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07:52:38

地质学论文

地质学论文篇1

建立CDIO模式下煤矿地质学教学大纲

CDIO是工科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要有新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整个教学的灵魂,所有教学环节都要围绕教学大纲。为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大纲的编写要将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与社会环境融合在一起,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煤矿地质学》是一门服务于矿山设计、建设、开发生产的一门课程,其实践性很强,依据CDIO模式的大纲对学生加强地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实验、实践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同时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最终培养出满足现代煤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建立CDIO模式下煤矿地质学授课体系

建立CDIO模式下《煤矿地质学》的授课体系,关键是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把CDIO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介绍煤矿生产中有关地质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把地质工作的新的理论和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同时也要把一些传统的内容压缩或删除,例如删除课程中科普性的传统内容,增加矿物岩石、构造地质、地层等相关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以新的国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标准替代传统A级、B级、C级、D级储量分级标准等;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煤矿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保护矿区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加煤矿环境地质的新内容;随着近年来地质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煤矿地质研究中,丰富了手段,提高了精度和可靠性,增加矿井地质信息技术及应用的教学环节,如运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和管理各种地质图件、介绍物探新知识和新仪器的应用原理和方法;更新传统生产设计规范等[3]。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教学为主,同时结合有关电视录像片和野外、室内实习、实验课等形式综合进行。尽可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改革传统板书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过程中,将多媒体讲授与板书讲授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有关知识的融合与最佳传授。如利用地形地质图编制地质剖面、编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等方面,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实例式、启发式、设疑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潜能,达到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目的。这种形式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煤矿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作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与设计各类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为满足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内容,依据《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四个方面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实验教学环节,这是一个认知性、验证性的实验教学环节,在完成理论课程讲解后,对矿物、岩石等各类标本进行反复的观察和描述,通过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能掌握各类标本的鉴定特征,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报告;二是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教学环节,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认识和观察,把课堂讲解的内容和实际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依据野外实习的内容编写实习报告;三是课堂及课下作业实践教学环节,这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此环节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各种地质图件并运用计算机软件编制各种地质图件、能够从图件中提取各种数据;四是科研实践环节,这是一个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环节,部分同学可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科研工作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的能力,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把一些教学资源放到网上,为学生建立自学平台。在网上和同学开辟网上留言、教师电子信箱、QQ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学习平台。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网络学习课件,供学生课后学习。

CDIO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该课程在包含有系统的地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突出了与煤矿生产紧密结合的地质知识和理论。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多个地质分支学科,但围绕煤矿生产这一中心,将众多学科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并融入了现代科技新进展,既体现了知识结构的多样性、系统性、整体性,又突出了煤矿地质这一主题,反映了整个课程构思的科学性、严谨性。传统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是以一次考试成绩来决定,这种成绩评定方法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缺乏检查和监督,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煤矿地质学》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到课率及课堂纪律情况、完成作业的时间及质量、实验报告质量、野外实习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

地质学论文篇2

地质科学如“普通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煤矿地质学”等专业课程要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所谓宇宙即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空间无边无际,时间则无始无终。对广袤的空间的感知就太阳系而言,包括大家熟悉的8大行星、66颗卫星,之外还有15万颗已经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1800多颗彗星,而太阳系只不过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银河系有1400亿颗这样的恒星,再扩展到河外星系、星系团乃至总星系,宇宙广阔无垠。对于无限的时间,太阳围绕银河系核心公转一周大概需要2.8~3亿年,地球的年龄46亿年,推断宇宙的年龄是150亿年。我们研究地球了解宇宙的神秘与宽广,结合现实我们当下生活的空间及渡过的时间,区区百年的人类寿命不及时间长河的一瞬间,哪能和亿万年的自然地史相提并论;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入地球村概念,相对扩大了我们的空间活动范围,而绝大多数的人一生中涉足的空间还是有限,哪能和博大的地球、浩瀚的宇宙相提并论。

在此如果能以地球、宇宙的角度看待人生,我们自己何止是渺小、微不足道?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用大自然的宽广铸就宽广心灵,宽广心灵使人豪迈、有气魄,众所周知大无畏的精神是战胜一切生活困难的法宝。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进入社会后总是被很多名誉、利益和角色束缚,事实上除了我们自己解救自己,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胸怀宽广、高瞻远瞩,从地球、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人生,当我们释放了自己的狭隘、愤懑,放下计较、得失的纠缠,就会发现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不再挑剔,面对世界的态度不再矫情,生命就随着自自然然的状态开发、凋谢,然后等待下一个春天。地质学专业课程揭示了地球上发生的许多惊天动地的、天翻地覆地质事件,如大陆漂移、海陆变迁、造山运动、生物灭绝等等。作为地球圈层中的生物圈人类,在250万年左右出现,几万年前发展成为晚期智人,在地球发展历程中也只是短暂的瞬间。所以对于树立正确世界观、拥有博怀的人文品质,可以在地学专业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些启迪。

二、坚定信念,磨练意志

地球发展演化经历了漫长的46亿年,组成地球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之中,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也在不断地改造和演变。俗话讲的滴水穿石,比喻做事专一,坚持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地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更加深刻、更加触目惊心。比如风化作用可以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软的土壤,一般来讲碳酸盐岩形成1厘米厚的土需要2万年之久;雄居世界之巅的喜马拉雅山,是印度版块向亚洲版块冲撞挤压后隆起的巨大褶皱和高地,这里曾经是一片古地中海,如今的珠穆朗玛峰到达8000米的高度面目全非,这样的沧海桑田则经历了2000万年;作为当今主要的能源资源煤矿,如贵州煤矿资源丰富,主要含煤时代为二叠纪,二叠纪距今2.95亿年,整个二叠纪经历的时间是4500万年;难怪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些千百万年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对于人类来讲矿产资源确实不可再生。自然界形成某种矿产,需要千百万年的时间沉淀。我们任何一个人要成就任何一件事情,也都需要坚守,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朝三暮四、浅尝辄止,没有恒心和毅力,不去锲而不舍地钻研只会一事无成。作为一个年轻人要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养成坚毅的品格,才能掌控自身成就大事。坚忍不拔本身就是一种进取,一种求索,一种心向既定目标的执着,大自然如此,对于生物个体的人来讲也是如此。在地质科学教学中要阐述这一观点,实例太多而且很贴切。

