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4 17:06:07

文化教育培训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篇1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转型升级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从园区街道建设的实际出发,着眼于社区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园区街道的文化教育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理念,不断拓展社区教育发展的广度,深化社区教育发展的内涵,努力追求与实践目标开放、项目实用、受众广泛、特色凸显的京泰路社区教育,全力打造教育事业繁荣、文化特色鲜明、软硬实力较强的东部新城。

二、主要工作

(一)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1.以社区市民学校为主要阵地,以社区居民迫切需要为出发点,自下而上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各社区市民学校及相关部门,在调查了解社区居民需要的基础上,按从业人员年继续教育培训率不低于50%的要求设计申报培训项目。园区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办公室汇总,并对基层培训工作进行专项考核。

2.办好市民大讲堂,精心组织京泰市民大讲堂系列讲座。

3.努力促进社区教育向社会化、法制化、科学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社区管理与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市民教育活动,实现社区各类教育资源的统筹、衔接、沟通,基本构建园区街道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实现全方位覆盖的社区教育体系;实现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的终身学习氛围。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

1.健全完善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小组。建立由园区街道主任任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由分管社区教育的副主任、社区教育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社区共建单位负责人、辖区学校、单位主要领导及聘任教师为成员的“京泰路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小组”。委员会领导小组实行半年度例会制度。社区教育委员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社区教育学校内,由社区学校校长任主任,具体负责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研究社区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等;推进规划的落实,对社区教育进行指导、联系、服务,组织培训社区教育的有关人员等。

2.完善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利用社区教育学校资源,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教育培训在多功能、服务型、开放式,特别是在提高居民素质教育开发上,发挥社区教育的龙头作用。加强协调和统筹,指导组织社区文化教育培训,编写教材,协助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实施对文明市民学校(各社区文化技术学校)的组织指导,实行基层社区教育工作月报制度。

(三)完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1.健全三级纵向培训网络。一级为社区党校、社区教育学校、宣传文化中心;办公室设在街道宣传文化中心大楼内。二级为社区、企业市民学校。朝着三个自我(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方向,加强基层社区文化教育的基地建设。三级为社区其它的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实体做到“五有”,即有健全的组织管理、适用的教育场所、适应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实用的市民教材、必要的教育投入。

2.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的资源,将“乡村少年宫”的功能指标要求纳入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内容,进行必要的设施添置与补充,打造全面达标的社区教育活动基地。利用暑假、双休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活得更愉快。

(四)形成适应社区居民多种需求,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和多内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放灵活的大教育体系。

1.大力加强基层社区居民学校基地建设,对照省级居民学校建设标准,努力让基层社区教育活动基地达标或创示范。保障社区居民有足够的受教育和开展活动的空间。在2014年力争成功申报1家省级居民学校。

2.统筹、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利用社区文化教育力量,提供多样的职业文化教育培训,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创造性,建设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提高基层文化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

3.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协同社区内中小型企业推进职工教育制度的建立,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丰富企业文化。

4.积极组织青少年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其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校外文化教育活动。

5.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指导小组作用,针对专门人群、专项需求,提高早教、特教、外来人口教育、妇女教育、医疗保健、婚姻教育、老龄教育等专门教育、专项文化活动的水平。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

通过聘请专家、技术人员等作为社区教育的兼职教师,招募老干部、老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人等作为社区教育的志愿者,构成社区学校开展活动的工作人员。加强对志愿者队伍和管理者的培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六)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的研究,提升社区教育学校的内涵。完成省级重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教育培训研究”的结题工作,在研究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健全完善社区学校网站,做好经验交流、理论成果推广以及咨询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文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农村有线电视全覆盖,互联网的大面积传输,积极开辟互动学习平台,精心打造“京泰路街道社区教育学校网站”,积极推广应用“学校在线”,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教育信息服务。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文化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整合文化资源,繁荣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在园区街道范围内组织开展“第六届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继续办好“少儿艺术节”,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到社区活动,组织参加各级文艺调演或会演。充分利用农家书屋这一平台,实现社区居民全员参与率50%以上。以求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陋习,提高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保障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八)开展社区老年教育。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多种文化、体育活动,并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九)做好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制定“学习型组织标准”和“学习型家庭标准”,开展评选活动。召开一次学习型家庭(户)、学习型组织的交流会或研讨会,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十)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区教育影响。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窗、内部刊物、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围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开展一次学习型社区宣传教育活动。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党员;传统文化;理念;廉洁教育

党的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建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通过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党员思想体系建设,实现党员教育目标①。尤其是当前我国处于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创新时代,当代党员教育工作也必然面临着新的改革节点,开展党员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而如何利用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党员教育工作有效性,也成为当前党员传统文化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在党建工作和党员培养工作中做出相应回应。

一、邹城市干部政德工作的创新成果

近年来,邹城市突出孟子文化品牌和当代干部政德教育需求,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儒家政德思想、加强党员干部政德教育”为主题,以建设部级干部培训基地为目标,充分挖掘以孟子思想为主要内容儒家思想,采取专题授课、现场教学、现场体验、礼乐教学等教学模式,面向全国党员干部开展政德教育培训,建设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基地。邹城市通过创新党员教育模式引导党员干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汲取政德智慧,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邹城市在先后承接开展多种政德教育培训后,被中央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纳入政德教育现场教学基地。

