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7 17:18:45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篇1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目标,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当前我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自“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我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初步构建起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格局。二是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在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注重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初步实现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三是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让课程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四是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发挥教师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五是大力开展先进文化进校园活动,用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六是重视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搭建舞台。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呈现出典型引领、整体推进、由显性文化向隐性文化深化的良好发展态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我市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得到了教育部、教育厅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但是从全市范围来看,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全市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部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研究规划和实施力度还不够;还存在盲目模仿、形式雷同的现象,城乡学校之间,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校之间,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仍停留在物质层面和活动层面,还没有深入到精神文化建设的层面。

二、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针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普及、深化、巩固、提高”。普及就是要解决当前个别学校思想麻木、行动迟缓的问题,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亮点;巩固就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规律,工作要有计划性和持续性;深化就是不能满足于校园环境等显性文化建设,要将重点转移到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隐性文化建设上来;提高就是在普及、深化、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用优秀校园文化凝聚人、塑造人、激励人、启迪人。

三、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建设和谐、优美、富有教育意义和校本特色的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学校要让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成为学生怡情砺志的乐园。在环境文化建设中,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突出环境文化的特色。各学校应该从学校的办学实际和历史传统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出发,科学规划并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环境文化,达到环境与学生、环境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二是提升环境文化的思想内涵。学校的环境文化应该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核心理念和主体价值观,学校要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将学校抽象的核心精神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个性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视觉形象,展现学校的良好的形象,激发师生的活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

(二)坚持人本思想和严格管理相结合,建设科学规范、民主高效的制度文化

制度本身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好的教育制度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育思想得以贯彻、人格健全发展得以实现的有力保证。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并抓好贯彻落实,做到严格管理,规范有序。二是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运行机制,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赞赏、激励、沟通、引导、支持等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从教的幸福。三是要坚持正面引导、教育为主的原则。学校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地方,要把管理和思想认知、激发动机、情感内化、有效激励结合起来,使制度文化为教育人、培养人服务。四是学校管理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自律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养成自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建设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张扬学生个性为核心。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要重点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建立有效课堂。要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舞台,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二是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要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开拓思路,开发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探究兴趣的校本课程,使其成为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三是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实施“六个一工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要让学生分别学会一门艺术技能、擅长一项体育活动、获得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留下一件值得回忆的作品、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项社区公益活动。开展“六个一工程”要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并在阶段性学业结束时,由学校对每一名学生做出评价,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和标志性发展绩效相结合,评价结果要记入学生升学档案。四是继续开展先进文化“六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党的“十七大”精神宣传教育,同时,要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对多元文化的融合,要把先进思想理念、现代科技知识、先进人物(事迹)、优秀影像刊物、优秀剧目、国际交流引进校园活动。让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坚持师德与师能相结合,建设健康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文化起着引领作用。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因此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文化:一是要强化师德教育。各单位要按照总书记“四点希望”的要求,广泛开展有利于促进师德认知、激发师德情感、培养良好师德行为习惯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强化师德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二是将师德培训作为新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感悟教师职业的使命和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升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三是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实施教师健康工程。要通过开展有益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调整工作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健康的体魄、愉悦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五)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凝练生动活泼、特色鲜明的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深层次的文化,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各级各类学校要始终坚持和弘扬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提炼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憾力,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老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校园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校长的责任意识。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成为校园文化的研究者、发现者、培植者和引领者,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对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每一名校长都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自己重大的科研课题认真研究,要善于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自己的教育理想相结合,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引导广大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断凝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昂扬向上的学风、教风、校风和学校精神。

(二)进一步健全由校长牵头的工作责任制。学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细化到每一个岗位,落实到每一个师生员工,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到组织领导真正到位,计划安排和各项措施真正到位,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篇2

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企业在经济转型的发展过程中要增强长期发展后劲,需要实现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当前,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要占据人才竞争的主动,有效的途径是将人才引进的关口前移,即企业主动参与,共同培养高校人才。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以资金援助、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实现人才定制培养,加强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联系,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做好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前期储备。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加强在文化方面的合作和建设,校企双方通过文化共建,将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引入高职校园,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的发展模式,对企业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零距离”融合。企业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共建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持,另一方面得到了宣传,提高了企业声誉和品牌。长期来看,企业职工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校园文化共建的形式下得到提高,尤其是员工与学生的技能培训和学术探讨过程中,员工在企业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有进一步的提升。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和管理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在企业中获得长期发展。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按照“校企合作”的线路进行。结合校企合作的方针,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机制。结合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相似之处,两者的对接与融合使得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建设意义。一方面企业文化能正确引导学生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等关系,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提供平台为企业文化作扩散和宣传,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

