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责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21:43:18

媒体责任

媒体责任范文篇1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功能

一、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和特征

“危机”从字面上理解即危险和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和恶化的分水岭。危机通常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做出决策的事件。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四大特征: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常常超出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第二,后果难以预料性。由于信息时代事物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且呈多元化趋势,易引起事物间的连锁反应而把危机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三,广泛的社会性。危机事件所涉及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广大民众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影响。第四,具有可控制性。危机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甚至在危机爆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人员都可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2001年的9?l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媒体团结一致,及时、准确地信息,在积极引导公众的同时也塑造了政府形象。而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初,我国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对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隐瞒事实真相,媒体也未能及时、准确的报道,最终在社会上造成恐慌,以致出现了抢购抗非物品的狂潮。信息传播与政府和民众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政府、媒体和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有利于及时消除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危机中媒体应具有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因其迅速、准确地报道而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在为社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而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一)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实现群众知情权的功能。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要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实情,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这是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抗灾救灾的重要前提。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输导群众情绪的功能。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舆论功能,正面引导危机事件所影响的区域之内的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趋利避害并朝着有利于抗灾救灾的方向发展,为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信息畅通的桥梁。政府是社会公民权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置。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良好形象,并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影响人们的观念。

三、新闻媒体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一)媒体要做“安全阀”不做“助燃剂”。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最关心的是有关危机信息的内容、者和传递的方式。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众媒体在信息传递、知识介绍、信心鼓励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众传媒的危机信息传播需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问题:信息失真、报道失衡,重复传播、急功近利,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受众趋向不稳定的局面。同时,也需注意受众面对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理性判断各种传播渠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接触公共信息源,如何判断大众传媒报道的真伪,对得到的危机信息缺乏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导致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由此可见,在传播危机事件时,新闻是柄“双刃剑”,媒体既可能是“安全阀”也可能是“助燃剂”。媒体作为舆论的工具,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及时、真实、准确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大众传播就是“安全阀”。如果瞒报谎报危机事件信息,大众传播就可能是“助燃剂”。

因此,对公共危机,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

(二)媒体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信息的取舍。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媒体就要积极面对,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媒体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共同促进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是对媒体的一场大考验,既是新闻敏感性的考验,也是政治敏感性的考验,更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2008地震灾害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始终有一个聚焦点——抗震救灾,包括受灾状况、救人和重建工作。紧盯聚焦点是媒体的本能。但怎么盯、盯什么,却反映了媒体自身的素质。每一场公共危机,对媒体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仅仅说要“在场”,在场只是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打好责任牌,是最大程度地为化解危机出力。在报道中不渲染灾情,以稳定人心,维护稳定,减少些对民众产生恐慌心理的信息传播。这是责任媒体在报道中大局意识的体现。

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

在此次地震灾害面前,各媒体积极介入,纷纷派出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为读者带来了各地第一手材料,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只要稍一处置不当,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危机。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信息的取舍上。

面对这么多信息,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就对媒体造成了考验。如果不加判断,有什么就披露什么,哪怕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样的公共危机面前,传媒责任不仅是派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更关键的是需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帮忙而不添乱。

结束语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媒体政策,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参考文献

[1]赵路平.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众研究[DB/OL].

媒体责任范文篇2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功能

一、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和特征

“危机”从字面上理解即危险和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和恶化的分水岭。危机通常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做出决策的事件。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四大特征: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常常超出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第二,后果难以预料性。由于信息时代事物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且呈多元化趋势,易引起事物间的连锁反应而把危机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三,广泛的社会性。危机事件所涉及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广大民众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影响。第四,具有可控制性。危机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甚至在危机爆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人员都可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2001年的9?l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媒体团结一致,及时、准确地信息,在积极引导公众的同时也塑造了政府形象。而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初,我国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对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隐瞒事实真相,媒体也未能及时、准确的报道,最终在社会上造成恐慌,以致出现了抢购抗非物品的狂潮。信息传播与政府和民众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政府、媒体和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有利于及时消除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危机中媒体应具有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因其迅速、准确地报道而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在为社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而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一)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实现群众知情权的功能

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要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实情,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这是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抗灾救灾的重要前提。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输导群众情绪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舆论功能,正面引导危机事件所影响的区域之内的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趋利避害并朝着有利于抗灾救灾的方向发展,为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信息畅通的桥梁。政府是社会公民权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置。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良好形象,并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影响人们的观念。新闻媒体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三、公共危机中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一)媒体要做“安全阀”不做“助燃剂”

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最关心的是有关危机信息的内容、者和传递的方式。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众媒体在信息传递、知识介绍、信心鼓励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众传媒的危机信息传播需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问题:信息失真、报道失衡,重复传播、急功近利,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受众趋向不稳定的局面。同时,也需注意受众面对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理性判断各种传播渠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接触公共信息源,如何判断大众传媒报道的真伪,对得到的危机信息缺乏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导致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由此可见,在传播危机事件时,新闻是柄“双刃剑”,媒体既可能是“安全阀”也可能是“助燃剂”。媒体作为舆论的工具,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及时、真实、准确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大众传播就是“安全阀”。如果瞒报谎报危机事件信息,大众传播就可能是“助燃剂”。

因此,对公共危机,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

(二)媒体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信息的取舍

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媒体就要积极面对,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媒体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共同促进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是对媒体的一场大考验,既是新闻敏感性的考验,也是政治敏感性的考验,更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2008地震灾害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始终有一个聚焦点——抗震救灾,包括受灾状况、救人和重建工作。紧盯聚焦点是媒体的本能。但怎么盯、盯什么,却反映了媒体自身的素质。每一场公共危机,对媒体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仅仅说要“在场”,在场只是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打好责任牌,是最大程度地为化解危机出力。在报道中不渲染灾情,以稳定人心,维护稳定,减少些对民众产生恐慌心理的信息传播。这是责任媒体在报道中大局意识的体现。公务员之家

