从工业到民用,从住宅到公共建筑,扮演全能型设计人员的角色,而各种技术条件和需求基本由业主来设定或提供。在此条件下,建筑师只要掌握相应的规范、标准,运用基本的设计技术和专业知识,就能在蓝图上绘就相应的建筑,交付业主去建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建筑功能需求呈现出两级趋势,一方面要求某一单项建筑的功能越来越细化,如办公建筑、酒店、体育、医疗、商业、文化、大型社区等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又要求建筑具有多种复合功能,如集娱乐、休闲、学习、比赛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建筑,将观演与培训、休闲融合的大型文化中心等。

设计的内涵在于扩展,设计已经真正走向职业化。设计者不仅应拥有基本的设计技能等基础专业能力,更应在某一领域内有所钻研,在设计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上有相应的深度。专业化的发展是建筑师从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技术人员走向职业化和专家型的重要催化因素,也迫使建筑设计机构必须走向公司化、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建筑行业内部竞争差异性小、建筑企业普遍技术应用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技术创新缺乏。许多文献都验证了良好的建筑设计能力与工程成本和时间的节约,以及安全性和高质量的外观之间存在着正向效应(Geile,1996;GriffithandSidwell,1997;Francisetal.,1999;JergeasandPut,2001;LowandAbeyegoonasekera2001;Trigunarsyah,2004a,b)。传统的建筑设计主要以艺术性、空间布局和功能性为重点,很少关注生产制造方面,将其留给承包商去处理建造过程和设计需求的匹配(GriffithandSidwell,1995)。培养良好的设计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建筑业的发展。

6、工业设计与湖北化工产业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石化行业将建设重点项目118个,总投资572亿元,预计到2010年,全省石化总产量将达到14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7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80亿元。总体上看,化工产业经济发展仍然是以外延扩张为主,产品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低,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我国有炼油企业120多家,平均规模为年产261万吨,而2005年全球有炼油厂674家,原油加工能力41.2亿吨,平均规模达年产611万吨。

(2)石油和化工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不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高消耗、高污染、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偏高,造成总量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而许多产品又大量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原始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化能力差,成套技术的开发能力比较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工作薄弱,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要落后15年—2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全行业科技力量的协调和科技资源的整合有待加强。

工业设计对化工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以及绿色化工等领域积极发挥工程化的技术桥梁作用,增加产品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很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化工产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我们要充分利用湖北省制造业的优势,重点发展像工业设计这样的专业化生产服务业。湖北省的食品、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早在2006年工业增加值就超过60亿元,这两个行业都是设计密集行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也可以将这两个行业培育成湖北省的支柱行业。同时通过跨行业的产业链,带动教育、工业、材料、先进技术、信息、市场等行业的协调与发展,有效促进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ritton,J.N.H:Networkstructureofanindustrialcluster:electronicsinToronto[J].EnvironmentandPlanningA2003,35.

[2]Bryson,J.R,Daniels,P.W.andRusten,G:DesignWorkshopsoftheWorld:TheproductionandintegrationofindustrialdesignexpertiseintotheproductdevelopmentandmanufacturingprocessinNorwayandtheUnitedKingdom.WorkingPaperNo.53/04.DesignNorwegianCompetitiveness,InstituteforResearchinEconomics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2004.

[3]Hagedoorn,J:Inter-firmR&DPartnerships-AnOverviewofPatternsandTrendssince1960[J].ResearchPolicy2002(31).

[4]Reina,P.andTulacz,G.J:Globalfirmsincreasetheirlocalpresencesacquisitionsandlocaljointventuresarehelpingmajorfirmsovercomeregionaleconomichurdles[R].EngineeringNews-Record2001(4).

[5]Hoecht,A.andTrott,P:Innovationrisksofstrategicoutsourcing[J].Technovation2006(2).

[6]NilsHenrikSolum,KeithSmithandEvaN?覸ssKarlsen.DesignandinnovationinNorwegianindustry:PaperpreparedfortheNorwegianDesignCouncil,1996STEPrapport/reportISSN0804-8185Oslo,september,1996Revisedseptember1998.

[7]Viscusi,W.K.andMoore,M.J:.ProductLiability,ResearchandDevelopmentandInnovatio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3,101(1).

[8]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Z].2008.

船舶电工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工业设计市场竞争产业化

一、湖北支柱产业发展现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人均GDP由1978年的332元上升为2007年的16206元,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0.5%下降为2007年的15.5%,下降了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2.2%上升为2007年的44.8%,上升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7.3%上升为2007年的39.7%,上升了22.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致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但是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太慢,30年中年均只上升了0.08个百分点,这说明了湖北省的工业化速度还比较慢;从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看,湖北省的工业化呈现了重工业化的趋势,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52.7%上升为2007年的70.5%。

在第二产业中,2007年湖北省39个工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超过60亿元的行业有14个,这14个工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的总和接近70%。14个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8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过百亿,比重达到了53.19%,因此这8个行业是第二产业的支柱。

湖北省的电力产业、钢铁产业、船舶业、汽车制造业、桥梁建筑业、化工业等是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湖北省工业化的主要任务。要提升和改造这些产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实现科技存量与经济增量的有效衔接。除此之外,工业设计是目前推动技术创新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力量。

二、工业设计与产业竞争力

1、工业设计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工业设计的不断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日新月异的设计产品。现代的工业设计公司追求一种叫做“技术爆炸”的创新战略,将旧的创意用新手段表现出来,从而建立强有力的社会网络的内部和外部的团体,并广泛的从现行的工作中汲取经验(Hargadon2002)。事实上,无论是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工业设计公司都会提供以各种知识为资本的服务来帮助他们的客户进行创新。不论是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葱禄故亲橹峁勾葱律希ひ瞪杓贫计鹱啪僮闱嶂氐淖饔谩Kü反葱峦贫霾荡葱律?;通过对技术进行创意、构思、创造,赋予技术新的功能,设计出新产品;以设计活动为核心,对企业管理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协调能力;工业设计以其专业化、国际化的特点引导消费,从而促进市场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是包括像波音、卡特彼勒、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ReinaandTulacz2001,HoechtandTrott2006)等现代工业企业越来越重要的生存和成功的经验。

2、工业设计推动产业产品档次的提高

首先是工业设计能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包括产品外观、包装、品牌等。其次,工业设计能够增加产品品种,改善产品结构,拉长产品链条,对资源进行市场导向的深加工。再次,工业设计通过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塑造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最后,工业设计能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文化层次,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经济效益。

3、工业设计推动产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工业设计是公司内部一个战略资源,正确的设计可能是产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新产品进入市场,最重要的是能否令顾客感到该产品更切合他们的需要,而工业设计侧重于改进产品的功能或特性来迎合顾客。很多时候,为获得最佳组合,工业设计对各种矛盾因素进行权衡,产品的优雅性与使用的便利性;产品价格与质量;技术上的最优化与用户的使用习惯等,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在协调复杂的矛盾之间发挥重要作用。

三、工业设计与湖北支柱产业竞争力提升

1、工业设计与湖北电力产业

湖北省拥有国家电力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事务所、荆门电力设计院、荆门电力勘测设计院、咸宁市电力勘测设计院和竹山县水利电力设计院等竞争力较强的设计院所。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中南电力设计院在电力勘测设计领域屡开先河,写就了我国电力设计史上的诸多“第一”:我国第一座国产化引进型30万千瓦机组的电厂工程、第一座10万千瓦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工程、第一个220千伏、500千伏长江大跨越、第一条交流500千伏输电工程、第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第一座±500千伏换流站、第一条数字微波通讯工程、第一条500千伏绿色环保线路、第一个电力系统BOT项目、第一个超高压跨海交流联网工程等,为发展新中国的电力事业做出了积极重大的贡献。

湖北省提出的“两型社会”建设方案,将面临着不同层面的环境问题,对于电力工业来讲,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电力设计提倡绿色设计,依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如提高电力行业的环保水平。随着有关环保政策的出台,火电厂的发展前景显得越发暗淡,对从事火力发电设计的企业造成了很大影响,而提高设计水平是面临这一困境的有效方法。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湖北省的电力设计在技术、经营、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技术进步是我国电力工业从数量速度型发展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发展的主要途径。

