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3:58:52

教育心理

教育心理范文篇1

“心理教育”自诞生以来就有多种称谓,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与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申荷永教授以为心理教育是一项新的心理学事业,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心得体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樊富珉教授指出心理教育是指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说的都是“心理教育”,但内涵却各有不同:前二者更关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发展,后者更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可以等同于“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又与“心理健康教育”同义。此外,其余称谓都可以看做“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子集:从对象上讲,辅导、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学生”;咨询以有轻度、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主;治疗则主要是面对有心理疾患的人。从功能上讲,教育与辅导重在发展与预防,而心理咨询与治疗重在矫治和塑造。从内容上讲,教育给认知活动以足够重视,而辅导、咨询、治疗则更重视情感体验、行为塑造、自我建构和人格发展。在活动方式上,教育重视团体活动,辅导、咨询与治疗多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在方法上,教育的方法有更多结构化成分,具有计划性、共性,心理辅导、咨询与治疗则是富有弹性的,富于随机性、个性。从时间上看,教育是较长程的,辅导、咨询、治疗都会不同程度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但它们总是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限。

总之,笔者更认同“心理教育”的提法,工作总结因为它着眼于教育,专注于发展,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更吻合当代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需要。

二、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就概括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1)生活技能训练;(2)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并突出操作、感受的作用;(3)人道主义教育;(4)培训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人员;(5)一系列的外展活动;(6)对大众的宣传。

我国学者陈家麟坚持活动论的观点,认为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张继如则持系统论观点,认为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并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地教育和辅导,促进其个性全面而和谐地发展,维护其心理健康。张守臣认为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有:(1)心理健康维护。(2)心理问题矫正。(3)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王福兰、张东红则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第一,开发心理潜能。第二,心理保健。第三,提高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沈贵鹏认为心理教育与指导是学校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是对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也只是消除发展中的障碍,为其进一步发展创设有利条件。还有学者把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归纳为三个字:适即适应,适应环境、生活、学习等;知即自我认知,了解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和即和谐,与社会、论文网他人、环境、自我和谐相处。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应以教育发展为主,以辅导、咨询为辅展开;其目标与内容应该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次即是心理问题的矫治,心理保健次之,而开发心理潜能为最高。

三、心理健康标准

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概括起来即4条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最具经典性的心理健康标准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制定的:(1)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评估;(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完整、和谐的人格;(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当地宣泄和控制情绪;(9)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做适当的满足。我国学者许又新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有3个标准,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也指出,不能孤立地只考察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王极盛认为心理健康有6条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而愉快;行为协调;反应适度;人际关系适度;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

综上,工作报告笔者以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某些共通性,如国内外学者都提到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等内容,但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强大的社会历史文化性: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与美国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心理教育模式与途径

我国学者朱韶晖,马前锋认为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模式有:(1)学校—家庭—社会结合模式;(2)行为表现—认知取向—人格培养模式;(3)“预防—辅导”模式;(4)“一体两翼”模式——以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与个体心理障碍事后处理为“一体”,以多层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为“两翼”。(5)生理—心理—社会—教育协调作用的整合模式;(6)多维立体模式;(7)“三级预防”模式。张东红归纳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的探索主要有三种模式: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免费范文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中最常用的模式。学者徐晓芳、郭德华等提出五种模式:(1)教、学、研三结合模式;(2)心理训练模式;(3)心理干预模式;(4)自主教育模式;(5)全面预防模式。

时至今日,就笔者所了解,国内学校开展心理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1)课程讲授。(2)活动拓展。(3)学科渗透。(4)心理门诊。(5)学生社团。(6)团体辅导。(7)优化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心理教育网络。(8)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机制。(9)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10)与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11)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与约谈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

五、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在多方面存在显而易见的区别:理论基础不同,具体任务不同,基本内容不同,采用方法不同,运作机制不同。但二者亦有联系。从德育的视角来看,心理教育给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对人生发展的作用使其成为德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强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联系,使德育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是现代德育的发展方向。从心育的角度来看,在主体性发展、整体性发展、现代素质发展、道德心理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等方面,心理教育发展观与德育发展观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两者的结合点是促进个体的道德健康、人格完善发展,这种共同的发展观使心理教育成为现代德育的基础。笔者以为尽管它们之间不仅有明显区别也有深刻联系,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绝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相互代替。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相互借鉴,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我们应肯定对待两者的共通性,保留两者的差异性,注意两者的开放性,在实际工作中要肯定分化,但不要绝对化;正视冲突,但不要扩大化;积极整合,但不能完全“合二为一”。

