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0 17:31:58

思政课课程设计

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控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成效、监督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等重要职责,受到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1],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学者李蕉深入剖析了高校思政课课程评价的意蕴与困境,指出高校思政课课程评价应把握“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新思维,认识并重视“评价即学习”这一新视野[2];学者陆道坤从课程思政评价的原则、特征与路线,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课程思政评价的实施三个方面对课程思政评价进行了系统论述[3];学者杜震宇等对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4];学者许耀元从内涵、原则和方式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5];学者雷晶晶基于CIPP理论设计了行业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6]。已有研究涉及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思路、内涵、原则、指标体系以及实施策略等众多方面,但主要聚焦于学生视角,缺乏对组织管理、教师成长等元素的把握。同时,契合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特点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地展开深入研究。为此,笔者从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特点出发,提出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原则、评价标准与操作策略,以供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的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一、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原则

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包括实事求是、系统综合、重点突出、注重实效、灵活多元五个方面。

(一)实事求是

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坚持的评价标准是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首先,学校应该从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出发,深入分析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科学构建契合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特征的评价标准。其次,各评价主体要严格地以评价标准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集数据资料,从学科特点出发,选择与之契合的评价方法。最后,各评价主体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评价态度,不带有主观性地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要以既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衡量,当确实发现现有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时,应当组成小组对现有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完善,并以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来进行衡量。在评价时,各评价主体要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对所有评价对象一视同仁,不可区别对待。

(二)系统综合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评价主体包括管理主体、实施主体、受教主体和社会主体四类[7]。管理主体,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课程思政主管部门;实施主体即教师,其既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者,也是评价者;受教主体即学生,其是课程思政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对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如何最具有发言权,能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提供基础数据资料;社会主体即用人单位,由于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上学期间,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工作之后,用人单位将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反馈给学校将有利于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的不断改善。课程思政的教学结果,除了包括最核心的学生成长之外,还包括教师成长和学科发展。从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来说,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和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综上可知,课程思政教学具有较强的系统综合性。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也需要进行系统设计,综合考量各方面的因素。

(三)重点突出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首先要依据培养特色和定位来设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然后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确定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科课程教学。因此,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思政教学评价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有所侧重。例如,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的思政教学评价就需要重点考查如何将融合了家国情怀、担当精神等传统文化精华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世致用”理念融入工商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教学。

(四)注重实效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当注重时效性。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把各种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旨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观来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好直接测评,然而正确“三观”的树立必能使学生对教师更加尊重,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出勤率、平时测验参与度、线上平台互动参与度等指标来衡量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五)灵活多元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品格,要求教师不拘泥于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因此,课程思政通常以多种形式和形态存在于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有机融合,导致其教学模式和教学空间更为多样化,相应的,其评价标准也应更加灵活多元,不能机械、生硬地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加以限定。

二、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标准

(一)组织管理

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组织管理,否则就会使这项工作充满不确定性,并且不可持续。组织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8]。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学院乃至学校层面成立相关部门或者将该项职责归属到已有部门,以明确责任主体;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因此,组织管理可设置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两个二级指标。

(二)教学过程

教师可从“经世致用”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教材教案(即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学反馈等环节的融合水平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其中,课程设计即根据课程思政改革要求重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两个方面,教学反馈主要考查学生的各种考核中是否加入了对相关的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

(三)学生成长

基于“经世致用”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可从学生对这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认可程度,学生自己确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课程思政实施前后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变化,从毕业后在实践中践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的情况等方面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四)教师发展

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升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建设效果。为此,高校可以从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强化、教育教学理念变革和教学能力水平提升三个方面衡量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发展的作用和效果。

(五)学科专业

从长期看,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影响到学科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影响可以从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三个方面展开评价。值得说明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内容可以和学生成长部分的指标进行一下区分,因为人才培养质量侧重于指标绝对水平的高低,而学生成长则侧重于课程思政实施前后的对比,即指标的增长水平。二者不可重叠,以免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操作策略

(一)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旨在测量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描述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状态,为各利益相关方提供信息反馈,从而使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不断改善。上文说到,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主体涉及管理主体、实施主体、受教主体和社会主体等多个利益相关方。这些主体可以简单分为内部和外部,因此,相应的评价活动也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及学生的评价,可以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等形式来开展。外部评价包括管理部门、督导人员、用人单位的评价,可以通过专项检查、专项调查等形式来开展。

(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所谓定量评价就是通过一些量化指标来衡量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与结果。定量评价的优势在于能有效减少评价中的主观因素,便于量化对比分析。然而,诸如价值内化、品格塑造等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却很难量化,需要通过观察,形成行为记录、成长记录,并进行定性分析才能得到。因此,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早期的教育评价理论主要侧重于对教学结果的测量,因为目标往往是面向结果的,对结果的衡量可以用来分析目标的达成情况,然而只关注结果则很难形成有效的改进建议。只有关注过程,并且通过关联分析、统计分析等确定对结果具有关键影响的环节,通过衡量教学过程中各个关键环节的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结果的实现。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需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正在密切开展,但是具体如何开展,开展到什么程度却是一直困惑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问题。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思考怎样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和效果是好的,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倒逼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应当融合家国情怀、担当精神、经世致用等核心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系统综合、重点突出、注重实效、灵活多元五项原则,从组织管理、教学过程、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科专业五个方面全面评价。此外,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孟林华,金娟琴,唐月明.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实践与体会[J].高等农业教育,2000(1):75-77.

[2]李蕉.高校思政课课程评价的意蕴与困境[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0(1):101-107.

[3]陆道坤.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1(3):25-31.

[4]杜震宇,张美玲,乔芳.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原则、标准与操作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7):70-74.

[5]许耀元,贾巨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智库时代,2020(3):209-211.

[6]雷晶晶.基于CIPP的行业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3):147-149.

[7]王岳喜.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125-130.

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课程思政;动物营养与饲养学;思政元素;施教策略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要求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讲授、课程考核、课程评价等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1];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2]。因此,深入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涉农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3]。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的核心课,内容涉及营养理论、饲料原料、饲料配制等,梳理课程主要内容,解析其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理论、生态理念、标准理念和法制观等思政元素,并基于“速课网”在线平台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强化专业信仰,建立生态理念、标准理念、法制观和职业责任感,以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高素养农业科技人才。

1梳理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1.1“三能人才”品格素养和创业精神结合课程内容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创建了著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先贤的事迹、优秀饲料企业家创业故事等思政内容,通过先贤的事迹,优秀企业家的成长以及饲料企业的发展,使学生认识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我国饲料工业艰苦创业的历史和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先贤的事迹和优秀饲料企业家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感染学生,激发努力,培养创业精神,树立服务我国畜牧业和饲料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能吃苦、能安心、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创建思政点如下:(1)我国著名动物营养专家的生平及光辉业绩。(2)国内外知名饲料企业的创业历程。

1.2生态理念和社会发展全局观

动物是整个生态链的重要一环,而动物营养和饲养学是动物生产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社会动物食品供应的保障。因此,保障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的健康稳定发展与生态环境、民生、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国饲料资源短缺,人畜争粮矛盾突出。鉴此,结合课程“饲料原料学”内容创建非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理念和社会发展全局观思政点,明晰非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对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态价值,对缓解饲料资源短缺对饲料工业发展的制约以及缓解人畜争粮矛盾的重大社会意义,从而建立学生的生态理念和社会发展全局观。创建思政点如下:(1)非常规粗饲料的开发利用。(2)非常规蛋白质饲料的开发利用。(3)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利用。

1.3标准理念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主要的任务是在动物营养理论的基础上,科学配制日粮,为动物生产提供安全优质的饲料,以促进动物的高效生产,所以饲料品质决定畜产品的品质。为了确保饲料安全和质量,我国及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饲料质量标准,饲料生产尤其是饲料添加剂饲料生产中必需遵从国家饲料质量标准。为此,在课程饲料原料部分的教学中强调饲料产品和其它工业产品一样,均纳入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概念,凡饲料生产中使用的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以及配合饲料产品均需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强化饲料标准的内容,以建立学生对饲料生产的标准理念和产品规范管理意识。创建思政点如下:(1)饲料原料标准。(2)饲料添加剂标准。(3)配合饲料产品标准。

1.4法制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

饲料安全关乎食品安全、人畜健康和社会稳定。饲料生产除了遵循质量标准还需要遵从饲料法规。因此,结合课程内容“饲料质量评定”创建饲料法规、条例和法制管理等思政内容,详细介绍我国相继颁布的一些重要饲料法规,如《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卫生标准》以及抗生素使用管理相关规定等,并通过一系列饲料安全事故的案例,使学生明确饲料产品的安全法制管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此创建思政点:(1)抗生素替代品研发与应用。(2)疯牛病事件。(3)二噁英事件。(4)瘦肉精事件。

2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2.1基于“速课网”平台“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4],笔者在教学中采用“速课网”网络教学系统实施思政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速课网”是一种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信息化教学系统,其典型资源移动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简捷便利”的特点[5],每一个思政点恰好是一个学习知识点,可建成一个移动微课,如图1示例,本课程创建的课程思政点移动微课—虾蟹壳副产物开发利用。一个移动微课就是一个思政知识点,在课前教师可通过平台学习,明确学习任务,学生扫描二维码进行线上学习,可反复浏览及自我测试,直至掌握学习要点;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分享感受、总结和讨论思政点;课后再安排线上测试或作业,进一步强化思政内容的学习。如通过“虾蟹壳副产物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思政点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虾蟹壳副产物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明确资源利用变废为宝,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态价值以及对缓解饲料资源紧张,对缓解人畜争粮节约粮食的重大社会意义。

2.2基于“速课网”平台的思政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机制已被广泛应用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6]。针对一系列思政元素,建立一个个典型案例,如在饲料添加剂部分创建“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与应用”案例、一系列饲料生产违规案例,如疯牛病案例、二噁英案例和瘦肉精案例等,如图2示例。通过具体的案例内容,使学生了解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的必要性,饲料违规生产的严重后果,从而深刻理解饲料原料或添加剂使用遵从国家饲料质量标准和饲料法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饲料生产的标准理念、法规理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

2.3基于“速课网”平台的过程考核

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7]。课程建立了基于“速课网”平台的多渠道、多环节线上线下混合考试体系。具体包括:(1)思政微课课前知识学习考核环节。(2)思政知识点线上测试环节。(3)思政专题“课堂讨论”考核环节,可采取线上或线下方式。(4)综合考评环节,“速课网”自动评价学生线上学习情况。(5)线下测试环节。这种多环节多渠道线上线下考核强化了过程学习,以考促学,最终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课程思政内容,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结论

课程思政教育是当前教学中的重要工作,立德树人是学生培养的根本目标。在课程教学中需要结合专业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课程课程教学的各环节,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努力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养农业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2019.