2、工业设计与湖北钢铁产业

工业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企业为满足市场需要,刺激市场需求,使企业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升级换代的过程,更是产业升级换代、实现产业高级化的必经之路,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更是如此。NilsHenrikSolum(1996)对钢铁行业的工业设计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结论是:在所有行业中,钢铁行业是拥有设计部门最多的行业;钢铁行业的产品设计占整个创新成本的比重是50%左右;钢铁行业产品设计的强度与产品的销售额的相关系数为0.46(显著度为0.01);产品设计强度与新产品在销售额中的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52(显著度为0.01)。

2006年湖北省生产钢材1689万吨,铁合金10万吨,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但是钢铁工业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如武钢集团虽然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实业基础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再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些客观的事实与未来的挑战,要求武钢必须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的核心竞争能力。2006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和旗下分立出去的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申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7项,在湖北省的工矿企业中名列前茅。该公司以研发、设计为基础,以工程总承包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成套及制造为核心业务,其营业额2007已经达到40亿,2008年预计突破100亿。优秀的设计行业将为钢铁行业升级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工程设计最大炉容逾5000m3,工程总承包最大炉容3200m3,涟钢2200m3高炉等多项工程设计获国家、省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奖。2007年,设计了国内最大并完全实现国产化的320t转炉工程——马钢三炼钢建成投产,其年设计能力为70万吨。这是武钢依靠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吨钢利润差距,提高市场占有率,走精品名牌之路取得的卓越成绩。

3、工业设计与湖北船舶产业

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船舶制造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具有较雄厚的基础。我省是内陆最大的船舶产品生产省份,是国内军民两用船舶的科研设计开发中心,船舶生产能力及配套产品供给能力,在全国仅次于上海、江苏、辽宁、广东之后,排名第五。461厂的焊条、471厂的铸锻件、宜昌403厂的生产主机和武钢的部分钢材,都是全国船舶制造厂的主要供货商,可以说,湖北省船舶制造及船舶配套产品已初步具有完整产业链的雏形。建造新型船舶,采取新工艺技术和采用现代造船模式是造船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船舶制造模式的发展,船舶产品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船舶的研发设计技术攻关对于造船而言变得愈加重要。湖北省拥有全国较为先进的船舶研究机构以及人才、地理等优势,其船舶科研技术一直走在中国造船业的前沿,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方面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领军力量。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第七〇一研究所)是我国一流的舰船总体研究设计单位,该所利用军工技术从事医用高压氧舱领域的设计研制已有四十余年历史,开发研制了婴儿氧舱、安全型医用高压氧舱、氧舱专用空调、计算机操舱系统和氧舱水消防系统等氧舱相关的配套产品,科技含量较高,并获得多项该领域的国家专利。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第七〇九研究所)是以舰船总体研究、设计为主,兼顾民用开发的多学科、多专业的大型总体研究所。长江船舶设计院是交通系统最大的船舶设计研究单位,主要从事各类海洋及内河的民用船舶、军辅船舶和港口起重机械的研究与设计。另外还有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二研究所。设计能力的增强能够提高船舶产品技术含量和在国际造船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有利于生产更多的高端产品。船舶制造的最终目的是出口创汇,想要开发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就应大力研究和推广造船新技术、新工艺,发挥自我优势,争取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高额利润。因此,湖北省要实现从造船大省转向造船强省的目标,工业设计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4、工业设计与湖北汽车产业

湖北省早在2003年就将汽车产业列为本省的支柱产业。2006年汽车行业的销售收入过千亿,但是,汽车产业不等于汽车制造,湖北要引领“汽车创造”,产业导向要逐渐转变,把研发中心变为扶持的对象。2006至2007年间,33家中外汽车及零部件研发机构云集武汉沌口区,100多项技术专利和创新产品在湖北诞生。

工业设计是制造业竞争之源泉和核心推动力之一,它对生产技术的发挥以及品牌建设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先取决于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作为工业设计的高级阶段,汽车设计尤其如此。多年以来,技术的外溢令汽车质量上的差距愈来愈小,评判汽车性能的指标已悄然发生变化,能让消费者明显感觉到的差异就是设计,设计的好坏成为竞争中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汽车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美国权威汽车质量调查机构J.DPower&Associaties的调查研究显示:美国汽车的新车质量在过去5年内提高了24%。1998年随机抽查100辆汽车,最好质量的与最差质量车之间的技术差距有212处,目前这个数字已经减少到了53处。所以,要继续在质量上取得竞争优势明显面临困难。与此同时,车型的变化及推出却在加速。根据《汽车新闻》报道:1995年美国共有910种不同车型上市;到2002年这个数字增长了44%,达到了1314种。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重要的就是设计,要令自己的车与众不同,形成独特强烈的个性,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我省汽车产业链尚未形成,大量的OEM(定牌生产合作)使汽车保有量大幅上升,但自主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能力上形成了对国外的依赖。近两年来各大汽车主机厂都开始创造自主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但由于机制原因,主机厂对设计投入不足,更缺乏对设计师队伍的再培养,核心设计仍然是从国外购买的。因此,工业设计的投入成了新时期汽车产业竞争力优势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5、工业设计与湖北建筑产业

湖北省的建筑设计机构在朝着公司化、专业化、规模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截止2007年底,湖北拥有48家建筑设计院所,最著名的有中南建筑设计院,2008年该院共承担海外工程设计项目8个,工程项目管理2个,完成合同额3000万美元,超过该院前5年海外工程合同额的总和,该院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足迹已遍及欧洲、美洲、非洲等15个国家和地区。另外还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社会对建筑设计的需要都比较单一,对建筑师而言,在其设计生涯中可能从事过各类建筑设计,从工业到民用,从住宅到公共建筑,扮演全能型设计人员的角色,而各种技术条件和需求基本由业主来设定或提供。在此条件下,建筑师只要掌握相应的规范、标准,运用基本的设计技术和专业知识,就能在蓝图上绘就相应的建筑,交付业主去建造。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建筑功能需求呈现出两级趋势,一方面要求某一单项建筑的功能越来越细化,如办公建筑、酒店、体育、医疗、商业、文化、大型社区等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又要求建筑具有多种复合功能,如集娱乐、休闲、学习、比赛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建筑,将观演与培训、休闲融合的大型文化中心等。

设计的内涵在于扩展,设计已经真正走向职业化。设计者不仅应拥有基本的设计技能等基础专业能力,更应在某一领域内有所钻研,在设计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上有相应的深度。专业化的发展是建筑师从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技术人员走向职业化和专家型的重要催化因素,也迫使建筑设计机构必须走向公司化、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建筑行业内部竞争差异性小、建筑企业普遍技术应用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技术创新缺乏。许多文献都验证了良好的建筑设计能力与工程成本和时间的节约,以及安全性和高质量的外观之间存在着正向效应(Geile,1996;GriffithandSidwell,1997;Francisetal.,1999;JergeasandPut,2001;LowandAbeyegoonasekera2001;Trigunarsyah,2004a,b)。传统的建筑设计主要以艺术性、空间布局和功能性为重点,很少关注生产制造方面,将其留给承包商去处理建造过程和设计需求的匹配(GriffithandSidwell,1995)。培养良好的设计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建筑业的发展。

6、工业设计与湖北化工产业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石化行业将建设重点项目118个,总投资572亿元,预计到2010年,全省石化总产量将达到14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7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80亿元。总体上看,化工产业经济发展仍然是以外延扩张为主,产品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而散,集中度低,许多装置达不到经济规模。我国有炼油企业120多家,平均规模为年产261万吨,而2005年全球有炼油厂674家,原油加工能力41.2亿吨,平均规模达年产611万吨。

(2)石油和化工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不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高消耗、高污染、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偏高,造成总量供大于求、生产能力过剩,而许多产品又大量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原始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化能力差,成套技术的开发能力比较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工作薄弱,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要落后15年—20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全行业科技力量的协调和科技资源的整合有待加强。

工业设计对化工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以及绿色化工等领域积极发挥工程化的技术桥梁作用,增加产品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很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化工产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我们要充分利用湖北省制造业的优势,重点发展像工业设计这样的专业化生产服务业。湖北省的食品、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早在2006年工业增加值就超过60亿元,这两个行业都是设计密集行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也可以将这两个行业培育成湖北省的支柱行业。同时通过跨行业的产业链,带动教育、工业、材料、先进技术、信息、市场等行业的协调与发展,有效促进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ritton,J.N.H:Networkstructureofanindustrialcluster:electronicsinToronto[J].EnvironmentandPlanningA2003,35.

