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3:37:29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篇1

一、主要灾害点的分布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地灾现状调查分析,我市今年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点共28处(详见附件)。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影响范围

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多为小型地质灾害隐患,故影响范围限于灾害点附近区域,威胁对象主要是灾害隐患点附近居民、行人、房屋及设施等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排查分析,各地的隐患情况如下:

德清县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6个乡镇,其中莫干山镇、筏头乡、武康镇、三合乡、洛舍镇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新市镇位于地面沉降区内。引起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采矿活动、建房无序开挖边坡等活动造成岩体构造被破坏,在外动力作用下,容易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今年还需对去年因麦莎台风造成的莫干山镇朗家村仙人洞笋厂后山体滑坡进行工程治理,并需对去年已完成工程治理的筏头乡外瑶坞村滑坡的稳定性进行监测。

长兴县地质灾害与地下采煤、开挖坡脚、削坡过陡和爆破振动等人为因素有关。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白岘乡访贤村凤凰亭滑坡等10处,这10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差,潜在危害大,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三种,且以崩塌、滑坡为主。崩塌主要发生在公路沿线陡坡、矿山陡崖,且以岩质为多;滑坡一般发生在采矿、修路、建房等形成的人为削坡处,岩质、土质均有,以土质为主;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该县西北部地下采煤区,均为冒顶型塌陷。

安吉县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是章村、杭垓、鄣吴、天荒坪、昆铜、上墅、良朋、山川、孝丰、皈山等12个乡镇36个重要地质灾害点。特别是梅汛、台汛期间,由于降雨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由暴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将会增多;一些矿山尾矿坝和废渣堆放点极易发生泥石流;工程建设人为开挖坡脚、乱砍滥伐,也会造成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其它类型的地质灾害也可能会少量发生。

市本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共3处,主要分布于吴兴区的埭溪镇和**开发区的杨家埠镇等丘陵地区。此外,我市大部分废弃矿山由于开采宕面扬程高,坡度较陡,岩体不稳定,公路、铁路等交通沿线切坡修路及山区农户切坡建房存在着安全隐患,在汛期可能会引起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东部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引发地面沉降的发生,威胁到杭嘉湖平原南浔、练市、菱湖等镇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三、重点防范期

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4月至6月的梅汛期和7月至10月中旬的台汛期。根据市有关部门的预测,今年4月至6月春雨、梅汛期雨量将多于去年,影响我市的台风可能也较往年多。由于降水持续时间长,土体软化、饱和,极易诱发以山区风化岩及松散坡积层土体滑坡、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及废弃矿点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7月至10月中旬的台汛期降雨强度大、范围广,由暴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将会增多;一些矿山尾矿坝和废渣堆放点极易发生泥石流;人为切坡建房或修建公路后,遭遇灾害性天气时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或岩体崩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该方案的要求,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认真落实汛期险情巡查、值班、灾情速报等制度。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防治原则,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完善灾害防治市、县、乡(镇)、村四级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灾害防治网络,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落实监测人,划定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各重点灾害发生点由市、县(区)国土局(分局)发放防灾明白卡,卡上须载明具体防范措施及紧急处置办法。

(二)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标语、网络等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防范意识,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三)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地质灾害的预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一旦出现灾情或险情,应视灾害程度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必须迅速、准确,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规模、种类、伤亡人数、发展趋势、可能涉及的范围及经济损失等内容。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要组织人员赶赴现场,了解灾情,组织抢救,把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四)认真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汛期和台风期间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对重要地质灾害点开展巡查工作,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预防措施,明确监测任务和人员。及时提醒各工程施工单位及矿山要特别注意区域地质环境的变化,杜绝人为诱发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篇2

刚才,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利鹏同志传达了全市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场会的主要精神,总结回顾了全县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关情况及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了下一阶段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及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讲得很全面、很到位。希望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我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取得实效。下面,我谈两点意见。

一、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取得实效

去年以来,我县采取铁腕手段,进一步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治力度,有效地打击了违规非法采矿行为,在加强安全生产、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通过省的检查验收,受到了好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由于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高利润、高回报的影响,目前总有一些人铤而走险,在每次打击过后,非法采矿又死灰复燃;无证勘查开采、以探代采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等。因此,各镇、各有关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坚决打击一切违规违法开采行为,全面做好迎接国家、省、市检查验收的相关工作。

一是行动要迅速。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和矿业可持续发展,对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国务院、省、市都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治,先后召开了全国、全省、全市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切实抓早,抓主动,抓出成效。因此,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国土部门要深入分析研究当前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尽快制订“回头看”行动方案,协调处理好矿产资源监管部门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并及时通报“回头看”行动情况。各镇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要及时进行调整、充实人员,加强工作力量,保障工作经费,制定具体、可行的“回头看”行动方案,并迅速付诸行动,确保“回头看”行动取得实效。

二是责任要落实。全县上下要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相互联动机制,以保证全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顺利推进。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办公室要加强对非法开采矿山的监管力度,组织好力量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各镇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负起“看好自已门、管好自已家、查清自已底、清好自己场、做好自己事”的责任,派出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会同国土资源所巡查监管好本辖区内所有非法矿点;对发现有违法采矿的,采取铁的手腕对无证矿山实行“三不留一毁闭”(不留厂房、不留设备、不留人员、毁闭矿点)措施,彻底关停;如人力不足,一时难于关停,要及时报告县整规办,协调有关单位采取联合执法,给予取缔关闭。县国土资源部门要派出工作人员会同各镇工作人员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巡查,做好全县持证矿山企业的监管,凡发现有企业无证探矿,或采矿企业越界、超层开采、擅自改变开采方案、以采代探等违规违法采矿行为,要立即依法发出停止开采(探矿)的法律文书,坚决给予制止,依法处罚没收非法所得,并限期企业整改,如整改不合格或不整改的,申报发证机关吊销采矿(探矿)许可证;对非法开采的矿场(点)要实行“三不留一毁闭”,坚决关闭。县安监部门要及时做好所有无证矿山(包括原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已经届满的现属无证矿山)的安全准采证、矿长资格证的注销、吊销工作;参与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毁闭无证矿山过程中的安全指导监督工作,确保关闭无证矿山的全程安全。县工商部门要及时做好所有无证矿山(包括原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已经届满现属无证矿山)的营业执照注销、吊销工作,并及时将情况通报县、镇和有关职能部门。县公安部门要对所有无证矿山(包括原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已经届满的现属无证矿山),立即停止供应和全部收缴剩余的炸药雷管,同时要严厉查处其非法爆破物品来源,密切配合相关镇、职能部门关闭无证矿山,对公然对抗的矿主或相关人员,及时介入,依法从快从严查处。县供电部门要对所有无证矿山(原采矿许可证、矿长资格证、营业执照等有效期限已届满的现属无证矿山)立即停止供电,彻底拆除已铺设的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等电力设施。县环保部门要对全县持证矿山开采时的环境监管,对不按环保评估方案实施且破坏矿山环境的,给予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或不整改的吊销环保评估许可证;造成严重后果的,责成企业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并依法作出处理。县水务部门要做好对持证矿山水土流失的监管,对不按照保持水土工作方案施工的企业,给予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或不整改的,吊销保持水土许可证,并责成企业治理好水土流失;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追究其责任。林业部门要做好矿山林地监管,对不按开采方案破坏林地的,给予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或不整改的吊销林业用地许可证;对非法采矿场、点,严格按照林地用途管制的要求予以打击。

