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3:11:17

机构编制

机构编制范文篇1

一、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迫在眉睫

(一)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推行电子政务的需要。21世纪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行业,信息化的普及有力地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机构编制部门推行电子政务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机构编制部门通过建设、实施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实现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向电子化转变,既利于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也是编制部门与时俱进实现办公自动化的体现。

(二)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维护机构编制管理准确性和严肃性的需要。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能否维护机构编制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的功效,关系着国家政权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国家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蜕变而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国家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通过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合理配置工作业务流程后变成了简单的数字信息+规范的业务流程的集合。真实、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科学、规范的工作业务流程不仅保证了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也可以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继而改善组织建设,巩固国家政权。

(三)建设统一标准的国家机构编制MIS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质量、减少重复浪费的需要。当前,有些地方的编制部门在MIS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已经开发出来的机构编制MIS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系统开发环境五花八门、运行要求高低不一、工作业务流程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等,特别是系统开放性及数据共享性差:同样一种业务数据,在国家机构编制统计软件系统中要据实填写,在部门MIS中又要一一录入,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很难真正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统一、规范、有序。而各个部门自行开发机构编制MIS,势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系统的局限于本部门使用,必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统一规划,分步逐级推行国家机构编制MIS

(一)利用《中国机构网》这个平台,建设好机构编制这方阵地。《中国机构网》作为编制部门的专业性、权威性资讯网站,要充分发挥它的阵地优势,通过继续完善其功能,如增加专门的经验交流讨论区等;丰富其内容:在刊发编制业务资讯的同时,兼顾其它新闻信息,增强可读性,为机构编制部门的同仁们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娱乐互动的平台。同时,提倡各级编制部门以会员身份加入《中国机构网》这个大家庭,建言献策,共同建设好机构编制这一方家园。《中国机构网》可以以目录树的形式为各级编制部门提供主页支持,实现“分门立户”,继而建设好各自的“网上小家”。

机构编制范文篇2

第二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监督检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预防、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第三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管理权限,履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职责。

各级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行政监察职责,检查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与监察机关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中应当互相支持,协作配合。

第五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对象是:

(一)国务院所属的行政机构;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行政机构;

(三)事业单位。

第六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对下列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一)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地方各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三)上级党委、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的改革方案中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执行情况;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限额、行政和事业编制总量控制情况;

(五)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配备、领导职数配备等机构编制事项的执行情况;

(六)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核、审批程序的执行情况;

(七)受理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举报和查处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情况;

(八)机构编制统计的情况;

(九)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七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公开其政策规定、业务范围、审批程序等。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督促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情况,向本单位工作人员或者社会公开。

第八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每年组织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开展机构编制管理自查自纠,并将有关情况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遇有重要情况,随时报告。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对有关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评估。

第九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采取例行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开展检查工作。

检查工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拟订方案;

(二)根据管理权限报批立项;

(三)发出通知;

(四)组织实施;

(五)报告检查情况;

(六)向被检查单位反馈检查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特殊情况下,机构编制检查可以不事先通知。重大检查活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会同监察机关联合进行。

第十条实施机构编制检查,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走访等方式进行。第十一条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和权限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应当两人以上共同进行。

第十二条在调查核实过程中,被调查的单位和人员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辩。

第十三条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责成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调查核实有关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并应当进行督办;必要时,可派出督促检查组进行督查。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转的查核件,应当在60日内报告办理结果;逾期不能报告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监察机关检查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五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对象应当配合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全面、客观地提供相关材料,并对调查事项涉及的有关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凡弄虚作假、妨碍监督检查以及对监督检查人员打击报复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六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以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通报批评;

(二)建议改正或者责令限期纠正;

(三)予以纠正;

(四)建议财政部门对超编人员不予核拨经费;

(五)建议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处理:

(一)超越权限或者违反规定程序设立、撤并各类机构,提高机构规格或者变更机构性质的;

(二)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的;

(三)超编制限额配备人员的;

(四)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八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一)、(二)、(三)、(五)项的规定处理:

(一)违反规定干预下级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或者编制、职数配备的;

(二)违反规定擅自扩大或者缩小职责范围和权限的;

(三)擅自设立、撤并机构以及提高机构规格或者变更机构名称、隶属关系和经费渠道的;

(四)超职数配备内设机构或者下属机构领导干部的;

(五)擅自超过核定的编制使用工作人员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六)为超编人员核拨经费或者办理录用、调任、社会保障等手续的;

(七)统计信息失实或者不按规定报送统计数据的;

(八)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有本条第(三)、(五)、(六)项行为之一的,可以同时适用本规定第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

第十九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一)、(二)、(三)、(五)项的规定处理:

(一)超机构限额审批机构,超越权限提高机构规格、加挂机构牌子、变更机构性质或者名称的;

(二)超编制限额审批编制,或者违反规定挤占、挪用编制的;

