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智慧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9 17:09:12

企业智慧教育

企业智慧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运维

随着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社区作为一种新生代社区建设理念逐渐引起国内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早在2002年,福建省厦门市便打造了“莲花五村数字社区”项目,采用GIS和网络共享技术建设了高数字化程度的现代社区,成为国内未来社区建设的典范之作。2019年,浙江省政府颁布实施《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浙政发[2019]8号),提出:“从教育、健康、服务、邻里等九大场景设计和建设符合标准的未来智慧化社区,为居民提供智慧和便捷的居住体验”。国内各地尝试和实践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的地方政府和建筑企业不胜枚举,标志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俨然成为引领国内建筑行业发展的“全新浪潮”,在此背景下探讨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运维的有效途径颇具现实意义。

1未来社区和智慧化建设概念

1.1未来社区。未来社区最早是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家研究的“宠儿”,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威廉•米切尔和美国传播学家罗杰•菲德勒为研究代表人物,其中,威廉•米切尔(1999)[1]在其著作《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中详细阐述了未来社区的建设理念:“未来人们不仅能够居住在由钢筋混凝土建设的社区住宅中,还能够栖身于由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信息技术组建的‘软社区’里,人人都成为电子人,这样的未来社区充满了智能化元素”。罗杰•菲德勒(2000)[2]在其著作《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中提出了未来社区的概念:“以各种电子媒介为核心,结合建筑学技术构建的现代社区,这些电子媒介以网络形式互联,能够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便可体验工作、社交、生活和智慧服务”。总体上看,上述两位学者对未来社区构建和概念界定都融入了信息、网络和智能元素,并认为未来社区建设将改变人类社会社交、信息传播、工作生活的模式,让更多居住其中的人们感受到智能化、智慧化和便捷化的居住体验。1.2智慧化建设。与未来社区密切相关的技术型辅助策略便是智慧化建设,许凤等学者(2019)[3]详细阐述了智慧化建设的内涵:以数字、信息、网络、传感、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构造现代一体化建筑体系的建设模式。智慧化建设具有智能性、先进性、互联性、虚拟性等特点,其中,智能性体现在人与人、人与建筑物之间的无缝智能沟通上,先进性体现在由智慧化建设带来的高端、先进居住体现上,互联性体现在由各种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的便捷、高效通讯上,虚拟性则体现在智慧化建设自成一体的网络社群化社交上。学者卓么措(2019)[4]指出:智慧化建设是支撑未来社区建设的核心技术,它将从教育、健康、创业、交通、建筑、低碳、服务、治理和邻里等多个场景提供未来社区构造的核心工艺。近年来,国内外以智慧化建设构建出的未来社区经典作品也日趋繁多,例如:福建省厦门市政府打造的“莲花五村数字社区”项目、美国布莱克斯堡镇“数字之城”项目、韩国新松岛城“数字化未来之城社区”项目等,这些项目中蕴含的智慧化建设元素令居住者叹为观止并乐享其中。

2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途径

2.1社区智慧教育。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居住稳定率和体验感。目前,国内很多社区建设中都考虑到了居民子女教育与社区运维稳定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在项目中构建社区幼儿园,在选址上临近学区等途径提升社区居民的教育居住体验,但整体而言,受制于建设技术、理念和执行力度等因素的因素,托育难、入幼难、课外教育渠道有限、优质教育资源欠缺、覆盖人群少等问题仍困扰大多数国内已建成社区。以智慧化建设打造的未来社区,可通过先进全方位的技术、信息和网络化载体,形成社区智慧教育一体化体系。社区智慧教育建设运维框架如图1所示。未来社区智慧教育建设运维途径围绕“十大场景”展开,分别为:“优质规范”幼教服务、“儿童友好”社区生活、“知识在身边”学习平台、“幸福学堂”教学空间整合、“梯度进阶”教学资源整合、“居民之声”学习需求整合、“一站集成”素质拓展教育、“三位一体”社区教育补链、“普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家长无忧”托育服务,创建了集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为一体的社区智慧教育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学习型社区。建设运维中以智慧化技术为核心,例如:通过构建社区智慧幼教APP,为居民学前子女提供从报名、入学、班级划分、教师分配、学习过程监测、在校生活管理、课后家校联系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智慧化服务,其他社区智慧教育场景的建设运维方案以此为准制定,有效解决“托育难”“入学难”“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等社区教育中的老大难问题。2.2社区智慧健康。健康及与健康有关的信息,近年来逐渐成为我国老百姓密切关注的话题。传统的社区建设运维中,鲜少考虑健康配套设施与社区构造之间的关联,或即使是有所涉及,但大多仅以规模较小的社区诊所、社区公共户外互动场所为形式体现,缺乏既能够“看得起病”,又“看的好病”且“智慧快捷就诊”的社区配套医疗机构,相关的养老服务设施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以智慧化建设理念打造未来社区健康系统,意在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智慧、智能和便捷的技术应用,开发集医疗就诊、养老服务、户外活动为一体的社区智慧健康体系。社区智慧健康建设运维框架如图2所示。未来社区智慧健康建设运维途径围绕“九大场景”展开,分别是:“健康积分”激励多、“一碗汤的”距离、“家门口养老,离家不离亲”“智慧养老”保安康、“国医保健”在身边、“院前院后”在社区、“名医名院”零距离、“燃烧你的卡路里”和“养生膳食”定制化,构建了集幸福养老、优质医疗和健康生活为一体的智慧健康社区体系,支撑上述场景建设运维的关键技术即是智慧化建设。例如: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和虚拟传感网络的社区健康生活APP,社区居民可以通过APP提醒、监控、记录自己每天的户外运动数据,并与社区内其他居民进行分享交流,实现虚拟环境下的健康运动互联,培养良好的健康运动习惯;或开发虚拟智慧社区医院,通过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技术集合区域内的名院名医,社区居民有关于健康养生、疾病问诊等问题,即可登录虚拟社区医院,与名医在线交流,办理预约挂号、入院就诊等操作,亦可通过虚拟社区医院完成,真正实现智慧化建设下的社区“名医名院”零距离。2.3社区智慧服务。物业服务质量,是最能体现现代社区运维管理水平的指标。传统社区物业服务存在智能化和智慧化显著不足,物业收费与服务品质不匹配等问题,便民惠民服务设施覆盖率也偏低,不利于社区居民居住服务体验的有效提升,久而久之,引发的是社区居民对物业服务的抱怨,甚至爆发“拒缴物业费”“不配合物业各项活动”等矛盾。以智慧化建设模式构建社区智慧服务体系,通过将服务与智慧化建设技术有机整合,实现社区物业服务的智慧化呈现。社区智慧服务建设运维框架如图3所示。图3社区智慧服务建设运维框架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建设运维途径围绕“七大场景”展开,分别是:物业可持续运营、社区服务清单、社区服务空间、社区服务商遴选培育、社区应急救援、社区安全防护和“平台+管家”智慧服务,通过智慧化建设技术和资源的引入,为社区物业打造智能、智慧和信息化的“智慧管家式”物业服务系统。例如:中国铁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在2019年度各社区项目的建设中,拟采用移动互联开发技术设计“平台+管家”智慧物业服务系统,该系统集成了物业费线上收缴、业主意见建议反馈、社区应急救援、智能安防监控、物业拓展服务等多元功能,业主只需下载“平台+管家”APP,即可享受一站式物业服务,且能够与物业人员进行无缝化沟通交流,大大提升了物业服务的智慧化程度,有效解决传统社区物业服务的弊端。2.4社区智慧邻里。邻里关系是维系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起,城市中不断耸立起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高楼大厦、大型社区,大多数居住其中的人们鲜少能够找到与邻里相处的机会。目前,常规社区开发建造中,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表现为“重地产开发,轻人文氛围”,缺少文化交流载体平台,以智慧化建设思维构建的未来社区,应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社区居民打造智慧化的邻里交流空间,体现邻里人文交流情怀。社区智慧邻里建设运维框架未来社区智慧邻里建设运维途径围绕“九大场景”展开,分别是:邻里公共空间、“人人贡献”积分机制、邻里积分换服务、邻里一站式综合服务、邻里精神标识、邻里文化再生、邻里公约认同、城市文化公园和开放社区形态,各场景基于智慧化技术建设运维,体现出未来社区邻里交互、人文和空间呈现的内涵。在具体的建设中,技术人员以移动互联技术、VR技术、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开发“未来社区邻里智慧平台”,依托平台设计“在线社区”“邻里空间”“邻里积分”“邻里交互服务”“邻里公约”“邻里活动”等模块,社区居民只需下载邻里智慧平台,即可与邻里进行在线无缝化的交流,预约活动,共享资源,交互心情,在智慧化情境下形成社区邻里精神共同体。

