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习辅导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7 08:27:32

中学学习辅导

中学学习辅导范文篇1

[论文摘要]初一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因此,教师要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上、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是要有一个时期的过度期,因为小学时接触的数学全都是以数字为主,但到中学以后就是代数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转变,即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许多学生适应不了这种转变,必将影响学习成绩。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1.培养预习方法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小学不习惯预习,初中学生预习很重要,指导学生应,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要有目的地去预习,使学生有的放矢。

2.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对每堂课的只是体系有清晰的认识过程;(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尤其要掌握数学思想。(5)听好课后小结。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可以说“听”是“思”的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尤其数学根本不做笔记,时间长了脑子一片空白,因此,数学课也要做好笔记:(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知识体系、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时,教师用一些提纲或表格,当堂记着知识要点。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教师指导在看书,笔记,慢慢琢磨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指导学生做到:(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课后要花大力气辅导,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

对新生讲清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尽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2.交流式

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从而教师也了解了本班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相互适应。再说学生们也互相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3.辅导式

中学学习辅导范文篇2

大学生的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学风包括学生的求学之风,教师的治学之风,教学管理者的督学之风;从狭义上看,学风仅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效果的综合反映。学风建设应是高校学生工作永恒的主题。良好的学风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社会上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不断冲击着校园,导致“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许多高校的学风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纪律松散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对理工科学生的成长成才、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低年级(即一、二年级)阶段既是大学生的适应期,也是大学生明确未来发展目标,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期。一方面,大学生容易陷入各种“适应期综合症”。在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强,学习不得法;而在此阶段正是理工科大学生专业学习最重要的阶段。由于理工科专业课难度大,课程间的知识联系密切,若在一、二年级没学好专业基础课,到高年级时,许多同学会出现“学习困难”现象。另一方面,低年级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高校辅导员若能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在低年级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学习兴趣、打好学习基础,不仅有助于他们在高年级阶段专业课的学习,而且也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低年级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挑战

良好学风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看,社会风气、校园文化氛围、家庭环境都是影响学风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其影响通过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表现出来。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风建设应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在此过程中,大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其自身特点给学风建设带来诸多挑战。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会考试、拿高分,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教育模式模糊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兴趣。在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都是遵照家长、老师的意见,或干脆只看专业名称进行填报。而事实上,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并不了解。因此,在初入大学时,许多新生容易陷入迷茫之中。既不知道大学该学什么、怎么学,也不知道自已毕业以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当迷茫的学生遇到了枯燥的课程,一部分会硬着头皮苦苦地学着,而另一部分则逐渐对学习丧失兴趣。

2、学习价值观偏差,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同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高等教育产生错误认识。有人将读大学等于考试,只要考试都顺利过了,就算读完大学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与考试相关的知识;有人将读大学等于职业培训,为的就是获得一张通往工作岗位的门票。因此,这部分同学在学习中习惯性地用“实用性”的标准来衡量课程的价值,对自认为“无用”的课程缺乏兴趣。即使对于所谓“有用”的课程,其学习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混文凭。于是,这部分大学生一进入大学便开始松懈,甚至放纵自己,将大学当作“最后的避风港”,旷课、早退、迷恋网络游戏等现象时有发生。

3、学习适应性矛盾突出,学习效果差。由于学习不适应,理工科大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常常出现大面积补考现象。这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引起的。首先,部分同学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大学和中学的教学模式有较大差异。大学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在授课时主要介绍学习的理念、方法和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而中学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授课时着重进行知识点的梳理、讲解,尤其强调解题能力的培养。进入大学后,许多同学依然延用高中“被动式”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学习效率低。第二,部分同学学习自觉性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考指挥棒下,中学生是在教师和家长双重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的。而大学的学习全靠自觉。有些自控能力较弱,学习习惯不好的同学在离开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就变得不自觉。经常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在期末时,由于“欠账”太多,复习已力不从心,于是出现补考、挂科现象。第三,部分同学学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对低年级大学生而言,大学的一切都充满新鲜感。许多同学一进入大学就忙于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由于理工科同学的课业压力大,本就不多的课余时间在这些社团活动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丰富的文体活动和繁重的课业压力并存的现状,不断挤占着低年级同学的课余时间。同学们不得不在锻炼能力与专业学习之间寻求时间分配上平衡。由于大学学业成绩的考核主要是在期末,那些时间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在做利弊取舍时,容易降低对自己平时的学习要求,而将精力集中到社团活动上。

三、对策

1、正视听。所谓正视听,即引导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在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思潮。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而价值则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统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需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大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和挖掘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他们明确“我为什么而学”,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大学学习的目标、内容、了解学习方式、学习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大学学习能“给我什么”,从而明确“我要在大学学什么”。三是应今早建立健全各项班级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加强自我约束力,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一方面,辅导员和班干部要主动执行,做好示范作用。同时要对违反管理规定的同学及时进行批判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微博、微信等媒体宣传本学院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同学的先进事迹,感染和带动身边同学努力奋斗。如社会工作突出型、文体表现突出型、科研创新突出型、学习成绩突出型等,

2、提兴趣。兴趣指个人对特定的事物、活动所产生的,带有倾向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他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并且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锻炼创新思维。不仅会大大提高同学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营造良好的学风离不开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理工科低年级大学生而言,兴趣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入学教育时,就要积极促进同学对专业的了解。知识储备是产生兴趣的基础。兴趣是一种心理体验。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辅导员应积极开展专业介绍、新老生交流会、师生交流会等活动增进低年级同学对专业的了解,探索自身的兴趣点。第二,要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兴趣,促进学风建设。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既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专业知识。辅导员应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依托专业教师,鼓励同学参与课外科技立项、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低年级阶段,要面向低年级同学开展一些容易入门、难易适中,与所学课程联系紧密的专业竞赛。帮助低年级同学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要发挥高年级同学的积极作用,通过新老生交流,建立合作组等形式,充分调动高年级优秀学生参与指导低年级同学,做好传帮带工作。

3、明方向。所谓明方向,即通过理性的思考,结合自身特点,确定未来发展方向。首先,明确发展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个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而大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最有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能力素质是每个大学生都需认真思索都问题。而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则是提高学习效率最重要的一步。第二,低年级阶段是明确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在低年级阶段,是大学生最迷茫的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一方面,辅导员要帮通过专业介绍,与高年级同学进行学习交流等方式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本专业的成长路径,发展前景等信息,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辅导员应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客观地认识自我,帮助他们合理定位,形成更符合自身实际,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目标。第三,明确发展方向是为了帮助同学更好地作出取舍。大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明确发展方向是为了更好地做到“有所为”,同时也可以果断地“有所不为”。如有的学生日后想考公务员,他就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提升综合素质上,要主动担任学生干部,锻炼口才,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有的日后想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或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则需要将时间和精力放到学习上,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当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非否定学习的有用性,而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学,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学习辅导范文篇3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分析

1.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无标准要求。对学了什么,应掌握什么,有什么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学生竟说“成绩好有什么用,给我多少奖金”,学习具有盲目性。

2.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被动消极的,学习本是自己的事,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所以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

3.学生有上进的心理,但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愿培养,不作意志努力,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具有学习意志不坚定性。

4.学生学习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满足,但遇到困难又垂头伤气,遇难而退或绕道而行,得过且过,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下滑,学习缺乏思想性。

5.学生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杂乱,表达东拼西凑,思维不严谨。明知这方面过不了关,但也不思改进,学习具有随意性。

(二)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分析

1.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数学思维简单;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答非所问。

3.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在不坚持中一错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5.会的嫌简单,稍难又嫌烦,总不想动手。对于较繁的式子,较困难的图形就不于理睬,放置一旁,再遇类似问题,似曾相识,动手就困难。

(三)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分析

1.孤立少联系.学生学习中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如;多项式计算脱离有理数的计算基础,导致运算错误常在符号上。根式化简不以分式化简为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迁移。同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往往绝限于某一范围或某个方面,难以拓宽范围,扩大认识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把式子√a+1看成永远有意义……

2.静止少变化.学生学习数学在思维上难以形成多变的观点,常以静止的方式去认识问题,如初一学生看到—a就认为是负数,初二学生能对式子而完成不了的因式分解,初三学生对含绝对值符号式子的化简普遍感到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换位研究、变形研究更是一筹莫展。他们在长期的1就是1,2就是2的静止认识中,在空间环境不变的错误意识里,思维形成定势,对事物的变化认识自然潜在抵触心理,对问题分析处理的变形转化难免有对抗情绪,怎样使学生的认识越过这一道坎,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观点,还得有赖于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分析。

