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与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9 16:08:05

地质与资源

地质与资源范文篇1

关键词:金矿资源;地质勘查;研究

黄金是一种稀有贵金属,黄金储备关乎国计民生,而金矿资源的发掘是增加黄金储备,保持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黄金自古酒作为一种货币流通,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经济的发展,黄金不仅仅再是简单的货币形式,更是国家实力和经济稳定的有效保障。就我国目前而言,金矿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都存在浪费和不充分的情况,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就要加强对地质形势的勘查,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加强技术研究,为我国金矿资源的发掘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我国金矿资源勘查现状

(一)探矿深度不够。金矿资源的勘探有赖于地质勘查技术的发展,就目前我国金矿资源勘查而言,受各方面因素限制,探矿深度还远远不够。实际探矿过程中,我们探矿技术通常在地下1千米左右,而相对发达国家探矿最高可达4千米而言,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部分金矿资源由于探矿深度不够而不能有效发掘,影响了我国金矿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二)未探明金矿较多。我国地大物博,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物产丰富,具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金矿储备居于世界第四位,但实际开采程度了我国却排到第七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另一方面资金和硬件设备的投入也形成了制约。就目前我国黄金储备量来看,仅能支持国民经济短期的发展,因此,提高地质勘查技术,不断发掘更多的金矿资源迫在眉睫,同时,提高黄金利用率、优化黄金资源的利用也是势在必行。(三)金矿资源可利用部分较少。虽然我国黄金储备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实际可利用的黄金资源并不多,我国黄金储备量在世界来讲并不突出,这就导致我国黄金生产出现波动,进而影响我国黄金开采工作,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随着经济发展消耗大量的黄金资源外,地表可供开采的黄金资源已经所剩无几,黄金开采难度逐年递增,这让我国黄金开采面临的境遇非常紧迫,提升地质勘查能力,更多的发现和开采黄金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金矿资源与地质勘查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统筹规划开采区,打击违法开采。要实现我国金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我国现有的金矿开采区进行统筹规划,严厉打击违法的小作坊式开采。随着技术的发展,部分地区存在小作坊式违法开采情况,这种开采方式由于技术和提炼技术的限制,极大的造成了金矿资源的浪费,破坏了金矿资源的完整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除此此外,在金矿资源较为丰富的开采区域,要不断提高金矿资源的利用率和提炼技术,最大限度的实现金矿资源的优化利用,加强金矿资源的勘探和发现,同时,在金矿储量丰富的地区,要不断进行周边的地质勘查,发现更多的金矿资源,实现矿山开采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黄金储量的不断提升做出贡献。(二)加大投入,加强金矿勘探工作。金矿勘探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财力的支持,技术的和人才的保障对于金矿勘探尤为重要,地质勘查对于金矿资源的发现和开采非常重要,金矿资源的开采都是经过了地质勘查之后,才能进行资源的集中开采。要实现我国金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投入,不断加强金矿的勘探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国家都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并不断扩大金矿开采投入,加深探矿深度,更好的发现矿产资源。此外,对于地质勘查工作者来讲,要不断加强先进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增加实践经验,到实地去寻找优质矿源,克服艰难险阻,致力于国家金矿资源的发掘。(三)完善体系,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人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根本来源,无论是前期的地质勘查还是后期的金矿资源发掘与开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其中关键因素,因此,国家要不断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养,从专业技术认证到高校的系统学习,都要不断着眼于相关专业的发展,为我国地质勘查以及金矿资源的发掘提供强有的人才支持,同时,加强人才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变,在人才培养中,要重视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多到实际的矿山上去,参与矿区工作,不断从实践经验中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不断为我国金矿资源的开采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产业活力,实现金矿资源开采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

三、结语

矿产资源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国家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尤其是金矿这种贵金属矿产,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黄金储备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不断提高黄金发掘技术,加强地质勘查,发掘更多的黄金资源是具有极其重要现实意义的。目前我国黄金资源的开采是不容乐观的,高速发展的经济与黄金储备的不匹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未来金矿资源的发掘中,国家要不断加大对资源的开采力度,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更好地致力于我国金矿资源的开采,提高金矿资源开采效率,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超,赵海天,李元良.我国金矿资源与地质勘查形势的初步探讨[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6(1):266.

[2]栾邵明.我国金矿资源与地质勘查形势的初步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8(4):109.

地质与资源范文篇2

【关键词】物探技术;地质找矿;资源勘查;应用

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保障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矿产资源勘探中物探技术的有效应用,帮助勘探人员解决了以往工作上的重点难题,而相关技术人员在长时间的技术研发中,对物探技术进行整改与创新,使物探技术的作用与优势被放大,进而被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勘探中。通过对物探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分析,确保矿产资源勘探工作高效进行,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率明显提升。