[2]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2020.

[3]关诗雯,袁野.新时代涉农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OL].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8-04)[2021-12-04].

[4]张浩,何松,赵红雲.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消化系统疾病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21,37(11):1945-1947.

[5]强浓.基于“速课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19(40):195-196.

[6]黄珺,尹婧,吴蕾颖,等.案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19):170-171,174.

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数学;网络教学资源;在线教学

受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要求高校积极开展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大学数学是高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线教学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的深度应用。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经历了教师培训、技术支持、课程设计到正式实施、改进完善、效果反馈的过程。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大学数学课程也将由网课教学回归课堂教学,有必要对在线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资源的选择及应用实践进行回顾和思考,为实体教学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践路径。

一、可用于在线教学的大学数学网络教学资源

1.国际网络教学资源(1)MITOCW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OCW计划,将学校课程资源网络化,供世界各地学者和机构学习。该计划成为了网络教学的开端[1]。MIT网上免费公开课程项目启动后,计划在十年内把所有的课程内容放到互联网上,供全世界免费使用,进而推动MIT本身的教育教学,提升MIT的形象。目前,该计划有2400门课程资源,超过5亿用户,已远超当初预期。其中网站首页公开的本科阶段大学数学课程涵盖了应用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数学分析、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约150门课程资源。(2)KhanAcademy(可汗学院)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于2006年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其内容涵盖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众多科目,其中大学数学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重积分、定积分等课程。可汗学院开创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课程短小,每节课只有10分钟左右,课程之间按照从易到难逐步衔接;授课教师不出现在影片中,在电子黑板系统用彩笔一边写字一边录像,将录好的视频上传到网上;网站开发了一种在线练习系统,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记录,方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课程进度由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况自由安排。可汗学院课程的讲授视频只有写屏画面和讲解的声音,由于营造了“面对面”的授课氛围而广受欢迎,可汗本人因此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12年百位世界最有影响力人士。不过迈阿密大学教育学教授沃尔特·斯卡达也指出了“可汗模式”的不足,认为可汗的教学方式存在“过度简化”的缺陷,“他总是利用特定例子来解释概念,如果人们遇到其他例子时,可能会糊涂……这表面上看是个小问题,却可能为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可汗学院在中国的推行主要依靠“网易公开课”平台。“网易公开课”于2010年底开始推行,是可汗学院在中国唯一官方授权的合作网站。(3)美国高校慕课教学资源慕课起源于发展多年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2012年是慕课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麻省理工学院创立Udacity,加州斯坦福大学创立Coursera,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成立非营利性开放性平台edX[1]。《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三大慕课平台凭借早期的优势,在注册人数、开课数量等方面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是目前较为著名的慕课运营平台[2]。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于2013年一同加入edX平台,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网易公开课等11所知名院校与机构相继加入慕课三大联盟[1]。如今,各慕课平台将发展目标定位到了吸引付费用户上,不断对付费业务进行完善与调整,但为了维持“优质资源免费可获取”的早期承诺,各平台依旧留有免费入口,比如各平台依旧保留了可完全免费学习的课程,即使是付费课程也提供了免费访问数周或试学的机会,用户可以观看课程视频和查看课程资料。2.国内现有网络教学资源2015年,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随后,教育部启动“2017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认定来自国内的9个课程平台和国外慕课平台edX、Coursera、FutureLearn的468门本科教育课程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认定15个课程平台的690门本科教育课程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大部分来自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其他平台包括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同年教育部推动包括“线上金课、线下金课、线上线下混合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的五大金课建设,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双万计划”,明确提出到2021年完成4000门左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000门左右部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500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建设认定工作[3]。图1为2017、2018年相关平台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的占比。中国大学MOOC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爱课程网”与网易云课堂于2014年共同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向大众提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平台拥有全国高校(包括985高校)提供的千余门课程,是目前中国课程数量最多的慕课平台。其中《高等数学》有13个高校提供的36门国家精品课程,《线性代数》有10个高校提供的18门国家精品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8个高校提供的13门国家精品课程。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于2013年10月发起建立的慕课平台,之前清华大学加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合作共建的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其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2018年4月,学堂在线在清华大学智慧教学生态解决方案,致力于构建一个连接校内校外、融合线上线下、贯穿课内课外的新型教学生态,为高校提供从辅助课堂教学到SPOC教学,从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运行到课程和学位国际化的全方位、全流程服务。目前,学堂在线运行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超过2600门优质课程,覆盖13大学科门类。截至2019年11月,学堂在线主站用户数超过3000万,总选课人次超过7800万[4]。

二、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方法

为抗击肺炎疫情,2020年2月,教育部组织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2.4万余门,覆盖了本科12个学科门类,同时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5]。各高校大学数学教师根据教育部指导意见充分利用网络在线课程资源开展网课,积极探索在线教学方法。1.将大学数学国家精品课程资源融入教学全过程大学数学各门课是高校很多专业的必修课,在线课程平台推出的与大学公共数学相关的课程种类丰富、数量繁多,有知识点讲授式的国家精品课、例题习题讲解式的慕课、应用拓展类慕课,覆盖了新课讲解、练习巩固、总结拓展的各个教学环节。例如: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高等数学》相关课程有西南财经大学推出的国家精品课《高等数学先修课》,同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分别推出的国家精品课《高等数学》,山东大学推出的《高等数学习题课》,北京林业大学推出的《高等数学基本概念分析与理解》,河北地质大学推出的《高等数学应用赏析》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图12017、2018年相关平台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的占比课程有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分别推出的国家精品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四川大学推出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典型例题题解》,浙江大学推出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与案例分析》,上海交通大学推出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于案例分析》等。大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基础等具体情况,在网课教学的各个环节选择合适的慕课章节课件视频和学习资料,课前列出进度提纲,布置需要学习的慕课内容,并对学生慕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咨询指导。此外同一门课程的国家精品课有案例式、板书式、PPT辅助讲授等多种形式的慕课,教师根据教学提纲和进度提供多种教学风格的慕课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学习。2.推荐多种在线学习平台丰富在线学习内容学生在线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教材而是内容更加丰富的支持自主学习的立体化、多样化的线上资源。除慕课平台外,各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也有丰富的校际间共享的教学资源可供学生选择学习。此外,随着微信应用的日益深入普及,微信上与数学相关的公众号也大量出现,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多种大学数学相关微信公众号,如科普类的哆嗒数学网、竞赛类的考研竞赛数学、应用类的超级数学建模、前沿性的中国数学会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拓展其知识面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推动在线教学质量。

三、对网课教学过程的思考

1.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大学数学教学的知识点讲授、定理公式推导、典型例题讲评、布置课后作业中,决定教学内容并掌控教学进度的教师全程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时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判断学生对重点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从而对教学进度及时做出调整。大学数学在线教学中选用的慕课资源虽然能涵盖课前预习、知识讲授、课后拓展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慕课课程面对的是社会广大群体,不能及时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大学数学教师在课程直播时面对的是没有及时反馈的课堂,在线课程录制时对课件内容的解说更是没有听众的课堂,与数学公式相关的问题也不能很顺畅地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上课变成学生观看视频,跟教师课上互动和沟通减少,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很难满足目前网络教学的需要。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网络学习的主体,自己退回到协助者地位。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合理加工所获得的精品教学资源,为学生制定学习进度提纲,布置需要观看的慕课内容,监督学习进程,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直播讲解,为学生拓展知识面提供网络在线资源,提高学生对大学数学在线学习的效果,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2.高效实施在线教学需要团队的通力协作在线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慕课课程、录制短视频、阅读材料、作业题的配置及讨论题的设计等,资料收集整理和课程设计制作严重考验着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科学素养、教育理念、信息化技术水平等各种能力。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间的团结协作与资源共享尤为重要。教师团队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减少资料收集等重复劳动,实现已有教学资源优势互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同时利用网络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在网络平台搭建在线课程,录制剪辑课程视频,课堂讨论与课后作业测试,收集学生学习状态统计数据,实时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从学校层面统筹安排,让具有互联网技术和实践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指导,帮助教师科学地利用网络工具和网络平台,提高教师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组建由网络技术人员组成的协作团队对教师在线教学期间出现的网络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以保证网络教学更好地开展。3.有效监督学生的在线学习过程从传统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走出来的学生习惯于“静听+记笔记+做练习”的学习方式,缺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习惯。在线学习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与课堂教学相比,教师不知道学生在网络的另一端能否紧跟上课的节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潜藏着随意性和懒散性,当缺少有效监管时,“上线”不“上心”、“开挂”逃课的现象再所难免。如何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指定的学习时间,如何保证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和测试时消除“替换”或“作弊”现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有效监管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制定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由线上学习进度、学习时长、线上回答问题次数、参与讨论情况等方面综合评定,实施阶段性测验,用量化指标衡量学习效果,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进度和深度是否符合预期效果。网课中利用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堂考勤、提出讨论问题、课程作业和设置任务点,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建立资讯交流平台,学生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向班级同学发问,采取平时成绩加分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教师可根据网上访问次数和时长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控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提高网络教学的效果。

