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6 17:24:21

文化艺术教育

文化艺术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技术应用

在辽宁省满族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民族艺术贯穿在我省满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始终。满族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在满族民间节日习俗和庆典中使用广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文化艺术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得以保护并传承,传承此类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民族独特性、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护满族族群标志、社区(村社)发展的文化根源、提高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深入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工作。如何推进信息技术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传承内容的整合,是每位从事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工作者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的优势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正逐步显露出它特有的教学优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媒体和手段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被应用,而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正在改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理念和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满族文化艺术,增强艺术实践的参与性,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先进的传承教育理念、传承教育模式和传承教育手段,是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传播的有效路径。因此,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中如何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一)“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1999)”。(二)“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1998)(三)“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着重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方面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和解决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宋成栋,1998)以下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解释为基础进行探讨。

二、现代教育技术学的运用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的优势

(一)实现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得满族文化艺术、传统文化知识最主要的推动力。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利用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情景创建优势,实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快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自觉性的目的。(二)化“陌生”为“熟悉”,解决传承重点与难点。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有些讲授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简单的传统讲授方式很难准确、清楚地表达,不容易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这时,多媒体的教学引入就能弥补这些不足,能够帮助教师较为轻松地描述内容、展示艺术特征,准确传递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既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传播的效率。满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教育优化,使之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就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三、教育技术应用于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这一领域的专题研究全国来看还是空白,需要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中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的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能够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满族文化艺术在现有的学校传承教育中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得并不好,教育技术在其传承教育中应用十分欠缺,在教学过程中还没能很好地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部分仍旧停留在单纯的传统演示和模仿阶段,先进的教育技术还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传承教育优化作用。在教育技术应用于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大多数担任满族文化艺术传承中的教育者未能及时更新知识、及时获取新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新技术,所以还没有适应时代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应用能力;传授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中仍旧较为常见,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者单向灌输知识的“呆板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和创造性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满族文化艺术的传承的主观能动性;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充分利用未教育技术来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导致在传承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软件不能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四、教育技术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的应用如何转变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者观念,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打破陈旧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正确处理好教育者、学生、计算机三者的关系?教育者如何在满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教育中做好角色的转换?教育者如何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者是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的执行者,从事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要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授课,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要在精通满族文化艺术知识的前提下,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将满族文化核心快速而准确地传送给学生。满族文化艺术资源(主要含语言、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资源等)在教育体系内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如何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冲击的背景下创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的重大需求,以满族文化艺术资源汇集、素材拆分、文化教育资源价值挖掘和应用示范为目标,研究满族文化资源库建设方法、文化资源素材拆分和IP素材池建设、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教育内容共享、虚拟展示与数字传播,建立满族文化艺术资源传承教育的创新模式和应用示范,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满族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提高其传承实践的效果。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我国第一个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根据标准,在中小学的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应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最终实现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的优化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深化满族文化艺术实践,改变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方式的强大武器,它将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对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方面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这就有待于从事满族文化艺术传承的教育者及早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技术,真正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的领先者,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满足全世界不同地区的满族文化艺术爱好者全天候地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可以快速、准确、便捷地获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媒体技术介入传承后,满族文化艺术的传统传播模式将会被打破。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满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必将带来整个传统文化传播思想、传播方法、传播手段、传播模式、传播过程的一场深刻改革。对传承教育过程、传承教育内容、传承教育方法、教育者以及学生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传统的传承过程是由传承者、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元素构成,现在传承过程又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个元素。(二)传播内容由原来单一的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性图形、图表变成了一种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传承过程后,传承方法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将使传承方法变得多元化。(四)教育者不再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教育者的作用将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方面。(五)在传统的传播中,学生依靠教育者的组织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是被动的接收方。当现代教学媒体手段成为满族文化艺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后,学生必会转变对教育者的依赖,迅速提升自主学习能动性。因此,教育者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根据其传播方法、传播内容、传播过程的变化,不断合理地调整自己在传播中的作用,逐渐完善新的传播方法,探讨并充实新的传承教育内容,使传承过程更加和谐统一。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教育技术应用将使满族文化艺术在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传承情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满族文化艺术传播效率,最终实现传承的优化,从而使传统文化的传承真正走向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M〕.科学出版社,1994(5).

〔2〕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文化艺术教育范文篇2

1.群众文化艺术教育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日益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质量也日益逐渐提高,关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群众文化艺术已经逐渐渗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内,自娱自乐文化传播日益成为群众实行自我发展的方式。长期来自群众生活的文化艺术的传播是相对迅速的,并且也呈现出一定的广泛行。群众文化是通过个人创新,病采用自身的方式来传播到每一个人那里。艺术是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社会逐渐发展、壮大,逐渐渗入到生活每一个方面。比如,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社会中,个人的审美理念、人际交往以及艺术思维等,艺术教育既是生活中所必须追求的,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谋生的重要技能。当前社会发展是需要能适应社会的人,重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必备品,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提升到重要的日程上。

2.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大力倡导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效弘扬正气,提升自身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将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是源自古代文明,琴棋书画就是最好的证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水平,能满足精神文化生活活动,进而大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进而不但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也能为社会营造好的氛围。特别是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起到调节作用,也就是在心理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参与者意识方面能产生积极效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活动,能为在紧张劳动中的人们及时得到休息,调配多种矛盾,消除相关的隔阂,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构建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情绪的正面释放,缓和社会矛盾,逐渐走向和谐。

3.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正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体现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提升整个民族审美的必经之路。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与专业性的艺术教育存在差异,主要是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的自娱自乐。群众文化艺术教育重点是艺术素养方面的教育,通过提升广大群众的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这里看重的是通过不断学习的一个过程,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境界,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4.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共同理想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整合与引导,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具备整合效能。采用弘扬精神的群众文化艺术品,通过开展利于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更好表达社会而和谐的理念,全面宣传好社会发展的重要主张,让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也能更好深入人心。强化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内,孕育着传统的道德精华。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源自其群众性与娱乐性的特点,起到陶冶与教化的作用,能有效塑造人的灵魂,铸就好的精神品质,进一步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高个人的文化精神,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好的精神风貌,进而振奋人的精神,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5.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文化繁荣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是实现文化兴盛德重要条件,可以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与文化的繁荣、兴盛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群众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是为进一步提升民族的创造力与凝聚力,这也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进一步激发整个民族的文化创造方面的活力,提升国家的整体文化软实力,这在国家全局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二、结语

文化艺术教育范文篇3

——题记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文化艺术市场日益兴旺,许多文化基础设施及其管理运作方式都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标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前所未有地丰富。可以说,文化艺术已经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全体中国人变得更有文化涵养,审美鉴赏力、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以实现国家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建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场馆,而应该是将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一部分的文化艺术,达到一个思想上和精神上的高度。很显然,实现这样的目标,必然要以艺术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为先决条件。

