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8:26:39

机构创新

机构创新范文篇1

【关键词】机械;创新思维;机构创新设计;应用

机械创新设计区别于常规设计,是设计者经过市场调研,然后进行总体设计,再实施试验和试制,最终实现批量生产而完成的,它是把创新思维和创新构思运用于实际的设计过程,能够在产品新颖性和实用性上有所突破的一种原始创新实践活动。机械创新设计模式有二种,一是对原有的机构和产品分析,进行技术、性能的构思,完成从有到新过程;二是对产品和机构的技术、性能进行重大改进,完成从无到有过程。它们均有如下特点:一是改善、调整现有的机械产品技术参数、实用性和安全性;二是发明出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机器;三是具备原创性和独创性,也就是原始创新性;四是涉及多学科性,机械创新设计与机械、液压、电气、气动、光电和控制等技术相融合相交叉。

1机械创新思维方法

机械设计问题通常分为常规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问题,只有解决发明创造问题,才能实现原始创新,创新设计就是在原有的设计中加入创新元素或创新性的约束,然后在总设计方案中保证原有的设计属性,即产品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常用方法有产品适应性设计、产品变参数设计和产品原始创新设计三类,如图1所示。

1.1创新的适应性设计

如图1所示中,从(a)到(b)属于创新设计的适应性设计过程,称为实用新型设计过程,或者叫改进设计过程,是把现有的系统进行改造或增加部分系统,它是基于原有的产品基础上,不需要进行系统的重建,设计难度低于原创设计,如播放机向微观化的设计,从最初的手提式收录机,发展成为随身听,到便携式CD机,再到MP3,最终变成耳环播放器,这种适应性设计是对系统中的子系统进行改进,这种变化体现了随身听向尽可能小、尽可能轻薄的方向改良和进化,也是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观念。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设计师选择改进发明以确保产品、性能和实用性方面有优良的商业利益,是此类创新性设计占据设计主导地位的最主要原因。

1.2产品变参数设计

产品的变参数设计又叫产品变型设计,是指设计过程中已经改变了产品的形状、体积、材料和操作控制方式等技术参数,从而设计出新产品。产品变参数设计不改变产品的结构,如图1中从(a)到(c)所示,原有的结构系统没变,只对子系统由C、D、E作相应的调整,改变为C1、D1、E1,如开发不同品牌的汽车,只是开发新的汽车产品或改进现有的汽车产品,只是从概念、造型上进行创新设计,还有汽车内部形态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汽车原有的五大结构系统(冷却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点火系统、启动系统和润滑系统等)并没有改变。

1.3产品原始创新设计

产品原始创新设计也称为开发性设计,或叫发明设计,如图1(d)所示,从图1中(a)到(d),它的系统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子系统C、D、E成为F、G、H,它是在对原有的产品在给定的任务、约束条件下提出全新的、具有原始创造性的设计方案,此种设计方案就是发明创造设计。设计一种全新的产品是对原有系统的原创性革新,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些新的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创新,决定着投入大量资金,也会带来非常高的风险。这种风险使得在原始创新上很少有企业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研发工程师原始创新积极性受到限制,但原始创新将一定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主权产品的必由之路。如在洗衣机的发明过程中,技术路线为单筒洗衣机→双功能双筒洗衣机→单筒洗脱双功能洗衣机→洗脱烘一体化洗衣机→无洗涤剂和无水洗衣机→高温气流洗衣机等,洗衣机的原始创新设计过程中,实际上是技术系统由“单循环系统→双循环系统→多循环系统→复合循环系统”的方向发展而成的。同时还能在超系统中容入某个子系统,形成专用的技术系统,以此组合的系统将具有更高质量系统功能。在手机与平板电脑充电中,将电池从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剥离出来,成为移动电源这一超系统,移动电源的发明就解决了手机、平板电脑耗用电量的矛盾。

2机构创新设计方法

机构创新设计方法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再生运动链原理、机构运动副演变原理和机构组合原理等。

2.1组合机构创新设计

机构组合的类型由反馈式组合、并联组合和串联组合等常用的三种机构创新设计方法。顾名思义,把每个独立的单自由度基本机构按串联顺序而获得的组合机构叫串联组合机构,后一个机构输入必须为前一个机构的输出运动。如图2(a)所示。由前置凸轮机构和后置曲柄滑块机构来构成的一种组合机构[1],就是应用于振动大筛机构中,依靠凸轮旋转运动来带动曲柄的滑块实现往复运动。图2组合机构创新设计并联组合机构是由若干个子机构由同一个输入机构或构件来完成输入,它们的输出运动又同时输入到一个多自由度的子机构,从而形成自由度为1的机构系统[2],如图2(b)所示,例如由一个凸轮机构与两个四杆机构组合输出运动,两四杆机构又与一个五杆机构组合,这就是双色胶版印刷机上的接纸机构应用实例。如果把一个单自由度基本机构输入由多自由度基本机构的输出来完成,而形成的组合机构叫作反馈式组合机构,而且把单自由度的输出运动再反馈给前置的多自由度机构。如图2(c)所示,它在精密齿轮加工中有大量的应用,其中之一就是对滚齿机系统进行分度校正,多自由度(F=2)的蜗轮蜗杆机构前置,单自由度(F=1)的凸轮机构后置,蜗杆既沿轴向移动还能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凸轮机构再将蜗杆的轴向移动实现反馈输入运动。

2.2再生运动链原理创新设计

运动链再生法既能解决一般机构创新问题,也能进行变异创新,就是对原有的机构运动链按已知条件进行演绎设计,它也是一种效率非常高的创新设计方法。对原始系统进行类型创新或变异创新的方法,首先进行运动链简图转化,形成一般运动链机构,再按照约束来给予赋值条件,能够演绎出无数个再生运动链,可以选择一个效率最高和最优的再生运动链创新机构。例如在对六杆抽油机机构进行创新设计过程中,把原始运动简图转化成一般化运动链,可以演绎出符合要求的60多种创新机构方案,再对虚拟机进行满足解决方案的创新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和动力分析,最终获得符合要求的新型抽油机机构,也能为各种抽油机创新机构设计提供实验数据。例如在应用再生运动链法可以对大车行走机构进行创新设计,首先把大车行走机构的原始图按约束条件进行一般化运动链综合,获得10多种机构方案,根据大车行走机构的拓扑结构方案要求,进行图谱的优化筛选,最后获得一种满足轮压载荷要求的最佳方案,最终实现新型三轮大车行走机构创新设计。

