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5:47:12

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篇1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众多跨国公司纷纷采用“外包”的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的生产制造配套企业。在此背景下,“贴牌”成为了中国广大制造型企业迅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许多制造型企业依靠给别的企业,特别是给跨国公司做“贴牌”而逐渐发展壮大,有的甚至在快速成长继而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之后,为弥补自身产能不足又寻找其他加工企业为自己“贴牌”生产。

作为中国传统优势产业项目的服装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冲在了最前面。而温州——中国服装业重镇,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制造业中心转移的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轻工制造业基地发展的经验,充分利用了温州区域发展国际轻工业制造的优势和条件,在轻工业制造上取得了长足发展。温州的服装企业更是利用加工优势、成本优势,着眼于先作OEM,很快的将精力转向了为国内外品牌服装做贴牌的生产经营中。

但是,随着全球化产业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制造型企业、行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贴牌模式对于我国制造型企业长远发展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温州服装企业更是首当其冲。贴牌模式中的委托商可以对制造型企业施以控制,既截断其下游渠道,又抑制其自身的研发热情,最终使制造型企业丧失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和开拓自有品牌的动力。因此,贴牌模式在给温州服装企业带来大量好处之后,也让企业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就此看来,温州服装企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谋求长远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2贴牌概述

2.1贴牌的含义及其类型

“贴牌”一词,其实是企业界对于“替人生产,然后贴上人家的牌子进行销售”活动的一种简称,它属于企业众多外包模式中的“委托型业务外包模式”。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这类活动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大致分为四种类型: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ing原始设备制造)模式、ODM(OriginalDesignManufacturing原始设计制造)模式、DMS(DesignManufacturingService设计制造服务)模式和EMS(EngineeringManufacturingService工程制造服务)模式[1]。其中OEM模式是学界和业界最为熟知、也是我国企业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贴牌模式。它是指一家厂商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要求,为其生产产品或产品配件,原始设备或者零部件和品牌都是外包商的,亦称为定牌生产或代工生产。

20世纪60年代,欧洲就已建立OEM性质的行业协会,1998年OEM生产贸易额已达3500亿欧元,占欧洲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OEM已成为欧洲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日本企业是最早采用国际OEM生产贸易形式的,印度通过OEM的方式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出口国,我国台湾省则是全球PC机最大的OEM基地。美国耐克公司年销售收入高达20亿美元,自己却没有一家生产工厂。在牢牢控制品牌的基础上,耐克公司专注于研发、设计和营销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格的OEM厂商组织生产,成为目前世界上OEM经营的成功典范。

2.2OEM理论的演进脉络

作为目前最主流的贴牌模式,OEM的实践发展得到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其基础理论大致有三个:资源基础论、动态能力观和价值链理论。

OEM的基础理论之一:资源基础论

源于彭罗斯(Penrose)的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企业的扩张取决于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资源基础论的观点出发,每个企业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而且这种资源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受到时空的约束。因此,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集中自己的优势资源于其擅长的环节,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不应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发生了分化,一些企业成为专注于研发、市场运作和品牌推广的品牌厂商,另一些企业则集中于制造环节,成为品牌厂商的供应商,两者建立联盟伙伴关系共创双赢,已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趋势[2]。

OEM的基础理论之二:动态能力观

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企业组织同样也是一种价值创造机制(Moran),企业价值创造所依赖的平台是其拥有的各种能力所形成的能力体系。因而,企业被视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系列能力的集合体。动态能力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存在于整个能力体系当中,而且,在动态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建立在原有能力体系基础上的竞争优势经常会受到削弱,这就要求企业在动态管理中进行能力利用和能力构建,这两个过程要求企业挖掘优势,加强整合能力,并最终落实到“归核”战略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企业分化与OEM的进程[2]。

OEM的基础理论之三:价值链理论

波特认为,在一个企业众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能够长期保持的优势,是企业在这些战略价值环节上的优势,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并且,在全球价值链中,产品设计能力是价值创造的源泉,生产是价值实现的载体,市场行销是价值实现的最终形式。一般情况下,在价值链上的OEM双方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价值创造与实现,能提高业务运作的效率和降低市场风险。在价值链上,供应商所制造的产品必须符合品牌厂商的要求,品牌厂商所销售的产品必须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一个前端市场与后端市场不同分工的产物,这也是在现代成熟产业中的市场细分、专业化分工所致;专业分工的结果是OEM双方各自发挥自身的特长,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2]。

基于上述三个基础理论,OEM模式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在温州,大多数品牌知名度不够高的企业,受制于创造品牌的资源基础太薄弱,凭借温州服装企业先进的设备优势,放弃自营品牌,改为全世界的品牌服装做贴牌加工。被业内称为“贴牌老大”的华士服饰公司,是温州创业最早的企业之一。在温州男装声势浩大的“造牌”背景下,华士公司较早引进了温州的第一条高技术水平的西服生产流水线,建立了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最早选择了“贴牌加工”这条路。华士服饰公司信守一个原则,那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在2007年全国服装行业300强中,华士销售额排名第60位,利润排名第48位。华士公司创出的“贴牌加工效应”充分说明了:在市场竞争中,将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是企业品牌的最佳赢利点。回避品牌大战,像华士公司这样将赢利作为最佳经营目标的温州服装企业,很快在贴牌加工领域中赢得了大量回报。有统计资料表明,温州制造的西服,已占全国市场销量的80%,许多选择在中国加工产品的国际品牌,其西装、夹克、休闲装、西裤等品种,几乎全在温州制造。

3温州OEM服装企业现状分析

3.1温州服装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具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充分的竟争优势。国内企业与海外公司合作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如品牌、特许经营、合作合资、OEM合作等,目前己有500多个国际品牌以属地生产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温州服装为温州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温州服装业现有企业近3000家,产值超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10,其中年产5万套以上的西服企业200多家,分别在鹿城、瓯海、龙湾、瑞安、平阳、永嘉等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各类专业生产基地。服装业在该市经济发展中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值占全市比重达15%,成为名副其实的传统支柱产业[3]。而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自己品牌的贴牌加工企业。

温州服装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几乎都是靠加工起家,贴牌生产的风险低,起步较容易,因此成为他们进入市场的捷径。进入了品牌时代,随着温州服装企业质量和加工能力的提高,低风险的贴牌加工被纳入许多企业发展的计划之中。目前为止,温州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化分工体系,在市场越来越被大品牌占据的现在,做贴牌加工也成为当地服装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依据温州OEM厂商参与OEM合作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合作形式:

第一种方式:OEM厂商具有良好的生产加工能力,但基本上不具备开发能力,根据委托方的要求(款式设计、加工标准、选配料、包装方式等)进行生产。合作过程比较简单,通常包括寻盘、报价、确认报价、打样和封样、签定合同生产、验货、出口等过程。在整个过程中,OEM厂商的工作仅限于制造加工,不需要了解市场动态和新产品开发的动态等,委托方承担着全部的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双重任务。温州几乎所有小型服装企业都选择了这一合作形式。

第二种方式:OEM厂商配合委托方进行产品的部分开发工作,这种开发多集中于面辅料的选择采购、加工工艺的推荐及确认等,并按由委托方根据市场状况确认的定单进行生产。合作过程相对变得复杂,在第一种合作方式的前期增加了委托方提出产品开发思路或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以及承作方选择相应的布料并制作成衣实样两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承作方参加了委托方的研发工作,并关心新产品开发的动向。温州大中型服装企业大多运用这一合作方式,如丹顶鹤、乔顿、华土等有影响力的温州服装企业。

第三种方式:OEM厂商对市场、产品和委托方的要求进行充分的理解,并开发出一定的设计和产品,供委托方挑选。委托方一般会通过试样和推广过程,双方商议最后确定定单生产。合作包括:承作方进行产品开发并推荐给委托方一委托方选择并试样一承作方打样并报价一委托方召开定货会,收集信息一双方多次沟通确定大货样一委托方确定定单,双方签定合同生产等过程。期间,OEM厂商广泛地参与市场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这种方式要求OEM厂商有一定的款式设计能力甚至是品牌运做能力,目前,温州“森马”集团正涉足这一领域。

在经过贴牌生产而使自身发展壮大后,温州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品牌企业。目前,全市有45个品牌达到国家质量最高等级标准“优等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只(“报喜鸟”、“庄吉”);中国名牌产品4个(法派、庄吉、报喜鸟、美特斯邦威);浙江省著名商标20只;浙江省名牌产品16个;10家企业进入全国服装行业“双百强”;7家企业跻身全国民企500强;7家企业获2003年度国家免检产品证书;15家企业被评为2003年“温州轻工行业百强企业”。68家企业通过IS09000国家质量体系认证、9家企业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2温州服装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生产经营全球化的加快,服装业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和批量比较大的生产环节向中国大陆转移,国内服装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对于温州而言,正面临着这一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而且现在西部、东北在大开发,内地也在逐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产业,那里有更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土地成本和生活成本。

目前,温州服装行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类:

第一.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都大大提高,这些都给服装的生产成本带来压力。温州原先最引以为豪的制造优势正逐步消失,直接带来的后果是竞争力的衰退。温州服装生产成本逐年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却没有及时跟进,大部分还是生产低档次的产品。

第二.设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的欠缺是目前温州服装业面临的难题。温州服装的设计投入普遍少于广告投入。比如“报喜鸟”,其每年投入的设计费用只相当于广告投入的60%。虽然一批设计能力相对较强的企业,像夏梦、庄吉、法派等,会在设计和营销两头花大力气,设法不断提高品牌的附加值,成为营销型企业,但更多的本地服装企业可能因自身品牌越来越弱化,变成专门承接加工的生产型企业。

第三.温州的服装业,除设计能力不强,还面临专业人才缺乏、培训滞后等问题。“温州不缺老板,缺的是各个专业层次的经理”。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温州服装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第四.国外品牌向中国市场进军的脚步大大加快,温州的服装业缺乏竞争优势。国外品牌与中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将从设计、面料、工艺、品质、价格、服务、文化、店面、客户管理及广告等方面复合展开。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国家,其服装产业已历百年,设计开发、品牌价值、贸易信息等远远走在我们前面,占据着高端和大部分中端市场,近期内留给我们的主要是中、低端市场,产品附加值低,竞争也更加激烈。

第五.目前人民币兑美圆汇率已经突破1:7的整数关口,而且人民币在未来预期还有较大升值空间。这对于和海外委托商以美圆为结算货币的温州OEM服装企业来说,以往的价格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由于上述种种不利因素,温州3000多家服装企业(其中规模企业500家)2007年在洗牌的拐点上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以加工为主的服装企业,去年定单骤减,企业失去了主动权,陷入困境,而部分主攻销售的企业由于突破无力,又回到已经不堪重负的制造队伍,而众多企业小而全的局面依然存在,因为缺乏自身的差异化特色,难以突显竞争力。

3.3温州服装企业分类

根据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以供出口。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运用到温州服装行业来看,温州拥有的要素禀赋优势在于:加工技术能力、人力资本、服装设计水平、产业集群化带来的第一手行业信息等。

通过整合上述要素禀赋,可以将温州服装企业大体归为三类:A研发(服装设计水平)型、B制造(加工技术能力、人力资本)型和C市场(信息)型,各类型企业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要求各不相同。再依照之前的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和价值链理论,我们认为,经营重点居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贴牌”与“创牌”的战略选择上是不尽相同的。

A类研发型。研发能力对于制造型企业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企业的研发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能力,还取决于企业响应市场变化的动态能力。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的研发技术能力和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对于企业拥有自有品牌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形成以下趋势:

A1:制造型企业的研发能力越强,越倾向于拥有自有品牌。

A2:企业产品研发的技术能力越强,越倾向于拥有自有品牌。

A3:企业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越强,越倾向于拥有自有品牌。

腾旭公司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看中了品牌的价值,就着手朝着品牌打造的方向发展,专门请国际一流的设计团队为公司设计开发服装。该公司特地花了300万元专门聘请一位韩国服装设计师为他们设计产品。如今他们已经收获了品牌所带来的高额回报,公司仅仅在自有品牌出口这一项中,一年就能创造一个亿的产值。

B类制造型。有一定生产技术的企业专注于制造环节,并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在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下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时,企业将不会局限于满足自己已有的市场份额,而是设法向外部输出剩余的生产能力。因此,不论这类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品牌,为了尽可能地消化掉生产能力,它们往往会选择做“贴牌”。因此我们认为,企业的生产能力对于选择做“贴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形成以下趋势:

B1: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能力越强,越倾向于做“贴牌”。

B2: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做“贴牌”。

B3: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能力越强,越倾向于做“贴牌”。

B4: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能力越强,越倾向于做“贴牌”。报喜鸟集团为争取国际名牌服装贴牌加工,先后用了三年时间,除了在生产技术工艺品质上按照国际品牌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提升外,还在企业环境、员工福利等方面,按照国际环保等要求进行了改造,最终成为英国玛莎公司的唯一指定加工点。报喜鸟则将原来的自有品牌经营压缩到了很小的比例。像报喜鸟集团这样,为赢得国际品牌加工业务,把精力集中在装备技术改造上,把精力用在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上,使整体竞争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C类市场型。制造型企业为了在市场中抢占一定的份额,需要培育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选择进入行业价值链的下游,是否进入市场流通领域拼杀。一般来说,市场开拓能力是影响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可以通过主动建设销售渠道、寻求最佳的广告宣传途径来逐步开拓自己的品牌。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对于拥有自有品牌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形成以下趋势:C:制造型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越强,越倾向于拥有自有品牌。

森马和美特斯邦威是温州服装界里做市场营销的佼佼者,他们以休闲服饰为主,请当红明星做代言,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并有者良好的品牌声誉,因此,他们主要从事自有品牌经营。

4调整温州OEM服装企业的经营思路

温州的OEM服装企业已经占了温州服装企业的半壁江山,这作为国际分工深化的产物,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总体而言,OEM这种方式优点突出:一是经营风险低;二是进入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三是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生产制造技术。当然,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要是生产的稳定性差,难以自主控制自己的命运,缺乏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获利较小。所以不管是属于哪一类型的温州服装企业都应该在权衡OEM利弊的基础上,调整企业的经营思路。

4.1走向ODM和OBM

一般认为,以往的OEM经营方式的代工企业只是乐于赚点加工费,居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代工企业如何从后台站到前台,跳出单纯代工的微利宿命,以及OEM的双方如何面对共同的客户,这是OEM发展的根本问题。从品牌视角看,则是从OEM向ODM直至OBM发展,做OEM与品牌战略兼容。服装企业同样可以照此思路发展。在温州由于产业发展时间早规模大,积累了一些优秀的服装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将生产能力与设计能力相结合,依托委托商的品牌运做能力将企业做大做强。