3.问题理解停留于具体难以抽象.初中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认识理解几乎停留于形象具体,少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所以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对实际问题怎样联系数学研究方法,怎样构建数学模型较为困难,特别是与实际联系不大的纯数学研究就更困难。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义的理解,函数与不等式中变量取值变化时,对变式中待定系数取值范围的研究,圆一章有关数形结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4.思维简单,盲目崇拜.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般停留于认可,重结论而忽视过程,更不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条件。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有时明明发现偶像的错误,还总怀疑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导致数学学习难树己见。我们倡导”要敢于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学会学习,学有见地,勇于超越”。

5.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联想比较,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如;一次初一数学公开课<<有理数乘法>>的教学中;(—3)+(—3)+(-3)+(-3)=-12,由乘法的意义有(-3)×4=-12,从而引申出算一算;(-3)×3=____,(-3)×2=___,(-3)×1=____,(-3)×0=___,然后又猜一猜;(-3)×(-1)=___,(-3)×(-2)=___,(-3)×(-3)=___,(-3)×(-4)=___.很多学生都能够猜出后一组运算式子的结果,其猜测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观察比较分析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次减少1时,其积逐次增加3”这一规律。

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简单,稍难的问题往往无章可循,盲目拼凑,不能通过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数学的推理表达也东拼一句,西凑一句,不推敲条件对何而用,结论由何而来。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个公理“边角边”公理的学习中,无论怎样启发、引导、训练,甚至强调:“边角边”的叙述顺序是体现以公理1为根据,书写表达的规范作用是体现对应”,但课后作业全班五十多人中,有20人表达的全等顺序是“边边角”或“角边边”或“对应元素不写在对应的位置”,经了解大多数学生反映“够条件就行”,他们不重视公理的根据作用和表述规范的对应意义,主要是疏于因果关系和思维不严谨。还有学生无论解答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把条件一一列出来,然后就得出一个个结论,到底哪一个条件能推出哪一个结论,他自己都不清楚。

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分析,怎样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还得进一步探索。

根据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理论思考,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从教师谈起

1.目前数学教学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有多差异,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即产生认知障碍。

2.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我们走进课堂,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很少有教师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慢慢地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出现情绪障碍。

(二)从学生谈起

1.身心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由于缺乏信心,学习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而厌恶数学学习。这些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2.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脑动手,因此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尽管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习了六、七年数学,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4.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三)从教学中的师生沟通谈起

1.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教材过深过浅,或教学进度过快过慢,都会影响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2.师生缺少沟通,产生不了互动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主观想象制定学习目标,以致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方产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动,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大多数数学教师对数学有兴趣,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大专或大学毕业,连续学习数学达14年以上。他们很难体会在数学学习中有障碍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两个小循环,就可把初中数学内容概括起来。由此得到初中数学课并不难的结论。而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初中,越学越感觉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是很难沟通的。由于师生双方缺少沟通,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奋,活跃起来,让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使数学教学既能孕育学生的良好心理,培养学生自觉认真的学习习惯,又能在学习上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注重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本人正进行“参与性数学学习”和“课堂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探索。

(一)参与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目前已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数学辅导学习”和“数学兴趣学习”。

1.数学辅导学习,将班上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几个学习辅导小组(每组三人),每个辅导小组的同学负责班级一个大组同学的数学学习辅导,(1)当辅导员对本组同学的数学问题不能及时解答时,三人小组共同商议,且将商议的过程分析(若得不出答案或意见有分歧,再与老师共同研究)报经老师审阅后,利用自习课辅导小组的学生在班级面对全班同学讲评。(2)是老师定期拟出与阶段性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即班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配给各辅导小组,让各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并将获得的正确认识通过老师确定后,小组同学利用自习课在班上开讲(每周一次),如此既培养锻炼了优生,又及时解答了差生的疑问。优生通过探索研究、协调配合、表达尝试的训练,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浓,更具自信。差生通过优生的行动帮助,行为激励,也跃跃欲试.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就克服了前面数学学习心理分析中的学习无目的、情绪不稳定、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具有依赖性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中不善于思考,交流讨论无主见等缺点。

2.数学兴趣学习,全班同学三五人一组或六七人一组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社会活动,如;调查统计(生产与销售、经销与利润、产品分配、商品流量、计划生育等),丈量计算、设计制作、货运装载的设计计算、绿化与环保等。他们利用本组同学的条件优势,选择一项进行分工合作。作调查统计的有调查统计表、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分析报告。作丈量计算的有丈量对象和方法、计算数据与结果、过程分析报告。设计制作的有设计对象与方案、制作过程与作品展示、设计制作的分析报告。类似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学习盲目性,观察分析无耐心不细心,不善于动脑动手,遇难而退等缺点。

(二)课堂探索学习,课堂探索学习本人也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探索”和“章节知识分析归纳探索”。

1.课堂教学引导探索,根据数学课时内容特点:引例——概念——例题——练习,而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探索的三步曲:(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

(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规律,归纳规律,形成概念.,又通过对概念作用的理解,尝试解答例题,成功的尝试,又有新的领悟,随即进行相关练习。

(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引申概念范围的相似或相近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联想比较,通过已有方法转化分析,探索问题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转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通过已研究问题的条件发散或结论发散或相似问题的递进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知识联系上探索,在方法转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扩展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课堂的引导探索训练,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思维缺陷;孤立少联系,静止少变化,,思维简单难抽象,不习惯探索规律等。

2.章节内容的分析归纳探索.本内容从学生写小结开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进行知识小结,让学生充分意识小结的目的与作用,明白小结里应包括那些内容。在一次次的培养训练中,学生基本上有了小结的模式与框架。然后进行章节知识的归纳总结的探索训练,让他们探索出具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知识总结。他们在写总结时要复习教材看知识联系,翻阅笔记进行方法选择,查阅数学资料对问题归类归纳,然后加工整理:由所学知识到所用方法到所解决的问题,按内容顺序、知识层次、问题难易、方法递进进行全面总结。每份总结既体现了章节知识的承启作用,网络联系和对问题的类比分析、方法优选,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材料的组织、加工、整理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也就克服了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中注意力难持久,自控力差,不讲求逻辑,思维不严谨等缺点。

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数学素质已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探索研究教学方法,是为了以教材为载体,改变学生的摄入式学习为探索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材载体的作用下,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有数学思想、有探索精神、注重学习方法、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培养兴趣、能挖掘学习潜力和发挥个性特长,随时充满自信。基于此,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数学(7-9年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论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17期

中学学习辅导范文篇4

1研究方法

1.1问卷调查法

在本研究中,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调查分析独山县高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类型,基于调查结果,选取对应的转化策略进行转化。

1.1.1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根据独山县高级中学在2014至2015学年多次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中的数学平均成绩较差,且在同年级或同班中排名靠后且长期无明显进步,对于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厌倦和畏惧的学生作为“数困生”样本,选取学生为调查对象,另选择20名“数优生”作为对照组样本。

1.1.2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根据先前学者对学困生的研究结论,从性别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学困生形成的外因(如学校、家庭、教师、教材知识结构),内因(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人格情绪与意志力、成就归因错误、学习方法等)角度设计问题,以“数优生”样本作为对照组,从中寻找我县数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2查结果分析

本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其中向数困生样本组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4份,数优生对照组发放20份,收回20份。

2.1关于性别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样本中,数困生男性比例占32.98%,女性则占67.02%,数优生的对照组中。男性占70.00%,女性占30.00%,从结果来看女性学困生比例较大,但并不十分显著,因此笔者不能认为性别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有较大影响,但也不能完全忽视。

2.2学校类型对数学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58.51%初中就读于乡镇中学,40.43%就读于县城城区内中学,与数优生样本的对照来看,不能说明乡镇中学与城区内中学间数学教育成绩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优秀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却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笔者统计了近四年来我县历年中考前200名学生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城区中学的学生占大多数,而且差距有逐渐变大的趋势。

