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2:24:57

校园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设计范文篇1

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大学校园作为社会文化结构的汇聚点,是创造知识的场所,也是公众相遇的场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规划和建设好校园的环境,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大学校园能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我们的校园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和人文性的校园。

2现状分析

2.1大学老校区的窘境

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某些大学也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建设新校区,只能在原有的老校区里通过对现状进行改造,属于发展中的改造型大学。他们只能是在原校址上拆除一些旧建筑,对现有校园可利用的区域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去增加因学生数量增加而紧缺的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运动场等建筑物。本身已经拥挤的校园,随着新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的增加,占去了原本属于公共环境的空间。校园建设也打破了原有的规划,校园景观不再存在,校园文化也充斥着商业化。

2.2大学新校区的问题

另一情况是现在很多城市通过建立大学城,来带动城市中心的转移,从而扩大城市建设和规模。大学城中的高校得以在新的场地建立新校区,将老校园的环境保留了下来。一些大学校园急切的为了追求建筑的景观,而忽视建筑景观与校园整体景观及校园文化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归纳起来现在新校园建设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建设任务量大,建设经验不足,虽然近些年来有不少案例可供参考但是每个学校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办学历史不同,不可能会有很齐备的设计规划图纸,同时设计规划是直接在图纸上完成,落入实际还是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2)缺乏区域特点,缺乏意向感。很多大学校园环境自身整体的特点缺失,导致学生的归属感淡漠,仅从景观局部很难确认它是属于那个城市的。

(3)空间尺度巨大,环境缺少活力。由于很多老校在原址上很难再拓展,只有在郊外另辟新校区,校园与周边环境长时间形不成人气,和所谓“文化氛围”。尤其是一些扎根于本地,有悠久历史的“老校”对于其文化氛围与内涵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需要通过设计去改变去加强。

(4)环境小品的造型流于普通化。小品在体量以及作用上与人最亲近,它以点状出现,可以作为整体环境的一种点缀,一种弥补,其造型与功能也不可小视。当前由于受到建设施工进程以及对实际行为关注度等原因的的影响,校园的环境设施不够到位更谈不上造型等深层次的问题了。

3校园景观改造与校园景观营造

景观设计的改造就需要把握校园历史的延续,保留有文化的部分,为校园增添新的元素,去弥补老校园功能上的不足。不应该全盘的推翻原有存在的东西,而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重新建造。这样不仅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原有的文化景观,而且也无法体现出校园成长的历史变迁。旧校门,老主楼,校园的古树,名人的题词这些都是传承和见证校园成长的历史烙印,我们应该去保留,并让它继续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成为校园独特的文化及历史景观。在功能上,新的道路交通布置需要将原有校园规划中不合理的部分得以解决,满足现有实际情况的需求,人车分流。新的道路交通系统满足校园资源共享的需求,使之人性化。在分区上,通过合理的分区使校园整齐划一,学习区、生活区、活动区各区域有机统一。在植物配置上,以选择当地适宜生长的植物,乔木、灌木、地被植物三层绿化的方式搭配和组合,勾勒出校园的立体空间和天际线。通过苗木色彩和季相上的变化去丰富校园的色彩,为增添校园活跃的气氛。中国至近代以后,由于经历了战争和殖民统治,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大学教育及大学建设都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学校的建设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取而代之的是苏式建筑风格等。包括中国的清华大学,其校园建筑风格也都是西欧文艺复兴风格,到后来又增加了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大学校园景观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和有自己校园景观的大学校园在中国很少见。而新的大学校园建设应融合整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的自然的环境中去,区域性的景观能凸显地方特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去感受自己居住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和自然环境。新的校园规划更多的要有自身校园文化的传承,只有继承才有发展。

在规划中要更多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总结旧校园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目前、未来可能的需求。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4校园景观的文化性

校园要想保持它的持久魅力,必须实现历史的延续。没有历史的,文化的内涵,校园就会迷失自我个性,失去自身的场所精神。挖掘、整理、强化内在关系,延续和增强场所的生命力与活力。斯坦福大学内连廊铺地的地砖上刻下了历届毕业班的班级序号,随着岁月的流逝,铺砖连绵不断,给人以浓厚的文化精神氛围。在有着无数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校的今天,大学校园的存在不仅为求知识的人聚集交流,共同学习提供基地,也作为一种精神将永远存在。每所大学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都标志着它的存在。大学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校园区别于其他场所最显著的特质,人们对大学校园的向往也在于一种对于文化精神的向往。大学的景观环境应在理念与风格上区别于其它场所,体现科学文化的理性、秩序、高雅、淳朴、自然的意味。校园景观设计中应继承文化,创新文化。利用历史事件人物提炼出符号运用到校园景观中去,表达出不同高校的不同风貌。大学校园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要体现校园所在区域的人文历史背景,展现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5校园景观的生态化

大学校园就和城市及公园一样,需要满足一定标准的绿化面积。校园介于这两者之间,兼具两者的一些特性。除去城市生态方面的意义以外,就环境景观的价值而言,大学校园中的绿色也十分宝贵。大学中囊括了很多建筑,如教学场所(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生活场所(宿舍,食堂等),还有课外活动场所(如体育馆,广场,娱乐场所等)。这些钢筋混领土的硬质景观更加重了绿色植物存在的必要性。提高校园绿化率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应该是城市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营造宜人的校园户外空间,充足的植物景观和舒适美观的小品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应该注意:

(1)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

(2)各种空间中的设施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

(3)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凸显四季变化的植物。大学校园更应该是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校园,在对现有的校园进行改造时,其中原有地形地貌尽可能的保留,减少土方量;原有植物,尤其是古树,尽可能的去保留并养护好,精心考虑教学楼及宿舍楼楼前的景观生态环境。所增加的人工景观应与保留的改造的自然景观和谐统一。校园环境应以自然为主,通过植物的立体搭配,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自然环境。

校园景观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校史文化;景观设计;校园文化

校史包含着学校的发展轨迹、人文思想、学校精神以及办学特色等,同时也是师生教学活动以及校友事迹的记载,校史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格熏陶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校对校史资源越来越重视,各高校都在追溯学校的办学历史并对其校史博物馆进行建设,但是这种静态传承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传承地点的限定、传承方式的单一等。校园作为教学活动场所,在教育表达和文化传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将校史文化放到室外环境中,能让师生近距离地感受和学习其中的文化和精神。在高校的景观环境设计中加入校史元素并将其进行艺术化处理,除了能丰富校园景观的内涵,更能有效地利用校史资源对师生群体进行教育。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校史文化。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加大对学校历史文化的研究,并对有关知识、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学校自身的校史。表面解读,人们经常将校史文化和校园文化混淆,甚至直接等同,但是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含义。有关校园文化的定义说法众多,可以总的理解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物质和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1]67校史文化,是校史的文化表征,是校史传承的文化链条,包括学校在办学历史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2]20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价值导向和师生教育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有助于发挥校史的德育作用,对于大学的品牌建设也有一定推动作用。(二)校园景观。校园景观是校园最基础的设施,是校园中集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等要素的空间体系,具有观赏、文化与生态的综合价值。不仅如此,校园景观还是校史文化强烈诉说的表现载体,对于校内师生有着深深的感染力,这两者在功能和表现方式上有着相同点。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深入发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和育人思想并加以运用,更能够加强对校史的情感表达。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文脉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地域性历史文脉,第二个层面是高校自身的历史文脉。地域性历史文脉可以使不同地域的高校校园景观呈现出差异性,而表现高校自身的历史文脉则可以使每一所高校的景观都呈现出自己的特色。[3]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校园景观已经使得大众审美疲劳,影响大学校园在人们心中的第一印象和环境体验,所以结合自身历史并加以运用,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环境,对于当代校园建设极为重要。