六、心理教育研究前瞻

教育心理范文篇2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性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教育心理范文篇3

一、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1.好动。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能力差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冲动,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焦燥。

3.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癖,表现出攻击性。

4.不良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在不良的同伴关系中,幼儿总是与别的幼儿相互攻击、猜疑、排斥、攀比或独处,这样容易产生任性霸道、粗暴妄为或怯懦孤独、不合群等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明显。人的许多心理与行为受遗传的影响,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最早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家庭结构和功能,家长的教育能力及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养态度,双亲的职业及社会地位,家庭物质条件和氛围,父母生活习惯和志趣爱好等都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3.幼儿园因素。幼儿园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幼儿园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亲切和蔼、民主温馨的师幼关系可以诱发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与同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伙伴关系能够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轻松愉快、和谐温馨的精神氛围对幼儿心理健康十分有利。

三、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简单增加教学活动环节,也不该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应该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为此,可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以下环节:

1.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幼儿的各种反应,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及时组织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对他们进行讲解、分析,或者对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指导,让幼儿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可以归入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它不仅使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得到充分训练,还发展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想象与记忆的能力。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在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智能,调整了幼儿的消极情绪,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幼儿的交际能力,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当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3.体育活动中促进合群性发展。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幼儿会出现心理机能发展受阻的问题。这样的幼儿往往手脚笨拙、乱奔跑、易摔跤,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如果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他们的统合专项训练,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四、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也是检验幼儿教育成效的舞台。正是由于家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家庭不仅是一些幼儿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也是实施教育措施、矫正幼儿心理问题、保障其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在培养孩子成为某方面人才时,应形成合理的期望水平,符合幼儿时期的实际情况。假如孩子确有某方面的特长,比如说适合弹琴或下棋,那就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送他去学习。如果幼儿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家长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或攀比心理去逼他们学习,因为每个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孩子某方面能力不如别人,就认为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差。在要求幼儿学习的同时注意给他们留下足够玩的时间,让他们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对他们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对他们的退步,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对他们的错误,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到克服错误的方法。

2.当好幼儿的心理医生。一方面,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亲密“伙伴”与忠实的“倾听者”。家长要以极大的爱心与耐心去关注孩子,和他们一起玩,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要创造各种条件矫正他们的某些心理障碍,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在真实体验中感受挫折,并在家长指导下矫正自身缺点。

3.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爱心浓郁,人际和谐。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容易养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和开拓、灵活的思维习惯。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平等相待,应注意尊重与爱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在家庭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互相了解、互相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自然就形成了。

教育心理范文篇4

关键词:老师学生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性交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