2.3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的比较,与对高中数学的认识

调查显示,51.61%的数困生表示初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差异“很大,很难适应”,另有32.26%的数困生表示“有差别,但能适应”,且有56.52%的数困生表示“与高中相比,初中成绩好的多”,而在数优生中,90.00%的学生表示“有差别,但能适应”,表示成绩“和现在差不多”的占75%。由此可看出,对于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由于数学知识的加深,数困生和数优生均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这符合知识难度的螺旋式上升一般规律,但高中成绩好的基本都是初中时成绩好的,而高中数学成绩差的也跟初中成绩不好有关。高中数学的知识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绝大部分同学在升入高中后面对这样的变化并没有很好的心理准备,这给之后的学习造成了隐患。

2.4关于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态度

93.48%的学困生父母以及68.48%的学困生本人都希望能够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能够获取到更高一层次的学府继续学习,另有4.35%的学困生选择“读完高中,就去打工赚钱”和有27.17%的学困生表示“不知道,到时候再说”,而数优生样本中100.00%的父母和本人都以考上大学为目标,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数困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存在偏差,缺少学习的动力,没有主动的学习意愿,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消极。

作者:叶世俊 单位:独山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数学学困生产生原因及对策

摘要:高中数学学困生是数学教师十分关注的一个群体,本文从不同层面分析了这类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并从多重视角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全面提高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对策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严格、精确、全面的数学思维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学好高中数学是学生高中阶段的重点目标之一。然而,高中数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数学学困生大量存在。要想全面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水平,数学教师必须了解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不断挖掘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数学学困生。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学生方面

数学学习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过程,部分学生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再加上课前没有预习,导致上课听讲比较吃力,课后复习又没有跟上。日复一日,必然导致数学成绩快速下滑,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放弃学习数学。如在教学函数时,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比较费力,但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清楚函数的概念,就很难学习后面的内容。有些学生在努力尝试后仍然无法理解函数概念,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从而产生放弃学习数学的想法。

2.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对学困生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数学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上追赶进度,课后没有抓复习,只把数学教学当成一项教学任务,没有给予学生有效地帮助和指导。更有些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以教师为中心,授课方式千篇一律,造成很多学生不愿听讲,学习进步也自然无从谈起。

二、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的对策

1.学生角度

(1)增强学习自信心,克服恐惧心理数学本身并不可怕,学生首先要树立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待平时的学习,而不是负面消极的心理。在面对学习难题时,学生应想尽各种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数学学习讲究的是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梳理知识点,有助于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此外,学生还要重视课堂学习效率,并及时复习,更要有钻研难点问题的精神。(3)发现数学的趣味性,以数学为友高中数学学困生难以发现数学的趣味性,若非升学压力,很多学生都不会下工夫学习数学。然而,数学思想其实是非常巧妙的,解题过程也非常锻炼人的思维,且与现实生活相契合。(4)经常向教师请教,与同学多讨论数学学习是一个相互讨论、采集众长的过程。同样一道数学题,学生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会大大活跃学生的解题思维。而向教师请教,学生可以借助教师丰富的数学经验,对自己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完善数学知识网。

2.教师角度

(1)保证课堂效率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有赖于教师的课堂解疑。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用有效的时间,把重要的知识点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此时,教学任务不会成为影响师生课堂交流互动的障碍。(2)做好课外监督保证必要的课外学习时间,是数学学习的必备条件。高中生由于处在心智发育阶段,思维还不成熟,自觉性有待提高。此时,教师监督学生的课外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3)注重情感交流教师要注重和学困生的情感互动。这个群体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比较疏远教师。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困生感到被重视,是增强他们教学学习自信心的重要方法。

三、结语

高中数学学困生是一个值得教师关注的群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面临的学习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教师作为知识道路的引领者,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更应正视自身的学习问题,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作者:曹红燕 单位:江西省九江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学困生学习效率的中提高

摘要:高中数学中涉及到很多知识点,并且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一些学生在进入高中以后很容易出现数学成绩很差的状况。其中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勉强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但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则在数学知识难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沦为学困生。本文将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学困生;学习效率;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对我过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一直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较多,导致其整体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加强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中数学学困生教学效率提升的意义

(一)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整体质量

与初中数学教学相比,高中数学的知识点具有更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很高的要求。而学困生的存在导致教师的教学活动很难正常开展,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所以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通过提升学困生学习效率,让数学教学活动能够按照教师预定计划进行,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但是其不仅要面对高考带来的压力,还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健全自身的人格和个性,所以高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因为学习成绩很难有效提升而失去自信。尤其是高中数学学困生,其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不能取得有效进步,导致其心理受到打击。这不仅会对其它课程的学习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其人格和个性的发展。而通过对学困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能够帮助其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与原因

(一)学困生数学基础较差

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的,所以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高中数学知识。但学困生的数学基础一般较差,尤其是初中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导致其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不能正常理解一些知识点。而高中数学知识存在很强的联系,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存在问题,都可能影响之后的数学知识学习。这样就导致数学学困生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难,最终导致其不能正常开展其它科目的学习。

(二)学困生数学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在高中之前的数学学习中,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不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认真听讲就能取得较好的数学成绩。但是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其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学困生的学习方法一般不恰当,导致其不能正常开展相应的数学知识学习,很多知识点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导致其逐渐在数学学习中陷入困境。

四、提高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效率的策略

(一)衔接好初高中数学知识

在小学和初中的长时间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已经逐渐固定,并且养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在进入高中的时候,学生在接触到高中数学知识的时候很容易因之前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而不能理解相应的知识点,而其数学学习方法相对固定,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所以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衔接好初高中数学知识,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能够快速地从初中数学学习的模式中得到转变,从而更好地开展高中数学的学习。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地数学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的学困生一般缺少良好地学习方法,导致其不能正常开展高中数学的学习。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困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学困生在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后,将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地掌握复杂的知识点,从而逐渐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三)采用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制定与学困生实际情况相符的教学计划,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能让教师的工作量得到控制,并且会相对固定,教师因此能获得更多的时间用于对学困生的知道,从而帮助学困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效率。另外,分层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五、讨论与建议总而言之,充分重视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学困生,并努力提升其学习效率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高中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学习,更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为了更好地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只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作者:董胜男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国强.论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31:161+204.

[2]蒋小勇.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的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3,13:70.

[3]燕贵堂.论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的策略[J].新课程(下),2015,12:224-225.

第四篇: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现象是各地基础教育中常见的一种情况.依据有关数据,我国高中数学学困生人数较多.要想全面解决高中数学学困生的问题,教师应该依据具体的问题细致分析,找到其产生的原因,从多元智能视角为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寻求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与多元智能化理论

1.数学学困生的基本概念.数学学困生是指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中,在没有家长的监督下,拥有正常的智力水平,但在同类群体中数学学习水平较低或学习能力不足,未能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的习惯和态度,未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至于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十分懒散、精神分散,在回答问题时没有逻辑性.

2.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1983年,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首度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9种以上的智能,其中包括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意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以及存在智能等.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不一样的,他们自身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注定了他们之间总会有差异.

二、基于多元智能视角,对高中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的探讨

高中数学相比于初中数学已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需要学生更好的逻辑抽象思维、集中力、观察力及稳定性.在记忆力方面也与以前不同,理解记忆占据主导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时间内达到对于知识的认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数学薄弱的学生.高中数学教师要清楚:有些学生把数学当作考上大学的踏脚板.他们也许不会从事数学研究,也许对艺术体育方面更擅长,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根据多元智能化理念,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智能,每个学生都拥有强项和弱项.如果教师以强制的方式,让数学学困生必须达到一定的成绩,就会产生相反效果.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诱导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加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专注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敏锐.以后无论学生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思维能力.而学习数学,能让学生掌握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这种多元化的教育适用于学生的终生.

三、基于多元智能视角,对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解决方案

1.分析学生的智能优势.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优势、弱势智能区分好.如果到高三才区分,就太迟了.在高一时,就分析好学生的智能优势,其实对以后帮助学生学习有很大帮助.高一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都有一种新奇感,对待事物也比平时认真专注,这时区分好他们的优势、弱势智能就能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到了高二,数学的逻辑思考方式已经成为他们各自特有的习惯.教师应将数学逻辑智能与每个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弥补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智能,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这样教学比让学生拼命记录教师的课堂笔记,下课拼命做练习,然而并没有理解知识,换个方式就又不会的教学方式好很多.

