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9 16:08:04

重症医学管理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2017年到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CareUnit,ICU)实习的护理本科专业学生60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观察组男2名,女28名;年龄19~24岁。对照组男2名,女28名;年龄19~25岁。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1.2方法。ICU的患者病情较重,护理任务重,对新入科室实习的护理实习生来说任务更是繁重,许多专业性设备如呼吸机使用等不易掌握,但核对医嘱、计算出入量等较简单的能够掌握。带教护士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带教。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观察组采取带教老师讲授和微信平台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①带教教师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及大纲要求,给出临床上的实际教学案例,布置任务让其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交流。②分析任务:护理实习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给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相应的讨论,并及时通过微信进行交流,通过自己查阅相应的文献和资料,将个人问题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带教的老师可以将护理实习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③根据临床案例中的情境进行任务分配,对护理实习生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纠正和讲解。④对临床的个例进行总结评价,护理实习生在完成实践操作后,分别采用护理实习生自评、护理小组互评、带教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点评。针对错误的操作引导护理实习生总结反思[3,4]。1.3观察指标。对两组护理实习生分别进行重症监护室自编的考卷进行理论考试,并进行成绩分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测评,其余的参照黄婉霞等学者的研究[5]。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观察组的理论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护生带教前后自主学习能力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带教前(P<0.05),对照组带教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近些年,许多大学附属医院和三级以上医院承担医学生和护理实习生的教学任务,在护理实习生的教学实践中,因医院的各科室特点不同、疾病种类不同,故护理的特点也不同,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病情比较危重,护理的要求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依赖带教老师的讲解,不能让护理实习生把以前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转化成实际操作经验,更不利于护理实习生对知识的分析与运用,医院重症监护室为提高带教质量,本着对护理实习生负责的态度,不断地创新改革护理教学管理的模式,针对目前网络最流行的微信平台进行了带教的应用,随着手机的普及和微信的多样化功能,可以通过文字、视频、图片、语音等进行信息的及时更新传导,在实际带教管理中发现非常适合护理实习生在临床实践学习所用,带教老师可以针对实习的护士确定任务、分析相关的任务,从而进一步执行任务来以学习探索为主体,充分调动其实习护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相互协作沟通的能力。应用微信群针对观察组的护理实习生,使其在相互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时交流,提出问题,可以充分互动,将老师、护理实习生收集到的资源在微信群里面共享,及时解决。这样无形中将上班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在课余时间,为工作实际教学节省时间。通过微信平台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讨论,锻炼了护理实习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学习更有方向、有目标[6-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理论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自主学习能力评分方面,观察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带教前(P<0.05),对照组则带教前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对照组则提高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微信平台下,能调动实习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使实习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其自我管控能力。每个人在微信平台以视频、图片等方式分享个人的工作进展和相关成果,也有利于相互间发现彼此的不足和优势,增强团队意识。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中医管理方法;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应用价值

重症呼吸衰竭是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常见的疾病,重症呼吸衰竭有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急,因此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和影响。临床研究[1]表示重症呼吸衰竭是由于患者的换气功能受到损伤后气体交换出现较大困难导致患者体内的二氧化碳潴留出现缺氧现象,重症呼吸衰竭在临床上研究有所加深,但是目前尚未获得进展性的结果。常规治疗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常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但是长期接受西医治疗一方面会对导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另外一方面患者长期疗效不显著[2],本研究探讨应用中医管理治疗方法在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中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5月-2021年5月的82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方法。观察组应用中医管理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18~75岁。观察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18~7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治疗时间在7d及以上,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收集完整且年龄在18~75岁的范围内,患者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及沟通能力,可以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的调查。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有严重肝脏或者肾脏功能性损伤疾病的患者,排除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排除正在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的妇女患者,另外排除合并有传染性疾病需要接受隔离治疗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主治医师根据常规临床治疗流程对患者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消炎及平喘西药治疗,并且给予患者电解质平衡、水平衡、酸碱平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情况,并且根据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及评估报告给予患者利尿强心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呼吸状况明确患者是否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注意治疗过程中使用口鼻气管插管代替切开气管建立人工气道的治疗;当患者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时停止用药并且给予其他药物替代治疗。观察组中医管理治疗方法。中医管理治疗方法由主治医师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中医类型,分为痰热壅肺型、痰湿壅肺型、合并血瘀型、合并痰湿闭窍型4种类型,根据不同的分型结果给予针对性的中医药物治疗。①中药汤剂治疗方案:痰热壅肺型患者应当使用清肺化痰汤进行治疗,主治医师取麦冬、桔梗、法半夏、瓜蒌、川贝母等中药材熬制成汤剂后患者每天分两次服;痰湿壅肺型患者则应当使用祛痰燥湿药方进行治疗及干预,该方的组成药材为橘红、厚朴、半夏、陈皮、茯苓,取上述药材熬制成汤剂后患者每天服用1剂;合并血瘀型患者可以在祛痰燥湿药方中加入当归及红花进行治疗;合并痰湿闭窍型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苏合香进行混合后服用。所有汤剂患者均治疗14d,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的耐受程度,并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适当调整中药材的剂量。②中成药治疗方案:给予患者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进行参麦注射液治疗前测量患者体重,并且根据患者的体重适当调整滴注的速度,滴注速度为每分钟25~40滴,滴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过敏情况,另外在滴注基础上添加茯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方案,水煎后每3天服用1剂。