一、物探技术的核心技术

虽然物探技术的应用理论并不复杂,但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数据信息采集、处理能力等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必定会影响物探技术的应用效果,所以,技术人员在勘探技术方案设计之前要对勘探区域的历史资料与数据深入分析,并与实际勘探中获取的物理参数相结合,发现变化及时处理。物探技术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物探仪器与设备研发、有效应用的技术支撑,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根据最终数据信息完成分析模型的构建,实现对勘探数据的自动化分析处理,最终通过图像形式呈现勘探成果[1]。技术人员观察模拟的勘探图像,观察、推理出勘探地区的物理场异常情况和地质结构变化等。另外,当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给物探技术的应用带来极大的便利,由传统人工信息研判变成智能机器人信息研判,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二、物探技术在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一)电法勘探技术的应用。电法勘探技术的应用,其电化学性质和电磁性质各不相同。该种勘探技术在实际勘查中的应用依赖于可供原音频大地电磁探测法的使用,这种探测法共有18个长度面,总共长度为21.88m,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近950个工作点。一旦出现磁场异常,则能通过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电法勘探技术之所以能够准确判断出矿体大小、分布位置以及深度,是因为它是通过对地质中不同物质导电性的差异来分析判断的。电法勘探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地质找矿时间,帮助勘探人员快速确定矿体位置,面对深部找矿难题也能轻松应对[2]。但电法勘探技术也就存在明显的缺陷,勘测过程中极易受到地形和电磁场的影响,阻碍勘探工作顺利开展,导致最终勘探结果不够准确。(二)磁力勘探技术的应用。我国地大物博,地下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矿石种类多样,不同种类矿石的成分与质量也不相同,因此它们产生出的磁场效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磁力勘探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技术的应用原理就是利用磁场理论实现地质勘探,普遍应用与油气与金属矿藏勘探中。随着近些年我国矿产资源勘探范围不断扩大,磁力勘探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磁力勘探技术也推动着我国勘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三)重力法勘探技术的应用。重力法勘探技术基于对岩石、矿物与土壤密度的差异分析,研究得出不同类型矿物的重力振动,解决受到矿物重力场变化方面的地质问题。如勘探岩石密度较大,相应的引力会明显增加,相反,密度小的矿物产生的引力较小,对这种重力变化规律的利用有助于矿产资源的寻找[3]。重力法勘探技术为专家学者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矿石类型产生的重力变化对地下深度矿体条件准确判断,帮助他们全方位论述矿体和地质构造的条件。(四)地震法勘探技术。地震法勘探技术主要应用在了解岩石、矿体与土壤弹性差异方面,以差异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测量、研究地震波不同物理现象,掌握地质构造与地层。勘探人员利用地震波辐射将地震波传送至地下,地面探测器记录波频和传播时间等数据,之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与分析,确定地下岩石性质、埋藏深度和形状。地球物理技术中的面波勘探技术具有成本效益高、速度快、方便操作、精度高、直观化等优点。表面波信号散射下,表面速度受到一定影响发生改变,勘探人员就可利用表面波速度的变化来研究地下矿产资源的深度[4]。如果成分厚度发生改变,这时表面波曲线的微分点会由高频振荡变为低频振荡方向移动,这种变化体现出曲线拐点位置与地层厚度的关系是相互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科技技术蓬勃发展,给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带来高科技技术手段,确保资源勘探高效开展。物探技术在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中的有效应用,推动我国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勘探与开发,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工作开展效果合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帮助物探技术更好地完成矿产资源勘探工作,基于已有地质资料和资源分布情况,合理制订勘探技术方案,并对所得到的勘探观测结果全方位、科学分析,保证最终确定的矿产资源能够被合理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李璞.浅谈物探技术在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18(05):81+83.

[2]卢晓.物探技术在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浅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5):1374.

[3]樊晓龙.物探技术在地质找矿与资源勘查中的有效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8(11):68+70.

地质与资源范文篇3

关键词:矿山地质资源;勘查;找矿

矿产资源作为全人类社会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物资,同时也作为经济不断提升的核心基础。随着当前社会经济方面的不断增长,矿产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变得更加显著。在相关的矿产自然资源实际勘查过程中,不仅需要矿产勘察工作者能够娴熟运用勘查技术,全面掌握矿产资源找矿方面工作原则,同时还应该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的应用范围,高度关注工作过程里面出现的相关问题,有效保障当地找矿工作顺利开展。

1矿山地质资源勘查找矿方面工作的基本内容

(1)对当地生产矿山开展勘查工作。首先必须要持续扩大当地矿产勘探的实际范围。在目前原有矿产勘探范围里面,相关勘探部门必须具体开展多方面资源勘探工作,不断增加当地生产矿山的实际储存量。增加矿产资源勘探的实际范围,在新的矿山地区深入推进勘探具体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当地生产矿山的实际储存量[1]。其次要增加勘探效率。传统的勘探工作没有实现显著效果,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矿产勘探实际效率不足,具体表现在勘察新技术、新科技方面的没有充分运用。(2)开展闭坑矿山和尾矿等方面的勘查工作。闭坑矿山方面的勘查工作也是地质勘查工作里面的重要部分。当地矿山企业必须根据国家的相关制度规定,严格开展对当地矿山进行复垦和关闭工作。在开展复垦和关闭工作之前,应该对当地矿山本身的地质环境开展仔细认真的检查工作,提高对当地矿山及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在开展选择闭坑地址工作时,当地矿山企业必须要根据相应的工作程序,在对当地矿山存在的矿产资源实现开采结束之前完成。当地矿山企业造成确定闭坑地址工作后,应该迅速及时采取书面形式逐级向上级部门进行上报工作。遇到存在闭坑或废弃情况的矿山,应该在相关职能机构部门有效开展地质环境情况调研和分析工作的前提下,对当前区域矿山本身的整体地质环境情况开展综合评价工作。(3)开展危机矿山接替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矿山接替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矿山所在矿区范围的内部、及当地相邻地区能够开展经济开发的具体范围里面,存在的各类还没有被当地相关征服部门具体纳入到矿产开采计划里面的矿产。矿山接替矿产资源能够被当地矿山有效利用,实现矿山企业矿产资源的接替性[1]。开展危机矿山方面的接替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有利于延长当地矿山的实际服务年限,促进当地矿山能够进一步获得持续前进发展。