2.3机构运动副演变原理创新设计

一般以四杆机构为原始机构,例如对构件机架形状、构件尺寸、运动副尺寸等变换或演化,以此来获得多种功能的创新机构。例如对转动副尺寸进行扩大,转动副变成偏心轮,使四杆机构演变成曲柄摇杆机构,在四杆机构中改变移动副尺寸,就成为曲柄滑块机构,使之变成冲压机构完成零件冲压制造,还可以用顶锻机构来完成零件的锻造;通过机架的变换,也能使曲柄滑块机构成为摆动导杆机构,牛头刨床的主运动就是利用摆动导杆机构[3],也可以通过设计杆的长度变化,调整回转的角度,摆动导杆机构在电气开关机构上实现应用,解决了开关的自动控制问题;在曲柄滑块机构中,取不同的连杆为机架时,则成为曲柄摇块机构,曲柄摇块机构应用于各种液压和气动装置上,自动卸载翻斗式机构就是曲柄摇块机构的应用实例,能实现装载货物的自动卸载功能,这种油缸式曲柄摇块机构,在各种农业机械、建筑机械以及许多数控机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机构创新设计应用

3.1电动玩具飞马跳跃

电动玩具飞马的主体运动机构能模仿马奔腾前进的运动过程,如图3所示,它是叠加式机构组合在玩具制造中的应用实例之一,是将曲柄摇块机构上叠加在两杆机构来实现的,以此来完成某种输出运动-模仿马奔腾前进[4],实现机构复杂动作的创新设计,此机构创新设计中,将曲柄摇块机构EFG安装在两杆机构(杆1、杆2)的转动导杆2上组合而成的,该叠加机构运动时分别由曲柄3输入转动和转动构件2旋转,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导杆4的摇摆实现马升降、跳跃和俯仰运动,飞马中心上H点轨迹如图3所示,马的前进运动是由两杆机构为基本运动,跳跃运动是由曲柄摇块机构来完成的,实际上模仿马飞奔腾跳跃运动是由曲柄3转动、构件2转动和导杆4摇摆三种运动合成而完成的。

3.2仿腿步行机构设计及应用

在设计仿腿步行机构设计时,始终要求身体在腿的运动中保持平稳,足部相对于身体的轨迹一定要满足人行走的轨迹,如图4(a)所示的形状,而且创新设计的仿腿机构尽可能模仿人腿的行走状态,创新设计出一种六杆机构-瓦特链型机构,将瓦特链机构的不同构件作为机架,就能将图4(b)所示的原始机构演绎成3种不同的仿腿行走机构(方案a、方案b、方案c),经过尺寸综合分析和比较,最终确定瓦特链中的方案b作为仿腿步行行走机构为最优方案。图4仿腿步行机构设计应用瓦特链六杆机构的设计原理和综合数据分析,对四杆式游梁式抽油机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游梁式抽油机的机构进行改进,使之成为六杆式改进型机构,从而使所得六杆式改进型机构的输出摆角增大4倍,大幅提高了抽油机的冲程,实现抽油机工作效率提升,这就是瓦特链游梁式抽油机。在关注各种机器改造时,根据工作要求和约束条件,进行优化设计之后也能创新设计出多种满足性能要求以及不同需要的机构和机器。

4结束语

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必须应用专业技能、实际经验和奇思妙想等进行艰难的开拓和创新,机械创新设计和应用也追求原始创新和原始发明创造为最终目标,能够实现机器在性能和参数具有独创性,而且在性能、工况和效率上实现最优化。创新机构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使创新机构的结构区别于原始机构,但同时也要求创新机构的输出值和原始机构尽量相同,在创新设计的初始阶段,充分应用联想法、类比法和仿生法等,在初步创新模型基础上,再运用系统分析法、组合创新法和反求设计法对具体机构或机器进行技术创新,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有重大突破,实现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使创新设计的产品更实用和新颖,且综合性能更优化。

参考文献

[1]张美麟.机械创新设计-机构构型方案的创新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组合机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蔡军.非圆齿轮—摆动导杆机构的应用与运动学分析[J].机械传动,2017(2):139-142.

机构创新范文篇2

自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迅猛,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出现并迅速发展,让农村金融发展不能惠及广大农户的难题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加大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2009年迅速壮大,并且在支农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其中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存款余额达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共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目前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今年10月,银监会表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国各乡镇基础性金融服务全覆盖。

村镇银行遍地开花

面对市场潜力巨大、金融服务稀缺的广大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已经逐渐展示出其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能力,正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一个亮点。自2007年3月第一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9月底,112家村镇银行像星光一样闪耀在农村大地,其中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同时,银监会已计划于2009年至2011年在全国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的遍地开花,拉开了农村金融市场激烈竞争的序幕,为了能够迅速占领和扩大市场,村镇银行纷纷创新自己的业务,开发了各种信贷模式,如农户联保、公务员保证担保、农业龙头企业保证担保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部分村镇银行还启动了概念性抵押、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无抵押农户小额贷款试点等,为农民贷款解决了后顾之忧。

在大多数村镇银行业务大量增加的同时,各地捷报频传。据媒体报道,截至2009年6月末,内蒙古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实现利润44万元;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开业不满一年,总资产增长1.5倍,利息收回率、到期贷款收回率均达到100%。

与此同时,境外银行更是看好和重视农村金融市场,在这轮农村金融机构布点中,外资银行也行动迅速。随着境内外资金的不断下乡,为农村金融注入了新鲜血液,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有着积极影响。

小额贷款公司变身金融机构

随着试点地区进一步扩大至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凭借其借款方式灵活,手续简便,利率不高等优势,如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2009中国农村金融又一新亮点。其中,广东、四川、江苏、黑龙江、云南、重庆等省市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宁夏、南通市小额贷款公司已实现县域全覆盖。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创造了一条新渠道。

试点一年多以来,监管部门也对小贷公司的发展思路渐趋清晰。为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合规的小额贷款公司可转制、升级村镇银行;民间资本可开办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增资扩股或向银行融资等等,其中最大重要莫过于,是在央行新公布的《金融机构编码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机构性质首次得到央行承认。身份的正式确认,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至关重要,也对小额贷款公司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路径的下一步应该是金融公司,再发展几年便可以申请银行牌照,转为社区银行。这给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出路又添了新构想。

监管的明确、身份的确认以及政策上的支持,为小额贷款公司更好的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资金互助社融资难题破解