2.增加阅读量,打开对数学知识的多元切入点.对于那些在逻辑数学智能方面相对较弱的学生,他们艰难、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另一样东西就该学了;刚学会这一项,另外的又忘记了.所以,有些教师让他们只掌握基础题型,让他们在其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这就造成他们只会这几种题型,并局限于死记硬背的窘境.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促使这些学生多读书,多掌握一些教科书以外的题型.对于高中数学学困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鲜明的、有特点的书籍,鼓励他们阅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便会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人看待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同.有些题目有几种方法可解.对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只会其中一种,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不同的切入点解答问题.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解答.这样,在解答问题时,学生不会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逻辑能力.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指导者,不能让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纽带,从根本上认识数学学困生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加强学生的逻辑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胡君贤 单位:贵州大方县第三中学

第五篇: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高中生数量不断突破新高,但学困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这种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会间接地影响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如果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会导致学生的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也非常吃力,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升学无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数学学困生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会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要重视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数学学困生成因的调查,并且提出解决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问题。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高中学校扩招及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学校自2000年开始扩招,部分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上了高中学习吃力,因为他们在初中的学习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理清楚概念与概念、公式与公式之间的联系,使得高中的学习量剧增,成绩差距也与同学越来越大。从数学这个科目的角度来说,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有很大的差别。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学科,进入高中后,所学知识变得越来越复杂,思维层次也更加深入,许多抽象理解能力不好的学生就会感到吃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指导,就很容易变成数学学困生。此外,高中数学的知识量相较于初中数学来说也增加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进程很快,许多学生刚升入初中后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成绩一落千丈。

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多由自己的原因引起,如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不足,不会独立思考,不能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学习非常被动,单纯等着教师来讲,课后也没有对教师布置的习题给予足够重视,不会主动思考解决方法,作业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做错的习题也不愿思考原因。随着数学知识量的增加,教师也不会无时无刻地盯着某位学生,导致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落后,等他们再想追赶的时候为时已晚。

3.学校管理不够人性化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对教育进行改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重点,学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高考的限制,应试教育也不能忽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学校和教师都很无奈。此外,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只看考入大学的人数,学困生因为成绩不好,考大学无望,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教师要求他们坐在教室角落,不要打扰其他学生的学习,这也会使他们产生消极、逆反甚至是厌学的心理。其实,学困生更加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应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4.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缺乏关心,也没有时间管教孩子,这样就会导致孩子沾染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家长对待孩子态度粗暴,使用错误的方法管教孩子,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有些家长经常由于子女达不到自己要求的目标而训斥孩子,这样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对学习产生恐惧感;还有一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孩子不能吃苦,也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电子产品悄然兴起,许多学生沉迷于手机和电子游戏的世界里,无法专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终成为学困生。

二、如何解决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不是单纯为了升学目标,所以对于学困生应该给予应有的帮助。学困生和学校里任何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并不能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就放弃对他们的关心和指导。只要努力学习,学困生也有成功的潜能。所以,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支持教师对数学学困生进行转化,这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教师应该和学生搞好关系,有时候学生犯了小错误不宜过于严厉地指责,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关心,才能促进学生建立自信心。所以,对于数学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多给予关心和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才能有效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部分学生学习非常吃力。教师要把这些抽象化的概念转变成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让学生便于接受、便于理解。数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并且进行课下指导,随时给予帮助,时刻督促他们学习,让他们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4.实施多元化评价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评价标准就是考试成绩。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标准有失偏颇,必须从单纯的分数中解放出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体系,如课堂表现、作业表现、是否积极参与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依据。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应该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引导他们继续进步。

作者:陈伟初 单位:福建省浦城县仙阳中学

参考文献:

[1]谭世兵.浅析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4,(4).

[2]申银燕.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3]赵兴全.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浅析[J].理论与实践,2014,(5).

[4]谈凤.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调查与转化措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第六篇:陈伟初福建省浦城县仙阳中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高中生数量不断突破新高,但学困生人数也在不断增长,这种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会间接地影响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如果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会导致学生的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也非常吃力,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升学无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数学学困生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会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要重视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数学学困生成因的调查,并且提出解决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问题。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高中学校扩招及高中数学的特点

高中学校自2000年开始扩招,部分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上了高中学习吃力,因为他们在初中的学习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没有理清楚概念与概念、公式与公式之间的联系,使得高中的学习量剧增,成绩差距也与同学越来越大。从数学这个科目的角度来说,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有很大的差别。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学科,进入高中后,所学知识变得越来越复杂,思维层次也更加深入,许多抽象理解能力不好的学生就会感到吃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指导,就很容易变成数学学困生。此外,高中数学的知识量相较于初中数学来说也增加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的进程很快,许多学生刚升入初中后跟不上教师的讲课速度,成绩一落千丈。

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多由自己的原因引起,如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不足,不会独立思考,不能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学习非常被动,单纯等着教师来讲,课后也没有对教师布置的习题给予足够重视,不会主动思考解决方法,作业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做错的习题也不愿思考原因。随着数学知识量的增加,教师也不会无时无刻地盯着某位学生,导致那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习成绩越来越落后,等他们再想追赶的时候为时已晚。

3.学校管理不够人性化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地对教育进行改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重点,学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高考的限制,应试教育也不能忽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学校和教师都很无奈。此外,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只看考入大学的人数,学困生因为成绩不好,考大学无望,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教师要求他们坐在教室角落,不要打扰其他学生的学习,这也会使他们产生消极、逆反甚至是厌学的心理。其实,学困生更加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应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4.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缺乏关心,也没有时间管教孩子,这样就会导致孩子沾染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对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家长对待孩子态度粗暴,使用错误的方法管教孩子,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有些家长经常由于子女达不到自己要求的目标而训斥孩子,这样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对学习产生恐惧感;还有一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孩子不能吃苦,也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电子产品悄然兴起,许多学生沉迷于手机和电子游戏的世界里,无法专心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终成为学困生。

二、如何解决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不是单纯为了升学目标,所以对于学困生应该给予应有的帮助。学困生和学校里任何一位学生都是平等的,并不能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就放弃对他们的关心和指导。只要努力学习,学困生也有成功的潜能。所以,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支持教师对数学学困生进行转化,这样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教师应该和学生搞好关系,有时候学生犯了小错误不宜过于严厉地指责,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关心,才能促进学生建立自信心。所以,对于数学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多给予关心和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才能有效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部分学生学习非常吃力。教师要把这些抽象化的概念转变成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让学生便于接受、便于理解。数学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并且进行课下指导,随时给予帮助,时刻督促他们学习,让他们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4.实施多元化评价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评价标准就是考试成绩。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标准有失偏颇,必须从单纯的分数中解放出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体系,如课堂表现、作业表现、是否积极参与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依据。对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应该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引导他们继续进步。

作者:陈伟初 单位:福建省浦城县仙阳中学

参考文献:

[1]谭世兵.浅析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J].生物技术世界,2014,(4).

[2]申银燕.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3]赵兴全.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浅析[J].理论与实践,2014,(5).

[4]谈凤.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调查与转化措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第七篇: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学困生转化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做好学困生转化不仅能够促进学困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对班级的整体进步有重要影响.高中学生数学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实践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学生致困的原因和影响学生进步的因素,并采取持续有效的跟进措施,帮助他们重塑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学习数学的方法,获得持久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一、做好思想辅导工作,转变学生思想观念

高中学生数学学困生转化首先应从思想入手,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变工作.很多的高中学生较为自卑,学习上怕吃苦,教师需要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让他们不再自卑,让他们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消除这些学生的戒备心理,能够更好地和教师沟通,积极向老师请教;强化学困生的心理意志教育,让学生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理想和学习信念教育,让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和研究习惯,纠正这些学生在学习对待数学和学习数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良习惯.让学生能够做到正确归因,找到自己学习落后的原因,并及时转变自己的认识,不断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锐气,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例如学习“椭圆”时,为了能够让学困生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给学生播放“嫦娥”一号的视频,让学生对椭圆有直观的了解,又激发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特意用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让两名学困生按教师的要求在教具上画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让他们总结出经验和教训,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困生对椭圆定义感知非常深刻,让他们感知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并从实践中找到感觉,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

二、结合学困生改进教学策略,注重教学的针对性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因素,不少学生数学致困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跟不上,或者不喜欢教师的方法和模式.做好学困生转化,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困生改进教学策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数学,爱上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感受更多的成功和喜悦,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和优点,把握好时机,对学困生实施激励表扬;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方法指导、难度设计都能够体现学困生的特殊情况,让学困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慢慢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能力,促进学困生渐进式提升.例如,学习“三点共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从学困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个别数学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平时喜欢用一根手指旋转书本,笔者就让他来演示,然后向他提出新的要求.让这名学生选择一个点来支起一本教材,不做旋转来保持书本的平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教师再要求这名学生能否选择两个点来支撑起书本,反复实践都不能成功.最后让该学生选择三个支点进行尝试,他将三个点放在了一条直线上也失败了;最后他尝试将三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很容易就撑起一个书本.然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原因,学生结合教材的知识,分析自己的实践感悟.这样,这位学困生不仅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绝活,又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具体感知三点共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既有趣又有效,能够很好地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加强课外特别辅导,做好学习方法指导

学困生转化需要课外做好特殊辅导,实现一对一辅导,了解他们难点的学习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做好全面跟踪辅导.对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全面研究,做好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工作,帮助学生从基础做起,让学生能够夯实基础.根据学生的进步状况做好持续跟踪指导,坚持循序渐进策略.做好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强化元认知策略,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解能力和解题思路,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知识和解题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好的手段.总之,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指导和跟踪帮扶,让学生能够找到自信,掌握方法,逐步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加全面的发展进步.