二、开展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厚重的历史人文精神,也是崇高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在现代党员培养和廉洁教育当中,有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文化教育的效果,提高党员人文感知能力,对于提升党员综合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②。曾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强调,“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道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下,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经验和依据,提升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党员干部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对当前党建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党员干部从传统文化教育中不仅可以汲取到诸如廉政、法治意识等政治营养,还能从“知行合一”“三省吾身”等传统文化精神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可见在党员培养和教育实践中,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对于党员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党建工作中可以让当代党员教育更具有时代感,通过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寻找经验,实现当代教育目标,不仅能提升党员培训效率,满足当代工作要求,同时还能引领党员干部按照党的要求,奋力前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道德素养,满足当代党员干部的综合要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应该积极汲取其中有益的营养于党员教育工作中,可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而将其作为实现党员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让党员干部成为国家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在党员教育和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工作理念缺乏创新的问题,很多党员教育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固守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方法,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理念上的瓶颈制约了教育效能的提升,所开展的工作也难以被受众所接受。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观念越来越多元化,单纯的说教无法实现让传统文化内容真正入脑入心,难以激起党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文化教育虽然是立足于传统,但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应该也要有新的内涵,对新时期出现的问题也应该做出符合时代的回应。而如今的大多数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并未能就新形势下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做出新的回应,未能赋予传统文化教育新的时代特征,如何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是新时代对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值得加以重视并展开相应对策。(二)党员教育模式较为落后。在传统的党员教育工作者中,依然采取传统的开会、发材料等方式开展工作,教育内容经常是脱离实际而空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开始呈现碎片化趋势,并且从各种角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③。教育模式的单一落后不仅没有让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获得实质性的进展,还容易影响党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甚至导致部分党员出现对党员会议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新时代开展党员教育工作,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寻求多元化的教育路径是顺利开展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只有创新党员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才能将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更好的传递给受众,实现党建工作的新目标。(三)教育要求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员教育工作对象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当代党员干部越来越愿意接受新鲜、多样的思想,传统的单一思想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代党员干部的需求。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党员干部可以迅速接触很多新鲜事物和思想,这对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创新教育模式,让党员教育工作适应多元化的思想发展趋势,是当代党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亟待深入探索。教育要求逐渐多元化意味着党建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优化提升,但如今仍有一些党建工作者还未能意识到这一要求所带来的变化,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

四、创新开展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理念。要想开展好党员干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首先要从理念入手,不断优化创新,适应时展需求。在教育实践中,党建工作者要准确判断社会和政策发展方向,率先从理念入手,提升对传统文化培养工作的认知程度,用先进思想指导工作,融入具有时代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党员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满足新时代的工作需求。现行的党员传统文化教育更多的是把传统文化与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不仅掩盖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性,还忽略了党员的个性化特征,使得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变为一潭死水。如果要在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注入新鲜活力必须优化创新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将党员传统文化教育与党员的个人经历、兴趣爱好等结合起来,才能让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思想产生共鸣,让传统文化精神对党员干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这样讲,党员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理念先行,从理念创新入手,寻求提升教育效能的突破口,实现党建工作目标。(二)有效借力新媒体平台。在新时代开展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离不开新媒体平台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新媒体软件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成为党员干部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④。基于此,党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多种信息载体与平台,实现工作内容的有效传输,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这样既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避免占用更多的时间,同时也能减小党员干部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抵触情绪,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党员传统文化教育模式需要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脚步,改良并更新原来单一化的教育载体成为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在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对以往的教育方式进行改进,例如对党课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更新,使课程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创新党员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将新兴的媒介手段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例如可以借助网络推广信息,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以此提升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速度,满足多元化的党建教育要求。总体来看,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党员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加快对党员传统思想文化建设的步伐,扩大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覆盖面,还能让党员切实体会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无所不在,党员才能真正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之中。(三)结合最新政策思想。在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要紧紧抓住精神核心,用先进思想引领教育工作,有效传输精神内容,将精神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党员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综合教育效果。因此,要想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成功,就必须让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只有结合新时代的思想,对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做出回应,才能真正让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产生实际意义,这也是在党建工作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综上所述,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党员教育工作,要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迎接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党建工作人员,要在教育理念创新和教育方法创新上下功夫,不断突破工作瓶颈,实现工作的优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提升党员教育和培养效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党建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注释]

①叶娜.当前党员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2):114-114.

②叶娜.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441-441+447.

③叶娜.关于做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419-420.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篇3

成立区加强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同志任组长,教育、纠风、监察、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宣传、公安、民政、农林、审计、编制、物价、工商、文化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研究解决加强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专项治理等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研究和及时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积极主动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二、明确责任,落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归口管理工作

全区非学历文化教育培训机构统一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技能类培训机构统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凡未经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备案,任何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不得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移交和归口管理工作,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事业单位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逐步移交教育部门管理;原其他部门、行业、企业批准设立的培训机构,统一归口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

三、分工协作,积极做好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清理整顿工作

各部门、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要对所办学校或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核查,对达不到相关标准或办学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要认真进行清理整顿,并及时向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移交手续。对于经工商、编制等部门登记有“教育培训”、“教育咨询”业务的企事业单位,超出审批范围非法办班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符合要求的,各有关部门要将举办者及法人信息、办学培训情况信息和原审批文件等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开。坚决清理整顿和取缔各类违法违规举办的学校和各种补习班、辅导班、兴趣班、提高班和特长班。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街道办事处作为清理整顿工作的主体,要在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坚决做到出现一家,查处一家,取缔一家。区政府将定期组织开展清理违法违规办班集中整治活动,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宣传、纠风、监察、工商、公安、民政、物价等部门参与,坚决清理各类违法违规办班,在全区营造和谐有序的教育氛围。

四、建章立制,确保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依法办学

建立和完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依法办学的长效机制。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与指导,增强学校依法办学的意识,建立完善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年检和公示制度,整合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资源,对不符合举办条件的,实行退出机制。建立学校依法运行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教职工和学生合法权益,确保学校稳定和健康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必须严格按照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批准的招生简章和招生广告进行,准确清楚地公布学校名称、办学层次、办学类别、办学地点、收费标准、证书发放等事项,确保宣传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要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亮证收费。公办学校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学费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并按规定使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要依法建立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和法人财产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任何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不得设置“账外账”和“小金库”。

未经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批或备案,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不得从事下列办学行为:设立校外分支办学机构和校外办学点;与不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机构联合办学;以联合办学名义,将高层次学历教育安排在低层次学历教育学校或非学历教育机构进行;学历教育学校内设非法人机构对外签订办学协议或开展联合办学;出租校内场所和设施供其他机构或个人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非我区审批的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在我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我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允许其在我区依法规范办学,其办学资质及办学行为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执行;未在我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视为违法违规办学,坚决予以清理整顿和取缔。按照《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文化教育培训学校审批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市教法发〔2009〕20号)精神,民办文化教育培训学校不得跨区县设立分支机构,各区县教育行政机关不得跨区县审批设立民办文化教育培训学校分支机构。

