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时间:2022-06-11 11:39:52

中学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德育工作受到了较大的挑战。因为当代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的超前发育;同时,娇宠又使许多孩子的部分心理(社会责任感等)滞后发育。另一方面,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改革与时代的剧烈变化,必然会使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某些领域处于道德真空状态。面对更加多元化的学生及不断变化的社会,学校德育工作要敢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笔者作为一名中学德育负责人,针对学生特点,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没有爱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我校学生家庭环境普遍优裕,“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据主导地位,感恩教育、爱心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校的感恩教育涵盖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括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谢朋友,感恩社会等;延续性也是比较强的,把它作为长期教育的德育内容之一。除了开展常规性的班会教育活动外,我们主要把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如组织学生慰问儿童福利院,开展城乡共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验父母师长的艰辛。2011年11月15日,我校特地邀请了广东的一个专业团队来学校开展了一场“成长心连心”大型感恩教育活动,组织了1000多名同学参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场活动之后,我校学生从《海峡都市报》上看到了一个饱受强直性脊柱炎折磨的李秋萍的遭遇,就自发性的发起了“让李秋萍自信站起来”的爱心捐献活动,全校学生为李秋萍捐款4万多元,解决了她治病的医药费问题。这样的活动在我校已经不是第一次,记得08年地汶川地震,我校学生的捐款总额达到了62万多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的感恩教育、爱心教育是富有成效的。

第二、繁荣文化,润泽心灵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引导、鼓舞、凝聚、激励学生。用文化陶冶情操,这是我校校风建设的主线之一。创办以来,我校一以贯之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途径,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文化校园、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学校重视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个性心理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成立民乐队、舞蹈队、美术兴趣小组、生物兴趣小组等文艺团体,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校园广播站、动漫社、《雨晴》文学社等学生社团,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和完善的设备。各种文艺社团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乐园。学校每年都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涵括“校园之声”歌手赛、“班班有歌声”歌咏比赛、才艺大展示、美术作品展、科普讲座、“挑战主持人”、英语演讲比赛、创意集市、DV作品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聪明才智得以施展,不仅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历史事件及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进社区送春联”、“社区保洁”、“警校共建文明岗”、“清理牛皮癣”、“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等一系列实践服务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此外,面对更加多元化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既坚持传统德育活动的开展,又不断尝试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的创新。2014年4月,我校创造性开展了“我的校服我做主”校服设计大赛活动,由中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校服,这在泉州尚属首次,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收到了近八百幅的设计作品,在家长的热心支持下,将挑选出来的90幅作品转换成电子稿件,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网络投票,得票率前三的作品将作成样服供学校参考。本次校服设计大赛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吸引了学校校友的目光,其中初三5班许鸿彬的作品,网络点击量超过6万次。校服设计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亮点,多位家长参与其中,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海峡都市报》、《东南早报》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充分肯定了我校的这一德育工作创新。

第三、典型引路,榜样育人

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一个凡人,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伟人,他一定能减少许多庸人层次的烦恼,一定能较容易地使自己摆脱低层次的现象的缠绕,从而使自己在许多问题上能超凡脱俗。”为此,我校坚持走典型引路,榜样育人的德育特色发展之路。开设“文化讲坛”,发挥榜样的模范引领作用,这是我校建设优良校风的又一重要举措。建校以来,我校以“聆听优秀的声音,感受榜样的力量”为主题,常年开办“文化讲坛”活动。学校先后邀请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泉州师院戴聪杰教授、北京四中方芳老师、清华大学牟子申研究生、泉州师院刘文波博士、清华大学李晔博士、中科院高登义教授、清华大学李培旭博士、北京四中新课程专家连中国老师、福建教育学院邹开煌教授、华侨大学黄宜坚教授、华侨大学高级工程师张光铁教授、清华附中赵谦翔特级教师、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老师等名家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办学十四年来,我校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子,这些优秀校友本身就是广大同学可资仿效的对象。学校也充分利用本校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为活教材,经常邀请一些往届优秀毕业生、中高考状元做客“文化讲坛”。讲座内容涵盖成长体验、学习方法、励志修学、科技创新、科学探险、学习经验等方方面面,让学生在与名人、榜样的互动中,感受成功者的风采,聆听优秀者的声音,培养学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品质。其次,学校还建立了“光荣旗手”制度,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来发挥榜样导向作用。学校每周在全校范围内甄选优秀学生作为升旗手,并将他们的事迹汇编成册,全校发行,将榜样的示范作用具体化,树立优秀学生的自豪感,促进学生择善相从,共同上进。再次,学校坚持“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创优积极分子”等评优表彰活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及某个时间段集中对好人好事及学习优胜者进行公开表彰。学校的表彰仪式十分隆重,特地铺设了红地毯,让每一个受表彰者感到无限关荣,也引导广大同学向他们学习,促进校园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第四、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深化德育教育内涵