四、在线教学对实体教学的影响

1.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大学数学优质在线课程资源丰富,但之前在高校的利用率并不高。在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网课教学前期准备过程中,教师搜索了大量的在线教学资源,根据各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在学校提供网络技术支持的保障下,教师通过深入研究和具体实践,对在线课程资源有了清晰的认知,能够在网络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对在线教学相对于实际课堂教学的优势也有明确的感受和体会,但也深刻认识到网络教学虽能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却不能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视频讲授时,教师面对屏幕独自解说,没有课堂教学互动中的灵机一动和随机应变情景,不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风趣幽默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能让学生学会探究与讨论问题、深入分析与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的讨论能让其学会沟通与协作,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实际互动能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学生从教师的人格魅力中激发情感认同,教师对学生学习理念和人生态度的影响是教育中最具有价值的,这是网络教学不能提供的,也是大学必须存在的理由之一。此外,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高难度的逻辑推理性,使得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困难,而“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网络教学无法取代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必将促使教师对传统课堂教学改革方向进行深入思考,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网络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给传统课程建设内容赋予新的内涵,促进大学数学课程向教学资源开放化、教学方式混合化转变。2.探索将大学数学课程思政融入网络教学资源,拓宽教育方式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并进而成为指导其具体行为的内在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专业教育与思政课程协调同步、相得益彰。大学数学是高校的基础课程,将数学文化、数学情怀和数学思想等思政元素融入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传播正能量,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发展。大学数学课程抽象困难、内容繁多,教学课时相对紧张,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学内容延展的思政元素内容学习,如介绍数学文化、数学历史及数学家的故事等受课堂时长的限制,只能“点到即止”。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工程,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将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育延申到课堂外,以弥补思政教育课时不足的问题,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一条可探索的路径。将课程思政内容按照课堂教学顺序制作视频资料供学生在线学习,将数学家纪录片、访谈录及与数学相关的影视通过网络教学推荐给学生,以开拓数学视野、传播数学文化、拓宽课程思政教育渠道。

五、结语

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在线教学让教师真切感受到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深切体会到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深深感叹网络学习对培养学生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促进作用。教师应积极把握此次在线教学对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带来的改革生机,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传统的、现代的教学资源,从课堂教育向信息网络化教育延伸,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来丰富教学内容,将网络教学资源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体教学中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大学数学课程思政与在线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鹏,柯文丽.慕课在国内外的发展与运行现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1-52.

[2]纪九梅,王宇,欧阳嘉煜等.2018慕课发展概要与未来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19(9):16-25.

[3]教育部.到2021年完成四千门左右部级线上一流课程[EB/OL].

[4]苏季.学堂在线宣布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慕华资本领头[EB/OL].

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桥梁工程”;教学改革;雨课堂;微信公众平台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公路桥梁的建设举世瞩目,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桥梁大国”。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路桥梁总数已超过85万座[1]。“桥梁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将直接体现在其工程素养和专业素养上。在“桥梁工程”课程现有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雨课堂和微信公众平台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方案,以期适用于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桥梁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的专业教育必修课,主要讲述四大基本桥型(梁桥、拱桥、斜拉桥及悬索桥)的基本构造、设计要点、计算方法及施工方法。通过“桥梁工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四大基本桥型方面初步具备一定的桥梁设计能力,为后续“桥梁工程”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研究生阶段深造及今后从事桥梁行业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近几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桥梁工程”课时压缩,内容知识点多且难

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的“桥梁工程”课程开设学期为第六学期,理论学时64学时,在仅有的学时中需要讲透四大桥型的相关知识,学时数是完全不够的,而且每种桥型中的部分知识点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混凝土简支梁桥的计算、连续体系梁桥中各种次内力的计算,以及拱桥中拱轴方程的建立等。通过观察授课教师前期几轮的“桥梁工程”课堂教学活动,作者发现上述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效果始终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桥梁工程”全过程教学缺乏良性互动,学习者积极性难以调动

在传统的“桥梁工程”课堂教学活动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由教师控制。首先,课堂中教学互动环节的内容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内容围绕着课程的相关固定知识点展开[2]。例如,“桥梁工程”课程中桥梁按受力体系分类的研讨性互动,仅仅按照各个桥型分类讲解互动,而没有将各个桥型之间的演变做一个过渡,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内在的连贯性。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往往只局限于问答形式,有些问题学生看书本即可回答出来,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互动方法和互动过程较为单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其次,教师与学生互动仅局限在课堂上,极度缺乏课堂之外的良性互动,导致双方无法得到教与学的持续反馈,不易于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更不利于“桥梁工程”课程的持续优化改进。

(三)“桥梁工程”课程考核模式较单一,过程考核不明显

传统的“桥梁工程”课程成绩考核模式为: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该考核模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及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平时成绩的组成为课堂考勤和若干次课后习题作业,无法体现出“桥梁工程”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也无法从课后习题作业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现,只有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体现出学生的临时记忆能力和背诵能力。总体而言,当前考核模式关注的更多是学生当下的学习情况,并未对教学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起到有效的反馈作用。

(四)“桥梁工程”课程线上资源少,不利于学生拓展

学习“桥梁工程”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及学科前沿性很强的课程,除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需要通过介绍大量的桥梁工程案例,结合实际工程实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掌握“桥梁工程”课程的相关知识重点与难点。从目前来看,教师未对“桥梁工程”课程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库,学生在课后几乎没有任何渠道可以进行拓展学习。长此以往,忽视课程资源的建立,将不利于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行业视野的培养。

二、“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多年不变,不符合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为了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具体实践如下。

(一)结合雨课堂授课提升教学效果,方便过程管理

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研发的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已在全国多所高校推广使用,师生可以通过使用智能电脑终端及手机连接雨课堂,随时随地实现智慧教学,大数据时代通过此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3]。“桥梁工程”课程教师结合雨课堂的授课模式,制作了具备雨课堂授课模式的多媒体课件。第一,在新课前一天,教师发送新课课件和相关桥梁工程案例图片以供学生预习;第二,在课堂讲授环节的课件中添加若干单选题和多选题,方便学生对相应知识点进行及时巩固,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目标;第三,在期中及章节小结时,教师可使用雨课堂测试试卷,进行随堂测验,根据反馈数据实时掌握学生知识的吸收情况;第四,“桥梁工程”课时量大,知识点多,可以通过雨课堂建立课程题库,方便学生进行课后测验,巩固知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借用雨课堂平台,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数据,作为平时成绩和过程性考核的依据,可以使得评分公正而且客观。

(二)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建立

“桥梁工程”课程线上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桥梁工程”课程在目前培养方案里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学生若仅仅靠64学时的课堂学习,无法完全掌握课本及桥梁行业的相关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通过个人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日常及时更新“桥梁工程”课程的相关内容和线上资源,诸如推送课程文章和视频类资源等,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桥梁工程”微课视频34个、“桥梁工程”施工动画视频15个、“桥梁工程”实际案例10个、桥梁行业前沿动态100余篇、桥梁大咖故事10余篇、桥梁行业讲座40余个。通过持续更新线上课程资源,学生拥有了丰富的“桥梁工程”课外在线学习资源。在线上资源的建立中,学生也主动将他们搜集到的相关桥梁行业视频及资料共享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传至微信公众平台,在此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探讨课程相关知识,二者之间建立了良性的互动;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渠道,学生通过此平台及时释疑,教师得到课堂之外的教学效果反馈,促进了“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课程线上资源建设,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4],拓宽了学生的国内国际视野,而且无形中也帮助教师提高了相应的教学水平,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桥梁工程”课程思政教育探索,塑造价值观

教师除了进行桥梁工程专业教育之外,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桥梁工程”课程中可选择的思政内容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桥梁工程”中有大量的行业人物和工程案例可作为思政元素,如我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茅以升先生和其所主持设计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可以给学生传递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工程素养等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在桥梁工程实践教学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通过结合桥梁行业的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师应具备的协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及基本的的工程素养。但是,工程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也并不是“桥梁工程”这一门课就能培养的,需要在多门课程多个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努力做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兼顾培养其未来工程师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工程和人文素养等。

(四)“桥梁工程”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注重过程考核

基于上述课程改革,“桥梁工程”课程总评成绩仍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构成,但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注重课程的过程管理与评价,调整后,平时成绩占50%,期末试卷成绩占50%。平时成绩评定模式:平时成绩=平时考勤(1/5)+课堂表现(1/5)+作业情况(1/5)+雨课堂学习数据(1/5)+微信公众平台学习数据(1/5)。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变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使“桥梁工程”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清晰简单,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励了学生主动学习行业前沿知识,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5]。

三、“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一)学生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在对2017级和2018级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学生的授课中,教师采用了基于雨课堂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在期末考核中,教师将试卷题型和题目难度设置与往年一致,同时注重过程考核,比较2017级与2018级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学生的“桥梁工程”课程综合成绩,如表1。通过对以上成绩分析,2018级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的学生在优秀段和良好段人数都多于2017级;在最高分数上,2018级的学生分数也高于2017级学生;在最低分数上,2018级的学生分数高于2017级学生;从平均分来看,2018级的学生综合平均分数高2017级学生4.14分。总体而言,通过连续两轮的“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学生满意度较高