五、分步实施,确保规范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各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对所举办的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和办学行为进行自查。

要做好各部门、行业、企业批准设立的培训机构移交工作;对经工商、编制部门审批且登记有“教育培训”、“教育咨询”业务的、超出审批范围办学的,要对办学资质重新进行登记,重新规定其业务范围。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篇4

一、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一)成立某区年度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分工:

1.区教委牵头对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进行清理;

2.区民政局负责对非赢利性培训机构进行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

3.区工商分局负责对赢利性培训机构核发工商执照,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对培训机构广告进行监督,规范教育类企业(公司)经营行为和范围,督促其完善教育前置审批和税务登记;

4.区监察局负责查处没有法定依据违规审批培训机构或介入培训活动的行政机关;

5.镇街按照安全属地管理原则,牵头负责本辖区内的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安全检查工作;

6.校保支队具体负责维护办学安全,协助清理工作。

(二)领导小组下设清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区教委职成民办教育科,主要负责清理工作的日常事务及协调联系工作。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二、工作联动

文化教育类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的清理整顿工作与校园安全检查中针对培训机构的部分整合进行。

三、对象分类及检点

(一)正规的培训机构

检点:年检、完善登记手续和安全工作情况。(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见附表)

(二)未备案外来培训机构

一些规模较大的连锁培训机构是经市教委或其他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但未在我区进行登记注册备案的,如大帝培训学校等。

检点:是否在某区进行登记备案,完善相关手续等,办学场地是否符合治安、消防等安全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下发《停办通知书》,责令其立即停办整顿,视其情况给予停办或整改的处理。

(三)超范围经营的工商注册的机构

一些工商企业没有教育审批前置,没有经过治安消防检查,擅自扩大经营范围,招收学生组织培训。如琴行,有工商执照,正常开展经营活动,但同时也打出×××艺术培训中心的招牌,招收学生进行培训,就属于超范围经营。

检点:是否审批前置,是否经过消防安全检查,是否超范围经营。对不符合要求的,由区工商分局对超范围经营户进行清理整顿,要求其规范经营,不得组织学生开展培训。

(四)无证办学机构

检点:是否进行违规私自办学。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清理,责令其停止办学。

(五)部门违规审批的办学机构

检点:审批部门的审批行为是否有法律依据。对不符合要求的,由纪检监察部门视情况、情节予以问责,触范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清理检查时间

(一)摸底排查:11月26—30日;

(二)汇总梳理:12月1日;

(三)查处整改:12月2—9日。

五、工作步骤

(一)由镇街、社区进行摸排,提供本辖区内所有培训机构名单,分类交区教委汇总。各镇街将摸排情况通过党政网发区教委办公室或通过邮件方式发送。联系电话:

(二)由区教委牵头汇同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清查工作,清查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要按规定着装、佩带行政执法证现场检查。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篇5

一、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的内在关系

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根源于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联。文化作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产生的亘古恒久的社会现象,与教育相伴相生。文化赋予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则给予文化存在的依据与更新的途径。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出发,认为教育依存于一定社会的文化,教育是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手段。这种规律性使得文化与高等教育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建立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文化决定、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又能动地反作用于文化。由是,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与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师院校,相互之间便建立起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一)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的作用。文化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深层次关系,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发生革新变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在其中可能会发挥的作用。而在文化对高等教育变革具有的若干作用之中,就蕴含着传统文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内在深刻影响。正如美国教育人类学家斯宾格勒所言:“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教育过程的进行和人们养育子女的方式。”由此可证,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突出的作用。具体而论,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知识经验、学术秩序等方面。1.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上逐渐凝聚成型的文化遗产,具有积累性、连续性与承继性,是包括教育在内的现代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必然会成为高师院校整体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直接作用于高师院校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方面面。2.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存在形态与影响方式具有典型的隐性特征,更多体现在对学校领导者、教师、学生的价值体系、思想道德观念等内在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高师院校的日常运行与改革发展。3.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体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与特征,这就促使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发展路径等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其他国家的高师院校产生显著差异。4.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不断形成完善的包括教学观、教师观、人生观等在内的基本教育理论观点,从而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专门职能具有重要影响。(二)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的相互关系中,不仅是传统文化对于高师院校具有作用,高师院校同样对于传统文化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体现在高师院校具备的文化与教育功能方面,即高师院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课程教材、教师群体、学校文化等途径,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评价、传承与创新,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对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产生影响。1.高师院校作为具备文化功能的特殊社会组织与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现代社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负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使之融入现代文化的职责。2.高师院校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之时,必然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内容、形式等做出具有现代性的评价,摒弃其中消极、落后的成分,吸纳符合现代化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成分,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成为现代文化的积极构成要素。3.高师院校作为以孕育人才和科技成果为己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为基础的,并在发挥职能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4.由于高师院校具备教师教育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特别功能,与传统文化中注重伦理道德、强调师道尊严、讲求“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性相契合,因此,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但要求高师院校应在日常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活动等方面适度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还要求高师院校要深入研讨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传统文化在现代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功用,从而使传统文化中与高师院校密切相关的成分能够古为今用,发挥出现代价值。

二、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

传统文化与高师院校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使得高师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别之处,进而使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定位。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主要源自于高师院校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依据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主要是指处在一定文化历史传统圈内的人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系统反思与深刻认识。高等院校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在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对于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全面认识、辩证思考及正确对待。这是关涉高等教育文化命脉的最核心问题,与高等院校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不但对高等院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存续有重大影响。依此而论,高师院校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便决定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职责的高师院校,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和具有古典意蕴的传统文化教育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也就决定了高师院校如何确定自身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具体而言,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定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高师院校具有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是以自身的教育模式与教学、科研职能为载体的。作为负有培养高端人才职责的高等教育机构,高师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借助教学、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集中性的传统文化教育,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使用传统文化培养、塑造学生,从而使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学习、认知、领悟,并可为己所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素养、道德意识与精神追求,进而有助于培养具备高尚品德及优异综合素质的新一代教师群体。正所谓“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二)高师院校具有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国家的高等教育必须肩负的重要使命。高师院校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教育,还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既在学校内部营造出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具有学习与传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又要发挥高等教育引领社会文化风气的灯塔作用,为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社会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与智力支持。(三)高师院校具有选择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与弘扬,并非不加鉴别、不做分析,而是建立在正确评价基础上的选择性传承、弘扬。即高师院校要根据现代社会与教育的特点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通过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教材、学校文化等途径,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客观评定与选择。以此去除旧有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保留那些具有永恒价值、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部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使之能够与高师院校实现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内容、形式与方法。(四)高师院校具有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高师院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方面。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高师院校因自身的高等教育属性,而具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创新的功能,由此创造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形成新的文化内涵。因此,高师院校有能力在继承既有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与再创造,使之不断推陈出新、历久弥新,始终能够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二是体现在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及科研功能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需要符合教育的一般要求,具备教育的一般属性。高师院校作为专司教师教育及其科研的高等院校,具有从事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本功能。因此,高师院校有能力从教育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创新性研究,使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还可以符合当代教育的新要求,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更新发展。

