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7 08:14:08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 护士;重症医学科;职业倦怠感;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179-03

重症监护病房是危重患者密集的场所,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导致重症医学科护士产生较大的工作压力[1]。2005年就有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2]。欧洲两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受到职业倦怠影响的护士比例约为25%,并逐年呈上升趋势[3]。高工作疲溃感不仅给护士带来身心的痛苦,也会影响对患者的护理质量,造成医院财政收入的损失[4]。“优质护理病房”概念实施于临床护理以来,高强度的基础护理工作量的增加更加剧了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因此,为了解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对本院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于2011年7月和2012年7月调查福州市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的85名护士。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13名,护士66名,均为女性;年龄20~42岁,平均(23.9±4.0)岁;护理工作经验3个月~10年,从事重症医学护理工作时间3个月~6年,平均(2.34±1.63)年;文化程度:中专学历名11名,大专学历59名,本科学历15名。其中,工作3年及3年以下护理工作经验的低年资护士49名,3~10年护理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护士36名。

1.2 方法

1.2.1 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malasch burnout inventory,MBI) 由22道题目组成,其中,情绪衰竭(EE)量表有9道题目,总分54分,19~26分为中度倦怠感,26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去人格化分量表有5道题目,总分30分,6~9分为中度倦怠感,9分以上为高度倦怠感;个人成就感分量表有8道题目,总分48分,34~39分为中度倦怠感,34分以下为高度倦怠感[5]。量表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对量表的描述进行自我评估,评估采用7点评分,依次表示其感受出现的频率,其中,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表示倦怠程度越重,个人成就感分值越低表示倦怠程度越重。此量表经过测试,同质信度Cronbach's a=0.738,分量表中情感耗竭为0.858,去人格化为0.761,低个人成就感为0.75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6]。

1.2.2 临界值以情感耗竭分数≥ 27、去人格化分数≥ 8、个体成就感分数≤ 24为标准。参照李永鑫[7]提出的综合考虑职业倦怠3个因子的方法,把各个因素的影响整合在一起,纳入到职业倦怠的诊断标准中,即将受试者的倦怠程度分为4种:(1)零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3个因子的得分都低于临界值;(2)轻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1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3)中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的某2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4)高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的3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本研究认定轻度倦怠为正常人群,中,高度倦怠为职业倦怠人群。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

2.1 2012年7月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评分情况

2012年7月调查中的受试护士在情感衰竭上的分数明显高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在个人成就感上的得分则明显低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见表1。

2.2 2012年7月调查中低中高护士职业倦怠感比较

低年资组一年前后倦怠人数比较,低度倦怠人数明显减少,而中高度倦怠人数增加16.32%和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高年资组两次职业倦怠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3.1 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严重

表1、2结果显示,2012年7月调查中的受试护士在情感耗竭上的分数明显高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在个人成就感上的得分则明显低于Maslach提出的医护人员常模,而低度倦怠护士15例,占17.64%,中高度倦怠护士70例,占8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由此可见,重症医学科护士倦怠感以中度倦怠居多,职业倦怠严重,值得关注。ICU是危重患者密集的场所,与普通病房相比,患者病情重变化大,护理垂死和死亡患者的概率大,先进医疗仪器集中,技术性、专科性比普通病房强,患者自理能力差,劳动强度大。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负荷下,需要将精力更多地用于熟悉技术操作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而忽略了与患者的关系,从而产生倦怠感。职业倦怠感不但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 而且会使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降低工作绩效,同时影响与家庭、朋友的关系,对自己、他人、组织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8]。因此,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者在提高科室护士护理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同时开展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学习,宣扬护理工作的崇高目的,做好护士的心理建树,以提升护士的职业热情,从而缓解护士职业倦怠感。同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更人性化的排班,定期组织缓解压力的户外活动,有效的激励措施来缓解重症医学科护士的职业倦怠。

3.2 低年资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加重程度高于中高年资护士

表2结果显示,3年及3年以下工作经验的低年资护士职业倦怠感程度上中度倦怠和重度倦怠人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高年制护士职业倦怠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是由于新护士工作经验偏少,专业技术操作欠熟练,理论与实践还不能很好的结合,还要常常面临突发事件,并必须快速做出反应,这些加重了新护士的心理压力[9],更加剧了职业倦怠感。同时,重症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收治的患者以病情复杂、多脏器功能衰竭为主,时常送入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已死亡或濒临死亡;死亡作为一种刺激源造成的情感反应易使年轻护士产生焦虑心理,加重职业倦怠感。因此,年轻护士进入重症医学科工作前,护理管理者应该对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做好评估,挑选能适应高强度的护理工作和心理素质高的护士进入重症护理部门;还应积极组织有关重症护理相关知识和成就的培训班,使年轻护士充分了解重症医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有足够的信心和热情投身到重症护理的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3.3 减轻或消除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在重症医学科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理念

护士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丰富的边缘学科知识,精湛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提供给患者的服务质量[10]。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要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患者的安全,要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这就更需要大量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高的护士投身在重症护理专业上,更需要重症护理的护士拥有更多的精力和耐力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减轻重症护理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护士职业倦怠感严重,尤其投身在重症护理专业的新一代护理人才中。因此,无论是护理管理者还是医院都应该对重症护理相关部门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减轻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提高重症护理的质量,提升重症护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继平,王爱军. ICU护士工作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2004,4(8):1-4.

[2] 王芳,袁桂枝. 护士工作疲惫感及其研究现状[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5,20(18):74-76.

[3] Merouti E,bakker AB. A model of burnou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st nurse[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0,32(2):454-464.

[4] 余华. 护理工作疲溃感及其研究进展[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870-871.

[5] 陈素坤. 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7-217.

[6] 冯莺,骆宏,叶志弘. M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477-479.

[7] 李永鑫. 三种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74-76.

[8] 陆昌勤. 工作倦怠感研究及展望[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206-208.