一、文化艺术的教育性和审美性

教育作为文化深层次发展的前提,首先是由文化艺术“产品”在创造和“消费”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性和审美性所决定的。与普通商品的流通和消费方式不同,文化艺术品的“消费”往往不是作品的简单购买和使用,而是人脑的艺术鉴赏,视觉和听觉的享用,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上的感染和经历。比如人们在参观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石刻、绘画等艺术展品时仅仅就是一次欣赏的过程而已,并不形成任何实质性的“商品交换”。我们观看戏剧或舞蹈节目,聆听音乐会,目的也只是一次审美的感受,达到一种愉悦情感、陶冶性情甚至开启心智的精神满足。

文化艺术作品的这种独特的教育性“交易”方式决定了文化艺术“市场”不可能是一般概念上的商品市场。文化艺术品的“消费”需求也不全在于老百姓购买能力的高低或艺术品供应量的多寡,而主要在于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的程度和他们的教育水准。这就需要通过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培养美感、陶冶情性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才能逐步实现使大众从生活性的初级消费提升到文化艺术层次的“消费”。可以说,教育是唤起文化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前提和根本基础。学校的教学和学术性研究既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艺术产品的美学价值,又可以带来大、中、小学以及社会其他各界的“学习型”观众,唤起宝贵的市场效应。

文化艺术的教育性和审美性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持久不懈地对人的耐心引导。这是一个持久的、逐步递进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振兴行为,也不是短期内筑造起各类不同层次的文化场馆、创作推出一些文艺大作、音乐舞蹈演出、绘画书法展览等所能迅速成就的。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各种形式的“文化大餐”或热火朝天的群众文化运动,虽然能够活跃气氛,但对提高民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老百姓在享受了休息娱乐以后,往往会依然故我,难以因此而成为博物馆或各种专业艺术演出的有心观众。

很明显,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氛围,也就无法建立一个有规模、有素质的观众群。那么,在现代传媒业的挤迫下,我们的多数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就难免要面对一个市场日渐萎缩的窘境。其出路要么坚守艺术的阳春白雪而被束之高阁,要么只好放下身价去迎合“市场”需求,使自身降格为商业消费场所。从2008年初开始,全国的公立博物馆都实现了免费开放,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然而,根据各方面的报道和笔者的观察,观众的增加并不像预期的那么乐观。免费并不就意味着更多的观众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在一个普及的文化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全国的各种文化机构才能吸引足够量的、有品位的观众,进而发挥其特殊的文化效应。

二、文化艺术教育应以学校为核心

笔者认为,只有在学校教育的核心框架下,在严谨、系统、水平不断递进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学生和普通的民众才能得到真正深刻的、有长久效应的艺术熏陶。有了学校教育的良好基础,又在社会各种文化设施和活动的交互作用下,普通老百姓的艺术欣赏就能逐渐变得眼光高远,具备高尚的鉴赏品位。久而久之,他们就有可能形成自我教育的兴趣和习惯,就能产生对艺术的主动渴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正规的专业教育又是滋养艺术创造能力的土壤和源泉。有了学校教育给予的宽阔视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就可能登峰造极,普通民众的鉴赏水平也就能水涨船高。

因此,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必须要以学校为核心,并以学校严谨的课程为中心导向。而且教育本身就是潜力无限的市场,就是源源不断的观众。教育可以带动知识精英们深刻的研究和严谨的教学,又会有中小学等各种不同层次的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家长们的参与。在实现了遍及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贯的、系统性的文化艺术课堂和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之后,当一代又一代人将参观博物馆、观看文艺演出等高雅的文化艺术经历视同完善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时,国家文化的大繁荣也就能水到渠成、长盛不衰。

中国艺术教育的里程碑之一是由王国维和蔡元培等人从德国传入的“美育”,这对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可以说有开启之功。但是,“美育”作为一项教育方针尚且可以,作为一门具体的教育学科,就一直陷于理论和实践上的许多困扰,至今难有定论。为了确切“美育”的定义和内容,几十年来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1985年的中国第二次美育座谈会认定“美育”即“审美教育”。这样,“美育”也就常被理解成“美学教育”,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对美学学科发展的倾斜,对艺术学学科的忽视,会在某种程度上迟滞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地指出艺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直接推动了各级学校的艺术教学。可惜在严酷的高考指挥棒下和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中,艺术教育仅有一些量化的限定,还没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体系,未能改变被边缘化的状况。很显然,仅仅基于“美育”这一理想化的概念,没有一套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和措施,艺术教育还是难以成功的。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经验,尤其是美国实行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四学科交叉重叠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的经验,①推出一套综合性、多层次、相互递进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理解和评判艺术,并具有良好的创意,而不只是掌握一些应付考试的基本概念。

三、文化部门在艺术教育中的作为

学校是文化艺术教育的基本,但学校教育还要依靠校园以外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国外成功的艺术教育说明:教育的课堂并不只是在学校,还应该在剧院、音乐厅、画廊和博物馆等实践场所。喜欢某一门类艺术的人可以通过各种欣赏的机会提升和强化自己的艺术品位;而对某些艺术门类不甚了解的人通过对相关艺术品的反复接触和观赏,也有可能会得到有益的启发并培养起新的兴趣和爱好。因此,各种文艺团体和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支持和直接介入是艺术教育普及和成功的必要条件。毫无疑问,文化机构工作的重心之一是要立足于教育、满足教育的需要。

根据2007年上海美术馆历时5个月的问卷调查,上海有76%的中小学生从来没有进过美术馆。从我们的大学课堂里也可以轻易了解到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博物馆。就是北大、清华的学生参观的比例也很低。可以想象,在文化资源极为缺乏的广大其他地区的学生呢?中国的其他人群呢?在西方,没有去过博物馆、观看文艺演出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多数人是反反复复地去。中国人不去参观恐怕主要是艺术场馆跟他们的生活没有关系。没有艺术教育的基础,人们走进艺术场馆时不太可能与展品发生多少有意义的交流或互动,这样也就失去了走进艺术的必要性和意义。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各种艺术场馆就只会是一个个被遗忘的角落。

一方面,目前各级学校还没有一个能够让文化机构直接联系的部门和运作机制,也没有一个能够充分地利用校外各种文化艺术资源的开放的教育体系。虽然有许多中小学和高校为活跃校园文化,成立了一些艺术兴趣小组如京剧社和舞蹈队等团体,但是,这样的小范围作业跟我们庞大的教育人口相比,只能是杯水车薪。何况这样的活动既没有教育上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也缺乏学术上的研究性和深入性。2008年初,教育部发文开始施行传统戏曲进课堂,但鉴于目前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十分有限的教学条件,如果不能获得文化艺术部门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这一类教育措施恐怕既不能解决我国文化艺术教育的欠缺,也难以普及持久。另一方面,我们的多数艺术场馆和文艺团体大都还没有充分面向教育的设计和活动安排,没有让各级学校和普通观众能够前去参观利用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机会。许多博物馆的艺术品仅仅就是有一定艺术性和专业性的陈列展览而已,并无很强的教育性的思考和编排;文艺演出也只是以舞台的呈现为限,没有前后期的教育铺垫和跟进,不能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和各种群众团体,开展各种面对学生、面对民众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以实现更为有效、更为普及的文化艺术传播。