三是执法要严厉。各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县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通知》(紫纪通〔2008〕3号文)精神,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严密监控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动向;要及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采行为,该立案的要坚决立案查处,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特别是对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或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人和事,要坚决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国家公职人员、村干部违法违规参与矿山经营行为,或不认真履行职责或监管不力、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纵容、包庇不法矿主的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要严厉查处,依法追究责任;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是宣传要到位。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矿产资源整治的有关法律法规,总结宣传在整顿和规范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集中曝光违法违规案件及处理情况,大力营造有利于工作开展的舆论氛围。

五是督查要加强。县整规办要定期和不定期对各镇进行督促检查,对虚报漏报、整顿不力、措施不到位、整顿效果不明显的镇和部门,要及时报告县政府;县政府将按市委、市政府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二、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我县是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多发区,是地质灾害重点县之一。地质灾害以中、小规模为主,呈点多面广、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去年,我县就因连续遭受“帕布”、“蝴蝶”、“圣帕”等台风影响,发生洪涝灾害,造成新发生地质灾害450处,死亡3人伤2人,受险群众达3万多人。目前,我县有24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如遇暴雨、地震或人类活动等诱发因素,很可能发生重大灾害。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严峻形势,坚决克服麻痹和懈怠的思想,切实把群众安危放在第一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落实责任。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做到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分解落实到点、到人。镇、村要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群测群防任务,并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发放到防灾责任单位和受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让他们知道灾害发生时的前兆特征,撤离路线和应急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民政、教育、国土资源、交通、水务、旅游、气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完善制度。各镇、各有关单位要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成立专门的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认真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汛期来临之前,要组织有关单位对本辖区所有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和地质构造复杂的重要建筑物、中小学校、旅游景区、交通沿线进行实地巡查,并在危险区、隐患点边界设立警示牌,结合实际,制定好搬迁避让方案,及时做好监测预报,险情灾情速报和防御等工作。

(三)制定规划。各镇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抓紧组织本地区地质灾害规划的编制工作,对本辖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进行调查评价、勘查治理,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总体安排和部署。

(四)加大宣传。去年1月,县国土资源部门邀请了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在我县举办了为期6天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3万多人参加了培训,收到了一定成效。今后,各镇和县国土资源局还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自救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篇3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建立地质灾害防灾长效机制,使广大群众了解地质灾害防范的基本常识,树立防灾减灾意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行动主题

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三、行动目的

提高全镇基层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健全群测群防网络,避免各类建设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发生,最大限度避免和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四、培训内容

(一)地质灾害隐患的诱发因素、灾害发生的前兆识别、监测预警方式等基本知识。

(二)灾(险)情发生时如何进行临灾应急避让和自救互救。

(三)广大农村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如何保护地质环境;农房建设如何选择宅基地、修房造物如何防范地质灾害。

(四)结合预案及地质灾害防治有关制度如何群测群防参与地质灾害防治。

五、组织领导机构

(一)成立“高县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领导组(以下简称“领导组”),负责全镇地灾防治知识培训的领导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镇经发办,负责全镇宣传培训实施中的日常联络、协调、检查和指导工作。

(二)镇属相关部门,各村、社区按照镇级规划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宣传培训计划编制和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六、工作步骤

规划培训时间从2012年4月到2012年10月。宣传培训按照地灾防治监测重点区域、一般区域、非监测区域和责任人、监测人、村(社区)组干部、险区群众、非险区群众先后顺序安排培训。镇辖区内每年的建设工程项目单位和施工人员纳入当年的培训对象。

七、培训师资力量

聘请县地质环境监测技术专家,会同镇规划和建设、教育、农业、水务、交通、国土资源部门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培训师资力量。

八、培训对象

按照《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规划(2011——2015)》,各地灾防治成员单位负责人、镇16个村(1个社区)组干部、地质灾害点专职监测人、各单位职工、工矿企业、学校师生、地灾隐患点群众等纳入培训规划对象。

九、培训方式

(一)集中培训各乡镇干部、地灾防治成员单位负责人、地灾隐患监测点监测人。

(二)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培训对象进行宣传培训。

十、工作要求

(一)搞好宣传报道。

镇相关部门、村(社区)、组、中小学校、单位要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条幅等采取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

(二)结合实际、保证质量。

各培训小组要结合辖区内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培训、实地讲解、散发传单和宣传小册子、张贴宣传画、播放宣传片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群众能理解、记得牢、用得好。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篇4

刚才,***分别就我县防汛防旱、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作了全面回顾和具体部署,我表示赞同,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把会议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去。下面,我就今年的工作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坚定信心,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防汛防旱和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长期以来,我县都是一个洪涝台旱灾害多发县,近年来更是灾害频发,给我县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去年,我县连续遭受了几次强台风的袭击,如遭受了百年未遇的超强台风“桑美”的袭击,台风强度大、风力强、范围广、持续久、雨量多,给我县带来了严重灾害。面对强台风的袭击,各乡镇、相关单位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把防台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团结一致、合力抗台,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取得了抗灾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实现了“零死亡”,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斗争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感人场面,涌现出一大批抗灾救灾先进集体和个人。这些年取得的防汛防旱抗台成绩令人鼓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进一步做好防汛防旱和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信心。

20**年是我县继续加大投入、加速转移、加强改革、加快调整的关键之年和落实之年。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充分认清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汛防旱和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认清使命、坚定信心、深入细致地分析我县防汛防旱和防治地质灾害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要充分认识防汛和防治地质灾害形势的严峻性。形势严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来看,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是首位的,根据统计,从全世界的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造成的损失均占到了全部自然灾害的三分之一左右,人员伤亡占到了全部自然灾害的二分之一,在我国每年发生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大概占到全国GDP的2%,多年平均损失为800—1000亿元。就我县来看,99年的洪水、05、06年的台风都给我县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二是人类的发展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很大,从我县来看,局部性、突发性的强降雨明显增多,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另一方面,今年防汛还面临一些新问题,如部分由于台风造成的水毁工程尚未修复,地质灾害点问题较多。另据省气象部门初步预测,今年的气候变化无常,洪涝灾害可能会频繁出现,防汛形势严峻。

二要充分认识防汛和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艰巨性。我县地处东南沿海,暴雨、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山区面积大,中小河流众多,山高坡陡,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现已发现需防治的灾害隐患点有122个,分布在23个乡镇,威胁743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些,把措施考虑得周全些,把工作做得扎实些。

三要充分认识防汛和防治地质灾害责任的重要性。我县虽然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份,但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保护着千万生命和大量的社会财富,如果防洪安全出了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制约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安全管理责任重于泰山。为此,我们必须切实担负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职责,进一步增加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充分准备,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思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能有丝毫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真正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防其大,不可疏其小;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无备。在重视防汛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抗旱工作的准备,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切实担负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农民生活生产用水的重大职责,为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二、严肃纪律,严格责任追究,切实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

各乡镇政府和我们相关部门要根据《防洪法》、《防汛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以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为抓手,认真落实各项责任制。要坚持政府行政首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防汛行政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防汛防旱和防治地质灾害责任体系。重点是要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负责制、分部门负责制、岗位责任制等具体责任,并要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一要抓好以水库防汛安全责任制为重点的各项责任制落实。水库安全责任重大。各乡镇要按照《防洪法》、《水库大坝管理条例》和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落实好水库防汛责任制、病险水库加固保安全责任制、水库大坝巡查责任制、日常管理责任制。要明确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防汛行政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和水库管理单位的安全与技术责任人。同时,要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具体落实好水库主管部门、管理单位各自的责任,特别是股份制电站水库的安全管理责任。汛期水库运行要严格执行经批准的控制运用计划,病库要限制蓄水,险库必要时要空库度汛。