(三)违反规定核定领导职数的;

(四)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经过调查核实,认为需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纪律责任的,属于监察对象的,移送监察机关处理;不属于监察对象的,移送任免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监察机关发现有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时,应当及时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受理机关对举报人的情况应当予以保密。

第二十二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审批和监督检查的协调配合机制。

第二十三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信息工作,拓宽监督渠道,扩大信息来源,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信息网络。

第二十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使用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其他机关、团体的监督检查工作依照本规定执行。

机构编制范文篇3

第二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监督检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预防、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第三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管理权限,履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职责。

各级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行政监察职责,检查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与监察机关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中应当相互支持,协作配合。

第五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对象是:

(一)国务院所属的行政机构;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行政机构;

(三)事业单位。

第六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对下列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一)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地方各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三)上级党委、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的改革方案中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执行情况;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限额、行政和事业编制总量控制情况;

(五)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配备、领导职数配备等机构编制事项的执行情况;

(六)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核、审批程序的执行情况;

(七)受理违反机构编制规定问题的举报和查处违反机构管理规定问题的情况;

(八)机构编制统计的情况;

(九)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七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公开其政策规定、业务范围、审批程序等。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督促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情况,向本单位工作人员或者社会公开。

第八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每年组织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开展机构编制管理自查自纠,并将有关情况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遇有重要情况,随时报告。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对有关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评估。

第九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采取例行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开展检查工作。

检查工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拟订方案;

(二)根据管理权限报批立项;

(三)发出通知;

(四)组织实施;

(五)报告检查情况;

(六)向被检查单位反馈检查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特殊情况下,机构编制检查可以不事先通知。

重大检查活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会同监察机关联合进行。

第十条实施机构编制检查,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走访等方式进行。

第十一条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和权限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应当两人以上共同进行。

第十二条在调查核实过程中,被调查的单位和人员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辩。

第十三条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责成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调查核实有关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并应当进行督办;必要时,可派出督促检查组进行督查。

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转的查核件,应当在60日内报告办理结果;逾期不能报告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监察机关检查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五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对象应当配合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全面、客观地提供相关材料,并对调查事项涉及的有关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凡弄虚作假、妨碍监督检查以及对监督检查人员打击报复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六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以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通报批评;

(二)建议改正或者责令限期纠正;

(三)予以纠正;

(四)建议财政部门对超编人员不予核拨经费;

(五)建议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处理:

(一)超越权限或者违反规定程序设立、撤并各类机构,提高机构规格或者变更机构性质的;

(二)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的;

(三)超编制限额配备人员的;

(四)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八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一)、(二)、(三)、(五)项的规定处理:

(一)违反规定干预下级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或者编制、职数配备的;

(二)违反规定擅自扩大或者缩小职责范围和权限的;

(三)擅自设立、撤并机构以及提高机构规格或者变更机构名称、隶属关系和经费渠道的;

(四)超职数配备内设机构或者下属机构领导干部的;

(五)擅自超过核定的编制使用工作人员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六)为超编人员核拨经费或者办理录用、调任、社会保障等手续的;

(七)统计信息失实或者不按规定报送统计数据的;

(八)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有本条(三)、(五)、(六)项行为之一的,可以同时适用本规定第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

第十九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一)、(二)、(三)、(五)项的规定处理:

(一)超机构限额审批机构,超越权限提高机构规格、加挂机构牌子、变更机构性质或者名称的;

(二)超编制限额审批编制,或者违反规定挤占、挪用编制的;

(三)违反规定核定领导职数的;

(四)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经过调查核实,认为需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纪律责任的,属于监察对象的,移送监察机关处理;不属于监察对象的,移送任免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监察机关发现有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时,应当及时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受理机关对举报人的情况应当予以保密。

第二十二条各级行政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审批和监督检查的协调配合机制。

第二十三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信息工作,拓宽监督渠道,扩大信息来源,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信息网络。

第二十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使用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其他机关、团体的监督检查工作依照本规定执行。

机构编制范文篇4

一、做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工作

1、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遵照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围绕加快职能转变、理顺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建立服务型政府等专题开展调研,全面分析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问题和弊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研究和探索我市市县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一轮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理顺全市开发区管理体制,对**出口加工区和柿竹园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重点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稳妥推进我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规范其机构编制管理,并组织对县(市、区)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机构的设置进行调研。

2、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分类管理办法,控制和逐步减少行政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设置进行规范整合,调优结构,并对处理“假法人”、归并职能任务完全消失转移的事业单位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办法,继续做好具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事业单位的职能确认工作,确保上半年基本完成集中审批,积极推进参照管理。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适时推进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卫生、农业、水利等体制改革中的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调整工作。