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教育心理范文篇5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传统心理学的革命和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内容的新兴科学。它运用科学的原则与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积极取向的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的健康、幸福、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30年代,刘易斯•麦迪逊•特曼关于天才及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卡尔•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andpersonality)中就提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Humanitarianism)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Humanpotentialmovement)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应有提高,精神追求也相对落后,负面心理频繁出现,而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似乎只把人视为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2]。积极心理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999年11月,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首府林肯市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即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斯里格曼和斯克森特•米哈利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topositivepsychology)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提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总会有类似这样的描述:“高职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性格不佳、品行不良、情绪波动和学习困难四种类型。”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多是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定期或不定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排查,从而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引导与辅导,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因此,现阶段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把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个别有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导向———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品格”与“潜力开发”,其目标远高于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把“只有体质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一个人身、心都健康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作为工作信条,这是毋庸置疑的,真正健康是指有着健康的体魄和积极、良好的心态,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入,是对现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补充,在积极干预有心理问题(倾向)学生的同时,从积极的角度观察、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比例,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发展,促使学生心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体验”和“幸福感的获得”,不仅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研究“缺失”“缺陷”与“伤害”等予以过多关注,还应将关注点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力量的获得”和“美德”上。(一)积极人格的引导与培养。人格是影响一个人成长与幸福生活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都有着极大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期,人格特质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强,是形成积极人格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成功与美好生活的基础形成期。积极心理学指出,积极人格形成的途径是通过刺激与强化,使个体表象及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在成功、成绩、成就、自我满足、创造价值和他人积极评价中,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格。现阶段,高职学生就读高职院校的原因多为“成绩期望不高”或“高考失利”,而非个人高考的第一愿望(不是志愿)。因此,高职学生自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起,就存在“低人一等”的负面情绪,再加上初入大学,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向受到影响,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倾向)。主要表现为生活目标缺失、情绪波动大、意志力薄弱等。2015—2017年,在某高职院校的入学心理测试活动中,心理工作者使用SCL-90心理自评表对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校生绝大多数人状态正常、心理健康。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少数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身上,而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上。高职学生积极的人格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引导学生加强反思,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并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为自己与他人创造价值,增加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认知方式;②注重家庭和谐与团队合作,加强高职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注重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与分享意识;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完善的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施展空间,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培养学生主人翁和担当意识。(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筑心理健康保护机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和保证,它主要包括满足、满意、乐观、快乐、愉悦、希望、认同等。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首先,通过宏观认知教育,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宏观教育就是对相关问题的呈现,引发学生个体的思考,在(潜)意识层面重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如“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包括曾经的‘伟人’也都是沧海一粟”。宏观认知能够使人在更高的站位上思考人生,会改变人的价值观,淡化不如意之事。其次,通过点滴错误的纠正与积累的“心理创富技术”,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参加有益的活动或运动。这些活动可以是体育锻炼,以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团队合作、果敢坚定的品格;可以是艺术活动,通过创作与欣赏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等,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使学生形成高雅的情趣;可以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大众的同时,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品格等多方面的提高,认识社会与人的积极方面,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三)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上述两个措施是从高职学生个体角度构建积极的心理,而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则是从整体,即组织系统出发。正面、积极向上的组织环境是高职学生构建积极心理素质的基础,是其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载体和营养的来源。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是深远的。学校教育及其附属设施,如校风、学风、管理体制机制、住宿、饮食、卫生等,直接影响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与效率,影响着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延续。学校可成立“校园文化领导机构”,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齐抓共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为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将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生在积极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与成长。与此同时,学校还应通过校园的各种媒体,如网站、新媒体终端、校园App或公众号、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墙报、黑板报、展示橱窗等,通过“控制我的小情绪”“自信心的培养”等主题或积极的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介绍与渗透,帮助其适时调整心理状态。除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应转变工作作风,改变传统观念,鼓励教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心理引导,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始终被包围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之中,学会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四)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第一,修订教材,完善教学内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具有“普适性”,没有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针对性教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积极心理学,编写适合所教学生特点的积极心理学特色教材,着力从幸福感提升、生活满意度提升、心理潜能开发、学习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情绪管控、自信、人格完善、价值观引导等方面进行突破。第二,使用更多积极案例,尽可能消除学生负面情绪。第三,创新考查方式,将烦琐冗长的作业转变为实践作业,提高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第四,创新教学方式,将教学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可以将实践活动、影片赏析、游戏等引入教学,使教学活动积极生动、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积极探索、践行,依据积极心理学,采用多种方法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赵兰君.浅析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286.

教育心理范文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SCL-90;大学生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地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新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在新生入学三周后开展心理普查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普查测试的结果分析,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某高职院校新生参与测试共计2023人,回收有效问卷2012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目前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一共由10个因子组成,涉及到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包含了较广泛的心理疾病症状学内容,诸如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高校新生心理普查工作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三)统计方法

数据回收录入后,统计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总体情况

在2012人中,测查结果表明,表现为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2人,占测验总学生数的6.02%;表现为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1人,占测验总学生数的6.01%;表现为重度症状的学生有27人,占测验总学生数的1.34%。按照全国常模结果比较可知,SCL-90为1-5的5级评分,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一般规定,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分为阳性,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二)分布情况