二、校企合作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实问题

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校企合作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中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鲜明的校园文化使得学生能提早感受企业文化乃至整个行业文化的氛围。然而在实际建设中一些理解上的误区和合作过程上的形式化,导致近年来出现了校企合作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性”不足,过分注重形式,研究气氛缺失,缺乏大学氛围,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其过程仅仅停留在校园文化的宣传与说教;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职业性”不突出,未能完全展现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缺乏实践氛围,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传递的载体,应该着重体现企业的色彩。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性”不够,拘泥于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法,与中、小学和其它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没有什么两样,无法满足不断的发展的社会需求和人才素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完整性”不足,校企双方的合作未能全面覆盖人才培养整个过程,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和企业合作人员虽然对校企合作的认知方面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但在具体实践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上反映较弱。这些问题的出现,也造成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瓶颈,文化建设成果不突出,企业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未起到应有的作用,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问题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缺乏一定的认识和理念,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不伦不类;2.职院校建校时间短,软硬件等条件不足,学院缺少合作企业的固定资金注入,发展校园文化缺少物质条件;3.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导致企业和高职院校领导缺乏一定的耐性,无法长期的坚持;

三、校企合作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篇3

结合学校实际,为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亲任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周密部署,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早在2005年10月便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计划,出台了《邯郸市第六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主题,确立了内容,筹划了建设进程。在教育局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迅速地拉开帷幕。

我校创建于1964年,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沧桑中,形成了深厚而悠长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每一个六中人引以为豪的巨大精神财富,是每一个六中人的骄傲。为进一步传承六中文化,弘扬六中精神,根据历史老校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实际情况,在校园文化建设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以物质文化建设为依托,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建设思路。倡导特色,丰富载体,活动引领,学科渗透,积极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深化,内涵升华。

为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校园隐性育人功能,学校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精神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整体设计,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了和谐统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目的,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建成了育人的堡垒。创设了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灯光报栏、灯光橱窗、个性展示墙、名师名生展示走廊。其中,不仅有弘扬我们华夏悠久文化历史的内容,也有不乏时代特色的思想内涵。利用橱窗集中展示了弟子规、二十四孝图、成语典故等丰富内容,广泛地在学生中宣讲传统美德,进行爱祖国,爱家乡、尊师重孝教育;宣传八荣八耻,指导学生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宣传,公布了《邯郸市第六中学学生申诉办法》,教育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适应时展要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利用教室走廊展出学生书画作品,设立班级文化展板,创办了邯郸市第六中学网站,开辟了班级论坛,以渗透德育为主题,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亲自参与自我熏陶。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搭建平台,修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思想、心理、文化教育阵地。

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氛围。在学校积极倡导、支持、鼓励下,师生自发成立了邯郸市第六中学学生文学社,建立了邯郸市第六中学学生艺术团,组建了教职工体育代表队。社团与兴趣小组的创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地积极主动开展,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主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师生情操,普遍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艺术素质,使得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放眼未来,积极创建学习型校园,启动了以争创科研型学校和研究型教师为目标的“校本教研工程”,以“传帮带”,增进新老教师相互学习交流为目标的“青蓝工程”。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培训基地,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制定了三年实现两个百分百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计划;着眼于六中未来的发展,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与教科研中,以集中展示教科研成果为目的,创办了以《启思》命名的校刊。学习型校园的逐步形成,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层次与内涵,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为充分体现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学校将制度文化建设列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以修订《邯郸市第六中学办学章程》为起点,不断建立健全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坚持教代会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校务公开制度。严格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据相关法律修订了《考勤制度》、《中考奖励办法》等学校管理制度,做到以法律为依据,照规章制度行事,文明治校,文明执教。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篇4

一、抓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校作为社会中先进思想的聚集地,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教育人才与思想政治人才。因此在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党建工作的建设,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互助观念、奉献精神与思想价值观念,同时推动正确思想政治理念的传播。高校应在先进思想政治文化的引导下,构建开放、包容、文明、友爱与创新的校园文化。而高校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与方向。在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主要通过课程教学、讲座、校园宣传、网络传播、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完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建设。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工作的开展,在思想道德与文化传播方面有其必要性。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道德素养、价值观念,并引导高校先进文化氛围的形成,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