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

在此次地震灾害面前,各媒体积极介入,纷纷派出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为读者带来了各地第一手材料,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只要稍一处置不当,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危机。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信息的取舍上。

面对这么多信息,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就对媒体造成了考验。如果不加判断,有什么就披露什么,哪怕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样的公共危机面前,传媒责任不仅是派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更关键的是需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帮忙而不添乱。

结束语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媒体政策,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参考文献

媒体责任范文篇3

媒体以自由为至上价值内蕴强烈的道德维度,即“表达”本身就是道德的,是可以被个体正当拥有的权利。这种价值追求自然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特色。故而,随着西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在之后的三个多世纪里发生了根本变化,媒体的运作状况也相应发生了巨大改变。媒体自由不自觉地导致自由的滥用,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甚至一切暴力、色情等具有煽动性的信息成为媒体钟爱的对象,媒体沦落为市场和资本的附属物,公众接受到的不再是客观的中立的信息报道,而是媒体所有者主观选择后愿意传递给公众的信息。资本对媒体的控制与政府对媒体的控制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道德上孰高孰低的评判,都同样是对真正的媒体自由的无视和亵渎。媒体以自由为至上价值的追求亟须被一种新的价值追求所修正和补充,而20世纪中期以来媒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价值追求因应了上述召唤,而成为现今社会媒体的最高指导原则。媒体的社会责任追求与责任在整个理论世界和实践世界的日益显明有密切关系。在当今社会,责任是对“科技进步结果的哲学反思;经济发展后果的伦理回顾;社会变迁结构的道德追问;人类未来趋势的忧患求索”。[4]一句话,责任由于适应了时代精神,而成为人们在学理上和实务上讨论和行动的中心主题。媒体的社会责任要求媒体不再把眼光局限在经济利益的追逐和媒体从业者的主观偏见的选择上,转而强调媒体在行使新闻自由的同时应该注意对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和促进。它要求“值得公众倾听的观点就让公众倾听,决定哪些思想观点值得倾听部分取决于公众,而不仅仅取决于主编和业主们特有的偏向性”,因此,对于媒体来说,“为公民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服务,就是一种不能逃避的总体性社会责任”。[4]这种高质量的新闻服务,当然包括围绕着保障公民权利享有和行使的一切信息,比如对不安全食品的曝光、对生产和供应不安全食品的企业的揭露与谴责、对安全的食品供应体系重建的建议与讨论等等。很明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既是公民权利的必然要求,又是媒体的自由价值追求的有益补充与确证。2.媒体的社会责任要求不仅是它价值诉求的逻辑发展使然,更是责任主体在当下的扩展使然。一般来说,只有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才与责任概念相关联,因为只有这样的个体才能对行为后果有前瞻性的反思,才能在决策与行动中引入道德的考量。媒体作为一种拟人化的存在,是相关个体意志的总和,其中包括真正服从的个体和形式服从的个体。与自然人一样,它是一个“与作为行动载体的个人有着极大相似性的行为主体”。[5](P70~74)以组织形式出现的媒体是自主独立的,媒体从业者具有共同的利益,有着共同的自豪感和忠诚的对象,它的存在依赖团体凝聚力和集体认同,它不是那种松散的临时性群体。比如“在海水浴场,众多的不去救那在海边溜达而被溺死的男子见死不救的会游泳的人们,与集体责任毫无关系。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集合体”。[6]而由个体有机构成的媒体显然具有类似自然人那样的意志能力和行动能力。相对于从属其中的个人及其行为来说,媒体的行为是超个人性的整体宏观行为,它无法还原分解为任何一个个体的行为,从而也就会产生超出个体能力所能及的结果。媒体成为潜在的责任主体,为媒体的食品安全责任探讨提供了主体上的可能性。另外,在食品安全中,食品企业和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的直接相关方,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食品安全的关键监管者,无疑在食品安全论域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食品安全的三位一体的伦理保障力量。然而反观我们所处的现实情境,食品企业与消费者在食品信息量的拥有上存在着不对称的现状,单个的消费者没有能力对全部食品是否安全做出准确的判断,而造假技术更新换代更是增强了消费者的无力感。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媒体已经或者正在加速渗入我们的行为模式和道德思考中,它在帮助我们了解事件,传递给我们足够的信息,丰富我们审视客观对象的角度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影响。即是说,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媒体共同完成信息传播的工作,共同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共同塑造着人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所以,在食品安全的基本责任主体之外,媒体应该以一种“普遍连带责任”的原则进入到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即食品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责任履行并不能必然导致媒体的食品安全责任的“缺席”。

