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时间:2022-04-20 09:22:58

地域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一、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优势

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基础雄厚。可以用“深厚、独特、丰富”加以概括。

1.承德地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承德是河北省北部独具风格的历史文化名城,延续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开创300年的山庄文化,纵贯古今,昭育后人。

2.承德地域文化留存丰富。承德地区有着悠久的文明,各个时期积淀下来的文物古迹非常可观,初步统计现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473处。总计馆藏文物8万余件。丰宁、平泉和兴隆等县留存有辽代的梵文、契丹文石刻,平泉县有元代的蒙文石刻;围场、丰宁、承德等县至今还有秦汉时期的古长城、古城遗址。清代文物古迹在承德地域不仅丰富,而且品质极高、驰名中外。世界园林精品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建筑形式融会了汉、蒙、藏等民族的造型艺术的外八庙环列在避暑山庄周围的皇家寺庙群,二者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发展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艺术之瑰宝。

3.承德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独特。承德从史前起就是中华北方游牧文化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交错区域、多民族聚居的格局形成了活跃的民族大舞台。承德地区汉、蒙、满、回等13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千百年承德各族人民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和睦相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承德世居的各民族都有特定的民族个性,例如满族则以牧猎和农耕文化并举,回族以饮食文化为特色,蒙古族文化以游牧文化为主、各民族都有独特的宗教文化等等。这里的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各民族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多角度、多方位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使少数民族文化中有汉族文化的成分,汉族文化中也有少数民族文化成分。因而具有多样融汇吸收兼容性的文化特异性。特别是清代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还有木兰围场、喀喇河屯等一系列塞外行宫等在内,又是独特的皇家文化的代表作和载体。总之,皇家文化、宗教文化、多民族文化构成承德地域文化总的基调,成为承德历史文化特色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金严重不足。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否则就无法加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步伐。虽然承德市政府下了很大力量,但由于承德经济基础薄弱,受承德市整体经济实力的限制,资金短缺成为困扰我市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大难题。突出的问题是目前只有单一的政府投资,同时投融资体制和政策尚不完善,多元化投资主体不到位,没有形成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的投融资渠道。而政府对遗产地保护和研究利用的资金投入相对来讲严重不足,致使市内热河文庙、凌霄观、书院、考棚等古迹无法得到重建和修葺。

2.专业人才匮乏。继承和弘扬承德历史文化,专业人才是关键。现承德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稀缺,尤其是奇缺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因文物资源开发方面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古籍整理人才、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长期缺乏,严重制约着对承德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发掘、整理、利用以及促进承德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发展大市的转变。

3.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承德的历代少数民族古籍种类多、数量大,有书籍、碑刻、家谱等,这些文物古籍是研究承德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了解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许多极有科研和应用价值的古籍、碑刻不能及时抢救、整理出来,仅碑刻而言,全市有辽金元明清时期古石碑近百通,有相当部分的碑文模糊不清,现已知的就有十几通石碑散落各地缺乏维护和抢救。此外珍贵的满蒙回等族家谱、数量不详的诰命、敕命、部分契约散于民间。承德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大量闲置和浪费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思想陈旧、观念滞后、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流动机制创新不够,但最终导致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不足。

三、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应坚持的原则

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效果。承德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是承德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应该坚持的指导思想以及行为准则。

1.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的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对那些不易破坏历史文物资源和环境的项目,可以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对于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资源以保护为主,在不破坏文物资源的前提下,实施科学的有限开发战略。尽量协调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合理安排资源开发的次序,使开发利用与永续保护达到完美兼顾,实现历史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规划的科学性原则。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始终坚持保护和抢救第一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开发利用必须有序、科学和节制。承德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相关规定,首先,要制定开发建设规划。规划在制定、论证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必须有环保、旅游、城建、文物、园林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人事充分参与其中。科学的规划一旦实施,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有责任保持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其次,文物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力避盲目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等急功近利的破坏性行为,严格控制文物保护区内现代化设施的建筑比例,最大可能地保持历史文化古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经营管理机制创新原则。文物和旅游以及其他相关产业行政管理部门,应本着有利于资源统一有效的保护、管理和协调发展,有利于施展各相关行业职能部门执法、执纪效力,有利于形成大市场、大产业原则,加快文化旅游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研究使文物景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可行性机制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化,实现文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良性循环来协调资源保护、利用二者关系。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和运用市场化手段,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广开筹资渠道,加大文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资金投入。

四、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是涉及社会、文化、经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部门和领域的系统工程。承德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这个系统工程应该以保护与合理利用本市丰富文化资源为出发点,以传承与发展承德历史文化为核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承德市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进行科学衡量及对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为指导思想。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具体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首先,政府每年应从财政预算中留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资金,并逐年增加投入。地方政府设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项扶持资金以及相应的配套资金。该专项扶持资金可采取奖励、配套资助、补贴银行贷款、贴息等多种资助形式,重点扶持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如承德城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有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它是承德城市独具魅力的“名片”,也是承德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动力,因此应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其次,进一步明确文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按照中央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完善我市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吸引各类投资主体投资打造体现区域民族特点,突出承德民俗风情的产业项目。此外,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兼顾银行贷款筹资、上市融资、民间资本投资等多元化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

2.实施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建设高素质民族文化专业人才队伍。首先,鼓励承德地方高等院校开设民族语言学、考古学、民族艺术学、古籍整理等专业,设置民族班,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其次,要把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子女送到国内的文化艺术大专院校深造,培养定向专业人才。同时还要根据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不定期开办专业培训班,并对在职少数民族文艺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轮训。再次,要积极培养少数民族文化急需经纪、策划、实业方面的骨干人才,要在人事、待遇等多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多渠道引进国内高层次专业人才。

3.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承德少数民族古籍文物种类多、内容丰富,涉及文学艺术、政治、宗教、军事、经济、语言文学等诸多方面。各县、区文物管理部门应设专人负责搜集和整理散于民间的濒临失传的古籍,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编纂和出版各类少数民族文化古书籍,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维修和保护工作。要严格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要求,加快编制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规划,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要对古建筑的基址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主要是防止和延缓其继续风化、腐蚀的速度,及时清理、修整,争取资金对基址复原。要不断提高对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应采取技术手段和科学措施延缓多种自然力的破坏和最大限度减少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为的损伤,使文化遗产保护落到实处。

5.加快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步伐。承德市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建设文化大市和发展承德经济的珍贵资源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是承德市的支柱产业。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发利用,精心策划、整合、组织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等优势项目,对那些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品牌塑造,以品牌求效益,使其成为精品文化产业项目,一定会增强这座城市造血功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加快旅游文化资源产业化步伐必将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承德市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作者:张培培蒋清文工作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