[2]Bryson,J.R,Daniels,P.W.andRusten,G:DesignWorkshopsoftheWorld:TheproductionandintegrationofindustrialdesignexpertiseintotheproductdevelopmentandmanufacturingprocessinNorwayandtheUnitedKingdom.WorkingPaperNo.53/04.DesignNorwegianCompetitiveness,InstituteforResearchinEconomics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2004.

[3]Hagedoorn,J:Inter-firmR&DPartnerships-AnOverviewofPatternsandTrendssince1960[J].ResearchPolicy2002(31).

[4]Reina,P.andTulacz,G.J:Globalfirmsincreasetheirlocalpresencesacquisitionsandlocaljointventuresarehelpingmajorfirmsovercomeregionaleconomichurdles[R].EngineeringNews-Record2001(4).

[5]Hoecht,A.andTrott,P:Innovationrisksofstrategicoutsourcing[J].Technovation2006(2).

[6]NilsHenrikSolum,KeithSmithandEvaN?覸ssKarlsen.DesignandinnovationinNorwegianindustry:PaperpreparedfortheNorwegianDesignCouncil,1996STEPrapport/reportISSN0804-8185Oslo,september,1996Revisedseptember1998.

船舶电工知识范文篇4

一级教育由安全技术部门负责,教育时间不少于48h,复习考试8h,经考试合格后方能由劳动人事部门分配到车间。

二级教育由车间负责,时间不少于36H,复习考试4h,经考试合格后方能分配到班组。不及格者允许补考,三次补考不及格者,车间有权退回劳动人事部门。受教育面必须达100%,因故未受教育者必须补课。

三级安全教育由班组负责,时间不少于24h,经考试合格后,在指定的师傅带领下参加操作。在未取得安全操作证前,不得独立操作。受教育面必须达100%,因故未受教育者必须补课。

(二)特殊教育

从事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年满18岁以上,从事爆破和井下瓦斯检验人员,年龄不得低于20周岁,工作认真,身体健康,没有妨碍从事本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要具备从事本作业的文化程度和安全专业技术知识及实践经验。

由各主管部门、劳动部门负责培训、考核发证。理论和实际操作必须达到合格要求,考核不合格可以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须重新培训。

锅炉司炉、压力容器操作、电工、起重机械、金属焊接(气割)、建筑登高架设和厂矿企业内的机动车辆驾驶等作业人员,由地、市劳动部门或指定的单位考核发证。

爆破作业人员由县以上公安部门考核发证。

机动车辆的驾驶人员由公安交通按国家有关规定发证。

电工作业人员(包括运行电工和低压电工)由电业部门(或劳动部门)考核发证(化肥企业电工由当地劳动、电业部门商定)。

其他特种作业人员由各主管部门或省、市企事业主管部门指定单位考核发证。

取得操作证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定期复审。除机动车辆和机动船舶驾驶、轮机操作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外,其他特种作业人员2年进行1次。复审由考核发证部门或指定单位进行。复审不合格者,收缴操作证,凡未经复审者,不得独立作业。

(三)日常教育

厂级干部(包括党、政、工、团)参加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24h;其余人员(包括工程技术干部、管理干部、生产工人等)累计不得少于(24~48)h;辅助部门工人累计不得少于24h。经过培训每年要进行1次考核,其成绩记入考核档案。

工人安全技术考核由车间主任负责组织,由车间安全具体办理。

大修或重大危险作业之前,由安全部门配合机动和检修单位负责人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

船舶电工知识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节约与开发并举、节约优先的能源方针,突出重点,完善机制,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落实,实现油电有序供给,节约使用,合理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油用电,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节油节电与落实国家、省、市已有节能政策相结合,与推进十大节能工程和实施工业“新、特、优”工程相结合,与加快节能技术进步相结合,与推进全民节能行动相结合,与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把节油节电作为开展节能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节能工作实现新突破。

二、明确重点领域节油节电工作职责

(一)车辆船舶节油。

3.严格执行机动车报废标准。严格执行《机动车登记规定》和《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已达到报废期限机动车的监督管理,及时督促办理报废注销手续。市公交系统和有条件的县(市)区的老旧公交客车报废期要在额定标准基础上提前2-3年。加快高油耗客、货车退出道路营运市场进度,力争到2013年年底前,全部营运车辆达到国家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责任单位:市公安局、交通局、贸易服务局、市政公用局)

4.鼓励使用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乘用车、轻型商用车、重型商用车、营运客车和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落实强制性汽车燃料消耗量申报、公告、标识制度。汽车生产商和进口商要按照统一的检测方法,测定并申报汽车燃料消耗量,新生产和进口汽车销售时必须在显著位置粘贴燃料消耗量标识。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不同排量乘用车消费税税率政策,鼓励推广小排量乘用车。把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新购公务用车应优先采购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切实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对采购、检测、维修、报废、更新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车辆用油定额考核。适时推进公务车改革。(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财政局、质监局、环保局、交通局、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地税局、市政公用局)

5.加强运输节油管理。优化道路运输组织管理,提高运输集约化水平。对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投放新的运力。鼓励发展甩挂运输。营运性汽车要严格执行*省《营业性道路运输企业载客汽车燃料消耗限额》和《营运性道路运输企业载货汽车燃料消耗限额》地方标准。交通部门要积极推广公路自动收费系统(ETC),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6.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科学设置公交专用车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加强公共交通、区域内交通及对外交通的有效衔接,提高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加强出租车调度,完善预约制度,降低空载率。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补贴力度,降低公共交通出行费用,吸引、鼓励更多群众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责任单位:市公安局、财政局、市政公用局)

7.加强船舶节油工作。鼓励使用节能高效的新型船舶,淘汰老旧高耗能船舶。新建造船舶应采用节能型设计、选用节能环保型柴油机和新型高效螺旋桨,实现船体、主机和螺旋桨的合理匹配。(责任部门:市经委、交通局、园林局)

8.加强农用车辆和农业机械节油工作。鼓励使用节油型农用车辆和农业机械。推广免耕少耕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农机服务部门要开展对农用车辆和农业机械的节油技术指导。(责任单位:市农业局)

(二)锅炉、窑炉节油。

9.加强电力行业节油工作。所有火电厂(包括新建电厂)燃煤锅炉都要采用等离子无油、小油枪等微油点火技术和低负荷稳燃技术,降低油耗。(责任单位:市经委)10.加快工业窑炉实施替代燃料油改造。工业窑炉要逐步停用燃料油,以洁净煤、天然气、煤制气等替代燃料油。钢铁行业要推广蓄热式轧钢加热炉技术。有色冶金用的各类熔炼炉、镀锌炉、铜精炼炉、加热炉、烘干炉等要加快实施替代燃料油改造。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窑炉要推广煤制气替代石油技术。推广窑炉保温、富氧燃烧、余热回收等新技术、新工艺,降低燃油消耗。制定并落实工业窑炉限期改造规划和计划,限制使用燃料油。(责任单位:市经委)

(三)电机系统节电。

11.提高电机及拖动设备产品技术水平。电机及拖动设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要严格执行国家高效节能电机产品标准和电机及拖动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提高电机检测水平,把能效指标作为电机及相关设备出厂检测的重要内容,达不到标准的不准销售、使用。(责任单位:市质监局)

12.加快淘汰低效电机及拖动设备。认真落实国家低效落后电机及拖动设备淘汰目录和省淘汰计划,在2009年年底前淘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本)》(国家发改委20*年第40号令)明令淘汰的低效落后电机及拖动设备和机械工业第一批至第十七批淘汰机电产品。(责任单位:市经委)

13.推进电机系统节电改造。推广电机系统节电技术和设备,合理匹配电机系统,消除“大马拉小车”现象。企业购置使用高效节能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高压电动机、交直流永磁电动机、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等产品,符合《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其投资额按税法规定享受抵免所得税优惠。实施电机系统综合节电改造项目,以企业、车间为单元更换高效或超高效节能电机的,采用变频调速、软启动装置、无功补偿装置、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对电机及拖动设备实施改造的,调整生产工艺组合、优化电机及拖动设备匹配的,优先申报国家节能奖励项目或安排省、市节能资金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经委、地税局)

14.加强电机系统节电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标准,提高电机运行效率。100千瓦以上的用电设备,要按照国家《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标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责任单位:市经委、质监局)