从总体数据来看,所测学生中,达到中等症状水平以上的学生有148人,其中,男生47人,女生101人。以下是所测学生在SCL-90各项阳性因子上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分布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百分比显示,人际敏感这一因子在所有因子分中占有比例最高,说明大学新生中以人际关系不和谐为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居多,排列依次是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等这几个因素也是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因素,这与这批新生(90后)的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学生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大学生代表团体测试结果相比较,详细情况。

(四)差异比较从表

4中可以看出,学生男女之间、民族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心理健康水平在家庭来源这一因素上,表现为差异显著(t=14.964,p<0.05),即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来的学生SCL-90的测试结果分数要相对较高一些,说明心理问题症状呈现越多,即来自农村的学生会比来自城市的学生会更多地出现心理问题症状,比如: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五)3分以上常见的十大症状

测试学生中选择“症状中等及以上”最多的10个症状:

三、讨论与分析

(一)测试整体情况

从统计结果的整体状况来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适应环境、自我调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但是仍有13.4%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问题,对于这13.4%有或轻或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部门将主动与其联系作进一步心理评估,进行约谈、追踪后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心理咨询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往年的测试结果相比,这批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上一级学生。这与这批新生自身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这批学生大多是“90后”,个性张扬,他们对于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有着较开放的思想,但是心理年龄发展较为缓慢,处于生理年龄超前、心理年龄滞后的状态,处事欠缺成熟,人际交往方面还有待提高;面对困难和挫折,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及应变能力。

(二)SCL-90各项因子分析

从测量的SCL-90的各项因子分析来看,新生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状况,比如: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焦虑、偏执和抑郁等症状。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入大学后,他们就面临着要适应陌生校园的问题,一系列的环境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教学方式的改变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使新生感到生疏和茫然,一时难以适应,不知所措。究其原因,这与“90后”这些学生的成长经历有关,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他们在溺爱的家庭教育中长大,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极为注重自我,刻意标新立异,普遍对他人不信任,这样很容易产生人际敏感、敌对、强迫、焦虑、偏执的种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长环境、中学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所以,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势在必行。

(三)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工作及主动心理干预的工作机制,对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学生心理困惑与冲突、排除心理疾病与障碍、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具有显著的效果。要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内容:1.学生约访。测查结果反馈回个人,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人格特点。对中重度类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和心理辅导。2.主动干预。根据普查结果和面谈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回访追踪,必要时与院系辅导员沟通,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有意识地关注少数学生,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3.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心理健康课程或专题讲座;进行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开展多种形式——电话、作业、网络咨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以预防危机事件的出现。4.多渠道宣传。利用宣传板、网站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提升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对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性的教育与宣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5.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五级网络——学院、心理部门、系部、班级、寝室”实行有效监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深入学生内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到每个班级,关注到每个学生。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以新生心理普查SCL-90测查结果为依据,才能确切地掌握新生心理状态发展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在日常心理课堂教学授课的宣传教育及定时定点加以辅导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于丹丹 赵海楠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1996,(07):16-18.

[2]张笑仪,邹海贵,王国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90-94.

[3]黄婕.SCL-90和UPI在体育职业院校新生心理普查中的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3,(02):133-136.

[4]李春方.成就情景中的自我妨碍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2004,(02):42-50.

[5]孙丽丽,许贵芳,张淑华.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03):67-71.

