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课程化研究

时间:2022-09-15 11:43:00

中学德育课程化研究

一、什么是德育课程化

中学德育课程是学校为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建立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从1993年起,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就分为了学科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这两大类正规课程。其中,学科性德育课程是德育教育的基础课程,而活动性德育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导课程。德育课程化,简单地说就是将德育形成课程,改变传统德育教学散乱、漫无目的的形式,充分整合学校的德育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教育,形成类似课程一样的规范体系。德育课程化是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学习、把握道德价值与规范,追求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因此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实践德育课程化的途径

针对新课改的要求,德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应以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德育目标为基础,抓住两个平台:一是学科德育课程平台,将德育贯穿、渗透、整合于所有学科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二是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以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教育、接受教育。

(一)学科性德育课程设计

学科性德育课程是学校实现德育课程化的重要体现,包括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都是学科德育建设的载体,都应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以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将各学科的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下面介绍XX学校自然科学类课程中学科德育的实践情况。中学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课程具有求真性,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认识真理从无到有、从单个到整体,最终形成系统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中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类资源,包括科学家、科学成果等德育资源,使得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从中汲取更多的德育知识。比如,中学生物在讲到人的大脑结构时,老师可以适时地指出,人脑中有一种叫做类吗啡肽的物质控制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吸毒后,中的类吗啡肽会进入人的大脑,阻碍人体本身正常的分泌,最终形成了对的依赖。不仅如此,还会造成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对心血管、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有致命性伤害,使人精神颓废、寿命缩短。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麻痹了我们,外国殖民主义掠夺了我们的财富,侵犯了我们的领土。进一步,可以通过安排学生以写研究报告的形式,加深对危害的认识,使得学生们勿忘国耻,好好奋斗,从而激发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爱生命的意识。很多学科都有可以挖掘的德育资源,学校在开展学科德育时,应当准确把握学科德育的基本特征,不断提高它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学科德育课程设计应当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针对德育目标、教学方法、德育内容等方面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以教材为中心,以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科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以此为基础,改革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全面推进中学学科德育的整体改革,真正开展好学科德育工作。

(二)活动性德育课程设计

学校德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是活动性德育课程。学校应当精心组织、大力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得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下面举例介绍XX学校活动性德育课程的开展情况。

1.升旗仪式课程

每周的升旗仪式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固定课程,针对如何创新常规德育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枯燥的升旗仪式变成学生喜爱、形式多样的德育课程,学校采取了班级或年级承办的形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升旗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每周的升旗活动,每一个参与升旗仪式的学生都感受到了光荣与骄傲,都获得了自信与收获。升旗仪式变成了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体验,不仅更好地接受了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教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进取精神,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这样的设计很好地贯彻实践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也逐渐成为XX学校师生良好精神风貌的一道风景。

2.志愿者服务

XX学校定期安排高中部的学生给社区的敬老院开展志愿者服务,每周一次,一年之中从未间断。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不忘关心老人,主动给老人写信。学校对参加过学校社区志愿者服务的809名高中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很有益”并且“十分愿意参与”的占到总人数的78.4%。在问卷中“社区志愿者服务在哪方面对你产生影响”一项统计中:在复选的情况下。总之,将校内外文化活动与德育课程相结合,体现出“德育与文化”的精髓,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前提,文化氛围是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支撑。

三、德育课程化促进学校管理模式改变

德育管理是学校遵循德育发展的目标,依照学生身心发展和德育学习的基本规律,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学校的德育资源,组织、协调学校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管理活动。实践证明,学校的德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健全是实现中学德育课程化的前提。在对中学德育课程管理体系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很多学校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德育管理观念存在偏差;德育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需要提高;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力量,此外,德育管理方法简单低效也很常见;现行的中学德育课程实施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原则性强,灵活性差。作者以XX中学为例,研究分析XX中学在实践德育课程化的过程中,为了使德育工作形成全员合力的局面而对学校的德育管理模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改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应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德育课程化工作过程中,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方针应坚持以人为本。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需要做引导者,课程设计要摒弃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模式,要以行动为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意识到自己所需学习的行为规范。当学生意识到这些后,就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能及时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二)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学阶段,班主任对中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关系融洽,也就自然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导。班主任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尤其是德育行为规范方面;此外,班主任应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在德育课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多沟通交流,才能帮助问题学生尽快走出困难。在此基础上,德育课程化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德育课程化形成了许多新的课程,XX中学尝试将教师的工作时间分为弹性和刚性两类,使得教师能够根据班里的具体情况更好地分配工作时间,实践证明,这种柔性管理模式使得班主任的业绩有了很大提高。二是德育课程化要求学生参加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数量更加多,如果仍采用原有的教育式管理,中学生很可能会在思想上出现问题,如何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工作是提给班主任的新要求。为了做好这一方面,XX中学一方面组织加强班主任德育管理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使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更加有目标、有计划,从而减轻班主任的管理压力。

(三)学校课程管理模块化

德育课程化工作形成了中学德育的新内容,德育课程主要分为学科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课程两大类。学校德育课程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领域发生了变化,方法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出现了类似大学的选课制,模块化突现。校园实践活动类课程升旗仪式、科技竞赛等,最具学习性和挑战性,可以将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规范持续地进行下去。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时间灵活安排,采用类似于选修课的管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获得一些学分。

(四)重视家庭、社会力量在德育课程化工作中的作用

德育管理不是学校自身的工作,而是一项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管理、家庭管理和社会管理三种手段的良好配合。德育课程化将学校丰富的德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管理,并且在管理过程中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体现出校本特色,这些问题是建立德育管理体制时应该详细考虑的。XX学校为此成立了校外德育委员会,专门负责校外的活动安排、安全管理、财务预算、评价工作。同时,为了在家庭生活中强化和巩固德育课程化的作用,学校施行了家长委员会制度,督促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去提升学校德育课程化工作的效果。学校应把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力量纳入学校的德育队伍中,作为学校德育课程化工作落实的重要基础,构成完整的德育管理体系,对于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作者:李长富 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