1.3观察指标

患者肺功能情况评价:记录患者用力肺活量数值、1s用力呼吸量数值、最大呼吸流速水平数值,仔细观察并分析上述数据为患者肺功能的评价提供数据基础。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临床呼吸功能评价量表[3]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分为治愈、显效、无效,计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值,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值为治愈数值加上显效数值。

1.4统计学方法

由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研究数据,采用t检验方法计算用力肺活量数值、1s用力呼吸量数值、最大呼吸流速水平数值等使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表示的计量数据;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计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值等使用%或者例数的形式表示的计数数据。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院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中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吸量、最大呼吸流速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医院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比较

疗效评价中观察组治愈患者占比及显效患者占比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部分的占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会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及心肺功能紊乱,从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状态造成巨大的影响。本研究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中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吸量、最大呼吸流速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有比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善效果明显(P<0.05);疗效评价中观察组治愈患者占比及显效患者占比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部分的占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较提升的幅度比较大(P<0.05)。中医管理治疗方案中的中药汤剂治疗通过辨证分型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清肺化痰、宜肺扬气、清热解毒、润肺祛湿的功效[4-5]。中医管理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从而缓解患者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能够确保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综上所述,医院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应用中医管理治疗方法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并且对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惠梅,高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分析[J].中医药导报,2020,26(15):170173.

[2]肖磊,马丽敏,刘美秀.自拟清肺化痰方联合无创通气、信必可都保治疗老年AECOPD伴呼吸衰竭的疗效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10):17841787.

[3]徐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8):38783880.

[4]赖芳,曾瑞峰,任阳,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患者中医辨证要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7):24362446.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理念;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风险

人工气道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危重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维持呼吸的重要途径,但是人工气道的应用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增加了危重症患者的临床风险[1],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但是目前临床尚未制定统一的护理方案,常规管理模式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有限,因此需要寻找更加有效地干预措施[2]。精细化管理理念主要是通过患者临床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实施对应的干预措施,从而预防各种风险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符合现代临床医学的需求[3]。为了进一步观察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76例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收治采用人工气道的危重症患者进行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6至2021年4月76例本科收治采用人工气道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观察组中有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为55~86(65.3±7.8)岁。对照组中有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为53~86(65.1±8.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符合人工气道适应证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并发症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措施。观察组则给予精细化管理模式。(1)气道湿化管理。气道过于干燥可能导致痰痂形成,容易引起气道阻塞或者是肺部感染,甚至会加重患者原有的肺部症状,因此需要采取有效地气道湿化护理。首先通过痰液黏稠度来评价患者气道湿润情况,对于痰液黏稠且黏附在内壁上不易冲洗的患者可以使用主动加湿装置进行湿化处理,从而稀释痰液,加速痰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通常选择灭菌注射用水作为稀释液。(2)气囊管理。气管切开以及气管插管的患者通常使用带有气囊的导管,能够间断吸引分泌物,减少误吸入、肺部感染的发生。由于气囊会漏气,因此需要定时补充气体。通常4h检测一次气囊压力,并补充气囊气体使内部压力在25~30cmH2O。(3)气道吸引管理。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通常需要采取吸痰操作,因此需要评估患者有无排痰困难的问题,对于主诉排痰困难、咳嗽症状加重、听诊听到痰鸣音、呼吸机警报以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都需要给予吸痰操作。评估患者的气道反射能力选择合适的吸引方式,对于咳嗽反射较弱的患者可以采取深部吸引,而气道高反应性患者则需要采取浅部吸引,避免诱发患者剧烈咳嗽。此外还可以采用机械振动排痰的方式来加速痰液排出。(4)预防误吸入管理:肠内营养在ICU患者中具有较好地应用效果,不但能够保护胃肠道屏障功能,同时能够降低误吸入的情况发生。因此可以采取留置鼻胃管进行鼻饲。在鼻饲过程中可以抬高床头30°,并且密切观察患者胃残留量,对于胃残留量>100mL时可以停止鼻饲;若患者出现呕吐或腹泻症状时,可以减少输注量,并寻找出现原因,若仍未缓解则改为静脉营养支持。(5)消毒隔离管理。机械通气期间需要定期更换导管,若患者出现感染需要进行痰菌培养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雾化器使用后用医用乙醇擦拭,3天更换1次。加强口腔护理,每天使用氯己定漱口水漱口3~5次。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手卫生管理,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6)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有着较大的影响,加上ICU采取密闭式管理模式,患者在陌生环境中容易胡思乱想,加重身体应激反应,因此需要加强患者神情、面色观察,通过语言、动作来安抚患者,告知患者积极情绪对疾病的益处,并通过成功治愈案例鼓舞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的变化。焦虑抑郁评分主要是采取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价,50~59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呼吸机相关肺炎诊断标准参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版)》中的诊断标准。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的变化情况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3讨论

人工气道建立之后对正常的呼吸道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导致ICU患者住院时间延长[4]。精细化管理理念是由欧美国家最先提出的,也是现代临床护理提倡的一种护理理念,其采取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与常规管理模式相比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目的在于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由此可见精细化管理从各种细节对ICU患者的人工气道进行了细节化的管理,尤其是各种风险环节,例如气道干燥容易引起痰痂形成,而气道湿化能够稀释痰液,预防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在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细节的质量控制,确保各个措施的实施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精细化管理通过各种细节化的护理措施来提高整体护理服务质量,随着现代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利用精细化管理来为ICU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6]。临床研究指出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次研究中精细化管理中还加入了心理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调节负面情绪,更好的配合临床工作,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7-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评分分别为(65.3±8.6)分和(58.6±7.2)分,护理前后抑郁评分分别为(66.5±8.9)分和(57.6±7.0)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评分分别为(65.4±8.5)分和(62.3±8.3)分,护理前后抑郁评分分别为(66.7±9.0)分和(62.0±8.1)分,由此可见精细化管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应用有助于降低采用人工气道的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从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同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新玉,芦晓燕,贾利荣.精细化护理在老年重症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的应用对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8):203-204.