3未来社区智慧运维保障

3.1智慧平台建设保障。相较于传统社区,未来社区给予居民更多的智能和智慧化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智慧平台实现的,换句话说,为了确保未来社区建成后得以可持续化运维,设计开发一款相匹配的智慧运维平台是基础条件。具体来说,未来社区智慧平台建设应包含以下支持性功能:(1)多场景应用服务功能。满足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服务和智慧邻里各场景中的功能,为居民提供全天候多元化的智慧居住体验。(2)云端服务升级功能。借助云端集合所有的社区服务数据,用户可一键升级自己的平台APP。(3)人工智能服务匹配功能。在平台建设中引入AI算法,以算法为工具对社区居民的结构、居住比例、年龄、社会认知和周边商圈构成进行实时运算,分析归纳出最适合社区居民的动态服务方案,实现智慧人性化社区管理。3.2智慧投入完善保障。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联合相关企业共同构建投入完善保障体系,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出台支持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的政策。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在国内建筑行业仍属于新生事物,国内以浙江省走在发展前列,近几年政府相继出台了很多支持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的政策,例如:2018年12月,袁家军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进一步把经济转型和未来社区建设有机结合”,随后将“未来社区”建设列入《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浙江省发改委出台[2019]138号文件,启动未来社区建设试点申报工作,一系列的动作标志未来社区的建设即将落地发芽。另一方面,相关企业应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开发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的技术平台,打造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模型,例如:国内筑家易、慧邻宝、苏新智慧社区等企业,目前正致力于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的研发投入,相关的智慧社区平台也陆续开发。

4结语

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是智能城市建设运维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城市建筑品味和先进性的关键途径,更重要的是,在构建未来社区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以及各级建筑企业的智慧建造技术也将得到翻天覆地的优质改变。本文仅阐述了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的几点途径,希望能够给予行业建设者以启迪,创造出未来社区智慧化建设的新蓝图。

参考文献

[1]威廉•米切尔著.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许凤,谢东升,肖一羽.关于智慧建设相关概念和内涵的探讨[J].建设监理,2019(1):56-58.

企业智慧教育范文篇2

找准智慧教育助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的“发力点”

锚定智慧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理论体系,需要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对教育均衡的内涵、价值及特征进行探讨,并对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制度、发展战略、前瞻性与全局性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比如,探索智能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在线智力资源流转与服务机制;实施基于AI+5G视域,适应学习平台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构建研究;进行基于绩效视角的智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创新研究;等等。通过全方位、多视角创新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础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彰显时代性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为智慧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聚焦智慧教育育人范式转变问题。在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教育领域的学校布局、管理模式、课程资源、组织形式、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都将受到巨大挑战,尤其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在智慧教育影响下,更需要创新与转型。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边疆民族地区教学范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范式(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式学习”)、管理范式(从“科层制管理”走向“网络式治理”)等的转变,成为智慧教育重点探讨的理论性问题。深化智慧教育的应用模式问题。智慧教育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问题的解决路径与应用模式创新,应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多样性及受教育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基于人本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探寻智慧教育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最佳路径。应剖析内因,尊重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文化差异,实现不同地区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模式、方法、路径的特色化。除此以外,还需要根据地域内智慧教育促进教育均衡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应用模式及实施策略。

提升智慧教育助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均衡的“精准性”

企业智慧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智慧酒店;酒店管理;人才培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酒店业、旅游业等产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智慧酒店”理念的提出,不仅要求酒店管理者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还要求高职院校正常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积极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酒店业、教育业快速发展。

1智慧酒店的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快了出境旅游的建设步伐,为酒店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前景。与此同时,酒店产业的迅速扩张,也加大了企业间的竞争力度,传统的竞争模式不复存在,如客房数量、酒店装修、客房价格等。促使各酒店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控制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以实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酒店紧跟时代的脚步,积极采用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以优化酒店产业结构,积极向“智慧酒店”方向发展。智慧酒店的发展需要满足相应的刚性需求,如应完善酒店智能化、信息化系统,从而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有利于留住原有客源,发展新的消费群体。同时,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下,也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障酒店管理需要和服务质量,加快“智慧酒店”的发展进程。

2基于智慧酒店视域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智慧酒店”这一理念在酒店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有效提高酒店的管理水平,保障管理质量,以实现酒店企业的综合效益。但由于我国各高职院校仍在采用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效果受到了影响,难以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

2.1缺少正确的人才目标

近些年来,我国酒店业发展较快,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促使各高职院校积极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从而为社会输送人才资源。但很多高职院校以培养传统酒店管理人才为主,导致各院校的培养模式存在很多的相似性,难以保障人才培养效果。同时,在智慧酒店的发展下,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但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对智慧酒店缺少认识和理解,仍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

2.2师资队伍不健全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开展,使得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而高职院校并未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导致师资力量薄弱,难以进行教学与管理,使得人才培养效果受到了影响。同时,在智慧酒店视域下,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以保障教学质量。但现有的教师队伍不完善,通常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科班出身,综合素质水平较差。

2.3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办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时,需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来自主研发课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未与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导致理论课程过多,创新性、实践性内容少,缺少教学特色,难以实现人才的市场竞争力,不符合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

2.4校企合作效果差

高校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优势在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强,能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实现人才竞争力。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仅是将学生安排到合作酒店进行实习,缺少管理、考核等流程,难以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监管,使得人才培养效果受到了影响。另外,很多高职院校缺少自己的实践基地,使得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3探究智慧酒店视域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通过明确酒店管理展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保障人才培养效果。但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缺少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智慧酒店的发展目标存在较大的偏差,难以展现学生的价值。对此,要求高职院校强化智慧酒店意识,了解智慧酒店的发展模式和特点,正确树立人才培养目标,促使学生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例如,智慧酒店在建设上需要使用大量的智能化技术和信息化设备,能有效提高酒店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率,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如智能门禁、交互视频系统、自动登记系统、客房自助服务系统等。因此,应树立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各种信息化设备,以保障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在市场多元化的发展下,顾客的需求也向多元化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能灵活应对顾客的需求,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促使学生向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以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要。

3.2健全师资队伍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工作的开展,酒店管理专业的生源数量越来越多,在现有的教师资源下,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对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健全师资队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合理配置教职人员,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由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科班人员组成。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实践能力比较差,仅能进行理论教学。而科班出身的教师,其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实践能力比较强,但理论知识薄弱。导致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比较差,很难将理论与实践同步培养给学生。对此,高职院校应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双师教育模式,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保障人才培养效果。例如,院校可聘请智慧酒店产业相关的专业人士来校教学,有利于将先进的知识理念和管理技术传授给学生,确保教学效果。还可开展教育交谈会,促使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另外,院校还可组织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实训,积极学习智慧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增进对行业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提升其实践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保障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