(四)空调、冰箱节电。

15.加快推广高效节能空调、冰箱(冰柜)。严格执行国家《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和《家用电冰箱耗电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等能效标准和能效标识制度,禁止生产和销售达不到标准的空调、冰箱(冰柜)。鼓励消费者使用能耗低的节能型空调、冰箱(冰柜)。大力发展溴化锂等非电空调。(责任单位:市质监局)

16.加强现有空调系统的改造和维护。通过优化系统(变频、变风量、流量可调系统)、采用节能新技术(太阳能采暖制冷、地源热泵、余热源热泵)以及应用节能新设备(高效冷却塔、高效换热器)等方式,对现有空调系统进行改造。加强对中央空调系统的维护保养,每年夏季或冬季空调使用前,按规定进行清洗和维护。(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17.强化空调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新建公共建筑使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应当按照空调系统设计规范进行优化设计,建成后进行能效测评,达不到设计规范的不得投入使用。中央空调操作人员应当进行专业培训。(责任单位:市建委、经委)

(五)照明节电。

18.加快淘汰低效照明产品。制定并实施淘汰低效照明产品、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计划。20*年年底前,市级机关全部淘汰低效照明产品;2009年年底前,城市道路照明、公共场所全部淘汰低效照明产品。大力推广高效照明产品,20*年推广高效照明产品27万支,在确保完成“*”国家高效照明产品推广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高效照明产品应用范围。严格落实抑制白炽灯等低效照明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税收政策,研究出台激励政策,促进高效光源、新光源、灯具等生产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责任单位:市经委、财政局、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政公用局、国税局、地税局)

19.节约城市公共照明用电。科学制定城市公共照明规划,合理划分城市照明等级,确保以道路照明为主的功能照明,严格控制装饰性景观照明。功能照明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照明设计标准及照明能耗密度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在保证车辆、行人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启和关闭路灯,在深夜试行间隔开灯或降低光源功率,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路灯。在用电高峰时段,城市景观照明、娱乐场所霓虹灯等要减少用电,各级行政机关、公共场所应关闭不必要的夜间照明,严格控制装饰性景观照明。(责任单位:市建委、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政公用局)

20.优化照明系统。公共区域、行政机关及企业等,应进行有效的照明系统改造,采用照明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从采光分布设计、灯具选择、系统自动控制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新建项目照明系统应严格按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要求选用节能灯具和光源。(责任单位:市建委)

21.加快发展半导体照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照明企业集团,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区域特色明显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推进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和产品推广。(责任单位:市经委、发改委)

(六)办公节电。

22.加强办公设备采购管理。公共机构要优先选购能效水平高的办公设备。办公用电设备要设置成节能模式,长时间不使用的要及时关闭,减少待机能耗。(责任单位: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23.建立节电管理制度。公共机构要制订节约用电管理制度,强化办公场所的节电管理,落实责任制,明确节能监督员,加强监督考评,建立内部节电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制定和实施节电改造计划及管理措施。(责任单位: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七)建筑节电。

24.建筑物的设计要认真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节能50%的节能设计标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有条件的要安装地源热泵、余热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制冷、供暖装置。(责任单位:市建委)

25.实施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工程,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与应用图集》,提高太阳能光热、光电应用水平。实施“阳光屋顶计划”,新建住宅建筑有条件的要同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责任单位:市建委)

26.开展既有建筑节电改造。推广节电智能控制等技术措施。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对建筑用电进行诊断、分析,制订改造方案,进行节电改造。(责任单位:市建委)

三、强化节油节电保障措施

27.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42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试行)的通知》(济政办字〔20*〕90号)等规定,未通过节能评估审查的,一律不得审批、核准、备案或开工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经委)

28.严格落实高耗油、高耗电行业淘汰落后政策。各级发改、经贸等部门要加强淘汰落后用油用电生产能力的监管,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高耗油、高耗电产品、设备和生产工艺。严格执行高耗油、高耗电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对产品单耗高于国家、省能耗限额标准且整改不力的企业,实行超耗能加价。(责任单位:市经委、发改委)

29.加强重点用油用电单位管理。年耗油1000吨以上、年用电500万千瓦时以上的用油用电单位,要按照国家《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标准要求,配备相应的能源计量器具,监控用能情况,严格能源计量数据管理。重点用电单位要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电平衡测试,并实施用电实时在线监测。各级经贸委(节能办)和节能监察(监测)机构,要组织指导重点用电单位对主要耗电设备和工艺系统进行检测。(责任单位:市经委、质监局)

30.加强石油、电力生产企业节油节电管理。石油石化、电力生产和输配企业要降低自用率,减少损耗。开展对标管理,分析国内外同类企业先进油耗电耗指标,找出差距,制定措施,提高能源转化效率。(责任单位:市经委、*供电公司)

31.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和有序用电工作。切实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停止不符合产业政策、违规建设和淘汰类企业的用电。各县(市)、区要依据省、市政府有关政策要求,按照以电定用、有序用电、节约用电的原则,制定并严格实施科学合理的电力错峰、避峰和有序用电方案。用电企业要合理安排生产工艺、生产班次和设备检修,具备条件的要采用蓄冷、蓄热方式,实现错峰、避峰用电。加强无功管理,变压器总容量在100千伏安以上的高电压等级用电企业的功率因数要达到0.95以上,其他用电企业的功率因数要达到0.9以上。(责任单位:市经委、*供电公司)

32.鼓励利用余压余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在项目审批、资金、土地等方面,加大对利用余压余热等余能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的支持力度。凡符合并网调度条件的,电网管理部门要允许并网,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并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上网服务。(责任单位:市经委、发改委、金融办、国土资源局、*供电公司)

33.落实促进节油节电的价格政策。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时段和实施范围,严格执行峰谷分时电价和试行尖峰电价政策,引导非连续性用电单位错峰、避峰用电。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研究提出对居民用电实行阶梯式电价的具体意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石油价格改革的有关政策。(责任单位:市经委、物价局、贸易服务局、*供电公司)

34.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对电解铝、铁合金、钢铁、电石、烧碱、水泥、黄磷、锌冶炼等高耗能行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进一步加大差别电价政策执行力度,按照规定程序扩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提高实施标准。严禁各县(市)、区自行出台针对高耗能企业的电价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经委、物价局、*供电公司)

35.积极推进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工作。用能产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列入国家能源效率标识产品目录的产品,应当按照规定标注能源效率标识。加强节能产品认证工作,引导和扶持节能灯、电机、泵、风机等产品生产企业申请认证,促进节能产业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市质监局)

36.加快节油节电科技创新。在用足用好国家、省科技优惠政策、推进节油节电技术进步的同时,把节油节电重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列入市各类科技专项计划重点,积极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节油节电技术应用研究,开发共性和关键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37.大力推进节油节电技术改造。结合十大节能工程、实施工业“新、特、优”工程和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等工作,支持一批节油节电技术改造项目,推广一批节油节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责任单位:市经委)

38.强化节油节电监管。各级统计部门要会同经委(节能办)摸清本地区重点用油用电单位数量,加强统计分析,掌握用油用电及节约情况。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会同质监、建设等部门加强节油节电管理,组织开展对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油高耗电产品、大型耗油耗电设备节能运行、空调温度设定、城市景观照明等专项检查。各级质监部门要加强节油节电能效标识和产品质量管理,加大能效标识市场监督执法力度,打击虚假标识,规范标识行为,加强对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使用情况的执法检查,加大对终端节油节电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责任单位:市经委、建委、质监局)

39.加大节油节电监察力度。各级节能监察机构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规定和本实施方案要求,对用电设备运行效率、落后用电设备淘汰和重点用电单位电平衡测试情况进行监察,对公共机构办公场所节电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反节能法律法规、严重浪费油电的行为。(责任单位:市经委)

40.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要切实发挥表率作用,带头节油节电,落实强制采购节油节电产品的有关规定,优先采购节油节电产品。要把节油节电情况纳入机关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责任单位: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国资委)

41.深入开展节油节电全民行动。积极开展节油节电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农村等活动。提倡单位、家庭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段每天少开1小时空调、晚开半小时电灯,尽量使用自然光照明,坚持随手关灯,杜绝白昼灯、长明灯。(责任单位:市经委、民政局、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教育局、农业局、妇联、总工会)