自2007年3月9日全国第一家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社区互助性金融机构成立后,经银监会批准,取得金融许可证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全国陆续上升到11家。虽然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相比,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相对缓慢,但其成效不可小觑。据了解,农民之间建立起来的资金互助社,由于彼此地缘、乡情的联系,还款率非常高,几乎达到了100%。

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银监会于2009年2月17日,允许农村资金互助社从银行融资,一度被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融资渠道,再次取得政策上的突破。资金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资金互助社的困扰,这项政策给一部分资金链几近断裂的资金互助社,带来了一线生机。

机构创新范文篇3

关键词:计量;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发展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计量是探索动态变化世界的钥匙,是科技创新的“种子”和“引擎”。历史上3次技术革命都和计量测试技术突破息息相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催生产业重大变革,不断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迫切需要计量在测量精度、测量方式和测量数据等方面,不断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极端、更加快速、更加泛在的服务。计量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限制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它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其中不仅包括计量技术和计量科技的创新,同时也包括计量管理的创新和计量技术机构发展创新。《2019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计量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到“推进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计量技术机构”。[1]目前我国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不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不多,不能很好地为计量技术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通过构建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描述、分析、评价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能力并加以实证,一方面有利于找出影响计量机构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使计量技术机构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及时发现问题、差距并寻求解决途径;另一方面为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1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设计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指标提携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价结果精确可靠的基础。指标的设计要有相关理论为基础,反映计量技术机构创新活动的内在要求、本质内涵和功能特征,遵循计量技术机构创新发展规律,体现创新活动特点。

1.2系统性原则

一个复杂系统的评价需要从众多维度来设计指标体系,往往是由一个庞大的指标群构成。从横向看,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不同的维度,涉及资源能力、科研创新、服务创新、创新管理等方面,每个维度的子指标群反映不同的评价内容;从纵向来看,指标体系又是由多个有序、有隶属关系的不同层次构成,同一层次的指标要有独立性,不能重叠或包含。指标体系如一个个要素连接紧密的系统,不同的指标反映不同方面的创新能力。

1.3可操作性原则

充分考虑指标的可获得性,在现有的条件下能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指标的转化和处理要简单易操作,能够用现有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统计和度量。

1.4有效性原则

评价一个机构创新能力指标很多,如果均纳入评价体系,不仅针对性较差,且操作难度较高。所以要选择能够准确、有效地反应关键信息的指标,力求简明且有效。

1.5可比性原则

指标数据尽可能定量化,能够运用现有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机构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并能反应彼此间的差异。

1.6导向性原则

作为评价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能力的工具,指标体系应具有导向性功能,以有利于增强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能力为向导。指标体系运用后,要能发现计量技术机构创新的薄弱点,找到存在问题,辅助单位管理者做决策。

2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采用德尔菲法,[2]经过两轮征询,筛选出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能力指标,如图1所示。该指标体系共包含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4项,根据情况,可增设三级指标若干。其中,一级指标包含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创新效益6个指标。创新环境包含外部政策、内部制度和文化氛围3个二级指标,主要考察单位所处地域、行业对创新活动的支持程度、单位内部关于创新活动的制度建设、单位工作人员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等情况。创新资源包含实验室及设备、人力资源、创新平台、技术资源、交流与合作5个指标,主要考察单位是否具备开展创新活动所需的各种软/硬件条件。创新投入包含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2个指标,考察单位开展创新活动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创新活动包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2个指标,将单位为规范内部管理开展的各种管理创新纳入了考察范围。创新产出是指创新活动的直接产出,包括专利、论文、科技奖励等,对计量技术机构来说特别增加了计量标准建立、标准物质研制和计量技术规范起草等指标。创新效益是指创新活动对单位的影响,比如对单位人才培养、技术能力、服务能力的提升等。

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2]对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确定。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过程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等。

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的层次结构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能力这一评价目标;第二层包括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等6个评价因素;第三层包括外部政策等24个评价指标。

3.2建立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表示本层所有因素针对上一层某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一般采用1~9及其倒数表示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其中,1表示两个指标同等重要,9表示一指标与另一指标相比极端重要。用CI值来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程度。CI值越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差。CI的计算公式为:CI=λmax-nn-1式中:λmax———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阶数。当阶数大于2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称为随机一致性比率(CR),其中RI的值由表1给出。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于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存在人为主观因素,因此在判断矩阵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时,需对各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重新进行赋值。其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该指标相对上一级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在图1给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层的判断矩阵及CR值见表2~表8.

4结束语

计量技术机构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计量工作的创新。作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工作的创新对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研究建立了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考察单位科技创新能力,还涉及管理创新的内容。运用该指标体系可以对单位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为计量机构提高单位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关于印发《2019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计量工作要点》的通知(计量函[2019]8号)[Z].

机构创新范文篇4

(一)有利于提高单位的凝聚力

税务培训机构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也要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人才是税务培训机构最宝贵的资源,是单位勃发生机的有生力量。培训机构的稳步健康发展,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状况和创新能力。培训机构为了降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必须充实自己的人力资源和提高管理水平,因而,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激励人才,是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要想营造一个全体职工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要想较好地培养职工对自己单位的忠诚度和认同感,必须依靠管理创新。

(二)有利于推进培训机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税务培训机构作为承担干部培训教育的重要力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通过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培训环境。培训机构的软环境建设反映了培训机构的内在品质和发展境界,是实现学校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实现管理创新,有利于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学员服务水平的提高,进而推进培训机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培训机制有序运行

公开公平的培训机构运行机制是培训机构成长壮大的制度基础,也是其管理创新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它包括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不可否认,初期的培训机构制度建设比较落后、简单,造成人对制度管理的心理抗拒力,造成员工的职业倦怠,这显然不利于培训机构的稳步健康发展。因此,高效有序的培训项目运行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制度创新。

二、税务培训机构管理创新的探索

(一)明确两个管理模式

一是以目标分解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二是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项目组负责制”的管理模式。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是指按照税务培训机构的内部管理脉络,把教师管理、行政管理、工勤服务人员的管理统一于一个发展目标之下,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和谐共存的有序环境。所谓“项目组负责制”管理模式,是指把每个培训班视为一个项目,成立项目组负责运行。通过“项目组负责制”,可以整合培训机构的各种培训资源,从学员培训需求分析、入校报到、听课学习、文体活动、餐饮住宿、接送站等等细节入手,规范培训机构的内部运行,保证培训项目顺利实现培训目标。在以上两个管理模式下实现管理创新,应该加强对教师、行政、工勤岗位岗位职责完成情况的分类考核,以及对其工作指标的量化考核,并采取竞争上岗的管理机制,结合奖励、晋升、学习的激励机制进行管理。