教育心理范文篇7

[关键词]心理卫生教育;高职护生实习;心理健康状态

调查结果表明,在高职护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状况低下、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个体的独立性很强,与集体和他人合作的意识很差;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忧虑,却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护生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相对于同龄人而言,他们面临着求职、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多重压力。按照现代健康理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生理缺陷或疾病,还包括心理上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道德素养。身体和精神是一体的。精神健康与生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两翼[1]。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因此,需要加强心理卫生教育。研究选择本校2021年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100例护生,实施心理卫生教育。在实施教育之前和实施教育结束后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评估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校2021年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100例护生,全部女性。年龄19~21岁,平均年龄20.40±0.21岁。纳入标准:①无精神病史;②初中起点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理论课程全部完成并参加临床实习;③学员都接受了严格统一培训。④所有调查对象均自愿参加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的问卷内容合理。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心理障碍;②精神疾病的学生;③无法坚持完成整个培训的学生。1.2方法心理卫生教育开展方法:①加强专业思维和观念更新。为了改变世俗偏见,使护理工作为社会所尊重,护生应该首先尊重自己。将力量凝聚在一起,为护生讲解从党和政府的关心到护士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从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巨大贡献,到白衣天使的颂歌。举办“我心中的患者”“我心中的护士”护理专题讨论活动,凝聚护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智慧,提高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进行整体护理,而非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简单地注射药物。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丰富的文化、社会和人文知识来充实自己,促进护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②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强化。指导护理专业学生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引导、自我调节、宽容他人的心理保健方法,增强对挫折的容忍能力,锻炼战胜挫折的能力。护生心胸宽广,能从点滴做起,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圆满完成实习任务。③建立新关系。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所以护生首先要礼貌待人,用礼貌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比如“你好”“打搅”“对不起”“谢谢”等。另外是改善护患关系。护生面带笑容,表情和蔼,态度温和谦逊,说话文质彬彬,对患者表示同情和尊重,与患者交谈。温和而甜美的交谈是患者的一种享受和心理安慰,能缓解紧张情绪,有心理护理及心理治疗作用。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照顾并理解护生,使他们时刻保持好心情。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发生偏差时,教师不应一味指责,而应明确其原因性质。注意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应设身处地为护生着想,关心、了解护生的感受,向他们解释如何面对特殊工作环境的压力,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与挫折。⑤加强高职护生的实践能力。护士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培养技能。应鼓励护生实习,为其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有计划地安排实习内容,安排护生在不同科室进行不同的操作,安排不同科室的操作考试,硬性提高护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1.3观察指标在实施教育之前和实施教育结束后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评估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一共10项,每1项是1~5分,分值越高心理症状越严重。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施心理卫生教育之后,SCL-90评分均显著低于实施教育之前,P<0.05。见表1。

3讨论

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都需要以健康的身体为基础。身体是心理学的物质基础,健全的大脑是心理发展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心理发展状态(特别是人的情绪、人格特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一般来说,高职护生的重要任务是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但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各种问题和困惑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建议,这将帮助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信念,学会调整心理状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自觉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这对自我心理放松和消除心理压力有很大的帮助。应该说,这项工作并非易事,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动员社会、学校、家庭等各领域力量,打通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探索实践。只有这样,高职护生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4]。对高职护生心理卫生工作系统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将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更有效地提高心理卫生服务质量。目前,我国高职护生心理疏导服务机构缺乏,将心理卫生纳入高职护生工作是增加心理卫生医疗资源、借鉴国内外经验的有效途径。高职护生心理卫生工作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可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理社会因素将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高度重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加强心理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完善心理卫生服务体系,探索适合高职护生卫生服务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5-6]。在实践中,需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逐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改进和完善处理学生心理的方法和手段,使每个学生在心理上都能接受,真正尊重、关心、爱护、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强烈的情感,赢得他们的信任。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消除情感困扰,克服意志缺陷,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出心理误区,纠正认知偏差,使其维持良好的心理品质。还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活动。以个人辅导、团体辅导、小组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多样化、新颖性的活动,将心理疏导与健康疏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学生重视心理疏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确立科学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而医院应注重岗前培训,介绍医院的工作环境、相关制度、基本业务素质要求、整体护理知识、护患语言沟通技能和护理操作要点等。合理、有效地安排护生的实习计划,减轻护生的负担,缓解其过度疲劳和心理冲突。选好带教教师,改进带教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护理专业学生应接受现实,尽快适应角色。社会在不断进步,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我们要生存,要发展,只有一个选择,做一个勇敢的冲浪者。本研究对100例五年制高职护生实施心理卫生教育,在实施教育之前和实施教育结束后采取SCL-90评估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积极作用。结果显示,在实施心理卫生教育之后,SCL-90评分均显著低于实施教育之前,P<0.05。综上所述,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大,其实施有利于减轻高职护生的敏感、焦虑、强迫、敌对、偏执、恐怖等心理状况,促进高职护生心理健康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任亚丽,范双莉.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0,15(20):66-67.

[2]郭阳阳,张巍,邵洪岩,等.高职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心理月刊,2019,14(15):59.

[3]周佳.舞韵疗法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中的探索与实践[J].青春岁月,2018,37(21):131.

