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3:37:49

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范文篇1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按照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嘉峪关市机构改革和人员编制精简方案》,动员和部署全市的机构改革工作。前面,晓东同志宣读了省上批准的方案,杨林和殷继臻同志分别宣读了市上的实施意见和人员分流办法,****同志作了全面动员部署,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讲几点意见。

一、增强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上来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对党政机构进行改革和职能调整,切实做到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4次大的行政改革。从年开始的这次机构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跨世纪的重要历史时刻,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新的历史任务,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机构改革,共要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是涉及面最广、精简力度最大的一次。

推进市(地州)县乡机构改革,是全面完成这次机构改革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市县乡机关突出问题的客观需要。朱镕基总理在全国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市县乡在整个党政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系统中处于基础的位置,最接近人民群众。市县乡机关中存在的机构重叠、人员臃肿、角色错位的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已经严重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并且容易滋生腐败,非改不可。市县乡机构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机器能否保持高速运转,关系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不能得到最终实现。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市县乡机构改革从20****年9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已即将结束。也就是说,我们的这项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已经落在了全国和全省的后面。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中央、省上的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上的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具体部署上来,确保这次机构改革和精简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认真负责,全面落实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

我们这次机构改革总的目的,就是要按照顺应世贸组织的要求,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按照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不重复、不交叉、不掣肘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就是要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下决心改变那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逐步建立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精干高效的公务员队伍。为此,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上的方针政策,在反复酝酿、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市机构改革和人员编制精简方案,并通过省委、省政府的批准。为了贯彻落实好省上批准的《方案》,市委、市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和具体的配套措施,进一步明确了这次机构改革的目标原则、主要措施、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实施步骤。现在宣布的这个方案,积极维护了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我市机构改革的基本格局,充分体现了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体现了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利于干部成长的需要和我市不设县区的实际。所以说,这个《方案》既体现了中央和省上的精神,又符合我市的实际。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坚决执行。在具体贯彻执行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树立全局观念,做到部门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这次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必然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调整,难免会遇到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职工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全局观念,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衡量利弊得失。以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不能患得患失,更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扰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广大干部群众搞好机构改革。搞好这次机构改革,既要强调集中统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又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无论是各部门、各单位“三定”方案的制定,领导干部的调整,还是人员定岗和分流,都要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在干部的调整配置上,要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办事,严格执行“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人员定岗要坚持“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综合考评,组织决定”的原则,根据重新确定的职位和优化人员结构的要求,因职选人,人尽其才。

第三,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积极稳妥地搞好机构改革。在机构改革中,各部门、各单位要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统一要求,既要做到人心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又要做到国有资产不流失,人员妥当安排;还要处理好机构改革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使之相互促进。特别是一些撤并、加强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做好职能和工作任务的衔接,防止工作上出现空当。各部门、各单位都要认真负责地抓好机构改革,认真负责地抓好业务工作,确保机构改革任务的完成,确保今年全市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领导,主要领导干部要自觉承担起机构改革的重大责任

这次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和干部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时间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加强领导,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机构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部门、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机构改革当作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集体领导,认真研究,抓好每一个环节,务必做到态度积极,措施有力,工作到位。各部门的一把手要对机构改革亲自抓,负总责,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有足够的认识,尽可能把各项措施想得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每个领导成员都要积极配合,主动做好各项工作。撤并部门的领导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组织,做好本部门的划转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对于新组建单位和单位主要领导空缺的领导班子,市委将按照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任用原则,经过严格的组织考察后,尽快任命配备。从现在开始,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依照市委、市政府统一要求,抓好学习文件、思想动员和组织力量制定“三定”等工作。对一把手空缺的部门和单位的机构改革工作,目前主持工作的副职要全面负起责任来。对于机构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汇报。

人员的定岗分流直接涉及到广大干部职工的切实利益,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各部门既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干部职工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组织决定,又要想方设法妥善解决个人的一些实际困难。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制定本部门、本单位人员定岗和分流的具体方案。在实行定编、定岗、定员的过程中,要扩大群众参与程度,增强定岗工作的透明度,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公平公正公开。

为了使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必须重视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略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部门、各单位机关党组织,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保证监督作用,配合单位领导,搞好本部门、本单位的机构改革。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党性原则,为广大干部职工作出表率。广大党员都要站在改革前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职工,为搞好这次机构改革做出贡献。

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严格执行纪律。这次机构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和省上确定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党纪、政纪和工作纪律。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都要有执行纪律的自觉性。在机构改革期间,纪检、组织、人事、编制、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加强监督工作,对违反政策和纪律造成损失的,要严肃处理,以确保机构改革健康进行。

机构改革范文篇2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要求,研究部署我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会上,我们印发了《广安市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建平同志对实施意见作了具体的说明,武胜县交流了乡镇机构改革的经验,大家要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三点:

一、统一思想,增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总理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会议上提出,力争“十一五”期间或更长一点时间基本完成包括乡镇机构改革在内的农村综合改革任务。他强调指出,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深化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体制,使农村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去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包括乡镇机构改革在内的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总理的讲话以及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

(一)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是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乡镇政府作为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者、基层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农村改革创新的组织者,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农村税费改革基本结束,农村综合改革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拓展到农村整个领域,涉及的层次逐渐深入到农村管理体制和上层建筑,但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与农村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只有不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更好地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需要

乡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政府指导农业、管理农村、服务农民的直接载体,乡镇党委和政府在整个党政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系统中处于基层和基础的位置,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乡镇来贯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要靠乡镇工作来实现。乡镇工作的好与坏、乡镇机构设置的科学与否、乡镇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与低,将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必须通过深入乡镇机构改革,搞好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履行职能到位,切实为农民办实事,真正为农民办好事。这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我市乡镇经历了两次机构改革。可以说,每次乡镇机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改革,乡镇机构设置及运转逐渐规范,乡镇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乡镇政权服务“三农”的能力不断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改革发展不平衡,改革的一些预定目标未能实现,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机构设置不尽科学合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用显现不足;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小,人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乡镇事业机构公益性职能弱化,服务“三农”能力不强。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惟有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把为农服务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强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制政府,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繁荣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那么,当前乡镇在发展中突出存在的权责不清、职能转变缓慢、财政困难和债务负担重、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必须从改革农村管理体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体制。既要着眼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业竞争力,又要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要实现这一目标,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乃破题之举。

二、把握重点,确保实现乡镇机构改革各项目标任务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能否顺利实施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实现改革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明确工作要求,把握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农村发展。农业税免征后,乡镇工作的任务、重心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乡镇政府的原有职能已经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比较突出;权责不对等,特别是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发育滞后,难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政府职能界定不清。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不该干的事减下来,把该干的事真正干好。要从农村工作的现实状况出发,从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的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出发,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指挥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移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政策宣传、示范引导、提供服务、改善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上来,始终围绕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开展工作,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为农服务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千方百计为农民提供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乡镇的神圣职责,也是衡量乡镇机构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要通过深化改革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载体,进一步强化乡镇为农民、为企业、为社会的服务功能,推动乡镇从“管农民”转变为“服务农民”;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工作转变为科学的公共治理和依法行政;从直接指挥农业生产、办企业转变为向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从下达计划任务和层层分解具体指标转变为典型示范、利益引导等,不断提高乡镇的履职能力。特别是经过改革后,工作机构减少了、工作人员减少了、管理服务半径增加了,乡镇如何更加方便群众,如何提供更为高效、快捷、优质的服务,要认真思考,大胆探索,及时总结。

(三)精简机构编制,降低行政成本。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全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根据乡镇职能的调整和管辖人口、幅员面积、经济状况、财政收入等因素综合设置了乡镇行政机构并重新核定了乡镇行政编制和领导职数;根据乡镇政府承担公益性职能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了事业机构设置,精简了事业单位编制,转换了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强化了公益性服务职能。这是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重中之重,各区市县在改革中必须严格遵循,不折不扣地执行。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乡镇行政机构和行政编制、事业机构和事业编制均进行一定程度的精简,且机构限额和编制数额由省市编制部门实行总量管理、总量控制,各区市县不得擅自突破,要坚决守住五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这条底线。否则,我们就走不出机构编制“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降低行政成本就无从谈起,减轻农民负担也无从谈起。同时,市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服从大局,减少干预,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尤其不得以机构“上下对口”,或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年终考核等手段,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四)妥善分流人员,保持社会稳定。解决好人员分流问题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也是衡量改革工作是否完成的重要标准。如果人员分流不到位,说明改革搞了形式、走了过场。各区市县要依据市上制定的人员分流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员分流办法。在人员分流上必须实行阳光操作,推行竞聘上岗,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把分流人员原来的身份把实、弄准、分类解决,不能大包大揽,人为增加基数、增加负担、增加矛盾。同时,要积极探索妥善分流人员的有效途径,多渠道开辟人员分流渠道,落实好分流人员的基本保障,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确保人员分流工作顺利完成,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将人员的精简分流和优化队伍结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促进农村基层服务队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要多方筹措改革资金,通过调整财政预算、拍卖闲置资产、划转有效债权、分期支付补偿等办法解决改革成本。县级职能部门也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本部门延伸到乡镇的事业单位改革和人员分流责任。