4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新闻宣传、广电、文化等部门要广泛深入开展以节油节电为重点的宣传活动,报纸、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各类媒体要开设节能专栏、专题,解读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普及节油节电知识。在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举办节能知识专题讲座,将节油节电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和实践培训体系。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宣传节油节电典型,曝光浪费能源行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文化局、教育局)

四、加强组织领导

43.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节油节电工作,把节油节电作为抓好节能工作的重要举措,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紧抓好。要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鲁发〔20*〕4号)要求,把节油节电情况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确保取得实效。

船舶电工知识范文篇6

xxx

从89年参加工作,就投入到xx船闸的筹建,至今已经工作了16年,可以说xx船闸的运行史,就是我的工作史。从几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政治和思想品德方面

在党组织和所领导的培养教育下,加上自己的不断努力,我的政治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关心时事政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为构件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全心全意为船民服务。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2004年光荣的入了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平时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

二、业务能力方面

在船闸工作的16年中,原创:我先后从事过电工、操作工、过闸费征收员、操作班班长等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自觉学习船闸安全和征收管理等业务知识,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征收岗位交通法规大专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由于在船闸从事过多种岗位的工作,加上工作中能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刻苦专研业务,因而我对船闸的生产技术工作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每个生产岗位上都能得心应手,应付自如,我带领的操作班,通过强化安全管理工作,一直保持安全通航率100%,也从没有过因工作失误而延误船舶过闸现象。

三、工作态度方面

工作中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始终保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作风。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窗口服务岗位,在船闸工作中的重要性。牢记“三个代表”的思想,把对船民的优质服务,做为首要任务。如:在担任操作班班长兼闸费征收员工作中,始终做到对每一条过闸的船舶都能认真检查,坚持做到应征不漏,应免不征,对待船民一视同仁,热情服务;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自己亲自指挥,组织班里成员协调配合,使每条过闸的船舶都能安全通过等。

四、遵纪守法方面

在船闸工作中,不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严格约束自己,保持清正廉洁。特别是在过闸费征收过程中坚决避免少报、瞒报、漏报现象出现。在船舶过闸时,坚决抵制吃、拿、卡、要现象发生,使过往的船民交口称赞,树立了想好形象。

五、业绩方面

船舶电工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推进项目安全文化建设

1、建筑企业的特点

中交四航局是一个从事水工建设的建筑企业。建筑施工的最大特点就是产品固定,人员流动。任何一个建筑物,一经选定了地址破土动工兴建,它就固定不动,但生产人员围绕着它上上下下,水上水下地进行生产活动,建筑品体积大,生产周期长,要持续几个月或一年,有的需要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这就形成了在有限的场地集中了大量的操作人员,施工机械,施工船舶,建筑材料等进行作业。建筑施工人员流动性大,他们相应在城市或地区间流动,由于用工制度的改革,施工队伍中绝大多数施工人员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不但要随工程流动,还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农忙、农闲)进行流动,给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露天高处作业,水上施工作业,手工操作,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作条件差,作业环境恶劣,导致操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或由于心情烦燥,违章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建筑施工变化大,规则性差,不安全因素随形象进度的变化而改变。从水下到水上,基础、主体、每道工序不同,不安全因素也不相同。每个月每天都在变化给安全防护带来诸多困难。针对建筑企业的特点,四航局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使安全文化扎根于项目施工,减少、杜绝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关爱生命,安全发展。

2、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不仅具有生产管理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还有特殊的规律和范畴。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生产与生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生产的其他目标,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四航局推行“三项文化建设”,使“三项文化”在公司各项目部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安全文化”就是的其中一项,其核心理念是: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对生命的珍视,对安全的本质理解。安全工作必须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关爱人的生命健康。生命意味着高于一切,把安全生产当作人命关天的大事来抓,在企业发展中认真落实“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方针。项目部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最基础最直接的单位,是落实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四航局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比较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上、下有14款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72款的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安全管理规定规程责任制,基本上涵盖了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如果按照执行预防措施得当,是可以大大减少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度是健全了,关键是如何落实,安全生产是全员的责任,党政工一起来抓。项目部的项目经理和党支部书记与公司领导签订了安全责任书,确定了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对全生产具体的领导责任;分管其他工作的领导在其分管工作中涉及安全生产内容的人必须承担其领导责任;各人在其职责范围内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防止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把安全生产和防范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及安全检查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

3、人的态度

安全文化规范项目部员工的行为,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生产的态度、思维以及采取的行为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确保企业安全文化的延伸管理落到实处,收到成效。项目部是生产经营的直接承担者,也是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载体,能否确保安全生产,决定的因素是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管理状况。只有项目部实现“人——船机——环境”三要素的统一才能避免、预防和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项目经理是项目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决策人,他享有项目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安全生产事项的决定权。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党政领导班子负有健全项目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订项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项目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检查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订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是直接关系到项目安全生产的群体,他们的安全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项目部安全生产水平状况,从大量的事故教训看,许多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人们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缺乏安全生产意识,缺乏安全技术操作技能,从而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关健。要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学习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学习有关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学习生产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知识,学习有关事故应急救援和撤离知识。同时,职工必须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这是他们生产施工的守则,是进行安全管理的依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大家熟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养成遵守规章制度,按照规程操作的习惯,并能自觉执行,掌握本岗位安全操作技能。他们对本岗位安全操作的技术和能力,必须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单位还有一些特殊作业人员,如起重工、电工、焊工等等,他们从事的岗位比较特殊,并且存在着较大的危险性。所以对他们安全素质的要求要更高,更严格,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作业。

4、船机的状态

施工过程,保证船舶、机械的使用安全,其任务是采取系统措施,在施工生产和使用船机的全过程中保障工作人员安全和健康,免受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危险。我们是水工队伍,施工离不开船。海上船舶施工,风险较大,有台风、浪涌等不可避免的因素影响。我们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上水下施工作业通航安全管理规定》和海事局的海上施工通航的一系列规定,按照四航局《工程船舶安全管理规定、规程》与船舶部、安全部、工程部密切配合,做好施工船舶的拖航、防台、施工等各个过程的工作,保证船舶的安全。机械的种类很多,它的危害风险大小取决于机械的类型、用途、使用方法,操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等因素。还与人们对危险的了解,所采取的避免危险的技能有关。正确判断什么是危险,什么时候会发生,起重机在项目施工用得较多,这特种机械危险的因素较多,使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要超载,清楚被吊物的重量,检查安全保护装置必须有效,不要疏忽吊具的安全性。总之,机械的使用必须要消除产生危险的因素,实现机械安全。同时,注意用电安全。

5、环境的形成

项目部要营造一个安全生产的氛围,加大宣传安全生产的力度,重视对各种层次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考核。保证安全资金的有效投入,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并及时整改,使项目部全体员工有安全生产的意识,同时要创造一个良好施工环境和休息环境,在施工现场每时每刻都有提醒人们安全生产,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不违反劳动纪律。保证职工的休息时间,搞好生活区,大家有一个好的休息环境,让人们睡好休息好更好地搞施工。项目部的施工生产做到人的行为规范,机的状态良好,施工环境的和谐,就能减少甚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6、四航安全文化核心理念

项目部的施工任务大部分是靠合作队伍来完成,我们必须把合作队伍的安全生产管理列入企业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我们的安全管理范畴。合作队伍的成分农民工较多,人员流动大,组织纪律较散,团队意识安全生产的意识较差,针对其特点与项目部的实际相结合,按先简单后复杂,先启动再完善,统一规划统一布置,分步实施。保证安全文化延伸管理落实到实处,收到成效。首先要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大力传播安全文化,灌输安全文化,实现安全文化,提升他们对健康、安全,环保的认识,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熟悉自己职业相关的安全知识。形成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自觉遵章守纪,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提高他们的安全技术操作技能。他们有不少的人技能操作不熟练或没有操作过,甚至没有见过的,在实际施工中往往显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无形中将会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所以要进行安全技术操作的培训。特别对从事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如电工、焊工、机械使用工、起重工等要进行上岗证检查,无证不能让其从事该项工作,以保证工程施工安全顺利进行。还要注意的是加强培养、增加合作队伍人员的安全责任心,要防止人为的安全责任事故,要靠规章制度和技术措施,并且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引入奖惩制度,加强对使用队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管理和监督,把安全生产责任制真正落实到合作队伍的每一个班组,每一位人员身上,使大家能认识到本工种本岗位的安全责任,自觉地按照制度的规定进行生产活动,切实承担起自己的安全生产责任。

