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民族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1 18:02:37

民间民族艺术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篇1

关键词:民族艺术;美术教育;价值;教学形式;时代感

一、民族艺术在现代生活得到的关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在现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艺术在现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个个宣传民族艺术的、研究民族艺术的、发扬民族艺术的个人或机构在不断的成立涌现。

(一)传统服饰艺术的延续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世界各国的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装化、机能化是其主要特点。世界服装界曾把旗袍誉为中国的国装,这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说是汉、满、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的结晶。它的演变又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国际性,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旗袍在现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它适应现代生活的机能性以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它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民族艺术也会转化为世界性,在“洋服”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民族服装更应视为珍宝,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二)岭南民俗艺术的延续

岭南地区的“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祭祖和庆丰收的仪式,由岭南地区的瑶族所创,以后逐渐失传。六年前,云浮市文化局找到一个70多岁的老先生,根据他的记忆和一些史料,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终于复活。在第三届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禾楼舞》经过了再次编排,音乐和动作也更丰富,使岭南民俗艺术得以延续。

(三)四大名著的延续

中国古典名著商标正在狂遭日本网游企业抢注,2006年3月初,当这则消息在中国人间传播开来的时候,四大古典名著只剩《红楼梦》没有被日本企业抢注了。其中,日本巨摩公司向我国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的“水浒传”商标已通过初审进入公告期,而《三国志》为期三个月的商标异议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就在去年,端午节域名遭一家韩国公司抢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不知道有多少体现我们民族艺术文化在消失。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们就只用考虑怎样将民族的再发展。而要发展民族的文化却既不能脱离当前国际的环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违历史的洪流。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回到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民族艺术

(一)“技”的传授方式

“技”的传授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完成的,呈严密的封闭状态。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技艺向精深圆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机制,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

目前,这种“技”的传授仍然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诀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口诀往往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既利于学习,又便于记忆。

(二)“艺”的传授方式

另一种属“艺”的那一类具有某种学术层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国时期的画家曹不兴就已留名青史,晋代画家顾恺之则因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传神论”,更是名播遐迩。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许多才华横溢的艺匠,纵然创造了精妙绝伦,价值恒久的艺术珍品,也只能落个寂寂无闻的佚名者。我们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倚重怡情悦性,陶冶情操的。

在中国,纯精神意义的美术之所以受重视,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比较重视个体内心世界的修炼,以求通过个体身心的平衡和稳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平衡,而对物质世界则较少进行分析性的研究和探索。“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

三、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反映

在现今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严格。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是主体,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是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一)民族艺术在课程内容上的体现

1.国画课程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其所能地通过观察,凭借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允许他们的感觉方式和能力自由地去表达。只有当学生开始明白自己的表达得到重视时,他们才会以更大的兴趣去努力学习。美育专家说: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启蒙作用。因此,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师作品,了解国画大师们的作画风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师的作品直接临摹,让学生一下子就开始触摸艺术顶峰的作品。

2.剪纸课程教学

剪纸是我国典型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普及和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是民族民间风俗活动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因而剪纸教学必须要渗透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不然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以剪刀为主要工具,纸为材料,通过多种手法制作成各类形象的民间工艺。它融合了剪纸技艺、绘画造型、想象创造和多种审美意识。纸虽植根于民间,但其文化底蕴相当深广,有着极强的人文性。往往跟民间的生活、风俗紧密联系,并在寓意丰富的剪纸中,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学生通过了解剪纸,在剪纸艺术的熏陶下,生活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剪纸的魅力,健全人格,促进审美情趣的养成。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进行创新活动。

3.皮影课程教学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其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的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同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于皮影这一艺术形式的了解,更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中国是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现代的美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艺术在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1.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艺术

通过开设民俗欣赏课,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通过收集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师要根据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图幻灯、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并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民俗欣赏课的开设还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初等的内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诵读为主,如各种脍炙人口的童谣、儿童故事、童话剧本等;中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题,可以采用影视和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的电影、电视、地理、历史、各种文艺节目;高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进来,自排自演中国的民俗文化。

2.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南京文化部门曾组织过一次“南京民俗文化”夏令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带领学生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馆址——甘熙故居古建筑群,了解南京民居特色;观看南京地区民俗、民艺系列展演活动;聆听中华古典诗词楹联协会袁裕陵老师精彩的、深入浅出并富含知识性、趣味性的《古典诗词楹联趣味》知识讲座;欣赏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场演奏会和传统皮影戏、口技表演;品尝南京传统风味小吃的同时,进行南京民间饮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在吃的同时,对民间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现场向南京地区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剪纸、折纸、葫芦画、魔术等民间传统艺术,极大地扩充了孩子们精神文化生活。把民俗文化夏令营作为时光隧道,把营员们带回到已远去的岁月,亲身感受我们祖祖辈辈传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束语

我们现在在社会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保持民族艺术能得到发展。在学生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发展中能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民族艺术;美术教育;价值;教学形式;时代感

一、民族艺术在现代生活得到的关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在现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艺术在现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个个宣传民族艺术的、研究民族艺术的、发扬民族艺术的个人或机构在不断的成立涌现。

(一)传统服饰艺术的延续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世界各国的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装化、机能化是其主要特点。世界服装界曾把旗袍誉为中国的国装,这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说是汉、满、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的结晶。它的演变又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国际性,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旗袍在现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它适应现代生活的机能性以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它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民族艺术也会转化为世界性,在“洋服”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民族服装更应视为珍宝,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二)岭南民俗艺术的延续

岭南地区的“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祭祖和庆丰收的仪式,由岭南地区的瑶族所创,以后逐渐失传。六年前,云浮市文化局找到一个70多岁的老先生,根据他的记忆和一些史料,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终于复活。在第三届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禾楼舞》经过了再次编排,音乐和动作也更丰富,使岭南民俗艺术得以延续。

(三)四大名著的延续

中国古典名著商标正在狂遭日本网游企业抢注,2006年3月初,当这则消息在中国人间传播开来的时候,四大古典名著只剩《红楼梦》没有被日本企业抢注了。其中,日本巨摩公司向我国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的“水浒传”商标已通过初审进入公告期,而《三国志》为期三个月的商标异议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就在去年,端午节域名遭一家韩国公司抢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不知道有多少体现我们民族艺术文化在消失。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们就只用考虑怎样将民族的再发展。而要发展民族的文化却既不能脱离当前国际的环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违历史的洪流。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回到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民族艺术

(一)“技”的传授方式

“技”的传授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完成的,呈严密的封闭状态。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技艺向精深圆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机制,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

目前,这种“技”的传授仍然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诀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口诀往往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既利于学习,又便于记忆。

