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评估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3 17:20:30

文物保护评估

文物保护评估范文篇1

第一条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和合理利用的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中共**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省文化保护工程》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是指工程方案经国家文物局或省文物局批准实施,并经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利用情况良好、管理规范,通过正式评估的、对相关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项目。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省级以上(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项目申报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预选项目和正式项目的实施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省文物局负责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各相关市、县(市、区)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第二章预选项目申报与实施管理

第五条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一般需通过预选项目的申报、遴选和实施,经验收、评估最终确认为正式项目。

未进入预选项目的已实施的其它文物保护项目,若符合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应具备的条件,亦可直接申报“**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第六条预选项目的选择,需满足以下条件:

(一)确需保护修缮的省级以上(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项目具有代表性和一定规模;

(三)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预计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或经济效益;

(四)文物所在地政府有实施保护项目的积极性,并落实相应的管理实施机构和资金。

第七条预选项目的申报由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市、县(市、区)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每年5月底之前提出,填写《**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预选项目申请表》。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审议、遴选,并于当年7月初评审认定,即作为“**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预选项目。

第八条被确定为预选项目的保护工程,依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制订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方案,按规定程序报批。预选项目(工程)施工实行招投标及施工监理,依据经批复的设计方案及施工技术设计进行施工。项目实施单位要制订、落实各项措施,严格管理。省文物局将视工程具体情况,组织或委托专家对工程施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检查。

第九条预选项目施工结束后由项目审批机关组织竣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将取消预选项目资格,作出相应处罚,问题严重者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处理。

第十条预选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尽快实施合理利用方案,在一年内产生初步的社会或经济效益。

第三章正式项目的条件及评选

第十条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申报、审批、施工、验收等应符合国家、省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项目严格遵守文物保护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能做到合理、适度地利用,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或经济效益;

(四)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工作规范、有效,相关资料完备。

第十一条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在预选项目或直接申报的项目竣工验收后的一年内对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质量和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评估,入选者予以公示。通过评估的项目正式授予“**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称号。

第十二条为科学实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省文物局组织成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专家组主要职责:

(一)参与预选项目的遴选;

(二)专项经费补助讨论;

(三)预选项目修缮设计方案和合理利用方案的审查;

(四)预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五)预选项目验收和正式项目的评估确认。

第十三条省文物局将在全省范围内宣传、介绍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动全省文物保护工程质量和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十四条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项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补助范围包括:

1、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预选项目实施;

2、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专项奖励;

3、相关科研课题及工程报告出版。

宁波市及所辖市、县、区行政区域内的预选项目所需经费,根据国家计划单列市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文物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的预选项目补助经费分阶段拨付,其中预选项目名单确定后拨付30%,预选项目设计方案批复同意后拨付50%,工程竣工通过验收后拨付20%。

文物保护评估范文篇2

(一)文化方面

1.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召开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培训会,14个乡镇分管领导、综合文化站站长、文物网格员代表、“三区”文化人才、群众文化服务品牌负责人、乡村文艺队伍负责人、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参加培训。报送《杏则村打造田园式阅读空间》《杏则村打造分布式露天小舞台》《土沃村创新非遗传承模式》《交口村打造“文化+文物+旅游”新模式》《传统庙宇变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个示范区创建创新案例。协助省厅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验收。

2.规范基层建设,丰富文艺作品。深入全县乡镇,规范、完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丰富文艺作品,创作了歌曲《喜气洋洋》、音乐快板《奋进新时代》、歌舞《锦绣飞旋》、情景剧《扶贫路上》和MV《之恋》。建成“树理云”数字文化馆和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包括读者指南、讲座、展览、活动、公告通知、数字资源、数字图书、志愿服务八大板块,共有数字资源20TB,其中电子书5万册共10TB。数字文化馆包括精彩资讯、文化品牌、文化直播、业内培训、数字展厅、惠民院线、文化志愿、非遗传承八项功能。

3.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对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使用、免费开放等情况进行整改提升。重点打造我县在太行一号公路沿线点位——杏则村、下沃泉村、土沃村、交口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合理设置并精心打造与周边环境匹配,便于村民和游客活动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将文旅元素深度融合。

4.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成功申报2020年度省群众文化惠民项目4项。其中,省群众文化服务品牌1个、省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35支、省乡土文化能人艺人17个、省乡村文化带头人35个。开展县2020年“非遗”、戏曲、图书流动服务进校园活动,分别走进小学、学校、二中、城镇初中、中学。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暨文化文明志愿服务文艺、图书进校园、进幸福大院、进景区、进农村、进警营、进机关、进工地、进社区、进企业、进网站“十进”活动。开展免费送戏下乡140场,免费送电影下乡1532场。召开文化人才工作培训两场,14个乡镇文化分管领导、综合文化站站长、文物网格员代表、“三区”文化人才、群众文化服务品牌负责人、乡村文艺队伍负责人、乡土文化能人艺人、乡村文化带头人等300余人次参加培训,为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开展提供了人才队伍保障。

(二)旅游方面

1.积极落实逆周期调节政策。实施了A级景区免门票、旅游住宿优惠、报销抵晋当日高速公路过路费和旅行社返点等逆周期调节政策,实现了游客翻番,旅游业迅速回暖的预期目标。3月1日至11月31日,我县酒店核销消费券数量184张,核销消费券金额5960元,发票总金额43709元,游客总人数226人,过路费车辆数69辆,总金额7512.48元。

2.加快推进龙头景区建设。加强历山景区、柳氏民居、湘峪古堡三个A级龙头景区建设,打造旅游核心品牌。历山加速推进与高新普惠对接,普惠旅游已提出转让股份意愿,历山景区已协调县文旅公司暂时接手运营,待高新普惠公司自身审计、股份改革完成后,再根据县政府安排对接历山景区的股份转让工作,目前景区经营状况良好。委托审计核算、资产评估、法律咨询三家公司对大唐文兴公司和柳氏实业公司完成资产评估,为下一步股权整合奠定了基础。湘峪古堡招商引资工作持续进行,北京山海文旅集团投资规划召开汇报会,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领导、部门领导听取了湘峪古堡下一步开发思路。湘峪古堡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

3.大景区建设。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大景区总体规划和核心景区详规》已完成,按照“基础设施建设和业态招商同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继续完善国家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搭建形成森林公园营运框架,为社会资本进入创造必要条件。

4.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县旅游集散中心已完成可研、立项、选址。10座旅游厕所已全部完工,其中3A级3座,2A级4座,A级3座。

5.旅游宣传。围绕“待开发的处女地”“中原大地后花园”“健康养老长寿乡”三大主题,成功在郑州、博爱、济源三个地市举办“清凉太行如画”中原城市群旅游推介会,全县3A级以上景区及县农林投公司对我县优势文旅资源和产品进行了全面展示和推介,参与人数2000余人,签约游客约30万人次。

6.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营销两手抓,游客接待量远超去年同期。杏则村、豆庄村成功申报为省级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战略部署和市“百村百院”行动计划,叫响擦亮“生态康养·如画”康养品牌,成立康养特色村建设指挥部,全力打造下四个康养特色村。

7.旅游扶贫。制定了《A级景区扶贫工作方案》,A级景区共安排39名贫困户就业;与110户贫困户签订农产品代销协议,已发放代销定金22000元;组织旅游扶贫专项培训2次,线上辐射全县14个乡镇,线下培训共三期110人,拉动景区周边贫困户12户40人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

(三)文物方面

1.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文物、公安、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历史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文保中心,负责统筹推进全县的文物保护工作;在四处国保单位(湘峪古堡、窦庄古建筑群、郭壁古建筑群、柳氏民居)设置文保所,聘请122名专职文物看护员、242名文物网格员,明确任务,厘清职责,实现了文物保护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县、乡(镇)、村、文保员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建立“四级责任制”管理体系;认真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和“四有工作”(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管护机构)要求,对县保以上文保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标志碑作出标志说明,建立档案。

2.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2020年,我局共实施文物保护修缮项目4个,总投资1704万元,包括郭壁东院-雨花阁文物保护修缮项目、窦庄耕读院吕祖阁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土沃洞沟村虞帝庙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和县城城隍庙文物保护修缮项目。

3.强化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在“文化遗产日”和“5.18国际博物馆日”,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图书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阵地进行宣传。今年以来,所有国保、省保、市保、县保单位通过悬挂标语、制作宣传版面、发放宣传资料,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宣传,群众文物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在全县形成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风尚。

4.采取措施确保文物安全。积极开展文物安全检查。检查发现,中村镇上阁村市保单位舜帝庙侧墙上架设有管线,固定有煤气管道,现已拆除。端氏镇曲堤村在没有给文物部门提交书面请示的情况下,擅自拆除三普点文物霍惟准门楼,产生不良影响。经文物执法队核实,对村委做出了通报批评,更换了文物网格员,要求村委将拆除后的石构件摆放整齐、编号,现已用篷布蓬起,在条件成熟后再恢复门楼。

(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方面

开展网吧专项整治,组织召开创文问题反馈推进整改会议,公开《网吧标准化承诺书》,推行网吧标准化建设。开展娱乐场所专项整治,从“管理、服务、安全”三个方面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管理,发放“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公益宣传海报、警示标识、三个规范海报600余张,为更好地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展广播电视专项整治,综合执法的同时向群众进行法律法规宣传,让广大居民了解擅自销售、安装和使用卫星电视广播接收设施属于违法行为,通过“双随机”联合执法,发挥行业职能,对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按照销售、安装和使用三个环节加强管理。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实施文化资源普査,摸清“家底”,建好档案,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梳理挖掘历史文化名人历代作品和建筑资源,编辑整理古籍、名作、名篇,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性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二)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切实做好我县古建筑、古人类遗址、传统村落、红色及抗战文化遗存、可移动文物等各级各类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加大重要遗迹遗存、重大濒危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力度,进一步系统保护和展示乡村的文物古迹、文化习俗等。