水库管理单位要加强防汛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水库管理规章制度,防患于未然;汛前要做好自查工作,汛期要落实值班巡查制度,加强水库大坝安全监测,遭遇较大暴雨、洪水、台风和地震等,有关人员要坚守岗位,昼夜值班,发现隐患险情及时报告并做好应急处置。各单位要立足本职,做到早部署、早动员、早组织、早准备,对辖区内水库安全行使好安全监管职能,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施工等要加强监管,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要充分论证,确保工程质量。

同时,要按照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地落实好重要堤塘、危险地段、重要防洪目标以及山洪灾害防御等责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要严肃纪律,严格责任追究。防汛工作涉及面广、部门众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级、各部门都要以大局为重,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都要坚决服从防汛指挥机构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指挥调度,下级指挥机构必须坚决服从上级指挥机构的指挥。要严肃纪律,对因失职、工作不力和违反纪律而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在紧急关头擅离职守、临危退缩的人员,要依法依纪从严从重处理。防汛、水利部门、国土部门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按照事权划分及时分析形势、掌握情况、提出建议、抓好落实。工作中要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切不可因疏忽大意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切实做好今年的防汛防旱和防治地质灾害工作

当前,我县已进入主汛期,防汛备汛时不我待,各乡镇要根据县防指确定的防汛防旱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突出抓好流域性洪水防御、水库安全度汛、小流域山洪防御等重点工作,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按照“情况明、分析透、措施实、汇报好”的要求,抓紧落实各项措施,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具体要做到“九个到位”。

一是分析要到位。防汛形势每年都要分析,但决不能走过场,要组织专家、技术人员认真分析研究。摸清本地区现状,弄清楚到底能防御多少年一遇的洪涝,遇到强台风、突发性强降雨会出现什么问题。水库(包括山塘)、河道堤防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还有哪些问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哪些区域、哪些工程、哪些对象是防汛的重点,哪几种情况有可能带来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有什么对策措施都要分析透。只有分析透,才能明确重点、难点,才能够做到情况明、措施实。

二是责任要到位。各级各部门要对汛前准备、防汛检查、抢险队伍组织、防汛物资储备、防洪调度、人员转移安置、抢险救灾、工程安全度汛、水雨情监测预警、信息传送等防汛工作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防止人为纰漏,力争做到万无一失。要落实好水库、堤防、山塘等重要防洪工程的巡查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确保责任到岗、到事、到人。

三是组织领导要到位。各乡镇防汛指挥机构要根据领导变动调整情况,及时调整防汛指挥部组成人员,完善组织机构,组织好今年防汛各项工作的具体安排和部署。各乡镇要充实力量,加强队伍建设,配备设备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水库、重要堤防的防汛行政责任人汛前必须亲自带队到现场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特别是重大安全隐患,要采取得力措施,限期予以解决。水库等重要水利工程出险,有关责任领导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向上级报告,组织分析险情、转移群众、采取应急抢险措施,确保安全。

四是配合要到位。各乡镇、部门要在防汛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积极主动为防汛防旱提供有效服务,确保信息政令畅通。及时掌握水情、雨情、工情、灾情,并随时保持与抗洪一线、与上级防汛部门的联系,贯彻好上级抗洪救灾的指示要求;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灾抗洪意识;一旦发生灾情,要迅速组织灾民转移安置,积极开展灾后的生产自救。总之,各成员单位、各乡镇要做好一切准备,密切协调,相互配合,确保万无一失。

五是物资要到位。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具体实际,储备好充足的防汛物料。要按照统一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从本级本部门所承担的防汛任务出发,采取防汛管理部门自我储备和委托有关单位代为储备的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抓紧落实防汛物资的品种、数量、规格及存储方式。凡是能够准备到现场的要尽量准备到现场,确保一旦汛情出现,能够立即调出使用。这里,我再次重申病险水库、险工险段、重要防护目标等现场必须按要求储备数量充足的防汛抢险物资。

六是检查要到位。全面做好今年的防汛和防治地质灾害检查督查工作,有关领导应对防汛重点工程、重点地段、地质灾害隐患点亲自组织检查,各级防指和有关单位要周密部署,统筹安排,组织好防汛检查工作。要重点检查各类水库、重要堤防、重要山塘、重点在建工程的安全、防汛责任制落实、防汛物资准备、预案修编、防汛指挥及水雨情测报系统等。水利部门要对检查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督办落实,把各种问题解决在汛情到来之前。前段时间的检查发现,一些地方仍有乱弃渣现象,一些在建项目影响行洪,水利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抓紧组织清除,确保河道行洪畅通。

七是预案要到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各类防洪避险预案的制定、修改、补充和完善工作,作为应对洪水、山洪等自然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抓紧、抓实、抓好。预案修编要统盘考虑,全面安排、环环相扣,从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险情的发现报告、决策指挥、人员转移、抢险力量组织、物资保障等都要有明确的安排和规定,预案一定要结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并组织演练。

各类水库工程要制定落实好防洪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防汛抢险应急机制,切实做到机构、责任、方案、队伍、物资和报警六落实,预案一旦确定,就要逐项逐条落实具体措施,明确责任,确保到位。

在建工程要认真落实度汛措施和防御超标准洪水方案,确保安全度汛。做好各乡镇、村和街道、社区的人员转移预案的修编,真正做到落实到村,落实到人。

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地区,一定要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按时完成山洪防御预案的编制,完善监测预警设施和防山洪灾害人员转移避险预案,做到“五有、五确保”(五有是:有责任人、有预警员、有监测预警措施、有避洪预案、有自救互救的意识和本领;五确保是:确保生命安全、确保水库安全、确保责任到位、确保措施到位、确保信息畅通。)要认真做好基层干部的抢险救灾业务培训。河道窄、山洪猛等受洪水威胁区域都要落实好人员转移方案。

八是工程措施要到位。按照“防、治、迁”并举的方针,以防为主,以避为上,进一步完善防御工程体系。加快实施千库保安工程、重点险情村避险搬迁等工程,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固步伐,确保完成省下达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已开工加固的水毁工程和水库除险加固计划,切实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防洪避险;争取在主汛到来前,全面完成梅歧、毛洋等水毁工程修复,确实来不及的,必须落实安全度汛措施。

九、人员撤离要及时到位。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洪灾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最直接原因。因此,一是要加快避灾点的建设,出现险情时有地方可逃。二是各村要事先约定击锣撤离信号。因为出现险情时是风雨交加,停电停水,通讯中断,击锣撤离是一个好办法;三是事前要加强宣传,发放“明白卡”,使群众清楚撤离路线,如往山上临时撤离,山脊地段比较容易发生泥石流,一般应选择山背处撤离,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四是要特别泥墙房屋、简易房、工棚等的倒塌。一般来讲,砖混结构的房屋比较安全。五是要特别注意和关心孤寡老人、小孩、以及行动不便人员的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篇5

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违法行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十条国家实行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全国的地质灾害调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

第十一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依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结果,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中的防护重点。