现在许多博物馆和文艺团体都设立了教育部、科,承担起教育组织和宣传工作,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文艺团体也时有送戏到校、送戏下乡的义举;有一些艺术家还应邀亲临各类教育机构,开课开讲座,现身说法。可以说,文化部门中热心教育、并有潜力执教的大有人在。但是,没有一个长期固定的、有完整教学大纲和计划、有足够资金支持的艺术教育机制,这样的活动只能是个例化的、一时一事的短期行为,难以使之制度化并持之以恒。我们需拿出必要的时间和资金来保证系统化的教育项目的进行,以得益于每一位学生。

此外,各种文化产业,包括动漫制作、影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企事业单位也都是艺术教育的生力军,应该由政府主导牵头,确立他们的教育义务和要求,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涉及经济利益的奖惩措施,如税收的增加或减免等,以便创造条件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大众艺术教育联姻,腾出必要的资源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艺术教育提供有益的服务,从而在社会的多个层面形成应有的艺术诱导力和冲击力,更有效地实现高雅的艺术传播和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

四、教育与文化部门的双重领导

鉴于艺术教育的特殊意义和发展要求,文化和教育两个部门需要紧密联系合作,共同承担起艺术教育这件事关文化建设成败的工作。其实中国的文化部原本就是艺术教育具体的组织者和直接的领导者,掌管着中国最好的、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艺术专门院校,甚至直接关注艺术教材的编写和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等。可惜在部属院校制度被废除以后,小孩与洗澡水一同被倒掉,最终使文化界与教育界分为不相往来的两家人,使文化界与教育渐行渐远。当前十分紧迫的是我们的文化部门,包括博物馆、美术馆、剧院、文艺演出等团体,应从观念上和体制上确立作为文化和教育部门的双重定位,或至少是准教育机构或团体的地位,以改变目前这种基本上远离教育的状况,大力提升自己的教育功能,重新承担起引领全国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重任。而广大的教育部门应该欢迎这支重要教育力量的复归,并努力促成这样的转变。

文化部门与教育机构无论在行政定位上还是工作内容上都不应该是两个世界不同行业的人。文化界如果不能够同时把学校以及民间的艺术教育作为自己的当然义务和职责,其无限的教育功能和潜力也就会停止于有限的日常工作或某些短期的行为,这在客观上将造成国家大量现成的优秀艺术教育资源的闲置,也导致潜在的观众和艺术赞助人的流失。其结果就是文化市场的疲软和缺损,艺术团体及各种文化机构生存的困难或为了生存而不务正业。文化部门应该形成一种艺术教育的思维和系统性的持久努力,建立起一个相应的工作机制来推动各个层面的艺术教育。文化艺术部门必须走进校园,成为大、中、小学艺术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文化艺术教育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文化艺术教育政策和规章的共同制定者。只要是有关文化艺术的活动和项目,无论大、中、小学都有请求文化部门给予协助的权利,而各文化部门都应该义不容辞,担负起给予直接帮助的责任。

笔者认为,为了促成这样的有利局面,国家应该创造政策条件,建立起全国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类院校由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双重领导的行政格局,从而使文化部门能够主动地、名正言顺地介入大中小学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有职有权地参与有关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如文化艺术教育的计划和指标、文化艺术培训的规定或要求,授予艺术教育证书、学习证书、资格标准等等。国家还应该给文化部门发放专门的教育经费或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等,使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直接承担起一些艺术教学工作,如提供兼职师资、开设某些课程、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协助开设各类面向学校和社会的艺术类专题讲座,甚至提供一些必要的艺术教育资料和设施等等。此外,也应使文化部门能够与教育部门合作组织各种演出和展览、开展文化艺术的专题研究、重点扶植发展一些特殊的课程或专业等。

由于一直以来的行政管理传统和现行的政府机构设置和分工,普及文化艺术教育这样的重任和跨行业的事业是无法由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自发自愿地协作完成的。我们有必要参照过去成立跨部门的特别委员会的形式,如体委、经贸委那样的机制,成立由两个部门共同组成的“文化艺术教育委员会”来牵头和协调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文化艺术教育工作,以克服部门之间的种种障碍,调动起共同的教育积极性,联合各大、中、小学和各类博物馆、文化馆、艺术团体,以及其他各种文艺演出和展览机构等,逐步建立起一个不同层次和门类,相互沟通协作的大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可以说,一个跨部门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也是实现一个普及的艺术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

结语

最后还应该明确的是,内容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的文化艺术教育远不只是为了大众的娱乐欣赏及生活品位的提高,也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大众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全能的人,是智育,是为了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发展人们的视觉、触觉和敏捷的手法,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周围的世界。

因此,普及艺术教育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的本身。艺术教育是要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并不管这种创造力用于何处。艺术教育也远不只是为了培养各行业急需的艺术人才,满足大众的职业或工作的需要,而是培养人的创造力的必要手段,最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是我们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基础和根本保障。显然,艺术教育应当成为我们改革大众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一项主导策略。我们的教育和文化部门须下大力气建立起一个普及和完善的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实现艺术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上的普及和质量上的稳步提高。而且应当认识到教育也是文化部门存在的理由和依托。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是实现文化繁荣、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的重要条件,也是开辟一个广阔的艺术市场的必要基础,更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之根本。因此,我们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应该是教育,应该考虑把教育功能的拓展作为我们的文化部门进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有一个使人人都能得益的文化艺术教育的规划和宗旨。为了达到艺术教育的普及,广大的文化艺术部门与教育部门一样责无旁贷。如果我们能够将文化艺术教育贯穿于我们的社会活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悠久的文化便能得到真正的复兴,并实现可持续性的繁荣,那么,建设文化大国的宏图大志就将如愿以偿。

文化艺术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文化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途径

总书记曾经说过,我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独特的国情,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任务就是让大学生拥有独特的文化认识,清楚的了解文化艺术,尤其是我国优秀文化艺术的历史源头、发展的过程和其中独具的价值和理念,而且能够做到准确的应有,从而全面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大学教育以提高就业为主的大环境下,绝大部分高校和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大学的专业方面教学水平,把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放在了首位,对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有应付了事的倾向。这种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带着应付的态度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大行其道,老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只能在下面安静的听,很少给学生发言互动的机会,互动性的缺乏,课堂的趣味性就很低,很容易导致学生排斥思想政治课堂。再者思想政治理论方面建设的比较落后,严重脱离实际,没有跟新时代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够对当下的热点问题给于很好的解释,这就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且赶到非常的枯燥,让人昏昏欲睡。

二、文化艺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可以非常便捷的接触到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与各种的文化进行交流,容易受其误导,经不起各种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造成非常不确定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当代大学都是90后甚至00后,思想比价开放和激进,心智尚未成熟,面对外界的诱惑容易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文化艺术蕴含着非常巨大且优质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资源,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包括以弘扬改革创新思想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包括以引导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对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非常大的有益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