(三)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提炼题材,创作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传播文化,传承精神。

(四)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础上,继续巩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果,完善“县两馆(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保障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数据和资源的上下联动和共享共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能力。

(五)组织开展第五届赵树理文化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优化活动安排,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扩大宣传范围,叫响“千年古县如画”品牌。

(六)加速推进龙头景区建设。聚焦历山、柳氏民居、湘峪古堡和四大重点景区,推进历山景区股份制建设,加强柳氏民居景区与文旅集团的对接工作,持续推进湘峪古堡景区招商引资,完成景区核心景区建设。

(七)持续开展乡村旅游工作。依据全县乡村文化旅游特点和优势,结合康养特色村建设工作,精准定位,各有侧重,审慎落笔,高水准打造一批不同类型和体验的乡村旅游示范样本,并积极申报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八)旅游基础工作。持续开展旅游厕所、旅游营销、旅游培训、智慧旅游等基础工作,确实提供旅游服务水平。

(九)加强文保员和文物网格员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文保员、网格员履职尽责的能力。制定考核办法,对乡镇、行政村、文保员和文物网格员进行考核。

文物保护评估范文篇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摸清我县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现状,全面掌握我县文物资源、数量、分布及保存的基本状况。经县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一次文物实地普查。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目的

(一)摸清家底,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好文物资源,促进我县三个文明建设。

(二)在此次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核定公布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为申报第六批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遴选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好准备。

(三)培养一批基层文物工作者。通过开展文物普查,锻炼和培养一批热爱文物保护的工作者,从而更有效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及时沟通信息,充分发挥文物保护的作用。

三、主要任务和实施原则

(一)通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摸清当地的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分布数量和保存情况,做好调查登记,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今后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作好准备。对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的文物,摸清所有人的姓名、住址和收藏情况,为以后征购做好准备。

(二)此次文物普查对古代建筑和革命文物保存比较集中的地区应加以重点调查,做好详尽说明,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街、镇村)做准备。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文物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利用规划,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

(三)对原已普查并造册登记的文物进行核实,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早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对因经济建设或自然灾害而遭破坏、损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应做出书面报告。

(四)实施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点面结合,讲究实效。

四、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县成立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文体、公安、建设、广电、旅游、宗教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体局,具体负责全县文物普查工作的指导、协调、联系和相关文字资料及表格的设计、印发等工作。各乡镇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培训、指导和资料发放与汇总等工作。

五、具体安排

(一)时间安排:全县文物普查工作从**年8月1日至2007年1月15日。

(二)步骤、方法和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8月1日—8月31日)。成立组织机构、培训骨干、查阅资料、制订具体方案等。培训主要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各乡镇要有一至二名文物工作者参加培训,培训合格者颁发证书,培训时间另行通知。培训结束后,各乡镇以受到培训的文物普查骨干为基础组建普查队,普查队以乡镇文化工作者为主,并抽调有一定历史知识和对地方志熟悉的退休干部(教师)参加。普查队成立后,着手查阅当地文物志、地方志等文献,制定当地的普查计划。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9月1日—11月15日)。主要工作:一是宣传访问,实地调查,登记造册,整理资料。各普查队深入乡村、街道进行实地调查,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认真做好登记造册工作,并在实地走访工作结束后,做好资料的汇总造册,上报所在地的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做好文物建档和遗失文物的核实工作。文博单位要仔细清点所藏文物,并按文物等级登记造册。对自然灭失的文物要及时注销并标注原因;发生文物被盗或丢失事件要及时报案,并按紧急事件处理程序及时处理,资料备案,以便文物汇总。

第三阶段:综合评估阶段(11月16日—12月15日)。主要工作是对普查文物进行汇总综合研究,评估普查文物的价值。在普查的基础上,各普查队要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当地行政部门组织申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需征购的民间收藏特色文物应及时征购收藏。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向国家捐赠文物,对捐赠珍贵文物者,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急需维修的文物保护单位要制订维修方案,筹措经费,及时维修。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资源,要制订相应的保护和利用规划。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2月16日—2007年1月15日)。县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的文物普查工作进行总结和验收,召开总结表彰会,举办普查成果展览。

六、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乡镇和各有关单位要把此次文物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搞好协调。

(二)深入细致,认真搞好实地调查。文物普查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普查人员必须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深入群众,涉足实地,调查摸清每一处文物遗迹。在勘实的基础上,认真填写印发的各类文物登记表。

文物保护评估范文篇4

[关键词]旅游行业;文物部门;文旅资源

2019年10月16日,河北省政务服务大厅正式运行(见封底图1),标志着河北的行政审批工作迈入新阶段[1]。这种新模式对办事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最多跑一次”的目标,需要制定完整易懂的服务指南,将每一个事项的设立依据、办理条件、申办材料要求、办事流程和办理时限准确传达给申请人。但是,在服务指南的编制和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其更侧重宏观指导,并受到篇幅限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导致申请人仅通过通读办事指南,往往很难掌握所有的要点和细节,无形中降低了效率。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每一个事项都存在一个或几个要点盲区,需要反复向申请人指导和强调,为此,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将这些要点盲区列出,对已经制定的服务指南做有益的补充[2]。涉及河北省文物局的行政审批事项共包括36个主项、47个子项,其中行政许可(包括初审转报)事项共20个主项、28个子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共16个主项、19个子项。在日常工作中,大部分事项是很少涉及的,大厅运行一年来,所有办件仅涉及14个主项,而在这14项中,被高频率申请的事项只占一半,有些事项一年仅被申请两三次,办件所涉事项相对集中的特点非常明显[3]。经过一年的统计和总结,现将办件数量居前并容易出现错误的四个事项作为高频事项重点介绍。

一文物保护单位及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许可

该事项为河北省文物局历年行政审批办件数量之冠,每年的办件数量都占全年办件总量的一半左右。该主项共分为4个子项,河北省文物局接受2个子项的申请,分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审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审批”。该事项办理过程中,容易出错的有如下几点。第一,该事项的申请人应为项目所涉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者或当地文物部门,如当地文旅局或文保所,不能由施工单位申请;第二,申办材料中的“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监理单位名称”,对省内省外施工、监理单位所要求的材料不同。对于在河北省注册的施工、监理单位,由于省局已掌握所有资质单位的详细材料,申报时,只需提交施工、监理单位的名称即可。对于省外的符合资质要求的单位,除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交资质证书和年检合格材料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需要注意的是,施工、监理单位所接工程的级别和类型要与其资质相符,否则,不予受理。除以上正常情况外,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特别指出。根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发〔2014〕13号,《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的附件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等级分级表规定,保养维护和抢险加固工程,施工资质可以向下浮动一个级别,即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二级资质单位可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加固工程。第三,申办材料中的“项目负责人具有同级别、同类型相关工程业绩说明材料”。该材料出错率很高,一般是由于对“同级别、同类型”关注不够。常见的错误主要是级别和类型不能同时符合要求,如项目负责人曾担任过古建筑类国保单位和石窟寺及石刻类省保单位修缮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则不符合要求。

二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核

该主项共分4个子项,河北省文物局接受2个子项的申请,分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批”。由于省局对两个子项的权限不同,导致无论申办材料还是办理流程都不同。对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控地带的建设工程,其审批单位为国家文物局,因此河北省文物局执行初审转报职能,即接收并整合申请材料,通过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上报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审批。该子项所需申办材料仅3项,并且要求明确,不易出错。对于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控地带的建设工程,由省文物局直接审批。该子项所需申办材料共7项,出错较多,以下重点对该子项进行分析。第一,该事项最常见的问题是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线不明确。设计方案中必须有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范围和文物保护单位建控地带关系图,通过该图能明确反映工程施工范围涉及文物保护单位建控地带,并且不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否则,应按照“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审批”事项申报。例如,跨越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一座桥,两侧桥墩在建控地带内,桥体跨越保护范围,又如,在文物保护单位下修一条隧道,隧道两端在建设控制地带内,隧道穿越保护范围,这时我们要明确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是三维空间概念,无论从天空跨越还是从地下穿越,都影响到了保护范围内的文物本体,因此这两种情况均应按照“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审批”事项申报;第二,《文物影响评估报告》需由具有文物保护相关资质的单位编制,除加盖单位公章外,还要求编写负责人签字,这一点经常被申报单位忽略[4];第三,如工程涉及遗址类保护单位,申请人除需提供常规材料外,还需追加提供一份遗址勘察报告;第四,工程施工如涉及相关利益方,需提供所有利益方的同意意见;第五,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审批同意后,出具《关于某某工程方案的意见》作为结论,不出具行政许可决定书。

三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勘察设计、施工资质、监理资质)证书核发

该主项国家基本目录共有2个子项,分别为“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施工一级、监理甲级)资质审批”和“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勘察设计乙丙级、施工资质二三级、监理资质乙丙级)证书核发”。河北省文物局结合自身职能特点,将该主项细分为12个子项,其中以“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勘察设计资质乙、丙级)证书核发”“文物保护工程资质(施工资质二、三级)证书核发”“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监理资质乙、丙级)证书核发”等3个子项咨询人数最多。咨询最多的是资格问题,下面我们以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二、三级资质为例,详细说明资格问题。河北省文物局受理、审核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二、三级资质申请时,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第六条、第七条规定办理。首先,根据该规定,申请施工二级资质要求该单位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证书》的项目负责人不少于5人,申请三级资质要求该单位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证书》的项目负责人不少于3人,并且最终资质证书上的业务范围与该单位项目负责人责任工程师证书上的从业范围保持一致。其次,对申请单位业绩的要求,原则上施工单位应从承担符合自身资质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开始,当质量合格的工程数量满足申报更高等级要求后,逐级提升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申请单位也可采取与有资质单位合作的方式,派遣技术人员参与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5]。