1、党建工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思想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党建工作等内容,而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的指导理念,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开展,在思想价值观念方面具有统一性,但在组织形式方面又存在差异性。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西方思想会快速涌入高校网络与校园,并与我国思想政治理念产生冲突。在各种有害信息快速传播的情况下,多样化的负面信息也会对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造成冲击。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如何对学生与党员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党建工作,能够在保证校园文化先进性的情况下,对校园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把握与引导,从而使学生与其他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党建工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思想的指引与导向作用。2、党建工作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党建工作中包含党建思想、党建制度、党建组织形式等,其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首先从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观念方面来看,党建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为核心,来完成党建工作的部署与实施。在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方面,高校已经建立出完善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党员思想教育制度、党员管理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能够保证所有的思想文化建设活动有章可循。而且党建工作制度的建立,可以对校园文化内容、舆论方向进行控制,一方面对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政治观念加大宣传,另一方面又要对反动、负面的思想进行管理约束,以实现整个校园文化的纯净与政治方向正确。而且通过对校园文化监督管理与制约,可以促进校风校纪管理的科学高效化,这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最后,在党建工作的组织形式方面,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讲座、课堂学习、校园宣传,或者成立党员社团等形式,推进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在党建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仍然会通过相应的“”学习、考评活动、思想政治培训等,来考察学生与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念的理解程度。总之,党建工作能够通过多种思想观念的建设及实践,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两者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新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1、校园文化建设要求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教学理念、思想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内容,党建工作包括党建指导理念、党建基本思想、党建制度建设、党建组织形式等内容。因此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内涵的丰富与更新,首先需要以先进思想政治文化为指导,从而形成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统一。其次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价值观念,融入到高校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导教育者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道德理念。要从党建工作的思想交流方面着手,打造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思想建设。2、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构建党建文化新格局。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分为思想政治理念的引领,以及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两部分。因此高校党建文化应构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的新格局,来完成思想政治的先进性建设。首先师生党员、学生党员作为思想政治理念的传播者,应做好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传播,使学生受到先进思想政治观念的教育。同时在党建文化的组织与制度建设方面,党建工作部门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建立党员组织与党支部,进行党员干部与接班人的培养。其次,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党建工作要制定党员管理、党员学习、党员教育培训等制度,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构建党建文化建设的新格局,能够推动校园思想政治与文化建设活动。3、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改进党建工作模式。在社会经济与文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教育者、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已发生较大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当前西方思想与网络思想快速涌入校园,高校也开始出现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而网络中存在的色情、暴力等腐化信息,也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造成影响。因此面临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情况,高校应改进党建工作的教育与传播模式,通过党员组织活动、社团活动、校园主题活动、新媒体传播等形式,来完成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播。通过多种党建工作建设方式的应用,能够有效调动党员干部与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凝聚力,并推动校园思想政治内容的创造性传播。

四、党建工作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及措施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念,如何使校园文化建设把握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高校党建工作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通过“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及多种社会文化互相调和的方式,来完成校园文化与思想道德的建设。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前提下,高校校园文化应改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建设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思想政治组织方式,来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活动。因此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思想政治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党建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实施,促进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文化“正能量”的形成。2、发挥师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榜样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活动,主要以高校师生为建设团体,而师生党员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榜样与先锋队。首先教师是高校思想文化的讲授者与宣传者,主要负责向学生讲授国家大政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党员是校园文化的学习者与实践者,主要负责党员队伍的组织建设,以及党建思想政治内容的宣传与教育。因此高校师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能够通过班级文化、党员组织、社团群体等的组织建设,来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认知,以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平稳健康发展。因此师生党员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可以发挥师生党员的榜样与先锋队作用,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引导,以实现高校中党员、社团的思想政治建设。3、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与组织方式。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无目的的思想建设,而是需要制定明确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与教育实施方案,才能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完成。当前校园文化的重点为思想政治建设,针对高校校园存在的拜金主义、民权平等、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需要通过正确思想政治理念的建设,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同时在互联网与多种文化迅猛增长的前提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要借助多种组织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以形成学生统一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还要对学生的校园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例如: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入学教育、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党建活动等形式,推进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建设。

五、结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为党建工作提供适合的发展环境,而党建工作又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党建工作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应从指导理念、基本思想、制度建设、组织形式等方面,推进高校校园思想政治与文化建设。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的结合,能够推动校园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阳霖.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

[2]秦欣梅,刘红梅.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研究——基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视角[J].职教论坛,2015(05).

[3]陆耀新,黄必超.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发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1).

[4]李春,杜林彬,王鹏宇.构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J].人才资源开发,2015(04).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篇5

一、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育实践的历史沉淀、传承和创造中,学校成员关于育人目标、育人方法、育人内容等整体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外显行为,是展现校长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形成学校核心发展力的根本源泉。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教育回归本质、走向优化,用文化塑造有灵魂的教育,对校园文化进行深入的理性研究和自觉的系统建构,更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是教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建“西部教育强县”的需要,是创人民满意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学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努力构建具有*县特色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体系,逐步使我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区域化、特色化、个性化。

二、正确把握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物显外化层面)、精神文化建设(理念层面)和制度文化建设(制度层面),这三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起完整的文化现象。校园精神文化是目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校园制度文化是保障。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激发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学校的灵魂。它主要包括校园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精髓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备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总体目标要求

