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13 22:15:13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1

关键词: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目的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部,行政区划隶属抚顺市管辖。该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矿藏、森林、水利等资源丰富,经济与交通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日趋强烈,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同时,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已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严重威胁,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摸清区内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现状,掌握其分布规律、研究其成因及危害特征,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害,为全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将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任务

按照《实施细则》及其《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的基本要求,本项工作的主要任务为:

1、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城镇、厂矿、村庄(包括灾害易发区的分散居民点)、重要交通干线及重要工程设施内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3、以县(市)为单元,划分、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4、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大型和特大型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5、结合调查成果,协助清原县国土资源局,对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6、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出防治建议,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7、对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专业监测方案;

8、协助地方政府建立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三、地形地貌

清原县地处辽东山地丘陵区的东北部,山系属长白山余脉吉林哈达岭延续部分的龙岗支脉。全县海拔500m以上山峰近30座,其中800m以上的山峰12座,1000m以上的山峰3座。最高峰龙岗海拔1100.1m,其次为西大顶子海拔1019.2m,莫日红海拔1013.4m,总体地势呈南东和北东相对较高,中部较低。南部为连绵起伏的群山峻岭,属龙岗山山脉,海拔均在800m左右,多为山势陡峭的中低山。中部为浑河谷地,平均海拔在200-400m之间,起伏不平,是本县主要耕作区。依据区内地形地貌特征,大致可划分为:侵蚀隆起中低山、侵蚀隆起低山、侵蚀低山丘陵、玄武岩熔岩台地及山间冲洪积谷地等。

此外,区内浑河、清河、柴河、柳河等河流及其支流两岸,零星分布有Ⅰ级侵蚀堆积阶地,宽窄不一,呈不对称的带状。由于其分布面积很小,并呈零星状分布,故未做单独划分。

四、气象水文

(一)、气象

清原县地处中温带湿润区,属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寒冷期长,温差大。

(二)、水文

清原县地处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是浑河、清河、柴河、柳河四大河流发源地,见表1―2。全县有大小河流103条。境内流长10km以上河流有39条,总流长183km。全年经流量10.49亿m3。除供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外,可灌溉农田15万亩。柴河是柴河水库的主要补给区。清河是清河水库的主要补给区。

1、浑河水系:

浑河是清原境内流域、流量较大的常流河,也是省内有名的河流之一。有10km以上支流18条,境内为上游段,流长83km。正常流量为9.5 m3/ s。全年径流量6.74亿m3。河床平均宽120m,可灌溉农田7万余亩。

浑河源流有二个:南源出于湾甸子滚马岭,北源出于英额门桦树哨。南、北二流于县城西5km处马前寨村北会合后始名浑河。

2、清河水系:

清河发源于转湘湖老虎顶子北山麓,为常流河。境内流长40km。河床平均宽200m。正常流量为6 m3/ s,全年径流量1.26亿m3。可灌溉农田3万余亩。清河水系10km以上的支流有7条。

3、柳河水系:

柳河为常流河。源出滚马岭岭北。境内流长25km。全年径流量为1.11亿m3。正常流量为2.7 m3/ s。由发源地东北流到大枉沟,转向西北经前秧,右会大北岔水。又北于三胜堡村西会半拉背水,又北经偏道子村西,再北右会苇塘沟河。又北流至南山城子会三道河、二道河、头道河。又北流至宝山堡会东五里堡河,又北流至南小堡入海龙磨盘山水库。柳河水系有10km以上支流7条。

五、设计

1、调查工作部署原则

工作部署力求贯彻“以人为本,突出重点,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调查原则,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既要了解全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状况,又要通过对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大的重点地段(包括城镇、厂矿、村庄、灾害易发区的分散居民点、重点交通干线、重大工程分布区及国土开发重点区等)进行调查,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基础上,对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发展趋势及防治对象等进行综合研究。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调查工作方法

本次地质灾害调查采用资料收集、走访群众、野外调查、室内整理和报告编写的形式进行。

(1)资料收集、整理

资料收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社会环境背景资料:主要收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国土开发利用现状,经济发展规划及县志、水利志等相关资料;

a、社会环境:主要搜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及县志、水利志等相关资料;

b、水文气象植被:主要河流历年动态流量,工作区多年系列降雨量,最大日、小时降雨量,植被类型及发育分布状况等资料。

B、基础地质资料:主要收集不同时期、不同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灾害地质)等综合研究成果;

C、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经济损失及采取的防治措施、特点、效益;

D、矿山分布及开采情况:主要内容包括矿山开采矿种、矿区开采范围、开采时间、开采规模、开采方式、开采层位深度、采空区分布、矿山排水量及矿区开采远景规划等相关资料。

4、地下水水质评价、污染程度评价采用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

5、地下水动态类型的划分,以《水文地质手册》中所述划分原则进行。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预防防治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地质灾害防治方针及基本概念

1.1保障责任体系

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管的管理机制,并根据自身施工业务板块进行分类管理。管理工作做到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制度化。同时,应实行各级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度,按照“谁分管、谁负责”、“一岗双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有系统、分层次的地质灾害防治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的实现。总部机关应成立由法定代表人为主任的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下设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所属单位应成立以各级法定代表人(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建设项目还应根据防治工作需要成立相关职责明确的工作小组。总部各部门按照分工履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对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全面责任;各事业部全面负责管理企业或分管业务板块的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所属各单位(项目)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主体,对负责区域及场所的地质灾害调查、预防、监测、报告和处置承担主要责任。并应结合所在地域特性,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实施细则,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人本单位(项目)安全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各单位应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人本单位的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中,做到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考核生产工作与灾害防治工作“五同时”。

1.2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应履行的职责

(1)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和标准。

(2)负责组织编制本单位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及《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活动,组织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3)负责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的排查、评估、监测、预警、培训及应急响应工作。

(4)负责预警联动机制的建设及信息报送工作。

(5)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

(6)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提高员工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救灾、避险意识。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除应履行上述职责外,还应履行以下责任:

(1)主动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立联系,接受其指导,根据其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施工、生活区域内项目地质安全评估,提出分析评估报告。

(2)落实监测人员,做好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工作,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3)组织开展本项目地质灾害排查、巡查、核查,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4)按照上级命令,及时组织员工转移避灾;危急时,直接组织员工迅速避灾自救。

(5)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演练执行情况。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符合施工企业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体系是保证地质灾害预防与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和根本所在。施工企业所属单位应依据国家、行业及企业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定,制定本单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制度,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2.1管理制度应包括(不限于)的内容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细则。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值班制度。

(3)灾情险情速报制度。

(4)汛期险情地质灾害巡查制度。

(5)应急调查评估制度。

2.2预案编制

各单位(项目)应结合所处地域及场所的地质、气候等情况,按年度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并依据单位(项目)的实际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对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编制现场处置方案,并认真组织演练。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编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组织机构和职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威胁对象及范围、主要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置对策、预警信号和人员及财产转移路线(避难场所)、主要地质灾害灾情的应急抢险救援实施对策、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应急响应和处置程序、宣传培训和演练、保障措施等。

各单位编制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应每年进行评估,根据需要适时更新(最长时限不能超过5年,建设项目的预案应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更新)。

2.3工作方案编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编制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所处地域及场所易发地质灾害概况、防治目标及原则、重点防范区域和场所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排查及监测防治原则与职责、具体要求及保障措施、预期效果等。

3地质灾害防治的监测、预防与预苦

地质灾害防治最重要的手段是建立科学、系统、有效的监测、预防与预警机制。尤其是多数施工企业建设施工项目具有地域跨越性大、人员流动性强、通信条件差等问题,监测、预防与预警机制的完善越发突显重要。

3.1预防评估与检查

建设项目应会同有关部门沟通业主和设计单位索取地质资料,并参考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项目安全评估及安全设计,辨识、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地质危险因素,评估划定本单位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并形成地质灾害预防分析评估报告。同时,要定期监督检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执行情况,落实包括防灾组织机构、责任人、报警信号、通信联络、紧急疏散撤离路线、避难场所、应急抢险等内容的组织措施,建立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严格执行讯期24h值班制度,在遇到强降雨等异常气候环境时,各单位(项目)应建立保持与国土资源管理、气象、业主等部门24h灾害预警信息定时联系制度;必要时,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及时获得水文、气象、地震等信息支持。

3.2监测预普

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地质灾害信息的权威机构。各单位应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建立严格的预警预防信息传递责任制。预警预防信息传递必须做到及时、准确,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包括分包商人员)。同时,要积极与当地政府、气象部门、国土资源部门、业主、参建各单位建立灾害预警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预警的信息沟通及传递,对地质灾害实行动态监控,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对评估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应落实灾害监测预警负责人,安排监测人员,进行经常性监测,并做好隐患点的监测、记录和资料上报,加强对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析。危险区域应设置警示标志。此外,要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各项准备工作,加强险情排查、巡查工作。认真落实临时避灾场地和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准备预警器具,及时传递预警预防信息。

4地质灾害防治灾情报告

施工企业实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项目部、本单位负责人。各级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按时限要求如实报告灾害发生地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时逐级上报到企业总部。