(二)管理创新的组织实施

实现管理创新不是一个口号、一份文件、一通说教,而是要经历一系列繁复的流程才有所成就的过程。第一,设定指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过程中,首先应将培训机构的战略目标层层传递和分解,使每个职位被赋予战略责任,每个员工承担各自的岗位职责。绩效管理是战略目标实施的有效工具,绩效管理指标应围绕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而不应与战略目标的实施脱节。只有当教职员工努力的方向与单位战略目标一致时,整体绩效才可能提高。第二,绩效辅导。绩效辅导是顺利完成绩效计划的保障。学校教师绩效辅导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是绩效沟通,对员工提供支持与帮助。以对教师辅导为例:在计划制订阶段,教学主管部门需要与教师就目标设定进行沟通,并达成共识,使目标成为部门与教师之间的纽带;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部门主管随时与教师保持动态的沟通,及时进行业务辅导。同时,教师也需要就计划的完成情况作以反馈,获取必要的支持。二是收集绩效数据,为下一步对教职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第三,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借鉴绩效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培训的工作特点创设的,体现出与原有考评制度截然不同的鲜明特点,是对学校效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一是考核对象的分类化。把分类评价作为评价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分别对各岗位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规定不同的指标权重,兼顾各类部门、各类职位的特点。二是绩效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从不同维度进行全面的评价,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三是考核指标的标准化。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评价对象,采取对应统一的评价标准。四是考核过程的动态化。绩效评价要将年终一次性评价与年中不定期评价结合起来,从而保证评价的准确性。第四,绩效反馈。教师的绩效反馈,就是将绩效考核阶段形成的综合评价意见通过一定的形式反馈给本人。及时、具体地反馈能帮助个人保持良好的绩效水准并改进绩效,以达到培训机构的要求。第五,调整改进。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是绩效考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绩效考核结果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其结果作为学校调整和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促进个人对组织的信心和对绩效管理的重视,使个人的行动自觉地朝向绩效提高的方向发展;对于组织来说,可以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调整学校管理的方向。

(三)管理创新的更高目标

机构创新范文篇5

1.对机构编制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在内部建设中,有的干部认为机构编制信息化就是一种技术,不能合理协调技术与业务的关系;在外部环境上,实现政府信息化管理中没有更好地发挥机构编制信息化的作用,不能自全局着眼,不能实现与人社、组织、财政等部门的有效联合,不能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机构编制信息化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行政体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机构人员设置过多,存在严重的恶性循环现象。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基层编办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不能依据法律规定进行机构编制管理。当前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管理机构编制部门,存在较为严重的局限性,机构编制部门也因此没有权威,存在“人治”现象和数据库平台信息造假现象,数据库平台信息与证、册不一致。如:超编、超职数干部和个别部门的“三定”方案,由于当前的领导职数与行政编制数量不符,只依靠查询数据库不能掌握完善的信息。

3.应用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吉林省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方面进行了大力建设,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运行后,初步建设完成完整的机构编制和人员信息数据库,可以在网上办理机构编制、人员数据的日常管理等业务,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面向全体人员公开,有利于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与精细化、法制化。但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平台建设与讯构编制管理还是不能一致。机构编制管理应该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如果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台帐管理不利于机构编制部门掌握准确、及时的部门最新动态情况。特别是应用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记帐方法主要缺点就是重复劳动,操作不规范。应用纸质记录,信息在收集、整理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信息丢失、真实性下降等现象,不利于实现管理的规范性,有的还会出现违规操作现象,但上级也不能及时发现这种问题。

二、创新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机构编制信息化是机构编制管理上的一大改革和创新,是发挥信息技术对机构编制工作进行改革的系统工程。所以,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一定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增加税收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一要正确认识现代机构编制信息技术。在理解“科技加管理”的正确内容,保证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顺利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并以高标准的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二要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的发展观念。机构编制部门要想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现代化,则一定要用当前现代化管理思想充实自己,实现软件和硬件的现化化。

2.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在保证实现高标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的前提下,建设高标准的信息环境。建立高质量的机房,实现电脑和网络的全覆盖,实现数据库、网站、网络安全的规范化。在着力建设高标准的软件和硬件的基础上,认真执行机构编制信息化思想,做到政务公开和网络互联。及时向上级反映各编委办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争取利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信息化软件建设的智能化,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机构创新范文篇6

曲线槽轮与直线槽轮的设计不同点是:曲线槽轮从动件运动规律入手,借助坐标回转的办法,求出轮廓线的坐标方程,从而达到消除柔性冲击的目的。但是,必须认清的是曲线槽轮机构的设计是在槽轮从动件具有确切的运动状态的假设前提下提出的,理论上该设计确实可以消除柔性冲击,也可以改善动力性能,但在实践中,该机构的设计也同时存在设计误区和固有缺陷。假如槽轮从动件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运动规律执行操作,将不能在实际工程中正式实施。为此,下文就该机构的设计误区和固有缺陷问题展开分析。

2曲线槽轮机构的创新设计误区及缺陷分析

设计误区:曲线槽轮设计者片面认为曲线槽轮在运动过程中其自由度是恒定不变的,值固定是1,忽略了自由度的瞬时变化,对机构运动的不确切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机构会产生相对瞬心和自由度瞬变,两者对机构的运动皆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得槽轮从动件不能按照设计者原定的运动规律执行运作。设计误区:压力角过大,使得机构传动性能较差。压力角一般指的是接触轮廓法线和从动件的速度方向之间所形成的锐角,其值一般在50觷~70觷之间,不可超过90觷,才能确保机构可以在一定的传动效率下正常工作。然而曲线槽轮机构设计中,当圆销处在α=0的位置上时,接触轮廓法线正好与槽轮从动件的速度方向相互垂直,压力角达到了90觷,故增加了接触面的摩擦,使得机构容易卡死,甚至无法转动。综上所述,均表明了曲线槽轮代替直线槽轮确实存在一些误区和缺陷,为改善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组合轮廓线槽轮机构,一个槽轮机构的创新设计,以待可以结合直线槽轮和曲线槽轮的各大优势,设计出既能消除圆销入口处的柔性冲击,又能保证机构在加速度换向段拥有良好的运动和动力性能的槽轮机构。