各中小学要遵循“因校制宜,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按照提神(确立理念)、塑性(物化外显)、植根(内化感悟)、显效(整体提升)程序,根据“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力求校园建设有品位、人文文化有特色,文化活动有成效,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校成为彰显办学理念,张扬办学特色,振奋师生精神,环境熏陶育人的场所,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具体目标要求

1.环境文化实现“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要做到各公共场所、室内室外,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美观、有序。消除卫生死角,墙体立柱无“牛皮癣”,墙角屋顶无蜘蛛网,窗明几净,视觉清新;认真搞好校园绿化,以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园林小品为辅,适当设置景点。同时要有绿色植物的温磬提示,把学校建成四季常绿、四季有花、恬静雅致的校园;美化校园要根据学校实际,点面结合,因势向形,合理布局,定位恰当。花草树木体现绿化美,标语橱窗体现交错美,文化墙艺术墙体现文学美,色彩适度体现视觉美。使校园成为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自然优美的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2.人文文化突出“三点”(亮点、彩点、特点)。校门装饰、校内设施、教室布置、大幅标语、宣传橱窗等文化设施要高雅别致,赏心悦目有亮点;十分注重办公室文化、学生寝室文化、功能室文化、厨房餐厅文化、门厅楼道过道文化、操场围墙文化等建设,动态空间以学生楷模、学生作品与贴近学生生活实践为主体,固定位置以赏析高雅作品和立志哲理名言为核心,办公室文化要突出“摆放有序、布置得体,体现办公室成员的共同愿景”,班级文化要兼顾共性和个性,要以师生作品、文明用语、安全警示、经典古诗等精心打造楼梯文化,各功能室要体现特点、特色和成绩。艺术墙、运动墙、文化长廊、名人雕塑、名人字画、学生习作等要高品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情感熏陶,道道风景出彩点;科室牌、班级牌、课排表、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师德规范、素质教育八条、校训、班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要醒目、要理念前位、科学规范有特点。

3.制度文化凸显“三性”(人文性、实用性、连续性)。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有章、有序、有效的根本保障,具有先用制度强化,后用文化内化的功效。按照“全”(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细化内容,便于操作)、“严”(严格执行,赏罚分明)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上墙成册。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营造校园浓厚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和谐氛围。

4.校园文化活动要落实“三多”(多元化、多形式、多层面)。要充分利用“六一”、“五四”、“七一”、“十一”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保证共青团、少先队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鼓励结合实际创新活动形式;要突出开展“对学生有爱心,对工作有责任心,对同事有诚心”的三心活动,使师生凝心聚力;要唱响“八荣八耻”歌,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熟记“中小学生一日常规”“日常行为规范”。要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既体现知识性、科学性,又突出趣味性、参与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元化、多形式、多层面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三)落实工作措施

1.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教研室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课题认真加以研究,县进修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各中小学要成立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实施,采取强力措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舆论宣传。各中小学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教育网站、报刊简报、学校的板报专栏、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媒体要加强舆论宣传,积极报道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3.制定规划,分类要求,分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整齐划一,不搞一个模式。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可行的新举措。要通过校内各班级的班级文化重建,集合提炼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分类要求,以点带面分层推进。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和办学特色,符合实际地进行规划,使每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共性特征更有个性特点,反对铺张浪费,反对不切实际一味追求高品位,要让师生家长认同。此项工作分三阶段完成:(1)2008年6月底前完成总体规划。(2)2008年7月底前报方案于教育局审批。(3)按照审批方案完成。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篇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应重点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解读除了分析其“职业性”、“实践性”,还需看到“社会性”、“高等性”、“创业性”等特点,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精神,富有批判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导向和育人功能,这是教学和制度管理难以达到的独特魅力。

(一)道德观念的规范和约束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一些校园文化形式如校训校规、校园文明礼仪标语、学生守则等,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一些校园文化虽无明确的规章制度制约,但以各类技能竞赛和讲座、实践活动等为载体,以节日、社会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为主题,不断的给予学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交织起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从心理、态度和意识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进而外化成行为准则,最终转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达到“高等性”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工作态度,树立乐于奉献、热爱集体、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大学生属于这个年龄层,所以在高职教育期间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磁场”,构成校园文化的一切标志性事物或是活动都会通过这个“教育磁场”本身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观察、认知、记忆、判断、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又是智慧生成的殿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认知新事物和新观点,考虑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找出其他更复杂的关系。在此过程,他们积极主动的对出现的棘手问题进行思考和猜想,发展了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不断的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地循环着上述过程,思维越来越敏捷和灵活,思路也越清晰,从一个学习者逐步转变为有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者。