3.3完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将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满足智慧酒店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种类比较多,包括旅游管理、旅游市场营销、酒店营销、酒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大多课程内容以传统酒店管理为主,且各个院校的课程存在明显的相似性,难以满足智慧酒店的需求。对此,高职院校在开发课程时,应对智慧酒店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有利于了解智慧酒店的岗位需求,从而开发相对应的课程,以完善课程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的岗位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岗位能力,确保岗位对接效果,提高岗位竞争力。例如,在智慧酒店的发展下,酒店需要不断加大智能化技术和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力度,以保障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因此,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增设信息化课程,将互联网、云计算等知识以及设备操作技术等传授给学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化操作水平,使其可以熟练操作智慧酒店的信息化设备,保障课程开发效果。另外,一些高职院校过于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影响了课程设计效果。对此,院校可增设实践创新类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以保障课程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保障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企业有良好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并为学生进入市场打下了基础,解决了院校资金不足的问题。而高职院校有大量的人才储备资源,能缓解企业用工荒、人才稀缺等问题,并可降低企业的劳务成本,实现企业的综合效益。但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仅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缺少后续的管理、考核等工作,使得企业实训效果受到了影响。因此,院校应与智慧酒店行业共建人才合作培养管理体系,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作。例如,当进行事前控制时,要求院校做好理论知识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理论能力,并根据智慧酒店的岗位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岗位对接能力。而智慧酒店行业应根据实习生的数量、岗位等进行明确,做好相应的培训计划,为后续的人才培养工作打下基础。在进行事中控制时,要强化校企沟通效果,企业应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情况、思想状况等进行记录,并与学校进行沟通。一旦发现问题时,院校可及时进行教育,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障实习活动顺利进行。当进行事后控制时,要求企业、学校综合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用、实习成绩的依据,从而择优选择人才,以满足智慧酒店的人才发展需求。

4结语

随着智慧酒店的发展,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正确了解智慧酒店的性质和特点,明确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不足,从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人才竞争力,推动智慧酒店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莎.基于湖南星级酒店智慧化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纳税,2017(33):91.

[2]朱凤萍.“互联网+旅游”背景下智慧酒店行业发展对高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以福建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N].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4):107-108.

[3]王静.基于智慧酒店发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1):200-201.

企业智慧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教育联盟;智慧教育;管理智慧;管理效能

一、智慧教育生态培育呼唤智慧的学校管理

智慧教育既是第四次教育革命的最新发展态势,也是这场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持续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评价、教育制度等全面创新与深层次变革。同时,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构建和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尤其是需要一线学校层面因地制宜地做好智慧教育的顶层设计,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智慧教育生态培育。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针对学校层面的相关研究中,只是初步探讨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结构、学习方式、课堂形态、教师素质、师生关系等,很少涉及学校管理问题,一般只是简要指出未来的学校将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管理,并通过大数据提供精准服务。实践中,虽然教育技术的应用呈现出移动学习、云计算、泛在学习、BYOD(自带设备)、数字内容、翻转课堂和个性化学习等发展趋势,但通过学校管理提升教育教学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比如网络学习和翻转课堂的实践一直未显现令人信服的效率提升;极大丰富的教育资源反而使人们获得满意的机会越来越少,有的教师也忘记了选择资源的初衷。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需要智慧教育生态培育,智慧教育生态培育呼唤学校的智慧教育管理。智慧教育管理理念实质是融合、共享、开放、包容、深层。智慧教育管理是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通过统一规范、数据共享,在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将现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成为包括业务管理、动态监测、教育监管与决策分析等功能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系统。智慧教育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教育可视化管控、教育智能决策支持、教育安全预警以及教育远程督导四个子系统。智慧教育生态培育的管理智慧就是学校对教育效率进行管理的活动,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通过管理提升新技术在配置学校资行动实践源上的效率;二是通过管理提升新技术在促进学校育人上的效率。

二、智慧教育生态培育的管理智慧模式构建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种多样、高效及时的学校管理支持系统层出不穷,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载体,形成了可视化、自动化、交互化的智慧校园管理方式。部分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有些甚至已经成为“痛”点。因此,学校依托腾讯智慧校园系统对原来的教育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适度的改造,重点解决了学校管理的痛点,使学校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更加协同和高效。(一)观念的智慧化转型。智慧校园的目标是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校园运行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多次处理,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综合实力以及服务功能。在推动观念智慧化转型的过程中,学校的领导层是决定因素,需要在学校整体工作的顶层设计中确立大数据意识、信息智慧化意识。第一,学校领导班子要做大数据时代智慧管理的引领者。要将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学校变革的决心展现在教职工面前,让广大教职工认识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新时代,智慧校园发展是必然趋势,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和运用奠定思想基础。第二,行政干部要做智慧管理的推动者。智慧校园是大数据时代的新产物,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更需要在建设和运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管理层是学校整体智慧管理的设计者,要有整体的谋划和把握,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来推动智慧校园的发展。第三,管理层要做智慧管理的践行者。我们的校长能否直接参与和应用智慧校园平台,我们的中层干部能否坚决执行智慧校园管理体系,关系着智慧管理的落地生根。由上而下的践行才是智慧管理的根本所在。(二)管理方式的智慧化转型。1.遵循PDCA循环管理原则。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并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就是PDCA循环。PDCA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分为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这一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一般规律。目前,PDCA循环作为一种精细化管理和过程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事务管理场合,成为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学校管理应遵循PDCA的原则,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业绩水平。2.流程去单一化。学校在使用智慧平台之前,管理流程采用的是单一化流程,工作一级一级地传达,一层一层地落实,这样的管理最大的弊端是时效性低,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出误差。以学校开展的教职工考评为例,按传统的方式,考核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基于智慧化平台管理的同一项工作,只需要两天的时间就能全部完成,且误差率极低。3.管理方式转型的一校一特色,各个学校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色和需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以笔者所在单位成都市大弯中学为例,学校改变传统“金字塔式”的管理,运用智慧校园平台,实现管理的扁平化,通过OA办公室系统,减少中间的管理层次,扩大信息沟通的范围和速度,拉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构建现代管理体系。通过对平台的设计→运用→检测→改进的路径,达到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三、学校智慧管理实施的进展与效果

(一)实现移动化、无纸化办公。现在,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接收、转发各类文件,迅速做出反应,并对文档进行收藏存档。各部门通过“超级表单”功能,能轻松DIY各类表格并推送给教师,能轻松统计、分析和存档,解决了教师厌烦重复填写各类表格的问题。有效监控和及时反馈基于微信的腾讯智慧校园系统能利用微信的原生态功能(地理位置、GPS等各类传感器技术)变革原来的工作流程,使其更具有规范性、真实性、便捷性。例如,通过掌上检查单,学校的各类检查评比能及时反馈到各班。这样依托信息技术能解决传统业务流程的管理难点、痛点,真正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扁平化。我校一直推行“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的扁平化运行模式,并通过OA办公系统、网络教研、视频会议、微信、QQ等媒介切实下移管理重心,降低教育管理的边际成本,让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之间可以直接沟通、及时互动,信息流通更加顺畅,多元参与成为常态,人力成本有效降低,管理实效大为提高。同时,学校建立了官方微信、微博,班级建立了微信群、QQ群,全部由专人负责、专门管理,定期学校的各类活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等内容,并对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的回复与互动,让社会、家长等多元力量参与办学的活力得到了释放,也推进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实现无障碍数字化教学。我校引入了北京四中网校、锐意通数字教育平台,实现了操作简单、自动统分、自动分析的智慧教学管理。老师在批阅试卷的同时自动将成绩录入电脑,并在后台统计分析出得分率、失分点等各种数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我校还引入了智慧课堂“随堂答题”功能,利用答题器当堂进行客观题评测,直接生成测评结果,并对学生的分数、作答情况等统计数据记录保存。这样,不仅能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表现,还可以根据课堂记录报表,详细追踪学生、班级的学习过程,以此调整授课内容的重难点,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大增强了课堂管理与互动实效。

互联网虽然是无形的,但是运用互联网的人是有形的,以此传递出来的思想是鲜活的。为此,我校坚持虚拟与现实结合、网上与网下结合,把虚拟空间的对话讨论、互动交流转化为发现问题的有效载体。如通过对贴吧、家校互联、微信群、QQ群的浏览和关注,可以发现社会各界对我校关注的热点,归纳出学校管理、学生身上存在的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然后通过校长接待日、家长进课堂等面对面沟通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149教育联盟”的催生下,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智慧化管理已经开启,智慧校园建设是优质高中新的发展方向,实现管理的智慧化,是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要由传统模式向新型模式转型,必然要实现从观念到方式到运用的彻底转变。更加高效、科学、合理的管理才是学校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的初衷和归宿。

参考文献:

[1]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8,(1):35-39.