二、校史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联

(一)校园景观是校史文化的表现和输出载体。校史文化除了通过书籍、声频、图像等数据记载,在校园景观中也能得以表现。景观有着具体的实用观赏作用,也具有象征和隐喻的作用,除了赋予校园丰富景色,在文化氛围塑造上也有着重要的功能。它通过将历史文化、精神内涵等元素进行变化、结构、重组设计的方式,用设计的语言来表达校史文化的内核和文脉。校园内的景观自然而然成为学生和老师们的室外课堂,花草树木、景观小品和校园建筑被赋予了历史和精神的双重意义,使处于环境之中的一花一木一小品都成为生动的课本。(二)校史文化引导校园景观设计。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在校园中都会留下相应的印记。具有地域特色和办学特点的高校,总会将自身的元素和精神体现在校园景观设计中。不同时期的校园文化始终左右着学校建设、校风培育和校园活动,引导着包括校园景观在内的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产生以及发展方向。[4]文化思想寓于风景之中,透过景观便可知道校园建设的发展脉络,为师生提供校园建设的相关信息。(三)校园景观生成校史文化。人们身处在校园中,校园景观被赋予了独特的印记,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于是,具有独特意义的景观往往成为一种记忆被保留到历史中。校园历史中的景观被人为地赋予了精神、思想和内涵,成为校史文化的一部分,继而影响后人。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开始只是校园中的一个人工观赏湖,但是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北大的重要符号,就是因为北大校园把人文精神和品格塑造在景观要素中,从而使校园景观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三、高校校史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失真,生搬硬套。当前部分高校由于建校时间较短,急需从其他高校嫁接校史,于是盲目提前建校时间或照搬校园历史事件。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将历史符号打碎后,机械地添加进去,制造出一处处无根无据且毫无意义的景观,没能实事求是打造校园的景观文化氛围。许多高校从校门建设到景观小品都没有展现出自身的特色,使得呈现出的校园景观极其不和谐。(二)印记磨灭,校史丧失。校园建筑追求高大上的趋势使许多学校的老旧建筑被拆除。伴随着老图书馆、老校门的倒塌,新的图书馆、新校门拔地而起。那些象征着校园岁月,蕴含着无数师生宝贵记忆的老旧建筑逐渐消失,人们心中校史的“文化自觉”没有得到重视反而逐渐消失,引领校园发展的风气和精神思想也被磨灭。(三)主题单调,范围受限。对于校史文化的研究应用近年来才慢慢兴起,所以在校园景观中,体现校史元素的形式比较单一、主题相对单调。新时期的校园学习思潮和时代精神能够形成新的、流行的校园文化并形成一段值得纪念的校园历史。在校园景观中融入对校史文化的理解和创造,需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尝试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从而形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

四、针对问题开展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坚持可持续设计原则。在高校发展扩建的过程中,新建筑物的兴建以及新景观的营造,需要在老旧校园环境中进行。在对校园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校史景观进行改造或者重建的同时,脆弱的生态景观,如草地、水域、树林等容易遭到破坏,这就需要在校园景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设计。可持续景观设计被定义为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概念基础上的设计理念,是一种新的设计思路。[5]在设计中对原有的校史景观进行设计再创造,要保留其精华主体以及延续景观的文脉,合理运用新的材料或手段进行装饰,同时注意保留设计上的空白,以便为今后的再次设计留下“画卷”。坚持教育为主原则。当今高校中出现很多规模宏大、设计复杂的校园景观,也出现许多毫无内涵、粗制滥造的作品。这些作品十分失败,没有深刻意义,也没有教育作用,不仅使得师生审美疲劳,而且拉低整体校园景观水平,破坏了大学独有的人文环境和书香气息。校史文化所蕴含的教育特性使其在景观设计中要着力打造教育内容,展示出校史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时代特点。另外,要认真考量大学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设计关系,将本校的相关校史精神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点,设计出朴素且独特的校园景观。坚持以师生为主原则。师生是校园生活中的活动主体,也是校园景观环境的服务对象,坚持以师生为主是校园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因此,景观设计要以历史和文化来充实校内景观的内涵,传承校内师生所表达的大学精神,展现各时期在校师生的奋斗经历和品格,多设计师生喜闻乐见、意义深刻、内容有益的景观,避免内容空洞、浮夸的景观出现。(二)设计元素。1.植物。植物是校园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除了受自然气候的限制,还受到人文和环境的影响。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喜欢以植物比喻人的品德,赋予它们人的品格和风骨,例如松树象征坚毅、竹子象征坚韧等。除了以年月为单位的计算显示高校厚重的历史感,高大的树植更能体现时间的久远,它们是校园历史的重要见证者。比如南京大学的校徽以雪松为主体,寓意其坚韧不拔的校园文化精神。校园内随处可见的雪松不仅能起到装饰绿化的作用,更能够激励南大学子不断学习和创新,使校园精神与植物精神相互契合,成为精神和文化的物质主体。2.建筑。校园建筑是校园师生活动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校园环境的设计中心,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在这里,因此留下了许多印记,具有独特的纪念意义。随着时间发展,校园内存在着不同时期建造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是追溯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活态“博物馆”,其中的特色建筑更是高校的门面和形象代表。在校园的景观设计中建筑物是很好的表现元素,校史文化使得校园建筑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印记。针对校园内的老旧建筑物,应该对其功能进行完善,对其形式进行修饰。如北京大学的红楼,其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加上历史的积淀,就成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北大精神的象征,成为北大人引以为自豪的景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严谨治学、报效祖国。[6]3.广场。作为日常集会和活动的主要场地,广场的设计是整体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校园广场在规划时应该结合校园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相比较城市广场的作用,校园广场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服务人群仅限于师生,为此在设计上更要突出校史主题,融入大学自身的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在校园广场内部和周边可适当设置休闲座椅、种植常绿树木,运用特殊的布局显示纪念意义,使校园广场成为宣传校史的生动课堂。同时还可以结合灯光做针对性的夜景设计,结合雕塑、小品、水景等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氛围。4.景观小品。景观小品作为组成校园景观环境的重要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播校园文化知识、熏陶师生情怀的神圣使命,还从侧面反映出一座高校秉持的校园文化理念与整体办学氛围。[7]校园景观小品最常见的主体就是雕塑、校训石等,它们不仅是校园文化的标志、校园历史的缩影,更能体现莘莘学子的求学精神。例如,同济大学的“国立同济大学”校碑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历经风雨仍然伫立在校园内,默默地诉说着学校的历史,不仅在师生心中留下震撼和感动,更能传达出“同舟共济”的校训精神。5.水体。水系景观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上善若水的智慧象征、一种人文符号的象征。水域的规划从形态上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点式水体环境,水塘像一颗颗珍珠散布在校园内;另一种便是线式水体环境,水系像一条纽带贯穿校园。对第一种水体景观的营造可以区分主次,分院系特征进行相应设计;第二种水体景观就要在整体上把握设计尺度,打造一条优美的水体景观带。师生们漫步在水景旁,欣赏湖景、聆听水声,追忆往昔岁月,展望未来发展,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精神内涵。6.VR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的新交互方式,利用计算机平台建立三维图像,将视觉、听觉、触觉等一系列感知结合形成一种新的交互体验。[8]运用VR技术自身的优势,可以直观显现环境景观的变化,形成具有叙述性思维的设计手段,由此,可以VR为技术手段、以校史为表现内容来打造新型的校园景观。虚拟现实技术在校园建筑修复、校园事迹再现以及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新、旧校区的分离使得校园文脉割裂,新校区无法使学生感受和学习本校的历史传承,而VR的设计表现恰好能弥补这一不足。数字化的重建能使校内被拆除的老旧建筑重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些具有重要人文和历史意义的建筑正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见证。