(三)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社团担任干部、在班级担任班委,不仅自身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得到锻炼,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同角色的扮演必然会使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同学间能意识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集体的荣辱和他们息息相关,如遇到阻碍便会自觉地分工合作去维护集体的利益,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娴熟的实践能力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是教育教学活动力所不及的,学生不断参与校园文化,不断的得到锻炼和他人认同,逐渐树立起自信,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趋于成熟,为日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形轻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注重形式、制度、物质而轻内容、理念、精神实质的现象。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如校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编写校歌、统一班服装,以及把各类文体活动、比赛、社团活动、班会、思想政治工作频繁和重复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的潜在引导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此时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为了让学生“忙起来”的举措,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思想、精神、道德、价值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虽然花费了时间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匮乏。深究其因,很多时候校园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并没有内化于师生的心,未能有效传递和渗透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未能达到凝聚师生情谊和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的效果。

(二)“重显轻隐”通常以课堂“教和授”的形式直接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行为教化的思政教育,我们常常称之为显性课程。而高校校园文化是可以借鉴多种载体来进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思想教育,它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普遍参差不齐,老师们往往乐于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接受某种思想和行为规范,结果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也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巧妙的利用“潜在的教育磁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它具有无形、稳定的特点,其影响更具持久性,能长期规范学生行为、提升素养、激发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更愿意在氛围轻松、自主性强的校园活动中接受道德规范教育,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自身素综合素质。但由于隐形课程的操作难度较显性课程大,许多学校往往都是“重显轻隐”,以至于难以合理利用校园文化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三)围绕“职业性”,偏离“高等性”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上脱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提倡科学精神,弱化人文精神,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职业人”,而忽略培养具备相应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常以学生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为中心,偏离较为长远的个人信仰、精神追求的构建,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多数师生认为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是目前最实用、最有利的,而责任感、人际交往技能、团队精神等综合素养在就业中虽也起到关键作用,但并不能立马带来物资方面的利益,则被大家所忽略,常被认为等有了时间再去“填补”。“急功近利”思想和物质主义色彩的蔓延,使得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了诸多的阻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四)特色不突出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举办的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和独特魅力,和其他院校的活动大同小异,对学生不构成吸引。于是,学生的校园生活逐渐脱离校园文化的引导,转移到网络游戏和校外实践打工等活动。如果放任学生活动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缺少校园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回避和排斥,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清一色”的校园文化局面。高职院校是职业化教育,三百六十行,各行都有其独有的文化和特色,不妨将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平平淡淡,但也不应照搬照抄同类职校的现有成果,而应高度凝练和融入行业特色、校本特色。有针对性的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设计,将活动与专业特色、成果、教学相结合,使它们共存互补,相互促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服从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应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周密的设计和规划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多处于无序状态,无分管领导;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日常事项等割裂开来,忽视了校园文化与校园其他活动的相互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形式大于内容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整体性设计和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不断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反思,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都具有指导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举办多少活动、空喊几句口号,贵在不断的进行周密的规划和部署,不断对其主旨、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推敲和研究,扩充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设置分管领导、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师生共同参与,整合力量、共同创造,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有序、预设的方向进行。

(二)灵活引入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围绕学校历史、规章制度,以及各种节日、社会重大、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以外,还应当更多地体现行业特色,引入行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的文化氛围里感受本行业的气息,从而帮助他们更多的了解行业动态、接触前沿理论、完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在环境布置方面,校园里可放置行业标志性人物的塑像或是行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完善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图书馆配齐行业前沿书籍和有关行业领域、企业的报刊;在活动开展方面,邀请本行业领域的名人名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演讲,可以是企业的老总也可以是学术上有威望的学者,此外还可定期组织学生社团深入一线企业参观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校园文化、行业文化的熏陶下,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由“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是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各类活动开展的规模和数量,更要看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得到体现。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在参加校园各类活动时,学生只有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其主体地位才得以体现,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选择与吸收接纳校园文化传递的各种信息。同时学生也在积极、主动地促进和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建构起来的,教师恰当的引导是关键,其调整和更正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中出现的失误和偏离,帮助他们自主地对校园文化内容进行选择,不断调整、不断丰富、逐渐完善自我。教师引导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帮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兴趣爱好,促使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篇7

L大学是一所地处湖北省武汉市的理工科综合性的大学,属于全国“211工程”重点高校。L大学在进行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围绕学校的大学理想和核心价值追求,提出了“卓越教育、卓越人才、卓越人生”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在不断推进党建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同时,主动寻求学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在构建两者良性互动机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向互动关系

1、高校党建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引领与导向作用

首先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上的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性质决定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由于党委领导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党委通过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教育,以及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引领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以L大学为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组织下,为发挥高校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作用,经常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重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遵义会议纪念日开展研讨会,组织师生学习遵义精神,传承党的精神财富;清明节,各学院学生班级举行主题班会,组织祭扫烈士陵园和网上祭奠等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五四”青年节,举办座谈会、师生互动交流会,鼓励学生养成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七一”建党节,举办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激励党员师生时刻铭记党员身份,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在国庆节,举办爱国主题晚会,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感。此外,还定期组织形势政策报告会,邀请党建专家学者进校园讲政策,分析时事政策,等等。其次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上的促进作用。高校党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党的组织建设,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而起到对全体师生员工的榜样激励。师生员工中的党员作为高校优秀分子的代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表率作用,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其他师生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他们在自我完善、自我规范的过程中,促进校园文化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例如,L大学以专业班级为单位,注重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带头作用,并以此带动校园文化建设。