2矿山地质资源找矿勘查技术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地质找矿勘查工作作为存在严重不确定性的项目工作,应该开展事前的科学合理规划,实现地质资源找矿勘查技术充分发挥最大程度的作用。因此,坚持统筹规划相关的地质资源找矿勘查技术里面的基本原则,在开展实际工作前必须有效考虑能源地的相关技术指标、明确工作项目的勘查目标、完成找矿设备方面的安排和分配等相关工作,实现后续勘察工作的顺利实施。(2)拓宽领域明确重点。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方面已经总体呈现资源分布广、矿产分散不集中的具体特点,为地质资源找矿勘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实施难度,大范围勘察工作的铺展导致我国地质矿产资源找矿勘查技术十分肤浅。因此,地质矿产资源找矿勘查技术必须不断拓宽具体的研究领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地质矿产资源找矿勘查技术的实际发展方向,不断加大先进勘察技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提高我国矿山地质资源找矿勘查技术方面的工作质量和实施水平。(3)优化配置工作资源。如果实现地质矿产资源方面的勘查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及时准时开展计算分析当前矿产自然资源的具体埋藏分布情况作为工作实施首要前提。因为我国地质环境条件不够可靠稳定,在矿产自然资源的具体勘查工作里面常常会产生一系列高难度情况,因此,必须明确工作里面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严格按照矿产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开展配置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人员,实现我国地质矿产自然资源勘查工作的顺利实施。(4)采用超前创新技术。根据地质自然资源找矿勘查工作的具体本质进行分析,这项工作具有十分明显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特点。因此除了在矿山资源宏观层面开展布局和明确重点方向以外,必须积极用适度超前的发展眼光不断审视地质自然资源找矿勘查方面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帮助地质自然资源找矿勘查方面相关技术取得质的发展飞跃。

3矿山地质资源勘查与找矿等方面工作里面需要关注的问题

(1)提升技术人员的工作意识能力。由于矿山矿产资源资源勘查工作有着十分明显的工作特征,在矿山工作环境方面存在约束性比较突出,矿山地质资源方面相关的勘查与找矿工作十分乏味枯燥,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产生懒惰情绪十分突出,另外懒惰的情绪可能会在矿山工作人员内部相互进行蔓延,从而导致出现存在不良情绪的工作环境氛围,造成矿山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里面工作态度非常松懈、散漫,不仅可能直接阻碍矿山资源勘查工作效率,同时还可能出现风险情况。因此需要不断的提升资源勘查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培养力度,采取定期开展培训教育的基本模式,持续强化工作方面的思想意识教育,另外定期实施各类娱乐活动,采取体育竞赛或技术竞赛等基本方式,不断提高资源勘查工作人员的团体工作意识以及主动工作积极性,进一步保证矿山地质自然资源方面的勘查与找矿的效率。(2)加强工作人员安全防护能力。通常来说,矿山地质自然资源方面的勘查与找矿工作基本处于当地深山等地区,资源勘查工作环境存在十分高的危险可能性。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勘察工作环境方面的复杂多变,在实际工作过程里面,必须持续强化工作环境危险防护相关的意识与能力。在具体管理过程里面,时刻坚持安全基础的管理原则,积极构建安全管理防护系统,制定应急处理方法。(3)提升勘测工作技术能力。首先,不断完善当地地形的具体测量工作方式。在有效保障当地矿山地质资源方面勘查与找矿工作水平的时候,关键基础主要在于开展当地地形工程方面的测量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其次,积极确保当地地质填图的工作质量。在实际工作里面,不管采用任何比例的填图工作模式,都应该根据当地地质观察的实际结果作为工作基准,按照当地地质填土工作模式为主要方式,认真开展矿山建设工作以及当地地质自然资源的勘查寻找工作。再次,强化当地水文地质方面的勘察技术。在实际勘测过程里面,应该运用各种比例尺开展当地水文地质方面的勘测工作。积极应用适合规定的具体比例尺,根据水文地质方面的专业勘察技术,有效实现勘测工作质量。最后,确保勘察采样过程的科学合理性。在勘测采样的具体过程中,必须有效避免出现错号或混养的不良情况,针对存在识别难度较高的当地矿山或者当地矿化区域,应当积极确保资源勘查取样过程的科学合理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应该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按照持续性发展方式作为主要理念,积极应用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开展有效的管理控制,大力引入目前各种先进资源勘查技术和设备,进一步保障当地矿山地质自然资源勘查与找矿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松海.矿山地质资源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应注意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22):5078.

地质与资源范文篇4

关键词:物探技术;地质找矿;资源勘查;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探中的新工艺、技术、设备等层出不穷。采矿技术和计量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矿产资源的开发,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有力措施之一。但是,在地质条件较为困难的条件下,勘探技术提供的数据是有限的,为了获取更多、更详尽的地址信息,科学家和工人们使用物探技术取得了突破,有效获得了表面土壤、地下以及更深层的材料。利用物探技术,可以提升矿物开采的潜力,保证资源采集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物探技术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结合地质环境,运用多种勘查原则,以确保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1物探技术应用于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中的原理

通过对地球物理分布规律和变化的判断,对地球本体结构进行探索,研究其中蕴含的各种自然现象,对其展开相应的技术方式,即为物探技术。使用物探技术有助于确定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于不同的物质对象,使用的物探技术也存在差异。不同的矿产物质呈现的物理特征有所不同,所以,一些工作人员会使用物探技术检测一些矿产资源的信息数据,比如含量、深度等,从而判断该矿产资源是否有开采价值。在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作业中,其准确度和资金的利用要综合考虑到矿产自身特性及其分布的地域,自然会使用到不同的物探方式探测岩层性质。在实际作业中,工作人员要选择多种物探技术优化组合,确保找矿和资源勘查效率和精确度。实际探测工作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工作人员要组织有关地下矿产的数据收集,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判断矿产资源的位置、开发难度和安全系数,减少正式调查中耗费的资源和成本,降低正式勘探工作中必要的资金浪费。我国物产资源十分丰富,且存在的矿产资源也形形色色,但矿区的地质构造和岩层结构较为复杂。在实际测量中,工作人员要参考测量到的数据,对各区域地下结构和材料进行测验,一般会使用磁测量、重力测量、功率测量等手段,全面掌握地下结构和材料。为了提升勘查质量,还需要工作人员对勘查资料和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判断探测的准确度是否符合标准。物探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特殊的地形信号影响,这些信号与地层中的矿体位置及矿体类型息息相关,因此在物探中需要根据地质信号来研究新的物探技术,这些地质信号的类型较丰富,第一种是身体波,身体波是地层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颤动破碎信号,其传播速度较慢,振动信号较微弱,在传播过程中往往遵循两层原则,第一层的信号往往较强,第二层则较小,因此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折射现象,因此在地质勘查时可以通过检测地层间的折射现象及信号在地层中的传输状态来实现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第二种是表面波,如果信号在地层中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色散现象,证明信号发生了表面折射,事实上,表面波的信号频率变化较快,因此对地质找矿的准确率提升有一定帮助,不仅如此,表面波在移动时还会遵循拐点运动规律,保证折射点与测量厚度之间始终存在必然联系。地质勘探与资源勘查中的高效性受地质勘探技术原则影响,因此在地质勘探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勘探的地形使用正确的地质勘探原则,第一个勘探原则就是综合信息的有效性原则,矿物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等都是矿物勘探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将多个勘探方法融合,根据矿石的属性提高勘探的效率,增加勘探的准确度,避免使用一种勘探技术可能出现的准确率下降问题,第二个是勘探理论原则,即进行地质勘探的过程中,使用各种类型的勘探仪器都必须遵循勘探理论,还需要由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和调查,确保勘探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一种是选择性原则,即在各个矿区进行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过程中需要及时评估实际的地质情况,优化物探技术,为后续的资源勘查做准备。

