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2-15 17:55:20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1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对自然界新认识新理解新担当,重新审视了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环境的现实需要、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

生态文明;重要性;策略

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重要性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

自然界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而人是自然的主宰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直是经济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因为人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文化,建造了巧夺天工的建筑和打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这都有赖于自然界的贡献。人类的经济发展是朝着弯曲的路线发展,符合哲学规律的,但又能够往前发展的,这中间这要考虑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看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少人不能滥用自然条件任意妄为,人不能牺牲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人不能污染自然条件给后代留下不可创伤的痕迹,人不能任意破坏自然以建房造桥,需要时刻的,经常的,重视的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和谐与自然相处人类的经济发展才能可持续的,繁荣下去,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后代负责,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负责,是人这个主体的物质世界负责,自然辩证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做事,揭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现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往中速增长成为趋势,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了给予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历史赋予党和人民的使命与担当,以前经济高速增长大都以牺牲自然界为代价,石油资源和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也挖的差不多了,造成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河流污染、白色污染等现实问题,为了不能再让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历史重演,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就很有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为经济文明才能更好维护人民的利益,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赖于经济文明的资金支持,所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民对美好环境的现实诉求

马克思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和发展者。人民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福利待遇等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时时刻刻实现好、维护好、贯彻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人民是有思想、有需要、有想法、有理想、有要求的人群,人民生存的环境,生活的条件等对自然的要求有一定的期望值,有一定的现实诉求。由一,人民想要的是和平的、宁静的、蓝天白云的、鸟语花香的、青山绿水的美好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由二,人民的发展需要美好环境作为支撑,至少这个环境不是破坏太多的,污染太严重的,还有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可供人民调解环境和修复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越喊越响,对执政党政策上保护环境,要求公民爱护环境,共同维护自己的家园的诉求越来越重要。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加坚定和加快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和决心与信心。

(四)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需要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十八后一个很响亮的、充满幻想的名词,它提得很及时。首先美丽中国的建设是根据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作出判断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美丽中国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规律,因为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也正如德国哲学家萨克塞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奴隶到对象,从对象到伙伴”。所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其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要求、只有美丽中国的稳步推进落实才能源源不断的满足人民对更加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建设美丽中国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一个交代,营造一个美好环境给后展。

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法治教育: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树立爱护环境意识

法治是公平与正义的最大公约数,法治也是现代化文明国家的必然产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时代下,现如今法治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讲究,全面依法治国已经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全面依法治理生态也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举措。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的法律法规也要相适应地建立和完善起来,例如,制定环境保护法,水资源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其次,在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加强对公民的生态法治教育,出版生态法律法规教育的书籍,在社区,在学校,在农村,在社会各个阶级宣传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观,学习生态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举办生态知识讲座等,加深人民群众对生态的认识,知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爱护环境,爱护自然界,爱护文明共同美好的家园的法律意识与担当。

(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缩影,由于人是不能满足的、胃口是无止境的特殊群体,对大自然的索取也是无止境的、令人欣喜的是人类在对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是不断的再造大自然,植树造林,修复生态,建立生态工程项目等着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系好、实现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次,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做好人这个群体的工作,通过生态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教育,领导层的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的制度完善,人民对美好环境的向往等,加深人对自然的再认识,加深人重视和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就要做到有自然界的生态观,爱护环境的保护观,建立生态的工程观,教育生态知识理念观,践行生态建设观,生态文明观等理念教育和观念形成,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人的发展才能更好,国家的发展才能不断涌现生机与活力。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生态文明的书籍出版和发行和加强读者理论学习,基本的要从娃娃抓起,在他们的刚学习教育时期慢慢的、逐渐的渗透生态基本知识,可以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漫画宣传教育,可以用小画册吸引他们的关注等,教育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主体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生态知识理论学习和教育,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的希望,他们的正确的生态观形成和发展是生态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瑜。重要的是,动员起来广大学生、社会人员、执法队伍等的生态理论学习,兴起一股学习生态知识的热潮来。

(四)加强法治队伍和监督队伍建设

法治队伍是法治执行、监督、贯彻和落实的重要人群,是我们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理生态重要的执法队伍。其一,建立法治和监督队伍是对部分人的素质、保护生态的意识不强、法律观念不强的最好总结。其二,加强建立一支听党指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综合素质高的,敢于担当的,奋发有为的,能够肩负起责任来的队伍。其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法治队伍和监督队伍的监督和建议,他们的思想、想法、自己独特的理解也是促进生态建设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4(6):34-5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成就;问题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016-02

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规则的总和,其表现形式为正式制度(原则、法律、规章、条例等)和非正式制度(伦理、道德、习俗、惯例等)[1]。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通过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问题,而解决这些关系问题则需要依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就

(一)国家层面: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预示着我们国家将迎来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局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国家现代化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文明制度能有效规范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降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为了追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顾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制度确立后就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行为依据,哪些行为是应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做的,不是某些人的主观判断,而是法律和制度规定的。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人们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其次,生态文明制度能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总体上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原因在于资源环境问题不仅与自然原因及社会发展阶段有关,更是与法制和体制机制等制度因素息息相关。生态文明制度是一种具有长远眼光的制度安排,具有长期性、方向性和战略性。并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是基于可操作的历史阶段的层面,并指向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需要用制度进行公平、公正、有效的裁决与规范,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最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身体力行推进环境与发展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加入多个世界性环境保护组织,签订了多个协议,参与多个国际环境公约,在世界环境与发展领域影响不断扩大。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责任向全世界彰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形象。与那些进入21世纪便发生一连串的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的发达国家相反,中国越来越对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特别是制度充满自信。作为一个率先启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也预期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检验、调整、增强自身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永续方向发展。