三、精心组织,确保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实施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涉及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涉及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各区市县要切实加强领导,坚定改革信心,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妥善处理改革中的各种问题,积极化解改革中的各类矛盾,确保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实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建立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机构编制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整体推进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新格局。各区市县委书记、区市县长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深入一线认真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县级领导和部门实行分片包干,层层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为改革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改革完成后,各区市县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市编委报送工作总结,市委市政府督查办公室要适时对区市县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严格政策,规范操作。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政策性强,各区市县一定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广安市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精神。同时,要借鉴以往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中、省、市有明确规定的必须严格按政策执行,针对个别问题,可在政策框架和原则范围内作具体研究。各区市县在制定实施方案前务必加强调查研究,把情况摸准确,把困难估计足,把问题排查清,务必注重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同时要特别强调,各区市县在人员分流、竞聘上岗等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上一定要做到政策、条件、标准等的统一,避免相互攀比。关于统一政策问题,市人事局、市编办要加强政策研究和指导工作。

(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市和区市县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出发,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研究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配套政策,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做好相关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的监督检查;组织部门要做好机构改革后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安置和乡镇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的沟通与协调,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做好乡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重新核定等工作,全面掌握改革进度,及时总结经验;人事部门要做好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竞聘上岗和未上岗人员分流安置的组织协调工作;财政部门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改革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落实人员分流经费,切实做好乡镇的清产核资和债权债务划转、化解及财务衔接工作;国资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不流失;劳动保障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乡镇分流人员再就业的措施并落实好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审计部门要对离任乡镇领导干部进行审计监督;各涉农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顾全大局,全力支持和配合改革工作。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真正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局面。

(四)强化宣传,注重引导。要坚决克服目前存在的两种倾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一是将乡镇机构改革复杂化,认为改革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太多,搞不好会带来社会不稳定,有畏难情绪,能等则等,能拖则拖。二是将乡镇机构改革简单化,认为乡镇机构改革就是合并一些机构、分流一些人员,而忽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策宣传,注重思想引导,既要高度重视,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又要突出重点,做细做实,深入推进。要制定乡镇机构改革风险评估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逐项排查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办法和应急措施,力争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未萌状态。要建立重大事件及时报告制度,搞好信访接待,做过细过实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眼前利益,追求长远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同时,尽力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五)严明纪律,务求实效。各级各部门在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中要严格执行中省的政策规定,严肃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不准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严肃财经纪律,禁止滥发钱物、私分财产;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不得突击提拔和调动干部;严肃工作纪律,遵守保密制度。总之,要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务求改革顺利实施,收到实效。

机构改革范文篇3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向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c.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d.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连续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这是因为()。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敌我矛盾要用打击的方法去解决

d.阶级斗争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界限大体是()。

a.从1949年到20世纪末b.从1949年到21世纪中叶

c.从1956年到21世纪中叶d.从1978到21世纪末

4.由古至今,人类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新东西,这说明人们可以()。

a.创造新的规律b.改变规律

c.认识和利用规律d.不受规律的约束

5.区分国家机构与非国家机构的界限是()。

a.是否有政治领导权

b.是否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c.是否有独立政策、方针的权力

d.是否以国家名义行使带有强制性的国家权力

6.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a.国家公务员的公务行为b.国务公务员的日常行为

c.国家公务员的一切行为d.国家公务员的民事诉讼行为

7.在邓小平理论中,首要的基础理论问题是()。

a.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

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8.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不予受理。

a.某个体摊贩对罚款、吊销执照不服

b.某企业认为某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的经营自主权

c.某国家机关一处级干部对撤销其职务不满

d.人民行政机关违法要履行义务的

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

a.世界上只有物质现象

b.世界上虽然也有精神现象,但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c.物质世界有着统一的运动规律

d.世界上虽然有精神现象,但精神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精神现象根源于物质世界

10.在当前时代,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相互关系基本上是按()顺序发展的。

a.生产、技术、科学b.科学、技术、生产

c.生产、科学、技术d.技术、生产、科学

11.以下哪个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c.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

12.来函收悉。关于征地的有关(),请速与xx市人民政府联系解决。

a.事情b.事务

c.事实d.事宜

13.无效经济合同的条件之一是()。

a.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b.违反习惯

c.违反法律和习惯d.违反行政法规和契约

14.财务行政,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履行(),依法对国家各种资金的收支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

a.国家经济职能b.国家统治职能

c.国家行政职能d.国家财务职能

15.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是党的()。

a.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16.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

a.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b.处理好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c.中央与地方分权d.政企职能分开

1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在全民族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d.在全国范围促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1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

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

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

19.1946年8月,在和美国记者谈话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b.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我们必须打败,而且能够打败

20.党的干部标准是()。

a.清政廉洁b.任人唯贤

c.德才兼备d.勤政为民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选项,选对得1分,不选、多选、少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非歧视待遇原则是wto的基本原则,它包括()。

a.最惠国待遇b.国民待遇

c.非关税壁垒d.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条例

2.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是()。

a.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周期性

b.种类多,几乎包括了世界上各种类型自然灾害

c.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损失严重

d.时空分布广,灾害的地域组合明显

3.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即()。

a.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转变

b.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c.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d.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4.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意识的作用能超过物质的作用d.意识作用永远超不过物质的作用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等方面的

展开。

a.政治b.经济

c.科学d.文化

6.从政府管理内容的角度对其职能所作的类型划分包括()。

a.对政府内部事务的管理职能

b.对政府机构和人员的组织职能

c.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

d.对政府机构及其人员队伍、任务和资源等的协调职能

7.某市人民政府就开展国有资产核定工作向所属下级机关行文,阐述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并交代具体的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同时针对有关的步骤方法、政策界限、注意事项、报告方式与期限等提出具体要求。这时可选用的文种包括()。

a.命令b.指示c.通告d.通知

8.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出现过热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其主要措施有()

a.提高法定准备金b.提高贴现率

c.在金融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d.在金融市场上抛售政府债券

9.物质世界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具体表现是()。

a.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b.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c.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d.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下列哪些成就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取得的?()

a.我国试验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功

b.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人和城乡居民平均收人大体上翻了一番

c.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了香港、澳门的问题

d.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11.恩格斯说:“政治统治到处都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执行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这说明()。

a.政治统治职能是服从和服务于社会职能的

b.只有充分发挥社会职能的作用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

c.政治统治与社会职能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d.社会职能保证了政治上的统治,政治上的统治体现了社会职能

12.思想的科学含义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

c.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d.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1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因为()。

a.它本身是这个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b.这一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重要观点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c.它对建设实践起着先导奠基的作用

d.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4.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进行机构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a.精简原则b.统一原则

c.依法行政原则d.效能原则

15.辩证唯物论认为,静止是()。

a.事物处于量变阶段b.事物停止任何运动

c.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16.行政机关外部监督的具体形式有()。

a.审计监督b.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c.人民群众的监督d.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17.在下列行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b.机器制造业、采掘业、电力业

c.教育、科研、旅游业、服务业d.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

18.可用来规章的文件有()。

a.命令b.决定

c.通知d.通告

19.加快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培育,必须发展以下()市场。

a.消费品b.生产资料

c.金融d.劳动力

20.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容有()。

a.同工作首长负责制以及工作责任制相结合

b.领导本级政府的工作

c.召集和主持本级政府的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d.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

三、判断题(本部分共10题,每题1分。要求判断每题的正误,认为正确的打“v”,认为错误的打“x”)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应当团结的力量。()

5.“一国两制”构想的政治基础是爱国主义。()

6.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即使与行政职权无关,国家也应予以赔偿()

7.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的活动,一律适用中国法律。()

8.提任副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由副职提任正职,一般要在副职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9.对国家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表现,也就是“德”。()

10.收文处理程序一般包括:签收。登记分发。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查办、立卷、归档、销毁等。

四、论述题(本部分10分)

试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的原理,说明改革的必然性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五、案例题(本部分10分)