2物探技术在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中的实际应用

2.1电法物探技术

电法物探技术主要利用特殊的地质勘探仪器进行探测,由于地壳中含有各种地势结构、岩石、矿体。其中,矿体间存在不同的导电、导磁、介电性等,因此各个矿体的电化学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了解矿体的差异,在地质勘查中会使用电法,通过多种试验方式了解矿体的形状、大小、类型等特征。一般情况下,电法种类较多,方式也较为丰富,多用于金属矿勘查作业中。在地质环境较简单,倾斜角较小的岩层,应用电法探矿能有效提升矿产资源的勘查效率,准确识别矿体的位置,以及矿体的类型。工作人员可以使用电法,根据不同岩石结构下的岩层电阻值判断,寻找矿石种类。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在实际操作时易受到外部电磁场的干扰,要求工作人员在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作业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应用电法。

2.2重力法物探技术

由于地壳下的岩石和矿石之间存在密度差异,为了判断矿体的大小、形状、埋藏深度等特征,工作人员一般会使用重力法。该技术依照万有引力定论对岩石密度进行勘测,通过对重力场变化下岩层密度值的判断来确定矿体实际位置。但该技术使用时,对密度差较大的矿产效果较好,而探测密度差较小的矿产时精准度较低。使用重力法进行勘探时需要注意地层下的矿石与岩石密度问题,及时勘探矿物埋藏的深度,计算矿物的实际引力,引力越大则证明勘探矿物的密度越大,引力越小则证明勘探矿物的密度较小,该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与地形较复杂的矿区,用来降低探矿及资源勘查的难度。

2.3磁力物探技术

磁力物探技术也成磁法物探技术,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物探技术,该方法主要根据各地区地质环境的差异性进行探矿,由于岩石和材料性质不同,其存在的磁性也有所不同。为了掌握岩石属性信息,工作人员可借助磁力法分析岩石的磁性。该技术是最早应用与地质勘探中的一项,技术业已成熟,且使用成本较低,是当前地质勘探工作人员常用的技术,有效提升了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为了更加了解矿体产生的磁异常现象,会利用地面、井中磁测,以及航磁测等方式对矿区的矿体进行检测。磁力物探技术在勘探矿石的位置及储量方面的作用效果较好,且经过逐渐的应用磁力物探技术也可以划分为钻井磁测法、地磁探测法,以及航空磁测法,均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得到的较广泛的应用。

2.4地震物探技术

地震物探技术是一种通过探测波进行探测的技术,主要受到矿体的物理信息影响进行探测。从地层标准变化来看,地层反射和破碎程度存在差异。地震信号在地层中传播速度较慢,所以当地层发生震动时,地震信号容易被发现。若是第二层地震信号比第一次的小,则地震信号会伴随地层变化而被破坏。地震信号在地层传播时,会通过多个属相地层。一旦下层比上层大,则在分层地层时,地震信号会发生折射现象。但如果顶层比底层大,地震信号通过分层时则会产生较为清晰的反射。由此可见,该技术主要检测的是矿石土岩区域的弹性差异,通过测量地震波对矿石和土岩石物理现象的差异,进而掌握地层实际构造情况。在应用过程中,该技术能够使地震波传导至地下,遇到不同弹性的岩石和矿物会形成不同的反射,再经由地面的检测仪,利用获得的地震波数据,或不同弹性岩石层面碰撞所形成的反射信息,从而详细记录出地震波的传输时间、波形、频率等特征,探测出掩埋矿体的深度。在地震物探的过程中,矿体的地震波频等因素需要使用专业化高精度设备进行计算,并及时预测矿区矿体的实际状态,增加物探的精确性,因此该方法也具有精确度较高,结果显示鲜明,效益较高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与高效探矿中。

2.5表面波物探技术

表面波物探技术主要依赖高精度的探头接收沿地层传播的信号,其受信号幅值的影响应用时往往呈椭圆轨迹,表面波物探技术应用的常用探头如下图1所示。由图1可知,该探头存在精度阈值,在传播不均匀的情况下,信号中会出现表面波相关现象,比如色散现象。当信号频率随着测量深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时,其表面波的波速也会随之变化,增加波速能够提升信号测量的准确度。当测量层厚度发生变化时,其产生的色散曲线和相对折射率会朝着低频方向移动,能够发现折射率、折射点和测量层厚度之间的必然联系。鉴于此,表面波物探技术可借助声波信号进行探测。声波信号在介质中不均匀,信号会出现频散。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关注勘探深度,因为频散曲线及其拐点会随着地层厚度而变化,曲线拐点通常会向低频方向偏移,借助拐点的位置能够完成地层厚度的探测作业。