三、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实现

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不仅在于理论分析与书面呈现,还需要在现实基础上应用具体的实践途径,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实现,以切实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一)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价值实现的基础就价值实现的基础而言,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有较为扎实的多项条件作为基础。1.党和国家颁行的规章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指明了理论与实践的方向。如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打造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及教学研究,从而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亦强调,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2.高师院校的教学、科研力量与硬件设施,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能够切实保障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3.高师院校由于肩负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职责,所以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还可以间接方式实现,即培养大批具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助力全体教师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实现高师院校的自身价值。(二)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就价值实现的具体途径而论,由于高师院校具备的一般与特殊教育功能,所以具有多个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途径,大致如下所述:1.人才培养方面。一是通过科学规划培养目标,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精神渗透其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师德观以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与具体技能。二是在专业建设工作中,注意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设定、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设置、专业实践活动、专业教材编撰等方面,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尝试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的建设;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的建设。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将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作为重点,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经典著作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尤其注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2.科学研究方面。切实发挥高师院校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优长之处,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科支撑。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为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3.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讲座、举办文化节、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建设学校文化设施等方式,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层面充分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营造以传统文化育人的学校总体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借助教育文化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4.社会服务方面。高师院校要合理运用自身的智力与物质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为社会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从而使大学教师及教材、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等教育资源,能够为促进传统文化在社会领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扶持帮助。5.职后教师培训方面。高师院校要切实贯彻相关文件的精神与具体要求,加强面向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等职后教师培训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四、结语

当前,在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进程中,高等院校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能够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与物质保障。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工作中,不仅可以发挥高等教育的一般作用,还在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特殊功用。因此,为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必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体现高师院校在当代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价值,从而使之为传承中国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刘振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17-02-15].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17-02-15].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3]顾冠华,沈广斌.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4]潘懋元,张应强.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1).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篇6

一、加强煤矿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1.职工培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煤炭行业正在由过去那种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精密型转变,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必须对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工作。

2.职工培训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职工是企业最有效的投资对象。人才资源的培训与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人才是企业和社会人才的最基本的力量,企业吸取具有职业技能的生产工人,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良性发展不可缺失的因素。企业发展离不开人、财、物、时间,但是,只有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决定和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主体。

二、加强煤矿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实施路径

1.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理念。企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要着力提高人才素质,必须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解放思想,克服职工教育培训就是以安全教育为主,教育培训工作是为了经营挣钱的观点;各级领导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的大事,所以企业的创新发展首先就要提高职工教育培训的理念。

2.对培训主体进行科学、有效的选择。企业能有效地利用培训资源,培养关键岗位上的技术实用人才为原则,选择培训主体。选择那些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高、忠于企业热爱岗位、年轻有培养前途的职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企业为职工提供培训机会也体现了企业尊重知识、留住人才的技巧与方法。

3.明确培训内容。当今信息社会,知识日新月异,一个企业必须掌握相关技术信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掌握技术集成能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企业职工培训,主要分为思想文化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思想文化教育。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坚持讲真话,讲实道理。通过教育来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使其能够主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另外,要抓好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工清除私心杂念,克服拜金主义,增强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职工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当中去,使职工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

(2)岗位技能培训。对于煤矿企业的职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化生产各环节中掌握关键技术的员工队伍培训建设和抓好操作层面员工的技能培训。

三、加强煤矿企业职工培训的现代价值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通过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1.有利于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就企业而言,对职工培训得越充分,对职工越具有吸引力,越能发挥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2.有利于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职工培训能够促进企业与职工、管理层与职工层之间的双向沟通,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促进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3.有利于企业和职工达到双赢。培训能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篇7

一、关于问卷

问卷目的:初步了解目前经济与管理系职业文化教育开展效果,了解学生对职业文化素养的认知状态;对职业文化教育的参与热情;今后在推进职业文化教育建设时应把握好的方向和需要重点关注、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学生对于理想的职业文化素养取得的期望和描述。在此过程中将职业文化教育的理念再次与学生进行交流,加强对职业文化的认知与重视。问卷对象:三个高职年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问卷内容:被调查人基本情况,对职业文化素养的认知状态,对未来职业文化教育实施的建议。问卷方式:随机抽样下发,不记名。根据问卷调查以及资料研究等,项目组对职业文化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并在此基础上对职业文化教育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对职业文化教育总体质量进行衡量,提出企业在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适应未来的发展应在职业文化教育建设方面努力的方向,以期对学院“五元文化”中职业文化教育建设更好地开展有所帮助。此次问卷调查,不仅获取了职业文化教育建设相关的真实信息,而且起到了向全员宣传、培训职业文化教育理念的作用,为今后继续有效创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打下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问卷反映的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涉及“基本情况、职业文化素养认知、职业文化素养取得观念”等多方面内容,涵盖了多个层面,大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填写了问卷,较为客观地反映了青年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收回的175份调查问卷中,一年级学生77份,其中,男生24人,女生53人;二年级学生53份,其中男生17人,女生36人;三年级学生45份,其中男生12人,女生33人,与各个年级实际人数比例大致相当。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青年学生的成长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相互融合,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思潮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对于职业素养相关指标,性别差异表现得不明显,大部分学生已正确地树立了职业观念,意识到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和加强再学习的必要性,并且从中得到了思想和行动的指导,思想趋于积极、理性和务实,学习意识和需求增强。当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关注当前待遇;提升自身素质的困惑等,这些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启发。