(二)“艺”的传授方式

另一种属“艺”的那一类具有某种学术层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国时期的画家曹不兴就已留名青史,晋代画家顾恺之则因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传神论”,更是名播遐迩。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许多才华横溢的艺匠,纵然创造了精妙绝伦,价值恒久的艺术珍品,也只能落个寂寂无闻的佚名者。我们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倚重怡情悦性,陶冶情操的。

在中国,纯精神意义的美术之所以受重视,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比较重视个体内心世界的修炼,以求通过个体身心的平衡和稳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平衡,而对物质世界则较少进行分析性的研究和探索。“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1]

三、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反映

在现今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严格。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是主体,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是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一)民族艺术在课程内容上的体现

1.国画课程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其所能地通过观察,凭借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允许他们的感觉方式和能力自由地去表达。只有当学生开始明白自己的表达得到重视时,他们才会以更大的兴趣去努力学习。美育专家说: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启蒙作用。因此,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师作品,了解国画大师们的作画风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师的作品直接临摹,让学生一下子就开始触摸艺术顶峰的作品。

2.剪纸课程教学

剪纸是我国典型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普及和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是民族民间风俗活动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因而剪纸教学必须要渗透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不然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以剪刀为主要工具,纸为材料,通过多种手法制作成各类形象的民间工艺。它融合了剪纸技艺、绘画造型、想象创造和多种审美意识。纸虽植根于民间,但其文化底蕴相当深广,有着极强的人文性。往往跟民间的生活、风俗紧密联系,并在寓意丰富的剪纸中,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学生通过了解剪纸,在剪纸艺术的熏陶下,生活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剪纸的魅力,健全人格,促进审美情趣的养成。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进行创新活动。

3.皮影课程教学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其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的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同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于皮影这一艺术形式的了解,更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中国是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现代的美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艺术在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1.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艺术

通过开设民俗欣赏课,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通过收集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师要根据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图幻灯、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并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民俗欣赏课的开设还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初等的内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诵读为主,如各种脍炙人口的童谣、儿童故事、童话剧本等;中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题,可以采用影视和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的电影、电视、地理、历史、各种文艺节目;高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进来,自排自演中国的民俗文化。

2.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南京文化部门曾组织过一次“南京民俗文化”夏令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带领学生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馆址——甘熙故居古建筑群,了解南京民居特色;观看南京地区民俗、民艺系列展演活动;聆听中华古典诗词楹联协会袁裕陵老师精彩的、深入浅出并富含知识性、趣味性的《古典诗词楹联趣味》知识讲座;欣赏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场演奏会和传统皮影戏、口技表演;品尝南京传统风味小吃的同时,进行南京民间饮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在吃的同时,对民间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现场向南京地区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剪纸、折纸、葫芦画、魔术等民间传统艺术,极大地扩充了孩子们精神文化生活。把民俗文化夏令营作为时光隧道,把营员们带回到已远去的岁月,亲身感受我们祖祖辈辈传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束语

我们现在在社会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保持民族艺术能得到发展。在学生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发展中能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篇3

关键词:民族艺术;美术教育;价值;教学形式;时代感

一、民族艺术在现代生活得到的关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在现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艺术在现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个个宣传民族艺术的、研究民族艺术的、发扬民族艺术的个人或机构在不断的成立涌现。

(一)传统服饰艺术的延续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世界各国的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装化、机能化是其主要特点。世界服装界曾把旗袍誉为中国的国装,这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说是汉、满、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的结晶。它的演变又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国际性,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旗袍在现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它适应现代生活的机能性以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它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民族艺术也会转化为世界性,在“洋服”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民族服装更应视为珍宝,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二)岭南民俗艺术的延续

岭南地区的“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祭祖和庆丰收的仪式,由岭南地区的瑶族所创,以后逐渐失传。六年前,云浮市文化局找到一个70多岁的老先生,根据他的记忆和一些史料,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终于复活。在第三届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禾楼舞》经过了再次编排,音乐和动作也更丰富,使岭南民俗艺术得以延续。

(三)四大名著的延续

中国古典名著商标正在狂遭日本网游企业抢注,2006年3月初,当这则消息在中国人间传播开来的时候,四大古典名著只剩《红楼梦》没有被日本企业抢注了。其中,日本巨摩公司向我国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的“水浒传”商标已通过初审进入公告期,而《三国志》为期三个月的商标异议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就在去年,端午节域名遭一家韩国公司抢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不知道有多少体现我们民族艺术文化在消失。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们就只用考虑怎样将民族的再发展。而要发展民族的文化却既不能脱离当前国际的环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违历史的洪流。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回到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民族艺术

(一)“技”的传授方式

“技”的传授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完成的,呈严密的封闭状态。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技艺向精深圆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机制,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

目前,这种“技”的传授仍然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诀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口诀往往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既利于学习,又便于记忆。

(二)“艺”的传授方式

另一种属“艺”的那一类具有某种学术层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国时期的画家曹不兴就已留名青史,晋代画家顾恺之则因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传神论”,更是名播遐迩。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许多才华横溢的艺匠,纵然创造了精妙绝伦,价值恒久的艺术珍品,也只能落个寂寂无闻的佚名者。我们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倚重怡情悦性,陶冶情操的。

在中国,纯精神意义的美术之所以受重视,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比较重视个体内心世界的修炼,以求通过个体身心的平衡和稳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平衡,而对物质世界则较少进行分析性的研究和探索。“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1]

三、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反映

在现今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严格。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是主体,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是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一)民族艺术在课程内容上的体现

1.国画课程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其所能地通过观察,凭借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允许他们的感觉方式和能力自由地去表达。只有当学生开始明白自己的表达得到重视时,他们才会以更大的兴趣去努力学习。美育专家说: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启蒙作用。因此,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师作品,了解国画大师们的作画风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师的作品直接临摹,让学生一下子就开始触摸艺术顶峰的作品。

2.剪纸课程教学

剪纸是我国典型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普及和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是民族民间风俗活动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因而剪纸教学必须要渗透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不然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以剪刀为主要工具,纸为材料,通过多种手法制作成各类形象的民间工艺。它融合了剪纸技艺、绘画造型、想象创造和多种审美意识。纸虽植根于民间,但其文化底蕴相当深广,有着极强的人文性。往往跟民间的生活、风俗紧密联系,并在寓意丰富的剪纸中,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学生通过了解剪纸,在剪纸艺术的熏陶下,生活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剪纸的魅力,健全人格,促进审美情趣的养成。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进行创新活动。

3.皮影课程教学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其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的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同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于皮影这一艺术形式的了解,更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中国是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现代的美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艺术在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1.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艺术