曾经有学者明确提出“文化艺术在提高人的人文素质方面将会大有作为”[2]。人文素质是高校大学生对其所接受的知识在大脑中融会贯通所最终形成的“精气神”,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征,非常强调对高校大学生自身内心的修养,重点是提升其内在的品质操守。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视对高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心理品质和精神层面的培养,而且学生的行为方式、各自的生活习性以及做事的风格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很多的影响。文化艺术之中不乏很多优秀内容,积极倡导我们要积极进取,要具有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要具有威武不能屈服的高尚情操,做到坚贞不屈;慎言慎行,修身养性,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的做事准则等等。把这些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将形成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对提升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非常巨大的帮助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境界

文化艺术富含各种有益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个人的思想道德的修养,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大的基础就是修身,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追求仁的境界;孟子说要富贵了不能淫邪,贫穷困难的时候不能自我放弃变换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能屈服于权威,要做一个真真正正的大丈夫,要有骨气,不惧怕的恶势力,做一个有正义感的男子汉。很多优秀的红色文化,内涵也非常的丰富,非常具有时代的特征且保持了先进性,其中丰富多样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革命历史遗迹,还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或者延安精神等,都属于红色革命的文化、道路为一体的内容系统,对推动当下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大的有益作用。把文化艺术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用先进的红色文后,振奋人心的传统文化等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进取的人生奋斗目标,学习先进有益的优秀文化,促进个人的全面健康的快速成长,全面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境界,把自身塑造成一个品学兼优、思想正直,有理想有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

(四)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爱国情怀

把文化艺术中的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非常必要的。爱国主义属于社会意识,它把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意识[2]。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它是中华儿女最崇高的精神价值追求,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知道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屈原,报国无门愤而投江;我们知道先忧天下后忧自己的范仲淹,只留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笑饮胡虏血的岳飞;当代为民族独立奔走呼喊的仁人志士,、刘胡兰,血洒沙场的、等等;为国家富强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政治家、学者等等,不胜枚举。我国从民族解放到国家独立再到改革开放国家富强开创新时代,爱国主义始终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因此把优秀的艺术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系统认识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有助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文化艺术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把文化艺术融入到思政教学的方方面面

(1)把文化艺术融入到高校思政教材及课程之中。在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把文化艺术中的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红色艺术等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融入到思政教材和课程之中,并进行新式课堂教育,与学生充分互动,确保学习效果。(2)把文化艺术融入到思政主题教育的各项活动之中。第二课堂必须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因为有文化艺术的融入必将更加的丰富多彩,所以要认真利用这个平台和场所。诗词交流会、文化艺术专题课堂、读书演讲比赛等等,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红色系类博物馆参观等,增强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全方位认识到我国灿烂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3)把文化艺术融入到新媒体之中。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密不可分,立足当下要适应新媒体网络平台带来的新变化,让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充分利用微信平台、抖音平台、小红书平台等,把经典的文化艺术作品传播到学生面前,吸引学生去关注学习并积极讨论学习,并鼓励大学生主动创新自己的文化艺术作品。学习到创作形成体系造就合力,一起成为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同时要把这种工作模式常态化、机制化,最终实现非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示范作用

(1)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以课堂为载体,认真学习报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带领学生真正的去探究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恶,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去认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质,坚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志雄心。(2)带领学生认真学习经典文化艺术作品,一起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结晶,是我国历史的瑰宝。读原著、看经典,一起讨论、辩论、演讲、演出等等,实现传统文化影响指导今天的需求,推陈出新,创造性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艺术文化,整体性提升高校大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掌握程度,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保持正确的民族自豪感。(3)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发挥好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要把党支部做为学习文化艺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依托,把学生党员组织起来,把学风建设、卫生建设和学雷锋活动等与支部活动密切联系,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要把主题党日等活动内涵丰富起来,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文化艺术融入到方方面面,用文化艺术感化人,用文化艺术培育人,全面整体性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成为能为我国十四五建设做出贡献,能为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突出贡献的有用之人。综上所述,我们要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求,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全面切实的分析和研究,认真摸索其发展方式,用创新的思维和全新的眼光的看待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所以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刻认识到把文化艺术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把文化艺术融入到高校的课程中,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作用,全方位的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能够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智慧的有用之人[3]。

参考文献:

[1]张洪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实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2]曾程,韩亚超,丛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文化艺术教育范文篇5

为庆祝建国*周年,深入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宣传展示中等职业教育恢复发展30年来的巨大成就,经研究,决定结合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全省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和省第*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暨第五届少儿艺术节的开展,举办全省职业学校庆祝国庆*周年文化艺术节活动。

一、文化艺术节宗旨

1.突出国庆主题。以国庆*周年为契机,重点围绕“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和竞赛,对广大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广泛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展现职业学校学生热爱祖国、奋发有为、投身实践、创新创优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

2.彰显职教特色。职业学校文化艺术节活动要突出专业特色,彰显职业道德,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良好风尚,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3.体现文化底蕴。各地各校在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应充分挖掘和打造本地本校的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学校“三个文明”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4.打造艺术品位。文化艺术节活动要充分体现学校教育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艺术特质,充分展示我省职业学校技能训练、艺术教育、德育实践的丰硕成果,使广大师生参加活动的过程成为受教育的过程,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技能训练、德育风尚的受益者。

5.发动师生参与。文化艺术节活动贵在参与,重在普及,各地各校都要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师生开展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使之成为我省职业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进和创新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艺术节内容

市县和学校组织的文化艺术节活动由各地各校根据本通知精神,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等活动进行。

全省职业学校文化艺术节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文艺、技能、“文明风采”三个系列的比赛和庆祝国庆*周年文艺晚会等。

文艺系列比赛由舞蹈、美术、戏剧、曲艺、声乐、器乐、摄影、书法篆刻类若干项组成,其中舞蹈、美术已列入全省技能大赛,其他项目纳入江苏省第*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暨第五届少儿艺术节活动进行。技能系列比赛列入全省、全国技能大赛进行。“文明风采”大赛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已另文通知。

江苏省职业学校庆祝国庆*周年文艺晚会于9月中旬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晚会上将为全省、全国技能大赛获奖者、全省职业学校创新大赛获奖者、职业学校艺术节获奖者及全省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获奖者集体颁奖。

三、文化艺术节组织

文化艺术节由江苏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厅、共青团江苏省委主办,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报刊社、南京世纪影视制作中心协办。

四、节目遴选和报送

为筹备江苏省职业学校庆祝国庆*周年文艺晚会,请各地、各校在组织开展职业学校艺术节活动过程中,发现、遴选和推荐一批优秀的文艺节目、体现专业特点的才艺展示、技能绝活和感人事迹素材等,报省职业学校庆祝国庆*周年文艺晚会剧组备选。

各类节目均以光盘形式报送,光盘制成DVD格式,声音和图像需同期录制。声乐、器乐、戏剧、小品、曲艺等用光盘录制。同时注明所在市及学校(单位)名称、节目名称和形式、指导(辅导)教师姓名、联系方式;原创音乐、戏剧和曲艺节目同时报送曲谱或剧本。已参加省赛的文艺节目不需报送。

推荐的节目于6月30日前报送至江苏省职业学校庆祝国庆*周年文艺晚会剧组。地址:南京市虹桥三步两桥18号3幢2单元703室,联系人:*,电话:83736771,13805189612。

