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服务老区乡村振兴路径

时间:2022-06-20 14:45:38

高职教育服务老区乡村振兴路径

摘要:教育是改变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及有效途径。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探索高职教育服务老区乡村振兴的问题及路径,与政府、社会、乡村协力合作培育新型乡村工匠,提升农民职业素养,鼓励毕业生回乡助力老区乡村振兴。通过培养人才、产教融合、技术研发等形式贯穿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生态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关键词:乡村振兴;老区;高职教育;服务;人才

加快革命老区发展,助力老区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1]。我国革命老区分布广泛,大多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地理位置举足轻重,是城市群、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和生态屏障。有些乡村地区位置偏远,发展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当前,虽然老区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新成果,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短板问题仍然存在,加快发展的压力大,与其他地区相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

1高职教育服务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高职教育激发老区乡村活力

随着乡村产业建设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人才缺口也不断扩大。高职教育为老区乡村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振兴发展所需人才,是积累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以校企融合的方式办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助推产业升级,在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党建引领等方面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作用,为老区乡村培养一批有文化、懂农业、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爱乡村的人才队伍。不仅培养和提供大批技术人才及劳动大军,还在精准帮扶、科技带动、资源融合、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组织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动能示范和持续服务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2高职教育促进实现老区乡村现代化

当前,城乡发展不协调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老区乡村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这就迫切需要学校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把新兴技术应用于老区乡村的教育、生产、服务、管理等环节,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城乡均衡融合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老区乡村治理、乡风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经营等发展环节[2],形成老区乡村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3高职教育促进老区乡村产业升级

发展老区乡村产业是实现农业高质发展的需要。从近5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来看,农、林、牧、渔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增长明显,毕业生在该领域的就业比例从2016届的1.5%上升到了2020届的2.3%[3]。高职教育为老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为多种新业态提供技术保障。同时,经济多元化和农业产业链全面发展,将吸引更多人才和其他要素回流,不断为乡村发展提速增值。产业升级的同时,改善公共服务和保护生态环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1.4高职教育有助于实现老区乡村文化传承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区乡村文化振兴是提升村民精神生活质量,改善乡风文明程度,增强凝聚力,提高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可以深入挖掘老区革命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4],并融入到课堂教学情景中,增强学生对老区乡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老区革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紧密结合,传承创新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绿色文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普及先进文化,实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2高职教育服务老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与老区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

学校对服务老区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乡村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既懂农业又懂新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随着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和质量与乡村发展需要相差甚远。随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的发展,学校有些培养规划和培养内容已经跟不上发展需求,有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和乡村产业结构不能很好地对接。涉农专业建设滞后,生源不足,社会认同度低。

2.2政策执行浮于表面

高职教育在服务老区乡村振兴时,缺乏清晰的指引和有效的驱动,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缺少明确的理解和定位,无法准确实施有效的角色行为。有些学校认为只有农业院校和涉农专业才与乡村振兴有关,处在观望状态,或处于表面、被动参与层面。学校没有把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融入教学科研,没有把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聚焦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需求[5]。2.3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教师的职能发挥对乡村振兴的服务成效非常重要。在激励教师投身老区乡村振兴服务的机制体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教师服务的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深。教师同时承担多项任务,任务繁重,盲目进行服务工作,会导致服务缺乏规划性、系统性、科学性,服务形式单一。

2.4培训和服务成效不明显

学校、政府、企业和乡村之间还没有形成合力。由于缺乏配套激励机制,社会资源融入不足,学校服务乡村的积极性不高,对口帮扶方式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服务老区乡村振兴的平台较少,沟通交流时间较短,沟通流于表面形式。当前针对职业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投入不足,目标不明确,缺乏标准,脱离实际,同时农民参加培训的动力不足。因此服务成效不太明显,有些服务项目并没有产生经济回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高职教育服务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径