3组合轮廓线槽轮机构的创新设计思路及要点

组合轮廓线槽轮机构的设计是囊括了直线和曲线的优势,将二者串联在一起,提高槽轮从动件的运动性能,从而实现槽轮机构具备确切运动规律的目的。在设计过程中,有几个设计要点值得重视。

3.1槽轮运动参数问题

首先,在拨盘圆销进入槽轮的那一瞬间,其速度和加速度应该为零;其次,速度和加速度的曲线在槽轮曲线与直线相交部分出应该保持连续和光滑。在确定以上边界条件之后,才可以确定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进而可以求得槽轮机构的理论轮廓线。

3.2避免运动过程中出现失真现象

出现运动失真,主要是因为圆销中心没有沿着理论轮廓线进行运动,故在设计中应确保圆销中心在前半段与后半段的钱和时顺着同一条理论轮廓线进行运动,所以实际的轮廓线应该是由不对称的等距曲线组成的。在以上设计要点均满足之后设计的组合轮廓线槽轮机构的几何模型如图2所示。

4组合轮廓线的应用研究

本文以某一胶印机的递纸机构为例进行分析研究组合轮廓线的相关应用情况。该胶印机的递纸机构原先采用的是五工位的直线槽轮机构,正如上文所说,该机构存在柔性冲击,并且在纸张传送和交接的时候该现象最为明显,会产生很大的冲击振动,所以严重影响着递纸的精度和套印的精度,且在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上也受到限制。在新型的槽轮设计中,将采用直线槽轮和曲线槽轮联合设计的方法,就可以有效消除在圆销进入和退出槽口时,递纸牙在牙台上取纸时的柔性冲击,所以在完成纸张交接的过程时不会有精度上的影响。新型槽轮轮廓线的形状图如图3所示。

5结语

机构创新范文篇7

刚才,利民、亮学同志分别宣读了《关于县人民政府机构设置的通知》和《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等下,方敏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全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一)政府机构改革,是中央、省市部署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年3月,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去年6月,省政府机构改革正式启动,并下发了《省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今年3月份,市里召开了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对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进行安排部署,7月份正式批准了我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所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的重大任务,是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20年总体目标的重要步骤,必须认真组织、全力推进、确保实效。

(二)政府机构改革,是推进科学跨越的体制保障。近年来,我县以推行行政审批权相对集中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管理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并存;组织结构及其权力、职责的配置不尽科学,职能交叉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要实现县经济社会的科学跨越发展,就必须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解决好制约科学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三)政府机构改革,是加快富民强县的强大动力。当前,我县正处于率先发展、科学跨越的关键时期,要求我们必须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解放思想,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高效组织和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县一切力量,投身科学跨越富民强县的伟大实践中。要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上合理配置政府资源,提高施政效率,更及时、更高效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好的政务环境。要以政府机构改革带动全县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改革,为科学跨越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更强大的动力。

二、准确把握重点是圆满完成机构改革任务的关键

这次全县政府机构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独具魅力的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和颇具实力的全省经济强县提供体制保障。总体要求是: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着眼促进科学跨越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调整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整合职能相近的机构,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4句话、16个字:“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强化责任、严控编制”。

(一)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服务重点。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核心。一要坚持“四个分开”。即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理顺政府与市场、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进一步下放管理权限,减少行政许可,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二要突出履责重点。更加注重有效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更加注重对本地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注重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县发改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着力抓好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县财政局要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三要强化直接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许可,规范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整合行政审批职责,集中行政审批行为,健全办事制度和程序,简化办事流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提高工作透明度和服务水平,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市委、市政府批准我县政府设置25个政府工作部门,机构总数减少2个。新的县政府机构框架十分注重机构设置科学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控制限额,合理设置。按有关规定,我县政府机构总数控制在25个以内,其中10个与市政府机构改革衔接对应、15个与改革前保持相对稳定,力求在整体上与市政府机构改革保持一致,确保政令贯通、上下协调,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工作正常运转,确保职责明晰、结构优化。二是突出重点,综合设置。我们在严格遵循中央、省市关于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主要原则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县实际,在保持政府机构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加强、整合、调整了相关领域的职能和机构。组建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县煤炭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为县政府工作部门,将县物价局、县粮食局、县政府法制办分别并入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农业局、县政府办公室。三是清理精简,规范设置。坚持在规定的限额内,设置县政府工作部门。对自定机构进行清理整合,议事协调机构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确需保留的,要在机构限额内设置。整合现有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不再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三)强化责任落实,改进管理体制。一要理顺好权限职责关系。机构设置确定后,要进一步界定职能、明确责任、完善体制、理顺关系。总的要求是,既要理顺同级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也要理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对一些长期存在职责交叉的事项,要逐项研究,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谁主办、谁协办,建立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协商协作的机制,确保执行顺畅、运行高效。对一些部门存在的或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或权责不对称的问题,既要赋予权力,更要明确责任,力求权责一致。二要建立完善考评问责机制。探索强化责任的途径和办法,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绩效考评、行政问责等有效机制,增强责任意识,落实责任追究,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三要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机制。“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转变的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增强县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争取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和有效使用。

(四)严控机构编制,健全监督机制。目前,我县在总体上仍处于机构超限额、编制超总量的状况,机构编制精简的任务还很艰巨。这次改革,必须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强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有效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四个不得”。一是不得超机构限额。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准的改革方案,认真落实机构设置,清理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和不规范的部门内设机构。各部门内设机构要严格控制、综合设置,确需增加的在部门“三定”规定草案中提出,按规定程序报批,确保改革后实际设立的机构数切实得到精简。二是不得超编制总额。这次改革,行政编制总额不得突破,事业编制总量不得增加。对未作调整的单位,编制不增减;涉及职能划转的单位,实行“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同时,逐步消化党政机关和参照管理事业单位的超编人员,确保2011年完成“消超”任务。要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等管理办法,不允许再出现超限额设置机构,随意增加编制,超编制配备人员或机关挤占、挪用事业编制等问题。三是不得超配领导职数。中央、省市有明文规定,县市区政府工作部门正副职设2-4名,工作任务较重、管理幅度较宽、所属单位或机关编制较多的极个别部门,可增设1名副职。除确因工作需要、经上级组织批准外,一律不得实行党政领导分设。各部门及内设机构领导职数,按“三定”规定进行配备。四是不得增加内设机构。这次改革中,部门内设机构要进一步综合设置,规范规格和名称。未作调整的部门,原则上不新增内设机构;合并后新组建的部门,其内设机构要加以整合、有所减少。总的一句话,就是要全程严控机构编制,确保改革后县政府的实设机构数得到精简,行政编制总量不突破,各部门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总体上不增加。