通过开设民俗欣赏课,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通过收集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师要根据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图幻灯、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并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民俗欣赏课的开设还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初等的内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诵读为主,如各种脍炙人口的童谣、儿童故事、童话剧本等;中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题,可以采用影视和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的电影、电视、地理、历史、各种文艺节目;高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进来,自排自演中国的民俗文化。

2.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南京文化部门曾组织过一次“南京民俗文化”夏令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带领学生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馆址——甘熙故居古建筑群,了解南京民居特色;观看南京地区民俗、民艺系列展演活动;聆听中华古典诗词楹联协会袁裕陵老师精彩的、深入浅出并富含知识性、趣味性的《古典诗词楹联趣味》知识讲座;欣赏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场演奏会和传统皮影戏、口技表演;品尝南京传统风味小吃的同时,进行南京民间饮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在吃的同时,对民间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现场向南京地区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剪纸、折纸、葫芦画、魔术等民间传统艺术,极大地扩充了孩子们精神文化生活。把民俗文化夏令营作为时光隧道,把营员们带回到已远去的岁月,亲身感受我们祖祖辈辈传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束语

我们现在在社会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保持民族艺术能得到发展。在学生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发展中能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篇4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民间艺术;文化

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是以一种大众化的形式存在,主要是通过生活和环境反应出的艺术文化。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在很多幼儿园教学中一直在积极展开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与此同时,在很多幼儿园中都在面临教学的改革与课程的改进两大问题,在教育行业中处于热潮时期,幼儿园在设计和组织幼儿的实际教育方式上在不断的更新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在教育的方式上要突出幼儿园的主要特色,为幼儿园发展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选择方式。因此,要积极挖掘和利用民间艺术文化的特色,将幼儿园课程内容进行深化拓展,这样才符合新一代的教育改革方式。

一、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课程需要利用民间艺术来衬托课堂的氛围。民间艺术的发现又来源于生活实践,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发现民间艺术文化的存在,课堂的实践结合民间艺术的实践综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得民间艺术在幼儿园课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更好的引导幼儿发现艺术文化的存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让幼儿在幼儿时期就要学会对民族艺术文化的认识,吸收民间文化的特色,不仅能够使课程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也使得课程增添了一些趣味性,而且能够使幼儿对多种文化的认同感,并让幼儿学会对他人的接纳和认同。在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幼儿所处的民族环境让幼儿学习民族知识,教师要利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启发幼儿的思想。利用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内容对幼儿进行启发性教学,让幼儿对民族艺术文化产生兴趣。教师应该为幼儿在课堂中准备积极向上的课程知识,要表现出民族的原则和特色。

二、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幼儿园环境是对幼儿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种资源,是在整个幼儿园中存在的一种隐形式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推进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教师应将民族艺术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中,要营造适当的环境氛围,要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注重环境的丰富和艺术,让幼儿踊跃参加,敢于探索与发现。让幼儿在愉快的教育环境下展现自我,并获得收获感。在此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努力为幼儿创设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教学氛围。在对幼儿园进行具有文化艺术的装修设计。例如在走廊、墙面、楼梯等地方进行展览,一方面既展示了民族艺术文化的气息,又为幼儿对民族艺术文化加深了认识。其次,要让幼儿积极参加到这个民族艺术的环境中,并进行实践操作,幼儿园环境教育必须要结合幼儿的身心成长的特点进行。

三、将民间艺术文化渗透到师幼之间

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是最重要的,师幼互动有利于促进师幼之间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性的各种游戏及活动对幼儿进行引导型开发智力,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应将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主题中。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幼儿受教师的启迪,教师应为幼儿与家长共同举办民族艺术文化的活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内容的创新感。也可以通过民间的传统游戏增加民族文化的不同气息,民间游戏是最具有艺术文化气息了,其内容的趣味性和操作性要符合现在花幼儿教学的特点,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指导耐心和教学能力,这样儿童才能有效的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得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成长规律为幼儿进行设计。

通过本次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在幼儿园产生的作用,使得教师又进一步掌握了对幼儿的思想开发的方式,在幼儿教学中要将课堂创新,能足够吸引幼儿对课堂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以及推动幼儿对民间艺术文化的掌握和认识,也为幼儿期的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朱昌渝.民间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18(09):154-158.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篇5

一、民族艺术的基本内容

1.民族艺术的基本概念。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逐渐发展和进步的,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艺术形式,艺术传统也随之诞生,并且成为了民族和国家总体文化的一部分内容。由于其本身具有这个民族、国家历史与文化的特色,因此,这类艺术也被称之为民族艺术。2.民族艺术的两大特色。民族艺术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主要呈现出两大特色:时代特色;民族风情。所谓时代特色,即是不同时期的民族艺术彰显出的特色是完全不同的,以“书法”为例,各民族书法艺术可谓是多姿多彩。在秦代的时候,我们民族书法主要是以小篆为主,因此在那一时期的很多工艺品上都能看到小篆的身影;但是到了东汉末年,民族书法还是以繁体汉字为主了。而这无疑反映出了每个时期不同的书法形式,且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艺术性。另一特色就是民族风情。这一点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中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比如蒙古族的马头琴乐器文化;羌族的羌绣文化��这些民族文化都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并且早已渗透到人们活动的各个领域。

二、民族艺术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传承民族艺术。随着全球化经济趋势的不断深化,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传播。然而,在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民族艺术的内容,则能实现对民族艺术的有效传承。比如我国的民间艺术—窗花,就是中原地区人们所熟知并且代代相传的艺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淡忘了这门艺术,同时也使得这门艺术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因此,作为教师在开展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尽可能的加入窗花这一民族艺术。例如时钟的设计就可以借鉴窗花的镂空元素,既能体现出产品设计的简洁雅致美,同时又能展现中国的民族艺术。总之,在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时候,尽可能的让学生熟知民族艺术元素,那么他们在进行具体的产品设计时,也将能拥有更多的创作思路,这对中国民族艺术的传播也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2.有利于陶冶高校学生的艺术情操。将民族艺术作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最大的价值还在于学生通过深入了解民族艺术,则能够发现其实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艺术文化。对教师而言,只要善于发现,不仅利于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还能有效的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进而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以闻名于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例,将其融入到现代产品床头灯的设计中,则能有效彰显该产片的文化,古朴气息。除此之外,以“太极”为例,就可以设计太极书橱,而将太极图案与书橱相互结合,产品设计浓厚的中国风也将得以彰显。总之,我国的民族艺术丰富多彩,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定期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主题,然后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相关产品的设计,潜移默化中,民族艺术就能得到传承,而学生的艺术情操也必定会得到有效的陶冶。3.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能力。学习当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其想象力有着十分高的要求。而学习民族艺术,无疑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终也能让学生设计出更多让消费者满意的艺术作品。以获得2011年日本国际设计大奖的“smart”手持花洒为例,它所引用的设计元素是中国传统的生活用品——手提灯笼。而此设计最大的亮点在于“灯笼”的头部旋转理念,以致于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花洒操作的方式,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人们全新使用花洒的习惯,与此同时,这恰恰也是履行工业设计引导人们新的使用方式的伟大使命。因此,作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传统民族艺术中去寻找艺术产品创作的灵感。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不仅能够创作出更多让人满意的艺术作品,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创作能力。