5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响应与处置程序

施工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严格执行分级响应,并建立相应的处置程序。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受灾单位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应立即启动5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6,组织现场力量抢险救援。现场力量不足时,应就近组织足够力量赶赴现场支援,并对地质灾害现场严密保护,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有足够的防范措施,防止人员伤亡扩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在核实地质灾害初步情况后,根据本单位5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预案6应急响应划定的预警级别,在向当地政府、国上资源管理部门及上级部门报告的同时,分级启动预案,进行抢险救援处置。小型地质灾害由受灾单位做应急响应,并负责处置,企业所属相邻单位给予帮助支持。受灾单位分管领导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按规定分级上报;中型地质灾害由企业各事业部、子公司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做出应急响应,并组织各单位和各方力量进行处置。受灾单位第一责任人应立即赶赴现场,指挥协调灾害的调查处理,并成立内部调查组,协助政府调查组开展调查。施工企业总部酌情组织调查;大型和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由施工企业总部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组织应急处置的同时,立即向地方政府及国家相关部委报告,请求支援。

各级类型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处置程序执行施工企业总部5地质灾害应急预案6规定。中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子公司、总部事业部第一责任人或分管负责人、施工企业总部地质灾害分管领导及管理部门负责人应赶赴现场指挥协调地质灾害的调查处理;大型及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后,施工企业总部成立内部调查组开展灾害调查,并协助政府事故调查组开展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组组长由施工企业总部和子公司、总部事业部或受灾单位指定,成员应由地质灾害管理部门、监察部、工会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6结束语

随着中西部开发力度的增大,建设工程项目不断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越来越复杂恶劣地区展开,地质灾害的规模增大、频次升高、破坏损失日趋严重,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呈持续发展趋势。防治地质灾害是一项系统性、长期繁重的工作,作为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预防与防始的重要性,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治体系,综合预防灾害与避让应急措施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3

(一)本预案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二)地质灾害按其危害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含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大型:因灾死亡10人(含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中型:因灾死亡3人(含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三)处置地质灾害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1、省人民政府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

2、大型地质灾害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应急处置工作,省有关部门会同市人民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3、中型地质灾害由市人民政府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省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支持、配合。

4、小型地质灾害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应急处置工作。

二、机构和职责

(一)镇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镇长、党政办主任、国土资源所所长等为副组长,人武部、国土资源所、派出所、社会事务办、经济发展办、城建办、交通站、水利站、农业服务中心、卫生院、电信支局、学区、环保站、统计站、移动通信公司、供电所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国土资源所。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处置地质灾害工作制度和部门联动机制;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我镇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指导各村做好小型地质灾害的处置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小型地质灾害处置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负责组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按有关规定界定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督促、检查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落实情况。

(二)镇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做好本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有关工作。

1、国土资源所:承担镇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按有关规定向县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报告灾情信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抢险排危专业队伍;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抢险、救助的部署、监督和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地质灾害调查,按照有关规定向县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报告地质灾害调查和处置结果。

2、交通站:组织力量抢修因灾损坏的交通公路设施,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路线的畅通;在危险路段设立醒目的标志,警示过往车辆和行人;做好抢险救灾人员、物资以及撤离人员的紧急运输工作。

3、水利站:组织和督促各村开展库周、水利设施沿线地质灾害的抢险、救助工作;及时向镇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国土资源所和有关村通报汛情动态。

4、镇城建办:组织发生或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村进行危房检查,指导群众安全转移;指导各村对供水、供气等有关设施的防护和巡查,保障灾区供水、供气;组织人员,并指导、协助各村抢修因灾受损的村的市政公用设施,尽快恢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工程设施。

5、社会事务办:及时掌握灾民安置动态,组织调运救灾物资,协助灾区村及时设置避险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置和救济灾民,安排好灾民生活;及时向镇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灾民救助的安置情况。

6、卫生院:组织医疗和卫生防疫队伍,调集必要的卫生医疗器械、药品,及时赶赴灾区投入抢救治病和防疫工作;及时向镇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医疗救助和防疫情况。

7、派出所:做好社会治安工作,防止因地质灾害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情发生。

8、电信支局、移动通信公司:保证各级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与地质灾害发生地之间的通信畅通,保障通信人员和设施齐全。

9、供电所:组织灾区供电部门进行电力抢修,恢复电力供应,全力保障灾区医院、重点工程、市政设施、军事等重要用户的电力供应;及时向镇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电力供应和抢险情况。

10、人武部:参与地质灾害紧急情况处置的会商,并按会商要求部署所属部队参加抢险、救助工作;及时向镇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通报抢险救灾情况。

11、其他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参与抢险、救助工作。

(三)各村委会相应成立处置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应急处置工作方案,负责本村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和预报

(一)各村委会和国土资源所要加快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监测网络,形成覆盖全镇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国土资源所要加强协调、指导,逐步建成与全省防汛网络、气象监测网络互联,连接省、市、县、镇四级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传递地质灾害险情和气象资料、汛情信息。

(二)各村、国土资源所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灾情速报制度,保障紧急情况信息报送渠道畅通。国土资源所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后,要立即摸清情况,并向镇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部门报告

(三)加强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国土资源所要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网络的作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对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时,要及时向镇政府报告,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并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牌。

(四)国土资源所要加强与水利部门的联系,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及时向各村通报气象、汛情和地质灾害预警等信息。县气象局台风(含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警报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后,国土资源所要立即将台风及降雨信息和防灾要求通知到村及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危险区内的群众;各单位和当地群众要对照“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做好防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部门报告。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险疏散。

(六)地质灾害预报由县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县气象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地质灾害预报。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四、应急处理工作

地质灾害发生后,镇人民政府应立即判定地质灾害级别及诱发因素、灾害体规模等,及时将灾情向县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报告,并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在镇人民政府领导下,国土资源所等有关部门和村支部、村委会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镇人民政府及时组织地质灾害调查,并按照有关规定将调查处置结果上报县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

五、善后处理工作

(一)地质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要做好灾区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生产,及时部署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组织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群众避让搬迁,协调处理善后工作。民政等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做好救灾物资调配和灾民安置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强协调和指导,组织新闻单位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抢险救灾的工作情况。

(二)因救灾需要,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的,应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4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察是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扩大的紧急行动方案。

(二)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突然发生的、成灾过程即致灾速度较快的地质灾害。包括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三)地质灾害灾、险情按照人员伤亡多少,经济损失大小,受威胁的人数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分为四个等级:

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受威胁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

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受威胁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受威胁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的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受威胁人数在100人以下或者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

按照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划分标准,依次为I级(特大)、II级(重大)、III级(较重)、IV级(一般)。

(四)地质灾害应急是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临灾状态时,而采取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行动。

临灾状态:是指岩(土)体在短时间内不断发生位移、变形明显加剧,短期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危急状态。

地质灾害应急分为临灾应急和灾害应急两类:

临灾应急: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临灾状态后,即进入临灾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防灾避险行动称为临灾应急。

灾害应急:地质灾害发生后,即进入灾害应急期,所采取的紧急抢险救灾和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的行动称为灾害应急。

(五)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原则: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综合协调、有备无患、快速高效。

二、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市政府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按照《市人民政府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在市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和市政府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

(一)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的组成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由市政府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二)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的主要职责

1、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指挥现场抢险救援队伍;

2、迅速有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预测、分析、评估工作,判断灾害的等级和影响范围及其再次发生灾害的可能性;

3、制定并组织实施防止或减轻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扩大的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的具体措施;

4、制定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方案;

5、负责迅速组织、调集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

(三)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机构的组织和分工

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办公室)、灾险情评估组、现场抢险组、现场治安组、医疗救治组、灾后重建组、物资保障组。其组成与职责分工:

1、综合协调组(办公室)

(1)由市国土局、民政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气象局,安监局、公安局、卫生局,滑坡泥石流预警一级站、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灾害发生地所在乡镇政府负责人组成。市政府副秘书长任组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政府负责人任副组长。

(2)主要职责:在指挥部决定启用本预案后,通知协调其他各组、各有关部门和县(区)政府具体实施;及时组织制定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方案,报指挥部审定后,立即送观场抢险小组组织实施;负责应急抢险救灾工作情况与信息的搜集、汇总形成书面材料,及时向指挥部负责人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上管部门报告;掌握现场抢险救灾工作进度,及时预测灾情发展变化趋势,并研究对策;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新闻报道、涉外事务、接受援助等工作;承办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2、灾险情评估组

(1)由市国土局、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任组长、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

(2)主要职责: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调查,查明灾害形成的条件、引发因素。影响范围和人员财产损失情况,确定灾害等级;设立专业监测网络,对灾害点现状稳定性进行监测和评估;对可能再次发生地质灾害的,提出能够阻止或延缓再次产生灾害的措施;提供灾害发生地详细准确的气象预报;提出人员财产的撤离、转移最佳路线和灾民临时安置地点意见;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

3、现场抢险组

(1)由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武警中队、灾害发生地所在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政府分管负责人任组长,武警中队负责人任副组长。

(2)主要职责:负责组织,指导遇险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负责统一调集、指挥现场施救队伍,实施现场抢险救灾;负责实施抢险救灾中安全措施,抢救遇险人员;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

4、医疗救治组

(1)由市卫生局、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有关技术专家组成。市卫生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卫生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

(2)主要职责:迅速组建、调集现场医疗救治队伍;负责联系安排救治医院,组织指挥现场受伤人员接受紧急救治和转送医疗救治,减少人员伤亡;负责调集,安排医疗器材和救护车辆;负责向上级医疗机构求援;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