四博物馆设立、变更、终止备案

2017年7月,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要求从加快现代博物馆制度建设、提高博物馆办馆质量和完善扶持政策等三个方面着手,加强非国有博物馆建设。201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落实非国有博物馆支持政策。从2019年开始,一批拥有现代管理制度的博物馆,特别是非国有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博物馆事业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该事项属于其他行政权力事项,不在国家基本目录中。该主项共有3个子项,分别为“博物馆设立备案”“博物馆变更备案”和“博物馆终止备案”。其中,被咨询和办件最多的是“博物馆设立备案”受理条件,本章只对该子项进行解释说明。博物馆一般为非营利性组织,其设立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如需有固定的馆址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展室、藏品保管场所;须有相应数量的藏品以及必要的研究资料,并能够形成陈列展览体系;须有与其规模和功能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有必要的办馆资金和稳定的运行经费来源;须有确保观众人身安全的设施、制度及应急预案。国有博物馆设立备案需要准备材料9项,非国有博物馆设立需要准备材料12项。以“非国有博物馆设立”所需材料为例,与上述条件对应的材料分别是:“非国有博物馆馆舍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展室和藏品保管场所的环境条件符合藏品展示、保护、管理需要的论证材料”,“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目录、藏品概述及藏品合法来源说明”,“非国有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非国有博物馆举办者的出资证明或者验资报告”“安防、消防证明”。博物馆设立备案为博物馆设立的初始程序,该事项受理后,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赴拟建馆场所现场考察审核,对发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并形成审核结论,审核办结后,省文物局出具《博物馆设立备案确认书》,申请人需携带确认书,到工商等其他部门办理后续手续。(见封底图2)

五结语

对以上四个主项的解释分析虽不能全面涵盖所有高频事项,但已可以体现河北省文物局行政审批工作既严谨有序,又简洁灵活的特点。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便民高效的措施出台,对审批人员的素质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端正态度,不断学习,才能切实做好政务服务工作[6]。

[参考文献]

[1]王伟青,谭诚,姜玉婕.多措并举河北省继续加快优化营商环境的步伐[J].商场现代化,2019,(19):7-8.

[2]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平台对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R].河北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11-20.

[3]高伟.新模式下的行政审批工作—记河北省文物局进驻政务服务大厅一年来的工作[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6):90-91.

[4]范承泰.浅析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工作—以山东省为例[J].住区,2020,(1):165-168.

[5]张雄飞.文物保护工程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初探[J].常州文博论丛,2019,(1):125-129.

文物保护评估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入落实关于文物工作的系列论述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文物安全为底线,以科学保护为前提,以合理利用为导向,改革创新强基础,攻坚克难补短板,奋发有为蹚新路,坚定自信争一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形成政府负总责、文物部门监管、有关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新格局。

——坚持分级分类保护。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分级分类,精准施策。推动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保护并重转变、从单一文物点状保护向单一文物点状保护和线性与片区文物整体保护并重转变,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保护管理。

——坚持融入发展大局。以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为抓手,将文物保护利用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河一山一岭”区域经济发展、全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振兴、“一名人一馆”等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整合资源,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扩大开放,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全国、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坚持合理保护利用。始终坚持在保护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利用文物,以开放展示促进合理利用,以合理利用反哺保护,形成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逐步实现从单体文物单位利用向线路、片区、类别为主的体系文物单位利用转变,从单一利用方式向多渠道利用方式转变,从单一县域、市域利用向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利用转变。注重强化文物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传承河东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坚持项目引领发展。以重大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为引领,立足于国保、省保、市保的保护利用项目储备,加快县保以上濒危文物的抢险步伐,合理布局县保和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项目,力争以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的推进为“三高地三强市”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文物贡献。

三、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紧紧围绕走出一条符合市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目标,文物依法保护水平显著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基本形成,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机构队伍更加优化,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不断焕发,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三高地三强市”、促进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实现由文物大市向文物强市的历史性转变。

四、主要任务

(一)严守底线,确保安全

一是完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辖区内文物安全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文物安全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文物安全工作。严格落实《文物博物馆单位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办法》,文物博物馆单位法人是本单位文物安全的直接责任人;集体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集体组织负责人为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私人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所有人及管理使用人为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无使用人的田野不可移动文物,县、乡(镇)人民政府承担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各项安全责任制度,逐级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文物安全责任体系。

二是健全文物安全协调机制。成立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由公安、市场监管、应急、消防救援、文物、旅游等多部门组成的市、县两级文物安全联席会议。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原则上市级层面每季度一次,县级层面每月一次,以听取有关情况汇报,研判文物安全形势,协调解决存在问题,部署联合巡查行动。同时建立文物与消防救援部门的会商机制,原则上市级层面每年两次,县级层面每季度一次,定期就文物安全防范工作交流经验,分析问题,协调行动。

三是制定完备的文物安全防范制度和巡查制度。要建立健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博单位的内部安全防范制度,配备强有力的安保人员,配齐安防、消防、技防设施,完善消防、被盗、反恐防暴、紧急疏散等突发事件应急制度,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活动。要将文物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探索网格化保护、文物长保护的文物安全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组建专业队伍等多种方式,组织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专职巡查检查队伍,定期对辖区内的文物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治理。

四是建立打击文物犯罪和文物违法的长效机制。各级公安部门应根据本地文物安全和文物犯罪形势,定期组织打击文物犯罪的专项行动,保持长期震慑和持续高压态势。规划与自然资源、城乡建设、市场监管、文物等部门要各司其职,依法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建设项目、基本建设工程、文物市场的各种违法行为开展持续不懈的行政执法,防止违法事件发生。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的法律监督职能,建立国有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台账,坚持一案一登记并定期上报,推动负有文物保护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依法履职。

(二)分类实施,做好保护

一是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到2023年底,依托全市丰富多样且密集分布的文物遗存,以基本建设考古前置、文物行政执法两方面工作为重点,为全省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路径,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同步完成盐湖区环盐湖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永济市蒲津渡与蒲州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和芮城县古建筑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等省级专题示范区创建任务。为未来创建部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其他县(市、区)也要梳理辖区文物资源,评估文物价值,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出符合本辖区“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相衔接的县域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做好古建筑保护。坚持分级分类保护原则,加强国保、省保、市保古建筑的保护利用项目储备,组织编制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规划三方案”,力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库。结合乡村振兴、“一名人一馆”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统筹安排乡村县保及未定级庙宇、戏台、祠堂类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利用。要加快濒危古建筑抢救保护,实施一批重点抢险项目。贯彻落实《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每县(市、区)每年至少要完成1处文保单位的认领认养工作,使社会力量通过“文明守望工程”真正实现守望文明、造福社会。要做好古建筑的日常保养和巡查监测工作,实现全市所有国保、省保古建筑日常保养维护全覆盖;市保古建筑抢险加固基本完成,保护性修缮完成60%;县保古建筑抢险加固至少完成80%,保护性修缮至少完成50%。

积极探索传统民居的保护新途径,破解私人所有民居的保护利用难题。将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传统建筑、街区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旅游业发展相协调,统筹保护,合理利用。出台《市传统民居类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导则》,加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业等展示内容,打造具有河东特色、河东风格和河东气派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示范案例。

三是做好地下文物保护。依法做好国土空间规划和“六部门核查”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本着“既有利于基本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两利方针,各司其职,密切协同,确保全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为全省推进地下文物保护考古前置改革建立标杆。

增加专业考古人员数量,提高考古科研工作能力,提升专业考古水平。与国家、省级有关考古机构密切合作,举办“西阴论坛”,进一步提高和扩大考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配合国内科研院所开展考古研究项目,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等重大科研课题,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考古学实证。

四是做好大遗址保护。以蒲津渡与蒲州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核心,建设大遗址保护利用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省级文物保护利用专题示范区,打造黄河文化文旅示范基地,并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同时,加强芮城西侯度遗址、夏县禹王城遗址等其他大遗址片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力争全市再有一处大遗址能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五是做好革命文物保护。贯彻落实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以全省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工作为契机,彻底摸清我市革命及红色文物家底,公布一批市、县级革命文物和红色文物名录。推进实施革命文物抢险加固、保护修缮工程,以闻喜县、夏县、盐湖区、垣曲县、永济市等地红色文物和抗战遗存为龙头,带动形成区位优势集中、生态环境优美、点线面有机结合的革命及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新格局。

六是做好可移动文物保护。系统开展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病害分析和健康评估,建立基础资料数据库。“十四五”期间,重点做好书法绘画、古籍图书、碑帖拓本、金属文物、革命文物等易损文物的保护修复,至少完成500件国有馆藏珍贵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修复。加强馆藏文物保护投入和科技支持,注重文物库房和展示环境的改善,努力实现从被动的抢救性修复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转变。拓宽文物征集、捐赠渠道,丰富藏品体系。切实做好市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征藏试点工作。主动服务,探索非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途径。

七是做好永乐宫文物保护。贯彻落实批示精神,全面加强永乐宫国宝级文物保护工作。开展龙虎殿、重阳殿壁画保护工程。实施宫门、珍贵石刻、元代琉璃、明代塑像的保护修复。联合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木构件、病害、虫害科技保护研究,编制三清殿泥塑科技保护方案。建立博物院永乐宫壁画保护工作站,推进壁画保护科研工作。同时加强国保单位的壁画保护工作。

八是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持续推进“关圣文化史迹”和“关公信俗”两项申遗工作。联合有关市县,协调合作,推动“关圣文化史迹”尽快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联合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文化机构,借用国外的申遗名额,加快“关公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步伐。依托池盐文物保护单位,启动“河东池盐文化遗迹”申遗工作。