原始设计制造商ODM(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r)和原始品牌制造商OBM(OriginalBrandManufacturer)在国内外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牌企业,比如GE、Nokia、Philip等等。应该承认,代工企业的品牌和设计能力同老牌的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当然在合作过程中,代工企业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既夯实了制造环节的软件与硬件基础,更了解了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经营惯例以及通往国际市场的渠道,为代工企业自建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做好了铺垫。

从台湾宏基、中国格兰仕、韩国三星、美国IBM等公司的经验来看,做品牌与做OEM是相辅相成的。单纯做品牌或者OEM风险都较高,做品牌与OEM并行不悖则可分散风险。代工企业通过OEM战略联盟,可打破外包业务所造成的代工与消费市场之间的隔阂,了解市场,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提高产品以及工艺的开发与设计能力。通过重新定位,代工企业从OEM地位升级到原始设计制造商(ODM)乃至原始品牌制造商(OBM)。代工模式的发展趋势是走向了既做品牌又做OEM的两条腿走路战略,即使终生代工也要创建自己的代工品牌[4]。

在温州服装业普遍采取外包业务的激烈竞争环境下,自主品牌和代工同时并举可以分享产能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完全集中于某种业务活动不会好于OEM、ODM和OBM模式同时并行的业务活动。保持自主品牌业务比之完全代工,优点在于企业能够亲自感受和接收到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市场信息,这有助于针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灵活的产品研发与设计调整。做OBM还可在市场上推出自主品牌产品,向寻求外包业务的企业发出具备产品研发与制造代工能力的信号,以便接到更多的代工订单,从而给代工企业学习、吸收和创新的新机遇。

4.2融入SCM

“未来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英国著名物流专家科里思托佛对供应链战略给予如是评价。在供应链思想的指导下,欧美日的大企业纷纷变革传统的生产模式,把与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建立联盟伙伴关系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外包协作已成为国际著名服装企业改革传统经营方式的战略手段,不仅大企业在利用,中小企业也在利用。外包协作俨然已成为一种迅速崛起的经营方式[4]。

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地承接外包业务,努力融入SCM已成为OEM厂商经营的新战略。如温州品牌“夏梦”与意大利品牌“杰尼亚”合作,前者成为后者的供应链伙伴,加速了“夏梦”的品牌国际化进程。再者,温州的“法派”与日本“伊腾忠”、温川的“华士”和美国“LEE”、温州的“报喜鸟”和意大利“玛佐托”的合作,不仅表明温州服装的技术水平己得到国际名牌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温州制造”已融为国际知名品牌服装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OEM厂商而言,争取成为名牌大公司的供应链成员,已是OEM经营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积累的重要途径。他们力争从OEM业务中积累经验,向OEM伙伴学习,构建学习型组织。一般说来,成为名牌公司的OEM供应商,企业在持续获得采购订单的同时,还会得到名牌公司在新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组织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为其迅速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开拓新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为“夏梦”“法派”“华士”“报喜鸟”等温州服装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他们在委托商上学到的东西对于他们发展原有的自有品牌有很大好处。众多OEM厂商可以在融入SCM经营中努力学习和提高,制造技能精进,使规模迅速壮大,实力不断增强,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成为行销全球的ODM或OBM。

4.3迎接虚拟化浪潮

虚拟经营是指企业突破组织的有形界限,虽有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却没有完整地执行这些功能,而是借用外部力量、整合外部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4]。

森马和美特斯邦威是较早进行虚拟化经营的服装企业,他们在品牌创立之初就没有自己的工厂,将全部加工方面的环节交由其他工厂完成,自己只进行款式设计和市场销售方面的增植环节。这样,他们的管理视野大大拓宽,资源运筹的外延也从企业内部伸展到外部,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畴,从而可以使各种优势互相集成,催生出更加强大的综合优势,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总体而言,虚拟经营基本上有五种形式:虚拟生产、虚拟共生、虚拟策略联盟、虚拟销售网络、虚拟行政部门。虚拟经营的最初形式,是外包加工的虚拟生产。对于温州C(市场)型企业来说,虚拟经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创造了品牌,企业却不拥有生产线。这使得企业不同产品的调整成本很低,可以很快地反映市场的变化,专注于设计、行销的规划,创造企业高弹性的竞争优势。当前的虚拟化浪潮风起云涌,企业的虚拟经营在创造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地创造了OEM市场的广阔空间。不管虚拟经济如何发展,OEM在制造环节极大地支撑着虚拟经济的发展却是永远“不虚”的。实质上,虚拟经济的发展演进也就是OEM的拓展与延伸。

5拓展温州OEM服装企业的经营渠道

5.1针对A型和C型企业

第一,完善市场销售体系,加强与下游批发商/零售商的合作

以前,很多服装企业对经销商采取寄卖和月结方式,结果不仅库存增加而且呆帐增多,造成严重亏损。目前,企业开始尝试品牌的销售运作方式,在各大城市寻求加盟商,卖断商品,协助他们开店,培训悄售技巧,成效显著。温州森马就是较为成功的一例,而且该企业还召开全国商会议,与385家商建立“共生共荣,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同时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配送中心,完善企业的配送m络,提高对·零售商的配送服务质量。

第二,提高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供应链的运作重点逐渐转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方面。服装业也是如此。品牌服装企业可以考虑将服装加工业务外包,将运作重点转移到品牌运作、服装设计和销售网络建设,形成自己的核心竟争力,构筑简洁供应链。如温州森马的虚拟化运作方式。

第三,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

构筑灵敏反应型供应链需要与上游供应商加强合作,通过“做大市场”这一利益共同点,及时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计划,保证供应及时,物流通畅。

对于服装品牌经营企业将加工业务外包的情形,服装生产厂家也属于供应商,而且,是品牌经营企业最直接的上一级供应商,两者的利益关系更为紧密,因此,与服装加工企业的合作尤其重要。双方应该共享POS信息,建立起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面料供应商,服装企业不能只限于在新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与供应商合作,并且需要针对面料环节较为薄弱的情况,提供一些深层次的合作项目,如资金支持、市场拓展等。

第四,建立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

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企业需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力度,如采用服装CAD系统进行设计和生产,建POS系统掌握销售信息,利用EDI传输报文等。在这些硬件基础上,通过专业的信息技术咨询,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开发适合本企业运作实际的管理系统。

第五,对接国际知名销售集团

目前令大部分温州服装企业尴尬的是,温州服装全国大商场进不了,小商场进去划不来,因此如果温州有多家企业进行优势组合,再寻求和诸如ITAT集团(港资大型国际品牌服装、百货经营企业)的合作,专门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目前ITAT在全国布有600多个网络,大的网络有一二万平方米,对接ITAT是一条发展捷径。

温州服装企业之间也必须优势互补抱团突围,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介入大型销售集团,必须有长期的规划性,同时可以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乃至发展为上市企业。

5.2针对B型企业

作为一种长远战略目标,发展自有品牌是必须的。但是企业的发展是呈阶梯式的。目前,我国企业现在还没有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的资格,必须看到,OEM的市场确实存在,可以说,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企业界有句老话:“如果你不能战胜对手,就加入到他们中间”。合作总比不合作好,少一个竞争对手就等于多一分竞争力量。通过与知名企业间的OEM合作,可以缓解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培养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为企业自有品牌做踏板。

OEM是一种权宜之计,企业如果不具备自己做市场的有利条件,不妨先把OEM作为一种主要经营策略来对待,至少可以把它与“自己做市场”、“做自己的品牌”放在同等地位来并列实行之。企业不应该轻易放弃或拒绝OEM。一般说来,做市场要比做产品难度更大。如果一个企业在产品生产组织上己经相当专业,一个企业的技术开发模式己经习惯于产品的生产,并且己经形成了产品的生产优势,不妨发挥生产特长,暂时先将OEM作为一种经营战略来从事。通过OEM层次的提升来培养企业的竞争能力。

OEM模式向自有品牌的转变可以通过ODM这个中间衔接模式来完成。OEM竞争的要素是品质,成本,交货期;ODM是则是设计能力,品质,柔性。在OEM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企业的产品设计能力和市场能力等,使企业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达到。ODM生产的要求,以实现OEM向ODM的生产模式转化,为企业自有品牌作衔接.

成功的自有品牌企业要重点抓住研发和市场。可以说,创立自有品牌的成功的关键是企业对研发能力和市场能力的把控,因此,创立自有品牌成功的重要条件就是拥有超出竞争对手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对于温州中小服装企业来说,OEM正是一条可以借机提高产品设计和制造水平,获得市场营销能力的可选之路。

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建立自有品牌是许多温州服装企业获得持续生存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各自的起点不同,在各种能力上具有差异,因此达成这一目标所要经历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对于温州当前的众多服装制造企业而言,选择“贴牌”抑或“创牌”战略时,当然需要考虑外部宏观环境变化、产业链变迁所带来的威胁和机遇,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所积累的资源和能力。对“贴牌”战略的选择必须根据企业现有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状况来确定,同时还要清楚战略选择的动态性,需要紧密关注相关要素的变化。换句话说,那种简单地认为“贴牌”是一种过时的战略选择,温州服装企业应该摒弃“贴牌”,迅速树立自己品牌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要注意的是,选择任何一种战略模式的企业都必须要对自身的综合能力加以培育,只有这样才能为其他各项能力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有力的支持,确保战略选择和战略转型的顺利实现,推进温州服装企业的持续成长。

事实上,以生产制造为基础,向行业价值链上下游延伸、创建自有品牌是温州服装企业持续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发展产品研发方面的能力,进入行业链的上游,进而建设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立足于制造环节,大力培育自己的市场能力,向下游的市场环节延伸,深度开拓自己的品牌。正因如此,当前国际上的“贴牌”趋势已经开始从OEM、ODM向DMS和EMS的转化,并发展到了OBM(OwnBrandManufacturing)的崭新阶段,它要求制造型企业不仅进行深度的产品制造活动,还拥有并深度开拓自己的品牌。这种逐级转化的趋势对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技术、市场和组织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也推动着制造型企业的不断升级。

参考文献

1尹祚华.国内OEM企业的品牌战略研究.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050601

2姚钟华张涛著.OEM与加工贸易管理方略.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3林万乐.温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前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901

4裘戈锋.我国服装企业的经营战略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00501

5S.Illeris,[J].NewOEMandexportdivision,ACRNews,Vol.JunNo.Sup,2007(5)

6伊恩.本,吉尔.珀斯著;陈瑟译.外包制胜: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竞争优势.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7吴卫刚.服装企业ISO9000质量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8王革非编著.服装企业战略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9郭燕编著.中小服装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10金勇兴著.温州企业集团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谭月.中国企业品牌发展路径研究——以OEM为基础.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0101

12陈乃启.温州国际轻工业制造基地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0501

13于而立.温州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00301

14胡永利.外贸服装加工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及优化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060510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篇2

(1)企业内部环境的自由化动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的三大核心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也越来越不可确定。比如财务资源受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职员每天面临网络、报纸、猎头公司、中介机构等提供的强大诱惑,在越来越丰富的社会的传播手段影响下员工的个性越来越强。尽管企业对外部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可能随之增强。但是高层管理者则根本不可能对每一条信息都及时做出反应。

(2)商业活动日趋全球化。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商业活动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各个领域所发生的一体化趋势。从当前情况看,其进程进一步加快,主要表现在:世界统一大市场加速形成、生产全球化日益加深、生产要素全球化在迅速扩展等。

(3)消费者消费需求变化加快和购买行为呈高维的非线性。这使得企业采用的营销组合策略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能准确预测的。消费者群体是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这种非线性表现在生理、心理、物质、精神、关系等方面。这些方面常常会表现出随机性与分散,比如无理性的冲动购买。但大部分程度上,人们的购买行为更表现出混沌性,这可以从无论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有其购买者看出。

(4)速度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创新呈现连续中断(continuousdiscontinuity)而导致产品市场可能很快出现和消失,竞争规则发生变化,大规模定制等不确定性变化的特点。能否准确的、迅速的进行复杂问题的判断考验了一个企业的反应能力,而知识管理便是在全局角度提供复杂决策的一个体系。同样用来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标准作业流程带给企业的是更强的竞争条件,在企业的战术层面,这是行之有效的信息系统工具,而知识管理能让企业聪明地赢得战略的胜利。

(5)营销环境复杂程度大大加深,可测度大为下降。现代企业的营销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其中各个因素不但在持续变化,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在不断变化着,形成了一个混沌复杂的系统。企业与政府、员工、顾客、供应方、竞争者、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上述各因素之间都在进行着复杂的互动作用。在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情况下,试图从上述复杂过程中识别出对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比较困难的。不但营销环境会影响企业行为,企业也能够改变产业结构及竞争格局,在这个混沌系统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6)技术对企业营销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当今世界,企业营销环境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特别是在网络经济时代,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在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教育水平的差异是影响需求和用户规模的重要因素,已被提到企业战略制定的议事日程上来。

企业实际所处的营销环境往往是模糊而难以分辨的,这需要企业决策层有正确而统一的判断。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企业环境可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且最难以判断的是,当某种外部环境要素发生变化时,由环境系统本身具有的要素相关性和复杂混沌性决定的其它环境要素往往随着发生程度和方向均难以预料的变化。这些情况大大加剧了企业环境动态变化的程度,增加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2基于混沌系统的企业复杂营销环境的对策

(1)企业的营销活动并不是纯随机的行动,它是在企业吸引——营销战略目标的吸引下,在科技进步、市场竞争、顾客需求等多种因素的驱动下发生的一种行为。它虽然受营销战略目标的吸引,但却不可能精确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总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吸引域内活动,是有边界而又不可重复的行为过程。