校园景观设计范文篇3

1.景观设计在大学校园人文文化的表达

大学校园人文文化的表达应坚持四项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特色性原则、朴实性原则、艺术性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积累一定的文化,要发挥景观的作用将这些文化表达出来,并形成各自的特色。校园环境具有整体美,景观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保持校园景观与校园文化内涵的高度统一。

1.2特色性原则

校园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是因为校园是吸收、创造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使得校园具有其它城市空间所不具备的文化内涵。虽然学校的基本特征都一样,但高校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信息,能够使各所高校的校园景观呈现出有别于其它院校的独特气质。

1.3朴实性原则

高校校园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景观设计应该富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校园景观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会产生影响。校园景观设计不应该过分追求华丽,应以素雅为美,体现出朴实、恬静、超然物外的文化氛围。重点突出学校的历史文化及人文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谦虚谨、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1.4艺术性原则

艺术是使人们通过欣赏而获得精神享受并从能受到鼓舞和收获知识。根据高校校园内的主要群体和办学宗旨,高校校园景观的文化表达不能千篇一律的竖立雕像或者,雕刻名言警句,这样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无法突出学校自身的特色。因此,要站在艺术审美的高度,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创作出更有内涵、更有深度的景观形象,充分体现校园人文文化。

2.景观设计在塑造大学校园人文文化方面的作用

2.1突出高校办学特色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专业特色是表现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表现。不同的专业特色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气质,例如清华和北大,学科上的差别使得他们一个像严谨求实的学者,一个像潇洒不羁的诗人。这种由专业特色形成的学校文化气质,正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主题。其次还有考虑办学精神、校风、校训等。

2.2巧借自然,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

校园内独特的自然景观使校园具体独特的特征,甚至会产生独特的校园文化,易于被人们记住。例如东南大学的六朝松,相传是1500多年前栽植的,历经沧桑,现已成为东大师生心目中的“精神图腾”。

2.3历史展示作用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文脉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地域性历史文脉,第二个层面是高校自身的历史文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使得不同地区高校的景观存在差异,并且各高校还具有各自的历史,因此,每所高校都能够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景观。

2.4展示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不仅解决了某一领域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的知名度。将这些科技文化成果运用到校园景观中,对于校外来访者而言,可以传播学校的科研成果,展示学校的学术水平;对于校内师生而言,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校园景观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1高校景观设计定义

高校是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面向大众的高层次教育机构,一般可以分类为综合性大学、专科大学和学院三种类型。景观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空间与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1]。高校景观设计是指高校区域环境内部以及外部关于景观的设计、改造、整合,从而打造一个满足高校师生身体和心理需求的舒适的校园环境。

2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分析

“以人为本”作为长期以来设计的基本理念。在规划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分析不同使用者的不同行为特点,从而使得设计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不特定的空间”的概念由日本设计师祯文彦所提出,他认为在信息时代,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反馈加速,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因此设计空间应去适应人们各种活动和交往[2]。如澳大利莫纳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克莱顿园区广场的设计。在克莱顿园区广场的设计上,从学生、教职工和更加广阔的社区人员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出发,在广场开放空间进行多功能的设计以满足不同人对于广场的需求,设置了用于学习的学习桌、观景休憩的露台和非正式的座位、以及休闲区域的用餐区和烧烤区等,使得校园空间更加多样化。这样一个多样化的广场成为了莫纳什大学的校园活动中心,深受学生、教师以及社区人员的喜爱。从景观植物设计方面出发,高校的植物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植物种植,一方面是通过植物组合搭配构成错落有序、形态各异和色彩丰富的高校植物绿化;另一方面考虑高校校园中各个空间之间的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以及集中使用时间性等问题,以保证校园空间的合理性。在设置有利于人们交往的户外空间,在植物设计上,这类空间主要通过大面积的草地和分枝点较高的林下空旷区域来实现;在设置高校校园公共活动有序进行,它可以通过花篱、绿篱、高差等手段来获得,如南昌大学举办大型活动的广场——正气广场的设计,正气广场整体采用的是下沉式的设计手法,利用高差设计的台阶式坐位,广场植物设计是采用低矮的灌木如女贞、杜鹃等起到美化、围合和隔离的作用。在设置一些户外安静的个人空间,在植物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绿色屏障的遮挡[3]。众多的高校在景观植物设计配置上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初期景观植物设计完成,植物绿化设计景观视觉效果比较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在植物绿化管理方面,只是进行一些灌木的修建以及苗木等的基本除虫处理。往往忽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生长,出现有些地方的植物太过密集,死亡或者病虫害等无人管理与处理的情况。这种缺乏对校园绿化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在损失耗了校园绿化资源的同时,也不利于高校校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原则

在进行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时,不但要满足物质功能方面的需求,如生活、学习、交流等方面的需求,也要满足提高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素养、创作灵感的激发等需求。但应该注意避免为景观而景观的设计、惟美主义设计。因此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在满足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基础上,景观的整体美感也是我们需要考虑和注意的。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校人口密集、学生流动性大、时间性强和活动方式多样化的特点,结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去设计景观小品,广场和植物。在景观小品以及广场的设计上,融入校园文化,增加人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早在1986年,安•罗森伯格(AnnRosenberg)在《一种新兴的景观建筑学模式》(AnEmergingParadigmforLandscapeArchitecture)一文中提出景观设计不再是呆板的、教条的、静止的对环境化妆和装饰,而是通过一种正在出现的灵活的、复杂的、多变的设计模式来促进人与自然、水体、野生动物栖息区、农作物景观和城市绿地的相互融合。莱尔(JohnTilman1e)在《为可持续发展的可再生设计》一书中陈述了再生设计原理以及相关的再生设计实践案例,并从技术的角度论述了再生设计的重要性,认为设计师应该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设计模式来创造新景观。2007年,著名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他在《可持续景观》一文中提出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4]。如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大奖的可持续校园景观设计作品——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的设计。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原本为一片农田,设计团队用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以及乡土野草为材料,在雨水收集系统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水景设计了雨水储存池。设计利用水稻,荞麦和其他农作物维持景观的生产功能。景观发挥其生产功能,将学生和教职工引入到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中,学生老师参与作物的种植、培育、收割、增强学校学生及教职工对于景观的认同感。作为校园景观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体现,“建大金米”成为赠与访客的礼品。

4结束语

高校校园在景观设计方面应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同地方的高校应有不同的校园景观设计,同一地方的高校景观设计根据其学校特点有其各自的特色。高校校园景观作为景观设计的一种,设计应该秉承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为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学习、休息、生活、游憩的优质校园环境。

作者:石艳 陈丽 单位:南昌大学

参考文献:

[1]魏琨.“不特定空间”概念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6,(9):63-64.