谈到对会计专业职业文化规范的了解程度,5.19%的一年级同学表示非常了解,40.26%的一年级同学表示基本了解,48.05%的学生表示了解一点,也有6.49%的一年级同学说不了解;二年级同学有1.89%表示非常了解,66.04%的同学表示基本了解,26.42%的同学表示了解一点,其余5.66%的同学表示不了解;三年级同学中,17.78%非常了解,57.78%的基本了解,15.56%的了解一点,2.22%的说不了解。关于对会计人员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的问题,一年级同学中,有3.90%的认为是理论知识,44.16%的认为是专业技能,37.66%的选择了实践经验,11.69%的选择了职业素养;二年级同学中9.43%认为是理论知识最重要,39.62%认为是专业技能,37.74%认为实践经验最重要,9.43%认为最重要的是职业素养;三年级同学呢,有11.11%的认为理论知识最重要,31.11%的认为专业技能最重要,51.11%的认为是实践经验,其余的认为职业素养更重要。谈到对本专业开设职业文化教育课程的看法,一年级同学中有62.34%的认为很有必要,29.87%的认为有必要,7.79%的认为可有可无;二年级同学中有43.40%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47.17%的认为有必要,5.66%的认为可有可无;三年级同学中有68.89%的认为很有必要,22.22%的认为有必要,11.11%的认为可有可无。三个年级的绝大部分同学都表现了认同的态度,一年级和三年级同学更积极。

谈到学校开设的职业文化教育课程,64.94%的一年级同学表示会积极参与,24.68%的表示看情况,大家学我也学,6.49%的表示懒得参加,3.90%表示无所谓,看心情;二年级同学60.38%表示会积极参与,26.42%表示大家学我也学,7.55%的懒得参加,5.66%的看心情;三年级同学80.00%选择积极参与,11.11%随大流,4.44%选择懒得参加,还要4.44%表示看心情。当问及学习会计职业文化规范的主要原因,一、二、三年级同学分别有81.82%、73.58%、75.56%回答的是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一二三年级各有9.09%、16.98%、13.33%的为了应付考试,一二三年级也分别有7.79%、5.66%、4.44%的说学校安排就学,没安排就不学;三个年级中选择其他的各有1.3%、1.89%、6.67%的选择了其他。对于当前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中有关于职业道德相关问题,一二三年级分别有61.04%、67.92%、68.89%的都认为这对会计人员上岗以后的行为影响较大,会大大降低会计人员的犯罪率;也分别有33.77%、28.30%、24.44%的认为一般,效果不会很大。谈到对待本职工作,一年级同学有61.04%的表示会兢兢业业,力求完美,27.27%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11.69%的视情况而定;二年级同学67.92%的选择了兢兢业业,力求完美,24.53%的选择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7.55%的视情况而定,另有1.89%的把工作看成负担;三年级同学73.33%的力求完美,20.00%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6.67%的视情况而定。

当问及本专业职业文化教育对自己的影响,一年级同学31.17%的认为职业素质有明显提升,66.23%的认为职业素质有提升;二年级同学24.53%的认为有明显提升,66.04%的认为有提升;三年级同学31.11%的觉得有明显提升,60.00%的认为有提升。关于求职时更注重的方面,一年级同学有24.68%的看重单位的发展前景,27.27%的看重薪水待遇,41.56%的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5.19%的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二年级同学有30.19%的看重该单位的发展前景,24.53%的看重薪水待遇,45.28%的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三年级同学51.11%的看重单位的发展前景,分别有22.22%的看重薪水待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8.89%的看重和谐的人际关系。恪守职业文化规范最关键的是什么?一年级的同学有25.97%的选择了做好本职工作,55.84%的选择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18.18%的选择了团队精神;二年级同学35.85%的选择了做好本职工作,52.83%的选择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9.43%的选了团队精神;三年级同学有26.67%选择了做好本职工作,51.11%的认为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28.89%的选了发扬团队精神。

关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文化认知程度最有效的途径,一年级同学中有11.69%选择了自学,67.53%的选择了学校教育,15.58%的选择了舆论宣传,其余选择了其它;二年级同学有26.42%选了自学,60.38%的选择了学校教育,3.77%选择了舆论宣传,9.43%选了其它;三年级同学中有13.33%选了自学,57.78%选了学校教育,28.89%选了舆论宣传,2.22%选了其他。谈到希望职业文化教育能带来什么,一年级同学44.16%的想得到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53.25%的希望得到职业素质的提升,2.60%的选了其它;二年级39.62%选了思想和行动的指导,60.38%希望得到职业素质的提升;三年级同学中,31.11%的选了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60.00%选了职业素质的提升,13.33%的选了其它。对目前学校从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是否能满足教学需求的看法,一年级50.65%的认为可以满足,33.96%的二年级同学认为可以满足,三年级学生认为可以满足的占37.78%。

问及认为学校应该从几年级开始为学生开设职业教育培训类课程,一年级同学54.55%的认为应该从一年级开始,37.66%的认为该从二年级开始,5.19%认为三年级开始更好;二年级同学67.92%的认为应该从一年级开始,20.75%的认为该从二年级开始,13.21%的认为该从三年级开始;三年级同学75.56%的认为该从一年级开始,20.00%认为二年级较好,4.44%的认为三年级开始更好。关于开设相关课程的选择,我们设置了七门课程和一项其它共八个选项,分别有时间管理、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商务礼仪、公关策划、自动自发的敬业精神、危机意识、其它。一年级同学按选择最多的排序分别是职业道德、商务礼仪、团队精神、危机意识、时间管理、自动自发的敬业精神、公关策划,二年级同学按选择最多的排序分别是时间管理、团队精神、商务礼仪、公关策划、危机意识、职业道德、自动自发的敬业精神。三年级同学选择最多的排序依次是:职业道德、团队精神、时间管理、自动自发的敬业精神、危机意识、商务礼仪、公关策划。当问到如果按照40-50分钟一节课计算,您认为学校高年级的职业教育培训类课程每月应该安排几节课,一年级的学生有57.14%的认为3-4节,37.66%选择了5-6节;二年级的同学41.51%的选了1-2节,33.96%选了3-4节,18.87%的选了5-6节;三年级的同学48.89%的选择了3-4节,35.56%选了5-6节,15.56%的选了1、2节。当问到是否有必要开发全院统一的职业教育培训纲要及课程时,一年级学生50.65%的选了有必要开发统一的纲要,没必要开发统一的课程,41.56%选了都有必要;二年级同学有45.28%有必要开发统一的纲要,没必要开发统一的课程,24.53%认为都没必要,22.64%的认为都有必要;三年级同学中有60.00%认为有必要开发统一的纲要,没必要开发统一的课程,31.11%认为都有必要,8.89%认为都没有必要。其它问卷上反映的意见包括帮学生了解考试和相关最新资料,明确学习目的;实践场所提供;真正为学生服务,引导学生假期去企业兼职,学习实践中的会计知识,为将来工作打基础和指引等。对下一步职业文化教育发展的建议。

