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体制改革思考

时间:2022-09-23 11:17:00

机构体制改革思考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担当了培育和建设人才市场的任务,政府人才服务机构逐渐发展成了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服务机构,不但提供公益性人才交流服务和政府委托的部分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还提供人才市场经营性服务项目。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社会对于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根据进一步完善市场、加强公共服务以及行政体制改革要求,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一、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的背景

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是由我国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主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根据我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央编办发[2005]15号),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从事人才交流、人才就业服务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这类机构在国际上属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范畴。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在促进人才就业、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提高人才就业能力、为人才提供社会保障以及维护人才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人才市场的建立是政府主导型的,并以政府成立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为标志而发展起来的(如非特别指出,本文的人才市场指人才交流的场所或中介机构)。**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政府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随后,全国各地的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相继成立。到**年底,我国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已达到3500家,约占全国各类人才中介机构总数的53%,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成为我国人才就业公共服务的主体。

在我国人才市场建设初期,民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还比较弱小,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成为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的主体,并具有多种综合服务的功能。它不但提供各种公益性人才交流服务,也承担政府委托的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同时还提供人才市场经营性服务项目。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发展经营性服务逐渐成为各级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重要任务。随着经营性活动的发展,一些地区的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基本解决了经费不足和机构自我发展的问题;一些机构甚至可以不要政府的财政支持,转化为自由度更大的企业型机构。

随着环境变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人才市场的需要,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凸现出来:一是政府机构的职能定位问题。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执行机构,人才服务机构设立的初衷是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不是追求组织自身利益。然而,当前的这种情况,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能否真正履行其公共服务的职能就成为社会质疑的问题。二是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目标冲突问题。虽然,在许多人才服务机构中对这两类服务实行了内部分开管理,但管理体制上仍是一体化的,在利益上也不能脱离关系。实际上,在两类服务目标冲突、相互制约的情况下,两类业务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三是市场竞争的公平问题。人才服务机构借助于政府名义开展经营性服务,管市场和办市场不分,有悖市场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经营中的矛盾还可能会引发社会对政府机构的行政诉讼问题。另外,这种状况也会使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对未来发展方向产生认识模糊。比如:有人提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服务要共同发展;也有人认为要“一业为主,另一业为辅”,以公共服务为主,商业性服务为辅;还有人提出要“做大做强,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服务产业等,各种认识很难达成共识。因此,基于完善市场经济、从人才市场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改革必然成为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政府人才服务机构面临的挑战

我国政府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从诞生伊始,就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政府人才服务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日益增长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小康社会。总体上,人们的生存需要已经基本满足,社会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人们用于衣、食、家庭用品等方面费用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用于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费用的比例不断上升。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加。同时,社会对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随着我国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的发展,人才跨地区、跨国的流动日益频繁,流动规模增大,对人才流动的公共服务需求增加。根据原国家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工作情况统计表》和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有关数据,1993-**年,我国人才流动总量逐年增加,在人才服务机构登记的流动人员从174万上升到2015万,平均年增长率约为23%。

2.高校毕业生快速增长,人才供求矛盾凸现,需要政府对促进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公共服务。1978年我国刚恢复高考时,高等院校招收大学生只有40余万人,1998年达到108万人左右,在20年中增长了约68万人,平均每年增长6万人左右。[1]在这段时间中,高校毕业生基本是供不应求。然而,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在1998-2005年,我国高校年招生从108万猛增为504万人,7年中增加了39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0多万人(此外高校毕业生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不包含成人高等教育。)我国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买方市场逐渐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3.在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就业和择业面临更加困难的环境。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不仅是毕业生,留学回归人员、军队转业干部以及各类下岗人员都面临着同样的就业和再就业困难,社会对人才就业公共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工作任务也将不断加重。有关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公众特别需要政府加强的人才就业公共服务有:人才就业信息、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等,其中选择前三项的人数比例分别约为70%、53%、49%。[2]