三、结语

我国的民族艺术资源极其丰富,而且还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作为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产物,必须要加以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众所周知,任何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都离不开文化这一载体,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才能真正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贯穿到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去。

总之,当代的艺术设计的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应该仅仅只是摆设,它自身的功能性和价值必须要得到明显的体现。现代艺术设计不是摆设,也自有其功用性,而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要自觉探寻并将民族艺术融入到工业设计中,还要从根本上理解民族艺术的深刻内涵,从而才能促使我国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进而将具有浓郁中国民族艺术的中国产品推向世界。

作者:李丽丽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秦菊英.二十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09.

[2]苗延荣.中国民族艺术[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9.

[3]王莉.民间艺术造型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大家2011.05.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篇6

大理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白族传统音乐种类最为繁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白族民歌、白族曲艺音乐、白族戏曲音乐、白族器乐音乐、白族歌舞音乐、宗教音乐等六大类。①下面笔者分别对这六类音乐艺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白族民歌

有关大理白族民歌的作品集、论文等,成果丰富、异彩纷呈。主要有:专著《大理白族民歌概述》②、《白族音乐志》③等,论文《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④、《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⑤等,这些专著或学术论文⑥的出版及发表,对于白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白族曲艺音乐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曲艺音乐是大本曲。关于白族大本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集、整理、编写的《大本曲音乐》(禾雨编)、《白族大本曲音乐》⑦、《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⑧等⑨。另外,有关白族大本曲的保护和传承⑩的课题正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将密切关注其阶段性的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3.白族戏曲音乐

白族古典戏曲名为吹吹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吹吹腔改称白剧。白剧是在白族吹吹腔、大本曲两种声腔系统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地方戏剧。在学术界的研究颇有成果,据笔者目前所见资料,有《白族吹吹腔音乐概述》{11}、《白族吹吹腔唱腔初探》{12}、《白剧音乐的回顾与思考》{13}、《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14}等文{15}可见。

4.白族器乐音乐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当数龙头三弦和唢呐。对于白族代表乐器的研究,目前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16}、《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17}、《白族八角鼓的演变》{18}等{19},这些论文的发表,使学界对于白族乐器及器乐的了解更加深入。

5.白族歌舞音乐

对于白族歌舞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在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有:《简论白族霸王鞭舞》{20}、《云南白族“霸王鞭舞”传承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21}、《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22}等{23}。

6.宗教音乐

过去大多数白族人信仰佛教,同时也奉祀“本主”(即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英雄)。与佛教(包括道教、儒教)活动有关的音乐有“洞经音乐”,在本主节活动中主要是邀请白族民间曲艺艺人弹唱大本曲。

对于大理“洞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主要有《大理洞经音乐》{24}、《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25}、《剑川洞经音乐调查》{26}、《略谈白族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27}等{28}。其它关于白族宗教音乐研究的成果还有:《白族本主祭祀活动中的音乐文化》{29}、《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30}等{31}。这些研究对于大理白族的宗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成果综述

纵观上述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存在如下特点:

1.对于白族传统音乐本体研究的成果不足

所谓音乐本体,即指音乐的旋律、曲调、和声、曲式等。在现有研究成果中,这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较多的研究满足于对白族传统音乐中某类音乐或某地区的音乐作泛泛的介绍或基础性的资料梳理工作,没有典型曲例,更没有音乐分析。如果我们对于一些正在面临消失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始终深入不到音乐本身,不研究音乐,只介绍大概情况,只满足于音乐形态的最表层描述,那么对于该种音乐文化被保护和传承的价值及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2.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史料发掘及研究的成果不足

黄翔鹏先生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历史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在早些年就已经有了不少学术交叉后取得的丰硕成果。但是目前对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对于其历史发展问题关注得非常少,或者说,有关其历史发展的情况多数人云亦云,真正下功夫花时间研究史料的人少之又少。当然,民族音乐学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及特点,但是,如果能意识到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完善,相信会对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3.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田野调查的“体验性”和“叙事性”研究的成果缺失

目前的民族音乐学对于田野调查的理解,早已不再满足于把“田野”仅仅当作资料收集的场所,而更多的是描述研究者在田野作业中对于“共时”现状描述的“平面史叙述模式”的反省,即追求一种跨文化的理解,希望田野调查后的研究具有更多“体验性”和“叙事性”的表述。这种新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或称观念,在目前的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中显然还没有体现出来,这就为我们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4.对于白族传统音乐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的成果不足

白族传统音乐和其他的民族音乐一样,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在经历着从音乐思维方式、传承方式、表达方式和音乐制度、活动场合、传播要求等的具体行为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改变。那么,都发生了哪些改变,发生这些改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改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甚至还可以由此引申出,我们在当地的中小学及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对白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又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以上种种,都应该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中来。

三、结语

结合白族音乐研究这二十多年的回顾来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白族音乐的探索期,八十年代为白族音乐研究的起步阶段,九十年代是白族音乐研究走向成熟的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则是白族音乐研究方法多元化的阶段。这一学术研究上的特征也是与整个现代民族音乐学在中国所经历的发展阶段是一致的”。{32}二十多年来,正是有了我们许许多多前辈学者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云南大理地区白族传统音乐的挖掘、抢救及理论建设、含辛茹苦、忘我耕耘,才奠定了今日坚实的工作基础。同时,当我们为目前已取得的成果而兴高采烈时,也应关注到这样的现状:不少珍贵的音乐遗产正随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的改变和一些老艺人的逝去而佚失,因此,我们对民族音乐包括白族音乐的考察、采集、整理、保护等工作远未结束。笔者深信,在扎实的田野工作的基础上,白族传统音乐的研究工作会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一样,将迎来硕果累累的明天。

注释:

①杨秀,赵全胜。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内容的思考——以大理白族民间音乐引入高校课堂为例[J].人民音乐,2008.

②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乐,1987,4.

③伍国栋.白族音乐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④赵全胜.白族民间叙事歌的艺术特色[J].音乐探索,2006,3.

⑤冯洋.从文化人类学视野看白族民歌[J].2008年人文社会科学专辑,第34卷.