[9] 张桂兰,马慧. 浅谈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及对策[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6):645-646.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 重症护理记录单; 书写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020-01

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 ICU)护理记录单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危重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真实、及时、全面、准确、动态的记录,记载了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是护理活动的原始文字记载,亦是医疗事故和纠纷处理中重要的法律依据[1]。持续质量改进(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 )是一套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2013年我科将 CQI 质量管理模式成功地应用于提高重症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方面。现报道如下。

1 重症护理记录单存在的问题

记录格式错误, 刮除、涂改, 页码错误、错别字。漏记生命体征、液体及漏签字,这几项缺陷发生在工龄 1 年以下的护士占 55%, 1 年~ 3 年占 40%, > 3 年仅占 5%。病情描述不恰当、护理措施无效果评价, 如物理降温后继续观察体温、心率变化。烦躁病人应用镇静剂后无评估是否缓解等。出入量记录不准确, 表现在小结或总结时漏加前一页的出/ 入量, 造成出入量不准确, 无法为医生诊断、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重抄未通知责任人, 一人笔迹多人签名、多人笔迹一人签名,签名不符。记录与医生不符, 由于医生和护士在查房和巡视时间上不尽一致, 判断上存在主观因素, 出现同一时间点记录的内容医护存在矛盾, 如在观察病人的意识和瞳孔上, 医生在病历中记录意识为嗜睡, 而护士观察后记录为浅昏迷, 若病人病情发生急剧变化, 有引起纠纷的潜在危险[ 2]。

2 分析原因

2. 1 重症护理记录单方面:重症护理记录单是采用正反面,并用较大的版面记录较多的监测内容, 横向排版。记录内容包括出入量(静脉入量、食入量、尿量、胃液、大便、汗液、引流液、渗液)、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重症监测、护理、特殊用药、检查、病情评估、护士签名。虽然有阴影及英文字母区分,但仍然出现上下写错行。

2. 2 护理人员方面:现轮转护士为三个月,其中有90%的护士都由病房轮转至监护室,新护士对监护室环境的陌生,对重症护理记录单不知该如何记录,并对于记录的频率、评估内容模糊。新护士人数加轮转护士人数占总人数的50%。低年资护士文书书写基本功较差且未意识到真实记录病历的重要性;不能客观真实地记录病情, 观察病情不仔细;责任心不强。带教老师带教工作没有做到位。

3 制订实施质量改进方案

3. 1 培训是提高护士书写病历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入课室的第一天实施两个课时的重症护理记录单书写培训,熟悉病区环境。学习《护理病历书写规范》、《护理病历检查奖罚制度》等制度。每月组织科室护士,尤其是轮转、进修人员、新进人员学习如何书写重症护理记录单,对于新更新的护理记录要求及时传达。由年轻护士提出书写中碰到的问题,经验丰富的老护士给予指点, 责任组长评估上次学习提出的不足问题是否有所改进。每月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新进人员进行考评。

3. 2 加强重症护理记录单质量管理 科室设立质控小组,加强护理记录质量监控, 建立护理记录书写三级监控制度[3]即责任护士每班检查,责任组长每日检查, 护理长每周检查。有效地实现重症护理记录书写的自我检查及出科前的质量检控, 及时修正记录缺陷。

3. 3 加强法律意识 2002 年4月1日我国医疗侵权诉讼实施举证倒置, 9 月 1 日实施《条例》以来, 医疗纠纷日益增加,其中护理记录作为必要的护理文件, 成为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 即意味着护理文件中的每个字、每个符号都代表着一份法律责任。在美国,无论医务人员还是法律人员对“没有记录就等于没有做”的意识很强。如果护士将不真实或没有实施的内容记录在案, 一旦被发现, 就会取消护士执业资格[4]。因此护士应在工作中增强证据意识, 重视证据管理;并要增强法律意识, 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谨的护理记录不仅是为了病人,同时也为保护自己预置了 1 份保险。

3. 4 合理分配 对新进人员、轮转、进修人员实施1:1的整体护理。让新进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书写重症护理记录单,记录全面、及时。对病情危重、病情变化迅速的患者实施一对一的护理,启动ON CALL班。

3. 5 提高护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ICU 病人需要记录的内容很多,护士要将观察到或实施的内容详细记录在案。书写护理文书时,医护记录必须相符, 客观真实, 内容连贯, 重点突出,做到“做我所写的, 写我所做的”。应用医学术语,措词恰当, 避免不恰当的语句或错字, 以防留下纠纷隐患, 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5]。

3. 6 加强医护之间的沟通 医护工作分工不同,目标一致,加强医护间的相互沟通,有助于对患者病情、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达成一致,减少和避免主观分析、判断的差异。护士主动、及时报告病情,医生及时准确定出针对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护士长参加查房,做好医护关系的协调。

4 结果

2013年第三季度我科将 CQI 应用于提高重症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 与第二季度未实施 CQI 前相比, 重症护理记录单书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见表 1。

5 小结

实践证明, 通过不断的持续质量改进, 可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ICU 护理记录单作为医疗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理医疗纠纷中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医院护理部可根据目前 ICU 记录中存在的问题邀请法律顾问有的放矢进行讲解和分析, 切实增强医务人员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以确保ICU 记录书写质量,进一步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总之, 遵循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原则, 有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新华, 李宅军.护理记录在日本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0, 19( 6) : 249 - 252.

[2]冯玉珍. 护理记录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现代临床护理,2009, 8( 8) : 80 -81.

[3]古今颖. 护理记录缺陷的原因分析及其改进对策[ J]. 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0) : 79 - 80.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护理资源配置;ICU;ICNSS

[DOI]10.13939/ki.zgsc.2016.24.041

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手段多、操作技术复杂、知识更新快、工作量大,对护理人员的配置及管理要求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为提高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保障整个监护室工作的顺利高效运转,引进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ntensive Care Nursing Scoring System,ICNSS)评估ICU护理工作量,作为ICU护理工作量的测算工具和重症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可靠依据。ICNSS量表包括护理诊断、护理干预措施及护理效果3个方面内容,既可用于比较不同监护病房的护理工作量,也可评估单个患者从入科到出科的整个护理过程,[1]可以更好地优化配置护理资源,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我院重症监护病房采用ICNSS评分情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5例重症监护病房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内科和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50例,男53例,女42例,其中多发伤23例,休克12例,消化道大出血10例,重症胰腺炎8例,术后感染30例,急性中毒1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资源配置