3.1以教育推动老区人才振兴

1)对接乡村人才需求,构建精准化人才培养体系。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各个院系培养软件技术、建筑技术、环境设计、电子商务、财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医护等方面的人才;通过继续教育学院开展社会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共同助力乡村振兴。比如财经商贸学院加快培养电商物流人才,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电商物流生态圈的建设,发展电商物流产业集群。文化与旅游学院可以发挥园林景观、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势,输送旅游服务、环境设计等人才。以红色旅游为基点,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加强对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服务,推动创建特色小镇和生态乡村。教育与艺术学院和医学护理学院加强对乡村幼师和乡村医护人员的有效补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6]。2)创新教学方式,打造特色专业(群)。首先,学校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开设符合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方向的课程或实训项目,开发乡村特色教材,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农业生产教育资源的特色平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加强机电一体化(智能环保装备制造)和电子商务(现代商贸)两个专业群建设,以专业群为核心打造教学团队及专业品牌,形成对接产业的特色专业体系。财经商贸学院可以设立乡村电商特色课程,助力闽西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建设;开设乡村会计选修课,服务乡村经济。其次,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在专业教学中进一步疏通渠道、搭建平台,解决人才培养与农业生产脱节等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这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更快进入工作状态。最后,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7],提升本土农民、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的技能水平。由于乡村人才培训的需求量大,可以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模式,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媒介等技术形式,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模块教学,使职业教育服务走向数字化、信息化与专业化。3)不断提升高职教育服务老区乡村的质量。首先,增强专业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组建由政府部门人员、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学校不同专业教师组成的师资库,打造一支乡村培育师资队伍。同时可以通过专业技能比赛、专业技能培训、企业顶岗实习、专业项目研究等途径增强专业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技能。其次,学校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质培优,增强科研培训的实效性。加强项目的实践性、科技性和创新性,才能有效助推乡村振兴。学校应通过调查、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深入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和搭建平台。整合多渠道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培养资源,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和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8]。

3.2以技术推动老区乡村产业振兴

1)产教融合助力科技创新。首先,学校可以设立老区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打造老区乡村振兴技术培训基地,协同地方企业、政府等多方力量,共同打造“政府、高校、农科院、企业、乡村”联合育人合作平台,共同参与相关课程的建设与设置工作,并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或交流活动,以实现学校与乡村产业、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与重庆博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闽西乡村振兴博恩研究院”,培训更多的优秀经销商、商、农业种植大户等,实现品牌强农。其次,学校要积极与农业企业或机构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与福建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培养复合型数字应用人才,搭建数字经济领域的实训实习和创业创新基地,引入平台生态企业实习项目,服务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再次,学校可以建立乡村创新创业工作室,建设学生创新创业乡村基地园区,把创业、创新、创造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9]。学校和有关企业协会共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和服务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最后,利用专业师资、实验室、科研项目等,加强农副产品加工、种植、旅游、电商等方面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出有实用价值、产出效益的新技术,打破老区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的制约。2)激活帮扶意识,推广新技术。搭建“乡村对口帮扶项目”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在下乡帮扶过程中了解农业产业文化,并从中获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10]。各学院培育科技服务队伍,选派科技特派员,举办“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教师带领学生为乡村提供各种专业技术技能服务。城乡建筑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仪器设备对乡村的建筑进行认真测量,通过CAD绘制平面图、立面图,为后期软件建模、实体建模做好准备。财经商贸学院组织老师到乡下向农户介绍电商知识、新媒体技术运营知识,指导农民使用电子设备、微信等制作农产品宣传短视频,发展“直播+短视频”农产品营销模式。医学护理学院的师生到乡村宣传健康知识并进行义诊活动,送医送药下乡。生态环境学院的师生下乡进行环境检测和食品加工等技术宣传,加强乡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实现绿色转型。

3.3以文化传播推动老区乡村文化振兴

首先,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强农兴农”等思政元素。同时,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观念的塑造要齐头并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抓住乡村振兴新契机,把服务乡村振兴列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纠正目前社会对乡村就业的认知偏差,鼓励学生参与“三支一扶”、返乡创业等。其次,学校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文化振兴。通过开展“红色工匠”主题教育活动,打造“匠心文化”品牌,把“红色文化”带进乡村,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教育与艺术学院开展“文艺下乡”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下乡讲党史、话党情,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学院下乡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农业”“绿色生活”等。最后,开展“乡村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涉农企业的优秀成果或民间文化艺术引进学校展示,激发学生对农业领域的兴趣。学校或企业可以联合起来举办乡村技能比赛和活动,如“园艺竞赛”“茶艺竞赛”“乡村旅游文化节”等。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红古田杯”直播电商创新创业大赛,把红色文化和特色农产品进行推广,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发展优势,促进老区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

作者:谢晖颖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