2、校园文化建设对党建提供活动平台、精神激励与制度保障

首先是物质层面上的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为党建提供活动平台。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校园硬件文化建设不仅为党建工作提供外在环境和工作场域,而且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党建的效果,因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的改变。例如,L大学在学校整体的规划布局和特殊建筑物的选取方面不仅体现美感,更重视其育人的功效,使师生员工时刻感受到独特而正面的文化氛围,长期的耳濡目染,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学校建有飞马广场、青年广场、航海纪念园、梅林、青年花园等文化广场以及航海集珍、大学生创业园等文化展馆。苏氏的教学大楼外墙上镌刻着的词“为人民服务”。操场四周布置着华罗庚、鲁迅和爱因斯坦等古今中外名人的雕像,时刻提醒着同学们追求科学,探寻真理,寻找真、善、美。其次是精神建设层面上的促进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精神能够把党建工作融入其中,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文化土壤,使党建工作的开展拥有良好的软环境。L大学在实践中凝结出“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精神,把“塑造文化精品,磨砺理工精神”作为办学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金秋文化节”、“求索杯”知识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理工杯”篮球赛、“世纪杯”辩论赛、“研究生文化节”等校园特色活动,各个学院也结合自身特色,举办具有学院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政治学院“社科之光”科技文化节、物流学院“流光溢彩”文化节、航海学院“航海文化节”、交通学院“交通论坛”等等,在精神文化建设中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党建工作育人目标的实现。最后是制度层面上的保障。高校的各项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方面,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影响学校运行的重要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同时也为党建的制度化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健康有序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利于推动党建制度建设和完善,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对于建立党员发展与教育机制、党组织运行和监督机制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双向互动机制的构建路径

1、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是否顺利发展,同时也影响到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就确定了党委在高校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又确定了校长在行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高校这种权力运行机制充分体现了党权与行政权力的密切关系,在这样的权力框架下,高校党建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领导的地位,而校园文化建设在党委的领导下,其行政权力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一方面,高校党委扮演着国家方针和政策在高校贯彻落实的执行者和宣传者的角色,因此,应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以总揽全局的高度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并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作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将党的向心力、凝聚力转变成高校的战斗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此外,高校党委在支持校长独立行使职权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进行监督,及时制止校长背离党委决策的行为。另一方面,高校校长负责学校的行政工作,贯彻党委的决议,执行行政权力。具体到校园文化建设上,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特色,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以及积极推进方案的落实,并在实践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效果负责。

2、以制度建设为根本

制度建设是推动高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推动高校自身建设的保障。应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做到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的相互衔接和贯通。通过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将制度文化建设植根于学校的管理办法中,以此促进高校特色党建的制度化工程。无论是党建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必须有制度的保障,而且是制度先行,并以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方式确立两者良性互动的建设方案与实施步骤。例如在L大学,不仅建立健全了党组织发展制度、党务校务公开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各类规章制度,而且在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中还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估标准。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例,该校政治理论学习已形成了制度化和常态化的特点。首先,建立和完善党委中心组的学习制度,以实践学习、分组学习、交流讨论等形式为依托,加强对理论学习的规范,党委中心组的成员定期听取国内有关领导、专家的专题报告,确保其思想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其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作为党员学习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学校的党校内开展有计划的理论培训。

3、以追求创新为建设灵魂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有效推动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保证。在构建两者互动机制上,须时刻牢记创新的重要性,只有创新才能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取得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无论是党建工作,还是校园文化建设,其内容和方式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应不断总结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拓展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新的渠道。例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创新政治理论学习的新方法和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在L大学,通过创办“理工党员网”,利用网络媒介拓展了党建工作的新渠道,将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科技技术融为一体。2014年3月,学校正式开通上线“理工党员网”,这是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的党员学习教育网站。该网站有6万多名注册用户,每年都有将近万名学生通过党员网进行党课学习。在理工党员网上,收藏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并建立了信息库进行分类,方便师生进行搜索学习。网页分为新闻速递、理论学习、党建工作、网上党校、思想教育、廉政建设和先进典型等11个栏目。