船舶电工知识范文篇8

一、*年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及其特点

今年1—11月份我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75.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完成年度计划的87.2%,高于去年同期增幅1.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273.9亿元,增长21.4%;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产值262.7亿元,产销率为96.0%,产销衔接良好。1—11月我市供电量达1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其中工业用电1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金融系统贷款余额180.5亿元,增长22.3%;财政收入总规模达23.3亿元,增长35.7%。扩大内需拓展市场的积极成效不断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亿元,同比增9.7%,其中批零贸易商品销售总额40.7亿元,同比增5.4%。外向型经济继续增长。1—11月份我市累计完成自营出口总额3.57亿美元,同比增长32.5%,比去年同期增幅上升5.2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的102%。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我市工业经济总体上处于健康、快速的增长态势。

二、市经贸局主要工作

1、企业体制改革有较大进展。国企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改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完成了市化工总公司、乐成酒厂、市生产物资服务公司等3家企业的改制工作。市通用机械制造公司、市重配厂、市机电设备公司、市电子总公司等4家企业进入实质性改制阶段。浙江佑利管道公司和柳市电工器材厂等2家集体企业改制工作,5家进入操作实施。民营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规范。在健全完善原有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基础上,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明星企业开展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工作。7家企业被评为温州市第二批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示范单位。

2、企业技术改造稳步发展。全市技改项目新增111项,计划总投资28.5亿元,完成财务数14.6亿元,同比增18.8%。我市电吕正在向高科技化智能化领域迈进。

3、船舶工业培育力度加大。随着国际国内船舶需求的趋热和省市两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市造船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造船业已成为我市的一大新兴产业,是全市今后要努力发育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目前我市七里港黄华一带,共有13家甲类(或相当甲类)船厂,在建船舶超过140艘,造船利润一般在10-15%,造船周期一般在6个月左右,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约3亿元,造船产量达到了65万载重吨,年产值达20多亿元,占全国产量的约5%,占浙江省三分之一。今年来温州市及我市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多次组织调研组就如何规范发展船舶制造业进行调研,有关执法部门多次联合进行船舶行业的专项整治,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如何发展船舶工业进行研究。《温州市船舶行业发展规划》下月就要出台,目前我市已抽调了相关人员组建了船舶行业整治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船舶行业的整治、整合、提升,草拟了《*市船舶工业发展实施方案》。

4、专项整治工作加进一步深入。一是认真开展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和整顿,牵头组织工商、质监、金融、财税、公安、卫生、消防、海洋、文化等职能部门,对屠宰、非法加油站、地条钢、头盔、食品安全、危险物品等46个行业进行专项治理。如对地条钢企业进行整治,组织了5次大检查,取缔了10家,监管10家,限期整改1家。二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抓责任制,同全市31个乡镇、23个市府直属部门、17个经济发展事务所和38个直属国有企业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逐个考核;二抓机构,组建了市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局,建立17个安全生产监察中队;三抓队伍,配备了安全生产监察中队队长、副队长和专职人员;四抓培训,举办22期、3113名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五抓监察,以“铁网行动”等形式,对乡镇矿山、冲压设备、民爆器材、消防设施、电力设备、船舶制造、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建筑工程、“三合一”企业、烟花爆竹等行业进行检查,参加检查19860人次,检查企业(场所)18146家,查出安全隐患7984处,除当场整改外,限期整改3596处,已整改2969处,其它正在整改中。

5、加强行业协会管理,协会职能作用发挥良好。今年,会同市民政局顺利开展对我系统所属9家行业协会*年的年检工作。在年检过程中,我们研究分析各行业协会报送的年度工行总结,实际了解了各行业协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他们进行了指导,督促他们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更好地发挥其协会职能作用。我们还参加了服装行业协会、美容美发行业协会以及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等3个协会的改选工作,保证了行业协会工作的连续性。新批筹建了煤机行业协会、电子工业协会和沐浴行业协会等3家行业协会,使我市的行业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6、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经贸综合协调能力。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针对本系统存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积极应对,开展四项活动。一是开展“聚才兴企”活动。制定和实施经贸系统“聚才兴企”方案。按照总理视察温州提出民营企业要实现新跨跃的要求,今年11月,组织95家中小企业负责人,赴中央党校参加经济理论培训,为企业搭筑造就人才的平台,新华社等新闻媒体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民营企业实现新跨跃的新举措。二是开展为中小企业服务活动。针对企业用地难,年初根据国家土地紧缩政策,提出在符合规划和土地法规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厂房容积率、企业投资密度和产出率、降低绿化率的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规划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工业厂房容积率已大幅度提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用地供需矛盾。针对企业用电难,会同财政、供电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有序用电工作意见》和《*市工业企业自备发电机组管理办法》等文件,进行7次夜间有序用电大检查,鼓励企业购买发电机组发电,有效地缓解工业企业用电不足的矛盾。针对企业融资难,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第19条、20条、21条规定,到宁波、江苏等地参观考察之后,今年10月组建6家商业化运作模式的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每家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500万元,放大倍数一般在5—10倍,较好地解决工业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三是开展抗灾救灾活动。得知14号台风“云娜”正面袭击我市消息后,我局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部署,启动应急预案。在抗灾中,全局分六组深入船舶基地、企业抗灾第一线,沉着应对,积极防御,使经贸系统没有出现伤亡事故,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救灾中,在一个月内基本恢复生产经营的同时,对龙西、仙溪、福溪三个重灾区,成立救灾突击队,调运5批紧急物资,给灾民和抗灾一线的人员送去猪肉1771斤、食油572斤、蔬菜3200斤、盐600斤及蜡烛等日用品,共计48238.4元。筛选12家企业与灾区死难家属结对帮扶。四是推进评优评先活动,企业诚信建设掀起高潮。开展了对*年度*市“功勋企业”、“十佳雁荡杯”、“明星企业”的评选,开展了浙江省第二批诚信示范企业、温州市第二批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示范单位和温州市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以及省成长型企业的评选。经过企业申报,我们的仔细调查、严格审核,*年我市企业荣誉不断。3家企业被评为省第二批诚信示范企业,7家企业被评为温州市第二批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示范单位,12家企业被评为*年度温州市创建信用企业先进单位,28家企业被评为省成长型企业、3家企业被评为最具成长性中型企业、1家企业被评为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3名企业领导人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家。通过以上的各种评优评先活动,我市企业掀起了诚信建设的高潮,企业呈现一片好的景象并呈良性循环。

此外,我们还加强系统党群的建设、综治普法、信访、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学校建设等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看到经贸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电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制约加剧。低水平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持续走低,物价上涨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出口贸易磨擦增多。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欠佳。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步伐缓慢。经贸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对经贸工作的新要求。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不够。

三、*年经贸工作计划

*年经贸工作具体目标:确保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600亿元,同比增长14%,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力争全社会新增工业性投资3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同比增长10%;外贸自营出口总额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以上;确保安全生产无重特大恶性事故发生。

明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加快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围绕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电器、电子、造船、服装、机械制造、钻头等传统产业,增强企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是以实施“双百工程”为载体,更大规模推进企业技术改造。保持高强度的技术改造投入,*年完成重点技改立项达100个项目,技改计划总投资30亿元。进一步抓好100个市重点新产品试制试产项目。切实落实项目责任制。二是以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要加快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突出抓好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加快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科技孵化创业服务中心和共性技术中心等配套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贸易与国外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三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拓展移动通信配套、电源电子、汽车电子、计算机配套等领域,形成信息产业企业群;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临港海洋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构筑竞争新高地。四是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传统产品信息化改造。要牵头做好推动企业信息化的综合协调工作,突出重点,系统集成。

(二)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进一步发挥产业先导作用。加快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流通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制订连锁经营发展规划,推进零售业整合,培育一批连锁企业集团,提高连锁企业的规模化程度和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二是着力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流通效率。加强工业企业的现代物流管理,依托区域特色经济和工业园区,开展物流服务。三是运用现代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商业。进一步抓好一批重点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建设,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四是抓好重点批发市场建设。五是加强中心城镇商业网点规划工作。