(二)地方层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一步纳入地方发展格局

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规划,主要是以概念性、原则性为主。各个地方的规划,主要是在国家规划所设定的框架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较为具体的方案。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O的政策,说到底还是要靠具体的各个地方来落实。地方在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自然保护区、生态研究机构、环保组织等方面的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中央和地方的通力合作与努力,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积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经验,才能最终形成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经过长期粗放型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已经付出惨痛代价。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一些省、市、县等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改革、修复的发展方式,进行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探索。生态文明是多样性与整体性价值的有机统一,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态文明建设也呈现出多样性。福建晋江立足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导向,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通过创新领导组织机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通过创新治理污染机制,创设生态水域治理“河长制”、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联席会议制度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劲动力。此外,还通过创新公众参与机制,有效激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个不可忽视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非常不完善,不管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都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存在主导性、基础性和主体性三个方面的制度问题。

(一)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和生态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我国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政府管理机制不健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成效,主要表现为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和生态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一方面,长期以来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强调经济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往往过于注重GDP的增长。有些地方政府不仅仅满足于达到中央制定的经济发展指标,而是想方设法去超越它们。甚至,为保护地方经济利益而变相执行中央的环境和资源政策。许多地方污染大户是地方财政的纳税大户,政府公权力环境保护者的角色很容易蜕变成环境污染者保护伞的角色。但是这种唯GDP论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消耗程度与环境污染的损害程度。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与干部选拔任用相脱离。对领导干部在生态保护和发展上的工作不够重视,将会直接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无视地区生态现状,而盲目投资经济项目,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投资额度高,投资期限长,投资见效慢,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需要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由于干部具有一定的任期,生态文明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导致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短视行为,在环境治理上多是重标轻本。有的领导干部只注重在一地区任职期间的政绩,忽视长远的经济发展后果。有些责任人在严重的环境事故发生后,受到的法律责任追究不够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的不健全,阻碍了政府生态职能的实现。

(二)生态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备

与其他制度相比,生态法律制度在整个生态文明制度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生态法律法规制度却不完备,存在诸多问题。我国颁布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很多,形成了一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综合多、专门少,标准低、要求宽,可操作性不强,并且法律制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约束力和强制力。除了2015年正式实施的新《环保法》以外,很多环保法律都是多年以前颁布的,有些法律内容陈旧,已经不能适应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现行环保法律主要是以环境污染防治为主,而涉及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损害赔偿、生态修复和责任追究等具体领域的生态文明法律还没有出台;有些法律规定在内容上过于简略、笼统,原则性强,弹性条款多,又缺乏配套的文件,缺乏可操作性。有些环保法规多强调行政管理手段,缺乏行政指导、经济刺激等弹性措施规定。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法可依和有法难依的问题。另外,我国农村地区更是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染的区域转移,加快制定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越发重要。

(三)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监督和参与机制不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急需公众行为能力的支撑,但是我国公众力量在环保上的主体性作用未得到充分重视。由于环境执法监管制度不完善,使得环境行政执法难以做出必要的、及时的回应。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相关法律规范也不明确,造成操作困难。这些都导致了民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会引发环境,影响政府公信力,形成恶性循环。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社会和公众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教育程度和生态信息得到了迅速提高。但是,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参与程序、途径和方式也不明确,参与程度不高,参与领域窄。总体上,我国公众参与层次是比较低的,属于在政府倡导下的配合型参与。这种政府“倡导型”公众参与的缺点就是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当政府决定实施某一环保政策时,公众就会被组织起来进行广泛(表面上)的参与;一旦政府没有动力或资金实施该政策时,这种所谓的“公众参与”马上处于瘫痪状态[3]。

随着生态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有了环保意识,还迫切想要通过自己的行动保护环境,于是民间环保组织应运而生。这种民间环保组织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为环保M织的成员来自各种行业,因此能更好地网罗社会资源。最重要的是环保组织成员有保护环境的共同诉求,能更好地采取统一行动。但是与环保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够成熟,受资金、参与能力的影响,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很好地发挥组织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光.再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J].环境保护,2012(23):19.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3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传统水利发展建设的继承、扬弃和发展,是水利事业发展更高一级的阶段,即生态水利阶段,通过生态水利发展阶段达到水生态文明的状态。其区别主要体现在:1)在运作水事活动的目标方面: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目标相对单一,多为解决水量调度等平面问题;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相对综合,面对生态系统整体,解决三维空间的多维问题。2)在思维方式方面: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以工程学为主导,注重工程原理;水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学为主导,注重生态原理。3)在行为方式方面: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多注重外力的作用,以工程措施为主导;水生态文明建设多注重对系统内力的综合协调,充分利用各要素间的生克关系,如生态湿地净化水质、水体垂向循环、河流的螺旋流、水流和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等。4)在建设单元划分方面: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宜以流域为单元运作水事活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则需以三维空间内水生态属性的异同为据划分建设单元。5)在人类操纵水事活动的施力相位方面: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在多个环节滞后一个相位;水生态文明建设则要求在多个环节将施力提前一个相位。6)在文化层面上:传统的水利发展建设多注重水的属性,形成精神的、物质的水文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多注重系统的水生态属性,形成水生态文化。