某地级市召开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市长专线办公室”(以下简称“专线办”)要求增加编制和升格的请示。市政府办主任先作说明:“专线办”设立以来,每天平均接热线电话叨多个,多时接热线电话70多个,可编制才3人,日夜轮流值班。他们不仅对热线电话内容要记灵,经市领导批示后还要与有关部门沟通落实,忙得不可开交。为此,要求增编3人,并升格为副处级单位。常务副市长对专线办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设立“市长专线”,在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接受群众监督,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改进政府部门工作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增加编制,加强力量迫在眉睫。还有几位副市长也表示赞同。但是另外两位副市长认为目前正在运行机构改革,“专线办”增编和升格不合时宜,况且,不少部门都要求增人升格,“专线办”开这个头怕影响不好。

[问题]

1.你对此有何看法?(5分)

2.如果你是市长,将如何决策?(5分)

六、作文题(本部分30分)

同志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中提出五项基本要求。以“如何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晰,紧扣主题,内容充实,字数在800字左右。

全真模拟试卷(十五)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a3.c4.c5.d6.a7.c8.c9.d10.b11.b12.d13.a

14.c15.b16.d17.a18.b19.c20.c

二、多项选择题

1.ab2.bcd3.abd4.ac5.abd6.abcd7.bd8.abd9.abcd

10.bc11.bc12.bcd13.abc14.abd15.acd16.bcd17.c

18.ac19.abcd20.abcd

三、判断题

正确:2,3,5,10。其余错。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相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以下新特点:

(1)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是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根本对立的,因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自觉地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它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自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应的一面是非基本的、次要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求得解决。

社会主义改革,是指立足于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中,生产关系在某些环节、方面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①在所有制方面还存在着两种公有制和多种经济成分,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还有不一致的地方。

②在生产地位和关系方面,还存在着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甚至还有剥削现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矛盾。

③在分配和消费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甚至是腐败现象。

上层建筑在某些方面、环节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①上层建筑领域中旧社会的残余特别是意识形态的残余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

②上层建筑中不完善的部分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

③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后,上层建筑会产生新的不适应。

如果不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环节、方面进行改革,如果不对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就必然会窒息社会主义的内在活力与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发挥,就会阻碍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改革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是因为,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经济制度,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要兴利除弊。

五、案例题

l.答案要点:

(1)对这个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之所以“市长专线”热,现有人员穷于应付,其实质是政府职能部11没有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致使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只能寄希望于“市长专线”下情上达。(1分)

(2)行政组织作为从事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组织实体,其管理职能须通过纵向的层级化和横向的部门化来实现,“''''''''市长专线”的设立,虽然一定程序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为群众办了一些实事,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容易造成行政部门职能不清,“推一推、动一动”的状况。因此“市长专线”的设立只能是权宜之计。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使各职能部门履行好各自的管理职能,司其职、负其责,不遇事推倭扯皮,矛盾上交。(2分)

(3)市政府作为行政系统的领导机关,主要起统率全局、运筹决策、统一指挥、监督执行和协调的作用,市长作为当地政府首脑,应抓大事,抓长远。抓管理、抓协调,不应该陷于具体事务之中。(1分)

(4)“市长专线”的设立,虽然一定程度地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为群众办了一些实事,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容易造成行政部门职能不清,带来更大的矛盾和问题。(1分)

2.答案要点:

(1)首先是会同政府班子成员深人分析“市长专线”热线电话多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找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在决策以及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2分)

(2)暂不对专线办是否升格的问题作出决定,引导大家对市长专线热的现象所反映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统一认识。(1分)

(3)向各职能部门通报专线电话反映问题的情况,责成相关部门抓紧时间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并进一步明确职责,强化职能,落实责任。(1分)

(4)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将专线办和信访办合并。(1分)

六、作文题

思维分析能力(8分);观点(8分);结构(8分);语言(6分)等四个方面。

机构改革范文篇4

[关键词]:河南乡镇机构;合作型博弈;改革动力机制;农村综合改革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拥有9600万人,其中农民人口就有7300多万人,“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据统计,到1998年底,全省乡镇总数为2137个,行政村总数为4.9万个,村民组总数为40.46万个,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多达150万人以上,每年支出经费在100亿元左右[1]。为了缓解地方财政短缺的压力和减轻农民群众的负担,河南省分别于1998年、2001年和2005年下半年进行了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但由于前二轮改革没有形成有效整合、协调一致的动力机制,其结果都变成了虎头蛇尾的“假改革”;“而这一次,河南省强化了相关配套措施的跟进,不再‘为改革而改革’,着力解决改革中所引发的各种复杂矛盾”[2],因此可称得上是善始善终的“真刀真枪改革”。截止2005年底,全省撤并乡镇236个,合并各类事业站所3117个,精简乡镇领导职数接近1/3,清退乡镇临时人员20551人,分流乡镇超编人员170022人[3],仅用3个多月就解决了长期困扰河南农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省委、省政府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合作型博弈机制。这对当前我国正在开展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重点从分析改革动力机制入手,试图在河南省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一、河南省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缘何“中途流产”?

1998年12月,河南省制定出了《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拉开了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序幕。当时,我在豫南大别山区某镇担任党委书记,直接参与了这次改革的全过程,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省里《方案》统一规定,乡镇机构设置为五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农林水办公室、财经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科教文卫办公室),“七所八站”一律改成服务中心,统一核定乡镇编制人数,清退临时聘用人员和分流超编人员。但在具体操作上,该《方案》对如何解决乡镇超编正副科级干部待遇的问题,如何解决乡镇工作人员竞争上岗的问题,如何解决辞退人员和分流人员补偿的问题,如何解决新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的问题,如何解决乡镇机构合并后与县以上部门机构工作衔接的问题,如何解决县、乡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合理划分的问题,都没有制定具体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因此,这次改革基本是“走过场、搞花架子、玩数字游戏”。

但是,到了2000年3月,河南一家官方媒体居然报道称:“在这次改革中,全省共精简乡镇富余人员多达10万余人,每年可为农民群众减负8亿元”。仅仅时隔1年,又是这家官方媒体报道称:“据河南省财政厅测算,全省共有乡镇2130个,村委会48900个,村民小组近40万个,其中需要财政供养者有110万人,需要农民直接负担者有63万人。全省实行税费改革后,每年将减少乡级财政收入84.54亿元,每年将减少村级集体收入23.1亿元。这些缺口资金将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精简乡镇机构、压缩富余人员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来消化”[4]。由此不难看出,所谓的“河南十万乡官大裁员”,实际是分而不流,流而未走,工作照样干,工资照样拿,“一个都不能少”。对此,河南官方和部分学者给出的一般解释是:“由于第一轮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等原因,结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痼疾”[5]。这种说法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所在。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自始至终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互相推脱承担改革成本分摊的责任,各方利益主体分散决策、权衡比较的结果是缺乏协调一致的行动。

首先,从这次改革的政治价值取向看,各级政府都希望通过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进而捞取“政治资本”。但是,由于目前河南省乡镇临时聘用人员和超编人员,大多都是县乡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亲戚,这些人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相当复杂,而到乡镇工作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复员退伍军人,又是按国家人事分配政策统一安置的,大多都是乡镇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让谁走,不让谁走?”对于现任的乡镇主要领导来说“比登天还难”。如果来真的,既会得罪“圈子内的人”(指临时聘用人员),又会得罪“体制内的人”(指超编人员),可以说是“两头做人难”;如果来硬的,一旦失去了“群众基础”,将危及乡镇主要领导的个人政治前途,稍有闪失很可能引发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不安定因素,到头来又将面临着“一票否决”的政治风险。因此,对于这次改革,最不愿意参与和组织实施的就是现任的乡镇主要领导,几乎没有谁愿意“争当改革排头兵”。这样,一直拖延到1999年底,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几乎没有实际行动。有的乡镇甚至还没有向机关干部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干脆就把“五大办公室”的牌子挂上去了,上报的辞退人员名单和分流人员工资表基本是编造的虚假数据。总之,当上级政府把自身能够解决或不愿意解决的复杂矛盾和问题推给基层解决时,乡镇一级只能是“应付了事”。

其次,从这次改革的经济价值取向看,由于各级政府财政实行“基数包干、超收分成”的管理体制,乡镇承担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80%左右,村级管理费支出全部由农民负担。这次改革即使搞成功了,受益者是广大农民群众,而受损者则是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正是由于这次改革的“政治收益”远远小于它的“改革成本”,所以省、市、县三级政府决不会轻易去改变原有的财政分配格局。因此,在“强势集团”与“弱势群体”之间博弈过程中,“受益者”往往是各级政府组织,而“受损者”永远都是广大农民群众。

总之,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东莱芜、诸城、内蒙古卓资、湖南华容、山西隰县、河南新郑等地率先搞起的县乡综合改革“中途夭折”[6],还是1998年河南省进行的第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途流产”,都说明了“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7](p267)。只有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机,当看到它的成功可能性较大时再下决心,才能保证这项改革取得成功。因为,乡镇机构改革不仅牵扯到一个省上百万名乡镇工作人员的“去留、饭碗、面子”问题,而且涉及到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的权利分配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正如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7](p177)“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7](p176)“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7](p252)“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7](p277)

二、河南省第二轮乡镇机构改革缘何“草草收兵”?