[2]杨柯瑶.精细化护理联合系统性干预对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VAP风险及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11):1387-1388.

[3]赵福菊,李莉.精细化护理干预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呼吸衰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5):76-77.

[4]刘晓梅.精细化护理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困难指数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5):146-147.

[5]ZuppaAF,ConradoDJ,ZaneNR.etal.MidazolamDoseOptimizationinCriticallyIllPediatricPatientsWithAcuteRespiratoryFailure:APopulationPharmacokinetic-PharmacogenomicStudy[J].Criticalcaremedicine,2019,47(4):e301-e309.

[6]徐美亚.精细化护理管理在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4-7.

[7]陈春英,郭文会,牛燕燕.精细化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过程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0,26(4):177-179.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重症医学专业;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现状调查

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医疗改革,国内医疗卫生体制得到全面深化,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医疗卫生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也得到显著提升[1]。作为医院接收危重症患者的主要部门,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直接代表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积极调查了解重症医学专科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分析发展现状,能为医院制定、完善卫生政策,规范服务流程提供参考,对促进医院重症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2-3]。基于此,本次研究抽选全国2863所不同级别医院重症医学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现状,分析存在缺陷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供后续相关研究参考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6月,期间共纳入全国3059所不同级别医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化抽样方法,经过层层筛查最终共抽选2863所医院重症医学科数据进行分析比较。2863所医院中,包含公立医院2411所(84.21%)、民营医院202所(7.06%)、专科医院所(8.73%)。

1.2方法使用回顾性

调查法,重点调查分析2018年5月~2019年6月期间,全国2863所医院重症医学科数据资料,邀请专业团队进行描述性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医疗质量、服务结构指标和控制指标。ICU床位编制比、护床比及医床比均属于结构指标;ICU患者收治率、ApacheⅡ评分15分以上患者收治率、DVT预防率、ICU患者病死率、非计划拔管率、非计划转入率、48h重返率、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泌尿感染发生率、3h和6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抗菌治疗前病原菌检测率及ICU医院感染发生率等数据均归纳为控制指标。

1.3观察指标分析

2863所医院重症医学科数据,记录服务结构指标现状、控制指标现状、控制指标完成情况,评估重症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现状。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分析,(χ±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服务结构指标现状

本次调查2863所医院重症医学科数据,发现共有床位2543595张,其中重症医学专业共有57564张床位,占医院床位总和的2.26%。医护人员配置情况:统计2863所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数量,计算医床比和护床比,计算重症医学科医师数量/床位数量和专科护士数量/重症医学科床位数,结果为0.51∶1、1.63∶1,结果未达到《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

2.2控制指标调查现状

2018年5月~2019年6月期间,调查共2863所医院重症医学科中,抗菌治疗前病原菌检测率达75.03%;ApacheⅡ评分15分以上患者收治率为42.13%;DVT预防率达到68.26%;3h和6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82.62%;较往年均有明显提升,不同等级医院之间比较,公立三级医院和民营三级医院均高于二级医院。ICU患者病死率23.26%;非计划拔管率21.15%;非计划转入率19.26%;48h重返率13.11%;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1.26%;泌尿感染发生率19.59%,较往年比较均有明显降低,但概率仍然较高。

3讨论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不同级别医院或医疗机构重症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明显差异,例如省级医院、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质量相关指标,包括服务结构指标和控制指标较往年均有明显改善,部分指标甚至超过标准水平[4-5]。这一现状表明国内多数省级医院重症医疗专业已达到规范水平,起到一定的区域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各省政府对重症医学专业的建设发展重视度,重症医学专业在未来必将有良好的前景[6]。分析医院重症医学医床比和护床比,发现很多医院均未达到《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因此医院可将此项目设为后续改进关键,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尤其是资源配置问题,需要着重解决[7]。本次研究调查发现,部分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患者病死率、非计划拔管率、非计划转入率、48h重返率、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泌尿感染发生率、较往年比较均有明显降低,但概率仍然较高,表明重症医学专业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有待改善,尤其是深静脉血栓、院内感染方面问题突出,很多国内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对相关方面知识熟练度不高,相关预防、管理措施开展不到位,导致ICU患者深静脉血栓、院内感染等不良事件频发,对此医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深静脉血栓和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制定管理标准,规范诊疗流程。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近年来重症医学专业关注的重点,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应用指南,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国内重症医学科抗菌治疗前病原菌检测率达75.03%,较前几年有明显提升,但通过调查发现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医院还应不断提高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的病原学知识,加强医院病原菌感染宣传推广,达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目标。总之,我国重症医学专业虽然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与重症医学科人才梯队建设薄弱、医疗资源配置不足、管理标准不规范等因素密切相关,各省政府、医院管理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共同协作解决难题,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综上所述,我国重症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较往年有明显提升,但部分指标仍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医院应不断提高重症医学专科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完善医疗信息平台和医疗设施建设,规范管理流程,以提升科室整体服务和安全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俊杰,廖运全,岑仲然.超声可视化技术在重症医学进修医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0,27(4):496-498.