4、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执行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渐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很多院校都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涵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于是开始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利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发挥其作用,就要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力。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现状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融入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的大学校园文化,它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它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在文化领域的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教师、学生所秉承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由此形成校园文化的外延: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赋予学校活力,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既体现在专业知识上,也表现在职业养成上,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下实践。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还包括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等的浸润,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人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使受教育者逐步产生专属校园文化的特性。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等教育不再高不可攀。同时,适龄生源的逐步萎缩使不少院校已经陷入招生荒,校际之间的竞争从硬件到软件全面展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职院校师生职业素质、文化品位和外在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成为家长和社会对一所学校认可与否的重要依据。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经成为校长们的共识。遗憾的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1)许多高职院校的建设时间较短,缺少文化底蕴和时间积累;(2)一些高职院校由多所中职院校合并而来,文化差异较大,难以形成合力;(3)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较本科院校差,大部分院校把财力物力用在改善硬件、争取招生指标、申请经费等外部条件上,无暇顾及见效慢的软实力;(4)一些认识到校园文化重要性的高职院校依然存在观望情绪,执行力低。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执行力的关系

简单地说,执行力就是将计划或指令落到实处。在目前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极速变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而是对整个系统的动态掌控。作为学校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注重质量和效率,提升执行力正是解决校园文化建设推诿和拖沓问题的良方。

1.执行力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实现“基业常青”的美好愿景。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在实践中完善、发展并最终成为广大师生认可的行为准则和共同的理想追求。优良的文化建设必须有较强的执行力作保证,执行文化必须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L学院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为例,多年的快速前进使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在管理上却较为随意和混乱,缺乏稳健的制度体系和严密的工作程序,在财务管理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当学院转变发展模式,加强内涵建设,从追求速度向追求效益转变时,很多人就从思想上产生抗拒,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新做法,使执行力大打折扣,在学院大力加强教育和执行力度的情况下才有所好转。如果没有执行力作保证,再好的校园文化都是空谈。

2.执行力是提升校园文化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世界上有两种组织被公认为最具执行力,一个是宗教组织,另一个是军队,二者都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集体感召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想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就必须在塑造共同理念和价值观的前提下,强化文化认同,加强自觉行动的能力。只有真正具有执行力,才能在各项行为活动中显示出鲜明的文化特征,将文化要素真正渗透到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另外,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行动速度越发重要。高职院校唯有快速应变、快速反应、快速行动,才能抢到属于自己的奶酪。

3.执行力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执行的过程就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既定目标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执行者的态度和方式反映了执行者对校园文化和文化建设本身的认识,这种认识正是执行力文化的根基所在。所谓执行力文化,就是把“执行力”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辅助手段,透过强有力的执行力塑造校园文化。因此,加强执行力,营造执行力文化,才能真正把建设目标落到实处。

三、有效加强执行力,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1.总结提炼代表全体师生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是校园文化涵盖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都符合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共同愿望,而不只是领导层的意愿。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前,要经过慢慢渗透的过程,确保绝大多数教职工有愿望投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且在建设过程中群策群力。一个全体参与、共同营造的校园文化,才是一个值得大家为之共同努力、共同维护的校园文化。

2.充分发挥各层次管理人员的检查、监督和激励作用。教职工的执行力往往跟直接领导者有直接关系,工作落实与直接领导者的检查、监督和激励分不开。因此,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养成雷厉风行的工作习惯,言出必践、令行禁止,高度重视榜样的力量,积极引导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另外,为了确保检查、监督和激励能形成长效机制,必须要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且持续反馈能让全体师生确认和认可检查、监督和激励行为,慢慢形成遵守制度、遵守规则的共识。

3.坚持明确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人。职业教育既有教育的特点,又与行业企业有紧密联系,在校园文化上表现出大学与市场二者的属性,容易让人混淆其真正含义。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从顶层做起,积极构建合理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方法、人员分工、权利义务。如果没有合理的工作流程,容易导致工作不顺畅,配合不协调;如果缺乏工作目标,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如果缺乏明确分工,容易出现扯皮现象;如果工作方式方法不得当,容易造成事倍功半。再配以公平公开的奖惩制度,执行力才会大大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4.勇于创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扩张速度过快,导致工作方法多是粗放式的,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正是要逐步形成程序规范、注重细节的良好风气,这就需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力。提升执行力还需要不断创新,敢于对不合时宜的政策和制度提出质疑,敢于改变落后的工作方法,探索适应新变化的工作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执行过程中,只有高效的效率和简化的程序,才能得到大家的真心拥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和渐进的过程,其意义和作用毋庸置疑,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将其落实到位,只有落地的文化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执行力,是切实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是当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

作者:刘艳 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管清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形势下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

[2]梁业胜.试论高职院校和谐就业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

[3]杨玲玲.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浅思考[J].世纪桥,2010(11).