2001年3月21日至22日,河南省召开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紧接着,又于23日召开了“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可见,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是与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启动直接挂钩、同步配套进行的。据有关资料表明,“河南省平均30个农民就要养活一个‘吃皇粮’的人,全省行政事业费开支占地方财政总收入50%以上。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组织每年将减少收入107.64亿元,再不进行乡镇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就没有退路了”[8]。因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这次市县乡行政编制精简比例为24.6%。这是硬任务,硬指标,也是一条硬杠杠。各级都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层层有任务,一级抓一级,在改革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和应急处理办法。要把撤并乡镇、农村税费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进行,重点是规范乡镇机构设置,减少机构和人员编制,妥善安置超编人员,坚决清退各类临时聘用人员。同时,要保证在5月底以前完成任务”[9]。可以说,省委决策者对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态度很坚决、决心也很大。

然而,正当全省上下紧锣密鼓、层层发动、准备大干一场的节骨眼上,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一个《紧急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地暂停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这与2个月前在安徽合肥市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大相径庭,因为当时中央曾明确提出要求20个省份(其中包括河南省)将在2001年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这种“朝令夕改”的非常现象,让河南省委决策者们感到“进退两难”:因为当时《河南省人民政府致全省农民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刚刚下发到每个农户手中,河南老百姓都知道“皇粮国税”不交了或少交了,如果宣布立即停止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那么势必会给农村基层干部制造相当大的麻烦,甚至会引发农民群众“暴力抗税”等恶性事件;如果坚持继续搞下去,那么这岂不是明摆着与党中央、国务院“对着干”。但当中央与地方进行“政治博弈”时,下级必须服从上级,除此之外别无选择。所以,到了2001年4月下旬,河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被迫中断,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自然也停止进行了。这说明了,乡镇机构改革能否成功,不仅要受到一个省内部各方利益主体之间多重博弈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外部的诸多不确定改革因素的干扰。因此,当改革时机还不够成熟时就急于去推行,即使是好的改革措施也难以取得成效,甚至会成为“早产儿”或“中途流产”。

2001年9月下旬,当组织上准备调我到河南省高校工作之前,我给省长李成玉写了一封长信反映,“自1998年以来,我省经历了两轮乡镇机构改革失败的折腾。尤其是今年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被迫停止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普遍埋怨说:‘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结果省里还是瞎胡搅’。可以说,现在的农村基层工作已经困难到了极点。如果省委、省政府再不下决心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那么势必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为此,我建议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协调运作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农地制度、分配制度、行政管理体制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综合症”。这份长达3万字的农村改革政策建议报告,很快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随后又被中央领导同志批转到十六大报告起草小组和200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筹备组参考[10](p11)。

、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缘何“一举成功”?

2005年9月9日到12月底,河南省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启动时,省编制办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底,全省共有2100个乡镇,编制总数为16.21万名,实有工作人员为30.23万名,平均每个乡镇超编63.3人,超编幅度达到了86.5%。其中,超编200人以上的有60多个乡镇,个别乡镇甚至超编三四百人,最多的1个乡镇超编400多人。此外,全省还有乡镇临时聘用人员1.25万人”[3]。而目前河南地方财政收入仅为537.5亿元,财政支出竟然高达1115.5亿元,收支相抵缺口资金为578亿元,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尤其是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仅为201.9亿元,其中有2/3的县人均财力在1.2万元以下,甚至有的县还不足1万元,大部分县财政缺口资金都在1亿元左右。全省乡镇负债总额为95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89万元,其中有179个乡镇负债在1000万元以上,最多的1个乡镇负债超过5000万元。可以说,一旦离开了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县、乡、村三级组织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开展,河南省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解决基层组织机构庞大和人员臃肿的问题。

2004年12月21日,新上任的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郑重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全省农民一律免征农业税”。这一招着实让党中央、国务院捏一把汗,毕竟河南的“财政家底”太虚弱了。2005年9月9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全省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时,首次使用了“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是第一责任人”、“确保全省乡镇机构编制5年内只减不增和保持社会稳定这两条底线”、“无情改革、有情操作”、“不留过渡期,不得拖延”、“2005年底前基本完成任务”等词语,这充分表明了省委决策层的改革决心。可见,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指标任务是硬的,时间表是死的,不能讨价还价,纪律处分动真格,否则就没有退路了。因此,在这次改革中,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始终保持着“目标一致”,互相配合,同心协力,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仅用3个多月就初战告捷,并为其他省份树立了一个“成功范例”。

首先,这次改革的时机把握得准确,既符合中央的改革意图,又符合河南农村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而又把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基层民主建设、农村公共品供给等潜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逼到层面上来,由此牵动了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迫使农村基层组织“釜底抽薪,另起炉灶,脱胎换骨”。到了2005年年初,中央明确要求各地积极开展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这等于是给了地方一把“尚方宝剑”,从而消除了外部的不确定改革因素,也为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一举成功”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其次,这次改革的原动力来自河南各级政府内部,各方利益主体由过去的“分散博弈”转向“合作博弈”。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看,解决乡村组织经费困难有两种选择途径:一是通过调整省以下财政分配体制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弥补“空缺”,二是通过乡镇机构改革的办法压缩基层行政经费开支。显然,站在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角度看问题,第二种途径是与自身目标最为吻合的一种选择,站在乡镇政府的角度看问题,也不失为一种上乘选择。因为这样做,既可在改革上出“政绩”,又可减轻各级政府财政短缺的压力。因此,在这次改革中,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原来的不平等博弈也变成了自愿合作,最终形成了一种协调互动的合作型博弈机制。这是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一举成功”的最大秘诀。

第三,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省级唱主导、善始善终。与前两轮改革相比,这次改革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杀手锏”——在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之前,市、县、乡党政“一把手”一律不能调整,主要领导必须亲临第一线指挥,一级抓一级,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把目标任务纳入领导干部个人政绩考核档案,严明纪律,及时通报批评。这样就克服了前两轮改革中存在的“上推下不动、干打雷不下雨”的被动工作局面。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还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奖励性配套措施,如规定“撤并1个乡镇,省财政一次性向县级财政补贴50万元,分流1名财政全供人员,省财政一次性补助县财政5000元,分流1名财政差供人员,省财政一次性补助县财政3000元”,省财政为此拨给县级财政一次性补助款共计5.6亿多元。各市、县也都结合自身财力,采取了不少“特事特办”的新措施,如郑州市规定,撤并1个乡镇,除了省里的奖励政策之外,市财政追加30万元补助款。可以说,“这3个多月就好像是打一场战役!”经过这次改革,全省共精简乡镇富余人员接近20万人,每年至少可为省财政减少转移支付20亿元以上,它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改革成本”。日前,省委、省政府又作出规定: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全省实行统一管理和总量控制,建立机构编制台帐、编制人员实名制管理和机构编制审核通知单制度,进一步完善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和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以防止出现“反弹现象”。

四、结论与启示

第一,不管是进行乡镇机构改革,还是进行其他政府层级的行政体制改革,最实质、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说到底是一个“利益博弈”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暴露出来了,只不过当时的重点是国务院内部机构改革。譬如,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山东莱芜率先进行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县直部门20多个涉农分支机构下放给乡镇政府管理,分流人员达到12874人,取得了明显成效。到1991年底,全国已有23个省份确定了290个县级单位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6]。但由于中央对县乡机构改革工作没有作出统一部署,这场自下而上的改革试点没过多久就销声匿迹了。正如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梁步庭同志所指出的,“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来进行,局部改革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一点不能忽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改革方向是对的,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等它们积累多了,就容易走回头路”[11]。万里同志也指出,“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总体规划,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创造。但解决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涉及一些部门和个人的既得利益,没有权威的决定,不抓紧检查,就难以奏效”[12](p631~636)。

第二,政府机构改革的最大阻力,究竟是来自各级政府内部的“自身利益”,还是来自“部门利益”甚或“集团利益”?种种迹象表明,除非万不得以,没有哪一级政府愿意首先“拿自己开刀”。换言之,上级政府往往既是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主导力量,又是“最大的麻烦制造者”。但迄今为止,我国设计的政府机构改革路径“要么是从国务院下手,要么是从底层突破,要么是靠政府部门自我改革”,这样就省、市、县三级留下了相当大的“博弈空间”。其结果是“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7](p164)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7](p164)。