在讨论了媒体何以能够成为食品安全责任架构中的重要一环之后,本文将继续探察媒体的食品安全责任的表现问题,即它的责任是否是可行的。我们会发现,媒体的食品安全责任与它的普遍道德责任要求相一致,并非“水中月”。媒体的责任伦理要求植根于媒体与社会大众之间日益复杂的交往关系中,而这些交往关系又在媒体功能的现实展开中得到丰富和扩展。媒体的道德责任要求包括:1.真实客观。它“指明人们在道德上做出决定时,应当采取何种思考方式。于是,客观性不再被认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问题,而是有益的、应当力求达到的,它是把‘是’和‘应该’融为一体的途径”。[7](P145)但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由于媒体本身具有的特点,要实现信息的完全真实并非易事。一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信息膨胀爆炸,媒体为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就会疏于求证信息来源及深入调查研究,使得所传播信息的真实性有所打折。二是媒体从业人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难免会出现“训练有素的无能者”,甚至故意虚假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2007年的“纸馅包子”新闻事件。三是由于媒体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追求,沦为特殊利益集团的宣传工具。“许多新闻作者时常受到告诫,‘老板’的话才是真理。此外,商业力量……政治力量的介入,也会令新闻的客观性变质。政客利用金钱、权力输送、承诺等手段吸引媒体实现个人政治的欲望。”[8](P148)真实客观是社会大众对媒体的最低要求,也是媒体应该承担的最基础的责任。2.公正。新闻学家菲利普•帕特森等认为,为无权者正义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界最重要的责任。或者,换句话说,长期以来,新闻职业是否为那些处于社会经济基础之外的团体代言就是检验它是否履行了其职责的石蕊试纸。[9](P36~37)媒体在现代信息社会具有广泛性、渗透性、示范性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有力的社会监督等特征,被认为是社会风气的指示器和社会良心的安全阀,代表社会的公正形象。公正不仅针对媒体的责任和义务,而且也道明了它应该拥有的权利。媒体不仅应该揭露和曝光社会的阴暗面,而且也应该积极树立先进的典型和榜样,秉持公正的信念。既不妄加评论,也不一味奉承。媒体在社会公共事件中应该做一个公正的信息传递者,多挖、深挖新闻背后的原因,不偏传,不偏信。在真实的世界中,面对庞杂无序的信息,既有正面的积极的理解,也有负面的消极的理解,正面的理解世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相反,负面的理解则会使世界应有的价值坍塌,进而使人倍感空虚。媒体的公正性对其自身的长久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3.公信。“公信力是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它关系媒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甚至直接影响媒体受众的多少、社会影响力的高低、经济效益的大小。”[10](P169)与此相应,诚实、准确和忠诚于读者就是所有媒体从业者的真正基础。媒体以诚信的态度传递信息,影响舆论,就会与社会大众结下信任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这样的信息才不会失去其本来面目,也才能正确地起到引导舆论,满足大众最基本的信息需求的作用。4.全面。媒体如果以偏狭、刺激、爆炸性的和夺人眼球的方式来持续不断地向大众传递信息,这当然会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但这是以一种不健康的方式进行的,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如2008年的“蛆虫橘子事件”就是例证。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吸引公众注意,规定了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实际上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公众倾向于关注被媒体集中大量报道的新闻事件,而媒体正是通过公众的这一心理趋势为公众设置或者规定讨论的话题,提升或者降低某些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控制公众关注重点的效果。显而易见,如果关于某一事件的负面消息压倒性地占据了媒体传播的主要内容,这无疑会营造一种消极的议题环境,给公众留下恐慌的印象,甚至可能导致公众对涉案品牌所在行业的整体不信任,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媒体信息传播的全面性应该体现在某一新闻事件报道的全过程中,媒体不能够也不应该聚焦于新闻事件的一个侧面,尤其去“放大”潜在的不良因素,而无视或者不愿意探讨新闻事件的全貌,不以公众的整体观感为首要目标,过于追求轰动效应,结果就是确立一种扭曲了的新闻“事实”。这根本无益于公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媒体具有的真实客观、公正、公信和全面性的责任伦理特质和道德价值标准,暗含了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责任要求。这四个方面在媒体揭露、报道食品安全事故的全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回观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媒体在整个过程中都起着自身特殊的作用。媒体第一次揭露食品安全事故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展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全貌,对事故的严重性做出真实客观的传递,要注意从食品供应方和消费者两方面获取新闻资料,取得多方观点,注意多元信息对称,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妄下结论,这是媒体新闻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取得消费者信任的前提。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报道事实真相,为消费者及社会大众完整呈现食品安全事故的本来面目以引起公众重视。其次,在食品安全事故公之于众后,媒体应侧重于报道涉案主体的相应反应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应对措施。在这个阶段,媒体主要是以公正的态度全面报道食品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第一反应,既不与食品企业相互掩护,也不一边倒地指责政府责任的缺失,而是以报道食品企业的补救措施与政府部门的积极应对方案为重点,帮助食品企业树立“危机公关”的积极形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消费者群体间产生恐慌不安心理。最后,全面报道还要求媒体在报道和揭示食品安全事故真相的同时,要适时对消费者的疑虑和对某行业、某品牌的不信任感及恐慌心理进行引导。因为媒体参与食品安全事故的报道并不是为了打击消费者的信心,而是为了开展建设性批评和积极重构食品企业道德责任,督促相关食品企业尽快解决问题,以恢复消费者对该行业的信任,安抚消费者的不安心理,突出媒体的人性化关怀。总之,媒体在食品安全中的责任承担既是媒体在当今社会的责任价值的必然要求,又是它的社会功能的直接体现。它是食品企业责任、消费者责任和政府责任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它们既不能互相替代,也不能因此失彼。在整体性责任框架下审读食品安全论题,媒体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作者:宋同飞工作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媒体责任范文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非政府组织媒体

改革开放走过整整3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当进入21世纪,我们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环境得到破坏,社会发展不够和谐,所以我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的问题,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媒体应当承担一种什么责任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大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认为,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中国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必然选择,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努力实践可持续发展。

二、媒体的主要作用

媒体是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又是信息的组织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如下作用:

一是舆论导向作用,邓小平同志说,“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办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在我国,政府的主要决策,通过新闻媒体的有效传播,会迅速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实践的航标。媒体在开办经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舆论导向作用,成了党和政府向下沟通的工具。

二是价值观塑造作用。我国政府已经明确强调要善于运用新闻媒体,把新闻舆论媒体办得引人入胜,切实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同志讲,一定要“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要“讲群众路线”,“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由于大多数群众的思想落后于社会精英,所以必须要通过媒体对群众进行教育、动员,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与我们的精英政府合拍。