(2)企业应制定长期的营销战略计划。企业系统内、外部存在着许多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使得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人与人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对企业系统输入初值的微小差别,将导致输出的巨大差别,因此预测的结果常常是不确定的。基于“因果失联”的思想,企业作长期计划不应过分注重预测结果的精确程度,而应注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的分析,减少营销战略的刚性和被动适应性、缩短战略规划长度,增加战略的柔性、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3)企业应提高系统的自组织协同能力。自然系统在远离平衡态而进入混沌后能够产生新的有序行为,它们产生过程的方法同样可“移植”到企业系统的混沌管理。企业系统混沌发生的内因是企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及内部子系统(或要素)和外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外因则是其周围的环境条件。按照“混沌运动背后隐藏着确定秩序”的观点,企业系统可以通过诱导随机性“涨落”即混沌的产生,为企业产生有序结构提供新的契机;另一方面由于混沌系统能够迅速地在许多不同的行为方式之间进行转换,在企业系统内部可用一个混沌子系统来扰动其它子系统,以使它们产生协同现象,就显得特别灵活。如可以通过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等方法,使企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为了适应奇异、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形成一种有序的结构和状态,即“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4)企业要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中,在组织形式上呈现为“金字塔”式的层次型结构。为了在混沌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管理者应将注意点转移到“适应、调整、变革”上来。通过在企业内部各子系统(各部门)之间通过建立“网络结构”的柔性组织形式,消除企业系统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边界,使得企业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富有“弹性”,各不同层次都能等同地面对环境,相互并行地协同并适应环境变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境,则能增加企业系统的开放度,提高企业系统适应系统环境变化的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并非营销环境有关的所有对象都是混沌的,它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才是混沌的。但是混沌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益变化的营销环境。,因为根据混沌理论,理性决策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是正确的、可预测的,但在长时间内则存在随机性。正如美国的混沌学家福特所说的,面对混沌系统的预测应该是“用混沌预测混沌”。实践证明,美国、日本一些大公司的高层主管在面对复杂的营销环境决策时采用的混沌决策方式往往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治,韩国照著.市场营销的方法论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

[2]赵锡斌.混沌系统、企业环境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2006,(2).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篇3

建筑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客观上说,建筑企业的品牌建设在认识上和推进力度上,与其它行业相比是很难相提并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企业的品牌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企业品牌的名称、品牌价值、品牌形成过程、品牌内涵等方面,与其它行业的品牌有着很大的不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企业品牌无论对什么企业都变得十分重要,加强建筑企业品牌建设的任务也变得十分突出。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解决好品牌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是对企业品牌的认识问题。建筑企业受行业特殊性影响,以及机制体制上的一些障碍,品牌意识和观念有淡化倾向,对品牌的认识和了解很模糊,片面认为企业品牌离我们很远,或者说企业品牌对我们无关紧要,在参与建筑市场的角逐中,也很少靠企业品牌的手段去竞争,更多地依赖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为企业创造发展机遇,靠所谓的能人和各种关系为企业赢得生存发展的空间。随着建筑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忽视企业品牌的作用最终会阻滞企业发展。

二是如何打造企业品牌的问题。建筑企业的品牌怎么打造,采取什么途径和方法,企业品牌的价值如何去提升,去挖掘、去发挥,这是建筑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课题。如果对企业品牌认识和研究不足,在品牌建设上就会缺少有效方法和手段。一种是把品牌简单化,片面认为建筑企业的品牌就是一项项工程;一种是把企业品牌抽象化,认为企业品牌是领导考虑的问题,是少数职能部门研究的事情,品牌建设与广大员工关系不大。企业品牌建设一旦缺失,就会使企业品牌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更不谈对企业品牌建设进行系统和长远规划。企业品牌的目标和定位不够清晰,当然无法有效地实施企业品牌战略。

三是企业品牌与企业文化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企业品牌应该是广义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近几年来,不少企业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基础工作,但大多还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好象是应时应势而做,如何让企业文化深入企业、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打造企业品牌服务,似乎做得还不够。从企业文化层次上去提升企业品牌价值,这应该是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的最有效手段。在不少建筑企业,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只要干出有影响的大工程,企业品牌价值自然而然就跟着提升了,这一点当然没有错,但光靠这一点,是不够的,企业品牌如果离开了企业文化的支撑,这种品牌会是苍白的,或者说是难以持久的。因此,把企业品牌融入企业文化中,让企业文化在品牌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这是打造企业品牌的关键。

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的影响

通过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既是企业品牌战略的实际步骤,也是发挥企业文化作用的重要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企业品牌的形成和塑造,就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展现,在企业品牌身上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它通过企业品牌标识来体现。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的影响主要有:

一是企业文化的视觉识别系统是品牌标识的外在形式。品牌标识包括品牌名称和以符号、图像、图案、颜色为特征的标识。视觉识别系统在品牌形象塑造过程中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企业通过视觉识别的创新,以新的标识,向企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传达企业新的文化理念,从而塑造企业新的形象。在品牌创新过程中,品牌标识的创意和策划不仅在程序上是第一位的,而且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个企业品牌标识本身可以产生一种独特的魅力。

二是企业文化的理念识别系统是品牌标识的丰富内涵。企业理念是由一个企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经营哲学、使命、目标、精神、道德、作风等构成,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理念识别是企业形象识别的灵魂和整体系统的原动力,它对品牌标识具有决定作用,并通过品牌标识等载体表现出来。这就好比一个人具有的内在独特气质只能通过他的行为和外表才能感受得到。品牌标识设计,将企业精神、理念、价值观等理念识别的内容,用具体化的、视觉化的传播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准确地、快捷地传达出来,使社会公众一目了然地掌握企业信息,并产生认同感,从而达到企业形象识别的目的。品牌标识在企业形象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品牌标识的基础是企业的文化理念。

三是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品牌标识创新的基础和内涵。品牌标识创新是企业文化理念变化和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和标识形象创新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好的品牌,向人们传达了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形成品牌忠诚度。要铸就优秀的企业品牌,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是不可能的。

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打造企业品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建筑企业在打造品牌中要注重发挥好企业文化的基础作用。

一是通过建设企业文化规范企业品牌。

对于企业品牌的基本问题,如树立什么样的企业品牌、怎么打出企业品牌、品牌标志应该是什么样子、怎样解释企业品牌的内涵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很难使企业品牌得到有效统一和规范,企业品牌标志总是换来换去,定位不明确,形式单一,没有过多的实际内涵,甚至在企业内部各单位中各自使用自己定出的所谓品牌。这就必然会给企业品牌的定位造成混乱,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大大减弱,十分不利于建筑企业整体优势的发挥。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可以把完善规范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作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在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中,完善企业视觉识别、理念识别和形象识别等核心内容,并大力推行,规范执行,从而有利于企业品牌形式的规范,丰富品牌内涵,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篇4

(1)企业家是企业讲信誉的倡导者。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曾这样总结道,“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意思是说,小企业的成长依靠的是领导者个人的管理能力,而大企业的发展则依靠的是领导者的做人素质。换言之,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侧重做事,则他的企业不可能做大,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侧重做人,则他就能做一个大企业。企业家以诚信为本,讲信誉的经营者关注企业信誉,倡导企业信誉,加大企业信誉的建设,企业的信誉就会得到提高。

(2)企业家是企业讲信誉的推行者。企业家是企业讲信誉的身体力行者。海尔集团在初创时期,集团总裁张瑞敏毅然决定,将76台存在一定质量问题的冰箱,由责任者亲自用大锤砸毁,他说,不仅是砸掉有问题的产品,关键是砸掉有问题的意识,建立起全新的产品意识。这次事件在职工中造成极大的震动,职工的质量意识从此有了质的提高。

(3)企业家利益离不开企业信誉。企业家的利益取决于企业的利益,企业的利益依赖于企业信誉,企业信誉良好使得企业顾客对企业充满忠诚和满意,顾客愿意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稳定的交易关系会导致交易成本的下降,导致企业利润的进一步增加,企业家从中获取丰厚的回报。

2企业家信誉和企业信誉

企业家信誉是企业家自身的信誉,诚实守信讲信誉,企业家信誉与企业信誉是紧密联系的。

(1)企业家信誉是企业信誉的内容之一。企业信誉是企业所有成员的信誉之和,这里包括企业员工信誉和企业家信誉,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必然拥有一个信誉良好的企业家。

(2)企业家信誉与企业信誉是相互促进的。企业信誉好,是企业历代企业家精心培育的结果,同时又是对现任企业家的信誉的约束和激励。企业家良好的信誉反过来促使企业信誉的提高。此时企业经营者的良好的信誉使其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高的赞誉,这种赞誉就成为企业经营者关注企业信誉建立和维护企业信誉的动力,通过企业信誉表现出来。

(3)企业家信誉与企业信誉是相互制约的。企业家不讲信誉对企业信誉有着极大的破坏力,试想企业的决策者不重视企业信誉,甚至于提倡失信,那么企业的其他成员也更加无视于企业信誉的重要性。当企业的所有成员都无视企业信誉,不再在企业信誉上下功夫,甚至于破坏企业信誉,那么企业怎么能有良好的信誉?而当一个企业声名狼藉,那么人们对企业家信誉的评价也不会高的。

3企业家信誉的影响因素

3.1企业家的道德水平

守信是道德的内容之一。“自古人皆有死,人无信不立”,企业家的道德水平越高,他们就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而违反承诺,他们就能够视企业的信誉如同自己的信誉,对企业信誉用心呵护。同仁堂的创始人乐凤鸣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成为历代同仁堂人的制药原则。而当前市场上假冒伪劣盛行,造假者置他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于不顾,他们明明知道犯法,但仍然造假不误。企业假破产,真逃债,企业间的三角债,金融机构庞大的不良资产,这其实就是这些企业家的道德沦丧,导致信誉缺失。

3.2企业家的认识水平

企业家对企业信誉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是长期经济利益观,认为企业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本,现在企业建立和维护企业信誉的成本都是对未来的长期投资。这项投资所带来的收益表现在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和满意,顾客愿意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稳定的交易关系会导致交易成本的下降,企业利润的进一步增加以及企业在市场中的长期永续经营。长期利益的驱动使得企业家注重企业信誉的建立和维护,把赚取更多的金钱只是当作成功的符号,把永续经营、永久盈利作为目标追求,视履行承诺为当然。二是短期利益观,他以目前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为目标,短期利益导向使得企业家只看重眼前利益,不顾长期利益,不顾道德,唯利是图,企业也就没有信誉可言。

3.3企业家与企业利益的关系

如果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企业家的利益休戚相关,那么企业家就有积极性去培育企业信誉。我们知道企业信誉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由于企业信誉的长期性和无形性,导致企业家看不到企业信誉的给自己所带来的好处,不能从这种企业信誉的行为中获得收益,因而企业家就没有动力去建立和维护企业信誉,而且不能确定在这个位置干多久,企业未来收益或许是由别人分享,那么他肯定追求眼前利益,(特别是我国的“59岁现象”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这对企业的信誉的破坏力极大。

由于失信行为而对企业家的惩罚力度。当企业出售假冒伪劣产品,脱逃债务,拖欠银行贷款,伪造财务信息,通常是对企业严厉的制裁,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而对企业的负责人却给以较轻的处罚,许多企业家只是易地做官,这种惩罚由于是由整个企业以及企业的所有员工来承担责任,因而弱化了对企业家的惩罚,无助于对企业家失信行为的约束。对企业家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越大,越有助于企业家对信誉的重视和培育。

4加强对企业家的信誉管理,培育企业家信誉,提高企业信誉

由于企业家在企业信誉的塑造和维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面临当前严重的信誉状况,培养信誉良好的企业家尤为重要。这就要我们加强对企业家的管理,为企业家讲信誉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4.1建立“企业家”信誉档案以及公示制度

对企业家的信誉行为建立档案,并定期进行公示,使得信誉良好的企业家的好名声得以迅速传播,有利于社会公众的了解和监督。这既是对企业家好信誉的褒奖,同时也为企业选择企业家提供了依据。

4.2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

特别是在我国国有企业,许多企业家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只要不出大事就可以在企业安安稳稳的呆下去,只是醉心于如何能平安的度过任期。因此要打破这种委任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通过企业家市场的优胜劣汰,使得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家能够找到用武之地,发挥其能力,同时使企业家产生危机感,更加努力的工作,而信誉差的企业家则被市场所淘汰。

4.3加强对“企业家”的约束机制

因此首先要加强对企业家违信行为的惩罚。这种惩罚包括道德上的惩罚,企业家由于其失信行为时的社会公众对其人格提出质疑,从而影响其进一步的升职和调任,较严重的要辅以经济上的惩罚,甚至于法律上的惩罚。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家的离任审查,企业家并不因为离任而不再对企业的信誉负责。其次要加强对企业家的考核。对企业家的评价建立全方位的评价,而不只是企业利润的数字体现,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持续发展,这样更有助于企业家对企业长期发展关注,愿意为企业的信誉付出长期的努力。特别是资本市场内外都片面看重股价,把股价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为了股价,企业家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公司的长远经营上,而是想方设法创造一个符合各方期望的利润高度来支撑挤满泡沫的股价,这就破坏了企业家长期经营的动力。再次建立企业信誉的负责制,企业家对企业的失信行为承担首要责任,即作为企业的领导,要对其所作的决策所带来的后果承担责任,严重的承担法律后果。

4.4加强对“企业家”素质的培养

首先是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诚信,“自古人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千金难买布季一诺”。企业家道德水平的提高,使其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而违反承诺。其次是职业素质的培养,企业家必须具有过硬的职业本领,才能正确地把好企业的脉搏,指出企业正确的方向,企业的信誉才能得以长存,也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家的信誉。特别是虚拟经济的出现,各种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虚拟资本交易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虚拟经济的过度增长使得经济增长带有极大的水分,也把企业推入风险的浪尖。如果企业家对这种虚拟经济判断失误,不能很好地加以掌握,当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企业就会面临破产,信誉扫地。因此企业家更应该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以长期发展为目标,从而充分利用虚拟经济的好处。以安然公司为例,安然公司的破产不全归于假账之列,安然使用了复杂的金融工具,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4.5建立和完善对“企业家”信誉的激励机制

企业信誉是一个长期的投资,同时这种长期投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所回报。这种视距使得未来的收益不确定,因此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使企业家拥有长期经营的愿望,才能更乐于培育企业信誉。首先是报酬的激励。要寻求企业家短期报酬与长期报酬的一个结合点。股票和股票期权是高级管理人员享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退休金计划有助于解除企业家的后顾之忧。他们对激励经营者的长期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家应该对其予以精神上的表扬和奖励。企业家守信誉的这种行为得到褒奖,就是对企业家的肯定和鼓励,使得企业家从讲信誉的行为中得到好处,更有利于调动企业家讲信誉的积极性。

摘要企业家是企业信誉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企业家的信誉有助于企业信誉的塑造和提升,因此企业家对企业信誉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从企业家信誉着手,更有助于企业信誉的培育。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信誉企业家信誉