在对“桥梁工程”课程的授课中,学生对此门课程的近两年评教分数分别为96.92分和98.75分,教学评价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4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结果“优秀”,说明学生此门课的学习效果普遍较好。在对2018级学生授课结束的学期末,教师与学生开展座谈交流,学生普遍反应教学效果良好,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十分认可教师的教学方法,即线下多媒体课件结合雨课堂授课,线上微信群交流和微信公众号推送行业热点动态,把一门课程真正做到线上和线下有机统一,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加。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不仅体现在课上的45分钟,更多的是体现在课下的时间里。

(三)同行评价满意度较好

教师在过去两轮“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获得了同行听课教师、院级教学督导及校级教学督导的积极评价,在对2018级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授课中,“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全过程雨课堂数据位列学院第一。

(四)师生荣誉度较丰

以“桥梁工程”这一核心课程为依托,主讲教师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在近两年荣获石河子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校级教改项目立项1项,院级教改项目2项。同时,主讲教师带领2018级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的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其中3位学生荣获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多位学生荣获省级和校级大赛荣誉。通过教学竞赛与学科竞赛的促进,使得师生充分做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桥梁工程”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重要的核心课程,结合课程特点,提出基于雨课堂和微信公众平台的“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结合现代化信息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注重过程性考核,建立了丰富的课程线上资源,实现了教学过程全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效果良好,提高了授课质量、学习质量及师生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邵旭东.桥梁工程(第5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3.

[2]王华庆,姜明阳,张媛媛,等.互动教学在《交通分析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3):175.

[3]高丽,王勇,梁路.“桥梁工程”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5(6):73.

[4]傅梅珍,梁玉雄,周双喜,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优化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20(3):131.

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团队;教学竞赛;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1]。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提升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经过实践发现,组建教学竞赛团队,以团队形式助力青年教师参加部系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教学比赛,通过竞赛来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效果较为显著。

1青年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2018年以来,我系面向社会招聘的青年教师约占全系教师总数的50%,从职称结构来看,以初级职称为主,中级职称较少;从学历层次来看,均为全日制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要多于博士研究生;从教育背景来看,在本科、硕士或博士阶段,专业均为临床医学或基础医学,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师范类教育。这些青年教师属于学术特长型人才,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学术业绩比较突出,现已成为我系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但部分学术特长型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环节不完整、知识理论性过强,教学内容联系实践较少、语言缺乏生动性等问题,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青年教师通常容易凭借科研学术优势得到荣誉,主观上常忽视教学能力的提升。长期以来,高校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2]。为了支撑学科的长远发展,我们应针对性地提升学术特长型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升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不仅是掌握医学新知识、新进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传承学院、科室精神和文化的过程。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培养规划中,我们明确要求其参加教学准备和教研室组织的集体备课;采用导师制,要求其聆听教研室内其他资深教授的授课,以便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要求其通过互联网观看国内、国际同领域资深专家的授课;加强院校、部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督导评教;鼓励其参加各种教学竞赛等。

2竞赛方案与教学竞赛团队的组建

2.1教学竞赛的要求我院每年都要举行教学竞赛,每次比赛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参加,团队成员通常不超过4人,其中必须有1名高职教师作为团队负责人。按照要求,参赛的教学团队要准备5学时或5个专题的课程内容,赛前随机抽取1学时或1个专题进行比赛。比赛时,参赛团队进行课程说课10min,课次说课5min,课堂授课25min,答辩10min。高职教师或青年教师进行课程说课,青年教师负责课次说课和授课,答辩时所有团队成员均参加,通常每人回答一个问题。

2.2教学竞赛团队的组建人员较多的教研室可形成多个教学团队参赛。团队中最好是老中青相结合形成梯队。而对于人员比较少或者没有高职教师的教研室,可组成跨学科的教学竞赛团队,团队中的高职教师在全系范围内选择。教学经验丰富、讲课受学生好评的高职教师,可同时参加几个教学团队,负责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团队的组建,可以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特长,取长补短,增强参赛竞争力,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最终全面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水平[3]。

3团队协作备赛,提升教学能力

为了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竞赛团队中,高职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要体现在方方面面。

3.1科学选择参赛内容参赛前,科学选择参赛内容至关重要。参赛内容不仅要体现专业性、代表专业学术前沿知识,还应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参赛者在讲授过程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既能展示以学生为中心,还要体现自身的知识水平。作为参加竞赛的教学团队负责人,高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内容很熟悉,对青年教师参赛内容的选择应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再进行其他环节才能比较顺畅。

3.2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是教学竞赛至关重要的环节,决定比赛的成败[4,5]。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教学团队要进行集体研究,包括如何引入主题;如何展开讲解;重点怎么体现;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怎样有机结合;与其他学科怎样进行横向联系,以拓展其内涵和外延;如何体现课程的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6];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师生互动和讨论;如何小结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展开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讲解效果大不相同。我们之所以以教学竞赛团队的形式进行,就是在高职教师的带领下,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特点、个人气质、研究方向、学术背景等内容,研究并选择最适合他自己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呈现出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

3.3合理安排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不仅在教学比赛中,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每节课也要涉及课程思政,并且是在教学中要“润物细无声”地贯穿思政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这部分内容也是下大力气重点考虑的部分。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价值塑造其实就是课程思政。作为军队院校,对课程思政的要求更高,要增强主动融入的意识,提升入脑入心的效果。对于与基础医学相关的历史文化和医学人文,要尽量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中国元素或者中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鉴于此,青年教师在参赛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需要展示教学团队的智慧。我们每次授课要讲的知识点很多,挖掘合适的思政元素,并且和教学内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对青年教师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从哪个知识点挖掘、挖掘什么内容、怎么融合等需要教学团队进行讨论。比如,竞赛中有的教学团队讲授大脑半球的功能定位,从失读症这个点挖掘思政元素:汉字治疗失读症。PPT中有几张图片,展示“中国”这两个字正草隶篆的写法。通过讲解,不仅让学生记住失读症,也体悟到中华汉字书法的美,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学习和使用汉字能够使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防止和治疗失读症,最后升华为学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整个过程顺畅自然,使人耳目一新,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3.4精心编写教案教案的表达形式可以分为文字表达式教案、表格式教案、卡片式教案、条目式教案等类型。其中,文字表达式教案是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主要用文字的形式将备课的结果表达出来,它又可以分为简略教案和详细教案。简略教案是把教学内容的要点、主要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写出来,类似讲课提纲,也称提纲式教案。提纲式教案的优点是节约时间,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详细教案是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详细地写出来,类似讲稿,因此也称讲义式教案。写好一份完整的教案对于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对于青年教师,我们要求编写详细教案。编写的讲稿式教案不仅有利于教学团队中高职教师的审阅,帮助其修改,同时青年教师在备课时也可以对上课的每句话、每个设计环节进行认真打磨,加强语言的逻辑性和准确性,以确保在讲课的过程中语言干净利落,不会出现“嗯”“啊”等口语化的内容,有效控制讲课节奏,提升教师的课堂自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石[7],教案编写质量也会影响竞赛的成绩。教案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要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保持一致,这也体现了按纲施教。教学内容包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进行理论授课、师生互动、最后归纳总结等内容。教案中的教学设计要目标明确、条理清晰,以准确精练的文字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课程思政等内容阐述清楚,这样评委看过之后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就如同听完一节课[7]。文字表述要认真核对,不允许出现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符号。

3.5准备课程说课与课次说课课程说课是对本课程多年来建设发展、地位作用以及教学实施的整体把握,要求高职教师或高职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来完成。这个过程也是高职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对本课程的再认识,对教研室发展历程的再回顾,对解决学生问题及教法学法的再理解。一般来说,课程说课包括课程理解、内容设计、学情分析、实施策略、特色创新五个部分。其实课程说课对教学竞赛团队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内容设计中动态更新教学内容,这部分是讲课程建设,展示本门课程的亮点,通过展示教学内容是如何不断更新,实质是讲述该教学团队如何不断进步与发展。在学情分析部分,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优势劣势、教学特点分析要精准到位,学习诊断方法要科学有效。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随后的教学策略要与其相互对应。如果前面提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弱,那就意味着在教学策略的方法手段上,教师要有如何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对策。在特色创新部分,教师要体现引入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益、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独到之处,实践教学要突出“做中学”特色。课次说课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这几个部分。说课应该呈现出一个逻辑主线清晰的完整故事,从课程导入到教学实施,直到最后的小结,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环环相扣。在进行课次说课时,教师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手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有效掌控课堂节奏,有效解决重难点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课程设计思想。实践教学要流程规范,操作娴熟,示范指导作用显著,有效展示教学施训过程和要素。

3.6制作课件与收集素材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参加教学竞赛,其优势还体现在教学素材的收集方面,团队成员中年长的教师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够收集到基础医学教学的素材,比如高清晰度的电镜照片、光镜照片、虚拟切片、经典的视频、经典的案例、相关知识的起源、科研故事等。在团队教学竞赛中,为了集体的荣誉,团队成员尤其是高年资教师会给青年教师收集或提供相关的素材。而在课件制作方面,要体现参赛课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青年教师显然要比高年资教师有更大的优势。因此,从这方面考虑,团队成员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7准备教学资料在教学竞赛时,教案要与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一同交到评委手中。青年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准备比赛5次课的授课内容就已经感觉时间急迫。因此,比赛用的这部分资料可以由教学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完成。

3.8团队竞赛答辩教学竞赛评委的提问一般多针对参赛团队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方法手段创新、教育发展动态等。教师回答问题时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无需反复解释甚或狡辩。

4教学竞赛对青年教师的影响

其实,通过团队的形式参加教学竞赛,对各级教师的意义都很重大。青年教师可以规范教学模式、拓展视野,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案编写、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讲课技巧、教姿教态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评教的满意度显著上升,学院和系部教学督导评价的优秀率也明显提高。实践证明,这种外因推动下的教学技能提升方式,对学术特长型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作用尤其明显。对于高年资教师来说,也是与其他青年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教学比赛,不仅锻炼了参赛教师的教学技能,同时也是教学团队之间相互观摩学习的过程,带动了教师在教案书写、课件制作、说课、授课、课程思政等各方面基本功的训练和提高,提升了整体教学水平[7]。

参考文献:

[1]李威君,刘音,张文睿,等.以教学竞赛为契机的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以《安全评价》参赛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92-94.