一是对照组:采用平均分床法进行护理,由护士长根据患者总数将床位平均分配给每名或每组护士,护士独立承包相应床位病人的护理工作,即常规平均分床法。二是观察组:依据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配置护理资源。根据量表内容对病人的各项评估项目进行评分,确定病人的护理干预水平,后根据评分系统统计出来的护理工作总量分配护理人力资源。ICNSS主要包括气体交换受损、无效呼吸形态、清理呼吸道无效、组织灌注改变、皮肤完整性受损、排泄清除功能改变、容量改变、心律改变、营养改变、躯体活动改变、睡眠形态紊乱、交流改变、疲劳、疼痛、焦虑及恐惧、亲属及重要关系人的不良应激16项内容。

1.2.2 观察指标及护理评分标准

比较和观察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每个ICNSS问题的护理干预评分分1~4个等级,分别对每个健康问题进行护理干预评分评估,相加总和为总护理工作量,总分16~64分。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X2检验;P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观察组(P

3 讨 论

3.1 应用ICNSS量表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有报道指出,ICNSS量表涵盖了病人病情、治疗、观察、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原则性和操作性均强,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应用ICNSS后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其住院费用,减轻住院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这一结果说明ICNSS评分实施的必要性。

3.2 应用ICNSS量表提高护士满意度

传统的ICU护理采用平均分床法,按照床位数将病人分配给护士,容易忽视护士的具体工作量,每个护士工作能力及专业素质存在个体差异,从而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整体护理工作质量。[3]Pyykk等学者于2000年提出ICNSS,通过重症监护护理评分量表来测算ICU护理工作量,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前提下,将总的工作量合理分配给每个护士,必要时增加值班护士数量或采用弹性排班制度,以期能够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也能够将其应用在对比不同监护病房的护理工作量方面。ICNSS量表分值越高,表明护理工作量越大。[4]依据ICNSS量表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配置,根据评估护理工作量调整护理人员数,改善了护理人员的疲劳与紧张状态,保证护士有充沛的精力,而且还可以确保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内的灵活性,有效地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士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满意度。

3.3 应用ICNSS量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ICNSS量表包括清理呼吸道无效、皮肤完整性受损、气体交换受损、无效呼吸形态等护理问题,护士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评分后再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PyykkA.K.,Laurila J.,Ala-Kokko T.I.,et al.Intensive Care Nursing Scoring System Part2:Nursing Interventions and Nursing Outcomes[J].Intensive Critical Care Nursing,2001,17(1):16-27.

[2]杨红叶.分级护理实施的现状与展望[J].广西医学,2008,30(2):221-223.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护理人员抑郁焦虑调查

焦虑和抑郁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心健康疾病,近来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处于重症监护室一线的护理人员,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为了解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她(他)们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郑州市3家省级医院和4家市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护士为研究对象,当场发问卷,填写完毕后收回,有护士78名,男12名,女66名,年龄20~40岁,平均24.2±3.2岁。

方法:Zung′s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级记分,量表中各单项得分相加得SAS和SDS总粗分,用总粗分乘以1.25换算成标准分。SAS标准分>50分判断为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3分判断为抑郁症状。一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

SAS和SDS标准得分。

表1各项目标准分比较

项目例数SAS标准分SDS标准分男1244.33±12.9246.33±7.10女6642.53±12.0044.08±12.28

男、女护士SAS得分差异无显著性(t=0.47,P=0.64),和常模(33.8±5.9)相比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护士SDS得分差异无显著性(t=1.29,P=0.20),和常模(41.88±10.57)相比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总检出率23%(18/78),其中男3例,女15例,男性检出率低于女性,但检出率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X2=0.54,P=0.463);抑郁总检出率17%(13/78),其中男0,女20%(13/66),男女性检出率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X2=1.74,P=0.187)。

讨论

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基本为医院各科室的急危重症患者,病情重,有效沟通难,因此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经常处于救护的高度紧张状态,工作要求高,劳累紧张,睡眠不足,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在这种高风险、高强度脑力、体力劳动环境下,情绪也更容易出现波动。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解决方法,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显著高于普通人群[1]。本调查中,被调查的护士中有焦虑症状23%,有抑郁症状17%,不给予这些人员以适当心理调整和干预,会对她(他)们的社会功能(如工作态度、积极性等)和医患关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产生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男性护理人员的焦虑、抑郁检出率比女性低,这可能与男性护理人员体力较好,能更好的完成重症监护室内的各项工作,感到的压力小,而女性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要比男性更大有关。据调查,在美国大约12%的医师在一生中曾经患过抑郁症[2],有报道成年抑郁症患者中女性是男性的两倍,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14.34%。对于中青年岁女性,无论是在低收入国家还是中、高收入国家,抑郁症排在疾病负担的第1位,女性医务人员工作强度高、责任重、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得到重视。遗憾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非精神病科医务人员,特别是综合医院和初级医疗机构的非精神科专业医务人员对抑郁的认识不足,对抑郁症三大核心症状项目回答正确率总体仅24%,对治疗抑郁的药物选择、特性、不良反应、疗效及疗程不了解[3],故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抑郁症。提示必须对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提高医务人员整体心理素质,因此对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也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以提高心理应激能力。还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4],所以,医务人员的工作要被家人和社会理解,使医务人员能安心工作。

本研究中焦虑总检出率23%,其中男3例,女15例;抑郁总检出率17%,其中男0,女20%,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对象样本相对较少,无普通人群的对照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将继续扩大样本,增加对照组,进一步探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田丽华,宫玉花.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1):9-11.

2Alpert Js.Physician depression[J].Am J Med,2008,12l(8):643.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精神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表示愿意配合。其中男10例,女44例;年龄21岁~53岁;文化程度:中专30人,专科13例,本科11例;职称:护士16例,护师10例,主管护理师21例,副主任护师7例。

1.2调查方法 应用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2],共包括90个项目,有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此量表来自于行为医学量表手册,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每项根据被试者最近1w的感受按"1"(没有症状)到"5"(极严重)5级评分。然后根据不同症状的评分相加得出总分、各因子分。得分越低,说明心理状况程度越好。开始评定前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心理治疗师担任辅导老师,向被试者解释测试的目的和意义,对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如实填写,当场收回,发放问卷54份,收回54份。