(三)加快开放,促进利用

一是积极推进县级博物馆建设。盐湖区河东池盐博物馆年内要完成基本陈列,正式对外开放。“十四五”期间,县绛州历史博物馆、临猗县博物馆新馆、垣曲县博物馆新馆要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各县(市、区)要启动博物馆标准化规划和建设,全面加强博物馆的基础建设和运行评估,以专业的管理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二是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服务。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以原创展览带动临时展览,推动本地展览对内、对外交流和线上云展览以及联展巡展活动。“十四五”期间,市级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原创临时展览不少于4个,县级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原创临时展览不少于2个。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至少有1个原创博物馆陈列展览项目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推进实施革命文物陈列展览工程,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策划推出一批主题展览陈列,生动鲜活地讲好河东革命故事,不断提升革命文物及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水平。推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化,各级文管所要主动走出去,通过展览展示进社区、进景区、进学校、进研学基地,推进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

三是依托重点文物发展旅游产业。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以人文和自然景观为依托的黄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加强早期文明研究和阐释,推出以夏县西阴等遗址为脉络的华夏文明探源旅游线路;围绕尧舜禹文化遗迹,建设舜帝陵庙为龙头的德孝文化旅游线路;发挥关公故里资源优势,建设以解州关帝庙为核心的忠义文化旅游线路;加快池盐文物保护展示,打造以池神庙为龙头的池盐文化旅游线路。同时加快革命文物、宗教文化等旅游线路开发建设。

四是开展社会教育和研学游活动。各级文博单位要以活化文博资源、创建社教品牌为目的,与有关部门紧密协作,围绕特色文物资源,重点推广永乐宫壁画临摹研学游、芮城古建筑探秘研学游、河东池盐文化生产运输研学游、华夏文明探源研学游、后稷农耕文化研学游等特色研学线路与品牌。

五是加快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各级文博单位要深入挖掘特色文物资源,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案征集、比赛等活动,推动产品设计成果转化和应用,努力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开发、销售具有河东文物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要推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有机结合,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无愧于河东人民、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具有独家生产技术的文化创意产品。

六是加强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各级文博单位要加强研究阐释,为“游·读华夏历史”做好基础工作。要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全市考古成果的内涵挖掘、资料整理和价值阐释工作,提升文物科研和文物宣传水平。要认真梳理古建筑、传统村落民居文物资源,大力推进重点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晋南传统村落民居的展示、研究和阐释工作。加强河东革命文物的研究阐释,讲好河东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要大力提升全市文博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素质过硬的文博讲解队伍。

七是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改革。涉旅文物保护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是省委部署、市委推动的重大改革举措。各县(市、区)要充分参照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万荣李家大院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改革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各自特色的改革思路,制定出契合实际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活化利用方案,力争在活化利用上有较大跨步,不断助推市文旅事业融合发展。在改革基础上,开展专题调研,制定辖区内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专项方案,建立国宝级文物特殊保护利用机制,推动国宝级文物活化利用卓有成效。

科技助推,数字赋能

科学技术是促进文物保护的第一生产力,数字化手段为文物保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十四五”期间,建立本区域文物资源数据库,并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积极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对全市范围内所有元代以前(含元代)的木结构建筑进行数字化系统三维建模,做好数字化保护档案,建设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化博物馆,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的转化利用。“十四五”末,完成全市寺观壁画彩塑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任务。加强馆藏珍贵文物及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加快推进“互联网+博物馆”模式,提升各博物馆、陈列馆的展览体验。充分发挥数字媒体资源优势,打造平等开放的展览平台,让公众可以足不出户的看展览。以陈列展览为依托,开设网络直播公益讲座,开展网络宣传活动,扩大博物馆、陈列馆在公众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搭建好文化服务窗口与观众的沟通交流平台,推动文物博物馆资源的开放共享,不断向公众推出博物馆网上展馆、数字文物等资源,打通博物馆与公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建立区域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利用科技手段助力田野文物安全预防体系。持续进行文物智能安全综合防护体系建设,到“十四五”末,完成全市所有国保、省保文物智能安全综合防护体系建设,纳入全省国保、省保文物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利用公安部门的“雪亮”工程等一切可资利用的科技或数字化手段,助力文物保护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十四五”期间,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列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预算应根据辖区文物资源状况和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保证本级财政预算年度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不低于2021年的额度,且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和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逐年增加。

(二)吸纳培养专业人才

认真落实《省建设人才强省优化创新生态的若干举措》,多渠道引进培养文博专业人才。对于文博方面的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人社部门要配合市委人才办加大引进力度;本科学历的人才,要通过公开招考渠道纳入文物保护机构或博物馆;紧缺的专业人才和具备高级职称的特殊人才,可以通过直接面试考核的方式引进或招聘。注重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再教育,加强可塑性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适当调高文博单位高级职称比例,以留用、吸纳高素质专业人才,逐步建立市文博系统专家库。

文物保护评估范文篇6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遗迹的保护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遗迹包括*宫署遗址、南越王墓、*木构水闸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三条*遗迹的保护范围以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范围为准。

*遗迹的建设控制地带以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公布的范围为准。

*遗迹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控制要求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确定。

第四条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遗迹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和说明牌等保护设施。

第五条*遗迹的保护应当遵循不改变原状,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负责*遗迹的保护王作。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是*遗迹保护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规定。

公安、国土房管、建设、规划、市政园林、工商、人民防空等有关部门和*遗迹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遗迹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遗迹保护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遗迹的日常管理、保护和研究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遗迹的考古勘探、发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

(二)保护遗迹本体和出土文物的安全,对其进行科学监测,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年度监测评估报告;

(三)对出土的文物在确保其安全的情况下,以展览和陈列的形式向社会展示;

(四)指导和监督*遗迹的使用单位做好日常的保护工作。

第八条*遗迹保护所需经费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

市人民政府鼓励通过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专项用于*遗迹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九条*遗迹的保护应当编制专项规划。专项保护规划由市城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十条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监督*遗迹保护管理机构依法对*遗迹本体及出土文物状况进行监测,审核其提出的年度监测评估报告,并报告市人民政府。

第十一条在*遗迹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与*遗迹保护无关的建设工程和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

因特殊情况需要在*遗迹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由建设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在*遗迹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的,由建设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新建城市公用管线不得穿越*遗迹保护范围。

因保护*遗迹需要在*遗迹保护范围内安装城市公用管线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

对于已有的穿越*遗迹保护范围的城市公用管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迁出或者拆除。

本条所称城市公用管线包括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电力、电信、热力等地下管线。

第十四条在*遗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等影响或者危害*遗迹文物安全的设施;禁止经营、仓储、处置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等可能危及*遗迹文物安全的物品。

对现有的影响或者危害*遗迹文物安全的设施应当逐步迁出或者拆除。

第十五条*遗迹的修缮、保养,应当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遗迹的修缮,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修缮工程竣工后,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文化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

第十六条承担*遗迹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当具有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

第十七条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遗迹的科学研究,对出土的文物应当实施科学保护,并依法向公众展示。

第十八条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等部门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遗迹的保护意识。

第十九条*遗迹保护管理机构应当采取措施,管理好*遗迹保护现场的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

凡进入*遗迹从事考察、参观、施工等活动的,应当爱护各项设施,遵守遗迹保护现场的有关管理制度,确保文物安全,维护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

第二十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二条,未经批准,擅自在*遗迹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或者擅自在*遗迹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的,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建设单位未经批准,擅自在*遗迹保护范围内安装公用管线的,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文物损坏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在*遗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经营、仓储、处置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等可能危及*遗迹文物安全的物品的,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文物损坏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文物保护评估范文篇7

第一条为有计划地发展我省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事业,加强对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中共**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委[20**]11号)及《**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文物保护科技项目是指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复制,文物的分析、检测、鉴定技术,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陈列展览、考古调查与发掘技术。

第三条为体现社会参与的原则,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文物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公平竞争,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主要采取招标方式选定项目承担单位,招标分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部分项目可由专家委员会指定具备科研能力的单位或科研基地承担。

第四条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以**省文物保护科技的重点和难点课题为研究内容,面向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招标。项目的招标投标评标工作遵循公平、公开、公正、择优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的管理实行**省文物局、项目组织管理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分级管理的方式,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

第六条**省文物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全省文物保护事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二)制定全省文物保护科技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审定文物保护科技招标项目及其经费预算;

(四)组织项目招标、评标工作,确定项目中标人,拨付项目专项补助经费;

(五)督促、检查科技项目的实施过程,组织项目中期检查,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有关重大问题;

(六)登记项目产生的科研成果,按规定管理课题成果的知识产权;

**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委员会,具体承担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的确定、评标、督查和验收等工作。

第七条**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为项目组织管理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落实项目约定的支持条件;

(三)组织项目的实施,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上报项目年度执行情况;

(四)协调并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五)审核项目验收的有关资料,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并组织项目验收;

第八条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中标人,其主要职责是:

(一)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立项合同书》规定的任务,提供立项合同书中承诺的有关支持条件,完成项目预定的目标;

(二)及时报告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三)按要求编报项目年度执行情况和有关信息报表,提交项目验收的全部文件资料,并进行档案归档。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九条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由专家委员会确定,也可由各文物、博物馆单位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申报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专家委员会审定为文物保护科技项目。

第十条文物保护科技项目采用公开招标的,由**省文物局招标公告,招标公告应在规定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介。采用邀请投标的,应当向3个(含)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

第十一条凡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均可参与投标。投标人为法人的,应指定明确的项目责任人。

第十二条项目责任人应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此项条件的,须有两名同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书面推荐。