2.6瑞雷波物探技术

瑞雷波物探技术是在瞬态技术出现后产生的新型物探技术,因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良好状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新兴技术可以利用瑞雷波稳定和瞬间状态进行观测。稳定状态下的设备体积较大,成本较高,但瞬间状态的设备操作简单、工作效率较快,且识别率较高,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瑞雷波信号的来源是垂直作用于地面的冲击地震波,如果将影响范围集中在一起,能够检测到瑞雷波信号,结合反射波勘测的正反演,能够准确判断出实际地址信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能准确地探测到矿体中岩石的具体走向,为设计勘探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2.7地质雷达物探技术

地质雷达技术在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中的应用范围较广,其主要利用电磁波的频率差异进行工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利用高频电磁波,使用天线将电波直接传送至地下,并基于介质不同对电磁波反应的差异性,进而判断地下结构,即为地质雷达法,其最大的优势是准确率较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根据电磁波传输的速度、时间等,过滤处理接收到的各种波长,并以反射波情况、特征等分析和评价勘探结果。该技术因其特殊性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与矿井实验工程和矿井探测,还可以根据雷达图像的亮度分辨矿床的类型,实现高精度高效探矿。

2.8物探技术的综合应用

一些地区由于物理场不同,工作人员在地质勘探作业中要综合考虑地形物探设备的使用。针对不同地形的情况,可以使用综合勘探法,利用多种物探技术和勘查方法对矿产的厚度、深度、类型等进行勘测。比如,地面核磁共振技术中,能够在图像信息的帮助下,使工作人员能够详细了解地表实际情况,并在核磁共振仪的帮助下,可以监测到每个地质土层的物质质子的核磁共振信号变化情况。结合使用综合性较强的X射线荧光技术、探底雷达等技术,可以结合矿产所在地区实际情况,为各种地质问题提供参考,确保实际勘探的合理性。X射线荧光技术能够勘测金、银、铜等各种矿产资源,而探地雷达能够使工作人员了解到地层内部相关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勘测作业的准确度和工作效率。

3物探技术在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中应用的策略

虽然物探技术在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查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各个技术的使用需求,首先,在进行地质找矿好资源勘查前,要全面掌握探查区域岩层和地质特点,综合使用地质勘查技术,为物探技术的选择和参数修改等方面提供强力的理论依据,提升物探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在进行作业时,工作人员要从简至难地选择物探技术,逐步获得更加完善的地址信息。根据实际勘查需要,科学选择技术,以收集到完整的地址信息为中心,建立其地球物理模型,为勘查结论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其次,应用和研究物探技术需要树立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工作人员要完善准备工作,对物探技术开展前期考察工作,更新和维护设备,结合工程实际开展需要进行测试和调整,确保其功能参数的偏差较小。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应对复杂的工程条件下,需要专业素质较高的技术和施工人员,还要制定严格的勘查任务流程,使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安全地进行。

4结语

地质与资源范文篇5

关键字: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环境保护;资源开发

1我国矿产资源概述

(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矿山资源的储存量是非常丰富的,种类齐全,但是我国是人口大国,所以对于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人均占有的资源量是较少,在矿产资源中成分较为复杂矿产的开采中,开采的难度相对较大,由于当今矿产的开采量较多,要不断的挖掘新的矿山资源,当今矿山资源的质量较差,与国家矿产资源相比,我国的竞争实力相对较弱,部分重要的矿山资源,存量中存在着较为稀缺的状况。

(2)我国矿产资源地理分布的特点

我国的矿山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匀,例如:南方的磷比较丰富,需要从南方向北方运,我国的北方的煤矿资源比较丰富,需要将煤向南方运,还有很多的矿山资源都是在我国的偏远的地带,例如:西藏的铜资源、铬铁资源,在新疆具有较为丰富的镍资源以及石油,在云南和贵州具有铝资源、锡资源、蒙资源等,但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交通条件较差,地理位置条件等多面的影响开采难度较大。

2开发矿山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我国属于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矿产资源的分布较广,土地面积大约在九点六亿元hm2,我国属于农业大国,但是耕地的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百分之十,人均的耕地的面积仅有0.1hm2,还没有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当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的发展,矿产业不断的进步,对土地的资源破,坏非常的严重,越来越多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土地的资源的破坏非常严重,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我国由于对矿产资源的采纳,直接的导致了土地的破坏,土地的占有量正价,已经到达了一百四十万hm2到二百万hm2左右,并且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这样尝试以往,会对土地的破坏影响很大,导致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

(2)矿产资源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人类的生活中不合理的运用,对资水源的破坏也是非常大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的损失,这对水资源的引用,防灾害的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挑战的背景下,提出水资源的保护,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今矿产的开采中,开采量较大,针对水资源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3)矿资源开发对植被的影响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的过程中,对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针对矿产资源的开饭,对开采矿产资源的周边的植被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性,根据相关的资料了解到,一直到2009年,在我国的中大型的,国有的矿山有八千八百座,而个体的矿山和集体的矿山大约在28万座左右,在中大型的矿山中每个,矿山大约是占18hm2到20hm2,对于小型的矿山,大约的占地的面积实在10hm2,尤其在对于露天开采的矿区,矿区的占地的面积占据了,较大面积的草地、森林、农田等。

3地质环境造破坏的原因

(1)监管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发的过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采中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律规章制度,我国影响建设一个关于在开采中的法律的监管的制度。严格的规定在针对开采中或者生产中出现的污染的物质,进行达标的处理,在监管中没有完善的处罚的措施,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目标,对矿产的企业没有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开采,这样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环保意识浅薄

从古代开始,我国就是大力发展的国家,我国有大力开采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但是针对这较多的资源中,更重视经济的效益,严重的忽视了在生态环境中实施有效的措施没这样在,开采矿石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涌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这样也加重了对生活环境的污染,当今刚刚开始关注对环境的污染的问题,但是当今国民的意识较为薄弱。

4开发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强矿山监督管理制度

针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应该出台一些可以依据的法律规定,能够具有在实际的应用上运用,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体制,提升相关的管理职能,协调各部门之间职能。政府要不断的实现对环境的治理的状况,不断的提升第一矿山区的环境监督的管理水平,要从政府和,矿山的企业处罚,政府应该适当的建立健全相关懂得法律的,监管制度,应用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的监管的档,矿山的企业应该按照政府的相关管理进行合理的采矿,政府要对矿山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提升政府部门的力度。

(2)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手段

有效的实现经济的效益与社会的效益的相互统一,针对我国的在开采的生态环境中遇到的严重的问题,必须有效的落实资源开发的有效战略,加大社会的宣传的力度,将强群众的环保意识,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大提倡矿产开展的可利用的价值,必须制定有效的行政管理的手段,将矿山中质量较差,污染严重的矿区关闭或给与给与严肃指导,提升矿产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在人们的生活中,要懂得对节约利用.