5、现场治安组

(1)由市公安局、武警支队、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市公安局负责人任组长、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公安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

(2)主要职责:迅速组建现场治安队伍;维护现场秩序和区域交通秩序;组织现场保护,疏散受灾区域内无关人员;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

6、物资保障组

(1)由市民政局、交通局、财政局、中小企业局、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乡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民政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

(2)主要职责:负责灾民的临时安置工作;负责救灾物资的调运、存放、发放;为灾民提供维持基本生活必需品,灾民和抢险救灾人员的生活保障。

7、灾后重建组

(1)由市建设局、民政局、规划局、发改委、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市建设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建设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

(2)主要职责:负责及时组织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帮助灾区修缮、重建因灾倒塌和损坏的居民住房;修复因灾损毁的交通、水利、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帮助灾区修复或重建校舍、医院等;帮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提出治理恢复与重建方案。

(四)地质灾害发生后,其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等应全力参加、配合施救组工作,提供必要的图纸、资料等,协助做好地质灾害发生地周围群众的防护工作。

(五)本市相关单位以及担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任务的单位与个人,必须服从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

三、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一)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

1、抢险救援的人员主要由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的武警中队、基层民兵和青壮年劳动力组成,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当地人民政府要建立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灾害规模较大时,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组织市武警支队及预备役民兵参加抢险救援工作,必要时请求当地驻军支援。

2,抢险救援人员由现场抢险组统—指挥调度,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分工,尽职尽责,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物资保障组的成员单位平时要做好救灾物资的储备。财政部门要把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款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民政部门储备一定数量的帐篷、棉絮和维持灾民生活—段时间所需的粮食和饮用水等救济物资;交通部门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保障运输线路的畅通;中小企业、商务部门负责其他生活必需品物资的储备和调运。

四、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一)地质灾害等级判断

根据地质灾害区划与调查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有关材料,在主汛期到来之前,市、县(区)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汛前调查工作,判断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预测地质灾害的等级和影响范围。地质灾害发生时,依据已掌握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状况,迅速确定实际发生灾害的等级。

(二)地质灾害的影响分析准备

1、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具有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确定该地质灾害威胁人口和财产情况,分析地质灾害发生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范围、地质灾害的影响区域。同时,必须对地质灾害发生后产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及次生灾害的类型、威胁对象、影响范围等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预测分析。

2、地质灾害发生后,灾险情评估组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和原来已掌握的资料,评估灾害的稳定性。评估的内容包括灾害点目前的稳定性、再次发生灾害的可能性、产生次生灾害和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程度、灾民安置点的选择、抢险救灾现场和抢险救灾物资运输线路的安全性等。

五、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一)地质灾害的调查程序

1、本应急预案启动后,市国土资源局应立即组织灾险情评估组专家赶赴现场,开展现场调查,迅速查明灾害的规模、成灾的范围等情况,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灾害点的稳定性,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2、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凋查,查明灾害发生的位置、行政区划、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发生的主要原因、发展趋势,已采取的防范措施和今后防治工作建议,及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地质灾害的报告程序

1、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县(区)人民政府,县(区)人民政府根据《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规定,中型地质灾害24小时内、大型地质灾害12小时内、特大型地质灾害6小时内报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并按有关规定越级上报省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2、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综合协调组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速报报告,向市政府和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汇报,阐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地质灾害的类型、灾害体的规模、成因和发展趋势,及已采取的对策和措施、防治工作建议以及灾民生活安置情况、灾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等。

3、综合协调组要及时汇总当日各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向现场指挥负责人报告,并按《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规定,在每日下午17:00向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4、抢险救灾工作结束后,综合协调组负责将地质灾害损失和抢险救灾工作情况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市政府和省、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三)地质灾害的处理程序

1、按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基层人民政府、群众自治组织、有关责任单位应当在上报灾情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宣布进入临灾状态。当地人民政府应成立临灾应急抢险指挥部,采取临灾应急措施,按照既定的财产转移和人民撤离路线,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并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加强预报监测,有序组织抢险防灾各项工作。

2、地质灾害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立即启动并组织实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根据预案的规定,组织人员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3、对出现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专家调查,确定引发灾害的主要条件并提出的处理意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接到特大型或大型地质灾害隐患临灾报告,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迅速组织应急调查,专家组赶赴现场,协助和指导现场临灾应急指挥部开展抢险防灾工作。必要时建议应急指挥部提前启动灾害应急预案。

4、地质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时,应解除临灾应急状态,确定撤销或者继续保留有关事项,提出下—步防灾、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移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禁上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六、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一)灾害监测、预报

各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建设,水利、交通、气象、预警等部门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要及时发出预警,划定危险区,下发《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并制定隐患点的突发性应急预案、设置警示标志予以公告。要加大汛期巡查力度,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部门要在汛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并联合预报。预报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地质灾害预报。

(二)预警信号的

1、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布置,明确预警信号的形式和方式,—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换。

2、预警信号应具有震撼力,并用具有强大的穿透能力工具,可采用广播、警报器、喊话器、敲锣打鼓等方式报警,必须有两种方式可以利用。预警信号的形式和方式必须告知所有受灾害威胁的群众,对有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的隐患点,同时要告知可能受次生灾害威胁的群众。

3、预警信号必须由专人,一般为灾害点的监测人成群测群防组织的负责人,预警信号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为群众服务的意愿。

(三)通讯保障

1、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地质灾害防治的责任人、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人、联系人要建立通讯联系制度,主汛期24小时都要保证通讯工具的畅通,在危险区、危险点应保证有线或无线通讯设施有一种完好。

2、抢险救灾期间,各级政府的负责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现场抢险人员必须保持移动通讯工具的畅通。

3、抢险救灾现场为移动通讯盲区或移动通讯设备被损毁时,电信部门要架设临时设备,保证通讯的畅通。

七、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一)人员财产的撤离、转移路线

各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的成果,在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中确定人员财产的撤离和转移路线,撤离和转移路线的选择必须遵循安全和迅速的原则;原转移路线遭到破坏时,要根据专家的意见重新确定路线。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保证《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下发到群众手中,并可组织防灾救灾演习。

(二)应急、卫生防疫措施

1、由市卫生局牵头组成医疗救治组,调集。安排医疗器材和救护车辆,组织现场受伤人员接受紧急救治和转送医疗救治,技术力量不足时向请求上级医疗机构帮助。

2、开展灾民临时安置场地的消毒工作,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保护公共水源地的卫生,及时对灾害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其他应急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可以紧急调集人员、调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以及其他应急措施。

八、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启动程序与要求

(一)市国土资源局接到地质灾害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或市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负责人请示同意启动本预案,并通知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

(二)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立即组织制定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方案;灾害发生地所在县(区)政府应立即启动本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基层人民政府、群众自治组织、有关责任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自救,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控制危害和损失扩大,并随时报告灾情情况。

(三)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综合协调组(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小组负责人、有关组成人员和有关专家,到指定地点就位,履行职责。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394号令),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灾前应急准备、临灾应急防范措施和灾后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一)应急机构

应急机构是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保证,我镇应急机构为: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及各工作组。

1、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

应急指挥部由镇长任总指挥,成员由镇党政办、自然所、财政、安监办、派出所、农业、交通、卫生、文体、广电、民政、供电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总指挥长:陈煌林(南埕镇人民政府镇长)

副指挥长:苏文光(镇党委宣传委员)

            王鑫(南埕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许高超(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

分指挥长:赖礼权(镇党委副书记)            

            郑秀春(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陈志成(镇党委组织委员)

郑华锋(南埕镇党委秘书、统战委员)

            陈启迪(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

            郑剑智(镇党委委员、派出所所长)

陈友福(南埕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徐红梅(南埕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方兹榜(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主任)

            郭玉墘(综合执法队队长)

            陈成法(南埕司法所所长)

            林俊龙(镇长助理)               

成    员:镇全体干部职工、镇直单位全体人员:各驻村工作队长,党政办、财政所、民政办、自然资源所、农业服务中心成员、社会事务办、计生服务中心、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村镇规划环保站、计生办、派出所、林业站、供电所、电信局分局、邮政所、卫生院、实践基地、中心小学等负责人组成。

下设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协调服务工作组、12个行政村工作组、8个镇应急工作组。

(1)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由镇党委宣传委员苏文光统一指挥、协调,成员:赖泽炜、林志培。

主要工作职责:制定地质灾害防御预案,负责地质灾害防御避灾躲灾有关的责任落实、队伍组建、预案培训演练、物资准备等各项工作;掌握镇区地质险情动态,及时上报预警信息;指挥调度、命令、签发调集抢险物资器材;指挥并组织协调镇区群众安全转移,落实安置灾民及做好恢复生产工作;负责指挥各行政村工作组、各应急工作组开展工作。

(2)协调服务工作组:由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许高超统一指挥、协调。

办公室(党政办):由陈昌瑞任主任,成员由杨春华、彭雪茹、陈永春、林传芳、郑华航、赖瑞琪、王作煌组成。

工作职责:负责对县级防指、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报告坐镇指挥领导,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并将领导决策信息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微信、QQ等形式及时通知各行政村工作组、各应急工作组,并做好过程记录;负责本镇辖区内灾险情收集、汇总,并制定灾后重建方案;负责信息上报;负责应急车辆调度。