3、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在安仁县召开一次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继续推进汝城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要求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研究乡镇机构改革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减机构、减人员、减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探索乡镇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职能有效发挥的途径,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的机构编制问题。继续抓好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数的控制管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上半年对各县(市、区)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开展一次督促检查,确保“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

二、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机构编制政策法规

4、深化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在继续加大对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以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等法规性文件学习宣传的同时,着重抓好湘发[20**]27号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把机构编制法规学习宣传活动引向深入。利用地方新一轮机构改革尚未实施的空隙,提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机构编制管理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

5、加强制度体系建设。适应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的修订,建立更规范的机构编制审核程序,更科学的机构编制决策机制,更有效的机构编制综合协调平台,更有力的编制、人员和经费管理相互约束手段。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严格执行规定的限额、标准和适用范围,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和程序,明确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编委、编办审批机构编制事项的具体程序和权限,加强对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设置的规范化管理;结合27号文件确定的下管一级制、实名和公开制、考核和评估制等一系列监管新举措,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机制,将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市直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三、推进机构编制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

6、建立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和管理系统。根据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具体办法,并全面推行。加快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使推行实名制工作与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紧密结合起来,与工资统发审核、公务员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专网等系统有机对接,与组织、人事、财政、监察以及政府信息管理等部门协同配合。

7、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台帐。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台帐、实有人数异动台帐和编内人员花名册,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的审核登记工作,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手册的使用,健全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8、加强机构编制统计工作。把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列为机构编制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统计季报、年报制度和机构编制信息监测机制;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积极为机构编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统计问责制,杜绝填报虚假数据的行为,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9、加强对机构编制标准的研究。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会同财政、教育和卫生等部门,开展对我市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各类医院机构编制标准的调查研究,完成全省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医院等机构编制标准的代拟定工作。

四、严格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10、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减少领导职数,控制机构编制”精神,开展对中央3个法规文件、湘办发电[20**]1**号以及湘发[20**]2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对新出现的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进人问题要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重点督查。超编超职数严重的地方要制定逐年消化的规划和方案,确保2010年实现行政编制数、实有人员数和财政供养数相对应。要注重研究《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临时用工问题,切实做好清理和整顿工作,防止编外用工盲目增长的无序现象。加强监督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落实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规定。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纠正力度。坚持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到位,切实维护正常的机构编制管理秩序。

五、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11、创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手段。研究探索加强事业单位法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全市登记管理机关电子政务建设和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化建设,实施网上办公。积极为事业单位法人提供社会服务,同时,要加强对法人培训工作、法人协会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六、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

12、加强学习与培训。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继续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活动引向深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和宣传教育,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措施。加强机构编制业务培训,举办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业务骨干培训班,开展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机构编制管理业务以及机构改革等知识培训,全面提高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素质。

机构编制范文篇5

一、现状与问题

(一)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没有法律保证,缺乏稳定性。制度虽然不能同法律法规相等同,但制度的制定大多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它是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到目前为此,还没有一部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行政机构编制的管理省上也只制定了一个《四川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86号令),对事业单位登记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登记办法》(国务院第411号令),对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设置和管理没有一个科学、硬性的法律规定,各市洲和县市在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地方和部门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先后出台了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各地的这些规章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尽相同。在机构、编制、职能配置及领导职数等管理方面,有的以上级红头文件为依据,有的以单项法律法规为依据,有的以领导讲话为依据,找不出依据的,就与兄弟市州、县攀比……。由于机构编制管理没有法制保障,每次机构改革后,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下发很多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严禁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等文件。特别是今年中央再次出台了“五不准”(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和提高机构的级别,不准违反领导职数配备的有关规定,不准越权审批机构编制,不准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省上也规定了“四不准”(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明文规定外,一律不准增设新的机构,不准增加编制,不准提高机构规格,不准增加领导职数),但效果仍不很明显,违反规定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现象仍然禁而不止。除党政机构相对稳定外,各地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以及内设机构都是有增无减,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机构编制管理干扰多,随意性大。机构编制属于上层建筑,应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机构如何设置,编制配备多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应以社会需要为准则。实际上,机构编制管理受到方方面面的干扰。一是法律法规干扰。在现行体制下,受利益的部门化现象影响,也出现了政策的部门化现象。一些法律法规的起草部门,总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硬把机构编制问题也塞进单项的法律法规之中去,给他们的意志披上合法的“外衣”,强加给机构编制部门。二是部门干扰。一般来说,在机构设置上,自上而下应该是“倒金字塔”式,上下级之间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是,有些部门总是以本部门工作重要为由,或以“达标”为要挟、以资金审批、给设备、给项目为“诱饵”等等,要求下级增加或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机构,使下级机构编制部门无所适从。三是领导干扰。领导分管哪个方面的工作,就会说哪个方面工作重要,有些领导就会以讲话、参与协调、打招呼,甚至于批文件等方式干预机构编制工作,也造成一些单位就干脆直接给党委、政府或给党委、政府领导写情况报告来要编制和增设机构,而不是给同级编委写报告来调整机构编制。