文化艺术教育范文篇6

一、校园文化艺术节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德育的本质是将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灌输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并让这种意识转化成他们的内在气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抽象的思想观念只有和一定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达到育人目的。因为相比于以应试教育为代表的“硬教育”,用更贴近人自身审美诉求的“软教育”更容易达到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这种艺术形式摆脱了以往老师对学生空洞刻板的说教,采用朗诵、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方式传达德育内容,寓教于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释放了个性,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艺术和教育的相互渗透。

二、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渗透方式

德育教育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渗透主要是将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德育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中学德育教育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信息,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承给中学生,如诗歌朗诵,话剧表演,书法展等,体现时代精神要求,凝聚正能量,展现、检验和评估学生的特长和价值,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确立学习努力的方向。(一)将德育教育融入音乐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充分发挥音乐陶冶人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欣赏作为文化艺术节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这也是学生们最乐意接受的一种教育手段。对于音乐对人的感化作用,古人早有论述。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过精辟阐述:“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而在东方,我们的《荀子•王制》中有过类似的表述:“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这也是在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从实践层面来讲,在艺术节中我们可以选择过去的一些优秀的弘扬正能量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像在《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这样一些让人热血沸腾地革命歌曲中,学生会在那些激昂的节奏里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也可以采用合唱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一首完美的合唱作品,需要其中每一个人的配合和服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慢慢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和他人的磨合中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实践表明,当音乐进入人的大脑皮层,能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崇高的情感和美好的品质,这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这种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一个拥有独特个性的人。(二)将德育教育融入文学教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教育资源,将德育教育融入文学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例如诗歌朗诵、作品赏析就是培养学生高雅文学趣味的重要方式。诗歌简短押韵,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仅能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培养热爱生活等情操,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朗诵屈原的《离骚》,学习诗人崇高的理想,满腔的爱国激情和献身国家的愿望,以及为正义而斗争的勇气等。同时,激励学生也成为一个像屈原一样拥有崇高而完美的形象,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高贵的心性的人。(三)将德育教育融入传统文化节日。中华民族有很多承载重要文化信息的传统节日。学校文化艺术活动应该结合能体现地域特征的艺术文化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独特的人格魅力;如陕西的秦腔,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要扯开嗓子大声吼,正如歌谣所唱“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蓬要翻”。学习独有的传统文化,做一名有深度和广度的陕西人。

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主要目标,无论采用何种艺术形式,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最后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一形式也最充分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在这个舞台都能得到尽情地发挥。作为学校来说,借用丰富地艺术形式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于双方来说一个双赢的事情,应该继续坚持做下去。网络时代,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机遇也不乏挑战。学校要利用好网络这一把双刃剑,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网络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新时代下,学校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继续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育敬.当前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新课程导学,2017(36):9.

[2]蔡少丽.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85-86.

文化艺术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视觉;文化;摄影

一、摄影的发展

摄影的发明源于人们对“永久保存影像”的向往和坚持。早期透过针孔成像,人们能将眼前所见景象在暗箱中再现,但影像无法永久保存。之后,配合光学技术及化学材料的改良、尝试,终于在1839年确立达盖尔摄影术,该年被视为摄影术发明年。从此,摄影开启视觉文明的新页,不管是在生活或是艺术领域,都较为深远,直到现在,摄影已成为当代普遍且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

二、摄影特性

摄影兼具科学与艺术性质,其与绘画材质不同,可归为工具机械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这三种。(1)工具机械性摄影一词的英文翻译———Photography,是希腊文Pho(光)Grapho(描绘)的结合字,也就是利用光来描绘的意思。任何景物被看见都是因为光的反射,聪明的人类想到利用针孔或透镜来聚焦对象反射光,并利用感光材料将反映的影像留存下来。当人们发现化学材料———溴化银与暗箱中的投影产生化学反应,顺利地将影像保留下来,这样光学和化学的结合,促成了摄影的发明。罗兰巴特表示:就技术而言,摄影正位于两种完全不同程序的交汇口:一是化学程序,指光在特定物质上的作用;二是物理程序,指影像透过光学装置形成。摄影比起其他视觉艺术媒介,与科学有更紧密的关联。摄影不同于绘画的手工性质,没有一笔一划展现个人情感、思想的笔触传达画者的情感与个性,是独特、有机的线条,但摄影作品若非经过后期处理,其成像是单纯相机质地,是一个机械技术图形,因此,许多摄影师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除机械复制的性质,如在底片上进行刮、画,在照片上涂抹颜色,试图减低摄影机械性的冰冷感觉。然而摄影独特的机械性质也是有其独特的特色,像是瞬间捕捉、全域清晰等,是手工描绘作品所没有的特质。当摄影从光学走入数字化,不只是相机的影像载体从底片转化为感光元件等结构上的不同,其作品形式也由纸质相片,变成数位影像及动态的影像等丰富的样貌,而且随着工具和技术改良,其工具性格越来越显著,在操作上,数位相机更加人性化并且容易上手,能够立即浏览,自由选择套用不同的场景模式,甚至有自动搜索脸部对焦、美化肤色的美颜相机,摄影越来越简单、容易,但也更工具化。(2)复制性“摄影师艺术形式中,最适合机械复制的一种,因为连复制照片的印刷术都是摄影的应用。”(陈雪圣,1988)。摄影便于复制的特性,在过去可以透过照片和印刷术流通广大,其复制的方式很多,透过光学放大成相片,也可以使用影印将影像列印出来,甚至可以透过印刷机器大量复制,以广告传单、报纸、书籍的形式渊源流传,而当今数位摄影更可以透过网络媒介达到瞬间复制、分享、传播的境界。若以一项传播工具而言,摄影的复制性打破了艺术作品的单一性,卻也走出了艺术碍于时间、空间、经济能力因素,只有少数人能亲眼观赏的局限性。摄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创作媒材和技术,其复制性是便于操作“挪用”和“拼贴”手法的,可轻易把不同时空的影像复合成一体,古典和现代可以同时存在,理性和浪漫也可以共存,摄影的复制特性,促成了一个崭新的、更自由的后现代艺术创作形式。(3)写真记录摄影完成主要在按下快门的一个瞬间,与其他描绘工具比较,少了材料感,几乎所见即所得,对于事物写实的记录成为摄影的原始本质,也是被摄物“曾经存在”的证明。在摄影尚未发明前,人们请画家来描绘肖像,但摄影发明后,相片渐渐取代肖像画,成为人们更信任的方式,1840年画家paulDelaroche(1797-1856)第一次看见达盖尔式照片时说: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摄影卓越的记录性对绘画界造成强大冲击。相对于绘画和文字叙述,摄影的写真影像提供给人类珍贵的一手资料。工具性、复制性、写真记录性三者是摄影有别于传统绘画的特殊性质,但摄影也跟传统绘画一样,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创作”空间。从画意摄影、现代摄影、超现实摄影、后现代摄影灯不同流派一路走来,摄影也表现了摄影家的创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三、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影像文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并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在视觉文化的氛围之下,后现代艺术教育不在强调技法的熟练或媒体材料的学习,转而重视生活周围事物与艺术教育的关联,以及对各式日常视觉影像的思考与解读,如何将视觉文化与艺术课程融合,是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视觉文化从字义上来看,应该包括视觉与文化二层面的含义,简明的说,应该是“文化”显现在“视觉”形式的层面,可以称为“视觉方面的文化”,其中概括各种视觉影像与意义,即视觉影像所客观存在有属性及其可能衍生的意义。当代的艺术教育主体是学生,教学内容是从环境发掘,课程因与生活环境相连结,兼用不同以往的视觉文化教学策略,开拓更符合学生需要的艺术教学课程,以激发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体性与自觉,从表面粗浅的认识进入到深入体验生活状态,形成高次元的创造力与判断力。