[2]齐霜,毛智,胡新,等.基于专科信息系统建立的重症医学数据库:大型三甲医院重症医学数据库的模式[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0,32(6):743-749.

[3]李会.《2020年美国重症医学会指南:重症监护室成人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管理》摘译[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36(5):991-995.

[4]陈薪如.急危重症临床检验和护理中常见的医疗纠纷与防范对策———评《检验医学高级教程》[J].检验医学,2020,35(5):511.

[5]刘宁远,成福春,冯佳,等.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隐私保护技术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0,41(2):29-33.

[6]陈艺,谢红珍,徐习,等.联合运用教学工作坊与叙事医学在重症监护室医护人文培训中的效果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20,22(1):91-93.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篇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医学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升,医学医疗质量以及医疗安全成为医疗卫生行业发展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医学与医疗发展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有数据统计显示,世界范围内,医学医疗服务活动开展中,各类对其质量产生影响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达3%左右,并且在所有不良事件中,引起患者死亡发生的情况有10%,值得关注的是,这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多数都是可以避免和有效预防[1]。此外,重症医学医疗服务开展中,重症医学医疗服务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其他情况。由此可见,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形势不容乐观,这很大程度上与重症疾病患者的情况较为复杂,多存在免疫功能损伤或障碍情况,临床治疗时间紧迫,对医学医疗工作人员造成的压力影响较大,再加上其治疗过程中需要实施侵入性操作,易加大对患者创伤影响等因素之间有很大关系。结合我国医学医疗服务开展的实际情况,医学医疗服务质量问题也较突出。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重症医学医疗水平较高地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不良事件发生仍常见,且发生率较世界范围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重症医学与医疗服务作为医疗服务开展的重要内容,其服务质量对医院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存在较大影响,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医学领域服务发展水平。因此,在这一形式下,开展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问题及控制研究,以促进国内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2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在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的意义和应用分析

2.1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及其在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的作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是一种病例组合方式,是通过疾病诊断以及患者年龄、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转归因素等病例疾病情况分析,并以此作为依据对病例进行分类组合形成相应的诊断分组结果,并且每个诊断分组之间均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消耗是一致的[2]。此外,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也是实现医疗质量评价的重要方式,在医疗服务评价管理中,通过大量的样本验证,对不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病例支付标准进行制定,并根据医院医疗服务的预付费制度,在患者接受医疗服务时向有关部门进行一定费用支付,并由该部门结合患者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情况,将按照项目付费的情况改为按照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付费管理,对医院医疗服务行为进行有效制约,达到降低成本、减少医疗服务资源浪费以及控制医疗费用目的[3]。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进行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应用,是根据其能够真实反映医院的医疗水平特点;同时,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在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应用中,也被用来进行医院临床重点专科评价,以实现不同临床重点专科能力的有效比较,进而对医院以及专科服务能力进行评价。与医院常用的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相比,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进行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客观真实的患者病案信息,对重症医学质量评价数据的同源性以及准确性、真实性有很大保障,有利于促进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本身的质量与效果提高,从而推动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提升。随着国内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实践中,部分医院患者病案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实时推送实现,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下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数据的时效性也提供了较好保障,更有利于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开展。2.2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在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中应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作为一种医疗质量评价方式,其中,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数据来源于医院患者住院病案信息,在重症患者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应用中,需要从医疗质量控制以及重症医疗费用补偿、医院内部的医疗活动管理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达到相应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效果,促进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提升。首先,进行医院对重症患者临床治疗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中,根据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病例组合结果,实施医院临床重症医疗质量评价,从患者病情以及预后、治疗难度等方面,对其医疗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针对重症医疗患者进行医疗费用补偿控制上,根据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病例组合结果,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拨款补偿,以通过病种补偿减轻重症患者临床治疗经济负担,确保其合理治疗,促进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最后,在医院内部控制与管理中,根据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的病例组合结果,进行相应的医学医疗服务费用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构建,通过科学评价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实施,从而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3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在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的建议

结合上文对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现状的分析,从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的目的出发,为促进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实施,其重要基础进行统一的标准构建,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作为依据医院住院患者病案首页信息进行医疗质量评价的方式,能够真实、客观、准确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水平,在医院重症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重症医学医疗服务作为医院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由于医学领域不同专科之间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结合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评价方式的特征优势,与重症医学医疗服务专科特点进行充分结合,通过相互补充与促进达到相应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目的。首先,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进行医疗质量评价时数据来源为医院重症住院患者病案首页信息,医院重症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在重症得到有效控制后就会转入其他科室进行继续治疗。但是,医院重症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页内容只针对患者入院与科室信息进行记录,对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转科情况记录不够详细,导致患者病案首页信息存在较大问题,是医院医疗服务开展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情况。另一方面,在医院医疗质量评价中,非计划转入重症监护室时期评价与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上述问题必然会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与管理产生影响,需要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加强重视和改进完善。此外,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在进行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应用中,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中虽然包括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风险的评估,但是其实际评价应用标准存在区别,导致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体系中,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是以诊断信息为基础,但是重症医学服务质量评价中则是从患者疾病发生后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器官功能评价上实施。这2种评价标准实质上并不存在矛盾点,因此,利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进行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应用时,可以通过在患者病案首页信息增加相应内容,通过相互补充就能够达到更为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与评价效果。

4结语

总之,对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在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的意义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其在重症医学医疗质量控制中的推广应用,促进医学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珊,杨兴宇,郎婧婧,等.全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收付费在医院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6):5-7.