(三)机构编制管理是经验型管理,缺乏科学性。所谓科学设置机构,就是要求机构与职能相对称,也就是说,任务和需要是决定一个机构是否设置、设置大小以及怎样设置的前提,既不能小任务设置大机构,临时任务设置常设机构,也不能将承担行政机关的职能分解后设置为事业机构,或以中介组织的职能为依据设置事业机构。但是,目前,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我们还没有走出那种“下报上批”、“一事一议”、“落实领导讲话精神”、“落实会议纪要”和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传统管理模式,仍然是以“人治”、“经验”为主,出现了机构编制随意膨胀,行政经费不合理增长的怪现象,养了许多不该养的“闲人”,给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和改革成本。一些事业机构时而合并,时而分设,在撤分中增加了机构人员编制和财政负担;部分县设置的优势产业办、重点项目办,其职能早已明确由该县的发改委和经委的相关职能股室承担;各级培训、信息、检测机构已经很多,而且很多将向中介机构发展,向市场方向改革,再设培训、信息、检测机构,就显多余,已经有很多培训中心无培训工作,信息中心无信息。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有禁不止。目前,在机构编制监督机制上,存在着监督不到位、监督不力等问题。一是认识误差。一些人认为,目前,我国在财政上是“分灶吃饭”,在机构编制管理上是分级管理,机构设多少,编制核定多少,是本级政府的事,又不需要上级掏钱,无须过多干扰下级的机构编制事宜。二是职责不清。各级编制部门只是本级编委这个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监督本级编委及党委、政府,显然是形同虚设,导致监督乏力。三是监督机构不健全。就我省而言,除省编办成立了督查调研处外,少数市州编制部门明确了分管监督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大部分还没有建立和明确监督机构和人员。另外,编制部门只是一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不是政府组成部门,执法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也值得质疑。监督机制不完善,加之体制上的制约,使机构编制监督工作处于“雷声大,雨点稀”或“干打雷,不下雨”的尴尬局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政策走样”比较突出。比如:在机构改革方案执行中,一些机构明合暗不合,或变着法子“改头换面”搞特设机构和越权审批行政机构;在编制精简和人员分流上搞数字游戏,自欺欺人等。

二、对策与思考

(一)出台编制法规,严格依法管理。机构编制管理对政权的兴衰存亡有着重大影响。我国历代都比较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就拿唐代来说,规定各部门、各级政府机构有固定的人员编制,不得超过。“凡官员有数,而署置过者有罚”,“不应置而置,一人杖一百,三人加一等,十人徒二年”。增设机构或机构超员,都要受到处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建国以来,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机构设置、职能配备、人员编制的行政法。虽然党中央、国务院也三番五次地下文,要求严禁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超配干部,但事实上,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制进人,随意增设机构在各地屡禁不止,因违反各级机构编制纪律而受到处分的微乎其微。实践证明,仅靠红头文件管理机构编制,显然力度不够。因此,必须尽快立法,要用法律的形式,将机构编制相对地固定下来,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当然,机构编制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正式立法前,国家可先制定机构编制暂行条例等法规,待条件成熟后,再正式颁布机构编制法。在法律中,要对机构设置的程序、监督机制、违规处罚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尽量不用或少用原则性词语。尤其是在机构设置上,除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外,其它地区一律要撇开人口、面积、地理、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对机构数额、机构名称、机构层次、领导职数作统一规定。“麻雀虽有大小,但五脏都是一样”,全国各地虽说差别较大,但就国家管理职能而言,都是一样的,只是在人员编制区别对待就可以了。这是管住、管好机构编制,减少财政供养人员,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的唯一途径。

(二)创新管理体制,排除多方干扰。机构编制属于上层建筑,是国家政权建设的组织部分,事关国家大局。因此,在机构编制管理上,不能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而应该像国家的大法——宪法那样,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目前,我国县级以上机构编制部门,是同级党委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党委和政府要设置机构,增加编制,只需打个招呼或签个字,编制部门就得不走样地执行;党委、政府红头文件中有关机构编制事宜,编制部门就得办理;党委、政府领导在工作会议上讲话中的机构编制事宜,编制部门也得遵照。实际上,机构编制部门只是充当了党委、政府在机构编制上的“出纳”角色。这种靠几个领导“拍脑袋”、点头画圈就随意设置机构的体制,是机构膨胀、人员编制一直增长的直接原因。要管住机构编制,必须从体制创新上着手。模式一:实行下管一级的体制。下一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主要领导由上级调配,下一级的机构编制事宜由上级直接管理,取消按机构规格分级管理的办法。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各地在机构设置上相互攀比,减少同级党委、政府直接干预。模式二: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以垂直管理为主。机构编制部门既要对上级负责,同时也要对同级党委政府负责。它是同级党委在机构编制方面的办事机构、智囊机构,又是上级机构编制部门的分支机构。但在业务上,受上级领导。模式三:管理机构编制与管进人结合起来。在进人关口上,国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有些地方由调配小组把关,一个口进人;有些地方是各部门按职责分工,干部由组织、人事部门管,工人由劳动部门管,退伍军人由民政部门管;有的由常委会研究进人,由某领导一支笔审签。这种体制名为集体领导下的共同负责,共同把关,相互制约,实际上尤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多头进人就容易超编进人,进的人是不是合乎要求的人员进人后单位的人员是不是合乎编制及编制结构要求、就很难把好关。因此,要维护机构编制的严肃性,杜绝超编进人,编制部门不能只管编制,还要监管进人入口关。各部门、各单位进不进人,进什么岗位上的人,由编制部门把头关,具体进什么样的人,配什么干部,应按职责分工,分别由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确定。这种模式可以分清责任,将超编进人的板子直接打到编制部门头上,加大编制部门的责任。