1.3统计学方法 将测试结果与中国常模即正常人1388例数值[3]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见,精神科护士SCL-90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与国内常模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随着《精神卫生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和实施,人们法律意识提高,对护理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精神科病房大多为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管理,患者出现问题首先质疑护士的工作,面临来自社会、家属、医院一系列的责难,使护士工作压力大;精神病患者不同于普通患者,他们大都没有自知力,不承让有病,拒绝住院,拒绝治疗,在病态思维下,往往会出现冲动、自杀、伤人、毁物、逃跑等异常行为,甚至会有更加严重后果。为了防止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精神科护士必须工作认真细致负责,应激反应快,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巡视制度、交接班制度。例如:15min~30min巡视一次病房,护士在交接班时必须清点患者人数和危险物品数目,特别是约束带。长时间使护士养成了反复检查反复点数等习惯;精神病患者思维紊乱,行为异常,随时都可能发生自杀、自伤、冲击护士等危险行为。据报道精神科护士在其职业生涯中遭受患者的攻击率为86.21%[4],所以精神科护士上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让患者始终在视线之内,正确认识精神症状,掌握接触患者的技巧方法;基层医院精神科护士工作环境差,护理人员相对缺乏,据报道我国精神科护士密度的平均水平是1.46/10万~2.25/10万[5],导致夜班次数频繁,工作负荷大,经济收入与付出不匹配相对较低,在对工作付出努力后,却受到不公平对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就会导致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差。

4对策

4.1加强护理人员多方面继续教育 重视精神卫生宣教工作,对护士工作给予支持和理解。为适应精神医学的发展和需求,要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紧跟科技,提高对患者精神症状的认识,正确、及时、客观的判断患者情况,如及早识别冲动发生的先兆,及时发现,用保护性约束的办法及时制止。加强业务学习,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习及自学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人格及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减压,提高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

4.2加强管理措施 医院管理者从护士的人员结构、工作状况、学习途径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合理安排,降低工作负荷,调动工作积极性,更好的维护护士身心健康。

4.3改善工作环境 为了患者和护理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必须改善精神科病房的工作环境,完善精神科病房的安全实施,为护理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减轻精神科护士的精神紧张和工作压力,降低工作风险。

总之,基层医院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还是有些改善,远期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谭苏玉,黄晨.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和自我防护[J].中国社区医师,2012,23(14):241.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杂志,1999,13(增刊):64-67;255.

[3]金华,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63.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层级护理;骨科病房;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骨科病房护理中,患者通常情况不一,多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术后疼痛、引流、并发症等都是骨科临床护理的常规工作[1]。为开展好骨科病房护理工作,提高骨科病房护理质量,我科在近期开展了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现将具体的开展方式以及应用效果等情况作以下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共有护士16人,均为女性,其中年龄最大的为51岁,最小为20岁,平均年龄(32.45±8.15)岁;专科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2人。1.2方法将病区分为2~4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置责任组长1名,根据实际需要组内成员最少设置3人,最多10人。确立按照层级分别为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三层管理制度。各岗位人员的选择主要根据护士的的职称、工龄、学历以及工作能力来确定。同时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差异将其划分为N1~N4这4个级别,每名责任护士按照其级别不同负责6~8名不同程度病情的患者。制定好管理制度,明确护士的岗位职责。护士长全面负责护理质量监督,规划每个责任小组的管辖范围。责任组长除了能负责分管部分危重、疑难患者外,还需要具体负责小组内组员的岗位安排,工作事件安排,指导本组内其他护理人员的工作以及对本组护理质量的监督。责任护士应该服从护士长及责任组长分工安排,及时完成所分配的护理任务。护士长或责任组长在进行护士的工作时间安排时,根据护理工作量,可适当增减岗位人数。同时每组安排至少1名护理人员作为机动调用,协助工作量较大的责任护士完成护理任务。1.3疗效评价在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前后三个月内分别随机抽取500名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统计,观察并比较实施分层管理前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变化情况。1.4统计学方法先应用Excel2003办公应用软件,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并发症率=并发症例数/总例数;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例数。然后采用卡方检验方式进行数据对比,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开展层级护理前所选取的500例患者中相关并发症发生57例,发生率为11.4%,开展层级护理后相关并发症总共发生11例,发生率为2.2%,两组比较,开展层级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明显降低,x2=6.6776,P=0.00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展层级护理前500例患者中对护理服务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患者总数为346例,其护理满意度为69.7%,开展层级护理后,患者对护理服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患者总数为467例,其护理满意度为93.4%,两组比较,开展层级护理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有明显提高,x2=18.6658,P=0.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骨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中,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量,同时也能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提高护士的工作能力[2]。护士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提高后,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护理差错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分层级管理模式是护理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在临床应用实践中得到了广大患者朋友及护理工作人员的普遍认可[3]。在本文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通过护士分层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医院护理资源分工,让护理人力资源的到最为合理的分配,从而让每一名护理人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岗位职责,增强了护理团队的凝聚力,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保质保量的完成,从而能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工作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明秀.层级护理管理在中医骨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20):64-65.

[2]莫淑红,曾晓燕.中医骨科应用层级护理管理的可行性分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5,(7):174.

[3]尹罗娟.层级护理管理在中医骨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8):9-11.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篇7

产科医疗对象特殊,突发情况多,且危急重症严重威胁孕产妇及围产儿生命。在紧急情况下,护士应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丰富的临床护理抢救工作经验、熟练的危急重症护理学技术操作水平,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进行积极的抢救治疗,以挽救母婴生命。

1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6月~2004年12月成功抢救产科危急重症46例,多数是从10个区镇转院而来。年龄22~41岁,孕周24~42+5周,产次1~4次。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1例,产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9例,前置胎盘9例,胎盘早剥6例,子宫破裂3例,子宫胎盘卒中2例,妊娠合并心脏病、心衰5例、疑羊水栓塞1例。剖宫产27例,阴道分娩16例。39例痊愈出院,7例好转出院。无1例死亡。

2抢救实施

2.1成立产科危急重症护理抢救小组,护士长任组长,在科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其中主管护师3名,护师2名,均是护理骨干。抢救小组成员一般都住在医院附近,手机和电话随时开通,随叫随到。如有120出诊接妇产科急症病员,即通知抢救小组成员到病房做好急救准备工作。