[2]宫铭.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改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校园景观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校园园林景观不仅具有美化环境、减少污染、保护自然等功效,还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以及弘扬学校办学理念等具有积极作用。

1校园园林景观设计要求

1.1生态效益优先。园林景观是校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树种的选择应以校园综合生态效益为主要指标,还需要考虑各类树种的生长时间、外在形状以及生长条件等。例如,应将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等相结合,在四季变化中保持校园环境美观性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证校园环境的生态效益。1.2维持植物群落多样性。校园植物的多样性不仅包括植被生态功能的多样性,而且包括其在文化上的多元性。目前,大多校园在树种选择上相似甚至雷同,校园景观设计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设计校园园林景观时,不仅应当注重植被种类的丰富性,而且还应考虑到植被随四季变化的多样性。此外,由于学校有药用植物园、药圃、百草园、本草园等功能性药草园,在增添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同时,也体现出学校的中医药办学特点,弘扬学校的办学理念。

2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要求

2.1符合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园林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的花草树木都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提升了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营造出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价值。因此,在设计校园园林景观时,不仅应给人以美学和艺术的欣赏与感受,更应在具体园林景观设计和规划中体现出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传承以及对社会的进步和对学生的期待等,使学生在具体景观环境中感受文化熏陶、情操陶冶,启迪学生对未来的思考。例如,学校有药用植物园、药圃、百草园、本草园等,不仅增添了学校校园景观的多样性,而且符合中医药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更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观察学习的机会。2.2满足师生审美需求。第一,由于高质量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灵感。因此,校园园林景观建设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满足学校师生审美需求,给师生和观赏者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在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特殊的校园文化设计,引导师生欣赏园林景观艺术,感受自然美的熏陶等体验和感悟,满足师生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需求。第二,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给予学生审视自我的安静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第三,设计师在对校园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应将学校不同的时代风格、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重要文化,通过不同的园林景观传递给学生,从而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信任及留念。

3校园文化建设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思路

3.1利用各功能分区的园林景观传递校园文化。山东中医药大学新校区面积为113.33hm2,整个校园分为教学区、实验区、办公区、图书博物馆区、学生宿舍区、教师公寓区等几个重要功能分区。此外,图书馆前面还有中兴广场和中兴湖,不同的功能分区体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植物造景方法,对各个功能分区进行具体场景的布置和安排。例如,教学区的植物造景布置大多采用规则式,并尽可能地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树种,向学生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此外,在宿舍区作为学生生活、娱乐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对校园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设计师在对宿舍区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以活泼开朗为主,利用宿舍区外的花坛种植部分药草,凸显学校中医院大学的办学宗旨。3.2用“面、线”作主角,“点、线、面”和谐统一。首先,随着校园的发展和开放性的进一步增强,校园建筑和周边建筑越来越密集,使得校园植被造景难度加大,因而破坏了学校的整体协调性。因此,设计和规划校园园林景观时,应尽可能地以“面、线”作为基准,利用大尺寸的景观设计,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进而使校园的园林景观形成点、线、面的和谐统一。例如,图书馆前面的中兴广场和中兴湖等“面”状地,应通过规划设计,选择合理的分割方式和适宜的土壤种植药草,在细微处凸显校园文化精髓的同时,给学生视觉美感享受与体验。其次,由于本校中医药大学的属性,校园内有药用植物园、药圃、百草园、本草园等功能性药草园,设计师在对校园园林景观进行初步设计时就应认真考虑此类药草园所处的位置、所需呈现的形状、所需面积等重要因素。既要满足师生上课及实验等学习需求,又要满足学校师生审美需求,从而进一步传达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宗旨等,营造出积极向上、富有朝气的校园氛围。最后,校园场景的特殊点或角落,常常是具有独特韵味的校园场景闪光点。设计师在对校园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应加大对此类特殊点的重视,设计出和周围环境相匹配,并展现出校园文化精神的园林景观。3.3植物造景要紧密结合园林要素体现校园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除了植物造景外,还有地形地貌、水体、校园道路、特殊标示牌、特殊建筑物等其它园林要素。这些园林要素,有的直接体现了校园文化或学校办学理念,有的则是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植物造景只有与这些园林要素紧密结合,才能够形成统一完善的校园文化。例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图书博物馆具有独特的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不仅能为全校师生查找相关资料,提供便利,还有助于学生在极短时间内了解学校办学历史、当地文化等重要知识,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为进一步建设中医药大学奠定基础。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校园园林景观和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如何在复杂多样的文化建设中,保留学校文化传承是规划设计师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此外,如何利用校园园林景观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仍旧是困扰园林设计师的重要难题。校园园林景观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欣赏到舒适大方、开朗活泼的园林景观,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欣赏景观的同时陶冶情操,加深对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及其它文化的认同,从而增强学校师生的凝聚力,为新时代的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兰金.校园文化与植物造景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2]陈青.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建设中乡土树种的应用[J].景观园林花卉,2011(8)

[3]罗世琦.校园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园林景观,2014(12)

校园景观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图书馆;景观设计;人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与精神水平不断提升,图书馆相应的功能也随之增加。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传播场所,更是提供文化传播的平台以及对一些古籍的收藏、整理和研究的场所。还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一本教科书不仅仅是一个硬质的书籍文化的传播,也有空间的文化过渡。作为特殊文化景观的图书馆景观空间设计,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校园图书馆应该具有文化艺术气息。景观设计和改造在硬件设施上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设计图书馆的景观上必须遵循一定原则。

1设计原则

功能分区原则。一般图书馆周边的环境都会分休闲区、阅读区、散步区、娱乐区、种植区。在每个区域都有对应的景观节点。学生无论是在室内图书馆还是室外的图书馆,都能感受到学与乐。和谐原则。图书馆的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它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考虑周边建筑是否与之融合,在协调中保有自己的特色。独特风格原则。结合学校历史文化,结合图书馆周边人文进行景观设计,设计出独具风格的图书馆景观。实用原则。好的设计以人为本,为人服务。鲁迅说过:“美的愉快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不见得美了。”图书馆的景观能起到心情调节作用,室内和室外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人们坐在室内透过透明的玻璃可以观看到外面的景观。的景观影响着内部空间。在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空间的大小,细部材质的质感和色彩衔接等都影响使用者的感受,所以我们必须全面考量。艺术性原则。优秀的建筑堪称“凝固的音乐”,而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堪称“跳跃的五线谱”。图书馆景观在满足其功能基础上,也要有更高的艺术造诣,带给人以美感,做到构图美,以点、线、面的形式展现在平面构图上,在小品构筑物上以图书馆的文化元素作为一个向导进行异变,进行对比。主色调上减免刺激色彩,营造安静、雅致的空间氛围。在创新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的延续与转化,要做到协调,局部美要服从整体美。