第三,具体而言,省级政府既是乡镇机构改革的主导力量,又是改革的最大阻力。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把这种改革的“政治成本”与“经济成本”统一起来,统筹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改革成本分摊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把多元的、离散的、潜在的改革因素,转化为一体的、内聚的、现实的改革力量,形成一种合作型博弈机制,从而推动乡镇机构改革的顺利开展。譬如,我们在解决“条条”与“块块”分割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县乡机构改革的一大难题。但在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上级主管部门不得以项目、资金、评比、检查、达标等手段,干预下级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核定,不得要求上下级机构完全一一对应;凡是由部门下发文件和召开会议擅自规定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宣布无效。这样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再如,我们过去总担心“干部身份”的人难缠、怕出乱子,以至延误了许多大好改革时机。但在河南省这次改革中,全省共清退乡镇临时人员20562人,分流超编人员127929人,却没有发生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突发事件。这说明了,任何一场改革都必然会带来阵痛和情绪的焦灼,但“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7](p118),“估计形势,要看到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大多数学生是拥护改革的”[7](p287)。所以,我们应当把让大多数人得利作为衡量所有改革得失的一个根本标准,而不能只顾及一些“团体利益”,却看不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乡镇机构改革的根本问题在于,合理划分县乡之间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这次改革中,着重强调把乡镇工作从过去直接办企业、抓生产经营、催收催种、收费罚款等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转向典型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同时,提出要依法界定县乡两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使乡镇真正实现权责一致;凡是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由县级政府承担的职责,不准转嫁给乡镇政府承担;确实需要乡镇政府配合的,应明确权利与义务二者的关系,并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凡不是中央和省委确定的“一票否决”项目和各种达标升级评比活动,一律取消;需要保留的,也不准随意扩大评比检查的内容和范围;等等。当然,下一步应当对乡镇政权组织体制、权力结构及运行方式等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些后续改革任务将更加艰难和繁重。这是我们多年来都想解决而至今尚没有解决的一道难题,还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第五,要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光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突破;光是乡镇一级改而竖立其上的政府机构不改革,也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还需要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连动式的全面改革。如果简单地寄希望于“撤并乡镇、精简机构、裁减人员”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改革,那么很有可能将使乡镇机构改革再次落入“循环改革的陷阱”。譬如,通过河南省第三轮乡镇机构改革,共精简富余人员接近20万人,每年至少可以解决基层行政管理经费支出20亿元左右。但在2005年,河南地方财政用于免征农业税、发放粮农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投入共计26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66.1亿元,这是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最多、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可见,单纯依靠撤并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另外,据财政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省一级行政经费支出每年不少于363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38.9%;地区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为1715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18.4%;县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在270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28.9%;乡镇一级每年行政经费支出约在1280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13.7%[13]。也就是说,即使是从“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单纯依靠乡镇机构改革也是不行的。事实上,我国过去20多年进行行政体制改革都是侧重于从横向调整政府的部门设置,但却没有从纵向减少政府的层级设置,致使中央与地方之间“纵向权力下放”与“横向权力调整”互相脱节,导致一些深层次矛盾虽经多次改革而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下一步应考虑从“中间层突破”的大胆尝试,依照《宪法》撤消职能定位模糊的地区建制,把现有的“地级市政府”一律改为县级建制,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实行“省直管县”或“省直辖市”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权力结构配置高度集中与政府职能定位高度扭曲问题[14]。为了防止市、县机构改革中出现低效率重复的现象,建议由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统一协调这项改革工作,省一级则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茹向阳.从保甲制度到村民自治[N].河南农村报,2000-01-01:(04).

[2]马海伟.河南“撤乡并镇”背后的利益博弈[N].新闻周报,2005-10-25:(02).

[3]马宏图,李铮.2005:河南乡镇大变革[N].河南日报,2006-01-15:(01).

[4]姬林芳,姜秋霞,易军魁.减负·增收·发展[N].河南日报,2001-03-26:(05).

[5]马鸿钧.河南乡镇机构改革综述[N].河南日报,2006-01-10:(01).

[6]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16~19.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朱巍.机构改革:适应新体制的革命[N].河南日报,2001-01-10:(05).

[9]李晓玮.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县乡机构改革[N].河南日报,2001-03-24:(01).

[10]张新光.“三位一体”的农村改革观[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1]刘慕学,张军.总结简政放权经验强化乡镇政权职能[N].大众日报,1988-01-04:(01).

[12]万里.认真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问题[A].万里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机构改革范文篇5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和**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党的**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专门研究了机构改革问题,并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去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5号),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论述了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提高认识。

首先,推进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政府机关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载体,承担着大量的经济社会管理事务,直接面对基层和广大群众。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进行过多次,但政企政事不分、职责关系不顺、行政效率不高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影响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要通过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的部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次,推进机构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大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我们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必须看到,我们过去所进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具有阶段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问题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上。比较突出地表现在:长期形成的部门管理体制以及由此带来的政府权力部门化的倾向仍未得到解决;一些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分割和封锁,制约着市场体系的培育、发展,助长了行业和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无序竞争;一些职能部门仍习惯于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事务,不善于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重叠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政府仍然包揽过多,社会中介组织没有充分发挥有效作用。要通过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三,推进机构改革是进一步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是在过去改革基础上的深化。政府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机关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确保全市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二、突出重点,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科学规范政府部门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总的要求是,坚持“上下基本对应”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机构调整和职能整合;坚持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科学界定部门职能分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加强行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实现政府职能、机构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一)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目的是搞好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将市委组织部有关组织指导市属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对其领导人员教育、培训、考察、选聘等管理职能,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承担的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的职能,市财政局承担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职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承担的拟定市属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政策、审核市属企业工资总额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工资标准的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市国资委为市政府直属的正处级特设机构,由市政府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这样设置可以改变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和出资人不到位的状况,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而且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市国资委依法对市属国有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国有资产(不含金融类企业)进行监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应自觉接受市国资委的监管,不得损害所有者权益,同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与省政府机构改革基本相衔接,对区域经济调节体系、流通管理体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等进行调整和改革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区域经济调节体系。将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把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从宏观角度协调各方面改革,使改革更好地为发展服务。目前,市级政府区域经济调节体系中存在着管理分散、职能交叉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区域经济调节的有效性和增强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此,将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综合研究拟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职能。将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核准的技术改造投资管理职责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一机构及职能的调整,把改革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对于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调节的有效性,增强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市商务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将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招商合作局)承担的职能,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承担的内贸管理、对外经济协调和产业损害调查、重要工业品和原材料的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承担的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市内贸工作办公室有关国内贸易管理的职能并入市商务局,以整合市政府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管理职能,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和内外贸业务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实行我市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统一管理,促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市商务局加挂市招商合作局牌子。市内贸工作办公室有关蔬菜管理的职能划归市农业局承担。撤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内贸工作办公室。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为进一步强化全市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理顺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权威,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撤销市煤炭局加挂的市煤炭安全生产监督局牌子。同时对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职能进行调整。

——推进工业经济宏观运行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市经济委员会,为市政府工作部门。除将原市经贸委的有关职能分别划归市国资委、发改委、商务局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其余各项职能、市乡镇企业局(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有关工业企业、工业经济和民营经济管理的职能划归市经济委员会。撤消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市经济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综合管理工业经济的部门,履行市政府对工业经济的指导、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撤销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市乡镇企业局改组为副处级事业机构,归口市农业局管理,继续承担有关农业企业(种植业、养殖业)管理和乡镇企业统计管理职能。

——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8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郴州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湘政函[20**]214号)精神,组建郴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处级。将分散在各个执法主体的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依法独立行使,以解决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职权交叉、执法扰民和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降低行政执法成本,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撤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

——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协调发展。将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实施。

——加强市政府对农村工作的管理。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挂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牌子。

——根据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省政府20**年第178号令及有关规定,理顺市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上收北湖区、苏仙区环境保护局,由市环境保护局垂直管理。县(市)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仍由市、县(市)政府双重领导,以县(市)政府为主。