[2]钟晓流,宋述强,胡敏,杨现民,李海霞.第四次教育革命视域中的智慧教育生态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19,(4):34-40.

企业智慧教育范文篇5

1、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智慧型赣州”建设期间,赣州市智慧传输主干网容量和传输速率将不断提高,已达到完成光纤网络的无缝覆盖、城域DWDM建设、MSTP专网建设和IP城域网的升级改造,实现全市宽带用户数高接入率以及各级党政机关和社区(村)上网率达到100%,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100%。

2、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赣州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赣州开通了“中国赣州网”网站,建成了全市公文交换系统、公务邮件系统、提案建议管理系统、实施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四级网络和信息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系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系统、数字档案馆系统等近百个政府信息化应用项目。

3、企业信息化大力实施

赣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建立了两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赣州市设立了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实施“万家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计划”,赣州市已有64%以上的企业建成了ERP系统,60%以上的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建设,形成赣州中小企业服务网、赣州通联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行业龙头为主体的供应链平台和依托现有各大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

4、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智慧型赣州”将建成赣州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赣州智慧城市三维基础平台及“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各类智慧化信息系统近百个。在教育信息化力一面,将基本实现了“班班通”。现已建成赣州市教育门户网、赣州市教育局电子政务网、赣州教育资源网。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120急救系统与110接警系统实现并网运行,医疗一卡通工程已经上线运行,在社会保障信息化方面,社保基金中心已经和赣州市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以及各区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进行了实时联网。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建成开通农业(农林、水产)门户网站、市级专业网站,实现农业信息化网络“镇镇通”。

二、赣州智慧城市技术建设的不足

1、信息规划有待进一步落实

赣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智慧型赣州”建设方案和信息化政策,但是实施缺乏统一规划,整体推动力量不足,有重复建设现象,影响了“智慧型赣州”整体效能的发挥。

2、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

赣州市政府各部门之问的信息共享程度还比较低。各单位在“智慧型赣州”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方面的政策法规,政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相对滞后。

3、信息应用整合力度有待提高

由于各部门之问的协调力度不大,条块分割问题仍未解决,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持,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在“智慧型赣州”应用过程中,各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同,缺乏数据接口标准,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这些都限制了“智慧型赣州”整体效益的发挥。

4、缺乏协同观测、处理与服务平台

“智慧型赣州”应用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离智慧城市还有一定距离。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获取手段、动态更新能力、异构资源凝聚能力、实时服务能力。数据多但用不上,有数据但用不好,有信息但找不着。

三、赣州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建议

1、准确理解智慧城市内涵,稳步推进“智慧型赣州”建设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引入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二是把城市的信息化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三是把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转变为智慧城市的规划。赣州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第一阶段。赣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认清自身的发展现状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能盲目跨越式地追求智慧城市建设,否则有可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却达不到期望的目标,引发诸如城市化建设中纵向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问题、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问题、资金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等,从而使城市的发展不可持续。建设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做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稳步推进赣州智慧城市建设。

2、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网络融合,解决赣州“信息孤岛”现象

智慧城市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上,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共享平台,促进城市不同部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进而实现及时、科学的决策和预测。然而赣州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建设目前呈现条块分割,部门分治、资源分散的局面。实践证明,信息和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产生效益。各部门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信息是城市智慧化的基础,而信息协同则是打造智慧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实现各部门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有助于最大限度发挥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为此,赣州首先要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进程,促进各部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其次,要探索建立部门之问的信息共享机制,努力打破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的局面,通过连点成面的方式对医疗、教育、金融、农林、水利、环保、交通、市政、公安等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再次,要积极实施智慧技术标准化战略,加快制定物联网、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技术领域的地区标准,为各领域、各部门的信息兼容共享提供技术支持。

3、加强比较研究,制定和推行赣州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目标、评价指标及行业技术标准体系

企业智慧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智慧文旅;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国家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14年在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随后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不断推进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已成为近年来国家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方针。

1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1校企协同育人是提高旅游人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复合型人才需求形势下,旅游专业的高等教育也应顺应国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方针,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不仅是基础工作中动手操作的基本技能,还需要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势必要求高校充分重视并有效利用学生的实习实践过程,加强高质量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环境,制定符合时展的实践教学任务和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1.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双创型”人才即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据行业的需求,通过分析在智慧文旅时展背景下,学生面向的工作岗位所必需具备的新能力,并将其项目化与任务化,形成动态的能力点和能力模块,体现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构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正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有力保障。通过校企合作,还可在实践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1.3建设校企合作教育基地是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是当前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高校可安排、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行社、星级酒店等企业挂职、轮岗交流,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而使教师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得以更新和实践能力获得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可积极引进或聘请旅游行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聘请行业专家在校内开公开课和讲座,以弥补校内专职教师实践工作经验的不足。

2传统旅游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

2.1传统实践基地教学目标与智慧旅游人才的核心素养匹配度有待提高

实践基地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主要依据。当前高校中的旅游专业在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立上,与近年来智慧文旅时代对旅游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笔者通过个案资料收集,对17所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院系所设置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将实践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词进行单独编码和词频统计。通过输出由培养目标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形成的词云图(见图1)可知,调查高校的旅游专业在实践教育目标上均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出发,重点强调基本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其中“实践”“技能”“管理”“经营”“运营”等表述出现频率较高。然而,在智慧文旅时代,旅游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跨学科文化修养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表述出现频率较低。对近阶段广泛需求的能够运用数字化技术、媒体、互联网传播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素养则鲜有涉及。可以看到当前高校在旅游人才实践教学目标的培养上依然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而对于创新意识、团队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新媒体及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数字化运营的能力培养方面基本缺失。

2.2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对智慧文旅人才培养的支撑度有待丰富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中旅游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旅游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特点,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自由编码,形成多个子节点。根据国标要求将编码的子节点归纳总结到相应的父节点下,形成实践教学目标构成及培养方向的树状分布表(见表1)。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多所旅游院系都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但是目前的实践形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技能型工作上,对于利用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获取及应用、旅游企业信息化处理、新媒体运营、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2.3传统实践教学基地的校企合作深度有限,整体规划安排亟待优化

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和实战环节,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实际操作和运营管理的能力。但当前传统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深度十分有限,多是以高校为旅游企业提供短期实习生的方式,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内容大多为基层技能型的实操。对于实践内容,校内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的相关高校部门同旅游企业间缺少沟通,实践教学管理和规划安排缺乏顶层设计,因此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3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目标

随着智慧文旅时代的到来,旅游产业对智慧化科技以及多媒体运营的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具体来说,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目标可细分为以下三方面:

3.1培养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应用型人才

根据《国标》要求,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具有应用型的特征。因此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应适当设置一定的技能型工作岗位,帮助学生了解旅游企业接待活动的基本运行和实际操作,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性经营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掌握基础技能并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3.2培养能够利用智慧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智慧文旅时代,旅游人才应当能够深刻理解智慧文旅产业管理的内涵,把握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因此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应当重点培养能够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旅游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的人才。

3.3培养能够借助新媒体平台来促进旅游产业传播的创新型人才

智慧文旅时代,新媒体为旅游产业的品牌推广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学生需要熟悉新媒体的不同特点、受众、运营方式及发展趋势,并开展一系列的模拟或实训联系。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中通过安排一定的新产品策划及媒体运营工作,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提升其新媒体的运营能力。