三、外国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存在政府的行为对环境保护忽视的情况。显然,世界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已经产生了破坏,这来自于资本的天然的逐利本性,也来自于政府对资本的依赖。环境的破坏已经在很多国家威胁到国计民生。在保证经济和社会民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起到调节作用,但是从国际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政府应当为环境的破坏承担一定的责任。所以除了政府、市场以外,还需要另外的力量来为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承担责任,这个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NGO)。从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和推动来看,国外的非政府组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就是一家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它于1972年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21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增长的极限》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国际自然基金会(WWF)、国际环境基金会(GEF)、世界环保组织(IUCN)等的推动下,各级政府才开始重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功不可没。

四、我国社会团体的弱势

在我国,由于国家政治体制的特殊性,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并不发达。由于很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不够独立,或者干脆是政府出资,资金有限,一是不能够吸引更专业的人员,二是还不能独立的承担主张社会正义的责任,所以他们还不能承担起帮助民众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他们的声音很微弱,我们很难听到,民众也就很难知道他们的存在,更不用说他们的存在能够影响社会进程。由于没有类似绿色和平组织这样的强大机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政府的主要事情,显然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参与。

五、媒体责任的缺位

在我国,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强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客、论坛的形式越来越能够表达民意,推动政府和社会民众建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但是国家主流媒体的作用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主流媒体是接受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控制的宣传机器,如:各地的党报、党刊、电视台。在我国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显然应当在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上起到宣传和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媒体除了表达政府的觉醒、决心之外,能够告知公众怎样去做的声音还很微弱。媒体的责任是要能够帮助民众建立正确价值观和发展观,因此理应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主力作用,特别是中国的发展观念变革的时代,更应当听到他们更多的声音。

六、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媒体的责任

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弱小,媒体作为宣传的媒介必然要承担起为民众建立正确的可持续的发展观的重任,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而且这一使命也适应了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发展背景,所以媒体应当加大力度履行社会价值观塑造的使命,行使主流媒体的权利,传播正确的发展理念,除了配合政府做好宣传、监督工作,还应该传递社会精英的声音,和专家一起制作系列节目或文稿,持续地、不遗余力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媒体责任范文篇5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功能

一、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和特征

“危机”从字面上理解即危险和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和恶化的分水岭。危机通常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做出决策的事件。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四大特征: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常常超出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第二,后果难以预料性。由于信息时代事物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且呈多元化趋势,易引起事物间的连锁反应而把危机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三,广泛的社会性。危机事件所涉及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广大民众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影响。第四,具有可控制性。危机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甚至在危机爆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人员都可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2001年的9.l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媒体团结一致,及时、准确地信息,在积极引导公众的同时也塑造了政府形象。而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初,我国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对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隐瞒事实真相,媒体也未能及时、准确的报道,最终在社会上造成恐慌,以致出现了抢购抗非物品的狂潮。信息传播与政府和民众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政府、媒体和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有利于及时消除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危机中媒体应具有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因其迅速、准确地报道而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在为社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而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一)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实现群众知情权的功能

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要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实情,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这是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抗灾救灾的重要前提。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输导群众情绪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舆论功能,正面引导危机事件所影响的区域之内的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趋利避害并朝着有利于抗灾救灾的方向发展,为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信息畅通的桥梁。政府是社会公民权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置。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良好形象,并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影响人们的观念。新闻媒体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三、公共危机中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一)媒体要做“安全阀”不做“助燃剂”

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最关心的是有关危机信息的内容、者和传递的方式。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众媒体在信息传递、知识介绍、信心鼓励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众传媒的危机信息传播需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问题:信息失真、报道失衡,重复传播、急功近利,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受众趋向不稳定的局面。同时,也需注意受众面对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理性判断各种传播渠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接触公共信息源,如何判断大众传媒报道的真伪,对得到的危机信息缺乏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导致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由此可见,在传播危机事件时,新闻是柄“双刃剑”,媒体既可能是“安全阀”也可能是“助燃剂”。媒体作为舆论的工具,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及时、真实、准确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大众传播就是“安全阀”。如果瞒报谎报危机事件信息,大众传播就可能是“助燃剂”。

因此,对公共危机,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

(二)媒体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信息的取舍

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媒体就要积极面对,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媒体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共同促进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是对媒体的一场大考验,既是新闻敏感性的考验,也是政治敏感性的考验,更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2008地震灾害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始终有一个聚焦点——抗震救灾,包括受灾状况、救人和重建工作。紧盯聚焦点是媒体的本能。但怎么盯、盯什么,却反映了媒体自身的素质。每一场公共危机,对媒体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仅仅说要“在场”,在场只是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打好责任牌,是最大程度地为化解危机出力。在报道中不渲染灾情,以稳定人心,维护稳定,减少些对民众产生恐慌心理的信息传播。这是责任媒体在报道中大局意识的体现。

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

在此次地震灾害面前,各媒体积极介入,纷纷派出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为读者带来了各地第一手材料,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只要稍一处置不当,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危机。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信息的取舍上。公务员之家

面对这么多信息,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就对媒体造成了考验。如果不加判断,有什么就披露什么,哪怕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样的公共危机面前,传媒责任不仅是派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更关键的是需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帮忙而不添乱。

结束语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媒体政策,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参考文献

[1]赵路平.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众研究[DB/OL].