第十三条项目责任人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工作,可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打破行业界限择优聘用项目组成员。

第十四条科技项目的开标、评标、中标程序严格按照《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执行。招标人、投标人、招标机构、评标委员会成员及相关工作人员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定标后,招标人与中标人签署《**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立项合同书》,并将中标结果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科技项目实行年度检查制度和执行情况报告制度。项目责任人须在项目规定期限过半时,向**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提交项目研究中期报告。

第十七条**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承担科技项目验收的具体事务,并按以下程序操作:

(一)项目承担单位在合同期满后的1个月内,向**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提交项目验收的书面申请和相关课题材料;

(二)**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在接到项目验收申请后的20日内,审核相关材料,提出书面意见,向**省文物局申请项目验收;

(三)**省文物保护科研基地聘请专家委员会的有关专家组成项目验收专家组。专家组验收采取公开评议和记名投票方式进行。**省文物局对验收专家组提交的结项评审意见进行核准。

第十八条科技项目验收结论分为“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

凡科技项目的任务未按合同要求完成,或提交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完整、不真实,或研究过程及结果等存在纠纷尚未解决,或经费使用存在问题,均为“不通过验收”。

第十九条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文物局将停止项目执行,并予以通报:

(一)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研究技术严重滞后;

(二)剽窃他人成果;

(三)未经**省文物局同意,擅自变更项目责任人、研究路线;

(四)逾期不提交延期申请,或延期到期后仍不能完成;

(五)初次验收未能通过,经修改后半年内重新验收,仍未能通过;

(六)合同规定的配套自筹资金或其他条件不能落实;

(七)违反财务制度。

被停止项目执行的项目责任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文物保护科技项目。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二十条根据**省财政厅、**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确定的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专项经费额度,每年招标实施若干个文物保护科技项目,实行分项目经费投入。

第二十一条省文物保护科技项目专项经费采取分期拨付的方式,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经费的拨付按照项目完成期限分期进行,立项当年拨付50%,项目中期报告评估合格后拨付30%,项目通过结项验收后拨付20%。

第二十二条科技项目专项经费使用范围具体包括:项目研究所需的设备购置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资料印刷费、租赁费、差旅费、小型会议费、咨询费、管理费、鉴定验收费,以及与项目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

第二十三条项目责任人有权在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及财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按合同书确定的经费支出内容支配使用项目经费。

第二十四条项目通过验收后,项目责任人应会同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清理历年收支账目,如实编制经费决算表。

第二十五条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研究的项目,超范围使用或挪用科技项目经费的,以及项目按有关规定停止执行的,可停止拨款,并追回已拨经费的剩余部分。

文物保护评估范文篇8

关键词:文物保护完善策略中国

文物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的成就、价值和信仰,在塑造共同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文物是对国家、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建立文物的保护机制,制止文物的非法流转,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具有五千年璀璨历史文化的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中国文物流失的历史让人痛心,文物非法流转的现实让人堪忧。保护现有的文物,遏制文物的进一步非法流转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中国应在文物的保护方面有所作为。借鉴国际经验,完善中国的文物保护制度,坚持文物领域的国内保护与国际交流并行,应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一、建立文物保护的激励机制

(一)鼓励上交新发现文物

根据我国2002年《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将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尽管法律明确规定对主动上交发现文物者进行物质奖励,但多数情况下这种奖励只是“名义上”或者“象征性”的,无法激励文物的发现者积极上交。在一些国家,例如韩国,根据法律,发现文物也必须上报有关权力机关。对发现者的补偿视文物发现地的权属而定。如果发现地属国有土地,则发现人获得的补偿数额是文物价值的一半;如果土地属私人财产,则土地所有人和发现人各得文物价值一半的补偿额。根据韩国的经验,有学者认为,“政府给予发现人较高的价格补偿是阻止走私和非法交易的最好方法。”为鼓励上交新发现文物,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向文物的善意发现者支付合理的现金补偿。尽管补偿金不一定与发现文物的市场价格相同,但如果政府给予的奖励接近文物发现者可能从黑市交易中获得的非法收益,文物的发现者也必定乐意上交,因为这毕竟是合法行为。

文物保护经费的短缺是给予发现者补偿面临的一大困难,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持,合理补偿是不可能的。但正如在修改《文物保护法》时一些专家建议的,文物保护经费除了规定国家应给予相应的经费保证外,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多方筹措文物保护资金。但任何激励机制都不能成为刺激文物盗窃和非法盗掘的诱因。仅有偶然发现文物的善意发现者才能获得补偿,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获得补偿而专门寻找甚至盗掘文物。除了金钱激励机制外,政府还应向公众表明对积极上交文物者的认可,通过媒体大力宣传,真正使物质和精神奖励落到实处。

(二)税收激励机制

在有些国家,例如在英国,当私人处理其拥有的文物或艺术品时,国家则鼓励将其转让给国内的公共收藏机构,这也成为英国控制文物艺术品出口的一个策略。一些税收立法条文即是以此为目的而制定的,例如,只要某物品被英国税务部门指定为“国家遗产类”财产,嗣后的遗赠和生前的转让就可免税,但条件是该物品必须永久性地留在英国。这种机制可以激励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意义的文物的所有人将其文物留在国内,这一方面有利于对国家遗产的保护,避免重要的文化遗产流失境外;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公众的合理接触机会。在其他一些国家,属于私人所有的收藏或古老建筑如果向公众开放,也可以获得税收方面的减免。

在我国,从2002年6月25日起,由国务院文物管理部门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接管境外机构、个人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方式获得的中国文物进口,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这一规定为促进流失境外的中国文物重回国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该办法并不适用于民间收藏机构。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公司和其他企业、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这一规定也仅适用于个人、法人和组织的捐赠。目前还没有类似国家鼓励个人将文物转让给国有收藏机构的其他税收激励机制。今后随着个人收藏的逐渐升温,个人博物馆也将在各地出现,规模也会越来越大,有些可能还会超过国有博物馆。为了丰富广大公众和收藏爱好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真正使个人博物馆成为国有收藏机构的有益补充,应通过经济杠杆,例如减免税收等激励个人博物馆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甚至免费开放。

另外,为了进一步鼓励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也促进其他国家的文物艺术品进入中国市场,应降低艺术品进口的关税。艺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998年以来,已由30%降到12%.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等多种税费的累积,艺术品进口的综合税率最终已经超过30%。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和文化发达国家均采取了低关税,甚至是零关税的措施来鼓励艺术品的引入。因此有专家建议降低艺术品进口关税,最理想的是实行零关税,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则逐年递减;对于从香港、澳门地区进口的艺术品实行零关税制度;对海外回流的艺术品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于购买海外回流艺术品的机构和个人免除各种消费税等。

降低艺术品进口关税,有利于引进更多的国外优秀艺术品,有利于海外中国文物和艺术品的回流。近年来,海外艺术品进入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已经是平常的事情,大量中国文物艺术品从海外回流也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个独特现象,如果我国仍坚持艺术品的高关税政策,意味着我们将要花费更多的代价来收购这些作品。

二、规范文物的收藏和拍卖

2002年《文物保护法》专门规定了民间收藏,规范文物的流通,但由于《文物保护法》是规范涉及文物行为的法律总称,对文物的收藏不可能规定得很详尽。对此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对民间收藏文物应采取鼓励的态度予以支持,有些内容规定宜粗不宜细,只要是不违法,就应允许。国家应该集中有限的经费,保护好文物精品。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文物买卖一本万利,大部分人从事文物买卖是为了获利而不是为了真正的收藏,对民间收藏文物的流通若不加以引导和适当控制,就会诱发文物倒卖和投机行为,极有可能为非法挖掘的地下文物开辟一条销赃渠道。因此,国家还应尽快出台文物收藏法,具体规范收藏行为。文物法与收藏法虽有一定联系,但毕竟是规范不同社会行为的法律。在此之前,也可以先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意见,建立民间文物收藏鉴定、登记和转让制度,规定只有进行过鉴定、登记的文物才能进入流通领域进行合法交易。从国际上看,大部分国家,特别是文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以及维护文物市场和民间收藏的正常秩序,都对文物的买卖和收藏实行鉴定、登记和转让制度,规定只有进行过鉴定、登记和注册的文物,才能进入流通领域,才能合法收藏。

现今,国内进行文物拍卖的拍卖行有一百余家,但拍卖市场并不规范,除了拍卖品难以保证较高的水准,有哄抬价格之嫌外,专家的鉴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赝品、炒作、缺乏诚信成了这个行业的最大问题”。此外,货源不足、文物人才紧缺以及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也给我国流失文物的回流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按照行政法规和法律的规定,拍卖交易中可以要求“身份保密”,于对拍卖进行“记录”的条款能否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值得怀疑。根据2002年《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拍卖企业拍卖文物,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记录或者未将所作记录报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这远远不能对未作记录或作虚假记录的拍卖企业起到震慑作用,完全有可能使非法来源文物通过拍卖“漂白”了身份。

尽管法律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监督检查,但在文物拍卖市场的监管上,更存在着体制安排上的严重缺陷,使得国家对文物拍卖的管理从标的来源到拍卖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违规经营、超限经营和暗箱操作严重。

根据2002年《文物保护法》第58条的规定,国家可以对拍卖的珍贵文物行使优先购买权,购买价格由文物收藏单位和委托人“协商确定”,但未规定协商未成该如何处理,是强制收购还是由当事人撤回拍卖并不清楚。如果当事人考虑到政府不太可能以市场价购买拍卖文物的话,就会想方设法逃避有关部门的审核、监督,甚至通过非法渠道将文物出手。