4产教融合型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内容

4.1构建智慧型实践教学模块

随着本科教育质量的逐年提升,以及智慧型文旅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对于能够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及新媒体资源来实现企业管理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传统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学生到旅游的基层岗位实习是主要活动形式,很多学生多是从事基层的服务工作,而对于企业智慧型发展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因此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将主要针对数字化技术以及新媒体运营两个方面的能力,以智慧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智慧型实践教学模块。

4.2校企合作深度融入旅游人才的培养过程

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多为“学生走出去”,即学校派遣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相关的专业实习实践活动,而“专家请进来”,即邀请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进入课堂为学生讲授相关实务及管理知识、学生与企业家的对话讲座、校企合作竞赛等活动鲜有安排。学校和企业依然是分隔开的两个部分,旅游企业仅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实习,参与“协同育人”的程度较低,未能深度融入人才的培养过程。针对以上问题,应升级校企创新合作模式,从单纯走出去实习到请进来指导,从基地被动接受实习生到举办相关专题、讲座、校企联合竞赛等,进一步挖掘实践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更好的诠释协同创新的理念,从而为教学实践活动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加强高校对校企合作创新性的认识,完善创新实践教育活动的安排。

4.3融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教学研实践共享平台的共享

在实践教育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和旅游企业的市场资源,高校充分借助旅游企业的市场资源,结合在教研和科研中的思考,向旅游企业寻求帮助,如市场调查、用户分析、对比测验、高层访谈等,而旅游企业也可将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求助于高校师资,以获得智力支持。与此同时,教学研共享平台还可以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数字公益服务,为开展学科竞赛提供帮助,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5产教融合型校企合作教育基地建设路径

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需要从学生发展、专业发展和企业发展三方面入手,最终形成可持续的三方共赢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教育基地模式可由三部分组成,具体框架见图2。

5.1实现“学生走出去”

为了共同促进基地建设的改革,一方面,可以开展基础操作的实践技能培养。由旅游企业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观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意向。另一方面,还可针对新媒体、智慧化管理及运营能力进行专业性培养。在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通过任务型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问卷设计、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智慧化手段来完成旅游企业内一定的管理工作,通过一定的营销方案设计、新媒体使用、平台共建、合作推广等方式,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来提升。

5.2实现“专家请进来”

为更好地实现校企互动,使得高校的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优势,将校外的专家请到学校中来。首先,可以邀请高管进校授课拓展学生视野。在专业课程的授课期间,根据课程内容的设置,安排旅游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或高管进校开展课程专题讲座和讨论,将最新的案例和企业实时的变化带进校园,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其次,可以开设校企合作赛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校方与企业方可结合当前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和媒体资源,积极合作开展举办多种赛事,引导学生参加比赛,并由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参赛作品的指导和评比,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5.3实现“产学研”校企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基于智慧文旅的产业发展要求,可以通过创建“产学研”校企资源共享平台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教师教研、科研等多方面的需求。第一,教师陪同学生到旅游企业同步挂职。在实践基地的建设期间委派教师在假期期间赴企业挂职,在学生实习期,进入企业同步陪同并指导实践工作,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学生”———“员工”的角色转变,使其可以尽快地融入工作,完成实习目标。第二,深度优化“双创教育”。进行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可由校内外专家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类竞赛。校企合作共建旅游服务智库,拓展共享平台的服务功能。高校利用旅游企业资源获取市场数据信息,旅游企业利用高校资源获取人才市场信息,无论是数据还是结果均可在平台内实现共享。

6结论

企业智慧教育范文篇7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应用与推广,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分别从各个不同领域开始探究智慧教育的内涵。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相关智慧教育公司以技术视角认为智慧教育是以云概念为基础,以物联网为支撑,网络技术作为基础方向,建立基础教育的智能化校园管理系统,可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融入到教学、学习、管理等工作领域,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智慧教育是在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络、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合理设计并开发智慧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智慧学习。笔者认为智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并创新有效的智慧教学环境,实现个性化、智能化和体验化学习环境,形成优质教学内容共享、合理资源推送和自我评估功能,培养并提高学习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习者知识智慧建构。

二、智慧教育现状

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各个国家已经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把智慧教育作为变革国家教育系统的战略选择。目前国内外在智慧教育设计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于我国发展智慧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软实力的发展

国内外现阶段的智慧教育中,非常重视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宽带接入、云计算存储、移动终端的开发等,这些对促进学生进行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条件。IBM根据智慧教育五大变革,提出智慧教育框架:数据收集、存储与分析;个性化学习体验和优化教育管理。在IBM智慧教育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者创设智慧学习情境。国内华东师大与华为公司合作的华东师大教育云、宁波智慧教育,架设高带宽校园网,创建了高智能实验室和新教学设施。这些基础设计的建设为后期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很好地保障。

(二)实现跨学科、跨部门整合,促进全员参与智慧教育建设

在新加坡智慧教育系统中,通过整合公众学校、私人部门/企业、公共部门政府合作模式,与各地方教育技术研究团体、信息通信研究人员、企业以及知名海外教育技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校与教师在电子教材、其他教育资源与教育应用的开发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通过多方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有利的实时反馈,实现活跃的思想与合作交流,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三)消除信息孤岛,促进各个系统融合共享

韩国智慧教育系统是结构化的插件式智慧教育系统,该系统由智慧内容子系统和家校学习子系统组成,通过学校和家庭联接,形成一个学习空间,促进正式和非正式学习,各个系统功能相互融合,全面实现数据共享和服务,有效提高学习和教学工作的效率。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经历了网络教育、数字教育。在数字教育中,我们基本实现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教学系统、学习系统、管理系统等系统进行了开发,但这些系统是相互孤立的。在智慧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中,整合各个子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服务是我们智慧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重视智慧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我国先后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这些对我国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支持,同时为智慧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智慧教育有条不紊地持续发展还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建立更完善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国智慧教育建设在各个学校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侧重硬件基础设施、侧重网络带宽、数字化教材开发、教学系统软件开发等。如何更有效的发展我国智慧教育,更需要上层理论指导。笔者以学习科学为理论,促进智慧教育合理、个性、针对性建设,让学习者获得更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

三、学习科学内涵

智慧教育建设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学习中的硬件、资源、环境和社会因素,根据所收集到的实时或非实时的数据,对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而学习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则可以指导这一设计过程和具体技术的实现。根据学习科学理念,对学习情境中学习者的具体学习行为、感知信息的方式和态度,进行设计。

四、智慧学习环境设计

本文结合学习科学内涵,根据冯锐经验学习环境模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全面感知学习情境信息、识别学习者特性,灵活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结合技术支撑下的智慧教学法,构建学生的知识意义,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得到大大提高,设计智慧学习环境模型(如图1)。图1智慧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在本模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习活动镶嵌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者通过体验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再检索、分析、解决和验证问题,通过广泛参与、自由探索、合作共享,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学习情境自动感知

情境感知主要表征智慧环境对物理环境和学习行为的感知能力。一方面传感器感知环境的物理因素,系统自动调节物理环境,促进学生适应性学习。第二方面传感器获取学习者的位置、姿势、学习终端、操作、学习方式、情感等学习行为方面数据,结合学习行为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应性支持,促进学习者个性化、自我导向的学习。

(二)学习资源自动推送

在智慧学习平台,结合学习分析呈现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处理信息的方式等数据,为学习者自动推送相关学习资源,促进学习个性化学习。同时智慧学习平台还根据学习结果数据分析采取干预措施,通过迭代循环过程,更好实现个性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和教学成效的目的。

(三)智慧评价

评价促进教学改进。在智慧学习环境中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进行综合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主体有学生、同学、教师和学习共同体。评价内容有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发帖数据、参与讨论频率和测验分数等。评价方式有调查、项目设计、考试等。

(四)智慧教学模式

据文献分析,目前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非常多。然而目前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却没有相关原则和技术。在智慧学习环境中,我们充分利用技术的“智慧性”,灵活地选择智慧学习平台社交媒体,利用各种交互方式和媒体工具,设计与自己学科相适合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可通过教学助手的设计,如在线求助策略,促进学生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在科学实验课中我们可结合认知科学仿真技术,建立3D情境馆,如博物馆、图书馆和生活馆,实现学习者真实的学习环境沉浸式学习,提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技巧。

(五)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结合

在智慧教育系统,我们结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环境特点,主要是了解和改善家庭、工作场所,课堂等实现虚拟的共同体与现实共同体中的学习环境,针对教学设计的认知、社会和技术方面都给予跨学科的研究,从而达到利用创新的技术来改变学习方式。

五、总结

目前,信息技术与教育在不断地融合,教育信息化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在必行,十分迫切。现阶段我国关于技术支持深度学习的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学习科学理论,从理论上设计智慧教育学习环境模型,创建具有智慧特性的学习环境,促进智慧教育的研究更好地发展。

作者:张亚珍 单位:九江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友群,詹艺.国内外学习科学领域建设、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科学,2013,(2).