参考文献

1张俊民.会计诚信监管呼唤制度创新[J].商业研究,2004(2)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篇5

【论文摘要】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随着生产要素的多元化,投资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无论是投资的主体、对象,还是投资的工具、方式等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由于投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投资已经成为每一个企业力图做大做强,扩大规模、增强效益、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投资的现状

在企业不断运转过程中,投资和再投资是企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企业经过一系列筹资活动后,可能积累了不少资金,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呢?要达到上述企业经营理财的目标(即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就必须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投资活动。

投资是指为了获取将来某些不确定的价值而放弃目前一定价值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未来价值。

我国大多企业现状是有了资金想发展,却不善于、不敢于进行投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投资风险越来越大,不少企业难以对投资机会做出理性判断,不敢将资金轻易投出,害怕血本无归。这种现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商品供应充足甚至过剩的经济背景下,激烈的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使这些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死死把握住手中的资金,维持自己的主营业务,只求能维持现状就万事大吉。而在国有企业也存在着相同的现状,这固然取决于决策者学识水平、素质胆识和责任心使命感,但更大程度决定于现存社会经济的环境压力、干部考核体制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二、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资无疑是企业变革求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循规蹈矩,无所作为,其结果必然是走投无路,山穷水尽。除在现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许多企业还存在如下问题,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找出其解决对策。

1、管理方式不当,损失严重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督措施不力,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

原因:不科学的投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投资管理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投资的体制和机制不顺,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忽视科学投资战略规划和精确的预算控制,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分析和市场应急措施,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等。

对策:实施一种先进的投资管理方法。管理要依法而行,管理要建章健制,形成一套真正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投资管理方法,按照投资建议、可行性论证、投资决策、投出资产处置和销售等环节对投资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健全投资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界定关键区域的责权利,既要防止权力重叠,又要避免权力真空。实施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合理奖惩办法,形成齐抓共管之势,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力争每一项投资都能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运行、高效能管理、事前论证民主科学、事中监督及时有效、事后考核评价准确。

2、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市场调研是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查和营销分析,不仅要有可靠的实地调查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已有的真实材料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重视市场调研,缺乏对供需关系的研究,产品设计和制造不能完全针对市场。

原因:有些企业往往没有掌握充足的可靠的信息,因此专门研究规避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查的方法不当,缺乏科学依据,搜集数据失真,从而导致错误理论,误导企业选项,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对策:企业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掌握足够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座谈会、街头访问、入户调查、跟踪测试、商店研究、企业研究、二手资料收集等等,每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采用的方法。

3、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对内投资风险与其本身经营密切相关,对内投资一旦形成后,其投资风险就包括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企业特别风险和自身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而对外风险和本企业的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它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特别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这两种风险对投资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控制的。

原因:一些企业由于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对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加强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因素,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也会起到减少投资损失的作用。

4、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说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国外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善于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使比自己大的企业想吃吃不掉。我国的很多企业投资创新意识不够,往往追随比自己大的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原因:决策带有盲目性。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实际导致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领导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的性质及其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重大投资决策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盲目性。

对策:树立投资决策的创新意识。企业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推陈出新,以不间断的自我积累、产品开发与升级、技术创新,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去抢占看来会盈利的非自己经营领域的市场。不知简单的盲从只会使整个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面对如潮的外国企业,诺大的市场只能拱手相让。我国的企业也应该吸取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文章。

5、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

在资金不足的困扰下,如何进行投资并能取得良好的收益,对每一个企业投资决策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其因在于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由于有的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影响了其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不注意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够健全,因而,很少深入地分析处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在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程度较高,存在比较熟悉的职业经理市场,对于管理素质的界定、划分和测评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标准,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合理。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经理市场刚刚启动,现有的管理者也大多与行政级别挂钩,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加上管理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较小,造成管理者群体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

对策:一支优秀的投资管理队伍。随着投资领域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越来越需要一支协同有效的管理者队伍。要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既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又有投资管理经验和有关财务、金融、审计、税务、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各方面人才。

6、投资决策程序混乱

投资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不管是国有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是中小民营企业老板的个人偏好、经验和知识,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不经民主决策程序,没有必要的投资论证,盲目投资、意气投资、感情投资、政治投资等现象层出不穷。

原因:不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对于国有企业造成目前这种不民主决策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一元制下董事会监督权、经营权与决策权混同。

对策:采用一种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改变决策者仅仅靠经验、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观念和做法,拓展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强调企业自主投资过程中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延伸决策者智力和视野,从而使决策者将原先模糊的管理经验和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化、定量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保证决策的合理化、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得到投资信息之后,应避免一言堂的误区,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科学决策。公务员之家

三、企业投资的进一步思考

企业要想永远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壮大,除了要认识到在其投资中的现状、问题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外,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应特别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进入市场以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内部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风险客观存在。因此企业领导,需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快速科学的做出投资决策。尤其是有些行业,由于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巨大,因此投资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2、企业投资风险及其控制

由于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一项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如果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且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那么就必须对它进行测量并在决策中加以考虑。否则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3、建立投资退出战略

企业应该对投资项目定期进行分析、排序,慎重部署投资退出机制。

很多企业在投资时往往只考虑日后如何经营,却很少想过如何适时兑现投资,更少想过如何收拾亏损残局。对企业来说,投资总是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企业通过投资、再投资扩大规模后,往往面临着如何退出已有投资的问题。不少企业正是由于没能在投资的进入与退出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参考文献】

[1]陈伏辉: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19).

[2]闫红霞:浅议我国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

[3]马兴元:试论企业投资过程的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2006(16).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市场经济公允价值

Abstract:Regardingnewoldaccountantinthecriterionaboutthepropertydepreciationprocessingimportantdifference,thisarticlehasalreadycarriedonamorecomprehensiveinductionandthesummary,andthereasonwhichproducestothedifferencehascarriedontheessentialanalysis.

Keywords:AccountantcriterionPropertydepreciationMarketeconomyFairandjustvalue

新的会计准则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适应国际化的需求而制定出台的。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规范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与和谐统一。同时,新的会计准则对现行的1997年~2001年期间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调整和修订。鉴于原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的诸项规定中存在不够严谨之处,从而在企业会计实务中易被企业用来操纵利润。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内容上于国际上接轨,制度上封死了上市公司企图操纵盈余的通道,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一大进步。新准则的资产减值部分引入大量全新理论体系,实践操作性比较强,增加信息可靠性。

资产减值的会计思想萌发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沿用至今的借贷复式簿记,当时的会计实务当中出现了资产减值的思想。进入70年代,西方国家将“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作为减值的永久性确认标准。8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在一般行业大力推广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9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出台关于资产减值的专门会计规范,标志资产减值会计的全面推行。目前美国学者的研究得出资产减值可以被企业利用操纵利润,以及资产减值在行业中存在差异等结论。

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企业的经营形式,同时促进了会计的变革。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入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财政部于1998年1月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并于2000年12月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重新明确的定义了资产,正式引入资产减值概念,并将资产减值计提范围扩大到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等八项资产。将资产减值明细表纳入到报表体系中,作为第一附表。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在原来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其中,销售净价是指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这一处理,主要是根据对会计信息的历史成本原则的应用。然而,在实际的资产商品买卖市场中,一些资产产品缺乏活跃的销售市价;或者,即使存在销售净价也可能由于价格经过较大的变动后导致历史成本价格已经不能可靠的反映出该资产的相关市场信息。这样,完全依赖销售净价定义可收回金额的规则不能密切的反映出当下信息,而企业拿它作为资产减值的信号就很难体现预测和警示性的作用。

类似于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这一提法的偏重,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同样采用了“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来重新衡量资产出现减值迹象的标准。其实,对于是否使用“公允价值”这一概念的争论由来已久,这源于在我国以往的会计核算体系中,一直较为偏重的是原始信息,在很多原则的制定上都着重体现了历史成本原则。而从国际上来看,会计核算中偏重于相关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我国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反映现行信息更有利于企业主管做出职业判断和商业决策。就商品本身来说,随着销售形式的多元化,存在销售协议价格的条款已经不能覆盖到所有商品。母子公司,关联方交易,捐赠与受赠,上下游生产之间的资产转移等众多情形往往不具备为资产制定明确的销售净价的条件。公允价值的提出更符合会计核算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比性原则。

在新准则中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换句话说,新准则中规定的可回收金额就是资产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高者。这里,对未来现金流量要进行折现,强调现值概念。对于资产净额的确定,原则上等于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新准则在资产减值方面作了很多重大变动,在新准则颁发之前,我国没有单独的资产减值准则,表明资产减值已经成为会计改革的中心和焦点。资产减值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其背后隐藏着企业利益争夺分割的实质,在股东和管理层,股东和股东之间,均存在为利益分配而进行的盈余操纵。新准则在这方面出台了更细致更严格的规定,使会计信息更真实透明。我国原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资产减值概念,但并未形成体系,只是要求计提八项准备,计提范围为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这八项资产。新准则不但扩大了范围还引入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等概念,从会计技术上实属突破。以往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减值处理的规定在实务中常被曲解或不合理操纵的几点。这迫使准则的制定者有必要在资产减值处理上拟定出更加严谨和完整的规定细则,一方面是对我国企业会计处理方法的规范,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时机。

针对原有准则或制度中的疏漏之处,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一些变动和修改。我国原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这样的规定使得资产的实际净值与现行市场价值具有最佳对应关系,令资产的实际价值得到真实反映和体现。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中的相应规定是:“在最后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只有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转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的账面金额应增至其可收回金额,这种增加即为资产减值的转回”,“但由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而增加的资产账面金额,不应高于资产以前年度没有确认减值损失时的账面金额(减去摊销或折旧)。”可见,对于这个问题上,尽管我国原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在规定上有些许差别,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也就是说,承认减值的可逆性。然而,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既然原准则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可以转回的规定更符合会计核算的原则,为什么还要制定出不得转回的新政策呢?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从我国现实的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找出原因所在。从我国企业会计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尽管原制度更符合理论上的标准,但却常常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新准则的执行,其杜绝了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机会,使财务信息更具真实可靠性,但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且使企业利润缩水,并且可能造成资产低估。新准则的实行,标志我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是其中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背道而驰的所在,固然有制度设计的无奈,但是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可靠性还是相关性,该如何权衡,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探讨的。对于新旧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处理的重要差异,本文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归纳与总结,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在对比新会计准则较原会计准则的重要改动项目后,我们发现了明显的趋势,即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大幅度地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一现象与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必然要求着我国在制度上与国际的接轨。虽然在某些方面,新会计准则仍然存在着会被个别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灰色空间,但在我国会计制度体系的形成上已经做出了重大的飞跃。对于新会计准则的逐步规范性操作,还需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共同互相监督,力图在会计实务中真正能够贯彻到新准则的实质和内涵。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译.国际会计准则,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3]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会计研究,2005-01

[4]李荣锦.资产减值准备与利润操纵,财会研究,2005-04

[5]赵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9,1中国论文联盟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篇7

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他是从理论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的角度考虑的。他的主要观点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它把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现有的生产体系。因此,经济发展也就是“执行新的组合”。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一个“新组合”不断代替“旧组合”的过程。从创新的经济学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意义的创新主要是指营销创新,即企业在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新的营销观念、营销组织和技术的导入和应用。德鲁克为营销创新的研究开启了方向,他对营销创新作了进一步阐述,主张创新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定义。从供给的角度来说,创新是改变厂商资源的输出,而从需求的角度来说,创新则是改变资源所给予消费者的价值和满足。可以看出,德鲁克将社会价值作为创新的重要特征。这种价值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就是创新应为企业与消费者双方带来利益。2营销创新的内涵及国内外营销创新综述营销创新中所提的“营销”仅指营销策略组合活动本身,即企业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交易活动。经营者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把握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重新组织营销各个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综合经营活动过程。

国外对营销创新纷纷提出不同的概念,形成不同的理论。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全球营销”的思想,舒尔兹提出整合营销,芭芭拉•本德•杰克逊则强调关系营销的重要性,桑格菲特的研究进一步认为,营销创新作为战略创新的一部分,是一种企业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削弱竞争对手和为所有利益相关人创造新的财富。

我国对营销创新问题的研究,已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步入全面创新和拓展时代。如李丹仪提出“建立市场营销创新体系”、刘永安“谈企业的营销创新”、常永胜、王国欣“略谈新经济时代营销创新与应用”、赵静杰、杨刚“论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问题”,等等。然而,由于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有效的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这些论文没有实现现代营销理论与中国国情的有效整合,找出我国企业营销创新的途径。

2中国企业营销的主要困境

2.1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由于营销理论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而且至今中国的大部分学者从事的仍是翻译和传播的工作,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只能简单地套用其他国家企业的营销策略,因此会出现文化上的不适应和不相容。如果只是简单套用其中的营销策略,那么必将导致营销发展的低水平同质化。

2.2营销策略单一

总体营销水平的同质化直接导致了中国一些企业营销策略的单一性。在中国,不仅是手机行业,还包括家电、汽车、乳制品等许多行业,价格是最为常见的竞争手段。仿佛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和销售量,价格和促销就是国内企业的唯一策略。在价格战中,中国企业利润在流失,实力在削弱。

2.3对企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营销管理都属于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因为一个好的营销战略必须建立在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目标之下。而现在,多数的中国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多数的经营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不明确,更有甚者只重视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发展的打算,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营销活动。

2.4缺乏创新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企业营销的失败是“创新”的失败。这里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不仅指产品,还包括营销策略、实践精神等诸多方面。在产品上,中国的企业不注重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在营销策略方面,中国企业只简单照搬书本或者别人现成的东西;在实践精神上,中国企业害怕失败,不敢冒险。时代在发展,所有的东西都在更新,消费者也在变,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3中国企业营销创新的途径

3.1研究竞争对手

仔细研究竞争对手是企业快速成长的要诀。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够发明全新的产品,绝大多数的企业只是在研究竞争对手的基础上改进并延续他人的创意。苹果的Ipod并非第一款MP3播放机,它之所以在2007年下半年至今的一段时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主要是苹果公司对其充分融入了新的特色,使其具有创新性。百事可乐公司对于可口可乐的研究也是如此,可口可乐是领跑者,百事可乐是跟随者。作为跟随者,百事可乐总要多付出一些,百事可乐深知可口可乐的深度分销的模式就是自己要沿袭和依照的模式。据此,百事可乐经常不惜双倍的价钱去争取一个零售终端,因为百事可乐知道,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落后。因此,仔细研究竞争对手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第一步。