2.2护士长全面负责抢救的组织实施工作:制订一系列危急重症的护理抢救程序和规章制度,及时发现护理问题,解决抢救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操作技术。保障抢救药品、器材的供应和完好,保证供氧装置的畅通有效。临场指挥协调工作,抓住重要环节,落实责任,以利抢救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定期总结抢救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2.3注重护理抢救小组成员实际操作的培训与练习:要求正确掌握心脑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胎心监护仪的使用和数据的判断。熟练掌握呼吸道深部吸痰、各种引流管的护理、静脉留置针穿刺、动脉血气抽血、深静脉穿刺、新生儿气管插管等技术。

2.4制订产科危急重症较为科学的抢救流程:我们制订和规范了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羊水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危急重症的抢救流程,挂在抢救室、产房明显的地方,促使每个护士熟记抢救流程,并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意义,在抢救工作中心中有数,忙而不乱。2.5抢救设备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常规抢救设备有:心电监护仪、氧气装置、吸痰器、气管插管镜、复苏囊、急救车(内有专科抢救药品和常规抢救药品、液体、输液用具等)、无菌抢救包(内有开口器、压舌板、舌钳、吸引管等),落实专人管理,每天检查,保持备用状态。

2.6产科危急重症的标本采集至关重要:参与抢救的护士要明确主要的临床生化项目及检验结果的判断与意义。抽血要有计划,减少抽血次数,减轻病人痛苦。对休克患者要提高抽血的成功率。2.7产科护士不但要具备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还应具备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才能在抢救工作中临危不乱,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

3护理体会

3.1吸氧:这在所有的产科急症都适宜,早期有效持续吸氧,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2补充血容量,建立静脉通路,根据病情和医嘱调节滴速:正确合理用药,对各种抢救用药的剂量、用法要准确,掌握药物的给药途径、速度,注意“三查七对”,用过的药瓶要保留备查。准确统计出入量,并做好记录。

3.3生命体征的观察与记录: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神志、意识等,监测结果要及时记录在抢救护理单上,护士应掌握判断结果,有异常要报告医师。重症孕产妇不仅要抢救母亲,还要抢救围产儿,注意胎心的监测和新生儿的观察。置患者合适的体位,预防并发症。

3.4抢救时各级医生多,主意也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诵一遍,原则上执行在场人员最高专业职称医师的口头医嘱。一人指挥,多人配合,护士专人记录口头医嘱。

3.5参加抢救人员必须谨慎言行,病员处于休克状态或极度衰竭时往往神志是清楚的,不可随便议论病情与愈后或对抢救不利的语言,以免给病员造成紧张情绪。

3.6病情稳定后进入整体护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和心理安慰,体现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尤为重要。病员的基础护理、药物治疗、生活服务工作要做到切实到位,加强健康宣教,保证患者短期内康复出院。

作者:樊正碧(安岳县人民医院,四川安岳642350)

第2篇:产科危急重症护理学安全的防范措施

产科危急重症指的是在产科范围内突然发生的疾病造成人体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威胁孕产妇以及胎儿的生病安全的急性病症。此类病症病情急且重,发生率比较高,病情极为复杂多变,若不能及时救治会便得病情更加严重,危及母体以及胎儿的生命。

护理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m。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产科危急重症患者的护理,我院近几年来进一步了解确定护理风险,科学的分析现存和潜在的危急重症患者的护理隐患,为提高产科危急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我院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产科危急重症现存以及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产科患者较多,医护人员身兼数职,除了要完成本职工作外,一般情况下还需要负责医院的其他勤杂工作,工作量比较大,如参与病房的管理,带教实习生,催欠费单,接受各种检查以及考核,这些复杂琐碎的工作便得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易分散医护人员的注意力,便得工作顾此失彼,不知不觉中造成了安全隐患。

部分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做,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如对于剖宫产患者医护人员没有做到按时翻身便得患者发生褥疮,或者观察产程时不认真不仔细,发生“BBA”产后压迫止血的带尾纱,或者疏忽大意导致忘记按时取出而遗留在患者引到内等安全隐患。删除红色字这一段我们医院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件。

产科病房不可预知的因素多,一些新上岗的护士和实习生经验不足、专业知识匮乏易造成孕产妇的安全隐患。在节假日、周末、夜班以及交接班的时候,值班的医护人员较少,若是遇到几名患者出现紧急状况,无法同时应对,造成安全隐患。

2产科危急重症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医护人员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因此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首先,对于一些新上岗的护士和实习生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保证新人护士和实习生能够牢牢地掌握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熟练而又规范,另外,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以及考核制度,鼓励医护人员互相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率,成立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医院各科室领导共同组成,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如若发现医疗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医疗质量分与奖金挂钩,便得每一位医护人员认真负责的完成本职的工作,自觉地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与技术操作规范。修改了红色字这一段。

对医护人员实行弹性排班,避免医护人员身兼多职的超负荷状态,同时根据能力强弱,工作量大小以及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合理的搭配。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互相提醒、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保证给予危急重症患者最优质的服务。

缩短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保证医护人员工作时精力充沛,能够应对各种临时的紧急状况,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相对严重的患者可安置在距离护士站比较近的病房,缩短护士来回走动的时间。

在节假日、周末、夜班、以及交接班等危险时刻,应安排两名或以上的值班人员,保证在几例突发状况发生时,能够有足够的人力来应对紧急状况。

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警示教育,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利用晨会等时间对于医护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对于工作认真细致,给患者带来安全感和信赖感。

对于产科危重症患者而言,容易产生恐惧感、心理压抑或者情绪低落的状况,医护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做好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如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出院指导等,为患者减少后顾之忧,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关系。通过与不同的患者进行沟通,进一步提高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

一次性护理用品以及药品应该严把质量关,对于医疗设备、仪器等要进行定时的检修,并安排专人维护,确保临床工作需要。

3总结

产科病房不可预知的因素多,若不及时处理易危及母婴的健康与安全,影响产科的护理质量,危害了医院的声誉,因此作为产科的医护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制定防范措施,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篇8

【摘要】医院信息化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有力地推进了护理垂直管理的深入开展。我院将医院信息化建设成果应用于护理垂直管理实践中,包括利用HIS系统研发护理绩效评价软件、利用OA系统动态垂直管理近2500人护理团队、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实时查询全院重症患者分布等,建立以工作量为基础的护理绩效考核体系,遵循能级对应、动态调整原则进行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最大限度调动护理人员为患者服务的积极性,提升护理垂直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护理;垂直管理

Applica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zation in promoting the nursing vertical management

Xiao Shiqi Wang Shiyao Fan Ling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hospit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nursing management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nursing vertical management effectively. Our hospital use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in practice of nursing vertical management, that include developing nurs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software making use of HIS system, dynamic vertical management with the nursing team of near 2500 nurses making use of OA system, real-time inquiring th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intensive patient in hospital making use of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system, and so on . Build the nurs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based on workload and manage nursing human resource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energy level corresponding and dynamic regulation.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nurses to serve patient furthest. Improve the level and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nursing vertical management and advance the nursing discipline development.