[2]陈超,曹静杰,杜江民.高校地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措施与方法探讨[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2,45(1):133-136.

[3]李冠源.教学能力竞赛视角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3):85-89.

[4]汪顺来.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及教学共同体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25(4):68-72,88.

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情景教学;公安院校;思政课;运用

2019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何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是思政课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情景式教学是一种新理念的引用和植入,就是通过身体力行的活动来感受,并从中悟出道理,以达到深刻记忆,塑造行为的效果。该方法在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开拓知识视野、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是公安院校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情景式教学的原理

所谓情景式教学,就是教师借助情景、利用图片、视频、教具、角色扮演、故事情节,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可以在情景中感知、体验、理解知识,得到思维上的升华。情景教学法的关键是通过情景来调动情感,强调情景与情感之间的关联。或者说,凡是以创设情景开始,先行后知的,都可算是“情景式教学”。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前者以学为主,而后者以教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不是被“教”。因此,教师和教学课程已成为学员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学习”的辅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理解就是古代圣贤对情景式教学的重要性的深刻认知。

二、情景式教学的时效性

情景教学情景逼真,虽然不是情景再现,也是简化模拟,情景教学情感真挚,以生动的情感场景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以其直观、生动的授课形式,激起学生参与和学习的欲望。(一)让学生对思政课感兴趣。在思政课程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可以明显提升学生对知识点背后真实案例探索的欲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情景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强调学生情感感受,结合学生比较喜欢的事物,或者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东西,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可以在情景中感知、体验,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利用角色扮演、视频动画、音乐等方式,创建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课本中的知识就在身边,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又激发了他们探索的信心与兴趣。在应用情境教学模式的思政教学工作中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能够将自身的想法表现出来,获得有效的沟通。(二)发挥学生主动性。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教育领域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的综合发展与学生本身的主动性有极大关联。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接受信息,也是理解、加工、运用信息的过程,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思政课程的教学中,可以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在相应的情景中主动感悟真实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影响,不仅可以对事件、人物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景教学法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优势,其通过在情景中最大限度地还原事件本身,让学生可以在情景中品味、感悟思想,并更加客观、公正地对事件及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思政教育本身就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很强的引导效果,教师在情景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情感,让学生在历史熏陶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获得更多的人生哲理。同时,思政课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采用传统的手段进行授课,是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重点内容的。而通过落实采用情景教学法将会将各种理论性的知识点以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强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相互融合,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三、情景教学在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

当下,我国公安院校思政课运用情景教学的还不多,不排除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把情景教学模式与公安院校思政治课有效结合,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一)政治属性问题。公安院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筑牢马克思主义在公安院校意识形态领域核心指导地位的重要组成。个别教师引入西方国家一些情景,鼓吹思想意识自由与价值观中立,甚至质疑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国家大政方针,公安院校在将情景教学引入思政课教学中,必须高度注意并警惕这些政治核心问题。(二)实践应用问题。公安院校思政的特殊属性与根本要求,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绝不能完全脱离思政课程体系和理论武装的主渠道,实践中情景教学只能展现理论体系中的一些点的知识,虽然在师生互动方面有许多优势,如果运用过多,学生很难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链。(三)内容与形式问题。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是给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发展中的中国,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因此,必须坚持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实践中,坚决杜绝为迎合学生,放松课堂管控,授课泛娱乐化等行为。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是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及国家政策的精准解读,让思政课变得更加具有说服力、引导力和感染力。(四)课前准备问题。情景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尽量还原背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提高其评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团队协作以及沟通交流等能力。第一,教师要善于丰富课堂语言,通过课前对知识点的充分理解,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还原课堂情境,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情景。第二,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考量,确保授课内容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使其与时展要求相吻合。第三,丰富课程设计,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确保教学内容以相对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第四,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大量影视、音乐、文字、图像等素材,带给学生沉浸式的感受,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总之,情境教学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方法,要在活动开展之前,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制定明晰的活动方案,准备教具、场景,组织演练等,体保证情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四、情景教学在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当前,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已在不断尝试和推进,应不断探寻情景教学在公安院校思政课应用的最佳平衡点和契合点,突出公安院校特色和警察职业特点,培养学员的政治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强化警察意识,使忠诚思想温润心灵、养德固本,构建具有鲜明公安院校特色的思政课育人体系和保障机制,才能切实提高公安院校“大思政”育人工程建设的实效性,担当起培育时代新人、铸牢忠诚警魂、锻造公安铁军的使命。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加大监督力度。公安院校思政课要坚持课程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建立科学完善的审查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政治导向的正确性,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严格把关教学内容,重点防范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传承者。正确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要始终坚持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情景教学优势的同时,改革创新传统思政课,邀请公安英模代表做专题讲座,用典型人物育警铸魂;举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讲座,培植学生的政治信仰和忠诚品格;围绕热点问题开展“形势与政策”系列讲座,提高学员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借助“意思网”“易班网”等校园网络和校园微信公众号,实现思政课课堂延伸,增强公安院校校园文化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导向性。

五、加大情景教学在思政课教学运用的策略

(一)选择某一门思政课进行设计情景。利用一门课的开始、课中和结尾,设置不同情景。如《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可以以历史人物和真实事件为切入点,通过情景还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一个个真实、立体、高大、有血有肉的伟人,同时也可以在伟人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进而认同他们思想的真理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在讲授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时,可以结合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2020年全国抗击肺炎等内容,结合视频,让这些有情节、有画面、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让学生有感悟、能回味。还可以通过微信群了解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国内时事问题。通过整理,就大多数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把恰当的事例运用到教学中,增加授课的信息量,使学生听得进、愿意学。讲述理论要深入浅出,体会学生情绪、照顾学生心理,多些“草根情怀”和“朋友圈情结”。(二)在专题讲座中选择情景,讲好中国故事。公安院校思政课不仅要讲授规定的课程,而且要根据国情和形势政策需要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如《宣传贯彻2020年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四个自信”,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等,同时公安院校一般都承担着在职公安民警的教育培训工作,如宁夏警官职业学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承担了宁夏公安系统民警连续13期的政治轮训任务,情景教学“品读红色诗信,铸造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通过对《未曾寄出的信件》、《可爱的中国》、赵一曼《烽火母爱》、蔡梦慰《黑牢诗篇》等一系列红色诗信深刻的再现与演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高度评价和广泛好评。(三)善于利用思政课平台讲好中国故事。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使思政课更有“底气”,不断增强说服力、感召力。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精选适当的案例和动人的故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语言来讲授。利用典型案例设计情景,引入教学,既要突出实效,凝练特色。

六、结语

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金课;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财产保险

2013年以来国家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1],为教师提供了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金课”的概念,对高校本科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目的是重视课程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技术进步与疫情防控进一步催生课堂变革,各地高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打造“金课”成为一线教师们努力奋斗的目标。《财产保险》课程是保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哈尔滨金融学院开设该课程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线下教学时期该校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绩。从2020年疫情发生至今,该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最初的线上教学到如今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不断地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该文通过分析“金课”的教学标准,针对该校《财产保险》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探讨混合式教学的整体设计,以提升保险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1混合式金课的教学要求

2018年6月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针对“水课”首次提出了“金课”的概念。所谓“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简单讲就是老师不用心教,学生也不用心学的课程。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已经写入了教育部的文件,什么是金课?金课的类型有哪些?吴岩司长给出了的金课标准是“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金课可以分为线下类、线上类、混合类、虚拟仿真类和实践类这五大类。这就要求教师群体要重视课程质量,将前沿的学科知识和思想融合到教学中,根据教学实践提升课堂的教学难度,将理论和实践进行高度融合,提高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其重点是放到课程设计中,通过充分的备课和教学设计,活跃课堂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努力打造“金课”。混合式教学综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为大学生高阶性学习提供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撑。在线下教学存在“满堂灌”、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创新性、课时受限等的缺点,线上授课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监督管理,教学效果不理想。混合式教学突破了单纯采用线上或线下教学的局限,旨在最大程度继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将以往相互独立的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能够促进大学生发生有意义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2]。根据这个标准要求,该校教师对《财产保险》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不断进行调整,考虑到线上教学的不足,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利用翻转课堂等授课方法,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学形式逐渐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过程也充满探究性和个性化;在授课内容方面,该校教师不断调整《财产保险》的课程思政的授课内容,将最新的热点话题等内容引入课堂,不断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时代性的授课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听,开始热衷于用专业思维学习分析解决学科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的考核也不再是单纯的期末一张卷,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期末考试的内容也不再是简单地背一背、记一记就能简单过关,而是侧重于综合素质的考核,课程学习有了一定的难度。