[4]龚光军,漆明龙,陈治芳.高职生心理卫生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J].教育科学论坛,2018,32(3):72-76.

[5]孙国红.高职学生自卑心理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6,24(31):127+129.

教育心理范文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高等职业院校已经为我国培养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已经成为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场所,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术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自卑与自负并存。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在这种情况下,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会在教师和以前同学面前表现出极为不自信的状态。同时,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常常在新同学面前、陌生人面前的表现过于自信,以彰显自己的能力。这种极为矛盾的心理,极容易导致其心理产生不平衡。第二,依赖与孤独并存。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统一性确立的特殊时期,其内心充满了冲突和不安,尤其是当其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不一致的现状的时候,其内心的不安就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时,在这一特殊的年龄段,高职学生难以通过人际交往等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的情感迁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其出现内心矛盾之后,就会通过不妥的言论或者不妥的行为进行表达,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矛盾。第三,网络依赖与现实冲突。高职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强的挫败感,而在这种情况下,常常将自己置身于网络之中,在网络世界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是由于高职学生长期沉浸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反而会丧失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1]。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新生教育中。目前,高职院校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工作的目标为“预防———咨询督导———诊断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筛查———跟踪———矫正”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在具体进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所有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根据普查的结果,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心理普查筛选的结果,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但是这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会让心理健康的学生认为这只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辅导,以至于其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违背了心理学的积极价值取向。同时,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未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二)师生关系不对等。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仅仅将学生定位为受教育者,而将自己作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者,在具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单纯地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传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恰当,使学生在面对心理辅导教师的时候,难以敞开心扉,无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三)目标定位片面。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定位为“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种片面的定位目标下,主要是针对学生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而对于积极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其承受能力和受挫能力、帮助其形成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等,难以实现[2]。

三、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内一门新兴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期,经过70余年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才开始广泛出现。所谓的积极心理学,就是致力于对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进行研究,并积极挖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和建设性力量,努力拓展积极因素的形成途径。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例如,愉快、兴趣、满意、爱、幸福感、快乐、乐观等,并在积极乐观情绪的基础上,探讨情绪体验的机制和影响;第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品质,例如,自尊、坚持、力量、宽恕、美德、勇敢、合作、自制、热情、善良、正直、感恩等,并探讨积极人格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第三,积极的社会体制系统,即如何促进社会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以促使个人形成积极客观的态度,促使其积极乐观成长[3]。(二)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无法实现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实施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和发展,旨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美好的心理,最终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并促使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在具体的积极心理学教育中,更加关注人生中美好的一面,更加注重塑造学生美好的、积极的品格,这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实现的。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基于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将其充分应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积极教学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并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用积极的途径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并用积极的思想浇灌学生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等。其次,在心理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加强积极心理学的挖掘,让学生对其经过系统地学习和把握之后,逐步将其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再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进行正确定位,不再是单纯地服务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而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全面挖掘所有学生的积极潜力,帮助其塑造积极的品格,使其形成一个积极的人生。最后,高职院校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必须要突破传统形式较为单一的方式,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其积极体验,进而实现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的目的[4]。(二)调整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目标。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固有模式和工作形式,在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教育目标进一步进行调整,不断形成一个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第一,发掘培养。充分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实施积极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首要目标。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使学生在其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并使学生获得认同,增强其有效的情绪体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挖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价值观。第二,辅导咨询。在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中,高职院校的心理辅导咨询不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矫正,而是让学生在体验追求设定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并增加其幸福感。通过这种正向的刺激,进一步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堆叠,增加其正向情绪体验。第三,积极预防。在基于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前,使之成为心理品质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将增进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和培养个体自尊作为主要的途径,教师可充分进行积极品质构建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等,并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行为环境,引导其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目标。(三)营造积极的环境,加强学生的积极品格教育。一方面,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营造一个积极的环境。首先,建设积极的校园环境,无论是校园的硬件设施,还是文化、制度建设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因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次,构建良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塑造一个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最后,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也必须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品格,能够向学生传递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情感、人际交往、人生意义、职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品格。具体来说,在实施积极品格教育中,可以通过开设“宽恕和感恩”“幸福”“坚强”“乐观”等专题,积极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品格,并指导学生对事件进行归因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人格。(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个体。基于此,必须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师生不对等关系。这就要求在具体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群体,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要以尊重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形成一种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6]。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成年的早期阶段,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未来比较迷茫,对高职院校的生活不甚适应,以至于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常常陷入毫无意义的心理问题中,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现象。基于此,必须要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调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等,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雪芬.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45):53-54.