此外,进一步深化行业管理机构的改革,对商业物资、冶金建材、机电化工、轻纺等4个行业管理办公室人员编制按“只出不进,只减不增”的原则进行管理。

三、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机构改革工作。市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听取了有关方面及相关部门的意见,通过调查研究拿出了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对这个方案,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编委会进行了多次研究讨论和完善,认为这个方案符合我市实际。今年8月23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湘委[20**]12号文件,批复同意我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到目前为止,机构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这次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虽然机构变动不多,但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加强领导,严明纪律,周密安排部署,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这次会议后,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立即行动起来,抓紧进行机构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保证按时按质完成改革任务;撤并部门的领导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善始善终地处理好改革中的相关事宜;新组建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要尽快到岗到位,迅速开展工作,首先抓紧制定好“三定”方案。各部门要进行深入动员,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组织专门力量,认真搞好机构改革工作。各县(市、区)也要立即启动改革工作,按照《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州)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湘办发[20**]4号)文件的要求,抓紧制定本级政府改革方案,力争12月底前完成方案报批,2005年元月底前方案实施到位。在改革过程中,无论是人员定岗交流,还是资产清理划转工作,都要做到方法步骤明确,措施积极稳妥,工作细致周密,确保各部门各单位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国有资产不流失。市编办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同组织、人事、财政及机构调整有关单位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负责,注意了解掌握改革动态,及时研究解决机构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要认真搞好“三定”。这项工作分三个层次进行,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第一,为保证新组建机构尽快运转,要尽快制定出市国资委、发展改革委、经委、商务局、安监局、乡镇企业局等6个新组建机构的“三定”方案。第二,对这次机构改革涉及的市计生委、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三定”规定进行修改,并且,对部分隶属于原有机构的下属二级机构,要及时调整归属,做好人员编制划转工作。第三,按照规范完善行政许可管理、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的要求,重新审视和修改市政府其他部门的“三定”方案。这次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机构和职能的调整,一般不进行人员编制的精简和分流。在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核定方面,一是坚持不超总额的原则。在不突破现有机构限额的情况下,机构按职能整合的要求调整设置;新组建的机构,按“人随事走”的原则进行人员编制划转,一般不新增编制;内设机构设置要合理。二是坚持“人随事走”的原则。凡涉及职能划转时,原确定给该项职能的编制和在编人员随职能一并划转。机关综合、后勤和离退休管理服务等职能及人员编制的划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是要严肃机构改革纪律。前不久,市纪委、市编办、市监察局联合转发了省纪委、省编办、省监察厅《关于严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纪律的通知》(郴纪发[20**]13号),各部门要认真遵守,严格执行。特别是各部门的领导干部,更要坚持党性原则,强化纪律观念,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去留,带头遵守机构改革的纪律规定。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纪律,严禁擅自增设机构,突破编制增加人员,超职数配备干部;要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严禁借机构改革之机突击进人、突击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突击评定专业技术职称;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和滥发钱物及有价证券;要严格执行保密纪律,保证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切实加强对涉密文件的管理,确保不泄密。纪检、监察、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审计、档案和保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协调,及时发现、查处机构改革中出现的违纪问题。

机构改革范文篇6

乡镇是国家组织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阶层,担负着稳定一方社会、发展一方经济、服务一方群众的职能。透析目前农村乡镇在职能上存在的问题,“缺位”、“越位”、“错位”现象十分突出,这也是造成乡镇机构不作为或不能很好作为的痼疾所在。

“缺位”,简单地说就是份内该干的事没有干好。造成乡镇政府职能缺位,一种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对于一些本应该由乡镇政府承担起来的职能,没有自觉地承担起来,这种可以叫做无意识缺位。

另一种是由于受乡镇政府经济能力、干部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已经认识到应该做好的工作也没有完完全全地履行好,我们把它称之为有意识缺位。这两种情形共同构成了缺位的原因。

“越位”,就是指做了超越政府职能范围和权限的事。该放的权不放,不该管的事偏管,党政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整天忙忙碌碌,工作费力不讨好,群众不买账。

“错位”,就是不做自己的事,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表现为有利益的事争着抢着干,没有利或责任大的事不闻不问,推诿扯皮。群众遇到为难事,找谁谁不管,今天推明天,明天支后天。甚至出现了无执法权的非财税乡镇干部收税的违法问题。

乡镇政府在职能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公共权力的“变味”,甚至滋生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病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而出现了人越改越多,机构越改越复杂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改革必须先从转换职能入手。

就目前来说,转换乡镇职能,要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走好三条路子。

走规范化路子。要坚持党的领导,主要是坚持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的原则,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乡镇政府要把工作重点转到加强行政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公益事业上来,加强管理和协调工作,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功能,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规范管理,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的工作职能与事权范围,注重发挥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规范政府职能,打造法治政府、公信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

走社会化路子。对于扶贫帮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乡村建设工程等需要政府出面组织指导协调,需要借助社会团体和民众力量共同承担的工作,应该弱化政府角色职能,彰显社会角色职能。就目前来说,仍然要以政府为主,其载体暂放在政府,待条件成熟后转给社会。作为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引导社会力量承担起社会职能,从而提高政府行使职能的效能。

走市场化路子。要加快政企、政事分开步伐,进一步将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市场,以减轻乡镇政府负担。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脱钩工作。同时,要依法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管,规范其行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推广等一些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要全部、彻底地转为市场职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机构改革范文篇7

一、市场监管改革的基本情况

按照《县机构改革方案》《关于<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县机构改革人员转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局党组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明确任务、研究部署,统筹抓好市场监管领域机构改革工作落实,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做到与县委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在机构改革期间“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为机构改革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和思想基础。目前,组织领导有力,内设机构设置合理、职能职责明确,运行顺畅,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二、自查自评情况

(一)提升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国家机构改革重要指示及相关政策和文件,进一步将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州、县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拥护改革作为检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准。同时,通过开展教育,全体干部职工从思想上树牢了“三定”的“宪法”意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机构改革期间各项工作组织指挥和协调。三是明确职能职责,强化执行力。“三定”是确保单位正常运转的根本,局党组组织精干人马,组成专班,认真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市场监管系统各级“三定”方案,并充分借鉴汲取兄弟部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切实明确了市场监管部门及内设机构的职能职责,同时,加大对履职尽责的责任和追究,为确保“三定”有效执行奠定了坚实的纪律基础。

(二)深化机构改革,强化使命担当。在机构改革期间,局党组坚决执行县委县政府机构改革部署,有组织、有步骤、有纪律推进机构改革事项,尽快实现职责有机结合、内部业务融合,全体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克服了人员减少、职能增加带来的诸多困难,以最短的时间进入工作角色,努力做到改革与发展“两不误、两促进”。一是较快实现职能转变,完善和创新内部管理。新组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除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职责外,新划入了价格监督检查、反垄断执法、知识产权等职责,呈“3+3”模式。同时,为保证市场监管职能落到实处,局党组严格按照审批的“三定”方案,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领导班子、内设机构和人员能力素质,合理明确工作分工,基本形成了党组统筹抓、班子成员分工抓、中层干部具体抓的科学良性运转格局,以最短的时限实现从“物理组合”到“化学反应”的过渡,逐渐步入了良好的发展轨道。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领导职数等与“三定”方案一致,无擅自扩大或缩小职责范围和权限的行为。二是明确目标责任,强化执纪问责。年初,局党组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部署,结合部门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年度目标责任分工,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对任务完成质量不高的人和事,均严格执行纪律。为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机构改革以来,局党组坚决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指示,主动作为,认真谋划和研究工作,按照新的职能职责要求,先后出台了《县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县创建放心舒心消费城市实施方案》《县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圆满完成了州运会、景区开园、省级文明城市创建、肺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灾后恢复重建等急难险重任务。

(三)认真履职尽责,任务完成圆满。

一是市场进一步规范。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开展全域环境整治、春雷行动、全域旅游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打粉增量、传销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全县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机构改革以来,共办理各类案件56件,罚款114余万元,向综合行政执法局移交案件线索30件,成功受理或分流消费者投诉举报126起,挽回经济损失38余万元,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全县市场主体诚信依法文明经营意识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家,州级1家,县级10家,8户个体工商户获评“文明诚信示范户”,企业信用信息年报公示率均达95%以上。2019年,获评市场监管系统“春雷行动”先进集体、1名同志获评先进个人,2020年,我县企业年报公示工作荣获省市场监管局通报表扬。二是底线意识进一步增强。机构改革以来,严守“食品药品、工业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三大安全底线,助力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乡村振兴等,严格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食品源头监管,压实主体责任,强化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疫情防控、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等重要时机的食品安全监管,牢牢守住了“无重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底线,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坚持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同时,扎实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专项整治,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强化质量监管,助力灾后恢复重建和重大项目建设,有机示范区创建和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计量监管和认证进一步规范,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实现了零事故目标。三是疫情防控扎实有效。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总要求,以“控疫情、稳市场、安民心”为目标,充分发挥好市场监管职能作用,整合市场监管疫情防控合力,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千方百计保障民生所需,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四是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按照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等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精神,狠抓《县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打破“三门”“三山”,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县民营经济呈良好发展势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2020年,全县市场主体新增1114户,十三五期间,民营经济主体数增长了86.4%。五是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以“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为责任担当,积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不断深化“两联一进”群众工作,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50余件,联系外出务工20余人次,为贫困群众捐款13300元,资助帮扶村建设投入2万多元,实现了27户贫困群众成功脱贫。六是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明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五精”理念,创新服务举措,抓班子、带队伍,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组织凝聚力逐年提升,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落实在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大力开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狠抓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充分发挥群众的的监督作用,干部职工规矩意识明显增强,履职能力明显提升,全局无违纪违规问题发生。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内设机构设置合理、职能职责明确,运行顺畅,但也存在不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的“边缘”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已有明确的界定,可在实际的、具体的工作仍有“扯皮”、“踢皮球”等现象。二是执行机构改革方案还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编走人走,事未走”问题依然存在,机构改革后,按照机构改革方案,行政审批职能已全面归并行政审批部门,但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职能仍由承担,造成了“编走人走,事未走”的现象,导致工作量增大,人员显得相对不足。