[2]杨敬宇,宋向嵘,谭芙蓉,等.疾病诊断分组与按床日付费有机结合的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6):23-26.DOI:10.13912/j.cnki.chqm.2015.22.6.008.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重症医学;护理管理;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满意度

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所收治的患者均为急危重症,病情发展迅速,其护理工作难度较高,患者需要24h持续不断地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对于部分体征异常的患者需开展针对性的救治,因此其护理管理十分重要[1]。本研究对重症医学护理管理措施进行分析,讨论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择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荆门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护理人员28名,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4)与参照组(n=14)。试验组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5.29±5.33)岁;工作时间1~22年,平均(11.69±3.08)年。参照组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35.32±5.35)岁;工作时间1~21年,平均(11.65±3.03)年。另选取重症医学科患者50例分为2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1.06±9.38)岁,ICU观察时间3~27d,平均(15.84±3.79)d;参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1.09±9.41)岁,ICU观察时间3~26d,平均(15.81±3.75)d。2组护理人员及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参照组管理措施为常规护理管理,依据医院重症监护管理方案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并严格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试验组予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①分组管理模式,将全部护理人员分为若干小组,其中包括:整体护理组,选择责任心较强的护理人员,对重症医学患者开展及时护理工作,并由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作为组长,统一调配组内护理人员[2]。药物配给与办公组,纳入护理文书及药物配置较强的护理人员,其主要工作内容为遵医嘱进行药物准备、给药及治疗,同时做好临床护理文书撰写工作。设备管理组,由于重症监护室中各项设备及物资较多,应该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开展管理,由工作年限较长的护理人员或护师对科室内部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同时保障科室内耗材供应[3]。护理带教组,由主管护师、护士长作为组长,纳入具备一定教学、科研能力的护理护理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主要针对新入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②分层管理模式,将全部护理人员分为4层,分别为A、B、C、D,其中A层为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护士长,其主要工作为调配其他护理人员,并在专业临床领域之中实施指导;B层为主管护师或从业时间超过10年的护理人员,主要工作为解决其他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做好临床中突发事件情况;C层为护理工作时间在3~10年的护理人员,是临床中数量最多的护理人员,负责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各项事务,并能够配合临床医师开展护理工作;D层为护理工作时间不足3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在上级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各项临床护理工作[4]。

1.3观察指标评价

2组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质量,包括基础护理、整体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沟通交流、巡视护理、护理配合等,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工作质量水平越高[5]。以自制问卷评估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满分10分,≥8分为满意;6~7分为一般;<6分为不满意。1.4统计学方法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比较试验组基础护理、整体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沟通交流、巡视护理、护理配合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00%)高于参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病情严重,病情变化及进展速度较快,需要采取全方位的护理工作,不仅需要对患者开展基础护理、整体护理,同时还面对多种紧急事件,其临床护理管理的难度较高。本研究对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实施分组分层级管理,结果表明,试验组基础护理、整体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沟通交流、巡视护理、护理配合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分组分层级护理管理作为新兴的管理形式,充分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水平、责任心等情况,将其分为不同小组,从而将其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岗位之中,以便于完善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同时,通过对于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及年限情况,将护理人员分为4个层级,每一层级负责相应的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临床护理服务。分组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到每一名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因此其管理模式更具针对性与科学性,保障重症医学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落实,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采用分组分层级护理管理形式,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显著升高,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凤娟.分组分层级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过程中的医学价值分析[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6):18,21.

[2]盖鑫,王新娟.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该院重症医学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CD].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0):152.

[3]李玉华,王娜.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该院重症医学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1):395.

[4]汪蕾,郝丽丽.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5):144-145.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篇7

动态、无创、实时、辐射低、低成本以及可视化是重度超声主要的优势。因此,超声检查技术在我国的重症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一趋势引领下,重症超声在护理中的作用开始引起临床的关注。重症超声的护理可以理解为应用重症超声护理的概念以及技术来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为重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重症超声的护理对重症监护药物的基本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并将重症监护的诊断、治疗以及监测与超声技术本身的特征相结合。重症监护超声是一场医学上的革命,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继续得到应用以及传播,标准化的培训、网络平台以及医学工作者对新技术的钻研保证了重症监护超声技术的持续创新。