【Key words】 Hospital;informatization;Nursing; Vertic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52-02

护理垂直管理引用了绩效管理的方法[1]。我院自2005年实施护理垂直管理,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护理管理负责制,层层负责,护理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医院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医院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也对护理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护理垂直管理在信息化时代确定了新的发展主题并赋予了新的内涵。现将我院医院信息化在推进护理垂直管理中应用的举措及效果介绍如下。

1 利用HIS系统,研发护理绩效评价软件

1.1 举措

1.1.1 实行护理垂直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护士的绩效津贴统一由护理部发放,而如何公平、公正地发放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我院实施护理垂直管理后,2007年自行研发了一套护理工作量统计软件,通过近半年的时间对临床的护理操作进行了科学测评,并由计算机中心协助设计相关软件,应用HIS系统来完成这部分工作,极大程度地增强了运行的效率和可行性。

1.1.2 这套护理工作量统计软件综合了工时测定、技术含量、劳动风险等因素,将临床130余项护理操作项目赋予权重分值。例如成人静脉输液赋予0.3分每人次,而小儿静脉输液赋予0.9分每人次,就是考虑到小儿静脉输液技术含量高、劳动风险大的因素。

1.1.3 护理部可以在工作量统计软件的管理界面随时输入时间段来查询全院各个护理单元的工作量得分情况,包括总得分、收费得分及非收费得分三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一些内容,虽然不收费,但是也消耗了护士的工作时间,如发放口服药、翻身等,因而在工作量统计时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护士的工作情况,对于这些非收费项目我们也赋予了相应的权重分值。点击查询到的各护理单元的工作量得分可以查看明细,即收费得分的项目及数量构成,非收费得分的项目及数量构成,从而清晰地了解工作量统计结果的具体情况。

1.1.4 每月护理部在对护理单元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人员配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后,完成绩效考核,形成了完善有效的护理薪酬垂直分配体系,其中工作量岗位班次占60%,科室成本效益占30%,护理质量占10%,每月由护理部按照以上分配体系将全院护士的绩效津贴分配至各个护理单元,再由全院95位护士长将绩效津贴分配至每一位护士,完成一次护理绩效评价及分配过程。

1.2 效果

1.2.1 以科学、客观的工作量统计数据作为分配护理绩效的重要依据,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护理人员深入认识到只有在工作量大、风险高、工作难度系数大的护理单元工作才会得到相对多的护理绩效津贴,有效地淡化了优势科室(护理人员工作轻松,而绩效津贴高),护理人员向非优势科室合理流动。

1.2.2 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后,为增强试点病房护理人员的对基础护理的重视,更有力地夯实基础护理,护理部在护理薪酬垂直分配体系中,将护理工作量统计软件中3项基础护理项目的分值提高,并新增3项基础护理项目,将其赋分,具体见表1。并将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作为试点病房的嘉奖依据之一。该项举措激励护理人员更好地完成基础护理工作,扎实落实护理措施,主动为病人提供全面、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表1 护理工作量统计软件中基础护理

项目分值提高及新增项目情况

2 利用OA系统,动态垂直管理近2500人护理团队

2.1 举措

2.1.1 随着全院OA系统的建立,计算机中心帮助护理部建立了护士电子档案库,电子档案中包括全院每名护士的一般信息、学历、职称、任职情况、工作经历、培训经历、考核成绩等,尤其是工作经历、培训、考核可以作为护理人员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依据。

2.1.2 OA系统中,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保证了护理人员信息库的准确,并与人力资源部的全院人力信息库保持一致。新招聘的护士可由人力资源部随时录入新信息,护士的人事调动程序由繁入简,只需网上程序审核,就能一键“到位”,护理部主任确认后自动转入人力资源部全院人力信息库,达到一体化管理。

2.1.3 我院还建有机动护士库,包括两个类别,即重症监护专科护士机动库及普通护士机动库,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重症监护专科护士机动库由全院各病房的重症监护专科护士构成(除外在CU科室工作者),普通护士机动库由全院各病房选拔的护士构成(除外重症监护专科护士)。机动护士库中人员详细资料包括员工号、护理单元、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时间、最终学历、联系电话。例如在H1N1流感期间,我院紧急成立了发热病房,护理部垂直调配了全院的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充实到发热病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是机动护士库在垂直管理中应用效果的一个具体体现。

2.1.4 目前,全院共有护理人员近2500名,护士长可通过OA系统查询本单元每名护士的情况,并可实现网上排班。护理部主任只需在OA系统中输入自己的维护名和密码就能直观而动态的了解到每名护士的评价和考核情况,实现任职、免职、360度考核等内容。

2.2 效果

2.2.1 OA系统的介入极大地提高了护理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提供的数据及时了解全院护理人员的情况,掌握全院护理队伍的构成,避免了因数据不全面、不准确导致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与临床实际需求的脱节,而影响管理效率。我院利用OA系统有效地实现了护理垂直管理中,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及时、统一调配的职能。

2.2.2 OA系统的介入极大地提高了护理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以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为载体 ,及时实施护士动态管理,可以在全院的层面上来动态弹性调配护理人力资源,从而最大限度的充分使用

护理人力资源,提高人力效率,在不增加总体人力成本的前提之下,通过内部的调整来达到人力的最佳配置。

3 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实时查询全院重症病人分布

3.1 举措

3.1.1 多年来,护理部一直坚持重症病人的上报制度,每天上午10点前,护士长及时上报重症病人,护理部当天到临床检查指导。随着我院全面启用电子病历系统,制作了重症病人查询系统,包括重症报告查询、病危抢救报告书、预警信息查询、全院危重评分汇总四种查询程序。