三、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落实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县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抓细、抓实、抓好各项工作,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取得实效。

(一)抓紧做好“三定”工作,确保机构改革如期到位。参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机构改革的做法,这次改革,无论是变动的、还是保留的政府工作机构,一律重新制定“三定”规定。“三定”规定的拟订出台,必须依法依规、有根有据,按照协商、协调、裁定的程序办理;在职能配置上,原则上比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各部门“三定”规定进行相应调整。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利用“三定”之机,片面强调本部门的重要性、特殊性,或违背法规和程序去争职权、争利益。县政府各部门要在这次会议后10天内上报“三定”规定草案,9月上旬基本完成“三定”规定审批,9月底前“三定”规定实施到位。县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集中力量和时间,分批审核,尽快按程序报批。对无特殊原因而没有按要求完成任务的,要追究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认真做好调整组建工作,确保机关正常高效运转。这次改革,有的部门进行了归并,有的不再保留,有的调整了序列。这些部门在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次调整变动,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希望同志们正确对待。新组建的部门要抓紧完成组建,尽早挂牌运转,领导班子要迅速进入状态,抓紧做好职能划转、人员定岗和工作交接等工作,尽快运转起来;撤并的部门要树立大局观念,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善始善终地做好职能划转工作,避免出现工作脱钩断档,严防出现不稳定因素;调整序列的部门,要保持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水平不降低,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在整个改革期间,各部门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以良好的态度和作风抓改革、抓落实、抓运转;县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加强政策指导,解决好各种问题,确保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机构创新范文篇8

县级工商局(包括市区分局)在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序列中,是重要的一线职能部门,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政策的重要承担者和执行者,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许多职能中,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县级工商局来完成。同时,县级工商局容纳着全系统的大部分干部职工,科学、合理、有效地发挥县级工商局的效能,就能够充分地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因此,如何科学设置县级工商局内部机构,应是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急需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临沂市部分县级工商局执法状况的调查,对改革和创新县级局的内设机构和执法体制作粗浅探讨。

一、当前工商系统行政体制现状及特点

就山东省工商系统来讲,自年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后,在20年前后经过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在省局——市局——县级局基本上设置了上下统一、职责对口的内设机构。在县级局,按照省、市局的设置,基本上都设立了公平交易局(由原经检所组成)、企业注册局(由原企业科、个体科合并而成),二者均为副科级单位,同时还有办公室、人事政工科、财务装备科、市场合同科、消费者权益保护科、商标广告管理科、法制科、监察室8个内设科室,在乡镇,设立一定数量的派出机构——工商所。每个科室、所定编少则2人,多则10人,以上科室、所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各司其职,行使职权,形成比较完善的内勤、监管和执法网络。

在县级局设立以上机构,和市局机构相对应,各机构职责比较明确,能够迅速落实和贯彻上级的精神,对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不等不靠,及时采取措施,作出有效的反应。对市级局相应的机构来说,能够迅速将上级有关要求和规定传达给县级局相关机构,权责相对,“人”、“事”明确,便于发挥效力;对县级局领导班子来说,能够对全局的人力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发挥个人所长,合理配置,取得最佳组合。应该说,经过实践,临沂市工商系统县级局内部机构的设置,在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树立工商执法权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现行体制及执法状况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在现行体制下,县级局在主要机构上同省、市局基本保持了一致,但从管理结构上说,同省、市局的工作性质有所不同,县级局处于执行层,偏重于微观管理,有大量的具体工作需要落实,有时需要集中人力、物力甚至全局的力量实施行动。这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些科室、工商所协调配合,便于形成合力。鉴于目前工商部门的财务体制“自收自支、以收定支”现状,县级局都把保证本局的经费收入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由此出现了一些矛盾,已经影响了工商职能的发挥,具体表现在:

一是自划“山头”,各自为战。由于收支压力逐年增大,目前,各县级局都给执法科室、工商所下达了一定的工作指标,特别是收费和罚款指标更加细化,并定期进行量化考核,与科室、基层所负责人的晋级、奖惩相挂钩。与之相对应,科室、基层所负责人又将指标分解到本部门的个人,经过分解,收费、罚款成了每个基层人员的首要任务。为了保证自己的收费来源,各部门尤其是工商所将辖区变成了自己的领地,其他部门不得染指。例如,一些工商所对县级局的消保科、商广科等科室到自己辖区内进行检查就百般阻挠、对经营户予以袒护;消保科负责查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案件,则不允许公平交易局、市场合同科等其他科室介入;由于利益驱动,有的科室即使接手本应由其他科室处理的案件也不移交,有的完成工作指标后,即使发现违法行为也不查处或放到下一年度再处理,美其名曰“涵养费源”。长此以往,既形不成执法合力,树不起执法权威,又放纵了违法行为。各单位只能办一些小案、普通案件,对一些大案、要案,要么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要么不愿联合办案,往往不了了之。今后工商收费改革势在必行,强力执法将成为工商部门的“重头戏”。以目前“单兵作战、分头出击”的执法机制,将很难承担起监管重任。

二是执法“撞车”,互争费源和案源。在执法办案中,由于一些机关科室和基层所的管辖权限、职能没有划分好,工作起来很难和谐。有些本应归局机关科室查办的案件,基层所也插手办理,存在争功、抢案源现象。更有甚者,有的单位为了私利,故意趟浑水、瞎搀和。例如,某县工商局消保科在成品油质量抽样检查中,发现一加油站的成品油属劣质油,随即对该加油站立案查处,拟依法对其处以3万元罚款。但当地工商所得知此事立即插手,自行制作了询问笔录,上报县局法制科备案,并擅自决定对当事人处以5000元罚款。当事人当然缴纳了小额罚款,导致消保科执法人员非常尴尬。还有一种“撞车”现象发生在所与所、科与科之间。如某工商所查获一起违法收购棉花案件。在询问中,该棉贩承认是为另一个乡镇的一家棉花加工厂收购的。经查,这个加工厂长期无照经营,属非法加工。没想到正当该所上报县工商局准备联合查处时,当地工商所却抢先对当事人进行了小额处罚,致使查处被迫终止,让违法者钻了空子。某县商广科和消保科联合查办了5起“轻骑”商标案件,该类案件本属商广科职责范围,但举报人举报到消保科,消保科要查办,最后在局长出面协调下,由两个科联合办案,罚款各一半,这样才缓解了办案争执。