基于这种情况,分析重症超声的检查特征以及护理工作就尤为重要。结合《超声检查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生以及ICU护理人员可以对超声成像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图像存档进行系统地掌握,了解其检查特征,掌握后续的护理工作开展流程,这对提升重症超声检查的效果,提高病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超声检查技术》一书于202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周进祝、吕国荣编著,该书凝结了著作者数十年的教学经验结晶,并充分融合当前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使该书的实用价值、指导价值较高。该书从三个角度对临床超声检查技术工作的基本内容进行探讨,其一,分析了超声检查技术的内容与应用、超声诊断发展简介、超声成像的物理原理等理论内容。其二,阐述了超声检查的操作技术、图像存档与传输等内容,为超声检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其三,研究了超声检查过程中各组织器官典型声像图特征、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并对超声诊断领域中的技术操作新进展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超声检查提供了诊断的流程以及依据。《超声检查技术》一书,在回顾中国超声诊断60年发展史的基础上,对超声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技术的评价、超声技师培养路径及方法进行深入地分析,提出在学习超声检查技术的过程中,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要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这些宝贵的建议对于重症医学的超声检查具有珍贵的实践指导价值。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一般病情比较严重,会随时发生迅速地恶化。

医生需要确定疾病的原因并及时、准确地提供针对性的治疗。与其他类型的检查方法的区别不同,以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的重症超声检查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的可视、无创以及多系统集成等特性有效地弥补了其他检查方法的缺点。有多项的研究都证表明,重症超声这一检查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声可以快速、并全面地了解患者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上的变化,并结合临床信息对患者病情发生恶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这些优势是任何其他单一的检查方法都无法提供的。在极少数情况下,无法制定相应的治疗指南,但有望通过结合其他类型的临床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反映了重症超声检测在ICU诊断以及治疗中的价值以及可行性。医生和护士之间的良好沟通基于两者在治疗上形成统一意见。这有助于有效整合医生和护士团队,并为重症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可视化技术,超声可以帮助医生和护士在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方面达成共识,并为医生和护士之间的沟通提供桥梁。

护士可以使用超声来确定患者呼吸困难的原因,确定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使用超声探查来气管插管的具体位置、感染的位置以及引流管的畅通情况。因为血栓的原因,外科的引流管经常被阻塞,导致斑块状出血以及皮下血肿。超声可以预先确定是否存在皮下的积液,并进一步排除引流是否畅通。另外,可以通过超声确定导尿管的通畅性并确定尿液的残留量。这有助于尽早取出导尿管,防止因为导尿管而出现尿路的感染问题,及时为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病情发展信息,并为医护人员及时调整治疗以及护理方案提供的条件。超声检查具有可重现性,可让医护人员实时地检查进行护理干预措施的实际效果,并为下接下来的治疗提供基础,包括进行俯卧姿势以及开发以目标为导向的肺物理治疗。《超声检查技术》作为医学影像技术医生以及ICU护理人员的工作指导用书,以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的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为主,将重点放在了操作技术以及岗位职责的详细讲解方面。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优秀教材,结合了国内的管理现状,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以及护理工作人员提供了更为科学、系统、全面的操作技能参考资料,可以应用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当中,也可以作为在职基层超声医学工作者的工作应用参考资料使用。

作者:秦灵灵 王如月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创新性护理流程;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

重症医学科所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都较为严重和紧急,其中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病情危急程度最为突出,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因而需要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更加谨慎,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下接受治疗,因此护理人员的工作相对比较复杂,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作为医院业务流程之一的护理流程管理,得到提升以后,医院整体的管理质量也可以得到提高,让患者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更加满意。但实际的护理工作过程当中,没办法将实际的临床情况结合起来,所以面对临床难题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解决,从而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对患者的预后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1-2]。对此探索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对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机械通气治疗,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医院管理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医院2017年6月~2019年10月治疗的92例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2~54岁。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3~52岁。纳入标准:年龄不小于18岁,可以理解工作人员的管理方法介绍并且听从医嘱,已清晰了解整个研究过程并自愿签字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脏、肾脏等与器官相关的疾病并且损害程度比较高,意识明显不清楚,存在心脏病之类的紧急处理疾病。1.2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管理方法基础上添加创新性护理流程模式。(1)临床路径确定:依据机械通气患者的实际情况,把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流程如导管护理、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以及病情观察等,再按照临床路径法进行标准化临床路径表格的制作,表格包括的内容有护理时间、护理方式、护理人员数量、护理频率、护理班次、护理用物、质量标准及操作程序等,护理人员每天进行护理工作时,对照表格内容进行相应护理,评估护理效果,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改善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向质量监控小组进行汇报。(2)应用再造:对抢救流程、环境安排及人员分配这几个流程进行再次打造。把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分配,每次值班的人员应包括4名护士、2名护师及1名主管护师,从而实现教学—学习—实践—提高的效果,让护士和护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得到提高。对患者实施分区管理:依据疾病的种类把同类患者安置到一个地方,从而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让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把抢救药物、救护车及抢救设备等放到最显眼的地方,并将摆放的位置绘制下来发放给医护人员,减少抢救物品带来的时间延误,抢救成功率也可以因此而大大提高。把重症医学科常见的每一种疾病类型的抢救流程进行细化,例如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值班人员的分工以及救治物品的准备流程。(3)持续质量改进:组间质控小组,组长为科室护士长1名,组员为2名主管护师,从而组成监督治疗的小组。①计划确定:质控目标是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再使用流程再造法和临床路径法,把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管理流程制定出来,上报给监督小组进行审核,通过后再实施。②实施:要求每个班次的护理人员按照临床路径表格中的内容进行护理工作,把护理实施的过程仔细详尽的记录下来。③检查:所有班次的护理人员需要每天把护理小结上报给质控小组,质控小组成员对照流程的每一项量化指标进行评估,分析总结后对医护人员提出反馈意见,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同时对护理结果做出点评,提出改善建议。④处理:由质控小组把意见向护士组进行反馈,对于流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的地方及时修改,修改后在实践中进行实施,再按照上述四个步骤循环两次,不断提升改造流程。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并进行比较。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并进行比较。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肺不张、呼吸道梗阻、呼吸机相关肺炎、声带受损及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重症医学;病例分析;临床教学