(3)规划对矿山的环境保护

当今在环境的保护,矿石的开采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在矿产的资源开发中,也取得了一定经验,得出了一定的教训,针对相关的问题,我们应该了解,针对矿山的环境制定合理的规范措施,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要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根据当地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功能进行合理的划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能够实现多层次的矿采途径,将生活区域与矿山的区域划分区域,这样能够防止在生产区跟生活区重合,进而产生环境问题,导致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5结语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资源的利用不断的增多,不断的开发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的问题,所以矿产资源的采集,引发了较多的安全问题,对矿区附近的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对矿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要不断的提升我国对矿山区环境的保护和矿产资源的开发的要求,同时也应该提高转换观念,将矿产资源、矿山的环境保护,贯彻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手段,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陆建民.浅谈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J].低碳世界,2017(25):98-99.

地质与资源范文篇6

一、明确地质工作总体要求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统筹地质工作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地质勘查、矿业开发与环境治理,统筹地质事业发展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系。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与预警工作,努力实现地质找矿和地质环境监测与预警的重大突破。完善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和社会化服务功能,为*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

二、加强地质环境勘查监测

(一)加强矿产勘查工作。按照深化老区、开辟新区、突出重点、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地热、煤、油气资源勘查。全面开展地热资源的普查与评价,重点开展对*岩体东北及北缘的遥墙-桃园-小寨-油坊赵地热带、济阳北部-商河地区的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章丘、济阳等地区煤田地质普查,切实增加可采储量;开展济阳凹陷石油天然气勘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加强铁、水泥灰岩等矿产的勘查与规划,切实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二)加强基础地质工作。以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围绕当前亟待解决的城市地质问题,开展城市地下三维地质结构调查与地下空间可利用性调查、城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危险性评估、城市水环境调查与质量评价、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系统查明*市资源和环境状况。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集数字化、立体化、可视化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地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决策和应急指挥搭建可视化平台,为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加大矿山地质环境工作力度。加强矿山生产过程中的补充勘探,指导科学开采。加快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大力推进深部和找矿工作。做好矿山关闭和复垦阶段的地质工作,加大对*市“三区一线”(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和主要交通沿线)历史遗留破损山体的调查和恢复治理力度。围绕矿山开发,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和保护治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对破损山体进行治理,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

(四)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围绕防灾减灾,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完成各县(市)、区特别是南部山区、东郊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预警体系,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水平。围绕保泉和供水安全,积极开展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和过量开采与污染的监测,保护地下水环境,缓解地下水开发与保泉之间的矛盾,确保泉水喷涌与供水安全。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和城市人民生活保障,积极开展济阳、商河、章丘、长清等县(市)、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为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围绕城市及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保障城市及重点工程建设安全。

三、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

(一)完善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开展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监测等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实施公益性地质调查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选项目承担单位,保证项目的运行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治理等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地质勘查资金,将历史遗留破损山体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充分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使地质勘查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二)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机制。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原则上谁开采谁治理。建设项目周围破损山体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由建设项目单位负责。对可以由企业投资的商业性地质勘查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政府主要运用政策调控,改善市场环境,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培育壮大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三)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科技攻关,突出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和城市地质调查与研究,大力推进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地质工作信息化,继续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在矿产资源勘查和管理中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多渠道的地质科技投入体系,鼓励矿山企业自主投资地质科技研究。逐步增加地质科技财政投入,用于重大地质科技问题研究和新技术推广。

四、提高地质工作管理水平

(一)加强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地质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地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地质工作秩序、维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为地质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加强矿政管理队伍建设,充实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保障地质勘查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地质与资源范文篇7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对策

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2.牛继强,徐丰.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地质与资源范文篇8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对策

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2.牛继强,徐丰.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地质与资源范文篇9

关键词:模糊理论;地质资源;可视化;勘查系统

传统的地质资源勘查技术是运用标注法对地质资源进行勘查并显示,但这种方法只能对地质资源主要的信息进行显示,无法准确的对资源的边界进行精准的划分,因此也限制了地质资源勘查技术的发展[1]。而基于模糊理论的控制可以简化系统设计的复杂性,适用于地质资源可视化勘查系统这种非线性、时变、模型不完全的系统之上。利用控制法则对系统的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描述,不通过数值而是通过语言形式对模糊变量进行描述,基于模糊理论的地质资源可视化勘查系统控制器不需要对被控制的对象建立完整的数学模式但能清晰地勘查到地质资源的分布位置。