结绳记事是文字尚未发明前记录历史的形式,后来文字取代结绳,开始以书写的方式记录下国家大事,皇宫和民间也以鱼雁往返的书信方式传递讯息,利用文字将事情的细节一一阐述说明。可以说,文字是早期人与人沟通的主要媒介,然而文字是需要经学习才能理解的,而观看却是张眼就能完成。小孩先学会辨识,才学会说话,文字的发展需要经过学习而来,但张眼既能识物,眼睛是灵魂的窗户,透过双眼接受讯息,虽然听觉、触觉也是我们经验外界的方式,但日益增加的视觉影像更对形塑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有决定性的影响。一张影像所能隐含或传递的讯息包括三个层面:(1)摄影现场的故事剧情、事物分类的标签。就是一般人观看影像时,在意识层面上,能够直接看见的内容。影像所携带讯息的内容,只有单纯的意向表面所代表的意义。(2)视觉元素及其结构对视觉感官单纯的刺激,是任何视觉艺术作品所共同具备的内容。(3)影像的符号性意义:是影像可以用最少的视觉刺激,提供最丰富、深刻的视觉讯息部分。第一层提到的是直接看见的内容,单纯表面的意义,而隐含意则是第三点影像的符号性意义,是隐藏在影像符号背后的深刻讯息,像是文化上的、社会上的、或是一般认知上的特殊涵义,必须依据影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来解读。因此,解读影像必须对影像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才不会忽略影像本身所隐含的意义,而且也要关注影像作品的形式美感,那也是影像作品值得欣赏的地方。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是基于“眼见不一定为真”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所以教育者引领学生对影像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需要避免被影像的表层意义盲目牵引,在影像解读上,必须要对于影像创造者的意图与影像文本的意义做进一步的了解。影像的意义并非摄影者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的感知,也跟被摄物在所属社会认知下发散的意义、观赏者自身背景等有关。正如邓正清提出:摄影影像的真实意义是由现实世界、摄影者和观赏者所综合而成。因此,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影像时,能反省自身、检视自身的意识形态,然后构建自身的主体性、产生自我认同,表现自主性行为,乃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融入摄影教学中的主要目的。而目前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常忽略视觉影像本身的意识形态,也无从理解为何需对寻常的视觉影像进行质疑,更加不知道如何解读影像背后的意义,可见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对现在的学生而言,的确有实施的必要性,不仅只有学生会忽略影像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对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如果对影像讯息没有批判思考、没有怀疑的态度来检视生活所见影像也不可能发展出适当的视觉文化课程。

作者:范玲 单位: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莉君(译)《.观看的方式》.JohnBerger著

[2]李文吉(译)《.记实摄影》.ArthurRothstein著

文化艺术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文化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育人功能

1.教育引导作用。共产主义的目的是“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具有显著的教育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能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规范的生活行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一台校园晚会、一场演讲都会使学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激发感慨、产生共鸣,实现思想升华。另外,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还能激发和提升学生的艺术潜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催化作用。2.教育促进作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充分说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人的素质教育具有无比强大的促进作用,能丰富教育内涵,拓宽教育外延,体现一定的办学特色和理念。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塑造对美的正确认知,提高自我修养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多方锻炼,还能重新认识自己,便于实现全方位自我提升。3.规范、激励、顿悟的作用。大学的校训、教风、学风、优良传统、规章制度、校园规划,甚至以物化形式存在的学校建筑,以及校园广播电视、文艺演出、学校官方微博或微信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对参与者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可约束学生的言行,使其明白学规、懂规和遵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证明自我的平台,同时,还能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与人沟通,更好地处理问题,使学生较早地与社会和现实生活接轨。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能更深入地认识、剖析自我,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判,并激励自己朝着更加自信、完美的方向努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自我反省能力增强了,必定会激发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励志心理,获得心灵的感悟和思想的成长。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面临的问题

1.各方参与主体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从目前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实施情况来看,活动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是断层的,部分学校以学科项目、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忽略了文化艺术活动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致使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提升素质教育的效果没有凸显出来。学校各主管部门认为这是两种不相关的教育形式,对文化艺术活动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未能利用活动加强素质教育。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一线辅导员,他们要和各个部门对接,熟悉各项学生工作,琐碎而繁忙的事务使得他们无心无力去关注、组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2.内容简单、重复,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只是根据相关日程循规蹈矩地安排;有的人员甚至简单地认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就是组织学生唱歌、跳舞、办晚会,丰富学生的生活而已,而忽略了活动对学生的指引、塑造、锻炼、调整、提升等功能,更没有意识到活动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工作部门为了落实有关政策、收集资料、迎合检查,会举办一些活动,但活动内容简单、重复,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无法引导、启发学生,不仅浪费资源也浪费时间。3.教育及评价体制的局限性。在学校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一线教辅及思政教师。教辅忙于各种学生事务,身兼多职、工作繁忙,难以顾及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思政教师为了职称评定,忙于各种项目、课题,大部分人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提高素质教育的方法知之甚少,不可能在教学中渗透文化艺术教育,也不可能从文化艺术教育的角度去传授知识。虽然国家在相关指导文件及方案中明确,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并没有真正得到健康、良性发展,现实问题依然存在,如归属问题、责任问题、活动体系的设置、人员管理、经费来源等,都需要再次调整和规划。4.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冲击下,社会上多种负面因素对学生产生了诱惑,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加之就业人数多、难度大,学生普遍认为,实用就是最大的实惠和现实。当前,许多学生的学习生涯都是为考试而忙碌,所有与考试无关的事情都是可有可无的,致使学生认为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无关紧要的,根本没有意识到活动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作用。