2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关键环节

2.1理清辖区内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主要包括:人和其他动物的属性与水要素的关系;植物的属性以及与水的关系;微生物的属性及其与水的关系;人类活动与水的关系;岩土的属性及与水的关系;水与阳光、大气的关系等。以生态属性的异同为据进行建设分区,同一分区内一般又可分为城区、农区2个子区,为不同类型区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奠定基础。该项内容需通过全面、系统、深入地科学研究,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

2.2建立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运行规则主要内容包括:系统中以生态原理为据的水要素配置、调控规则;工程布局与功能设置及相应的调度运营规则;人类运作水事活动思维、行为方式的自控、自律规则等。一般说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规则应注重以法、规、德为据;建立事与事之间的运作规则应注重以属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据;建立人与事之间的运作规则应注重以规律为据。在生态系统中,人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同时扮演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的角色,由于人的属性和系统中其他要素具有多方面的不兼容性,决定了建立与人有关的和谐规则难度极大,是一项艰巨的建设任务,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2.3完成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与淘汰从文化角度简单地说,“文明”就是对“文化”施加若干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后达到的状态。将人类与水打交道数千年取得的各类成果中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部分予以继承和发展,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部分(如:某些传统的水利发展规划模式,不和谐的法、规,功能相互抵消、不符合生态要求的工程及设备等)予以淘汰,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4对传统的水利建设要素进行适应性改造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传统水利发展建设基础上的继承、扬弃和发展,发展过程实质是按照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及目标实施的改造过程,通过改造达到3个主要目标:一是形成生态系统中水要素健康要求的环境条件,保持水循环路径的优化及清洁是关键环节;二是形成系统中水要素为其他要素服务需要的环境条件,其中,为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服务的环境条件是第一要求;三是确保水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使水生态系统整体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状态,避免功能冲突的工程,避免不适时、不适量的调度运营规则,避免不符合经济规律、人文规律、自然规律的水商品、水市场、水景观等。

2.5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运作团队的能力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运作人(特别是水利团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依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建设运作人需具有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央治水方针的能力;具有认识水的性质、功能以及在不同初始边界条件下运动、演变规律的能力;具有认识生态属性、演化规律的能力;具有拟定水事运作规则的能力;具有建立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措施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测阶段状态、发展趋势的能力;具有操纵由自然界的水、水工程、水商品、水市场、水景观等构成的整体系统和谐运转能力等。因此,团队建设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

3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期实施路线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建设事业,需要一个漫长、艰苦的建设过程,这与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水利发展现代化过程是一致的。其实施路线:

第一阶段:首先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及山东省确定的现代水网建设等作为中心内容,达到水利部提出的5个目标;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完成向生态水利发展模式的全方位转变。

同时,应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注重水生态文明建设运作团队的能力建设及品格修养,为全面启动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阶段:应按照不同分区的生态属性,对不同类型的城区、农区分别拟定不同的建设模式,包括工程模式、制度建设等。通过实践、示范,使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18102

生态文明的根本宗旨在于尊重与保护生态环境,它是人类文明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种注重长远的发展方式,它强调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也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它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党的十提出要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等情形时,要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善于抓重点,先解决主要矛盾,再逐个解决次要矛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紧密联合,努力为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选择一条适合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1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利益,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一种长远发展模式,强调制约的相对性,人类可以通过技术发展与资源的有效管理改善制约。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之和。它开创了人类发展的新阶段,是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与我们长期倡导的环境保护相比较,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具备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我们不能贸然的将生态文明简化,它是一个多元丰富的概念,其科学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行。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总结各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转变生产与发展模式,坚持良好的发展理念。

1.2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与最为迫切的问题,做到时刻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现阶段,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创造出适合于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使人类不再过度脱离自然环境。

1.3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只有自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才会主动改变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故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人民群众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亲身践行,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与严峻性。

1.4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人和人、社会的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倘若人与自然之间不能够和谐相处,那么人与社会以及人之间的相处必定会处于不和谐的状态。只要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生产与生活秩序必定会打乱,能源、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必定会变得十分尖锐。

2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我们要正确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用辩证的观点对它进行分析,我们既要肯定取得的成果,也要发现它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发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随之不断恶化。党的十重点提出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但是要想完全改善生态环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2.1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恶化

近年来,人们将发展的重心放到了单一的经济发展上面,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才叫做发展,于是GDP的增长成为了发展的唯一指标。往往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对生态环境会造成致命性的破坏。我国一直以工业大国闻名于世,发达国家将中国视为世界工厂,将高投入、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中国,这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我国粗放型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后果是空气质量的急剧下降。人们只会一味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而忽略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2人口基数大,整体素质偏低,缺少生态文明意识