媒体责任范文篇6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因为现在一些新闻媒体工作者认为,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所谓言论自由首先表现为新闻媒体自我表达的权利,如果强迫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反映不同的意见,或者必须刊登不同的观点,那么,就是强迫新闻媒体提供无限的舞台和空间。政府应当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政府也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媒体旗帜鲜明表达自己的立场,恰恰是一种言论自由的表现,如果新闻媒体吞吞吐吐,谨小慎微,害怕忽视一部分人的意见而遭到批判,那么,新闻媒体就没有生存的尊严。

坦率地说,这种把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与新闻媒体的个性表达对立起来的做法,恰恰反映出一些新闻从业者沉重的精神羁绊。新闻媒体当然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新闻媒体从业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新闻报道权,选择报道的题材、报道的内容、报道的角度和表现形式,但是,新闻媒体从业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在一个缺乏竞争的新闻市场,新闻媒体不仅要关照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要关照他人的感受;不仅要充当批判的武器,同时也要做好被批判的准备。当前我国媒体的一些新闻作品之所以是片面的和干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足够的理性批判。新闻媒体刊登不同的意见,不是放任自流,把自己变成一个人人可以吐痰的广场,而是要在争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立场,突出自己的价值理念。这是一种高度的生存和发展智慧,它要求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的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不同的意见,从而使自己的价值不断地传播,自己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新闻媒体的主体意识与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之间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新闻媒体强调自己的主体意识不是自我标榜,而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坚守自己的立场,并且勇于接受各种不同意见。反过来,如果利用新闻媒体竞争不充分的特性,片面地刊登一部分人的观点,拒绝其他不同意见,那么,新闻媒体就会不断地失去读者或者观众,新闻媒体的独立性也就没有现实意义。强调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实际上就是要求新闻媒体“目中有人”,在发表各种观点的时候,应该预见到可能出现的争论,并且为有可能到来的各种争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媒体责任范文篇7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大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认为,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中国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必然选择,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努力实践可持续发展。

二、媒体的主要作用

媒体是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又是信息的组织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如下作用:一是舆论导向作用,邓小平同志说,“报纸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报纸办好了,对领导是最大的帮助。”在我国,政府的主要决策,通过新闻媒体的有效传播,会迅速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实践的航标。媒体在开办经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舆论导向作用,成了党和政府向下沟通的工具。

二是价值观塑造作用。我国政府已经明确强调要善于运用新闻媒体,把新闻舆论媒体办得引人入胜,切实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同志讲,一定要“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要“讲群众路线”,“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由于大多数群众的思想落后于社会精英,所以必须要通过媒体对群众进行教育、动员,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与我们的精英政府合拍。

三、外国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存在政府的行为对环境保护忽视的情况。显然,世界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已经产生了破坏,这来自于资本的天然的逐利本性,也来自于政府对资本的依赖。环境的破坏已经在很多国家威胁到国计民生。在保证经济和社会民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起到调节作用,但是从国际经济发展历史来看,政府应当为环境的破坏承担一定的责任。所以除了政府、市场以外,还需要另外的力量来为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承担责任,这个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NGO)。

四、我国社会团体的弱势

在我国,由于国家政治体制的特殊性,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并不发达。由于很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不够独立,或者干脆是政府出资,资金有限,一是不能够吸引更专业的人员,二是还不能独立的承担主张社会正义的责任,所以他们还不能承担起帮助民众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他们的声音很微弱,我们很难听到,民众也就很难知道他们的存在,更不用说他们的存在能够影响社会进程。由于没有类似绿色和平组织这样的强大机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政府的主要事情,显然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参与。

五、媒体责任的缺位

在我国,媒体的声音越来越强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客、论坛的形式越来越能够表达民意,推动政府和社会民众建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但是国家主流媒体的作用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主流媒体是接受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控制的宣传机器,如:各地的党报、党刊、电视台。在我国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显然应当在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上起到宣传和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媒体除了表达政府的觉醒、决心之外,能够告知公众怎样去做的声音还很微弱。媒体的责任是要能够帮助民众建立正确价值观和发展观,因此理应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主力作用,特别是中国的发展观念变革的时代,更应当听到他们更多的声音。

六、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媒体的责任

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弱小,媒体作为宣传的媒介必然要承担起为民众建立正确的可持续的发展观的重任,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而且这一使命也适应了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发展背景,所以媒体应当加大力度履行社会价值观塑造的使命,行使主流媒体的权利,传播正确的发展理念,除了配合政府做好宣传、监督工作,还应该传递社会精英的声音,和专家一起制作系列节目或文稿,持续地、不遗余力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媒体责任范文篇8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005年市场对奶的需量的急剧增大,导致奶源供给的矛盾激化,而2006年奶牛饲料价格高涨,又使得这一矛盾更加复杂。据当年官方的数字,40%奶牛亏损,30%奶牛持平,30%奶牛微利。奶站鲜奶里兑水,加碱,小事一桩。国家对奶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早有规定,但对蛋白质是动物源蛋白还是植物源蛋白?界定模糊。于是专业化的调奶师应运而生,没有牛也能造奶。奶站、奶农、乳企层层添加一些植物蛋白,愈演愈烈。再加上政府、乳企对奶源的监控不力,2008,三聚氰胺植物蛋白奶终于出问题了。据查,全国22家企业69批次婴幼儿奶粉中都含有不同程度的三聚氰胺。三鹿奶粉事件曝光披露后,国家质检总局9月17日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三鹿奶粉事件的危害性已远远超出了对婴儿健康的威胁,损害了29万多名宝宝的健康,击垮了一个经过50年打拼树立起来的品牌。他导致到人们对中国乳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安全性的担忧,甚至会引起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蒙牛“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愿景成了时下的一种尴尬。

2008年9月22日,四川旺苍县尚武镇村民在柑橘园内发现柑橘大实蝇。10月4日媒体报道,四川旺苍柑橘园暴发大实蝇病虫害。10月6日,广元市政府应急办向四川省政府递交旺苍县发现柑橘大实蝇疫情的应急快报。10月20日,一条短信通过手机和网络传播“告诉你的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别吃橘子,橘子里有蛆虫。”10月28日,农业部强调,四川广元柑橘大实蝇事件已引发部分消费者恐慌。造成湖北、重庆、江西、北京等部分主产区和主销区柑橘销售受阻。湖北橘农损失将达15亿元。