(三)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各类企业制度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重组,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体制保证和发展动力。一是继续稳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新路子,进一步研究制订并实施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工作方案,加快实施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力争5家企业改制。二是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调整股权结构,开展股权二次改造,积极推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股份化;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和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今年要继续在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在进一步扶优扶强的同时,要把中小企业发展放在战略地位,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市有关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用电、用地、办事等方面的困难。深入开展“聚才兴企”工作,营造一个育才、引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船舶电工知识范文篇9

一、船舶行业技能工人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1.概述

随着我国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近5-10年来,船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根据统计:仅江苏省内大小船厂目前已有100多家。然而,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船企对技能工人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经济危机过后,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2.需求分析

(1)总需求量大增。技能工人需求量随着船舶行业的发展而大增。以南通为例举证。南通是著名的“钣焊之乡”,船舶劳务输出闻名国内外,有船舶劳务输出单位10余家,在中国十多家大船厂工作的南通籍熟练劳务工人有近十万人,大连船厂VLCC超级油轮一半以上的焊接工作量由南通劳务大军承包。高素质的劳务大军,为南通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但是,近年来,随着船舶工业的蓬勃发展,船舶制造行业招工难的矛盾日益显现。具有地位优势的江海城市南通涌现出熔盛重工、明德、韩通、惠生、道达等十几家上规模的民营船厂,加上老字号的中远川崎、中远船务,(南通目前的造船完工量在2010年占全国造船完工量的1/7),加上舱口盖、分段制作、钢结构、甲板机械设备等相关配套工厂,共有200余家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船企的用工量大幅增加。近两年,南通已经成为了船企工人的输入地。不仅如此,尽管工人整体的薪资待遇有明显增幅,用工荒的情形近两年十分突出。

(2)技术要求渐长。国际船运行业对中国造船成本优势的青睐给中国造船行业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比较优势。然而随着国外造船行业的贸易保护盛行,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一系列新规则、新标准等技术壁垒将给中国造船业带来最大困难与挑战。今年4月份中国国际船舶工业博览会论坛上,业内人士介绍,今后几年可能进入实施的新标准有:协调共同结构规范(HCSR)、目标型新船建造标准(GBS)、国际拆船公约(《2009年香港国际安全与无害环境拆船公约》)、压载水公约、NOx/SOx排放新标准、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原油船货油舱涂层性能标准等。举例说明,作为船体结构的主要工种-电焊工,近年来其技术要求不断提高。除了要求船厂焊工必须要持指定船级社焊工证才能上岗操作以外,对整个船厂一类、二类、三类焊工的等级比例提出要求,对某些船型、某些位置等提出要求必须三类焊工操作。

3.供给分析

随着船舶企业的发展,其主体工种技能工人(焊工、装配工、管工等)也出现了地区集聚化、年轻化、稳定率较差的特点。

(1)地区集聚化特点。根据南通地区几家大型船厂的在职员工数据统计分析,船舶企业工人的地区特色比较明显,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根据统计,船舶企业工人主要地区分布比例:江苏、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占船舶工人总量的1/3;河南、安徽、黑龙江、湖北等中部地区占比超过一半。而对于某些工种,其地区集聚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2)年轻化特点。根据南通地区几家船厂在职工人的年龄统计,25岁以下的占比65%以上。如下图所示:

(3)稳定率较差特点

原因一:由于船舶企业特殊的本工与外包工相结合的用工模式,加之船舶生产制造连续性较低的特点,加剧了技能工人的流动,导致了船舶企业员工稳定率较差。

原因二:船舶制造企业较之一般的行业,工作环境较差、劳动强度较大。根据离职人员所在部门、生产工序的统计可知:船体制造部门(组立、合拢)离职的人数占比近70%;生产准备、船舶舾装、涂装部门中离职的人数约1/3。

原因三:年轻人缺乏吃苦精神、职业忠诚度很低。根据对离职人员的分析,得知(1)离职的年龄特征:离职员工出现明显的年轻化特征,同一统计口径内30岁以内离职员工占比过60%。且二次跳槽的几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层。(2)离职的原因分析:笔者通过对在6个月内离职的新进员工(学徒工)的调查得出:因不适应工作环境、怕吃苦而离职的占比76%之多。

二、内部培养工程

解决技能工人短缺问题,应以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现代产业工人,全力推进“内部培养工程”。

1.对现代产业工人的解释

农民工须经过专业化、职业化两道坎儿,以“大机器生产”为特色,成为工业化的主力(现代产业工人)。具体表现在:

(1)专业化的技能。一般说来,农民工进入的是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如建筑业。而船舶行业的技术要求渐长,使得农民工转化为船舶产业工人,需掌握专业化的技能,需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以提高人均产值、以提供专业化技能服务。

(2)职业化的技术通道。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通道的打开,在现代企业中形成尊重技术、膜拜科学技能的氛围,产业工人同时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2.培训目的与方向。

(1)职业化。重视工人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帮助工人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2)知识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农民工、职校学生的培养,要坚持实践加理论的专业培训,适时开展学历教育,这有利于引导产业工人学知识、比技术,也有利于产业工人的自我职业发展。

(3)公司化。除了培养工人的技能、职业观念外,把公司战略、企业文化也要宣贯到工人层面,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以保障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三、采取“N+1”的培养模式

1.培训对象的“N+1”模式:立足本地+布局各地

船舶技术工人的培养,应完全挖掘当地劳动力资源,培养一批认可企业文化、忠诚度高、十分稳定的工人队伍,这有利于稳定生产、和谐劳资关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本地资源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时,应扩大企业影响力,充分开发附近区域的劳动力资源;并适当发展省外资源,有针对性地对接有工种特色的区域劳动力市场,以满足自身生产发展之需。

2.培训渠道的“N+1”模式:立足厂内培训+多方校企合作

(1)立足厂内自主培训。船舶技术工人供求矛盾的形势,使南通地区的熔盛、明德、向海等一批新民营造船厂近几年来不约而同地通过内部学徒工的培养以满足生产岗位的需要。有的通过内部推荐形式招收社会学徒工,有的则成立专门的独立法人性质的学校,引进专业人才、大规模招生,实施规范化管理。

(2)开展多方校企合作,探索提前对接、无缝对接新模式。船舶行业的校企合作,不仅指本科性质的科研院校,还应包括数量更大、范围更广的大中专、技校、职校等在内的职业技术院校。在合作模式上,除了校企实习期间的合作外,应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如“订单”式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在培训内容上,应在职业院校早期导入企业文化与技术需求,力争提前对接、无缝对接。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必须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一方面,参与合作的船舶企业依托职业院校进行新职工的培养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与院校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有条件的,可以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另一方面,职业技术院校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同时,根据企业需求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企业文化、生产流程、技术革新等课程。有条件的,应切实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同时,也要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3.培训形式的“N+1”模式:岗前集训+师带徒

(1)岗前集训。根据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和船舶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应在船舶焊接、装配、船舶钳工、船舶电工等四个专业领域开展集训。一方面,依托内部培训师资、工位、原材料等资源;另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加强基地建设,扩大基地培养培训能力,开展短期培训。具体操作上,应先建立内部培训的示范基地,摸索出技能短训的规律,培养一批能实践、会理论、有经验的教员;根据实际需求,在其他合作院校的培训基地复制此短训模式。

(2)师带徒。经过短训的员工,只是具备了基本的操作技能,要培养为成熟的船舶技能工人,还需要时间的磨炼。因此,需安排在岗培训。在实际操作中,人力资源部根据资格条件每位新进员工安排1名带教师傅,签订《传帮带协议》,确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与计划,开展定期考核评估。

4.培训内容的“N+1”模式: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培养

技能培训解决了生产岗位的短缺问题,而不能解决员工稳定性较差的问题。针对船舶行业员工年轻化的特点,应开展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出有理想、能吃苦、懂技能、爱企业的现代船舶产业工人。具体包括:

(1)不断加强对新员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新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用制度规范新员工的行为。不断鼓励新员工积极进取,同时对出现违纪现象的新员工及时严肃的处理。对于出现思想波动的新员工,及时做好引导工作。

(2)加大新员工的考核和淘汰力度,实行优胜劣汰,对素质较差的新员工及时进行清理,提高整体队伍的学习氛围。

(3)通过现场跟踪、调查、座谈会、文体活动等方式加强交流,加强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熏陶教育,使新员工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尽快的融入到公司的生产节奏中去。