在全世界众多人口中,中国人口数量占了比较大的比重,而中国14亿多人口中,农民所占比重较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相对较弱,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多数情形下,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并不是有意而为,却在无形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伤害,由于人类对自身生产生活的生态效果缺乏认识与了解,一味地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没有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一直是以政府为主导,人民群众参与甚少,于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公众便丧失了话语权,只能遵循政府意志,公众的参与意识与表达意识相当薄弱。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占全世界的10.48%,却有60%的水泥消耗率,20.3%的能源消耗与48%的钢铁消耗,在我国大多数城市我们都可以见到一种现象,许多楼房建好了,在很快的时间内又被拆毁,然后又进行重修,马路中间的花坛建好了又拆了重修,这种大规模的建房又拆房工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钢筋水泥,水泥的制造有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与煤炭,公众对于资源的错误认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2.3资源短缺,浪费严重

我国作为世界资源大国,资源总体数量较多,但人均资源却相当匮乏,我国森林资源仅为全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资源为28%,主要矿产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50%,我国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成不均衡的状态,并且资源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根据统计可知,美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与资源不足中国的1/3,日本不足中国的1/6,发达国家对于钢筋水泥、木材的消耗不足中国1/8,通过比较发现,我国对于能源资源的消耗十分大,其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按照这种方式计算,我国本来就短缺的资源在不久的将来便会枯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受到资源短缺的制约。

2.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现象严重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掠取与过度开发利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越来越突出,数据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达到了198万平方公里,每年约有50亿吨的土壤因为水土流失而丢失,环境污染现象也随处可见,生态破坏的范围也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其破坏程度也越来越深,工业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一味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却置之不理,环境污染不仅会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损失,换句话说,用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的经济增长是得不偿失的,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

3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3.1由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不会对自然进行无止境的掠夺,而是将自然环境视为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平等与尊重的。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始对自然进行掠夺与开发,对生态环境没有应有的尊重与珍惜,从而造成了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生态文明是一种致力于改善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文明,它倡导人们在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不再做自然的主宰者,对资源不再一味掠夺,而应该充当生态环境的管家,更好的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3.2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地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生态自觉意识,一个人只有意识到某件事情关乎到自身切实利益时,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努力地参与。其中,从政府方面来说,应该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建立规范系统化的文明教育体系,大力宣传生态破坏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的危害,让其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3.3倡导绿色消费,节约资源

绿色消费作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一种方式,应该被大力推广,鼓励在消费的过程中对垃圾进行妥善处理,提倡购买绿色产品,减少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积极引导人们在追求舒适方便的同时,节约资源,做到可持续消费,这不仅能够满足我们当代人的消费需求,也为我们后一代的消费节约资源,为他们的生存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公众也应该相互监督,对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给予严肃批评,政府要及时主动的公开生态环保信息,让公众共同参与,保障他们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让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块变无声为有声,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3.4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方式,重视网络整合

目前,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宣传途径为学校、政府、大众传媒等,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享受着信息时代带来的诸多便利,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通过大力的宣传使之成为一种潮流,互联网具有高度整合的作用,具有及时性、互动性、整合性等特点,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大众传媒,应使其成为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统计数据显示,到2014年为止,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中国社会已经开启了大规模网络化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这一平台,传播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及举措,同时广泛收集公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及建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不应当只是简单的保护环境,政府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等平台定期对外信息,关注民生,整合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发挥网络宣传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4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当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做到不仅为当代人谋福利,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成.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J].思想理论研究,2014,(04):38.

[2]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7.

[3]彭向刚,向俊杰.中国三种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反思与超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5.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建设;公众参与; 优化研究

一、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概念界定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率先提出并大力弘扬的一个全新理念和实践主题。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而指标体系的构建,则将生态文明建设反映的各个方面细化为可测可比的标准,起到量化建设成果以及保证生态文明各领域建设活动开展的作用。因而,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客观评价和全面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保障。

我国各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较为丰富,在实践上主要参考的指标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生态县、生态省(2007修订稿)建设指标体系,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以及中央编译局2009年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3】

二、公众参与在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

从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一方面要对自然文明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测量,用数据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另一方面也要求评价生态与人的关系,关注人们的感性认识,切实考察人民群众的感受和要求。

社会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受益人,更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广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性力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和达成社会共识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规划制定和实施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在我国现阶段条件下,参与尚在起步阶段,但是,公众参与仍应当成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改善指标构建方式,使得各地区的差异只是参与程度的差异。

三、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1、公众的参与度不够

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公众参与度不够,整个过程与人民群众基础脱离较严重。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指标选取和意见反馈参与过程仍主要停留在专家学者层面,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社会大众缺乏有效渠道参与进指标体系的意见表达机制中。

另一方面,从指标体系构建的后续工作来看,指标体系制定之后,常常存在指标的制定者对于术语用词以及指标计算方法缺乏适当解释,普通大众难以理解,影响了社会公众发挥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监督作用。

2、公众参与的渠道单一且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仍主要通过定性指标来衡量社会大众的感受,公众参与的渠道非常单一。例如,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安全感指标”【4】,以及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中的"行政服务效率"、"廉洁指数"、"市民满意度"指标等。【5】一方面,社会公众通过定性指标得以参与进指标体系的评价,但是另一方面定性指标本身主观性质很强,难以用标准界定,所得结果与受访个人的知识程度、主观感受、所从事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仅通过定性指标的方式衡量公众意见,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相对准确性。

四、完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建设公众参与的对策

1、加强知识宣传普及,使群众“想参与”