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

1.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一种文化传播形式、一种特殊的文化渲染手段、一种传播正能量的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一般的节日活动外,学校还可根据院系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专长和兴趣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开展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活动;还可以利用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文艺活动在网络时代得到深化和发展,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艺术审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2.营造和谐的文化艺术氛围。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是通过校园环境呈现出来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能把文化、艺术、精神和思想统一体现出来,是高校办学理念和水平的直接体现。它能展示师生精神面貌,活跃校园气氛,缓解学生压力,增添校园的青春光彩,对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具有促进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帮助。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态度和认识直接影响活动的实施情况,所以各方领导要提高认识,树立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做成校园品牌工程的决心。3.落实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队伍建设,可成立专门的部门,召集在这方面有热情和意愿的教师组建团队,以便于活动管理,并要加强制度和体系建设,确保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得有理有节。学校要加大资助力度,在机构设置、资金及人员配备方面做到科学、规范;要加强管理,加强培训,重视学生社团建设,给其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和资金帮扶;积极做好重点、特点活动的筛选和培育工作,使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成为素质教育最直接的载体。4.多渠道开展相关工作。“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指导学业,还要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教师要从自我做起,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学校有关部门要努力建设和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创设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怡情修身。学校还可以开设各类讨论会、艺术讲演、举办报告会,如名师课堂、名家讲座、名画欣赏、书法展览、才艺大赛、美术展览、歌手大赛等艺术活动,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一张名片,提升学校影响力。学校各主管部门要协调沟通,共同参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布置与设计。另外,学校要紧跟时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利用校园网络平台、QQ、微博、微信、微视、微动画等载体,加大活动宣传力度,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环节。

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建设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对此,我们要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探索和出台相应的对策和制度,使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建设与时俱进,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积极主动地探索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方法和途径,提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教育性;要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制度,以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活动发展;还可以创造条件,开设具有民族特点、本土文化特点,或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文化艺术类课程,以打造精品、凝练精品、传承精品,创设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品牌。为了提高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质量,学校应重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活动与学生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使其得到良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

[2]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3]王丹平.文化•力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23.

文化艺术教育范文篇9

(一)对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教育,能够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各种需求,并提高群众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群众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群众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氛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可以调节群众的心理变化,对其错误思想进行及时调整。艺术教育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促进群众的全方位发展,使人们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部门要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计划的日程,对其做好各项部署。比如财政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活动预留经费,设有专门的款项;规划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教育提供固定的场所,使教育工作稳定开展;文化机构要多向社会大众开放,承担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责,应当深入群众内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群众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各界的大力支持,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保障,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二)文化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要建立人才库,挖掘优秀的文化人才;其次,要定期对这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再次,要鼓励这些人才多参与到群众文化教育当中,通过人员编制、激励措施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最后,应当多发现民间存在的优秀人才,开展基层的群众文化教育工作,使教育能够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当中,增加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的数量,为群众的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空间,让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获取当下最新的文化艺术知识。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忽略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要多开设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开展更多的文化教育活动,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资源的优化整合。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需要对各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资源整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群众文化教育的主体是群众,要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将教育工作普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第二,城市与乡村之间要加强文化交流,双方取长补短,共同完善、共同进步;第三,开展重点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每个城市都会存在文化艺术教育较为薄弱的地区,要通过对这些地区重点开展文化教育,吸引当地热爱文化艺术的人群,发挥群众之间的宣传作用,带动整个地区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繁荣。

(五)政府部门加强引导,维护教育秩序。群众文化教育仍然需要政府加以适当的引导。在尊重群众个人意愿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制定一些政策加以指导,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文化艺术的教育活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和鼓励,并且要对其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够参加到这一项教育活动中来。政府要鼓励优秀文化活动,打击迷信封建活动,净化文化艺术教育环境。

三、结语

文化艺术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文化艺术教育;传播媒介;传播平台

现今社会,大数据应用越来越彰显它的优势,它占领的领域也越来越大。不仅有我们常接触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还有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涉及的司法领域的“互联网法院”,或是在养老体系中试行的“X区网格中心”,也有在公安系统中广泛应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人类采集、存储和处理数据能力的大幅提升,使数据的应用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2014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北京举行的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上说道:“人类正从IT(InformationTechnology)时代走向DT(DataTechnology)时代。”而今天DT时代已然到来。

一、大数据时代的主要特性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Schwab)曾言:“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机遇和挑战,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尖端材料、量子计算机,即我们所拥有的强大而先进的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1]大数据时代的特性可以概括为四个英文字母V,即更大的容量(Volume)、更高的多样性(Variety)、更快的生成速度(Velocity)以及由前面三个“V”的组合推动的第四个因素价值(Value)[2]。我们简单地用P、E、Z(大数据计量单位)来衡量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庞大,还不足以说明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特征。究其本质,大数据之所以可以“精准”地应用到各行各业,量大还只是其一,更加显著的特征是这些庞大的数据并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也就是“人为全体数据”。同样,大数据时代所拥有的巨大数据量也体现在文化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这些数据不是随机的,是可以“类化”的,因此显得价值更高。大到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各类艺术行业白皮书对行业整体运营所起到的前瞻性指导意见,小到通过大数据提供的“经验值”来获取一门成功的线上课程的规划等,庞大且具有客观性的数据量都为其提供了可信的依据。区别于传统数据的距离感,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是一些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有温度的数据,它可以是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PPT、地理位置信息等。在百度上搜索“中国传统艺术”,我们可以找到近90,900,000个相关数据。它涵盖了网页、视频、图片、文库、地图等各类形式,可以全方位地让你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搜索“体态律动”,可以找到近892,000个相关数据。无论作为学习者还是传授者,都可以从这里获得海量的国内外信息。反向思考,这些数据也是大数据平台的获取物。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没有一个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你“利用”着大数据,大数据同样在“采集”着你。大数据时代的高效性与价值的低密度性是并存的一对特性。正因它的快速处理和收容能力可以让信息在瞬间形成,因此在未来“大数据智能化”势在必行。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对大数据的“精选”“提纯”,除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外,还能为文化艺术教育宏观导向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这是文化艺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亟须解决的难题。处理时效性高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最显著的特征。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为例,一名教授大学公共课“音乐基础”的教师如果想迅速了解理科类学生与文科类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如何?完成率如何?学习过程成效以及学习“耐受点”如何?只需通过数据的快速处理便可以知道。教师不仅可以获取单届学生的“纵、横”信息,即学生的个人信息、班级信息以及对比班级信息,还可以通过若干届学生的信息量汇总,实现网状立体的信息储备。通过这种数据的有效累积,教师将拥有一手资料,而这一切又源于自我累积的基础。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至少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可以说,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们拥有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

