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思维锻炼

时间:2022-06-27 06:07:35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思维锻炼

近段时间内,在对历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成为教师讨论的主要内容。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

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准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所谓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指的是一种教学模式,一般来说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思维过程。它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创新意识则侧重于各种新活动的自觉性和创新活动中自觉行为的养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首先必须明白,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包含一定的能力成分,他是历史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历史教学中各项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对历史学习而言,没有多大意义。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本身应该包含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没有明确界线,它们可以互相融合,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可等同。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已知的知识和信息为前提条件,历史上的各项重大发明创造是与其渊博的知识和经验分不开的,离开了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就无所谓有“发明”“创造”。任何一种科学结论的得出,无一不是以翔实的史实作为前提条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历史知识和材料,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脱离基础教育目标要求,不给学生提供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材料,而让学生思考。这种作法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习惯。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提问: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学生回答:明朝后期,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有缓慢发展。但在清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⑵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从此,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掠取了大量权益,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打断了中国社会独立缓慢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⑶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结果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就是证明。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⑷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学生回答: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的,相反中国资本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遭到侵华势力的压迫和排挤。从这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史实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结论,他们的判断力,想象力得到了新发展,思维得到了新提高。如果不这样而给学生提出高难度的问题,学生是回答不出来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从历史教学整体改革着手,全面解决长期形成的史实加结论的教学内容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虽然史料的取舍很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根据怎样的教育思路来选择材料,创建历史知识结构,这正是当前中学历史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怎样搭配教学组织形式,运用什么样的教学分析法和手段,采用哪些教学测量和评估方式都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不是孤立存在的问题,其涉及范围甚广,需要大量科学定量定性工作,需广大历史教师共同努力来完成,不能随意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