在这次蛆柑事件中,我们的新闻媒体,缺少一种谨慎科学精神,夸大不实并有推波逐澜、一边倒之势。请看,“陕西咸阳发现蛆虫柑橘”(2008年10月28日西安新闻网一西安晚报),“北京柑橘批发价受生蛆谣言影响跌落一半”(2008年10月28日新京报),“北京市民在干瘪橘瓣内吃出两条活虫”(2008年10月28日02:26新京报)。新闻媒体,好像不站在政府、果农的对立面就不是新闻。有的媒体语言还十分情绪化,2008年10月28日扬子晚报一篇题为《居高临下的专家理论救不了无辜的橘子》写到:“柑橘蛆虫,光是这个词就比较恶心人了,但就是有专家不肯承认这个事实。”“在这个商品审美化的时代,卖相不好的都难以成交,何况是蛆虫。”

等到事态扩大,市场恐慌情绪严重,果农损失严重,救市已为时已完。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因“蛆柑事件”报导所产生负面影响,全国柑橘损失达147亿。很多果农欲哭无泪,毁树倒果,十分凄惨。我们不要忘记,2007年3月有媒体报道了广州“毒香蕉”事件时,使用了毫无科学理据的“蕉癌”、“灭绝”、“致命”、“香蕉世界的sARs”等词语。结果给民众带来极度恐慌,南方各地的香蕉纷纷滞销。仅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700多万元。象这种缺乏政治意识和科学理性的新闻报道,我们还不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吗?

“牛奶有问题,柑橘有问题,中国食品安全都有问题”。按照这种以偏概全的逻辑思路,于是有的媒体把视角伸到中国白酒企业两大龙头——贵州茅台与张裕葡萄酒。

8月23日,有网站称,“据传闻,继蒙牛、伊利、光明液态奶被查出含三聚氰胺后,日前国家质监总局又抽查酒类产品,在贵州茅台、山东张裕,中粮长城和青岛啤酒中发现了致癌物质亚硝酸钠。”8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报说:茅台酒等三种酒类含有致癌物质亚硝酸。当日,青岛啤酒(600600)、张裕A均以跌停报收,贵州茅台收盘跌幅达9.43%;同时,酿酒板块全线下跌,大部分白酒类公司均跌停。针对产品可能含有致癌物质亚硝酸钠的传闻,贵州茅台(600519)、张裕(000869、200869)同时澄清公告,称传闻不实,公司产品完全不存在含有亚硝酸钠的情况。贵州茅台公告称,个别媒体在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仅根据传闻发表不实报道,严重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损害公司声誉,并且给公司及投资者造成了经济损失,请相关媒体不要再或者转载该等不实报道。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国家质检总局24日发表声明表示,质检总局日前并没有对贵州茅台、山东张裕、中粮长城和青岛啤酒进行抽查。

贵州茅台、山东张裕、中粮长城、青岛啤酒都是中国白酒领域民族品牌与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民族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有些人想搞垮中国的民族企业,设计许多陷阱让那些“无知+自信+勇敢”的媒体往下跳,陷入他人或则自己人为布局的“自毁长城”的陷阱。

二、新闻媒体坚守的责任与理性

透视2008年几件重大的媒体的报道,我们似乎可以做如下思考:

1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某些新闻单位只重视经济效益,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社会效益,忽视甚至忘记了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社会责任,一味强调所谓的轰动效应,经济效应,突出煽情新闻和新闻的煽情视角,假新闻、有偿新闻时有不断。西方新闻界在上世纪20年代早就提出了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应“接受一种社会责任,即要对社会负责”。

因此,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讲政治,“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

2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三贴近”

新闻宣传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三贴近”,不是一味强调新闻客体的单边一级,不是强调公众与政府、消费者与企业,个人与群体间的对立,新闻既有批评与监督,又有评价与建议,矛盾与对抗不是目的,和谐相处、健康发展才是根本。

3企业生存和发展,不要忘记利益相关者的长远利益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开放几近透明和聚焦的时代,企业的任何一点闪失,都会使自己陡然跌进深渊。从中国古人的“推己及人”,到亚当·斯密的“理性自利”,都是首先考虑对方的利益出发,才可能得到对方的相应回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很多,有消费者利益、投资者利益、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利益、政府的公信力等。市场规律最终会用看不见的手,把违法缺德的企业清出市场,还要再踏上一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如同一个人,即使一个体质再好的人,时间长了总会不可避免的感到不适、患病甚至手术、住院,个别人九死一生也不足为奇。前行的道路总是曲折和坎坷的。企业有着自己复杂的生命规律和生命平衡系统。我们对待企业,简单的肯度和否定都是有害的。

4新闻媒体应谨慎使用自己的权利

我们要看到,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新闻媒体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共权力。谁来监督媒体和记者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媒体越权、记者违规违法,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媒体的舆论监督有可能变成某些记者和编辑手中的一种特殊的“权力”,用以要挟他人和侵犯他人权利。没有适当的制约,媒体的话语权会变成一种新的霸权。

5新闻报道要有一种科学的理性精神,警惕掉进他人或自己所布局的“陷阱”

所谓科学精神,便是经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理性所体现出来的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致力创新、独立思考、尊重证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新闻媒体所应自觉的精神,它既是推进人类发展进步的最重要和最高贵的一种精神品质,也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本质所在,它赋予新闻工作者一种不畏强暴不畏权威,不懈地追求真理,求真求实的精神秉性。

新闻媒体的科学精神,要避免“眼见为实”的误区,弄不好我们在重大题材的报导上,就容易陷入两个陷阱——“骗术的陷阱”和“无知的陷阱”。曾几何时,伪气功“耳朵听字”、“窥破人心”、“思维传感”、“抖药片”、“钞票燃烧还原”、“意念拨表”、“意念弯钢勺”等骗术风靡中国,我们的一些媒体也陷入“骗术的陷阱”。严肃的科学家的科学逻辑推理和实验,使得上个世纪90年代的号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伟大成功”“水变油”“浅水船”,脱下皇帝身上绚丽的“破衣裳”。