2《财产保险》课程思政混合式金课教学设计

2.1设定教学目标模拟保险实践情景

哈尔滨金融学院在《财产保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先是梳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然后根据所教授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切入思政元素,最后再设定教学目标模拟教学情境[3]。在设计和模拟教学情景时,该校教师根据《财产保险》的课程教学目标和保险学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等学情特点,分解课程体系中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通过财产保险的典型案例、时政新闻、现场情景模拟等方式,将财产保险的日常业务活动和授课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然后让学生到相关网站上去浏览有关某个具体险种或者某个事件的新闻资料,了解事件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学习目标。比如:该校教师在讲解财产保险的历史时,计了一个“保险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将授课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讲财产保险合同的时候,设计了“青岛15岁女孩撞宝马车私了,过3年却被追偿”的案例等。

2.2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情景设计好之后,该校教师利用慕课、智慧树或者钉钉等让同学们完成课前任务,课前任务有很多种,有的是结合保险的创新创业大赛设计的,有的是和保险的岗位职责相联系,有的是对比分析不同险种的优缺点等。继续以保险和中国近现代史的案例为例,该校教师事先通过钉钉或者智慧树上传了《保险发展史话》的视频以及《财产保险》备课组自己录制的财产保险历史的部分视频供学生学习,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保险发展的材料到课堂上展示,通过交流,老师们掌握了学生对保险发展历史的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明白不能单纯地掌握保险的某个知识点,要将保险知识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大背景相结合,清楚明白保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该校教师也向同学们传递了中国近代史中无数中国人为国家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热情,以及如何实业救国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做好现在的每件事情,将来在工作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爱国。

2.3教师侧重向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学生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存在很多疑难问题,所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配置相应的课外答疑,向学生解答疑难问题[4]。比如:在关于保险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就问老师:“我们想了解更多保险的历史,如何做?”这就需要老师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保险资料、保险历史博物馆等内容。再比如:在财产保险财务稳定性分析的时候,老师设计了两家不同的保保险公司的财务指标信息,要求同学们对两家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定性进行分析。就有学生问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是不是越高越好?”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偿付能力指标本身出发,理解指标的含义结合保险公司的发展阶段等因素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2.4课后解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该校教师结合财产保险的教材和知识体系在每一章节都给学生留了一定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自主完成相应的练习。该校教师在借助智慧树、钉钉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与学生保持线上线下交流互动,课题组的老师及时收集教学反馈,回答学生的问题。整个过程中,不断强调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将财产保险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提出了新的问题可以探讨,将知识进阶化。比如:“青岛15岁女孩撞宝马车私了,过3年却被追偿”案件,学生在课后就追问,如果当时双方当事人将事故责任认定书从交警部门拿走,保险公司看不到这个认定书,是不是应该进行赔偿?算不算保险欺诈?保险公司怎么应对该问题?这就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研究能力。学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一种专业技能,教师将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强化,进一步扩展了知识的覆盖面。

2.5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项目

该校教师进行的情景模拟教学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深圳典阅公司提供的BSI综合金融保险实训平台、综合业务技能国赛平台与核心实训业务平台三款软件。该软件也是全国投资理财规划技能大赛、黄炎培杯保险理财大赛、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模拟运营大赛的唯一指定操作和练习平台。软件采用保险公司真实业务系统,能真实有效地锻炼学生展业、承保、理赔、保全、中介各环节及各岗位的业务操作,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财产保险公司的整个运作流程以及每个具体险种学习需求。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理财大赛以及保险大赛,学生不仅能取得一定的成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拓展了视野,扩充了知识储备,提高了科研能力,能够做到反哺教学。

3《财产保险》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

3.1学习过程线上线下评价可控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评价是可以控制的[5]。线下教学时,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偶尔的点名和部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无法对整个课堂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控。线上授课时,学生是否全程听课、学习效果如何,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混合式教学评价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动态综合效果的评价。2020年疫情新常态以来,对于《财产保险》的教学评价氛围线上教学评价和线下的课堂表现两部分内容。线上教学过程中,该校教师充分利用智慧树等线上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前线上签到、教学任务的、在线抢答、限时测试、师生互动、头脑风暴等进行实时动态监管;线下教学过程中,该校教师通过理论课+实验课的教学方式,通过PBL教学法、反转课堂等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出来,教师在旁边进行答疑并对学生的出勤、课堂综合表现等进行综合打分。

3.2加大保险实践的教学内容

考虑到《财产保险》课程的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加大了保险实践的教学内容。该校在2019级保险学专业学生大纲修改时,提高了实验课的授课课时。2020年学校实验室又引入了典阅保险核心业务软件、BSI综合业务平台软件以及国赛平台这3个保险专业软件,三款软件足以支撑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流程、具体险种、保险公司核心岗位以及全国保险大赛的需求。即使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该校教师充分利用线上开放的三款软件,也圆满完成了财产保险的实验教学任务。

3.3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线上的教师教学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线下的反转课堂学生进行陈述,教师答疑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能够继承和发扬其美德,更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公益精神;培养学生对保险行业的热爱,增强其从事保险行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6]。在阶段测试分章节测试和期中测试,测试的题目以训练学习者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导向[6]。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增加了阶段性测试,每次测试后都会将测试成绩及时进行公布,以此提醒学生关注自己当前视频的学习情况。作业也增加为单元作业和期末作业。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及时地对其进行正误反馈与讲解,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消化和反思。学生的期末考试和大学竞赛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最有效的途径。笔者对2017级、2018级和2019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的结果是2018级学生线上教学的成绩最低、2019级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期末考试成绩最高。除此之外,学生也积极参与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如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也是屡创佳绩,收获了不少成果。

4结语

技术进步和疫情防控进一步催生课堂改革,“金课”概念的提出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要求的更高要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综合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它可以突破单纯采用线上或线下教学的局限,旨在最大程度继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将相互独立的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能够促进大学生发生更有意义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为大学生高阶性学习提供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支撑。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将会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财产保险》依据混合式“金课”建设的要求,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采用课前采用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情景模式”导学任务,向学生教学任务,课中采用学生自主线上学习,教师线下利用反转课堂等方式进行答疑,课后增加阶段性学习任务课后辅导、学课竞赛等进行混合式教学,通过整个的教学实践,认为这种混合式教学过程可以实现现代化控制、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学生的教学效果更加优质。

参考文献

[1]王丽娜,刘平.“金课”导向下的“传统村落与民居建筑”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实证研究[J].美与时代,2021(9):126-129.

[2]马芸.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促进大学生高阶学习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3]张金,姚莹,王鑫,等.“创—探—释—研—拓”五步混合式教学创新实践[J].高教学刊,2021,7(26):1-5.

[4]秦玲玲,付荣辉.保险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需求课改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7):177-178.

[5]秦玲玲,左玉帅.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及教学方法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6):91-92,101.

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篇8

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基于专题教学鲜明的问题意识、模块化内容、针对性方法等特点优势,应在教学过程中凸显立德树人、正本清源、筑牢信念、鲜明旗帜的目标导向,围绕专题教学内容,增强高校学生民族意识、团结意识、担当意识,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这一历史重任。

1.1立德树人,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是需要教化的,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人格,即立德树人。但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不可传授性、后天习得性[2]的特点,因而个体需在后天实践中逐渐形成道德认知,通过培养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形成持久稳定的道德行为。专题教学作为思政课授课的创新方式,自身就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属性和目标。就其属性而言,思政课本质在于“育”,这种“育”主要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即通过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增强育人实效,使教育对象具有较高的思政素养、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等。思政课专题教学目标是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这一属性不容置喙。就其目标而言,思政课专题教学重在答疑释惑,因此要做好价值引领。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人民具有众志成城、意志团结的特点,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讲清、讲明、讲好,回答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重要目标。专题教学应把立足点和着眼点放置在问题上,教师集体备课时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予以分类分析,授课过程中采用问题链式教学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答疑释惑,引发情感共鸣和理论认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责任担当意识。通过专题教学凝练问题,回答难题,解疑释惑,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即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价值规范(立德),让学生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树人)。

1.2正本清源,讲实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

我国每一段革命、改革与建设历史都是生动鲜活的思政课教材。2021年4月20日,《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将“四史”教育设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要求高校思政课开展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把党史讲真、讲透、讲实。特别是运用专题教学优势,把百年党史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转化为学生受用的素质教育内容。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是由5门课程构成的统一体,课程教学在不同学期,其教学内容又交叉汇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困惑。专题教学在集体备课时必须充分聚焦各门课程的重难点问题,以“融合—分散—再融合”的逻辑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重新组合为较为集中的教学内容。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一专题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应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出发点,分析各个时期党的领导下的国际形势、国内环境等,凸显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使课程教学具有说服力。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教学则侧重于从时间维度讲清历史,使学生厘清党史脉络,明确党在各个阶段的方针政策及确立路线的历史原因,客观看待历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专题教学就是要讲实百年党史中的具体人物,使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讲清百年党史中的具体事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讲好百年党史中的中国精神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其民族认同感。在思想引导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从而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把百年党史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生动教材,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