3.1.2 我们常用预警查询方式,可用单项和多项组合式查询,不仅可查询当前全院有多少重症病人及这些重症病人都分布在哪些护理单元,还可以查询到重症病人更加细致的情况,如哪些病人体温升高、年龄偏大,这些都为护理管理者的高效能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3.1.3 护理部每天10点前查询出全院的重症病人,了解实时的重症病人分布,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及时到临床对重症病人的护理进行指导,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3.1.4 通过实时查询,当发现某个护理单元重症病人急剧增加时,护理部会予以高度重视,并对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制定有效应对方案,可从全院重症监护专科护士机动库中调配人力,及时增援重患急剧增多的护理单元,做好护理人力的动态垂直管理。例如发现节假日期间重症病人在ICU、呼吸内科急剧增多,可及时调配全院的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前去支援,更好地完成节假日期间护理工作。

3.2 效果

3.2.1 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实时查询全院重症病人分布,护理部可以实时掌握全院重症病人的动态分布,通过护理指导与人力调配,避免因重症病人病情复杂及数量增多而导致的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全院重症病人的护理安全。

3.2.2 在保证全院重症病人的护理安全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电子病历系统重症病人查询功能,掌握重症病人的实时状况,发挥护理部临床督导的积极作用,结合重症病人特点有针对性地对护理工作进行指导,有效落实护理措施,不断提升全院重症病人的护理质量。

医院信息化建设伴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目前我院已经实现局域网络化应用,提供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构建了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基础技术环境。医院信息化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有力地推进了我院护理垂直管理的深入开展,成为提升护理垂直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并进一步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篇9

摘    要:目的 探究SBAR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重症医学科15名护理人员进行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并将培训前3个月(2020年1~3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常规模式组,培训后3个月(2020年4~6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SBAR模式组,比较两组交接班效果评分及满意度。结果 常规模式组与SBAR模式组交接班效果评分分别为(17.25±1.43)分、(21.42±1.14)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满意度分别为82.00%和96.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有利于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水平及患者满意度。关键词:重症医学科 护理人员 交接班 SBAR模式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是病情相对危重的患者,重症医学科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多,病情复杂,护士交接班对患者有一定影响。一旦交接班出现失误,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重症监护患者的多项指标变化快,病情复杂,班次增多。护理人员交接环节在患者监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防止交接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避免安全隐患。为全面提升交接班质量,降低沟通不畅带来的护理风险,在交接过程中,为确保交接护士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患者的各方面情况,确保后续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应更加重视交接工作。护理班次对保证患者的持续质量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SBAR是情况、背景、评估和建议的首字母缩写,分别表示正在发生的事情、导致它的原因、我认为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它[3-4]。因此,选择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实施SBAR模式,观察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调查我院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前后各3个月(2020年1~6月)的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水平及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探讨了SBAR模式在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我院重症医学科15名参加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的护理人员,年龄27~37岁,平均年龄(31.73±1.82)岁;本科15名。将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前3个月(2020年1~3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常规模式组,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后3个月(2020年4~6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SBAR模式组。常规模式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55~89岁,平均年龄(67.45±10.62)岁。SBAR模式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67.76±10.56)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2 方法常规模式组以传统模式进行交接班工作,主要由口头交代患者的病情状况及治疗方式。SBAR模式组运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1)首先要建立相应的交接班模板,需要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当前患者的床位信息,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过敏史,特别是对于一些异常结果,要进行专门处理。评估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并对患者病情可能伴随的风险进行预防性治疗。了解患者的一些基本生命体征,对患者的护理措施提出一些重点建议,并处理一些护理措施。应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有精神疾病、医疗纠纷、支付困难,以及部分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对护士进行规范化沟通模式培训,成立相应的沟通小组,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等,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并介绍一些培训方法。全面分析和介绍标准化沟通的应用意义和方法,使护理人员都认识到SBAR模式的应用价值。之后根据模板进行规范化沟通,在交接班时将患者基本信息及相应的护理内容标注在相应的表格上,并在交接班期间使用模板进行SBAR模式沟通,进行准确的病情评估和进一步的护理治疗。(2)制定交接顺序:通过对SBAR沟通方式的研究,根据病房的特点,在原有交接班次的前提下,制定新的交接顺序,并在交接班次内容中分解SBAR的具体步骤。(3)SBAR培训:在SBAR培训中,核心是护士长,需要引导全区护士积极参与SBAR沟通模式培训过程,并根据具体案例模拟情景培训进行考核反馈。这样,每一位护士在护理班次中都能对SBAR沟通模式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4)交接班流程:首先,护士在交接前需要按格式填写签名,然后需要仔细说明具体交接内容,交接结束后必须反复确认最终交接,如果有问题,需要在备注中说明。(5)效果评价:比较分析交接不良引起的输入事件、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和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比较实施SBAR前后的效果。每周随机选择2~3例患者检查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士态度、责任心、技术、知识教育、患者回答等。1.3 效果评价(1)自行设计调查表,对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效果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说明交接班效果越好。(2)调查两组患者对交接班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级别,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病例×100.00%。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2.1 交接班效果评分常规模式组、SBAR模式组交接班效果评分分别为(17.25±1.43)分、(21.42±1.14)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9.1212,P<0.05)。2.2 交接班满意度常规模式组、SBAR模式组交接班满意度分别为82.00%和96.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交接班满意度的对比