第十三条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第三章地质灾害预防

第十四条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

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第十五条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

第十六条国家保护地质灾害监测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

第十七条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

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地质灾害预报。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依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要灾害点的分布;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三)重点防范期;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第十九条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

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二十条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一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第二十二条国家对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一)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有一定数量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岩土工程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进行评估时,应当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第二十三条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禁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

第二十四条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四章地质灾害应急

第二十五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拟订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拟订本行政区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二十六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二)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应急、救助装备、资金、物资的准备;

(三)地质灾害的等级与影响分析准备;

(四)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五)发生地质灾害时的预警信号、应急通信保障;

(六)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医疗救治、疾病控制等应急行动方案。

第二十七条发生特大型或者大型地质灾害时,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发生其他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时,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由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组成,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十八条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

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并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关于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报告的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的当地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动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紧急时,可以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第三十条地质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级人民政府。

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工作。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

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务、公安部门,应当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社会治安工作;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航空、铁路、交通部门应当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通信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

第三十二条根据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的需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紧急调集人员,调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必要时,可以根据需要在抢险救灾区域范围内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因救灾需要,临时调用单位和个人的物资、设施、设备或者占用其房屋、土地的,事后应当及时归还;无法归还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和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

第五章地质灾害治理

第三十四条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特大型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灾害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治理。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其他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本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跨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共同组织治理。

第三十五条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

责任单位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

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六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确定,应当与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规模以及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程度相适应。

承担专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取得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有一定数量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相应专业的技术人员;

(三)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四)有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三十七条禁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或者以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

禁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资质证书。

第三十八条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后,由责任单位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时,应当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参加。

第三十九条政府投资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后,由负责治理的责任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或者未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关措施、履行有关义务的;

(二)在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未按照规定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三)批准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

(四)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或者擅自地质灾害预报的;

(五)给不符合条件的单位颁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资质证书的;

(六)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有其他渎职行为的。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生产、施工或者使用,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

(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责令限期治理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依据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或者监理单位处合同约定的评估费、勘查费、设计费或者监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单位处工程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其资质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弄虚作假或者故意隐瞒地质灾害真实情况的;

(二)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以及监理活动中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

(三)无资质证书或者超越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及监理业务的;

(四)以其他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业务的。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证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资质证书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缴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占、损毁、损坏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形成的地质资料,应当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汇交。

第四十八条地震灾害的防御和减轻依照防震减灾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篇6

1.1地质灾害

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软土地基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2编制目的

广州市简称穗,是广东省省会,现辖十区二市,分别是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萝岗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和从化市、增城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20*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37.67万人。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和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重要的贸易口岸,为了实现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决定编制《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1.3编制依据

1、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79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

4、省人民政府粤府[20*]63号《关于组织实施〈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的通知》;

5、省国土资源厅粤国土资(地环)字[2003]221号《关于编制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通知》;

6、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0年)》;

7、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矿产资源规划(2001?2010年)》。

1.4规划期和范围

1.4.1《规划》以20*年为基准期,2006年?2020年为规划期,规划阶段划分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资料依据截止20*年底(个别数据截止到20*年底)。

1.4.2《规划》范围为广州市辖行政区范围,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

第二章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

2.1地质灾害现状

2.1.1广州市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局部断裂构造较发育,雨水充沛,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等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全市已发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软土地基沉降及水土流失。

据不完全统计,1992~20*年6月全市因地质灾害造成106人死亡,失踪10人,42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8亿多元。广州市有4个区(市)12个镇47个村(段)受地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存在潜在隐患,局部地区的地质灾害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2.1.2崩塌、滑坡: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花都区、从化市及增城市的中低山丘陵区,共有110处,均为小型崩塌、滑坡,人为诱发占74.5%,自然因素诱发占25.5%,因崩塌、滑坡造成28人死亡,1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2.1.3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花都区梯面镇~从化市鳌头镇一带丘陵地貌区,共有7处,虽然数量不多,但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广,危害性极大,仅1995年以来,因泥石流造成78人死亡,失踪10人,41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2.1.4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花都区、白云区、从化市、增城市隐伏岩溶区及广州市区大规模工程建设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据不完全统计,已发地面塌陷56处,塌陷坑1000多个,塌陷影响范围20平方公里,导致528间房屋开裂,60间房屋全毁,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2.1.5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广州市区过于集中大量抽排地下水的建筑场地,沉降范围小,仅造成局部房屋开裂、倾斜、地面出现裂缝等。已发地面沉降13处,直接经济损失1700万元。

2.1.6软土地基沉降: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由于软土地基处理不当引起,已发软土地基沉降5处,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2.1.7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48.42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3.34%,其中自然侵蚀157.43平方公里,人为侵蚀90.99平方公里。

2.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2.2.1在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基础上,初步制定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预防、治理、监督等责任、措施和制度。

2.2.2区(市)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汛期应急指挥系统。

2.2.3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及汛期值班制度。

2.2.4初步建立区(市)、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2.2.5已开展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83项,已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个区(市)(花都区、从化市),开展重大地质灾害勘察与治理2处(国道1*良口段沿线滑坡工程治理、从化良口湖光山庄工程勘察),实施搬迁工程1处(从化市鳌头镇月光埔中堂村)。

2.2.62003年底已关闭采石场1103个,复绿面积共500.7万平方米(20*年底实际复绿面积1768.8万平方米)。

2.2.720*年12月,广州市市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开展的《广州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正式列入国土资源部2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项目周期三年,自20*年7月至2008年6月,总经费预算32*万元。该项目将结合广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城市发展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综合运用各种地质方法、技术和手段,查明城市地质、资源和环境基本情况,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综合地质数据管理服务糸统,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糸统的基础地质信息和相关数据。项目中设置了“广州市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研究”专题。

2.3存在问题

2.3.1目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不到位。

2.3.2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3.3基础调查工作滞后。

2.3.4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监测手段落后。

2.3.5防灾意识仍待提高。

2.3.6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乏。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3.1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广州市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和专业预警为主要手段,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广州城市建设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3.2规划原则

3.2.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3.2.2坚持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3.2.3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讲究实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山区、平原和不同灾种防治的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

3.2.4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3.2.5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的原则;

3.2.6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根据灾情等级,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相应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治理的原则;

3.2.7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3.3规划目标

3.3.1总体目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开展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和集镇规划,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整合到用地预审业务中,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为广州市“十一五”规划及重点建设工程服务;加强基础调查工作;对重点地区、重要地质灾害点做到长期监测、及时预报预警,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力度,提高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能力,使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达到固定保护目标(居住区、旅游区和生产单位等)尽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一般情况下中型以下地质灾害不发生人员伤亡,特殊情况下减少人员伤亡。

3.3.2近期目标: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加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的执行力度,结合广州市“十一五”规划,做好重点工程(白云新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广州段、亚运场馆工程建设、金沙洲安居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基础调查工作,研究广州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对重要地质灾害点明确监测与治理方案,实施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建立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示范区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点)建设,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重点防治区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明显减少,尽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中型以下地质灾害争取达到人员不伤亡、财产损失低。

3.3.3中期目标:到2015年,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继续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提高预报预警水平,为各级政府提供监测预报信息,继续开展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完成全部灾害点的防治方案;继续实施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

3.3.4远期目标:按照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完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群测群防与现代化专业监测、预报相结合的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完成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建立完善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实现总体目标。