主题班会是中学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的重要阵地。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主题班会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由于教师观念以及个人职业素质的欠缺,中学主题班会出现了形式单一、无主题无计划、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为了提高主题班会的针对性、实效性、计划性,实现主题班会的形式多元化,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我校创造性开展主题班会公开观摩比赛,鼓励班主任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定主题,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程度高的活动形式,通过班会课这个平台,充分发挥班会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展示班主任队伍的风采,加强对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的锻炼与培养,使年轻班主任能在德育实践中得到快速成长。同时,也使班会课成为展示学生才华、培养学生能力、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质。

第五、注重养成教育,增强德育实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关系到学校的优良校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关系到学校是否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养成教育贵在坚持”,基于这种理念,学校十年如一日严抓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学校精心构建了以德育处、团组织、年段、班级、值日导师和学生会、学校保安为骨干力量的德育体系,建立了一支由行政、青年教师组成的值日导师队伍以及由优秀学生干部组成的文明督导队。学校养成教育追求的是“从学生到校的第一分钟起,接受的便是学校精心设置的全程管理”:值日导师从学生进入校门的第一时间开始就严抓规范的落实,年段、班主任对在校生进行全程管理,文明督导队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个细节,德育常规检查情况当天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落实到对应的集体或个人进行教育整改。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如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假期后第一个月的学习状态,将对整个学期的学习质量产生重大影响。鉴于假期后第一个月学习状态对整个学期学习质量的影响,学校创造性地开展“行为规范教育活动月”活动,严格各项纪律规范的落实,并进行检查、评比、反馈、整改和总结,让学生尽快过滤假期形成的不良习惯,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第六、细化志愿服务要求,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学生志愿服务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规定学生在本学段的志愿服务记录将如实完整归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2014年9月,我校先行先试,从诚信、尊重、责任、奉献、爱心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出发,制定了《泉州实验中学志愿服务考核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志愿服务完成情况与班级及个人评优评先挂钩,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一次校园志愿服务和三次校外志愿服务(包括两次家务和一次其他校外志愿服务)。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我们的志愿服务还在起步阶段,志愿服务的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以及青少年公益社团的发展都还不成熟;再者,体现安全、诚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能力,匹配需求的——家长放心,孩子们感兴趣、愿意做的项目相当有限。针对这一情况,我校为了避免志愿服务流于形式,让志愿服务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协调学校图书馆、体育组、物业、团委等职能部门,提供校内义工岗位,即“随手公益”岗位,如图书馆义工、体育器械管理员、校园保洁员、文明督导员、交通小卫士等,让志愿服务常态化,满足学生校园志愿服务需求,倡导学生从身边、从细微处贡献一己之力,发扬志愿者精神。另一方面,利用热心家长、共建单位、新闻媒体以及闽台缘博物馆等公益机构,引导学生走出校门,锻炼自我,服务社会。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创新,尤其是现今德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将从学校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为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作者:陈亚军 单位: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