[2]J.IAndersonCTtransformingeducation:Aregionalguide[M].UNESCOBangkok,2010.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4]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5]JaechoonJo,KinamPark,DogilLee&HeuiseokLim.AnInte⁃gratedTeachingandLearningAssistanceSystemMeetingRequirementsforSmartEducation[J].WirelessPersCommun,2014,(4).

[6]柴少明,等.学习科学: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学习科学专家科斯•索耶博士访谈[J].中国电化教育,2011,(5).

企业智慧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智慧信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社会处于迅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传统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输出的人才已无法完全适应时展。若是高校始终沿用旧式培养模式,让人才培养笼罩在传统思想的浓雾之下,那么就会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创业人才。伴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人们迎来了智慧信息时代,这对新时期的创业者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智慧信息时代,高校应在分析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范式[1]。

一、智慧信息时代概述

(一)智慧信息时代的内涵

在信息科技极为发达的数字化时代,高校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由此衍生出校园智慧信息环境。在高校中,智慧信息环境主要由学习空间、学习资源中心、在线开放学习平台、课程管理系统、辅助学习工具等构成,能够辨别学生个性,提供可知可感的学习环境及便捷易得的学习资源,并且可以对学生学习状态加以记录,对其最终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在智慧信息时代,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情境化,令学生沉浸在虚拟环境之中落实学习活动,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强化教师的引领,搭建师生交流互动机制。在智慧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积极主动性都有所增强[2]。

(二)智慧信息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在智慧信息时代,人们可以借助信息科技实现不同方面的有机连接,如人类个体之间、不同设备之间、人和设备或场景之间等,而高校则可以借此搭建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及平台。在智慧信息背景下,高校可借助网络搭建方便各领域沟通的一体化管理平台,借助即时通信实现各方面的及时沟通,打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壁垒,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率。智慧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令人们有了更加便捷的资源获取渠道。相较于传统高校信息资源来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所需资源有其特殊性。例如,它更倾向于对信息资源、创业案例、实践教学等方面资源的获取,而智慧信息时代的来临令上述资源的获取更加便利。高校可借助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校实现课程共享,可以独立创建案例库,不断丰富和更新创新创业相关案例。并且对于创业人才来说,获取当下最前沿商机极具重要性,而智慧信息时代的来临令高校学生更加与商业社会接轨。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一)学生创业意识薄弱

思维决定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之路。但从现状可知,高校学生并不具备鲜明的创业意识,这主要有如下表现:首先,缺乏内在创业动力,不少高校毕业生是迫于就业压力或找工作被拒而选择自主创业,从性质上来说这属于被动型创业,并非受内在的创业满足感所驱动而实施的行为。其次,很多高校学生尽管掌握了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却尚未破除部分“偏见”,很多学生仍旧将简单经营活动和创新创业等同起来,并且未全面、深入掌握相关知识体系。但毫无疑问,创业活动有着突出的复杂性、系统性,并非仅靠热情就可以成功。

(二)创业人才培养形式保守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在于创新,这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不断革新培养方式及内容来实现对创新内涵的彰显。这就要求高校始终保持与时展的同—981—作者简介:顾璟(1986—),女,汉族,浙江嘉兴人。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创新创业教育。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关于证据本性的哲学考察(项目编号:18NDJC211YB)。R人力资源ENLIZIYUAN步性,及时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展开现代化调整,让教学活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和喜爱。但当前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固守现状、思想保守,始终维持传统的课程和培养模式,教材也未及时更新,从而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及学习能动性[3]。

(三)师资团队创新不足

师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人才培养水平。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较为娴熟,但却在因材施教、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稍显不足。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自然无法高效地引导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另外,很多高校教师知识体系单一、心态趋于保守老旧,尤其是部分年长教师没有掌握计算机等现代设备的使用方法,无法充分实现课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融合,在思维上无法与时俱进引领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四)培养体制有待健全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制应围绕创新创业展开,实现各相关领域的有机耦合,搭建完善健全的制度体系。而很多高校都未做到这一点,政治层面上,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法律层面上,未提供全面的服务;政策层面上,尽管有所扶持但不深入;资金层面上,审批复杂等。

三、智慧信息时代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逻辑

(一)推动国家及社会发展是其逻辑起点

对于高校来说,满足部级社会发展需求是一项关键使命,高校应当源源不断地将创新型人才输送给社会,切实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的实施。在智慧化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已然成了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不可缺少的内容,为此在智慧信息时代高校应当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的引导。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充分利用智慧信息时代的有利资源,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让人才素质提升和科技发展、经济进步保持同步性,真正让高校学生融入现代化创业大潮之中。

(二)融合培养理念与实践是其逻辑导向

创业需要奠定理论基础和思维的指引,更需要实践的落实。在智慧信息时代,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面,应联合多方力量促使学生通过创业实践实现自我认知及完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的正确落实离不开理论的引领,而创新创业活动有着鲜明的实践性,故而存在着认知需要。所以,高校要积极促成理念和实践这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及循环,在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中构建和完善创业理论及创业观念,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层面的发展方向[4]。

(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逻辑旨归

智慧信息时代高校所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也应当是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他们应当实现多方面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即个体的均衡、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智慧信息时代高校要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推动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另外,高校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做到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高校要将人才培养改革及创业实践结合起来,真正令高校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四、智慧信息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范式

(一)搭建全方位课程体系

高校切实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实践范式就是搭建全方位课程体系。详细而言,高校要对多方资源加以整合,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为学生建设现代化实训平台,从学校现状出发打造最适宜的课程体系。另外,在智慧信息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实现专业课程及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将创业相关理论上传至网络平台;创造化地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方案加以调整和优化;多围绕创业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在智慧信息背景下,高校可借助信息技术打造线上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和线下培养的有机耦合,让教师在线上和线下都能够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真正培养出适应智慧信息环境的新型创业人才。

(二)组建高质量师资团队

智慧信息时代高校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就是教师团队,唯有积极对师资开展针对性培训和拓展,才能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高校应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和企业的合作桥梁,打造专兼并融的新型创业师资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训练,打造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的创新创业教师力量。首先,加强对校内优质教师的激励和培训。在现有教师团队中遴选出理论功底扎实、具备创造性思维的优质教师,定期对他们展开实训,并鼓励他们参与行业企业创新创业相关实践等积累行业经验。其次,聘任企业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填充师资队伍力量,优化师资结构。这些兼职教师可以是企业家、学者,也可以是有着成功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士,将他们聘入高校既能够令教师们通过交流学习获取信息,也可以给学校的学生创业者以实际经验指导。最后,优化教师管理机制。鼓励有创业条件及意愿的教师暂时脱离岗位积极创业,力争为学生提供创业蓝本;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体验活动或直接在企业挂职,锻造自身的创业人才培养能力[5]。

(三)构建现代化培养阵地

智慧信息时代的来临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各方面的发展。很多高校恰恰是受智慧信息时代的影响,开始全面、深入地变革自身的管理方式、培养方式等。慕课、微课等的出现令学习过程更具现代特征,也给智慧信息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了铺垫。智慧信息时代的培养阵地构建需要一种新型复合人才,他们既要对信息技术有娴熟掌握,又要清晰地了解产业流程,为此高校要对培养计划、专业设置等加以适当调整,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加明确。另外,在培养模式上,积极与智慧信息技术相融合,力争实现“招生—培养—就业—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应当积极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积极创办创业孵化中心、创业指导中心等,将最前沿资讯及最优的服务提供给高校学生。