⑥关于大理白族民歌的研究成果还有:

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乐,1987,4.

段寿桃.白族打歌及其他[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张文,陈瑞鸿主编.石宝山传统白曲集锦[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赵宽仁.白族的音乐[J].人民音乐,1961,11.

李晴海.西山白族风情与“西山白族调”[J].音乐初探,1985,2.

饶峻妮,饶峻姝.略论大理白族情歌中的白由超越性[J].大理学院学报,2009,5.

赵怀仁.论白族民歌曲调的忧伤色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

杨秀.大理白族原生态民歌的音乐特性[J].民族音乐,2008,3.

⑦大理市文联等编.白族大本曲音乐[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

⑧董秀团.学术史视界中的白族大本曲[J].思想战线,2004,4.

⑨此类成果还包括有:杨亮才.谈白族大本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伊铨.论大本曲之“三腔”白族传统曲艺大本曲的三腔介绍[J].民族音乐,1987.

李晴海.白族民间大本曲概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6,4.

丁慧.云南白族大本曲的音乐特征[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09,1.

杨红斌.大理白族民间音乐的类型及表现形式[J].民族音乐,2008,3.

⑩张涛.省级在研课题.白族大本曲的保护和传承.

{11}张绍奎.白族吹吹腔音乐概述[J].民族音乐,1987,2.

{12}寇邦平.白族吹吹腔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1988,5.

{13}李晴海.白剧音乐的回顾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1989,5.

{14}傅媛蕾.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15}其他还有:蒋菁.白剧望夫云的音乐成就[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2.

尹铨.白剧音乐发展之我见[J].民族艺术研究,1988,3.

杨晓凡,马永康主编.白剧风采[M].内部资料,2006.

丁慧.云南白剧“吹吹腔”夕与高腔、昆曲的渊源关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1.

{16}李洋.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间器乐概述[J].民族艺术研究,2000,3.

{17}赵全胜.白族唢呐与白族民俗活动[J].大理学院学报,2009,1.

{18}杨红斌.白族八角鼓的演变[J].民族音乐,2008,3.

{19}此类研究还包括:杨育民.大理、洱源地区白族民间唢呐乐曲调式初探.民族音乐,1984,5.

马建强.云龙白族唢呐及其音乐形态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1,6.

黄锦华.白族唢呐锣鼓乐浅探[J].民族艺术研究,1999,4.

徐傲丹,吴永贵.白族吹打乐探究[J].民族音乐,2008,4.

{20}石裕祖.简论白族霸王鞭舞[J].民族艺术研究,1989,6.

{21}潘晓敏,山雨彤.云南白族“霸王鞭舞”传承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2.

{22}孙淼.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J].中华文化画报.

{23}此类成果还包括有:石裕祖.简论白族霸王鞭舞[J].民族艺术研究,1989,6.

羊雪芳.剑川白族民间舞蹈艺术与生活的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1999,5.

聂乾先.关于白族舞蹈——从大型白族歌舞《玉洱银苍》说开去[J].民族艺术研究,2001,1.

聂乾先.“白族打歌《考略》与《质疑》”之我见[J].民族艺术研究,2001,1.

{24}大理市下关文化馆.大理洞经音乐[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5}何显耀.古乐遗韵——云南大理洞经音乐文化揭秘[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6}羊雪芳.剑川洞经音乐调查[J].云岭歌声,2003,4.

{27}张文.略谈白族洞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音乐探索,2003,1.

{28}还有:罗明辉.关于洞经音乐问题的探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4.

{29}杨明高.白族本主祭祀活动中的音乐文化[J].艺术探索,1997,S1.

{30}周凯模.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J].音乐艺术,2005,1.

{31}此类成果还有:石裕祖.大理地区白族佛教乐舞纵横考[M].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编.云南民族舞蹈论集.1990.

张逾.白族阿吒力佛教乐舞[J]民族艺术,1998,1.

石裕祖.白族巫舞及其流变[J].民族艺术研究,1998,3.

{32}杨曦帆.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白族音乐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9,2.

参考文献:

[1]吴学源编著.滇音荟谈——云南民族音乐[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2]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晴海.“白族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4]萧梅.田野萍踪[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5]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上)[J].音乐艺术,2009,1.

[6]黄婉.我与音乐人类学:当卜最关注的论题(七)——宋瑾教授访谈录[J].音乐艺术,2008,4.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篇7

1.1民族艺术的涵延

民族艺术主要指与生活生产关系较密切的,直接源于生产实践的,以可见形式保留下来的,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等。从广义上来说,民族艺术还包括了音乐、文学、曲艺、杂技等在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共有的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民族艺术几乎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范围。

1.2民族艺术的分类

民族艺术的分类往往由于对民族艺术的涵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不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简单的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从应用产生的环境,即民俗的角度,又可以分为礼仪、节令、生产等几个方面。在对民族艺术研究的初期阶段,作为具体调研的依据,可以根据生活习俗,围绕生活生产活动进行简单的分类:

1.衣食住行:日常服饰、日用品、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设施;

2.生产活动:畜牧、农耕、贸易;

3.庆典仪式:婚姻、丧葬祭祀、歌舞娱乐、节日;

4.社会关系:家法、氏族、游宴、结社、娱乐;

二、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都市消费文化。它集中产生于各大中心城市,通过大众传媒辐射到其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其突出鲜明的消费特性与欲望特性,给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和农村群众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9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全国展开。精英们为理想高呼,为人文精神呐喊,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绚丽商品,面对人们逐渐显现的对欲望的追求,精英们深感忧虑,中国要往何处去?传统的价值坚守还有意义吗?”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广泛引导和投入的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以物的占有和使用为目的的生活必需品消费,逐渐向更具社会性和象征性的、更注重消费过程的多元化消费发生转变。其中,文化消费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代社会最突出的消费模式之一。文化消费的崛起带动了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大众化消费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发展反思:符号化生产

作为兴起于大众化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艺术展演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在社会结构变迁、文化观念改变和民族艺术审美范式转型的现实语境中得以彰显的。那些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应广泛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民族风情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族艺术因其较强的艺术性、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而被纳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范畴,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如果把尚未经过市场化开发的传统民族艺术视为一种民族文化“原生符号”的话,那么,作为文化商品的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就是对“原生符号”能指层面的形式征用和所指层面的意义改造,并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进行重新拼接、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号”。

3.1“想象性审美”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符号化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各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许多民族地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形态独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而作为地方性资源优势,被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普遍做法。从扩大宣传、提升形象、振兴地方经济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开发民族工艺品、展示民间歌舞艺术、挖掘特色民俗风情、复兴民族传统节庆、打造民族旅游市场等方面,当地政府往往都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引导,并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