3 讨论重症医学科交接班是护理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国际医疗机构认可联委会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统计,发现一半以上的原因是沟通不畅,即沟通过程中对患者的现状、病史、评价和治疗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大多症状严重,相应的治疗周期较长,而且这些患者大多有认知障碍,因此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由于患者数量较多,护士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患者开展护理工作。在交接过程中,为了推动交接护士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患者的方方面面,为了无缝地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护理干预,更需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在临床护理交接班过程中实施了以患者为中心的SBAR沟通模式,明确了患者临床基础数据、诊断数据、康复现状、治疗方案、康复情况等方方面面,让护士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患者的综合情况,有效保障后续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结合此次观察可以看出,借助这种沟通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交接班工作的综合素质。SBAR沟通模式是保证信息准确传输的一种沟通方式。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如转岗护士全面汇报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信息,而转岗护士负责认真记录,双方在转岗后再次确认,一方面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传递中出现差错或遗漏,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保障。从一定角度看,SBAR沟通模式可以引导护士有针对性地采集数据,突出交接过程中的交接内容。它不仅可以节省护士的接班时间,而且有助于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达到准确传递信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5],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护理依赖于团队成员之间可靠和完整的沟通,这是造成医疗伤害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SBAR模式组交接班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效果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较高,与常规模式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SBAR模式在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第一,规范的SBAR交接模式提高了交接班次的质量,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有赖于团队成员之间可靠、完整的沟通[5-6]。标准化交接模式提供了更系统、更结构化、更集成、更有重点、更全面的交接模式,让交接班信息在护士与护士之间准确、完整地传递,让护理工作得以延续。它对患者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规范的交接模式提高了患者的安全管理质量。第二,规范的SBAR交接模式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交接尤其是早班的满意度,这对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标准化的SBAR交接模式引导护士系统收集数据,聚焦交接[7-8]。在充分传递交接班信息的同时,避免了不必要信息的传递,提高了医师对护士交接的满意度,缓解了护士的压力,提高了护士对SBAR交接班模式的接受度。同时,临床实践表明,SBAR交接模式虽然增加了心理、社会、应急等内容,但减少了不必要信息的传递,交接更具逻辑性和组织性。第三,规范的SBAR交接模式提高了护士综合管理患者的能力。将心理、社会、紧急问题内容引入标准化的SBAR交接模式,引导护士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和急迫问题,系统地对患者进行评估。让护士更全面地了解患者情况,包括家属的需求,提高护士综合管理患者的能力[9-10]。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有利于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水平及患者满意度。参考文献[1]王庆玲.SBAR沟通在老年危重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伦理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9,29(8):871-873.[2]杨雪利,李叶戌子,郑玲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抢救护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应用全程干预+结构化病情交班干预对策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860-862.[3]郭秀娟.SBAR模式在急诊科危重症交接班应用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3):190-191.[4]陈倩倩,徐淑英,包灿丽,等.SBAR交班模式在急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刊,2018,53(4):445-448.[5]何孟君.基于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病房护理交接班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3):130-131.[6]田辉珍,沈有录,韩玉娟,等.SBAR模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3):211-215.[7]易江,罗建卫,廖代英.SBAR模式交班表在危重患者晨交班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1):168-170.[8]牛建佩,胡少华,常小霞,等.危重患者实施SBAR标准化床旁交接班模式的设计及应用[J].罕少疾病杂志,2019,26(5):88-90,110.[9]张玉,卞慧娟.电子化SBAR交接班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6):157-160.[10]陈佳云,陈翠,张允,等.SBAR模式对胰腺重症病房护士病情掌握能力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8,17(9):65-69.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牧区基层;护士培训;护理质量

我自2013年初前往黄南州县人民医院进行卫生帮扶,根据近一年的卫生帮扶工作实践了解农牧区医院面临的实际困难,提高护理质量的紧迫。我省地域辽阔,农牧区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为方便农牧民患者就医,基层医院多为综合性医院,院内没有严格的科室区分,值班护士要独立完成起内、外、妇、儿患者的护理工作,为了更好的满足多层面农牧民患者健康需求,提高低年资护理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已成为牧区基层医院一项重要的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4月,通过竞聘增设一名骨干为护理部任护理部副主任,全面职负责护理质量和人员的综合培训。选拔2名护理骨干作为参加工作5年以下年轻护士培训、考核的带教老师。参加规范培训的护士有22人,其中工作不满1年者7人,2~3年者9人,4~5年者6人。带教老师根据不同阶段的临床实践,结合青海牧区基层工作需要制定出护士层级培训计划,通过现场提问、护理查房、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考核。

1.2 方法

1.2.1 工作不满1年护士基础知识培训

1.2.1.1 岗前培训 护理部组织岗前教育及护理规范的训练,由带教老师介绍医院环境,熟悉《护士条例》、服务礼仪内容、护患沟通技巧及医院的基本规章制度。

1.2.1.2 三基训练 了解牧区基层护士的工作职责、程序及基础护理学知识[1],掌握基本工作流程、护理操作常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培训"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其与牧区基层临床实践相结合。

1.2.2 工作2~3年护士的专科培训

1.2.2.1 病情观察 掌握牧区基层患者的主要治疗、给药方法、常用剂量、毒副反应及护理要点,将安全意识贯穿于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的全过程。

1.2.2.2 专科培训 参加院级及科室组织的各项业务学习,熟练掌握符合牧区基层患者实际需要的基础专科理论、护理要点及护理技术。负责培训的护理部副主任有计划地组织带教老师进行专科操作讲座及示范,安排低年资护士参与专科技术操作。

1.2.2.3 危重症护理 了解抢救药品剂量、浓度、药理作用及物品、仪器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心脏除颤等急救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各类术前及术后患者的护理。掌握各类仪器的操作方法(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等)。

1.2.3 工作4~5年护士的综合素质培训

1.2.3.1 急救技能培训 工作4~5年的低年资护士要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熟练掌握牧区临床护理工作常见并发症、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不断总结经验和提高抢救水平。

1.2.3.2 沟通技巧 面对健康卫生知识缺乏的牧区患者,通过挖掘、培养护士语言沟通的技巧,将综合专业知识转变成农牧区患者通俗易懂的语言,缩短护患之间的差距,提高患者的信任感。

1.2.3.3 教学式学习 工作不满4~5年的低年资护士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操作技能,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组织专题护理查房,安排科室小讲课、院级大讲座。护理部选派护理骨干去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学习结束后,将所学知识在全院进行汇报交流。

2结果

工作5年以下各层级护士由带教老师进行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考核,不合格者经培训后补考,直到考核通过。护理部每月抽查科室培训考核情况,合格率达不到90%,扣除带教老师及不合格护士当月绩效工资。对于综合考核成绩优秀的科室及个人,与年底科室评先选优挂钩。当月培训考核成绩作为科室护理质量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3讨论

通过分析综合培训考核及院级质控检查结果显示,牧区基层护士分层带教、培训管理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她们熟悉了《护士条例》、护患沟通技巧及规章制度,掌握基本工作流程、护理操作常规、常见并发症、应急处置、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护士综合考核成绩由66.3分提升至92.3分,患者及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3%上升到92%,院级质控检查结果也由4月份的76分提高到了11月的96分,低年资护士护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综合素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医院护理质量从根本上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此种不同层次护士培训方法值得在农牧区基层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