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

4.1划分方法

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发育强度、分布状况、发展趋势、危害程度、发生频率、地形地质条件、气候降水条件及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将广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为高易发区10个、中易发区5个、低易发区10个和不易发区3个。

4.2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①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包括从化市鳌头镇,花都区梯面镇,国道G1*线从化良口-吕田镇,省道S355线增城高滩段等低山丘陵地区;②地面塌陷高易发区,包括广花盆地,从化市良口镇石岭村、吕田镇联丰村以及增城市派潭镇等隐伏岩溶地区;③软土地基沉降高易发区,集中在南沙区万顷沙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总面积1701.6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22.89%。近期将根据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地质灾害普查,城市环境地质专项调查,调整并尽量明确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范围。

4.3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①崩塌、滑坡中易发区,包括从化市鳌头镇、温泉镇和花都区北兴镇等丘陵地区;②软土地基沉降、地面塌陷中易发区,包括白云区棠溪-金沙洲、荔湾区如意坊-芳村区增?、番禺区韦涌-屏山、黄埔区南岗-番禺区东涌-南沙区新垦等三角洲冲积平原。中易发区总面积1489.52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20.*%。

4.4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①崩塌、滑坡低易发区,包括从化市、增城市、萝岗区、白云区、花都区、番禺区大岗-潭洲、南沙区黄阁镇等丘陵地区;②软土地基沉降低易发区,包括越秀区、海珠区、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及增城市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低易发区总面积3980.37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53.54%。

4.5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包括从化市街口-太平、海珠区南石头-北山、番禺区新造镇-钟村部分地段,总面积263.01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3.54%。

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

5.1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与方法

本次规划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人类工程建设和经济活动强度,分析预测区内地质灾害潜在的危害程度,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对全市地质灾害进行分区防治规划。为城市规划、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5.2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工作部署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全市地质灾害按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进行总体部署。重点防治区中细分为崩塌、滑坡为主,岩溶塌陷为主,采空塌陷为主,软土地基沉降为主四个防治亚区。次重点防治区细分为崩塌、滑坡为主,岩溶塌陷为主,软土地基沉降为主三个防治亚区。

5.2.1重点防治区

面积共16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2%。

5.2.1.1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1)

分布于花都北部的梯面镇,从化市西部鳌头镇的北西边、东北部良口镇至吕田镇的国道G1*沿线,增城市北部派潭镇的省道S355沿线。本区共发现已发与潜在地质灾害点53处,面积为494.0平方公里,占重点防治区30%。针对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地质灾害防治首先建立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同时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相结合,形成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并制定汛期巡回检查制度;有选择性地对45处灾害点进行治理。

5.2.1.2以岩溶塌陷为主的重点防治区(A2)

位于白云区北部的江高镇、人和镇、钟落潭镇及花都区南部的花山镇、花东镇、芙蓉镇、花桥镇、雅瑶镇等地。面积为813.4平方公里,占重点防治区面积49.3%。该区的主要问题是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开发利用和抽排地下水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采取预防为主,严格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加强地下水及地质环境监测,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岩溶塌陷预警、预报。

5.2.1.3以采空塌陷为主的重点防治区(A3)

分布于白云区中部嘉禾一带的城乡结合部,面积约5.8平方公里,占重点防治区面积0.4%。该区主要问题是因矿区采空及老窿坑的存在引起地面变形或塌陷。防治工作主要是开展煤矿采空区专项地质环境调查与采空塌陷的地质环境监测。

5.2.1.4以软土地基沉降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4)

主要分布于南沙区西南部的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北部、番禺区西部钟村街、荔湾区中西部海龙至石围塘街、白云区西南角金沙街至棠景街及萝岗区南部的夏港街。面积333.8平方公里,占重点防治区面积20.3%。该区主要表现为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防治措施首先是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其次对本区软土开展专门的调查研究。

5.2.2次重点防治区:

面积2008.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0%。

5.2.2.1以滑坡、崩塌为主的次重点防治区(B1)

分布于从化市北西部的鳌头镇、温泉镇及萝岗区中南部的联和街、萝岗街、永和街及东区街等,面积为838.3平方公里,占次重点防治区的41.7%。本区灾害以小型为主,诱因为人类工程活动,已发灾害点13处。其防治措施首先是加强人工边坡诱发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其次是加强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对区内12处灾害点进行治理与搬迁。

5.2.2.2以岩溶地面塌陷为主的次重点防治区(B2)

分布于花都区西部的赤坭镇、炭步镇,从化市中西部的鳌头镇中堂至旗杆高禾塘、中部的良口镇石岭、东北部的吕田镇,增城市北部派潭镇的高滩及灵山地区。合计面积281.4平方公里,占次重点防治区的14.0%。目前,本区已发现岩溶塌陷点36处,诱因大都是开采石场抽取地下水所致。因此,该区防治措施主要是加强采石场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同时加强地下水及地质环境监测,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5.2.2.3以软土地基沉降为主的次重点防治区(B3)

分布于天河区、海珠区、黄埔区、荔湾区等大片城区、番禺区中南部及南沙区的龙穴岛。面积889.0平方公里,占次重点防治区的44.3%。该区以防治软土地基沉降为重点,加强重要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加强区内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动态监测。

5.2.3一般防治区(C)

面积3778.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0.8%。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本区主要的灾害是石场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即水土流失、潜在的泥石流、崩塌等。据调查,本区潜在的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隐患治理点共有111处。本区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严重,但应加强城镇建设过程中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管理。

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6.1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根据全市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在目前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防治区的基础上,通过分期对各区、县级市地质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并结合广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其中包括开展广州市区三维地质结构调查,评价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开展城市表层水土地球化学、固体废弃物和放射性污染调查,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开展城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危险性评价等),进一步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使地质灾害防治范围合理、目标明确,为城市规划、国土开发利用、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布局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6.1.1近期:完成南沙区、萝岗区、白云区及番禺区的风险区划,面积共2442.96平方公里。

6.1.2中期:完成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及黄埔区的风险区划,面积共4991.54平方公里。

6.2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

6.2.1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2007年底初步建立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对调查发现的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群测群防系统按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为区(县级市)级监测网(一级网),镇级监测网(二级网)和村组或企事业单位监测网(三级网)三级构成。

6.2.2专业监测网络建设

6.2.2.12007年底,完成组建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监测队伍;

6.2.2.2对一些危害严重、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灾害隐患点建立专业监测站网,由专业人员利用现代化仪器进行站网式监测,实现自动监测和监测数据适时传输,选取12处地面塌陷区、2处活动性断裂、2处大型滑坡和3处采空区为专业监测点(表4)。

6.2.3到2007年底,在全市建成以市、区(县级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为主体的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每年汛期前组织对重要地质灾害点或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调查。

6.3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建设

6.3.12006年底前,建成广州市主要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动态查询。

6.3.22010年底前,完成全市整个信息网络的骨架建设,建立基于GIS系统的地质灾害状况和地质灾害管理公众自由查询系统;

6.3.22015年底前,建成相对完善的全市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市民提供主要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

6.4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建设

根据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及重要隐患点的危害程度,到2015年底,分别在广花盆地、从化市良口镇至吕田镇G1*国道两旁中低山区及白云区嘉禾采空塌陷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及防治示范区。

6.5地质灾害治理

6.5.1根据广州市地质灾害规划原则与目标,到2020年底,全市主要的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及大部分滑坡、崩塌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应基本得到治理,水土流失灾害的防治按《广州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