3.2“快餐式表演”

由经营企业运作的符号化生产在当代消费社会,旅游作为一种最具文化消费特征的社会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其中,以体验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民族村寨,旅游经营企业不仅利用当地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其开发建设成为“民族文化旅游村”,而且组织村民歌舞表演队,帮助开发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动村民开办特色家庭旅馆,以充满异域民族风情的旅游服务内容来吸引游客。旅游市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衡量和取舍决定往往来自于投资回报及实际收益,因此,原本就存活于乡土民间,且集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身的民族艺术自然凭借其“投资小,见效快,低成本运作”的特点而成为经营企业开发打造的重点对象。例如,在以壮族歌舞展示和传统村寨风貌为特色的广西龙胜县金竹寨,每当有游客到来,村里的壮族青年歌舞队都会到寨门前敲锣打鼓迎接客人,唱迎客歌、敬酒歌,表演师公舞、扁担舞、板鞋舞、竹梆舞、竹竿舞等,其间还穿插有绣球传情一类的互动游戏活动。

3.3“原生态艺术”

由文化精英实践的符号化生产“原生态”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按照学术上的规范理解,源于自然科学的“原生态”指的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将“原生态”用于艺术上,即“原生态艺术”通常应当指“在特定的区域(通常是较为封闭的民族聚居地)内流传的、较少受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风格纯正且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艺术样式,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形成并通过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然而,随着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传统封闭格局已经被打破,外来的异质文化不断介入和渗透到各民族的物质生活领域及精神文化空间,生长于这种生态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艺术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受到现代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早已随着原初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而不复存在,现在所谓的“原生态”更多是指一种运用民族民间的原生艺术元素来集中再现本真性民族文化,进而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及发展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态度。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文化教学民族艺术

一、传统美术教学活动的民族艺术研究

(一)以“技”为主的民族传承。目前,我国古代传统美术教育仍然传承以“技”为主要成就的民族文化。严格意义上说,“技”代表某种技艺的相互传播,主要采取师徒传授、子承父业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技艺向着博大精深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极易形成封闭状态的教学机制,逐渐引发该项技艺消失殆尽的危机。然而,以“技”为中心的传授技巧多采用口诀等教学方法,掌握中心要领,口诀短小精悍,便于传承者的学习和记忆。(二)以“艺”为主的民族传承。历年来,富贵官司和文人学士普遍追求同属为“艺”的学识,三国时期曾经垂青历史的画家曹不兴为追求“艺”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的佳作,晋代时期顾恺之为追求“艺”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观点,闻名于世。这可以说明古代美术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是基于性情、学识的平衡机制为标准的。然而,中国大部分才华横溢的艺术文匠,尽管创作了价值久远流传的艺术佳作,精彩绝伦,永远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态归隐。中国古代之所以重视发展美术教育,与其只追求精神层面的意义有关,从而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对待自然与人类的交互关系上,敢于追求人类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身心平衡发展而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往往会忽略掉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与渗透。由此可见,“传统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并不会完全反映出艺术作品对于生活内容的价值诠释,而是更注重艺术的民族性是否能够追求最为真实的民族精神,是否敢于利用民族精神去俯瞰整个世界。”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真实反映

(一)传统民族艺术反映在课程内容上。1.国画课程教学。从现实意义上说,国画的发展历史较为久远,因其在世界著名、风格奇特等特点被国内外人民广为流传,这代表着中国最为崇高的艺术成就,逐渐成为世界美术领域自成体系派的先锋。自从国画被归为中小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艺术兴趣和爱好,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领悟情况,包括对国画产生自然而然的喜爱之情,凭借独特的视觉角度和事物特征,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理解和能力对国画发挥自由的表达思想。当学生切实感受到国画等传统民族艺术为自己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时,才会反映出更大的激情去学习。美术教育专家曾经指出,教育者要善于通过欣赏佳作类挖掘和培养学生对于民族艺术的相对敏感性,启迪学生的潜在意识。因此,教育者应当组织学生学习和接触名师佳作,包括对于国画作家的作画风格以及生长环境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去学习或者临摹与自身拥有共同习性的大师作品,让学生能够尽快接触到艺术巅峰的佳作。2.皮影课程教学。“皮影”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民间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抽象看法,它是指场面道具制品,主要角色为平面人偶,由民间艺人经手工制作而雕刻出来令人叹为观止的皮影作品。皮影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戏曲剧种的一类,因其独特性被称为民间艺术与戏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佳作。皮影表演过程中采取的屏幕演出原理以及表演形式,均被称为我国近代电影美术创作的发展先例,同为中华民族艺术里的瑰宝。基于此,教师应当在课程中体现以“剪纸”为基本特色的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艺术传承来不断坚定民族自信心。中国拥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特色的艺术文化,这就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必然按照多元化的趋势,以引起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二)传统民族艺术反映在教学形式上,民族艺术建立在以欣赏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标准的实行下,我国教育者应当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不同层级设定相对应的民族文化欣赏课程。对于初级等级的学生来说,建议诵读简单的民俗文化读物,比如童话剧本、朗朗上口的童谣等;中级等级的学生可以以欣赏民族文化的内容为主题,借助影视作品和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接触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历史巨作以及文艺节目等;高级等级的学生可以试着将传统民俗文化演绎为脍炙人口的真实影片。因此,学生可以通过不断欣赏民俗文化佳作,而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

三、传统民族文化在美术教育传承过程的根本途径

(一)立足本土、发挥自身优势。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愈加壮大,学校对于美术教育课程也提出了新要求,这说明少数民族在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既面临着机遇优势,又需要做出巨大的挑战。综合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比如被后人广泛流传的“西部文化”,从丝绸之路文化盛行之时,再到青藏佛教文化、巴蜀文化、以及云贵高原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板块的形成,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珍贵;从而美术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性相辅相成,其文化底蕴相互融合在一起,这将是各少数民族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资源库。其次,全球化发展带动着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将面临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呈现逐渐衰竭的困境,然而远离工业盛行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则能够完整地将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留存至今,这是民族文化底蕴无限发展的潜力所在。此外,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质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学校的美术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发展美术教育的道路上为少数民族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二)加强民族地区对于美术新课改教学的思考。首先,在学生教育中明确美术新课改教学原则:其一,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其二,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其三,提升创新精神;其四,加强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其五,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其次,美术课程教育提倡新课改的教学价值体系:第一,传统民族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激发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参与度。第二,美术新课改教学发展逐渐更新教材内容,便于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与传承。第三,促进传统民族美术教学,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为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中添加更为丰富且充满活力的素材。学校为了促进传统民族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定期组织专家讲座、教师培训以及民间美术资料展刊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民间美术高效地引入课堂教学,如泥塑、土家族服饰纹样、岩石壁画、扎春等民间艺术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增加民族文化和艺术教育的共同情感,从而不断弘扬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

四、结语

国家在社会群体中积极提倡民族艺术的长远发展,目的是希望民族艺术能够渗透进教育课程内容中。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民族艺术的文化精神,旨在将民族艺术的情感与社会时代感融合在一起。长期以往,不仅能够让学生实际接触到中国更多、更具体的民族优秀文化,而且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心,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美术教育的崇高目标。我们发现,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艺术资源和自然资源融入到学生基础课程教育的行列中,能够充分发挥美术作为文化具体产物和主要载体的特性。美术教育作为民族审美文化的情感延续,为有效传承本地民族文化精神,而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希望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发展,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璞.把根留住———论民间美术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01).