后勤保障组:由陈昌瑞任组长,许明煌、张金峰、林秀佳、林小婷配合,成员由实践基地、镇总务、食堂工作人员组成。工作职责:妥善安排实践基地安置点受灾群众的生活保障工作;负责镇政府应急食堂保障工作;做好应急食品储备预案,确保食品来源渠道畅通,做到用时能来,来之能用。

物资保障组:由陈永春任组长,孙蓓蕾、张县云配合。工作职责:负责防汛救援物资仓库(镇武装部器材室)应急时期的管理,做好汛前检查,确保应急救援物资能用、够用;应急救援时,做好应急物资的分配、登记,避免浪费;汛后,清点防汛物资,及时补充补足。

(3)各行政村工作组:由各挂片领导或分指挥长任组长,成员由各驻村工作队长、村两委组成。

工作职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御抢险救灾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救援小组;负责本区域内的转移工作;负责指挥本辖区应急处置工作,包括辖区地灾点、高陡边坡、低洼地带等汛前排查、群众转移安置、灾险情统计上报、灾后重建、经验总结等方面工作;制定群众转移路线图;需要应急支援的及时报协调服务工作组统一协调。

(4)综合应急工作组:由镇人民政府副镇长王鑫统一指挥、协调。

通讯保障组:由林传芳任组长,蒋丽娜配合。成员由移动公司、电信公司、广电网络公司负责人组成。工作职责:负责组织移动、电信、广电通讯网络受灾抢修,镇政府通讯保障(包括卫星电话、应急视频、电话传真),保证与外界沟通联系渠道畅通。

道路抢修组:由曾舒萍任组长,尹清华配合,镇公路站全体工作人员为成员。工作职责:负责镇通往各村主干道道路溜方、塌方的抢修,确保各应急力量的及时通行;负责联系、调遣道路抢修所需的机械,确保应急需要时招之能来,来之能用。

电力抢修组:由张志忠任组长,镇供电所抢修队为成员。工作职责:负责电力受损的抢修,保证镇政府指挥中心、应急会商视频的供电。

治安维持组:由郑剑智任组长,镇派出所干部民警为成员。工作职责:负责群众转移安置的秩序,防止二次伤害;负责镇区治安巡查、维持工作以及转移群众的财产安全;在必要时,根据抗洪抢险指挥部的指令对有关地段实行交通管制,协助抢险和强制群众撤离。

医疗救护组:由李勇任组长,成员由卫生院全体医务人员组成。工作职责:负责临时转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障的组织工作,到灾区抢救伤病员,组织协调医疗器械和药品的采购和调运,指导医疗卫生防疫工作,加强灾区疫情监测,防止疫情蔓延,做好救灾防病宣传,做到灾后无大疫。

应急支援组:由陈启迪任组长,成员由林志培、陈仁柏、黄晓铨、陈武情、黄来兴、林惠勇、王心权、颜瑕迎(林业站)、徐小文(市场监督管理所)、林静涛(信用社),镇森林灭火队12人、民兵应急排30人组成。工作职责:在紧急情况下听从命令进行有序地抢险救援工作。

二、装备、资金、物资准备

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确保地质灾害监测、应急调查和治理经费问题。

积极协调各部门,承担防灾救灾物资的采购、储运、调拨工作,制定灾前“生活必需口供应保障计划”、“应急物资保障计划”,细化、量化各种应急救助装备和物资。

为抢险救灾和维护社会秩序,镇政府将紧急调集人员,调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对生活必需品等统一发放,临时调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施、装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运输工具、通信设备和调配抢险物资设备、请求支援等。为应急救灾而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施、装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的,事后及时归还,如果造成损失的给予相应的补偿。

三、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1、地质灾害的等级划分

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个等级,具体依据如下:

a、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b、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c、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d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2、影响分析准备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镇政府或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报镇政府,镇政府接到报告后,应当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扩大,并按照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灾情分及报告的规定,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1)发现潜在地质灾害险情时,各村应及时上报镇政府,镇指挥部要派技术骨干前往现场调查,指定专人进行监测,将险情和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上报县主管部门。

(2)发生小型地质灾害时,镇自然所应及时向县主管部门和县人民政府报告,并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

镇政府立即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3)发生中型地质灾害时,镇自然所、各村应于24小时内速报县主管部门。

(4)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时,镇政府、各村应于12小时内速报县主管部门,此后每24小时向县自然资源局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结束。

(5)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时,镇、各村应于6小时内速报县主管部门,此后每24小时向自然资源部和有关部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结束。

四、地质灾害调查与处理程序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由德化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组织专家进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发生中型以上地质灾害分别由泉州市以上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或相应的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现场调查时应尽可能详细记录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伤亡和失踪人数、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诱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同时提出主管部门采了的对策和措施。

现场调查结束后,应及时形成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形成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应及时提交相关部门。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应包括的内容有:(1)抢险救灾工作;(2)基本灾情;(3)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4)地质灾害成灾原因,包括地质条件和引发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5)发展趋势;(6)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措施;(7)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五、预警信号、应急通讯保障

建立以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领导责任制,将地质灾害群防群测任务分解到各村、村民小组,明确具体监测人和监督单位责任人。建立完善的群专结合和群防群测的预报网络体系。

县、镇通信管理局要确保各级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重点地质灾害区之间的通讯畅通,保障通讯人员和设施安全。

一旦发现险情,县自然资源局马上发出预警信号,镇同时以电话通知到户,并组织有关人员即刻前往通知,设立警告牌和警戒线,以宣传本、电话等方式作出预警预报。

六、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

1、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

一旦发现险情,应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按既定方案组织人员财产迅速撤离,转移至安全地带。在撤离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确保人员生命安全,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撤离时按既定的安全路线转移。派出所应确保撤离、转移路线畅通。

2、医疗救治和疾病控制

当灾区发生人员伤亡事故时,镇卫生院负责组织医疗队迅速进入灾区,现场抢救医治伤病员。

卫生防疫部门于灾后,应组织防疫队深入灾区现场,做好灾区的防疫消毒工作,防治灾后疫情的出现。

附则

1、镇人民政府、镇直主要领导是此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各村村委会要依照本预案,编制本辖区处置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上报镇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

3、各村要加强所管辖范围内汛期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巡查、防范工作,一旦出现险情,可视情上报镇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启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

4、处置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6

概况:xx村隶属于xx街道办事处,位于xx区中心地带,地处石人山半山腰,是滑坡、岩崩的高危地带,加上民房是祖上留下的土木结构居多,分散在两山一沟,信息、交通不便,旱涝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和重大生物灾害等给救助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按照xx街道办事处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编制本村防御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应急预案

一、一、工作机构和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我村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指挥、组织、协调、监管。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下设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

职责分工:

(1)组长:分管组织、指挥、协调本村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负责自然灾害灾情报告,在强降雨期间执行“零报告制度”,并负责向村民公布本预案。

(2)副组长负责组织抢险小分队及其人员分工;组织自然灾害临灾抢险、排险,抢险小分队由组员(各村民小组长)组成。

(3)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本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监督监测点监测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人做好监测和巡查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点监测资料和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资料的整理、汇总和上报工作。

(4)村民小组组长:负责组织本村民小组范围自然灾害点监测和自然灾害发地段巡查;负责临灾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负责及时向应急工作组组长报告自然灾害灾情。

(5)应急工作组其他成员:负责物质保障、灾民安置、救护和汛期值班等项工作。

2、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基于民兵和受影响的村民分别组成村(组)级巡查小组。

二、防灾抢险

1、自然灾害点监测、易发地段巡查防灾避险

2、预警及抢险救灾措施

当遇强降雨和上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立即加强自然灾害点监测、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巡查。特别是要加强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房前屋后大于25℃以上的地质斜坡、沟口及沟边低洼地带的巡查、排查。发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影响群众撤离,并及时上报。疏散安置地点必须在汛期前实际调查选点,确保安全。划定临时危险区,在危险区边界设置境界,同时明确具体监测人。在强降雨过后,根据自然灾害点具体情况,采取修建地表排水沟、埋实裂缝等简易治理措施。

3、监测、巡查要求

旱季每月监测、巡查一次。汛期5月1日—7月15日每15天量测、巡查一次,若发现监测自然灾害点有异常变化和暴雨天气前后,应加密观测次数,每日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灾害体处快速异变状态的,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不少于2次,并通知受影响村民加强观察、巡查,发现险情立即报告。监测、巡查必须做好数据记录、归档。

4、灾后处理

灾情发生后,村应急工作组将与上级部门一道做好灾区群众的思想工作,安定群众情绪,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及时组织灾区群众开展自救。

三、保障措施

1、组织到位。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不断把村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应急领导小组、应急工作组成员、抢险小分队成员、村(组)两级巡查小组成员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调查补充,修改本预案,并向村民公布。

2、宣传到位。向村民宣传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公布本预案,充分认识防御自然灾害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提高村民有自我防范意识。

3、措施到位。自然灾害点“防灾工作明白卡”、“防灾避险明白卡”填制发放到位;自然灾害点监测到位、易发自然灾害地段巡查到位;汛期前组织对避险路线、临时安置点进行勘查,并向村民公布。