由“无知的陷阱”还会导致“自信陷阱”。“无知等于勇敢”,如果“无知+勇敢”,更是误人误己,害人不浅。“无知+勇敢”的陷阱,从内容上拓展,无疑会陷入别有用心的“政治陷阱”“经济战略陷阱”中去。就2008年的奶粉事件、柑橘事件、茅台张裕亚硝酸盐事件的报道上,仅一个事件,我们还看不出什么,如果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来看,尤其柑橘事件和茅台亚硝酸盐事件联系来看,我们的媒体正有意无意陷入他人布局的“自毁长城”的“政治陷阱”“经济战略”陷阱。三鹿出问题,洋奶粉就来了;茅台、张裕“出问题”了,洋酒就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有限的市场份额,也不排除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不太可能对每一个科学“发明”、“发现”去请科学家做实验。因为这是很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记者又如何去躲开自己挖的和别人设计的“陷阱”,固守我们的科学精神、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呢?

这里,我们有一个最“偷懒”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向科学家请教。向该专业的科学家请教。向该专业的科学家共同体请教。唯有这样,新闻记者们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陷入伪科学的“陷阱”。

科学的理性精神,应当成为新闻记者的一个原则。

媒体责任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消费文化新媒体传播责任

消费文化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现象,是西方消费文化思潮直接影响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与新媒体正在走向共谋。新媒体通过源源不断生产出的各种符号,持续刺激着人们的物质欲望,引诱人们接受各种消费文化的传播形态,使人们体验各种消费主义的快感。然而,新媒体在传播消费文化时应肩负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使其更好地传播。

一、消费文化的提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不断丰富,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人们逐渐消除了原有的崇尚节俭、积累的消费观念,开始向注重享乐、张扬人性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心已逐步从生产转向消费,消费时代已经到来。随之而来的便是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消费文化就是指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各类与消费相关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判断、指导思想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

消费文化在当代已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已内化为相当多人的价值理念,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与行为价值准则,受到以下因素的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是消费文化产生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使消费真正发生转变的契机,使消费品多样和多产的生产从可能逐渐转变成现实。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交换和消费的步伐也大大加快。控制和引导消费的形式成为消费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政策导向是消费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舆论引导对消费文化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消费文化的形成既有经济学的原因,更是人为诱导和推销的结果。媒体的宣传与引导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保证人们消费热情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又不断诱导出商品的新的意义,用来引导人们的消费。

由此可见,消费文化既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通过有意识的政策调整及各种商业活动,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意识和生活中。政府在其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通过各种有关的经济政策助长公众的消费欲望。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们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铺天盖地地进行商品广告宣传,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于按照这种宣传进行消费。因此,消费文化的传播对媒体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消费文化对新媒体的影晌及问题

媒体是传播消费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在现代社会尤其以新媒体为重。目前学界对新媒体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熊澄宇教授用三句话来阐述:“首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概念,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代表这个时间段的新媒体形态;第三,新媒体是一个发展概念,它永远不会终结在某个固定的媒体形态上有人认为“新媒体就是对新出现的媒体形态的一个统称,”包括了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自办网站、楼宇电视、手机等,……但从目前的媒体发展来看,我们可以把新媒体界定为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融合进行对等个性化交流的即时信息传播媒体,它包括了目前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和“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或网络移动媒体。在使用过程中无疑可以发现它的很多优势,主要表现为开放式的交互平台、交互式的生产关系、摆脱了制作成本上的束缚等。

新媒体作为消费文化传播的载体,消费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为了使消费者更好的接受到消费文化,新媒体必须不断的完善自身使其更好的适应受众的需要。消费文化对新媒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娱乐、休闲的内容在新媒体中比重日益增大。近年来,各种新型媒体的不断出现,竞争日益激烈了,而受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媒体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位置,倾向于增加报道娱乐休闲的内容,事实上,受众对这类新鲜、时尚和富有趣味性的内容表现出了更浓厚的兴趣。第二,在新媒体中广告扮演了消费文化意见领袖的角色。作为一种经济力量,广告成为了消费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预示流行、时尚或者成为象征某种社会阶层的标志,它可以引导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它传达价值,这些信息不仅可以指导你的消费行为,更重要的是影响你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这些都属于消费文化的范畴。第三,反映消费文化诉求的新的方式的开辟,比如出现新的网站、新的版块、新的论坛等。

然而,消费文化的传播在带给新媒体一系列的改观之后,仍然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与行为价值准则,它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新媒体也应更快的加以适应,因为新媒体在发展中也可能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如在把关上的缺失,舆论导向上的失误,公信力不足等。所以新媒体在消费文化的传播中不能只一味地迎合受众需求,而要根据自身的特性以及责任与义务来进行传播。

三、新媒体对消费文化传播的责任与义务

现代社会无疑是媒体的社会,特别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媒介传播系统及广告声像作为消费文化的载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它们不仅是人们消费发生的策源地,而且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活动,并最终引导着消费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新媒体在对消费文化进行传播时应坚持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新媒体在兴起之后,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功能,在带来新的大众生活交流方式改变的同时,更是由于传媒文化的日益膨胀和过剩生产,从而更好的促进了消费文化的兴盛和传播。新媒体对消费文化传播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不断制造欲望来强化消费文化观念的传播与建构。新媒体由于自身的独特特点,在宣传消费品时通过“个性化”、“符号化”等形式来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刺激他们的消费行为,以此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第二,新媒体除了向消费者传输消费观念外,也渗透主流意识形态,从而达到对受众的控制。第三,新媒体不断“生产”各种“消费活动”以丰富和构建消费文化的内容。新媒体除了传播消费品和消费观念外,自身生产的节目、光碟、录影带等本身就是“复制品”,即消费商品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也遵循消费生产的一系列游戏规则,也要追寻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新的媒介产品也会带来流行文化,提供新的卖点,形成新的消费热潮。总之,新媒体由于其独特性,使之在消费文化的传播与建构中更具有了特殊的功能与影响。