作者:万忠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观澜中学

参考文献:

[1]周永垒.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梁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

第八篇: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对策

对数学科目,很多学生都感到头痛,出现了很多数学课上的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怎样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工作。我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学困生,在转化学困生这方面,积累了一点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如下: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但是,很多高中数学学困生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上课如嚼蜡般无味,很难集中精神去听课,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最终放弃数学学习。

2.学习品质差。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起伏不定,最终导致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参与意识不强。在日常教学中,其实很多数学学困生也很想成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小学和初中数学成绩还是很好的。可是由于学困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想要把他们落下的知识补上来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会有很多试题不会做,加上意志力不坚定,他们很容易泄气,再次陷入以往的学习状态之中。

4.不良的学习习惯。学困生做作业没有逻辑性,甚至有时候没有理解清楚题意就开始下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等发现错了就开始乱涂乱画,并且写字不工整,教师改作业的时候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他们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运用了哪些知识点,不遵循解题的步骤,经常少做或者不做,敷衍了事,马虎应付。

二、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因素

1.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较强,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

2.教师因素。在日常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较差,教学时经常出现差错,引起学生的不满。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经常歧视弱势群体,甚至讽刺谩骂学生,致使学生讨厌教师,甚至厌恶数学课。

3.家庭或家庭教育的失误。父母离异也是一个造成高中生不想学习的原因,这些家庭的孩子没有心思学习,最终成为学困生。另外,由于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特别是一些农村家长,一天除了管好孩子的吃穿住行外,很难和孩子在学习上有所交流,或者由于父母或在外经商,或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当然,也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望子成龙”心切,导致孩子学习压力较大,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目标,从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以致自暴自弃,无心向学。

4.社会方面。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还有的沉迷于电子游戏等不能自拔,等等。

三、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燃起学困生学习的热情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个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让学生认识到,搞好学习必须靠师生共同努力。在教学中,要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必须与学生有所沟通,与学生建立感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真诚的关爱,这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使学困生“亲其师,信其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1.精心设计有适当梯度的问题或作业,让学困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布置作业时,我给学困生布置的作业会少一些,容易一些,即使是同一道题,我也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只要他们的作业中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就会表扬他们,这样他们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就能得到提升。

2.教给学困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数学知识训练。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结合他们的薄弱知识,精心设计每道练习题,做到有的放矢,反复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讲评,并且在解答问题时,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逐步让他们学会动脑,最终使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个别辅导,建立一对一帮扶小组。要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个别辅导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个别指导,不仅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还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总的来说,我们在做学困生的转变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既要宽容善待,又要严格要求,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敏卓文 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

第九篇: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伴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开始出现偏差,一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开始变得模糊,渐渐地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理解变得困难.学困生就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存在问题的群体,他们往往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针对这一现状教师需要更多地投入,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掌握数学学习技巧,培养数学思维模式,从而帮助这些学生学好高中数学.

一、高中数学教育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数学基础薄弱,课堂听不进去

学困生最大的学习障碍就是上课听不进去,从而导致他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变成边缘人.学困生基础薄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在初中就没有打下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导致了他们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同样学不进去.例如高中数学空间几何的教学中,假如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没有形成空间想象能力,那么在高中数学日常的空间几何的学习中,就更加难以构想复杂的空间几何图形,从而导致他们在高中空间几何教学难以理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对于课堂缺乏重视,导致课堂教学没有起到作用,数学学习自然难以进行.

2.不懂学习方法,课下学不进去

数学学习方法对于高中数学的日常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促使他们快速的掌握高中数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困生普遍不懂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导致他们课下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日常教学中学困生们缺乏学习方法、课下学不进去的状况,导致一部分学生长期以来的数学作业通过抄袭完成,自身根本没有掌握数学知识,慢慢的高中数学在他们眼里是越来越难.学困生们不懂学习方法,课下学不进去的现状急需解决,否则日常数学学习难以进行.

3.缺乏教师重视,学习失去动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主观评价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学困生大多数都是在教师眼里不爱学习或者说是理解力差的学生,正是由于教师这种长期以来的不重视,导致了这些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教师的认可,而教师长期养成的习惯就是忽视学困生,日常数学教学基本上是针对学习好的学生,长此以往导致这些学生的数学能力越来越差,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教师对他们的不重视,也使他们变得不自信,而严重不足的自信心,使得他们日常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没有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还打击了他们对于高中数学学习的热情.

二、应对高中数学教育中学困生的对策

1.立足课本,努力提高数学基础知识

课本是高中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教材,对于学困生来说只有吃透课本才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既然学困生普遍基础薄弱,那么日常教学中就需要让他们更多的重视基础知识,面对数学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定理、公式一定要让他们记牢、理解.立足课本的教学方法必然能够对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可以让他们更多地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教学中教师更需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基础性知识讲解,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自身条件,让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逐步培养起来,促进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

2.勤于思考,掌握高中数学思维模式

数学思维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而数学思维的关键就在于思考.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日常学习中更应勤于思考,只有一项一项想明白了,日常的数学学习才能够顺利的开展下去.面对日常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学困生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题方法,不要单一的局限于一种解题方法,要拥有更加开阔的思维,只有这样学困生才能够逐步掌握高中数学思维模式,逐步掌握数学学习技巧.重视思维的教学方式也必然能够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面对高中数学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3.正视自我,强化日常教学的存在感

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很关键,因而针对学困生普遍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日常教学中就应该强化他们的自信,要让他们明白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去否定自己的能力,应该正视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在日常教学中要慢慢强化他们的存在感,逐步让他们对于数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例如课堂上可以针对一些简单的题目,可以让平时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课堂互动让他们更多的参与进来,通过这些提问和互动强化他们的存在感,逐步让他们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三、结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更多的投入,把学困生逐步转变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日常教学中不应忽视学困生,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将高中数学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帮助他们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从而能够改变他们的学习现状,让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作者:戴加艳 单位:江苏省金湖中学

参考文献:

[1]周诗环.高中文科数学“非智力因素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J].南方论刊,2011,S2:81-83.

[2]温金叶.让学困生走出“被遗忘的角落”———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5:177-179.

[3]高晓曼.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其改变策略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03:37+39.

第十篇: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提升策略

摘要:高中是学生人生中较为重要的阶段之一,高考决定了学生今后将踏入怎样的大学,面对怎样的选择,因此,学习成绩就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之一。文章主要围绕“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的策略”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学困生;学习效率;教学策略

在高中教学中,数学被认为是最令人头疼的一科,因为数学既要求初高中的基础十分扎实,又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强,这就使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日渐分化,好学生的数学解题准确性越来越高,而学困生们则找不到学习突破口,即使努力也没有很大提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应为学困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让数学能力稳步提升。