1地质资源可视化勘查系统设计

1.1硬件设计。系统网络的拓扑结构图如图1所示。以安徽省的地质资源为例,基于模糊理论的地质资源可视化勘查系统中包括数据库服务器、数据服务器、Arcgisserver服务器、GPS服务器组成。其中前两种服务器部署在安徽省城市规划与地质资源管理项管部门的中心机房中,同时不同地区的终端在授权的情况下可以访问与其相关的业务信息或查询地质资源定位信息。数据库服务器主要是采用模糊理论的控制架构对数据进行模糊控制将其转化为语言形式的空间数据以及业务数据,并且储存和模糊控制转化后的数据信息。Arcgisserver服务器连接数据库服务器,其作用是用来语言形式的空间数据、业务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例如搜索、分析、地理位置显示等。GPS服务器是用来接受勘查的信号信息,并将实时位置的数据信息导入到数据库,便于提供实时的地质资源范围的查询。当用户获得授权后,在客户端上搜索“安徽省地质资源”时,系统通过服务器的运作后就会将安徽省地质资源中有色金属、煤、地下水等详细的资料信息清晰的显示到客户端的电脑上,同时通过进一步的搜索后,GPS服务器也可以将地质资源的具体位置信息发送到客户端上。1.2软件设计。(1)空间矢量数据迭代分析。空间矢量数据分析设计是根据地质资源模糊转化过程及表达,是对地质资源分析的显示方法。同时空间矢量数据迭代分析也是地质资源的模糊理论与可视化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因此需要通过公式的表达对空间矢量数据迭代分析这一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安徽省某地区地质资源为例,在分析前首先要确定系统中地质资源的条件参量,设计成如(1)所示的公式。(1)公式(1)中,c(E,F)表示为该地区地质资源的条件参量,(ei,fi)表示为地质资源的基本参数,S表示为条件变化的系数。可以通过已知的地质资源的条件参量进行显示其成分和结构的计算,转化成如(2)所示的公式。(2)公式(2)中D表示为地质资源的成分,G表示为显示地质资源的结构,T表示为勘查方法的准确程度,S依然表示为条件变化的系数,△H表示为临近结构的变化,k表示为深度。通过公式(2)可以实现地质资源的分析,以完成空间矢量数据迭代的分析,以此实现地质资源可视化勘查技术的设计。(2)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在基于模糊理论的地质资源可视化勘查系统中由于想要表达的内容数据是十分庞大,其主要包括Web要素服务数据、语言形式的空间数据、业务数据等,对于计算机中的CPU、内存、显卡等使用量需求大,若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加载的不重要信息过多时,可能会电脑的运行变慢,影响系统的启动速度,严重时可能会造成系统的运行不稳定。对此数据管理子系统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这一子系统添加到系统中可以使其进行动态的且按照需求进行对数据的加载以及卸载功能,释放出系统中占用的不必要的计算机资源,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加快系统的运行。

2地质资源可视化勘查系统的应用前景

以探究安徽省某地区的矿山地质资源为例,通过基于模糊理论的地质资源可视化勘查系统对该地区的地质资源进行勘查,同时结合地面的检查数据,可以在该地区找出大量的有色金属、煤、地下水等资源,并且能够精准的确定资源的分布位置。而对于一些地形复杂的、资源难开发的位置通过系统的可视化勘查也可以顺利的完成。

3实验论证分析

首先根据数据准备的参数,对安徽省某地区的地质资源进行模拟,并将客观显示的自变量信息设置为不同地质资源变化的深度。分别通过传统技术和本文设计的新的系统进行分析,并将分析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记录在客观能力显示通过表1分析两种方法的客观显示能力,可以得出结论:传统技术的显示能力会随着地质资源的矿藏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弱,而本文设计的基于模糊理论的地质资源可视化勘查系统的整体运行都十分良好,能够清晰的分析出该地区的地质资源。分析客观显示能力对比曲线,我们可以得出,常规显示技术客观显示能力随埋藏深度的增加变化较为明显,提出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整理运行良好,能够清楚的分析其矿山的矿产资源。

4结语

地质与资源范文篇10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增强地质勘查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促进地质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地质工作

(一)充分认识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成就显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地质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滞后,重要资源可采储量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地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切实加强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

(二)加强地质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地质工作部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统筹矿产地质勘查与环境地质勘查,统筹国内地质事业发展与地质领域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地质勘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系。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

(三)加强地质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立足国内、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完善体制、依靠科技。充分挖掘国内资源潜力,加大找矿力度,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和保障程度。面向社会需求,搞好统筹规划,超前部署和开展地质勘查。集中力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勘查工作,增加资源地质储量。建立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的地质勘查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形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推进地质理论研究与创新,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地质工作现代化步伐。

二、明确地质工作主要任务

(四)突出能源矿产勘查。能源矿产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放在地质勘查的首要位置。按照深化东(中)部、发展西部、加快海域、开辟新区、拓展海外的方针,重点加强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等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查,积极探索陆地新区、新领域、新层系和重点海域勘查,切实增加可采储量。加快神东、陕北、晋北、鲁西、两淮等大型煤炭基地普查和必要的详查,加强南方缺煤省区和边远地区的煤炭勘查。加强铀矿勘查,尽快探明一批新的矿产地。积极开展煤层气、油页岩、油砂、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能源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勘查。

(五)加强非能源重要矿产勘查。非能源矿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国内急缺的重要矿产资源为主攻矿种,兼顾部分优势矿产资源,按照东部攻深找盲、中部发挥特色、西部重点突破、境外优先周边的方针,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重点加强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盐、金等矿产勘查。在西南三江、雅鲁藏布江、天山、南岭、大兴安岭等重点金属成矿区带,合理部署矿产普查,引导和鼓励商业性勘查,形成一批重要资源基地。继续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积极开展矿产远景调查和综合研究,加大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力度,科学评估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科学部署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依据。

(六)做好矿山地质工作。矿山地质工作对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延长现有矿山服务年限意义重大。按照理论指导、技术优先、探边摸底、拓展的方针,搞好矿山地质工作。加强矿山生产过程中的补充勘探,指导科学开采。加快危机矿山、现有油气田和资源枯竭城市接替资源勘查,大力推进深部和找矿工作。开展共生伴生矿产和尾矿的综合评价、勘查和利用。做好矿山关闭和复垦阶段的地质工作。

(七)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基础地质调查是提高国土调查程度的基本手段。在重要经济区域、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地区,按照多目标、多学科、多技术的要求,系统开展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调查,建立地质图文更新机制,为社会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质信息服务。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开展区域海洋地质调查,进行海岸带、大陆架和海底地质情况探测,系统掌握海洋地质基础数据,摸清海域油气资源潜力。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和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活动。