[4]张希文.论以融合企业文化为方略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4).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高校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三个方面。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当代青年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成长、共同前行的一代。做好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恰当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助推器和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能够通过环境育人、制度育人、文化育人等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实现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的道德转化”[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上水平、上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改进以及理论的提升都会成为校园文化的新内容。”[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去分析问题,批判地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出目标和方向,并将正确思想始终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调查

(一)调查工作开展情况。为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课题组对石家庄市5所市属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总体较好。1.调查概况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问卷主要涉及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方式等。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5份,有效回收率为91.0%。2.调查结果分析(1)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通过调查发现,从整体上看,被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良好。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有着高度认同。尤其是在重大问题面前,大学生的认识是清楚、明确的。超过90.0%的被调查者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的系列反腐行动保持了高度关注,充分肯定党在管党、治党方面的力度和决心,相信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入党愿望。在道德观方面,90.0%的被调查者认为雷锋精神并不过时,而且愿意用自身行动努力践行雷锋精神。在校园基础文明方面,学生总体表现良好,道德行为水平较高。超过80.0%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校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应该成为文明的摇篮,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在价值观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不贪图物质享受,能够认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在人生观方面,大多数学生追求的是人生意义、家庭幸福与自我价值的实现。88.0%的同学认为人无信不立,做人做事应当以诚信为本。(2)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评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举措,高校学生的评价直接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通过调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总体是认可的,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看,85.3%的学生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96.7%的大学生认为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91.5%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很有作用,79.0%的学生更喜欢结合时政热点、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调查也发现,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方式(83.0%),他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很高,自身感受也最多,他们认为参与活动对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很有帮助。(3)学生对就业前景和自身能力的评价调查发现,各学校均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能够较好地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指导。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对就业前景充满乐观,70.3%的学生支持“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69.5%的学生支持自主创业。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充满希望。被调查对象对自身素质充满自信,好评率在75.0%以上,评价最高的前三项分别是爱国热情(91.5%)、道德品质(86.7%)、社会责任感(84.5%)。对自身较高的评价,反映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人生态度。(二)调查发现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石家庄市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亟待将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学校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依然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些教师的事,其他人和部门不用去管。工作中还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情况,没有扑下身子,真抓实干。2.政治理论学习热情不高。调查结果显示,部分被调查者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不高,对相关活动参与意识不强。存在整体关注多、具体参与少的情况,调动理论学习的热情,创新教学的形式、内容,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热情成为重要任务之一。3.亟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是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当不起责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学校的工作部署可能会难以落实。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提升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切实解决这支队伍在职称评聘、薪资待遇等方面的问题,稳定队伍建设,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

三、关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校园文化建设培训范文篇10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大学生社团不仅是一种新型的育人教育模式,同时也更是培养大学人才的主要阵地。学生社团作为大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还彼此增加了团队合作精神。可以说,大学生社团组织中的学生不再是一群普通的大学生,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意义。首先,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的过程中,他们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他们是一群最具有活力、最具有精力充沛的一支主力军。同时,学生社团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更是校园文化开展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校园文化组织的社团活动中,这些学生通过精心策划和编排,不仅思想素质得到了提升,还陶冶了精神情操,从而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其次,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很多学生在没有参加学生社团组织之前,不经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性格还很孤僻。但是自从加入到这个组织之后,不仅性格开朗,兴趣爱好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这个活动组织中,他们可以展示自我,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加到活动组织中,心理素质不断得到了提高,从而也养成了良好的性格。总之,整体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再次,社团对校园文化的承载功能。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总之,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对校园文化繁荣,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正引领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系列化、多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二、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在学生社团组织运营中,有一些因素制约了其健康发展,阻碍了其自身的作用

发挥,下面就是对一些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一方面,社团自身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各部门的设置也不科学、不规范;社团组织结构松散,成员流动性大,缺乏组织纪律约束,随意性较强;无正规的会议制度,临时有事儿临时通知,随意性强,导致管理的无序性,使社团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大为降低;有些社团缺乏骨干,成员仅凭兴趣凑集,活动往往没有计划;社团成员的基本信息、注册、奖惩,社团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等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意志力不坚强,缺少信心。在社团活动中,对于接到的任务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挫折就打退堂鼓,还有的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喜欢就干不信换就不敢等等。还有就是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易于落入俗套。有些社团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没有能够真正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集思广益,多出好的思路,总是沿着陈旧套路交出的“应景文章”难免缺乏吸引力。社团骨干的素质达不到高标准,有的负责人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负责人任人唯亲,搞小团体,有的负责人收了会费之后也不精心筹划活动,平时难得露面。

三、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改进建议

1、要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社团活动

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学院学生社团归口院团委管理,也制订了学生社团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学生社团是自愿形成的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是自发的,学校对其监管往往不力,导致一些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效果不明显。如果遇上社团负责人能力不够,功利思想严重,他组织的活动可能会给其他学生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学校要加强对社团成员尤其是社团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加大关注和投入的力度。

2、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对社团成员进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在对其进行考核,才能解决社团组织松散、活动无序的根本现象。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