新媒体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打破原有的消费文化传播模式,深刻影响和促进了消费文化的发展。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使消费文化矛盾重重,因此,为了减少这些矛盾,新媒体在对消费文化进行传播时应遵循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公务员之家

首先,新媒体在传播消费文化时应该遵循国家相关的规定,在政府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积极有效的传播。同时,新媒体中的工作者要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其次,从观念上来说,传统的文化观念对消费文化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自古就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种思想体现在消费文化上表现为求同特征和从众心理,不突出自己,更多的注重商品的实用性,以避免和他人产生隔阂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新兴潮流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享乐”的思想开始盛行,甚至有着愈演愈烈的态势。因此,新媒体在传播消费文化时,应坚持对公众负责的原则,真实客观地传播,避免虚夸浮夸,树立自身的公信力,塑造传媒形象。

媒体责任范文篇10

关键词:公共危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功能

一、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和特征

“危机”从字面上理解即危险和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和恶化的分水岭。危机通常指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需要做出决策的事件。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并且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四大特征:第一,突发性和紧急性。即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难以预测,常常超出人们的惯性思维和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第二,后果难以预料性。由于信息时代事物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且呈多元化趋势,易引起事物间的连锁反应而把危机的影响逐渐扩大。第三,广泛的社会性。危机事件所涉及的主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对广大民众有着越来越多的互动影响。第四,具有可控制性。危机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甚至在危机爆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与人员都可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的传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2001年的9?l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和媒体团结一致,及时、准确地信息,在积极引导公众的同时也塑造了政府形象。而在2003年的“非典”事件之初,我国有些地方政府没有对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隐瞒事实真相,媒体也未能及时、准确的报道,最终在社会上造成恐慌,以致出现了抢购抗非物品的狂潮。信息传播与政府和民众之间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只有政府、媒体和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有利于及时消除危机,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危机中媒体应具有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因其迅速、准确地报道而在业内和公众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在为社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而赢得公众的认同和赞誉。新闻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控制中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一)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实现群众知情权的功能

人民群众既是灾害的受体,也是抗御灾害的主体。灾害发生后,要及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让群众了解灾害发生的实情,让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这是新闻媒体积极参与抗灾救灾的重要前提。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输导群众情绪的功能

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可以充分发挥独特的舆论功能,正面引导危机事件所影响的区域之内的广大群众的情绪,使之趋利避害并朝着有利于抗灾救灾的方向发展,为政府有效处理突发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控制中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政府、传媒和公众是大众传播系统的三个角色,传媒在公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信息畅通的桥梁。政府是社会公民权利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代表人民利益对发生的灾害进行应急处置。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设置舆论焦点塑造政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良好形象,并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保持社会正常运转。任何突发事件发生时,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影响人们的观念。新闻媒体在不知不觉中传达政府的声誉,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三、公共危机中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一)媒体要做“安全阀”不做“助燃剂”

在危机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最关心的是有关危机信息的内容、者和传递的方式。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众媒体在信息传递、知识介绍、信心鼓励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众传媒的危机信息传播需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问题:信息失真、报道失衡,重复传播、急功近利,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和受众趋向不稳定的局面。同时,也需注意受众面对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缺乏理性判断各种传播渠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接触公共信息源,如何判断大众传媒报道的真伪,对得到的危机信息缺乏科学判断和理性分析,导致轻信来自人际传播渠道的流言。

由此可见,在传播危机事件时,新闻是柄“双刃剑”,媒体既可能是“安全阀”也可能是“助燃剂”。媒体作为舆论的工具,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及时、真实、准确地传播危机事件信息,让公众尽快了解事实真相,大众传播就是“安全阀”。如果瞒报谎报危机事件信息,大众传播就可能是“助燃剂”。

因此,对公共危机,媒体首先要做好全面报道,尽可能及时地将真相告知公众,廓清谣言,稳定人心。其次做好舆论引导。当危机来临时,由于社会有较大变动和震荡,导致刺激意见的出现并汇集为舆论,而舆论又反过来影响着公众的意见和情绪。此时,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舆论就有助于危机的解决,而如果引导不善,舆论就有可能形成阻力。

(二)媒体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信息的取舍

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媒体就要积极面对,把社会公众对危机的舆论引导到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正确方向上来。如何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舆论,需要媒体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全面配合危机处理者,二者达到完美的结合,共同促进危机的解决。

公共危机是对媒体的一场大考验,既是新闻敏感性的考验,也是政治敏感性的考验,更是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2008地震灾害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始终有一个聚焦点——抗震救灾,包括受灾状况、救人和重建工作。紧盯聚焦点是媒体的本能。但怎么盯、盯什么,却反映了媒体自身的素质。每一场公共危机,对媒体来说,都是一场战斗。这场战斗不仅仅说要“在场”,在场只是起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打好责任牌,是最大程度地为化解危机出力。在报道中不渲染灾情,以稳定人心,维护稳定,减少些对民众产生恐慌心理的信息传播。这是责任媒体在报道中大局意识的体现。

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

在此次地震灾害面前,各媒体积极介入,纷纷派出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为读者带来了各地第一手材料,但这其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复杂因素,只要稍一处置不当,就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危机。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信息的取舍上。

面对这么多信息,公开什么不公开什么,就对媒体造成了考验。如果不加判断,有什么就披露什么,哪怕信息是真实的,也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样的公共危机面前,传媒责任不仅是派记者奔赴抗灾第一线,更关键的是需要有大局意识和高度的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帮忙而不添乱。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重视新闻媒体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媒体政策,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

参考文献:

[1]赵路平.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媒体公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