四、对机构改革的意见建议

机构改革范文篇8

一、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

地处市南郊,距市区23公里,土地总面积9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6700亩,其中,水浇地22000亩。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共有6484户28455人,是最大的乡镇。2010年底,全镇生产总值完成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88元。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精神,我镇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围绕“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原则,逐步精简内设机构,整合规范事业单位,科学设置工作岗位,进一步推进了机构改革工作。目前,全镇共有工作人员104人,其中:行政编制25人(其中党委、人大、政府在岗领导职数8名,另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专职副主任1名),机关后勤事业编制2名。事业编制46名(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3名,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9名,农村文化服务中心3名,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含服务所〉16名,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5名)。政策性安置33名(三支一扶6名;事业单位招考5名;进村进社5名;纯农户零就业家庭10名;大学生村官12名)。

在机构设置上,我镇将镇机构具体划分为“四室五中心”,镇内设职能机构4个,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加挂人民武装部牌子)。调整事业单位5个,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挂重坪管理委员会牌子)、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牌子)、农村文化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目前,各项改革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

㈠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实施方案。自机构改革开始以来,我镇就把此次机构改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由书记、镇长任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乡镇机构改革的相关工作。积极召开专题会议,对改革的有关政策和办法以及镇机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研究、反复斟酌,切实做到符合实际、改革明显、人员调配合理。同时,将上级各项规定和镇情实际相结合,研究制定了《市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对改革内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整、定岗方法及人员分流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确保了机关稳定和改革中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㈡加强宣传发动,做好思想工作。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变化和人员进退去留,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我镇以稳定人心和保证机构改革顺利推行为出发点,及时开展疏通思想、释疑解惑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认真进行了前期动员。组织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就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遵循方针原则、实施步骤等给机关工作人员做了介绍,引导他们认真对待改革。其次,对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按类别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特别是对干部职工作思想动态进行了摸底分析,对机关工作人员能否适应转岗后的工作需要,特别是对可能退休及分流人员的心理状态等一系问题,实行了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分流、谈心等形式,打消了许多同志的思想顾虑,切实为做好此次机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㈢规范站所结构,科学设置岗位。紧紧围绕上级有关机构改革文件精神,按照事业单位设置同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综合设置,防止和避免交叉重复的要求,对我镇机构进行了科学设置。一是在内设机构上,采取综合设置,严格控制机构限额的办法进行整合重组,镇内设机构统一为“四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治理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二是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核心职能,对乡镇事业站所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积极组建成立为“三农”服务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将事业单位调整为“五中心”①撤销农业服务中心,组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并将市重坪管理委员会划归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理(加挂重坪管理委员会牌子)。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组建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将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的各项职能整合划入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加挂民政保障管理服务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牌子)。③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撤销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组建农村文化服务中心。④保留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含服务所)。⑤将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所更名为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机关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职责范围和权限,其中各站所事业编制均按20%精减。

㈣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用。坚持将机构改革与人事改革相结合,使二者同步进行。在具体工作中,我镇除按有关章程选举、任命的干部外,其余在编干部一律按新设置职数和岗位实行竞争上岗。镇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单位法人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同时,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妥善制定了分流人员安置政策,采取国家政策内提前退休、转换岗位、统筹调剂等途径有效减小编制压力。

㈤实行定岗到人,合理

进行分配。对于政策性安置的33名新进人员,我镇结合各事业单位需求和新进人员专业与特长,客观合理的进行了人力资源整合,最大程度的优化了各事业单位的人员配置,如将农学专业的分配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城镇建设与规划专业的分配至村镇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等,初步做到了“定岗到人”,为新进人员更好的发挥能力与作用提供了平台,也为下一步“定编到人”、进一步完善编制“实名制”打好了基础。同时,我镇在机构改革之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全镇领导干部中实行包村包社制,全镇在编的71名干部都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了片区,具体协调指导处理村中事务,在此基础上,全镇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提高。

五、存在的问题

1、我镇属于最大的乡镇,各项工作任务较兄弟乡镇繁多,但是近年来,由于我镇工作人员频繁被上级单位借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镇各部门工作的开展。

2、按照区上的编制的分配方式,乡镇一级均采用的是“一刀切”的做法,然而我镇人口密集,工作任务重,但在乡镇编制数上却与一些人口较少的乡镇基本相同,人员紧缺的状况尤为严重。

六、意见和建议

机构改革范文篇9

一、我区乡镇机构编制的基本情况

我区辖14个乡镇,其中5镇9乡,共128个行政村,总人口13.88万。按照乡镇类别划分,全区一类乡镇1个,二类乡镇2个,三类乡镇9个,四类乡镇2个,其中一二类乡镇设有党政人大办、社会事务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经济发展办四个内设机构,三四类乡镇设三个内设机构(不设经济发展办)。此外,14个乡镇共设有各类“站、所”123个,其中区直部门垂直管理为主的有司法所、财政所、林业站、动物防疫站等47个,乡镇管理为主的有劳动保障服务站、计生服务站、文化站、农业服务站、城镇建设管理站、企业办等76个。人员编制方面,我区14个乡镇共核定行政编制247名,实有208人,工勤编制14名,实有13人;核定领导职数134名,实际配备109人。全区乡镇事业站所共核定事业编制259名,其中,城镇建设管理站、企业办使用自收自支编制86名,占33.2%;农业服务站农技、农机、水利人员使用差额拨款事业编制共79名,占30.5%;其他事业站所使用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共94名,占36.3%。全区事业站所实有27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8人,管理人员215人,工勤人员2人。

二、20**年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果

一是转变了职能,强化了乡镇政府在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责任。在市场经济初期,全区大部分乡镇热衷于办企业、办经济实体,在经济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但由于缺乏战略眼光,缺乏科学决策,缺乏管理经验,部分项目盲目跟风、盲目上马,大部分乡镇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从而弱化了政府在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功能。20**年乡镇机构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后,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强化了乡镇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对构建和谐农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精简了机构,树立了精简、统一、高效的良好基层政府形象。20**年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之一,一些乡镇一方面要偿还巨额债务,一方面要养活机关冗员,由于财力有限,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屡禁难止,变相增加了群众负担,少数乡镇党群干群关系一度紧张。20**年机构改革后,精简了机构,通过采取清理辞退一批,待岗分流一批,鼓励自谋职业等措施裁减了冗员,减轻了财政和人民负担,近几年来,全区无一起“三乱”案件,对乡镇机构改革成果群众普遍满意,精简、统一、高效的基层政府形象逐步在人民心中树了起来。

三是理顺了部门管理体制,增强了站所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热情。乡镇机构改革前,农技推广站、农机站、畜牧水产站、水利管理站等一些部门实行区管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于这些站所使用差额拨款编制,经费来源有限,工资福利难以保障,工作中难免出现“重创收、轻服务”的现象,部分站所履行工作职能不尽理想。20**年机构改革后,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对这些部门纳入预算,统筹安排,基本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服务意识和工作热情明显增强,变创收为服务,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关系明显理顺。

四是规范了管理,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用人机制。乡镇机构改革,编制实名制启动前,一些乡镇用人随意性较大,乡镇干部职工分工一年一调整,有的甚至想调就调。有些干部职工为了达到个人目的,阿谀奉承者有之,请客送礼者有之。由于调整过于频繁,一些工作缺乏连续性,既挫伤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又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机构改革特别是实行编制实名制后,通过竞争上岗、公开考试,定编定岗,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既稳定了干部职工情绪,又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工作积极性。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已经形成。