重症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CCM)是近10年来迅猛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已发展成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重症医学研究的是各种损伤或疾病导致机体向死亡发展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性,并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性对重症患者进行救治。当今对重症医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重症医学教育非常有必要。如何开展有效的重症医学临床教育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基于病例分析法的教学是一种教学新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基础,通过病例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1]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1基于病例分析的重症医学教学优势

基于能力的医学教育正在迅速获得国际认可,被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所推崇,从经典的教学讲授转向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并在体验式学习的前提下,发展了批判性的认知和学术技能。病例分析教育是建立在传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互为补充[2]。基于病例分析教育,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在准备资料过程中并结合主管的具体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而就病例存在的某个知识点得出最佳的结论。我科每周四上午开展病例分析教育,主要针对管床的一线实习医师、住院医师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通过现有患者的具体实例展开病例讨论、分析原因,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临床中的困惑,打破传统教育的常规思维,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解决问题。切实应用整体思维诊治重症患者是基本要求,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专科层面上。进入重症医学科的患者都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变化,需要培养学生由全局出发、连续监测、反复评价的理念,将原有知识纵向、横向联系,重视整体及循证思维的培养。有研究表明,在重症医学科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病案式教学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3]。教师应精心备课,查阅最新的相关资料,不断更新知识,真正把握病例的基本特点,结合每个不同重症患者的疾病特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能够理解重症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注重培养实习生良好的临床思维方式。

2基于病例分析教学的计划和内容

病例分析的教育可以提高ICU临床实习教学效果和质量[4],在其他学科也具有相同的作用[5~8]。ICU的患者涉及多个学科的病情危重患者。重症医学病例教学的计划不应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也不应是进行理论诠释,不应将教学目的简单地放在老师对学生局限于教科书的理论知识,而应着眼于老师和学生及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重症医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实习医师的能力、实习医师的需求和医师的构成,实习医师主体性及其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对学的过程整体设计及其控制。不仅要考虑每一次案例课的过程控制,还要考虑整个教学计划的进度,特别是其中案例部分的安排及其效果,要注意案例部分和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的必要平衡。重症医学通过病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把相关问题穿插在具体的病例实例分析,这样学生学习记忆更加深刻。重症医学病例分析教学的内容必须掌握医学基本准则、相关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科研和行政管理能力训练,并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进阶式的训练内容。通过具体的病案实例,结合ICU相关指南学习,了解ICU收治指征,能够分析及时判别和预防各类休克及鉴别治疗策略,发现即将发生的器官功能障碍和及时处理的原则等;感染的常规原则、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重症患者镇静的基本原则;对ICU常规决策和医疗安全理解、了解和协调ICU护理人员和辅助人员的操作;科研主要在于以重症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如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采用基础和临床结合的教学模式,发现和解决问题。另外,ICU是临床技能操作较多的科室,如血气分析、中心静脉穿刺、PICCO导管置入、气管插管及纤维支气管镜等的基本应用。对于诸多的临床技能,采用多媒体强化临床理论教学、指导临床实习医师操作,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等多步骤、循序渐进,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中重症患者实际情况及ICU相关的医疗设备操作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此外,对呼吸机的应用,在临床工作中边演示边讲解呼吸机的操作流程,手把手带教学生操作,让学生熟悉呼吸机的结构、面板控制、参数设置等,待学生能熟练操作时,鼓励其独立操作。

3基于病例讨论教学的实施方法

经过上级医师帅选出相应病例。选择病例标准:(1)病例要有代表性,有明确的教学目标。(2)围绕病例提出的问题恰当而有教学意义。(3)在临床诊断或治疗中存在疑难问题。实习医师准备好病案病史等基本资料,主管医师备好相应的最新文献及相关指南,由教学秘书主持病例讨论。讨论内容:①急性呼吸性窘迫征诊断标准;②该患者的病因及分析;③机械辅助呼吸的指征及模式的调节;④进一步治疗的方案。讨论由实习医师提出问题,现有的治疗是否合理,还存在什么问题,查找相关文献存在的观点不一致,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案例及临床患者现有的体征、查体、辅助检查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体化治疗原则。当所有医师发表完观点,主任总结发言,并对学生疑惑进行解答。