首先,应加强对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知识宣传,使普通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定期通过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运用,向公众们汇报建设进展情况,使得大众有能力有平台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2、优化现有公众参与统计方法,简化术语,增进公众参与形式,使群众“能参与”

对于现有衡量公众感受的定性指标,其抽样调查的设计要尽可能全面合理,以弥补自身主观性强的缺陷,例如突出调查抽样的差异性。

可以在指标体系后辅之以具有针对性的简要说明,使得公众了解各个指标具体度量的内容,以及数值的计算过程,简化指标术语。以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6】为例,其将"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引入到指标体系的构成当中,在每个指标后附加了深入浅出的关键词解释以及计算公式,提高了公众对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解。

另外,在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增加人民群众的参与形式。通过及时了解公众的意见,充分参与指标的制定过程的方式,丰富公众参与方式。可根据具体区域条件不同而选择性考虑不同操作方法,例如在指标研究初期开通网上渠道、社交网络平台互动、热线电话、信箱网址留言等方式,向公众征集他们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特定问题的看法或解决途径;组织公众讨论当地发展的战略目标。来丰富社会大众参与进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建设工作的方式,

3.加强保障与反馈机制,使群众参与“有效果”

除了加强群众参与热情和增进公众参与形式外,还应加强群众意见的保障与反馈机制,使得群众参与“有效果”。可以通过发动公众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定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跟踪反馈,从而扩大指标体系建设的基层力量,使指标体系的建设更加全面完善。

五、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如何加强公众参与,构建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本文根据生态文明内涵以及我国指标体系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提出通过加强知识宣传、简化术语、增加公众参与形式来充分引入公众意见作为规划基础的有机组成。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希望能对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加以完善,使其更好的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角度:图书馆服务;探讨

一、前言

目前为止,随着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全球各国的领导人及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的提高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而在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有目共睹,更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将生态上升到文明的程度,而党的十中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图书馆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已逐渐成为了我国的主要建设方向,更是成为了全国21各以上的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图书馆服务生态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图书馆服务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性问题,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各国采取了不同措施遏制环境恶化。其中围绕着图书馆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在众多措施中具有重要的领导作用,而为了更好的构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所谓的生态文明建设狭义上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发展的同时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广义上是指人鱼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而生态文明之所以会被提出,主要是由于当前社会的污染日益严重,环境过于恶劣,因此为了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部分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一项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一样对社会有着重要发展作用的同社会文明之一。图书馆作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人的一生之中对人的认知、行为方式以及三观有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因此构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对总体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主要是由于图书馆可以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信息,无形之中加强人们的生态文明意思,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加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人们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更能保障图书馆内的和谐。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图书馆服务内容

自各国意识到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重要社会意义,便加强了构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而我国自从党的十七大将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并进行了书面报告以后,我国关于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便被逐渐提上了日程,而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围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开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因此这也就表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从可以从人员与建设、制度和生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这就表明图书馆必须有自身的文化、制度与文明,才能最大限度依照这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保障内部馆员与信息,信息与信息、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和谐,保障图书馆内外和谐,并在图书馆服务中努力地改善自身,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从而同时发展出属于图书馆自身的特色。

四、图书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的探究

众所周知,目前为止,世界环境持续恶化中,其中包括海平面不断的上升,沙漠化严重以及雾霾等等十分显著的环境问题,因此,各国开始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来缓解世界环境恶化的现象,一开始越来越注重对本国人民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逐渐发现来了图书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一)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构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而意识正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书籍具有启蒙人类的作用,而作为书籍的载体,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教育的作用,而通过教育可以将保护生态文明的概念深深的刻入公民的脑海中,并且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图书馆应该发挥其信息功能,定期的开展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讲座,制作有关生态文明的宣传海报,甚至可以制作一些相应的视频,而且这是由于图书馆所具有的社会地位,才会是其在环境保护这一自觉性问题上所起到的作用高于政府的力度,会在无形之中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构建完善的服务系统

生态文明建设在图书馆服务中不只是馆员与馆员之间和谐共处,还应该包括信息的和发展,因此购见完善的图书馆生态文明服务系统也是构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主要追求人鱼自认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而加强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会最大程度上实现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推行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知识、信息的需求量和及时性,而由于图书馆本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馆外人员在图书馆进行阅读时的气氛和谐,从而保障公民的身心愉悦,调节读者的心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刻不容缓的,而其中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因此,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完善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制度建设这三面内容,通过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构建图书馆上台文明服务系统,构建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图书馆服务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生态保护

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首先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环境法制建设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从制度和体系上保障生态文明的实现,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对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进行构建,使环境法制不断的完善、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进程。

一、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评析

(一)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现状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五位一体”总格局的战略高度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国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利益,因此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至关重要,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以原有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基础,以各种相关法律为补充,不断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不仅不断完善国内的生态立法,还力求在国际生态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以环境保护基本法为核心,自然保护法、自然资源法、污染防治法等为主的生态法律框架,未来的环境立法也将融入更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制度和规范。随着生态文明法制观念的普及,我国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也将逐步完善。