(四)争取耦合性校企合作

智慧信息时代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旧无法脱离企业这个第二课堂,唯有实现校企之间的有机耦合,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合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首先,企业可将多元化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促使学生由学习者身份顺利转变为职业者身份。在智慧信息时代,企业也相应地提升了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并且人才需求结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相较于社会发展而言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追赶时展步伐,高校可与企业搭建耦合合作桥梁,有计划地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认识、实践能力等展开培养,通过搭建创业平台、设置相关基金等方式培养现代化创业人才。其次,高校应积极推动企业进校园,邀请企业家到校开展讲座、组织实践活动,或者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令企业更全面地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让高校学生了解当前企业行情,为后续的创业活动打下根基。

(五)营造开放化创业环境

在智慧信息背景下,高校应从智慧培养视角出发改善创业人才培养方式,要借助信息科技及网络技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发展,完善相关奖励激励制度,真正为校内学生打造开放化、现代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多样化创业活动的落实,真正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内在主动性[6]。首先,给予优秀创新创业成果商业化支持。对于学生提出的具有可行性的创新创业方案,高校可给予相应的资金投入和相关资源扶持,让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业过程中来,开发更具现实性的人才培育途径。其次,注重校园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要积极将优秀企业文化、国外相关创业精神引入校园,实现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通过文化氛围的塑造潜在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情操,让他们从更深层次上认同和支持创新创业行动。再次,鼓励学生组建创业社团,团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项目的落实与进展,令项目更适应市场发展,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获取创业新思路。最后,高校可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比赛,通过规范化、专业化评鉴为学生指引正确创业方向及思路,矫正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有效完善学生各方面创新创业素质。

五、结语

智慧信息时代的来临打破了原本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的边界,赋予高校人才培养新思路、新观念,并为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素养提供了新方式。在智慧信息时代,高校唯有认清自身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现存的不足,并积极顺应信息科技和社会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真正做到搭建全方位课程体系、组建高质量师资团队、构建现代化培养阵地、争取耦合性校企合作、营造开放化创业环境,就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占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输出的制高点,真正为社会发展提供现代化创新型人才,推动中国行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江涛涛,王文华.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21(3):98-102.

[2]张晓芬,史宪睿.“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8(3):47-51.

[3]吴立全,姚玉昌,杨俊静.多元协同培养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1):171-174.

[4]张金山,徐广平.创业文化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因素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5):43-45.

[5]吴洁,牛彦飞.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23):63-67.

[6]凌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素质提升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4):82.

企业智慧教育范文篇9

随着中国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遥感技术等新型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行业日益强大,智慧物流被不断提及,各行各业对智慧物流的发展抱有极大的期待。在过去几年,社会物流总额在逐年上升[2],物流技术在向自动化、信息化、数控化调整升级,如涌现出的“互联网+”高效运输、“互联网+”便捷配送、“互联网+”末端基础设施等产业新模式。在智慧仓储方面,无人机、无人仓、地狼、天狼、分拣AGV、机械臂等机器人等高技术物流设备已得到初步发展应用,同时冷链技术、物流天眼、刷脸智能柜、AI机器人、语音助手等新技术正在不断助力智慧物流的发展[1]。菜鸟、京东,以及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将智慧物流作为2019年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可以见得,物流行业的革新,智慧物流的发展将是中国经济发展、服务行业进步的关键一步。当然,国内的智慧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智慧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智慧物流的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不广。我国对于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设施方面有一定的不足,如有些地区的交通道路不通畅,网络设施设备不全。同时因为地域属性,各地区间对农林牧副渔,以及轻工业、重工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程度有所差异,智慧物流目前也只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东南沿海一带有所建设,无法惠及其他地区。致力于智慧物流的企业较少,大多数企业还是传统物流加智能物流状态,因为技术资金等问题对于智慧物流的建设研发较少,统一协作的智慧联盟企业较少。(二)宣传力度不足。大多数地区对于智慧物流的概念不清,认为智慧就是智能,对于智慧物流能提供的服务模式不太清楚。现如今,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发展中的推广力不够,除了大型物流企业,大多数中小型物流公司对信息技术的拓展应用方面了解不够,不能够顺应信息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在中小型物流企业中的无法实现广泛应用。智慧物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产品,现有的智慧物流的宣传手段及宣传方式过于理念化,它依靠单一的广告达不到理想的宣传效果,进而推广不到位。(三)专业人才缺乏。在物流行业中,人才结构处于“金字塔”型,顶层物流管理人才稀缺,基层物流环节中工作人员多,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物流技术方面,国内物流企业仍然缺乏物流技术研发人才;智慧物流教育滞后于智慧物流发展,许多高校物流教育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知识,学生没有真正接触智慧物流相关方面的实践,满足不了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人才的需求。(四)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智慧物流在各地区、各企业发展层次不同,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不能全部涵盖各企业的问题,有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企业的发展,为大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对于中小企业作用不大。

三、智慧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特色,有侧重点的发展智慧物流。分区域、分产业。从一个地区物资的种类、属性等特征出发,分析该地区物资物流作业的需求方向,依靠当地特有或重点交通工具建设智慧物流,有侧重点的进行智慧物流的建设。例如,进行水产值的地区,要加大港口建设,从运输上,水路联合公路进行数据联通,实现各物流环节工作人员,货物以及物流设备智能化覆盖,信息互通,在作业过程中提高冷链技术,发展直达运输,进而减少不必要的仓储及中转环节。(二)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为了更好的让智慧物流得到宣传和发展,物流企业需要拓宽宣传渠道,利用电视网络平台及VR虚拟设备等加强线下体验力度,以大众容易理解的音像及实体体验等方式进行有效推广、宣传和发展智慧物流。主动提供智慧物流服务来吸引眼球、引导客户以及合作商进行智慧物流服务的合作和发展,达到口头传播及平台推广等辅助宣传。(三)注重智慧物流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和当地特色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如北科大——物流教育、北交大——物资流通、清华大学——物流工程技术等,为高校专业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机会,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促进智慧物流人才的发展。在对现有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础上,还要借鉴国外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经验,引进外来物流技术人才,指引企业在智慧物流在技术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四)政府政策支持,建设加大建设基础设施。国家在大力支持智慧物流发展中,可以给相关企业创造发展的有利环境,如近年来国家政策方面出台了《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对智慧物流技术人才培训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智慧物流技术人才培养。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在智慧物流发展,鼓励创业创新,对新兴创新企业可以减免相关税费。在基础设施方面,各地政府应当普及网络设备建设。就如同今年春晚,一些地方政府在当地山区安装了4G网络,使得当地人民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更新。

四、结束语

总之,智慧物流的发展是时代变革的趋势之一,而智慧物流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府、企业以及个体的有力支持。势必需要国内公共信息数据平台以及配有智能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设备为其奠定基础,各大高校加强培养、引进、整合高素质物流人才。同时,需要政府对智慧物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和积极引导,使得智慧物流朝着期待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佚名.2019智慧物流五大趋势[J].珠江水运,2019,(1):34-36.

[2]李颜峰.从《报告》看智慧物流新进展[J].中国储运,2019,(2):37-39.

[3]孙正萍.基于大数据下的智慧物流[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9):71-72.

[4]王国华.智慧物流小镇:人才比拼是核心竞争力[J].财经界,2018(11):40-41.

[5]何思远,刘澎辉.探析智慧物流背景下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90+96.