4病例教学的体会

CCM为综合性学科,病种有多样性,危重病患者在原发疾病基础上合并有其他脏器的损伤,在相关的器官损伤专科情况需请相关的科室会诊。学生准备病例讨论前,管床一线要对所管的患者进行一般病史资料的整理,各种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并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展示一种动态的检测状态,更加清晰的了解患者的现况,综合分析从临床到病例汇总,又从病例回归到临床,从被动的传统教学模式转为主动。重症医学多学科的交流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临床思维能力,站在一个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一个点看问题。病例分析教学法是运用临床病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将教学法应用于重症医学的学习中,锻炼了学生以病例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有利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如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分布性、梗阻性。对双下肢闭合性外伤、发热患者应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提示才能对休克明确诊断,并结合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具体分析。可考虑为分布性休克。且该患者虽有外伤史,但复查CT双下肢无骨折、无活动出血,患者有发热,排除其他类鉴别诊断,故分布性休克中符合感染性休克。治疗上给予抗感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会观察到这样一系列的动态指标,对病情也不能进行合理的评估。而且现有的方案可能只适合现有情况的体征,患者的病情发展是动态的,后期的治疗方案也会转变。同样以休克为临床表现,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在对一个病人的诊治过程,必然要求进行临床的动态思维,即根据相关的医学理论及病人的状况,不断地观察分析、作出判断,及时作出实施诊治的对策。当将一类重症病人置于ICU时,客观上更要求进行动态思维,而且不断完善的ICU设备与设施为之提供了条件。在临床教学中,带教医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要及时了解新动态和指南,合理运用最新的证据。由于知识是动态的,医生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储备,追踪学科前沿动态,提高专业领域水平,保证医疗质量。然而,医生很难全面掌握新的证据,并将这些证据纳入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在大数据的时代,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困惑。因此,临床医师需要掌握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技能对信息汇总,能够应用合理的评估和利用科学的证据。而病例分析,需要阅读大量文献,对各种信息汇总结合临床实例分析。临床教学医师要上好一堂病例分析课,不仅要查阅大量文献,扩充知识储备,从病例讨论中获益。也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生业务能力,特别是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有很大帮助。既培养学生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同时提升。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师生零距离,使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精选案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管床的实习医师备好PPT汇报病史,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习医师也达到临床的轮转目的。

重症医学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中药;临床药师;培养模式;用药合理性;用药安全性

随着中西结合治疗理念的发展,中医学在临床各类疾病治疗中均得到了重要应用,其具有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经济性好等优势[1]。中医药使用率的日益频繁使得中医药在使用期间的不合理用药问题、用药不良反应问题日益增多。临床文献报道指出,通过药师干预与药学服务的延伸,可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中医药使用合理性,减少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2]。中药临床医师的个人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到实际药学服务能力,通过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能够提高中药药师的综合业务能力,提高药学服务质量[3]。鉴于当前国内中药药师培训主要参照西医学,实际培训效果不够理想,我院通过构建基于重症医学科导向的中药临床药师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药师综合业务能力,为临床中药药学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20年1月医院构建基于重症医学科导向的中药临床药师培养模式,并在培养模式构建同时加强药师的药学服务实践。2019年7~12月为培训前,2020年1~6月为培训后。比较培训前后药师的培训效果及实际药学服务效果。研究对象为30名药师,男18名,女12名;年龄28~36岁。同时从培训前与培训后药师参与药学服务患者中各随机抽取100例。培训前男58例,女42例;年龄20~76岁。培训后男55例,女45例;年龄21~78岁。培训前后药师人员无变化,两组患者相关资料差异较小(P>0.05),但满足可比性要求。1.2方法基于重症医学科导向的中药临床药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方法如下:①主要部门轮转,要求中医药师在培训前前往我院相关部门熟悉环境以了解我院中成药使用情况,包括中药病房、西药病房、煎药室、药物咨询中心等,掌握我院中成药使用现状。轮转完成后,初步进行药学知识理论与实践考核,了解药师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际服务能力。②建立多元化的临床带教方法,鉴于不同药师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同,开展多种中药药师带教模式,包括多媒体教学、PBL教学、CBL教学、LBL教学、以案例为中心的带教方法。多元化带教模式可更好的满足不同药师培训需求。③培训实践,带教教师带领培训药师参与查房,帮助药师培养中医辨证思维方式,了解不同疾病常用中药、中药配伍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带领培训药师参与临床实践,不同药师各自负责1名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明确用药风险、用药配伍、用药不良反应等;中药药师培训中加强药师对用药合理性的分析与评价,明确常见的不合理处方与存在风险处方,并绘制成表;加强培训药师对中药使用期间的不良反应分析,掌握不同中成药不良反应监测要点;规范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记录,使用统一的药学服务信息表,完善药学服务内容,如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用药期间应减少药物剂量;分析不同药物配物是否具有增效减毒效果,分析是否存在违反配伍禁忌等问题。④分析讨论与归纳总结。中药药师培训期间定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帮助药师持续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定期通过模拟案例增强不同药师的综合药学服务能力。1.3观察指标培训前后考核结果;培训前后用药合理性;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药学服务满意率。使用自拟的中药药师考核表通过闭卷方式进行药学、医学、中药配伍、常见不合理用药等方面的考核,分值0~100分;实践考核方面包括:书写病例、分析病例、处方点评、文献阅读报告、病例分析能力等,分值:0~100。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分值高对应能力越强。用药合理性主要依据中成药药物使用说明书、《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等[4]。药学服务满意则在患者出院时通过《药学服务满意率调查问卷》获取,结合药学服务内容、药学服务频次、药学服务效果等作出评价,分值:0~100分,其中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非常满意+满意=总满意,按“%”计算。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χ±s),t检验;计数资料(n,%),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考核结果比较培训后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果评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见表1。2.2培训前后不合理用药情况比较培训后不合理用药率低于培训前(P<0.05)。见表2。2.3培训前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培训后药学服务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培训前(P<0.05)。见表3。2.4培训前后药学服务满意率比较培训后药学服务满意率高于培训前(P<0.05)。见表4。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