不规范的文物拍卖活动,扰乱了拍卖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拍卖行业的声誉,同时给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冲击。文物拍卖是文物经营的主渠道,规范文物拍卖对形成健康有序的文物流通秩序和文物市场,促进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首先必须严格规范文物拍卖许可证制度和专业人员资格考核制度。2004年5月,国家文物局重新对拍卖公司的资质进行审核,这是自1992年我国出现文物拍卖以来,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就文物拍卖资格进行审核。从2004年5月1日起,没有文物拍卖许可证的拍卖公司将不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

根据文物市场现状,为保护古遗址、古墓葬等不受破坏,国家对经营第一类文物从严控制。现在未从事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申领许可证,暂批准其经营第二、三类文物。为加强拍卖企业人才培养,使专职人员符合法规规定的条件,从2007年起,各文物拍卖企业将不得聘用离退休人员申请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另外,对取得文物拍卖许可证的拍卖企业和取得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年审,如果发现违规现象,文物部门将重新考虑该公司的文物拍卖资格。

此外,还要完善文物拍卖鉴定制度。文物拍卖的核心是鉴定。一些拍卖业内人士建议,由拍卖协会出面,设立民间的、非营利的专业机构,定期对拍卖公司进行中立、公正、客观的评估,定期对社会公布。重要拍品的鉴定,就可以直接由这个非营利的专业机构完成,而不必由拍卖公司自己聘请顾问。只有鉴定的中立,才能保证鉴定的公正。进一步加强文物拍卖行业自律,尽快建立一套由买家、卖家、拍卖公司和鉴定人员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和信誉机制。

三、实施开明的文物出口管理政策

2002年《文物保护法》摒弃了一切文物属国家所有的思维,从法律上明确承认了文物的私人所有权和中国文物市场存在的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外市场对中国文物的需求就因此可以得到满足。根据现行法律,进入市场流通,可以交换和转让的只能是传世的文物,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是不能买卖的,而且,在文物专家看来,《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交换”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不是买卖行为;“依法转让”指的是有偿转让,公民可以将其收藏的文物卖给文物商店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还可以到具有拍卖文物资格的文物拍卖企业委托拍卖,不能私下转让。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应允许公民个人收藏的文物在公民之间进行流通,改变现在的拍卖合法、市场交易合法而民间买卖和私下交易违法的现象。一般文物的流通,只要其来源合法,且不是以走私或其他非法形式进行交易都不应被禁止。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过程中,许多人认为应放宽国内的文物买卖控制,减少政府对合法文物市场的干预。

早在1974年中就指出,文物部门应防止只注意收藏、不注意出口的片面思想,要积极采取措施评估和挑选可以出口的文物,将其提供给外贸部门出口。根据这一通知,对“时代较晚、有大量复品、又无收藏价值的一般文物”,可适当地组织出口,而且要充分意识到国际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稍后1979年出台的《文物特许出口管理试行办法》指出,“根据国际文物市场变动情况,抓住有利的时机,以出口少量的文物,换取较多的外汇,支援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可以出口的文物包括存在大量复品、没有科学利用价值或在国内无保留价值的三级以下的文物。

在第一次修改《文物保护法》时,就有意见认为应开放国内文物市场以遏制文物走私,减轻文物保护重负,同时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尽管这种观点在当时只占少数,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物管理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就是国家逐步放宽了实行多年的严格的文物交易政策。从世界范围来看,文物需求旺盛的市场国一直坚持认为,文物资源丰富的来源国的出口立法应允许文物的国际交流和租借,也应在一定的范围允许将不太重要或重复多余的文物投放市场。“缺乏一个发达的文物市场事实上确保了高度发达的非法市场的生存。”出口控制越严,非法市场就越大。一旦合法的市场需求得到满足,也就切断了非法贩运的获利来源。仅将最重要的文物留在国内,而允许一部分出口,才能实现出口管制立法的目的。

中国经济的繁荣促生了一批新兴的富庶阶层,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商店向国内购买人和外国人开放,文物收藏者的规模在逐步扩大。现今,私人收藏者也开始建立个人博物馆并举办个人收藏展览,也许将经过拣选的充裕的文物投放市场能更好地保护国家无暇顾及的文物。另外,这也为改善国有收藏机构条件、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筹集更多资金增加了另一条渠道。

经济上的发展给中国文物保护带来的变化不仅要表现在中国保护文物的能力的增强,而且还要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籍此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但任何开明的文物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都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文物的出口必须按照文物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精心的选择,哪些应留存在国内,哪些应投放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经过慎重的拣选。有一点必须指出,限制文物流通不能仅以文物的年代为标准,在国内留存价值不大的复品和冗余文物应投放市场。

四、促进文物保护中的公众教育与公众参与

我国政府通过加入和批准文物保护的国际公约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为了宣传和促进这些公约的实施,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公民意识教育计划,邀请了来自国际刑警组织、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博物馆学会和失踪艺术品记录组织的专家来华交流经验。今后,各级政府应积极通过开展教育计划促进文物的保护,让人们尤其是文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人们充分了解文物的价值和保护文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应注重加强人们对文物的非经济价值的了解和欣赏,广泛宣传2002年《文物保护法》和1997年《刑法》关于文物违法犯罪行为的规定,使广大公众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盗掘和走私文物的严重后果以及政府打击文物犯罪的决心。应对从事文物管理和保护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准。还要对相关的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防止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尽管教育不能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但在保护文物的长期过程中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教育应成为未来我国文物保护中的关键因素,青少年的教育更是至关重要。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我国苏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呼吁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要更加重视青年人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加强针对青年人的世界遗产保护教育。《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作为实现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集体行动的纲领,其目标是让全世界所有青少年均接受世界遗产教育,确立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自觉担负起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

我国境内已发现的遗址有40万处,许多遗址都在荒野或边远地区,而由于许多地方保护资源严重不足,保护工作难以到位。所以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我国已经在一些省份开展文物保护的实验性工作,例如将遗址的保护工作分配给当地居民,并向其支付报酬等。

五、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为文物的国际交流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与有关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达成关于资金援助、人员培训、技术开发和考古研究等的协议或安排。通过形式多样的文物展览促进国际文化交流。重视文物领域的国际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中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水平。

通过和有关国家签订类似于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之间订立的双边条约建立文物返还和交流合作机制。我国除了加入主要的文物保护国际公约外,还与一些国家在打击文物走私方面开展合作,达成了关于文物科学和技术交流的双边安排。近些年来,还与许多国家在返还被盗或走私文物方面达成了双边协议。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美国、秘鲁、印度、意大利、菲律宾、希腊、智利、塞浦路斯、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口文物、促进文物返还和交流的双边协定。根据这些协定,双方承担义务禁止并防止对方国家的被盗、非法出口或贩运的文化、考古、艺术及历史财产进入本国。

这是我国政府按照已经加入的文物保护国际公约的原则和精神在文物的保护和返还问题上与他国加强双边合作的结晶。这些重要的双边合作协定表明了我国政府通过双边合作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反映了使文物在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情况下得以尽早收复并使之受到保护的愿望,对于防止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的流转将会起到积极的遏制作用,同时也会对国际社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努力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协定的成功签署与运作为今后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在文物追索、技术交流、人员培训、文物展览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公务员之家

结语

文物的保护始于国内。国内保护措施的实施是促进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遏制文物非法流转的一个重要起点,国际合作对保护文物的国内努力则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国际法律规范和国际合作不能取代国内立法及其保护措施的完善,没有任何国际公约能够替代有效的国内政策。为了营造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氛围,我国应制定和实施恰当的国内文物政策,使之既能有效保护国内文物,又有利于文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使其他国家尤其是文物市场国在文物保护和返还问题上表现出更大的合作意愿。

我国应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到文物保护基础设施、人员培训、登记归档、考古遗址的监管等方面;还要开展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非法交易的危害以及现有立法的主要内容等;我国的国内文物立法应尽量做到具有明确性,出口管制法应有合理的范围,出口限制的范围尽量缩小,重点放在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文物、考古物品和濒临危境的文物;通过实施税收和其他物质或精神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将重要的考古物品和其他文物留存在国内;还应积极鼓励租借、巡展和其他形式的文物国际交流,制定出文物交流和共享计划,并通过鼓励国内无实质性保存价值的文物的出口尽量满足国际市场对中国文物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国际公约所倡导的增进对人类文明的认识、丰富各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并通过国家、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相互尊重和了解。

注释:

【1】参见《文物保护法》第12条第4款。

【2】SeeCulturalPropertyForum:TheExportPoliciesofChina,Korea,andJapan,JapanSociety,NewYork,April9,2003,

【3】《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接受境外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的中国文物进口免税暂行办法》(2002年6月25日,财税〔2002〕81号)第5条。

文物保护评估范文篇9

【关键词】文物保护完善策略中国

文物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的成就、价值和信仰,在塑造共同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文物是对国家、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建立文物的保护机制,制止文物的非法流转,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具有五千年璀璨历史文化的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中国文物流失的历史让人痛心,文物非法流转的现实让人堪忧。保护现有的文物,遏制文物的进一步非法流转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中国应在文物的保护方面有所作为。借鉴国际经验,完善中国的文物保护制度,坚持文物领域的国内保护与国际交流并行,应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一、建立文物保护的激励机制

(一)鼓励上交新发现文物

根据我国2002年《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将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尽管法律明确规定对主动上交发现文物者进行物质奖励,但多数情况下这种奖励只是“名义上”或者“象征性”的,无法激励文物的发现者积极上交。在一些国家,例如韩国,根据法律,发现文物也必须上报有关权力机关。对发现者的补偿视文物发现地的权属而定。如果发现地属国有土地,则发现人获得的补偿数额是文物价值的一半;如果土地属私人财产,则土地所有人和发现人各得文物价值一半的补偿额。根据韩国的经验,有学者认为,“政府给予发现人较高的价格补偿是阻止走私和非法交易的最好方法。”为鼓励上交新发现文物,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向文物的善意发现者支付合理的现金补偿。尽管补偿金不一定与发现文物的市场价格相同,但如果政府给予的奖励接近文物发现者可能从黑市交易中获得的非法收益,文物的发现者也必定乐意上交,因为这毕竟是合法行为。