企业智慧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智慧校园;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双高计划”

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型信息技术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般需要经历网络设施起步、数字校园基础搭建及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三个阶段。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或即将进入智慧校园建设提升阶段。2010年,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智慧校园”的构想。随着国家推荐性标准GB/T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出台,智慧校园有了明确的定义:智慧校园将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1]。依据这一标准,各类学校开始研究、设计并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智慧校园,“双高计划”的实施更是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进程。在此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有效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

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相继出台政策文件指导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依托信息化水平提升,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2]。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提出要将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纳入“十三五”建设目标,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智慧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3]。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着重提出“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4]。此后,全国各省份在地方的关于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通知中都将“提升信息化水平”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其核心也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5]。“双高计划”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精神可以看出,建成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级形态,是数字校园建设成果的进一步优化和升华。智慧校园建设不仅引领着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而且支撑着“互联网+”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教育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第二,智慧校园建设是高职院校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打造舒适美观、先进智能的新一代智慧教育场景,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空间,帮助校园管理者作出更科学的决策,为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可以增强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三,智慧校园建设是高职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龙头”,“双高计划”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生,以目标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实现。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治理水平等多维度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形成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能够加快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智慧校园融合“大、云、移、物、智”技术[6],围绕着顶层设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建设,但是也面临着匹配不佳、融合不深、价值挖掘不足、防护力度不强等问题,影响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发展的方向。

(一)顶层设计与实际需求匹配不佳

智慧校园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综合系统。《智慧校园总体框架》中提出,总体架构采用“一终端+两体系+三平层”的模式进行设计与部署[1],但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不同特点,不同类型教育下的智慧校园顶层设计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然而一些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仅停留在信息系统、业务平台的集约建设阶段,未考虑如何深层次推进产教融合、如何更好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如何融入智慧城市等问题。这说明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不够科学,与学校实际需求不够吻合。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深

“双高计划”中,提升信息化水平这一改革发展任务的核心就是通过植入新技术元素,打造教育新模式,形成信息新空间。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当下教学模式已发生改变,“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会成为常态,但是在智慧校园实际建设过程中,支撑新型教学模式实施的教学环境、数字化资源、师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尚未达到相应标准。多媒体教室设施陈旧、老化,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力度不足,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充分,师生的信息能力水平难以匹配新技术发展的速度,从而形成“会建不会用”或“建好用不好”的局面,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管理服务中数据应用价值挖掘不足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积累各种各样的数据资源,而这些数据资源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战略性资产。大部分高职院校虽已认识到数据资产的重要性,但已建的信息系统存在“重功能、轻数据”的情况,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只是进行简单统计分析,未能在主题库、指标库中挖掘出深层次的数据效能,难以辅助管理层进行科学决策。并且没有针对问题数据建立有效核对机制,问题数据不断沉积之后又会严重影响统计的及时性、准确性,更无法实现数据治校的目标。另外,跨部门业务数据的共享与交互程度不高,难以支撑学校常态化的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7]。

三、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有效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推动高职院校转型发展,也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无锡商院”)是一所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商科院校,2019年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2020年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本文以无锡商院为例,探析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路径。

(一)突出特色、融入校园,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要服务学校和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高职院校智慧校园总体建设框架在进行顶层设计时,要立足实际,融入校园文化,突出办学特色,形成新时代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时空环境。无锡商院的智慧校园建设按照“创新、融合、共享、服务”的工作理念,明确了服务学校、服务教育、服务城市的顶层设计。1.升级校园基础设施打造高速、泛在、绿色、安全的校园智慧环境。整体升级校园网络基础设施,主干网“万兆到楼宇、千兆到桌面”,建设安全数据中心,搭建虚拟化服务器集群,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统一建设,按需分配。借助无线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高清摄像头等基础设施,加强交通、能源、安防、监控等智能化发展。2.融入校园文化环境校史馆、文化长廊、教育场馆基于GIS全域覆盖,形成有内涵、有特色的浸润式校园环境。非遗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文化场所结合数字3D博物馆,形成环境互联互通、全员参与的美育课堂,提升美育的育人效果。精神文化宣传融合新媒体,形成“一网、两微、多平台”智慧宣传矩阵,打造原创网络文化作品,营造清朗网络环境。3.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基于数字化革命和商业变革要求,坚持“共建、共享、共育、共赢”的理念,无锡商院跳出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新商科多元化办学资源,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着重打造全域学习模式的智能化实践环境,形成实践性教学与改革、应用创新与服务、技术研发与推广、产业培育与孵化深度融合的“产教研创”新型教育生态体系[8]。与无锡重点发展的数字营销、跨境电商、云财务、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产业同步升级,建设人才综合能力提升基地、技术创新和研发基地、职业能力培训与鉴定中心等,服务人才培养,以更好地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二)技术赋能、资源共享,深度融入教育教学

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工作在于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无锡商院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课堂等方面进行技术赋能。1.打造智能型教学环境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发展,新型现代化教学环境成为传统多媒体教室改造与升级的主流样式。尤其是互动研讨型智慧教室,它改变了传统教室形态,配备灵活移动桌椅、多屏交互一体机、全自动高清录播平台、集控平台等,拓展了教学空间,为师生营造“处处可书写、处处可研讨”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服务中心基于可视化大屏环境,运用“云+端”巡课平台、远程指挥调度软件等,实现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用户的统一调配和高效管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将AR、VR技术引入场景建设,构建多种虚拟场景仿真中心。2.建设数字课程资源重视课程建设,持续推进“两平台、三课、一库”工程,引导教师转变思维方式,主动思考课程改革方案,鼓励教师人人进平台、建空间。建设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校—市—省—国家”四级递进的精品在线课程体系,以“互联网+”精品在线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来推进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智慧学习岛”以“教学重构、智慧学习”为目的,划出课程资源区、编辑制作区、互动讨论区、学习交流区四个区域,实现云技术直播和录播、远程互动教学课堂现代化、优质课程资源制作专业化、虚拟场景精品视频录制自动化。3.打造智慧课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新形态,并将数字化教学资源植入课堂,融合“互联网+移动+教学”的互动教学模式,打造智慧课堂。借力“商院e学堂”“智慧职教”等网络学习平台,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对接教务管理数据,汇总、分析教师课堂行为数据,给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推送最直观的数据结果。贯通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实现“教学、管理、评价”一体化。以“全过程、大数据”支持学习测量,提高教学管理能力,以“轻技术”提升教学体验,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三)融合驱动、服务创新,推动数据价值应用

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突破高职院校校园管理的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资源、能源与环境管控的智能化。无锡商院优化并完善各类管理平台,普及业务应用,统一支撑平台,打破业务边界,重塑管理流程,拓展管理者管理的广度,同时将数据变成有效资产,提高服务师生的精度。1.构建完整的应用体系整体搭建以综合服务平台为一大基础,以教师幸福发展中心、学生成长成才中心为两个统领,涵盖教育教学、感知服务、过程管理三个方面,覆盖教务、学工、人事、科研、安防、节能等多个系统的应用体系结构框架,为全校师生提供最广泛、最方便的管理与服务。建立“智慧商院综合服务平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统一数据,整合原有业务数据资源,打通各业务系统数据交换通道,建立信息标准规范,实现多个应用系统单点登录。2.设计师生“时光记录表”用大数据打造智慧校园的“大脑”,对软硬件中的数据进行采集、抽取、转换、清洗、入库、分类统计、挖掘分析、决策支持等,释放更多的数据价值。无锡商院“时光记录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按照时间轴,展示学生个人信息、学籍信息、课程信息、考试信息、活动信息、奖惩信息、消费信息、毕业信息等数据,实现学生成长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教师幸福发展为重点,按照时间轴,展示教师个人信息、人事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政治面貌信息,实现教师发展全过程管理。3.推进大数据诊改工作运用教育大数据支撑学校诊改工作自动化和常态化,以学校发展规划中的目标链和标准链为基础、核心业务为主线、辅助业务为支持,梳理诊改工作流程,分析服务诊改的功能需求,确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指标,理清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与管理系统、业务应用之间的质量依存关系,结合监测点,自动推送过程数据,做到内控管理与师生服务深度融合,实现数据精准治校。

(四)全局感知、纵深防御,提升网络安全运营防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