3.2模仿但不窃取产权

模仿几乎是新兴市场不可避免的通病,尤其对中国市场来说,模仿几乎无处不在。如同盗版问题,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一种侵害。现在提到仿造其他品牌,更多的是指模仿该品牌的外观。另外,模仿也不完全等同于盗版,就如同合法仿造与非法仿冒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虽然他们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朗。但在这个灰色地带中,核心技术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在这个方面,奇瑞QQ的例子比较突出。奇瑞承认该轿车与通用汽车雪佛莱的外形相似,但却称自己从Matiz中合法获得了产权,更重要的是奇瑞使用的是自己的品牌和技术。模仿其实在任何国家的市场都会存在,关键是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掌握自己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要诀,并根据消费市场的特征,把他人的某些东西为我所用,这是模仿与仿造的根本区别。3.3购买技术和创意

公司可以从外部买入专门技术和创意来帮助其开发新产品,而不是单单依靠公司内部的人才。其实,这种例子也很多。例如,制药公司从生物技术初创公司购得新药的产权,大型软件公司则购并小的软件公司。这不仅为其提供了产品开发的创意,而且使其获得了专门技术。索尼公司生产第一款袖珍收音机的时候,就是从西电公司获得了助听器晶体管的使用许可证。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需要从零做起,更多的公司可以将现有的成果与自己的创意相结合,也许他们并不擅长做研发,但他们可以将已有的研发成果进行商业化利用,从而帮助自己生产出新产品。因此,从外部购买技术和创意也不失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时可以利用的方法。

3.4强化系统整合的营销思维,完善企业营销结构

所谓系统整合的营销观,就是指企业不能就营销论营销,要将营销放到企业整体的经营框架与营销环境中进行统一思考和把握。系统整合营销观的缺失,导致我国企业在营销竞争中出现了太多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如2003年手机行业中的新贵——迪比特,凭借一款性价比极高的产品5688在激烈竞争的手机行业中杀出一条血路。在2003年9、10月份的销量高峰期,销量达到每月70万台。当时迪比特采取了“区包”的渠道模式,给予经销商较大的利润空间,并且充分利用自身产品优越的性价比,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收益。但是在2004年,迪比特却出现了大额亏损,曾经所向披靡的“区包”模式风光不再,问题出在哪呢?如果我们对最近几年迪比特的“渠道模式”进行一下简要回顾的话,就会发现迪比特陷入了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营销陷阱,只在渠道本身做文章,却看不到渠道背后存在的根本问题。对于自身究竟适合何种渠道战略,迪比特缺乏深入、理性的市场思考。这是迪比特在手机市场上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深刻反映出企业系统整合营销观的缺乏。因此,营销的创新,要强化系统整合的营销观。持续而深入的营销思考,对于企业形成科学的营销思维、实施正确的营销行为至关重要,有助于企业对营销资源约束、营销目标、营销发展框架等问题做出基于市场的判断,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进而保证“营销列车”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高效行进。持续、深入的营销思考机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营销氛围,形成真正的营销创新;第二,企业要将营销思考引向深入,营造一种学习型的营销文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4.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新闻,作为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工具之一,与人类生活愈来愈密不可分。因此,新闻翻译不可避免地在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些学者已经着手对新闻翻译的研究,并对翻译的操作过程和技巧问题提出了宝贵的见解。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根据布勒对语言功能的分类将文本分成了三种类型,即表达型、信息型和号召型。本文将试从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有效地翻译英语新闻,从而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创作特点。

本论文由两章组成。第一章深入探讨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文本类型、翻译的标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从而为本论文打下了核心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集中讨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Translationisascienceaswellasaskill,andeachkindofskillneedstheoryasaguide.Asuccessfultranslationisnotnecessaryadirectresultofpainstakingeffortsinexploringtranslationprinciples,butitshouldcorrespondtothelawsoftranslation.Translationtheoryprovidesguidanceforthepractice.

1.1CommunicationTranslationandSemanticTranslationDefined

PeterNewmarkmadeanimportantcontributiontothestudyoftranslationtheory.Hismajorcontributionisthedichotomyof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ndsemantictranslation,whichhavealreadybeenrecognizedashismostinfluentialachievementintranslationstudies.

Newmark’s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ndsemantictranslationarebelievedtobemorepracticalthanidealizeddiscussionsontranslationmethod:“Ihaveproposedonlytwomethodsoftranslationthatareappropriatetoanytext:(a)Communicativetranslation,wherethetranslatorattemptstoproducethesameeffectontheTLreadersaswasproducedbytheoriginalontheSLreaders,and(b)Semantictranslation,wherethetranslatorattempts,withinthebaresyntacticandsemanticconstraintsoftheTL,toreproducetheprecisecontextualmeaningoftheauthor”(Newmark,2004:39).Fromthesewords,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ndsemantictranslationcanberoughlydistinguished.

Asthisdefinitionindicates,communicativetranslationfocusesessentiallyuponthecomprehensionandresponseofTLreceptorswhilesemantictranslationcentersaroundthesemanticcontentoftheSLtexts.Tobemorespecific,“incommunicativetranslation,theemphasisshouldbeonconveyingthemessageoftheoriginalinaform,whichconformstothelinguistic,culturalandpragmaticconventionsofTL.Bothcontentandlanguagearereadilyacceptableandcomprehensibletothereadership.SemantictranslationconsequentlytendstostrivetoreproducetheformoftheoriginalascloselyasTLnormswillallow”(ShuttleworthandCowie,2004:22).

Newmark’s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ndsemantictranslationaretheresultofyearsofexperiencesundertakingthetranslationfromEnglishtoFrenchandfromEnglishtoGerman.Thenewmethodshaveagreatbearingontranslationstudies,expandingtranslators’horizonandofferingbrandnewperspectivestoviewingthematteroftranslationstrategies.

ThereisnoclearlinesplittingaSLtextintoonehalfforcommunicationtranslationandtheotherhalfforsemantictranslation.Instead,thetwomethodsarecooperativeandcomplementaryincopingwithspecificproblemsintranslation.Itisquitedifficulttodecidetowhatextentcommunicativetranslationshouldbemoreappliedthansemantictranslation,orviceversa.

Both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ndsemantictranslationarerootedincognitivetranslation,inwhichtranslatorsconvertSLgrammartoitscommonTLtranspositionsbyreducingfigurativeelementslikeidiomsandcolloquialismtoplainandliteralexpressions.

Commonsenseortheinformationfreefromculturalrestrictionscanbeeithertranslatedbycommunicativetranslationorsemantictranslation.Translatorsthereforeshouldemphasizebothcontentandformofinformationintranslation.Tohandlethematerialsconcerningreligion,philosophy,artandscience,thetwotranslationmethodscanbasicallypromptsimilareffectsbecausethematerialsaretheknowledgequitefamiliartoSLreadersandTLreadersaswell.

Allinall,thetwotranslationmethodscannotbeemployedseparatelyinpractice,theybothcomplywiththeusuallysyntacticequivalentsforthetwolanguages.Thatistosay,atranslationcanbemoreorlesssemantic,ormoreorlesscommunicative,butwithoutcompletedivision.Onlyiftranslatorskeptthetwomethodsinakindofharmony,wouldtranslationbesuccessful.

1.3RelationswithTextTypology

Withthedevelopmentoflinguistics,sometranslatorshavebeguntoreachaconsensusthattranslationisatext-orientedactivity.Translatorscanalmostdeterminetranslationmethodsbasedupon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texttypestobalancetherelationshipbetweenformandcontentoftheoriginal.

Newmarksuggestedthattranslatorsshouldconsidercharacteristicoftexttypesastheychoosecommunicativetranslationorsemantictranslation.His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ndsemantictranslationtheoryhascloseconnectionwithhisdistinctionoftexts.Newmarksuggeststhattranslatorsshouldconsidercharacteristicsoftexttypesastheychoosecommunicativetranslationorsemantictranslation.

AccordingtoBuhler’slinguisticfunctionaltheory,Newmarkdividedalltextsintothreecategories:expressivetext,informativetextandvocativetext.Typicalexpressivetextincludesformalworksofliterature(poem,novelanddrama),authoritativespeech(politicalstatementsofimportantperson,kindsofrulesandregulations,lawsandacademicworks),autobiography,proseandpersonalletters.Informativetextstresses“truth”andthefactoutsidethelanguage.Itsformcanbetextbook,technicalreport,newspaper,journalsandthesis,etc.Vocativetexttreatsreadersascenteranditspurposeistocallforreaderstothinkandfeelasthewriter’saim.Notice,propagandasandadvertisementsallbelongtothiscategory.

Newmarkmaintainsthat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ndsemantictranslationcanwellhandlethevarietyoftexts:ingeneral,thesemanticmethodcanbeusedtotranslateexpressivetextsandcommunicativemethodcanbeusedtotranslateinformativeandvocativetexts.

1.4CTandSTandCriteriaforTranslatingNews

1.4.1CriteriaforTranslatingNews

Thecriteriaoftranslatingnewsmustbemulti-layeredandtheattempttoworkoutasinglecriterionfordealingwithallaspectsofnewsisdoomedtobeinvain.

First,translationofnewsshouldbetruthful.Thiscriterionhasbeenprescribedbytheinformativefunctionofnews.Themostimportantdutyofreportersistopresentarealpictureofwhathashappenedbyusingaccurateandobjectivelanguage.Theundyingenergysourceofnewsstemsexactlyfromthelanguagetruthfulness,whichalsomeansthattranslatorsshouldoperateontruthfulSL,andmeanwhileguaranteeundistortedinformationreproductionwithtruthfulTL.Heretruthfulnessinarealsensehasgonefarbeyondfaithfulness,acommonyardstickforalltranslation.Truthfulnessactuallycompelstranslators,priorthetranslation,toprobeintothecredibilityofnewssources,accuracyofthenewsevents,andprecisenessofrelatedinformation.Anyactoftransitingfalsifiedinformation,deliberatelyornot,willleadtotranslators’completefailure.

Second,translationofnewsneedstobeestheticallypleasant.Tomeetthiscriterion,translatorsshouldattachimportancetothenon-informationelementsembeddedintheoriginalnewstextsincludingtheauthors’stylisticfeaturesandsocialandculturalbackground.Thereservationofsuchnon-informationelements,whichcontainabundantestheticvalue,infactenablesreaderstoappreciateestheticbeautywhiledigestinginformation.

AlthoughtruthfultranslationofnewscanfacilitatesthecommunicationbetweenSLeditorsandTLreaders,itcannotyetbecountedassuccessfultranslation.Newspapersarelikea“mirror”,sotospeak,reflectingtherealityoflife,phenomenaandcultureinasocietythatreadersmaylikewiseshowtheirinterestin.Translators’taskistodiscoverthoseliteralevidencesinsourceculturethroughthe“mirror”,andthendotheirbesttomakeapleasantpresentationoftheevidencesforTLreaders.

Theabovetwocriteriaarenotalienatedtoeachotherbutfunctioningcooperativelyandcomplementarily.Wheneverthetwocriteriaconflictwitheachotherorcannotbemetatthesametimeintranslation,translatorswillhavenochoicebuttosacrificetheestheticvaluebecausetruthfulnessafterallisthespiritofnews.

1.4.2RelationswithCTandST

Thetwocriteriaaimtobalancetherelationshipbetweeninformationtransmissionandreservationofestheticcharacteristicsinthetranslationofnewstexts,whicharelargelyoverlappedwiththediscussionscopeoncommunicativetranslationandsemantictranslation.Thefirstcriterionpursuesthehighestfidelityininformationtransmission,andcommunicativetranslationcanwellmeetthiscriterionbytreatinginformationandreaderswiththeforemostconcern;thesecondcriterionpursuestheestheticvalueofnews,andsemantictranslationdoesconcentrateonmaintainingauthors’thoughtpatternsandwritingstyles.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为求自身发展,更加注重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与交流,以促进企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营销手段应运而生,诸如企业新闻策划、公共关系、广告和各种促销活动等等。企业新闻策划作为促进产品销售与企业发展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需要新闻策划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新闻策划的能力和技巧。

[关键词]:企业新闻策划企业新闻策划

一、企业新闻策划内涵

新闻策划是发掘事件的新闻价值或使不具备新闻要素的事件成为新闻的策划。企业新闻策划应属于新闻策划的范畴。它和新闻策划一样都是新闻从业人员对新近客观事实的报道策划,遵循重要性、时间性、新奇性等原则,符合传播学的原理并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企业新闻策划与新闻策划存在差异。首先是目标不同。企业新闻策划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企业的目标服务,即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但新闻策划则是指对新闻报道或新闻栏目的策划,使之发挥最好的报道效果,形成报道特色或产生轰动效应。其次是受众不同,企业新闻策划和新闻策划都是面向广大公众,但是归根结底企业新闻策划还是主要着重企业的顾客群。通过以上分析,企业新闻策划是按照新闻规律,结合企业需要,通过新闻事件向目标受众传递企业及产品信息,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手段。

企业新闻策划作为促进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发展的一种营销手段,有其独特性。首先,针对性强。企业新闻策划主要是针对市场与消费者。其次,真实可靠。广告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但往往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信性较差。而企业新闻策划则是策划人员或媒体记者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用事实说话,甚至直接用事实感召消费者。企业新闻策划与广告比较,最大的好处是容易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可信度高,感召力强。再次,费用低廉。与广告相比较,企业新闻策划还有十分突出的优势,那就是费用较低。广告往往要用巨资投入,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企业往往难以承受。而新闻策划费用低,效应持续时间长,一则好的新闻、一次好的活动可能一下子让人记住一个企业、一个产品。最后,效果显著。企业新闻策划则能利用一些大的新闻事件,短时间内引起轰动效应,并能较快诱发购买欲,促进产品销售。

二、企业新闻策划发展及实践

企业新闻策划起源于美国十九世纪下半叶,垄断资本家自私、贪婪、丑陋的德行激起了新闻工作者的愤慨,因此,新闻工作者从1902年起致力于揭露资本家的种种恶行,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开始邀请记者参观企业,向媒介示好,但这种方法重在新闻传播,而不是新闻策划。企业新闻策划由于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的出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处理一个煤矿事件中,他代表煤矿方面了《原则宣言》,谈到企业将以坦诚和公开的态度,代表工商界和其他机构,美国民众认为有价值有趣的新闻。体现了使公众消息灵通的新闻传播的核心理念,开创了企业新闻策划的先河。