(二)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探析

1.立法不健全相关法律协调性差: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虽然在积极的开展中,但法律的更新却仍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一些法律法规显然已经满足不了生态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新情况新问题已经超出了旧法的调整范围,作为环境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地位并不牢固。我国有关的环境立法虽然比较丰富,但在具体实现上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相关法律法规协调性差,与民法、刑法、行政法各个法之间的协调性不够,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在处理相关案件中达不到一个一致的标准,这就增加了执法上的困难,影响了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协调性,构建一个以生态保护为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

2.预防和执法强度不够:一直以来,我们对环境问题的处理方式总是“先污染,后治理”,总是等到出现了无法挽救的环境问题后才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再去治理,这种方式显然是不正确的。随着环境立法理念的转变,意识到“源头治理”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执行中,对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的预防仍不尽人意,因此需要加强预防治理的方面。在执法上,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往往只看到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从而导致执法不严,对相关企业或个人从轻发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监管不够,没有进行跟踪监管,惩罚力度达不到震慑作用。

3.生态法律诉讼制度存在缺陷:在目前的诉讼制度上,生态环境法律诉讼仍存在很大问题。一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往往是持久的,其后果却难以举证,一些废水废气排放往往是迅速的,这就会导致群众举证时却为时晚矣。并且对于造成环境破坏的大企业,群众相对来说处于弱势,高昂的诉讼费用使群众难以负担,这使民间环境诉讼很难实现。对于环境污染鉴定评价机构,其缺乏统一的计算标准和方法,这也会造成环境诉讼中的困境。

4.公民生态文明法制意识薄弱: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公民的生态法律意识缺失,很多人对生态破坏不以为然,觉得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生态维权意识相当薄弱,生态文明法制规范没有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生态文明虽然在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活,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人们的生态法制意识仍较薄弱,这就在群众基础上给我们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造成一定阻碍。

二、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完善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1.完善环境司法,构建专门司法体系:完善环境司法,就是立足于司法实践方面,针对日益突出的环境生态保护的司法问题,从整体上系统上推进对环境问题的司法保护。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案件不断增多,为了实现司法专门化,有针对性有效的解决生态环境案件,可以建立环境法庭。环境案件本身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建立专门的环境法庭可以减轻普通法院的压力,保证环境纠纷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环境法庭可以设立在环境案件多发地区,有利于案件的集中审理与及时解决。另外要规范法官组成队伍,吸收具有环境专业知识与背景的法官,吸收环境方面的专家人员作为陪审员参与审理环境案件。其次,要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根据我国民诉法相关规定,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关机关、组织都可以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侵害提起公益诉讼,这样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公益诉讼使环境诉讼的门槛相对降低,并且把环境案件的解决放于公众监督之下,有利于引起人们的关注,实现权力的制衡。不断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我们要在环境侵害的救济制度、败诉费用的承担、管辖法院的确定、调解与和解的问题、司法鉴定等等方面进行完善,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完善立法,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促进实践的进行。

2.加大执法监督,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执法监督主要是对环境执法部门是否正当行使权力的监督,对于执法部门外部的监督,可以由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进行监督,通过举报电话,微博微信、政府网站等方式进行投诉,相关部门在制定有关环境问题重要决定时可以举行听证,鼓励公众参与听证,提出建议,这也是信息公开的一种方式。在执法部门内部,也要加强其内部监督,建立分工负责机制,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出现执法问题的时候也易找出责任人员追求其责任。执法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执法的效率与水平,保证法律公信力,提高执法队伍素质,要加大对环境执法的财政支持,提高执法队伍的准入门槛,对现有的执法人员进行环境、法律方面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的专业性,提高执法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不具有执法专业素质的执法人员进行定期淘汰,有利于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在法律方面授权环境执法人员相应的执法权力,提高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

(二)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1.提高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公民意识:目前我国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仍处于较低水平,一谈到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们总觉得离自己太远,是政府的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在总体上是引领、引导、制定方针的作用,真正的实现仍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因此要提高生态保护的公民意识,在全社会普及生态保护及法制建设有关知识,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道德与意识。对于我国一些贫穷落后地区,很多人的生态文明意识还很薄弱,要让公众意识到生态问题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法制意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不能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法制意识,让生态权的维护深入人心。

2.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实现离不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节省一度电节约一滴水,主动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人人参与,人人环保,那么生态环保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完善环保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有效的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为公众参与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对于涉及专业性、复杂性的环保问题,对生态犯罪的相关知识,为公众参与提供专家咨询,有利于公众参与的有效实现。鼓励民间社团环保组织,对非政府组织的环保行为给予其财政上的支持与鼓励,不断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另外,也要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的具体途径,为公众参与提供多方式的参与途径,从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提供有利的群众基础,确保其公开、公平、公正的实现。

(三)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机构

1.建立大部制环境管理机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需要结合大部制管理理念,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大部门进行管理,以减少机构重叠、多头管理的现象,增强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目前我国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执法权限不足,没有直接的强制执行权力,这使得难以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在环保执法上呈现弱势的状态。在政府部门中,环保部门往往是最弱势的部门,受到其它部门的干涉,因此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具有独立办理环境生态破坏问题的部门,直接办理生态案件,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以有效的执行力保证生态犯罪案件的惩处,从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进程。