三、当前乡镇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虽然乡镇机构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条块分割还比较严重,责权不相适应。在现行乡镇运行机制中,名义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际上权力在条、责任在块,乡镇责、权、利不相适应。究其原因,大部分权利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或条管为主,如公安、司法、工商、税务、国土、教育、卫生等等,这些部门人、财、物权在条,事在块,有的遇到利益时,非争之不可,遇到问题时,唯避之不及,有的阳奉阴违,敷衍塞责,致使一些问题久拖不决,群众意见较大。如国土所上收后,部分乡镇国土所由于人手不足、情况不清,一些农村土地违法案件得不到及时查处,农民相互攀比,你行我效;一些土地纠纷得不到及时调处,矛盾激化,愈吵愈烈。这些部门上收后,对乡镇工作极其不利。

二是大包大揽还比较突出,职能转变不快。乡镇机构改革后,虽然实行了政企分开,但政府仍然难以从债务、合同纠纷,企业职工身份置换等一些遗留问题中解脱出来;虽然裁减了一些冗员,但仍然还有少数富余人员一时难以消化;虽然一些职能按政策法律规定属于垂管或条管部门,但乡镇仍然要多方协调,承担责任。因此乡镇政府大包大揽还比较突出,职能转变还须经历一个漫长过程,进一步深化机构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是乡镇财力还比较紧张,公共服务能力不强。近几年,国家取消了一系列涉农收费项目,乡镇靠“税不够、费来补”作为解决经费不足的路子完全被堵死,就目前我区14个乡镇财力而言,绝大多数处于“保工资、保运转”的境地,教育、卫生、科技、计生等事业经费都难以保障,更谈不上筹措更多的资金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捉襟见肘的财力严重影响了乡镇公共服务能力。

四是岗位设置还不够科学,干部结构不优。一是领导职数与干部岗位比例失调,存在官多兵少现象。目前我区乡镇领导干部职数占乡镇行政编总数的54%,领导加上副科以上非领导职务干部约占干部总数的70%左右,且非领导职务干部大多担任过乡镇领导,年龄偏大,身体偏差,大多不安心在乡镇工作,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尚须进一步调优。二是干部身份与所处岗位不相适应,存在混编混岗现象。推行公务员制度后,乡镇所有行政岗位人员都必须具有公务员身份,但部分具有这些身份的工作人员由于年龄、文化、身体、能力等多方面原因,提拔无望、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胜任所在编制岗位的工作,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年富力强,因此,个别乡镇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违背机构编制规定,打破机构编制界限,机关借用事业单位人员,导致混编混岗。

四、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几点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必须进一步科学界定乡镇职能。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界定乡镇职能。要按照责任、权力、利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划分区乡之间的人权、财权、物权、事权,做到可以下放乡镇管理的部门坚决下放,如乡镇中心学校,下放到乡镇管理为主,有利于教育的投入,有利于教师的稳定,有利于教育布局的调整,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属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能,上级部门要主动承担起来,不能笼统地交给乡镇政府,只有这样,乡镇才能更好地管理社会事务,才能提供更多的公正服务。

二是必须进一步推进事业站所的改革。在新形势下,乡镇应由“抓企业、抓税收”向“抓事务、抓服务”转移,乡镇事业站所也应向这个重心靠拢。一是已改革的应解决财政供养问题。比如机构改革后设置的“农业服务站”,由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水利站、畜牧站合并组成,目前运行较好,但由于农技、农机、水利、畜牧属定额补贴编制,乡镇财力紧张,负担过重,建议彻底解决经费来源的问题。二是未改革的应尽快改革,并实现财政供养。如企业办、劳保站、安监站三个事业单位应合而为一,形成服务、用工管理、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将企业办从办企业、收取费用为主的职能中转换出来,逐步实现乡镇事业站所的公共服务和综合服务。三是条块要改革,应以块为主。如条管为主的卫生院与块为主的乡镇计生服务站,完全可以实现专兼合一,将乡镇卫生院下放乡镇管理,在卫生院设立计生服务室。这样有利于人才、医疗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便于为群众提供优质的、综合的医疗服务。

机构改革范文篇10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加强和改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消除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乡镇机构改革要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通过改革和精简,逐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理顺县乡关系,县直部门派驻在乡镇的机构,凡能下放给乡镇的,要坚决下放;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础工作,完善乡镇政府功能。乡镇要在精简党政机关行政编制的同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精简事业编制,大力清理、清退各类临时人员,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

乡镇机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寻求乡镇机构改革新突破,是机构编制部门的同志们反复思考的问题,也是改革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本地的具体实际,在下一步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格规范乡镇机关、事业站所机构的设置,进一步精简乡镇机关行政编制和站所事业机构。进一步精简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减少乡镇领导职数,规范乡镇行政执法及经济监督部门,切实精兵简政,提高效率。乡镇站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从加强、完善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因地制宜,进一步精简站所事业机构,尽量归并综合设置,不搞上下对口,切实减少由财政拨款的事业编制和人员。要进一步健全乡镇机构编制和人员计划管理制度,严格把住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入口关”,防止乡镇人员再度膨胀。本文出自网

第二,切实搞好人员定岗,进一步优化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结构。要坚持在编制内设置职位和工作岗位,按岗择人,在坚持基本资格条件的前提下,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定岗,保留工作骨干,改善人员结构,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第三,突出抓好中小学核编定岗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中小学校教职工内部结构不合理,教师少,员工多,中学教师少,小学教师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不加重财政负担,不增加财政压力的原则,切实抓好核编工作。遵循有利于维护教育大局稳定、有利于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认真搞好中小学教职工定岗分流工作,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精简教职工队伍。

第四,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和分配制度改革。不实行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站所和中小学核编定岗后,要全面实施工作人员聘用制,严格按规定签订规范的聘用合同并实行鉴证。要加强聘后管理和考核工作,确保新进人员的素质。

第五,切实作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分流人员的保障机制,落实好分流人员的有关待遇,因地制宜,多渠道安置分流人员,千方百计为他们寻找新的就业门路,提倡和鼓励干部职工分流后投向各地的经济建设主战场;要加强对分流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搞好分流人员的培训,鼓励他们提高素质,允许他们以后按规定条件参与原单位的竞争上岗,不断巩固和扩大分流成果。

当前县、乡镇机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改革措施正在逐步实施。虽然机构改革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但改革是一场革命,必然涉及到部分人的切身利益,由此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是部分干部面临着升降去留问题,思想波动大。有职的干部怕改掉了自己“帽子”;无职的干部担心改掉了“饭碗”;无文凭优势、无年龄优势、无工作业绩、无工作能力的“四无”干部更是忧心忡忡,心灰意冷;有的忙于四处打探消息,托关系,找门路;有的等待观望,无所事事,何去何从,听天由命;有的则对改革充满抵触情绪,到处发牢骚。二是稳定工作容易出现断层。干部思想动荡,直接导致意志上的消沉和行为上的消极,正常工作无心抓,遇到矛盾不愿调,这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要认识到抓好当前稳定工作事关机构改革的成败,事关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要把稳定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放在心上常思,施以行动常抓。二是强化领导责任。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机构改革中的稳定工作仍由现任班子负责,哪个单位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个单位的领导责任,并作为机构改革中考核任用干部的依据,确保稳定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实行包案责任制。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矛盾纠纷要有超前意识,做到超前预防,先入为主,主动出击,将纠纷分解到具体单位,包案到人,进行化解。四是认真做好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对于机构改革中出现的不安定问题,各级领导绝不能回避,要敢于面对群众,直接进行处理,确保上访人员不越级上访。五是层层组建稳定信息网络,狠抓各种不安定因素和各种矛盾的排查调处工作。一旦发生不稳定苗头,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有效处理。本文出自网

二、抓好干部思想教育,端正思想认识,稳定思想情绪。首先,党政主要领导要当好表率。面对机构改革中的“阵痛”,领导干部要稳定情绪,敢于挑战,当好表率,积极投身各项工作中去,特别是涉及稳定方面的工作,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要一马当先,一级做给一级看,用无形的力量凝聚人心,影响和带动其他干部积极工作。其次,要抓好干部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人民群众需要的是能够勤勤恳恳工作的干部,能够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淘汰的是工作飘浮的干部,素质偏低的干部。如果改革刚开始,思想就滑坡,工作就不安心,其结果,肯定是淘汰的对象。只有扎实工作,接受考验,才能赢得组织和人民的信任。同时,要教育广大干部淡化“官本位”的意识,做好顺应改革潮流的思想准备,当好挑战机构改革的先行官和促进派,要拓宽视野,轻装上阵,接受组织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