[2]赵欣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8,5(42):369-370.

[3]任攀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才智,2018(22):148.

[4]王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高新区,2018(11):45,47.

[5]唐颖彦,徐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24-25.

教育心理范文篇9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课在开始的时候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就会对它失去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走下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导课是没有什么固定形式的,教师采用的方式方法主要取决于其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安排等要素的自我理解和把握。案例1:有一首歌唱得好:一个巴掌拍呀拍不响,众人鼓掌声呀声震天。在上课之初,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游戏,要求学生一起模拟一下自然界中暴风骤雨将要降临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巧用自己的肢体,通过肢体的拍击来发出声响,模拟暴雨的来临。模拟小雨时,学生可以无节奏地轻拍手掌心;模拟中雨时,学生拍打自己的大腿;模拟大雨时,每个人都用力地跺脚;模拟暴雨时,发出肢体所能发出的最大声音。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游戏参与者不能碰触别人的肢体,仅能用肢体而不能用嘴巴发出声音。在案例中,学生不仅在游戏的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感受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原来把班里同学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可以演奏出如此美妙的乐章,可以营造出如此声势浩大的场景,每个人都遵从章程,遵守集体的规章制度,能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成绩。游戏的操作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使学生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协作才有成绩的道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带着兴趣去关注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二、游戏串联,衔接课堂

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会到企业工作,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生活,是他们在毕业前就应该具备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些开放的活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此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心理学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案例2:玩游戏时,要求班里同学依据具体人数来分组,每组大概10人左右。教师准备一根长约5米的竹竿,要求每组成员站成一排,统一伸出自己的右手,用食指来拖住竹竿,其他手指不可以碰触竹竿。小组成员按照教师发出的指令将竹竿放到相应的位置,看哪一组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完成任务。需要强调的是,游戏参与者在任何时候,手指都不允许离开竹竿。一旦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学生违反了规则,将被要求回归到最初的位置重新开始游戏。在游戏中,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包容与体谅,将更有利于任务目标的达成。

三、善用游戏,活跃氛围

在心理健康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注意力的分散和周围环境的干扰,容易出现开小差的现象。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引回到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案例3:游戏的规则很简单,要求班里同学按照教师所提示的节拍一起拍手,直到完全做到整齐划一。比如,1—2,1—2—3,1—2—3—4……在操作过程中,大家可以推选一人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让他作为指挥,带领大家一起练习,直到所有成员的节拍都整齐划一为止。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行动上统一要比言语上统一难得多。认清规律很重要,统一听从指挥、遵守游戏规则更为重要。毕竟,在游戏中只要有一个人出错,那么所有人都要重新开始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们认识到,一个人出问题,班级的集体目标就无法顺利实现。班级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抱怨和指责解决不了问题,一个好的团队应该是团结互助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勇气接受失败,并把失败作为动力,逐步走向成功。

四、巧用游戏,感悟人生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些难以言表的情感。通过游戏环节可以模拟出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场景,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去感悟、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面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极端情境。此时,学生的真实情感就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学生通过游戏感悟了人生,在情感体验中得到了成长。案例4:首先,教师强调,所有学生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个游戏,郑重写下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如生命、健康、家人、财富等),排名不分先后,不需要参考他人意见,写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即可。然后,教师询问学生,当必须要舍弃一样东西时,学生会放弃何物以及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依次循环,直至舍弃完所有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最后,学生一起交流感受。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切身感受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同时认识到人的生命中有些宝贵的东西很有可能会失去,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朋友。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懂得,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一种幸福,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去珍惜现在、珍爱生命。