三、只争朝夕,百折不挠,充满信心

我们常把人生比成一条河,从上游到下游奔腾不息,直至达到终点。河流发生、发展到完成其历史使命的过程,与人生的青年、壮年和老年,确实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其中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的机械侵蚀一方面向下冲刷切割河床,称为下蚀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的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侧向侵蚀。人在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体力旺盛,锐意进取。犹如河流的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在上游河水湍急,流速大产生较强的下蚀作用,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剖面上呈“V”字形的河谷。如我国长江上游谷坡陡,谷底窄,著名的金沙江虎跳峡的江面最窄处仅40~60米,最陡的谷坡达70度,峡谷深达3000米。到了河流中游河谷渐渐宽阔,不是一味的奔腾,开始发生沉积作用。就像人到中年,是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承载的东西多了,沉稳有内涵,彰显着成熟的美,更多地利用自身的经验教训和在实践中积累的智慧为社会服务。在下游河流的下蚀能力较弱,而是以侧蚀作用为主,塑造成谷底宽平,横剖面为蝶形的河谷,沉积作用最强。河面宽广流水缓慢静静地达到终点和海洋汇合,经历多少曲折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人生也如此到了老年,风风雨雨一辈子,见多识广,更加豁达平和。保持身体健康、身心健康,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身体力行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便是对社会对家庭作贡献。事物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历史使命。所以青年学生必须学会珍惜人生的黄金时代,充分利用自己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年轻时代,在人生具有强大“下蚀作用”的阶段,努力打好基础,为事业上有所建树做好准备,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纵观人生和河流一样,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河流行进中碰到坎坷(陡坎)则形成瀑布。就拿贵州黄果树瀑布来说,其高度77.8米,黄果树瀑布群由18个风韵各异的大小瀑布组成,在20千米的地段有大小18个陡坎,这是一段不平坦的河流;河流在一定条件下会改道,如截弯取直以后形成牛轭湖;河流存在袭夺河,把别的河流的河水夺过来;在当今社会工矿企业大量排污,河水在某一地段会遭遇严重污染等待。河流流经之处有险恶、有美丽、有奇特,一路历尽艰辛,也风光无限,然而不管怎样,没有过不去的坎,河水终究要奔腾不息地向前流去最后汇入大海。大学生踏入社会肯定会经历各种磨砺,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曲折坎坷在所难免。但是,只要我们满怀激情、努力进取、百折不挠,跌倒了再爬起,必定能战胜一切,拥有光明前途。

四、见微知著,发展自身能力

学生在大学里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可见学生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和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是大学最重要的标志。在知识积累过程中,掌握正确思维方法少走弯路。无论在自然界或是人文社会里都是如此。就见微知著这方面来说地质科学中有许多实例。贵阳市黔灵山公园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现象丰富,是地质教学实习的良好基地。李四光曾经在此处作地质考察时发现存在第四纪冰川期遗迹,即宏福寺院旁的一冰窑,约篮球场大的一块地域。在学生进行认识实习时,该处作为一个地质点。贵阳地处亚热带,其气候为湿润温和型,冰川遗迹的确定,说明当时贵阳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状况是低温寒冷冰天雪地。亚热带都有冰川了,可想而知整个地球所处的情形,那是全球冰河时代的一个地质事件。

又如贵州磷矿资源丰富,我们在磷矿山中敲一块矿石,如发现有海绿石矿物,则可以以小见大还原当时一个较大区域的环境,说明该地区为50~150米水深的海洋环境,海水盐度35‰,海水温暖而清洁。一个小小的海绿石矿物映射了一个较大范围的古环境世界。这也是地学中见微知著的一个典型实例。再有泥裂是浅水地带未固结的泥质等细粒沉积物暴露出水面脱水收缩而形成的,是浅水环境的标志。泥裂断面的V形特征,可以作为鉴别地层顶底的依据等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活学活用的好教材。地质学科有许多实例向学生灌输见微知著这一人文思想,“见微知著”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宋朝苏洵《辨奸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这是以人文的角度对见微知著的释义。在社会政治经济中,实事求是,见微知著,乃是智慧。对个人来说具备这种思维方法和能力,无疑大有裨益。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往往遵循同一规律,两者能够相互借鉴。

五、保护生态环境,共谋人类社会发展

为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地质学学科产生了新的分支学科,如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地质找矿、测绘、采矿等专业都要开设环境保护的有关课程。地球的固体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我们称之为自然界的各个组成部分应该是一个和谐平衡的整体,但是人类的进步与文明导致了自然地球各圈层的污染破坏。在矿产资源、环境地质、矿山环境相关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实际,从专业和人文两方面把人类与环境这个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深深地根植在同学们的思想中。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就采矿活动而言,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废石和尾矿对矿山环境的影响、矿山企业的“三废”、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等方面。地下采矿会产生地面变形、诱发地震、尾矿堆放污染以及破坏地下水循环等环境问题;露天采矿会产生占用土地、污染空气、水土流失、边坡失稳和破坏植被等环境问题。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灾害无数,中国因采矿引起的累积塌陷面积达1150km2,发生采矿塌陷的城市近40个;山西省因采矿而造成18个县缺水,20多万人饮水困难,2万多公顷水浇地变成旱地等等。

通过专业学习更加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迫切性、重要性。专业学习一定要结合实际,党的“十八”大为什么明确提出建立美丽中国,今年两会总理又郑重宣布向污染挑战,正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如众所周知的雾霾天气频发,主要水系水质下降,地质灾害等等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境保护是我国的立国、治国之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经济增长以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为代价不是科学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从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向全球性环境问题发展,且呈现出综合化、社会化、政治化的特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以及酸雨的污染、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国际水域以及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以及有害废物越境迁移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激化,对全球实施环境管理成为迫在眉睫的国际大事。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某个地区、某个国家的事情。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除自然因素外,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是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当,是工业化的结果,亦是全球化的结果。在此也需要向学生说明在环境问题上构建和谐地球,共建人类文明的重要性。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应该从全民的角度开展教育,更应该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地质环境方面,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从专业角度学习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更需要从人文角度使学生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建立和谐平衡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弘扬地球文化,人人都做地球环境的卫士,为美丽中国、美丽地球添砖加瓦贡献自己一份微薄力量。