一、给予学困生关注,激发学习积极性

虽然新课标下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与能力培养,但是分数依然是划分学生的标签,“好学生”自然是教师都喜欢的,而“学困生”们则在教室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只要他们不影响课堂秩序,那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便不会受到关注。其实学困生也很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指导,在他们不知如何做起的时候,教师用一些肯定的话语就可以激励他们,例如:小明同学今天听课很认真啊,有不懂的问题来办公室问老师。让学生受到被关注的感觉会让他们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带着教师的期望去学习。或者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便能自然而然的使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中,例如在黑板上画出奇函数与偶函数,先回顾奇函数与偶函数的性质之后,让学生进行辨别,回答正确后很自然的表扬他:“很棒,进步很大啊!”教师不经意的肯定与鼓励就会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一份信心,并对数学的学习重燃希望,再进行专注的数学学习就会提升学习效率,继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打好数学基础,同时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学困生分为几种,一种是初高中时期数学学习一直不努力,数学概念含糊不清,基础运算错误频出;第二种是死记硬背型,可以背出所有数学公式,但是并没有了解其应用,思维能力差。面对这两种数学学困生,首先要做的不是大量的练习题目,而是从基础开始,慢慢夯实数学基础。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入手,自学基础概念,并通过例题熟悉概念的应用,在多次的内容熟悉与了解之后,再进入下一节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时,可以先了解单调性的含义,对增函数与减函数的定义及判定充分理解后,再尝试理解复合函数的增减性,逐渐的掌握单调性的判定之后再学习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求解。然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基础性的题目进行练习,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更加牢固,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将知识应用于题目中。第三,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穿插于基础巩固中,教师可以组织学困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尝试复述概念的含义和几种解题方式的原理,或者在解题之后说出自己的思路及解题所应用的概念及公式,以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层的体会。教师在课堂上也要经常提一些思考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思维的逐步培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思维锻炼,并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推导,这样才能让学困生的数学学习之路更有条理,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路,并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得到思维的锻炼。漫无目的或者急于求成的学习方式都会导致事倍功半,只有适合学困生学习基础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内容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为学困生制定有效目标,阶段性提高数学能力

学困生在面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时,难免会茫然失措,这时教师对学困生要比优等生更有耐心,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为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计划。为学生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或者目标其实并不能真正的激励学困生,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渐渐地失去学习信心,不妨将大任务划分为一个个小目标,既真实可行又能很快的看到学习成果,在这样的小目标中学生也会更愿意去学习。小目标可以从成绩出发,比如这次的成绩是50分,那么下次的目标就是55分,每次进步一点,最后努力让成绩突破90分及格线,对于数学学困生来说,突破及格线是一个不小的成就,如果学生达到目标,教师就要给予鼓励,并向家长传达这个好消息,让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在肯定中学生也更有信心面对接下来的学习。制定目标也可以从学习阶段出发,比如,这段时间就是努力打好基础,把这一章的知识点全部掌握,并能完整准确的作出书本上的所有例题,对于基础类的题目能准确无误的解答出来,到下一阶段就是提高练习,尝试难度更大的题目,逐渐的跟上中等生的学习步伐,教师的讲课内容也能掌握大半。然后就是进入查漏补缺阶段,学困生的基础学习难免有漏洞,在每个阶段中都要注意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为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补充之前学过的知识中难以理解的部分。高考是漫长的准备过程和最后一刻的迸发,在此之前教师一定要鼓励并要求学生坚守自己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制定目标和计划,学会帮助自己进步和提升,这样才能在三年的数学学习中稳步提升。

四、结束语

学困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教师在面对他们时要更加的费心,耐心的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从基础开始慢慢补充,以高效的学习逐渐的跟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并让他们在进步的同时树立自信,找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学会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最终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让学困生群体逐渐消失,让全班学生都能公平健康的学习与发展。

作者:金平 单位:吉林毓文中学

参考文献:

[1]李金福.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探析[J].考试周刊.2016(36)

中学学习辅导范文篇5

我校是刚刚迈入新课程改革的一所农村校,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期中考试反映出部分学生明显成绩落后,跟不上正常学习。分化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早,是老师们没有想到的,本来预想初二年级出现的分化突然表现在初一年级。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那么,提前到来的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采取怎样的有效教学行为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初中数学学习分化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诸如网络游戏等“电子鸦片”的诱惑。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针对以上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以下谈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控制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这里要防止优秀生“抢食”),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3、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4、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5、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案例1:

案例2:在我们这样生源较差的农村中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周一的作业收交情况是最差的。纠其原因,在两天的休息时间里,有些学生并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甚至忘记写作业,在加上家长大多没有辅导能力,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够,因此周一收作业就会出现困难局面。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班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是有利于课堂讨论,二是利于适度的竞争学习环境的创设。在周末我经常留一些针对“双基”的小测验,并统计每个小组的周总成绩,再把周总成绩累加形成月总成绩,进一步形成学年总成绩。最后进行表彰。我们把这叫“拉力赛”。“拉力赛”涉及小组荣誉,另外孩子本身竞争意识就很强,大多能自觉完成,即使出现个别学生忘记完成,小组其他成员也会提醒。这样不但解决了周一交作业难的问题,也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中学学习辅导范文篇6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分析

1.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无标准要求。对学了什么,应掌握什么,有什么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学生竟说“成绩好有什么用,给我多少奖金”,学习具有盲目性。

2.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被动消极的,学习本是自己的事,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所以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

3.学生有上进的心理,但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愿培养,不作意志努力,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具有学习意志不坚定性。

4.学生学习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满足,但遇到困难又垂头伤气,遇难而退或绕道而行,得过且过,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下滑,学习缺乏思想性。

5.学生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杂乱,表达东拼西凑,思维不严谨。明知这方面过不了关,但也不思改进,学习具有随意性。

(二)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分析

1.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数学思维简单;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答非所问。

3.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在不坚持中一错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5.会的嫌简单,稍难又嫌烦,总不想动手。对于较繁的式子,较困难的图形就不于理睬,放置一旁,再遇类似问题,似曾相识,动手就困难。

(三)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分析

1.孤立少联系.学生学习中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如;多项式计算脱离有理数的计算基础,导致运算错误常在符号上。根式化简不以分式化简为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迁移。同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往往绝限于某一范围或某个方面,难以拓宽范围,扩大认识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把式子√a+1看成永远有意义……

2.静止少变化.学生学习数学在思维上难以形成多变的观点,常以静止的方式去认识问题,如初一学生看到—a就认为是负数,初二学生能对式子而完成不了的因式分解,初三学生对含绝对值符号式子的化简普遍感到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换位研究、变形研究更是一筹莫展。他们在长期的1就是1,2就是2的静止认识中,在空间环境不变的错误意识里,思维形成定势,对事物的变化认识自然潜在抵触心理,对问题分析处理的变形转化难免有对抗情绪,怎样使学生的认识越过这一道坎,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观点,还得有赖于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分析。

3.问题理解停留于具体难以抽象.初中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认识理解几乎停留于形象具体,少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所以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对实际问题怎样联系数学研究方法,怎样构建数学模型较为困难,特别是与实际联系不大的纯数学研究就更困难。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义的理解,函数与不等式中变量取值变化时,对变式中待定系数取值范围的研究,圆一章有关数形结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4.思维简单,盲目崇拜.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般停留于认可,重结论而忽视过程,更不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条件。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有时明明发现偶像的错误,还总怀疑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导致数学学习难树己见。我们倡导”要敢于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学会学习,学有见地,勇于超越”。

5.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联想比较,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如;一次初一数学公开课<<有理数乘法>>的教学中;(—3)+(—3)+(-3)+(-3)=-12,由乘法的意义有(-3)×4=-12,从而引申出算一算;(-3)×3=____,(-3)×2=___,(-3)×1=____,(-3)×0=___,然后又猜一猜;(-3)×(-1)=___,(-3)×(-2)=___,(-3)×(-3)=___,(-3)×(-4)=___.很多学生都能够猜出后一组运算式子的结果,其猜测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观察比较分析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次减少1时,其积逐次增加3”这一规律。

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简单,稍难的问题往往无章可循,盲目拼凑,不能通过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数学的推理表达也东拼一句,西凑一句,不推敲条件对何而用,结论由何而来。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个公理“边角边”公理的学习中,无论怎样启发、引导、训练,甚至强调:“边角边”的叙述顺序是体现以公理1为根据,书写表达的规范作用是体现对应”,但课后作业全班五十多人中,有20人表达的全等顺序是“边边角”或“角边边”或“对应元素不写在对应的位置”,经了解大多数学生反映“够条件就行”,他们不重视公理的根据作用和表述规范的对应意义,主要是疏于因果关系和思维不严谨。还有学生无论解答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把条件一一列出来,然后就得出一个个结论,到底哪一个条件能推出哪一个结论,他自己都不清楚。

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分析,怎样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还得进一步探索。

根据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理论思考,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从教师谈起

1.目前数学教学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有多差异,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即产生认知障碍。

2.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我们走进课堂,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很少有教师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慢慢地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出现情绪障碍。

(二)从学生谈起

1.身心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由于缺乏信心,学习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而厌恶数学学习。这些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2.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脑动手,因此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尽管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习了六、七年数学,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4.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三)从教学中的师生沟通谈起