6.5.2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的地质灾害点共78个,其中,近期29个,中期32个,远期17个。

6.5.3采取生物治理措施的地质灾害点共56个(包括44处采石场),其中,近期47个,中期5个,远期4个。

6.5.4采取搬迁避让措施的地质灾害点共22个,近期11个,中期11个。

6.6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程

6.6.12008年前通过与广州市气象局的合作,建成广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地质灾害数据适时查询和有关数据交换。

6.6.2通过多种媒体(电视、网站、广播等)为全市广大公众提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初步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并通过系统运行不断地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6.7贯彻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时应当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无法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或按照有关规定不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设工程,在申请用地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6.8地质灾害专项研究

近期开展广花盆地岩溶塌陷和白云区嘉禾一带采空塌陷的专项调查研究工作,中期开展南沙区软土地基沉降专项调查研究工作。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7.1投资估算依据

本次投资主要依据《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广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施工招标标底编制办法及费用标准》、《广东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等标准进行估算。

7.2投资估算方法与估算水平年

7.2.1本规划中的防治措施包括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治理措施两大类,工程治理措施投资估算主要依据定额标准,参考三峡库区同类型工程实际耗用经费分别估算单个工程的工程治理费用。非工程措施经费估算按定额标准执行。

7.2.2价格水平年定为20*年。

7.3规划投资估算

本规划总投资30630.7万元(附表8),其中近期投资16513.80万元、中期投资8826.6万元、远期投资5290.30万元。

7.4资金来源

7.4.1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应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政府出资,分别列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7.4.2区、市(县级)人民政府针对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安排相应的经费用于地质灾害巡查、监测、调查和防治。

7.5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7.5.1本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大量减少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使受19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潜在威胁的8400人的人身安全、30950万元的经济财产及近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7.5.2本规划实施后,可以推动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迈进,防止和控制地质灾害对中心城区、中心镇、重要基础设施和交通干线的威胁和破坏,对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积极的作用。

7.5.3本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将全面提高广州市地质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从“开发型”向“节约型”转变。随着第一批关闭338个采石场整治复绿工作的完成和第二批关闭116个采石场整治复绿工作的推进,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自然生态环境与景观得到恢复与改善,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广州作出贡献。

第八章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主要措施

8.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治责任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按照“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人员和经费,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能,建立健全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预防、应急、治理及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建设、水利、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8.2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大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认和备案制度,加大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矿山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监督和检查,严格采矿许可证登记、发证的审批和开采秩序的监管,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不合理的经济工程活动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建立和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汛期巡查、搬迁与治理、监测与预警等工作的管理与运行。

8.3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的投入机制

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全社会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要保证规划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经费保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负责单位承担;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应列入市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保证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巡查、应急调查、治理、监测、预警预报和宣传等正常工作开展。

8.4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监测机构

地质灾害防治政策性、专业性强,地质灾害分布点多面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通过群专结合方式来做好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巡查、应急调查、监测、预警预报和宣传等项工作。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区专业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和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协助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更好地全面履行职责,做好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巡查、应急调查、治理、监测、预警预报和宣传等项工作。

8.5完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基本制度

为了提高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应编制和落实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防治方案,建立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值班、灾情速报等基本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完善矿山缴纳自然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

8.6加强地质灾害科普宣传,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与水平

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手册、挂图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的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提高全市公众对地质灾害的减灾、防灾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民众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充分利用每年“世界地球日”宣传和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每年举办1?2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培训班和1次电视宣传片。

8.7经费估算

本次规划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及《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算定额》进行经费估算,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总投资30630.70万元,其中近期投资16513.80万元、中期投资8826.60万元、远期投资5290.30万元。

第九章附则

9.1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及规划图件,三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规划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和研究。

9.2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是实施本规划的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本规划解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和协调指导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构建和谐*县为目标。由各级政府负责,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从我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以改善地质环境,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为目标,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调查、监测(群测群防为主)、治理为主要手段,采取以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法,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等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的协调统一,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化组织管理与监督,遏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环境保护科普知识,调动全县各方面积极因素,广泛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人群活动聚集地是防治的重点。同时加强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重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首先要考虑预防地质灾害,特别是预防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其次是能否合理避让,最后才是选择治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积极性,从实际工作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防治地质灾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而且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因此,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特点、社会经济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统一规划,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进行重点防治,分步实施。根据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程序,有步骤、有计划的分阶段、分层次实施综合治理,进而推动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坚持各乡镇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各乡镇政府要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相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从地质灾害专项治理资金中解决。因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

5、坚持工程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以地质灾害调查为基础,加快地质灾害监测预测系统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地质灾害实行工程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长远考虑,应从改善地质环境入手,实施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的原则。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高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深化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治理工程效率,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二、*县地质灾害基本状况

2009年我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00处,其中:滑坡187处、崩塌和泥石流23处、地裂缝和地面沉降90处,由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点78处、自然形成地质灾害的216处、高边坡和弃土形成地质灾害的6处(人为工程活动),共威胁到14864户、56183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我县地质状况,地质灾害分四个重点防治区:

(一)新民—乐民重点防治区。该区包括新民乡、普田乡、保田镇、马依镇、老厂镇、民主镇、忠义乡、大山镇、响水镇、乐民镇10个乡镇,因区内人类工程活动频繁,诱发堆积层滑坡、粘性土滑坡、地裂缝、岩石崩塌、泥石流隐患等,重点防治点为大山镇的播土、司寨、台草坝、大河、已卖,老厂镇的席草坪、石门,乐民镇的普一村庙背后、核桃山村下坝、威箐村(高坡、刘家湾子、樊家寨、朱家寨、杨梅树)、雅达村三组,民主镇的下糯寨村一、二组,响水镇的格勒村、鲁楚村,新民乡的三官云村大寨组、乡义教工程综合楼,保田镇的枯鲁底村仲家寨,忠义乡的五朋、茅草坪村,马依镇的坪地村等。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诱发、自然等原因,该区灾害隐患点多处于特别危险状态。

(二)石桥—英武重点防治区。该区包括石桥镇、水塘镇、板桥镇、城关镇、西冲镇、刘官镇、马场乡、英武乡、旧营乡9个乡镇,有堆积层滑坡、粘性土滑坡、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隐患。重点防治为水塘镇的水塘村上学庄、核桃树村小洞、外山岚村,刘官镇的花甲山村五、六、七组,水洞村一、二组,英武乡的林家屋基村罗细,石桥镇的东冲村花椒寨、古里村沙子口,西冲镇的沙沟村,旧营乡的红花村九组,该防治区地质灾害产生因素主要为部分采矿活动和自然因素,须加强监测和逐步进行搬迁。

(三)平关—四格重点防治区。该区包括平关镇、火铺镇、红果镇、两河乡、断江镇、*江镇、柏果镇、洒基镇、松河乡、坪地乡、四格乡11个乡镇。重点防治为平关镇的大箐村凤湾、滥泥田,四格乡的俄力科村九组、房格村书姑组,坪地乡的雨格村新民组,断江镇的沿塘村小北山、花秧田、大铺子村喻家坟、岩玉山、火烧田村8组,洒基半坡村罗多科、迤民村丫口寨,柏果镇的红卫村下半坡、比中村(包包寨、大寨子)、业租村(池塘边、小云尚)、小寨村大寨子、老屋基村大寨子、堕嘎村湾子头,红果镇的挪湾村(猪嘎丫口、泥嘎)、西铺村上西铺,*江镇的东风村四、七、八、十、十一、十二组和胜江村一、二、三、四、五、六、九、十组,火铺镇的火铺村二、三、四组和坡上村,松河乡的朝阳村、马嘎丫口、小米罗等地质灾害点,属*江煤电集团主要采矿区,对村民及财产构成较大威胁,须进行重点防治。