在执照办理和管理中,也出现“撞车”现象。目前,县级局已将个体工商户执照办理权限下放到工商所,一些工商所在办理执照时,利用个体工商户不太了解的心理,如果邻边的工商所连办照和管理费共收取300元,他们就宣传“到我们所办理只要200元”,互相竞争,因小失大,影响了全局的收入,造成了费源流失。例如,某乡镇是特种农产品生产基地,每年秋季都有许多人从事收购生意,该乡镇工商所每年在此季节加强检查,能够办理临时执照500余份,加上收取300至400元的管理费,成效很大。而今年,邻边一些工商所纷纷以200元甚至150元的收费标准吸引经营户办照,致使该工商所今年办照不到100户,收费额只有去年的20%。

三是管理难以到位,执法力量分散。县级局由于处于基层,除应付日常工作外,常遇到突发性事件和集中性活动,就需要集合几个科室、工商所的力量。然而由于现有机构分工过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政出多门,造成全局人员总数不少,执法、监管力量却十分薄弱。一个执法机构仅3到5人,由于工作压力,宁愿办一些花费小、耗时少的小案子,对于涉及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垄断、传销的案件,耗时费力,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执法人员多不愿或没有力量和能力去查。同时,人员分散造成工作效能不高。如在企业注册局,在每年年检期间和企业档案扫描录入期间,工作非常繁忙,工作量也很大;公平交易局、消保科等执法岗位,在集中打假、“黄金周”等特殊日子里,也感到人手紧张;对办公室、人事科来说,大型会议组织、接待、人事档案整理和调资时期,也是最忙最累的时候,有时需要加班加点,有的科室在工作较多或集中的时候,往往采用从基层工商所和其他科室抽调人员帮忙的方式,这样既容易打乱其他单位的工作部署,又由于借调人员对业务不熟、造成忙中出乱的现象,更有一些人存在“不是自己本职工作、应付了事”的心理。而在其他的时间里,一些科室无所事事,无事生非,又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同时,科室、工商所多级执法、多头执法,职能交叉重叠,“有了好处争着管、没有利益往外推”的竞争和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某企业因为销售劣质商品被县局消保科查处,随后又因为涉嫌商标侵权被商广科立案调查,企业负责人大惑不解地问:“都是工商局的人,为什么不一次性给我们指出来?”还有一些企业经常既接待工商所的监管,又应付企业注册局的执照检查,还要准备公平交易局、商广科、市场合同科等单位对经营行为、商标广告、合同等方面的专项检查,以致一些企业发出了“到底有几个工商局”的疑问!

三、对县级局现有内部机构和执法体制的创新设计

工商部门的体制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目前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虽然已经初步确立,但也不是一劳永逸,不可更改的,应当在磨合的过程中及时改革体制中与实际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发挥出最佳效能。

县级局内部机构设置存在的弊端,省、市、县局也试图进行改变,如近年来,大力推行“小局大所”改革,力图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监管、执法力量,但成效不甚明显。综上调查,本着“形成合力、发挥威力、优化配置、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县级局的机构设置和执法体制创新提出以下设计。

一是对现有科室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实际,按照工商部门现有的内部管理、登记监管和行政执法三大职能,大胆打破现有科室之间界限,凝聚力量,科学设立内部机构。将负责内部服务和保障的科室,如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监察室合并为“综合办公室”;将公平交易局、消保科、商广科、市场合同科、法制科合并为“行政执法局”;商广科的广告审核、市场合同科的市场证照办理审核、合同抵押等部分职能合并到企业注册局,改为“登记监管局”。同时,为强化责任,在各机构内部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明确专人负责,如“综合办公室”的人事岗位、财务岗位、文秘岗位等;“行政执法局”设立各执法中队。这样既分工又合作,便于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大机构的形成,有利于消除现有科室之间的隔阂和内耗,集中力量,由分散的“巴掌”集中成“拳头”,解决执法面广,力量分散导致的执法深度和专业程度不够等问题。便于查处不正当竞争、垄断、商业贿赂等需要集中精干力量的各类重大案件,容易产生执法威力,形成震慑力,树立工商执法权威。同时提高了执法机构规格,有利于专业执法队伍的组织、指挥和管理,有利于执法机构与内设机构之间,系统纵向之间的组织、指挥和协调。

二是合理设置工商所。目前工商所的设置基本上还是“一镇(乡)一所”,每所多则10人,少则3到5人,执法资源没法整合,不利于工作开展和管理到位。为加大基层监管力度,就是要按经济区域设置为原则,达到“小局大所”、“精局强所”,可以综合考虑基层执法环境、现有硬件设施、个体工商户和各类企业的拥有量、经济总量及发展潜力等因素,科学调整工商所布局,对工商所的数量、名称、辖区范围等进行全面调整和合理配置,整合现有人力、资产、财力资源,统一规范工商所内部机构设置,增加基层执法人员,提高管理服务效能。如江苏省工商系统在机构改革之初,就大力合并工商所,在较大乡镇设立工商分局,管辖周边2到3个乡镇,均以自己名义独立办案,分局局长负责把关案件程序和质量,不须县级局法制科审核,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案效率。

三是整合资源,促进管理和执法机制创新。当前,工商部门监管主体规模越来越大,执法难点、焦点、热点、重点问题增多。要集中人力研究和探索新的执法手段,克服执法难点,提高监管手段的技术含量,将新的科技成果、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充实到现有监管手段中。必须集中执法人才,建立强力精干的执法队伍。新机构的设置,能够打破目前各自执法的体制,建立统一的执法指挥系统,统一归口指导,打破自上而下分业务科室指导、分案件类型指挥的传统。江苏省工商局在县级局推行以县局经检大队(相当于公平交易局)为指导、各乡镇分局统一执法的工作模式,根据一个时期执法重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一个热点问题,开展一次集中执法,查办一批案件,规范一个行业”,集中全局执法力量,全局一盘棋,统一行动和处罚标准,声势强,力度大,有利于查处大案、要案,也减少了人情案、关系案、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机构创新范文篇9