2设计目标

休憩目标。可结合校文化历史设计一个特色休闲地。考虑到休息地的绿荫遮日,周边必定是绿色植物密集地,以打造一个隐蔽、安静的可供休息的地方。文化传播目标。突出文化,间接地传播校文化。然而如何在景观中传递文化呢?在学校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文化历史可以将景观小品,如人物雕塑、特色文化墙等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硬件设施。学生在步行时,可一边散步一边了解校文化历史。生态目标。图书馆是学生聚集的地方,环保与绿化尤为重要,绿化覆盖率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地。适当的绿化面积,可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与生活中的烦恼。绿化可以带给人好心情,使人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与风、光、土、动物等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教育目标。在景观设计中文化阐释尤为重要,学校的雕塑、景观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校园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情,进而影响学习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巨大。突出主题的目标。图书馆景观是为学生服务的,可以运用景观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交流的环境。图书馆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是知识的结晶,是众多学子增长知识的聚集地。景观设计必须从人的需求出发,打造舒适、宜人的环境,突出主题。

3文化特性

环境育人化。图书馆环境也是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重在育人。环境情景化。在小品设计方面,树池、座椅、路灯的设置体现着图书馆的亲和力,使学生、教师找到归属感。动感艺术化。景观设计、绿化配置、铺砖设计、文化墙设计以及喷泉流水等都呈现出动态的艺术性。

4图书馆景观的特点

图书馆主要是由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组成的,长期以来,人们都没有摆脱图书馆是学习场所的想法,而忽略了学生们的娱乐、交流等多样性需求。建造图书馆周边景观有五个关键要素:第一要素是与自然共存。与自然共存不仅仅是绿色植被的增减,而是让学生们与大自然的风光、大自然的水、大自然的土壤、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使莘莘学子得到良好的体验。第二要素是人文化的场景。每个区域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发挥出区域功能,图书馆中的娱乐区不是游乐场所,必须保持安静,所以设施设备也要多做选择,营造舒适安静的氛围,可以建一个水景观,在小水池里养几条小鱼,学子们可以在这里与水亲密接触。景观的陈设是校园人文素质的表现。第三要素是小品设计。小品设计要将校文化历史元素及艺术元素相结合。精心设计小品,在满足小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之余,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第四要素是图书馆景观道路设计。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道路作为生活领域的一部分,可依据图书馆的地形地貌来呈现一个视野开阔、移步换景的效果。道路景观也有动态与静态之分。两侧建筑和绿化可作为衡量一个步行道路的空间尺寸,道路的设计也具有导向作用,可引导学生通往某些地方。第五要素是图书馆的绿化。绿化是提高图书馆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绿化包括观赏的绿化、吸尘的绿化,还有空间过渡的绿化。可利用绿化的色彩、形状、品种创造不同的场景,营造不同的环境。

5图书馆景观设计过程分析

第一,基地分析。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艺术气息。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许多学校的景观都停留在表面设计上,像快餐一样,缺乏营养,求速度而忽略了质量。出现了缺乏文化内涵,艺术氛围不浓,交流场景缺失等问题。图书馆是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所以要重视它的景观设计。第二,概念的演变。艺术设计的元素来源于对物体的解剖,对事物的提炼。而对于图书馆的装饰或是书籍装帧,或是建筑造型,都要依托历史。在对元素的提炼中进一步的构思场景作用。第三,对项目需求、项目功能、项目策略、项目风格的定位。解剖基地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图书馆景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对于比较传统的图书馆来说是个挑战更是个机遇。在设计中融入科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第四,人性化的景观,恰到好处的空间效益,量身定做的尺寸硬件。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必须做到精细,不仅要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还要发挥最大的作用,使人们得到人文关怀,放松身心。设计来源于生活,设计改变着生活。

作者:林晓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校园景观设计范文篇7

空间规划是校园环境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可根据情感功能或者各个建筑物的人文功能划分校园环境“。人文”中“,人”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文”则是指文明与文化。空间布局规划的目的在于营造温暖祥和的校园环境与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文化氛围。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办公楼房、学生宿舍、教学建筑、体育场,而且包括校外活动空间。校园空间规划主要是指校园建筑风格、内部分区形式与周围景观间的协调关系,是整体的校园机构框架。然而随着近代校园的基本特征逐渐发生改变,要求在空间布局与规划理念方面随之做出变化,具体体现为现代互动式区域组合开始取代传统的校园功能分区。例如,武大的古老建筑整体按照对称形式布局设计,而校园整体规划模式又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正与其教学精神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校外的交往空间是指教室外的空间中师生休闲娱乐、生活学习的平台,主要结合风雨操场、休息座椅以及遮阴廊架等景区各要素塑造校园文化景观。

2校园文化景观设计规划

2.1校园文化景观内容。

校园文化是集学校精神、地方精神与民族精神于一身的综合体现,文化景观可以通过直观视觉要素体现。例如,文化铺地、文化墙与雕塑等符号,此类文化设计应注意满足时代、公众与社会要求,而且必须是地方的、本土的与民族的。校园的文化景观是学校标志的组成部分与重要内容,是体现一个学校品格、精神与文化理念的有形实体,具有一定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景观设施、公共艺术与建筑物。例如,北大的纪念讲堂,在展现北大文脉的同时,对广大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约束与导向功能。因此,校园景观设计过程总,需合理运用学校丰富的历史元素与精神文化,在尊重地域特色与历史文脉的同时,通过保护历史古迹,建设设施小品与景观雕塑等一系列措施,利用多样化的植物景观,塑造具有文化精神与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学校精神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让游览学校的人感受到学校的教学氛围与历史积累,有利于学校名誉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2具体的文化景观设计。

2.2.1校园建筑。

建筑物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体,应该具有技术品质与美学品质。学校建筑主要通过布局形态与外形特征传达美学特征与情感特征。例如,教学楼或者图书馆等建筑一般建在醒目位置,富有意义且高大的造型让人由衷生出崇敬感,加上本身存在的学术氛围,促使人们于无形中感受到浓厚的学术力量,激发学生投身于学习状态。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影响,我国各大校园的建筑风格出现巨大变化,开始注重功用与简约,最大程度的把自然条件引入建筑。如,加大改造建筑内部的玻璃窗,便于光线透入。

2.2.2公共艺术。

许多校园中都存在公共艺术。例如,公共设施、雕塑、校园涂鸦、POP艺术等。西方国家通常邀请知名度高的艺术家创作校园公共艺术。例如,部分纽约公立大学强调关于公共艺术的教育经费须切实运用到学校软件与硬件的艺术教育中,这种公共艺术可有效增添学校艺术氛围。雕塑是校园中具象的表现形式,是艺术与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雕塑在设计时应引导或者反映学校文化,并且凝聚周围环境文化,所以创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学校特色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将此类抽象文化逐渐转化为具象要素。例如,清华大学“水木清华”的池边伫立着朱自清的雕像,让人不禁联想到他的著名作品《荷塘月色》。