4、物质到位。每个村民小组购置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具体数量由村组具体实际确定)等必备物质设备,并由黄早平保管。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7

一、地质灾害情况

1、降雨情况

今年,我市11个县区多次遭受暴雨袭击,1—9月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345.2mm,其中汛期为1052.4mm。5月上旬、下旬和7月中旬,全市出现了三次较大的强降雨过程,其中:5月5日至7日,全市平均降雨量达56.7mm,降雨最大的新田、宁远达167mm。5月24日至28日,全市平均降雨量达68.4mm,降雨最大的道县、江华达183mm。特别是7月15日至17日,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影响,全市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平均降雨137.3mm,蓝山、宁远、江华、双牌、江永等5县降雨量超过200mm,江华县湘江乡一带达331.9mm。强降雨给我市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受灾群众达127.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8.2万公顷,倒塌房屋3285版权所有!间,受损房屋18866间,直接经济损失共约10.4亿元。

2、地质灾害情况

受降雨影响,我市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据县区上报的情况统计,全市发生了579处较大地质灾害,其中滑坡342处,崩塌180处,泥石流42处,地裂缝11处,地面塌陷4处。因地质灾害倒塌房屋919间,破坏公路5310米,损毁农田1113亩,直接经济损失3150多万元。由于预报分析准确,转移群众及时,应急措施得当,全市没有因地质灾害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二、主要的防治工作与成效

今年,我们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防灾制度,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1、未雨绸缪,扎实做好防汛抗灾准备工作

一是认真学习条例,广泛宣传防灾知识。今年来,我市国土资源系统把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同时,我们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环保日、“6.25”全国土地日等重大节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展览地质灾害图片和举行知识竞赛,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全市共发放宣传资料4.8万余份,悬挂宣传横幅4000余条。今年的宣传工作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既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地质环境工作氛围,增强了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灾意识,又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对地质环境工作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二是切实贯彻条例,及时编制防灾方案。今年4月3日,我们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永州实际,及时编制了《永州市200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今年市级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了各隐患点的防灾责任单位、责任人和监测人。各县区场也编制了相应的防治方案。

2、夯实基础,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落实点上防灾预案

我们按照省厅关于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在已建立的群测群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切实落实了基层的防灾责任。目前我市已基本建成了约500余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为全面了解和收集灾情信息提供了保障。依靠这一网络,今年全市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处,及时组织150名受威胁的群众安全撤离。如5月26日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泥石流,由于地灾监测员黄费柱及时发现发灾前兆,为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防灾决策赢得了时间,保护了受威胁的112名村民和学生的生命安全。

3、政府组织,扎实开展地质灾害巡查

进入汛期后,为摸清各重大隐患点变化情况,督促各县区落实防灾措施,应我局请求,5月15日至20日,市政府牵头,国土、水利、交通、建设以及地勘等部门组成4个巡查组,对市级重点防范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巡查,基本掌握了重大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巡查结束后,对7处存在重大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及时向县区人民政府发出险情通报,督促落实防灾责任。今年汛期,市里确定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没有一处发生险情。

今年,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46处,根据各个隐患点的实际情况,逐一制定了点上防灾预案,明确了防灾措施,落实了防灾责任。全市新设警示牌46块,更换坏损警示牌28块,发放防灾明白卡1500余份。

据初步统计,全市共组织巡查600余次,排查险情131处,紧急转移群众1831人。

4、科学防灾,认真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今年,在充分利用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省气象台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我局与市气象部门密切配合,成功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共预警消息16期,成功预报3期。

一是通过电视媒体及时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7月中旬,市电视台三个频道的《天气预报》栏目插播了我市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

二是开通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短信群发业务。通过网络向市级领导、县区长、县区分管领导、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县区国土资源局和乡镇国土所的工作人员以及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员,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消息短信,共手机短信3100多条。

三是通过电话传真准确地质灾害预警消息。为确保防灾信息能及时传送给每一个防灾责任人,我局除通过电视、手机短信防灾消息外,又电话督促县区主要负责人切实抓好落实。

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做到了电视上有图像、手机上有短信、电话里有通知,收到了较好的防灾效果。5月6日的第2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双牌县上梧江乡平漯村滑坡。5月25日的第4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村泥石流。7月14日的第11期预警消息成功预报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小圩镇练江村韦家寨滑坡、双牌县茶林乡白水岭村滑坡等地质灾害。

5、常抓不懈,坚决落实地质灾害防灾的各项制度

认真落实了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情速报、应急调查等地质灾害防灾制度。汛期,市局克服经费紧张、办公场地狭窄等困难,设立了专门的值班室,并添置了一些应急调查设备。市县两级均实行了24小时值班,值班电话做到了24小时畅通,确保了防灾指令和灾情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汛期,市局不但要值好班,还经常对县区局的值班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如迎战“碧利斯”暴雨期间,市局工作人员,日夜坚守在值班室,三天三夜没有回过家。

各县区国土资源局的同志更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的工作人员日夜奋斗在防灾抢险第一线。如5月26日,道县四马桥镇卜石塘村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晚上9点,正在长沙出差的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朱宗炳接到灾情报告后,连夜赶回发灾现场指导救灾抢险,并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现场值班。朱东晖、李旧元等四名工作人员轮流在该灾害点不间断值班20多天,直到灾害隐患基本消除,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7月16日,江永县国土资源局纪检组长唐德富,放不下全县最大的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源口乡大田版权所有!村滑坡,为了100多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带领工作人员住进了大田村,在点上现场值班两天一夜。

6、合理调度,适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今年,三次大的强降降雨过程,我局均及时作出发灾的预报,并要求各县区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如7月15日,“碧利斯”台风直逼永州,我市防灾形势十分严峻。晚上6时的防汛会商会上,市委书记曾庆炎根据雨情水情分析指出,这次迎战台风暴雨,重点是防范地质灾害,尤其要加强对市里确定的23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范,并将23处隐患点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会后,市长龚武生及其他25名市级领导带领工作组火速奔赴11个县区,亲临防灾一线,督查防灾责任和措施的落实,指挥防汛救灾。

15日晚上7时,我局局长秦坤同志接到汛情报告后迅速赶到办公室,亲自给各县区局长打电话,要求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全力以赴抓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以正式文件把防灾要求下发到各县区国土资源局,以指导基层的防灾工作和督促县区落实防灾责任。

7、及时排险,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处理

今年,全市共派出调查人员170余人次,对45处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提交了45份调查报告,为政府防灾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其中,市本级先后10次派出调查组,对10处地质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提交了10份调查报告。

5月29日至30日,市政府副市长程晨曦亲自带队,组织政府办、国土资源、水利、交通、规划建设、民政等部门,对零陵区邮亭圩镇梅江村地面塌陷、道县道江镇文化路滑坡、江华县蔚竹口乡蔚竹口村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实地调研,深入地灾一线解决问题。6月16日至17日,市政府督查室按照我局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提出的意见,派员对部分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8、严密防范,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灾工作

根据省厅的要求,我局切实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特别是厅领导亲临我市指导防灾工作后,使我们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要求各矿山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时,停止井下作业,迅速撤离井下人员。同时,加强对矿渣废石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防范。正在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在强降雨时段必须停止施工,防止施工项目出现伤亡事故。已竣工的项目要严密监视工程的稳定状态,出现险情,迅速撤离受威胁的群众。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地质灾害底子急待查清

目前,我市仅有祁阳、东安、零陵、道县等4个县区完成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冷水滩区完成了三乡镇一城区的工作任务,其余6个县区还未开展此项工作,其中还包括隐患较多的双牌县和江华县。由于大部分县区尚未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导致全市地质灾害底子不清,防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请省厅在安排此类项目时给予倾斜。

2、地质环境业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市地质环境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尚不相适应,影响了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省厅加强对基层地环工作人员的基础业务培训。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8

(一)为高效有序地做好防灾和抢险救灾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本预案所称突发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三)地质灾害按危害程度和经济损失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

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

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0万元以下的。

(四)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市境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或者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突发性小型、中型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按省级预案执行。

(五)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快速反应、分级响应、依靠科学和因地制宜的原则。

(六)地质灾害应急防治与救灾费用由市财政负责组织协调,按《*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相关规定执行。

二、应急机构和职责

(一)应急机构

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其组成如下:

指挥长:市政府分管领导。

副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国土资源局、民政局局长。

成员单位:市人武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建委、国土资源局、财政局、民政局、水利局、*局、卫生局、交通局、农业局、广电局、教育局、安监局、气象局、城司、电信公司、供电公司、武警消防中队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市国土资源局分管地质环境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指挥部成员单位派联络员参加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二)指挥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负责收集、分析和报告灾情信息;

(2)传达指挥部的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

(3)协调有关地方和部门的应急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会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及影响进行评估,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

(4)组织制定抢险救灾对策和措施;

(5)负责灾情和抢险救灾工作信息;

(6)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市委宣传部:把握抢险救灾应急宣传工作导向;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各新闻宣传部门做好有关宣传工作。

*

市发改委:负责协调安排灾后重建基础设施项目。

市*局:负责指导*派出机关维护治安秩序,打击趁灾打劫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交通疏导、管制及相关工作。

市民政局:负责灾后救助的组织、协调工作;组织核查报告灾情,申请、管理、分配救灾款物;组织指导和接收救灾捐赠;组织转移安置灾民;作好灾民临时生活安排,负责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