1、改善教育方式,运用多元化方式进行渗透。正确的价值取向是使人不断进步、不断向前的先决条件,教育首先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21世纪,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易接受新事物的青年学生思想深处产生强烈碰撞,因时、因人、因地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文化教育,用先进的理念来武装学生,构筑学生坚实的职业化素养显得犹为紧迫。调查中,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文化教育活动总体是肯定的,但也流露出对于改善教育方式的想法。目前的职业文化教育,多是以传达理论理念为主,有的可能会流于形式,与实际结合较少。我们要做得更好,一方面,可以利用理论学习时间,通过座谈讨论、观看影像资料、集中培训和自我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树立立足岗位、热爱本职、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时代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如:演讲活动、知识竞赛、模拟职场等活动,寓教于乐,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思想,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2、细化职业文化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完善和提高。一流的员工来自一流的职业素养。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成就。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但要在职场中取得成功,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职业素养!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高职院校进一步开发职业文化教育体系,形成鲜明的职业氛围,运用绩效考核这个杠杆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从分析来看,学生表示出希望能进一步参与职业文化教育、提升职业素养的良好愿望。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深入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了解并掌握一手资料,制定出更科学的职业文化教育体系和绩效考核指标,让他们重新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明白“不付出努力和辛苦是绝对不能的”的道理,树立就业、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意识,树立艰苦创业,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成为爱岗敬业、主动发展、有担当、有执行力、高绩效、品德高尚、团队协作、有想法更有办法、注重形象的新一代充满竞争力的高职业素养人才。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篇8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一是物质装备的现代化,可以彻底改变农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大大减轻体力劳动强度。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不但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大范围的生产,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变露天作业的局面,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二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完全改变了刀耕火种和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使较小的农业生产单元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高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更加可靠,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三是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手段管理农业、经营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使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而规模效益的实现和先进管理理念的运用,又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资源环境的生态化,实行区域化布局,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学原理,安排农业生产,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和生产要素。既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又不致过度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既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驶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现代化的农业需要现代化的农民,这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农业现代化需要有文化的农民,接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有思想见解,能及时掌握新知识,思想观念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能正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善于认识和接受新事物。农业现代化需要懂技术的农民,对科技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效果。现代化农业细分工、高集约,需要从事各生产环节的人都能熟练地掌握相应的生产技能,从而适应产业化进程。现代化农业需要善于经营的农民,农产品的商品化,要求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规模经营,现代化生产设施的应用将使农业生产变得可控,这种工厂化的生产方式能有效抵御风险,现代农业又是市场化的农业,应对市场风险,必须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

二、当前农民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是以世界上35%的农民,为世界上10%的非农民提供食物。我国13亿人口中,近80%是农民。农村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低文化、低技能的劳动力,相当大比例的农民除了简单的农技外,基本没有其它的劳动技能。农村人才缺乏,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0.6%。农民队伍素质的缺陷,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欧美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普遍已达80%以上,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还不到50%。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素质先天不足

城乡体制的人为分割,城乡差别的明显存在,使农村的人才逆向流动情况突出。因为农业比较效益低、生产单元小、劳动强度大,对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较强就业技能的人基本上都向城市流动,留在农村的以老弱病残者居多。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使农民素质长期停滞不前。重城市、轻农村,优秀的师资多向城市流,资金投入向城市倾斜,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教育设施与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相比很不协调,相当大比例的农民子女读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基本上完成了终生的教育。在我国现有的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下的占70%,其中文盲约占20%。

2、没有完善的制度,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缺乏有效的保障

较长一段时间,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几乎无人问津。制度的缺失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没有了严肃性,工作的进展状况全凭领导者的重视与否。不少地方与农民素质培训有关的工作基本没有开展,没有办事机构、工作规划、经费、场地,没有把培训农民当作一项严肃的工作来对待。或者是把应该由政府牵头倡导的这项工作,完全推向社会,任其自生自灭,使正常性的培训工作无法保障。近几年农民素质培训虽然纳入了各级党政组织工作目标考核范畴,但指令性任务多,针对性少,收效不大。

3、落后的手段与单调的内容,使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效率不高

尽管前几年,各地开展了一些名目不一的农民素质培训活动。但有的地方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方式仍像教中、小学生读书一样,没有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相结合,没有和农民自身的劳动实践相结合,使农民感到枯燥,缺乏学习兴趣。还有的地方培训工作简单化,想个题目,以会代训,讲一些传统的农技知识就算了事,没有实用价值,造成培训后的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近六成农村人才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能带领农民获得农业以外的技能型、经营型人才比重却很小。

三、对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

1、要完善农民教育体系,从制度上确保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开展

(1)要逐步完善农民素质培训体系。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是一项大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各级党委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立高效率的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工作机构。在年度预算中,专门安排一块资金,集中用于农民素质培训。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明确责任”的原则,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相互协调、适应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素质教育体系。

(2)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当地已有教育资源优势,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集中投入、紧密配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服务。以义务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办好农函大、农广校以及其他成人学校,建立综合性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中心,由政府解决场地和师资,逐步完善农民教育体系。

(3)研究、制定农民素质教育的制度和规划。推进农民素质教育事业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为保证,明确应该做什么工作,如何做好工作,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而相关部门也要明确职责密切合作,协调整合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指导、督查和评估。