机构编制范文篇6

一、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管理方式是按照机构设置构成要素进行公示公告,其内容相对单一,没有全面反映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本来面貌,只是编制管理结果的公开。群众对机构编制信息具有强烈的需求欲,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供给。究其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从理论层面看。政务公开理论支持体系建设不成熟。编制政务公开实践相对超前,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因而编制政务公开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从法规层面看。政务公开法规支持体系建设不完善。一是编制政务公开缺乏监督依据。推行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初衷是接受社会监督,那么社会各界以什么标准来评判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没有法定的标准或尺度,对编制政务公开的监督就失去有效性。二是编制政务公开缺乏科学评价机制。机构编制管理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机构,一般来说,须经相关部门反复调研,多方论证。但是现行机构编制管理仍带有浓厚的“长官意志”和人为色彩,对机构设置的科学性、人员编制的合理性,群众无法实施监督。三是编制政务公开缺乏过程监督机制。对机构编制管理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才是最有效的监督。而现行的编制政务公开注重了机构编制管理结果的公开,社会各界对机构编制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监督还不够。四是编制政务公开缺乏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三)从技术层面看。编制政务公开网络技术亟待提高。现行的编制政务公开网络软件设计处于“静止”状态,而机构编制管理内容常处于变动状态。网络软件设计与机构编制管理相互协调性不强,尤其是数据更新操作程序十分繁杂,为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益和有效利用带来诸多不便。

(四)从机构层面看。编制政务公开的工作主体不够规范统一。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是承担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主体,承担着政务公开的各项具体工作。但是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机构设置不够规范一致,有的把编办列入党委工作机构序列,有的把编办列入政府工作机构序列,大多数是常设议事协调办事机构。办事机构设置也不一致,有的地方编办与人事或组织部门合署办公,有的地方编办机构又单独设置,这样的机构建制既不利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也不利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应遵循的原则

(一)参与性原则。应把参与性原则贯穿于编制政务公开全过程,发动社会各界更理性地对待编制政务公开。积极争取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派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扩大编制政务公开影响面,大力营造关注机构编制、支持编制政务公开的社会环境。

(二)务实性原则。机构编制工作牵涉面广,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差异大,具有复杂多样性的特点,尺度不好把握、标准难于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开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对此,一是在公开的方式和范围上,区别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公开方式,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在编制政务公开网上集中公告,保持公开的形式多样化、多元化。否则,就会走上流于形式的老套路。二是在公开的内容上,坚持规范统一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公开,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多角度公开机构编制事项,增强监督内容的广泛性,以促进整改、解决问题为落脚点。三是在公开的程序上,应严格规定审批的程序和时限,建立编制政务公开申报、审核、审批制度,实行层层把关,逐级审核,确保公开内容的真实性。

(三)规范性原则。在推进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过程中,应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相应的制度,为编制政务公开提供尽可能完备的实际操作指南,杜绝政务公开实施过程中的人为随意性,提高编制政务公开质量。

三、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思考

针对当前编制政务公开存在的问题,要做好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编制政务公开法制建设。编制法制建设是促进编制政务公开的有效举措,也是巩固公开成果的客观要求。为此,要把加强编制政务公开法制建设,建立政务公开约束机制,使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使编制政务公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完善。

(二)加强编制政务公开理论研究。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刚刚起步,初具雏形。总体来说,此项工作尚处于试运行阶段,尤其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务之急要把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机构编制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要求,深入分析我市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机构编制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为市委、市政府及市编委机构编制决策提供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推动我市机构编制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调研重点及选题

20**年全市机构编制工作调研的重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机构编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供参考的调研题目确定如下:

1、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弊端分析与改革探讨;

2、我市按照建立大部门体制的思路进行新一轮机构改革的调研与思考;

3、城市管理与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4、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办法探索;