六、结语

地质学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地理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时展的需要,结合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品质,这有助于学生将来与自然和睦共处,形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学生良好地理品质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时展的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未来的世界、生活,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我通常会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在每次考试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更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工作中常常会很自觉地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境的要求,尤其是以后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学,在决策时会思考此项目的环境效应,并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中学地理应培养学生如下地理品质:1.人口适度发展的人口观 在我们国家,每个家庭多生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如果满足其基本生存的条件,似乎影响不大。多生一个孩子,对我们国家而言,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其一,每年有高达四分之一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人口;还使得粮食、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需要;医疗、教育、交通、就业等方面条件的改善也困难重重。其二,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比如用乱砍滥伐来获取木材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滥垦草原来扩大耕地,以至于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重后果。当然,人口增长过慢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独等等。既要让学生知道当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增长速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时,与环境、资源不相协调时就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又是产生其他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对我们同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使得他们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从而使他们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口观,因此,解决人口问题也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2.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在环境中享受的环境观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就是热爱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自己。生活在良好的环境里,有益于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环境遭破坏后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直接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甚至生存。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热爱我们的班级、现象、学校,保护班级环境、校园环境。如建立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和就寝环境;建立一个整洁、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提高自己身心健康水平和学习效率;同时为构建良好的班风、校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做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公物。只有热爱自己班级、学校、家庭的环境,才能以这份爱心,以更博大的胸怀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去爱护全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3.充分而合理利用的资源观 对待资源的态度,一方面是节约资源,一方面是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资源期刊网。自然资源是大自然恩施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世世代代得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构筑的资源系统是十分脆弱的,一旦这个资源系统被破坏,恢复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惜每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养成节俭的优良品德。自觉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草稿纸重复利用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不赶时髦,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具,增强节约资源的地理意识。与此同时,建立更广博的资源概念,时间也是资源,珍惜时间,充分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同学也是资源,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交往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学校的各方面的条件也是资源,怎么样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求得自身充分自由地发展。有的同学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各方面的长进就比较明显。同学之间也会因为对自己身边这些资源利用程度的不同而使得“贫富差距”扩大。4.于己、于生态、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在课堂上,我对学生说,上游山区的人们通过砍伐树林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然而,他们往往没想到,因他们的砍伐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下游地区的河湖淤塞,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大大下降,以至于下游地区的人们就要用数倍于上游地区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财富的代价,用于修筑防洪大堤,以及其他的防洪、泄洪设施。而一旦洪水泛滥对下游地区所造成的灾难,则损失更是无法估量的。各个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构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而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则不是指局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堂上,还给同学灌输如何实施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个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着自己在将来的社会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每个同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科素材丰富、生动有趣的优势,挖掘我们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素材,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求知欲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在这些方面做学生的表率,比如粉笔的充分利用;讲台上粉笔盒的整理、粉笔灰的清理等等。这些小事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用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来感染学生。现代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有现代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高素质公民。

地质学论文篇4

高中地理的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指的是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地理老师要做好精心的课堂准备,和采用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来对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进行积极的教育和指导,在联系课本知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后,以便于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主动进行实践锻炼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得到全方面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高中地理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1.高中学生自身原有的一些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结构对于现在的地理教学活动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高中生目前所处的年龄段,有着特定的身心发展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都不愿意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对于不同的见解也从不去进行辩解,都想要独立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事与愿违,在学习方面总是表现出极大的懒惰和依赖心理,他们想要摆脱外界的束缚,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又对于外界有一定的依赖性,这种相互矛盾的发展,就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那种死气沉沉的学习状态。2.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许多学校对于地理课程没有像语文、数学和外语课程那样产生足够的重视,所以,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看待也是很淡薄的,也不是很重视地理课程的学习。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只需要了解基本的地理常识就够了。在课堂上也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完全不顾老师的感受,荒废时间。这很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产生了阻碍作用。3.高中地理教师的某些教育教学观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往往忽视课程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过程,只是一味地追求结果,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会对这个课程产生厌倦心理,觉得没有必要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的地理老师甚至认为,只要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根本不在乎教学的过程。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地理课程的学习越来越难以推进。4.教材的活动设置在某些程度上并不是很合理在新的教材中,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往往会有很多活动类的题目和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完成的,但是,这些内容的设置有时候是很难完成的,有些甚至是需要长期的进行才能够完成的,这些活动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对地理老师的要求也就非常高,就目前而言,这些活动的可操作性非常低。这就需要教师要以课本为基础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将学习内容做出相应的改变。结合实际,就能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易于操作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1.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们要注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高中地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效地让学生积极的投入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中的地理老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需求以及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效果。

2.端正和提高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活动的统一和发展完善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相结合的统一,老师不是单纯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引导、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觉得需要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从而能够更加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去,以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学习。

3.增设趣味性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何课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不免有些枯燥和提不起兴致。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学生的好奇心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就要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好奇心,经常根据课本知识的要求,将课本知识趣味化、生动化。也就是说,在教学课堂中积极开展有关地理学科的趣味游戏。例如,在学习“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农业性质”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知道的常识,以抢答的方式将教师提问的国家描述出来,看谁了解得多,其他的学生可以积极进行补充,完善知识点,教师再将学生的回答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开始新的课程。

地质学论文篇5

努日矿区分为南矿段、中矿段和北矿段3部分,矿化分带基本呈南铜钼-北钨,中矿段钼矿为特征。矿区出露地层为比马组(K1b),从下至上,依次为比马组一段(K1b1)厚层灰岩,几乎未发生大理岩化和夕卡岩化,含粒径0.5~5cm的内碎屑,偶见晶型较好的星点状黄铁矿化,在努日矿区主要出露在北矿段低处以及在中段出露一部分;比马组二段(K1b2)薄层灰岩,层厚约10~20cm左右,总体沉积厚度约20m,在矿区出露范围较广,已全部发生石榴子石夕卡岩化,是矿区主要的赋矿层位;比马组三段(K1b3)为薄层灰岩大理岩与中-薄层变质粉砂岩互层,在矿区北矿段可见明显的露头出露,该层内可见顺灰岩与砂岩层面贯入的含矿热液与二者发生接触交代,呈层状、似层状,与喷流沉积型的矿化特征相似,同时,在变质粉砂岩可见高角度贯入的石英-黄铁矿脉、石英-黄铜矿脉、辉钼矿脉等矿化细脉,该层矿化较弱,为下伏比马组三段(K1b3)的充分夕卡岩矿化提供了良好的顶盖遮挡效应;比马组四段(K1b4)砾岩,分布在中矿段顶部,出露面积约20m2,以及在南矿段低处,砾石粒径最大可达10cm,磨圆度较高,成分主要以硅质为主,胶结物为淡绿色安山质。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淡绿色安山岩,闪长(玢)岩脉,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煌斑岩脉,其中与矿化有关的岩体主要为出露在北矿段的黑云母花岗岩岩体,煌斑岩呈近东西向宽约5m的岩脉产出,安山岩呈岩株状产出在南矿段,花岗闪长岩出露在南矿段中部,岩体节理发育,沿节理面孔雀石化较好,但其新鲜面未见明显矿化,局部可见其与比马组三段接触呈弱夕卡岩化,岩体也沿接触带发生褪色蚀变(图1),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铜矿、自然铜、孔雀石、硅孔雀石、赤铜矿、蓝铜矿,辉钼矿、白钨矿,非金属矿区主要为石英、石榴子石、绿帘石、方解石和长石等。矿石结构为中细粒、自形、半自形,矿化以稀疏浸染状、团斑状、条带状和细脉状构造,局部可见块状为特征。

2采样及测试方法

白钨矿样品采集于努日铜钼钨矿床北矿段探槽TC505、TC503出露的新鲜矿化夕卡岩中,主要呈团状、不规则带状以及同心粗粒状,赋矿围岩为比马组四段(K1b4)。同时,为了厘定白钨矿与围岩和岩体的成因关系,本次研究对赋矿围岩比马组四段(K1b4)薄层夕卡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全岩微量、稀土元素的测定。白钨矿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均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完成,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准确称取50mg白钨矿样品用超纯水超声波清洗除去吸附在表面的杂质后,烘干称取约50mg盛于Teflon(特氟龙)六角瓶中,然后加入0.5mL盐酸(10mol/L)和1.5mL硝酸(15mol/L),将盖子封闭,置于烘烤箱中,在105℃的条件下恒温加热24h后,取出定容至15mL比色管中,采用X-seriesICP-MS测定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