(四)滑石—保基重点防治区。该防治区包括滑石乡、鸡场坪乡、淤泥乡、普古乡、羊场乡、保基乡6个乡镇,重点防治为鸡场坪乡的塘子边村岔沟牛上坡,保基乡的厨子寨村小窝罗、垤腊村岩脚,羊场乡的瞿家寨村罗家寨组、赶场坡村六至九组、朝阳村发脚寨组、下午村杨桃箐、小河村屠家坪地组、下午村松阳小学,滑石乡的迤坝村岩子脚、戈多村大寨头,淤泥乡的淤泥村一至三组、罗多村三组,普古乡的卧罗村河头上、马场村马场、丫口寨村一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地裂缝等,须加强监测,局部治理,逐步搬迁。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期

根据气象资料预测,预计我县每年6-8月份总降水量为700—800毫米之间,属正常;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较为集中,多是大到暴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容易发生。7月下半月至8月上半月降雨偏少。参照气象资料,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期基本确定为5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这段时间着重要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各隐患点按规定做好监测、预警和预报,为防治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情报。并在大雨或暴雨后的10日内加密监测次数,做到早预报,早防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四、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领导及防治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和保障全县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协调、指挥。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安监、煤炭、气象、水利、交通、民政、财政、建设、环保、教育、*江煤电(集团)公司所属各矿和洗煤厂等部门主要负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国土资源局,县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员从县国土资源局抽调。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股电话:3636145,传真:3636625。各乡镇也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将责任落实到人。

(二)工作措施

1、强化非工程防灾减灾措施。一是各乡镇要抓紧抓编制好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及时上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本辖区各隐患点确定安全责任人、监测人,做好监测记录,及时收集和上报信息。二是建立与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工作,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三是加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四是组织好群众性防灾减灾救灾队伍,搞好汛前演练,提高应急作战能力。五是水利、交通、教育、经贸等县直有关部门和*江煤电(集团)公司所属各矿和洗煤厂等部门负责编制好危及本系统单位的监测方案和治理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用地项目审批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加强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和审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害性勘察鉴定和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有关备案工作,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对擅自开工建设,诱发地质灾害和造成地质灾害隐患、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追究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分级分类落实防灾责任。要以特、重大级为重点,以发灾的危害程度为依据,分级分类、逐点落实防灾责任制,各隐患点都要把安全责任、监测责任、防治责任界定清楚、责任到人,落实到位,避免死角。一是对威胁100人以上的重大监测灾害点,实行县级领导、乡(镇)领导、村、组干部四级责任制;二是对威胁1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较大监测灾害点,实行乡(镇)领导、村、组干部三级责任制;三是对威胁10人以下的一般监测灾害点,实行乡(镇)包村干部和村、组干部三级责任制。并分别落实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现场防灾责任人,将防灾责任一一落实到人;四是有关部门或单位出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由部门或单位负责人和相应的地方行政部门负责承担监测防治责任。

4、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实行封闭控制,并予以通告;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边界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

5、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速报处理制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向地质灾害主管部门报告。报告程序:发现险灾情的单位、个人报告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报告县地质灾害主管部门;地质灾害主管部门立即派应急调查组调查(24小时调查清楚,视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向县人民政府报告,紧急情况由乡(镇)人民政府直接报告县人民政府,在报告的同时落实紧急救灾抢险预案。报告人要确实弄清灾害发生的原因、时间、危害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发展趋势、具体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以便于调查和处理灾险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以及出现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否则,将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6、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执法。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各项工程和建设活动,要坚持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未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要责令其补做,对造成隐患危害他人的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追究其行政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7、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工作。要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是2004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第一部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各级各有关单位、部门必须大力宣传和认真执行。在地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学习活动中,一是要高度重视,扎实安排部署;二是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家喻户晓。

8、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汛期值班工作。一是县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防汛机构要加强汛期值班工作,做到人员到位,信息畅通。二是坚持24小时昼夜值班,值班有记录,建立和完善监测登记备案制度。三是实行每日天气及地质灾害情况报告制,即每日下午17:00前乡(镇)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向县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报告险情。

9、落实“险情防范明白卡”发放制度。逐点逐户发放“险情防范明白卡”,让所有受胁群众对预警信号、紧急避让措施、撤离路线、撤离方向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撤离,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

10、认真落实好地质灾害搬迁工作。实行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县发改局、县民政局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尚未竣工的地质灾害搬迁工程,要会同乡(镇)人民政府督促施工单位和村民加快进度,早日实现搬迁,对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要按灾害的危险程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搬迁。

五、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措施及经费保障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篇8

一、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情况,以及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综合分析预测:2008年我县地质灾害仍以河湖(水库)灾害即路桥堤坝水利工程地质灾害为主,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汛期(一般在5一9月份,具体灾害发生情况将受降雨量影响),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地点为淮河干、支流沿岸,部分危险区段与历年发生水害区段基本相同,灾害类型以路桥堤坝边坡失稳为主。其次是特殊岩土体灾害、地质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产生地面沉降等缓性地质灾害,随着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深入,此类灾害的危害性也将随之加大。各类矿山企业,尤其是采石场应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操作,防患于未然,防止滑坡、地面塌陷和危岩崩坍灾害的发生。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防范重点和防范期

淮河以南重点防范区域是马城镇(大杨家、禹庙北官山),荆涂风景区上洪村,灾害类型以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为主。淮河沿岸重点防范区域是淮河干流及支流水系堤坝,灾害类型以渗漏、崩塌为主。

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为上述区域内重要交通干线以及行人、住户、农田等。

重点防范期为5一9月份。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有关乡镇政府要将本行政区域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注明联系方式。对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建设单位将监测、预防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当地政府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各乡镇要切实按照《2008年度蚌埠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一是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二是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应急和治理工作。三要认真开展汛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组织制定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抓好落实。要制定每个危险区(段)和隐患点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险情,相应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预案做好相应的抢险救灾工作。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群众的防灾水平和自救能力。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监测和预防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五、突出重点,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开展地质灾害巡查和督查工作。在重点防范期内,各有关部门、乡镇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居民点、交通干线、旅游景区、重要工程等进行巡查,特别是对中小学校址要作为重点区域加强巡查,因地制宜,采取避让或应急治理等有效措施。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时划定危险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予以公告。要将“地质灾害防治明白卡”发放到每个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并组织防灾常识宣传普及,增强防灾意识和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篇9

一、主要地质灾害点分布及现状

我市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分布面广。北部的遵化、迁西、迁安的山体多为古老的变质片麻岩,岩体破碎、风化强烈,加之采矿业发达,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高,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玉田、丰润、滦县的山体多由白云岩、石灰岩、砂岩等坚硬岩石组成,抗风化能力强,易发生崩塌;古冶、开平、路南、路北等地煤炭资源丰富,长期的地下开采引发了大面积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市区多为碳酸岩地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比较发育。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各县(市)、区最新的汛前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结果,今年确定8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重点防范对象,其中,崩塌11处,滑坡10处,泥石流12处,地裂缝4处,地面塌陷49处、岩溶塌陷3处。在充分总结和吸收以往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合理避让,突出重点的原则,经对这89处隐患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查明了其类型、规模、诱发因素、威胁对象及范围,确定了监测和预防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见附件)。