5、强化“三农”服务职能,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6、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全面规范机构编制管理;

7、我市实名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8、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切实解决超编进人、超职数、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问题;

9、在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等方面建立部门协调约束机制的探讨;

10、机构编制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与台帐管理、微机管理等;

11、学校(医院)机构编制标准的研究;

12、如何制定科学的编制使用规划,解决当前机构人员的“瘦身消肿”与“青黄不接”等难题;

13、加强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建立机构编制预警机制;

14、如何建立科学的机构编制决策机制;

15、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临时用工问题的研究;

16、建立事业单位法人协会的探索;

17、关于事业单位法人网上登记的几点思考;

18、建立事业单位法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19、从登记内容的变化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

20、事业单位“假法人”、“吃空饷”等问题的研究;

21、如何推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和信息化;

22、创建“三强四好”队伍,改进机构编制部门工作作风;

23、调研论证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科学运用;

24、科学发展观在机构编制工作的运用和体现。

三、组织领导和工作分工

市委编办成立全市机构编制工作调研活动领导小组,廖跃贵同志为顾问,陈寿峰同志为组长,周碧仁、李爱新同志为副组长,吴成培、李美发、欧阳正大、刘国雄、黄伟同志为成员。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研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组织实施,办公室设在市委编办综合科。

调研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办法实施,市委编办各科室及分管的办领导分别负责相关调研内容的调研和对县(市、区)编办相关调研活动的指导。全市机构编制部门的每位领导和工作人员都要确定调研题目,制定调研计划,落实调研任务。为了避免“题目撞车、重复调研”的现象,各县(市、区)编办、本办领导和各科(局)要将调研计划和题目报综合科备案,以便作适当调整。

四、调研时间安排

1、调研计划和题目的确定:20**年7月5日之前。

2、调研活动实施:20**年7月至8月。

3、调研文章初稿上报:20**年9月中旬。

4、调研文章初评及修改:20**年9月下旬。

5、调研成果审定:20**年10月上旬。

6、调研成果交流会:20**年10月下旬。

机构编制范文篇8

第二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监督检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预防、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第三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管理权限,履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职责。

各级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行政监察职责,检查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与监察机关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中应当互相支持,协作配合。

第五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对象是:

(一)国务院所属的行政机构;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行政机构;

(三)事业单位。

第六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对下列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一)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地方各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三)上级党委、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的改革方案中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执行情况;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限额、行政和事业编制总量控制情况;

(五)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配备、领导职数配备等机构编制事项的执行情况;

(六)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核、审批程序的执行情况;

(七)受理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举报和查处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情况;

(八)机构编制统计的情况;

(九)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七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公开其政策规定、业务范围、审批程序等。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督促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情况,向本单位工作人员或者社会公开。

第八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每年组织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开展机构编制管理自查自纠,并将有关情况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遇有重要情况,随时报告。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对有关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评估。

第九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采取例行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开展检查工作。

检查工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拟订方案;

(二)根据管理权限报批立项;

(三)发出通知;

(四)组织实施;

(五)报告检查情况;

(六)向被检查单位反馈检查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特殊情况下,机构编制检查可以不事先通知。

重大检查活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会同监察机关联合进行。

第十条实施机构编制检查,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走访等方式进行。

第十一条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和权限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应当两人以上共同进行。

第十二条在调查核实过程中,被调查的单位和人员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辩。

第十三条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责成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调查核实有关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并应当进行督办;必要时,可派出督促检查组进行督查。

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转的查核件,应当在60日内报告办理结果;逾期不能报告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监察机关检查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五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对象应当配合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全面、客观地提供相关材料,并对调查事项涉及的有关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凡弄虚作假、妨碍监督检查以及对监督检查人员打击报复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六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以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通报批评;

(二)建议改正或者责令限期纠正;

(三)予以纠正;

(四)建议财政部门对超编人员不予核拨经费;

(五)建议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处理:

(一)超越权限或者违反规定程序设立、撤并各类机构,提高机构规格或者变更机构性质的;

(二)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的;

(三)超编制限额配备人员的;

(四)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八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一)、(二)、(三)、(五)项的规定处理:

(一)违反规定干预下级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或者编制、职数配备的;

(二)违反规定擅自扩大或者缩小职责范围和权限的;

(三)擅自设立、撤并机构以及提高机构规格或者变更机构名称、隶属关系和经费渠道的;

(四)超职数配备内设机构或者下属机构领导干部的;

(五)擅自超过核定的编制使用工作人员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六)为超编人员核拨经费或者办理录用、调任、社会保障等手续的;

(七)统计信息失实或者不按规定报送统计数据的;

(八)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有本条第(三)、(五)、(六)项行为之一的,可以同时适用本规定第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

第十九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一)、(二)、(三)、(五)项的规定处理:

(一)超机构限额审批机构,超越权限提高机构规格、加挂机构牌子、变更机构性质或者名称的;

(二)超编制限额审批编制,或者违反规定挤占、挪用编制的;

(三)违反规定核定领导职数的;

(四)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经过调查核实,认为需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纪律责任的,属于监察对象的,移送监察机关处理;不属于监察对象的,移送任免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监察机关发现有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时,应当及时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受理机关对举报人的情况应当予以保密。

第二十二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审批和监督检查的协调配合机制。

第二十三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信息工作,拓宽监督渠道,扩大信息来源,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信息网络。

第二十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使用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其他机关、团体的监督检查工作依照本规定执行。

机构编制范文篇9

第二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监督检查与加强管理相结合,预防、教育与惩处相结合。

第三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法定管理权限,履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职责。

各级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行政监察职责,检查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与监察机关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中应当互相支持,协作配合。

第五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对象是:

(一)国务院所属的行政机构;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行政机构;

(三)事业单位。

第六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监察机关对下列事项实施监督检查:

(一)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地方各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三)上级党委、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的改革方案中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执行情况;

(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限额、行政和事业编制总量控制情况;

(五)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配备、领导职数配备等机构编制事项的执行情况;

(六)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核、审批程序的执行情况;

(七)受理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举报和查处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情况;

(八)机构编制统计的情况;

(九)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七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公开其政策规定、业务范围、审批程序等。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督促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情况,向本单位工作人员或者社会公开。

第八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每年组织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开展机构编制管理自查自纠,并将有关情况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遇有重要情况,随时报告。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对有关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评估。

第九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采取例行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开展检查工作。

检查工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拟订方案;

(二)根据管理权限报批立项;

(三)发出通知;

(四)组织实施;

(五)报告检查情况;

(六)向被检查单位反馈检查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特殊情况下,机构编制检查可以不事先通知。重大检查活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会同监察机关联合进行。

第十条实施机构编制检查,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走访等方式进行。第十一条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和权限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应当两人以上共同进行。

第十二条在调查核实过程中,被调查的单位和人员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辩。

第十三条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责成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调查核实有关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并应当进行督办;必要时,可派出督促检查组进行督查。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转的查核件,应当在60日内报告办理结果;逾期不能报告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监察机关检查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五条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对象应当配合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全面、客观地提供相关材料,并对调查事项涉及的有关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凡弄虚作假、妨碍监督检查以及对监督检查人员打击报复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十六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以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通报批评;

(二)建议改正或者责令限期纠正;

(三)予以纠正;

(四)建议财政部门对超编人员不予核拨经费;

(五)建议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处理:

(一)超越权限或者违反规定程序设立、撤并各类机构,提高机构规格或者变更机构性质的;

(二)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的;

(三)超编制限额配备人员的;

(四)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八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一)、(二)、(三)、(五)项的规定处理:

(一)违反规定干预下级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或者编制、职数配备的;

(二)违反规定擅自扩大或者缩小职责范围和权限的;

(三)擅自设立、撤并机构以及提高机构规格或者变更机构名称、隶属关系和经费渠道的;

(四)超职数配备内设机构或者下属机构领导干部的;

(五)擅自超过核定的编制使用工作人员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六)为超编人员核拨经费或者办理录用、调任、社会保障等手续的;

(七)统计信息失实或者不按规定报送统计数据的;

(八)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有本条第(三)、(五)、(六)项行为之一的,可以同时适用本规定第十六条第(四)项的规定。

第十九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一)、(二)、(三)、(五)项的规定处理:

(一)超机构限额审批机构,超越权限提高机构规格、加挂机构牌子、变更机构性质或者名称的;

(二)超编制限额审批编制,或者违反规定挤占、挪用编制的;

(三)违反规定核定领导职数的;

(四)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经过调查核实,认为需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纪律责任的,属于监察对象的,移送监察机关处理;不属于监察对象的,移送任免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监察机关发现有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时,应当及时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受理机关对举报人的情况应当予以保密。

第二十二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审批和监督检查的协调配合机制。

第二十三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信息工作,拓宽监督渠道,扩大信息来源,逐步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信息网络。

第二十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使用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其他机关、团体的监督检查工作依照本规定执行。

机构编制范文篇10

一、机构编制工作成效显著,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陕南特大洪灾等不利影响,勇于创新,扎实工作,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021.5亿元、增长14.5%,完成财政总收入1800.85亿元、增长2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695元和4105元,增长11.1%和19.4%,继续保持了经济较快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省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结果,也与我们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努力转变职能、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分不开。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全省机构编制工作乘势而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管理、法制化各项工作协调推进。全省机构编制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研究,注重创新,扎实工作,成效显著。省政府机构改革圆满结束,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开,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强化,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加快,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全面加强。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研究拟定了西咸新区、煤炭安全、渭河治理、食品安全等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的意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教育、医疗、文化、司法等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构体制保障。这些工作的积极推进,人民群众是欢迎的,省委、省政府是满意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机构编制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西部强省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行使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例如:政府职能定位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健全;行政运行成本过高;事业单位管理还相对薄弱;乡镇机构设置和职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研究谋划“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机制保障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省人大十一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实现“三个上台阶”、“三个大幅提升”、“两个明显改善”、“一个大跨越”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这是引领“十二五”时期我省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省人大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好“十二五”时期的机构编制工作,是我们机构编制部门的重要任务。