2.2.3公共设施。

学校的公共设施主要为师生休闲、休憩或者相关活动设置,是体现校园环境的主要元素之一。公共设施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思想交流、休息设施与情绪放松等方面的设计,包括固定式与可动式的座椅、健身设施、游戏设施等。景观设施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需求,选择适当造型、材质、色彩、尺度与比例,表现出现代设计的独特品位,保证使用可靠安全,易于维护,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与一系列的休闲活动。

2.2.4软环境。

软环境主要是指容易被人们感知也易于忽略的景观空间,加强景观空间中的细部设计,能够调动学生的空间感受,有利于学生对周围环境多样体认、直接体察与深入体悟。微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可采用空间渗透与视觉透视等构图与空间处理方法产生幻觉与错觉,达到扩大周围环境空间感的目的。巧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镜面、光电、迷彩、水、舞等元素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例如,上海一所视觉园采用珊瑚绿墙与高大水杉构筑一条狭窄视觉通道,然后将一面镜墙设置于通道终点,使人们产生错觉感、纵深感与幻觉感。

3结束语

校园景观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图书馆;景观设计;人性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与精神水平不断提升,图书馆相应的功能也随之增加。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传播场所,更是提供文化传播的平台以及对一些古籍的收藏、整理和研究的场所。还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一本教科书不仅仅是一个硬质的书籍文化的传播,也有空间的文化过渡。作为特殊文化景观的图书馆景观空间设计,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校园图书馆应该具有文化艺术气息。景观设计和改造在硬件设施上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设计图书馆的景观上必须遵循一定原则。

1设计原则

功能分区原则。一般图书馆周边的环境都会分休闲区、阅读区、散步区、娱乐区、种植区。在每个区域都有对应的景观节点。学生无论是在室内图书馆还是室外的图书馆,都能感受到学与乐。和谐原则。图书馆的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它的历史传统、地理位置,考虑周边建筑是否与之融合,在协调中保有自己的特色。独特风格原则。结合学校历史文化,结合图书馆周边人文进行景观设计,设计出独具风格的图书馆景观。实用原则。好的设计以人为本,为人服务。鲁迅说过:“美的愉快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不见得美了。”图书馆的景观能起到心情调节作用,室内和室外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人们坐在室内透过透明的玻璃可以观看到外面的景观。的景观影响着内部空间。在设计中,我们要考虑空间的大小,细部材质的质感和色彩衔接等都影响使用者的感受,所以我们必须全面考量。艺术性原则。优秀的建筑堪称“凝固的音乐”,而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堪称“跳跃的五线谱”。图书馆景观在满足其功能基础上,也要有更高的艺术造诣,带给人以美感,做到构图美,以点、线、面的形式展现在平面构图上,在小品构筑物上以图书馆的文化元素作为一个向导进行异变,进行对比。主色调上减免刺激色彩,营造安静、雅致的空间氛围。在创新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的延续与转化,要做到协调,局部美要服从整体美。

2设计目标

休憩目标。可结合校文化历史设计一个特色休闲地。考虑到休息地的绿荫遮日,周边必定是绿色植物密集地,以打造一个隐蔽、安静的可供休息的地方。文化传播目标。突出文化,间接地传播校文化。然而如何在景观中传递文化呢?在学校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文化历史可以将景观小品,如人物雕塑、特色文化墙等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硬件设施。学生在步行时,可一边散步一边了解校文化历史。生态目标。图书馆是学生聚集的地方,环保与绿化尤为重要,绿化覆盖率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地。适当的绿化面积,可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与生活中的烦恼。绿化可以带给人好心情,使人回归自然,与自然共存,与风、光、土、动物等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教育目标。在景观设计中文化阐释尤为重要,学校的雕塑、景观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校园环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情,进而影响学习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巨大。突出主题的目标。图书馆景观是为学生服务的,可以运用景观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活动、交流的环境。图书馆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是知识的结晶,是众多学子增长知识的聚集地。景观设计必须从人的需求出发,打造舒适、宜人的环境,突出主题。

3文化特性

环境育人化。图书馆环境也是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重在育人。环境情景化。在小品设计方面,树池、座椅、路灯的设置体现着图书馆的亲和力,使学生、教师找到归属感。动感艺术化。景观设计、绿化配置、铺砖设计、文化墙设计以及喷泉流水等都呈现出动态的艺术性。

4图书馆景观的特点

图书馆主要是由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组成的,长期以来,人们都没有摆脱图书馆是学习场所的想法,而忽略了学生们的娱乐、交流等多样性需求。建造图书馆周边景观有五个关键要素:第一要素是与自然共存。与自然共存不仅仅是绿色植被的增减,而是让学生们与大自然的风光、大自然的水、大自然的土壤、大自然的鸟语花香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使莘莘学子得到良好的体验。第二要素是人文化的场景。每个区域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发挥出区域功能,图书馆中的娱乐区不是游乐场所,必须保持安静,所以设施设备也要多做选择,营造舒适安静的氛围,可以建一个水景观,在小水池里养几条小鱼,学子们可以在这里与水亲密接触。景观的陈设是校园人文素质的表现。第三要素是小品设计。小品设计要将校文化历史元素及艺术元素相结合。精心设计小品,在满足小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之余,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第四要素是图书馆景观道路设计。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道路作为生活领域的一部分,可依据图书馆的地形地貌来呈现一个视野开阔、移步换景的效果。道路景观也有动态与静态之分。两侧建筑和绿化可作为衡量一个步行道路的空间尺寸,道路的设计也具有导向作用,可引导学生通往某些地方。第五要素是图书馆的绿化。绿化是提高图书馆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方面。绿化包括观赏的绿化、吸尘的绿化,还有空间过渡的绿化。可利用绿化的色彩、形状、品种创造不同的场景,营造不同的环境。

5图书馆景观设计过程分析

第一,基地分析。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艺术气息。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许多学校的景观都停留在表面设计上,像快餐一样,缺乏营养,求速度而忽略了质量。出现了缺乏文化内涵,艺术氛围不浓,交流场景缺失等问题。图书馆是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所以要重视它的景观设计。第二,概念的演变。艺术设计的元素来源于对物体的解剖,对事物的提炼。而对于图书馆的装饰或是书籍装帧,或是建筑造型,都要依托历史。在对元素的提炼中进一步的构思场景作用。第三,对项目需求、项目功能、项目策略、项目风格的定位。解剖基地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图书馆景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更新,对于比较传统的图书馆来说是个挑战更是个机遇。在设计中融入科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第四,人性化的景观,恰到好处的空间效益,量身定做的尺寸硬件。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得到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必须做到精细,不仅要呈现出最好的效果,还要发挥最大的作用,使人们得到人文关怀,放松身心。设计来源于生活,设计改变着生活。

作者:林晓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校园景观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特殊学校;景观设计;无障碍性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定义与分类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定义。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是根据学生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特殊的专项教育策略的义务教育机构[1]。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学生完成基础教育、发展其潜能、完善其人格、进行康复训练、进行职业培训、获取专业技能,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找到社会归属感。(二)特殊教育学校的分类。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大致分为四类:听力障碍类、视力障碍类、智力障碍类及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截至2011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1767所,其中有盲校32所,聋校452所,培智学校391所,综合类学校892所。特殊教育学校在下文简称“特校”。