对我国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和媒体对企业先进经验、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尽管当时企业还没有出于营销的目的让媒体宣传,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不存在产品促销的问题。但媒体的宣传对树立企业及产品的形象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有偿新闻”比较盛行。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请媒体记者为他们做宣传,旨在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促进产品销售,一些媒体也开始主动找企业做宣传,为增加广告业务和增加收入。从九十年代开始,企业新闻上升到“策划”这一高度而受到重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各种传媒发展迅速,为企业宣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观念得以更新,企业开始把新闻宣传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来认识,有的企业还因此设立了自己的新闻机构或公共关系部门,注重对企业进行长远的宣传。

三、企业新闻策划的艺术和技巧

要使企业新闻策划具有新闻性、轰动性、震撼性,必须要有个性、有独特性,要善于抓住新问题,要有新思维、新话题,特别是要抓住一些动态的事件,策划一些动感很强的新闻,策划一些让媒体和社会感到很有新意的事件。

第一,策划有价值的企业新闻。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抓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新闻策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策划人员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在企业的事件中发现新闻,及时组织报道,才有利于企业和产品形象的提升。如曾震惊世界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在全世界的注视焦点均在污染问题上时,唯独澳大利亚食品商有新的敏感---海湾国家为防止核污染将会禁止从欧洲进口食品。对于这一偶然出现的时机他们不但敏锐地感觉到,而且迅速地做出反应,通过各种新闻媒介进行澳大利亚食品天然、无污染、有益健康的针对性宣传。最终,他们的食品在海湾国家“登陆”,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在企业新闻事件很少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新闻策划人员要有制造新闻的本领,能够抓住社会上或企业内部发生的一些事件,及时引导,使之具有新闻价值。在美国联合碳化钙公司刚刚竣工的大楼里,有人发现一大群无家可归的鸽子。公关人员知道后,觉得这是使企业扬名的好机会。于是让人关好窗户,不让鸽子飞出去,在通知动物保护协会来捕捉的同时也召集新闻媒体前来报道,从而策划了有名的“鸽子事件”。通过这个事件,联合碳化钙公司不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第二,借助名人效应进行企业新闻策划。借助名人与企业及产品发生的关系,进行企业新闻策划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名人是新闻单位关注的焦点,其行踪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让企业适时地与名人建立联系,可以为企业新闻宣传提供非常好的素材,对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将发挥重要作用。1991年12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场“千里冰诗词朗诵晚会”,众多中央领导人出席,新华社以及全国各大报纸均报道了这一消息,举办单位也因此而扬名。承办这场晚会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山东淝城县千里冰啤酒厂,起因是该厂获得一项地区奖,产生了在人民大会堂开新闻会,邀请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借机扩大宣传的想法。这个想法却是不现实的,主要在于获奖的级别太低。但是经过策划后,新闻会被改为“千里冰诗词朗诵晚会”,名称与诗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相合,时间与生日12月26号相连,整个晚会主题以缅怀为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充分显示了企业新闻策划的魅力。

第三,借助新闻热点及时进行企业新闻策划。借助公众关注的热点新闻、热点节目,进行企业新闻策划,是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今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很多商家借助热点人物、热点赛事策划了很多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热点新闻不仅收视率高,而且具有良好的口碑传播效应。90年代中期山西出现了一起让人罕见的假酒案,引起几十人伤亡,一时间轰动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古井贡酒公司及时向业界发出倡议,加强打假,对举报者给予重奖,并确保古井贡酒以优质产品回报社会。这一策划同新闻热点一起成为各大媒报道对象,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第四,利用重大节日或纪念日进行企业新闻策划。对公众来说,重大节日或纪念日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企业新闻策划如果能以这些日子为契机,结合自己的企业和产品的特点,定能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20世纪50年代,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67岁生日这天,光临华盛顿的法国特使代表法国人民送上了两桶窖藏67年的法国白兰地酒,此举引起了两国各大报纸的纷纷关注,法国白兰地酒在美国销量大增。

此外,企业新闻策划一定要注意遵循客观事实的原则。如果远离客观事实来策划新闻,可能会轰动一时,但一旦真相大白,企业必将产生难以估量和承受的巨大损失。

四、企业新闻策划者的素质要求

随着对各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新理论成果的应用,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学科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新闻策划也是如此。企业新闻策划兼具企业、营销、新闻、策划等多门类学科的知识和特点,这就给我们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新闻策划人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作为企业新闻策划人员,必须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讲究公德,讲究职业道德,注重职业形象和信誉。

第二,广博的知识。包括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扎实的学科知识。具体来说,新闻学知识是企业新闻策划人的基本知识,如果不懂得新闻规律,不了解媒介,不具备新闻创作的专业技能,就无法进行企业新闻策划。此外,企业新闻策划首先是营销的一种手段,应服务于和服从于企业的营销战略,所以作为策划人必须要具备营销知识,缺乏营销知识,对企业新闻策划的目标和效果就难以把握。企业新闻策划人要了解企业,懂得企业生产管理,这样才能使策划更好地为树立企业及产品形象服务,因此,经济学、管理学、策划学等知识也是企业新闻策划人必备的知识结构。

第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企业新闻策划是一个充满创造、充满挑战的行业。企业新闻策划人只有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毅力,较高的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在企业新闻策划事业上有所建树。

第四,良好的文字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企业新闻策划人应具备新闻写作的基本能力,这是对企业新闻策划人的基本要求。企业新闻策划在实施之前,必须制定一套详细的运作方案,也必须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对企业新闻策划而言,口语表达能力是指对企业新闻策划方案的推介能力,有好的创意、好的方案要有能力向企业决策者表达出来。

第五,较强的公关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即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企业新闻策划人员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与交流,获取知识与经验,产生创意和灵感。这就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真诚、友好和热情的态度,需要机智、幽默和宽容的品格,需要广博的学识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第六,敏锐的思维能力。要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企业策划人员必须要有敏锐的思维,对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别敏感,对企业内外任何微妙变化都能及时察觉,及时捕捉信息,策划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新闻。

参考文献:

[1]公共关系学张克非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2]策划原理与实务冷兆松刘向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3]现代公共关系原理胡锐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2

[4]策划学全书陈火金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7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篇9

关键字:公用企业自然垄断竞争

各国立法和学术历来都将公用企业作为反垄断除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伴随着自然垄断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八、九十年代对公用企业卓有成效的改革,公用企业的合法垄断地位业已面临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以求救于方家。

一、公用企业垄断正当化依据及其质疑

在既往反垄断的法律规制中,公用企业作为重要的反垄断除外,其正当性依据主要有三:一是经济上的自然垄断;二是政治上的公共利益保护;三是资本实力上的竞争不可能。

首先,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公用企业是一种典型的自然垄断,以效率价值观之,不宜将其列为垄断规制的对象。所谓自然垄断,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即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其产品长期成本曲线下降,那么在这种行业内,由大企业独占市场比导入竞争机制能够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1]公用企业,如邮电通讯、电力、煤气(天然气)、自来水等行业,即为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譬如,煤气(天然气)公司的产品是输送煤气、天然气,由此必然要铺设管道,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但一旦铺设完毕,向管道泵注入更多的煤气(天然气)则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以至于边际成本趋向于零。因而,如果在这些行业允许竞争,新的竞争者必然要对原有企业的设施进行重复投资,而这种投资一旦进入市场,便无法退出,由此必然引发新竞争者与原有企业进行价格竞争,最终导致整个行业企业都不能取得正常利润甚至亏损。与其如此,倒不如把煤气(天然气)的生产经营全部交给一家企业,开足马力,社会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把平均成本降到最低。基于此,古典经济学便认为,在公用企业等自然垄断行业允许竞争,将提高该行业产品的社会平均成本,从社会整体经济效益衡量,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既往的反垄断立法中,公用企业均因其自然垄断属性而被允许存在,成为合法垄断之重要界域。一个极为明显的例证即为在反垄断最为得力的美国,70年代以前仍是一直允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占据美国长途电话市场全部的市场份额以及短途电话市场的80%.[2]

其次,公用企业之所以成为反垄断除外的第二个原因便在于公共利益之保护理念。传统理论认为,公用企业产品,如煤气(天然气)、电力、自来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均为社会公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它们又是社会共用的基础设施,是其他社会产品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公用企业可谓社会经济之神经中枢,由谁经营,事关国计民生,国家主权与安全,非一般的竞争性行业可以比拟。因而,一旦开放市场,允许自由竞争,则恐公用企业被欲行不善之人所掌握,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与国家安全之虞。

最后,资本竞争的不可能亦是导致既往公用企业允许垄断的重要原因。由于行业的技术性以及产品的特殊性,公用企业的正常运行仰赖于充足的资本。但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资本实力毕竟有限,仅凭单个企业无法充分满足公用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加之当时社会富余资本尚不充足,金融市场也颇不发达,企业欲通过社会筹集巨额资金往往困难重重,因此,即便是开放公用企业市场,也难以引进有实力的竞争者参与竞争。

基于上述认知,公用企业一直被各国反垄断法列为除外领域,而且受到国家极为严格的经济管制。然而,80年代初以来,以美国为先导并席卷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逐渐对前述理论之正当性予以质疑。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均表明,公用企业是合法垄断的理论支点存在程度不一的缺失。

首先,传统自然垄断理论存在三个误区:

一是自然垄断行业与竞争并不存在必然的排斥。如前所述,古典经济学认为,只有平均成本下降才是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新的理论研究表明,传统自然垄断理论将其理论基础建立在单个企业仅生产一项产品基础上是不正确的,而事实上,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单个企业同时生产多项产品,譬如,电信部门不仅有市内电话业务,还有长途电话业务、国际电话业务等;于是,新的自然垄断理论便认为,只要一家企业生产全部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企业生产同样产品的成本之和,就有利于社会成本之极小化,从而均可被视为是自然垄断。但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该企业总成本最低,但由于其内部各产品要素的平均成本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下降,因而仍有导入竞争机制的必要性,不宜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绝对的垄断保护与经济管制政策,而需要根据自然垄断的强弱,进入市场有无障碍以及企业的承受力三项指标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对策。[3]

二是传统自然垄断理论的假设前提并不成立。在传统自然垄断理论中,存在一个假设前提,即认为在政府的经济管制下,公用企业的垄断者可以充分利用其垄断的有利地位去追逐高效率,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但正如经济学家李宾斯坦(Leibenstein,1966)在其提出的X—非效率概念中所表明的那样,在独家垄断下企业经营目标偏向于守成而非进取,从而导致效率低下。[4]无数的实证分析也昭示,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任何垄断企业均会哺育低效率,进而导致实际效率与最大可能效率存在相当大的偏差。英国80年代电力制度的改革表明,在公用企业导入竞争机制,不仅没有导致较高的生产经营成本,反而降低了成本水平,竞争迫使垄断企业取消各种低效率现象,竞争所产生的这种降低成本的积极影响大于所牺牲的规模经济效益。[5]

三是在公用企业中实行合法垄断,并通过政府严格的经济管制并不必然促使公用企业经营目标趋向于增进社会福利。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1)经济管制的实证分析表明,管制并非完全出于对社会福利的维护,在某些情形下,管制的最终结果却是有利于受管制产业以及隶属于这些产业的垄断企业。正如经济管制理论的代表人物乔治。施蒂格勒所指出的那样:“管制通常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管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受管制产业的利益服务的。”[6](2)按照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政府(包括经济管制者)在本质上可以认为仍是一个经济人,亦有其自身偏好,因而完全可能在利益机制驱动下,为满足自身利益之最大化而成为受管制行业的隐形代言人,即所谓的“管制俘虏”。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便是管制者离开管制职位后,往往会在受管制行业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7](3)由于管制者与被管制产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显示不充分,往往造成经济政策(包括管制政策)效应的滞后性、不平衡性以及效力的递减性,这同样会引发经济管制失灵,[8]进而影响其目标函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

其次,就公共利益的保护来看,我以为也有所不妥。一方面,美国、英国、日本等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表明,[9]在公用企业如电力、通讯业等部门中导入竞争机制,适度开放市场,不仅不会提高产品价格,相反还降低了价格,并使消费者得到了高质量服务。竞争企业在竞争的压力下比垄断企业更关心消费者利益,从而使消费者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伴随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公用企业正经历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元格局的历史性变迁,譬如:在运输业中,不仅有传统的公路、铁路运输,也有不断壮大的航空运输;而通信业中,传统的有线电话、电报、邮件固然仍在发挥巨大作用,但新兴的移动通信、IP电话、互联网的竞争实力同样也不可小视。因此,在我看来,这种多元格局的发展态势一是削弱了传统公用企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而同时也逐渐使人们对公用企业公共性有了新的认识,那种认为国家必须亲自掌握、营运公用企业的理念已受到严重冲击,并逐渐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思想。典型的例子如在公共基础设施中推行BOT项目方式便是对传统公用企业理念的一种变革。事实上,只要国家牢牢地控制着国家机器,即使公用企业旁落他人之手,也不难想见国家是完全有能力将其改变和修正的。

此外,随着金融国际化和一体化态势的日趋强化,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公用企业实际上的竞争不可能局面。当前,滞留于各国资本市场的资金高达几十万亿美元,如果公用企业能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这些资本中的一部分将会流向公用企业。因而,笔者认为,公用企业一旦开放市场,导入竞争机制,完全有可能引进实力雄厚的竞争者。

二、各国公用企业反垄断法律举措比较

70年代中叶以来,以美国为先导的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公用企业反垄断运动,并已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比较各国改革公用企业的法律举措,无疑对建构和完善我国公用企业反垄断之法律规制制度是有所裨益的。

(一)美国

美国公用企业的改革启动于70年代后期,主要得益于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努力和推动。一方面,以乔治。J.施蒂格勒(GeorgeJosephStigler)为代表的产业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认为,在绝大多数行业实行经济管制政策,设置市场壁垒阻扼竞争者参与竞争,并不有利于提高效率和增进消费者福利,其实质性后果恰好与之相反。正是在这样一批经济学家的推动下,美国通过颁行《1978年天然气政策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开放了能源和运输市场;而另一方面,美国电信业的开放却主要借助法院的若干重要判例和行政部门对法院判决的反应为特征逐步演变发展的。[10]最初法院通过判例判决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不得干涉用户使用电话的方式,从而打破了电话器材市场的垄断,然后,美国司法部通过指控AT&T违反《谢尔曼法》而逼迫AT&T同意自行解体,分离成几个相互独立的法人实体,从而为美国长途电话以及嗣后短途电话的开放和竞争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最近,美国有些州已经废除了自然垄断特征极为明显的供电行业的垄断制度,将发电、输电和配电职能相互分开,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供电厂家。[11]

