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研究

时间:2022-06-21 11:27:43

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立德树人就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育智,更要育人,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责任重大。本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总结了本校在探索构建“立德树人”背景下两翼提升四维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路。

关键词:两翼提升;四维担当;“立德树人”;理实一体

1“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

立德树人即培养有品德的人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面向新的学生群体需求。进入新时代,信息大爆炸催生了新一代学生身上独特的时代烙印:从小习惯于从网络媒介获取信息,浸润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中,视野开阔,但同时,他们习惯于接受信息,却缺乏对多元信息的鉴别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辩证思维。网络在提供给“00后”便捷海量的信息同时,也存在着大量问题。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刷朋友圈、刷抖音、看直播、追剧、看小说成为当下高职生的日常。在前期调查中了解到,即使大部分学生明确知道过度依赖网络和沉迷网络游戏会带来伤害,但他们还是平均每天6个小时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手机成为大学生最离不开的物件之一,即使在图书馆、自习室里学习也难以控制自己随时看看手机推送,在课堂上也存在着不由自主地看眼手机,翻翻朋友圈,玩游戏等现象,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另外,虽然近年来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地提升,但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依然停留在考试及格和不挂科的层面上,没有从思想深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作用加以正确认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相对不足。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采用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学生的参与依然停留在表面,课堂反应平平。如何在网络时代海量信息与多元价值观中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如何适应“00后”的群体特点,激发学习热情?如何真正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热爱的一门课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造就出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技能、有抱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工匠。

2“立德树人”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维担当”

2.1教学内容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使命担当

教学内容是建设一门课程的灵魂,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努力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用学生听得懂的“大白话”将教学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在“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指引下,探索构建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遵循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同向同行的原则,对高职院校目前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补充。将“使命意识”“工匠精神”“技能强国”“劳动光荣”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德育”元素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并通过推进思政课堂“故事化”改革,将深奥的理论语言转化为了接地气的“大白话”,在一段段大国工匠故事、劳动模范故事、时代楷模故事和党史英雄人物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温度,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贴近高职生的实际需要,增强当代高职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造强国征途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重新梳理了“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的主要目标,理顺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2.2教学设计关照学生发展,夯实理论素养担当

真正生动高效的思政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能力上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和全面系统的问题解决方式,在情感上带动学生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在课堂学习中的“获得感”,强化理论素养,基于问题导向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会依据课前学情调查,确定教学重难点,将章节内容中的理论要点和知识难点,整合成为问题链,将教学内容化解为一个个问题情境,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时政分析、课堂辩论、小组展示等学生互动,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效统一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逐层深入的理论探究和深度互动中,变从书本出发的理论灌输,为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的传道解惑,提升学习“获得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理论素养。

2.3教学目标贴近职业教育,助力成长成才担当

高等职业学校的思政课程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在探索构建本校四维担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过程中,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双线并进的思路,对教学内容、教学案例、教学活动进行了建构,将严谨求学、实事求是、爱国敬业、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等职业素养目标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选取了侯德榜、范旭东、李烛尘等与本校创建发展紧密相连的人物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选取了“两弹一星”元勋及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故事,以及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的案例故事,在案例探究中让学生感悟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和创造伟大的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实业救国、科技报国、技能强国和产业兴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启发学生围绕专业实际,思考如何将自身的专业技能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助力社会发展进步。

2.4教学评价注重综合能力,体现能力责任担当

为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德树人”目标,推动“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探索构建了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三维三阶三元”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了过程性评价,围绕“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由“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三元评价主体对学生综合表现给予评价。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立体化评价,并将劳动服务、团队合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综合素质评价目标融入课程评价,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定论的评价标准,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3“立德树人”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翼提升”

3.1坚持校史教育,砥砺工匠初心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化工为特色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建院60多年来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院的发展一路伴随着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这一个个在近代中国化学工业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为了进一步传承校史文化,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观和爱国奉献、服务社会、精益求精的工匠初心,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会首先在开学第一课中为同学们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并以“拥抱工匠梦想成就出彩人生”为主题告诉同学们如何适应高职生活,如何合理规划安排三年的学习生涯,让学生对于学校、专业及行业发展有所了解和期待,并在随后的实践教学中集中组织同学们参观校史馆,在聆听学校创业发展的故事中,感悟何谓“实业救国”“科技报国”“技能强国”,激励自身更好地在未来三年的专业学习中学好本领,服务社会。

3.2坚持校企合作,弘扬实业救国之志

100年前,年轻的范旭东先生秉承实业救国的理想,在天津塘沽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家精盐生产企业———久大精盐公司和第一座苏尔维法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正是这两家企业的诞生彻底摘掉了中国“食土民族”的帽子,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纯碱行业的长期技术垄断,让近代以来的中国人真正地扬眉吐气了一回。为了在新时代青年学生心中,传承弘扬范旭东先生等人的实业救国理想,教师会以“实业救国,功在中华”为主题在课内开展主题教育,同时在课外组织学生到天津碱厂、汉沽盐场、海晶集团等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其厂史观和生产基地,领会制造业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和技术创新对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鼓励学生在思想上传承实业救国的信念,在行动上扎实学好专业技能,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取得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宝生.扎实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头脑[N].光明日报,2018-07-24(13).

[2]陈占安.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21-27.

[3]高德毅.从思政课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作者:王晓航 单位: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