二、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景观现状。我国特殊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其发展差异较大,但从校园建设角度来看,基本延续了正常中小学的规划建设布局,局部有参考无障碍设计,但针对特校校园环境设计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设计体系,仍存在较多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对特校“特殊性”景观的设计原则与方法进行探索。(二)国内特校景观存在的问题。特校校园规划建设不具有“特殊性”,与正常中小学规划基本相同。设施相对陈旧,缺少保护性设计,校园环境安全性不足。建筑形式与内部空间缺乏“特殊性”,忽略了特殊儿童的使用需求,缺乏细部设计,造成空间使用不便或效率低下。室外景观多以花坛绿化为主,忽视特殊群体的特殊户外活动需求,场地功能性单一。校园植物配置不具备“特殊性”,仍是简单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忽略了植物本身的康复性功能。校园色彩没有“特殊性”,校园多以灰调为主,大多是水泥路面和水泥色教学楼,加以局部绿化,缺乏校园活力,忽略了色彩对特殊儿童的重要意义。景观中无障碍设计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各类特殊儿童的生理特征。

三、特殊教育学校景观的“特殊”之处

(一)景观中行为主体的特殊性。特校景观的特殊性取决于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分析景观中行为主体特殊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是奠定后续景观设计的基础,也是特校景观设计的依据。1.特殊的生理特征正常人具有五感六觉,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特校学生具有各类生理缺陷,导致他们无法对周围环境做出正确感知,使他们在各类空间活动时的行为具有特殊性,也必然影响特教学校各类活动空间的尺度和形式。2.特殊的心理特征大多数特校学生因为自身缺陷,极易具有自卑心理,而且,由于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想法,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极度缺乏安全感,由于不能完整获取外界信息,更容易引起恐慌和敌对情绪。同时,他们又迫切渴望社会归属感,希望以社会人的身份被尊重和认可,回归主流社会,消除歧视和差别待遇[2]。这些心理特征与景观中空间的围合形式、空间予以人的心理暗示、交往空间的形式与尺度、植物的选择等均有直接联系。3.特殊的行为特征特教学校几乎都是封闭式管理,特校学生和其他正常儿童、青少年一样,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大量的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不同的是他们的行为方式具有特殊性。以听障学生为例,他们大多行动自如,交流主要借助手语和口语双语交流,而手语属于肢体语言,有一定的动作幅度,因此,该交流空间的尺度相较于正常人的尺度要更大些,才可以满足听障学生正常的交流需求。所以,相对于正常校园来讲,特校校园景观的户外交往品质应高于普通校园。(二)景观功能的特殊性。景观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类型在不断增加、细分,其功能内涵也在不断扩大,比较常规的功能性一般是指观赏、休闲、娱乐、文化、生态等,但在特校景观里,其功能还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1.应具有无障碍性无障碍设计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欧洲,主要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目的是为残障人士提供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3]。具体到特教学校校园景观设计中,无障碍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无障碍设施上,其内核应当认定为安全性、易识别性等方面。安全是必须保障的基本因素,除常规安全设计外,还应增加视觉触觉警示和身体保护这些方面的设计,尽量扩大安全的活动范围。由于行为主体的环境感知能力较差,因此,特校景观中的空间布局应当简洁,造型、色彩和质感应具有一定识别性,标识系统要符合特校学生认知规律。2.应具有康复性特教学校的校园景观还应考虑医疗景观中的康复性因素,包括感官机能训练、游戏和疗养方面。康复性景观起源于康复花园的概念,是指能为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康复提供助益的户外活动空间[3]。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医疗景观的设计,针对特教学校的景观建设,不仅要有新鲜的空气、阳光、流水,还应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具有生理康复性的景观设施载体,以及具有心理康复性的各类人文景观,营造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游戏场所,为学生们的身心提供有益的帮助,减少消极的情绪,为他们建立积极的户外空间。3.应具有补偿性所谓补偿性,是指以行为主体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依据,通过环境设计的支持,使其他各项正常的身体机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从而弥补其本身的缺陷。(1)视觉补偿视觉是人们获取感知信息的重要手段,其中感知信息量的80%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相较于其他感官具有极大的优势。营造视觉景观的要素包括:空间的尺度、比例,建筑的造型、色彩,铺装的图案、材质,设施的形态、颜色,植物的配置、色彩搭配等。以色彩为例,色彩是最直观的视觉要素,学生可以通过色彩的鲜明变化增强对环境的感知力,而且无论是基于古印度健康理论的色彩疗法,还是现代的医学实践,都认为色彩本身的确具有治疗性。不同的色彩,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暗示,能对人的感官和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促使其达到内在的一种平衡,进而完成一种生理补偿,达到辅助治疗康复的目的。(2)听觉补偿视觉是人们获取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次则为听觉。听觉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能帮助加深记忆及获取情感暗示,通过声音与行为主体的交流、互动,消除孤寂感。一个康复环境中,如果过于安静,非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反而会加重其内心的孤独感。在特教学校的听觉景观中,不仅要善于规划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还应有喷泉、水池等人工声景观,以及一些声音的互动装置,尤其对于视障学生,更应有意识有目的去引导他们探索声音的奥秘,激发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兴趣和想象,从而减轻他们内心的不安。(3)触觉补偿触觉是分布于全身、最复杂的感觉系统。在康复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对触觉的刺激来形成情感传递,进而进行康复治疗。在特教学校景观设计中,应有意识创造触觉环境,增强学生触觉的敏感度,进一步加强他们对环境的正确感知。触觉补偿的景观手段应从材质肌理方面着手,通过铺装和各类设施的材质肌理变化,提示他们场地和设施的功能发生改变,使其从侧面进一步接收环境的信息,完成触觉的感官补偿体验。因此,在触觉景观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其次是整体性,合理安排各类材质在景观全局中的分布,再次,考虑趣味性,尽量将游戏方式与康复设施设计进行结合;最后要兼顾艺术性。(4)嗅觉补偿心理学资料显示,新生儿能够对有气味的物质做出各种反应,并且相较于视觉,嗅觉更容易激发人体反应,且印象更为深刻。气味虽然无形,但在景观设计中作用微妙,可以强化人在环境中的体验。特教学校嗅觉景观的营造主要通过植物的配置,相较于常规的景观场所,还应考虑其特殊的功能性。例如,在适地适树原则下,去选择一些能够分泌杀菌素、净化空气能力较强、具有芳香气味的保健型植物,以加深学生对环境的感知。甚至可以利用植物的气味进行景观区域的划分,刺激他们的嗅觉,引导他们户外探索的兴趣,加深其对环境的感知。

四、发展趋势

随着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特殊人群,尤其是特殊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应当得到各界更多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是帮助他们自立、发展潜能、掌握知识与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重要场所。因此,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景观环境的研究应该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景观营造的一个重要专类分支,进行长期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左元国.特殊教育学校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王震雨.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校园景观设计范文篇10