2、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做到系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

(1)重视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鼓励多元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网络。在师资的配备上,要考虑当地农民的实情,努力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率,提高教育质量,为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打下基础。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必须开展广泛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一项针对性强的工作,可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安排不同的内容进行培训,利用农广校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在那些生产企业较为集中的乡镇,要突出产业工人的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生产技能,加速农民向工人的转变,达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提高农民的目的。(3)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短期科技培训。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培训大批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培训大批从事加工、流通等行业的人才;不但需要生产技术方面的人才,而且需要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决定着教育培训内容的多元化。短期培训要因时而定,选择有效的载体。既要举办理论知识的培训,又要做好现场实践指导等工作,使农民能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学以致用,让农民能通过短期培训学到真正实用的技术。

3、要注重实际,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要重视实用性和广泛性。既要重视产中的技术培训,又要向产前新品种、新农机、新农资和产后的贮藏、加工、流通等知识培训扩展延伸。不仅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技术的普及,还要注意高新技术的推广。在培训范围上要树立大农业、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拓宽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域。对农民的教育要结合文化活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巩固农村现有的文化教育阵地。

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工作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培训的强大后劲和根本出路,也是教育培训的生命力所在。要注重与农业科研、开发、推广项目相结合,把项目的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吸引高素质的农民参与技术的推广与开发。要切实做到培训重心下移,不拘形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结合,到乡镇到村办班。积极实施农业种子工程、绿色行动等项目,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向农民传授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新知识和农业实用新技术,开展应用型科研和科技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让农民在学到技术的同时得到真正的实惠。

4、要鼓励和引导科技型人才投身农业,在结构上改善农民的整体素质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篇9

一.职工教育的内容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分为思想文化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两个部分,二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思想文化教育包括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分厂领导十分重视对职工的思想文化教育,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宣讲团深入各车间科室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受到到职工的欢迎,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本文着重谈谈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

(1)加强生产操作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岗位培训是生产技操作人员培训工作的重点,是根据从业人员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素质的需要,对其进行以提高工作能力为重点的培训。其目的是使职工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这是一项经常性的培训,它的实施应该面向实践,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生产技能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它既是一种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学用一致的培训活动,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本身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抓好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推动企业发展

继续教育是整个职工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体是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以及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新技术、新理念、新信息。在,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往往还担任着培训生产操作人员的任务,他们应该走在普通职工的前面,比普通职工更加具有远见卓识。可以说,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生产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效果。

二.职工教育的方式(针对生产操作人员)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我认为目前在我厂的职工可分成以下几类:第一类老黄牛型,他们工作兢兢业业,但是胸无大志;第二类事业型,他们积极要求上进,工作成绩显著;第三类混日子型,他们工作成绩不佳,而且不思进取。对不同的人,如果我们用相同的培训的方式,是不可能实现让生产操作人员整体素质提高这个目标的。已经实行了几年的动态管理制度,刚开始时确实起到了“狼来了”的威慑作用,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粒石子,荡起来一阵涟漪。时间久了,“狼来了”的喊声听多了也不足为惧了,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重新打破这种平静,在职工中再一次的激发起他们的竞争意识。

考试原本是××厂各车间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估方式。通过一张试卷,检验职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将结果纳入到动态管理中,直接与奖金或岗位工资挂钩。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每次考试成绩最高和最差的永远是那几个人,成绩差的努力了几次放弃了:不管我怎么用功,总考不过别人,不就是少点钱吗,无所谓了。职工的一句“无所谓”粉碎了动态管理的最初目标。管理者的目的是实现生产操作人员的团体素质的提高,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让我们的职工把别人作为竞争的对象,我们要竞争的,要超越的是我们自己。只要每个职工能不断超越自己,那团体的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因此我考虑可推行一种百分达标制度,把过去的考试由一种评估方式变为一种培训方式。即一年内或半年内每次考试均用同一试题,达到不同的分值可给予相应奖励,使每一个职工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对培训的态度达到100分,也因此掌握了试卷中所有内容,达到培训的目的。

当然,我们的培训方式应该追求多元化。常规的言教法、身教法,另外利用游戏、辩论、研讨、参观等方法开拓职工的思路也可达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培训也应该讲究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

三.职工教育的评估

评估是培训工作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估是对受培人员的投入与产出效益的一种对比估算,它可以评价我们的培训效果。以往我们的培训,不太注重培训效果,职工在本单位或送出去培训,参加就可以了,至于到底真正掌握了多少,学到了什么东西,关心得不够,容易使职工滋生"叫我去学,我就去学"的一种"混"的错误思想,对学习不积极、不上进,浪费企业资源。对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可以是考试、询问、查看成绩及上级反馈意见等,成绩好的予以适度奖励,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予以一定惩罚,以提高培训效率。评估也可以对教育管理及制度进行评估,可以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文化教育培训范文篇10

文化自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历经5000余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文化已然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其文化思想内涵充分囊括社会、语言、历史及军事等多个方面。其中,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增强大学生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能力,是树立文化自信对于高校英语教育工作的主要影响之一[2]。汉字的历史发展周期长达6000余年,汉字的音、意及形等内容的相互融合,是在充分借鉴不同语言文字特点基础上加以实现的。将文化自信运用于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对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理解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各类语言文化概念具有良好帮助作用,使大学生能从汉字文化语言视角,在更多维度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解读。从而充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理解能力,提高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及大学生实际英语学习水平。

新时代的新经济发展,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及国际贸易发展水平。为更好地适应国际发展新环境,做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及提升专业人才英语水平至关重要,是推动国际文化教育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及英语课程教学产生积极影响。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教育发展,势必要围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及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能力开展布局。因此,文化自信的教育发展,实际上是为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宣传提供有利平台,切实满足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传统文化教育需求,为后续阶段更好地在新时展背景下构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新体系做好充分铺垫[3]。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堂植入中国文化的意义与需求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发展舞台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不仅为各地区文化交流提供帮助,也促使文化入侵问题愈演愈烈,对于更好地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形成阻碍。文化自信视域下推动中国文化植入英语课堂,则是在增强教育有效性的前提下,抵御西方主流文化价值入侵的一种有效路径,并充分为青年一代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提供教育切入点。最终,使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工作形成一体化融合发展趋势,解决文化教育及专业课程教学结构性冲突问题,实现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协同推进。