3测试结果及分析

3.1微量元素特征

努日矿区6件白钨矿样品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如表1。白钨矿中含量大于10×10-6的微量元素有Sr、Ni,大于1×10-6的微量元素有Cr、Zr、Ba和Y,0.5×10-6的微量元素有Ga、Rb、Th、Pb,这些元素中碱性造岩元素Ba和Sr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29×10-6和266.83×10-6,其中,Sr、Pb、Ba元素都是可与Ca2+呈类质同象置换的元素,而Ni、Cr、Ga等元素是可与W6+呈类质同象置换的元素。白钨矿中Sr、Ba平均含量不高,分别为2.29×10-6和266.83×10-6,明显低于云南大坪金矿白钨矿,而与吉林延边杨金沟大型钨矿床白钨矿的组成非常相似,表明二者在成矿环境上或流体来源上具有某种相似性[22]。Pb含量平均值为303×10-6,铅同位素示踪指示矿区成矿物质可能来自古老的拉萨地体。一般认为,Nb、Ta等元素和W常富集于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晚期形成的气化高温热液阶段,由于这些元素与W的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它们在钨的独立矿物中可以类质同象置换的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富集[23]。而这些元素在努日矿床白钨矿中的含量都不高(0.12×10-6和2.29×10-6),表明努日矿床中W及Nb、Ta等微量元素可能并不是来源于酸性岩浆。其次,努日矿床白钨矿中Zr、Rb、Hf、Th、U等元素含量大多数都低于1×10-6,具有异常低的Rb/Sr、Zr/Hf、Nb/Ta比值,其中Rb/Sr为0.001051~0.002140,平均值为0.001639;Nb/Ta为1.40~4.00,平均值为2.33均远低于原始地幔相应值(分别为0.031、14)[24],而Zr/Hf为14.2~45.2,平均值为31.167(原始地幔相应值为30.74)基本一致,显示努日矿床成矿物质的壳源特征。前人研究认为,富F热液易富集LREE和HFSE,Hf/Sm、Nb/La、Th/La值一般大于1;富Cl的热液易富集LREE,Hf/Sm、Nb/La、Th/La值一般小于1[25-27],因此努日矿床白钨矿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富集LREE,Hf/Sm比值范围为0.0291~0.0336、平均值为0.0311;Th/La比值范围为0.036~0.092,平均值为0.0537;Nb/La比值范围为0.0048~0.0196,平均值为0.0096;三者比值都远远低于1,暗示努日矿床的成矿流体总体以富Cl热液为主,这与前人研究白钨矿流体包裹体成分时,热液以中-高盐度占绝对优势的结论相符。努日矿区不同阶段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白钨矿化阶段其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0~340℃,盐度为2.1%~7.2%,在矿化过程中成矿流体的盐度是在逐渐降低。而随着晚阶段的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下降,成矿流体盐度有一个陡增,且这一时期盐度达到了峰值,流体包裹体大量发育,在包裹体中可见含石盐子晶的Ⅱ型包裹体,同时在晚阶段的石英-方解石-硫化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均有明显下降。Y/Ho、Zr/Hf、Nb/Ta具有两两相近的离子半径和价位,在同一热液体系中比值稳定,但体系受到干扰,如发生水岩反应和交代作用时,这些元素对会发生明显分异,表现为不同样品间同一元素对的比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28],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因而被众多学者用来判断流体性质。本文研究白钨矿Y/Ho变化范围为1.6~34.8,平均值为17.67;Zr/Hf变化范围为14.2~45.2,平均值为31.17;Nb/Ta变化范围为1.4~4,平均值为2.33;各比值变化范围存在或大或小不同幅度的差异,表明主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在该阶段不同程度的混入了部分外来流体,但总体特征仍以早期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为主。

3.2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努日铜钼钨矿床白钨矿单矿物稀土元素ICP-MS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及各参数如表2所示,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显示:(1)不同采样位置,不同产状的白钨矿样品的REE组成特征及其相关系数变化范围窄,且相当一致,显示了努日矿床白钨矿中REE具有高度同源性。(2)努日矿床白钨矿的ΣREE不高,介于71.32×10-6~100.56×10-6。ΣREE+Y范围为72.03×10-6~101.25×10-6,远低于西澳大利亚太古代绿岩带型金矿中白钨矿[11]、西澳大利亚卡尔古利-奥斯曼地区热液金矿白钨矿[12]、瑞典北部Bj?rkdal金矿白钨矿[13]、云南大坪金矿白钨矿[16]、和四川雪宝顶白钨矿的ΣREE+Y[15],而与滇东南南秧田夕卡岩型和石英脉型多金属矿中白钨矿[16,31]、湘西沃溪金锑钨矿白钨矿[18]、延边杨金沟白钨矿[22]、湘西渣滓溪钨锑矿床白钨矿[20]和池州地区夕卡岩型白钨矿相似[21]。(3)努日矿床中白钨矿LREE/HREE和(La/Yb)N分别为91.62~161.17和137.85~202.72,表明其REE组成中轻稀土相对重稀土更为富集;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明显的右倾型,明显有别于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白钨矿[29]、湖南沃溪白钨矿[18]、湘西渣滓溪白钨矿[20]、延边杨金沟白钨矿[22]、西澳金矿中白钨矿[11-12,31]、瑞典Bj?rkdal金矿中白钨矿[13]、云南南秧田白钨矿[16-17]、四川雪宝顶白钨矿[15,32]和云南大坪白钨矿[14],而与安徽池州地区百丈岩层控夕卡岩型白钨矿的特征[21,33]相似。巧合的是,努日矿床主矿体也显示了明显的层控特征。白钨矿的REE配分曲线与百丈岩基本一致,反映出二者在成矿环境上存在某种相似。(4)努日白钨矿基本未见Ce异常,δCe范围为1.066~1.107,平均值为1.087,暗示成矿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未混入下渗海水[34],这与壳源成矿物质有关的云南大坪白钨矿(δCe为0.91~1.01,平均值为0.97)[14]、延边杨金沟白钨矿(δCe为0.96~1.08,平均值为1.01)[19]、湖南渣滓溪白钨矿(δCe为0.91~1.22,平均值为1.12)[20];安徽百丈岩白钨矿(δCe为0.91~1.12,平均值为1.11)相似;而略高于南秧田两类白钨矿(δCe为0.81~0.92,平均值为0.88)[16]。(5)钨矿物的δEu值是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数值大小不仅取决于岩浆的分异程度,而且与成岩成矿的氧化-还原条件和pH值有密切关系[19]。而矿物中REE模式不仅受其晶体结构制约,同时亦受介质的REE特征控制[26,35],通常表现为同一成矿热液中结晶的矿物其稀土元素特征应有相似性[36-37]。由于REE3+(0.098~0.116nm)与Ca2+离子半径(0.099nm)接近,它们之间容易发生类质同象置换,故白钨矿作为富钙的矿物一般富含稀土元素[14,38]。因此,白钨矿的REE特征可以代表成矿流体的REE特征,可通过对白钨矿样品稀土元素组成示踪成矿流体的性质[39-41,16,31],判断成矿环境和成矿物化条件[42]。努日矿床6件白钨矿表现为弱δEu负异常,其特征值δEu变化范围为0.768~0.910,平均值为0.825,其变化范围较窄,与Sm、Gd的富集趋势呈相反变化趋势,表明白钨矿的弱铕异常表现主要来源于Eu2+[12],代表了成矿流体的还原环境特征,这与努日流体包裹体中存在H2S的事实一致(作者未刊数据),在氧化环境下Ce3+变成Ce4+与其他3价稀土元素发生分离,形成铈异常,而在还原环境下其主要以Ce3+的形式存在流体中[36,19,44]。努日矿床白钨矿矿体的围岩比马组、以及与矿化有密切关系的黑云母花岗岩具强烈的正δEu异常(作者另刊发表),可能与黑云母花岗岩浆在分离结晶过程中斜长石的晶出有关,白钨矿形成于热液作用的早期阶段,主要与流体中Ca以络合物[WO4]2-的形式沿着裂隙沉淀,围岩比马组碳酸盐岩提供了丰富的钙质,白钨矿REE组成相对于围岩、岩体并未显示相关性或继承性,结合作者对矿区辉钼矿中REE组成和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对成矿流体的指示,我们认为矿区初始的成矿流体整体亏损铕,但随着与围岩之间的强烈的水岩反应,尤其是[WO4]2-与围岩提供的Ca2+结合,对于白钨矿的晶出和原始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3.3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

