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时间:2022-06-15 08:59:01

新媒体环境网络舆论引导对策

摘要: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信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催生了新的舆论形态。网络空间已成为信息的集散地,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高校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高校应深刻认识到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指导,通过研究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路径,即产生、扩散、爆发、衰退四个阶段,发现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困境主要有高校自身对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信息监测和机制,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不足等。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包括加强高校党政工作建设,建立新闻评阅员审核制度,加强新技术对谣言的识别,及时正确地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建立高校网络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等。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为高校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

关键词:舆论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理论基础;传播路径;完善对策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概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总体数量达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大学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比19.8%[1]。十亿用户接入互联网,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而在这个全新的网络社会当中,无论个人还是群体都被互联网深深影响着,相比于其他群体,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更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传递和交流信息,所以互联网对当今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更是广泛和全面的。“网络舆论”是“舆论”的衍生概念,目前学界不同学者对网络舆论均有着不同的概念定义,余晨光认为网络舆论是人们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对某一热点事件发表的意见集合[2];王天意认为网络舆论以互联网媒介为载体,通过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空间,公开表达的信息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深远的影响力[3]。网络舆论就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围绕着特定网络事件表达或者持有一种大致相同的意见与观点。高校网络舆论的研究有多个研究方向,文章将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主体,把高校网络舆论定义为高校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突发性事件尤其是能够引发情绪波动的事件时,通过各种媒体发声进行热烈讨论,从而形成的舆论。近几年来,网络事件产生的舆论层出不穷,各个不同的网络媒介通过互联网所表述的信息也千差万别,即使当初信息时言之凿凿,之后也存在新闻反转的可能,所以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更要做好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

二、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理论基础

任何实践都需要理论进行指导,我国对于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徐光春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政治立场、价值追求等的集中反映,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事业的行动指南[4]。这一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指南。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坚持党性原则

雷跃捷认为,坚持党性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有利、最持久的坚守,是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最基本的认识[5]。唯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搞好新闻舆论的引导工作。高校作为党向社会输送青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胡栓等认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的主要核心,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直接体现[6]。高校网络舆论是基于高校网络空间体系,现实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和媒体平台运营的共同作用[7]。所以形成高校意识形态需要建立一个成熟的舆情把关体制,能够精准识别高校外部重大舆情,并能够鉴别舆情信息的真实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科学地引导舆论。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史秋衡等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切实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建设[8]。坚持把高校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自媒体遍地开花的新媒体时代,在坚持把校园主流发声媒体抓在党的手里的同时,更要坚持大学生群体关注点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三、高校网络舆论现状和传播路径

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路径可以分为产生、扩散、爆发、衰退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通过案例对各个阶段逐一进行分析[9]。

(一)产生

在高校网络舆论的产生阶段,必然存在能够产生共鸣的话题,这也是高校网络舆论能够产生的根本出发点。能够共鸣的话题也基本有着大体一致的特点,即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会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议题,尽可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当遇到引起共鸣的话题时,便会产生极大的言论讨论需求,就会通过微博、微信或者校园贴吧等社交媒体进行大规模的讨论,并会产生各类不同的观点,这时高校网络舆论也就产生了。

(二)扩散

高校网络舆论的主要传播者为高校校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有着几乎相似的生活模式,对于外界信息有着较为相同的认知,在社会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可能只是少部分人开始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随着共鸣人数不断增加,话题会逐渐被炒作扩散。例如,《浙大博士送外卖》引发热议,新闻的主人公读博8年未能毕业,按规定将于6月办理结业并离校,这让博士生延期毕业的话题再次引发了大学生群体的热烈讨论。

(三)爆发

舆论的巅峰是指一项舆论事件达到高潮的阶段。一部分原因是原有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讨论的议题从单一变为多元,如华东理工大学的“耳机事件”,该事件在最开始只是两名当事人之间的摩擦,后来通过社交媒体的隔空对话导致事件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参与讨论,不同的观点频出,校方介入后,对整个事件过程进行了调查,发现确实存在女生偷耳机的事实,随后学校根据男生的意愿,只给予女生校内处分的惩罚结果。但在事件发生期间,大量网民通过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的话题讨论,使得这一舆论事件脱离了其本身意涵,上升到了男女性别的讨论上,导致舆论全面爆发。这时候的高校网络舆论不仅仅停留在社交媒体平台,而会出现在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各种大型媒体之间,大量信息出现在网络上,夹杂着多种负面情绪,虚假新闻也越来越多,学校被置于了社会舆论的讨论焦点,对学校声誉和名誉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衰退

互联网信息的更新速度极快,人们的兴趣点也会随之更快地更新,高校网络舆论的衰退也与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大学生们关注的舆论问题得到满足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因为利益的满足和信息的快速迭代,人们也就缺乏了传播的动力,关注度也迅速降低,这也代表着舆论的衰退。