1.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教材过深过浅,或教学进度过快过慢,都会影响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2.师生缺少沟通,产生不了互动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主观想象制定学习目标,以致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方产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动,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大多数数学教师对数学有兴趣,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大专或大学毕业,连续学习数学达14年以上。他们很难体会在数学学习中有障碍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两个小循环,就可把初中数学内容概括起来。由此得到初中数学课并不难的结论。而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初中,越学越感觉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是很难沟通的。由于师生双方缺少沟通,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奋,活跃起来,让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使数学教学既能孕育学生的良好心理,培养学生自觉认真的学习习惯,又能在学习上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注重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本人正进行“参与性数学学习”和“课堂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探索。

(一)参与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目前已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数学辅导学习”和“数学兴趣学习”。

1.数学辅导学习,将班上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几个学习辅导小组(每组三人),每个辅导小组的同学负责班级一个大组同学的数学学习辅导,(1)当辅导员对本组同学的数学问题不能及时解答时,三人小组共同商议,且将商议的过程分析(若得不出答案或意见有分歧,再与老师共同研究)报经老师审阅后,利用自习课辅导小组的学生在班级面对全班同学讲评。(2)是老师定期拟出与阶段性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即班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配给各辅导小组,让各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并将获得的正确认识通过老师确定后,小组同学利用自习课在班上开讲(每周一次),如此既培养锻炼了优生,又及时解答了差生的疑问。优生通过探索研究、协调配合、表达尝试的训练,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浓,更具自信。差生通过优生的行动帮助,行为激励,也跃跃欲试.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就克服了前面数学学习心理分析中的学习无目的、情绪不稳定、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具有依赖性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中不善于思考,交流讨论无主见等缺点。

2.数学兴趣学习,全班同学三五人一组或六七人一组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社会活动,如;调查统计(生产与销售、经销与利润、产品分配、商品流量、计划生育等),丈量计算、设计制作、货运装载的设计计算、绿化与环保等。他们利用本组同学的条件优势,选择一项进行分工合作。作调查统计的有调查统计表、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分析报告。作丈量计算的有丈量对象和方法、计算数据与结果、过程分析报告。设计制作的有设计对象与方案、制作过程与作品展示、设计制作的分析报告。类似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学习盲目性,观察分析无耐心不细心,不善于动脑动手,遇难而退等缺点。

(二)课堂探索学习,课堂探索学习本人也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探索”和“章节知识分析归纳探索”。

1.课堂教学引导探索,根据数学课时内容特点:引例——概念——例题——练习,而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探索的三步曲:(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

(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规律,归纳规律,形成概念.,又通过对概念作用的理解,尝试解答例题,成功的尝试,又有新的领悟,随即进行相关练习。

(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引申概念范围的相似或相近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联想比较,通过已有方法转化分析,探索问题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转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通过已研究问题的条件发散或结论发散或相似问题的递进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知识联系上探索,在方法转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扩展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课堂的引导探索训练,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思维缺陷;孤立少联系,静止少变化,,思维简单难抽象,不习惯探索规律等。

2.章节内容的分析归纳探索.本内容从学生写小结开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进行知识小结,让学生充分意识小结的目的与作用,明白小结里应包括那些内容。在一次次的培养训练中,学生基本上有了小结的模式与框架。然后进行章节知识的归纳总结的探索训练,让他们探索出具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知识总结。他们在写总结时要复习教材看知识联系,翻阅笔记进行方法选择,查阅数学资料对问题归类归纳,然后加工整理:由所学知识到所用方法到所解决的问题,按内容顺序、知识层次、问题难易、方法递进进行全面总结。每份总结既体现了章节知识的承启作用,网络联系和对问题的类比分析、方法优选,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材料的组织、加工、整理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也就克服了学生学习状况分析中注意力难持久,自控力差,不讲求逻辑,思维不严谨等缺点。

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数学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数学实践能力为主线,这就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数学素质,数学素质已成为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学生学习,探索研究教学方法,是为了以教材为载体,改变学生的摄入式学习为探索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教材载体的作用下,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下,学习养成良好习惯:有数学思想、有探索精神、注重学习方法、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培养兴趣、能挖掘学习潜力和发挥个性特长,随时充满自信。基于此,数学课程应该更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并且着眼于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学习辅导范文篇7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分析

1.学生的数学学习无目的、无计划、无标准要求。对学了什么,应掌握什么,有什么作用是茫然的,有的学生竟说“成绩好有什么用,给我多少奖金”,学习具有盲目性。

2.学生对数学学习不主动、自觉性差,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是被动消极的,学习本是自己的事,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所以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具有依赖性。

3.学生有上进的心理,但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兴趣不浓也不愿培养,不作意志努力,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具有学习意志不坚定性。

4.学生学习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满足,但遇到困难又垂头伤气,遇难而退或绕道而行,得过且过,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甚至下滑,学习缺乏思想性。

5.学生学习不注重方法,不讲求逻辑联系,分析问题思路杂乱,表达东拼西凑,思维不严谨。明知这方面过不了关,但也不思改进,学习具有随意性。

(二)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分析

1.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

2.数学思维简单;形象思维难建立,抽象思维无基础,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答非所问。

3.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在不坚持中一错而过。思维也就在一次次放弃中养成惰性。

4.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难以拨云见日,难以感受尝试成功的刺激。

5.会的嫌简单,稍难又嫌烦,总不想动手。对于较繁的式子,较困难的图形就不于理睬,放置一旁,再遇类似问题,似曾相识,动手就困难。

(三)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特征分析

1.孤立少联系.学生学习中常常割裂所学知识,分化所学内容,孤立地认识理解问题,如;多项式计算脱离有理数的计算基础,导致运算错误常在符号上。根式化简不以分式化简为前提,在方法上不能有效迁移。同时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往往绝限于某一范围或某个方面,难以拓宽范围,扩大认识面。如;把—a和—2等同看待,把式子√a+1看成永远有意义……

2.静止少变化.学生学习数学在思维上难以形成多变的观点,常以静止的方式去认识问题,如初一学生看到—a就认为是负数,初二学生能对式子而完成不了的因式分解,初三学生对含绝对值符号式子的化简普遍感到困难,对几何图形的换位研究、变形研究更是一筹莫展。他们在长期的1就是1,2就是2的静止认识中,在空间环境不变的错误意识里,思维形成定势,对事物的变化认识自然潜在抵触心理,对问题分析处理的变形转化难免有对抗情绪,怎样使学生的认识越过这一道坎,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新的观点,还得有赖于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分析。

3.问题理解停留于具体难以抽象.初中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认识理解几乎停留于形象具体,少有抽象的思维训练,所以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对实际问题怎样联系数学研究方法,怎样构建数学模型较为困难,特别是与实际联系不大的纯数学研究就更困难。如;方程和不等式同解意义的理解,函数与不等式中变量取值变化时,对变式中待定系数取值范围的研究,圆一章有关数形结合的研究等都是教学的难点。

4.思维简单,盲目崇拜.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一般停留于认可,重结论而忽视过程,更不重视知识产生的背景条件。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有时明明发现偶像的错误,还总怀疑自己的思路有问题.导致数学学习难树己见。我们倡导”要敢于否定自己的偶像,否定教材,不盲目崇拜,要学会学习,学有见地,勇于超越”。

5.不善于联想比较找规律,多向思维寻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联想比较,但他们通过简单的联想,草率的比较,就可能妄加猜测得到结论,而不通过联想比较,周密地分析推敲,寻找规律获取正确的认识。如;一次初一数学公开课<<有理数乘法>>的教学中;(—3)+(—3)+(-3)+(-3)=-12,由乘法的意义有(-3)×4=-12,从而引申出算一算;(-3)×3=____,(-3)×2=___,(-3)×1=____,(-3)×0=___,然后又猜一猜;(-3)×(-1)=___,(-3)×(-2)=___,(-3)×(-3)=___,(-3)×(-4)=___.很多学生都能够猜出后一组运算式子的结果,其猜测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观察比较分析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逐次减少1时,其积逐次增加3”这一规律。