市财政局:负责救灾应急资金的筹集、安排、拨付,为救灾应急工作提供物资、装备方面的资金保障。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救灾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应急调查、灾情核查和灾害监测工作并对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随时根据险情灾情变化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措施,并报告市指挥部;协调组织现场应急处理工作。

市建委、城司、供电公司:负责采取有效措施,会同有关部门消除可能发生的灾害隐患,保障供水、供气、供电等设施免遭损毁;组织抢修受损供水、供气、供电、城市道路等设施,保障其正常运行;帮助灾区制定和实施重建规划。

市交通局:负责组织修复中断的国道、省道,内河交通安全和救助打捞;组织车辆运送救灾抢险应急物资,组织提供转移灾民所需的交通工具。

市水利局:负责水利防洪工程的调度和水情、汛情的监测、预报,组织修复被毁水利工程。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急救和卫生防疫队伍,抢救因灾伤病人员,对灾区重大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传播、蔓延。

市教育局:负责指导受灾学校做好师生员工的转移工作,做好灾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

市气象局:负责对灾区气候、雨情的预报和监测,适时气象预报,及时提供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为防灾抗灾提供服务。

市电信公司:负责组织和协调灾区受损通信设施的抢修,保证应急指挥的通信畅通。

市广电局:负责组织对灾区灾情等相关信息的报道,及时传播准确、正面信息。

市安监局:负责对灾区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必要时责令企业停止生产,同时做好企业灾后安全生产检查工作。三、应急准备

(一)指挥部办公室适时组织地质、气象等专家对全市的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论证,搞好地质灾害预测,通告各地、各有关部门。灾害来临前,根据灾害性气候特征和信息资料,及时地质灾害预警。指挥部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细化工作任务,逐项落实具体职责,保证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有序进行。各成员单位制定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需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二)各地要组织建立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并与当地*派出所建立抢险救灾的协调机制。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组建专业的抢险救援队伍,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组织实战演练,提高抢险救援人员的素质。同时要加强公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三)各地、各有关单位要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

四、临灾应急

(一)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小型或小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报告后,应会同相关部门迅速组建应急调查组,调查、核实险情,提出应急抢险措施建议。

(二)指挥部调查组会同受灾地政府成立现场临灾应急抢险指挥部,并依据需要设立若干工作组,有序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1.调查险情或灾情,组织专家会商,提出应急抢险救灾措施建议,确定抢险救灾方案。

2.根据灾害成因、类型、规模、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置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危险区内人员和重要财产撤离,情况危急时,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对灾害进行动态监测,掌握险情动态,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并做好灾害突发报警工作。

4.迅速组织专业技术和施工队伍,采取必要的应急抢险措施,减缓和阻止灾害险情发展。

5.各相关部门根据险情情况,做好相关应急工作。

(三)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指挥部应解除临灾应急区,确定撤销或者继续保留灾害危险区事宜,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方案,移交各相关地方和部门组织实施。五、灾害应急

(一)发生小型或以上地质灾害,各相关地方或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按有关地质灾害的规定,及时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二)指挥部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根据灾情立即派出应急调查组或工作组,赶赴灾区进行现场调查、核实灾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扩大,并向指挥部提出启动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议。

(三)指挥部接到启动灾害应急预案建议后,应立即召开指挥部紧急会议,进行灾情会商,决定启动灾害应急预案,研究部署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四)灾害发生现场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应急工作组。主要任务:

(1)根据指挥长的指令,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具体组织实施抢险救灾工作;

(2)协调灾区现场指挥部工作组和各部门之间的各项应急工作,并督促、检查、落实;

(3)及时向指挥部汇报灾情和抢险救灾工作进展,向新闻单位提供灾情及应急工作等信息,做好宣传、报导等工作。

(五)各应急工作组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及现场指挥部的指令,有效开展各项应急工作。各应急工作组的组成及任务如下:

1.紧急抢险组

由*、武警和建设、水利、城投、供电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

(1)组织抢险队伍抢救被压埋人员;

(2)组织动员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危急时,可强制组织避灾疏散。

(3)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消除隐患。

2.调查监测组

由国土资源、民政、建设、水利、交通、安监、气象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

(1)调查、核实灾害发生的时间、位置、已造成人员和经济损失,查明灾害类型、规模、潜在的威胁和影响范围及成因和诱发因素;

(2)组织灾情监测,实时掌握灾情动态,及时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

(3)随时根据灾情变化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措施并报告现场指挥部。

3.医疗卫生组

由卫生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

(1)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

(2)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4.治安、交通保障组

由*、武警、交通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

(1)维护灾区社会治安;

(2)迅速疏导交通,对灾区和通往灾区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5.基本生活保障组

由民政、财政、商务等部门及保险公司组成。主要任务:

(1)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做好救济物资的供应、调配和管理,妥善安排灾民生活;

(2)协同做好死难者的善后和保险理赔等工作。

6.设施修复和生产自救组

由电信、供电、交通、广电、建设、城投、水利、农业、林业、教育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

(1)组织抢修灾区受损毁的交通通信设施,保证救灾物资运输、灾民疏散、应急指挥、信息反馈通讯畅通;

(2)组织抢修受损毁的供水、供气、供电、水利等工程设施,保障正常运行供应和安全;

(3)指导、帮助灾区恢复农、林生产;

(4)组织修复损毁校舍或应急调配教学资源,妥善解决灾区学生的就学问题。

7.应急资金保障组

由财政、民政、发改、水利、交通、建设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

负责应急资金的筹集和落实,做好应急款物的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等工作。

(六)市政府根据现场指挥部或者先期到达的调查组(工作组)的建议,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并予以公告。

危险区和特别管制区的边界应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安排巡逻值勤人员;严防危险区内进行爆破、削坡、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可能加剧灾情的活动;禁止与抢险救灾行动无关的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和特别管制区。

紧急情况下,在上级调查组(工作组)到达之前,受害地政府应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和特别管制区,并采取紧急避让和抢险措施。

(七)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市政府应当根据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的建议,及时解除灾害应急期,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并予以公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9

1、制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目的和意义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灾害的工作制度和行动方案,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明确救助责任、落实救助职责、规范救助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建立和完善救助法规体系的有效措施。通过制定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救助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一旦灾害到来,能有效地保证救助工作顺利进行,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切实保障灾民的利益,保障灾区社会稳定。

2、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工作原则

救灾救助工作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分工,综合协调的原则。县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各乡镇政府具体负责,县直各单位承担相应的职责任务,相互配合和衔接,共同完成应急任务。救灾救助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自救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救助方式,依靠群众和基层组织及社会团体大力开展自救互助和社会捐助活动,及时帮助受灾群众解决衣、食、住、医等方面的困难,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

3、本预案适用于我县境内发生的洪涝灾害、干旱、大风、冰雹、霜冻、寒潮、低温、高温等气象灾害,山体滑坡、地裂、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以及森林火灾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危害。

二、组织指挥机构及职责

1、县成立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

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作为全县自然灾害救灾指挥决策机构,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县委办、政府办、县委宣传部、水利局、发改委、经贸局、民政局、财政局、交通局、供电公司、农业委、国土局、电信公司、*局、建设局、卫生局、教育局、气象局、粮食局、林业局、广播电视局、供销社、人武部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作为自然灾害救灾工作的综合协调机构。并从县防汛办、气象局、民政局、农业委等单位抽调专人办公。其职责为:①传达领导组的工作指令并负责监督落实;②及时收集评估灾情和救灾进展情况向上级报告,并负责救灾工作信息;③负责救灾工作过程中协调工作;④完成领导组交办的其它工作;⑤自然灾害发生后实行值班制度。

2、领导组成员单位的职责

1)县委办、县政府办:负责协调对外(上)联络接待工作和其他重要工作事宜。

2)县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局:负责组织开展生产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3)民政局:组织协调救灾工作,组织核查统计报告灾情,申请和管理、分配救灾款物;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协助灾害发生地的乡镇政府做好灾民转移安置,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工作。

4)水利局:承担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洪水预测、预报和旱情监测、预报,指导全县防汛、抗旱工作,汛期河流的水位、流量信息及旱情水势情况,对主要水库水量实施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5)经贸局:协调商务、物资、医药等部门的抢险救灾工作。

6)发改委:统筹考虑将减灾救灾应急储备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年度计划,负责灾毁工程恢复重建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向国家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的核报工作。

7)财政局:负责救灾资金安排、拨付。

8)交通局:负责修复境内中断的省道、县乡公路和有关设施以及内河交通安全和救助打涝;组织交通系统开展救灾工作,保证救灾人员和物资运输以及受灾群众的安全疏散。

9)农业委:负责组织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及时报告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情况,会同县民政部门查核、评估农业因灾损失情况;落实灾区补种、改种农作物所需的种子,组织农技人员赴灾区帮助指导生产自救,恢复农业生产。

10)国土局:负责全县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及防治规划工作,并收集有关灾害数据,会同民政部门核查、评估灾情,提出灾后重建总体设想及治理措施建议,协助乡镇政府做好灾民房屋倒塌新建房屋选址工作。

11)电信公司:负责通讯联络畅通,及时修复电信设施。

12)*局:负责维护灾区社会治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工作;负责维护重要目标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维护灾区交通秩序,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13)建设局:负责指导灾后群众住房和灾区校舍、卫生院等公共设施恢复重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质量监理工作。