一是推进机构编制治理理念创新。结实坚持抓机构编制就是抓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倡导创新精神,把机构编制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重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性工作来抓,努力以理念的大创新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的大发展。积极倡议坚持“编制就是律例”的法治认识,严厉恪守机构编制各类律例政策,切实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对各类违犯机构编制律例政策的行为,勇于坚持准则,擅长抵抗回绝,不怕冒犯人。把以人本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起点,把促进人的具体发展作为工作努力偏向,在设置机构、规定本能机能、确定编制、审批用人前提以及人员进编时,努力使人的积极性获得调动,潜能获得发扬,才智获得显露。

二是推进机构编制治理运转机制创新。以县政府机构变革为契机,从推进处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最关怀、最直接、最实际的好处问题动身,进一步明确各部分的职责权限,理顺部分本能机能关系,划清职责鸿沟,规范行政行为。坚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节制、有增有减的动态治理形式,增强机构编制部分对全县各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治理职责,对全县事业编制的总量和构造进行调控,逐渐坚持起“管政策、管规范、管总量、管构造”的微观治理运转机制。坚持健全与组织、纪检、财务、人事等部分互相协调的约束机制,积极探究机构编制治理、财务预算治理和工资总额治理有机结合的微观治理运转机制。

三是推进体系体例机制变革形式创新。充分应用机构编制杠杆,促进机构的优化、本能机能的科学界定和编制的合理装备,努力构成有利于改变经济发展方法、促进科学发展的体系体例机制保证。加速大部分制变革历程,依照建立法治县政府、服务县政府和清廉县政府的总要求,加速县政府本能机能改变、理顺关系、优化组织构造、提高行政效能,经过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着力消除制约生产发展的体系体例性妨碍,不时激起发展生机。依据事业单位的本能机能,将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依照政事分隔、事企分隔和管办别离的准则,经过调整、剥离、转移等方法,对分歧类别事业单位施行分歧的变革。

机构创新范文篇10

近年来,**县委编办按照“调研兴办”的工作思路,狠抓调研工作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提升调研质量,促进成果运化,机构编制调研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共撰写调研文章40余篇,在中央、省、市等各类网站和刊物发表或有关会上交流共20余篇,6篇调研文章被评为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优秀调研文章,2篇论文在县委、县政府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多数调研建议和意见被县委、县政府在决策中采纳。我县机构编制调研工作被《中国机构》网站宣传报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调研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调研工作的着力点来抓。精心组合力量,变“独角戏”为“大合唱”,使调研工作形成一个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在组织形式上,我办坚持“点”“面”结合,做到调研信息网络立体化。一方面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抓调研信息工作,配备门调研信息员。另一方面,建立全县机构编制信息调研网络。特聘了11名县直机关单位政工(人事)股长为机构编制工作调研信息员。每年召开政工(人事)股长会议进行座谈,有针对性地安排课题,布置工作任务。并以此作为每年全县机构制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调研工作机制。把机制创新作为调研工作的突破口来抓。注重强化激励机制,变“推着走”为“主动跑”,使调研工作的势头长盛不衰。一是目标管理,责任到人。每年都出台《**县委编办目标管理工作考核实施细则》,把调研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实行工作任务和信息任务双重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评先评优相挂钩。二是定性定量,考核到人。信息调研任务层层分解,组室有任务,人人有指标,采取定人、定时间、定任务、定课题的“四定措施”加以落实。由综合组按时督促检查任务落实情况,并在主任办公会议上通报。三是讲求实绩,奖惩到人。出台了《**县委编办调研信息奖励制度》,对信息调研工作作出较大成绩的个人在经济上给予奖励。近几年来,用于此项的奖励金额达万余元。

三、狠抓调研工作质量。把出精品作为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注重强化精品意识,变“粗放型”为“精品型”,使信息调研工作增强影饷力。一是在选题上下功夫,做到“三个紧扣”。即紧扣机构编制工作重点和热点问题;紧扣工作难点,着重解决本县机构编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薄弱工作;紧扣领导“意图”。着力调查了解社会民众反映较强烈、信访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弄清问题情况,提出解决问题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和处理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二是加强论文写作质量。要求对所有调研的问题必须写出调研报告,同时严把质量关。每一篇论文要通过课题讨论、起草、分管领导把关、综合组审核、主要领导定稿等程序。组织论文交流评议活动,通过交流提高论文写作水平和使用价值。

四、紧扣工作实际,促进成果转化。调研工作紧紧围绕改革与管理这两大主题,做到调研工作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最终推进机构编制工作开展,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体来说,做到调研工作“五个服务于”。一是服务于机构编制管理。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先后开展了县直机关事业单位、乡镇七站八所机构编制现状和“吃空饷”问题的调研,将调研的情况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向编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汇报。使县委、县政府形成共识,在贯彻落实机构编制政策的同时,促进了机构编制管理。如通过对乡镇七站八所机构编制现状的调研汇报,积极采取措施,真正实现了机构编制增长和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通过对“吃空饷”问题调研,清退了吃空饷人员,完善了管理制度,经编委会研究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防范虚报冒领工资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以两办文件下达。二是着眼长远,服务于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需要。围绕人员结构调整抓调研,促进各类事业长远发展。开展了教育、卫生系统人员编制情况调研,针对教师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卫生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经县委、政府同意后,在控制编制总量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招聘66名教师,充实一线教学队伍,招聘100名卫生技术人员,用以弥足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现状。开展了水利、审计、环境保护、煤炭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情况调查,针对这些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与人员超编的现状,提出选派现有人员参加培训,严格控制非专业对口人员调配,有计划引进专业人才等意见和建议,得到领导的赞同和部门的理解。三是服务于机构改革。围绕改革抓调研,增强改革前瞻性。开展城市综合行政执法方面调研,掌握了县行政执法现状,提出了改革思路,为推进我县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奠定了基础;开展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调研,有助于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围绕乡镇职能转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对下阶段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四是服务于“三定”工作。围绕“三定”方案落实情况开展调研,督促检查“三定”工作的落实。重点开展县林业局和县国土资源局职能履行及人员编制情况调研,重点解决了这两个部门人员混编的问题,规范了人员编制管理工作。五是服务于专项工作。围绕机构编制各项专项工作开展调研,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开展了全县“四库两坝”水管单位情况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水管事业单位开展了“定性、定编、定职能”工作。针对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了把水库(河坝)主干渠管理划入水库(河坝)管理所职能的建议,很好地解决了因水渠失修灌溉效益日益萎缩这一难题,这一方案得到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