五、游戏结尾,升华主题

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精彩的结尾就是一堂成功课堂的另一半。在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以游戏作为结尾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这既是对课堂活动内容的概括和提升,也可以作为下一堂课所讲话题的铺垫。案例5:设计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一分钟的时间里能够鼓掌多少次,然后让每位学生现场实践,亲自试一试,并在心中计算一下自己鼓了多少次掌,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看谁鼓掌的次数最多。

教育心理范文篇10

新生入学后首先要对每个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和建档。新生班级心理委员可以通过学生自愿报名班级竞选的方式产生,而后结合其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进行择优聘用,那些普查结果中反映出心理健康、乐观进取、乐于助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被优先考虑。班级心理委员也可以通过个人自荐、同学和老师推荐、参加班级全体班干部竞选等方式产生。

二、做好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1.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有着完好的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够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健康存在很多误解。当一个人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常可分为三个等级:心理问题这是普通人常见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其特点是:时间短,对个体影响小,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整恢复到健康状态。心理障碍这是较为严重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其特点是:时间较长,对个体学习、生活、社交等造成损害,无法自我调整,必须求助于心理医生。心理疾病这种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个体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往往需要采取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

(1)心理健康咨询针对心理问题和部分心理障碍患者,心理疾病患者不属于学校心理咨询对象。

(2)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咨询主要是帮助同学们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困惑。

2.朋辈心理咨询基本技能培训

心理委员在班级为同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此类咨询属于朋辈性质的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建立牢固的友谊和信任关系心理委员为同学做朋辈心理咨询的最大优势就是来访者与咨询员之间的友谊与信赖关系,自然性的鸿沟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动性高。

(2)以宽容、接纳的心态面对来访者这一条为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求心理委员以宽容、真诚的心去面对同学的来访。

(3)掌握一些基本的咨询技术耐心而积极地倾听、情感反映、自我表露、解释、对质等。

(4)心理咨询委员在班级开展工作时要把握的几个原则一是平等互助原则。心理委员在给同学做咨询工作时,千万不要把自己视为“政治思想工作者”,把对方当作“下级”或“病人”看待。交流过程中要避免那些指示性的言语,比如: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二是保密原则。对同学向你吐露的心事,你不能随意地在同学中宣讲。比如,你不能说某某失恋了或怎么样了。三是转介原则。在给同学做咨询工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应及时向心理咨询老师汇报,让老师去处理。

三、指导心理委员开展工作

1.明确心理委员的职责

(1)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班级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协助做好新生的心理普查和心理档案建立工作。

(3)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每周填写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表,并及时上交系辅导员和校心理咨询室。

(4)组织开展班级相关心理活动,如主题班会、团体辅导、团队合作活动等。

(5)对于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室及学生处反馈,并协助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有效防止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在班级如何开展工作

(1)用心去观察。班级心理委员平时要多个心眼,这个心眼是指我们要用心去观察、关注班级的人和事。一般来说,心理问题较大的同学往往不会主动去找老师咨询,这些特殊案例往往要靠心理委员去发现并报告老师。

(2)真心去帮助。当你发现某个同学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时,作为心理委员就应该主动地、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他。首先,态度要真诚,而且这份真诚能让对方体会到。只有这样他才会接纳你,才会向你敞开心扉讲实话、吐真情,然后你才能为他排忧解难。

(3)爱心去感染。用爱心去感染就是在你为同学排忧解难的时候,让同学能感觉到你处处设身处地为他考虑、为了他好,你和他一起面对问题,一起战胜困难。有了你的帮助,他就感觉似乎有了双倍的力量来对付困难,就会更有信心走出心理困境。

四、心理委员的管理

1.学校心理咨询室为心理委员定期举办各种培训讲座和团体辅导小组训练(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

2.学校心理协会由学校心理咨询室组建,协会成员从心理委员当中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协会由校团委负责管理并开展活动,同时由学校心理咨询室老师给予专业性指导。

3.心理协会组织与职能。宣传组:负责协会各项活动的策划宣传与组织,联络各组成员,定期进行橱窗、专栏等宣传,普及心理知识。编辑组:定期负责编辑校园心理小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广播组:定期播送有价值的心理广播。表演组:定期编排校园心理剧。

4.心理咨询室举办的心理活动由心理协会负责宣传和组织,各班级心理委员优先参加。

5.心理咨询室的所有心理图书供心理委员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