1.3筑牢信念,讲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思政课专题教学是固本培元的工程,培养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新人,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专题教学的重要目标,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阐释现实问题。(1)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学理性和思想性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鲜明特点,专题教学在专题设计和讲授过程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名言、建设观点、思想理论,确保思政课授课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用理论凝聚人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说服教育对象。(2)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教学从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按教材章节系统讲授的教学方式,以理服人仍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核心宗旨,目的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越辩越明。专题教学要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明晰理论背后的逻辑,用正确道理构建真理与现实的沟通桥梁,并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在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活生命力的同时,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1.4鲜明旗帜,讲好中国故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思想体系,要与时俱进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中华大地从不缺鲜活的、生动的好故事,关键在于如何阐释。思政课是党与国家意志体现和表达的载体,开展专题教学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载体作用,培养一代又一代坚持党的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之才。因此,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我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国情,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个属于自己的道路需要发挥思政课的“喉舌”作用,阐释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就课程建设微观层面而言,专题教学应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发展事业,制定专题设计指南。同时,专题教学也应把握国际形势,看清、辨清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彰显我国影响力,并加强专题策划,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善设、准设、精设专题,主动设置体现党治国理政方略、中国主流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优势的专题,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思政课专题教学向学生讲好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阐释中国道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发挥专题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和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聚力作用。

2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实然现状与问题

自2015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通知下发后,专题教学逐渐成为思政课改革建设的创新路径,当前专题教学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我们也应看到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实然现状,在专题设计、讲授方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正视问题方能加强改进,这不仅关乎高校课程体系和思政教育工作建设,更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2.1思政课专题设计缺乏科学性

思政课是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课程,开展专题化教学必须使专题教学内容因时而动、因势而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重要遵循,也对如何“专题化”提出了具体要求。计划指出,高校开展专题教学要凝练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然而,当前思政课专题教学虽有序推进,但教学内容设计却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1)专题设置繁杂重复。专题教学采用“教育者专长”的方式组织教学,以期发挥教师特长,达到深耕细作的教学效果。但部分教师往往从自己研究方向出发,在专题设计时只涉及自己熟悉的领域和问题,甚至设计专题的脱离实际。(2)专题设计问题意识不强。专题教学应紧跟时展,紧贴学生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与难题。在当前的专题教学中,部分专题设计较为陈旧俗套,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专题。当前“00后”大学生已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对象,他们知识面广,具有较强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专题设计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涉及内容的来源和原因,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3]。思政课是兼具学理性和思想性的课程体系,必须增强教师专题设置的能力与水平,强化理论阐释力和解释力。

2.2专题化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4]。教学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当前思政课专题教学虽从形式上确定了“专题化”,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缺乏创新性,主要表现为学术话语生涩难懂,专题教学应具备问题意识,从社会实际出发寻找可以解释现实问题的逻辑依据和有力事实,但专题教学未能创新话语传播方式,教师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平易朴实、生动形象话语的能力不足。这便不能最大限度地聚焦问题,因此可通过问题链式教学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予以理论阐释。此外,专题教学未紧跟网络发展速度,虽积极利用了“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视、客户端),但其融合度不高,思政课互联网传播效能未能得到及时发挥。个别教师对互联网传播规律及媒体运行规律认识不足,思想引导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便导致思政课专题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阻碍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提升。应积极探索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创新路径,发挥专题教学在聚焦问题和凝练问题方面的效能。

2.3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尚待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支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与育人要求。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这支育人队伍,其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思政课教学改革自然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特别是要发挥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实施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意味着思政课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和转型,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出现了一些“过敏”反应,特别是在教学对象出现变化后,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当前,思政课教学对象主要是“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不仅是网络上活跃的用户,更是网络“驾驭者”,集中表现为“网生代”是“不被传播”的一代,他们会主动利用网络寻找自身所需信息,学习方式也从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获取,这就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思政课教学有了更多的期待。然而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按图索骥”式方法开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新理论的需求,甚至教师还未授课学生就已经了解了课程内容,出现了对思政课无感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思政课的“三进”工作滞顿,“进教材”“进课堂”较容易,“进头脑”较困难。思政课教师是给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种子”的人,这种思想引领既是对思政课教师主体地位的认同,更是对教师思想引领作用发挥的激励。专题教学只有发挥教师“教”的主动性、“引”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交互性,才能打造出学生喜闻乐见、充满兴趣的思政课,发挥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功能。

3提升高校专题教学实效的现实路径

专题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建设的应有之意。针对专题教学实然现状,应积极探索提升专题教学实效的现实路径,使处于“应然”与“实然”状态中的专题教学尽快解决实然问题,实现应然目标,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发挥作用。

3.1强化理论阐释,推进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素质内容转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党的创新理论的鲜明特点是与时俱进,关键是如何将科学化、系统化的思想理论内化于学生头脑,外化于学生行动。这一关键就是要让思政课发挥作用,发挥其理论说服力。(1)要从学理层面把专题内容讲清、讲深、讲透,不仅要理论知识面面俱到,更要注重内容扎实,切忌泛泛而谈。专题教学应充分发挥凝练问题、聚焦理论的优势特点,对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予以理论阐释。当前对思政课专题教学无感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未能对学生抛出的问题给予有效回应,阐释力度不足,因而不能使学生形成理论认同。(2)要从话语方式层面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专题教学虽通过集体备课形成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但专题教学效果取决于课堂教学是否生动鲜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话语,使用充满“烟火气”的话语,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将深刻的思想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话语,推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和素质内容转化,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继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打造集高度、深度、温度、挑战度四位一体的“金课”。

3.2立足现实问题,提升思政课专题设置能力

专题设置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优势,同时也是课程设计的重难点。当前思政课专题设计存在量大不精、内容交杂等普遍问题,教师专题设置能力有待加强。提升专题设置能力必须立足现实问题,也就是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创新理论、热点问题、教育对象特点等诸多影响因素设计专题内容。(1)根据现实问题善设专题。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设置体现中国主流价值观念的专题内容,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使学生充分理解故事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民族力量、团结力量。(2)根据教育对象准设专题。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专题内容,着眼学生思想困惑,契合学生现实诉求,提升学生价值认同感,凸显专题设计的以人为本。(3)根据教学大纲精设专题。专题设计不在于体量而在于质量,专题教学要以教学大纲为本,在统筹现实问题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选取精准化、科学化的专题内容,不仅能阐释教材规定内容,而且能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养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3.3回应学生需求,加强专题教学价值引领

思政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思政课教学对象也是具体的人,主要为“00后”大学生。WEB2.0时代(第二代互联网)下的“0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自我意识、心理状况等产生了变化,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鲜明的个性化价值追求,更注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这就对专题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专题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回应学生现实诉求,做到句句有回应且回答理直气壮、掷地有声。作为青年大学生主体,“00后”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作为“网络原住民”,“0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范围更广,效率更高,其思想意识也更易受影响。流行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00后”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思政课专题教学必须对每个专题的内容仔细审量,把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方法变为“00后”大学生答疑解惑的具体方法,用“00后”大学生听得懂并愿意听的方式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科学的形式和方法发挥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和思想规律,回应学生现实困惑,才能满足“00后”大学生情感需要、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引导其抵制诸多错误思潮的渗透,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意识”及“四个自信”,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正是专题教学的优势所在。

3.4利用网络优势,创新专题教学方式方法

现代科技推动了互联网迅速发展,也为专题教学带来了优势。专题教学虽采用“专题化”方式凝练内容、组织教学,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跟紧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交互性、敏捷性、便利性等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一方面运用具象化的专题教学内容,用实例吸引学生注意力,结合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使其形成理论认同。同时与时俱进运用网络最新素材,杜绝抽象空洞的灌输和说教。另一方面要打造专题教学平台,科学使用“三微一端”,发挥新媒体在传播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素材中的作用,构建多元、立体的专题教学体系,增强理论、思想传播的及时性、趣味性、时效性,强化互联网在提升思政课专题教学效果中的渠道功能,使专题化和网络化成为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驱动力,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2]戴洪晖.论道德教育的三大特征[J].湖湘论坛,2014(3):12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大庆精神;驻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19年3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凸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面。教育部办公厅2020年6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制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2]大庆精神是龙江精神的优秀内核,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实质,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内容供给,为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深化了理论层次和目标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劲的精神力量。

一、大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3]。大庆精神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发挥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诠释大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要从以下4个方面出发:首先,在格局上体现爱国。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放在首位,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节点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形势,在格局中应变局,以变局谋全局,力求实现爱国站位高远。其次,创业主要体现在改革创新上,“十四五”时期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大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而向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4]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用创新思维审视当前的发展,积极创新进取,最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再次,在科学创新上体现求实。求真务实是实现科学有序发展的必要标识。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赋予了新时代改革发展新的历史使命和理论遵循。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发展的规划和方针,为我们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准则。最后,奉献主要体现在艰苦奋斗上。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努力奋斗、艰苦创业、实现大庆新时代的新发展。

二、大庆精神的育人功能

大庆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底蕴、精神实质和文化特质决定其具有凝聚精神力量、增强使命感,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育人功能。驻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大庆精神的育人价值,有利于实现大庆精神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为实践行动。大庆精神能够凝聚起驻庆高校学生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国家的持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无不体现出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于理想信念的伟大追求。1960年开始的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把石油工人对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切实转化为斗志昂扬的热情和英勇拼搏的干劲,仅用3年多时间就基本上扭转了我国石油紧缺的不利状况。现阶段,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仍然是摆在新时代青年人面前的时代使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实现离不开追求与努力的浇灌,大庆精神内涵中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无不体现当代青年人应具备的行动自觉和价值追求,是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应汲取的精神养料。大庆精神的育人价值在凝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和诠释,引导当代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大庆精神能够增强高校大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奋进的时代使命感。在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国内经济条件不足、石油生产设备短缺和开采技术落后等问题成为摆在石油工人面前亟需解决的关键。经济条件不足就“五把铁锹闹革命”,石油生产设备短缺就“人拉肩扛”,石油工人艰苦创业成为成功开发大庆油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未来30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也是在校大学生奋力实现人生梦想、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当代大学生要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积极践行“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事业追求,勇担时代重任,在不断奋进中努力实现人生梦想并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大庆精神能够提升学生遵循科学、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大庆石油会战实现理论创新和科学实践的理论基础,为大庆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哲学依托。大庆石油工人用《实践论》指导石油开采工作,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取得实践水平进一步提升。用《矛盾论》指导油田开发的技术难题,解决了石油开采和石油工人生活的种种困难。大庆精神是在油田开发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在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过程中,石油工人尊重科学,重视实践,充分利用第一手资料数据创造性提出取全取准20项资料和72个数据,其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新时代仍是促进高校大学生科学求实、努力钻研的推动力量。当前,西方国家在高科技技术领域设置壁垒,我国在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问题上面临着许多“卡脖子”问题,而大庆精神能够给予大学生创新创造的智慧启迪,教育培育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积极进行技术攻关和创新创造,推动我国科技进一步发展。