共享理念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景观设计是共享理念发展的结果城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共享理念。一座城市在建立之后,居民可以共享城市内部的公园、绿地、公立医院及政府机构提供的服务,同时也会受到各项管理制度的约束。共享理念的产生同城市建设一脉相承。事实上,在城市发展初期,由于城市内部的自然属性较强,物质不丰富,人们倾向于以群居的方式共同分享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这也对城市建筑设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1]。在生产技术变革和物质资本不断积累的背景下,城市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共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对城市的园林景观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因此,城市开始关注景观设计范畴,并将共享理念融入其中,使居民能够共享城市内部的景观环境。共享理念为景观设计提供方向指引从概念上来讲,共享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指引景观设计向更高水平迈进。在初始阶段,基于共享理念的景观设计以提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为宗旨,主要体现在社区和绿化带的景观设计上。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景观设计中逐渐融入了更多的人文观念,同时将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公共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指向。时至今日,随着各种社会新思潮的形成和多样化设计理念的渗透,如何引领景观设计适应时展趋势,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2]。特别是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在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职能范围和其在城市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校园景观设计也应思考如何更加充分地体现共享理念,营造良好的育人和文化氛围。

共享时代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推动校园景观设计与城市空间相融合

高等院校是城市培养人才和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基础设施,肩负着城市的教育和文化职能,同时城市的健康发展又为高校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通常来说,高校校园建立在城市内部,享受着城市内部的各项功能与服务,但在校园管理和校园环境构建方面,高校却与城市管理互相独立。一旦把握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二者割裂看待,就很容易导致高校的教育功能难以正常发挥,以及城市社会文化氛围恶化等问题。在共享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对其理念和内容作出相应调整,使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体现出所处城市的特点,使高等院校在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的同时,为城市人文环境的塑造和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助力。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深挖共享理念的价值内涵,通过将其元素融入校园景观设计中引导高校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与城市空间相融合,以城市的景观特点和色彩表现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基调,使高校真正成为城市的一部分。1.将建筑物作为校园边界通常来讲,高校以墙体为校园边界,但实际上建筑物同样能够作为校园边界,相对于墙体边界而言,建筑物边界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校园融入城市环境,并在城市内部创造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没有使用传统设计理念中的砖墙搭建方式,而是将图书馆、体育馆等功能性建筑作为校园边界,在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创建了一个独立于其他功能区的空间,同时利用人行道等保持和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传统的围墙式设计,以建筑物充当校园边界的设计对校园景观的整体基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2.色彩基调的一致性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要求在色彩基调方面与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同时充分结合设计者的想象力,使校园景观色彩符合自身的文化风格。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校园景观设计由建筑物和植被共同映衬而成,而二者在色彩表现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别,特别是植物景观会呈现出季节性的变化[3]。所以在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高校的气候特点和校园周边建筑的功能分区,确保校园景观同城市景观在色彩基调上保持一致。3.重视植物绿化带的作用在校园景观中,植物绿化带起到了增添视觉元素,营造良好人文意境的作用,同时绝大多数城市景观设计中都包含城市绿化带设计,通过植物绿化带功能的发挥增强高校同城市之间的融合,并保持校园景观的独特氛围。例如,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利用植被绿化带和河道设计将学校与城市隔开,既在校园内部产生了空间效应,又丰富了校园景观的色彩表现力。除此之外,植物绿化带还是校园与周边建筑交界处的缓冲区域,以避免建筑风格过于突兀。

协调校园范围内人与动物之间的共生性

自然界是人类和各种动植物构成的统一体。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起到维护生态稳定的作用。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高智商生物,不能将自身定义为统领者,而是应当平等地看待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探索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关于如何解决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问题,开始由生物学向社会学等人文学科转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范围内,均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各国也逐渐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表示保护动物、尊重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动物保护相关法律体系仍不完善,已有学者联合国内外公益组织和机构致力于推动动物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而这种趋势必然对校园景观设计产生一定影响,对各高校校园景观进行考察发现,很多高校通过在校园中搭建猫舍、狗舍、鸟巢等各类动物景观,推动静态元素与动态元素相结合,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态自然景观,在尊重各种动物生存权的基础上,使高校师生从中感受到一定的趣味性。1.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城市生态系统是否具备完整性和生态环境的好坏成为评价城市景观设计水平的重要依据。高校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围绕生态文明理念在校园景观中加入动物保护的元素,通过动物栖息地搭建或生态保护区设立使学生认识到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在校园环境中融入动态景观,提高校园景观的多样性。很多高校开始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例如在校园内为流浪猫搭建固定的猫舍,使流浪猫可以获得稳定的食物供应,保证其基本生存条件。高校师生通过对流浪猫的保护可以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为动物保护作出更多贡献[4]。2.建设趣味性校园场景以动物保护为主题的景观设计不仅蕴含生态保护元素,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利于营造多样性的校园景观,为人与动物提供交流共生的区域。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创建自然生态景观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校园中存在的各种植物和动物营造小型生态园,一方面使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城市自然资源,将校园人文景观和自然元素相融合,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原则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良开发和利用,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而这种失衡也会为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自然灾害频发、气候条件恶化等将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这一形势,联合国最先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深入解读,并以政策倡议的形式鼓励世界各国贯彻这一理念。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协调整合的基础上,应力求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非必要消耗,并依托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增强景观设计的艺术美感。因此,高校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观念融入校园景观设计中,在发挥教育职能的同时为自然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例如在高校设立垃圾分类站点,搭建花坛、假山等绿色景观,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1.以地区特色为依据进行景观设计推进生态校园建设应以地区特色和气候条件为基本依据,按照因地制宜相关原则,在尽可能保持校园自然资源原有状态的同时进行校园景观设计,特别是对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的地区,应通过植被覆盖等方式加强对校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江西婺源茶叶职业学院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引入油菜花景观,使高校师生在校园内感受油菜花盛开时的自然美景,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校园景观的独特性,让更多师生参与到校园景观设计中,营造出了良好的校园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因地制宜原则虽然是一个整体性概念,但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可以对校区规划进行微调,其在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2.减少能源资源消耗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共享时代到来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共享理念引导下对校园景观进行设计必须遵循节能原则,既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又要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这一视角来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更多地利用风能、太阳能、氢能等可再生资源,利用环保材料搭建校园景观[5]。例如,“雨水花园”是很多高校用来优化校园生态环境,提高校园绿色化程度的重要方式。“雨水花园”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人造或自然绿地上,利用特定的结构和环境设计对自然界中的雨水进行收集,将其用以滋润植被、涵养土壤,是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雨水花园”建造成本较低,有效降低了草坪管理费用,且营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艺术美感。同时,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应将目光聚焦于科技领域,以最新技术和科技成果优化校园自然景观设计,注重校园景观的持续深入发展。随着共享时代的到来,共享理念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不断深化。在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同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考虑到景观设计和共享理念之间的深入联系,高校在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坚持以共享理念为指引,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基本内涵。因此,本研究分别从推动校园景观设计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协调校园范围内人与动物之间的共生性以及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原则三个方面进行策略分析,以期促进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尧君.基于“便捷·交互·共生”的校园空间营造——以马銮湾新城鼎美高中项目为例[J].福建建材,2021(11):35-37+61.

[2]陈语娴,曹畅,戴代新.论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的“度”——以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景观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1(01):253-256.

[3]杨小庆,周建.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公共空间景观特质设计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3):88-90.

[4]刘瑛.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设计的实践与研究——以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为例[J].艺术研究,2020(01):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