二、重点防范期及重要地质灾害的发生趋势预测

降雨是引发我市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特别是暴雨或持续降雨为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内、外部条件。从历史上看,我市过去因自然条件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因人类工程活动留下的地质灾害隐患也多在汛期形成灾害。因此,确定6月至9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汛期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大雨和极端降水事件可能增多,大雨和极端降水极易引发山区局部洪涝,并可能诱发地质灾害。高强度降雨后,迁西、迁安、遵化等地的尾矿库(堆)易发生垮塌,威胁附近居民;迁西、迁安、遵化境内的长城旅游公路沿线两侧山体因降雨影响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交通安全有一定威胁;*市区周围的采空塌陷产生的裂缝,在汛期积水、雨水沿塌陷裂缝下渗,极易引起矿坑突水或建筑物倾倒;地下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及岩溶塌陷对地表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地上管线等附属设施都具有较大威胁,且岩溶塌陷灾害的发生极具突发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各级要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系统,及时研究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建立完善责任制,将灾害点监测预报任务层层落实到乡镇、单位和责任人。对麻痹大意、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责任人,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制追究的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预防为主,完善制度。各级政府一是要迅速组织有关部门对辖区内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登记、建卡,对其危险性做出初步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措施并积极组织实施;二是要制定主要灾害点的包括预警信号、人员和财产转移路线等内容的防灾预案,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单位和居民发放地质灾害明白卡、避险卡(要有回执),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村、责任人四级监测网络,对有关监测人员进行必要的监测及防灾知识培训;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险情巡视和灾害月报速报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五是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站)建设,保证“河北省地质灾害实时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顺利运行,以便充分发挥它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作用。六是要汛期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加强与气象部门的配合,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趋势作出预测,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更有针对性地部署防灾工作,从而提高相关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

(三)严格评估,消除隐患。对新建工程项目,要严格把好用地审核关,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灾评估。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把地质灾害治理列入总体设计和工程预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对没有进行地灾评估的用地申请,一律不予审批,从而确保新建项目的安全,有效防止新建项目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对已建工程,如发现问题,要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防止发生地质灾害;新建、改(扩)建、延续矿山应当提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报告中应当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详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

(四)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重点区段的防治工作,根据各类地质灾害的特点实施综合治理。对泥石流地质灾害,可采取动员受威胁的人员撤离到安全地段及修筑挡坝、导流渠、排水沟和种植树木、减少松散堆积物等措施进行治理;对于滑坡地质灾害,可采取动员受威胁的居民撤离和对滑坡体采取拦挡、灌浆、锚固、阻滑链等措施治理;对危岩可采取小规模爆破消除和拦挡、灌浆、锚固等措施;对于采矿废弃物,可采取表层覆盖防渗、修排水沟、拦挡、削坡灌浆等措施;对于尾矿库,可采取加固、防渗、导流等措施;对于采煤造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可采取充填回采区等措施,同时加强井上井下的监测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范文篇10

一、2009年全县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我县位于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过渡地带,人口集中,降雨充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山区、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全县20个乡(镇)有11个为地质灾害易发区。2008年受地震影响,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突增到213个,造成间直接经济损失7726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降雨趋势预测:根据市、县气象部门2009年度气候趋势预测,2009年全县总降雨量较近三年有所增加,但是大部分地方仍较常年正常略偏少,汛期暴雨强度接近常年,区域性暴雨3-4次,主要出现时段为7月中下旬到9月上旬,结束于9月中旬,此时段平均降雨量达616.1mm,为地质灾害高发期。

(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预测: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发生在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地区,实施地基开挖、开矿采石、挖掘修路等工程活动时,易发生地质灾害。

我县各风景旅游景区大部分处于山区,应特别注意旅游景点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和相关乡镇政府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和物资准备。

(三)地震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余震不断使龙门山构造带将进入相对活跃时段,产生了大量的次生灾害,据专家分析,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影响将持续10年左右。各相关乡镇要高度重视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提高对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动性,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切实做好今年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

(四)地质灾害类型预测:2009年我县地质灾害发生类型以崩塌(落)、滑坡和泥石流为主,除个别地方外,地质灾害规模一般都以小型为主。

二、2009年我县地质灾害预防重点

(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全县地质灾害涉及到11个乡镇,地质灾害易发区为:

1.西岭镇大龙村、飞水村、高店村和西岭雪山景区滑雪场高山索道滑坡、西岭雪山景区高飞水崩塌等地,若遇暴雨天气,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危及农户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公路和电站安全。

2.花水湾镇温泉社区、千佛村、杨沟村等地,因阳沟、小龙溪、川帮沟矿山开发以及旅游开发影响,在每年的暴雨季节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及村民生命财产、大双公路及沿线的安全。

3.出江镇上坝村、雷山村、华山村、虎岗村等地,受暴雨山洪的影响,易造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危及当地农户生命财产安全。

4.斜源镇太平社区、江源村、大鹏村等地以及原花红、安仁等煤矿区域,人口较为密集,植被破坏较大(需退耕还林,但新的植被还未形成),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危及农户、企业及公路安全。

5.雾山乡雾山村、大坪村、两河口等地,因地质构造复杂,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危及农户生命财产、矿山企业和公路安全。

6.金星乡雁鹅、玉金村以及青霞镇分水村、仙台村等地,由于地质构造原因,岩层不稳定,在雨季易发生泥石流或山体滑坡,危及农户的生命财产、乡村公路和村小学的安全。

7.晋原镇清屏村、七沟村、锦屏村、晋王村、柏乐村、岳江村和新场镇双井村、川王村等地,许多农户靠山居住,随着地质构造变化,在雨季易发生小规模的滑坡和崩塌,危及农户生命财产安全。

8.悦来镇合庆村、龙泉村、盐井村、王岗村等以及鹤鸣乡新民村、联合村、青龙村等地,由于地质构造极不稳定,农户依山建房,在雨季易发生滑坡或泥石流,危及农户生命财产安全。

各乡镇要切实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的规定,积极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城镇、村庄规划和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规范工程活动,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发生。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

目前全县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13处,威胁农户1033户、3898余人,随着雨季的来临,地质灾害隐患点还有增加的可能,其部分隐患点还对矿山、企事业单位、公路、农田、电站、水利设施、旅游景点设施和游客造成威胁和危害。经市地环站汛前检查,确定我县2009年度1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市级监测隐患点。

三、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健全完善本行政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抢险救援措施,充实应急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预警报警系统。相关乡镇、重要基础设施管理部门以及各风景旅游区管理部门都要制定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发生险(灾)情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群众,开展调查,及时按级上报。

(二)编制落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国土资源、建设、水务、交通等部门要相互配合制定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找准主要灾害点的分布、威胁对象、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和主要防治措施,落实监测、预防责任人。组织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乡镇、厂矿企事业单位在汛期前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进行检查,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御预案,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的发放工作。

(三)完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制度,落实防灾责任。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要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制,完善汛前检查、汛期巡查、汛期值班和灾情报告制度。每个地质灾害监测点所在的乡镇要认真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制度、险情巡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