文物保护经费的短缺是给予发现者补偿面临的一大困难,没有相应的财力支持,合理补偿是不可能的。但正如在修改《文物保护法》时一些专家建议的,文物保护经费除了规定国家应给予相应的经费保证外,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多方筹措文物保护资金。但任何激励机制都不能成为刺激文物盗窃和非法盗掘的诱因。仅有偶然发现文物的善意发现者才能获得补偿,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获得补偿而专门寻找甚至盗掘文物。除了金钱激励机制外,政府还应向公众表明对积极上交文物者的认可,通过媒体大力宣传,真正使物质和精神奖励落到实处。

(二)税收激励机制

在有些国家,例如在英国,当私人处理其拥有的文物或艺术品时,国家则鼓励将其转让给国内的公共收藏机构,这也成为英国控制文物艺术品出口的一个策略。一些税收立法条文即是以此为目的而制定的,例如,只要某物品被英国税务部门指定为“国家遗产类”财产,嗣后的遗赠和生前的转让就可免税,但条件是该物品必须永久性地留在英国。这种机制可以激励具有重要历史和科学意义的文物的所有人将其文物留在国内,这一方面有利于对国家遗产的保护,避免重要的文化遗产流失境外;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公众的合理接触机会。在其他一些国家,属于私人所有的收藏或古老建筑如果向公众开放,也可以获得税收方面的减免。

在我国,从2002年6月25日起,由国务院文物管理部门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接管境外机构、个人捐赠、归还和从境外追索方式获得的中国文物进口,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这一规定为促进流失境外的中国文物重回国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该办法并不适用于民间收藏机构。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公司和其他企业、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这一规定也仅适用于个人、法人和组织的捐赠。目前还没有类似国家鼓励个人将文物转让给国有收藏机构的其他税收激励机制。今后随着个人收藏的逐渐升温,个人博物馆也将在各地出现,规模也会越来越大,有些可能还会超过国有博物馆。为了丰富广大公众和收藏爱好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真正使个人博物馆成为国有收藏机构的有益补充,应通过经济杠杆,例如减免税收等激励个人博物馆向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甚至免费开放。

另外,为了进一步鼓励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也促进其他国家的文物艺术品进入中国市场,应降低艺术品进口的关税。艺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998年以来,已由30%降到12%.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等多种税费的累积,艺术品进口的综合税率最终已经超过30%。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和文化发达国家均采取了低关税,甚至是零关税的措施来鼓励艺术品的引入。因此有专家建议降低艺术品进口关税,最理想的是实行零关税,如果不能一步到位则逐年递减;对于从香港、澳门地区进口的艺术品实行零关税制度;对海外回流的艺术品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于购买海外回流艺术品的机构和个人免除各种消费税等。

降低艺术品进口关税,有利于引进更多的国外优秀艺术品,有利于海外中国文物和艺术品的回流。近年来,海外艺术品进入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已经是平常的事情,大量中国文物艺术品从海外回流也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个独特现象,如果我国仍坚持艺术品的高关税政策,意味着我们将要花费更多的代价来收购这些作品。

二、规范文物的收藏和拍卖

2002年《文物保护法》专门规定了民间收藏,规范文物的流通,但由于《文物保护法》是规范涉及文物行为的法律总称,对文物的收藏不可能规定得很详尽。对此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对民间收藏文物应采取鼓励的态度予以支持,有些内容规定宜粗不宜细,只要是不违法,就应允许。国家应该集中有限的经费,保护好文物精品。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文物买卖一本万利,大部分人从事文物买卖是为了获利而不是为了真正的收藏,对民间收藏文物的流通若不加以引导和适当控制,就会诱发文物倒卖和投机行为,极有可能为非法挖掘的地下文物开辟一条销赃渠道。因此,国家还应尽快出台文物收藏法,具体规范收藏行为。文物法与收藏法虽有一定联系,但毕竟是规范不同社会行为的法律。在此之前,也可以先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意见,建立民间文物收藏鉴定、登记和转让制度,规定只有进行过鉴定、登记的文物才能进入流通领域进行合法交易。从国际上看,大部分国家,特别是文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文化遗产以及维护文物市场和民间收藏的正常秩序,都对文物的买卖和收藏实行鉴定、登记和转让制度,规定只有进行过鉴定、登记和注册的文物,才能进入流通领域,才能合法收藏。

现今,国内进行文物拍卖的拍卖行有一百余家,但拍卖市场并不规范,除了拍卖品难以保证较高的水准,有哄抬价格之嫌外,专家的鉴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赝品、炒作、缺乏诚信成了这个行业的最大问题”。此外,货源不足、文物人才紧缺以及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也给我国流失文物的回流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按照行政法规和法律的规定,拍卖交易中可以要求“身份保密”,于对拍卖进行“记录”的条款能否得以实施和发挥作用值得怀疑。根据2002年《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拍卖企业拍卖文物,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记录或者未将所作记录报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这远远不能对未作记录或作虚假记录的拍卖企业起到震慑作用,完全有可能使非法来源文物通过拍卖“漂白”了身份。

尽管法律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监督检查,但在文物拍卖市场的监管上,更存在着体制安排上的严重缺陷,使得国家对文物拍卖的管理从标的来源到拍卖的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以致违规经营、超限经营和暗箱操作严重。

根据2002年《文物保护法》第58条的规定,国家可以对拍卖的珍贵文物行使优先购买权,购买价格由文物收藏单位和委托人“协商确定”,但未规定协商未成该如何处理,是强制收购还是由当事人撤回拍卖并不清楚。如果当事人考虑到政府不太可能以市场价购买拍卖文物的话,就会想方设法逃避有关部门的审核、监督,甚至通过非法渠道将文物出手。

不规范的文物拍卖活动,扰乱了拍卖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拍卖行业的声誉,同时给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冲击。文物拍卖是文物经营的主渠道,规范文物拍卖对形成健康有序的文物流通秩序和文物市场,促进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首先必须严格规范文物拍卖许可证制度和专业人员资格考核制度。2004年5月,国家文物局重新对拍卖公司的资质进行审核,这是自1992年我国出现文物拍卖以来,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就文物拍卖资格进行审核。从2004年5月1日起,没有文物拍卖许可证的拍卖公司将不得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

根据文物市场现状,为保护古遗址、古墓葬等不受破坏,国家对经营第一类文物从严控制。现在未从事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申领许可证,暂批准其经营第二、三类文物。为加强拍卖企业人才培养,使专职人员符合法规规定的条件,从2007年起,各文物拍卖企业将不得聘用离退休人员申请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另外,对取得文物拍卖许可证的拍卖企业和取得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年审,如果发现违规现象,文物部门将重新考虑该公司的文物拍卖资格。

此外,还要完善文物拍卖鉴定制度。文物拍卖的核心是鉴定。一些拍卖业内人士建议,由拍卖协会出面,设立民间的、非营利的专业机构,定期对拍卖公司进行中立、公正、客观的评估,定期对社会公布。重要拍品的鉴定,就可以直接由这个非营利的专业机构完成,而不必由拍卖公司自己聘请顾问。只有鉴定的中立,才能保证鉴定的公正。进一步加强文物拍卖行业自律,尽快建立一套由买家、卖家、拍卖公司和鉴定人员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和信誉机制。

三、实施开明的文物出口管理政策

2002年《文物保护法》摒弃了一切文物属国家所有的思维,从法律上明确承认了文物的私人所有权和中国文物市场存在的必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外市场对中国文物的需求就因此可以得到满足。根据现行法律,进入市场流通,可以交换和转让的只能是传世的文物,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是不能买卖的,而且,在文物专家看来,《文物保护法》规定的“交换”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不是买卖行为;“依法转让”指的是有偿转让,公民可以将其收藏的文物卖给文物商店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还可以到具有拍卖文物资格的文物拍卖企业委托拍卖,不能私下转让。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应允许公民个人收藏的文物在公民之间进行流通,改变现在的拍卖合法、市场交易合法而民间买卖和私下交易违法的现象。一般文物的流通,只要其来源合法,且不是以走私或其他非法形式进行交易都不应被禁止。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过程中,许多人认为应放宽国内的文物买卖控制,减少政府对合法文物市场的干预。

早在1974年中就指出,文物部门应防止只注意收藏、不注意出口的片面思想,要积极采取措施评估和挑选可以出口的文物,将其提供给外贸部门出口。根据这一通知,对“时代较晚、有大量复品、又无收藏价值的一般文物”,可适当地组织出口,而且要充分意识到国际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稍后1979年出台的《文物特许出口管理试行办法》指出,“根据国际文物市场变动情况,抓住有利的时机,以出口少量的文物,换取较多的外汇,支援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可以出口的文物包括存在大量复品、没有科学利用价值或在国内无保留价值的三级以下的文物。

在第一次修改《文物保护法》时,就有意见认为应开放国内文物市场以遏制文物走私,减轻文物保护重负,同时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尽管这种观点在当时只占少数,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物管理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就是国家逐步放宽了实行多年的严格的文物交易政策。从世界范围来看,文物需求旺盛的市场国一直坚持认为,文物资源丰富的来源国的出口立法应允许文物的国际交流和租借,也应在一定的范围允许将不太重要或重复多余的文物投放市场。“缺乏一个发达的文物市场事实上确保了高度发达的非法市场的生存。”出口控制越严,非法市场就越大。一旦合法的市场需求得到满足,也就切断了非法贩运的获利来源。仅将最重要的文物留在国内,而允许一部分出口,才能实现出口管制立法的目的。