[2]朱晓红.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高润喜.浅论美术教育的民族特色[J].中国民族2007,(09).

[4]王洪玲,董迎宏.美术教育应该重视民族艺术[J].艺术研究,2010,(04).

[5]张颖.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08).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篇9

我国民族文化是由多个民族共同创建和传承的,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创造了许多非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是维系各族人民之间感情的纽带,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正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文化改革等巨大挑战,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和非主流文化意识为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改革带来一定干扰和压力。在民族文化失去保护和自然的传承环境以后,其传统文化也会失去原本的特色,且逐渐走向灭亡。所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彻底失去本土的民族艺术。

二、高校教育中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方式

1.充分利用民间艺人

各族人民都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艺术而自豪,在现代生活中,也先后出现了很多素质较高的歌舞艺术人才。民间艺术家是民族艺术的宝贵财富,是艺术的开拓者和发扬者,他们充分利用民间的歌舞艺术文化资源,通过参观、欣赏、表演和联欢等多种方式让民间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学生在体验传统的歌舞艺术表演之后,会对其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可见,民间艺术家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2.深入田野、深入生活

实践教学是艺术类教学的关键。深入田野、深入生活以及深入自然应当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教育手段,在专业教育课时设置中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各大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本土艺术资源的教育作用,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经常走进少数民族村落,与当地人同吃、同住,感受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和风土人情,聆听民间艺人的歌唱和演奏。这类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是积累民间艺术文化素材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3.因地制宜,适当补充教学内容

各民族艺术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此,三、四年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规划好侧重点,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所处地域以及本地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等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完善教学内容,针对个别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的认知。

4.注意素材收集后的转换,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现代转换是传承民族民间歌舞的关键,不但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完善,还要使文化遗存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各民族文化,调查资料明确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将其作为获取创意的条件和资源。

5.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和教育,不单单是高校的教育任务,也是一项社会责任,需要国家文化政策和民族法规的支持和指导,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全力配合。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少数民族歌舞表演活动或比赛,演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歌曲,为艺术教育和民间歌舞艺术传承提供平台。

民间民族艺术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华文化;民族艺术;构图方法;广告设计

21世纪,广告已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产品宣传方式。其实,广告宣传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文化。广告设计者通过广告,采用消费者所认可的文化形式,向消费者宣传自己的设计理念,实现促进产品销售的目标。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广告设计深受国际广告的影响,与民族文化渐行渐远。这造成了受众效应的短时性和无效性,即受众笑过之后则毫无情感的触动,也就缺失了购买的欲望。

一、广告设计借鉴民族艺术元素的意义

目前,各国的设计者都在广告设计中融入本国的文化元素,以形成具有特色的设计风格,走出自己的设计路线。把民族文化渗入广告设计中,不仅有益于广告的耳目一新,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可谓一箭双雕。这对中国的广告设计和中国文化的传承是很有价值的启示,中国的广告设计想要拓宽产品市场,强化广告效应,就必须走民族特色之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中国广告,不仅能够吸引国内外受众的眼球,而且能够发扬中华文明的包容和创新精神,使世界更好地认知中国。广告设计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民族艺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艺术是指民间存在的种种技艺形式,它历经千年传承,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印痕,无论是剪纸、工艺品,还是建筑、石刻、文字、绘画,这些艺术通过千变万化的造型和绚丽多姿的色彩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包括信仰、审美、思维、道德等等。广告设计者要对民族艺术中蕴含的中华文化进行仔细剖析,借鉴其造型和色彩的匹配手法,然后融入时代元素,呈现出文化与时代的完美融合。广告设计既不是再现传统,也不是崇尚欧美,而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是用现代设计理念诠释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批判性的糅合,是一种创造。

二、广告设计借鉴民族艺术元素的内容

构图,是运用点、线构造物体的面和体,在人们的视觉中呈现具体事物的形态,在人们的思想中感知构图者的认知。中国的民族艺术构图特色独具、内涵丰富,值得现代广告设计者借鉴。

(一)借鉴民族艺术的构图方法

1.主题构图法

主题构图法是指突出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安排其他形象,这在民族艺术中并不罕见。比如剪纸《吹箫》,主题是吹箫的女孩,所以对于女孩的构图突破了空间透视的常规,采用了极尽夸张的手法,忽略了人物的合理化、美术的标准化,而对其他相关人物则进行了简约处理。主次分明的构图,能够更好地向受众传达作品的内涵,这是现代广告设计可以充分借鉴的,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美其名曰是“印象派”作品,实际上不明所以,也许只有设计者自己明白。

2.深入构图法

深入构图法是对视觉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通过构图展示出来,其图中存在两层内容:一是表面内容;二是由受众想象的表面内容遮盖下的隐形内容。比如剪纸《虎吃五毒》,不仅构出了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而且把老虎肚子里的蝎子、蜈蚣、蜘蛛、蛇、蟾蜍都表现了出来,这与一般美学构图中的简约与抽象原则恰好相反,但是能深刻地表现作品的驱邪寓意。广告设计也是如此,不能以作品的复杂和简单来定论成败,而要看作品主题的呈现力度。

3.动态构图法

动态构图法是巧妙地在二维平面上展现人物和事物的相关过程。这种作品至少有两层内容:一是在构图时要注意合理分割和联系。比如凤翔泥塑片《鱼戏莲•莲生子》,下部分是鱼戏莲,体现莲子的生长情态;上部分是莲生子,体现莲生子的过程,通过莲把上下内容分隔联系,体现了内容的丰富和统一。二是动态构图法通过多个视角、多个时空,再加上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完美地体现人物和事物的发展。这对于要在有限的时空内,有层次地体现丰富内容的广告设计者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4.时空构图法