努日矿床石英、石榴子石、白钨矿的流体包裹体测温、Raman光谱分析显示[45](作者未刊数据),努日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高温度、中-高等盐度的源于岩浆水的流体混合了大量低温、低盐度的大气水形成的H2O-NaCl-CO2体系,并随着CO2的富集而少量存在的CH4、N2气体,与塔斯马尼亚北西喀拉海磁铁矿-白钨矿矿床[30]、法国比利牛斯山超大型夕卡岩型白钨矿床、西澳大利亚脉型金矿白钨矿[46]、加拿大西北地区坎通白钨矿床[47]、伊朗松贡斑岩矿床[48]、南非西开普里维埃拉W-Mo-REE矿床[41]和杨金沟白钨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相似[19]。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主要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少量的含子晶矿物的多相包裹体,未见熔融包裹体,同一矿物中可见不同包裹体组合共生,如在白钨矿中可见Ⅰ、Ⅳ型包裹体共生,而在硫化物阶段可见多相包裹体、单相包裹体、两相包裹体等,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成矿流体在运移过程中处于非均匀状态从而发生了沸腾作用造成的。对努日矿床中白钨矿、石英、石榴子石的H-O-S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发现[45,6],成矿流体的δD范围为-93‰~-114‰,平均值值为-102‰;δO18范围为3.9‰~12.1‰,平均值为8.5‰,根据公式换算后δ18OH2O为4.6‰~6.69‰,平均值为5.79‰,成矿流体具有典型的岩浆水特征,后期混入部分大气水,同时,结合努日矿床35件金属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2.9‰~1.8‰,极差为4.7‰,平均值为0.03‰,指示成矿流体中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笔者通过对努日矿床大量流体包裹体的成分研究发现,CO2在各个阶段都有较宽的波峰,含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尤其是随着水岩反应的持续,整个反应过程中,CO2的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CO2的含量是钨矿化的有效指示剂[49],流体中高含量的CO2有利于WO42-与Ca2+的共同迁移,对WO42-的稳定和迁移起到保护作用[23],努日矿床流体包裹体中丰富的CO2为白钨矿的析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形成首例大型白钨矿床具有重要意义。初步分析认为,N2作为成矿流体中气相的主要成分之一,被认为是暗示成矿物质来源具有深源特征,结合努日矿区Pb同位素[6]及Sr-Nd同位素(作者未刊数据),努日矿床的成矿物质可能来自古老的拉萨地块,同时,在冈底斯成矿带上斑岩型矿床如雄村、夕卡岩-斑岩型矿床如甲玛的成矿流体包裹体中均发现了少量的N2,其成因有待继续研究。

综上述,我们认为,努日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为一来自于深部古老的拉萨地块的以含Cl为主的具有还原性的中高温、中-低盐度、同时富含CO2的,在运移过程中混入了部分大气水的NaCl-H2O-CO2体系,随着水岩反应的持续进行以及体系中CO2、Ca含量的增加,流体的初始平衡体系被破坏,其不均一性导致流体发生了沸腾,最终导致大量Ca2+与WO2-4结合形成了巨量的白钨矿。

4结论

地质学论文篇6

在地理(社会)教学中,素质教学应该落实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所涉及的因素也很多,既有硬件方面的因素,如教学设备、学校环境等;也有软件方面的因素,如人的思想观念、学校管理等;但最现实最关键的还是学科教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才能使地理教学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得到落实。

然而,目前地理(社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以上虞市为例,全市连续三年以上教过相应学科(地理)的教师为23人,仅占总数的30.6%;从学历上看,相应学科大专毕业为14人,仅占18.6%,大专以下学历(最低的为小学毕业)也有21人,占总数的28%。再从任教情况看,全市专职教师为26人,而兼职教师有49人,占总数的65.3%,兼任教师中,有一半以上还是主课兼地理(社会);还有30%左右的是照顾年老体弱的教师在教地理(社会)。因此,地理(社会)素质教育的高要求与师资现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它已成为能否有效地在地理(社会)学科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那么,如何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努力提高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呢?依据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需要切实练就地理(社会)教师的综合“素质功”并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力量,来推进地理(社会)学科的素质教育。

一练师德修养功。人以德为本。地理(社会)素质教育的首位是思想品德教育,正人先正己,教师首先要成为真正的人。良好的师德则是对学生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如何练就师德功?首要的一点就是热爱祖国。 同时,教师要忠诚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充满爱;要严以律己,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具有高尚情操的形象。通过定期的政治学习、典型介绍、参观取经、专题报告、演讲比赛、短期培训以及开展“师徒结对”、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师逐渐练就“四有”、“五心”。“四有”即一有事业心,安心边远艰苦地区,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二有雄心,立志创教育大业;三有好胜心,敢创教育名师牌子;四有献身心,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为教育事业贡献一切。在对受教育者,更应练就“五心”,即:教师心中有“爱心”,和学生的关系能“贴心”,教育学生有“耐心”加“细心”,对每位同学做工作能“尽心”。真正练就良好的师德功。

二练自学达标功。“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对教师‘才’方面的要求,包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相应的学历层次,三维的知识结构,即教育理论、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引自王素珍的《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古人说:“知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知识储备,讲课才能游刃有余。要达到此种境界,教师必须苦练自学达标功。通过有计划、分层分批地自学进修、培训函授、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达到学历上层次、知识上水平、业务过得硬,进而“名师出高徒”。