(二)我国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要求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公告,1998年10月25日),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组织”。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了三次分类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一次是1996年,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运行机制,将事业单位分为7种类型,即行政(监督)管理类、社会公益类、公益兼经营类、技术开发类、生产经营类和经营服务类(咨询、后勤、中介);第二次是1998年,取消了以前的分类,根据公共财政供给的程度,将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类事业单位。目前,适应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以促进公共事业发展为目标,我国事业单位的第三次分类管理改革正在进行。现阶段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一是从科学界定和合理分类的角度,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二是从规范管理的角度,重新设计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三是从整体配套的角度,进行包括总体方案和若干配套制度的系统性的制度设计。

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必然要与事业单位整体改革保持一致。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和要求,当前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一是分类定位问题,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二是“事企分离”问题,要解决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公益服务与经营服务界限不清问题以及实施必要的机构转制;三是改革后的人员分流和分类管理问题。

(三)民营和外资人才中介机构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才市场的不断完善,民营和外资人才中介机构也相继发展起来,人才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据原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基本情况》有关数据显示,1994年,全国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只有784家,占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总数的20.8%,到**年增加到2427家,占总数的36.6%。在民营机构的发展中,一些优秀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商脱颖而出,如“前程无忧”、“中华英才”等,其中有的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003年11月,我国政府下发了《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此后,正式注册登记的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逐年增长,2003年为30家,**年底增加到69家,占总数比例也从0.6%上升到1%。民营和外资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通过公平竞争,提高了人才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也对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发展形成竞争压力。

(四)国际公共服务改革浪潮的影响

在国际上,发达国家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职能有限。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很少,职能范围很小,主要在国防、保护私有产权、维护社会秩序等有限的公共领域中发挥作用,政府基本不干预经济,被称为是“守夜型”政府;第二个时期——职能扩张。20世纪初期以后,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许多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市场失灵”的弊端暴露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理论被政府认同。政府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为理由,广泛地介入到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领域。这一时期各国政府的职能不断扩大,设立了大量的公共部门,逐步形成“大而全”政府组织模式。同时,各国政府的支出也不断攀升,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870年前后只有10%,到1935年前后上升到25%,而1995年前后又上升到40%以上,其中欧共体高达54%[3];第三个时期——职能分权。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中,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同时在全球化竞争中,需要政府提供领域更宽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机构庞大,财政压力巨大,引起民众不满。公众对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提出质疑。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4]他们提出政府要从部分公共服务领域中退出,让社会与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将更多地融入到全球一体化的潮流中,不仅经济运行、市场规则逐步与世界接轨,而且政府公共管理模式也会受到重大影响。

三、我国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模式的探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为此,原国家人事部部长张学忠同志在2002年的有关讲话中指出:在进一步深化“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要探索“两类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的思路。2003年底,“中央人才工作决定”中提出要“推进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体制改革”,“全面发展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中央又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其中理顺责权关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等是现阶段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地区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开展了改革的探索。回顾近年来的改革,各地区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综合配套改革模式

2002年4月,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依据“公共服务、市场运作、行业自律、市场监督”的原则,分别设立了以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上海人才服务中心”;以经营性服务为主要职能的“上海人才有限公司”;以行业自主、自助、自律为宗旨的“上海人才中介行业协会”;以市场监管为主要职能的上海市工商管理局“人才市场监督管理处”四大机构。这四大机构相互分开、分别运作、协同发展。这是一种根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接轨要求的系统配套的改革模式。从实践的效果看,这种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问题:一是政府人事部门依然行使对人才服务机构的行政管理与资产管理职能,因此难以真正实现政企分离、政事分离和政资分离;二是人才有限公司应该在管理上逐步消除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传统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三是改革需要整体规划和协同推进,需要制定配套政策和相关制度,以促进四大系统协调发展。

(二)完全企业化运作的模式

2001年底,广州市中国南方人才市场根据按市场要求设计和改革政府人才服务中心,决定退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体制,将原有的一些行政管理职能交还给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处,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成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目前,他们已形成了一套按企业方式运作的管理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市场优势。企业化运作以后,财政支持方式由全额拨款逐步转为自收自支,员工实行聘用制(包括高层领导、中层管理者和一般职工);业务收益主要来自市场竞争性的增值服务。