三、大庆精神融入驻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大庆精神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鼓舞人民奋发进取、顽强拼搏,作为大庆精神的重要传承者,驻庆高校在研究、发扬和传承大庆精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庆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融入过程中可分为:教学内容融入、授课形式融入和育人实践融入。首先,明晰教学理念,着力挖掘大庆精神与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内容纳入驻庆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可以有效充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强专业课程的文化性和可感性。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大庆精神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理念上要明确大庆精神是实现课程育人的有效途径,是驻庆高校得天独厚的育人资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支撑;二是在内容选取上不能选取与课程教学无关的大庆精神的内容,在专业课中融入大庆精神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在资源应用上要注意合理适度原则,所引用内容可以是集中体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具体事例,也可以是几代铁人开拓进取、奋力报国的典型案例,或者可以是展现石油大会战时期大庆石油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意志品质的爱岗故事等。真实生动的事例能够极大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调动起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发挥大庆精神的启发和感染作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在于避免形成专业课、思政课“两张皮”现象,以实现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情感认同。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可实施情景体验法、价值引导法、榜样激励法和行为践履法。即在专业课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在讲完能够表现大庆精神相关内容的案例后启发学生说感悟、谈体会,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把握大庆精神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注重从现实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展现大庆精神的多种形式元素,如口号、宣传语、王进喜讲话等,不仅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也能提高课堂吸引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明确自身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三是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相关内容的考核,在学科课程评价体系中纳入大庆精神的考察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大庆精神的浸润,体现驻庆高校大庆精神育人特色。再次,拓展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大庆精神资源载体。拓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模式,融入大庆精神教育资源是深入挖掘大庆精神育人内涵,促进驻庆高校利用自身地缘优势深入挖掘大庆精神育人资源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地处大庆市的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利用大庆精神资源的优势。大庆精神作为城市精神、企业精神其表现形式具有多种多样的丰富载体。具体分为以下两个层次:一是以传承和纪念为主要形式的一系列蕴含大庆精神的纪念馆、纪念地;二是以油田发展、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展现石油形成、开采、开发利用的科技展示馆。大庆精神文化资源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为驻庆高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国精神,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这里有3个作法:一是利用专业课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参观大庆精神场馆实施体验式实践教学;二是通过深入学习参观体现大庆精神的建筑物、场馆等,在完成课程设计、实验实训等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与大庆精神元素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大庆精神学习积极性;三是积极拓展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实践活动的内容创设和实践模式,展现参赛作品的大庆精神文化元素特质,从而加强学生对大庆精神的深入探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深入挖掘利用大庆精神资源文化载体和表现形式,能有效促进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Z].2020-5-28.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大庆日报,2020-11-04(01-03).

[4]刘金友.对党的五中全会《建议》理论依据的分析[J].大庆社会科学.2020,(6):5.

思政课课程设计范文篇10

1医学课程应富含医学人文精神

1.1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信息化等激烈的社会变迁,全新的、多元的青年群体应运而生,然而新历史时代的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的理想追求、信念立场等研究领域世界范围内交融博弈激荡一直学术界高度重视,大学生绝大多数渴求知识和创新探索,然而,他们也有其自身缺点:网络时代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缺乏政治经验和生活经验等。在这个交汇点上更需要重新获取十分强劲的精神“内需”作为大学生发展的原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以更加开放的观念、动态的视野、积极的行动,主动顺应环境背景的变化[9]。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医学高校医学人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人文课程中与思想政治元素互相糅合,使医学人文学科推行“课程思政”改革[10],采用“思政+人文”框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获得丰富的人文情感体验,从而有效地提升育人效果。然而,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并非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

1.2人文引领创新医学课程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新要求,需要更新医学课程,使其具备适合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为更好的发挥医学人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实践性,医学人文教育中重点围绕运用一贯整体设计的三维目标,即在教学任务目标设计上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突出医学人文工具性的重要特征,根据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会收到事半功倍效果;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要求重视学生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揭示规律,提高学习效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渗透人文性和正确价值取向,把人文素养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即在整合上做文章,将医学人文课程的基础课程进行细化重组,力求实现教学从形式到内容上的一贯整体,目前这种教育理念在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上极具实效性。其一,课程整合。各年级医学人文课程是衔接的,由课程目标把大学培养全过程分为3-4个阶段,有总目标,有各阶段目标。其一,医学人文课程衔接妥当,如果衔接不当就无法互相借力,而课程整合就有这种优势,例如高年级人文课程可以在低年级时涉及,有些暂时不理解没关系,随着学习和实践的深入会逐渐理解。其二,一些医学人文知识可以分专题整合,如:卫生法规、关怀技能、职业道德、医患沟通等,这是一种减轻学习压力的做法,更为科学的做法是全部课程进行整合,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专项课题来研究。最后,现今不同的医学人文课程可能由不同的老师讲授,因此采取的教学模式不同,学生不能很好的延续和过渡,虽然不同年级学生知识基础不同,但是教学理念是可以共同研究把握一致的。其二,智能培养。智能是智慧和能力的总称,主要从激发潜能、独立思考与工作和自学能力方面入手,培养多变思维模式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应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前医学人文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记笔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不等于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匮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人文课堂知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教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着力培养出会学习、善思维、勤探索、能创造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构建以任课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为此,提倡压缩课堂理论学时,增加自学和课外实践时间。

2构建医学人文与医学核心课程的桥梁

首先,在细化课程培养总目标、阶段目标后,分解课程教学内容,应拓宽医学人文与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间知识融合与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将医学人文课程的工具性与知识性及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而初步获得人文意识。再有,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或许有人认为不同课程的学习与成绩都是独立的,必须保持明确的分界线,但在这种理念下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现实问题只能束手无策,然而,学生却能在这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医学核心课程教学要注意与医学人文之间的联系,制定系统化、多元化、层次化的医学课程体系。最终,在学习医学核心课程时能够学到人文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人文课程中也能汲取课程营养,充分拓宽医学人文课程学习天地,对接高校医学生培养总体目标,引导学生在跨领域的学习平台中实现人文知识与医学核心课程的整合,以提高人文素养,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

2.1医学人文与医学核心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课程与医学核心课程一脉相承,具有相同的课程总目标。打破人文课程自我封闭体系,把育“人”作为人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医学核心课程中除了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这两项基本核心能力以外,医疗工作尚需要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伦理道德与法律以及关爱他人等特定能力均需以医学人文课程为依托,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见图1)。

2.2医学人文课程与医学核心课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民众对医疗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大量的有关医学教育的影响、医学教育质量的全球性会议共识等议题的研讨证实,引用OSCE(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考核办法,这一办法是在1975年,Dundee大学的R.M.Harden博士建立的一种新的临床能力考核方法,模拟多个临床场景(考站),考核操作、实施评估等内容,OSCE由若干“站”所组成,每一站都针对不同的考点考核学生除医学专业知识以外的更多的富含人文素养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实则构建这一课程结合评价体系,是富有生命力的考试模式,每站考察学生的技能、人文关怀能力、理解力等,在这一评价体系中医学人文课程向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有助于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合格医学生进入医疗卫生系统,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人格、态度,这是医学核心课程考试所无法达到的(见表1)。

3创新人文课程体系实施路径分析

3.1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医学人文课程

学习贯彻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成长规律,对当今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另一方面,还面临着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稀释,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定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推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实施知识内化,能力转化,素质活化的过程中,与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紧密结合。

3.2树立“三全育人”思政格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历史进程中,各个方面突破和重塑上带来社会调整中的痛感,大学生面对就业、生活、工作、婚恋等,可能会出现信念不坚定,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世界,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扎实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推动形成优良学风,在校期间打牢专业功底,练就过硬本领。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质的服务感染学生,创造健康的育人环境。

3.3拓展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学习与实践

医学生通常接受4~5年的课堂医学人文教育,基于该文之前论述的一贯整体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全过程一贯之,如“翻转课堂”,学生进行自学,完成“预习单”,在课堂上展示表演;学生分组围坐合作学习,以问题为中心,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改进实验实习课,加强技能训练,在临床实践中,能将所学的医学人文知识灵活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具有人文背景来进行批判性思考,以自然科学的视角和人文美学的视角共同来理解世界时,人类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就达成了美妙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莉娜,孟晓军.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途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4):509

[2]石廷玉,王园媛,涂星.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可能的解决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44):86-87

[3]宫福清.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4]周谊芬,单芳,余弦,等.江苏省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交通医学.2018(1):100-102

[5]张鑫.《黄帝内经》中的人文思想[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7-8

[6]郁荣华.医学人文教育制度构建的探索与研究[D].广西:广西医科大学,2012

[7]于宁波,陈玮,时统军.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39):248-249

[8]范莹,董晶晶,闫恩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探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3):22

[9]马云霞.“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