三练课堂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轻负担”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进行素质教育,教师的功夫到家与否至关重要。但目前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现状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距离还甚远。以我市为例,前景不容乐观,亟待提高。如讲普通话,比较差的还占28.6%;“三板教学”中的板图板画,中差的比例达86%;“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不够得法的占28.6%等。造成上述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业对口教师来源极少;教师兼职过多、队伍不够稳定;部分中老年教师教学模式已经定型而难以创新;部分青年教师刚登讲台基本功还相当缺乏等等。

那么,如何练好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呢?笔者认为不仅对其薄弱教师需要定目标、定计划、定措施,而且还要教研室与学校紧密配合,抓好“导、练、检、赛”四个环节进行对口辅导,能者为师,任务到人。在练中求熟,在熟中求巧。纳入考核内容,督促教师按时完成。通过举行教师基本功分项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在业务上专,在教学技能上巧,在运用教学方法上得法,从而达到教学质量上的高目标。

地质学论文篇7

1地质矿物化学分析的基本原则与工艺

1.1地质矿物化学分析的技术选取原则

对于探究地质矿物化学元素的分析工作而言,在选择岩石层的具体类型上需要进行一定的界定。比如在不同密度的岩石矿物储层的化学元素分析过程中,由于其在资源的储存和分布上都较为丰富,但如果开发与后期评析环节操作不当,则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流失与浪费。因此在选择地质矿物化学分析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下原则。

首先,通过地质矿物化学分析技术来探究储层中的非均质性效果与储层涵盖的化学性质,那么针对岩石结构应该具备良好的增产潜力,并能够满足地质矿物分析的可供开采量;其次,地质矿物化学分析工作自身要具备充足的能力积累与能量基础,使用的化学元素分裂技术系数要满足0.8MPa/100m以上标准的地质矿物储层;最后,水驱单元内部的双向或者多项流柱能够准确对应,才能够精准的满足岩石体的非均质性、化学元素的测量要求。

1.2地质矿物化学分析应用的技术工艺

第一,压裂设计模拟工艺。在地质矿物岩石层进行分段性化学分析与改造的过程中,针对地质矿物化学的分析工作,要以优化射孔原则为基准,精确排量与摩擦、阻力之间的递进关系,以此来根据不同排量的标准选择不同的孔眼保持稳定的摩阻性。从而分析岩石层中蕴含化学元素的总量与分量比。压裂设计模拟工艺能够起到支撑井口的作用,并保证了地质矿物化学元素的取量长度适中,从而有效测量出地质矿物化学元素中的化学含性量指标以及密度指标等。

第二,组合陶粒工艺。将直径微小且适当的陶粒放置在地质矿物岩石层中的地层,以此来作为终端支撑载体,发挥良好的稳定性作用,同时也保证了之后的陶粒能够有效进入。再将直径中等且适当的矿物陶粒放置在地质矿物岩石层的中部,并与总体的岩石缝与化学元素定量位置保持水平平衡,该部位的陶粒起到重要的全体控制与支撑作用。利用这样的陶粒组合作为压裂井的有效支撑,起到压裂缝稳定的作用,以此便能够从更为精确的状态下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化学元素量性分析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储层非均质性的横切变化值与竖切变化值对地质矿化学元素的影响都有所不同。

第三,高砂比压裂工艺。从该工艺的内部结构来看比较简单明了,通过利用井内的高砂密度比,来促使压裂井内部空间密闭完好,并保持稳定的封闭状态,以此为矿物岩石体的改造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畅通性。同时使内部高砂密度保持大于10kg/m3的压裂状态,能够使岩石层的总体开发节奏更加稳定,提高岩石矿物低渗透储层的化学元素测量效果。

2地质矿物化学分析的基本流程分析

针对地质勘探工作来说,良好的技术与规范的流程是实地操作与探测活动的基本准则,不仅要以勘探工作不破坏生态环境为根本,同时更要保证实地活动的安全性。为了进一步剖析岩石层中地质矿物涵盖的化学元素,下面站在地质矿物化学分析的角度,针对化学分析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展开讨论。

2.1试样的提取与初步加工

在选择不同范围、不同区域的岩石地质矿物层时,对试样的提取环节要尽可能具备全面性与代表性。对每个含有典型特点的矿物层进行抽样提取试样,避免密度过大及过小的岩石区域范围。同时,在对提取试样进行初步加工时,采用符合等级标准的矿芯与岩芯,减少对试样的磨损与外界影响。

2.2开展定性与半定量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岩石层中的地质矿物化学元素,利用定性半定量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含量的综合化验与分析。由于定性分析具备良好的速度性,而半定量分析方法又能保障分析结果的稳定性,从而采取二者融合的方式进行试样的分析,使化学分析的结果更为准确、科学。

2.3测定方法的选择

在地质矿物化学分析的测定方法选择中,需要建立在定性与半定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各项化学元素指标的高低进行综合测评,来保证化学共存元素的全面分析。那么在针对岩石层中化学含量较高的待测元素类型来说,容量法与重量法会更加适合,由于容量法与重量法能够从化学元素自身的根本性质出发,从岩石层总体与化学元素个体的角度进行具体性测定,有利于保证高含量化学元素含量的基本值与测后值之间差异性的最小化。那么针对岩石地质矿物层中含量较低的化学元素而言,可以通过采取比色法来进行测定,能够更加精准确定化学元素的性质与细微含量,同时也保持共存元素之间的形态不被破坏和改变。

2.4拟定分析方案

在拟定分析方案的环节中,是根据不同分析结果与测定结果进行集中性评估,从而模拟具备完整性与科学性的具体方案。在拟定方案的环节中,不仅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更要对各个化学元素的基本特性都要清晰地掌握,站在精准度第一要把握的原则上进行方案的设计,一旦发现不合理现象时要及时排除,从而保障方案拟定结果的准确性。

2.5分析结果审查

当基本方案已经模拟成功后,需要对整个流程的分析结果进行全面考察与的复审,这对整个地质矿物化学分析工作具备很重要的实用意义。通过找出某个具体化学元素测量指标不符合常理的标准下进行适当调整。

地质学论文篇8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岩土工程;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F8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35-01

随着我国地质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水工地质工作中做出创新改革,使得地质工作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充分体现出来。在岩土工程学科领域中,水工地质和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是从原有相对分散的水文地质和工程理论中结合发展和延伸出来的。随着我国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相关技术理论知识体系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在岩土工程施工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1]。在水工环地质工作中主要涉及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三个方面,岩土工程则是主要对岩土和地质进行勘探。两者在岩土施工领域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两门相关相同类的专业和学科。

1.当代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概述

1.1 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主要运用商业性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形式,这种新型的工作方式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有效的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很好的解决了传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针对我国较干旱地区,解决了供水问题,另外在一些特殊的工程项目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目前的水工环地质发展状况分析,在未来的地质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水文地质理论