二、大数据驱动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改变

(一)“硬件”的改变。1.教育场所的改变。之前的教育场所,主要是学校教室、运动场、图书馆等。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的模式和教育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比起坐在教室里或在计算机前学习,利用移动设备等科技手段在短时间内集中学习的方式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运用。这种方式在成年人或是职场人员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强大的移动科学技术使人们学习的场所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发展成多元模式。咖啡厅、餐厅、上班路上、旅游观光地等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场所。2.教学方式的改变。随着网络数据的扩大化、普及化,在线教育、数字化教育快速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教育场所,更改变了教学方式。一方面,在认识层面上,一些固有思想下的教育方式被打破。例如,逐渐升温的器乐陪练教学平台。在人们固有的思想里,器乐或是美术这类艺术教育强调的是“口传心授”,但是在强大的科技面前,人们在惊叹的同时又不得不折服。另一方面,在实质层面,原来课堂教育“一对众人”“一对多人”的方式被“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打破,原来课堂内容重难点消化的时间被无限地延长。一遍、两遍、十遍……依据自己的理解程度通过数字化教育反复对知识点进行学习,这种情况在以前也是不可想象的。(二)“软件”的改变。1.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其实也是教育对象多元化的产物。科学技术支持的平台为形形色色的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需求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来测定。而正因为有差异的区别,才有了需求的区别,所以教育内容的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也就不难理解了。教育内容多元化的改变不仅是单方面地由于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当下知识的有效期限越来越短,观点的多样性受到尊重,绝对真理被时代不断地打破,正确答案可能不再是唯一,而是多种答案的并存。此外,随着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日益发达,知识的生产者、传达者、消费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无论是谁都可以生产并传递知识,这一事实也直接导致了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2.文化艺术及教育传播媒介的改变。传播媒介本身作为一种媒介生产力的表征,在历史上是不断进步、发展的,随着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就能得到跳跃式发展[3]。关于媒介,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个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使得文化艺术及文化艺术教育与人之间产生了更多的可能。例如,在文化艺术教育项目推广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最大化是项目推广的关键。现在除了学校,文化艺术教育项目实施的主力军还有剧场、图书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起到的往往是风向标的作用,而剧场、图书馆往往又是学校校外的有效补充。这种延伸会带来怎样的效应呢?(1)以剧场为主体收音机、电子广告牌、电视等电子媒介至今都还是企业、政府宣传的重要手段,但是鲜有教育或是教育项目的推广采用这些方式。传统的教育宣传方式主要体现在以纸质宣传品为媒介,如海报、宣传单、手册等。但是在大数据时代,教育项目各个环节的开展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即SNS平台)推进,特别是在宣传和评价这两方面依托科技的作用更显突出。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向大众推广各类文化艺术教育项目已是各大剧院对外宣传的首选。天津大剧院官方微博至2020年2月关注人数为12,650人[4],这些人大部分是天津大剧院的铁杆粉丝,又称“原始会员”,而通过这些原始会员传播的信息量却可以是惊人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6月的报告,中国目前拥有8.54亿互联网用户。依据中国微博用户总数显示,2018年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37亿人。因此,天津大剧院的粉丝群体在微博平台上能引发的蝴蝶效应可想而知。天津大剧院2018年上半年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的文化艺术教育项目共13个。这13个艺术教育项目都可以让用户通过官方微博与微信申请免费参与的名额。每一个项目参加人数限定为100人,13个项目就能产生1300名参与者。而这些参与者在社交网络平台扩散出的“扇形效应”不可预估的。从图1可以看出,区别于传统的宣传手段,利用SNS平台可以使“宣传”面呈扇形发展,并且提升文化艺术教育项目的认知度,发挥多效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项目的宣传手段主要是利用了信息化3.0时代的科学技术,但是项目的开展都是“实体式”的运作模式。剧场本身承担了项目实施的载体,科技手段起到的是“媒介”的作用,这正是基于艺术教育与科技发展的融合。(2)以政府机关为主体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5.09亿人。以往提及政府机关相关信息,我们所能想到的是各类通知、报告、规划、总结等纸质文件,而这些是普通百姓很难接触到或了解到的内容。但是今天构建的以科学技术为媒介的政府信息公开,使得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便捷地接触到国家及时的各项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教育政策动向及政策方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官方网站为例,在页面上同时附有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的二维码。最权威的文化艺术类教育咨询都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平台获取。教育部官方微博主页上显示关注人数为7,422,757人[5]。教育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传播各类文化艺术教育相关信息,包括国家对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教育总的方针、政策以及规划方案等,还包括最新的文化艺术及文化艺术教育的动态、实施情况等。这样可以使关注人群及时、便捷地获得一手相关资料。以科学技术为“媒介”,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准确性大大提高。同时,在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的前提下,有关文化艺术和文化艺术教育的各类咨询、最新动态、实施项目等信息可以最迅速、最广范围地传播开来。3.文化艺术教育传播平台的改变在DT时代,平台的意义被无限放大。作为世界顶级博客作者之一,自媒体营销教父迈克尔•哈耶特在《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一书中反复强调了各类人群、企业等是如何通过一个优质平台构建双赢局面的。他在书中提及的“在当今市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两个战略资产:让人欲罢不能的产品和有效平台”这句话,在文化艺术教育平台的构建中也很受用。用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产品”结合优质有效的平台,形成的双赢效果可以预见。(1)以MOOC为主体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简称MOOC。美国《纽约时报》把2012年称为MOOC元年。因为世界三大MOOC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有两个都是在2012年建立的。世界三大MOOC平台在世界上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其以强大的互联网为“平台”,“产品”则是汇集的全世界优秀学校得优秀课程资源。例如,MOOC平台Coursera的合作学校除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外,还汇集了中国的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全球性合作院校。至2016年年底,这三大MOOC平台用户总数已经达到了3700万,超过中国这一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这个变化可以说是革命性的。除了国际上的三大MOOC平台,在中国也已有了像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超星尔雅等比较成熟的MOOC平台。其中又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内容涉及最广泛、服务对象最多。中国大学MOOC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一个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2018年2月至8月,该平台开设了1250门课程,为7,702,751人次提供了服务。而到2019年,这一组数据上升到了5419门课程,共为35,159,319人次提供了优质的线上课程。在该平台中,艺术类课程共计303门,在开设的12个门类中数量位居第7位,在此期间共为1,732,461人次服务。良好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平台”有机结合,可以发挥更高的效率。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在受教育程度或是学识之间的差异受“硬件”或“软件”的约束将越来越小,并且这一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个人对于学习的热情或是说学习热情的持久性和耐受性。学习者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需要通过4~16周的课程学习才能参与考试或是认证。也就是说,学习者登录后的每一次操作都会被记录,并且成为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记录。(2)以on-line直播为主体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年底增长3391万,占网民整体的88.8%。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庞大的用户量为on-line直播提供了绝佳的载体。在线音乐会以互联网为主要宣传平台,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的推送,网页广告,论坛热帖,多屏联动等多种宣传渠道,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覆盖率,达到宣传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网络用户人数的急剧提升,在线音乐会的内容也逐渐地由流行音乐扩展到古典音乐领域。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早在2011年就正式上线了,并于2014年4月6日同步直播了在瑞士举行的节日乐团音乐会。据国家大剧院影视节目制作部视频技术组组长孙洋介绍:“所有的音乐会全程采用了H.264直播编码技术和HEAAC音频技术,为用户提供了16∶9的‘宽画幅’视觉体验,而高质量的‘立体声’音频编码技术为网络观众们呈现了最清晰、最动听的音乐会临场效果。”[6]无独有偶,乐视音乐在2015年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对6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会进行直播,成为国内首个对古典音乐会进行现场直播的视频平台。乐视音乐在此次直播中采用了PHONE、Pad、TV、PC、影院、户外大屏这六种屏幕之间的联动,更大范围地传播了古典音乐。数据显示,在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通过乐视音乐观看的累计人数超过100万,远超线下演奏会本来的观众辐射范围[7]。

三、大数据时代下文化艺术教育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