5.培养方向的“N+1”模式:产业工人为主,基层管理与技术人才为辅

(1)为产业工人构建一条职业发展路线: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打破学历、年龄、工龄、资历、用工方式等传统的框架、不拘一格培养选拔人才。公司制定培养计划,有计划、按步骤实施产业工人培养。产业工人被聘为技师以后,公司召开隆重的技师称号授予大会,颁发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享受技师津贴。

(2)对优秀员工实施激励,给予内部竞聘机会,优先晋升班组长或工程技术人员,优先转招为长期合同工。同时,实施一年一考评,实行动态管理,更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与忧患意识。

四、结语

船舶电工知识范文篇10

一、国内外船舶工业发展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造船业格局持续发生了变化,产业重心由传统的船舶工业发达地区西欧向亚洲地区转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日本、韩国、欧盟和中国等四级格局。去年这四个国家和地区新船完工量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已达到96.7%,其中东北亚地区韩、日、中三国所占世界市场份额已超过80%,世界船市中心转移至东北亚地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我国已明确提出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目标。近几年来,地方船厂迅速崛起,已占全国造船产量的三分之一,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形成了“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地域分布上逐步形成了渤海湾、长江口以及珠江口等三大船舶工业基地,上海、江苏的南通和泰州(含江阴和扬州)、广州、大连、舟山、山东的胶东半岛和福建的厦门等八大中型船舶产业集群。

*省已提出了把船舶工业作为全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发展产业。于*年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把浙东沿海的舟山与宁波、浙南沿海的台州与温州、杭嘉湖地区的内河流域作为我省船舶修造业发展的主要地区。舟山以*、*、*为主要区域,重点发展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和大中型船舶制造;宁波以象山港与北仑港、台州以温岭和三门、温州以乐清为主要区域,重点发展特种船舶与出口船舶制造;杭嘉湖内河流域重点发展内河船舶和游艇制造。

市委市政府对船舶工业更是倍加关注和重视,把发展船舶工业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工业主导产业。于*年出台了《舟山市加快船舶工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修造船业以舟山本岛为中心,以*、*、*为主要发展区域,重点布局在六横、虾峙、小干、马峙、盘峙、册子、秀山、长涂、岱西、衢山等区域,逐步形成四大集聚区块:六横—虾峙集聚区块、小干—马峙集聚区块、盘峙及周边岛屿集聚区块、秀山—岱西—长涂集聚区块。船舶配件业逐步向*北部、*外岛、*、嵊泗等地扩散。

二、我县船舶工业现状及发展形势:

截止20*年底,全县拥有船舶修造企业43家,占全市船舶企业的25%。其中在建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7家,相对固定从业人员2100人,占全市的16%。20*年船舶工业共实现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123.3%,占全县工业产值的21.2%,占全市船舶工业产值的22%。其中,造船业实现产值2.74亿元,修船业产值1.39亿元,中间产品和配套件实现产值8.7亿元。全县拥有6万吨兼修8万吨级、2万吨级、3000吨级船坞各1座,1000吨级船坞5座,船排24只,船台57只,1座1万吨级船坞、一批30万吨、15万吨、10万吨大型船坞项目正在建设中。有船舶配套企业近20家(不包括常石大型船体公司和常石船业有限公司),其中外商投资企业6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年产值82*万元,主要产品为铸件、船用配件、船用家具、卸扣、大锚、电瓶等。

目前,*船舶修造业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日本常石集团、韩国韩进海运、上海舟基集团、香港恒利投资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大企业纷纷落户我县,一大批船舶工业项目正在启动,主要有上海舟基集团在长涂岛、*东邦公司在衢山岛的修造船项目,日本常石集团在秀山岛的三期项目,海舟公司的二期扩建项目等等。初步形成了全县船舶修造业“一心三区”的布局,即岱西船舶修造交易中心,秀山大中型船舶修造区,衢山大中型船舶修造区和长涂中小型船舶修造区。

我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为*发展大型船舶修造业、开发建设大吨位泊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世界船舶修造业“东移”的理想选择。我们相信,随着修造船产业的不断“东移”,将会有更多的国内外大企业来我县投资船舶项目,为*发展船舶工业提供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三、我县船舶工业人才特点及问题:

目前我县船舶工业从业人员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固定从业人员约为2100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1.2%。其中包括具有一定学历、职称的管理人员、技术型人才和普通施工人员等。二是外包工队伍人员约为2000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8.8%,这部分人员组成随意性强,流动性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船舶工业人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总量不足。根据预测,到2007年我县船舶工业需要设计、策划、经营、安检、质管等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200—300名,焊、技、电、安装、管道、油漆等高素质技工5000余人。据统计,目前全县船舶修造企业固定从业人员2100人中这方面人才只有800左右,不到全县人才总量的5%,加上外包工队伍从业人员2000人中的焊工、技工、电工专业技术等熟练人员也只有1300多人,持有CCS证书或劳动部门核发的专业资格证书人员和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更是缺少,与预测数相差甚远。一旦我县在建大型项目陆续投产,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如果船舶人才跟不上需求,就会在现有船舶企业之间造成人才恶性竞争,不利于*船舶工业的做大做强。

2、结构不合理。在800人船舶修造业人才中,具有技术等级及职业准入资格的约450人,占56.3%,初级工及职业准入资格的人才约350人,占43.7%,高级工及以上的不到4%,其中拥有高级技师等级的只有2个,技师9个,高级工15个。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约140人,占17.5%,其中研究生1个,大学本科65人。一半人员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有的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人才发展可塑性相对来说比较小。反映出我县船舶工业人才结构极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更是缺乏,这对提升企业档次和提高船舶产品质量均带来不利影响。

3、培养力度不够。我县大部分船舶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战略眼光、人才观念、学习意识等都比较欠缺。一部分企业以降低成本为由,对企业人员的培训不重视、经费投入很少;部分企业只重视对设备、厂房、土地等有形资产的增值,以及项目、资金的引进,不重视人才智力开发和素质提高等无形资产的投入;有的企业对培养自己的工人心存顾虑,担心自己培养的人才被别的企业挖走,积极性不是很高。从而导致工人素质提不高,一些技术人员知识老化、技能退化,研发创新能力人才缺乏,直接制约了企业规模的发展、层次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适应不了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4、导向问题。一是在舆论宣传导向上,忽视了对技术工人应有地位和作用的宣传,重文凭、轻技能的观念根深蒂固,多数人仍然以学历和职称作为判定人才的标准。每年我县在外引进人才,基本上引进的还是大中专毕业生,技工人才引进很少。二是在收入分配导向上,往往把学历相对不高,但长期在一线积累技能和经验的技术工人划在了人才之外,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的待遇也不如职位最低的管理干部。同时许多考生、考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对职业技术教育有片面认识,甚至有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次等教育”,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表现在招生困难,报到率不高,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等。我县的船舶企业技术工人后续力量出现了严重断档。

四、建议与对策:

船舶工业作为我县经济支柱的重要产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必须要加快我县的船舶工业人才队伍建设。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船舶工业人才工作

要进一步树立凡有一技之长者都是人才、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船舶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一线技术工人,他们都是推动我县船舶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县船舶工业人才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县打造省级先进船舶修造业基地的瓶颈之一,各级党委、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企业要把加强船舶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培养船舶工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我县海洋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积极探索,建立完善船舶人才培养机制

各有关单位要千方百计加快船舶管理、设计、技术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海洋学院、*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技校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扩充船舶修造相关专业,为我县船舶工业提供专业人才。二是加强校企联合,充分发挥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资源,鼓励和引导企业与职业技校之间通过联合、协作等方式,创建技工培养和培训的综合基地,努力把县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全市船舶修造技工培训中心,为我县船舶修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工人保障。三是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引进国内外专家实地指导,同时派员到国外与国内先进企业学习先进修造船技术,为我县船舶工业及时输送高级骨干人才和紧缺人才。四是广泛开展船舶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与攻关等活动,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全社会形成学技术、比技能,鼓励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

3、强化意识,努力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劳动部门要会同有关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船舶职业技能技术鉴定,强化持证上岗,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船舶职业培训鉴定质量认证制度。对无证上岗人员开设职业资格培训,对持证上岗人员开展CCS证书培训,确保企业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努力开展技师培训考评工作,加强船舶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船舶企业也应采取优惠措施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和技能水平。要进一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使职业资格证书真正成为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的真实凭证。

4、优化环境,进一步创造良好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