14)卫生局: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抢救伤病员,对重大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

15)教育局:负责组织、协调、转移安置受灾学校学生和财产,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和教育教学工作。

16)气象局:组织天气预测、预报,为防灾抗灾提供服务。

17)粮食局:负责救灾粮食调拨和供应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灾区的口粮需要。

18)林业局:负责森林火灾、病虫害的监测、扑救、损失统计和防治工作。

19)供销社:负责县级救灾物资的储备、管理工作,并按照调拨命令程序组织调拨和供应工作。

20)供电公司:修复损坏的电力设施,保证灾区灾民用电。

21)人武部:负责协调驻歙部队和民兵的抢险救灾工作。

县直其他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做好自然灾害救灾工作。

3、灾情核查组分工

为及时准确掌握灾情损失,并积极协助指导当地乡镇、村干部有效地开展好各项救灾工作,根据工作职能,全县成立8个灾情核查组。灾情发生后,灾情核查组要立即赶赴灾情发生地开展灾情核查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1)民政局:负责核查统计灾区受灾、死亡、失踪、伤病人口数;校舍、厂房、灾民房屋损坏、倒塌间数;大牲畜死亡头数;灾民缺粮、衣、被数等情况。

(2)水利局:负责核查统计灾区汛期水利设施损失及塘、库容量、河流流量,受淹村庄、受淹被困人口数,水产业损失和旱情水势情况以及灾民饮水发生困难等情况。

(3)农业委:负责核查统计灾区农作物受灾、减产、绝收、病虫害等数据;汛期农田受淹,耕地毁坏的面积以及养殖业受损情况。

(4)交通局:负责核查统计灾区省道、县乡公路的损坏、塌方、中断交通以及内河交通损失等情况。

(5)国土局:负责核查统计灾区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

(6)供电公司:负责核查统计灾区电力设施损坏、电力中断的损失情况。

(7)电信公司:负责核查统计灾区电信设施损坏、通讯中断损失情况。

(8)林业局:负责统计灾区林业损失情况。

灾情核查组要及时将灾情损失情况报告县自然灾害领导组办公室,为开展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及物质储备

1、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实行全民动员,党政机关、各派、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应积极投入到救灾抢险活动中。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战斗核心作用以及社会团体、社区、个人灾害救助的整体效能。

县组织成立紧急救援大队(100——200人),各乡镇建立应急救援小分队(30——60人),紧急救援队伍组成人员应以基干民兵、党团员、退伍军人为主。县紧急救援大队由县人武部负责筹建集训,乡镇应急救援小分队由乡镇政府负责筹建集训。紧急救援队伍必须做到服从指挥、组织严密、机动力强、反应迅速。

县卫生局组建医疗防疫救护小分队。

2、物资储备

乡镇政府和当地粮食供应部门要落实一定数量的粮油储备。县民政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帐蓬、救灾棉被衣物和救灾款;县医疗卫生部门要配备必要的药品和医疗机械、救护车。

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政府要配备救灾专用器械、传真机、直拨电话、高音喇叭、通讯广播等设备,要确保救灾信息的迅速传递,救灾物资快速调运,以提高紧急救援的时效性。

在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的统一指挥下,各乡镇对本区域内的救灾人力、器械、物资和资金以及来自上级和外地的支援力量实行统一调配。

四、预警、预报

1、灾害预警、预报

县气象局、水利局、国土局、民政局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要及时发出预警、预测和报告灾害对特定区域内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或损失。各专业指挥部办公室之间要做好信息通报工作。

2、灾情信息的搜集评估报告

灾情损失达到大灾以上程度时,当地救助预案开始启动,救灾工作全面展开,乡镇政府要根据分级负责管理体制的要求,立即开展救灾工作,组织人员察看灾情,收集和上报灾情,迅速、有效地开展紧急救援安置工作,并要按照“救灾工作迅速,上报灾情及时”的要求,在初步掌握灾情损失后,半小时内向县政府和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办公室及县直有关部门简要报告灾情,并派员深入灾区查灾核实。县灾情核查组的负责单位和其它县直有关单位要深入灾区指导救灾并进行灾情的核查工作,确定灾情实际损失情况,县自然灾害救灾办公室在灾情发生3小时内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并在当日内形成书面材料向上级报告灾情。在灾情稳定之前,乡镇政府均实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并每天8时前将截止前一天24小时的灾情向县自然灾害救灾办公室报告,县自然灾害救灾办公室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前一天24小时的全县灾情向上级报告。

五、应急响应

1、Ⅰ级响应

(1)启动条件

全县范围内一次性灾害过程造成下列损失视为特大灾情。县启动Ⅰ级响应。

①农作物受灾面积20万亩以上,绝收面积1000亩以上;

②倒塌房屋500间以上;

③因灾死亡5人以上;

④因灾转移安置500人以上;

5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以上。

(2)启动程序

县生产救灾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县长提出启动Ⅰ级响应的建议,由县长决定启动Ⅰ级响应。

2、Ⅱ级响应

(1)启动条件

全县范围内一次性灾害过程造成下列灾情损失的视为重大灾情,县启动Ⅱ级响应。

①农作物受灾面积10-20万亩,绝收面积500-1000亩;

②倒塌房屋300-500间;

③因灾死亡2-5人;

④因灾转移安置200人以上

5直接经济损失0.8-1.0亿元。

(2)启动程序

县生产救灾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分管县长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分管县长决定启动Ⅱ级响应。

3、Ⅲ级响应

(1)启动条例

全县范围内一次性灾害过程造成下列灾情损失的视为大灾情,县启动Ⅲ级响应。

①农作物受灾面积5-10万亩,绝收面积100-500亩;

②倒塌房屋100-300间;

③因灾转移安置50人以上;

④直接经济损失0.5-0.8亿元。

(2)启动程序

县生产救灾办公室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分管县长请示同意后,由县民政局局长决定启动Ⅲ级响应。

六、行动和措施

1、人员的搜索和救援

如发生有人员失踪,应及时采取行动搜索,灾情发生地的乡镇政府立即组织应急救援队伍1小时内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县直有关部门在接报告后3小时内赶赴现场协助指导搜索救援工作。

①自救、互救的发动

灾情发生后,乡镇、村干部在灾害现场要全面发动组织灾民采取措施进行自救,未受灾人员或受灾较轻人员要主动帮助受灾严重的灾民开展互救活动。县直有关单位和乡镇政府要倡导群众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互济活动,帮助指导灾民开展生产自救,使灾情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②医疗救治的施行

县卫生系统根据灾区灾情实施医疗救治方案。在卫生医疗机构调派有技术力量的医生赴灾区实地进行防病治病工作,特殊病人和重病人运送至具备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对灾区的饮用水、食品及生活区进行消毒,传染疾病实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③外界支援的接口

县民政局、县卫生局等有关县直单位和灾害发生地的所在乡镇在大灾发生后,要设立专门地点,确定专人负责,做好外援物资的接收工作,每一件物品都要造册登记,对食品、药品等有关物资要抽样送达县卫生防疫站、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化验检查,防止有毒有害物品和劣质商品进入灾区,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转移安置的组织

①紧急救援队伍的调动

乡镇应急救援小分队汛期要随时处在待命状态,一旦发生灾情,应首先调动本乡镇应急小分队,其后向周边乡镇求援,其他乡镇在接到灾情发生地乡镇的求援后,要立即集中应急小分队赶赴灾情发生地协助抢险救灾。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可从县直紧急救援大队派员前往受灾地区,实施紧急救援。

②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

我县地处山区,地质情况复杂,灾情发生后需要转移安置的灾民,乡镇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道路、安置灾民的条件,制定灾民转移安置方案,同时将方案发放到村民,在村民组进行张贴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转移路线要从安全可靠、交通方便等因素出发,以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救灾物资的运输。安置点以灾情发生地临近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主,采取把灾民安置在其他未受灾的群众家中,并可以通过投亲靠友、暂住公有房屋和搭建临时住所等方式进行。灾情发生后,急需转移安置的灾民,乡、村干部必须根据已制定的方案对灾民进行转移安置。

③对灾区群众的宣传动员

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干部要做好安置灾民的思想动员工作,讲清转移安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他们的生产生活安置好,使他们积极配合转移安置工作的开展。

④组织实施

灾民的转移安置工作由乡镇政府和县发改委、国土局、民政局、建设局等单位负责组织实施,以乡镇政府为主,县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县发改委要对灾民转移安置点安排落实基建项目、项目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县民政局协助乡镇政府组织安置灾民工作,帮助和督促落实灾民安置点房屋的恢复和重建,并安排灾民建房补助资金和困难群众的生活补助;县国土局做好灾民安置点地质情况的调查,保证安置点不再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县建设局根据安置点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设计。

⑤安置点的物资供应、卫生防疫和安全保障

县供销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做好安置点的物资供应工作,必须满足灾民日用品的需求,可采取在安置点开设临时售货点和组织人员定期配送生活必需品的办法以保障安置点的物资供应,稳定灾民生活。

县卫生部门要做好卫生防疫保障工作,县医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要抽调医务人员组成医疗小分队驻守安置点,发生疾病及时治疗。