这种模式是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由公益性事业制度转变为经营性企业制度的过渡阶段,是以企业经营性服务为主,参与公共服务的模式。在现阶段,这种模式由于机制较为灵活,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人才服务中介机构;有利于利用经营服务支持公共服务。但主要问题在于:一是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很难处理好既要加强公共服务,又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矛盾;二是根据改革的方向,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条件成熟时要转变为企业,脱离事业单位管理系统,那么基础性的人才公共服务由谁来承担,是否要成立新的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就成为了问题;另外,随着人才市场中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发展壮大,政府机构主要应该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而在市场能够做好的领域中逐步退出。

(三)事企分开,分类管理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根据“事企分离,分类管理”的改革要求,将具有混合职能的人才服务中心从组织机构上一分为二,人才服务中心主要从事人才就业公共服务,人才市场主要从事经营性人才市场服务。比如,2002年,云南省人才中心实现人才中心与人才市场的分离。省人才中心主要从事人才公共服务,并承担一部分行政职能,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分离出来的人才市场实行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直属省人事厅领导。又如,2003年10月,江苏省将省人才中心一分为三,形成了“一个中心和三个市场”,即“江苏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中国江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江苏省人才市场”、“江苏省信息技术人才市场”。分离后的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主要履行人才公共服务职能和部分的政府管理职能。三大人才市场与人才中心解除行政依附关系,开展经营性人才交流、猎头、培训等服务。再如,四川省遂宁市已将市人才中心与市人才市场分离。市人才中心承担市委市政府及人事行政部门的行政委托和社会公益服务任务;市人才市场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民间资金,成为合资合作的人才服务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这种模式,实现了事企分离和分类管理,为加强公共服务,规范不同类型服务的管理奠定了组织基础。但从各地区改革的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人才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不统一,有的实行比较严格的“参公管理”,有的实行较为灵活的事业管理体制,这种状况有待于进一步统一规范;二是对于已经从人才服务中心分离出的人才市场(目前还是政府人事部门所属),要根据公平竞争和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原则,下一步要研究如何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改革。

(四)业务外包的模式

这种改革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从人才市场中退出,专门从事公共服务,而将经营性服务委托外包给民营机构。据调查,广东省人才服务中心将原有的经营性业务全部外包经营,不办人才市场,退出市场竞争领域,集中力量做好人才市场管理指导和人才公共服务工作。[5]又如,广东中山市人才服务中心不再经营市场,市政府将自己出资建立的人才市场大楼通过招标租赁给实力较强、运作规范的民营人才中介机构经营。再如,重庆市人事局及人才服务中心,考虑到市场竞争激烈,经营管理难度大,投入市场业务过多的精力,会削弱公共服务力量等因素,在2004年也采取了部分经营外包的方式,将人才大市场外包经营,外包期为15年。

市场竞争性业务外包的优点在于:一是可以使人才服务中心集中精力做好公共服务;二是可以避免经营纠纷所引起的政府连带法律责任;三是有利于促进人才市场民营中介机构的发展壮大,为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创造条件。但是,在进一步的改革中,要考虑国有资产(人才市场设施)的归属和规范管理的问题。

总之,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人才市场发展的程度不同,各地区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的进度与方式也各具特色。从以上情况看,目前各地对加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和分类规范管理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有些问题的看法还存在分歧,特别是分离出来的经营性机构如何发展、如何处理这类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应实行何种管理体制,以及如何界定和规范公益性服务收费等问题上还存在分歧。这些问题将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清晰。

四、我国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的对策思路

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面临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同阶段的改革目标和任务不同。根据我国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需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共财政配置的重点要转到为全体人民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向,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的要求,稳步推进我国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

(一)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人才资源配置与开发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担负着为人才资源配置与开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直接关系到人才生存与发展。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力求通过改革实现加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目的。

2.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完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充分就业和合理配置是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要通过改革,完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公共服务的供给,满足人才就业与发展中的公共服务需求,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坚持按规律办事的原则,促进人才服务的有效供给