四、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对网络舆论引导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虽然高校的管理者们对校内网络舆论失控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有着清楚的认识,但是依然将网络舆论作为校园意识形态建设的次要部分。有些高校的管理层仍然认为舆论的产生与引导工作应该归属于相应的宣传部门,而没有将网络舆论引导的管理上升到学校的总体布局,忽视了校园内舆论问题发酵的根本原因。而高校网络舆论事件的核心问题往往是与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处理问题时出现偏颇,将会严重损害高校的总体形象。

(二)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缺乏有效的信息监测和机制

高校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都是由小事发酵为大事,就目前高校网络舆论监测现状来看,高校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是在舆论发生之后进行相应的舆论引导,缺乏舆论预警意识。高校师生的舆论意识也存在明显不强,且在舆论发生之后,在引导舆论后续走向上,很少有学校有规范化、流程化的处理模式,不论是在实操标准上还是实际执行上,都存在一定的争议。

(三)高校大学生群体自身媒介素养不足

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对情绪的掌控和对大局的整体把握能力还不够强。这导致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观念产生偏移式固化,从而严重干扰了高校对严肃社会公共议题的把控,也不利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媒介素养不足,难以抵御外界的信息,在谣言泛滥的现代社会,校园媒体单纯地呈现事实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而是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去适应当下真假难辨的信息环境。

五、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研究

(一)坚持党性原则,增强高校对舆论引导重要性的认识

1.高校领导主动适应网络舆论新常态高校领导要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不管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在此基础上,学校领导应主动去适应高校网络舆论的新常态发展,并做出相应的改变,进一步转变自身的理念和创新方式,把高校网络舆论的宣传工作提升到整个学校的发展层面,围绕学校的特色,全局看待舆论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谨慎进行舆论引导。2.建立新闻评阅员审核制度高校要建立完善舆情评议和审核机制。高校舆论管理是一个扁平化管理的过程,而现有的高校媒体信息机制,多为本校学生简单对校内信息进行排版制作,老师进行审核,然后进行,缺乏对突发事件的把关和引导。建设新闻评阅员制度能够有效对社会突发事件进行把关,科学判断突发事件是否可能形成舆情。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科学的高校信息监测和舆论引导机制

1.加强新技术对谣言的识别谣言使受众对真相产生扭曲或虚假的认识,而新闻传播学的目的是还原真实的世界。而当下,新闻反转层出不穷,如何保证舆论的真实性,首先就是要鉴别舆论信息的真伪。高校主流媒体应重视舆论预警工作,识别出现的舆论信息是否真实,在虚假信息没有大规模传播扩散时及时澄清。而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呈现指数性增长,这就给如何辨识舆论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网络上的突发舆情,高校可以建设新闻舆论大数据分析资源库,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新媒体平台的碎片化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利用大数据科学地研判、预测舆情事件,这可以有效地提升信息辨识的效率,掌握舆情的主动性和话语权,从而消除了高校谣言滋生的空间。2.及时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校外重大网络舆论进入校园的同时,高校要及时甄别信息是否存在失真的情况。高校媒介平台作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流阵地,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不实的信息要及时澄清和修正,要以自身公信力背书,更能吸引学生的新闻信息作品,灵活引导网络舆论走向,构建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生态,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

1.建立高校网络舆论宣传阵地高校主流媒体要实现目标精准的媒体传播。充分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所具有的自由、个性以及好奇心强等特点,掌握高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延伸党的舆论宣传阵地。高校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有同理心,要考虑到学生的想法,考虑舆论事件背后可能造成的后果,正确引导学生思考舆论事件。2.建设完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高校主流媒体要发挥自身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和受众反馈及时的优势,以大学生群体为传播核心,以传播主流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当下,高校学生更喜欢参与更有趣味性的高校校园活动,高校媒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校园活动内容来进行信息采集,采取不同媒体平台的制作方式,制作出更具有吸引力的媒介产品,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能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六、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在信息传递、价值引领、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路径,发现了高校对舆论引导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缺乏有效的信息监测和机制,高校大学生群体自身媒介素养不足等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指导给出了三点对策,旨在为高校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2-25.

[2]余晨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研究:以西安高校为例[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3]徐光春.怎样学习研究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43.

[4]雷跃捷.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基石[J].新闻春秋,2021(4):33-34.

[5]胡栓,童兵.牢记新闻初心使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兼论新中国70年新闻舆论工作基本经验[J].新闻爱好者,2019(12):8-12.

[6]郭倩蓉.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建设中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0.

[7]史秋衡,孙昕妍.以人民为中心:我国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13-15.

[8]王天意.网络舆论的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1-72.

[9]吴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20.

作者:吴德胜 戴佳昕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