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简单,稍难的问题往往无章可循,盲目拼凑,不能通过由果索因、由因索果或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有章有法地思考分析。数学的推理表达也东拼一句,西凑一句,不推敲条件对何而用,结论由何而来。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的第一个公理“边角边”公理的学习中,无论怎样启发、引导、训练,甚至强调:“边角边”的叙述顺序是体现以公理1为根据,书写表达的规范作用是体现对应”,但课后作业全班五十多人中,有20人表达的全等顺序是“边边角”或“角边边”或“对应元素不写在对应的位置”,经了解大多数学生反映“够条件就行”,他们不重视公理的根据作用和表述规范的对应意义,主要是疏于因果关系和思维不严谨。还有学生无论解答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把条件一一列出来,然后就得出一个个结论,到底哪一个条件能推出哪一个结论,他自己都不清楚。

针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分析,怎样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还得进一步探索。

根据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理论思考,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二、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一)从教师谈起

1.目前数学教学的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不管学生有多差异,每天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部掌握,所灌知识量的大小及灌输方式都必须接受。天长日久,学生接受不了的知识就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障碍,即产生认知障碍。

2.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情感的投入。讲课传授知识和考试是传统教学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对学生缺少信任,缺少爱的表示。我们走进课堂,总会看到学生由于回答不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受到严厉批评的场面。很少有教师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说"你试试看,你一定会答上来的",或"错也没关系"等鼓励的语句。慢慢地使学生由不喜欢数学教师发展到对数学学科淡漠,出现情绪障碍。

(二)从学生谈起

1.身心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由于缺乏信心,学习不肯努力;或由于多次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而厌恶数学学习。这些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2.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由于怕苦怕累、懒惰、不肯动脑动手,因此产生数学学习障碍。尽管从小学到初中,已学习了六、七年数学,但仍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数学学习能力不足。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由于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技能掌握得不好,而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4.社会和家庭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也会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三)从教学中的师生沟通谈起

1.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教材过深过浅,或教学进度过快过慢,都会影响数学教学,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

2.师生缺少沟通,产生不了互动的正面效益。一方面,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主观想象制定学习目标,以致目标太高,学生无法达到。另一方面,学生不了解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双方产生不了碰撞,引不起互动,在情感上更缺乏沟通。大多数数学教师对数学有兴趣,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大专或大学毕业,连续学习数学达14年以上。他们很难体会在数学学习中有障碍的感受。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两个小循环,就可把初中数学内容概括起来。由此得到初中数学课并不难的结论。而学生们,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初中,越学越感觉到数学学科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在情感上是很难沟通的。由于师生双方缺少沟通,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障碍。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探索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奋,活跃起来,让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得以体现,使数学教学既能孕育学生的良好心理,培养学生自觉认真的学习习惯,又能在学习上勤于思考,善于探索,注重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分析,本人正进行“参与性数学学习”和“课堂探索学习”的数学教学探索。

(一)参与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与数学内容有关的学习活动,目前已有两种活动组织形式;“数学辅导学习”和“数学兴趣学习”。

1.数学辅导学习,将班上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编成几个学习辅导小组(每组三人),每个辅导小组的同学负责班级一个大组同学的数学学习辅导,(1)当辅导员对本组同学的数学问题不能及时解答时,三人小组共同商议,且将商议的过程分析(若得不出答案或意见有分歧,再与老师共同研究)报经老师审阅后,利用自习课辅导小组的学生在班级面对全班同学讲评。(2)是老师定期拟出与阶段性数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即班级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配给各辅导小组,让各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并将获得的正确认识通过老师确定后,小组同学利用自习课在班上开讲(每周一次),如此既培养锻炼了优生,又及时解答了差生的疑问。优生通过探索研究、协调配合、表达尝试的训练,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浓,更具自信。差生通过优生的行动帮助,行为激励,也跃跃欲试.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就克服了前面数学学习心理分析中的学习无目的、情绪不稳定、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具有依赖性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中不善于思考,交流讨论无主见等缺点。

2.数学兴趣学习,全班同学三五人一组或六七人一组自由组合,利用课余或双休日进行与数学学习相关的社会活动,如;调查统计(生产与销售、经销与利润、产品分配、商品流量、计划生育等),丈量计算、设计制作、货运装载的设计计算、绿化与环保等。他们利用本组同学的条件优势,选择一项进行分工合作。作调查统计的有调查统计表、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分析报告。作丈量计算的有丈量对象和方法、计算数据与结果、过程分析报告。设计制作的有设计对象与方案、制作过程与作品展示、设计制作的分析报告。类似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配合意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学习盲目性,观察分析无耐心不细心,不善于动脑动手,遇难而退等缺点。

(二)课堂探索学习,课堂探索学习本人也从两个方面加以实施:“课堂教学引导探索”和“章节知识分析归纳探索”。

1.课堂教学引导探索,根据数学课时内容特点:引例——概念——例题——练习,而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探索的三步曲:(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

(1)引导探索,尝试领悟.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引例,探索引出的规律,归纳规律,形成概念.,又通过对概念作用的理解,尝试解答例题,成功的尝试,又有新的领悟,随即进行相关练习。

(2)引申探索,联想转化.引申概念范围的相似或相近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联想比较,通过已有方法转化分析,探索问题的求解思路。引申探索中充分暴露教材思想,转化分析中充分展示概念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发散探索,创新思维.通过已研究问题的条件发散或结论发散或相似问题的递进研究,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在知识联系上探索,在方法转化上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创建新的思想,在探索中扩展认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课堂的引导探索训练,克服学生数学学习状况分析中的思维缺陷;孤立少联系,静止少变化,,思维简单难抽象,不习惯探索规律等。

中学学习辅导范文篇8

一、初中数学学习中出现学困生的原因

1.数学基础差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小学数学就没有打好基础,在数学运算过程中准确度不高,而且速度也慢,对一些简便方法没有掌握,有些连四则运算也不能区分,一些低级错误常常出现在数学运算过程中,这些学生没有把基础知识掌握,没有记住所学知识要点,也没有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因此,这些学生在初中以前就已经成为数学的学困生.

2.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的差异

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的教学和教材,以及学习方法都与小学有很大差异,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采用小学的学习模式,初中数学教师又对小学的教材和教学不了解,新教师也对小学和初中的数学教学之间的差异没有较多了解,这就使初中新生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因此而下降,同时给学生带来压力,对今后树立学习信心有很大影响.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仅不能给学生增加学习动力,而且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目前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都给予过高的期望值,学生因此学习的压力很大,对于自己的学习动机很模糊,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害怕自己的成绩不好.另外,学生刚刚到另一个新环境,难免出现紧张和压迫感,部分学困生形成自己的独立空间,使自己的性格产生自闭症,严重影响数学学习.

二、破解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方法

1.帮助学困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何把初中与小学衔接起来是教师必要的工作,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小学课堂实际考察,通过听课来了解小学生的特征,特别要对小学五到六年级的教材和课堂教学要认真研究,把小学与初中相关联的内容找出来,研究互相关联的教学方法,使初中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过度,努力使他们尽快适应初中教材与教法,同时注意指导他们学习初中数学的方法.帮助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让很多初中数学老师为难的并非学生的愚笨,更不是学生基础差,而是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例如:一些学生粗心,遇到问题大致游览一下就开始作答,发生出错的原因常常是审题马虎,没有深入理解内容.因此,学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给予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多加重视,纠正相关的错误,避免类似问题反复出现,及时把出现的问题解决,使学生习惯于总结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些学习习惯需要教师艰苦细致的工作,持之以恒完成好教学任务.

2.个别辅导学困生,因材施教增加学生学习动力

针对学困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进行教育,此方法非常有效.学困生多数基础差,而且课上不专心听讲,在诸多没有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有时在课上无法听懂,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抽出时间给予个别辅导,教学中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及时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教师个别辅导过程中,也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这能有效增加学困生的信心,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另外,学困生长期处于失败的刺激中,形成一定的厌学情绪,教师应该具体地给予支持和鼓励,把期望具体化,把学困生的优点挖掘出来,同时要激发他们的优势.情境创设需要教师积极应用,创设学生成功的学习环境.例如:适当地组织简单的题型给学困生解答,让学困生感受成功和被认可的喜悦,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3.采用相应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困生没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表达出来,通过实际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增加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授课,使教学能够直观易懂,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另外,善于挖掘学困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教学中,并能解决教学问题.例如:轴对称这一教学内容,可以用架设电线到道路两边,如何架设才最节约成本,得到最大效益?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够增加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4.帮助解决学困生在初中的生理和心里发展不协调问题

中学学习辅导范文篇9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拙见。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中学学习辅导范文篇10

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拙见。

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储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深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