19世纪五十年代达西定律的建立标志着水文地质理论的形成,我国水文地质理论起步较晚,上世纪使用的水文地质教材大都来自前苏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才开始有我国自己的水文地质教材。我国水文地质理论从科学技术找水理论到地下水开采再到生态环境水文地质中[2]。当代水文地质理论的应用全面进入到科学管理、科学调配、科学利用的水文地质理论中,形成了水文系统和生态环境、技术量化和以人为本的良性循环的协调发展的系统。

1.3 工程地质理论

工程地质理论首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前苏联形成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然而我国的工程地质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形成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复杂地质工程建设的需求,工程地质理论在水利工程、铁路工程、电力工程、隧道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工程勘探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作用。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我国工程地质理论和实践水平已经走进世界先进的行列中。

1.4 环境地质理论

环境地质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扩大,环境地质的工作任务转变为制定和治理地质灾害规划、措施,开展环境地质调查。

2.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概述

岩土工程理论体系主要分为四次浪潮。岩土工程从人类开始穴居后就形成了岩土工程的第一次浪潮。19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地铁,标志着岩土工程的第二次浪潮的来临。随之1925年,太沙基的土力学名著开始发表后,标志着岩土工程的第三次浪潮。29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岩土工程的第四次浪潮的到来。我国的岩土工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地质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发展,形成一门具有边缘性的独立学科[3]。

3.水工环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其一,水文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和发展。我国水文地质理论的核心为找水打井应用技术,为农业、国防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贡献。水文地质理论体系发展进程要比应用技术快,我国相关研究者不断的对其理论体系进行改善和创新,使得水文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地震、地热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成为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在应用方面也有较大的创新,例如相关地质专家在对洞庭湖区的构造沉降等项目的综合研究中,就充分利用到水文地质理论和技术。这一工程项目的成功,开创了生态环境水文研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水文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中,随着《现代水文地质学》的问世,使得水文地质理论向现代化生态水文地质理论转变[4]。水文地质理论运用在农业中,有效的改善了农作物缺水的问题,另外还对生态农学、土囊学等领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二,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理论体系的应用和发展。我国工程地质理论最早运用在环境地质当中。随着我国工程地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代的工程地质强大的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工作者在复杂环境地质的条件下,解决了众多地址问题,从而使得当代的工程地质学科内容多样化,主要有土体结构力学、地质灾害环境学、城市环境工学、土体水文环境地质学等。工程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理论广泛运用于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中,为国家土地规划、城乡一体化等各类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为地质灾害带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的急救抢险以及灾后重建设等项目提供了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例如在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三峡水坝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4.岩土工程理论体系的运用和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岩土工程逐渐融入到土木工程中的各个领域。岩土工程具有一定的边缘性的独立学科,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中的原理、方法、手段等运用到工程建设的多个项目环节中。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岩土工程又与其他类学科相互渗透,通过互补、综合应用,成为了当今的岩土工程。随着我国相关研究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对岩土工程进行不断的改善和创新,制定出岩土工程制度和相关标准。我国岩土工程应用理论逐渐步入到法规技术标准中,随之成立了相应的建筑工程技术质量审查机构,并制定出相应的施工图纸审查标准和方法。扩展了岩土行业有关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我国岩土工程随之进入到第四次浪潮中。在第四浪潮中,岩土工程正朝着改造大自然、环境、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例如,我国三峡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善了长江流域的洪灾现象,还为我国提供了巨大的电能。另外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运、青藏铁路、城际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都运用到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将我国当代的岩土工程技术充分的发挥出来。随着岩土工程理论体系不断的成熟,知识领域不断的扩充,我国当代的岩土工程内容还包括环境岩土工程、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防治技术、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监测技术和方法、风险评估等方面。

5.总结

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都是从地质学科理论中分离出来的,这两个理论知识体系的特点和目标相互统一,通过对环境和自然以及水文地质等进行改造,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的运用水文环地质和岩土工程理论体系,能够有效的确保建设施工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建设施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黄润秋.面向21世纪工程地质的发展[J].岩土工程,2010,12(05):23-24.

[2] 孙蓉琳.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与对策[J].水文地质工程,2011,12(03):15-16.

[3] 高洪烈.对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取向的讨论[J].中国煤田地质,2011,24(02):26-27.

地质学论文篇9

全面质量管理(TQM)原为企业管理中的专用概念。美国学者菲根鲍姆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种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考虑到客户充分满意的情况,进行市场研究工作、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质量开发、质量维持和质量提高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TQM概念是美国国防部1989年提出的,按照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的观点:TQM是一个组织的战略武器。另外,香港著名的质量管理顾问谢家驹博士给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它在高层管理的领导及参与下,通过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以具竞争力的成本,提供高质量且不断改进的产品及服务,在客户中建立优质及物有所值的良好声誉。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真谛是全面优质管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优质的,二是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包含生产、设计、采购、维修、人事、会计、行政等)是优质的。

二、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新理念

美国高等教育界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仔细控制的管理改革来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他们相信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可以成功地移植到教育中来。

将教学和全面质量管理有机地结合,就会产生一个全新的理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笔者以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同样可以运用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期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问题提升到成高教学发展战略层面上,以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为中心,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

三、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TQM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实施各项管理活动――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监控、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因此,该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质量体系策划、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结构、形成质量文件三个阶段。

(一)质量体系策划

1.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三者相互衔接、逐步提高。

(1)近期目标,可定位在建立、健全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严格控制、保证质量,确保其质量能顺利通过教育部授权的相关质量认证。

(2)中期目标,可定位在保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认证标准,为实现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针和目标作可靠保障。

(3)远期目标,可定位在参与创建我国成高标准化运行程序和质量评估体系,主持或参与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及其相应的质量技术领域中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并能在质量评审、认证工作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在成人高教体系中的地位。

2.明确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的是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质量保障活动的各要素和要素关系。

(2)目标性原则:指在建立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要围绕质量控制过程,合理选择要素,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3)规范性原则:指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质量保障活动的进行要有依据,克服随意性,使教学和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4)持续性原则:指要从持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持续地管理和不断地改进,从体系的组织制度上确保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结构要素的确定与分析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精髓,笔者从教学的过程及多年工作经验来尝试构建成高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始于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策划并做教学输入,进而开展全员性的教学过程,期间不断地进行教学质量的测量与控制,并进行教学质量的分析和提出改进的措施,最后输出教学结果,让学生得到满意,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其中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彼此相连,相互作用,共同运动,从而构成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运动体系,使其教学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保障和持续改进。

1.学生。学生连接着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首末两端。学校管理者依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质量管理策略,并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作用于教学全过程。教学部门依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教学全过程提供教学服务和教学效果。

2.战略与领导。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战略主要包括学校需完成的任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战略对策四个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从视野宽到视野窄,从操作性低到操作性强,它们之间形成递进关系。领导主要指方针目标的制定者,在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对各层次的教学质量活动起着指挥、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同时担负着教学资源的提供和保障作用。