(二)英国

英国公用企业的改革启动于1984年,以政府为主导,电信业为开端,通过颁行《电信法》、《电力法》、《煤气法》、《自来水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对煤气、电力、自来水、铁路运输等主要基础设施产业进行了重大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在改革初期,企图通过私有化的产权改革来提高经济效率,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便转向采取另外两个改革举措:一是重新调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即把原来由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的政企关系转向于政府间接控制企业的新型关系,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政企分离。二是将竞争机制导入到公用企业的营运管理中,如英国1988年的《煤气法》规定,任何煤气经营者均可以向煤气供应(管制)总监申请获得公共煤气管道的使用权利,从而打破了英国煤气公司在煤气供应上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在电信业中英国政府1991年取消了“双寡头垄断政策”,允许大量企业进入电信产业向消费者提供各种通讯服务,改变了英国电信公司与莫克瑞公司在电信业上的垄断。[12]总的来讲,英国公用企业改革是确立公用企业独立法人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导入竞争机制,开放市场,促进企业自主地提高经济效率,并在政府的引导下增进社会福利。有资料表明,目前英国电信公司主要电话价格较1984年已平均下降了一半。[13]

(三)德国

德国为了防范公用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反对限制竞争法》等对公用企业等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的企业进行了行为规范。根据《反对限制竞争法》第22条第4款之规定,公用企业如果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则可构成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将受到德国联邦反卡特尔局的惩处:(1)以一种从竞争角度来讲有较大影响的,无实质公平原因的方式损害其他企业的竞争可能性;(2)提出一种与实际能够提高竞争可能性所不相容的报酬或其他合同条件,在这里尤其应考虑企业在那些有效竞争的市场上的行为方式;(3)提出一种较之于控制市场的企业本身对同一顾客在同类(可比较)市场上提供的更不利的报酬,或其他合同条件。但差别是实质上合理时除外。[14]

德国是欧共体重要的成员国,因而法律上尚受制于欧共体法律的调整,而欧共体在打破成员国公用企业垄断格局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以电力为例,根据欧盟1996年的关于开放电力市场的指令,从1999年2月起除了个别成员国如希腊和爱尔兰,欧共体成员国必须向其他成员国开放25%的电力市场,到2006年,欧共体电力市场的开放程度将达到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一。[15]因而不难想见,在德国,公用企业的开放与竞争将成为一种不可阻却的潮流。

(四)日本

日本公用企业的改革肇始于80年代初,导源于对公用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恶化的忧虑。改革的突破点在于“三公社”(日本电信电报公社、日本专卖公社、日本国有铁道)的民营化。为此,日本首先制定了《民营化法》,为“三公社”民营化奠定了法律基础。根据《民营化法》,1988年4月1日,日本电信电报公社被改为日本电信电话股份公司(NTT),日本专卖公社被改为日本烟草股份公司(JT),1988年日本国有铁道也实行民营化,并被分成6家客运铁路公司和客货运铁路公司(统称JR)。在民营初期,NTT、JT和JR全部都由国家拥有全部股份,但进入90年代,民间已拥有了44%NTT的股份,60.6%JR的股份以及19.7%JT的股份。[16]

通过“三公社”民营化改造,日本在电信业、烟草业以及铁路业的竞争明显强化,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素质的提高,经营状况的好转,服务质量的改善,并最终减轻了财政负担,增加了国家税收,其成功经验业已在日本公用企业改造中得到了普遍推广。

(五)启示与借鉴

比较前述各国对公用企业的改革,我们似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传统公用企业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业已被打破,在公用企业中导入竞争机制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大趋势。

2、公用企业改革的着重点在于政企分离和导入竞争机制,所有制的改革并不是解决效率问题的关键因素。正如有学者在对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进行实证分析后所指出的那样:“在基础设施产业实行所有制变革对提高产业效率的作用很不明显,提高经济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所采取的促进竞争与改进管制效率的政策措施。”[17]

3、有鉴于公用企业相较于一般产业仍然具有更加明显的自然垄断表征与公共性,因而上述国家在对公用企业改革方式的选择上主要采用渐进式的改革路径,通过政府主导或者法院判例逐步放松管制。管制的内容逐渐从过去极为严格的价格管制和市场准入管制转向于采取一些较为宽松的管制政策,并开始着重关注公用企业行为之正当化及其法律规制。

三、我国公用企业反垄断的法律思考

我国基础设施等公用企业自建国以来便基本实行由政府垄断经营的管理体制,某些公用企业实质上便是政府的一个行政分支(如过去的邮电部、电力部和现在的铁道部),这种管理体制虽然在建国初期有其存在之合理性,但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推进,其社会弊害逐渐显明:(1)公用企业泛行政化现象严重。公用企业虽然担负着一定的公共职能,但在本质上仍属企业,营运管理按理均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但受制于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公用企业在实际营运中完全照搬行政管理模式,由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等诸多行政病,其中效率问题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公用企业既是该行业的实际经营者,又是行业管制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行政管理的制度结构与企业营运的运作模式相互混同,主次功能地位颠倒,企业运作完全成为公用企业行政管理制度的附属,同时在营运的外部环境上又因为没有有力的竞争者和潜在的竞争威胁,因而在实际运作中便缺乏竞争的活力、压力和动力,最终导致经营的低效率;(2)价格制定极不合理。我国公用企业集管理者和经营者于一身,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其管理时便不会过多考虑增进社会福利和提高消费者利益,而是着重于以维护本部门(行业)利益来作为制定政策的主旨,典型例子如制定行业产品价格往往超出国际同类产品价格。《经济学消息报》曾报道,在香港打国际长途至纽约,仅需要一分钟一元港币,而打电话至距离更近的广州,则需要每分钟七港币,价格如此悬殊,使人很难理解这是出于对消费者利益的维护;(3)行为极不规范和合理。公用企业作为垄断行业,在实际营运中滥用其市场优势地位谋取不当利益、强迫交易、实施岐视行为、服务质量低劣的现象随处可见。当前,主要有三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制我国公用企业行业:一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但其中涉及公用企业仅第六条有所规范;二是《电力法》、《铁路法》等行业性立法,由于我国目前依然实行行政部门主导之立法体制,因而这些行业立法受部门利益所限,很难实现对公用企业行为严格的规范和约束;三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3年12月的《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这种行政规章因受行政级别的影响,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要提高公用企业的经济效率,真正规束其行为,除上述三方面的规制外,还必须依赖体制的转换与法律的完善。当前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改革公用企业的政府管理体制,实行真正的政企分离。

我国公用企业长期实行政府直接管制体制,虽然最近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如将电力部撤消,改为中国电力总公司,邮电部合并于信息产业部等,但是,由于仍然实行管理与经营“二合一”的营运模式,新旧利益关系的“脐带”并未彻底割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我国公用企业政企分离的目标仍未真正实现。

如前所述,西方发达国家公用企业改革的一个首要前提便是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政企分离。这不仅是个别国家的改革经验,从欧盟就其成员国在电信市场上政企不分所的指令来看,[18]可以说这已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我国,要实行真正的政企分离,应当从制度功能分离着眼,将公用企业的管理职能与营运功能明确界分和厘定,实现公用企业作为企业的制度本原。为此,一方面应当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在我看来,要真正塑造公用企业的法人地位,必须实施对公用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将公用企业从单一投资主体转向多元投资主体,由国家控股,国家仅以投资主体而非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公用企业营运。唯此,才可能使公用企业经营决策立基于多元利益的相互碰撞与对话之上,促进公用企业对盈利目标的追求,从而使公用企业真正摆脱行政运作的怪圈。另一方面,政企分开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公用企业完全自由放任,因为公用企业较之一般产业更具公共性。即使在改革力度大的英国、美国也是如此。在英国,电信、电力、煤气和自来水行业均有相应的政府管制办公室,在美国天然气等能源行业有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现已并入能源部),这些管制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管制法规,颁发市场准入许可证,设计并执行价格模型以及规范公用企业市场行为等。英美的这种做法可为我国公用企业改革所借鉴。此外,基于对我国行政权力滥用的法律文化传统的考量并顺应当前世界各国经济民主发展的最新潮流,我以为应当在公用企业行业建立相应的自律性组织-行业公会,由其分担部分行政经济管理的职能,组织内部实行委员会制,采取多数决定原则,这样既有利于管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也便于决策的有效执行。

第二,导入竞争机制,提高经济效率。

实行政企分开以后,由于公用企业依然在市场上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按照X—非效率理论,这种完全缺乏竞争或竞争威胁的企业只能是一种低效率的营运。因而要提高经济效率,还必须放松进入管制,导入竞争机制。

在公用企业行业中导入竞争机制,建构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于公用企业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绩效是十分显著的。不用说前述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就我国而言,仅根据联通公司加入到中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后中国电信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便可见一斑。[19]

长期以来,中国电信业(主要指电话)都是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行业行政性垄断,因为邮电部既是国家电信政策的制订者和监督执行者,又是国家唯一的承担投资,“关心”利润的经营者。由于电信业赢利前景十分看好以及当时的电力部、铁道部专用网的通讯资源大量富余,因而1992年,电子部、电力部和铁道部联合向国务院提出组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联通公司”)的报告,虽然邮电部以自然垄断性、公共安全等理由坚决反对,但因决策层中有不少人支持这一动议,联通公司最终于1994年7月19日正式成立。中国电信行业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局面,行业经济效率也因此大幅度上升,消费者获得了很大的方便和福利,电话初装费从前几年的四、五千元下降至目前的一千元左右,移动通信从90年代初的三万元降低到当前的二、三千元,国内长途电话从前几年的一分钟一、两元降至今天联通公司IP电话一分钟三角钱。此外,电信业服务质量的改善亦是有目共睹的。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导入竞争机制是我国公用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但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公用企业毕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性,因而导入竞争机制的过程只能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我以为大体上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应当将公用企业中自然垄断性业务与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分别构建不同的市场结构。一方面对属自然垄断性业务的,如在管道、网络等的建设和营运,在改革初期应当建立一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严格控制市场准入,甚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仅允许原有的垄断企业独家营运。另一方面,非自然垄断业务则应当放松管制,开放市场,建立一个可竞争的市场结构。如电力的供应,煤气、天然气的供应等都可建构类似竞争市场,企业之间相互进行价格、质量和服务的竞争。据笔者了解,四川省电力公司目前已开始构建这样一个内部模拟市场,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遗憾的是供竞争上网的电量太少,仅占四川省每年总供应电量的10%,而且竞争范围亦仅限于四川省电力系统内部。

第二步,从营运自然垄断业务的企业中剥离非自然垄断业务。这是因为:从事自然垄断业务的企业如果同时亦经营非自然垄断业务,那么极易产生对非自然垄断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如优先安排自身的竞争性业务、拖延竞争企业的业务等。据笔者了解,在四川,四川省电力公司负责电网的安排和管理,但它同时亦有许多下属企业直接负责电力供应,因而其下属企业在电力的供应和安排上往往优先于其他非四川电力公司的竞争性企业。

第三,实行合理的价格管制。

市场经济中,价格是市场调节的风向标,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与利益驱动在实质意义上便是围绕着价格而进行的。因而,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对于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对价格进行较为严格管制的行业,更是如此。

有鉴于公用企业的公共性特征,因而在政企分离和建立竞争市场以后,仍应在一段合理时期内维持适当的价格管制。我国电力、煤气等公用企业的价格确定主要采取“成本加合理利润”法,如我国《电力法》第36条规定:“制定电价,应当合理补偿成本,合理确定收益,依法计入税金,坚持公平负担,促进电力建设”,由于这种价格制定既考虑到了企业的盈利性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消费者利益,有学者认为具有很大的合理性,[20]但从经济效率来看,我以为,这种订价法存在两大不足:一是在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缺乏提高经济效率的激励。因为在独家垄断的市场格局中,企业成本即为该产品的社会成本,其降低成本就意味着降低价格,因而企业难以产生降低经营成本的冲动,我国公用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成本加合理利润”的订价制度不无关联;另一方面,政府制订合理管制价格,如果在不考虑非经济因素的前提下,必须依赖于对企业经营信息的充分掌握,但由于这事关企业自身的利益,出于对自身利益之维护,作为信息拥有者的企业向政府提供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极不充分的信息显示,在此情况下政府仅据不完全信息制订的管制价格难免会损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如何制订合理的价格模型才能充分调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同时又保护消费者利益,经济学家们已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在我看来,王俊豪博士介绍的英国的RPI—X订最高限价管制模型,张帆博士对美国拉姆齐价格、FPO价格的评介均可成为立法规定之重要借鉴或参考。[21]

第四、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

由于公用企业之行业属性,因而既使放松市场准入条件,其构建的市场结构也可能不是一个竞争性市场,而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为此,如何防止公用企业滥用市场优势,攫取不法利润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实践中公用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强迫交易,即限定消费者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如电信局强迫购买其指定的电话机,煤气公司强迫购买其指定的煤气灶等,此项行为业已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所规制;(2)歧视行为。即对同样的商品经营者或消费者给予不同的待遇或条件。譬如,在电力的安排上,天然气的输送上,拥有电网或天然气管道经营权的企业往往根据电力(天然气)生产企业的属性而采取不同的时间、价格和数量分配,其结果一般是有利于其下属生产企业,而有损于其他竞争性企业。(3)掠夺行为,即垄断企业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任意定价,获得远远超出社会平均利润的暴利;(4)内部业务交叉补贴行为。这主要是指在公用企业中,如果一个企业同时拥有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那么它便可以通过提高自然垄断业务的价格并降低非自然垄断业务的价格排挤竞争对手。而非自然垄断业务因价格下降而受到的亏损则可由该企业提高自然垄断业务价格而增加的利润予以弥补。譬如在电力供应上,电网的拥有者同时又有许多供电企业,既使电网供电是采取公开竞价方式,那么它都可以提高电网租用费,同时又让其下属企业降低供电价格排挤竞争对手来实现其独占市场的意图。