根据服务的目的和产品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特征,人才市场服务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等。不同类型的产品通过不同的生产配置模式实现有效供给。实践证明,纯公共产品由政府组织通过计划安排提供最为有效,私人产品由企业通过市场配置更为有效,而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公共组织提供也可以由市场经营性组织提供。不同类型产品的配置模式遵循不同的规律。公共产品的生产与配置要按照公共经济规律运作,而私人产品的生产与配置则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而实现产品的有效供给。因此,通过进一步明确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服务的职能,合理界定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实现不同类型的服务遵循不同的规则运行,促进各类人才市场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4.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促进人才市场健康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取决于人才市场完善程度。人才市场完善的重要指标包括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和公平竞争。在人才市场上,政府人才公共服务是人才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机构必须与其他服务主体共处一个公平、公正市场环境之中。因此,政府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改革必须以完善人才市场为己任,通过改革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的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规律,维护人才市场公平公正,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我国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改革目标是:为满足社会人才就业和再就业以及人才开发的公共服务需要,构建“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完善、基础配置均等、监管制度健全、服务运行高效”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6]

1.公益目标明确。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公共服务目标,通过机构改革,合理界定人才公共服务的业务领域,加强政府人才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基础性作用。

2.投入机制完善。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基础性人才公共服务的稳定和持续供给,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人才公共服务需求。

3.基础配置均等。要统一规划,统一配置人才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全国各地区分布合理、结构优化的人才市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保证基础性人才公共服务的均等供给。

4.监管制度健全。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人才公共服务行为,提高人才公共服务质量,确保政府人才公共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方向。

5.服务运行高效。机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人才公共服务职能。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符合公共服务目标和公共组织运行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保证人才公共服务提高质量和高效运行。

(三)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的对策建议

1.依法明确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

根据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管理法规,人才服务机构是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举办提供人才交流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目前,我国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主要从事与人才就业有关的公共服务。因此,根据政府人事部门在促进毕业生就业中的职能分工,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属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范畴,也就是说其性质为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其业务范围是人才就业服务。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

2.进一步理顺政府、事业和企业的关系

根据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按照《就业促进法》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举办或者与他人联合举办经营性的职业中介机构”的规定,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应该为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因此,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应该在前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将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内部分离”转变为真正的“事企分开”,可以将一些经营性业务发展好的机构转变为企业,与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服务“脱钩”,实行两类机构分开发展、分类管理;也可以把一部分竞争性较强的服务转交给社会人才中介机构,退出市场竞争性业务领域,进一步规范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行为,将政府的财力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提供人才就业公共服务上。

3.纳入统一的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财政支持系统

一般来讲,根据公益性强弱程度不同,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类。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提供,以提供免费公共服务为主;非基本公共服务是以提供准公共服务为主,不以营利为目的,可以有多种经费支持渠道,如政府财政、使用者付费、社会赞助等。根据《就业促进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该为劳动者提供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因此,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免费公共服务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其经费必须得到国家财政的保障。这些费用应包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公共服务人员与办公经费、公共服务项目运作经费以及与公共服务有关其它经费。因此,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科学、合理规划人才公共服务的规模和业务范围,将其纳入到国家整体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框架中,为人才公共服务建立稳定和充分的财政保障。

4.建立统一、协调和规范的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监管机制

为了解决以前管理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资源不共享、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要加强对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根据《就业促进法》关于各级政府应“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中介服务的指导和监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要求,要将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指导与监督纳入到各级政府统一管理的框架中,建立和完善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机制。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有各级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的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分别担当、协调有序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其次要加强政府人事部门对人才服务机构的监管,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共服务的业绩考评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多元化的服务监督制度,制定人才公共服务标准和业务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5.积极、稳妥,推进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工作。因此,人才服务机构改革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财政状况、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人才供求的差异性以及政府部门分工等情况。首先,要依据现行有关法规制定改革方案,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其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革对策;第三,要处理好“事企分离”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比如,对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要明确产权关系,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在解决有关人员归类、分流时,要妥善解决有关人员的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等问题,保护人员的合法权益;对于实行改制转企的人才服务机构,要注意将基本公共服务的顺利转接,保证公共服务的稳定供给。

6.促进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相关政策法规的修改与调整

近年来,随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有一些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法规与新法规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比如,根据1997年1月财政部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我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央编办发[2005]15号)第二条规定,事业单位可以举办营利性的组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事业单位的收入除财政补贴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外,还可以有“经营收入,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因此,在推进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的同时,在科学合理进行机构分类的基础上,要加快对相关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现行法规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