3.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管理。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包括两个典型的动态过程,即教学全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教学全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包括教学质量策划、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运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决策基础上,这种决策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因此,必须加强对成高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的周密设计、监控和调适,以保证各个环节的质量,从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4.持续改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是为了不断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效益。由于成人教学的每一个层面都有可能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所以每个人、每个层次、每个部门都有改进的职责。它具有前瞻性,计划性。

5.全员参与。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追求全员参与的意图在于承认并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这里的全员包括教职工,也包括学生。具体地说,全员参与一般是通过授权和决策让教职工和学生为质量管理做贡献。

四、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

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重要一部分,又称其为“PDCA循环”。PDCA循环是一项工作从头至尾有效进行的保证,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流程,在质量管理方面具有相当大的适用性,它分别代表Plan,Do,Check,Action四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即代表着计划、执行、检查、行动(总结处理),四个阶段。

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戴明环(PDCA)运行是按照已经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结构和要素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其运行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管理程序,不断循环,不断修正质量目标和完善质量管理的环节,也就是遵循PDCA循环的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P阶段(教学质量体系策划)

由教务部门制定总体毕业设计(论文)的策划方案,规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制订一系列管理文件,用于规范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订详细的质量检查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是进行检查评估的依据,是指导整个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标准和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制定、完善教学文件。

2.建立监管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3.动员布置。

4.确定毕业实习地点和指导教师。

5.落实选题和毕业实习工作计划。

(二)D阶段(教学质量管理运行)

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二部分。

1.毕业实习。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毕业实习计划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收集、调研、测试、分析汇总等工作,同时,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日志、毕业实习工作总结、学生实习鉴定表和读书笔记等。

2.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对于大部分成人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可能是第一次,在学生眼里是不可及的东西。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程序,为以后开展相关工作打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和体会。在撰写阶段,指导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撰写能力。指导教师从论文构思、拟定撰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到打印成册等环节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是否符合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保证按工作计划进行,是完成任务的前提。符合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方能参加评审和答辩。因此该阶段是质量监控的重点。

(三)C阶段(教学质量评审)

包括两项工作:一是由成立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评审每个阶段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将检查结果与原“计划”比较,没有达到计划要求,是什么原因?需要采取的措施;形成阶段性检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建议;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

(四)A阶段(总结与持续改进)

地质学论文篇10

1.“1大”:选题过大

脱离实际学生往往喜欢选择宏观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例如“我国…研究”等。由于范围过大,这些选题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加上选题超出了大多数本科毕业生的知识范畴以及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深度,从而导致论文论述不够深入、重点不够突出、观点脱离实际,缺少应有的针对性。

1.“2旧”:内容陈旧

缺乏新意毕业论文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创新,即能否发现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但是目前很多论文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论等方面均缺乏创新,有些甚至直接从文献和教科书上拼凑而成,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

1.“3空”:语言空洞,缺少实证

由于缺少实地调查研究,不少论文往往泛泛而谈,言之无物,缺乏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或者观点和结论不明确。有些论文只有定性分析,缺少定量研究,导致相应观点和结论缺少必要的实证支持,影响了论文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1.“4假”:内容抄袭,数据作假主要表现在

第一,直接复制粘贴其他专著、文献、网络上的数据、观点及其他内容而不标注引用;第二,修改甚至虚构实验或调查数据;第三,编造参考文献;第四,寻找毕业论文或者网上购买论文等。

1.“5乱”:逻辑牵强,格式混乱主要表现在

第一,逻辑牵强,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不对应,前言不对后语;第二,论证过程不够严谨,结论牵强附会;第三,格式问题较混乱,例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等不统一,标点乱用以及有错别字等。

2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

造成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严重滑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以浙江省为例,随着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8.9%急增到2014年的54%,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许多在过去没有机会上大学的高中生毕业生也能进入地方本科院校学习。

2.2教师指导力量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数量没有与招生规模同步增长“,生师比”和人均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过多,影响了毕业论文指导效果。同时,以科研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促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用于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2.3缺少约束与激励机制

论文成绩与毕业和就业无关,学生既无压力也无动力,只求通过不求优秀,甚至有学生主动要求放弃优秀成绩以减少修改工作量。同时,毕业论文指导质量与教师的业绩考核无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2.4与学生就业相冲突

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巨大的就业压力迫使高校和毕业生不得不将就业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考虑,而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正好与毕业实习、择业、考研、考公务员、出国考试等相冲突,为确保就业而牺牲毕业论文的时间和质量就成了许多高校和学生的无奈之举。

2.5人才培养目标错位

毕业论文要求具有理论性、创新性、逻辑性,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是精英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本科院校普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部分学生缺少科研和学术训练,缺乏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浙江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与探索

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经管类本科院校,浙江财经大学在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中也存在许多有代表性的问题,同样具有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与探索,毕业论文质量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提高。

3.1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实践探索浙江财经大学先后出台了多项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政策文件,建立了综合导师制、毕业论文质量抽查等配套制度,定期召开教学改革大会以及开展“教学质量年”等活动,鼓励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与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例如,设立“经管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试点研究”等教研课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重视毕业论文的教学氛围,为开展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3.2创新论文形式

实行作品替代毕业论文不是目的,而是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和检验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鼓励创新,提高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浙江财经大学突破传统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制订了《本科生科研作品替代毕业论文(设计)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根据该《办法》,可用于替代毕业论文的科研作品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与本专业相关且符合其他相关条件的论文、著作、学科竞赛获奖、省级(含)以上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题成果以及发明专利等。《办法》实施以后,毕业论文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参加科研和学科竞赛等活动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3.3设立综合导师

加强指导力量为拉近师生距离,密切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浙江财经大学从2001年开始实施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度。综合导师制度从大二第二学期开始实施,直至学生毕业。担任综合导师的教师对学生的学年论文、专业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各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指导,并兼顾学生的学业、就业、思想等。综合导师制度将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分散、零碎、阶段性的关系综合起来,形成明确、固定、连续的关系,导师像带研究生一样带本科生,大大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指导效果和质量。

3.4加强事前控制,严格过程管理

首先,建立毕业论文选题逐级审查制度,由教研室、系、学院层层把关,保证论文选题符合专业要求,提高论文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第二,建立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制度,帮助学生明确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案、理清写作思路;第三,建立毕业论文互评制度,在答辩前由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进行交叉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保证毕业论文答辩的顺利进行;第四,严格答辩要求,坚决不走过场,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坚决要求二辩、三辩甚至延期毕业,把好毕业论文出口关。

3.5推进学风建设,预防学术不端学校从源头抓起

通过“教学质量年”“、学风建设年”等活动全方位推进学风建设,营造不参与、不姑息、不纵容各种不良学分的诚信学习和学术氛围。同时,引入毕业论文系统,在答辩前对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重复率在30%以下的可以直接进入答辩,重复率在30-50%之间的必须修改后再查,直到符合要求,如果重复率超过50%则直接进入二辩。通过上述措施,有效预防了学术不端行为。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