(一)抵御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入侵

目前,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入侵,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产生严重阻碍。缺少服从意识,追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成为部分大学生实现人家价值的唯一方向。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虽然以推动英语、汉语语言文化双向融合为主,但为更好地加深大学生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及强化大学生对不同地区英语语言特点的掌握,不可避免要对西方文化思想加以融入。在英语课堂中植入中国文化,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英语语言文化与汉语语言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文化中心思想及语言历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构筑抵御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入侵的坚固壁垒,使大学生能理性地进行英语课程知识学习,避免大学生盲目地追求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提升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及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传承使命感

现阶段,部分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单方面注重对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忽视文化教育的实际重要性,使大学生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单一工具,未能发挥高校全面化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职能,导致部分历史文化及中华传统文化无法得到大学生的充分认同,削弱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传承使命感。将中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则是在保证基础学科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及传统文化的正面认识,使新时代大学生能成为中国文化传播及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化发展体系,最大限度弥补高校文化教育的不足,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更好地突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与文化传承使命感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现高校大学生英语知识储备及中国文化积累双向提升

近年来,提高文化影响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其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教育与基础学科教学工作协同开展,成为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严峻问题。采用嵌入式教学方式,将中国文化植入课程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科学方式。英语课程教学及专业人才培养,也应基于对中国文化思想及教育理念的有效植入,丰富大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加强中国文化积累,进一步满足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双向需求,使新时代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能形成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发展循环,解决早期阶段高校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为中国文化教育渗透及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三、基于文化自信发展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植入中国文化的原则及路径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应从加强文化教育渗透、加强文化教育沟通及丰富语言文化元素等多个层面推进,进一步围绕解决英语课程教学难题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建立多元化英语课程教学发展体系,为未来充分构建以中国文化为载体的英语教学新生态创造有利条件。

(一)加强英语课堂教学的中国文化教育渗透

加强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的渗透,将从文化影响力角度强化中国文化教育输出能力,在保证英语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搭建多元化语言文化交互平台,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并围绕英语课堂教学为中国文化长期运用做好科学教育布局。为此,高校方面应在教师教学工作方面给予一定支持,进一步为教师提供部分中国文化教育资源,将中国文化与英语课程概念充分融合,使英语课程教学能对大学生中国文化学习与探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还应积极做好英语课程教育拓展,从英语语言文化多元化发展及中国语言文化发展历史研究两个层面建立教学互动机制,基于学习互动与学习探索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未来阶段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趣提供教学支持。

(二)积极开展汉语语言文化及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竞赛

开展汉语语言文化及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竞赛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于语言竞赛加强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使学生能对两种不同文化进行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与英语课程教学进行平衡,弥补英语课程教学在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第二,通过积极开展汉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竞赛可以突出中国文化的历史优越性及文化自豪感,提升大学生对中华语言文化的认同感,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及文化魅力,从根本上为大学生深入探索中国文化埋下教育种子。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开展汉语语言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竞赛,是实现英语课程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互利共赢的科学方式,对于更好地构筑中国文化教育发展桥梁具有重要意义。

(三)强化英语教师队伍的中国文化教育培训

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大学英语课堂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早期阶段,之所以部分高校难以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推进中国文化教育,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英语教师长期从事英语课程教学研究,对于中国文化专业领域的内容鲜有涉足,仅能基于现有文化体系及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文化教育进行概念总结,难以实现中国文化与英语课程教学多元化融合。针对教师队伍做好中国文化教育培训,则有助于高校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英语教师能掌握更多中国文化教学技巧,进一步在提高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增强中国文化教育融合的实效性,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及基础难题,有效实现将中国文化与英语课程教学多元化及系统化融合,为未来阶段更好地以英语课程教学为载体进行中国文化教育输出创造积极条件。

(四)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中国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是引起文化共鸣的重要图腾与符号。加强英语课程教学中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可以激发文化思想共鸣,加强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的有效植入。为此,英语教师应在课程布置的前期阶段、课程教学过程及课后做好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效运用,将各类不同文化元素进行串联,引起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共鸣,消除中国文化植入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突兀感,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实际感知能力。通过长期文化元素熏陶及文化思想影响,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对于中国文化元素常态化运用,将有效改变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错误认识,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弥补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学习积累的不足,使英语教学工作与中国文化教育能形成充分教学互补。以此,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高校英语教学课堂。

(五)优化文化自信背景下英语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英语课堂植入中国文化,势必对现有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为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方面的有效融合,并增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高校应在现有英语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对教学考核标准及评价方式进行调整,将部分中国文化思想及文化概念纳入考核体系,提升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注重对教学考核、评价平衡性的控制,既要满足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需要,提升英语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的有效性,又要突出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效将中国文化嵌入英语课程教学的各项细节,使大学生随时随地能基于英语课程知识学习对中国文化进行接触。以此推动中国文化教育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常态化发展,解决英语课堂教学对中国文化教学应用时效性不足的问题。

(六)创新英语课程教学新形式、新方法与新概念

创新英语课程教学新形式与新方法的意义在于,基于文化自信的教育视角推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开展,使英语课程教学能在中国文化教育植入过程中不断在教育上推陈出新。例如,针对英语作文翻译课程教学创新,可以融入部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艺术特点,采用传统文言文语言表达方式,对部分学生存在翻译阅读障碍的部分进行优化,使学生能基于汉语语境充分了解阅读理解难度较高部分所表达的英语意义。通过对英语作文翻译的教育创新,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语言智慧与语言艺术中心思想,在进一步强化中国文化输出的同时,解决英语作文翻译的教学难题,为后续阶段更好地推进高质量英语课程教学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课堂植入中国文化,是提升我国大学生文化自豪感及文化传承使命感的核心关键。因此,高校应积极做好中国文化教育探索,加强中国文化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的渗透,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正面认识,为后续阶段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教育及英语课程教学稳步推进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利云,李小波.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路径探究[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0(3):49—51.

[2]李柯.“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12):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