(八)强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地质环境特别是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是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工作。实施地质环境保障工程,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水平。完善全国地下水监测网络,加强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和过量开采与污染的监测。尽快完成重点地区地质灾害普查,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继续做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前期地质勘查,搞好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交通网络建设等重大工程的地质基础工作。强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全面推进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九)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严格执行地质资料汇交制度,开展地质资料专项清理,推进地质资料的研究开发,充分发挥现有地质资料的作用,避免工作重复和资料浪费。全面公开地质资料目录,推进地质图书档案、重点实验室等向社会开放,依法及时向社会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三、完善地质工作体制机制

(十)健全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远景调查与潜力评价,全国性、跨区域、海域基础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综合调查与重大地质问题专项调查。省级政府主要负责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实施公益性地质调查,应当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选项目承担单位。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要求,将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切实保障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运行和工作的开展;项目经费按实际工作量核定。

(十一)加强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中央政府负责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强化相关技术、质量、成果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为基础,按照人员精干、结构合理、装备精良、能承担重大任务的要求,抓紧建精建强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骨干,充实野外地质调查技术力量,增强野外调查和科研能力。省级政府也要尽快建实建强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国地质调查局应通过项目联系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十二)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机制。加大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国家建立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着重用于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主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充分发挥各类地质勘查单位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对地质勘查基金出资查明的矿产资源,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采用市场方式出让矿业权(包括探矿权、采矿权),所得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成,主要用于补充地质勘查基金,实现基金的滚动发展。完善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业权使用费政策。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矿产资源收益,按照取之于矿、用之于矿的原则,确定使用方向,规范资金管理。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和矿业权价款等收益,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省级财政的资源税收入,也应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矿产勘查。省级政府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省级地质勘查基金。允许矿业企业的矿产资源勘查支出按有关规定据实列支。

(十三)完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机制。对可以由企业投资的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政府原则上不再出资,主要运用政策调控,改善市场环境,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对勘查风险大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政府适当加大前期勘查力度,带动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培育壮大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确立企业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主体地位。各类矿业企业新建矿山或采区,必须依法投资矿产资源勘查或有偿取得矿业权,承担投资风险,享受投资权益。鼓励国有矿山企业实行探采结合、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业公司或企业集团,增强在国内外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能力。鼓励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与社会资本合资、合作,组建矿业公司或地质技术服务公司。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公司和机制灵活的找矿企业。

(十四)培育矿产资源勘查市场。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加强政策支持和信息引导,完善市场规则,建设交易平台,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培育矿产资源勘查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勘查开采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培育和规范地质勘查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矿业权、矿产储量评估机制,健全矿业权评估师、矿产储量评估师制度,建立注册地质师执业准入资格制度。

(十五)深化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按照企事分开的原则,推进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相关部门要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加强对改革的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改革途径。加强中央管理的地质勘查队伍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规定,尽快落实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社会保障政策。对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地方政府要按照当地统一政策,加快落实有关住房改革所需经费,解决职工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等问题。对其中的原中央直属地质勘查单位,在“十一五”时期,国家继续实行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分离地质勘查单位办社会职能的改革。对中央管理的煤炭、核工业、冶金、有色、武警黄金、化工、建材、盐业地质勘查单位,比照上述有关政策执行。

(十六)扩大地质领域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效率和水平。进一步创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制和政策环境,保障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政策,加大鼓励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广泛开展地球科学和地质勘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

(十七)推进地质科技进步。完善地质科技创新体系,编制全国地质科学和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积极开展重大地质问题科技攻关,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地质问题研究,大力推进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积极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低品位资源、难利用资源以及尾矿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加快推进地质工作信息化,继续实施数字国土工程,在矿产资源勘查中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对地观测、深部探测和分析测试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施地壳探测工程,提高地球认知、资源勘查和灾害预警水平。提升地质装备水平,提高现有地质装备利用的效率,增强矿产资源勘查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外长期观测站网等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质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地质科技领域的作用。建立多渠道的地质科技投入体系。国家逐步增加地质科技投入,并在相关地质专项中合理安排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和新技术推广的经费。

(十八)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大力发展地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地质类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地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关院校要增设地学综合类课程。积极推进地质类高等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共建。加大对地质类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地质类院校办学条件建设。根据地质工作的实际需要,保持合理的地质类学生招生规模。国家奖学金和资助贫困学生政策进一步向地质类学生倾斜,鼓励学生报考地质类专业。提倡高等院校地质类教师到地质勘查单位挂职,加强地质类院校野外实习教学,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地质一线就业。在中小学教学中增加地球科学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地球科学、资源环境、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

(十九)加快地质人才开发。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造就一大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学新人。以重大地质勘查和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负责人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技术骨干。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对野外地质工作人员继续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政策。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采项目收益分配的新机制,为稳定地质人才队伍创造良好环境。

五、提高地质工作管理水平

(二十)加强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各地区要进一步提高加强地质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地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对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地质勘查队伍的管理,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指导各类地质队伍的改革和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研究制定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地质工作。要建立健全地质勘查法规体系,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地质工作秩序,为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十一)科学编制和实施地质勘查规划。通过规划明确地质勘查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统筹全国地质工作布局,引导地质勘查资源合理配置。国务院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科学编制地质勘查规划,分别纳入国家和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搞好衔接,并通过年度计划、勘查项目、专项措施等予以落实。省级地质勘查规划要符合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的要求,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实施。

(二十二)做好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国务院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勘查行业管理职能。组织制定地质勘查政策措施,引导各类地质勘查企业健康发展,指导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和发展。完善地质勘查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健全地质勘查单位资质管理制度,依法规范行业准入。建立统一的地质勘查行业统计制度,及时提供信息服务。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发挥好行业自律、中介服务等作用。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行业管理工作。

(二十三)强化矿业权管理。按照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调整矿业权审批权限,增强中央政府对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调控能力。根据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科学设置探矿权,并明确探矿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对发现有商业价值矿产地的探矿权人,依法维护其继续勘查、探矿权转让、采矿权取得等权利。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的监督管理,依法禁止圈而不探或以采代探的行为。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规范矿业权出让转让,依法查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