2.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形成制约,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经济激励与稳定的财务支持。在我国,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制度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建立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比如在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等,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模式,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基础,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要遵循“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将对破坏者或受益者的支付与被害者的补偿相结合,对资源利用征收使用费,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通过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推动环境政策的实施,推动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伴随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且渐进的过程,要实现环境保护,有效治理环境问题,就必须有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与保障,只有不断完善环境法制建设,才能不断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保证环境问题的有效预防与治理,才能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姜萍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31,32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韦建桦.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创建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

[4]徐祥民.肖国兴二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5]赵建军.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价值选择.理论视野.2007(12).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保护生态;生态公益林;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6.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53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党的十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布局”中。2014年以来,武宣县提出“美丽武宣,生态乡村”建设,加强本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可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民族复兴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因此,加大我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1生态公益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宣县地处亚热带,黔江贯穿全境,生态区位重要,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破坏较为严重,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石漠化、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我县的经济发展。武宣县生态公益林面积共24.35万亩,占全县森林面积的25%。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公益林有增强森林蓄水保土功能、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减灾防灾的作用,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质量和防护效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意义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森林生态恢复,还包括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生态公益林的存在,林内生物多样化得到保证,能够建立林区良好的生态系统,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1.2实现森林覆盖率的稳定上升

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可以不断扩大生态公益林的比重,从而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上升了,生态环境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从而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3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进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可能减少山区群众的收入;为了保障山区群众的生活,国家要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因此,要对居民加强生态护林宣传,同时对公益林区进行挂牌保护,将公益林的相关内容附于其上,让居民了解公益林,从而主动保护公益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作用

生态公益林具有生态功能,这种功能呈现出动态性、延续性和复杂性[2],最终表现出生态补偿的效果。对于武宣县来说,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具有以下作用。

2.1生态公益林的保护能够恢复生态多样性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不但对林木进行保护,还要对林下动植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呈现出立体层次感,使空间垂直分布的生物共存于生态公益林内,不但可以恢复食物链的丰富性,还能够将生态补偿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林内有高大乔木、乔木、灌木、草本、菌类等,动物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等。可见,生态公益林中生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具有可持续性和动态性。能够更好地恢复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达到水土保持和降低径流的作用,实现区域小生境的良性构建。

2.2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储藏和节约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把林区内的所有资源进行保护,使其恢复原生态的特点,从而促进自然界食物链在无人干扰的条件下得到均衡。在这一过程中,公益林将会减少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能源和物资都会被相应减少,从而起到节约资源作用。另一方面,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林内的资源不再进行人为更新与采伐,而是靠自然界进行新陈代谢。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十分缓慢,不适合环境条件的生物被淘汰掉,而其他的都被保留了下来,经过长期的保护作用,生态公益林内的资源将得到有效储藏,有利于武宣县自然资源的蓄积。

2.3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对林区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这种保护作用能够使得公益林内的资源尽可能少地在市场上流动,从而造成一种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最终会提升资源的市场价格,从而使得资源的社会价值不断攀升,从而使资源的生态价值得以货币性体现。这种货币性价值必然会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配套相应的制度,用制度来引导和制约其生态价值,那么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公益林的生态价值体现。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价值,就要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4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广大群众认识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一项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自觉地投入到封山育林、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和大建沼气池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活动。

2.5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促进了林区经济的发展

2.5.1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的意义 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工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如我县的百涯大峡谷生态旅游区,就坐落在生态公益林林区内,景区内风光迷人,是天然氧吧,游客不断,旅游收入大增。百崖大峡谷生态区所涵养的水源,满足了东乡、三里两个乡(镇)近10万人生活用水和8万多头牲畜饮水以及农田灌溉需要。

2.5.2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的作用 有效保护了森林植被,推动了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可以在生态林区内养殖山羊、山鸡等,种植果树和中草药,大大增加山区群众的收入。

3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3.1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集生态恢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内容为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建设。是人类活动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出发点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性的生产与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互利共惠。而生态恢复中,公益林的作用不可小视。由此可见,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的营造,就是向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不断迈进。

3.2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落实,能够给予各生态公益林区更多的资金补偿,能够调动林区或林农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态公益林的防护。这种惠民政策能够促进社会不断推进生态工程。一旦政策方向有所改变,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必然受其制度影响再次进入市场,从而蓄积量不断减少,重新进入恶性循环。反之,生态公益林的有效营造和防护,能够将林区内的小生境进行快速恢复,从而使得林区内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树木多样化。这种恢复的生态系统必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如果生态公益林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能实现营林目标,不但会损失财政资金,而且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生态系统的支持将进情缓慢。综上所述,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3.3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联系的桥梁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能够将林区内的生物资源进行储藏,将其从市场流通中隔离出来,目的是更好地进行生态恢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公益林的营林,在一定的期限内进行林木蓄积,当其达到生态系统要求的蓄积量后,就要进行人工更新,从而实现其价值。另外,将财政拨入的补偿款下发,积极调动受益人或受益单位进行人工经济林的营林,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促进林区经济的整体上升。可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同样促进经济建设。因此,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桥梁。

4结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能使武宣县的整体生态水平提升档次,促进经济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可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它会使武宣山川更美。

参考文献

[1] 张云兰.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03):31~33.

[2] 潘涛.生态公益林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绿色科技,2011,(11):20~21.