中国经济的繁荣促生了一批新兴的富庶阶层,尤其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商店向国内购买人和外国人开放,文物收藏者的规模在逐步扩大。现今,私人收藏者也开始建立个人博物馆并举办个人收藏展览,也许将经过拣选的充裕的文物投放市场能更好地保护国家无暇顾及的文物。另外,这也为改善国有收藏机构条件、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筹集更多资金增加了另一条渠道。

经济上的发展给中国文物保护带来的变化不仅要表现在中国保护文物的能力的增强,而且还要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籍此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但任何开明的文物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都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文物的出口必须按照文物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精心的选择,哪些应留存在国内,哪些应投放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经过慎重的拣选。有一点必须指出,限制文物流通不能仅以文物的年代为标准,在国内留存价值不大的复品和冗余文物应投放市场。

四、促进文物保护中的公众教育与公众参与

我国政府通过加入和批准文物保护的国际公约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为了宣传和促进这些公约的实施,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公民意识教育计划,邀请了来自国际刑警组织、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博物馆学会和失踪艺术品记录组织的专家来华交流经验。今后,各级政府应积极通过开展教育计划促进文物的保护,让人们尤其是文物资源丰富地区的人们充分了解文物的价值和保护文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应注重加强人们对文物的非经济价值的了解和欣赏,广泛宣传2002年《文物保护法》和1997年《刑法》关于文物违法犯罪行为的规定,使广大公众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盗掘和走私文物的严重后果以及政府打击文物犯罪的决心。应对从事文物管理和保护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文物保护的水准。还要对相关的行政管理和执法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防止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尽管教育不能及时解决面临的问题,但在保护文物的长期过程中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教育应成为未来我国文物保护中的关键因素,青少年的教育更是至关重要。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我国苏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呼吁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要更加重视青年人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加强针对青年人的世界遗产保护教育。《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州宣言》作为实现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集体行动的纲领,其目标是让全世界所有青少年均接受世界遗产教育,确立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自觉担负起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

我国境内已发现的遗址有40万处,许多遗址都在荒野或边远地区,而由于许多地方保护资源严重不足,保护工作难以到位。所以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我国已经在一些省份开展文物保护的实验性工作,例如将遗址的保护工作分配给当地居民,并向其支付报酬等。

五、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为文物的国际交流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与有关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达成关于资金援助、人员培训、技术开发和考古研究等的协议或安排。通过形式多样的文物展览促进国际文化交流。重视文物领域的国际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中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水平。

通过和有关国家签订类似于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之间订立的双边条约建立文物返还和交流合作机制。我国除了加入主要的文物保护国际公约外,还与一些国家在打击文物走私方面开展合作,达成了关于文物科学和技术交流的双边安排。近些年来,还与许多国家在返还被盗或走私文物方面达成了双边协议。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美国、秘鲁、印度、意大利、菲律宾、希腊、智利、塞浦路斯、委内瑞拉等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口文物、促进文物返还和交流的双边协定。根据这些协定,双方承担义务禁止并防止对方国家的被盗、非法出口或贩运的文化、考古、艺术及历史财产进入本国。公务员之家

这是我国政府按照已经加入的文物保护国际公约的原则和精神在文物的保护和返还问题上与他国加强双边合作的结晶。这些重要的双边合作协定表明了我国政府通过双边合作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反映了使文物在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情况下得以尽早收复并使之受到保护的愿望,对于防止被盗或非法出口的文物的流转将会起到积极的遏制作用,同时也会对国际社会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努力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协定的成功签署与运作为今后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在文物追索、技术交流、人员培训、文物展览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文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

结语

文物的保护始于国内。国内保护措施的实施是促进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遏制文物非法流转的一个重要起点,国际合作对保护文物的国内努力则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国际法律规范和国际合作不能取代国内立法及其保护措施的完善,没有任何国际公约能够替代有效的国内政策。为了营造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氛围,我国应制定和实施恰当的国内文物政策,使之既能有效保护国内文物,又有利于文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使其他国家尤其是文物市场国在文物保护和返还问题上表现出更大的合作意愿。

我国应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到文物保护基础设施、人员培训、登记归档、考古遗址的监管等方面;还要开展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非法交易的危害以及现有立法的主要内容等;我国的国内文物立法应尽量做到具有明确性,出口管制法应有合理的范围,出口限制的范围尽量缩小,重点放在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的文物、考古物品和濒临危境的文物;通过实施税收和其他物质或精神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将重要的考古物品和其他文物留存在国内;还应积极鼓励租借、巡展和其他形式的文物国际交流,制定出文物交流和共享计划,并通过鼓励国内无实质性保存价值的文物的出口尽量满足国际市场对中国文物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实现国际公约所倡导的增进对人类文明的认识、丰富各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并通过国家、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相互尊重和了解。

文物保护评估范文篇10

一、详细制定工作计划

年初,该局认真分析总结文物工作情况,确定传承保护为工作主线,深化属地管理机制,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制定保护、修缮以及“四有”工作等计划,进一步推进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文物保护工作赢得较大突破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一些散落和遗忘在乡野的文物不断被发现,文物遗存总量大幅增加,文物保护工作难度在不断增强,文管办积极探索,努力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举办文物保护工作暨文保员培训班。

3月11日,举行文物保护工作暨文保员培训班。参加本次培训班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乡镇(街道)的分管领导,县级以上文保单位所在地的业余文保员及乡镇文化员。文保员通过这次培训,更好地了解我县文物的分布情况,掌握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充分认识保护文物工作的重要作用。培训后文管办还与业余文保员签订了责任书,扎实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给予公布

2009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文管办深挖我县的文物资源内涵,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困难,将、、等3处拟审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时3年,国务院于今年3月5日给予了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务院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遗产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县已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6处72点,基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处13点、省级文保单位6处8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51点。

(三)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修缮方案

4月份,协助省古建院测绘人员到月山村进行如龙桥维修方案编制测绘,整理历史信息资料,落实测绘人员食宿等后勤工作。

(四)被公布为市首批文物慧民工程

5月份,被公布为市首批文物慧民工程。是香菇文化和廊桥文化的缩影,是境内雕刻工艺最细腻的古建筑,融合了浙南闽北两地传统建筑风格与手法,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经历700多年风雨侵袭,现存建筑建筑系晚清光绪元年修建。是三县自古以来幸存下来独一无二完整的“菇神庙”,是世界香菇鼻祖和“香菇之源”的典型历史实物例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是当地群众传承香菇文化的纽带,也是为中外游客讲述香菇文化的窗口。每年的香期和过桥节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到此求神祈福,这不仅满足了游客祈福平安的心愿,也广泛的传播了香菇文化,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五)文物修缮

(1)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坑井吴氏宗祠进行修缮。坑井吴氏宗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化遗产,明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由于年久失修,整座建筑破败不堪,墙体倒塌,屋面梁架破烂,柱子、椽子、檩条要更换三分之一,板壁、地伏腐烂严重,对此,为保护唯一一处明代宗祠建筑,局领导高度重视,研究决定给予修缮。修缮工期为3-6月份。

(2)国保单位后坑桥屋面反抢修翻漏。4月份,接文化站文保员汇报,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坑桥受台风侵袭,桥屋漏雨、瓦片脱落严重,我县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赶到现场进行勘察,着手编制维修方案,落实施工人员,并向省局作了汇报。该工该程历时15天的时间完成了抢修工作,此项工作得到当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六)宋式墓葬调查

6月13日,接省文物局和省考古所4位领导和专家的任务(举报),我县进士村有一穴宋代壁画墓被盗掘,要我们进行寻找,接到任务时身感压力重大,立即与大济村书记进行联系,研究寻找方案,分析可能存在的山坡,最终雇用4位当地村民,兵分两路进行寻找,历时一周,走了不知多少路,找遍了大济的风水宝地,结果,还是没有找到,非常遗憾。此事,向省局汇报后结束了该工作。

(七)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济村保护工作

为了保护好大济村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半年来,文管办从基础性的保护工作入手,做了大量的工作。自2006年1月《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通过省人民政府审批后,先后对历史名村内的古建筑慎修堂、达得堂、怀德堂、光裕堂、一鉴园、聚德堂、庆德堂、树德堂吴氏宗祠等30余处文物点组织抢修。经过一系列抢修,大济村古民居的现状等到了很大的改善,较好的保护了历史原貌。目前还有一小部分建筑需要抢救维修,如担等文物点,上半年我县对其做了文物修缮预算编制。

(八)协助执法大队进行文物执法活动

上半年对省级文保单位和县级文保单位竹中窑址执法活动,调查取证,出具相关执法依据。

(九)文物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为贯彻落实《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文物系统安全大检查的通知》、《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县文管办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物安全大检查,全面排查和彻底整治文物安全隐患,落实安全责任,堵塞安全监管漏洞,强化安全保护措施,坚决预防和遏制文物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文物安全与稳定。

半年来,县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意识,不定期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工作,组织人员到濛洲、松源、举水、、、隆宫、五大堡、荷地等各文保单位所在乡镇,开展拉网式安全巡查,重点检查各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情况,对可能存在文物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做好记录,提出整改意见,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针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和部级历史名村大济以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龙桥、半路亭桥、咏归桥等单位进行检查,要求各乡镇街道切实保护好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加强汛期文物安全排查工作。文物安全大检查不但检查文物本体,而且还检查了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情况。

三、密切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6月份,根据土管局、镇政府和镇政府的要求,文管办工作人员对大比、约80亩地,地块约300亩的土地资源开发整理进行文物调查,确保我县土地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协同发展。

四、扩大宣传,营造氛围,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