在上述几种行为中,强迫交易、岐视行为以及掠夺行为,国外立法已有较为完善的规制,[22]其核心思想便是“抑制强者,容忍和保护弱者,给拥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强加特殊的义务,以保护有效竞争和公共利益。”[23]但对于内部业务交叉补贴行为,学者和立法均鲜有论及。我认为我国未来的《反垄断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法律明确禁止内部业务交叉补贴行为,规定企业必须将其自然垄断业务与非自然垄断相剥离,各自组成独立的法人实体,这是一种根本性的解决方法,但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此项改革举措有可能无法一步到位。因此,第二种方法则是对垄断企业的自然垄断业务进行较为严格的价格管制。但为了防范因信息显示不充分而致价格管制出现偏误,政府管制机关一是可通过特许制或投标竞争,借助潜在的竞争威胁逼使垄断企业如实提供价格管制所需的全部信息;二则规定一经发现企业弄虚作假,虚报信息,政府管制机关则可对其采取撤换法定代表人、停业整顿甚至市场禁入等惩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参见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77-178页。

[2]转引自张帆《对自然垄断的管制》,《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C],汤敏,茅于轼主编,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1页。

[3]参见前引[2],张帆文,第25-26页。

[4]转引自陆丁《寻租理论》,载《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汤敬,茅于轼主编,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50页。

[5]王俊豪《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9页。

[6][美]乔治。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11页。

[7]贝多广主编《证券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8]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1页。

[9]参见前引[5],王俊豪书,第329页;前引[2],张帆文,第32页;[日]远山嘉博《临时行政调查会和三公社的民营化》,载《日本公有企业的民营化及其问题》,上海财经大学1996年版,第166页。

[10]参见前引[2],张帆文,第31页。

[11]参见《美英澳供电行业新景象-像推销巧克力一样推销电力》,《参考消息》1997年4月6日。

[12]前引[5],王俊豪书,第138页。

[13]前引[5],王俊豪书,第362页。

[14]转引自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条法司《现代竞争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325页。

[15]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中的国有企业》,《外国法译评》,1999第3期,第66页。

[16]陈建安《日本公用企业的民营化及其问题》,载《日本公有企业的民营化及其问题》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第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财经大学1996年版,第425页。

[17]转引自前引[5],王俊豪书,第359-360页。

[18]在这份指令中,欧共体认为:“为了保证各国政府机构的独立性,它们必须得在法律上使自己与提供电信网络、电信设备或者电信服务的所有企业区别开来,并且在职能上相互独立。如果成员国拥有经营电信网络企业或者提供电信服务企业的所有权,或者通过所有权可以对企业实施支配性的影响,它们就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保证其主权权能与其所有权或管理权相关的经营活动区别开来。”转引自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中的国有企业》,《外国法译评》1999第3期。

[19]有关联通公司材料主要参考张宇燕《国家放松管制的博弈》,《经济研究》1995第6期。

[20]王晓晔《规范公用企业的市场行为需要反垄断法》,《法学研究》1993第3期。

[21]有兴趣的读者具体可参见前引[5],王俊豪书第17—19页,第388—389页;前引[2],张帆文,第28-29页。

企业研究论文范文篇10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首先是要知已知彼,不仅清楚企业的现状,还必须注重分析客观条件;尊重客观规律。

1、认真理解并切实贯彻有关政策法令,以及产品销售地的风俗民情。

从中看到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哪些新的机遇,又存在哪些制约。特别是现在和国际经济接轨,更要熟悉有关的国际法规、国际金融,诸如保护知识产权、反倾销、环保的规定等等;即约束自己遵纪守法又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从本企业实际出发,结合所在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趋向,研究“进退”、“可为不可为”,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战略符合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2、深入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竞争的加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或顾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企业能否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取决于其产品和服务能否为用户或顾客所接受,因此使顾客满意是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对用户的需求只有比他们想得更周到,才能抓住用户的潜在需求作为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思想来源,才能真正掌握经营和竞争的主动权。

3、客观地了解企业自己。

任何企业所拥有的与可以运用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机很多,但不是每个商机都能为本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企业要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清醒了解自身优势,劣势,在竞争中扬长避短,把自己有限的资源用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4、认真分析竞争对手。

必须分清谁是对企业威胁最大的主要竞争对手,深刻了解和分析你的竞争对手,才能“以已之长,攻人之短”,取得竞争的主动权。要像对自己企业那样把对方的每一个环节都摸透,并与自己企业进行对比,看清双方优势劣势,善于针对竞争对手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市场的国际化促使竞争的国际化,现在企业的竞争对手已不局限于国内而是对着全世界,要了解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范围也扩大到了全世界。企业要把所在产业的最先进的同行所制订的和达到的标准,拿来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要看到自己的现状与已达到的最高标准差距在哪里,有多大,并把这个标准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去奋斗。

5、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大环境的重大变化

国内国际市场是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实际上是由政治、经济、技术、金融、管理等所导致的,最终体现在市场上。两者变化之间有一段时间差。所以,重要的是要关注大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并且分析这些变化的发展趋势,研究哪些是带有倾向性的,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估计经济大气候对企业的影响,并考虑对策。企业才能先人一步争取到时间和商机。关注大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战略已变得日益重要。

二、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曰:“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待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一种门类的产业及其产品或服务,都在为企业提供新的商机,因此很多企业从一种产品的经营向着多门类、多元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经营得当,可为企业提供创利和发展的机会。但也有不少企业由于四面出击而陷于四面楚歌,甚至走向破落。

对企业来说,扩展经营范围首先必须考虑企业原有基础,特别是不能脱离企业原有的优势所依。很多成功企业正是利用其原有技术的延伸,而不是插手到自己不熟悉或不擅长的新领域盲目扩展。如果企业只看到市场上有利可图的机会,而不清醒地分析自己究竟有无掌握它的实力,就贸然把它作为自己扩展经营的新领域,这本身就包含了巨大的风险。

珠海巨人集团创始人史玉柱是位电子技术的专家,他在汉卡研究上成绩卓著,并在实现产业化的头几年获利丰厚;接着巨人涉足生物技术的“脑黄金”,并用大量广告投入来扩大知名度,这是一个与原产品毫不相干的新领域;之后又再跨入当时火爆的房地产业,建巨人大厦,从原打算的20多层加码到70层楼,想成为城市标志。可惜资金无法到位,最后大厦盖到一半财源枯竭,集团就从此一蹶不振,昔日的辉煌只留下回忆与惋惜。

这正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的区别所在。如果以为资金雄厚便可以进击任何产业,却不问自己到底对此新产业的业务与发展前景有多少把握,那么决策本身就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企业要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多元化经营,不能不首先研究如何使所拥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集中有限的力量使之用到刀刃上,决不能把战线拉得太长,结果顾此失彼,样样落空。

三、区分竞争对手,避免恶性竞争

孙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总结出了胜负取决于客观实现条件,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在辩证的胜负观,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告诉现代企业,“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在竞争中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虽然从长期来看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可能对我构成或大或小的威胁,但在许多特定的情况下,有些竞争对手非但不是敌人而是“盟友”,因为合适的竞争领域和竞争对手能够加强而不削弱企业的竞争地位。

竞争对手有“好”有“坏”。“好”的竞争对手有助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可以增强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改善所处行业的结构。只有“坏”的竞争对手才对本企业构成实际的威胁。

企业的实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对竞争对手加以区分,把它们统统作为进攻对象,那么企业会感到力不从心,也会破坏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有选择地进行竞争,集中力量,就等于增强了自己的实力,竞争“势”能积聚也更强,获胜的可能性就大。

另外,企业要尽量避免与竞争对手在正面对抗,避免过度的竞争,力求胜于无形。

“同行是冤家”这话一直是在形容企业间的竞争。美国梅瑞公司为协调自己与其他同行的关系,缓和彼此的矛盾,别出心裁地开设了一间“咨询服务亭”。此亭的宗旨是:顾客如在本公司没有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它负责指引顾客到有此类商品的公司去购买,即:把顾客推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咨询服务亭”的开设不仅没有把顾客逐走,反而引来更多的顾客。而且公司与同行们的关系也大为好转。梅瑞公司也因此得到更多同行的信息帮助,实现公司的进步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这一点,许多企业间建立了战略同盟,在技术、信息情报等资源上互相提供帮助。

四、出奇制胜,防不胜防

《孙子兵法》强调:“夫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经过十多年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我国洗衣机市场早就饱和,许多企业都已被淘汰出局。因为洗衣机市场卖的都是大容量、耗电量高的产品,春秋和冬季好销,而夏季却相对成了淡季。海尔先人一步抓住了这个商机,开发了容量只有1.5公斤又省电的小型洗衣机“小神童”,推出后立即在市场畅销,在推出后的20个月内,销售了100万台,并且经过了六次改进。

当然各企业的产业性质、产品、所处内外环境均有不同,所以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并非都行,重要的是企业的经营思路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有新的思路,发现新的机遇,这就是“出奇”。

现在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大力提倡实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要根本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挑战固然严峻,但机遇同样无限,一叶障目是看不到这些新的机遇的,企业要先改变思想方式,真正“独立”进行思考,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才会豁然开朗,发现原来机遇就在眼前。否则思想观念不转变,机遇站到人面前,也只会是视而不见,坐失良机。

要想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就要注意三个实话要点:

1、现代企业为了取得竞争的胜利,应该做到“兵不厌诈”,才能面对凶猛的强敌,避开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方法各个击破。

日本佳能公司的英国市场上与施乐公司竞争时,就运用了这一战术。他们避开施乐公司严密控制的伦敦市场,先集中兵力争夺苏格兰,后又进攻英国其他地区市场,最后才以优势力量对伦敦市场发起攻击,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把施乐公司赶出了整个英国市场。

2、商场如战场。为了做到出奇制胜,企业要极力隐藏自己的实力,让竞争对手看不清真实情况,企业应采取各种手段迷惑和“愚弄”竞争对手,使竞争对手麻痹大意,放松防备心理,此时企业趁机出击,那么取得竞争胜利的概率非常大。

3、当竞争对手在某一市场上具有强于自己的优势,应想办法“引诱”其到有利于自己的别的市场上去竞争;当竞争对手的力量非常强时,要另辟蹊径,使其在某一方面弱于自己,以此取胜。

五、争取主动,“致人而不至于人”

市场是由顾客组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也就存在了顾客的潜在需求。如果你只看到现实市场,那么竞争对手已先你一步“先处战地”,你即使挤了进去也已成为“后处战地”的有利地位,可以“致人”而不是“至于人”,就可以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企业必须事先仔细调查分析,认真选择认定和尽力争取的、属于你自己的目标顾客。集中注意力到这种潜在需求上,“以顾客之心为心”,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想得比顾客自己更细致,更超前。把顾客的潜在需求变成了现实需求,潜在的顾客成为现实的顾客,而潜在的市场也就成为你开拓的现实市场了。企业都要以市场为依托,走到顾客中间去,把顾客潜在的希望、愿望、欲望作为向企业提出的课题,加以仔细琢磨,认真分析,打到新的经营思路,而这正是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灵感的源泉。企业一旦具备了正确的核心能力(指关键技术和技术),就能够以闪电般的速度推出新产品,使业务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只有这样才能“致人”,而不“至于人”。

但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构建核心能力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把针对竞争对手的对策放在首位,而不积极去争夺属于自己的目标顾客,这样怎么能在竞争中取胜呢?

六、造势与“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流水、圆石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当它们从高山流下、滚下时,“形势”就不得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一些大企业凭借其雄厚的奖金、充足的人力与领先的技术等资源,在市场上声势浩大,别的企业害怕与之正面冲突,或知难而退或避让再三,因而大企业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形势”所造成就的“不战而胜”,它对竞争的进程与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企业在竞争之前可以扬长避短地大力宣传自己的优势,或人才济济或技术超群或管理先进,从气垫上压倒竞争对手。这样,就有可能使竞争对手“不战而退”,从而牢牢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如果企业还成不了气候,没有任何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就无势可造。企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后,需要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才能广开销路。提高其知名度就是“造势”。企业在市场的舞台上,通过各种营销宣传方式在市场上宣传自己,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人们的潜在需求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杭州娃哈哈公司自八十年代后期推出儿童营养液而在江南一带打开市场后,销路很快扩大,企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但产品却还没有打进中原市场。如果能开拓这个新市场?企业采取了一项“以迂为直”的战略。他们在郑州送给每位小学生一顶黄色帽子。黄帽子我们早期就用以提醒来往机动车司机与骑自行车人群注意来往行人安全,但当时郑州小学生还没有采用这个办法来保护孩子闪的行路安全。娃哈哈在免费赠送的全市小学生的帽子上印上自己企业名字。这样一个早晨全市一下子出现了孩子们都戴上了同样的黄色帽子。这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乐于接受的效应。这就是在一个城市中“造势”的一次意味深长的案例。

七、匡时事来贵知人

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对朝臣们道他成功的原因:“夫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这,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还不忘嘲笑项羽,“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看来睿智的领导者并非本身十项全能,而是确知如何整合众人的智能以为已用。一个人再会跑也跑不过一匹千里马,但是只要懂得驾御千里马,千里马就会成他效力。

时至今日,企业与企业之间“策略联盟”皆着眼于“资源共享”,人力资源是其中最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任势。”善于指挥的将帅,其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

对今天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家言,一个人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干,最适于某项特定的工作,扬其所长,用其所能,可成人才;抑其所长,用其所短,则成庸才。倘若埋没了一个人最有价值的长处,就是对人才的催残,也是对事业的摧残。由此可见,善于识才用才者,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德大才者。在实际用人中,常常因为在思维上存在盲点而不能量才使用、择人任势。人的才能愈大,特长愈突出,显露的缺点也往往越多,越明显,殊不如,一个人的最大的长处在数量上可能只有一个,但其产生的价值效益却可大得无可估量。

摘要:

市场的全球化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对于世界范围在经济、政治、技术、金融、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现在已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企业能完全置身事外。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成为企业要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力求以智谋取胜,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谋略、政策、经济、外交、天文、地理以及气象等多方面内容,它所包含的思想广博精深、观点严谨,可供企业管理借鉴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思想十分丰富的。企业在竞争中应该运用兵法阐释的各条战略战术,脱离恶性竞争,发挥本企业优势,赢得全面胜利。

关键词:孙子兵法企业竞争

参考文献:

邱明生《活用孙子兵法十大基本经营原理》

许晓明《企业市场竞争的“势”》《经济管理》(2001年第16期)

宁养琰、陈鸣《打造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经济快讯周刊》

程美秀《〈孙子兵法〉中的企业领导艺术和方法》

马全勇《解说〈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战略》

吕峰《从〈孙子兵法〉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