[3] 郭岐军,张顶辉,张惠.浅谈绿色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J].国土绿化,2014,3:49-50.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9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加强生态文明的本质和核心。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坚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从满足人们这些需要出发甚至是从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出发而实施的重大战略决策。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以人和社会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为指导,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应着眼于人的发展和进步,发展要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当物的增长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首先应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经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发展应该是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日益明显,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发展现实决定了当前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必须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生态文明抓好了,既为经济建设提供环境保证,又可以带动促进其他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总之,生态文明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崇高责任和人文关怀,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强化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并付诸于行动,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已经着;力实施建设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的命题和任务,作为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明、政治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和高度来建设,将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四大文明”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基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崇高责任和人文关怀。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文明体系中,增加生态文明,这不仅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时也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内容,离开高度发展的生态文明,我们实现的小康社会也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不完善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子目标的集合系统。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生态文明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恰是生态文明建没的实现内容和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就很难持续发展。当前一些地方的生态灾难,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对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更是难以估量。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文明建设的前提和支撑,“四大文明”统一于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因此,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其他三大文明建设同样的高度,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金山银山,更需要绿水青山。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是衡量小康社会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我们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让人民享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实现这些目标是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享有洁净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天然权力,也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自然空间是人类社会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口环境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高度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的统一。没有生态文明,人们将会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瘟疫等的袭击,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将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对生态文明的呼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从我国资源环境状况出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在理论上,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内在有机联系,互相包含,直接相通。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人一自然一社会这个复合体运转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以及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社会文明形态。在实践上,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直接吻合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不但直接关系到物质文明建设,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人民健康,这些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

中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生态生产力,这是社会和谐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强调要维护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平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民主机制和法治体系予以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特别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力,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一个时期以来,各地片面追求经济数量增长,造成河流变黑、天空变暗、草原退化、土地荒芜,经验教训十分深刻。历史使人明智,实践使人清醒,提醒人们在发展中,一定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设秀美山川,促进生态文明发展。只有把生态文明作为整个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显著改善,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生态环境向健康文明方向发展,也才能让社会真正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和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这对我国正确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生态发展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实施结构调整,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环境保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做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生态生产、文明生产,通过生态文明发展带动促进其他文明的发展,在“四大文明”协同发展中,加快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共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党的执政纲领写入。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树立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里程碑,开辟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凸显了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赋予了林业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加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已势在必行。

1.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绿色产业,兼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改善我国人居环境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也具有特殊地位,这是由于森林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生物量最大、初级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决定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维持生态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中起着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蓄水库及生态屏障,具有缓解温室效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多种功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加快林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林业是规模巨大的循环经济体,可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能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为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还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和重要阵地,发展林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

2.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模式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林业产业生态化以及可持续化。生态文明的内涵决定了林业必须摆脱单纯追求木材生产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到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重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它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被社会所接受的发展模式。

3.当前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营林技术差,林业生态建设质量不高

中国森林覆盖率在总量上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些基层造林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上不够科学,存在苗木不假植、造林不开沟、精品地块不浇水、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林分树种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重造林轻经营管理、轻封山育林等问题,导致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都比较脆弱,易感染病虫害,使林业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低下。

3.2林业投资渠道单一,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不高

林业建设经费基本上依赖各级财政的投入,社会化的筹资机制还未形成,谁受益谁投入的制度未得到落实。虽然林业每年投入经费在不断增加,但距离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所需的资金依然有一定差距。生态林业的公益性和长期性,农民事实上只是生态林业工程的建设主体,他们作为经营者收益主体的权力却没有得到实现,因而严重挫伤和打击了群众投入林业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3林业科技水平低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科技投入低,林业科技投入仅占国家投入的比重不足1%;②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发达国家林业系统专门技术人才平均占职工总数的30%以上,而我国同专业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13.6%;③林业科技贡献率少,仅有27.3%,科技发展的滞后性难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4其他常见问题

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没有形成法制化;管理措施和养护策略不到位;后续管护资金跟不上;森林的乱采乱伐;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落后,群众对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足;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一套完善的保障体系等问题。

4.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补偿体系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是将森林的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有益尝试,必将对林业生态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完善管理体制,积极试行绿色GDP核算;②完善绿色税收制;③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合理承担的补偿基金制度;④制定合理的公益林营建采伐奖惩政策;⑤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⑥争取国际补偿。构建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林业建设稳定健康发展。

4.2提高营林技术水平,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加强养护管理

对营林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绿色屏障;坚持适地适树原理,林木科学配置,提高造林技术水平,增强造林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造林质量和林业生态效益。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实施科技兴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坚持用先进的科研成果来指导林业的发展,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增加林产品的综合价值。加强林木栽植后期的养护管理,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做好森林培育抚育工作,坚决杜绝“重建轻管”现象,严禁林地和森林乱砍乱伐,切实从森林营建、管理、养护中让林业生态质量得到提高和永续利用。

4.3加大林业生态工程经费投入力度

增加对林业生态工程的经费投入力度。把公益林业建设、管理和重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安排;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利益机制的调动作用,让群众看到从造林绿化中可以得到实惠,以充分调动群众造林积极性。

4.4其他针对性策略

如①优化林业经济结构,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②完善我国林业法律体制,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地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③减轻林业的各项税费,加大对林业投资的金融扶持力度;④开展生态理念、生态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增强生态文明意识;⑤加强造林技术人员的培训;⑥完善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⑦强化林业工程建设的管理、监督、参与体系等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