时空构图法是合理分布空间以安排多层次的人物和事物,表达设计者对宇宙的认知。“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时常运用时空构图法,体现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比如陕西千阳的五毒马甲,鸟是天的代表,花是地的代表,三角是山的象征,黑白三角是水的象征,再加上五毒、八卦,这就构成了整个世界,寓意以毒攻毒、长寿安康,同时也蕴含了古代的生殖崇拜和宇宙观。这种利用空间的层次性来体现宇宙观的思想值得广告设计者借鉴,不要总是在设计中表现自己的满腹牢骚,而要体现宏大的世界观,提高整个作品的境界。

5.因形构图法

因形构图法是因形而造形:有在图形上雕琢图像的,比如各种玉佩、瓷瓶、香炉上的纹样,这是打破图形的有限性,创作出一个无限的空间;有复合图像,比如《彩陶人面鱼纹盆》,人面两边有鱼的耳朵,鱼纹的四角有人的四肢;有共用图像,比如敦煌藻井图案中,3只兔子共用3个耳朵围绕圆的中心旋转,看上去仍然是1只兔子2个耳朵,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动感;有内嵌图案,比如桃花坞《群仙祝寿图》,在寿字当中嵌了各路神仙,惟妙惟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这些思路,比如瓷器、衣服上的图案设计,因形而构图、图案结合图案,能够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借鉴民族艺术的其他方法

1.象征意义

民族艺术是从视觉上来体现中国人对生产生活的认识,中国人采用含蓄的手法在色彩与造型上体现特定的意义,即赋予民族艺术象征性。广告设计可借用这种表意方式,让人们在赏心悦目中品味深刻的思想。具有典型象征性的民族艺术元素是“中国结”,中国人运用不同的结法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双鱼结”表吉庆有余,“团锦结”表示团圆美满,“双蝶结”表示比翼双飞,“方胜结”表示一帆风顺,“双钱结”表示财源广进,“双全结”表示儿女双全。广告设计者通过分析其造型的不同形式,借鉴其通过线条的变化来体现寓意的手法。

2.夸张手法

民族艺术在神与形的处理上偏重于神,所以在形的方面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把不必要的细节简化或者是略去,这就造成了很多民族作品的不合理性。也就是说,从现代美术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些民族艺术作品并不合格,但是其具有的视觉感受和思想价值却毋庸置疑。在夸张手法的运用上,典型的是剪纸艺术。剪纸的夸张性表现为它可以剪出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现象,即使存在,也常常有比例失调,在剪人物或动物时,头部的比例非常大;在剪植物或景观时,则是层层垒高。是否符实,是否合理,皆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体现了精神,带给人们思考;是否具有乐趣,带给人们欢乐。设计广告时,可以适当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弱化其他细节。

3.抽象思维

民族艺术图案取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经过提炼加工后的产物。在创作中,人们剥离了事物外在的具体性,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比如书法就是人们抽象思维运用的结果。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以线条的不同形式展现无限的内涵,阐释简易中的大道,表现无形有状、无物有象,线条越是简约,抽象越是明显。所以,抽象思维在创作广告时是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仅仅依靠线条的架构,就可以演绎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更不要说还有色彩、光影等其他形式。

4.美学标准

民族艺术形象、亲切、朴实,具有一些特殊的美学标准,比如泥塑的色彩有很多红绿搭配,剪纸的很多构图比例严重失调,这些显然不符合现代美学理论的范式,但是却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是因为民族艺术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中国人生产生活的结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约定俗成和心理意识,历经千年,积重难改。所以,在广告设计时,不要一味地强调美学理论的美学标准,那是西方的欣赏标准,与中国未必相同,中国的设计者要善于借鉴民族艺术的设计标准,为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血液。

5.哲学智慧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的两大传统哲学流派,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和谐中庸,道家强调自然,讲究有与无、虚与实的对立统一。所以,以儒家为思想底蕴的广告设计体现“尚清”二字,以道家为思想底蕴的广告设计体现“相生”二字。沈浩鹏的《苏州印象》是典型的儒家代表作,在简约之中体现了苏州的小城特色;陈邵华2008年的申奥标志设计体现的是道家的相生,有无相称,笔尽而意无穷。现代广告设计如果能把儒家或道家的思想蕴含其内,将体现出高端、典雅、深邃的效果。

三、广告设计对传统图案的再创造

中国的图案资源丰富多彩:从书法到绘画,从瓷器到织锦……不同的形式彰显了民族的魅力。广告设计者运用传统图案,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把传统的意蕴同现代的设计理念完美融合,这样设计出的广告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对汉字的再创造

汉字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依形据物,长于摹状,又兼有书法艺术,风格多样,大篆粗犷,小篆圆润,隶书典雅,楷书工整,行书欢快,草书奔放……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底蕴,所以汉字具有完美的构图价值。现代广告设计可以对汉字进行再创造,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京”字,就是把京字和舞动的人结合起来的因形构图,不仅向世界各国传递了北京欢迎您的概念,也让中国的汉字文明大放异彩;《苏州印象》的“州”字,是把苏州的窗棂图案嵌入到州字当中,州字中的三个点设计成了水的流动形态,这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苏州的代表艺术———苏州的水与苏州的建筑,而且还使人们对苏州产生了无限的遐思。

(二)对吉祥图案的再创造

自古以来,追求美满幸福是中国人的愿望。因此,在很多的饰物或者器具上便把这个愿望寄于其中,借动物、植物、汉字等驱凶纳吉。时至今日,中国人这种美好的愿望都不曾改变过,所以,把吉祥图案纳入现代广告设计中,具有较大的受众空间。香港凤凰卫视采用中国古代的吉祥鸟“凤凰”图案,并且运用古老的喜相逢结构,以象塑形,不仅把求吉避凶之意蕴含其中,而且体现了和谐、圆满的哲学观以及自在的宇宙观,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现代传媒的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华夏银行的标志是一条玉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也是权力、富贵的代表,皇帝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用盘曲成C状的玉龙做标志,蕴含了华夏银行的民族精神,也寄托了美好的希冀。

(三)对民间图案的再创造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在自然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对生产生活的感悟,求大、求全、求美。以民间图案为基础的广告设计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能够得到广大受众的推崇,所以民间图案是非常丰富的广告设计素材。比如:香港贺北京申奥成功的海报,采用了孙悟空身着运动服掷标枪的图案,把人们喜闻乐见的神话人物形象与现代环境结合起来,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清华大学在设计澳门特区区徽的时候,采用三瓣莲花与水文相结合的形式,既是澳门的象征,又将神话故事三瓣莲花融进了设计中,寓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拼搏向上的民族。

作者:疏梅 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冷增龙.浅谈民俗艺术符号在当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中),2015(4).