机构编制部门在研究确定工作规划和思路时,要紧密围绕“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按照改革、管理、法制化建设“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思路,科学谋划机构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作用。要着眼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根据十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目标和部署,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结合实际,积极研究探索,制定我省今后五年机构编制工作的目标任务,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构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责任清晰、运转高效的目标,积极研究探索有机统一的大部门机制体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切实解决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要立足于优化配置资源,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强化管理创新,研究提出“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动态调整”的有效措施,处理好严格控制与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研究制定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制度,努力实现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三、努力做好年机构编制工作,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作出应有贡献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全省的机构编制工作,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精心安排,协同推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继续巩固和深化省政府机构改革成果。认真总结省政府机构改革中好的经验和做法,针对改革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加强督促整改,切实解决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针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研究分析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重点和途径,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努力使政府职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按时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目前,全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关键是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改革的深化。市县编制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责任,月底以前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任务。省编办要加强指导,统筹安排,加大指导和检查力度,督促各市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切实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确保各项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三)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去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乡镇机构改革的任务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坚决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各项任务。同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特别是今年省政府确定的陕南移民搬迁和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对城镇化的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理念和实践上都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好岐山县蔡家坡镇、南郑县大河坎镇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符合经济发达镇区域特点和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经济发达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事业单位改革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紧迫感。适时开展省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做好分类改革准备。事业单位要坚持只减不增的原则,机构规模和编制数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加。要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进行清理规范,职能消失的或所承担职能划入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一定要撤销,对与政府机构改革相关的,职能发生转变的事业单位要进行整合,同时要加强对保留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省编办要加强调研摸底,拿出方案,稳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严禁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由自收自支向差补、全额转变,转企和撤销的事业单位要注销事业法人并向社会公告。改革不能走回头路,特别是一些因为承担行政职能,依靠行政收费维持运行的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不再承担行政职能,这些事业单位要及时进行清理规范。对一些原本是市场主体,依靠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单位,要促使其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加快发展。要进一步修改完善我省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文件,待中央提出具体的改革指导意见后,再结合我省实际进行安排部署。

(五)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把监督检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全国统一举报电话的社会监督作用,确保擅自设立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超编制进人等违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各级机构编制、纪检、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及主管部门要积极协作,密切配合,预防机构编制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要建立健全事后纠错机制和事前预防教育机制,健全完善监督检查程序和手段。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报告党委、政府和编委,有违法违纪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六)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按照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落实中央编办“五不准”要求,从严管理。部门“三定”规定是具有法律性的规范性文件,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在今后一段时间,行政机构一般不增加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不提高机构规格,确因工作需要成立机构、增加编制的,要坚持撤一建一、内部调整的原则,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盲目增长,确保“三定”规定确定的机构编制在一届政府任期内不做调整。

(七)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度。进一步严格审批权限,严格审批程序,严格各类不同编制的使用范围,严格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要继续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一支笔”审批、“控编单”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要在严格控制总额的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工作任务的变化,对机构编制进行动态调整,盘活现有资源,提高机构编制的配置和使用效益。加快建立“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计划使用、动态调整、科学管理”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

(八)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新形势下遏制财政供养人员膨胀、控制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省编办要按照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等四部委的通知要求,抓紧拟定我省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的办法,加快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支持配合力度,年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工作,在全省实现行政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数对应的实名制,实现机构设置与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审批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的管理目标。

四、切实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不断提升机构编制部门服务大局的能力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大力支持机构编制工作。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紧充实机构编制工作力量,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机构健全,职能明确,运行顺畅。要把那些讲党性、顾大局、谋长远的同志选拔到机构编制部门的领导岗位上来,使机构编制部门的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与其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

各部门、各单位要协调配合,支持、理解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组织、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协作,完善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机制。未按审批程序自行设立的机构和配备的人员,财政部门不得拨付经费,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不得考录调配人员和核定工资,协同配合做好机构编制的控制工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控制机构编制增长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编制观念不强,法规意识淡薄,每增加一项工作,就要求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加大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压力。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注重通过转变职能、整合机构设置、优化运行机制、提高人员素质等措施,科学配置内部资源,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对于确因工作需要聘用人员的,一定要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聘用手续。凡涉及机构编制问题,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控制机构编制的要求,严格按照程序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