*派出所要配合乡镇政府做好安置点安全保障工作,协助做好安置点的值班工作,防止社会闲杂人员在安置点住宿,确保安置点社会秩序稳定。

3、灾区紧急救援的动员和支持

①灾区需求的评估和确定

灾情发生后,灾民的生活用品、粮食、衣被等发生困难,以及疾病的发生急需医疗、房屋倒塌住宿困难等问题相继发生,相关物资需求由乡镇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县直有关单位派技术人员赴实地对乡镇政府评估的物资需求报告进行核实确定。

②救灾物资的筹措

根据灾区所需物资情况,县直有关单位要积极进行筹措。灾民所需的粮油由县粮食局负责筹集调运外地粮油或启用储备粮;灾区所需药品由县卫生局负责筹集;灾民的生活用品和必需品由县供销社负责筹集;灾民所需衣、被由县民政局负责筹集;灾民住宿困难由乡镇政府、村两委组织安排,通过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临时住所或启用县民政局储备的救灾帐蓬等方式解决。

③救灾物资的调集和运输

各单位筹集的灾区所需物资,由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统一调集分配,物资的运输由县交通部门负责调集车辆进行运输,县*交警大队负责运输安全。

④救灾物资的发放管理

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后,当地乡镇政府要严格管理和保管,确保救灾物资不受损失,并由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单位确定人员组织发放。发放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救灾物款的“专物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和规定程序、手续进行,使有限的救灾物资发挥出更大的救灾效益。

⑤社会捐赠的发动和管理

一旦大的灾害发生后,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立即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救灾,广泛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捐钱捐物、出力出技术,全力支援灾区搞好生产自救工作。在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的统一部署指挥下,组织全县的救灾活动。各系统、各部门、各乡镇政府在本系统、本单位、本行政区域内组织救灾捐赠活动。县委宣传部、民政局、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卫生局应组织开展义演、义卖、义诊等救灾募捐活动。

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分配原则及方式:

原则:接收管理捐赠款物必须做到专人负责、制度健全、专帐管理、手续完备。救灾捐赠款物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统一制定分配方案,分头组织实施的原则。捐赠款物,必须真正用于救灾,并尽可能用于帮助灾民恢复重建住房。定向捐赠款物,按捐赠者意愿分配使用。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使用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及群众的监督。

方式:县自然灾害救灾办公室统一接收县内外的救灾捐赠款物,全面掌握救灾捐赠款物接收的数量来源及分配使用情况;根据灾情统筹安排,制定捐赠款物的分配方案;加强协调,统一调拨,确保救灾捐赠款物及时送到灾区人民手中。

重灾乡镇政府负责接收本行政区域内村(居)民、在驻单位以及对口的联系县直单位所捐赠的款物,用于本地救灾。

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及非重灾乡镇应将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情况及时报县生产救灾办公室,并分类妥善保管,按县自然灾害救灾领导组的指令具体组织实施分配。

4、救灾保障措施

①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铁路部门、各乡镇政府,要尽快恢复被水毁的公路和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物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②通讯联络保障

通讯管理部门尽快修复被毁坏的通信设施,各部门、各单位也应尽快修复本部门本单位内的通信设施,确保救灾通信畅通。

③电力保障

电力部门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被水毁的送、变、配电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保证灾区用电供应。

④粮油食品物资供应保障

粮食、供销部门负责调运粮食、食品与物资,保证灾区灾民口粮、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⑤维护社会治安

县*局、驻歙武警部队积极协助灾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⑥做好重要部门的警卫和灾区的消防工作

县*部门要增派警力,加强对灾区的政府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储备仓库、救灾救济物品的集散点、监狱等重要目标的警戒。各机关、厂矿、学校、商店都要组织人员守护。消防大队要协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灾发生和扑灭已发生的火灾。

5、工作协调和新闻宣传

灾害救助涉及社会的各个部门、行业、团体、社区及个人,为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救灾工作实行县政府统一决策,县直各部门按决策和各自职能,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以乡镇政府行政区域为主,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调配人力、器械和物资。

县委宣传部、广电局、文化局要充分发挥新闻单位的媒体宣传作用,宣传救灾工作成效和典型事迹,鼓舞斗志,树立信心,互助互济,重建家园,确保灾区社会稳定。

6、主要灾害和次生灾害的预防和处理

我县遭受的灾害主要是洪涝灾害,每年汛期给我县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活造成很大损失,各地要高度重视洪涝灾害的发生,重点做好抗洪救灾工作。洪涝灾害发生极易出现大面积的裂痕,山体下滑、塌陷的次生灾害,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做好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处理。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要认真对待,解决灾民的基本生活并积极做好灾民转移安置工作。

七、附则

1、各乡镇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应参照本预案,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本单位救助应急预案。

2、各地各单位干部要加强对本预案的学习,了解掌握预案内容,积极开展宣传,切实增加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积极性。

3、县直有关部门要进行救灾工作的演练,熟悉掌握救灾专用器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篇10

一、全县地质灾害情况

我县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的中段,南潦河自西向东流经全境,三面环山,西高东低,西北县界附近多V形山谷,山峰挺拔尖锐,山坡陡峻,花岗岩分布区山谷为V—U形,山峰浑圆,斜坡较长,残坡积层厚度随山坡坡度和岩石时代的不同变化较大。县境内花岗岩分布区是主要的人口居住和耕种区,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九岭山脉中南麓受甘坊—靖安大段与安*盆地两域浅沉积岩石的自然风化及充沛集中雨水长期渗泡冲刷等影响,也易诱发地质灾害。目前,全县有地质灾害点278个、隐患点1*个。按规模等级分:大型点未见、中型点32个、小型点352个;按危险程度分:重大级4个、较大级80个、一般级300个;按预警级别分:省级4个、县级80个、乡级300个。

各乡镇地质灾害概况及危险点见附件一、附件二。除表中所列重点地质灾害点应重点防治外,汛期还应监测以下12个防护区地段:

1、*办事处上安村

2、*办事处桐木村

3、*乡蕉园村—九仙村—坑头村(三村还是泥石流易发区)

4、*乡官田村

5、*乡黄石村—上富镇黄沙坪村新修公路高陡边坡

6、上富镇九溪村—白源村—蛟湖村—东坑村

7、仰山乡香坪村一组

8、仰山乡段上村

9*镇店前村—兰田村—布稻村(该范围地质灾害点规模较大而且集中,多为自然因素诱发的滑坡)

10、*镇青树窑前

11、*乡港尾村—球庄村

12、*乡仰坪村

二、二0*年汛期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降水趋势预测

根据气象、水文部门对今年1—3月降雨量的分析,预测4—7月降雨量为750毫米—850毫米,部分地区将发生洪涝。

(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受春季和雨期的影响,预计今年地质灾害发生范围和强度将比去年情况更严峻,预测诱发的地质灾害将产生严重的山洪暴发导致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地务必高度警惕,重视防治。

三、防灾方案

(一)各地要及时调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地质灾害点进行检查。核实危险区和危险点的位置、类型、规模、成因及危害等情况。要认真做好防治规划,根据调查情况和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编制好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划定重点防护区和重点灾害点、危险点,并进行公示,提出防治措施,落实责任,填好“明白卡”。

(二)监视监测与汛期应急调查

1、重点灾害点防护区段,由所有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监测,明确各危险点防护段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现场监测人员,记录现场监测数据和险情变化。

2、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重点防护区段巡视检查,汛期必须每天将辖区内情况向县地质灾害防治办汇报一次,发现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县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报告。

3、做好汛期应急调查,应急调查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进行,县国土资源局对汛期各乡镇发现的异常情况,在接到速报信息后,必须及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并提出应急处理意见。对小(一)型或危害较大级以上的,可提请市国土资源局派员协助调查。

(三)预防、预报、预警

1、地质灾害危害点应坚持保护植被、夯填裂缝、开沟排水、水改旱作。要加强现场监视,凡有条件避让的,要尽快落实避让措施。暂不具备条件治理的,要采取简易应急工程措施,进行防范,以遏止减缓险情。

2、险情分三级预报。一般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没有明显异变;异变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有扩大,异变加剧;临界级:测定隐患点的险情异变明显,异变加快或存在其他险情。

3、对异变级、临界级预报点,将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域、规模、重要性及危害性,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预警,并划定危险区,设置警示标志。预警分三级:一级预警由市或省政府划定危险区告示;二级预警由县政府划定危险区告示;三级预警由乡镇政府划定危险区告示。

四、防治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乡镇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乡、村、组三级要及时调整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小组成员分片包点,落实责任制,定期巡回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监测预报。要把监测工作落实到村、组、以及受威胁的村民,将“明白卡”发到村民手中。要健全各级监测网络,确定网络监测负责人、现场监测人、联系人,将监测结果上报县地质灾害防治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坚持“四定”、“三到”制度。在每个灾害点上,要坚持“四定”,即定人员、定岗位、定责任、定任务。在汛期要做到“三到”,即领导到职、人员到岗、工作到位。要日夜监测,定期检查,重点要对隐患点进行排查,力求无人员伤亡,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落实经费和抗灾抢险物资。各乡镇要尽快落实抗灾抢险的物资准备,保障调查、监测、预报、抢险、救灾所需的交通、通信物资等,解决必需的防治工作经费,确保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常进行。同时要成立抢险小分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